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行业技术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汽车维修信息管理,网上查询资料、答疑解惑、技术培训以及购买维修资料是现代汽车维修的特征。当前汽车维修专业性很强的网站涵盖各个国家汽车发动机、空调、悬挂、变速箱、定速、转向、防盗、安全气囊等的保养、元件位置图、拆装图等等,并且还能够进行网上资讯、培训以及购物等。
2汽车检修工具以及故障诊断特征
汽车维修设备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进的汽车检修设备已经用于汽车维修当中,比如汽车专用电表和示波器,尾气测试仪,发动机分析仪,四轮定位仪以及解码器等电子检测技术都体现了汽车检修工具的现代化。如果想要熟练操作这些仪器,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才,技术人员还需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并且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才能够充分发挥检测设备的作用,体现汽车维修技术的科技含量。现代汽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不再是简单的机械产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汽车的科技化得到很大提高。电控单元件可以全面控制汽车的各个系统,电控单元能够进行自我诊断,对出现的故障进行记忆,储存在电控单元存储器中,电控单元件可以控制的系统有:加速滑动调整系统、安全气囊系统、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电子悬挂系统、自动巡航系统、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箱系统、中控门锁及防盗系统、自动空调系统、动力转向系统及自我诊断系统等。解码器可以读取电控单元存储器中储存的故障码,为准确找出故障部位提供很大帮助。
3汽车维修管理的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在汽车维修行业也广泛应用。对于多数汽车维修企业来说,拥有精确的管理数据、现代化管理方式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就可以争取更多的客户,在竞争激烈的汽车维修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使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可以进行联网操作,把车间、收银、零件部以及业务部等进行综合管理,把管理人员从琐碎的事物中解放出来,提高工作效率。计算机管理方式可以建立准确的车辆档案以及客户信息档案,为长期的服务打好坚实的基础,提高客户满意度。对车辆以及客户的动态进行跟踪可以提醒客户进行保养和维修,提高服务质量。
1.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促进物流信息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世界带入了一个快捷、准确的信息化时代,人们已经无法满足于传统行业的效率及服务,物流也开始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信息化的转型,实现了全程网络跟踪与监督,从而进入了网络时代,也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促进了物流信息化的发展速度。
1.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物流行业信息管理与传递的效率
如上面所说,在传统的物流信息传递过程中,一些基础信息既难以管理又容易出错,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恰好解决了这些问题,不仅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更是增加了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大大增加了行业本身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辅助下,物流行业也大大地节约了人力、物力,但大大地提高了对社会大众的服务质量。
1.3物流信息化发展意识与工作水平的优化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
不难看出,我国许多企业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都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大多对计算机网络应用处于前期摸索阶段,无法科学合理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无法创建对应策略。物流行业也是一样,受到一定的制约,无法合理利用资源,对此,只有物流行业可以将以往的管理理念更新,加大对技术的投入,才能充分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辟物流信息化的新路径,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安全、高效、智能等优势;并且对企业员工进行技术培训,使他们了解与认识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要性,才能将物流产业的工作水平与效率全面提升。
1.4计算机网络技术夯实了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基础
物流行业信息平台的创建发展预示着我国物流行业进入了信息化、现代化发展阶段,足以见得该环节工作的重要性。然而,由于物流信息平台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现代化GIS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应用于物流企业中仅为20%左右。由此可见,该环节成为振兴物流行业发展的核心。为此我们应科学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完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不仅应注重外贸以及空中物流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更应下大力气建设发展国内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应促进物流服务种类的丰富多样,令其涉足航空、铁路、水路、公路行业,还应扩充快递搬家等物流服务模式,提升工作效率,确保网络体系建设的安全高效,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科学应用、有效更新,契合行业发展总体特征,实现信息交流的畅通无阻。
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物流信息化中的应用
物流信息化的目的是要做到对于信息的高效处理,这方面恰好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最擅长的领域,所以计算机网络在物流信息系统中有着不可小觑的发展空间。例如:物流信息系统中对于终端信息处理,对于信息高效传输,使用相关的信息处理软件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传递与收集的信息系统;物流公司使用GPS对物流运输工具的具置进行定位,将位置信息反馈给客户,方便客户确定自己运送的货物的位置以及估量运输所需的时间,还可以使用相关的电子标签识别工具对参与物流运输全过程的人员进行身份审核,保障物流运输过程的安全性。此外,使用计算机网络虚拟出的空间可以最大限度地存储物流公司相关的客户信息、管理信息、运输工具信息、运输人员的详细信息等等,在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库管理软件中,对以上这些信息进行详细的分类管理,并且可以在很快的时间内获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质量和信息管理的效率。管理综合信息实践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可实现对整体物流单位信息的全面决策以及综合管理,针对企业各项信息做好综合体系建设。具体工作涵盖生产管理、信息管理以及客户管理体系。例如全面订单实践管理、企业资源管控、供应链与客户关系综合管理等。各企业部门应全面联络,有效实现数据信息的互通联络,进而实施高效的集中核查与发放。
3结语
关键词:林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新疆
1前言
由于我国新疆地区地处西北边陲,地理环境较为复杂,气候环境多以温带半数润型沙漠气候为主,昼夜温差较大,环境较为恶劣,这就给传统的林业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新形势下探究新疆林业信息化建设策略对于促进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其他林区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模板。
2新疆林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新疆林业资源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开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大体上来说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是计算机技术开发与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阶段。依托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林业管理局建立了电子计算机工作站,前期主要负责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和相关应用软件的开发,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情况开发出了一系列的应用系统,其中MIS-ADT系统引发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领域。第二是计算机技术的大量应用与网络平台的构建阶段。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重点林业规划项目的启动,新疆林业局普遍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林业部门日常办公、资源勘探、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大大加快了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速度。
3新疆林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不够
认识问题仍然是制约我省林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因素,特别是在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更是如此,部分林业部门领导虽然已经从过去的习惯于面对地图和文件进行指挥逐渐过渡到面对显示屏指挥,但是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仅仅局限于技术决定论的层面上,没有认识到新时期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问题,缺乏工作积极性,且面对新设备和核心技术时往往感觉无事时从,难以开展有效的工作。
3.2基础设施建设环节薄弱
由于我省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经济发展较东南经济发达地区较为缓慢,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突出表现就是计算机技术引进时间较晚,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且省内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一些地方甚至没有局域网,仍然采用一般的互联网技术,林业管理效率低下,且没有针对各地区的林置业资源的特点开发相应的软件,整体应用水平还停留在基本的层面上,仅仅提供基本的文件收发、开设电子邮箱等服务,也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员从事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工作效率低下。
3.3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我省林业部门普遍缺乏对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普遍认识,没有将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纳入到林业资源长期规划管理中来,没有设置专项资金用于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与保养,建设资金和运营资金存在较大缺口。同时,在某些经济较为发达的林业区域,项目资金的利用没有进行统筹规划,往往是各部门各自开展本部门的而信息化建设,使本已投入不足的资金面临分散使用的风险,大大降低了资金的利用效率,不利于林业管理的长久发展。
3.4林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质较低
林业信息化建设需要购入大量的现代化计算机设备,更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来进行操作。但是从目前来看,我省的林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质较为低下,相应地信息技术培训也较少,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客观需求,且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没有得到完善,无法吸引专门的技术人才从事林业管理工作。
4新疆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4.1加大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
为了促进林业信息化平稳快速发展,首先就是要提高林业管理部门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强化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做好带头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定期邀请林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家来本地开展技术交流会或是专题知识讲座等活动,向林业管理工作人员介绍国内外先进的信息化建设技术和工作经验,切实提升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程度。
4.2加强基础网络建设
基础网络平台是实现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有关部门应该设置专项资金用于采购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设备,针对当地的林业资源环境建立统一的公众信息平台和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将面向公众的林业业务管理系统、服务窗口以及信息公开机制统一于林业门户网站的建设过程中,建立“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并完善现有的共享机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平台。
4.3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管理机构和专业团队
林业部门要着力打造一支与网络信息平台相匹配的专业团队,对全区新业资源信息进行综合和整治和科学管理,并努力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先进设备的应用水平,完善员工技术培训制度,有计划地对全体员工进行诸如计算机、软件、管理、网络等方面的培训,切实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为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备的人才资源。
5结语
在信息化和智能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实行林业信息化建设是紧跟时代潮流、维护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国家相关政策大力支持下,我们必须要抓住机遇,迎头赶上,使新疆林业信息化建设走在世界的前列,实现林业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煜 单位:新疆林业规划院
参考文献:
[1]李春勇.新疆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思考[J].新疆林业,2012,(4):14-15,33.
二、在信恳技术教学方面达到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对号入座保证每生每周1节计算机课。要求每位教师吃透教材,积极探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学生逐步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科技发展.社会需求方面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积极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参加上级教委组织的各项教研教改活动及各种技能竞赛、努力做好耐心细致的辅导培训工作;力争在本期的各项竞赛中勇夺第一。
四、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的运用在教育教学之中这就要求广大教师都能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这门新的学科。为此我校信息技术工作还将肩负着培训教师这一艰巨的任务。本期计划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分两批完成对我校的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将使我校85%以上的教师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能运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以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五、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当今社会以完全进入信息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全体教师时刻加强自身的进修与学习.以适应由现代化的教学的需要,要求每位老师利用一切业余时间进行自我进修并积极参组织的有关培训以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通过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使广大教师基本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六、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制l.2个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讲12节优质课,使信息技术知识广泛运用于教学之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卫生信息化;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双向技能;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1078-02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随着新医改的逐步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而市场供应却远远不足,人才匮乏已成为医院信息化的瓶颈。
1 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瓶颈
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卫生部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等文件中,明确指出了卫生信息化的重要地位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卫生信息化重要地位与作用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做好卫生信息化工作,能为群众提供更规范、便捷的医疗服务,提供更安全、有效的药品,卫生信息化技术也是医疗费用实时结算的重要手段。对于重大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2卫生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卫生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落后于其他行业,这种落后在人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随着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迫切需要当今医护人员“既懂医学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能”。当前大部分学校传统的以计算机基础教育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医疗机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人才匮乏已成为医院信息化瓶颈。
2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概述
为加快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医学信息技术职业技能,使医务人员“持证上岗”,“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管理中心”在卫生部、教育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推出的人才培养工程,即“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简称MILC。
2.1医学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内容
MILC的主要内容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同时介绍医院信息系统、门诊信息系统、住院信息系统、药品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放射学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等医院信息系统以及实际操作。
2.2医学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目标
医学信息技术技能(MILC)培训,是通过加强学生对医疗卫生机构实用信息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医疗工作岗位所使用的软件系统平台的操作能力,为毕业后到医疗卫生机构上岗直接应用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传染病直报等打下坚实基础。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以医疗信息技术应用、开发、维护、管理为核心,建立起科学的医疗信息技术教育培训课程体系,5年内将在全国培训并考试合格在职人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100万人次;医学院校在校生50万人次,使之掌握医疗行业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工作岗位所使用软件系统平台的操作能力,以适应医疗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需要。
3 四川省医学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根据《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卫生部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四川省于2011年底出台了关于在全省卫生类院校加强医学信息技术学习的文件,文件明确指出,为加快我省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医学院校在校生掌握医学信息学基础知识的整体水平,将在全省医学卫生职业学校中开展医学信息技术教育及技能的培训工作。
3.1四川省卫生类院校医学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泸州医学院卫校及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相继于2012年初通过国家医学信息技术考试中心审批,成为四川省首批“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指定教学考试基地”, 并成功的为其学生及所属地区医疗单位的医信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和考试。
3.2我院医学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我院护理系抢抓机遇,通过积极申请,于2012年1月通过国家医学信息技术考试中心审批,成为“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指定教学考试基地”,并在2012年秋季学期针对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培训,学生已于2012年11月参加医学信息技术考试,合格率为95.6%。
4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医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医疗卫生信息化改革,持证上岗,应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制定更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还要完善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培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医学信息技术师资队伍建设,为开展医学信息技能人才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4.1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培训基地的建设
通过完善和规范培训制度、探讨培训模式、培训内容等各环节,打造优秀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培训基地。
4.2师资队伍建设培养
授课教师要深入学习卫生部信息化建设相关文件,认真分析医学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和医学信息化人才标准。重点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在实践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实操步骤,独立、正确、规范地完成各项操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动手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和互动,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授课老师通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和聘请专家讲座的形式,研究如何强化主讲教师的授课重点和授课技巧,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
4.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为了培养“医学+信息技术”的双向技能人才,对护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及选修课程内容、学时等做出相应调整,制定更适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5 结束语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中心颁发的医学信技术职业技能证书,是劳动者从事相关职业的技能凭证,同时也将成为就业上岗和用人单位招生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为了让护理专业学生更好的适应医疗卫生信息化改革,持证上岗,我们应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制定更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为开展医学信息技能人才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使护理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医疗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艳梅,叶明全.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指定教材·全国高等医药卫生类院校规划教材:卫生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薛洲恩,胡志敏.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
摘 要:本文结合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设计与实现,阐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点介绍了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建设、发展、改革及特色等。
关键词:网络技术;精品课程;课程体系;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我系“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自开设以来,逐步完善了课程档案、丰富了教学资源,2005年评为院级精品课程。2005年5月~2008年5月,本课程组借学院专业人才教学水平评估之东风,加强本课程建设,参照评估标准,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考核方法、工学结合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课程2008年评为山西省省级精品课程。笔者作为本精品课程负责人,现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实现概述如下,以期与同仁共勉。
1 本课程的历史沿革
1.1 第一阶段(1999-2002):课程开设与定位阶段
本课程开设于2001年,至今已历时8年。主要定位于学院计算机应用、金融、会计电算化等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金融行业培训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由于当时硬件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实施。
本课程组于2003年9月,开始建立课程档案,当时的课程资源只局限在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案、课件、测试题库等。
1.2 第二阶段(2003-2004):教学模式转变阶段
(1) 教学模式转变
2003年12月,我院被国家六部委联合确立为“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4年4月、2004年10月,笔者先后参加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的相关培训工程的培训,明确了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及办学指导思想;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研究并制定出“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案”;带领我系专兼职教师全面开展了我院计算机教学改革。至此,计算机教学由传统的学科教育根本性地转向现代的职业教育。
(2) 课程体系构建
本课程组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遵循我院办学理念“理念先导、市场引导、素质主导、实践指导、就业向导”,不断更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以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学生综合素质标准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本位,构建科学的、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合理设计“理论够用为度,实践实用为主”的知识体系与技能标准。
(3) 课程内容整合
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技术应用已广泛应用于金融、工业、商业、教育等各行各业。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维护、管理以及互联网的应用已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术和必备的能力。
本课程分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理论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技术概述、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传输介质与互联设备、计算机局域网、Internet技术及应用、网络操作系统简介、网络安全与维护等。实践教学包括:绘制网络拓扑结构图、网络协议安装、双绞线制作、双机互联、局域网组建、综合布线、子网规划与划分、Internet接入、Internet技术应用、杀毒软件的安装与设置、个人防火墙的安装和配置、数据备份与恢复工具的应用以及课程设计综合实训等。本课程以精简理论知识,突出实用部分,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赢得广大学生的喜爱及校内外专家的认可。
1.3 第三阶段(2004-2008):课程改革与完善阶段
(1) 师资队伍建设
2004年7~9月,我系组织本课程组相关教师参加国家CEAC网络工程师培训,9名教师获取“网络应用工程师”职业资格,2名教师获取“网页设计师”职业资格,4名教师获取“平面设计师”职业资格。培养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2007年7~12月,我系先后选派本课程组4名专业骨干教师参加锐捷网络公司的网络技术培训,并获取“网络工程师”职业资格及企业网络培训讲师资格。进一步提升了我院教师的网络技术水平及行业知名度。
(2) 实训基地建设
1) 校内实训基地
2004年12月建立我院“计算机网络组网与维护实验室”;
2005年3月建立我院“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
2) 国家实训基地
2007年10月申请到“2007年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建设“网络技术实验室”。2008年6月投入使用。
3) 校外实训基地
太原市奥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山西省邮电建设总公司
山西华兴科技有限公司
以上实训基地主要用于我院师生、中职教师培训、金融等周边行业培训实训。
(3) 专业建设
1) 专业方向
通过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2001年开始至今,我系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进行了调整,其中增加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供学生在第二学期末进行专业方向选择。
2) 新增专业
2004年12月,经过专业论证,我系新增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并于2005年开始招生。
(4) 教材建设
本课程组的教师,针对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对本课程先后选用的《实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应用》等教材进行整合,编写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自编教材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指导教材》。
(5) 教学方法
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实际网络案例导入。首先让学生明确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及情感目标,并将信息时代网络世界的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6) 教学组织
在教学组织中,采取分层次、分小组的教学组织形式。良莠搭配,使学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通过分层教学对基础不一的学生分配不同的实训任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取相应层面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分组教学,既有利于提高学生互相交流、相互沟通、团队合作的能力,又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1) 兴趣诱导
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前,课程组教师准备充实、完善的教学案例及实习内容,这是一个艰苦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广泛地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包含一定知识点及技术含量的综合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明确每堂课的学习目标及实习任务。
2) 分组学习
实践课采取分组学习,按课程模块进行分组。通过划分学习小组,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体现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参与。试行以来,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7)考核方式
技能考核:依据课程特色,本课程结合实训大纲及授课进度计划,适时进行考核。
综合考核:按照学院教考分离制度,参加学院期末统考。
资格认证:要求计算机类学生根据专业岗位需求,结合自身特点及优势考取“网络管理员”、“网络应用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具备就业必要的职业技能。
2 本课程的建设特色
2.1 梯队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005年以来,课程组重新组建了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合理、专业技能过硬的“双师型”优良教学团队。本课程组的所有教师均经过专业培训,并获取“国家CEAC网络管理员”、“国家CEAC网络应用工程师”等职业资格。
2.2 国家级的网络实训基地
2003年12月,我院被国家六部委联合确立为“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2007年10月,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了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领域“2007年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建设“网络技术实验室”。
2008年6月新建的“网络技术实验室”投入使用。
2.3 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本精品课程包含:课程描述、课程大纲(理论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知识结构图、技能结构图、教案与课件、教学指南、实训指南、教学视频、实训视频、在线测试、教学交流、工学结合等优质教学资源。
2.4 易于更新维护的精品课程网站
本课程网站由2005年的传统静态网页制作技术(Dreamweaver)改变为当今比较流行的动态网页设计制作技术(ASP),使网站界面更加人性化。网络资源获取在一个界面完成,更加方便、快捷,网站后台的更新与维护更加容易实现,课程组的教师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来更新、添加教学资源。
2.5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5.1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 以职业需求为依据,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企业标准,组建“网络技术实验室”、“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
按职业标准,组织课程组教师,参加网管员、网络应用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培训认证。
以企业工程案例导入实践教学内容,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按企业要求组织校内实训内容。
结合职业需求,组织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
(2) 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开发校企合作实践教学项目
1) 与太原奥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针对网络技术课程的实训项目:
中小型园区网络构建实训项目
交换机调试案例
路由器调试案例
网络综合布线工程实训
2) 与山西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联合开发网络技术高级资格认证项目,学生可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综合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2.5.2 工学结合的改革及实际效果
(1) 顶岗实习
第5学期开始,安排学生分期分批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强化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2) 请进来
于2004年9月,成立计算机网络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及金融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指导,并承担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
(3) 走出去
为了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选派部分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高新技术培训。进而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培训)。
(4) 毕业设计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以及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毕业前能自主确立选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提高了学生网络维护与管理技能,为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质量控制
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获取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及时发现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根据毕业生反馈意见,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本课程组及时采取分组、分层教学,效果显著。
3 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及课程建设经验,笔者认为,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的关键,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图书馆 建设 益处 关键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256-01
所谓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也就是在计算机、通信等相关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信息科技在社会各个行业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社会中各个行业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增长。而图书馆是进行信息存储、搜索的重要场所,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共享,已经成为社会对图书馆的重要需求。
1 图书馆中运用计算机技术的益处
第一,现在的图书馆所包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许多的高校都有着自己的图书馆,图书馆中拥有的书籍信息庞大繁杂,分类不清,不方便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如果将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联合,将高校图书馆包括的书籍内容进行信息化的管理,不但能够将图书馆中各个类别的书籍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进行有效的利用,还能够将图书馆中包含的其他相关信息系统进行联合,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适合的信息。
第二,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还能够有效的实现信息的共享。各个高校的图书馆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现实的需要,实现图书馆中所包含信息的校内共享和社会共享。通过不同区域或者不同学校的互联网之间的连接,使得各个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以及社会上有用的信息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共享,各种文献资料以及信息资料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综合利用。
第三,在图书馆中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相关的管理,还能够方便用户的查阅,最大限度的提高图书馆中文献资料的利用率。老旧的图书馆图书信息搜索方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改善,但是在实际的查阅图书信息的时候还是存在极大的困难,相关的步骤还是很繁琐。而如果采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对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料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对文献资料进行信息加工,让各个领域的信息都得到更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
第四,在图书馆中利用计算机技术,不但能够使图书馆的服务面更加宽广,还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所能够提高的服务水平与质量。高校图书馆和社会中的图书馆应该有效的利用自身的优势,使得图书馆成为社会信息的中间机构,让用户需要的信息即使在一个图书馆中不能找到,也能够通过相关的信息通道从其他的图书馆或者相关联网的信息机构找到需要的信息,并且及时有效的将信息反馈给需要的用户。图书馆应该将信息服务项目进行不断的开拓发展,让其能够为社会中需要的用户提供更多优质的信息。
第五,在图书馆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趋势即信息化全球。各种网络相互联合,使得以往所需要的昂贵的设备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降低。在今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必然得到快速的发展,计算机所拥有的功能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程度也必然会加深。
2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图书馆建设的关键
首先,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图书馆进行建设,就必然要进行思想上的转变。陈旧的思想会束缚我们的思维,如果不进行思想上的转变,就不能够进行必要的制度改革。就图书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改革而言,必须先进行观念上的转变,了解图书馆建设以及发展的新概念,从根本上转变大众对图书馆的固有认识,这样才能够吸收先进的图书馆管理知识经验,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通过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从而开辟出图书馆新的发展途径,让图书馆能够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其次,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图书馆建设就必须加强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果要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图书馆建设,就必须要有相应的计算机设备,如果不能够拥有相应的基础设施,不但图书馆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甚至图书馆本来提供的服务也难以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因此,一方面必须加强图书馆房屋的建设,让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拥有更加良好的施展条件。图书馆良好的房屋建设,是图书馆建设的基本之所在,在对图书馆房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摈弃以往的房屋设计观念,按照现代化、网络化的建设要求对图书馆房屋进行建设,使图书馆能够更好的适应今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图书馆中的信息化软件建设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使得图书馆中的书籍资料信息化,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更加有效的信息提供。
再次,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培训应该加强。在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图书馆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对图书馆中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培训,让图书馆中的基层工作人员能够适应将来的信息化工作内容。而对图书馆的管理层人员更加应该进行相关的信息技术培训,让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能够从容的应对未来的信息化社会,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进行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运行。
最后,应该加大对图书馆建设的资金投入。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图书馆进行建设,就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图书馆建设的基础,图书馆就不可能获得现代化、信息化的图书馆房屋,就不可能获得现代化的高新计算机技术,不可能对图书馆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计算机技术培训,更加不可能对图书馆进行计算机技术的管理。
3 结语
总之,我们现在的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很多的困难,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但是只要能够坚持进行顺应时展的挑战,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接受新鲜的高新技术,让高科技技术更好更快的运用到图书馆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当中,使得图书馆的文献资料能够受到充分的利用,为社会中需要的人们提供更加合适的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 陈明.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优化技术管理三部曲[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2] 段安元.浅谈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与信息服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7).
[3] 吕鲁江.图书馆客户端微机维护经验与技巧[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宽、适应性强;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力行业就业,可从事电力设计、建设、调试、生产、运行、市场运营、科技开发和技术培训等工作;也可从事其他行业中的电气技术工作;主要就业单位有电力公司、电力设计院、电力规划院、电力建设部门、电力生产单位、电气工程研究开发公司和研究院以及具有电气相关专业的院校;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汽车维修;特征;发展
0 前言:
目前汽车工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日新月异,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广泛运用、特别是电子技术液压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 使当今的汽车集各种先进技术大成. 新颖别致的汽车时时翻新 而当代汽车的故障诊断不再是眼看耳听手摸, 汽车维修也不再是师傅带徒弟的一门手艺, 而是利用各种新技术的过程 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 日益呈现出汽车维修的高科技特征, 与其同时, 汽车维修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1. 当代汽车维修的特征
(1) 故障诊断特征 当代汽车已不再是简单的机械产品, 也不是最初的交通工具,而是由原始汽车进化到一个高科技的结晶体。特别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汽车的科技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电控燃油喷射系统(EFI)、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安全气囊系统(SRS) 、电控自动变速器(AT) 、驱动防滑系统(ASR)、自动空调系统、电控悬架系统、电控动力转向系统、自动巡行系统、中控门锁及防盗系统及牵引力控制系统(TCS) 等、这些总成均由电控单元(ECU)全面控制, 电控单元具有故障自诊断功能, 能记录相关系统出现的故障, 并以故障代码的形式存储在电控单元的存储器中通过故障检测仪可读出故障代码, 从而确定故障部位, 为排除故障提供相关帮助。
(2) 检修工具特征。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维修设备也随之产生了质的变化。汽车保修设备的生产,也不再是以机具类为主。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一批批先进的进口汽车检测设备和仪器涌入国门,像四轮定位仪、故障检测仪、汽车专用示波器、汽车专用万用表、发动机综合分析仪、尾气分析仪及电脑车轮动平衡机等, 这些昔日人们十分陌生的检测设备,已经成为现代维修企业的必备工具。而这些检测设备,本身就是高科技化的产品, 是电子检测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集成物。要熟练地操作使用这些检测设备, 技术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 并要掌握外语和计算机技术, 才能掌握其正确的使用方法, 充分发挥检测设备的各项功能。这种高科技化的当代汽车检测设备, 使当代汽车维修的科技含, 大为提高。
(3) 维修人才培训的特征。在我国传统的汽车维修企业中, 维修人员的文化水平、理论基础、外语水平都较低, 传统的培训方式大都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 很难达到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懂计算机、会外语的现代维修技术人员的水平。随着汽车高科技的发展, 从事汽车维修服务的技术人员, 必须具备高科技的素质, 除了具有坚实的汽车专业理论外, 还斋要熟练掌握各种汽车检测设备与仪器, 能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分析及通过互联网查询汽车维修资料, 对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进行分析, 达到准确判断、熟练排除, 以最低的成本、最少的工时、最优质的服务,排除各类汽车故障,使车主满意。因此,除了学校的专业教学外,汽车维修技术人员还要加强自身学习,还要借助于各类技术培训,特别是电化教学和网上培训,不断更新维修观念、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维修当代汽车。
(4) 维修管理的特征。目前,在许多国家,计算机管理已在汽车维修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这个趋势将持续扩展。在我国,采用计算机管理还刚起步,对于大多数汽车维修企业而言, 谁拥有最完善的管理制度、最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最精确的管理数据分析及最良好完备的服务,谁就能争取最多的客户,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采用计算机管理,可以对维修企业的业务部、配件部、车间、收银、总经理监控等诸方面进行联网操作, 综合管理,使经营活动一目了然,克服了以往混乱的管理局面,将管理人员从日常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提高办事效率, 获得客户认同。上层管理者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管理网络系统及时了解汽车维修的动态,便于统筹安排,从而使汽车维修行业改变传统手工作业的模式,实现质的飞跃。
2. 当代汽车维修企业素质
当代汽车维修企业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必须重视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企业紊质要素主要包括企业管理现代化、企业技术管理队伍的建设、企业技术业务水平、维修技术资料和技术信息的使用、维修车辆的质量水平、经营观念和服务意识、企业信誉及服务信誉、企业的经营效益、职工收益率与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维修市场的占有量、企业的社会形象、企业知名度和社会认同感。
3. 汽车维修方式的发展
为了适应售后服务的要求,国外汽车维修业将相继进入中国市场,国外汽车维修业的介入给中国汽车维修市场提供了一个较为先进的高效的国际技术环境,对促进国内汽车维修业的更新改造、加速汽车维修业技术进步进程,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内汽车维修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经营方式、生产规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等,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汽车维修的经营方式将逐步与国际接轨,多种经营方式已全面展开,如特约维修、维修、现场维修、专项总成维修, 也将实现连锁经营维修、定点维修、会员制方式维修及俱乐部方式的维修等, 充分体现低成本, 以专一保证质量和服务的优越性。
传统的汽车维修方式、维修制度及经营模式必然被现代汽车维修方式所代替。以往的汽车维修往往就维修谈维修, 当代汽车维修是汽车销售、零件销售、资讯及售后服务四位一体紧密结合。汽车维修的新趋势是维修对象的高科技化、维修设备现代化、维修咨询网络化、维修诊断专家化、维修管理计算机化及服务对象的社会化。国外汽车维修企业将以汽车服务贸易的形式进入国内市场,使我国汽车维修行业面临严峻形势, 而在汽车维修企业发展要素中, 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将是管理、技术、装备和信息, 倡导汽车维修行业的服务优质化、品牌化、现代化,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