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粱栽培主要技术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S816.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099
河西地区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是全国缺水地区之一。水资源匮乏是制约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近年来,针对水资源短缺现状,该地区积极进行全膜双垄沟灌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饲用型甜高粱全膜双垄沟灌栽培技术作为垄膜沟灌栽培技术中的一种,也得到了普遍推广应用。河西地区气候属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域内光热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可达2550~3500h,,年平均气温5.8~9.3℃,平均昼夜温差15℃,年无霜期160d左右,境内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甜高粱等农作物的栽培种植。饲用型甜高粱2012年开始在河西地区引进试种,它是以生产青绿饲料、青贮饲料及调制干草为主要用途的高粱类型[1],其适应性强,适口性好,糖分含量高,营养丰富全面,且草产量高,广受种(养)殖户的青睐[2-5]。根据河西地区近几年的种植情况,鲜草平均产量112t/hm2,可节约用水300m3/hm2,抗旱、节水效应明显。发展饲用型甜高粱全膜双垄沟灌种植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农业增效及农民增收都意义重大。
1 精细整地
甜高粱适应性强,对土质要求不严,一般的盐碱地、瘠薄地均可栽培。但由于其种子较小,且幼苗顶土能力较弱,极易造成缺苗断垄,整地时要使0~20cm土层无坷垃、草根,做到细、平、净、绵,播种时墒情要好,以利种子发芽出苗。
2 施足底肥
施肥量依土壤肥力情况而定,土地肥沃可少施,土地贫瘠应多施。一般农家肥60t/hm2左右,尿素225kg/hm2,磷酸二铵300~375kg/hm2,硫酸钾120~150kg/hm2,锌肥15kg/hm2。
3 起垄覆膜
覆膜分秋覆膜和顶凌覆膜两种形式。秋覆膜最好在上年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土壤封冻前进行,顶凌覆膜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对于秋覆膜与顶凌覆膜,整地施肥后,均可选择玉米生产中应用的起垄覆膜一体机进行起垄覆膜,覆膜时选择幅宽120cm,厚度0.01mm地膜按甜高粱种植走向开沟起垄覆膜,大垄宽80cm,小垄宽40cm,垄膜松紧适度、紧贴地面,在覆好的垄膜上每隔2~3m横压土腰带,以防大风揭膜。为了减少降水蒸发,覆膜一周后,当地膜与地面紧贴时,可在垄沟内每隔50cm 打一直径3mm的渗水孔,便于降水及时下渗。若起垄覆膜一体机的压膜轮上带有打孔装置,便可省去人工打孔操作。
4 栽培品种
在品种的使用上,目前,种植户一般选择由中国农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采用重离子诱变技术选育的代号为BJ0603的甜高粱新品种。通过近几年的种养实践来看,该品种在河西地区产量表现突出、家畜喜食度高,受到广大种养户的青睐。
5 适期播种
当土壤表层10cm处温度稳定在15℃左右时为最佳播期。井水灌区、黄灌区为4月中旬,河水灌区为4月下旬。如果播种过早,由于土壤低温高湿,种子吸水后不能萌发,易发生粉种现象,造成缺苗;播种过迟,生育期缩短,影响产量。具体播种时,可采用单行人工穴播机或点播器在大垄及小垄向阳垄侧进行精量播种,穴距12cm,行距60cm,每穴2~3粒种子,播种深度3~4cm,播量12~15kg/hm2。若种子进行了包衣处理,考虑安全,播种时应穿防护服,戴口罩及手套,播后及时将手清洗干净,以防中毒。
6 田间管理
6.1 镇压保墒
播种时如果土壤含水量超过20%,播种后应及时用细土封严播种穴,否则种子会外露。当土壤墒情较差时,覆土后须用镇压器轻压,让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减少土壤间孔隙,达到保水保墒的目的。
6.2 破除板结
为了不影响幼苗出土,播后出苗前应及时破除降水形成的板结,以充分保证甜高粱幼苗能及时顶土出苗。
6.3 及时放苗
出苗后应及时放出压在膜下的幼苗,放苗时注意放苗口不宜开得过大,且要将播种孔用细土封严,减少水分蒸发以及防止热量散失。同时,要使膜下形成高温高湿的小环境,这样既有利于幼苗健壮生长,又可以焖杀膜下杂草。
6.4 除草
试验表明,覆膜前用38%莠去津悬浮剂进行土壤处理,用药2.85kg/hm2,兑水450kg进行地面喷雾,可有效防止杂草滋生。对于除草不彻底的地块,在3~4叶期时,可对膜下杂草进行人工拔除。
6.5 灌水追肥
甜高粱耐旱能力较强,但为了获得高产,全生育期需灌水3~4次,每次灌水量1200m3/hm2。在苗期,应根据降水情况、土壤墒情和植株长势,适时浇头水。植株生长进入拔节期后,结合浇水追施尿素225kg/hm2。当株高达到1.5m左右时,结合浇水进行第2次追肥,追施尿素225kg/hm2。
6.6 防倒伏
甜高粱茎秆充实坚韧,机械组织发达,抗倒伏能力强。但由于植株较高,生长后期浇水时要避开大风天气,以免倒伏而影响产量和饲草品质。
6.7 防虫害
实践证明,河西地区甜高粱病害鲜少发生,虫害主要有蚜虫、红蜘蛛及螟虫。对于蚜虫,7月中下旬是防治该虫的关键期,此时如遇高温干旱、降水偏少天气条件,极易造成蚜虫偏重发生,应及早防治,具体可用吡虫啉、啶虫脒、苦参碱、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农药进行防治;红蜘蛛发生时,主要分布于叶片背面,发生危害程度较玉米轻,防治时,可用阿维菌素、克螨特、阿维・哒螨灵等进行叶面喷雾。对于螟虫,当发现其危害甜高粱心叶时,可用氰戊菊酯、溴氰菊酯进行防治,甜高粱抽穗后,螟虫易上升到穗部为害,这时可用溴氰菊酯或氰戊菊酯对穗部进行重点喷雾。
7 用途与收获
7.1 青绿饲料
以生产青绿饲料为目的饲用型甜高粱种植,一般收割两茬,头茬于7月中旬或下旬株高150cm左右时收割,留茬高度10cm左右;第二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早霜来临之前收获。两茬收割时,头茬收割后1~3d内及时施肥、浇水,追施尿素120~150kg/hm2。
7.2 青贮饲料
若用作青贮饲料,宜一次收割,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早霜来临前,此时茎秆含糖量和植株营养积累达到最大值,采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单茬收割时,若人工收获,需在收割后5d内及时青贮,以免糖分流失。
参考文献
[1] 张苏江,董志国,杨金宝.饲用型甜高粱的栽培与利用[J]. 当代畜牧,2000(2):42-43.
[2] 房丽宁. 饲用甜高粱新品种大力士[J]. 草业科学,2003,20(12 ):56-57.
[3] 张继荣,宋连昭,庞永勤等[J]. 今日畜牧兽医, 2007,(6):56.
[4] 曲凤玲,王凤龙,刘凤山.饲用甜高粱栽培技术[J]. 现代化农业, 2012(11):25-26.
关键词:高粱;新杂交种;峰杂2号;选育
中图分类号 S5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41-02
针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及松辽平原无霜期长,灌溉条件方便,土壤肥沃,而目前高粱主推品种敖杂1号生育期偏早、产量水平偏低、旱地适应性差、抗东北流行性病害高粱丝黑穗病不强等特点,以中熟、高产、中高秆、抗东北主要流行性病害(丝黑穗病)、耐瘠、适应性广为育种目标,选育而成新杂交种峰杂2号。2010年峰杂2号通过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并确定推广。2008-2009年累计推广1 409.32hm2,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及松辽平原推广很有开发前途。
1 选育过程
1.1 母本不育系“繁8A-2”的选育 母本繁8A-2是内蒙古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农业成果转化中心即―赤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种子公司,以外引保持系TAM428B为母本,以自选保持系繁8B为父本,进行人工有性杂交,后代经多代回交、测交选育而成的新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该不育系的主要特征特性是株高168cm,穗长30.6cm,穗粒重106g,生育日数124d,叶鞘深紫色,叶片浓绿,第一叶长椭圆形,总叶片数18片,蜡质叶脉,雌穗花丝绿色,护颖绿色,花药黄色。果穗整齐,纺锤型,穗长30.6cm,二、三级枝梗多,红粒红壳,千粒重26g。植株整齐,抗丝黑穗病,中度抗倒伏,抗蚜虫,抗旱,耐盐碱。不育系繁殖田,一般留苗13.5万株/hm2,产量300~350kg/667m2。
1.2 父本恢复系“7658”的选育 父本恢复系7658是内蒙古赤峰农业科学研究所种子公司,以外引恢复系南133为父本,自选恢复系7654为母本,进行人工有性杂交,后代经连续自交、测交,6个世代选育而成。该恢复系的主要特征:成株期株高196cm,雄穗一级分枝6~10个,护颖黄绿色,花药黄色,在赤峰地区生育期126d,叶鞘紫色,叶片浅绿色,紫缘,第一叶匙形,总叶片数18片,蜡质叶脉。果穗整齐,筒型中紧穗,穗长29.7cm,二、三级枝梗多,红粒红壳,千粒重27.5g,红壳,角质少。植株整齐,抗丝黑穗病,中度抗倒伏,抗蚜虫,抗旱,耐盐碱。恢复系繁殖田,一般留苗11.25万株/hm2,单产300~350kg/667m2。
1.3 杂交种“峰杂2号”的选育 峰杂2号的组合(繁8A-2/7658)于2003年组配,2005-2007年参加公司品种比较试验;2008-2009年参加区域试验;同时进行抗病性鉴定和品质化验;2010年过通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并确定推广。
2 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
2.1 主要特征特性
2.1.1 形态学特性 该杂交种幼苗绿色,叶鞘深紫色,叶片浓绿,半披,第一叶长椭圆形,蜡质叶脉。杂交种子幼苗顶土力强,根系发达,播种易抓全苗。株高200cm左右,叶片浓绿,半披,二三级分枝多。筒型中紧穗,籽粒卵圆形,穗长28.4cm,穗粒重108g,紧密,红粒红壳。千粒重26g,红壳,角质中。
2.1.2 生物学特性 平均生育日数126d,比内杂5号早2d,比敖杂1号晚10d。适宜在≥10℃活动积温3 100℃以上地区种植。
2.1.3 抗逆性表现 植株整齐,抗叶病,活秆成熟。丝黑穗病自然发病率为0,接种鉴定发病率2a平均8.24%,属高抗型。抗蚜虫能力强,中度抗倒伏,耐旱、耐瘠,适应性好。
2.1.4 商品性表现 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蛋白质含量8.80%,淀粉含量70.78%,赖氨酸含量0.52%,单宁含量0.3%。
2.2 产量表现
2.2.1 鉴定试验 2004年公司内产量鉴定试验,平均
9 804kg/hm2,比对照敖杂1增产18.2%。
2.2.2 品比试验 2005-2007年公司内品比试验,3a平均产量9 750.6kg/hm2,比对照敖杂1增产16.7%。
2.2.3 内蒙古区域试验 2008年区域试验,3个点,平均产量9 100.5kg/hm2,比内杂5号(ck1)增产1.9%,比敖杂1号(ck2)增产7.4%;2009年区域试验,3个点,平均产量9 833.1kg/hm2比内杂5号(ck1)增产20.29%,比敖杂1号(ck2)增产27.68%;2a平均产量9 466.8kg/hm2,比内杂5(ck1)增产10.17%,比敖杂1(ck2)增产16.91%。
2.2.4 内蒙古生产试验 2009年生产试验,3个点平均产量8 744.4kg/hm2,平均比内杂5号(ck1)增产20.51%,比敖杂1号(ck2)增产23.08%。
2.2.5 赤峰市示范试验 2005年生产示范试验,7点次平均产量8 814.00kg/hm2,比对照敖杂1号增产13.7%;2006年生产示范试验,7点次平均产量8 716.80kg/hm2,比对照敖杂1号增产13.60%;2007年生产示范试验,7点次平均产量8 952.50kg/hm2,比对照敖杂1号增产15.30%。3a21个点次,平均产量8 827.77kg/hm2,比对照敖杂1增产14.20%。
2.2.6 大面积推广表现 在进行试验的同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2008-2009年先后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元宝山区、翁牛特旗、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宁城、敖汉旗等地进行了大面积推广,累计种植面积1 409.32hm2,平均产量8 532.2kg/hm2比对照敖杂1平均增产15.4%。其中:赤峰市松山区累计种植196.33/hm2,平均产量8 758.00kg/hm2,比对照敖杂1号增产18.60%;赤峰市元宝山区累计种植143.33hm2,平均产量8 507.00kg/hm2,比对照敖杂1号增产14.38%;赤峰市翁牛特旗累计种植160.00hm2,平均产量8 459.00kg/hm2,比对照敖杂1号增产15.52%;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累计种植96.67hm2,平均产量8 875.50kg/hm2,比对照敖杂1增产16.81%。赤峰市巴林右旗累计种植143.33hm2,平均产量8 825.50kg/hm2,比对照敖杂1号增产19.50%;赤峰市宁城累计种植383.33hm2,平均产量8 814.00kg/hm2,比对照敖杂1号增产13.75%;赤峰市敖汉旗累计种植286.33hm2,平均产量8 714.00kg/hm2,比对照敖杂1号增产15.75%。
3 适宜种植区域及栽培、制种要点
3.1 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在≥10℃活动积温3 100℃以上地区水地和旱地种植,特别对旱坡丘陵地有较强的适应性。
3.2 栽培技术要点 施足底肥,浇足底墒水。4月末至5月初播种,种子包衣,播量22.5kg/hm2,保苗90 000~12 000株/hm2,施种肥磷酸二铵75~105kg/hm2,适量钾肥作种肥。在水肥地要注意蹲苗,以防徒长倒伏。一般应在拔节期追肥、浇水l次,追尿素150kg/hm2。苗期应控制灌水,抑制其节间生长过长,降低植株高度,灌浆期间用水依据降水情况而定。如后期遇干旱,浇好灌浆水更能发挥其较大的增产潜力。及时收获,防止鸟害。
3.3 制种技术要点 在≥10℃活动积温3 100℃以上区域,一般于5月上、中旬播种。水肥地留苗15万株/hm2,山旱地13.5万株/hm2。亲本繁殖田父、母本种植行比以1∶6为宜;先播母本,7d后再播父本。
4 结语
峰杂2号的选育成功,解决了内蒙古东部地区及松辽平原无霜期长,灌溉条件方便,土壤肥沃,而目前主推品种敖杂1号生育期偏早、产量水平偏低、旱地适应性差、抗东北流行性病害高粱丝黑穗病不强等的问题,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张辉,曲文祥,李书田.内蒙古特色作物[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间作套种;增益原理;原则和要求;间套模式和栽培要点;防治病虫害
1 间作套种增益原理
间作套种能够合理配置作物群体,使作物高矮成层,相间成行,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充分利用地力,实现高产、增产。
2 间作套种的原则和要求
间作套种的增产效果已为生产实践所验证,但如果复合群体内部关系协调不好,竞争激化,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间作套种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从株型上要“一高一矮、一胖一瘦” 即高秆作物与矮秆搭配,株型松散横向发展的与株型紧凑纵向发展的作物搭配,以形成良好的透光条件和复合群体,如玉米与马铃薯、高梁玉米大豆搭配。
2.2 从叶形上,要“一尖一圆” 即圆叶作物如棉花,大豆要与尖叶作物小麦、玉米、高粱搭配。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搭配最适合这一原则。
2.3 从种植密度上,要“一大一小,一宽一窄” 即主作物密度要大,种宽行,副作物密度要小,种窄行,保证主作物增产优势,达到主副作物都丰产丰收。
2.4 从适应性上,要“一湿一旱,一阴一阳” 即耐湿作物与耐旱作物搭配,耐阴作物与喜光作物搭配,。这样有利于彼此都能适合复合群体中的特殊环境,减轻旱涝灾害,稳产保收。
2.5 从根系分布上,要“一深一浅’,即深根系与浅根系作物间作,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水分与养分,促进作物生长与发育,达到降耗增产的目的。
2.6 从生育期上,要“一早一晚” 即主作物要早熟些,副作物成熟期晚些,这样可以在收获主作物后,使副作物获得充分光能,优质丰产。
在间作套种情况下,虽然合理安排了田间结构,但仍然存在争光、争肥、争水的矛盾,为了使作物达到高产,高效,在栽培技术上应做到:一要适时播种,保证全苗;其次要肥水充足,施肥时即要注意氮、磷、钾大量元素使用,还要配合使用各种微量元素,既要施肥,又要浇水,达到肥水齐功。三要及时移苗,间苗,定苗。四要使用生长调节剂,控制高层作物生长,促进矮层作物生长,协调各作物正常生长发育。五要及时防治病虫害、及时收获。。
3 主要间作套种模式及栽培要点
间作套种类型即要体现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增产增收,又要因地制宜,因土制宜。其常见模式有:
3.1 粮粮间套 小麦+玉米+红薯。栽培要点:五尺带对半开,秋播4―5行小麦,来年立夏前栽双行玉米,小麦收后栽红薯。
3.2 粮经套作 玉米+花生。一般以花生为主作物,在土质疏松,肥力中等的土壤,花生间种玉米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栽培要点一般为5―6行花生间种1―2行玉米,瘦地则减少玉米的行比,每亩花生苗数基本不减少,玉米每亩种植800―1000株。
3.3 粮豆(薯、油)套作 夏玉米+大豆(绿豆)、夏玉米+红薯、夏玉米+芝麻。栽培
要点:四尺开带,种双行玉米,间作2―3行绿豆或2行大豆,或双行红薯及芝麻。
3.4 粮菜经套作 小麦+越冬菜+棉花(西瓜)。栽培要点:小麦秋种前,在1.6 米的种植带内整成0.6米宽的低畦,1米宽高畦各一个,低畦种3―4行小麦,高畦种越冬菜,次年4月上中旬收越冬菜后,在高畦上种2行棉花(或两行西瓜)每亩3000―4000株(西瓜每亩850株左右)
4 农作物常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措施
4.1 病毒病 传播途径是蚜虫与蓟马。防治方法:用吡虫啉等药剂杀灭蚜虫、蓟马,并喷施菌可毒克20%病毒清,1.5%的植病灵等。
4.2 白粉病 叶片上先出现病原微白色粉状物,叶面、叶背均产生,在病叶病斑达到一定数量时,用15%的粉锈宁,25%三唑酮、40%福星等,连续2―3天喷5 次。
【关键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引言】:玉米是一种根系非常发达的植物,也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我国的农业发展经过几千年的完善,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农业结构。而产量问题一直是种植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而玉米不仅可以作为粮食,还可以作为酿酒、养殖的重要材料。所以开展技术研究,尤其是提升产量的研究是非常关键的,也可以为后续的实际种植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玉米高产栽培的关键环节
1.1 整地环节
玉米是一种高产作物,且植株高,所以从土壤中需要的养分和水分也相对较多。这就给栽培时的耕作层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如果耕作层太浅会导致扎根太浅,容易出现倒伏的情况。所以在栽培过程中,整地工作就显得非常关键。为了防止作物的倒伏,需要将深松技术进行推广使用,深度要大于30厘米。
1.2 选种环节
为了确保产量,种植者们也应该在选种环节上进行有效管理,要采用更加优质的品种进行栽培。选种环节有几个注意事项。首先要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例如土质、土壤紧密情况等,或是根据地形来进行判断。例如地势平坦的土壤上可以种植相对耐密植的品种;地势高的坡地可以采用稀植品种等。其次要根据实际的作物需求来改变品种。如果是用于商品或是自身食用,则可以选一些相对高产的品种;如果用于饲料则主要注重品种的蛋白和赖氨酸含量等。最后是对于一些新品种,在种植时也不可过于盲目,要在慎重的前提下尽量选择高产、稳产的品种来种植。
1.3 播种环节
播种环节要根据土壤和环境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不可过早播种。因为种子如果长时间处于土壤当中会有苗期病害的可能性。播种时要做到深度相同,大约在5cm左右,同时结合天气情况进行深浅的调整。例如雨水较多可以浅一些,过于干旱可以加深播种深度。而出苗前需要进行统一的灭草工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除草剂的使用。除草剂会对作物和土壤都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注意除草剂的使用剂量。
1.4 栽培环节
为了能最大化提升产量,就需要选择合理的栽培方式来进行辅助,并结合土壤的实际状况得到最有效的结果。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受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土地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通常采用的方式为宽窄搭配和间作栽培两种方式。宽窄搭配指的是选择相对生育期晚的品种,然后在每垄进行种植,并在大垄和小垄之间实施增产的方式,即解决单位面积上的穗数问题。而间作栽培是一种提升空间利用率的有效措施。但是栽培对于环境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使用时也需要根据作物的高度、品质等具体参数来决定,株型紧凑的品种,种植密度也可以适当进行提升。如果就同一品种而言,密度要根据实际需求的产量决定。
1.5 施肥环节
施肥环节可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并根据幼苗的实际生长情况进行追肥。通常12片叶需要追施肥量的65%-70%,可以促进后期的籽粒灌浆和增加籽粒的作用。
2.栽培后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对于作物来说,除了本身的栽培以外,后续的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是非常关键的。尤其是病虫害防治,是显著提升作物产量的措施。笔者总结了现阶段常见的病虫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方案。
2.1 土壤下的虫害
土壤下通常有地老虎、蝼蛄等,会对作物的根茎部进行危害,会导致作物的减产,甚至于绝收。所以针对于这些虫害的防治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在春耕时节,配合犁地的过程进行害虫的处理,对于发生虫害严重的地区要进行药物控制,最大化保障幼苗不受侵害。例如可以采用50%辛硫磷乳油的方式,与水混合后得到合适的比例,再混入化肥中进行使用。如果虫害仍然严重,则可以利用25%辛硫磷微胶囊剂撒于沟垄当中。
2.2 黏虫
黏虫主要危害作物的叶片,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作物的叶片全部吃光,是玉米作物中常见的害虫。且由于黏虫具有迁飞的特性,会使得冬季的黏虫频繁进入。对于黏虫的处理方式现阶段一般采用诱杀和药物两种结合的方式。诱杀利用黑光灯或是田间的枯草把进行消灭,药物可以利用4.5%的氯氢菊酯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的1000倍液进行喷雾。
2.3 玉米螟
玉米螟主要危害雄穗和花丝基部,会导致作物的籽粒出现霉烂。防治方式可以利用杀虫灯,也可以利用赤眼蜂来进行消灭。在6月底的时候进行释放赤眼蜂,让赤眼蜂对玉米螟进行消灭。而药物防治方面可以采用白僵菌粉进行喷雾防治或1.5%的辛硫磷颗粒撒入心叶。
2.4 丝黑穗病
丝黑穗病,又称黍黑穗病、黍小孢黑粉病。俗称灰穗、火穗等,对于玉米、高粱的危害程度极大。对于丝黑穗病的防治工作有几个重点。首先是选用相对优良的抗病品种,并辅以有效的管理。例如减少种子的留土时间,以减少病害的侵入。同时也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由于土壤中含有致病原是导致丝黑穗病的主要原因,所以针对于种子和药剂的处理工作就非常重要。2%立克秀进行药物控制,如果程度较重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药量。
2.5 晚收
可以在收穗时延迟1星期左右收获,等到玉米苞叶变白后,乳线消失时再进行收获,可以保障玉米的充分成熟,从而提升品质,减少含水量,这也是增加产量的一种有效方式。
3.结语
通过研究,不难看出为了保障人们未来日益提升的粮食需求,提升粮食产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环节。为了保障产量,就必须要在如何提升产量上入手,在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两个方面进行协调配合。综上所述,对于现阶段种植的技术,需要种植者们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探究出更有效的N植方式,实现玉米的高产,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 园艺与种苗,2013,01:22-26.
[2]张爱花. 浅谈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 农业与技术,2015,20:117-118.
关键词 谷子;锦谷16号;选育经过;经济性状
中图分类号 S5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048-01
2007年春,锦州农业科学院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引进育种中间材料F5-526,经过2007—2009年3年连续对变异进行定向选择,得到抗阿特拉津、高产高抗谷子新品系锦1366,即锦谷16号。现将其选育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选育经过
2003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以抗阿特拉津谷子新品系815(该品系2006年通过国家鉴定,定名为冀谷24)为母本,以大穗型高产材料ch8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2004年从杂交后代中选择出杂交植株F1-26,经过2005—2006年单株南繁北育4个世代定向选择,2006年秋得到F5代抗阿特拉津、抗倒大穗优异材料F5-526。2007年春,锦州农业科学院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引进育种中间材料F5-526,经过2007—2009年3年连续对变异进行定向选择,得到抗阿特拉津、高产高抗谷子新品系锦1366。2010年参加产比试验,平均产量6 402 kg/hm2,较对照锦谷14号增产15.6%。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物候期调查:播种期,以月/日表示(下同);出苗期:50%以上出苗的日期;抽穗期:50%以上的穗抽出旗叶叶鞘的日期;成熟期:80%以上的籽粒变硬、呈现本品种特征的日期;生育期:出苗到成熟的天数。植物学与生物学特征调查发现:穗型,分为筒型、纺锤型、棒型;粒色,分为白、淡黄、深黄、黄褐、红、灰色;抗倒伏性于抽穗后到成熟前观察,分为0~4级,其中0级为不倒伏,1级为植株倾斜小于15°,2级为植株倾斜在15°~45°,3级为植株倾斜超过45°,4级为倒伏于地。抗病性,分为无、轻、中、重(记载病害名称、发生时间)。产量性状调查:室内考种取样10株,基本苗在分蘖开始前调查,取1~2行(或1 m)调查其苗数,折算成每公顷保苗数;株高,即植株基部至穗顶端的长度,以cm表示;主穗长,即穗基部到穗顶端的长度,以cm表示;主茎节数,取10株调查其节数,折算成单株节数;穗粒重=10株粒重÷10株穗数;千粒重,即1 000粒种子重量,重复2次,误差不超过5%,以g表示;小区产量及折合产量,以kg表示[1]。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经济性状
该成果主要是利用不同地区亲缘关系较远的2个亲本杂交,同时考虑其农艺性状的遗传特点,使双亲的优良性状达到互补和加强,产生理想的组合后代即1366株系。该株系优良性状突出而稳定,不仅产量高而且商品性好。高产、优质是育种最终实现的目标,而多抗是条件,在后代的选择过程中重点选择抗病性和抗灾害能力的植株,同时重视谷子各种性状的互补。
2.2 技术经济指标
该品种叶片大小适中,有利于通风透光和密植,抗病能力强;植株较高,平均株高153.2 cm,但节间短,抗倒伏能力强;根系发达,耐旱,不早衰;籽粒成熟度好,完整粒率较高,成穗率为90.4%。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稳定性好,年度间、地区间产量差异不大。该品种2010年参加产比试验,虽然2年间自然气候反差极为明显,不同试验点条件差异较大,但是该品种2年平均产量6 402 kg/hm2,较对照锦谷14号增产15.6%。说明该品种在地区间、年度间,是一个适应性强、产量稳定的优良品种。
3 结论与讨论
锦谷16号高产,抗病、抗倒伏能力强,稳定性好,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品质好,适口性好,深受农民的欢迎,在辽宁、吉林、内蒙、河北、山西、北京等省市均可种植,有一定的推广前景。2010—2011年在全省示范、试种,累计种植面积达333.33 hm2以上,平均产量5 737.5 kg/hm2,较对照锦谷14号增产16.2%。该品种推广后,提高了谷子产量,促进了辽宁省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显著提高了社会效益。
该品种在栽培上有很多技术要点:一是选地倒茬。谷子宜选择中等或中等以上肥力的平地或岗坡地种植。在茬口选择上,忌连作和重迎茬,以豆类和油类茬口为佳,其次可选择玉米、高粱、马铃薯。若是选择小麦茬口,则在谷子种植时注意镇压,确保苗全。合理轮作,年限至少为3年[2-4]。二是精细整地施肥。谷子对土壤条件有一定要求,要及时、精细整地,镇压保墒。结合起垄滤底粪,施优质农肥30~45 t/hm2、过磷酸钙375~450 kg/hm2,口肥可施磷酸二铵150 kg/hm2,也可用优质农肥作口肥,在拔节后孕穗期可追施尿素150~225 kg/hm2。三是及时播种。播前晒种,用清水浸种5次。为防治谷子白发病和黑穗病,可用盐水、清水选种,或用药剂拌种,以确保苗全、苗壮。根据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在5月中旬播种,行距以40~50 cm为宜,播种量为7.5 kg/hm2,要严格掌握播种量,并保证均匀播种。合理密植,留苗密度在45.0万~52.5 万株/ hm2为宜。四是田间管理。苗期镇压保墒,以利于蹲苗。为了提高地温、防止倒伏和杂草危害,应及时进行间苗、定苗和铲趟[5-6]。结合当地条件和实际生产,在谷子拔节至孕穗期和灌浆期勤浇水,预防“胎里旱”和“卡脖旱”。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及时防治玉米螟和钻心虫的危害,8月上中旬预防谷锈病的发生。五是适时收获。当穗中下部籽粒颖壳变成灰白色时籽粒变硬,成熟“断青”,说明全穗充分成熟即开始收获,过早或过晚都将影响谷子产量和品质。
4 参考文献
[1] 蒋自可,刘金荣,王素英,等.谷子动态育种方法的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2007(9):26-27.
[2] 安治信,刘彩云,张金良,等.旱地谷子优质丰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1):122.
[3] 王海英,张福生,桑英.有机谷子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112.
[4] 邢宝龙,朱玉,高均平.谷子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109-110.
品种区域试验管理工作
品种区域试验包括主要农作物的预备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抗病鉴定、品质检测等项目以及非主要农作物的品种备案工作。品种试验单位分为组织管理单位、主持单位和承试单位三个层次,辽宁省种子管理局是组织管理单位,田间试验主持单位由丹东农科院(玉米)、省稻作所(水稻)、铁岭农科院(大豆)、省农科院高梁创新中心等组成,各科研单位和农技推广部门、管理部门为承试单位,抗病鉴定主持单位为沈阳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和吉林省农科院等单位、品质检测主持单位是农业部谷物品质质量检测中心。
科学布点,规化布局,力求试验准确性和代表性。品种区域试验点次的数量和分布代表着试验品系在相应区域和环境下的自然生产情况。我省按照生态布局对主要农作物设置了早、中熟、晚熟等试验组别的品种试验,在试验网及试验点的选择上,每年根据试验情况和专家意见都做了相应调整,合理增设试验点次,做到科学布局,力求试验精准,基本上能够代表各生态区域的基本情况。
非主要农作物实行省内统一安排试验和专家现场鉴定两种方式,通过登记备案,把优良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应用于生产,并将其稀有资源得以保存。
改善试验条件,提高人员素质,提高试验的精确度。省种子管理局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每年都进行重点作物区域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稳定的区试人员队伍,提高了试验的稳定性和承试人员的业务素质。
增加品种试验的公正性,科学规范管理。一是采取密码编号。为了进一步加强品种试验公正性,采取密码编号。即采用组织单位省种子管理局对参试品系编号后,再由主持单位编号,由承担单位按照编号进行试验,这样,组织单位、主持单位和承担单位都不知道具体的作物品种名称,密码编号一直延续到当年试验结束,数据汇总完毕,最终由组织管理单位、主持单位共同开启密码,增加公正性。二是试验过程中进行DNA检测和转基因检测。三是根据《辽宁省玉米品种生产试验统一收获测产方案(试行)》,由辽宁省种子管理局、辽宁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丹东农科院、铁岭市农科院等单位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统一收获小组,负责全省玉米品种试验统一收获工作。收获样品在种子管理局集中存放晾晒,11月中旬组织各主持单位进行统一脱粒测产。四是公开试验数据。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由网头单位进行数据汇总,由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将试验结果公开,每年试验结果都汇编成册,下发给各育种单位,接受群众监督。
品种审定管理工作
品种管理工作包括除了品种区域试验工作,另外品种审定工作也是重要内容之一,保证了品种在上市前经过多地区、多生态环境、抗病性、抗逆性检测后推向市场,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保障了农业生产用种的安全。
品种审定实行专家库制度。我省品种审定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自2008年开始,审定工作实行专家库制度,每次审定会议评委随机从专家库中抽取,这在全国开创了先河。审定过程中委员实行回避制度,对各品种是否通过审定采取专家投票表决,表决票无计名,切实有效的保证了审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对于通过审定的品种,采取文件公告的形式,向社会公告品种来源、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以及适宜推广地区等内容。
一、特征特性
1. 植株性状。该品种根系发达,生长势强,茎秆粗壮,韧性较强。株高100厘米左右,分枝数2~3个,主茎节数20~22个。叶片椭圆形,浓绿色,中等大小。开紫花,长灰毛。
2. 荚果性状。为有限结荚习性的春大豆,豆荚分布均匀,3粒荚居多,成熟时豆荚呈现灰褐色,不易裂荚。子粒圆形,黄色,富有光泽,豆脐黑色。百粒重22~24克,子粒整齐,完全粒率高达95.4%,虫食粒率仅有2.7%,褐斑粒率与紫斑粒率分别只有0.1%和0.9%。粒的外观品质极优,远远好于一般品种。
3. 品质性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子粒品质检测结果显示,粗蛋白含量37.54%,粗脂肪含量21.48%,其中粗脂肪在全省乃至全国名列前茅,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之和高达59.02%,超过国家优质大豆标准含量的16.02个百分点。子粒的内在品质优良。
4. 抗逆性。东北农业大学和沈阳农业大学的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高抗大豆病毒病、霜霉病和细菌性斑点病等主要叶部病害,尤其是对孢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更强。此外,还具有抗干旱、抗倒伏、抗早衰、耐瘠薄、耐高温等多种优良特性。
5. 生育期。连续多年的田间实地调查结果表明,辽豆13号大豆在沈阳地区从出苗到成熟的平均生育期为132天,属于中熟品种。
二、经济效益
辽豆13号是个高产大豆良种,以省级区域试验结果为例,平均每亩产量201.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38.2千克。每千克大豆按市场销售价格5.6元计算,每亩增加收入213.92元。该品种也是高油大豆良种,已成为油脂加工企业的重要榨油原料。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办公室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大豆的粗脂肪含量每提高1个百分点,油脂加工企业每加工1000千克大豆就可增加产值40多元。辽豆13号大豆的粗脂肪含量21.48%,比普通大豆高出2.84个百分点,每加工1000千克大豆即可增收99.2元,折合每千克大豆油脂增加产值0.0992元。由此可见,每亩辽豆13号大豆的油脂增值即为20.16元。
综上所述,每种植1亩辽豆13号大豆的新增总经济效益为:增产收入213.92元+油脂增值20.16元=234.08元。
三、栽培技术要点
1. 选地与轮作。要选择保水保肥、土质肥沃、土层深厚、地力均匀、地势平坦、灌排方便的中性壤土或砂质壤土地块种植,应与玉米、高粱、谷子、小麦等禾本科作物或马铃薯、甘薯等薯类作物实行2~4年的轮作换茬。
2. 整地与起垄。要在秋季或春季进行精细整地,做到灭茬(清除全部残茬)、耕翻(深度20~25厘米)、耙地(耙碎土块、整平地面)、起垄(垄距50~60厘米)、镇压(防旱保墒)等作业紧密结合,为播种和保苗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3. 选种与播种。要选用子粒饱满整齐和发芽率高达95%以上的优良种子,并应充分晾晒。土壤5~10厘米耕层内地温连续5天稳定在8~10℃、土壤含水量达到18%左右时即可播种。穴距15~20厘米,每穴播2~3粒种子,覆土厚度3~5厘米。
4. 间苗与定苗。要适当早间苗、早定苗。应在真叶展开后至第一片复叶展开前间苗,在第一片复叶展开后定苗。每亩要选留生长健壮、整齐一致、无伤无病的优质幼苗1.1万~1.5万株(肥地宜稀,薄地宜密),幼苗在垄上要等距分布。
5. 施肥与灌水。每亩在整地时深施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4000千克和磷酸二铵15千克,在初花期追施尿素5千克,在鼓粒期酌情喷施含有钼、锌、硼等微量元素的混合液叶面肥。在开花期至鼓粒期倘若土壤缺墒则应及时灌水。
6. 除草与培土。在3~5片复叶期,每亩用25%氟磺胺草醚50~80毫升喷雾可以防除阔叶类杂草;用12.5%氟吡甲禾灵30~40毫升喷雾可以防除禾本科杂草。在植株封垄前要完成2~3次铲耥,每次作业间隔7~10天,最后一次中耕应该适当深些,这样既可铲除杂草又可培土防倒。在生育后期要及时拔除田间大草,铲除田边四周野草。
7. 防病与治虫。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不仅要做好农业、物理、生物等方面的防治工作,而且要选用无公害农药及时进行防治。在播种前应用35%乙基硫磷拌种或用专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防治根腐病应用50%敌磺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防治菌核病应用40%菌核净1000倍液全株喷雾。防治霜霉病应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红蜘蛛和蚜虫可用1.8%阿维菌素喷雾。防治食心虫和豆荚螟可用敌敌畏杀灭。
8. 收获与晾晒。收获过早,子粒成熟度不足,产量与品质下降;收获过晚,则会遭受风、雨等自然灾害,造成植株倒伏和裂荚落粒,同样导致减产降质。通常应在全田90%以上植株的叶片变黄脱落,豆荚变为灰褐色,用手摇动植株能听到响声,子粒变硬而有光泽,用拇指掐粒基本没有凹陷并呈现本品种固有的特征时,为最佳收获期。这时应在有露或多云的情况下收割并将其豆棵横放在垄台上风干,然后择日运回场院内堆积在地势高燥和通风向阳之处进行充分晾晒。遇雨时务必用防雨用具将豆垛遮盖起来,天晴后要及时撤除。
四、适宜栽培地区
我国是物候知识出现得非常早、知识积累得非常丰富的国家,而且很早就出现物候历,用来指导生产和生活。物候现象被称为“大自然的语言”,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它仍旧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一、 物候知识的积累
我们的祖先生息在中华辽阔的土地上。他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日月星辰的升落隐现,自然界的寒来暑往,猎物的出没和植物的荣枯等自然现象,与自身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意识地观察和认识这些自然现象,使成为中华先民感兴趣的问题。在这个观察和认识的过程中,也就逐渐萌发出物候知识的嫩芽。当然,最初的这些物候知识是与天文、气象等知识掺杂在一起的。
自然界有三个重要的时间周期――年、月、日。太阳的出入造成的明暗交替的规律,给中华先民的极深的感受,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早认识了“日”的周期。月亮的圆缺变化,是又一个十分明显和意义重大的天象。在长期观察和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以后,人们认识到了“月”的周期。而对“年”的认识,则要比认识“日”、“月”困难得多。但是,这个周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意义更加重大,因为寒暑、雨旱,以及渔猎、采集乃至农业生产活动无一不与它有关。先民们对这一周期的认识,是与对物候现象的长期现象观察紧密相候的。人们正是从草木枯荣、动物迁徙、河冻河开等等的周期现象中,逐步探索到一年的长度。由此,人们便开始按照物候现象来安排生产生活,进入到所谓“花木管时令,鸟鸣知农时”的“物候授时”时代。
人们对物候知识掌握的情况,在先秦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尚书・尧典》记载了鸟兽毛皮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如仲春,鸟兽孽生;仲夏,鸟兽肢毛变稀;仲秋毛皮逐渐丰盛;仲冬,鸟兽长出细毛来御寒。《诗经・豳风・七月》,是《诗经》中较长的一首诗,用八章写了“农夫”一家一年的劳动。诗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如第二章“春扫载阳,有鸣仓庚(黄鹂)”;第3章,“七月鸣(伯劳鸟)”;第4章“四月秀@(药材远志)”,“五月鸣蜩(蝉)”,第5章“五月斯螽(一种像蝗虫的昆虫)动股,六月莎鸡(纺织娘)振羽”接下来用四句来写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檐下),九月在户(门内),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第6章“六月食郁(郁李,一种野果)及(野葡萄)”,“七月烹葵(葵菜)及菽(豆类)”“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可以说,《七月》就是一首最早的有关物候学的诗歌。
每逢一定节气的日子观测和记录物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已经有每逢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记载物候和天气的传统了。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十二纪》按春夏秋冬四季的孟、仲、季,也就是按十二个月记载天象、物候和其他政事。如“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意思就是说,初春的时候如果出现了夏天那样的天气,风雨不按时来,草木会早干枯,国家就惶恐不安了。这样的认识是有意义的。
对物候的观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便逐渐趋向系统,形成后世流行的七十二候。七十二候最早见于汉代《逸周书・时训解》。它以五天为一候,一年约三百六十天,共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体现了古人把物候研究引向系统化、定量化的意图。
古代物候观测的第一手资料,现在保留下来的已经不多。目前所能看到的时间最早、而且又有一定内容的实测记录,是南宋吕祖谦所写的《庚子・辛丑日记》。吕祖谦,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浙江金华人。他在逝世前两年,居家患病期间每天都记日记,内容包括他所留心观察到的物候。日记从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正月初一日到七月二十八日,记有腊梅、樱桃、杏、桃、紫荆、李、海棠、犁、蔷薇、蜀葵、萱草、莲、芙蓉、菊等二十多种植物开花和第一次听到春禽、秋虫鸣叫的时间。这份物候资料非常宝贵,是世界最早的凭实际观测获得的记录。
北宋科学家沈括对于物候与高度、纬度、植物品种、栽培技术的关系都进行了研究,并在所著的《梦溪笔谈》中记下了他的科学见解。他说,由于“地势高下之不同”,在平原地区“三月花者”到了山区则“四月花”。他十分欣赏白居易的名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这指出了物候的“常理”。又说南岭地方的草“凌冬不雕”,而汾河流域的树木“望球先陨”,这是因为“地气之不同”。他分析水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的原因是水稻本身的“物性之不同也”。更重要的是,他解释了栽培作物的物候除受自然因素制约外,人的因素也就是栽培技术也起很大作用。他说由于“人力之不同”,“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这是有积极意义的见解,指出提高栽培技术可以使作物早熟增产。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同时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都记载了非常丰富的物候材料。
清初地理学家刘献迁注意观察各地物候,批评了当时的历书中所记载的七十二候是抄袭古代的“月令”,早已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不适用了。他在《广阳杂记》中说,各地的七十二候“各各不同”,“如岭南之梅十月已开,湖南桃李十二月已烂漫”,因此他建议在“南北诸方”都要详记物候,并且要把这种记录“传之后世”。这样“天地相应之变迁,可以求其微矣”。意思是说,这样便可以探求大自然的规律了。刘献迁的宝贵意见,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做到的。
二、 物候历
根据物候变化来推测时间、季节,安排生产和生活,这种历法就是物候历。物候历是中华先民最早使用的历法,最初是以世代口口相传的形式存在着。最早用文字记载物候的资料,目前还难以认定。但殷商甲骨文中,已有四方风与四时祭祀关系的记载,反映了殷商人对分至四节及对应物候现象的认识。
我国是世界上编制和应用成文的物候历最早的国家。这从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载物候的著作《夏小正》可以得到证实。
《夏小正》相传是夏代的历书。其中记载有人们观察天象和物候决定农时季节的知识。虽然《夏小正》的成书年代,学术界说法不完全相同,但从文字和内容来看,它至迟在春秋时期已经成书,而且包含有更早时代的资料。
《夏小正》全书不到四百字,文辞古朴简练。虽然用字不多,但内容相当丰富。它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物候、天象和农事。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物候,说明我国古代以农立国,十分注意收集物候资料,并且按月记载下来,作为适时安排农业生产的依据。《夏小正》是我国早期为便利农业生产而记下的物候历,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夏小正》所记物候的具体内容,可以正月为例表述如下:
正月:启蛰;雁北乡;雉震响; 鱼陟负冰;囿有见韭;田鼠出;獭献鱼;鹰则为鸠;柳;梅杏s桃则华;缇缟;鸡桴粥。
时有俊风;寒日涤冻涂。
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县在下。
农纬厥来;农率均田;采芸。
正月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夏小正》中的正月相当于现在的二月。这时春回大地,按书中所记:
第一段记物候:冬眠的虫苏醒了;大雁向北方飞去;野鸡振翅鸣叫,“椤钡囊馑际敲叫;水温上升,鱼从水下向上游动,水面还有薄冰;园子里的韭菜又长出来了;田鼠出穴活动;水獭捕鱼,鱼多的吃不了,竟弃置在水边;鹰变为鸠(鹰和鸠都是候鸟,来去有一定的时期,这时,鹰去鸠来,当时的人们误以为鹰变成鸠了);柳树生出花序;梅、杏和山桃都开花了;缟(一种莎草)已经结实(缇是橘红色,莎草已经生出花序,缟的花序和实相似,当时的人们误以为结实);鸡又开始产卵,桴粥即孵育。
第二段记气象:时而和风春来,虽然还有寒意,却能清融冻土。
第三段记天象:天空又看到鞠星了;黄昏的时候,参宿在南;北斗七星的斗柄向下。
第四段记农事活动:修整耕具,整理疆界,规定一个奴隶要为奴隶主耕多少田;采摘芸菜(供祭祀用)。
以上只是全书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明,远在三千年前,我国的物候观测内容已经很丰富了。而且,记载中物候与农事并列,反映了我国物候知识的发展,从开始起,就和农业生产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十二纪》基本沿袭了《夏小正》的体例,而且记载物候的部分也主要来自《夏小正》。汉代出现的《礼记・月令》和《淮南子・时则训》也都是因为有物候内容而著称的,不过它们和《吕氏春秋》所记载的物候几乎完全相同。
汉代《逸周书・时训解》是按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来记述的,这是我国物候历的一个很大的改进。到了公元五世纪的北魏,这种有七十二候的物候历被载入国家的历法之中,以后历代大都如此。
物候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农事历,正因为物候在农业生产上能比较确切地起指示作用,所以我国农民千百年来一直喜欢用物候来掌握农时。这从我国古代农书中可以得到证明。农书中讲到耕地、播种等的适宜时间,一般都以自然界的物候为准。例如,西汉著名的农书《汜胜之书》,记载陕西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时说,对“轻土弱土”(轻松的土地)要在“杏始华荣”(杏花开始繁盛)的时候耕一遍,看到“杏花落”的时候再耕一遍;记豆类的播种时间说,大豆在“三月榆荚时”(榆树结翅果的时候)有雨可在高地上种,小豆则应该在“椹黑时”(桑椹熟到发黑的时候)有雨中下。北魏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讲种谷(粟),首先要掌握“天时”才能“用力少而成功多”,如果违反自然规律就“劳而无获”了。因此,他十分重视农时,常把作物播种的时期分为上、中、下三期。如种谷,在“杨生种者为上时”,“清明节桃始花为中时”,但不能晚于“枣叶生桑花落”的时候,那是“下时”。其他古农书中,如东汉崔的《四民月令》、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和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都有关于物候的记述。
值得一提的是,元代王祯的《农书》中,独创性的绘制了一张《授时指掌治法之图》,把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与星躔、季节、物候、农业生产程序,灵活而紧凑地联成一体。他把“农家月令”的要点全部集中在一张图中,明确、方便、非常实用。他的首创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叹赏的绝妙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