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毕业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面对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职业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自我认知和发展越来越重要。通过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及过程进行分析和建议,对该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食品质量与安全;职业认知;专业认知;社会认知
近年来,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如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如何保证餐桌上的食品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一形式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成为就业前景较好的一门新兴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食品为研究对象,以生命科学与食品科学为学科基础,研究食品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复杂关系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生物学、食品科学以及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在食品企业、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海关、商检、卫生防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领域,从事和营养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技术、项目管理、策划、食品生产、食品安全服务等工作。
当今社会职业竞争激烈,如果脱颖而出,是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和教育过程中所必须明确的问题。而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职业规划教育,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信心,提高个人专业素质,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是完全按照个人兴趣和意愿进行选择的,尽管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专业就业前景较好,很多同学考入大学后,经常感觉茫然,比如不清楚未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就业方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不懂得如何利用大学的学习时光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因此,职业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应该帮助学生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特点,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性格特征,再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策划将来从事工作方向性的方案,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增强职业竞争力。
2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的过程与方法
2.1职业认知教育过程
职业认知就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本专业未来职业岗位的了解,明确将来自己从事的职业岗位的现状,特点以及要求掌握的技能,从而明确学习的目标。同时职业认知也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自我认知和人生价值观。特别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与百姓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如果缺失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对社会和人民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所以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指导。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就能够明确自己未来将从事什么工作,为了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应该重点掌握哪些技能。例如,如果学生有意愿从事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工作,那就应该有意识的对食品分析、食品检验等技能进行锻炼;如果要从事产品质量审核的相关工作,就要掌握产品质量审核、过程质量审核、管理体系审核以及质量体系认证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2.2专业认知教育过程
专业认知往往同职业认知密切相关,因为专业的学习就是为了就业奠定良好基础。一般来讲,专业认知和学习规划要相结合。这一过程应在入学初期即进行,会起到较好的效果。因为,大一新生入学后对学校生活,专业学习一无所知,处在十分迷茫的阶段,这个时候特别需要有人能在迷雾中给予点播,在这个阶段如果对其所学专业有个较为清晰的理解,将对学生整个人生的目标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专业认知教育过程的第一阶段应在学生开课的第一周,主要向学生介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就业的方向,市场人才的需求,往届学生的就业情况,也可以带学生参观专业实验室,了解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欣赏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和大学生课题及竞赛成果等,通过这些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的热爱。
专业认知教育过程的第二阶段应在开展教学的2个月后进行,这个时期,学生已经对大学生活和学习方式有所了解,然而适应性可能不是很好,由于大学课堂知识涉及广泛,知识较多,学生绝大多数要靠自学的方式,学习时间自由安排,这可能使很多学生无法尽快的进入角色,这一阶段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应该着重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涉及课程、包括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与未来职业岗位的关系,特别是基础课,要让学生明确基础课的重要性。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确保顺利通过考核。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到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要注重学习,又要注意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社团活动,合理安排学习和学校活动的时间,有目的地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组织协作能力等素质,有利于学生增强自信和勇气,在未来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专业认知教育过程的第三个阶段应在专业课学习开始之初。专业课的学习和知识掌握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个阶段教师要在讲授课程的同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本课程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今后就业时起到的作用,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这门课程要求我们掌握哪些理论,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应该掌握什么实践方法,如何进行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让学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学习,带着问题听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3就业认知教育过程
就业认知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特别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就业情况。教育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对职业影响的重要性,了解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自身所要具备的基本原则和准则,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可以开展一些讲座,教会学生职场生活的基本礼仪,如何制作个人简历,面试的技巧,职业选择,遇到挫折如何调节自我,是否就业还是深造,如何准备考研等等,避免学生在择业就业或者升学再教育过程中遭受挫折。
3 小结
职业规划并不是一成不断的,在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方向。但是在大学学习阶段通过职业规划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环境,更好的对自己未来走向社会如何规划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巧霞.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及常见问题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3: 268-269.
[2]谭睿,张波.探讨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的教育过程与方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2: 130-133.
摘 要:如今,就业拖延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已成为普遍现象。拖延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本文基于大学生就业拖延的问题,提出大学生就业拖延行为的现状、成因,并给予正确干预。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拖延 成因 干预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国计民生问题,更是家庭民生问题。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难以调节的结构性就业矛盾,部分大学生却表现出“随便你,无所谓”的拖延状态,错失了良好的就业机会,成为“就业漂族”。这不仅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同时也对高等教育的结果提出质疑。反思大学生就业拖延问题,分析大学生就业拖延成因,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消除就业中的消极情绪,促进其积极适应就业现状,提高就业质量。
一、大学生就业拖延行为的现状
1.不积极的就业心态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在毕业年度的10月以后企业就会进入校园召开宣讲会,用人计划。一些毕业生虽然意识到要找工作,但是因为平时做事就比较拖沓,对于找工作这件事也不着急。在择业过程中,这些学生在企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在对自身没有准确定位、对行业环境没有调查了解的情况下,对工作充满恐惧和质疑,不愿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当招聘单位进校园后,他们不愿意试一试、看一看,更谈不上有针对性地制作简历、投递简历,主动推销自己,而是寄希望于父母的安排、学校催促甚至地方就业主管部门的安排,缺乏择业的主动积极性,依赖思想和拖延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过程中沦为“啃老族”或“蚁族”。
2.容易被分散的注意力
大学生临近毕业,很多事情碰到一起,如完成实习报告、毕业设计、备战各种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就业、择业等等,若没有做好职业规划,没有对社会环境做充分分析,极易进入瞎忙的状态:自我价值感下降,心情烦躁,对未来没有方向,学习与工作效率下降,出现失眠、焦虑等各种不适状况,心理上的无所适从必然导致行为上没有约束。在就业这一特殊任务如期而至时,学生会寻找各种理由逃避就业、拖延就业,而且一旦产生了这种拖延就业行为,就易形成恶性循环,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二、大学生就业拖延行为的成因
1.对成功所需要的能力缺乏自信
现代大学生几乎都接受过传统的教育:幼儿园、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大学教育。因为接触社会较少,在学校与社会交接过程中容易出现角色冲突,大学生虽然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但因为缩小差距需要付出一些努力,超出了他们所愿意承受的程度,而且即便努力了也可能达不到那样的要求。因此,他们的表现是,对人才竞争毫无兴趣,对于求得理想职位的渴望也颇为冷淡,给人留下缺乏信心的印象。
2.自我约束力较差
根据斯蒂尔的“自我约束缺乏”理论,自我约束力差是指一个人在计划与组织方面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注意力易分散和冲动。另外,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的。因此,虽然很多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要为就业早做准备,要及时了解就业信息,积极参加就业招聘会,但是当有其他更易于愉悦身心的事情出现时,学生就会禁不住干扰和诱惑,忘记了事件的轻重缓急,将就业准备工作和求职工作一直拖延下去。
3.目标和酬劳太高
接受传统教育的大学生依然存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他们觉得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不愿意再下工厂、去基层,而是为自己制定了一个期待过高、不够现实的目标。就像是一个多年没有锻炼的女性想要在两周内改变自己的体型,一个不懂时间管理和学习技巧的大学新生希望自己在第一学期所有成绩都是优秀一样。结果使原本可以成为激发大学生动力的高标准成为阻碍他们付出努力的拦路虎,目标变成了问题,拖延也就成为了问题。
4.对就业能力分析不足
大部分毕业生能够认识到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但对于如何应对多元化的就业需求,提高自身能力,如何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位感到茫然。有调查显示,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有拖延状况的大学生占86.55%。因为没有制订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许多学生对自己定位不准确,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力的高低,在做职业选择时因为不知道应该如何抉择,抱着“下一个单位有可能更好”的心态,犹豫不决。
三、对大学生就业拖延行为的干预
1.调整就业心态,积极面对职场
心理学家斯蒂尔总结说:“我们更倾向于去追求那些令人愉快的和更可能取得效果的目标。”我们最容易在那些目前令人讨厌、将来回报遥不可及的事情上拖延。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正是因为离开了简单的校园环境,而自己希望的职业目标又难以实现,更焦虑自己求职会屡遭失败,都有逃避的冲动。因此,一方面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确定适合的目标,做好职业角色转变,引导学生认识到起点的高低并不能决定未来的成功,只有敢出发,才会有未来。同时,学校应开设更多与职业相关的体验式、模拟式课程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尽早了解职场生态,体会职场乐趣,帮助学生放下拖延的包袱,轻松步入职场。
2.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当一个人有充分的信心完成任务时,行动力就会相应地提高。同时,行动力又会进一步激发接受挑战、完成任务的信心。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对未知的领域,在没有达到最终目标之前,他们认为自己是没有成就的,这表示说他们从一路上的进步中得不到满足,难怪他们会泄气。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班主任、辅导员应该承担起就业咨询与反馈的责任,对学生求职路上的努力与成绩给予认可、奖励,这样学生就会增强自我价值感,在达成目标之前,开始珍视和欣赏自己所做的事情,不仅不会拖延,反而会更加起劲。
3.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制订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职业规划一定要建立在学生自我认知的基础之上,确定一个比较现实、能够达成,同时又容易衡量的目标。然后将目标细分成几个小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学生就可以顺风顺水,逐渐改掉就业拖延毛病。
4.开展针对就业拖延问题的团体辅导
对大学生就业拖延问题,高校应该采取从点到面的方法。既然就业拖延问题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学校的就业部门应该与心理咨询部门配合,资源共享,对大一新生进行就业拖延问题测试,建立档案,采取个体辅导与分类团体辅导的方式,跟踪调节,帮助学生摆脱就业拖延,及早为就业做好准备,提高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美]简·博客,莱诺拉·袁,蒋永强,陆正芳译.拖延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敏.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拖延行为分析[J].太原科技,2009(2).
[3]楚翘,肖蓉,林倩.大学生拖延行为状况与特点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10(8).
关键词:指导老师 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我国就业压力不断增大。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高达660万人,比2010年增长3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但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外,影响高职学院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是就业能力不强,就业期望值较高,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是近年来出现并逐渐流行的一个概念。大学生内在的就业素质通过内化、整合和迁移而呈现为实际的就业本领即就业能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专业职业能力、规划管理能力、综合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就业内在素质各要素及就业能力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影响着就业能力的形成和发挥。专业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一特定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本领,也是维持生存、谋求发展的基本生活手段。在国内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通常定义为: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和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开发自身潜能,从而获得的能够实现自己就业目标和理想的知识和能力,满足社会的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本领。由此可看出,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单单是指狭义的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实现就业的能力,还应包括保持工作、更换工作以及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它不仅是大学生短期的求职就业能力,更是一个社会人长期的职业发展能力,具体而言就业能力由知识、技能、思维、个性、观念、心理等一系列能够适应就业的素质群构成,其核心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
二、指导老师在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意识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高校在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基础薄弱、意识不强,不能对环境变化和市场需求做出迅速反应,然而高校更为关注的仅仅是就业率,并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关注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的问题及意义,导致在思想上未能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起足够的重视。
2、大多停留在传统的就业指导上,缺乏系统性
就业指导老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了他们在大学生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实际上,很多就业指导老师的工作主要停留在思想教育、日常管理方面,职业规划指导工作欠缺系统性。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对就业指导老师的培训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没有把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同时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专业性较高的领域,在各方面投入较少,以至于人员配备的数量和素质不能满足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需要。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毕业生迈入社会,走向职场的第一步应该做好职业生涯设计。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盲目择业,错位就业,使工作与专业紧密结合。
三、寻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要求
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然而由于很多毕业生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导致他们盲目择业甚至难于就业,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成为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2、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由于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制约,学生从小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学生的唯一目标就是升学,基本上没有人会主动地考虑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未来。而家长、学校方面也都以让学生考入重点学校为行动的指南,很少对学生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和帮助。可见,在高校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势在必行。
3、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社会人才观对传统的人才目标提出了挑战,拥有丰富的知识已经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复合型、创新型、挑战型、善于交际等已经成为现代人才的主要特征。把素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结合起来,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并贯穿在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可以使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实施效果更加理想。放眼未来,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每一个大学生都应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育不是一劳永逸的,它只是奠定了基础,大学毕业只是新的学习的开始,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四、认清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就业形势,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放眼未来,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每一个大学生都应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育不是一劳永逸的,它只是奠定了基础,大学毕业只是新的学习的开始,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1、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实践动手能力
大学生实践能力可以说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核心。因此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是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手段。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方法很多,从学生自身来讲:大学生要大胆的参加社会实践,多争取实习机会和见习机会,以及参加其它社会性质的活动。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提前适应社会,把自己培养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从高校方面来讲,高校首先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验课、实习课、设计课、研讨课等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
2、 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职业能力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策略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对于女大学生而言,随处可见的性别歧视现象像一道无形的墙,阻碍女大学生参与平等竞争,使得女大学生的就业难上加难。而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获得理想职业,较之其他高校的女大学生则更如“海市蜃楼”,可遇不可求。
一、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处于弱势的原因
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与其他高校的女大学生相比,就业竞争力处于弱势,其原因在于:
1.成长因素
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家庭经济情况不乐观,部分女大学生性格内向、自卑、胆子较小、文体特长不突出,综合素质较之城里的女大学生较弱。在面临就业时,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卑畏难心理,不少女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在社会上参与择业竞争缺乏足够的信心,从而导致不战而败。更甚至,往往看到来自重点本科院校的竞争对手出现时就产生自卑情绪,自己打了退堂鼓,不战而逃。
2.学校因素
地方本科院校地处全国各个地级市甚至是县级市,地域位置偏僻,经济、文化较为落后,消息传递较为缓慢,使得学校的发展潜力有限,教学资源、教学信息更新速度不快。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院校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等,使得地方院校的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难以提高。
3.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深受家乡传统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及社会偏见的影响,成就意识偏弱,相比于男大学生或其他高校的女大学生,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较为薄弱,从众意识较强,求职前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没有结合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对职业进行慎重选择。从而导致地方院校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从而导致面临就业难的局面。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女大学生的意义与作用
现实生活中的职业女性不仅面临社会和男性世界的压力,还承担着生育和照顾家庭的重任。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女大学生只有对今后的学习、生活、职业发展等尽早做出规划、制定计划,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总结和测定,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制订相应的学习、培训和工作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措施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①管理学家诺斯威尔则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界定为:“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②
1.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挖掘女大学生的自我潜能,促进自身成长
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开发女大学生的个人潜能。首先,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测试,分析出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能力特长、意志力、优劣势等,能够使得女大学生知道应该发扬哪些优点,弥补哪些不足。其次,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现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地方院校的女大学生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接收信息速度较慢,更应该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以“不变”应万变。再次,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培养女大学生终身学习的信念。
2.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增强女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念,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
倡导“人的全面发展”,包括需要的实现、身心的发展、潜能的开发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人们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通过提高需要层次,获得别人的赞赏和尊重,实现人生的价值。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促使人们追求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丰富的知识、综合的能力等,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解决就业困境,提高个人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要想使自己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女大学生应该尽早的制订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保持一种向心力,朝着一个目标前行。
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难度日益增大。由于传统思想的偏见,生理上存在的劣势,女大学生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女大学生就业难度更大。尽早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个人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法宝。
三、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个人规划策略
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较之男性显得更为迫切。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根据女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从她们入校即开展长期的、连贯的、个性化的分类指导。
1.大一阶段:适应性教育,自我分析
一年级主要让自己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了解大学与中学的区别,明确读大学的目的以及该如何度过大学生活。同时,要认清毕业时要面临的就业压力。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目标。通过自我分析,盘点自己的优缺、优劣势、兴趣爱好,初步确定自己的理想,制订自己的综合素质发展规划。其次,学习方面,重视诸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以及政治、哲学等基础课的学习,这是报考研究生考试的必考课程。同时,做好综合素质的锻炼,每月至少参加一到两次人文或科技讲座,拓宽视野;每月至少聆听礼仪、演讲与口才、化妆等方面活动,培养气质。第三,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参加一到两个有利于提升自己素质的社团,参加一些和自己职业理想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每天的学习、生活和课外活动进行规划、落实、总结和反省。
2.大二阶段:分析职业,初步确立目标
在基本适应大学生活的二年级,通过搜集资料以及个人素质的发展,初步选定自己的职业道路。大二的阶段目标是要全面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并确定优势素质;能够很好的处理学习、工作、生活的关系。在学习上则要寻找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和场所,做一个学习上的明白人。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英语底子较为薄弱,女大学生争取在二年级是顺利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并过计算机一级。同时,更应该选择一到两个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技多不压人,证多好傍身。在实践上,女大学生由于实践基础薄弱,应该加强技术基础课的实习,主动寻求老师的支持,参加课题研究。此外,由于女性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比较欠缺,独立性比男生差,依赖心理较男性严重,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来说,这个期间如果早点接触社会,将来更容易适应社会。因此大二的女生可以尝试兼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出早期的职业决策。或是到与专业相近的单位见习,了解社会需要什么,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关注职业能力的培养。
3.大三阶段:确立目标,充分准备
女大学生在大二阶段的学习、实践中,已经有规律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有些同学成为了学生组织的主要干部和社团的负责人,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大三需要设计一份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大二初步确定的职业道路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分析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明确自己的职业道路。
大三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要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优势素质,使优势更优;努力使大学阶段综合素质发展规划与职业规划更吻合;确定职业生涯目标。除此之外,由于地方院校地理位置欠佳,女大学生锻炼实践的机会不多,女大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教师的资源,主动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并利用寒暑假到合适的用人单位参加实习、实践,并主动争取研究项目;开始了解就业信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在个人素养方面,则要多接触服饰、化妆、礼仪知识,尝试开始接触职业服装,修整仪容仪表,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4.大四阶段:调整和评估职业生涯规划
四年级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冲刺期,同时也是调整和评估职业生涯规划的时期。进入大学四年级,大学生已经对自己、社会、职业都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进入了专业学习和毕业实习阶段,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与找工作时常发生矛盾。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在经过三年的准备期后,可以尝试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是否合适自己,然后及时地评估和调整。工作、考研是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面临的最重要选择。据了解,地方本科院校的大部分女大学生把目标锁定在就业上,因此,女大学生可以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学习制作简历、求职信,注意关注重要的求职网站;开始准备求职所需要的服装、化妆用品等。除此之外,专业学习一定不能放松,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是对四年大学学习的检阅,是四年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力争达到优秀毕业设计和优秀毕业论文的标准。
(二)学校规划策略
作为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地方本科院校,要为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广泛吸收各大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经验,努力构建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一方面,从性别差异上,地方本科院校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男女混合双打”是主要形式。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开设专门针对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女性课程,女性课程基于性别特征,针对女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生理特点等设置,旨在提高她们的个人素养、智力水平以及观念。
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要尽早与就业指导课程分离,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建设步伐。我国从2005年开始在高校开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自此,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成为一门必修课进入了大学的讲堂。然而,大部分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化为就业指导,侧重于就业技巧的培训、就业政策的宣传以及就业信息的提供。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则简单停留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没有将之文本化、具体化,也没有进行跟踪调查。
因此,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更应该关注女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提升她们的个人素养,培养她们自信、乐观、敢于挑战的性格,靠自己的力量为未来撑起一片蓝天。
注释:
①童天著.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知识出版社,2006:9.
②王凤基,何树莲编著.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参考文献:
[1]钟谷兰,杨开著.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凤基,何树莲编著.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姚钦英,李晓燕,孙元化编著.女大学生成才学新编[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李晓明,王欢.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初探[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06.
[5]杨平.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03.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毕业生就业状况 提升就业能力
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逐渐引起社会和高校的关注,为了深入分析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状况,笔者带领在校学生调研了往届毕业的不同工作年限的11位毕业生和6家毕业生所在的工作单位,深入了解了近几年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状况。
一、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在调研的11位毕业生中,目前从事行政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的占27.2%,业务人员占9%,另外63.8%中从事主编,教师,自由艺术家等职业。有超过一半的毕业生从事基本符合他们专业的工作,另外近一半是完全相关;在调研的单位中,公司招聘的员工多以广告专业为主,也有招聘相当一部分数码传媒方面的人才。在招聘员工时,很看重员工的实践经验和综合能力,同时选择此两项的公司占66.7%。其次是技能,有50%的公司选择重视技能,16%的公司选择重视专业知识。对于专业对口问题,三分之一的单位需要完全对口,三分之二的单位要求专业基本对口。工作内容主要是担任技术支持,也有三分之一的公司聘用毕业生担任项目管理。单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适应性上多数比较满意,也有单位评价为一般。
二、提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从以上就业状况调查可以看出,除了专业知识要精深以外,落实职业规划、增加实践教育、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拓宽相关知识面等都是提升就业能力所必需的。
1.落实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综合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较强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学习、实践、提高和逐步积累起来的。那么,如何指导艺术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呢?应该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针对不同年级的学习重点和心理特点,分别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专家报告会和经验交流会、印发《学生生涯发展手册》、制作就业服务信息网、就业政策宣传和进行日常咨询等方式,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过程中。
落实学生的职业规划,不仅要学校就业部门教师和辅导员的力量,还要发挥学院及各系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动员院系一大批有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学科带头人、毕业设计导师和专业教师等全员参与。例如,可以根据学院的总体就业要求和目标,提出就业率目标,签定就业责任书,积极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参与积极性,特别注意发挥与实习单位联系密切的教职工的作用,积极推荐毕业生就业。
2.增加实践教育,加强实践动手能力
教育家杜威曾说,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加强室外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课外设计项目的锻炼和实践,真正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如室内设计课可以到设计公司或施工现场去教学,检验所学到的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可以使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中小学,走进广告公司和设计院等,在实践期间积累经验,完善课堂所学的知识,丰富知识结构,在实习过程中为寻找就业岗位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具体举措,比如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拥有自己的虚拟项目的机会,让学生尽快接触真正的设计要求,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位虚拟客户,学生可以体会真正的设计师应该如何完成他们的作品,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客户,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这种与整体设计流程结合起来的指导和教育,既有助于让学生真正了解设计,又可以加强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
3.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现代企业最需要的是能够全面适应社会发展,在个人素质、学识和经验、合作与交流、创新与决策等方面都拥有足够潜力与修养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求学生在某个专业拥有深厚造诣,还要求他们了解甚至通晓相关专业和领域的知识,并善于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应用于具体问题。综合能力主要包含敬业精神、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外语水平、事业心、责任心等,这是要从众多设计人员中脱颖而出,必须拥有的综合素质。市场希望的人才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希望多元化发展的交互型人才。
综合能力强非常有助于适应公司工作的多样化需求,很多单位要求的人员是能对公司业务有一定技术支持并且能对公司项目进行相应管理的人才,即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对事件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和在社会交际中的应变能力。专业知识是毕业生初入社会进行面试就必须通过的基本条件,然而每个人对事件的处理方法方面的能力和经验在学校积累的是不同的,所以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性,例如,有些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与手绘能力比较强,但不够严谨,随意性比较强,缺乏一定的责任心,这也是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的表现。由于综合素质达不到要求而转行的也不在少数。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学习,能有效的帮助毕业生应对将来进入社会后的方方面面。
4.拓宽相关知识面,提高社会竞争能力
如今就业压力非常大,竞争相当激烈,作为平面设计师应该尽量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如果环艺设计师学习些建筑理论,有利于环艺设计师拓宽性发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适当补充一些相关专业法规的学习,加强学习专业法规重要性的意识。对于建筑、环艺类学生,学校还应对其加强制图规范的学习。还有,语言的学习也很重要。例如,被调研公司中,建筑类公司对于外语水平相当重视。设计师需要无时无刻的学习,学习资料有许多都是国外语言,在做项目过程中也有许多与外国交流的机会,精通外语的设计师就能够及时吸取新的理念,有利于设计工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谢志远.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 2004,(2).
“学风”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进行理解。狭义的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广义的学风包括了学习与才能的各个方面:态度、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等等。由此可以得出,学风是学校领导在树立治校理念、教师教学与治学和学生求学过程中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学习和工作作风、精神面貌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和反映。“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在组织的帮助下,个人对自己的兴趣与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后,结合时代的需求,明确自己所要从事的最优职业,以及为此目标而进行的学习和活动规划。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为了在毕业后寻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也是使学生客观评价自己,早日拟定一生大计,避免少走弯路。学风建设与职业生涯规划相辅相成。建设优良的学风是学生职业顺利前行的推动器,也是提高高校教学效率和就业率的保障。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这有利于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本文试图建立系列机制,以职业发展目标为核心,建设优良学风。
2目前大学生职业规划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学风的影响
当前的大学生90后占据绝对比例,具有显而易见的时代特征,对于新的知识和技术接受速度非比寻常,然而其所具有的任性、依赖感强、安于现状的心理却不得不令人忧心忡忡。这些特征集中于大学生对未来缺乏明确的认识,沉溺于电脑和手机的享受,于是使得高校学风受到不良影响。
2.1缺少职业规划意识使得学习动力不足
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预期,所以对所学专业不进行深入的认识,更不要说兼顾其他专业的学习了,他们的生活理念是过一天算一天,舒服才是硬道理。没有预期与理想,便意味着没有学习的目标,而学习目标却是学习的起点和终点,缺少了学习目标的学习便如同丧失了头尾的孔雀,生命不再,华丽消逝。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高校的学风便流于颓废。
2.2职业目标定位不合适使得学习茫然无头绪
有部分学生意识到了就业的困难状态或者是颇有理想与抱负,因此有制定职业规划的意向,但是因为其对生活实际的盲目乐观或者是对自身能力的高估,使得其职业目标大而空泛,不切实际。于是,学生便如同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撞,茫然而不知方向。学生的学习方向错乱,高校的学风便倾向于无序。
2.3自我控制有限使得学习状态不稳定
也有部分学生有着合适的职业规划,但是自我控制力不高,时而意识到自己必须进行学习,不能虚度年华,于是紧锣密鼓地学习一番,时而觉得自己把自己逼到了死胡同,看着别的同学悠闲自得而颇觉不爽,于是开始蹉跎岁月。学生学习状态不稳定,使得学风呈现出摇摆态势。
3以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引导为核心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3.1建立“一入校即着手”的初始引导机制
大学以前,学生多是在家长的安排下进行活动,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进入优秀的大学。在步入大学后,家长的约束和强制消失,面对外界诸多诱惑,意志不坚的学生选择了潇洒过日子,睡觉、上网、打台球,是不亦乐乎。于是,高校俨然成了休息与享乐的所在,而不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地。在新生入校时进行职业教育,使他们明白社会生活的艰难性以及学习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形成“一入校即着手”的初始引导机制,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这不仅能够取代家长施加于学生身上的学习压力,而且可以内化到学生的意识当中,使学生在无人监测的情况下也自觉主动地学习,为树立良好的学风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3.2建立“因年级而异”的全过程辅导机制
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认识,对学校的生活有规律地把握,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学校相关部门和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龄段分层次进行职业相关辅导,以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年级总体特征。一年级重在让学生明确大学的意义及进行总体设定。学生甫一进入大学,对于学校的一切是新奇的也是茫然无头绪的,对于大学生活的意义更是不甚明白。这时候,学校相关组织和教师的角色就是通过组织专题性的课堂或活动,引导学生对大学生活全面了解,对大学的意义进行领悟,对自己的未来形成总体的一个设定,当然,这个设定可能不是很准确,也会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进行调整,但这个设定是必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此外,也可以进行朋辈的交流,主要是通过高年级优秀学生对新生进行心灵的带动,或者可以是同年级之间的互相借鉴。有了学习的方向,自然也就有了进取向上的学风。二年级重在了解专业的价值及制定具体的行为计划。在一年级的专业学之后,二年级开始细分方向。此时,学校和教师的作用在于让学生明确方向之间的差异及其对自己总体职业目标的价值,继而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在校行为,避免无意义度过青春。教师可以组织专题讲座,对学生在专业方向的认知及职业生涯规划做统一指导,也可以依据学生的需求进行个人辅导,帮助学生寻找自我实现的途径。在对专业方向有了充足的认识并且制定详细计划后,学生就会充分利用时间学习及活动,并积极自我约束,如此,便可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风潮。三年级重在深入规划或者依据事实情况适当做出调整。经过了两年认知的丰富,学生对专业和自己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再也不是初入大学校园时的一无所知随大流,他们可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更进一步的规划或者是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此时,学校和教师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客观分析现时的社会需求,使学生能够在成千上万的职业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基于对自我、社会细致分析的定位基本是准确的,是对自己未来的一个总体预测及安排,虽然由于社会的突变也可能有更改或疏漏。找准了自己的社会位置后,学生就会致力于研究文献和研究,以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或毕业设计,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好的基础,而不是在东拼西凑中剽窃他人的学术思想,于是,便可形成求真务实的学风。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指导要有始有终,教师还必须在学生毕业前夕对学生个人职业规划的得与失进行总结,审视自己在学生的职业规划中是否有所助益,以在后来的工作中做出改进,并且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疏导,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社会的客观条件毕竟还是形成约束,在就业时会遇到与自己职业发展规划相悖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高职院校一般在三年级进行,本科院校则集中于四年级。对于工作的总结,有利于塑造反思自省的优良风气;对于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既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就业心理困境,又有利于教师的自我丰富,形成不断学习的风气。
3.3建立专业教师队伍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农业院校;信息类;本科生导师制
为了贯彻落实“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参与育人”三全育人的理念,同时更好地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切实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以真正达到关心、爱护及培养人才的目的,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实行了导师制。但通过调查得知,大部分高校的‘导师制’都仅限于形式,而没起到实效。笔者所在农业类高校的信息类专业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和学分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信息类专业在该农业院校属于弱势学科,科研基础比较薄弱,导师的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相对较少,导师制的实施涉及广大教师、学生及学院和学校的管理层等许多方面,因此导师制实施初期遇到的困难相对比较多。笔者认为要想让导师制在大学教学育人方面真正起到实效,首先应该让全体师生认识到导师制的必要性,其次是大家要清楚自己的职责,最后是要优化相关考核管理体制,做到奖惩分明,各项科研项目经费投入合理。
一、导师制的内涵
14世纪初,本科生导师制在英国的牛津大学以及剑桥大学开始兴起,由新学院的温彻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首创。
本科生导师制旨在加强对学生思想、学习、心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引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对于导师而言,导师需要为学生分析不足及优势,因材施教,指导学生选修课程及方向,指导学生阅读专业书籍,为学生指明努力方向,带领学生做好项目研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掘自己的潜力,确定努力的方向和需要提高的专业领域,协助好导师做好科学研究,努力提高科研水平,为将来读研究生或者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高校实施导师制的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对于深化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高校实施导师制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有助于学生构建更合理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在学分制下,学生选课自由性大,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需要选修课程。但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有限,在选课时往往盲目跟风或过分迎合自己的兴趣,不能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而在导师制下,导师则会根据学生自身优势和特点分别指导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借阅相关专业书籍,这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2)有利于学生明确职业方向,提高就业竞争力。导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指导,导师制的实施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导师在与学生的约谈等过程中,能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兴趣,以便指导学生在大学学习中确定好合适自己的研究学习方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做职业规划,同时进行有侧重点的学习与训练,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当同学对工作面临选择时,导师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惑,以便让学生们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因此,导师制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3)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创新人才。由于导师指导的本科生一般人数不多且具有梯度性,因此要能够保证有时间和精力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充分调动和发掘学生的自身潜力,指导其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定期进行检查评定。通过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和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能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们的创新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的能力。
(4)有助于教学相长。导师制的实施要求导师本身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心以及创新意识,这些要求促使导师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导师与学生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三、高校本科生导师工作职责
本科生导师应根据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对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进行适当引导,注重对学生进行人生导航、学习方法指导、职业规划指导、就业指导以及心理疏导等。
(1)注重人生导航:本科生导师应掌握所指导学生的基本情况,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业进展及专业能力、素质培养情况以及兴趣爱好等,指导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解答学生遇到的各种困惑,维护学生切身利益。关心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做好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帮助同学端正好人生观、价值观等。
(2)注重学习指导:对学生选修课选课、研究方向选择、学习方法改进等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确立正确的成才目标;指导学生参加专业学习和课题研究,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培育学生科研能力;组织学生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注重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导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所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并指导学生根据其大学四年思想、学习、环境等变化情况调整职业目标。导师应当帮助同学们今早了解当前专业领域的就业形势,了解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进行求职技巧、个人形象设计等方面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导师也应该力所能及地协助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去解答学生们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结合工作之便为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
(4)注重心理疏导: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积极解答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四、高校本科生导师的考核
为了保证本科生导师制切实有效的进行,规范导师的工作,同时也为了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笔者认为该农林类高校信息类专业内部应当尽早制定一套完整的导师考核制度。
(1)学院成立本科生导师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担任组长,学院书记担任副组长,学院教授委员会及各系系主任任组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学院教务办。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全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进行指导、检查和考核。本科生导师的考核由本科生导师制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部署,学院本科生导师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各系建立导师例会制度,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导师工作会,对有关工作进行研究总结。
(2)制定学院相关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导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电子邮件、QQ群聊、飞信、手机短信、电话等渠道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或组织会议进行集体指导。结合学校招就处的职业规划手册,制定《本科生导师工作手册》,记录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其内容将作为核算导师工作量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导师履行职责情况的考核手册,该手册由学院每学期收回一次,主要是为了检查导师们的工作情况。
(3)导师制的聘任。实行导师聘任制,聘期为4年;本科生导师的配备采取学生选导师与导师选学生相结合的双向选择的办法。学院汇总每个导师的学科方向,分发至学生班,学生将选择报至教务办,教务办汇总每个导师的学生至每个导师,导师做出选择后反馈至教务办。每个导师指导周期为4年,毕业班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安排配备导师。除此之外,无特殊情况中途不得随意更换被指导学生或单方面中止导师职责,个别情况必须更换的,须报领导小组备案。对每个导师按学生人数给予一定的课时量。
(4)导师的工作考核与奖惩制度。考核评估每年度1次,在每年年底进行,由学院负责组织。考核采取导师自评、学生评价、其他导师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依据为:导师的敬业精神,指导学生选课的质量及效果,指导学生次数,指导学生篇数及发表级别,指导学生参加学术竞赛和科技活动获奖情况[2],所指导的学生的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以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级率,考研录取情况,学生就业情况及出国深造情况等。其中导师自评占30%,被指导学生评价和其他导师考核各占35%,三者结合得出总成绩,并按30%比例评出学院”优秀本科生导师”,颁发优秀本科生导师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作为学校年终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对于指导不合格的导师,除年终考核不能评为“优秀”外,其它任何的评优都予以取消资格。
五、结语
学分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太大的自由会让他们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导师针对此情况,引导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让同学们有目的性地选修课程,有针对性地阅读专业书籍,同时使学生们发现自己的兴趣点,进入良性的学习轨道上。导师制的实施促进了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信息类专业由于其实践性强、科研入门门槛低等特点,尤其适合大力推广本科生导师制。但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相关体制还有待完善。因此,导师制日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通过不断改进与完善,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汪向征.学分制环境下导师制实践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8):103-106
[2]霍文兰.学分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榆 林 学 院 学 报,2012,(22):86-88
[3]陈余丹,何齐宗.我国本科生导师制若干问题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2,(1):36—40
[4]严建峰,杨璐,许继芳,龚声蓉.计算机类本科生导师制对策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5—9
[5]彭雷清,刘 宁.试析如何有效地实行本科生导师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O11,11(8).125-126
作者简介: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对策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结合自身情况以及所处的环境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生涯目标,选择职业发展道路,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实践和行动方案。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时期,对于当前处于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的我国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顺利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塑造成功人生的重要法宝。
对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当前环境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能力结构,对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计划安排。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三个环节: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对自我和职业及其关系进行评估。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环境,扬长避短,确立适当的职业目标,并适时进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从而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并以此不断地鞭策自己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到平衡点,进而获得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
鉴于此,我们对燕山大学里仁学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了调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是一所独立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15000余人,本次调查对全院四个年级的三十几个专业随机抽取了800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问卷进行施测,共收回有效问卷719分,有效回收率为90%。其中男生379人,女生340人。
二、结果与分析
1.自我认识能力薄弱,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的认识不够清晰
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是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调查中发现,45.48%的同学了解自己的兴趣、59.25%的同学了解自己的性格、仅有25.45%的同学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较弱,对自己兴趣、性格、能力没有正确的定位,这将会使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表现出盲目性,不能很好地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2.对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不高,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5.87%的同学了解自己的专业、31.85%的同学了解自己最喜欢的职业;21.97%的同学清楚自己适合的职业去向、19.7%的同学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17.52%的同学清楚自己将来从事职业的工作内容。可见,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清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比较模糊,这必将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茫然不知所措,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个人的职业规划,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挫败感。
3.对职业生涯规划了解不多,规划意识模糊
职业规划意识是衡量学生是否具有职业生涯规划需要的依据。只有充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使大学生更好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明确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而有效的安排。在调查当中发现,只有19.19%的同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53.82%的同学愿意为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13.49%的同学了解职业测评;对于未来的人生发展,有61.89%的同学感到缺乏指引、没有方向。从以上数据来看,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不多,规划意识淡薄,再加上动力不足,自然就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
4.大学生渴望深入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但知识获取渠道较窄
调查当中发现,有71.21%的同学认为需要职业生涯规划,但在回答“学校有提供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吗?”却有71.91%的同学回答“没有”。当被问之“如果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课程,您会选吗?”有81.22%的同学选择“会”,这表示大学生非常渴望得到专业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由此可见,一方面,就业形势的现实促使学生在认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的同时,积极去了解、确立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渴望得到有关方面的指导;但另一方面,对于高校来说,有理论、技能和经验的教师很少,缺乏专业的教材,缺乏高水平的指导人员,教育方式和途径也亟待改变。
三、措施与建议
1.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课程纳入学生培养体系,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化
调查当中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需要职业生涯规划,但却没有得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说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普及性有待提高。而高校教育的主场是课堂。所以,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课程化,是推动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途径。教育部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将其作为公共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让职业生涯规划走进课堂,学生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鉴别和评价自己的兴趣、技能、价值观和偏好的生活方式;熟悉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方法;了解职业资源、开发职业抉择的技能;学习基本的求职技巧,开始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参与进程。高校要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
2.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
调查结果显示,三年级、四年级的学生的在“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愿意做职业生涯规划”的题目中,答“是”率明显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可见,大学低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目前的薄弱环节。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目标的实现绝非一日之功,所以它需要我们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根据职业发展理论揭示的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大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以及大学生成长的基本历程,可以将大学生全程职业生涯辅导分为四个阶段:对一年级新生应侧重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大学生专业学习的自觉性,帮助他们树立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意识,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二年级的学生则应指导他们做自我分析,了解职业社会环境,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修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对三年级的学生应着重使其认识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要指导学生把目标集中在提高职业技能上,掌握求职策略和技巧;对四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使其认清就业形势,调适不良心理,参加招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建立全员参与的职业生涯规划环境
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大学生渴望深入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但知识获取渠道较窄。所以,职业生涯规划的完成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学校要整合各种资源,包括学生、家长、教师、校友等,建立一种全员参与的职业生涯规划环境。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生可以以协会的方式或者专业教师助理的方式,在校园宣传、修改简历、提供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组织模拟面试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家长是职业生涯规划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把家长也邀请加入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行列,一方面让家长和学校一起共同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另一方面让家长参加学校的职业生涯活动和各类指导,他们的求职经历和其他职业生涯相关的问题,都是大学生非常想获得的重要资料;学校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做专业咨询、参加研讨会、为学生写推荐信等;校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可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自己的职业生涯经历、提供自己工作领域的行业信息、参加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兼职岗位等等。
4.培养专业化队伍,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层次
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有很高的要求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但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所以高校要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不断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另外,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内容要从浅层次向深层次转变,不仅在于分析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帮助学生进行短期、中期、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也是重中之重。
5.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职业训练,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薄弱、专业认知程度不高,因此,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在确定了职业目标后,行动成为关键环节。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时,要指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进一步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同时开展校内和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内的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指导课程”、“各种心理及就业讲座”、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模拟性的职业实践等活动;校外的如组织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毕业设计实习单位”、“校友交流会”等,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亲身体验,了解社会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未来职业发展,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9,(9).
[2] 兰亚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9).
[3] 杨凤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4] 龚咏梅.简论对大学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规划,强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是高校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和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当前,市场竞争激烈,学生学习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身心健康面临巨大考验。知识经济的到来,终身教育的产生,个人自主性的增强,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不断强化,这一切都要求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不断创新思路、强化管理、提高服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如同“青春”,是高校学生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实施工程。从学生进校开始,到大学生涯学习,最后毕业离校,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结合就业指导工作的业务功能,也可将“青春工程”再细分为“起航工程”、“钥匙工程”、“远航工程”三大方面。
1 起航工程
学校应对新生实施科学的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使新生在尽快熟悉和适应高等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的同时,实现高等教育与未来职业、就业的顺利衔接。“起航工程”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初步阶段,也是就业指导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基础性工作。新生在感性方面较为突出,虽具备了成人的体格和相当的知识,但缺乏理性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这时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着重于寻导学生进行人生职业规划,可从其专业认识、个人情况和社会发展趋势来进行辅导。但在开展辅导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尺度,因为新生毕竟对未来的职业与就业存在着太多的未知数,所以这个时期的辅导只能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过渡阶段。
首先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专业以及对口的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只有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掌握,并且对将来职业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和素质有所了解,才可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创造机会锻炼和提高。
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较大,这不仅存在于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上,也存在于个人对人生职业规划方面。这些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虽有些不太成熟,但确实需要得到学校更进一步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对不同新生个体和群体进行辅导,这种辅导包括师生之闻的讲座交流、学生之间的对比学习、校企和行业情况的分析等。
社会发展趋势始终会影响个体的发展要求,社会发展既存在着一定规律,但同时也有较多不明朗因素。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抓住主要规律来进行辅导的同时,也要而用相对准确的信息加以辅导,让学生认识专业对口行业或非对口行业的特性、发展程度和社会趋势。
2 钥匙工程
“钥匙工程”主是要针对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教育、管理和服务阶段提出的,这个阶段的就业指导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这个阶段是整个就业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个阶段的工作做好了,对于学校人才产品的质量与“出口都将有着十分有利的推动。这个阶段,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树立全程就业指导的观念,强化职业就业的管理意识
全程就业指导是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在大学四年全过程、全方位地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使学生带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功底、强烈的创新意识、熟练的实践技能、广博的知识内涵、敏锐地观察视野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全程就业指导主要包括职业与就业政策指导、职业意识训练与指导、创业技能指导、就业技能指导四方面内容。全程就业指导要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纳入平台培养计划,使全程就业指导的层层要求得以实现,势必会极大地提高就业指导的成效,充分体现大学的教育职能。
2.2构建全程就业指导的平台
(1)学科基础平台与职业意识训练和指导主要开设各学科基础课程、学科主干课程和部分跨学科课程,包容了本学科多个专业和专业方向。其一拓宽了专业口径,培养目标实现了“宽口径”,并且体现了文理渗透和医药交叉;其二有效的延缓学生对专业的依赖,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动态和市场就业信息,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真正体现按需培养的原则。
(2)专业平台与创业技能指导
专业平台包括专业选修模块和辅修模块,这是学生入学以后的又一次自主选择的机会,每个专业都有数个模块供学生选择。这样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尽量避开了教育滞后性的弱点,体现了知识的高度细化及社会对人才专门的知识要求,满足了人才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目标更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3 远航工程
“远航工程”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是检验学校教育工作和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标,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这个工程的着重点应该是在进一步巩固“钥匙工程”的基础上,着重对外联系与宣传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专业提高和实践平台与就业技能指导
在专业提高和实践平台中,主要安排使学生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与深入产学研基地,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教学内容。这个阶段,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地在较大范围内实施多层次、多规格的因材施教,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等多种类型的人才,使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有机的结合,造就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帮助学生完善个人职业形象,掌握面试基本技能,了解求职面试全过程及求职的途径,了解劳动关系法规,增强依法保护自身劳动权益的意识,提高大学生竞争就业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