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笔记整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良好的阅读能力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积极转变思维,认识到历史学习必须加强学生对史料阅读的能力培养,这一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2001年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编排有序、图文并茂、重难点突出,需要学生自主阅读的信息量非常大。第一,课前提示(导入框),放在每课最前面的方框内,以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诗歌、文物、图画等形式呈现,便于把师生带入正文的学习;第二,正文,也就是课文,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既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线索,又补充大量史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三,穿插许多图表和注解,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情境,便于学生感知;第四,利用黑体字(即竖排字)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真实性;第五,设置了许多课内动脑筋和课后活动探究题,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第六,课后附设诸多自由阅读卡,扩展与课本有关的历史知识。这样的教材安排,增强了课本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对学生而言,是比较符合口味的,对教师而言,可以把课本作为培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范本。
二、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
1.对照课文子目,阅读课前提示
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每课前面都有课前提示(导入框),主要概述本课主要内容和帮助教师引入正文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照课本子目阅读课前提示,明确本课主要内容,并在出示学习目标时,突出“重点、难点目标”,点明三维目标时,突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强调贯串整个初中历史课本的主线: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以历史事件为纲,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分清主次,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大字和小字相结合阅读
大小字结合,小字多于大字,内容富有弹性,是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的一大特点。大字言简意赅,但结论性比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小字则是对大字的补充,尤其是课后附设的自由阅读卡,多姿多彩,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拓展历史知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大字和小字结合起来阅读,加深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结论的理解。例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课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一部分内容时,涉及到经济术语,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了解当时一些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早期资本家,一些小的家庭作坊变为大型手工工场的过程,就不难理解课本出现的“机户“机工”“机房”三个历史概念和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3.文字和图表相结合阅读
图表文并茂,以图表佐证文字或直接叙史或充实文字等是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的又一大特点。学生喜欢看图,但往往肤于浅表,抓不住图中反映的问题,或者仅仅看图,而忽视文字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把看图和阅读文字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学习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中“凡尔赛体系”这一目内容时,对“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的新秩序”这一结论,学生在空间概念上是难以理解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两幅地图,通过对比,就能从空间看出帝国主义国家在一战前后势力范围发生的变化,从而就弄明白了“凡尔赛体系”确立的统治新秩序。
4.讲练结合阅读黑体字
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几乎每课中都有黑体字(竖排字)引用的大量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既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真实性,同时也是学生平时考试或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重要素材。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这些黑体字,还要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弄清意思。同时,要根据文献资料,设置一定问题,加强训练,提高学生阅读和解决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能力。
5.整理课堂笔记
学生整理课堂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的过程。教师应以规范的板书和醒目的提纲进行示范,指导学生领会知识要点,建立知识体系。学生在整理课堂笔记时,教师指导学生既要记住知识点,也要记住重点、难点和疑点,而且要简明扼要抓住关键“字”“词”“句”。这样,学生既归纳整理了课堂笔记,也提高了识记效果和阅读能力。
三、结束语
初中学生具有爱看图、爱发问、爱动手等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积极性,尽量为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阅读。同时,教师要抓住初中学生的阅读心理,精心设计阅读模式,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加强对他们的阅读指导,让他们逐渐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历史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在二次新课程改革中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制造“高分机器”的死板教学,被动学习,而是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历史知识传授的同时,从历史教学的规律出发,正确的、有创造性的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最佳途径和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才能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受益终身。
以下,笔者就初中历史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能力,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从而受益终身。在日常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总结中,笔者以为阅读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历史科目是隶属于文科系列,教材中概念少,讲述历史事实的课文多,再加上图画说明、注释等,这些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会充分利用并发挥他们的作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的教学为例,如果学生没有正确阅读课文,就很难对课文中的重要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可能会忽略而过,视而不见。所以,在教学之前,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地观看和阅读“形势示意图”,让学生搞清楚在这次的战争中,日军的进攻方向和清军的反击方向。通过指导学生有效地观看地图,从而真正认识到中日双方的战争形势以及清军全军覆没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理解,加深认识。
此外,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师不可放任自流,而应加强指导,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的效果才会显著,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二、指导学生做好笔记,提高知识梳理能力
记笔记是学生学习能力中的重要一项,笔记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并且对于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也有着相应的作用。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科不用做笔记,老师讲的知识点书上都有,画出来就好了。但是每到阶段复习或者总复习的时候就会感觉,书上的要点太多,零零散散,记起来太费劲,耗时耗力还低效,这都是因为课上没有跟着老师的思路、重点和难点做好笔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条理清晰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在此基础上列出课文提纲,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此外,为了保证学生的笔记质量,在学生整理笔记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笔记一旦做好了,学生在复习时就能一目了然,明白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零零散散的知识串联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不仅能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习效率。
三、指导学生融会贯通,拓展学生知识领域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从多个方向和角度交叉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惟,读写讲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地成长。自古文史相通,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并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的形式进行记录和传颂。历史学科包含了文学、哲学、法学、美学、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历史学科广泛兼容性的特点,就决定了它的教学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多个方面地进行多元分析和教学。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地利用历史学科的广泛兼容性,将它与其他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学会融会贯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任何科目都是一样,我们学习它,就是为了让它为我们所用,历史也不例外。“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历史包含了前人的一切得失成败,我们学习它,不仅要正确认识它,还要注重总结和提炼前人的经验教训,与当今社会生活结合,让历史作为现实的借鉴、参谋、指导,做到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同时,教师应当注意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引导学生用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解决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历史的实用功能,摆脱“历史无用”的困惑。
关键词:历史教学;素质;农村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110-02
一、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特点
农村,尤其是偏远的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相应的历史博物馆及历史文物设施较为稀少,因此,农村的孩子对于历史这门学科了解很少。另外,由于教材的改革,目前的农村只有在初中教学中才有历史课程,这两方面的原因形成了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独特特点。
1.学生兴趣浓厚。初中的教学对象以14~15岁少年为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维最为活跃、兴趣广泛、好奇心胜。而从未接触过的历史教学内容,极大的满足了他们那份好奇心、那份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历史学科充满浓厚的学习兴趣。
2.知识内容丰富。由于从未接触过,所以什么内容对孩子们来说都是新奇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在大大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每节历史课都能学到丰富的知识。
3.老师讲解为主。由于大多数农村初中教育院校缺少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导致都是以历史老师的课堂讲解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只是安静地听取、记忆老师讲解的知识点,再辅以查阅课外书籍,或者收看收听有关报道来学习历史知识。
4.课堂为主要学习场所。一方面,大多数农村没有历史博物馆和历史文物遗迹;另一方面,限于经济条件,农村的初中院校无力组织师生去外地观看历史博物馆和相关历史文物遗迹。因此,农村的初中历史教学还是停留在课堂讲解上,通过展示历史影像照片或者老师手书版画的形式给学生进行讲解。
二、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2001年我国颁布了新课改通知,开始了教育改革,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素质教育,使得我国的教育行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众多农村初中教育院校也采取了一系列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变革,比如师资力量得到提升、信息技术的加以应用、新型教学设备的建设等,整个教育水平上升了一个大台阶,取得了不小效果。可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思想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1.新型教学设备没有得到合理应用。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新型教学设备的维护费用比较高昂,再加上缺乏专业的设备调试人才,以致很多农村初中院校配备的新型教学设备,都是锁在实验室或办公室里,搁置一旁,或只是简单的操作一下,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
2.历史教学流于表面讲解,缺乏创新。限于不能参加历史博物馆及相关历史文物遗迹的实地观察,只是以历史老师的课堂讲解为主,造成不少历史老师只是简单的将历史教材读解一遍,教学内容枯燥、单一,缺乏知识的创新。
3.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缺乏灵活性。没有实地的观察,以历史老师的课堂讲解为主,造成学生只能拿笔记下老师所讲内容,然后死记硬背,把老师讲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间以及相关历史影响、意义等强记下来,缺乏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不了解历史思考问题的方法,对于同性质的历史事件缺乏分析能力,只会照搬记住的历史知识。
4.偏离历史教学的本质。推行素质教育以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开展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可是在广大农村初中教学中,尤其是在传统思想认作副课的历史教学中并未得到重视,依然是以考试分数为最终目的。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农村初中历史教育偏离了素质教育历史教学的本质,依然片面的追求分数,导造成学生对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缺失,历史思维的欠缺。
三、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农村是我国人口分布最多的聚集地,占据我国五分之三的人口,因此做好农村的教学工作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战略有着重要意义。农村初中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它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农村初中历史教育作为现代农村初中教学中问题较为突出的学科,我们必须要做好它。
1.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合理利用教学新设备。强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办学、教学能力。尤其是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一些老教师来说都是“一窍不通”,新来的老师也是一知半解。要加强新型教学设备使用技能的培训教育,开展教师补习班,通过专业人士的讲解提升教师的教学设备使用技能,合理的利用教学新设备,提高课堂讲学效率。组织课外实践,提升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没有历史博物馆和历史文物遗迹,但是历史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调查互动,比如中国近代史部分的,可以找村子中的年长者进行提问,收集课本上没有的史料,加以分析、整理提升自己的历史知识,并尝试给自己的调查结果做结论,最后由历史老师做评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还增长了学生的历史探索、历史史料收集以及对史料进行分析总结的历史思维能力。
2.加强思想培训,回归历史教学本质。加强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思想的培训,打破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错误观念,推行现在的素质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为出发点和根本,合理设置历史课程和历史知识点,做好备课工作,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参与师生互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问题的调查活动,并辅导学生进行历史调查结果总结,在历史调查中提高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历史知识运用能力。
3.建立有效的教学规范章程。建立有效的教学规范章程,通过规范的章程明确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各项内容,使课堂教学有章可循,达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教学目标的双赢。
4.家长互动教学。完善的历史教学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课堂上,尤其是在广大农村,教育资源本来就相对短缺,因此,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努力发掘各项教育资源。通过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让学生家长开展互动教学,让学生在家里通过家长的辅导进行额外的历史知识补充,这也是提升历史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地方,限于经济、文化等条件影响,师资、教学设备、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都存在一些不足,造成新时期推行的素质教育取得的效果甚微。但是我们不能气馁,产生敷衍的思想,相反,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参与对外界的交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努力开发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主动与领导进行沟通,开展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改革,这样不仅使我们农村初中历史教育的问题得到解决,教学质量得到提升,而且我们农村的整个教育水平都可以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费为群.质疑·联想·求证——初中历史教学的突破口[J].上海教育科研,2012,(5):81-82.
[2]薛军.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3,(1):55-56.
[3]陈章灿.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活动课[J].职业时空,2009,5(12):137-138.
[4]叶爱明.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2,(3):79.
摘要:今天,面对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人们越来越重视那些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知识,忽视了能够提高人们文化素养的社会科学知识,比如历史知识。历史教学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无论是内地还是,历史教学都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根据在山南地区桑日县中学的实地调研资料,进一步阐明历史教学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解决的对策,引起大家对历史教学的重视。
关键词:桑日县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对策
历史教学是在记录、学习、解析、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增强人们的文化与技术、影响人们的道德修养的教学活动,自教育之始就存在。历史学科就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在内的综合性学科。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教育在不断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山南地区桑日县中学的全面调查,进一步解析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教学在桑日的现状,剖析所存问题,寻求解决对策。
一、 桑日县中学基本情况分析
(一)桑日县教育基本情况概述
桑日县位于自治区山南地区东部,全县国土面积2634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7万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高,尤其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期间,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截止2014年桑日县共计中小学8所,幼儿园15所,学前教育覆盖全县各个地区;教师队伍也在不断的壮大,截止2013年,各级各类专任教师共计237人,基本满足桑日县教育事业对教师的需求。①从财政局获得数据可知,全县总财政收入的20%-30%投入教育部门,将来还会继续增加。②
(二)桑日县中学基本情况简介:
桑日县中学建于1996年,占地面积125亩,是桑日县唯一一所现代全日制寄宿初级中学,地处雅鲁藏布江河畔,校园绿化成荫,环境优雅怡人,教学设施一流,拥有一支忠诚于教育事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教职工队伍。学校秉承爱国、感恩、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以“有教无类重人才,和谐发展办教育”为办学理念,本着“为学生成人成才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的办学目标,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书香性、和谐型、法制型、文明型和美丽型的“五型校园”,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目前,桑日县中学共有三个年级,15个班,630人,其中,七年级有五个班,共214人;八年级有五个班,共207人;九年级有五个班,共209人,全部住校。学校专职教师68名,1名行政编制人员,共69人,其中以本地的藏族教师居多。新课改以来,学校定期派教师去陕师大、北师大等地学习。学校共15间教室,2013年到2014年间,刚装完电子白板,除了一些老教师,青年教师经过学校的培训之后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灌输式教学的形式。另外,学校还有自己的活动,每年都会举办校园文化节③,展示学校的文化特色。④
学校有两名历史本科专业毕业的教师,但没有执教历史,而是执教汉语。目前担任历史教师的是二名藏族老师,都不是历史专业出身。学校同时使用历史课本和历史填充图,历史教材是人教版,汉语版本,内容是讲授中国历史,从先秦到近现代。人教版教材图片和文字搭配适当,课后题较少。初一、初二每班一周两节课,一共十节课,一节课40分钟,一个教师带一个年级,使用汉语普通话授课。另外,为了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会定期放映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比如焦裕禄等。⑤
二、桑日县教育及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桑日县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结构不合理。首先,青年教师少,占总体教师的40%,中老年教师较多。其次,教师学历水平普遍较低,高级、中级职称的教师没有,仅有少数初级职称者。第三,教师分布地区不平衡,多数专职教师都在桑日县城,农牧区教师在数量上比县城教师少,在质量上比县城教师差。
(2)优秀教师流动频繁。据当地教育局透露,由于教师待遇不合理,医疗保险、补贴优惠等政策不够明确,很多教师不愿意留在农村或牧区,甚至有教师放弃工作岗位,外出打工。
(3)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专业不对口、质量不高,非师资教师较多,到岗位后没办法胜任教学工作。比如,初中历史教师很多是学校内部转行,或者主课教师的兼课教师,亦或年老体弱即将退休的教师。这样的不稳定的师资队伍,制约了桑日县教育的发展。
(二)桑日县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笔者通过抽取七年级一个班,八年级一个班,共60人,发放问卷60份,进行问卷调查,使调查资料及数据更加真实,进一步了解桑日县历史教学现状,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
(1)多数藏族学生和内地学生一样,比较喜欢历史。
初中同学对历史学习抱有兴趣,这是历史教育在学校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在初中阶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决定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桑日县中学学生对历史表现出较高的兴趣,愿意主动学习历史,对历史没有抵触情绪,认为学习历史不难,这至关重要。同时,高年级的同学没有低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感兴趣的多。⑥
(2)教师能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
首先,学校都是藏族同学,很多同学都希望老师用藏语教学。⑦历史教师是藏族,在课堂中可以以汉语为主,同时使用双语教学,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毕竟,在地区,主要使用藏语,但是,就国家教学情况来说,规定统一使用普通话教学。藏族老师使用双语教学,帮助同学更好的听懂历史、理解历史,保证历史课堂的顺利进行。其次,同学们对历史教师的要求各异,⑧没有固定格式,只要老师教学有自己的特色,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个老师就能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就能保证历史课堂的顺利完成。最后,新课程改革有一定作用,使得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部分同学有良好的学习历史的习惯。
在历史课堂中,53.3%的同学表示会很认真的做历史笔记,另外的同学偶尔做,没有不做笔记的同学。这说明同学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学习。同时,愿意主动回答问题,提高自己的能力。⑨ 另外,大部分同学对历史故事、历史图片、历史影像资料都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枯燥的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正确引导,在讲述历史故事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⑩
(4)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同学们遇到的困难各不相同。
问卷统计显示,46.7%的同学对学习内容不理解,41.7%的同学不能用自己的方式学习,11.6%的同学表示得不到老师的帮助,这些导致学历史有难度。B11另外,导致对学习内容不理解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比如本学校采用的是与内地相同的人教版教材,都是汉语,很多藏族学生对课本内容不理解,对中国历史不理解。同时,教历史的是藏族教师,由于藏族教师与汉族教师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带有个人色彩,对学生学习内容的讲授也不同。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很有必要的,因材施教,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每个学生学习进步。
(5)通过学习历史,同学们受益匪浅。
通过历史学习,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B12有的同学通过历史学习,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状态,对他们们将来生活学习有帮助;有的同学通过历史故事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了解藏族史;还有的同学了解很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了解了中国的发展历程,同时被我们的先辈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感染,为成为他们的后代子孙而感到骄傲自豪。同时明白历史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只有吸取经验教训,虽然强大的中国也曾经经历过落后、贫穷,但是现在努力建设,会更加富强。此外还了解到历史上的战争时代,让学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6)同学们能够基本掌握历史知识。
问卷结果表示,由于没有升学压力的强制,同学们都是基本掌握历史知识,对课本内容也有自己的看法。B13比如,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八年级同学基本能够掌握改革开放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加快,生活水平提高,改变了中国落后的面貌,开始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这表明,中学历史教育对学生还是很有成效的。
总的看来,初中历史教学在桑日县中学有一定的成效,同学们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提高了文化素质和修养,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民族团结理念扎根心中,同时做到以史为鉴,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
2、据教师和学生的反应,在历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少数学生对历史课程不感兴趣。教师课下和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有些同学对历史表现出比较淡薄的兴趣,历史并非中考科目,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处,甚至认为作为藏族学生,了解藏族史是必要的,对中国历史不需要浪费太多的精力去学习,不需要太多的关注。在课堂上,少数同学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在乎历史课堂。
(2)学校对历史教学不够重视。在初中开设的课程中,对于历史学科的价值与功能的认识上,历史无用论思想严重,这种轻视历史教学价值的滞后思想观念严重影响着初中历史教学。[1]历史课还是被挤占比较多的课程,很多时候多会被语数外等大课占用。另外,历史课程的课时安排较少,一周只有一到两个课时。学校安排的历史教师也较少,不会对历史教学投入太多的精力。
(3)历史教师自身的问题:首先,很多历史教师自己本身对历史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历史不被列为升学考试的科目,也就没有必要去认真的学习。其次,有些历史教师并不是历史专业出身,没有做到专业化,对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利。最后,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把自己定位在学生之上,能力有限,总是在填鸭式的教学,教学手段单一古板,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没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 关于桑日县历史教学发展进步的对策建议
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智慧。历史教学就是在不断探索中寻求最佳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2]为了应对桑日教育及历史教学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深思熟虑,找到解决的对策:
1、 重视人才。
建设,人才是关键。真正的人才必须有奉献精神,为奉献,为桑日奉献,为教育奉献。政府对于这些人才,必须提高待遇,让其在桑日这片土壤生根发芽,培养更多的继承者。
2、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桑日县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不断投入,继续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更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实现教育教学的现代化。
3、提高教师待遇。
政府、学校等要关心教师生活,解决教师后顾之忧,努力留住优秀教师。比如,尽量解决教师的住房困难,解决医疗保险,加大对教师的优惠补贴及福利待遇等,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才能让教师全身心的投入教育。
4、 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
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应从历史课程的特点出发,全面、准确地贯彻和落实课程理念,把新课程理念与历史教学改革实践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初中历史教学,就其课程来说富有思想教育素材,应该充分利用开展教育活动。[3]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参观古迹、纪念馆、博物馆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历史知识与社会活动恰当结合。
5、历史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历史教师要合理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创新型教师,[4](P62-66)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不断完善以历史专业知识为主体的跨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二是注意保持历史专业知识结构的活跃状态,避免僵化。
在历史课堂中,历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方法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比如,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利用合作学习,加强讨论交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精心提问,以问激发学生思维;使用主流史料资源,[5](P87-88)了解历史的真实性等等,都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6、加强汉语学习。
藏族学生要加强汉语学习,而学习汉语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看汉语频道电视,收听汉语广播,阅读汉语图书等,创造学习汉语的情景,在日常生活中多说汉语,提高汉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汉语水平的目的,更好的理解课本内容,同时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调查中,虽然发现在山南地区桑日县历史教育存在种种问题,但是应对问题的措施也在不断地出台和实施中,虽然现在效果甚微,但是我们仍然相信改革的力度会日渐加大,收到的效果也会随之增大。我们的历史教育仍会被重新重视,因为历史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忧患意思,增进民族凝聚力,而且可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教育。
本文受民族学院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项目支持
注解:
①访谈时间:2014年7月11日;访谈地点:桑日县教体局;被访谈人:YXDW,LSCC。
②访谈时间:2014年7月14日;访谈地点:桑日县财政局;被访谈人:MMDZ。
③校园文化节:一种文化、艺术的节日,班里表演节目,展示学年取得的成绩,包括家长会、运动会在内,对家长、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同时出黑板报,主题多元,有新旧社会对比、安全、时政、感恩、学雷锋等。
④访谈时间:2014年7月14日;访谈地点:桑日县中学;被访谈人:LHKG,汉族,语文教师。
⑤访谈时间:2014年7月15日;访谈地点:桑日县中学;被访谈人:ZXDJ,藏族,历史教师。
⑥由调查问卷第1、3个问题的数据整理得出。
⑦由调查问卷第2个问题的数据整理得出。
⑧由调查问卷第5个问题的数据整理得出。
⑨由调查问卷第6、7个问题的数据整理得出。
⑩由调查问卷第8个问题的数据整理得出。
B11由调查问卷第9个问题的数据整理得出。
B12由调查问卷第11个问题的数据整理得出。
B13由调查问卷第12―16个问题的数据整理得出。
参考文献:
[1]唐瑜.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与建议[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4).
[2]王玲.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3).
[3]姜秀艳.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3).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效课堂给我们解决了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高效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在课堂改革中,教师应从角色、观念上转变,更要做好课前、课中等方面工作的改变,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兴趣习惯高效课堂
由于教育观念、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偏差与局限使得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严重的脱离了学生实际,照本宣科、满堂灌之类填鸭式教学现象屡见不鲜,使本来鲜活的历史变得呆板,学生也只能望“史”兴叹,使得教学过程“事倍功半”。那么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呢?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历史高效课堂,历史高效课堂是指教学中学生如何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有意义的、有效的学习活动,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效度地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统一与共振。而高效课堂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就必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入手。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从教师的角度讲是指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教学。从学生的角度讲是指学生获得显著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是指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的发展;从投入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学投入(或教学所耗)少但教学产出(教学所得)高的教学。作为教育组织者的教师,是课堂改革的最直接的一环,或者讲是高效课堂实现的关键因素。作为教师,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打造高效课堂 :
教师的教是能否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而要实现教的高效,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作为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或追求教学成绩的短时高效。没有观念的转变,即使专业知识扎实,业务娴熟,课堂气氛活跃也难以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单纯应对考试成绩的教学不会是高效的教学,因为新课程理念体现的不是教师的“会教”而是学生的“会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我认为学生的学才是实现历史高效课堂的核心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不难看出只有教没有学的教学永远不会是高效的,作为教师,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来打造高效课堂,实现高效课堂下学生的学。
1.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高效课堂的动力。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例如在讲中国古代史时,可以利用的典故很多,像问鼎中原、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引导学生探究典故的出处背景及其含义,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例如在讲到秦皇汉武时,可以通过读的词《沁园春・雪》,引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激发学生去探究历史人物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人物的兴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例如在讲改革开放一课时,可以引用凤阳花鼓,探究在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前后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在学习文化时可以借用图表进行归类,减轻记忆负担,明确要学习和掌握的要点。搜集图片或视频,增强直观效果,加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如在讲到古建筑《故宫》时,可以多搜集图片,通过图片的展示,体会古建筑的雄伟,君主的威严,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历史高效课堂的保障。“态度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处着手,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思考:
2.1借用一些典故、历史人物或朝代的兴衰端正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明确学史可以明志,知史做人,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可以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可以学会从失败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从前人成功的过程中学习到为我所用的许多东西,可以找到自己努力学习的榜样,可以找到不断激励自己前行的原动力。一旦学生想学习历史了那历史课堂的高效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2.2搞好课前预习,养成预习新课的习惯。通过预习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点,明确学习中的一些困惑的知识点,从而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有目标的听,提高课堂听讲的效率。
2.3养成边听边记的习惯。学习就应该有记录,不用刻意的去记笔记,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边听边记是必要的。将教材变成笔记,把课文内容用不同的标记进行梳理,在课本相关内容的旁边作一些必要的记录,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有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4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注重探究过程。《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历史课改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组内互助合作,组间评比竞争,能有效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责任分工明确,又相互依赖,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去探究与交流,教会学生去互相学习互相解疑,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实现“会学”。
一、转变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备课和执教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创造性地探索教学新途径。
如在上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时,根据课文内容,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即第一组是宋代衣食组,第二组是宋代住行组,第三组是宋代娱乐节日组。然后让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收集本组所需要的信息。各组将收集的信息张贴在黑板上互相交流,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讲解。在课程上,教师不再是“一言堂”,而是把发言权交给学生。当然,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发挥“首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二、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学生一旦对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他就会主动探究,形成个人自主学习的行为。
如在上活动课“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时,笔者提前一周下发活动预案,根据情况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分别饰演“吐蕃使者求婚”“文成公主西行”“文成公主在吐蕃”等历史场景。各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其余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别担任编剧、导演、演员、旁白、服装美工设计等。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知识和丰富、合理的想象来完成剧本,组长组织全组同学进行讨论、修改,排练剧本。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都对本课内容充满了兴趣,争着演唐太宗、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等主角。在汇报演出课上,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还制作了唐太宗的皇冠、文成公主的发饰等,让历史剧更加的真实。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对历史学习充满了兴趣,锻炼了与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了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历史的能力。
三、营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的关键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是讲述、板书、念课文、带着学生画重点,教师充当了灌输者,而学生则充当了某种容器。学生对此反感而无奈。新课程要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实践,敢于创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上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课前笔者要求学生小组分工,收集、整理资料,合作探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带着问题上课,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接着,在课堂上让学生进一步带着问题阅读与思考: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为什么在1942年才成立?它的成立对整个战争的性质和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重大转折点?二战的转折性战役还有哪些?加速德国和日本灭亡的事件各有哪些?我们从二战中能得到哪些启示?教师指导学生在书上圈点批画,前后联系,归纳总结。在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同伴合作、讨论,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模式。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利用课前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在适当的时机出示相关漫画图片:“United,we will win.”“绞死希特勒”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的意义;播放《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电影片段,渲染战争的残酷性,增加直观教学效果,教师再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这一事件;根据教学内容,教师不失时机地总结归纳本课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巧妙地转化为板书提纲,使学生对本课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还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学习目标,给予必要的帮助指导,因材施教。
四、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法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
途径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得当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一条捷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提升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非常关键的一环,教材是中学生的主要阅读材料,历史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每节课都要留3分钟~5分钟给学生自主阅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也要反复阅读书本,而不是搞题海战术。阅读本身就是一个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在学完一课特别是一个单元的内容后,应指导学生阅读书本,把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列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另外历史知识浩瀚无比,课堂及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要根据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选好阅读内容,做好阅读笔记。
在历史课中,识记大量的历史史实尤其是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无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记忆是完全必要的。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和《》是识记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归纳两个条约的共同点:都有割地、赔款、开口的内容。再如清朝皇帝年号可以用苏州家乡话谐音记忆:顺康雍,乾嘉大咸同(掮根大烟筒),光宣统。当学生发现这种方法可以减轻他们学习的负担并且让记忆知识变得有趣时,他们会主动模仿从而成为自己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探究性教学 理论依据 原则 特点 运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会学习”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主旋律,“终身学习”成为全社会的必然趋势。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从而最终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自主探究性教学开始为教师课堂教学所接受。然而由于人们长期受传统的“填鸭式”传授性教学思想的束缚,即便在教学中采取类似的探究性教学活动,甚至冠以“探究”名义的教学活动往往也带有成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倾向,背离了探究性教学活动的真谛。探究性教学不是要把少数学生培养成学科精英,而是作为达到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学习的体验即要求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一种适应社会、生存于社会的能力。下面我就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理论、原则、特点及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历史探究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探究性教学的内涵。
最早使用“探究性学习”一词,并对探究性学习作了大量研究的美国教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实际的积极态度。”与之相适应的探究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授性教学、体验性教学一起构成教师基本的教学方式。历史探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历史学习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学会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利用,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发展历史探究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认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主体性教育理论为探究性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的认识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初步提高。即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就是实践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真正的解释只能是由学习者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学习不是教师单纯照搬书本将知识传输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的支持者、积极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参与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传递灌输者。
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知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营造民主、平等、宽容、开放的课堂氛围。
二、历史探究性教学遵循的原则
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应以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和过程结构为依据,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富于想象,思维活跃,有一定“以史鉴今”的意识,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有所增强,但偏重于形象思维,容易偏激,辩证思维较弱。初中生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有着朴素的爱憎观和较大的可塑性,同时,逆反心理也越来越强,对单纯的说教有明显的抵触、不信任情绪。初中生对于古今中外的历史并不陌生,但对历史发展中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把握不够。在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在探究内容的选择上应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并将探究的问题或任务把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结合历史探究性教学的特点。
探究性教学具有主体性、合作性、实践性、体验性、开放性等特征。主体性是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自身状态;合作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外在机制;实践性与体验性是探究性学习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开放性突出了探究性学习的外部环境和学习资源。
(三)把握探究性教学的过程结构。
科学探究遵循的典型呈现模式是:形成问题、搜集数据、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交流结果。历史探究性学习过程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参照,具有本学科的特点。历史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基本结构是:情境感知―明确问题(任务)―计划准备―实践体验―表达交流―评价反思。
(四)立足初中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目标的规定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探究性教学中,如何从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设计教学并付诸实施,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学习的过程,摆正学生在学习中的位置。例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体验到:“我是历史学家”、“我是考古学家”、“我是历史中人”、“我是小老师”、“我是学习的评价者”。
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知识与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形成、价值观的树立都发生于学习的过程之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探究、在过程中体验。
三、探究性教学的特点
历史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学生围绕一定的历史问题、文本或材料,自主寻求答案、意义、理解的活动或过程。探究式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力图通过自我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就历史探究性教学而言,其特点到底有哪些呢?
(一)历史探究内容的选择要遵循范例性的要求。
获得历史意识是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所在。因为历史知识汗牛充栋,可供探究的内容俯拾即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中包含着大量的可供探究的问题,所以探究教学要求教师精选教学内容,保证激发大多数学生探究、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也要求教师必须用历史的眼光审视教学内容,考虑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了什么,达到了何目标。所以探究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
德国范例教学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指出,教学的基本思想就是要组织教养性学习,促进学习者的独立性,通过让学生借助选择出来的有限例子主动获得一般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掌握学会学习的方法。历史探究教学采用范例主题形式进行,有利于创造一种历史情境和问题情境。典型范例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要达到下列要求:①范例应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内容。②范例内容中含有史学争鸣的知识,便于学生多元理解和探索学习。③该范例知识蕴含的教育目标与课标规定的目标大体吻合,以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与能力的培养。
(二)以研究史料为核心,注重研究结论的多样性。
历史是一门解释性学科,从史料或材料中寻找历史事实是历史学习最基本的途径。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历史探究,必须有思维、探究的材料。只有学生自主地运用史料、分析史料,才是唯一能将学生带入探究历史奥秘的途径。
四、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探究性教学是人们在总结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学习方式。它作为教学方式的一种,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近年来,在新课改的实施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正是教师适时、适宜、合理地采用探究性教学,使学生拥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探究能力。下面,我就探究性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来谈谈看法。
(一)培养持续探究的兴趣,这是开展探究性教学前提。
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源泉。保持独立持续的探究兴趣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的心理品质。教师有责任努力保持和发展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我在历史课上,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做法。
1.创设历史情境,培养情感体验,激发探究兴趣。
例如,在学习《第二次雅片战争》一课时,为让学生理解西方列强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我让学生分组收集资料,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进行报道,既培养了学生信息收集与整理、口头表述等能力,同时通过角色扮演,激发了学生对列强侵略的愤慨之情和对历史探究的兴趣。
2.搭建辩论舞台,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战争史的内容或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讲这一类内容时,我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即先分析原因(或背景),再讲过程(或内容),然后分析结果、影响这种单一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模式。我让学生以当时大臣或谋士的身份,开展辩论,拿出决策。这符合心理学“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学得最好”的原则。
例如,在学习的时候,我让学生先预习,然后搭建一个“辩论舞台”,组成正方和反方,就是不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展开辩论,让学生在争论过程中学会分析、思考,主动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激发探究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
例如,在学习印巴分治时,我联系当今的印巴冲突;在复习世界三大宗教时,我联系当代的巴以冲突等。
(二)任务驱动,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探究性学习提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进行教学,即以课题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获得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探究课题。比如《中国人工运河中的历史》、《中国考试制度变革史》等。
(三)组织历史活动,搭建学生主动探究的平台。
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中安排了不少活动课及“活动与探究”思考题,我们可以采用教科书中的活动,也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围绕一定的主题,自己组织历史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了解,学会了基本方法,接受了教育,更主要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练。
(四)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要让学生顺利进行探究性学习,对方法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1.培养学生选题的能力。
选题应本着自主的原则,题目不能太大,尽可能与所学内容吻合,题目尽可能有教育意义,学术性不必太高。
2.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
学生不仅应学习在图书室查找资料、上网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收集资料的方法,而且应学习作笔记、建资料库的方法。
3.培养学生撰写论文或报告的方法。
例如,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就此撰写历史小论文。教师要做到:一是带好路,告诉学生撰写论文的方法,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目和有关资料的网站或网址;二是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指导和评价。如在学习唐朝历史时,我告诉学生:“武则天给自己死后立了块无字碑,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那么我们今天也来对她评价一下吧!”
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论点(观点)。学生试着写论文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历史的过程,他们尝试着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收集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分析问题,作了合乎逻辑的解释: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幼师 历史 第二课堂
一.幼师学生状况分析
一般情况来看,幼师学校中的学生通常都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初中生,这样他们的学习基础是比较脆弱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不够强,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其历史文化知识比较狭隘。尽管学生们可能对历史有较大的兴趣,且具有较为基础的历史分析能力,然而对相关的基础性史实是不够了解的,较容易接受感性的材料。与此同时,幼师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自我表现能力较强,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如果想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凭借着现在完整统一的课堂教学、教材以及考试是不可以适应这样的学情的。经过相关校情与和学情,本人试着发展第二种学习与评价平台,就是将历史第二课堂活动以合适的形式放到幼师历史中进行教学。
二.幼师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形式
本人认为,能够结合具体实际从下述的几个层面来展开第二课堂活动。
第一,为了使得学生把握住广阔的文化知识,教师需要大力提倡学生实施课外阅读。读书不单单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增长见识,还可以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实施讲课中,教师能够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合适的向学生推荐相应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历史读物,比如:上下五千年。与此同时,还要进行实际上的指导,使得学生学学会阅读的办法以及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而如果对学生没有兴趣学习,却强制性的逼迫学生学习,这样就会扼杀学生寻求真理的想法。所以,教师给学生推荐相应历史读物时,可以介绍以下书中简介或讲述学生较有兴趣的精彩环节,还可以指导学生随时做笔记,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没有通过专业训练的初中毕业生,为了培育他们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且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在日后胜任对幼儿的语言教学,可以通过历史故事会这样的活动进行培养。每节课的前5分钟,可以请一名学生讲述一个历史小故事。这样通过学生版们自己讲述的历史故事更为印象深刻,从而更容易记忆和接受。并且历史故事中的内容是比较多的,所以,这也是培育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好办法。除此之外,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在讲述故事前,可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充分,接着使学生自己提炼语言,有感情地进行表达,最后由师生进行共同点评。演讲故事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阅读能力和演讲能力。
第三,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日后幼儿美术教学起了铺垫作用。根据研究表明,儿童的智慧都是集中于手指尖上。所以,学生在进行操作时,手指尖触觉所引发起的刺激可以快速传给大脑,在大脑皮层较为兴奋的前提下,具有积极思维的欲望。这就是说,动手操作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渠道之一。所以,在进行历史第二课堂时,千万不要错过每一次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对于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进行下述的几项活动。(1)历史模型教具的制作,使学生自己制作教学模具,这样能够直观体现教具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还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编写历史手抄报,能够充分理解历史资料中的丰富性,把握和收集历史资料中的多途径,学习和选择整理相关历史数据信息的办法,增强对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中的有关性理解。学生编抄报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了使学生完成“信息收取―信息加工―信息输出"整个过程,进而培育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团队观念,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获得很大的提高。
第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分析以及综合能力。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单单是需要给学生科学合理的定论,还要重视推动且激发学生的想法和思维,使他们掌握和发现真理,处理好问题合理办法,要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学习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习的办法以及对策,使学生逐渐把握住准确的思维方式。而培育学生的归纳、总结、分析以及综合能力,能够用历史知识竞赛的形式得以完成。历史知识竞赛对促进学生的智力、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普及历史知识以及增强记忆力都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竞争观念。利用竞赛的方式,学生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为日后学习提供跨越式的平台。
第五,培育学生参加、组织、合作以及探索能力。对于培育学生上述的几种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考察以及走访等活动,培育这项能力的关键办法,亦是学生接触社会、拓展视野和学习历史的核心方式。比如:带学生参观博物馆等,来促进学生爱国之情,且培育其观察能力,组织学生拜访革命老人,来培育学生的爱心、耐心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收集历史图片和历史邮票等,拓展学生历史知识文化,增强其观察、整理以及概括能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幼师历史第二课堂的开展最重要的是坚持,扎扎实实去开展,通过大力提倡学生实施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分析以及综合能力以及培育学生参加、组织、合作以及探索能力这五个方面,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预习;导学案;目标
一、关于进一步研究预习及研究的目的
关于预习的研究是培养历史学习方法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最初,我对预习环节的安排是在课后,自从我开始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后,再加上课后学生预习不够自觉有效,堂上预习更能提高效率。所以现在我将预习任务排在课课内 ,及时检查预习效果。
对预习环节的研究不是刚刚开始的,而是一个经过研究、实践、调整方案、再修改,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过程。对于这一环节的再研究,最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我们对预习的重视程度。一方面是科任老师的重视,从而让学生也随着重视起来;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有所准备。从方法、时间安排和目标等方面做准备,在教学中辅导学生学会看懂教材,包括正文、异体字、图片等材料、资料回放、学思之窗、本课要旨等栏目。学生掌握了方法,学会预先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于预习的具体做法
(一)学生课前的准备工作
在每年的初一新生入学时,我都会让学生准备三支笔:红笔用来自己批改作业,黑笔用来写作业和考试,2B铅笔用作考试涂卡或记录预习时的疑难问题。另外要准备一个小夹子,用来整理和收集复习资料。因为各科下来的资料很多,一科一个夹子,每单元装订一次,到了期末就是一本完整的复习资料。
在上课时还有必备“老三样”,即教材、练习册和讲学稿,每节课前我都会提醒学生要准备好上课必备“老三样,一个都不能少”,同时还要一个草稿本。这样,就可以边听课边练习生僻的地名、人名,重要的名词等。比如讲秦朝时,我就让学生在堂上将秦始皇的名字――“嬴政”两个字,在草稿本上写三遍,学生反映比较喜欢这种方法。
同时我还让学生准备几本工具书,比如《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典》。因为书中还是有一些生僻的字词,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阅工具书。讲课时碰到不认识的字词,我也不会直接告诉他们,而是“逼”他们自己去查,这次没查下次一定当成作业来提问。就算我偶尔直接说出某个字词的读音,我也经常会说“不要相信我哦,自己去查,字典会告诉你答案的”。只有学生肯自己动手去做了,才是学习的关键。
做好以上准备,才是预习工作的开始,更关键的还在后面,那就是具体的预习方法,具体为预习素材的整合和使用、预习时间的安排。
(二)预习素材的整合与时间分配
在预习中我主要针对教材、练习册《导学与训练》和导学案三样来进行整合。其中以教材为主,先读再练。而且要告诉学生,辅导资料再多也不能脱离课本,要以课本为主; 同时,我会在每课导学案第一部分编印“预习建议”,建议学生按几大步骤来进行自主预习。以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为例:
俄国向何处去(导学案)
预习建议:
预习时,阅读教材的方法分为通读、查疑、笔记三步骤。
通读教材,即泛泛而读,包括课文的正文、引文、思考题、图片等,用铅笔标出不懂得地方;查疑,即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者参考书等,自己先初步解决简单的问题,同时略微思考几个标题之间的联系;笔记,即学生自己先作初步的预习笔记。可参照“学评”填空题和大事年表做预习笔记,把课文内容分层、概括段落大意,进一步思考课文标题和章节标题之间的联系。这一项的落实是比较有难度的,需要学生较高水平的语文基础和文字理解能力,所以到现在为止落实得并不是太好。于是我就尝试让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读书时间,一边读课文一边尝试作预习笔记。经过一段时间后,有相当一部分较自觉的学生逐渐掌握方法,还有一些学生仍然需要进一步努力。由此可见,要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不断积累和坚持的学习。
在“学评”的使用中,我主要把“学习指导”中的材料题和“知识梳理”填空题当成预习作业,要求课前完成;而“学习评价”中的12道选择题和最后一道大题当成课后作业。同时,预习作业还有备课组编印的讲学稿,讲学稿一般为少量选择题和趣味连线题等,尽量和练习册达到互补的作用,并且本着内容能少则少,越精越好的原则,尽量不给学生增加负担。因为每周课时少,只有两天有课,我就会把作业分开布置,上完一节课的当天会布置家庭作业,第二天再布置预习作业,以合理安排和分配每天的学习任务。
(三)预习目标的设定
要根据学情和进度来设定预习目标,也就是分层水平。
根据预习达到的效果,大致可以分为三层水平:第一层,看完一段或一目再做预习题,边看边做;第二层,看完整篇课文,一边参考课文一边完成题目;第三层:看完书后合上书,独立完成题目,这是比较高的要求。老师要做的是传达目标,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选择方案,进行规划、循序渐进以达到最高层水平。
这一项如果要落实好,需要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教师的跟进,也是很有难度的。大部分学生还是会“为了做题而做题”,根本是单纯为了完成预习作业所以才翻书找答案,要改变这一现状还需要时间。
针对上述情况,我就对学生做出了其它的目标设定,比如: 限时训练。即, 让学生无论做题还是看书都要紧张起来,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相应内容;还有,正答率的要求。让学生学习要有目标,做题做题要有标准,以此为目标衡量学习效果。例如,学评每课有12道题,以过关为标准就要作对至少9-10题,错题少于2题即为优秀。
总的来说,设定这样的目标,还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作为出发点的。
参考文献:
[1]《教育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