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名胜古迹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程资源;习作资源;开发利用;创新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关于写作又再次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两者相结合,重视习作资源的开发,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本文就如何开发与利用文本中的习作资源,让学生进行丰富、活泼的有效性练笔,从而促进学生的读写结合,做相关的探讨。
一、口语与习作相结合
作文本身就是写话。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组练习中均安排了“口语交际”这一训练内容,而此类训练中的大多内容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课外资料的积累和事先的构想,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哑口无言或者信口开河。所以,在教学前让学生做好相关内容的准备,把要陈述的内容用习作的形式做好说话准备,使口语与习作相结合,两者才能相得益彰。
二、开发文本的实践活动资源进行习作
教材中有大量描写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的文本,这些都可以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二度开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行合理地指导与开发。如:在学习《秦兵马俑》后,可以让学生再去了解家乡的一些名胜古迹,甚至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在活动体验中促使学生获得身体、认知、社会交往、情绪情感方面的发展与收获,让学生与自己、自然、科学、社会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地对话,从而获得成果性体验并将之外化于文字,形成习作。
三、利用文本与生活的相似点进行习作
教材中还有许多课文描写了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场景,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和体验上的共鸣,学生也可将文本中的阐述回归到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来,尝试写作。如:学习《明天,我们毕业》中的第三自然段时,此段作者为我们深情地描述了他五彩斑斓的六年小学生活,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试着写一写自己六年的小学生活,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四、利用文本的想象处进行习作
想象所至,下笔可成文。文本又是学生想象的切入点和再创作的凭借,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把文本中的想象内容写出来,既训练了作文,又更好地解读了文本。如:《孔子游春》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春天大自然的美丽文字: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可以设计让学生进行相应的仿写练习: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 )是她( )的( )……也可以设计大自然还像什么呢?你能写一写吗?
五、在文本内容的延续点进行习作
有些课文的叙述,我们在学习时还意犹未尽,可以将学生的激情和思想进一步延续,这种延续不仅可以使故事得以继续发展,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如:在学习《牛郎织女》后,学生知道: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和织女将在“鹊桥”上会面,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你能把他们的对话写出来吗?
此类的训练应该说是非常之多。《烟台的海》等课文可以作为范文仿写;《长江之歌》可以进行扩写。多种形式的写作,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写作能力。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而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直观的感受构建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是相互为用、相互佐证的。他们在课堂上生存于书本世界,徜徉于书本;而在课下生存于现实生活世界,吸取着生活的真知。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生活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会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活动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教师上课前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收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或先了解一下学生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及实践活动,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那么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地去从事一些实践活动,,学习就成了一种有趣的活动了。在教学《飞夺泸定桥》后,我设计了一道能力题:仿句(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用上带点的字写一句话,也可使用其他动词,注意准确使用动词。学生课前已作了充分准备,已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所以选材内容多,思路广。有的写"哄孩子",有的写"大扫除",有的写"救火"……文句描写精彩,引人入胜。如"火势越来越大,人们拎着水桶,捧着脸盆,拿着水管,投入到救火战斗中。""小刚最喜欢舞刀弄剑,今天一出门,只见他头戴古帽,手拿大刀,骑着木马,大喝一声'快下马缚罪'!"……仿句练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平时的生活体验也结合到课堂上来了。所以,广阔的生活空间,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更重要的是它们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课内学习。
二、关注学生的智力背景,加强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学生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就必须使学习有一个巩固的“大后方”,或者说,要把知识建筑在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对于读书多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上的任何一个新概念,能够纳入他从各种书里吸取的知识体系里;这时候,课堂上所教的科学知识就具有了特殊的吸引力,学生会感到它们是帮助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弄得更明白的必不可少的东西。在提高后进学生学习成绩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说:“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因此,我们老师要善于把课堂上要教的教材跟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使两者互相促进,提高学生两方面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课前先让学生去欣赏有关的故事片,看看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初步评价一下其中的人物。上课时,让学生谈谈对人物的看法,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有的说:“我最恨曹操,因为他挟天子令诸侯。”有的说:“我喜欢关羽,他最讲义气。”有的说:“我喜欢张飞,他粗中有细、勇猛无比”……有了这样的认识,再抓重点句分析人物特点就水到渠成了。再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让学生课前阅读有关地球的知识,就更能领会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意义。所以,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课内学习。作为教师、家长,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给他们打开一扇又一扇文学的窗口、文明的窗口、文化的窗口,使学生养成自己主动阅读的习惯。
三、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生命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大家都知道,在知识的学习中,听来的忘得快,看来的忘得慢,听说做得来的记得牢。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所以我们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精心设计语文活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如教学《长城》时,运用以“一”带“面”,学法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加上欣赏录象、感情诵读,使学生爱长城、爱祖国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这时候,再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配上婉转动听的音乐、色彩鲜明的图象,学生如同置身于长城之上,再一次领略了这举世闻名的古老建筑。最后,让学生每人收集一个我国或世界各国的名胜古迹,当一回小导游,开展了“走进名胜古迹”的集体旅游活动。活动中,小导游们侃侃而谈,绘声绘色地介绍了名胜古迹的历史、规模、景观,使同学们坐在教室里游览了祖国和世界各国的名胜古迹,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情感的体验,必定会产生乐学的兴趣。在设计的语文活动课上学生不仅了解了万里长城,也了解了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凯旋门……还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语文能力。课堂充满了活力、情趣、智慧,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关注学生的家庭作业,架设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桥梁。
岭南文化作文教学围绕7大主题内容(古城广州、特色建筑、民俗风情、岭南美食、文化艺术、方言俗语、地方名士)开展,每个主题下又分教学专题,例如“古城广州”包括了“传说故事”、“名胜古迹”、“历史街区”,“岭南美食”包括了“食在广州”、“美食DIY”等。每个专题的教学分为课前准备、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三部分。笔者在广州市少年宫实施此作文课程,因为学生到少年宫接受培训通常每周一次,每次90分钟,因此,具体课时安排为“课前准备”由学生课外自行完成,“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穿行。
二、教材编写
教材是作文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岭南文化作文教学目标的物质基础。“当前,作文教材种类繁多,体系五花八门,但大都万变不离其宗,还是过分注重写作知识,难以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怪圈”。岭南文化题材作文教学则强调写作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的作文指导是辅助。笔者尝试按以下五项内容编写教学教材。
(一)导言厅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在作文教学第一个环节“导言厅”内,老师以图片、影像、美文、提问、导言、游戏等方式抛出研究话题,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与激情。
(二)佳作廊
比较提倡从范文阅读入手指导学生写作,给学生作文范例,是很有针对性也是十分有效的作文指导形式。范文下面编写“看看作家怎样写”的思考和讨论题目,让学生具体了解本次写作的要领或要求。
(三)构想堂
老师点拨,围绕作文主题,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确定活动计划、目标及活动开展的方法、手段,并将其记录在“构想堂”里,为接下来的实践体验活动作好准备。
(四)储备室
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有时是到大自然或某个景点去采风,有时是当记者采访某人,有时是做社会调查课堂上则有小实验、小游戏、小辩论、小竞赛等。总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丰富的素材,获得写作的灵感。
(五)写作坊
学生全身心安静下来,根据创作要求尽情挥洒自己的情绪,尽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享受描写的真切,享受创作的快乐。鼓励学生同一作文主题,可以多角度创意、多角度选材、多文体表现,不但可以写成记叙文,还可以创作诗歌、相声、小品剧、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六)交流营一堂作文课的终点不在于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完成了作文,《课标》在不同的学段都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作文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作文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相互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在“交流营”中,老师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寻找倾诉的对象、交往的目标,让写作成为心灵的沟通、愉悦的分享,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作文成功的乐趣。同时,老师根据“先练后导”的教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作文提出修改建议。范例:岭南美食
1.导言厅俗话说“食在广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食天堂,充分调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感觉,品一品广州的粤菜、靓汤、凉茶、糖水、佳果等,并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说说与岭南美食有关的故事。
2.佳作廊《美味“鸡公榄”》(略)思考: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广州小吃?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的?他对自身经历又有什么感受呢?结合范文,讨论并认识写好这次作文的要求。(老师提示:
(1)文章中介绍某一广州小吃或与之有关的故事;
(2)写亲身经历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3)有一个有趣的开头、经过和结尾;
(4)句子要连贯、通顺。)
3.构想堂
(1)选择一个主题,用一张思路图表写下你的想法。
(2)你需要为写作收集更多的资料,在列表中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考虑你要用哪些资料来回答你的问题。
4.储备室通过体验活动,你一定有不少收获,请在《学习纸》中把你收集的资料和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5.写作坊
(1)复习你收集的材料,编写一份提纲,与大家交流。
(2)按顺序写出故事的经过,添加细节描写,写出你的故事和真实的感受。
(3)对初稿进行自我评价:
①文中有介绍一种广州小吃吗?介绍得清楚吗?
②在你的写作中包含了你的思想和感受吗?
③你用了描写性的词语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吗?
6.交流营
(1)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①改进:可以在文章中添加漏写的主要思想和细节;增加人物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你的故事。
②选择合适的词语:选择词语能帮助你更恰当、更准确地描述情景。
③句子的修改:大声读出句子;检查句子是否通顺、上下连贯;是否运用了各种类型的句子,比如疑问句、感叹句等。
④校对:多读几遍草稿,每读一遍,找出一个错误。
(2)相互分享与欣赏
①大声朗读,让站在你身后的人能听到你的声音。
②同伴间交流阅读,互相检查。同伴也许会给你一些建议或者意见。
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困惑分析
现如今,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出现的困惑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缺少个性,感情十分平淡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写文章,最初写什么内容,最后写什么内容,这样一来,无形当中便给学生设置了很多边框,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而学生多数都是按照教师的格式进行写作的,因而,所写的文章只是满足形式要求,而内容却十分简单,缺少新意,让人在阅读时感到枯燥和乏味。想要展现学生的个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个人思想活动进行描写,从内心思想活动中可显现出一个人的品质,彰显其个性。
2.题材和内容单一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一个显著的写作通病是内容十分简单,题材选择比较单一。例如:以《最有意义的一天》为题目进行写作,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内容都是帮社区的爷爷奶奶打扫卫生,或是游览各地的名胜古迹学到很多知识,或是亲自为父母做了一顿饭等。所以,为更好地帮助小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必须广泛搜集各种不同的题材,增加课外阅读量,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写作积累更多素材。除此之外,教师要教会学生去观察与体验生活,积累一些更贴近生活的写作素材。
3.想象力不丰富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大部分作文题目都是人们反复提及到的题目,而且内容也多采用记叙的方式,形式过于单一,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上述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只是提供给学生固定的题目,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更难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二、切实提升小学作文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法,要求写作的内容更接近生活,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倡导个性化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个性发展非常地重视。特别是在作文教学阶段,更应极力倡导采用个性化教学模式,不能用边框来限制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如何去写作时,还应指导他们将个性融入到写作当中,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很强的活力与感染力。另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的潜能进行挖掘。在写作时,重视对细节的描写,因为只有细节才能展现出一个人的面貌与品质。
2.增加课外阅读量,搜集各种形式的题材
为解决写作题材单一的问题,教师要做好以下两点工作:一方面,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这样学生便可积累更多的题材,从而为今后写作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观察与体验生活,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经过自己的加工和处理,将其变成自己作文的一部分。
3.设置多样化的文题,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日常布置写作任务时,要选用一些新颖的题目,不对写作提具体的要求,这样可留给学生更多空间,使其运用想象力,将自己的一些独特想法写进去,这样的文章才会更加新颖。另外,教师也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可列举一些题目,由学生自由选择,也可以自己拟定。在课后,学生也可到书店买一些写作方面的指导书,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课外阅读量,而且也有利于他们积累一些好的词句。
4.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一般来说,教师在对学生作文进行评阅后,学生只是将错别字进行修改,而完全不顾作文内容的好坏。所以,难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为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可要求学生先自己进行修改,或是在小组中相互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后再交由教师进行批阅,这样可以使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正。
5.要求学生坚持记日记
一、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
我国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反之,没有表达认识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作文”。
二、把认识结构作为作文的核心,包括学习知识,观察积累,记忆储存,训练思维,丰富想象,培养情感,锻炼意志;从说到写,推敲修改,多读勤写。
三、树立大作文观,听、说、读、写有机结合
一要注重审题;
二要明确写作目的,立意要新;
三是选材要有根据;
四要讲究谋篇技巧,安排好篇章结构;
五要注意文章分段,事先列小标题,作文提纲;
六要注重文章写法,因文用法;
七要妙用语言,用思想调遣语言。
学会五种立意法:以事赞人,直抒胸臆,借物喻理,触景生情,托物言志。
四、作文大目标的逐年级分解:一年级字词,二年级句子,三年级片断,四年级篇章,五年级综合,六年级提高。
五、实施五项训练
根据认识是作文的核心这一原则,围绕这个发展学生心理机制的核心,扎扎实实地进行了五项训练:
(一)、字词训练。学习掌握大量字词。掌握运用字词的金钥匙: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系自己学会的语言及字词知识。
运用“十引说”的方法,把字词学习与说话训练相结合。“十引说”是:1、分析字形;2、利用教具;3、凭图学词;4、组词扩词;5、选词填空;6、词语搭配;7、调整词序;8、触景用词;9、词语分类;10、联词成句。丰富了说话训练内容,使自己积累大量会说会用的字词,为写作文打下坚实基础。
(二)、句子训练。只要是一个句子,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说的人、事、物、景,二是说目的。可有些教师指导学生说一句话时,没有很好凭借图画和事物,认真教学生观察、认识、分析、表达的方法,只是拿出一张图或一事物让学生说写一句话,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说写一句话,怎样说写一句话,说写一句什么句型、什么句式的话,导致作文中语调单一、呆板、不活泼生动。可以改让学生凭图、看物、对话、练习说写一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完整的话,四种句型,九种句式的话。学生才会在作文中运用不同句型、句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态度、目的。
(三)、段的训练。结合八种段式:以事物发展为序段,时间先后为序段,空间变换为序段,总述、分述结构段,因果段、转折段,递进段,并列段。以此认识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不论哪种段式,都是记叙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即段的内容,段的中心。它和一句话一样,也是对人、事、物、景的叙述,也是表达一个意思。只不过是把一句话进一步说得更清楚、更深刻。
关键词:习作教学;乡土文化;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245-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原因是“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为实现课标倡导的理念,我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积极开发应贴近学生实际的乡土文化课程资源,发现学生的习作成绩大面积提高,收效显著。
一、依托千年古镇文化,增强课程开发意识
贺街镇是广西及至全国有名的“千年古镇”,史称临贺古城,有“桂东文化重镇”之美称,镇内文化古遗址、风景名胜比比皆是。临贺古城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化遗址保护单位,2011年隆重举行古城修复仪式。这是生成作文的最优质的资源。在作文课程观上,我自觉变革与创新,提高资源意识,确立、扩充与社会相适应的课程观念,突破现有教科书的限制,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在作文课程开发方面,我具有强烈的开发意识,与教师携手共同去开发,去生成,去构建;在作文课程实施上,我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出具有本乡本土文化“特色”的作文课程。
二、收集古镇文化信息,建立习作资源素材库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小,作文教学是我们当前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也是我们最头痛的问题。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我发现优质的作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限广博,因而写作也绝不仅限于书本和课堂,需要我们去开发,去挑选,去整合利用。为此,我引导学生擦亮眼睛,时时处处留意捕捉并记录信息,在学校要留意校园生活,在乡村要留意人境资源,在家庭要留意人文资源,要关注社会和家乡的时事与变化,尤其要了解和掌握家乡的历史沿革、自然人文景观、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等。比如大鸭村城址(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洲尾城址(西汉晚期),河西城址(东汉至清代),都是郡县所在地;特殊的景观古建筑有玉印浮山、沸水寺、粤东会馆、魁星楼、观音阁、宗祠、桂花井、骑楼街、石板街等。镇境内的贺江两岸风光秀丽,河水清澈,瑞云山山高势峻,常年云雾飘升,山间溪水常流;山歌种类有白话歌、客家歌、瑶话歌、本地话歌、官话歌、连山调等;有瑶绣、编织、彩调、舞龙、舞狮等民间文化;有马蹄、三华李、淮山、蔬菜等地方特产;有小姐坟、浮山传说、瑞云山传说、古春传、蛇郎等民间传说。这些都可以纳入乡土作文素材库中。我还把这些素材编写成文字载体或制成光盘、音像,分门别类,体裁有记叙文、说明文、日记等;编成的校本习作教材有贺街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经济物产、名胜古迹、民间文化传说、历史名人故事,自然风光等,作为教学习作资源素材库。
三、善于打破文本模式,寻求习作教学切入点
在习作教学中,我充分考虑作文课程与乡土文化资源的整合链接,打破“从课文到课文”的模式。如学习了《石榴》一课后,要求学生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贺街三华李》;教学四年级上册习作2描写家乡地名来历、古今变迁与习作3描写家乡的自然风光、古老风俗,我播放贺街有关自然风光类、民情风俗类的音像光盘给学生观看;教学五年级下册习作4写参观记,我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广西区、贺州市两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新兴寨新农村……不管遇到哪一类型的写作,我都能把乡土文化和作文课程教学同步链接,努力为学生提供自然真实的习作素材。
四、亲近自然深入社会,发挥乡土文化作用
(一) 借助电视渠道,打开体悟视野
目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阵地仍是课堂。一位老师,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群学生构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课堂环境。然而,在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播出的时候,举国上下,不分男女,不限年龄,一方荧屏内传递的情感让观者无不震撼。一个个平凡的人,身上却有不平凡的故事,一个个伟大的人,言语中流露的是质朴的想法;一段段精彩的颁奖词深深的吸引了大家。这是一堂多么生动的语文课啊!因此,每年颁奖晚会播出的这一天,我和学生们相约在各自家中CCTV1的荧屏前,共同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没有提问,没有板书,有的是纸面上留下的记录;有的是心灵的震撼;有的是思想的启迪。第二天回到语文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侃侃而谈。心与心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产生了火花。创作的激情就这样被激发起来。趁热打铁,我再讲颁奖词的写法,学生的写作的语言很快丰富起来。
借助颁奖词来提高学生语言,是一个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在颁奖词中有精炼的语言,巧妙的修辞,真挚的情感。不知不觉中学生受益匪浅。对好的颁奖词,我主张学生要背诵的琅琅上口,就像背古诗那样熟练。
例如:“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颁奖词中长短句的结合,读来铿锵有力,顿挫有致。不知不觉中人物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就高大起来了。练习写颁奖词既是价值观的提升,也是语言艺术的运用。感谢“感动中国”颁奖词的撰写者,让我们心灵受到强烈撞击的同时,还能把感动凝固下来,让我们充分领略了汉语言的魅力。
在教学中,可以就所学文章的作者,新闻人物,诗人、词人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撰写一段颁奖词。也可针对晚会的内容,指导学生写随笔。在随笔的创作中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又提高了写作的水平。一举多得。
(二)走进社会大课堂 感受语文魅力
教室内一桌、一椅、一师、一群学生是课堂。教室外蔚蓝的天,广阔的地,美丽的自然,穿流的人群亦是课堂。学生走进社会,就是走进了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课堂,他们更是以主人的姿态融入到里面去。因此,把社会这个广大的空间作为学习的课堂一定会收效颇丰。我借助学校搭建的平台,“北京金秋之旅”“上海世博会夏令营”等尝试进行写作教学的研究,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北京对学生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从懂事开始就知道那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教科书上写下了它的悠久历史,图片上展示出它的古朴典雅,陌生是因为北京还有好多他们想解开的谜。然而和同学老师们同去,却是新鲜而又陌生的。
每到秋高气爽的金秋十月,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就在期盼着这个日子快些到来,因为他们热切期待着踏上去北京的旅途。
作为孩子王要带着50多个学生去北京生活7天。这其中的滋味可谓酸甜苦辣皆有。那时我真想变成孙悟空拥有三头六臂,七十二般变化。孙悟空我是变不成了,但是七十二般变化通过这7天学的差不多了。我感受到了作为语文教师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况且把北京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作为我的课堂的欲望是那么强烈。为了上好这堂课,首先,准备工作要做得充分,才能不虚此行。我根据行程安排中所参观的景点中有大观园。我将《红楼梦》中对大观园的描写文字先领着学生们学习并且将它带在行囊中,来到大观园后,同学们兴奋不已,“怡红院”,“潇湘馆”,“稻乡村”学生参观时话语滔滔不绝,早把导游抛在了后面。有的同学诗性大发,还能赋诗一首,尽管稚嫩,但却真诚。相同的画面在清华园中也出现了。尽管荷塘中不见了象在牛乳中洗过的荷花,也没有如亭亭的的裙的荷叶,季节的原因,只有残荷一片。然而同学们仍抑制不住欣喜,情不自禁的背起朱自清《荷塘月色》中那段经典的描写,“远远的荷塘上面……”同学们徜徉在清华园中的荷塘边,饱含深情地背诵《荷塘月色》,这应该是一堂学生最喜欢、最放松的语文课了吧。
作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很重要.根据作文的要求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受。进而激发学生创作的冲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像圆明园的班会课,既是情境的创设,也是学生思维的相互激活。又如游览各种名胜,学生亲历现场,回顾历史。都是在一种情境中激活作文的思维。
(三)强化经历意识,书写美好人生
经历是一种成长,人生要经历童年、青少年、中年、最后步入老年的行列。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魅力。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何保住这些美好的感觉。学校德育工作做的好,在中学七年级的时候为学生举行《离队建团 告别童年》的仪式,仪式非常隆重,我也没有错失语文写作教学的良机。
首先,引领学生搜集所有赞美童年的美好语句,抄写并适当背诵。一时间学生搜集上来的佳句无数,课堂上互相激发,扩大了知识面。“童年是一串美味的糖葫芦,又酸又甜,回味无穷。”“童年是一首歌”“ 童年是一首优美的乐曲,让人沉醉于其中。”“童年是一本薄薄的日记,酸甜苦辣,全在其中。”等等。
交代清楚景物的基本属性
写任何文章都有其写作背景,写景文也有背景。同一类型的景物处在不同的位置就有不同的风光,同一个景物在不同的时间里,也会有不同的色彩和形态,在不同的天气环境下,同一处景物也有不同的特征。景物的位置、所处的时间、天气环境等,就是写景文的背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景物的基本属性。我们写景时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多想想,毕竟读者不像你一样曾经身临其境、知根知底。
当然,这些基本属性并不需要在文章开头特意交代,但应在文中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让读者心中有数,才能跟随你的笔触去欣赏景物。
用一定的顺序描绘景物
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描写时也应顺其自然,让自己和读者都身临其境,条理有序地将景描绘出来。写景的顺序不外乎以下几种:
1.以时间为序。2.定点环顾,通常以空间为序。3.以游踪为序,也就是移步换景的写法。4.总―分―总的顺序。5.以情感变化为线索。也就是情景交融的写法,将“我”的感情烙刻在景物中,以不同的心情去看景物就有不同的感受。
构思时先安排好写景的顺序,不但使自己写作时心中有数、掌握全局,也能使读者更清楚地欣赏文中之“色”,留下一个整体的印象。
描写个性化,虚实相间
我们用肉眼去看到的景物往往色彩缤纷、鲜活靓丽,但写起来却觉得很难找到合适的词句去形容,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心”去看,把“我的感觉”投入到景物中去,让景物带上浓厚的个性色彩。必要时将写实与想象结合起来,让“眼”和“心”同时欣赏。所以说,描写要生动,靠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而不是靠我们坐在书桌前凭空臆造没观察过的景物,堆砌几个优美的形容词或几句已经被用滥的比喻句就能解决的,那样的景物写出来必是“死物”。
平凡景物,非常情怀
写景物,并非只有那些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才能写出亮点,我们生活周围的许多平凡景物也能给人带来无限的感受,就看你是否有那样的情怀,是否有那样一颗“善感的心”。我们可以自我审视一下:在学业愈来愈繁重、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压力下,我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愁眉苦脸的,还是笑脸以对?放学路上看见一朵小野花,你是视而不见,还是边走边欣赏它,或者干脆停下来俯身看它几秒钟?看见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他人的逗弄之下发出“咯咯咯”的脆笑,你是板着脸继续走路,还是会心一笑、放慢脚步?没带伞被雨淋了个湿透,你心里是只顾咒骂,还是有那么一半畅快淋漓的感觉……如果你的答案都是前者,那么恐怕你自己也意识到了――你还没有学会自我调节,你的心还没有活络起来,你的生活缺乏情趣。
留一分心思观察生活,体悟生活,再去看那些平凡的景物,你就能写出不一样的情怀来。况且自然界中奥秘无穷,哪怕只是一片树叶、一条小溪,也蕴含着我们平常人难以领悟的规律和哲理――其实也不是难以领悟,而是我们无心、无暇停下脚步去欣赏它们、感悟它们。
试着从平凡的景物中,写出自己别样的情怀。这样的内容往往是老师们最喜闻乐见的学生作文。
诗情画意,风稚洒脱
“腹有诗书气自华”,文章也一样。历代文人雅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绝妙的诗词歌赋,这些佳作和成语都是高度凝练的语言,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若能在描绘景物中尽可能多而恰当地运用一些诗词歌赋、名言佳句,无疑会给文章增色很多。这些诗词歌赋可以直接引用,如朱自清先生在文章《春》 中描绘春风图时,引用了南宋志南和尚所作的《绝句》中的“吹面不寒杨柳风”。此句仿佛是神来之笔,一下子就点化出了春风的温暖与柔情,唤醒了读者对春风的准确体验。
除了直接引用外,还可以巧妙化用,将诗词佳句嵌入自己的句子中,不着痕迹地为我所用。如习作《朦胧之美,太棒了!》开头几句:“是谁?踏飞三月的柳絮,把嗒嗒的马蹄送入天边的朝霞,化作粉红的梦,让向往莲花般绽放、缤纷?”/“是谁?荡开西湖的涟漪,将不朽的传奇渐渐融入暮霭,唱着余音绕梁的江南断肠曲,把这小雨染成春泪?”/“是谁?在霜飞凄迷,关河冷落,红衰翠减的残照楼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其中就巧妙化用了多句诗词,撷取了一个个精美意象,营造出一派诗情雅意,同时增添了文章的文采,让人赞叹。
情景相融,以景写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人物活动的天地,也往往是人的思想感情的附着和折射。处处写景,实则处处写情,借写景物来反衬人的心情、感受,也叫写“心境之景”,这是写景文的更高一层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要求,在实施建议中也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当学生有了自己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够提起习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体验生活,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针对小学生喜爱活动的特点,我围绕作文教学精心设计作文指导和相关的作文活动。如“记一次有趣的活动”,我们没有闭门造车,纸上谈兵,而是和他们一起玩“贴鼻子”的游戏。在热火朝天的游戏过程中,我提醒学生注意游戏的过程是怎样的?谁说的、做的引起了你的注意?当你被蒙上眼睛,拿着鼻子去贴时,心里怎么想?又怎么做的?通过这样的指点,学生写作的兴趣盎然,一些生动有趣的情节在作文中都有体现。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表演情节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曾经听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的一节作文课。他上课的内容是:“歇后语编故事”。在课堂上,于老师和学生共同编演歇后语“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师生打成一片,演得入情入景。在于老师的带动下,学生表演热情高涨,写作兴趣浓厚,学生编出的故事生动有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电教媒体寓教于乐
实验表明,客观事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而情感活动又会触发人的语言表达的动机,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利用电教媒体,可减轻学生写作的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如四至六年级的作文中写游记的题材不少,有的学生利用假期游览过名山大川,观赏过名胜古迹,而多数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机会去游览。我便放映录象带,屏幕上出现奇特的风光,秀丽的湖光山色,巍峨的亭台楼阁,宏伟的高堂大殿,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打开了思维的闸门,纷纷发表自己的观感,通过“实地看,看实地”增强了想象力,写作时学生普遍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三、体验生活乐于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在着力强调学生习作兴趣时,还提供了调动学生习作兴趣的方向——突出主体体验。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深了,才会“乐于表达”。然而,从当前学生习作现状看,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学校与家、家与学校两点一线。他们似乎看不到今天的太阳与昨天有什么不同。作为教师,有必要让清新的空气吹进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教学走进广阔的空间。春天,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时,我们可带学生到山间、田野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大自然的美丽;秋天,大地一片金黄,果实累累时,我们可带学生到田间、果园里去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与农民伯伯分享丰收的喜悦。我们也可抽出时间,领着学生到商场、市场去逛一逛,让学生在这司空见惯的地方,用自己的眼睛去搜寻未曾发现的现象,观察人们的表情、动作、神态。学生有了感受与体验,才会提起习作兴趣,打开话匣子。记得我指导学生写一处景物,为了让学生写得真切,亲自带学生到海滩上玩,让学生看看海、踏踏浪、玩玩沙、嬉戏一番……学生像快乐的小鸟,尽情感受海滩的魅力。回来后,让学生写作文。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生动、具体,情真意切。如果没有学生亲身体验,怎么会写出这么好的作文呢?
四、巧借课文“空白”激发写作灵感和欲望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留有余地,这种“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借助教材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这样既充分利用手头的教材,又能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有利于降低习作难度。如《凡卡》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本来小凡卡收拾青鱼,无论从哪儿弄起都可以,但老板娘偏偏无中生有,找小凡卡的茬。在这里,富人的凶狠毒辣和穷人的可怜无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之后,我让学生以《收拾青鱼遭打》为题,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想象,描写凡卡遭受毒打的情形,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上融会贯通和感情上强烈共鸣,学生写作兴致高涨,真是情动而辞发。
五、创造机会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