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全部知识点范文

高中历史全部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全部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全部知识点

第1篇:高中历史全部知识点范文

一、高中历史课堂“结构教学模式”的现状

结构教学模式是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与学生的实际历史水平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这一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历史教学与时俱进的一种表现。在传统教学中,高中生大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对待历史知识,取得的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降低。特别是一些历史知识系统不完善,每个章节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这时迫切需要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将整个历史知识点构建成一个知识网络,采用结构教学模式,让整个历史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中历史课堂“结构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从教材整体上构建结构

在学习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以章为单元,构建整体结构,特别是书本上的引言部分,将整章节的重点内容一一凸显出来,结合历史教材辅导资料,将重点章节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化,让学生在整体上认识历史知识。例如,在学习“”时,教师就可以从整体上将这节内容进行概括。

成立的背景思想基础军事基础物质基础组织基础的成果:中华民国的成立和《》的颁布的意义:清王朝,建立共和国,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启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这样,在整体上让学生有个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吃透课本知识点。

(二)分解整体构建局部结构

第2篇:高中历史全部知识点范文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更加关心爱护学生,增强学生的信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也就结束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当承认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并且一视同仁。高中历史教师应当更为关心学生,不断给学生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克服历史学习困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具体说来,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多关注学生,多增加课堂互动,培养学生与教师的亲近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寻找学生的优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坚定学好历史的信念。

二、采用多种师生互动形式,发展融洽的师生关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运用,青少年学生逐渐养成了使用网络的习惯。教师要与时俱进,学会运用互联网技术,开辟多种渠道与学生进行沟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教师要经常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加深了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为提高教学效率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

三、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新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计算机为中心,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科学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声音、影像处理技术),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起来,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手段有利于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材重难点,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采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加大课堂知识容量。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完成这件事情的效率就会很高。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兴趣就属于这一范畴。学习历史的情感从何而来?首先应是兴趣所致。高中历史教师要注意学生历史兴趣的培养,使学生主动去学习历史,接近历史,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高中生都比较好动,不可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运用多媒体有时会显得格外必要。

此外,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突出课程教学重点。所谓一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本节内容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是后继学习内容的基础,也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学难点,一般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理解和掌握起来感觉比较困难的关键性的知识点或容易出现混淆、错误的问题。一堂好的历史课首先是突破了这节课的重难点。也就是说,一堂课上得好不好,关键看教师是否正确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突破了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识。针对具体内容,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四、与时俱进,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教师的教学策略也需要与时俱进。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具有较高的历史素养和关心国家大事的能力,在保证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同时,还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所教的知识与当前的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养成看新闻、听广播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增长,能力与素质也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凤龙.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J].新课程学习(小学),2009(3).

第3篇:高中历史全部知识点范文

没有好的高一,必然没有好的高考;没有高一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就没有高三的从容自信!所以,高一的时候就要开始认真的学习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历史的逆向思维学习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一历史的逆向思维学习方法一、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正反两方面的特征全部或部分换位后进行思考。我们以学习美国内战为例。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独立后南北双方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我们将南北双方换位,进行逆向设问:假如南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北方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那么南方能否允许北方奴隶的存在?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需要市场、原料和自由劳动力,此其一。其二,北方取胜的主要原因是实力强大和人民支持。我们仍将南北双方换位后进行逆向设问:假如北方弱小、南方强大,那么北方还会取胜吗?答案仍然是肯定的,只是情况要更复杂,更因难些。因为资本主义经济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北方取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而,我们还可以得出更深一层次的结论: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者,任何背离民心者,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由上可知,凡是涉及历史事件双方的结论,以及对历史现象的必然性或偶然性的解析,我们都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同学们不妨多尝试一下,一定会有不少意外的收获。

二、换角度思考

换角度思考是指我们对历史事物在从常规的、角度思考之后,另辟蹊径从其他角度去思考。这既有利于探索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发生的多种因素,又符合历史创新思维的多维性特征。我们以学习隋朝的大运河为例。对大运河的开凿,常规思维一般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它加强了南北交通,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的繁荣;二是它劳民伤财,地方官吏乘机勒索百姓,造成民怨沸腾,加上隋炀帝本人极尽奢华,政治腐败,最终导致隋朝灭亡。我们换角度设问:工程如此巨大,无疑要耗费巨额的财力和物力,假如随朝经济凋敝,国力贫弱,那么能凿成这条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吗?当然是不可能的。这就从反而证实了教材上的结论:隋朝经济繁荣。还有,在长达四五千里的复杂地理和水文环境下,巧妙借用天然河道和古运河通道,这不正好反映了那时的水利勘测和工程设计的高超水平,从而证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巨大创造力吗?这一点也是教材上所没有的,但又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三、发散性逆向思考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由一点到多点,由点及面,由此及彼,进行多向思维。而发散性逆向思考就是常规思维的发散性思考。它可以强化我们对某些知识点的认识、理解和记忆。我们再以学习淝水之战为例。淝水之战是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后,由前秦发动的统一战争。按照常规思维,大凡统一战争都是顺应了民心的,因为人民都厌恶战争,都渴望统一、安定、和平的生活环境,所以它应该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可是前秦发动的统一战争为什么却遭到了人民的反对、不得民心呢?(这是前秦失败的根本原因)我们进行发散性逆向设问:人民为什么会反对统一战争呢?从前秦军队中士兵的构成来看,士兵大多是各族人民中强征而来的,他们受尽了民族压迫之苦,强烈地渴望摆脱前秦的统治。因而可以判断:人民决不是反对国家统一,而是反对由前秦来号令统一。民族矛盾的尖锐,使前秦并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当然也还有其他的原因,如秦军的指挥者在战术上失当,作为统帅,苻坚骄傲轻敌;秦军缺乏训练,战斗力不强等。我们继续作发散性逆向思考;根据当时的形势,从前秦的对手东晋入手,又可得出前秦失败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有抵御外敌入侵的能力。这样,前秦失败的原因就可总结出这五条来。同学们可联系所学史实来思考。

高中历史复习方法一、高中历史知识模块化、体系化,纵横相连,收放自如不妨尝试通过列表的形式,将高中历史三本必修和三本选修的全部知识(以目录为单位)罗列在一张以中国、外国为横轴,古代、近代、现代为纵轴,以政治、经济、文化为副轴的平面三维复式表(详见笔记篇历史部分的相关内容)。

二、多练选择,揣摩出题意图,靠近试题思路上面已经说到,近两年高考历史的考察方式是“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抽血式巡查。

三、规范答题,少说废话高中历史的二卷解答题与地理、政治还略有不同,大多是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主要考察考生的信息提取能力,要求我们能够全面、准确、精炼地提取信息,并尽量简练、规范地表述。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便是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规律。生产力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基本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很大的反作用。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落后的或超前的社会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第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个人在社会中是比较渺小的,只有当个人结合成群体,才能真正地发挥出社会主体的重大作用。即使是杰出人物,他们的作用再伟大,也只反映群众要求,依靠群众力量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历史发挥一定的影响。

第4篇:高中历史全部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历史教学 责任意识 培养

前言

责任意识淡漠是现在不少学生的缺点之一。学生的责任意识淡漠表现为:重个人权利轻个人责任;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重对金钱的崇拜,轻对事业的追求;自我责任意识强,社会责任意识弱等。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淡漠呢?这是多方面原因所导致的,有家庭、有学校、有社会方面的。有句话对联说得好,学生应该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责任是做人的根本。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历史就是人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尽义务、负责任的一部延展史。因此,历史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的渗透,将学生培养成为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变得尤为重要。以下对高中历史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进行探索:

一、教师自身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作为教育者,老师对学生各方面的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学生总是喜欢模仿老师的行为,老师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观念,课堂教学老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一线老师,首先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在学生面前做一个模范作用,发挥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高中学生受过一定阶段的教育了,作为青少年的他们,总是很容易受很多东西的影响,因此,就应该好好发挥一线老师的潜移默化作用。为国家、社会培养具有责任意识的人才。

二、全面认识责任,树立责任意识

有些学生对责任的认识不够准确或者全面,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责任的含义、责任的来源,知道责任始于生而终于死,涵盖了人们生命历程的全部,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承担的责任会有所不同,但每个阶段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承担责任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人们不能因此逃避责任、推卸责任;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同时,承担责任对自己、他人和社会也有好处,而不承担责任则给自己、他人和社会都会带来种种不良后果,从而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制裁……。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责任意识。

三、老师通过情感调动责任意识

情感教育的实质内容,就是教师通过自身富有特殊情感的言语及肢体语言等多种方式,对于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惑问题加以解释,从而保证学生在知识传送过程中,能够更多的了解知识周边信息,增强情感表达的形象性。教学过程中,情感调动的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具有特殊的意义。尤其是通过情感来表达对祖国、对人民的热情,更是能够直接的引导学生增进责任感,培养爱国情怀。教师实际授课过程中,应该重点从课内知识点出发,以点带面,充分挖掘课本内蕴含的责任意识思想,利用直接的画面表达形式,不断的强化学生的自主思维养成。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保证基本的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利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的思想加以引导,以树立正面光辉的英雄形象为主要内容,加强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在讲解日本时期的相关历史内容,可以展示部分日本侵华罪证,让同学直观的认识到曾经的屈辱历史,当然,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情绪,在形成高尚的责任感的同时,还要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待问题,结合我国目前的外交政策加以讲解。

四、在具体的历史情景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讲授历史知识时,可以在历史情景的讲授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如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当学生按照笔者教给的方法进行自学,对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了较深了解后,我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分析当时各派所处的情境,要求与本课内容相符,可以以群众的身份,也可以以一个林则徐的身份,还可以以英国侵略者的身份,还可以以道光皇帝的身份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发挥想象力的过程中,学生既对本课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加强了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五、以活动为载体,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充分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如公益活动、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保护环境等,增强学生对自然和人类、对集体和国家的爱心和自然感。在学校充分利用班团活动,如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发挥班集体优势,培养学生良好性格,加强班团工作的管理,发挥班干部、团员的核心作用,教给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完成任务与执行任务的矛盾,在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行动服从团队行动的前提下,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很多东西,只学而没有付诸行动,学生也是很难体会到这种责任意识的真正含义的,历史课里,有很多历史人物爱家、爱国,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社会,强烈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推广,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活动,将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责任意识的理解。

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历史、掌握历史,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历史事实看到其内涵,从而领悟历史对现实社会发展的意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的途径还有很多,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加强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这样就会收到好的育人效果。责任是为人的根基,纵观历史,人类学习历史就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尽义务负责任高中是学生们树立自己人格的重要时期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们进行责任意识的渗透,将我们的高中生培养成敢于担当责任的新时代的新学生。

参考文献

[1]、王琦河.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

[2]、张 涛.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分析,新课程学习,2011,(12);

[3]、白新欢. 教育改革中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自主精神,现代大学教育,2007,(3);

第5篇:高中历史全部知识点范文

个层次之间,肩负着普及又提高的双重任务。从传授历史的角度说,是初中所学知识的扩展和加深;从培养能力的角度看,是运用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其蕴含的思维能力要求,开拓和培养较高层次的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新课改 教育

一、历史学科遭遇窘况的原因

l.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历史学科的重视不足。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阴霾下,不少学校、家长乃至学生把历史学科视为“副科”,设置课程时。历史学科的课时数很有限,历史学科的教学任务往往很难全部完成。这就带来连锁反应: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法上仓促简单,敷衍对待,扼杀了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有些学校违背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课改精神,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报考文科的学生相对较少,成绩也相对较低,在历史学科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更是数量有限。

2.对历史教材使用不恰当,学生缺乏质疑意识的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教教材而非用教材的状况。教材中的结论只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所以必须有质疑的精神一些教师不仅自己设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而且扼杀学生的质疑意识,不允许学生质疑,既导致课堂教学的索然无味,又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

3.教学评价模式单一,缺乏过程性评价。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历史教学评价内容仅仅局限于考试这个单一的工具,而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评价不够重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思考

1.创新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历史教学因其包含的人文情怀,可以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历史是一种基础知识,是一部社会的教科书,以史为鉴可以通古今之变,知社会之兴衰,重视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成为有信仰、有理想、有精神的人。各科皆有其发展的历史轨迹。所以历史正是各学科的交汇点所在。因此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历史知识探究的过程,鼓励学生积累历史知识,发挥想象力,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创新思维。

2.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在历史教学中,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幽默风趣的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不断出现的挑战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探究式的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内外活动,如考察历史古迹、历史问题专题研究编演历史剧等方式,可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对历史的兴趣,使学习的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展自我能力,学会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课程的教学形式。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也可以更好地诠释教材内容,拓宽知识范围。当历史知识以动态的视频、历史影像、课程设计等变换多彩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兴奋点一下子就会被激发,枯燥的历史会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通过对历史情境的营造,学生可以用眼、耳、心感知历史长河中的社会巨变,朝代更迭,“身临其境”地感知历史,更为充分地理解历史。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合极大地推动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营造了一个师生共学、共享的和谐课堂。

3.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和人文精神。

教学不仅仅是讲课,课堂上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创造表达思想、释放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跳出教材处理教材,从宏观上、学习方法原理上处理对待教材,这样才能做到科学理性地面对教材。现今的中学历史教材在过去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外教材编写的特点,引入史料,加入插图,更为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但是教师不应止步于此。教师应在下工夫把教材吃透的基础上,对其内容做到合理取舍,以大历史的眼光,从文明演进、全球、现代化进程甚至社会心态发展等各个角度揭示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内容;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比如在如何看待的问题上,可提供不同角度的资料让学生质疑、讨论,使学生明白有多种观点的存在,但是要做到有依有据,不能信口开河,哗众取宠。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最高目标。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历史内容一般都与人文价值有关系,反映的是人文情感,所以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引人人文精神.变历史课堂为人文课堂,在人文中理解历史的魅力。

4.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历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价内容,拓宽评价渠道,不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标准,而从学生对史料的处理能力、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能力、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5.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其他能力。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科学,需要一定的识记能力。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也谈不上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揭示本质,必须以记忆带动思维.以思维促进记忆,不可偏废。当然提高记忆能力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加深记忆。只有真正理解了知识点所阐述的内容,将教材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思维.才能牢固地记忆,形成良好的记忆循环链条。所以在教学中,需要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重复练习不断加强学生此方面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知识的驾驭能力。无论是从历史教学的要求出发还是从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出发,高中历史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的论述能力都非常重要.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论述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启发学生运用所学自主认知探究,使得学生的论述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发展,还能提高其学习主动性。不过这个过程要渗透在历史教学课堂的内外,需要师生不断地实践方可达成。

结束语

历史教育并非纯粹的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国现行的高中历史学科课改的核心目标界定为: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目前历史学科被边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要适应历史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就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创新,开辟高中历史教学的新天地,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唐岸映.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科技导刊

第6篇:高中历史全部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环境教育

一般而言,经济越发展,环境应该越优美。但是从经济发展历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环境的破坏甚至成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也是令人触目惊心,如何实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成了当今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环境保护意识应该从娃娃抓起,在学校教育阶段我们应该注重持续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促使学生树立科学发展的意识。作为人文学科重要一环的历史学科,它有着十分丰富的环保素材,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史实,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索和借鉴。可以说,在教学中注重融入环保教育,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历史教师是否足够优秀的重要标准。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经济发展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社会进步和高水平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居住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等问题时有发生,洪水,暴雨,海啸,干旱……大自然在用它自己的残酷方式惩罚着人类。但是当人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被破坏了的环境已经难以修复。因此,环境教育势在必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人类要长期将环境保护问题置于重要地位。学校教育依然是目前最廉价最高效的教育方式,历史学科是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学科,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占有重要地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向学生展现某一区域的历史变迁,会促使学生在古今对比中找寻社会发展的规律,这种“对比”当然也包括对某一特定区域中的环境变化的对比。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能够逐步使学生认识到环境的破坏会影响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也会使学生在学校阶段就逐步树立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理念。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注重历史史料与环境教育相融合

“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的基本观点,自然环境从根本上来说是属于物质范畴的。无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人,他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这一大背景的支撑,而且有很多详实的史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很多保护环境的思想、政策、法规,也出现过很多破坏环境的鲜活案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收集环境方面的史料,和每单元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渗透环境教育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环保意识,还会对历史背景知识深入了解,深刻体会到自然环境自古以来对于人类都具有巨大的影响。高中历史教科书尤其是新课改后的新版教科书中收录了中国历史的全部发展过程和其他比较典型国家的发展历史,如果将高中的历史教学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不仅深化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背景了解,而且有利于深化环境教育问题。

(二)加强历史资料中环境教育资源的挖掘整理工作

历史资料浩如烟海,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注重整理和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环境素材,在此基础上,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所启发,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从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可以看出,在提高史料丰富性的同时也加入了一些环境教育方面的知识,但是对于整个环境教育大计来说,明显是不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等方面的内容与环境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发展规律,了解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促使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从环境破坏中吸取历史教训。

(三)提高教师的环境教育意识

加强教育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尤为重要。不光是高中历史教师,所有教师都要提高自身素质和环境教育的意识,有的老师会认为,为了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对本学科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和发展就足够了,没必要浪费精力研究其他知识。但是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推动和新课改的要求下,必须培养教师的环境教育意识。而且,教师的言行和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只有老师具有良好的环境教育意识,才能在平时课上逐渐渗透,日积月累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在进行历史教学的同时结合环境教育,使两者相互促进,更有利于学生对史学的理解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四)环境教育与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

如何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将历史教学与环境教育相结合是一个重要问题。有很多学校无法将环境教育与其他知识学科结合起来,单独进行环境教育讲座,这样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达不到环境教育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对历史事件等知识点进行讲解的同时可以融入环保教育,例如唐代开元盛世时期,农业和工业经济都迅猛发展,但是在这一繁荣背后,却暗藏着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直到现在,唐朝由于乱砍滥伐带给后人的是土地荒漠化,自然环境几百年都难修复。类似这些史料,不仅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的理解,还能将环境教育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这一策略是十分可行的,不仅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还让学生意识到自然环境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重视及环境保护意识,从而达到了环境教育的目的,相信这样日积月累地进行下去,环境保护会被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张坪.历史学科的环境教育[J].世纪桥,2009(12).

[2]丁润芝.浅论加强中学生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与途径[J].教育长廊,2009.7.

[3]乐建平.历史学科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初探[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1).

[4]郭春飞.提升中学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7,5.

第7篇:高中历史全部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 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们教师制订详细的培养训练计划,要花时间、有耐心、分步骤地进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离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历史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可行的。

新的历史教学目的观认为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能力。历史教学必须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为追求学习的过程。历史学习是一个认识历史的过程,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和理解历史再到对历史现象的思考,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找到历史发展思维特征和规律,从而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这一过程,从而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方法,这是历史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所以,历史学学科特点决定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舞台是广阔的,大有可为的,实施起来也是可行的。

历史《新课程标准》中也可以看到这些要求,实施专题式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要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要求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因此,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变得格外重要。在全部教学环节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要在履行组织、指导、示范和传授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

二、创设情境,积极投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景教学以其形象性而备受关注。良好的情境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认识活动,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学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仅仅领会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不善于将其运用于一定的情境,这些知识和技能只能是一堆冷藏物。在兴奋、热情的状态下掌握的东西,能理解得更好,知识记得更巩固、更长久,也就是学习活动能取得最满意的效果。意志坚定,求知欲强烈的学生能自学的参与教学活动,成为求知主体,因此,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便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首先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其次,要努力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如通过设置材料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实物情境等,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中去学习、去探究、去认识历史。第三,采取灵活多变的导学手段,创造和谐偷快的情绪情境。我们不能用强制、催促的方法,而是用富有吸引力的灵活的方式方法把孩子们吸引到历史学习中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导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表现自己,并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赞赏和表扬,尽可能多一些表扬,少一点批评,使他们因自己的进步、成功,以至细小的才能的发展,而享受到心理的满足和喜悦。

三、探索自主学习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他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决定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①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②探索简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记忆不长久。③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

四、培养自主学习的策略

1.由扶到放,循序渐进

现在的高中生已接受多年的传统讲授式的教学,一下子全部放手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必然有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必须“扶上路,送一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起初,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复杂的内容由老师引导或适当讲解。在自主方法上起初由教师列提纲供学生自学、讨论逐步放手让学生自拟提纲、自行归纳,在自主的范围上从课内到课外逐步延伸。总之,自主学习模式的运用、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躇而就,必须循序渐进,逐步到位。

2.创“模”、用“模”、不唯“模”、灵活多变

“五自”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中创建的带有普遍的模式。如果每堂课都机械照搬这个模式,就必然走上模式化歧途,是课堂教学的大忌。笔者在实践中运用“五自模式注意灵活多变,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培养自学能力”为宗旨。就每堂课而言在“五自”环节上可增可减,在“五自”顺序随机变化,以确保课上学生的思维积极、兴趣浓厚。

结束语:

过去陶行知先生就教导我们:“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用教。”“教”的真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制订详细的培养训练计划,要花时间、有耐心、分步骤地进行,而且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也远远不止上面这些,相信经过各位同行的共同探索,会找出更多、更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使新课程理念下乡镇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喜民.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2004,(17)

[2]顾立群.让学生在预习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6)

第8篇:高中历史全部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三历史;复习对策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考十分重视学科能力与人文素质的考查。纵观近几年来广东文综高考情况,发现高中历史教学与高考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高三历史复习过程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在复习过程中没有从整体上归纳知识结构;复习手段单一,教师先讲,然后学生课堂练习,如此重复;学生长期成绩得不到提高,产生厌学情绪;学生素质参次不齐,落差大,教学中难以照顾到各层面的学生。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系统的复习计划,做好高三历史的复习工作是广大师生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教学指导

要做好高三历史复习工作,首先要树立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导作用,不能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不能以成绩歧视、打击学生,要善于发掘学生各方面的闪光点,扬长避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取得进步。比如今年我教的班级有一个男生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他为人讲礼貌,表现在每次我发试卷或者作业给他的时候,都是双手领取;还有一次学校月考,考试结束大家都离开的时候,这位男生自动把教室的窗户和开关都关上了以后才离开。发现他这一优点后,我就对他多次表扬,增强他的信心,逐渐提高学习的兴趣。(3)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创新即包括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创新,不能固守陈规。

总之,只有坚持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便能有的放矢。因此,在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备课以教学大纲与考纲为中心,对考点做到心中有数。“两个基本点”一个基本点是要认真收集资料,对近几年的高考形势做详细的分析,把握高考的大致走向;另一个基本点是以学生的学情为基本,根据学情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二、落实学科重点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首先,从历史时间角度来看,要特别重视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或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知识点。比如中国历史部分的春秋战国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世界历史部分的新航路开辟时期、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二战前后等。其次,从历史内容的角度来看,可以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角度去梳理历史主干知识。此外,从区域考试热点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经济发展的重点与焦点地区。比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特区等。经济发展的特色地区有环太平洋地区、地中海地区、欧盟经济等这些都是高考的热点。构建知识体系,既可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也能让学生把握重点与难点。同时,在历史模拟考试后的评讲中,应该以学生的错误类型为基础,进行统计归类分组评析,对错误率较高的题集中力量讲评,并且讲解时还应联系涉及到的知识点,构建以此相关的知识体系。如此,才能确保复习课的效率。

三、结合教材重点,开拓学生思维

如何突破教材难点,把握教材重点,吃透教材成为高三历史复习的重点。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高三历史复习的要求,创新历史情境,并设计一些有难度梯度的历史思考题。启发学生在课堂教学独立或与他人探究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开拓学生的历史思维。比如如何让学生理解一百多年的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是教学的一大难点。世界史中的国体、政体、政府、议会与国家政权性质等这类问题,超过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分设台阶法设计问题:(1)3月18日革命是哪两个阶级之间的搏斗?(2)巴黎公社的组织机构组成成分如何?(3)公社采取了哪些措施?措施为哪个阶级服务?(4)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这样通过这四个问题,难度具有一定的梯度,层层深入,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树立学生的信心,积极应对高考

在漫长的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随着压力增大,学习任务繁重,不少学生会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分散、学习技能暂时停顿的现象,这其实都是学生信心不足的表现。教师面对这种情况时,要善于运用心理暗示法,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促进高考历史的有效复习。如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适当地放弃一些难题,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题目;或者还可以做一份曾经做过的难度不高的题目。高考前时间分秒必争,把之前的试题等全部细细复习的可能性不大,然而,错题集的复习是必不可少的。重温错题集的益处很明显:(1)找出错题包含的考点,也就是找出自己的盲点并在课本中标注;(2)理清所涉及的知识点,改正错误很重要,但是领悟和知识迁移更重要。要对错题的考点相关点进行联系;(3)提出未解决疑问。对于老师的讲解,还没有透彻理解或错题订正中进行联想、延伸仍有疑问的,需要马上寻求帮助解决,才可使错题集的效益最大化。同时也可以获得积极的心理暗示:我每天都在进步,我比一个月之前进步多了。这样学生会越来越自信。

总之,高三历史复习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复习方法的指导,树立学生的信心,开拓学生的思维。相信只要教师与学生齐心协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取有效的复习策略,学生就一定能取得优秀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方汉文.文明史观与多元现代化:爱森斯塔特的理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11).

第9篇:高中历史全部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 历史教学 思考

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永远重视的课题。新课程理念不应只停留在口头,而应是自觉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

一、历史课堂教学要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中心

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新的课程观为指导,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

1.要充分体现历史学科所特有的教育功能。传统的历史教学目标比较侧重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违背了历史教育的本义和落脚点。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从中可以看出,对学生思想和态度的培养将成为我们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基于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视为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要充分考虑和渗透对学生世界观的引导,增强学生对历史规律的感悟和对历史情感的体验,不能再将对学生历史意识、人文素养的培养视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附庸了。

2.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充分利用广域的课程资源,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主要是教科书和考试大纲,这种资源是狭小、封闭、不全面的,其结果必然导致我们全部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科书”和研究考试大纲而展开,这是无法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这种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由围绕教科书和大纲向依据《历史课程标准》转变,将注意力放到《历史课程标准》中,强化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功能。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课程资源,以丰富充实历史课堂,除历史教科书外,其他诸如各种参考书和辅导资料、史籍、遗址以及通过多媒体手段获得的资料等都应该成为我们进行教学的有益资源。

3.历史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综合”与“整体”意识。《历史课程标准》中知识点是以“专题”的形式呈现的,历史教学理应充分考虑按照“纵向综合”的形式进行组织安排,但绝不能以此忽视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否则就会造成知识点的“割裂”,也无法从“编年”或“国别”的角度综合认识历史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考虑在一个大的“主题背景”下,将相关的知识进行“纵向串联”,同时,也要注意知识的横向迁移,并将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内容进行联系,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二、历史教学问题的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要多视角、多层次地满足学生学习历史的需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高中历史教学问题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差异实际,呈现出层次性的特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发展需求。传统的对学生整齐划一的要求是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的。这要求教师在设计历史教学问题时尊重学生存在的客观差异,眼睛里不仅要有学生,更要有不同的学生,重视他们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满足他们的不同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照统一的规格平均发展,搞“一刀切”、“齐步走”,而是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这是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具体体现。重视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并创造获取成功的条件和机会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在设计历史教学问题时应该做到:

1.问题设问的层次性、梯度性要明显。我们倡导围绕一个主题设置多个层次、不同的问题,尽量增加主观题的数量和层次。这样不至于导致学生回答问题中的两极分化,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发展状况,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各自“最近发展区”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问题设计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毋庸讳言,我们传统的历史教学过于强调了学生的认知性目标,比较重视学生对史实掌握的程度和对现有结论的理解程度,而漠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问题设计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单一性”考查,重视对学生“三维目标”的考查。即:要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过程与方法的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在充分考虑、尊重学生现有历史史实和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逻辑过程予以论证。考查的重点不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水平,而是在新情境下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方法以及从中获得的情感体验,这种考查关注的不是学生目前的状况,而是对学生未来和终身发展所具有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考查。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本人在讲述《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围绕“内阁制的设立”这个知识点,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试图实现上述的教学理念。具体内容如下:

展示材料:

材料一: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

材料二: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授之西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权(宦官)也。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

①学生探讨:内阁有何权力?与丞相的地位与权力相比有何不同?

(学生结合课本和材料能归纳出来,但须教师整理。)

②进一步探讨:内阁的设立带来什么弊端?

(学生结合课本和材料能归纳出来。)

③课外延伸:说说你所了解的有关明朝宦官专权的人物和史实?

(学生可从语文知识和课外阅读中讲到魏忠贤和东林党等史实。)

④思考:内阁制的设立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