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型公园景观设计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景观设计改造;建筑废弃物;应用
在新农村景观设计改造过程中,建筑废弃物是十分常见的,无论是小型碎石还是大型的混凝土块,如果利用得当,都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新农村景观设计改造过程中,建筑废弃物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设计手法:
一、建筑废弃物景观设计墙体设计
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景观设计中墙、窗、地砖、山水等的设计是较为常见的。一般来说,古典园林设计选材多为砖块、石块,可选择性相对狭窄。在利用建筑废弃物的景观设计墙体案例中,王澍先生的设计是十分典型的。他在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区的设计中引入了建筑废弃物元素,重新赋予废旧砖瓦灵魂。这种新颖的尝试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在建筑材料组合与应用领域发挥了良好的榜样作用,在建筑行业独树一帜。除了建筑的墙体,我们还可以利用建筑废弃物进行挡土墙、铁笼石墙等设计,将建筑废弃物变成适宜的材料,以敏锐的视角、生态的艺术触觉进行别开生面的设计和制作。
二、建筑废弃物景观设计地形设计
在农村景观设计改造的过程中,公园、园林的设计同样是十分常见的。在这些景观设计中,地形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地形过于单一、平坦,不但会影响农村的生态美感,而且会让人感到乏味。为此,在新农村景观设计的地形塑造过程中,设计者要着力改变面规划、平坦规划地形。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得改变地形,这样才能使整体设计效果更有艺术性。将地形的功能性充分体现出来,能赋予农村景观设计空间感、艺术感。利用建筑废弃物进行地形改造的例子有很多,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拜斯比公园等,高低起伏、形态各异的地形酝酿出动静交错的氛围,形成高低起伏的韵律感,让简单的景观设计变得更有内涵和美感。
三、建筑废弃物景观设计装饰小品设计
在利用建筑废弃物进行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要依据建筑废弃物再利用的途径进行筛选、划分。其中,对于形态较为完整的废料,设计者可以尝试进行修复、组合、改造,使其成为景观设计的装饰物而继续发挥作用。具体而言包含以下几种情况:其一,假山。假山是人们熟悉的建筑装饰物。园林设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北方的皇家园林、江南的苏州园林、岭南的四大园林为代表。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建造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艺术原则,我国的古典园林才独具一格,享誉寰宇。在我国的园林文化中,假山是十分常见的。在新农村景观设计改造过程中运用假山,一方面能够保留农村淳朴的自然风情,另一方面可以传承我国的园林文化。在假山小品的设计过程中,除了引入假山因素,还可以适当加入绿地、观赏植物,使其相映成趣。其二,空间记忆点的设计。特色庭院是农村景观设计改造农村景观设计改造中建筑废弃物的应用刍议陈加强1郭丹2摘要:农村建设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平衡,还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污染源就是建筑废弃物。目前,农村地区的建筑废弃物治理能力不足,若在农村景观设计改造过程中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不但可以减少建筑废弃物对农村建设的消极影响,而且能深入普及生态循环理念,促进农村景观设计改造的发展。该文分析了农村景观设计改造中建筑废弃物的应用形式,希望对农村景观设计改造、生态建设发展有所启发。关键词:农村景观设计改造建筑废弃物应用的一个重要的记忆点,既可以传承文化、浓缩记忆,又可以提供展示空间,为保护农村发挥记忆与传承的作用。其三,文化雕塑。文化雕塑是景观文化展现的一部分,一方面是展现地方特色和精神的载体,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文化共融,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展现当时的文化风貌,所以,雕塑题材和材料的应用极为关键。
四、建筑废弃物铺装地面设计
建筑废弃物实际上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设计者要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挖掘建筑废弃物的价值。在地面铺装设计方面,建筑废弃物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就笔者的经验来看,在硬化铺装设计中,建筑废弃物完全可以大放异彩。在诸多的铺装形式中,硬化铺装的应用较为广泛。设计者要对农村景观设计进行改造,很多时候需要考虑周围的环境,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设计而设计。这样的改造设计要保存农村古朴、自然的风情,也要物尽其用、因地制宜。结语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的设计手法,可以将建筑废弃物转化为景观设计资源,使其焕发新的生机。新农村建设迫在眉睫,如何处理、利用大量的建筑废弃物,是摆在设计者眼前的难题。笔者分析了农村景观设计改造中建筑废弃物的应用形式,希望对农村景观设计改造、生态建设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龙晋豫,邢振贤,孟小培.新农村建设建筑废弃物处置与再生利用初探.山西建筑,2014(31).
[2]曾灿桂,刘权,晋勇强.建筑废弃物在高速公路中的利用.华东公路,2014(6).
[3]张飞燕,陆杭高.浙中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统筹利用研究.科技经济市场,2015(3).
[4]徐可银,申绘芳,齐锋,张炬辉,姚健浩.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垃圾的低碳化处理.建筑节能,2015(3).
[5]蒋姗莎.关于浙江省建筑废弃物处理问题的调查研究.科技与企业,2014(3).
[6]余绍彬,占一熙.农村建筑废弃物处置的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淳安县为例.中国集体经济,2012(7).
[7]樊魁,蒋玉川,何传书.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垃圾污染现状及改善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12(17).
[8]唐丽霞,左停.中国农村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来自全国141个村的数据.中国农村观察,2008(1).
[9]杜婷,张勇,昌永红.国外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对我国的借鉴.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
[10]杨明生.多管齐下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筑,2016(16).
关键词:都市主义;景观设计;实践
一、前言
目前在欧美的规划与景观设计界,landscape urbanism(中文翻译“景观都市主义”)正成为一个热门词组;国际上一些知名大学,例如伦敦AA School已经开设了landscape urbanism的硕士研究学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系主任,同时也是Field Operatlon设计工作室的主持人James Comer也因其所倡导的景观都市主义和景观设计作品成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新锐设计师;而在学术出版界,2006年由美国普林斯顿出版社出版,Charles Waldheim主编的LdndscapeUrbanism Reader标志着这一新兴领域有了自已的思潮专集。
二、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和特点
在理论界,大家都有一致的疑问:“到底什么是landscape urbanism?”。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唯一标准的答案。我们可以将其拆解开分析。Urbanism通常翻译为都市主义,其实问题的症结在这里:“主义”直译为逻辑严密的思路或观点。我们所熟知的马列主义、凯恩斯主义等,他们均有清晰的观点和相关论证。在某一学术领域明白无误地表明了自已的立场,带有极强的排他性。但都市主义显然不具备这一“素质”。其更多的是指和城市论题相关的各种理论和思想的趋势。在其前面再加上landscape景观,无非就是强化在城市这个区域尺度上需要景观思想的移植或介入。Charles Waldheim在1997年创造的landscape urbanism这个词组在广义上具有三个特点:
1、景观都市主义强调了在广度上,景观设计的能力,模糊了景观学在设计导向还是规划导向上的鸿沟,主张运用生态的观点。
2、探寻设计的话境(work with contextualizationg),即关注场地或城市的尺度、演变过程、空间模型和文化背景等关键条件,从而制定出规划设计的框槊和策略。
3、尊重设计的复杂性(complexity),即在一个项目或者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保持对复杂性的关注。在政治和美学的双重衡量标准上,做到灵活应对和创新。
三、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应用实践
2009年夏,青浦新城绿色水都国际竞赛谢幕。美国FA建筑规划设计事务所在递交的285个国际作品中,初选全票排名第一,在终评也获得了最受欢迎奖。FA事务所视此次竞赛为景观都市主义在中国的一次优秀实践。基于landscape urbanism观点,在设计方案中,始终贯穿了三条规划主线:1、创建水乡生态。2、尊重水乡文脉。3、制定策略,体现功能的复杂与灵活。
FA事务所曾参与过朱家角一带的项目,对当地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江南水乡的印象,归纳为水与人紧密的联系,出门见水,狭长的河道,两边都是当地人生活的痕迹。人和水的尺度人、和人的尺度都尽可能紧凑地衔接在一起,和欧洲的古城确有些相似之处。他们延续着传统的产业和生活方式,小作坊、渔牧、耕种等等。年轻人多数都会离开去探索大城市,只剩下固守陈规的老人和小孩。FA事务所关心在新的时代里新城居民的需求,他们渴望这里被注入新的活力,带来商机,但也担心任何的革命都会改变水乡原有的形态和文化,最后只是被城市吞噬而已。新的公园设计基于对新旧城市演变的思考,在现代新型的城市文化的冲击下,原生态生活和文化应有怎样的传承方式。规划设计力求激发城市新的活力和可能性,但首先要在传统和革新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将生态设计作为城市设计的基质。
设计场地主要以绿地、水体等大面积的公共休月嶷乐场地为主,从北、东、西三个方向与城市连接,西侧是南北笔直的河道,南侧是贯穿整个青浦的水上通道。FA事务所认为无论从水路或陆路的交通联系上考虑它更窖易和城市生活发生联系,提供了人们户外聚集的最理想场所。也能够更直接韵体现从生态为出发点的设计理念。在对纽约中央公园等城市中心绿地进行分析比较之后,结台思考周边E域的未来发展趋势,FA认为其设计需要提供多种人流聚集的可能性和方向性,也应该在使用功能上,弹性而动态地赋予其以极大的灵活性。
旧时的肌理和形态一直在改变,但生态观念和文化传承却是恒久的线索,规划目标把未来韵“绿色水都”定义为:创建一个自我维系的生态系统和环境,真正去容纳江南社会文化。
“水一行一间”来自于对江南水乡一种直觉上的描迷,希望“新江南水乡”依然能够延续人们印象中的水乡生活。
水——作为线索联系着整个场地各种功能区域。在自然界中,河流都是蜿蜒曲折的,不存在直线或折线形态的天然河流。现状的河道多为人工修筑,肌理方正,线路笔直,这些渠化的水系在空问上是不连续的,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河流生态系统,而这个系统与原始的自然动态生态系统是不一致的。在承认使用者对于水资源利用的必要性的同时,强调要保护自然环境质量。设计中,新开挖一条“之”字形的,贯穿整个场地的河道,然后通过几条蜿蜒的小溪与此新河道沟通,同时联接起周边公园的入口和水边的休闲空间。通过对地貌及生态多样性地恢复,达到建设一个具有河流地貌多样性和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动态稳定的。可以自我调节的河流系统。河流的蜿蜒性使得河流形成主流、支流、河湾、沼泽、急流和浅滩等丰富多样的生境。由于流速不同,在急流和缓流的不同生境条件下,形成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即急流生物群落和缓流生物群落。同时河道设计充分考虑了游船系统规划,其“之”字形的设计将行船线路加长,河道的宽度类似原生态的水乡街巷,在风向上,游乐区域也被分为迎风区和背风区,很适宜小型游船的水面活动。
间——亦是空间、联系,在公园规划中将赋予新的功能形——就像生活在传统的水乡那样,人们的活动将围绕着水,穿行于水。FA事务所的设计寻求对水乡生活最大可能的还原,与溪流平行的花林将公园切割为若干个灵活韵半公共空间,网状的人流活动,驻留场所和人行桥穿插其间,将岛屿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城市生活被移植到公园内部,并被灵活运用而演化,所有东西叠加在一起形成城市的网络、肌理,规划设计中提供许多公开场所,但不去定义它们的最终月途,当人们使用并融人这里时它自然会被重新定义,风、阳光、水等自然因素作为思考整个空间流向的基础。在空间朝向、场地开发和建筑材料的使用上,都尽可能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和环保材料,种植乡土植物;认真对待对水岸及水底的处理:研究湿度和光照;并利用太阳能和风能来提供公园运转的能源。这些意识不是机械地添加,而根植于对原江南水乡的自我维系的生态系统的理解和尊重。生态设计连接了自然和人文,同时提供给当地居民一个学习的机会,去重新审视和考量人和生态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人和城市的关系。
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即应用审美学、生态学等相关原理,对景观的结构、形态进行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园林景观设计实际上是对视觉景观的二次塑造。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的生态性,在对居住区进行选择时,往往会选择绿化覆盖率高、环境优美的区域。因此,对居民区进行设计与建设时,相关建设单位应该逐步对建设观念进行转变,加大对园林景观的重视程度,引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为居民创建一个更适宜居住、舒适的环境,实现现代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双赢。
2.分析居民区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内容,对园林进行进行合理设计,具有多个方面的作用,不但能够实现环境的生态效益,对居民区环境进行改善,对生态的平衡性进行维持,而且能够使人们的环保意识提升,促进环境保护观念的觉醒[1]。但在实际的情况中,居民区景观设计还有一些问题存在,致使园林景观难以充分发挥出其作用。
2.1 未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我国,打着“生态化”旗号的现代化居住区并不少见,此类居住区对相应的现代化设施进行了配备,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现代化的要求,但在景观方面,却缺乏人性化的设置。例如,部分居住区旁的公园过度追求绿地面积,将绿地作为隔离带,这影响了人们的步行的方便性;部分居住区忽视了无障碍道路、盲道等设置,未对残疾人的行动进行考虑;有的居住区为了对绿地进行保护,应用较高的围栏将绿地围住,使人们无法与绿地亲近,致使绿地难以充分发挥出功能。
2.2 忽视了整体性的原则
在城市居民区的规划与建设中,公共绿地是主要的内容之一,公共绿地的规划与设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体性的景观建设水平[2]。但在目前,在对居民区绿地进行规划时,部分建设单位没有从整体上进行考虑,单一地注重居住中心的绿地建设,忽视了路边、居民边缘区、房前屋后的绿地建设,严重影响着居民区景观的整体美感。
2.3 未对景观植物进行合理配置
在居民区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植物是重要的材料,配景植物的合理选择直接关系到景观设计的美感。现阶段,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同时,植物生存范围越来越广泛,植物跨区域的移植不断实现。但植物对生存条件仍然有较高的要求,而部分建设者在对居民区园林景观中的植物进行选择时,单一地追求美观,盲目对植物进行移植,移植过来后未进行有效养护,植物发育不良、死亡的现象普遍存在,不但对园林景观视觉效果造成了破坏,而且对植物资源造成了浪费。
3.对现代城市居民区园林景观进行合理设计的措施
3.1 注重以人为本原则的遵循
目前,对居民区园林进行设计时,“以景为本”是普遍存在的误区,过于注重亭台、喷水池进行建设,背离了人性化的理念。因此,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应该充分注重以人为本理念的遵循,合理对绿地进行规划与设,为人们营造出充满自然性的居住环境,使现代化城市建设与自然性有机结合在一起。例如,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尽量对原本的地形、植物进行利用,在对道路、小广场进行设计时,在满足人们对出行、休闲便捷性需求的基础上,还需对突发事件出现后人员的疏散通道进行考虑。
3.2 对配景与建筑物之间的搭配进行完善
从视觉感官的角度看来,现代居民区的主要的景观是高大的建筑物,植物、相关休闲设施只是配景,起点缀作用[3]。因此,在对配景进行设计时,相关设计人员应该在充分考虑实用性、视觉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以提升搭配的合理性。一方面,在对配景的相关植物进行选择时,应该以植物生长习性、地域特色、居民区建设风格等为依据,合理进行搭配。如,绿地区对一些高大的植物进行移植后,对配套的亭廊进行建设,并在周围对相关绿地植物进行布置,让人们在夏季可到此处乘凉,为人们提供休憩、下棋等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在绿地周围的空地上,可对健身器材进行设置,为人们提供户外活动、锻炼身体的场所。
3.3 对配景植物进行合理选择
(1)将原有植被保留下来,在对居民区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原有的植被常被忽视,砍伐原有植物、大量移植新植物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对生态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在对居民区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需注重原有植被的保留,在全面分析原有植物生长情况、位置、景观价值等基础上,对原有的植被进行合理筛选,对于一些“年纪”较大的原生植物,应该尽量保留。(2)注重植物多样性的考虑,对园林中的植物进行科学搭配:第一,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对树种、花草进行选择,既要考虑本土树种,又要注重外来树种的引进;第二,注重乔木、灌木、花草的合理搭配,建立具有自然性的植物群落,以实现良好绿化效果;第三,对居民区中的植物种植位置进行合理确定,例如,在老年人活动区,可优先选择较为高大的乔木,为其休憩、晨练提供良好环境,在儿童活动区,尽量选择色彩丰富、无刺、少飞絮、健壮的植物,在为其提供玩耍场地的同时,保证玩耍的安全性。
4.设计案例
某小区总占地面积是809567m2,此小区为公寓区,在充分对其空间、功能等进行考虑的基础上,某景观设计单位对其园林景观进行了如下设计:(1)立意主要为“回归自然”,以创造出人性化、生态化的居住环境,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开放性进行了强调,以促进邻里间的交流。(2)总体规划,对住宅旁的绿地进行设计时,对建筑物的朝向进行了充分的考虑,不将高大的乔木种植到窗口旁,将高大的阔叶乔木种植到建筑物的西边,以实现夏季降温效果,在儿童活动的区域对不会遮挡视线的植物进行种植,以便于儿童的看护,减少扬花、落叶植物的种植量,以减轻清扫工作。采用了三条绿化轴线,对视线通廊进行了保留,使居住区外景与内景之间实现交融。在对入口区的景观进行设计时,配置了开放性的草坪、经过精心修剪的灌木、四季开放的鲜花,使居民进入居住区时能够感受到亲切感与归属感。(3)种植设计,第一,宅间的植物群落:主干树种的是香樟树、银杏树、乐昌含笑等,中小型的乔木选择的是红枫、樱花、海棠、石榴树等,球灌类选择的是红花继木、金丝桃、红叶石楠等,小的灌木选择的是栀子花、春鹃、茶梅等。第二,中心区的植物群落:主干数主要为日本早樱、垂丝海棠,小的灌木主要是鸢尾、草坪。第三,宅间绿化轴上的植物群落:主干树为朴树、广玉兰,中小型的乔木主要为桂花、海棠、红枫,球灌类主要为南天竹、火棘、毛娟,小的灌木主要为栀子花、茶梅、春鹃。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园林景观设计已经成为现代居民区建设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对现代化居民区中的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相关设计人员应该对多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设计出生态性、审美性、功能性共存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马儒雪.浅谈现代园林景观的作用及其设计要点[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4):3237.
彭露198807 女 汉 湖南怀化 学生 硕士 城市规划与设计
摘要: 城市作为人们生活的空间,其公共环境成为人们休闲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场所,如何营造合理并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满足各类人群不同的物质和精神的环境需求,以实现真正的人性化设计,成为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结合西安大唐通易坊商业街的实际案例来探讨景观设计中的人性化思考。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 环境行为学
Abstract: urban as people living space, its public environment become people leisur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important place, how to build a reasonable and vibrant city public space, meet all kinds of people of different material and spiritual needs of the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real human nature design,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ity of important content. Combining with the easy fang xian datang practical commercial street cases to explore the humanized landscape design thinking.
Keywords: the humanized design; Urban public space vitality;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新世纪和新时代的发展影响在各个领域的渗透,城市景观设计也开始了新的发展和改革运动。近年来景观设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性化设计是关系到景观设计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更好的环境、更高质量和更安全的景观的有效途径。现今,一些地方的城市公共空间由于在设计中忽视景观使用者的行为及心理需求,造成了许多空间的浪费。强调设计结合人的行为需要并充分运用多种人性化设计手段成为塑造一个好的环境空间的必然要求。
1 景观环境中的人性化设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1.1人性化设计的概念在景观环境设计中的理念体现
景观设计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具有形态、形式因素构成的较为独立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近年来景观设计已经由最初的附属设计内容发展到独立的学科,成为了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在追求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在景观设计活动中,注重人性需求,针对使用者对环境景观的各种需要展开设计,最终满足使用者“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多层次的需要是人性化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人性化设计是一门以人为核心,注重提高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哲学。应该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设计方向,以综合协调景观设计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
1.1.1注重设计细节
人性化设计的景观区别于其他形式的主要特点是会最大限度地迁就人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感情,让人感到舒适,而不是让使用者去适应它、理解它。因此,设计时要考虑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人活动的特点,以最大地满足使用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1.1.2激发心理感知
人们对景观的评价是由视觉观察到的景物的对心理感知的一种理性思维过程而得来的,因而在景观设计中,心理感知为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要让人触景生情,另一方面还要使情升为意,这时景升为境,即达到一种理想境界,成为感情上的升华,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2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营造
2.1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含义及营造方式
这里的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指城市公共生活空间,即大量人的行为参与和社会交往活动的场所,比如广场、街道、公园等城市地段。而有活力的环境空间在不仅能满足使用者生理及心理需求的基本要求外,还能激发空间中更多活动的产生,提高环境空间更高效率使用,以展现出独具魅力的场所环境所富含的诸多积极的社会意义。
2.1.1强调良好的景观可达性
景观可达性的好坏要求场地交通设计,要结合城市交通状况练合考虑,使公众方便地到达并舒适地使用环境空间。允许一定的过路人流使用场地,可以增加场地的人气,诱发更多活动的产生。
2.1.2创造多元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
,创造城市公共空间多元化功能的依据是人们对环境空间不同层次的需求。一个场所一旦具备多种用途那么必将具有多样的空间形式,它能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吸引不通风目的多样化多层次的人群为各自而来,这些多样的空间形式、丰富的活动内容和不同的人群形成一个具有丰富感官刺激的集合体。
2.1.3加强景观的可参与性
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应充分考虑人在空间中可能发生的活动,并做有效的引导,促使人参与到活动中,亲身体验公共空间中的精彩生活也是重要的内容。它能帮助空间使用者形成独特的精神感受进而加深对场所的印象。另外,还要促使形成空间使用的稳定群体,维护公共空间活力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
3实例分析――西安大唐通易坊商业街景观设计
3.1项目概况
西安大唐通易坊商业街位于西安市曲江新区其东侧与西安市著名景点大雁塔遥遥相对,距离约500m,其西侧是城市街道。设计区段内,商业街呈东西向布局,长约400 m、南北宽约50 m,其中一条城市干道东西向横穿商业街,南北宽15 m。原有商业用房为一层和二层唐式风格建筑,呈临街一字形排布。
3.2设计分析及策略
由于原有空间格局单一,区段内交通状况杂乱,缺少休憩设施,导致商业街户外公共空间活动极度匮乏,商业经济一度低迷,未能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地段优势。针对上述现状特征,提出采用人性化设计方法,促使更多空间活动产生与更多人群的参与,重塑此段城市公共空间活力。
3.3人性化设计思考
3. 3.1设计户外景观庭院空间,形成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区域,发挥边界效应。在街道两侧分别设计南北两部分户外景观庭院空间并结合商业经营,供商业散步人流使用。庭院要给人提供坐椅、逗留设施,这样的庭院实际上成为了室内外空间的柔性边界,不但延长了顾客的游览路线,而且还延伸了商业空间,形成独具特色的户外空间。
3. 3.2增加景观设施,丰富游人空间体验
在商业街入口及中部开敞区域,设计小型水景喷泉和观演舞台以活跃区内商业氛围,同时增设环境艺术小品,增强游人感官刺激。
3.3.3增加街头活动场地,诱发更多活动产生。在街头开辟部分活动场地,支持小型规模活动,如轮滑、街舞、街头象棋等活动有序开展。
3.3.4调整商业布局,合理组织导购路线。对现有商业业态分布进行重新整理,把不同业态进行有机组织,形成合理的商业人流路线,完善步行交通系统。
3.3.5完善细部设计。细部设计要考虑不同人群的使用,对现有铺装场地进行防滑处理、翻新盲道设施、增加木质座凳、活动式公厕等服务没施。
7 结语
人性化的景观设计,关注空间使用者的行为与心理需要,强调景观的可参与性、公共空间中人的公共生活,力求通过场所活动丰富游人感官体验,增加空间使用率与交往活动的多样化,从而使公众空间形成场所安全惑、领域感和归属感,最终营造出独具魅力与活力的城市公共之间。在现代景观环境中要充分考虑景观环境的属性,要体现为人所用的根本目的。让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只局限在当前的规划,还应适应长远的发展、做到是尊重自然、维护生态、切实为人类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建立一个融当下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生活方式、面向未来的更具人性的、多元综合的理想生存环境空间不仅是新时代景观设计的重要任务,更是新时代赋予景观设计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1]何晓佑,谢云峰.人性化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2]李道增.环境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M]王求是,高峰,译北京: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关键词: 景观设计 建筑艺术
l 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前景
景观设计一词近年来大为流行,似乎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上档次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标签。景观设计大到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教授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采》的主题报告中认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著名建筑评论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弗兰普顿(Kenenth Frampton)教授在另一场主题报告《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中也认为:总体应用地景策略,能够有效地改善整个城市化地区的社会的文化及生态特征。上述两个报告提到的地景,笔者认为即景观设计。可以看出,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应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文化及生态环境将是必然的趋势。
纵观现阶段的景观设计,感觉设计市场相当混乱,大有鱼目混珠之作。同时,社会对该行业的认识心态不一,开发商更多地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光,而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往往使优秀的作品习惯性流产;景观设计师普遍具有的浮躁心理也使得精品难觅。上述种种现状让笔者深感景观设计正走人误区。
2 景观设计的误区
误区一 行业缺乏规范
行业的不规范集中反映在名称、教育及市场管理方面。
(1)名称
在这个领域,以前惯称“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后来又时髦叫“环境景观设计”,也有人叫“环境设计”或“景观设计”…… 最近按吴良镛教授的提法又叫“地景”,究竟哪种称法更确切更合理,使之既要符合国情又要与国际接轨并便于职业称呼,恐怕建设部的有关部门得来管管此事。笔者倾向于“景观设计”的称法,那么职称便可定为“景观设计师”或简称“景观师”。名称的统一非常重要,名正而言顺,可以说是行业规范的前提。这样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景观设计师将以独立而重要的角色与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密切合作,真正实现吴良镛教授“三位一体”的构想。
(2)教育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如同上述混乱名称一样混乱不堪。目前从事这一职业的大多毕业于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重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小品、造型)等(目前城建和理工院校已不设风景园林专业,此专业仍存在于林业院校——编者),从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专业应该有明确完善的教学大纲,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并制定一系列的从业规范,最终实行与建筑、城市规划一样的执业注册制度,彻底实现行业的规范化管理。
(3)市场管理
景观产品具有其特殊性,与建筑相比,少了很多安全(如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并有较大的可改造性,不良后果的责任也较小,这些特点导致了各方面的干预增多。同时,建设主管部门对景观设计和施工的资质管理把关不严(如无图签、未盖章的图纸可用于施工)。个体施工队伍常常以免费设计以及灵活的经营方式占有市场,特别是中小型项目。而大中型项目的方案招投标也多不规范,评委的专业素养令人怀疑。在这种较为混乱的市场形势下,景观作品的质量又何以保证?
误区二 设计盲目追求“档次”
“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问题出在对“档次”的理解上,“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考究,它意味着大量财力的投入。决策者往往在项目的开始便定了高调,而不管该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如此巨大的财力投入能否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二是该场所是否真正具备“档次”的环境条件? 记得几年前一个内河两侧绿地的规划会议上,某领导指示要建成“法国的塞纳河”,两侧平均不到lOm宽的绿带以及积污严重的河道,如何体现塞纳河风光?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情决定我们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需要上档次和创作精品的景观毕竟不多,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
误区三 景观设计对人的需要及对人性的关注不够
在这一点上景观设计师本人要负很大的责任。一个设计任务下来,我们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个建筑作品我们强调它的功能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而对景观设计人们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却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当然是相当满足了,于是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决策者、建设者和设计者,不用说,在这种氛围中都深深地陶醉了。这个美丽的误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自欺性。
在这里,笔者要提醒大家:
(1)设计之前,我们应考虑一下自己对未来的景观将给人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有多深的了解?
(2)在同量的资金投入下,我们完全有可能变“温饱型”的功能为“小康型”甚至“富裕型”,而并不以牺牲景观美为代价。
(3) 说到这个误区,我想起某市的某段分车带上看到的铁丝网景观,这类军事上的构筑手法被沿用到现代城市景观来,深深刺痛了广大市民的心。笔者很理解管理部门的良苦用心,屡禁不止地践踏草地,迫使他们出此下策。但我反对这类做法,被践踏的草地只能在分车带上留下一道道泥痕,而铁丝网无疑在众多民众的心里留下痛楚的记忆。至此,城市景观对人性的关怀可以说被剥夺殆尽。
目前,大多数居住区环境设计简直无视人的需求,开发商是“罪魁祸首”,景观设计师成了“帮凶”。为了满足30%的绿地率要求,道路、停车场的用地被压到最低的指标,抠出来的用地扩充为绿地,要么用来满足绿地率的指标,要么被开发商作为“高绿地率”来炫耀自己的实力以期达到其商业目的。而所谓的绿地往往被理解为苗圃而简单地插上树,周边再用高绿篱围一围进而达到防护的目的,至于下一步的养管那更不知道是谁的事情了。档次高一点的小区,看起来绿地是大了,植物配置和环境设计好像是有模有样了,但试问:到哪里去找一块儿童嬉戏玩耍的场地?老年人被迫与一对情侣坐在一排,是退缩回到笼子似的家中还是硬着头皮当一回“灯泡”的角色?
转贴于
误区四 模仿之风盛行
我们中的不少人重“榜样”不重创新。创新常常被当作异类加以排斥。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习惯被当作容器拼命地接受知识的灌输,看似满腹经纶却毫无创意。景观设计虽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专业,但它最终将以空间景观的视觉形式展现给人们,是人可以享受其中的艺术产品。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
创新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与众不同的形式”。每一个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等因素决定了该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设计之前深刻地理解场所精神并综合协调各种因素进行创作,这就是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它的形式上,或具震憾力或富趣味性、或肃穆或活泼、或浪漫或休闲、或激动人心或平淡无奇,却不雷同。
眼下的行情大不一样,景观设计越来越趋于雷同。模仿之风盛行不衰,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面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冷静地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
(1)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 决策人或业主往往把某地自认为好的作品作为范本,不以模仿为耻,宁愿相信现成的也不愿接受新的方案构想。在他们看来,蓝图上的线条是虚无缥缈的,而曾经见过的景观却是真真切切的。业主的顽固已至如此,景观设计师唯有充当描图员,花尽量少的时间以取得效益。
反过来,设计单位为了追求方案通过率,千方百计地了解业主的意图,迎合他们先入为主的思路,以求得方案一次通过。设计单位也没有鼓励创新的奖赏机制,而只把奖金留给方案中标者,后者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对长远的创作不利。
模仿之风所以畅行,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面对比比皆是的雷同的景观作品,大众的反应是如此的麻木。我们的舆论只关心建设前后的效果对比,而对真正成功的作品缺乏评判能力。
(2)怕失败的心理 新的尝试也可能是不成功的,但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个别或少数的案例而失去信心进而退缩。完美主义者往往害怕失败而踌躇不前,不敢创新,最终沦为模仿能手。实际上,即便是大师也难免有失败的地方,莱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室内空间功能上的设计并不成功,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莱特的代表作之一,而且在建筑史上占一席之地。
(3)建设用时的限制大型的景观工程通常是政府的行为,如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滨河绿带等,是属于美化市容、获取民心的工程,关系到最高决策者的政绩。这些工程往往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都被限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其结果必然导致设计上敷衍了事,实施中粗制滥造。还有一种奇怪的规律常常是这样:先紧后松再紧,一开始大造舆论,风云突来,等方案出来了却不管不问一拖再拖,突然间又风云重来,最后是草草收兵。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残酷打击了景观设计师的创作积极性。
(4)高付出低报酬景观设计是一种高尚而又卑微的职业,说它高尚是因为它是公益的,是为大众服务的事业;说卑微,是指它的低收人。目前收费标准是按工程造价的 3%—5%。而真正能收到的恐怕只有1%—3%。大家知道,一般项目的景观工程只是作为建筑的配套工程,造价都被控制在较低水准。工程往往需要土建、绿化、水电等多种专业的配合,大家的收入低得可怜可想而知了,如果把工程做得认真细致,景观设计师的劳动付出却是巨大的,小体量的景观建筑、别具一格的小品设计、精心的绿化配置以及场地装饰的方方面面,其工作量实在不比大型建筑少。在这种处境下,景观设计师模仿他人之作以取得急功近利的效益便不足为奇了。
(5)信息时代带来设计趋同的必然信息时代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各类景观设计精品选接踵出版,景观设计师不出家门即可获取国内外相关信息和发展动态。对成功作品的学习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难免使各地的景观趋于雷同,产生“特色危机”,这同时也是建筑界所面临的问题。
要避免“特色危机”,景观设计师必须保持清醒的意识, 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并融入设计。简言之,设计要有自己的思想,才有灵魂,才具备个性。
误区五 效果图是迷魂汤,是“医治”拙劣设计的“灵丹妙药”
时下有个怪现象,方案汇报时,尤其是面对有拍板权的决策人土,墙上挂的全是立体效果图,再加上电脑投影屏幕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帧帧优美的电脑动画配上美妙的轻音乐,难怪我们的领导(或业主)被深深地打动了。可怜那些拿不出漂亮效果图的同行,对着“天书”般的平面图大谈他的精妙构想,听得尊贵的领导(或业主)直打呵欠。可当人们苦苦期待着图面上梦幻般的效果能在现实中实现,猛然发现现场上已是另一般景象,失望和受骗之感才油然而生。靠违反常规的设计程序赢得设计任务后,优秀的效果图师傅们便手足无措了,效果图上夸张了的美丽根本就无法植根于现实的土地,慌乱之中只好靠现场的调整和突来的灵感来实现公众的理想——整套拙劣的设计总算是暴露无遗了。
这种惨痛的教训似乎并没有让我们决策人清醒。效果图仿佛是迷魂汤,让英明人士甘心上当,看来,在一段时期内,上述这类“悲剧”还将继续上演。
关键词:机械造型 建筑造型 园林造型 几何构成材质置换
1.雕塑与景观设计的历史渊源
在人类文明史上,现存雕塑作品可以上溯到上万年,人类各民族都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共同谱写了极其灿烂的篇章,创造了众多的激动人心的景观雕塑作品。从古希腊到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等很早已经意识到景观规划,建筑设计与城市雕塑之间的关系。大雕塑家菲迪亚斯主持建设的雅典卫城及其雕塑就是一件永恒的经典之作,卫城的广场、柱廊、山墙、檐壁以及神堂内布置了众多的圆雕和浮雕,艺术效果生动典雅,强烈地渲染和烘托了神圣的宗教氛围。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创作《夜》、《昼》、《暮》、《晨》,《大卫》,法国的罗丹创作《思想者》等。
2.景观雕塑的类型
景观雕塑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占有的空间形式上可以圆雕塑、浮雕、透雕等。从雕塑所处的环境分,又可分为广场雕塑、街道雕塑、园林雕塑、庭园雕塑。按功能可分类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陈设展览型、功能性雕塑。
2.1 纪念性雕塑
城市雕塑艺术由于其材料的永久性、巨大的规模和尺度等因素然而具有天然的纪念性、最适宜从正面去展现和阐述那些与社会历史有紧密联系的事件、人物和观念。它们表彰和讴歌那些在历史上对国家和民族做出重大贡献和业绩的人物,铭记和纪念那些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它们往往占据重要的位置,如城市的主要广场,或是与被纪念对象有关的地方,而且还要留出进行纪念活动的公众空间。
2.2 主题性雕塑
主题性雕塑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揭示某些主题。主题雕塑通环境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景观雕塑和环境的特殊作用。主题性雕塑最重要的是选题要贴切。
2.3 装饰性景观雕塑
景观雕塑中占大多数的是装饰性作品,主要发挥着装饰和美化环境的效应,这些作品大都设置在园林、街心花园、庭院或自然风景区。这类作品布局可以灵活,不一定要占据重要的空间位置,其题材内容非常广泛。
2.4 展览陈设性景观雕塑
陈列性雕塑是指以优秀的作品为主。雕塑公园的布置要考虑人流参观路线、背景、视角等因素,此类作品布局形式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全民的美育素质。
2.5 实用功能性雕塑
功能性雕塑的目的是实用、是用雕塑的手法为手段使造型具有审美的要素,如城市中处理成雕塑造型的座椅、指示牌、垃圾桶、儿童公园中动物玩具等。
3.现代景观雕塑的造型特征
贡布西里在他的代表作《艺术的故事》中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在过去的20世纪中,世界上出现了一些伟大的艺术家,如:毕加索,米罗,达利等,给现代的雕塑创造了众多的激动人心的景观雕塑作品。
3.1 机械造型
从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始,虽然现在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但机械依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还没有消除,机械材料、机械造型代表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在上个世纪雕塑界依然非常流行。在雕塑领域金属材料作为时代精神的象征,在初级结构主义雕塑中得到广泛的普及。例如:塔特林《第三国际纪念塔》。
3.2 建筑借用雕塑手段
建筑与雕塑艺术是国内外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的组成元素。建筑与雕塑的相互依存又相互补充衬托关系,在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实践中不断得到运用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陵墓建筑与雕塑艺术形式。无论是宫殿建筑、民居建筑、宗教建筑都已相当发达且自成体系,这些建筑以土木砖石为主材,尤其将砖木的材料特性发挥运用到了极致,追求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显示出的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与整合,造就了独特的中国建筑文化品格风貌。在早期的西方国家也出现了建筑与雕塑的结合这方面的案例如《雅典神庙》、《圣彼得大教堂》《悉尼歌剧院》、《榔香教堂》等。
3.3 雕塑借鉴建筑表现手法
在实际生活中,雕塑也经常要和建筑相配合,许多时候还要同建筑结为一体,即成为即是建筑的有机的构成部分,又是可以单独观赏的艺术品。雕塑也可以借用建筑的一些原理,强化雕塑的室外效果、纪念性、建筑性,还有雕塑借鉴建筑的功能,即内部空间的使用功能,例如《自由女神像》、《埃菲尔铁塔》等。
3.4场景造型
借用地势、地景设计布置雕塑是近些年来,景观雕塑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如果说在传统景观设计中,雕塑与景观的关系是点与面的装饰关系,那么在利用场景空间造型的这类雕塑作品中,雕塑与景观则实现了语言上的彻底融合,在这些作品中,雕塑与景观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些作品既可以说是运用雕塑语言作的景观作品,也可以说是用景观语言作的雕塑。
3.5 园林和雕塑的结合
在传统园林中雕塑大多是以装饰的角色出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艺术的发展,雕塑不再仅仅是环境的装饰与点缀,而是与现代园林景观融合在一起,其本身就是一个崭新的“景观”,是环境内在的“形态”,是园林艺术的视觉中心及点睛之笔。
3.6 写生造型
写生造型的雕塑虽然是传统的造型形式,不是当前景观雕塑的主流,但是一些小型的写实造型雕塑在景观设计中还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如一些公园绿地或步行街,如果说古典雕塑的写实强调对客观对象的表现,那么现代的写实造型雕塑则更注重表现作者的主体意识、时代审美理想和艺术个性,确切的说这种造型是一种寓新十旧的创新,这些雕刻家们把具象和抽象、写意和写实、主观和客观、理智和情感。
(南京金埔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南京210019)
摘要院党的十会议中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和生态文明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可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已提上工作日程。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香格里拉市整体环境及各项规划的研究,提出生态环境整体提升策略,整合民间资本,以期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对城市面貌做到整体提升,达到创建园林城市、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目的。
关键词 院生态环境;提升策略;绿地系统;景观设计;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院F592.7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220-03
1 城市基本概况
香格里拉市原名中甸县,藏语称“建塘”,相传与巴塘、理塘系藏王三个儿子的封地。“甸”似为彝语,意为“坝子”、“平地”。一说中甸系纳西语,为“土地”的音译,意为“酋长住地”或“饲养牦牛的地方”。香格里拉,是迪庆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1933 年,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首次描述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
1996 年10 月,在云南寻找香格里拉的考察启动了。1997 年9 月,云南省政府在迪庆州府中甸县召开新闻会宣布:举世寻觅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就在迪庆。2001 年12 月17 日,经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2014 年12 月16 日,香格里拉撤县设市获得国务院批准。
香格里拉市是迪庆藏族自治州下辖市之一,市境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滇川藏三省区交汇处,也是“三江并流”风景区腹地。自然环境优美,人文资源丰富,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值此撤县设市之际,香格里拉市亦想通过提升城市整体生态环境,达到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守护和提升香格里拉品牌形象的目的。
2 生态环境整体提升策略
通过对城市总体规划及旅游规划的解读,我们将香格里拉定位为“第一个以藏文化为特色的高原生态智慧型旅游名城”。对此我们提出了从“城、绿、景、路、水”+专项六个方面进行策略提升。
2.1 城
香格里拉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了片区景观建设的总体轮廓为:东部为创新发展区、中部为和谐融合区、西部为理想保护区。在城市空间布局中提出了“一城两翼、一带四表1团、一区两片”的布局结构。在城市景观结构中提出了“三心、三轴、三廊、多点”的结构体系,为本次景观提升中如何选择重要景观视廊进行重点打造提供了依据。
此外,同济大学在《香格里拉城市主要道路街景规划》中,对城市各区域建筑及街道风格特色定位及发展方向都做出明确的指导建议,各区控详规也对城市各区中建筑类型、建筑色彩、材料、建筑立面、广告标识等都做出准确的控制。自2008 年开始,香格里拉市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建筑立面改造,到目前为止城市建筑风貌统一,地域特色明显。这恰恰跟城市生态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迫使我们应该尽快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提升,重新包装城市景观形象,以期达到提成香格里拉品牌形象的目的。
2.2 绿
针对此次香格里拉市争创云南省园林城市,我们详细解读了云南省园林城市核心指标,其中重点分析了五项指标,分别为:1)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要达8 平方米;2)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75%;3)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数达到1;4)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0%,达标率达75%;5)林荫路推广率达55%。
《绿地系统规划》在编制过程中也尽量满足各项指标,同时也提出了“一环、三廊、三轴、四楔、多点”的规划结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淤规划中确定近期为2014-2015 年,设定时限不合理;于基调中对现有公园绿地、道路的数据统计不准确,有缺失;盂现状统计数据偏高,部分地块未在建成区内,有误差;榆绿规中近期实施的目标不明确,落地内容未交待清楚;虞公园绿地量近期指标不足,服务半径未达标,建议增加公园节点;愚道路建设目标不明确,未按考核指标落实。
此次生态环境提升除在完善申报园林城市的各项指标外,更重要的是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的目的。
2.3 景
针对绿地系统中的五项重要指标,此节中重点解读了三个,分别为:淤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要达8 平方米;于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75%;盂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数达到1。通过我们详细的调研了解到目前城市公园绿地主要为带状公园、专类公园、街旁绿地和社区公园,详见表1。
此次生态环境改造除提升上述公园绿地外,还需新建桑拿河带状公园、昌都公园、白鸡寺公园及县府迁后绿地等,让市民充分享受公园景色,打造高原生态城市名片。
2.4 路
香格里拉总体规划中已明确了城市路网布局及道路等级。通过我们的调研了解到目前道路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淤景观特色不明显;于道路绿量不足;盂景观档次低;榆配套设施不全;虞家具风格杂乱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四大策略,分别为:淤提炼道路特色,通过对上位规划和现场调研资料的分析,按片区进行道路景观定位。而贯穿于几个片区的道路则单独定位以凸显其主干特色;于优化道路节点,根据道路等级,建议交通节点分级处理;盂提高道路绿视率,通过增加现有道路的绿量、充分挖掘潜在路旁绿化空间、对山体路堑改造覆绿等增加绿化量;榆增设停车位,有条件的道路两侧增加停车位,对于街头边角废地尽量改造为林荫停车场,在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增设立体停车场等。
2.5 水
香格里拉市域内主要有三条水系,分别为龙潭湖、纳赤河和河。总体规划中将龙潭湖定义为商业、文化、生态景观风貌带,是因为首先龙潭湖介于古城和老城之间,其次龙潭湖东段现状有一定的湿地范围,因此规划以生态景观功能为主,重点打造河道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纳赤河定义为文化、休闲、居住景观风貌带,结合居住、学校、休闲等规划用地,将滨水地区划分出不同的个性场所,并设置具有地方文化韵味的活动空间,激活两岸的景观;河定义为自然、生态景观带,其作为城区边缘生态水系,需保持其原生态环境。
通过我们实地现场调研,发现三条水系存在以下共性问题,分别为:淤河道水体水量较少,水体遭到生活污染严重;于河道滨水景观特色定位不明确;盂河道绿化覆盖率较低,景观凌乱,且档次较低。
针对水系的不同情况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龙潭湖,主要通过“水脉”、“绿脉”“人脉”“文脉”四脉一体,打造古城印象水轴。水脉主要指通过建造自然的生态岛屿产生自净效益;绿脉主要指通过绿荫场景、生态湖畔的营造来产生生态效益;人脉则更多的是考虑人的需求从而产生社会效益;文脉则更主要的是通过展现地方民俗文化而产生文化效益。纳赤河则采取四种策略,分别为淤分段特色营造,根据河道周边用地情况,将河道分为自然风光段、文化展示段、时尚活力段、民俗特色段、康体宜居段;于进行水质处理,通过雨污分流、河道清淤及微生物分解等措施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盂枯水期景观的营造,主要采取打造多级驳岸、中水回收利用、雨水回收补给及河道分级蓄水等措施来增加水量贮备;榆创建智慧河道,主要通过智慧喷雾、智慧灯光、智慧互动的措施实现。河在景观营造上首先要通过生物多样性、海绵效应等达到水源保护的目的,其次通过设计生态绿岛、种植上层乔木及水生植物的达到生态覆绿的目的,最后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当构建鸟类栖息点、游客停留点等生态休息场所。
2.6 专项
针对香格里拉市独特的气候特点,可用植物品种较少,常绿植物主要为松柏杉类的特点,我们提出了五大解决策略,分别为改造植物微环境、强化植物配置模式、构建绿化种植标准、采取分类设计原则及特色景观营造。
淤改造植物微环境。首先在植物选择上要以乡土树种为主,注重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其次通过添加保水剂、搅拌营养土等来改良土壤;再次通过营造小环境、种植小组团等措施来控制温度;最后在施工养护过程中加强植物保护和灌溉等措施。
于强化植物配置模式。首先在地形处理上要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填挖结合,土方平衡;其次在空间布局上注重疏密结合,“疏可行马,密不透风”;再次在植物配置上采取大乔木+亚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的五重配置模式;最后通过合理控制大树数量,重要节点适当点缀,多用乡土与速生树种,合理利用现状资源等方式达到控制造价的目的。
盂构建绿化种植模式。设计中必须满足的最低配置项为必须项;在最低配置项基础上增加项为建议项;设计中需要避免的项为禁止项。
榆采取分类设计原则。针对不同绿地类型采取不同的设计手法,如道路绿化在植物选择上的乔木要求树形统一,有序列感,植物以常绿为主,搭配开花灌木和地被,要有节奏和韵律,体现城市空间序列感;公园绿化在植物选择上要品种丰富多样,规格大小组合,高低错落,采用组团种植和树林草地相结合的模式,形成或通透、或阻隔的多变空间。
虞特色景观营造。通过运用经幡、当地红石、绿石、人造彩色石子等乡土、智慧材料展现独特的景观效果。
3 部分案例展示
3.1 神鹰路景观设计
神鹰路即为机场路,与康珠大道相交于南白塔节点,全长1800 米,为两板三带式。现状中分带植物层次比较单一,地域特色不明显,侧分带以雪松、云杉间隔种植为主,有一定的序列感,但外侧绿化带效果较差。
此次提升的措施为:中分带采用规整式序列与自然组团相结合的植物种植形式,营造出既有气势又缤纷多彩的视觉景观特色;侧分带保留原有云杉和雪松,丰富下层灌木;周边绿地以节点组团与群植相结合的种植模式,营造出季相分明的景观特色;在栏杆的设计上,提取香格里拉藏文化的特色元素———转经筒,增加原有倒牙的高度,降低原有栏杆的高度,以花坛的形式打造具有香格里拉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观(如图1 所示)。
3.2 纳赤河景观设计
纳赤河属全沙江水系納帕流域,发源于县城北部山麓,上游山区有格咱河、金母河、耻古河、大新河四条支流,下游坝子内有三村河、龙潭河二条支流,河道全长25km,主要河道由东北向西南横穿县城,是纳帕海水系中最大的河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质污染严重、枯水期效果差、景观缺少特色、绿化层次单一。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改造措施:淤河道清淤、雨污分流;于在满足泄洪的前提下,打造多级驳岸,丰富驳岸层次及植物种植空间;盂根据地块功能增加活动空间并融入文化元素;榆分级蓄水、中水回收利用、雨水补给,保证枯水期的景观效果(如图2 所示)。
1.1采用“工作室模式”进行项目化教学
“工作室模式”项目化教学是本着“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教学原则,以园林教研组为基础、专业教师为骨干成立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室,对外承接生产性设计项目或与其他设计单位合作承接项目。让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设计团队中,将实践教学过程渗透于实际项目中。项目进行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共同承担项目设计工作。首先由教师对项目的基本要求、预期目标和各项完成时间进行总体把握和安排。学生按要求完成资料收集、现状分析、方案构思等工作。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由教师具体指导,学生相互协作完成设计主题定位方案的敲定图纸绘制及效果图的表现成果编制及汇报等规划设计的各项工作。使学生具备园林绿地的整体设计和局部设计的能力,且具备运用数字化绘图软件表现园林效果图的实践技能,达到高级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职业资格相关要求,为从事园林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及相关管理行业的岗位工作打下基础。
1.2针对岗位工作任务,结合具体的项目采用任务驱动教学
按照园林景观设计师、园林规划绘图员、园林规划助理设计师等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进行归纳分析,形成学习单元和学习性工作任务,根据任务目标提出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通过边讲解、边实际操作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并按照设计过程和作品,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法,加强了学生技能训练的目的性,培养和锻炼学生在实践技能学习方面的自主和独立工作能力。
1.3以赛促学,结合竞赛项目,采用项目案例教学法结合
各类技能竞赛选择项目,根据不同项目要求,按照一定程序进行设计,以某种具体的景观设计项目开展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园林景观设计项目,我院选手在训练和教师指导教学中,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主线,将具体项目进行“任务分解自主策划”,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反复强化训练;同时结合“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项目,按照现状分析方案构思计算机作图作品排版成果汇报设计方案综合评价等环节进行教学训练,让学生先了解居住区的实际地形,再深入到具体的功能分区、道路系统的布置、园林小品的设置、园林植物的配置等方面进行构思,再用计算机绘图软件将其表现出来,成为可行性作品。
1.4结合项目施工实践,进行现场体验教学
课程实践部分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进行,通过组织学生到园林景观公司、园林施工场地、新建或现有的园林景观绿地施工现场参观,使学生对各类景观设计程序、设计作品与建成景观的关系以及对设计成品的效果把握有感性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掌握现场景观施工过程,为此,学校须开辟第二课堂,与园林景观设计企业、园林工程公司合作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根据教学安排,每学期制定相应的计划,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企业和社会实践。通过对不同场地的分析和实践演习,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设计项目的特殊性,从而在实践中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1.5鼓励学生直接参与项目设计,进行角色模拟教学
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或相关问题展开随时随地的参与,使每个同学以某一真实角色参与到项目中去,让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得以实现。如在进行居住区小游园景观设计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现场分析,并针对同一课题成立由5~6人组成的临时项目部,学生分别扮演项目组长和组员的角色。项目组长针对项目组织开展讨论研究,并将任务分配至各组员,让学生自主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并参与设计,最后各组拿出作品,进行评比、讨论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学生通过参与解决设计中的实际问题且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同完成整个项目任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与未来的工作岗位对应、接轨,尽早进入工作岗位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2“项目化教学”成效
2.1推动了园林景观设计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改革
项目化教学法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首先要确立项目。教师以项目任务书的形式给学生布置课程任务,项目一定要精心选择,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项目的选择首先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专业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因此,“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四大教学模块,六项工作任务”,整体推进了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已形成特有的教学模式,成效显著。
2.2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创造了实训机会
采用“工作室模式”进行项目化教学,能够与社会相关行业进行良性合作。工作室的建立能够针对园林景观设计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实训,校内校外实训紧密结合,了解园林设计的方法、工作流程等。同时在校内和公司进行不同阶段的实训,具有实训的多样性、多渠道性、多流动性,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地了解园林景观行业的各种工作方式;也有利于不同企业全面了解我院园林设计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进行一对一的实效实训,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在工作室模式项目化教学实践中,我们和一些新的环境设计公司、园林景观公司、室外空间展示公司、园林设计事务所进行合作意向和合作模式的探索,力求多元化地完成教学与社会能力的综合培训,使教学与企业项目相融合,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吻合。
2.3增强了学生职业技能,提升了就业、创业能力
近几年来园林类专业学生98.5%取得高级景观设计师、园林规划绘图员、园林规划助理设计师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能胜任本行业需求的各类工作岗位和具有行业要求的思维创新能力、快速适应能力、技术操作能力、管理运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充分掌握园林设计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学生在各类景观设计大赛中成绩突出,获奖数量和级别不断提升。由于学生有过硬的职业本领和吃苦精神,一些优秀学生毕业后创办了环境艺术设计公司、园林工程设计公司等。项目教学法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与职业岗位的良好对接,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2.4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本课程项目化教学中的实训项目主要是承担中小型园林设计、室外环境空间设计包括居住区景观设计、公园绿地设计、城市广场设计、校园景观设计等,所以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将实际的工作任务作为教育教学研发课题、技能竞赛培育项目和学生设计实训内容融入到具体课程中去,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提升相关理论知识和发展专业岗位技术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搭建了能力提升的平台。近年来,专业教师通过企业顶岗实践、在职进修培训、教科研开展等深入行业企业,与实际项目紧密结合,提升了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技术过硬、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促使教师在教学、科研和服务企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结语
关键词:水体空间,山石,花木,园林建筑,古为今用
Abstract: the classical garden four elements, the dominant wat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space form subject to overall layout, and in water and other three elements of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rich change and the formation of landscape. In the modern city park design, we can take the classical law to organize water space, so as to 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effect.
Keywords: water space, rocks, flowers and tree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古典园林四大要素,分别为水体、山石、花木和建筑。其中,山石因其巍峨高耸而占据立体空间控制性地位,水体则因其坦荡浩淼而占据平面构图主导地位。俗称“无水不成园”,古典园林无论其规模大小,或多或少都会设置一定体量的水面,而且水体的平面布局形式往往影响甚至决定园林空间的气质特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水体空间才是一个园林真正的灵魂和主宰。而其他三个要素,一般都是围绕着“水”这一主导元素来组织的。水体与山石、花木及建
筑之间的互相组合、配置,构成了极富魅力的园林空间形态。
古典园林在总体布局上遵循着一些既定法则。这些法则又与传统的“天人观”、“风水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体布局原则决定了园林使用者的驻足点、观赏点、活动流线等。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代表,苏州园林的总体平面布局具有一些共性特点,而在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可以得出水体空间布局的一些典型形式及主要特征。
一、苏州古典园林总体布局简析
古人认为,“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西北地势高亢为“天门”,属阴;东南地势低下为“地户”,属阳。故一般宅院及园林总体布局上,主入口选在东南(而不是正南)方向为最佳。从现代科学分析角度看,这一选择实际上也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照、主导风向对建筑群体的布局要求相吻合。苏州几个代表性园林的平面布局,也基本符合这一主入口选择法则。主入口方位形式决定了在园林总体空间布局上,主要的建筑群体基本上位于偏东南部区域。与此相对应的,是水体的北岸多设置山石、花木,或小体量的景亭,以形成视觉焦点(如留园中心水体北部的黄石假山及植物群落。
水体的西部区块由于在功能空间上属于次要地位,可形成较为疏离、开敞的场地,一般可设置观赏驻足点(如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或干脆设置假山瀑布(如狮子林、留园的西区水系布局),以呼应“水来自西北、流向东南”的风水法则。
二、水体空间的“山石”元素组织及空间特征
园林中水体空间山石布置分为两种形式:水岸置山石,以及水中(小岛)置山石。前者适合中小型园林,因其水体相对较小;后者适合大型园林,水域面积较大,可以在水中设置石山。
(一)水岸置山石
按“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以及八卦方位中的“西北为艮”的理论,在水岸型山石布局中,山石布置在水体空间的西部、北部最为理想。由于太阳照射角由南向北,故山石朝向水体方位为受光面,光影效果丰富。西北部有较为高耸的山石,亦可阻挡冬天北来的寒气。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北有靠山”,“坐北朝南”是最安全的一种心理暗示。
比较典型的案例是留园的中部水体。大型黄石假山均沿水体的北岸、西岸布置。在西北角处置狭长水口,更耦合风水思想。
(二)水中岛屿置山石
此种置石方式多见于规模较大园林。水中置岛,岛上摹山,是典型的“一池三山”做法滥觞。这种“岛屿”一般与陆地之间都有细窄小径(桥)相连,岛上小径蜿蜒曲折,草木扶苏。这种小径一般并不位于岛南部滨水处,更多位于小岛中部区域,而将曲折岸线优美景观留给水体南岸观赏人群。
典型案例是拙政园中部区域的东入口处山石处理。由“别有洞天”月门进入中部园区,一径往北,过梧竹幽居亭,折转至西,蜿蜒至巍峨山岛;一径往西,沿水南部岸线而行,行人在此可充分观赏北部山体的奇峰怪石。
三、水体空间的“花木”元素组织及空间特征
园林中与水体空间相关的植物分为两种:陆生和水生。陆生植物栽植方式又可大略分为点种和丛植两种形式。而水生植物除了沿岸的水草之外,主要体现在水中观赏植物的选择上。简单点说,就是“莲”与“荷”的选择。
(一)陆生植物
如前所言,水体空间的主要观赏点位于水体南部;而被观赏点多位于水体北部。故水体南岸较少设置密植型植被,以最大程度打开视野;而水体北岸结合山石设置丛植植被,形成被观赏界面。拙政园中部“梧竹幽居亭”附近水体空间,水体南岸沿路间隔距离点种高大乔木,树干间开阔空间并不对观赏视线构成干扰;而水体之北的岛山上则枝繁叶茂,又是一番景象。
(二)水生植物
古典园林中水生植物的应用对园林意境的构建有重要影响。对于大型园林水体而言,可栽植体态较为活泼、相对挺拔的荷花,以呼应大型水体纵横开阖之势;到了深秋,残荷断梗,更添一份萧杀意境,与夏季的繁茂亦构成强烈对比,观之可悟人生世态。如拙政园中部水体的荷花。
而在一些小型园林水体中,更适合栽植体态宁静、内敛的睡莲。此种做法,又常与水岸边偶尔孤石相搭配,孤石上偶尔会有乌龟闲憩,寂寥悠然之氛围顿生。如网师园水体中栽植的睡莲。四、水体空间的“建筑”元素组织及空间特征
传统建筑布置格局中,主体建筑一般占据“坐北朝南”的有利朝向,且建筑南部应有适当硬质活动场地便于休憩玩耍。而水属阴,应布置在建筑北部,其观赏功用强于户外活动功能。
(1)观景与光照
由于园林总体布局中入口偏东南,故主要建筑多位于园林的东部及南部,主要建筑位于中心水体的东部、北部,因整个园子故意突出东南部假山,主体建筑只好屈居北部)。又古人建筑不喜朝西开门,故东部建筑与中心水体之间常以山墙相对。而水体南部较多布置建筑,以北向面向水面,以取得最佳观景界面。
但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建筑北面会有阴影,冬季会感觉阴冷;北向开门面向水面,则在享受美景同时却难免享受不到阳光的温暖。好在中国古代建筑层数皆较为低矮,且常在建筑与水体之间留出足够大小的活动平台,这样就解决了观景与享受阳光之间的矛盾。
(1)临建筑水岸线形态处理
在建筑与水体之间的岸线处理上,除直接临水建筑之外,一般岸线均较为平直,方便亲水观景;而平直的岸线与规整的建筑形态一起构成园林中较为刚直元素,与北部山石花木婀娜多姿的柔性景观形态恰恰构成对比,相映成趣。
五、实例分析――以吉安青塘公园规划设计为例
对于古典园林的水体空间组织手法的研究,归根到底还是要服务于当代园林景观建设。在很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城市公园的建设规划往往要求尽可能采用原汁原味的古典主义设计手法,以达到古为今用的功效。吉安市青塘公园的规划设计即为一例。
(一)项目概况
青塘公园坐落于以“江南望郡”、“文章节义之邦”、“金庐陵”著称的江西省吉安市。用地位于吉州区西部新城区,西临城市主干道――吉州大道,南临城市支路――鹭洲西路,北为建设中住宅小区与市人民法院规划用地,东面为农民公寓。整个地块呈L形,西段用地宽86米,东段最宽处180米左右。用地面积3.8公顷。公园所在地域浓厚的传统历史文化氛围决定了公园的布局形式以江南古典园林格局为典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仿古园林”,但它承载的又是现代的生活。公园在进行总体规划布局设计时,充分考虑古典园林的一些基本造园法则,并结合实际地形加以巧妙变化,形成具有浓郁古典文化氛围、同时又满足现代人休闲生活需求的园林空间。
(二)总体布局原则
公园西侧紧邻的吉州大道宽60米,不适合行人穿越,因此设计考虑在面南的区内道路――鹭洲西路上设置公园主入口,沿吉州大道侧设置次入口。结合主入口就近安排停车位。主入口设置位置充分考虑到城市道路系统与风水心理的有机
结合,由于用地面向南面正中有城市道路相对,故将主入口位置与之适当错开,形成东南入口格局,正契合风水学对主入口选址要求。
公园用地原有地形竖向标高为“四周高、中间低”,因形就势,在中央地块挖出大片水体,形成公园的景观主核。在水体平面设计上,仿照南京瞻园的水面轮廓处理手法,采用化整为零的手法将水面分割成若干互相连通的小块,或开朗宁静,或曲折幽深,充分体现江南古典园林理水神韵。
在总体设计思路上,以人为本营造空间,以韵为源塑造体形,以境为神勾画风景。借亭台楼阁之影入水,引花木鱼鸟之音筑园。主要建筑物及静态观赏停留空间尽量靠水体南侧布置,水体北侧多设山石、花木和小型景观亭以及动态观赏的文化长廊。
(三)园林水体空间组织
1.山水相依
闹市筑园,无真山真水可依,唯有写意,以假山石模拟“一峰则太华千寻”。设计将假山跌瀑安排在用地北端,并在南侧入口建筑――“杏坞买醉”处设置观景平台,形成“看与被看”的关系。
2.荷塘夜色
庐陵文化精髓为“文章节义”,气高而性洁,不屈于俗世,在植物品性比拟上,以“出污泥而不染”的荷为最佳。在中心湖面种植荷花,并在北侧水岸置“听荷轩”一处,取意“留得残荷听雨声”。同时,在西面“留青池”及东南部小型水体内植睡莲,烘托宁静闲逸气氛。
六、结语
水为园林之魂。水,晶莹剔透,柔媚且强韧,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想象,是园林中最富有生气的因素。[1]如何将它与山石、花木、建筑组合、融合,形成和谐完美的空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古人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也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将山水园林中蕴藏的空间技巧和人文精神挖掘出来,并以之指导当代景观设计,以达到古为今用的效果,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