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范文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第1篇:小学语文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记忆 语文基础知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9.138

记忆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但归结到一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生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才能又快又准确地记住知识。并且,每个阶段,每个时期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可一概而论。所以,必须分析每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后才能使用相应的记忆方法,以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首先,小学语文的知识难度并不是特别大,只是在基础知识上增添了一些理解性的知识,但总的来说仍然是以基础知识为主,所以需要记忆。其次,小学生都喜欢统一的学习方法――记忆。对于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记住就明白了。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在小学生心里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最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达到完全通过理解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并且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从心底更喜欢记忆掌握知识,而不是理解。在他们心里,记忆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掌握的前提。如果自己没有记住这个知识点,学生是很难理解,并掌握运用的。所以,通过以上三点的深入分析,我们对小学生的学习以及心理性格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记忆方法的具体运用。

一、理解记忆

理解记忆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只要学生理解到了这个知识点,就能很快地记住它,并且理解记忆是最长久的。科学研究表明,理解记忆所记忆的知识在人脑中停留的时间,比普通记忆所记忆的知识在人脑中停留的时间要长十倍。理解记忆法也因此被广大教师、学生所推崇。理解记忆法的运用很多。比如,汉字都具有象形的特点,对于一些比较难记忆的汉字,我们可以通过理解记忆法,首先将汉字拆分为几部分,然后教会学生理解拆分后所的字每一部分所表达的意思,最后将整个字的意思合在一起进行理解记忆,这样即使再难的汉字,也能教会学生轻松掌握。除此之外,理解记忆法对于一些较长的基础课文的记忆也很有效。特别是一些较难的诗句,理解记忆法非常有效。并且随着学生对古诗注释地慢慢理解,学生会积累越来越多的古诗词常见字词的中文意思。这样,学习兴趣也会跟着慢慢提升,再也不用担心古诗词读不懂,记不住了。

二、诵读记忆

理解记忆法的优点有很多,我在前文已经列举过了。但是,不是任何知识都是可以通过理解就能记住的。理解记忆在多数情况下适用于有规律性、结构性、逻辑性的知识,能够被学生的思维过程所驾驭的这些知识。当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无法理解,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才能掌握的知识点。这些知识就需要死记硬背,也就是诵读记忆法。诵读记忆发通常适用于学生无法通过理解来掌握的知识,比如一些重点词语,重点词语的解释,古诗词中深奥难懂的字词等。都可以通过诵读来记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诵读记忆适合在早上进行,因为早上空气清新,精力充沛,学生的精力比较集中,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但也有例外,有的学生在早上记忆效果不如晚上好,有些学生又喜欢在中午记忆知识。具体情况各有所异,那学生就尽量选择在自己记忆力最强的黄金时段来完成诵读记忆,学生诵读的时候不是完全忘我地诵读,而是要带着思维去诵读,读一遍,在大脑里回顾一遍,这样才会有效。除此之外,诵读记忆法并不是完全要求学生大声朗诵。有的学生习惯于默看、默读来记忆,而不喜欢读出声来,这也没关系,诵读记忆法的关键是重复,重复的越多,记得越扎实。

三、零散记忆

有位非常出色的同僚,是某重点中学的一位语文教师,她的很多教育教学方法都得到了提倡,其中有一点我非常赞同――教会学生利用零散的时间记忆语文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懂得合理地安排利用时间,比多上几节课更管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我觉得这个方法也可以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让学生从小就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并且学会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因此,我建议小学生可以试试这一零散记忆的有效方法。比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准备一个方便携带的小本子,在小本子上抄上自己记不住的一些语文知识,利用零散的时间,随时拿出来翻一翻,记一记。每天记一点,每天坚持记忆,相信不超过三个星期,许多学生觉得记忆困难的知识都能顺利攻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零散记忆法就是这样一个积少成多的道理。教会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即教会了学生一个终身的好习惯,让学生在零散记忆法的指导下要学会合理运用零散时间,珍惜时间,科学安排记忆内容,让记忆变得更轻松。

四、游戏记忆

第2篇:小学语文基础知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语文教学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主导地位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规格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结合实际在教学思想及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语文具有人文性、知识性、基础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中职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在培养数量和质量上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现阶段我国的中职教育课程结构设置并不合理,由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许多课程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知识的更新与教材内容滞后的矛盾日渐显现,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滞后于现实需求,专业课程偏重学科建设,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忽视学生综合能力有培养。这个问题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传统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教师仍然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仍在沿用。教师大都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和简单的模仿练习,偏重于理论型、知识型逻辑思维训练,因而学生难以获得事物具体表象的支撑,语法概念、人文伦理、文体表达方式、语体风格、语文结构在不少学生的头脑里只是干巴巴的知识条文,缺乏活灵活现的具体形象,更缺乏日后工作中的实际运用能力。由于语文教学的欠缺,使学生对抽象概念出现较多的文言文和一些科技文的理解产生困难,影响了学生全面思维的发展,认知和实践能力较差。用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显然是“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这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语文教学是一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的工具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是科学教学的基础。弱化了这方面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只强调学技能的职业特点,而忽视个人发展的文化内涵,使他们在掌握从事某种岗位技能的同时却无法达到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文化程度,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因其专业技能低,文化素质较差,而难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主要是指其服务于适应职业社会需要的教育教学质量,即培养具有通专多能实用型、适用型、适需对路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其核心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度,是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走向市场后给社会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利益的多少,则会成为中等职教生存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而要把全部的精力用于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上来,使其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促使人才规格质量培养与劳动市场的流向趋于一致。为此,中等职业语文教育尤其重要,作为科学文化学习的基础学科,与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养、自学能力、心理素质等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主导地位和事半功倍的效能。

创新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提供平台。在学生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各种情感、态度、意志、兴趣对技能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职业教育中作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点的语文教学,应在选文和教学形式上下功夫,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职业方面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读职校当工人低人一等”的思想在语文教学中选取一些歌颂当代劳动者的诗歌、散文。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角色互换扮演等形式让学生经历审美和情感体验,正确认识到劳动者的光荣和伟大,找回自信;组织学生听取有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做典型报告,写出感想认识,语文课上进行评讲,使学生了解成功者背后的付出;以语文教学为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良好的理性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经营能力、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语文教学由于自身的特点,其人文性在解决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对专业技能形成影响的问题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一个人的道德和品行的体现,如对人的接纳、容忍、理解、尊重关怀和爱护、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体现出极大的社会性和人生价值追寻。作为职业学校的语文课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互相配合,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具体问题,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各种新途径、新方法。通过语文教学不断地转变学生的观念,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动力,强化学生学习和练就专业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适应将来就业所必需的专业技能。

实行灵活模块的教学策略,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中把语文课编为文选预读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文刊板报编辑与排版训练四个能力模块。每个模块分为基础语文能力训练和职业语文能力训练,既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基础知识的提高,又适应和满足技术专业的需要,从而强化学生今后岗位实践活动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岗位工作需要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学时效、培养学生把握语文的能力和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把教材变为学材,提高以专业为本的教学程度。语文教学不能做简单的课本执行者,应该做教学方案的编辑,做教学实践的导演,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的学生需求把学校选定的教材改变为“学材”,如针对机电类专业,增设或加强说明文、产品说明书等应用文方面的教学训练内容;针对土木建筑专业,就增设或加强古今建筑物诗词、散文和专业技术性文体结构的讲解。教学中尽可能地把教学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专业需要,提高以专业为本的教学程度。增强语文教学实践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教师自身具备的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课教学范畴内,需要不断学习开设的所有专业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进入学习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今后岗位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第3篇:小学语文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文化基础知识 职业技能 训练

近些年的中等职业教育比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低迷状态有了不少起色,但一直存在着一个严重问题,即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对文化基础课教学和人文教育日益淡漠。

这种情况首先与生源有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中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升高中无望的初中生,他们普遍文化基础知识水平低,缺乏学习热情,存在着"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 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再到很反感, 提起来就 "头疼"。这样,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需要了就 "沾一口",否则就弃之一旁的"大酱碟"。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教学情景甚是尴尬。

其次,中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是学生学习重点,就业的需要很自然地把专业课和技能训练的比例加大了。

其实,"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并不矛盾,厚重的文化基础既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把人的培养当成劳动工具的制造,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实际需要,加强文化基础素质教育,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才能使他们成为能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素质全面发展的中等专业人才。

为此,在中职学校的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中就有必要施行以下教学措施:

1.启发式教学法。怀海特说:"没有兴趣, 就不会有进步。快乐是唤起活生生的有机体去适应自我发展的天然方法……快乐是生命冲动正常而健康的刺激力量。"[1](P55)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源泉和动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了解他们的特点与不足,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因人施艺。对学生在学习和训练中表现出来的天资和才能,要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正确地引导和启发,使其在这一领域能有深造的机会,有成才的基础。

在技能训练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向学生提出带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尽量利用训练的可操作性,让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2.分层教学法

夸美纽斯说:"知识如果不合于这个或那个孩子的心灵,它就是不合适的。因为人心的不同和植物、树木或动物之各不相同一样大; 这个必须这样去对付,那个又必须那样去对付, 同样的方法是不能够用在所有的人身上的。"[2](P153)

对基础不同,发展方向各异的学生,其教学方法也应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可采用"分层次教学法"。近年来,由于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质量普遍下滑,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无论是采用高要求,还是低起点或是抓中间、带两头的教学模式,都只能面向一部分学生,而使其他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务实有效的方法。

在分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程度相对接近,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能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培养综合性或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便于实施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智力及个性特征等诸多因素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特长,也明白自己的不足,这样有利于扬长避短,适合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3.学导式教学法。切实做到以学为主体、导为主线。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应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及"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师要改变以往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的旧观念,树立教师导向的新思路,在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探索、 敢于创新的精神。

4.讨论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辩论,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复习巩固旧知识;既可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笔者对这两者关系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几条建议和对策。

(1)明确目标。要确立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部《关于制定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强调指出: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备一定文化基础,懂得生活,懂得欣赏,具有品味,有终身学习能力,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国家教委颁布的职业技术学校各专业教学计划, 明确提出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总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学生在学习好文化基础课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职业技能的学习。文化课为职业技能奠定了基础,学好文化课,才可能更好地学习技能知识。在职业技能中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英语职业技能竞赛中,可以组织演讲比赛、话剧表演等。

(2)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中要避免重理论轻实践和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二者不可偏废。重理论轻实践会造成专业技能的萎缩,最终华而不实,纸上谈兵,而不能适应劳动实践的需要;而重实践轻理论会造就出现代的熟练工,他们没有相应的知识做基础,缺乏可塑性和发展的潜力,这是不适应现代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要的。

在专业教学中,应以理论分析为线,以技能训练为面,将基础知识始终贯穿于技能训练之中,不能将二者孤立开来。在强调基础知识指导作用的同时,重点在于应用,只有应用于实践中并能指导实践的理论,才是有用的。因此,只有把二者融为一体,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综上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我们以为,在专业教学中,只有把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技术学习为基点,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素质提高为根本,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专门技术型人才。

(3)实行校企合作

目前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或者过分超前于社会需求或者之后于社会需求。学生毕业之后不能适应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以校企合作开展中职教育是一种根据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校企双方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以中级技能为主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范式。校企合作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必要取向。

总之, 在中等职校的教学中必须重视操作技能的重要性, 掌握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实行校企合作,可以让更多地学生亲身到企业去体验,感受,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使中职校生走出传统教学的旧格局, 把中职校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第4篇:小学语文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一、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取得显著性的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与时展的需求相适应,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对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综合性的思考与反思,对于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这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

1.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1)忽略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尤为重要。其中,新课标中明确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全面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审美情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这也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有效地重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性地重视学习者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相互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载体,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断地对学生情感进行启发。

但是,有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过于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我个人认为,对于小学学科而言,语文知识的有效传承与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是一样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顾此失彼。

(2)教学案例分析

我曾经在实习期间听过一名一线教师的语文课,他讲授的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月光曲》,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功能,对《月光曲》这篇课文的情感意境进行呈现。其中,促使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之后,谈谈自身对月光曲的感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该教师没有对课文中涉及的字、词、句等基本知识进行教授,课文内容的讲解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整个课堂教学中,单一地依靠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的放映,教师通过煽情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在对音乐欣赏过程中抒发自身的情感。

从上述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看出,本节课十分浓情,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需求完全不相符,课后我对学生的知识层面进行简单的检验,发现一部分学生将课文中的“券”“恬”等生字的读音读错,诸多学生未能够真正理解在《月光曲》这篇课文中,贝多芬弹奏这首歌曲给兄妹听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很一般。上述这些情况都是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需要全面掌握的,需要通过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正确的训练所培养的,但该教师由于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地重视对课文情感的熏陶,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对于小学生而言,在语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对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积极性全面地掌握,才能促使其在综合能力等方面良好地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的精力放置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方面。

2.教学过程中缺乏理性的引导与客观性的评价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通过体验式学习全面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新课程改革对过去传统模式下的被动式小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改进,全面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引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新课程背景下,需要将教师理性的引导与客观性的评价全面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进而使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充分的理解,促使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性地掌握与应用,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这也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总之,在我国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性的分析与反思。其中,基本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情感熏陶过于重视,严重忽视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2)将过多的注意力放置于学生互动环节,欠缺学生对进行理性引导与客观的评价。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性的反思与解决,这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有效推动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5篇:小学语文基础知识范文

一、相关理论研究

本文所建构的小学语文双语教师培训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目的是评价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经过培训,是否能承担起相应的双语教学任务。在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之前,有必要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其中包括: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能力、语文双语教学能力等概念的界定;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包括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特点以及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特点。

1.双语教学

《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对“双语教学”一词的解释是:“The use of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即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学科教学的运作方式。我国的民汉双语教学,在于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人才,使之能同时在本民族语和汉语之间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自如的切换,并能够熟练运用两种语言交际、学习与生活。本文认为,双语教学指用汉语和少数民族母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以汉语为主),通过专业学科知识的教学来达到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和提高汉语能力的教学活动。

2.双语教学能力

罗树华、李洪珍在《教师的能力》一书中指出,教学能力主要是指各科教师应当普遍具有的运用特定教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唐玉光提出教学能力有层次之分:第一个层次为教学的基础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第二个层次为教学的一般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教育机智和专业能力;第三个层次为教学的具体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学业检查评价能力[1]。本文中教学能力即第三个层次,指教师进行本学科教学活动,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应具备的具体能力。由此,双语教学能力即指教师从事本学科双语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

目前有许多研究对双语教学能力进行了解构,美国双语教育教师的入职标准和认证指南,提出了双语教师基本素养:(1)语言水平,两种语言均要达到听、说、读、写和顺畅交流的程度,能用两种语言进行学科教学;(2)语言学知识;(3)文化知识;(4)教学方法;(5)课程开发和改编能力;(6)评价能力,包括语言评价、内容评价和双语教师自我评价;(7)处理好学校和社区的关系;(8)教学实践能力。在我国,熊建辉的研究指出双语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学科教学能力、课程实施能力、班级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能力、学习网络建立的能力、教学与学习评价的能力、行动研究的能力[2]。杨淑芹等认为,双语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双语表达能力、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双语教学实施能力、双语教学评价能力[3]。吐尔地・买买提认为合格的双语教师除了达到一般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外,还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处理双语和双语基础知识的能力;学习双语和学科知识的能力;双语课堂教学内容整合能力;双语表达能力;营造双语教学环境的能力[4]。

鉴于本研究对双语教学能力的界定,以及天津师范大学新疆双语骨干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双语教学能力分为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和双语教学实施能力。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包括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材处理设计能力、教学方法设计能力和教学流程设计能力。双语教学实施能力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监控能力。双语教学能力有其特殊性,除了包含一般教学能力外,还须兼顾“双语授课”的语言表达特性,它是教学能力与语言能力的有机融合。

3.小学语文学习特点

小学语文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既是发展儿童语言的学科,又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5]。小学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思想性、情感性的统一。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以语言为载体来推动学生思维发展、心灵成长。所以小学语文双语教学中的教师不仅是用双语来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能用双语来进行语言表达和交流,同时提高思想品德,陶冶情感和增强智慧。那么,进行双语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了解汉语的语言知识,更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与传统,而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对译和硬译。

4.小学语文双语教学能力

小学语文双语教学能力指小学语文双语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所具备的各种能力。其中包括小学语文汉语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小学语文汉语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小学语文汉语教学设计能力和小学语文汉语教学实施能力。

二、评价指标构成解析

鉴于天津师范大学新疆双语骨干教师的培训背景,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我们把小学语文双语教师培训评价的外延界定为小学语文双语教师汉语教学语言表达、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学科教学知识和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三个方面(见表1)。

1.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语言表达

小学语文的双语教学中对教师的汉语水平要求较高,不仅应该具有汉语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要有正确的汉语发音能力和讲比较标准的普通话的能力;要具有善于组织语言的能力,能用汉语讲出语气连贯、层次清楚、富有逻辑性的句子;要有选择语言的能力,能区别同音字、近义词、反义词和词语的感彩;要有美化语言的能力,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干净、连贯、正确,还要通俗、易懂、具体、生动,具有启发性。

现在流行的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考试和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考试对汉语能力的考核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无论HSK考试还是MHK考试,均为一种不分种族,不分年龄,不分专业的普适性语言培训标准,对于双语教师的汉语考核都有不足之处。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目的是培养熟练使用汉语授课的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其专业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因而所构建的评价指标对小学语文双语教师汉语教学语言表达的评价采用的是MHK考试成绩与模拟授课(现场授课或者双语培训教师的上课视频等)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汉语教学语言表达占总分的30%,其中MHK考试等级占10%,教学口语表达占20%。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应当达到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相应标准,高中、初中和小学汉语课程教师应当分别达到四级乙等、三级甲等及以上等级;非汉语课程教师应当分别达到三级甲等、三级乙等及以上等级;幼儿园教师应当达到三级乙等及以上等级;同时,本民族语言文字也应当达到相应水平。

2.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学科教学知识掌握

20世纪80年代,舒尔曼提出了PCK的概念,即学科教学知识,是指学科内容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的交集。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语文知识是指教师所具备的语文综合知识,包括文字学基础知识、汉语基础知识、文体学基础知识、修辞学、逻辑学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和修养;语文教学内容知识是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小学学段语文学科所要求的教学内容知识,包括课文、背景材料、教材结构体系,以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指导性文件;一般教学法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包括小学生身心特点、认知结构特点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

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30%。对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掌握,可依据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进行命题,通过笔试成绩测试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掌握水平。

3.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

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包含汉语教学设计能力和汉语教学实施能力两个方面。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40%。

(1)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设计能力

汉语教学设计是为了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而对教学流程所做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结构的组织等。双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体现了他们的课程理念、对教材的分析、对教育理论和规律的把握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掌握。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20%,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文书设计(如教案、学案、教学设计等)进行考评。对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考评可参照每一部分的设计情况,由考评专家综合打分。

(2)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实施能力

小学语文双语教师汉语教学实施能力是指小学语文教师的汉语课堂教学能力,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和汉语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能力,包括汉语情境创设能力、汉语呈现知识的能力和课堂监控能力。其中汉语情境创设能力指教师能够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汉语情境,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汉语交流;汉语呈现知识的能力指教师汉语提问能力、双语转换能力以及多媒体演示能力。课堂监控能力指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调节教学的进度,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20%。小学语文双语教学实施主要依据模拟授课(现场授课或者双语培训教师的上课视频等)情况,由考评专家给出成绩。

基金项目:国家和自治区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新疆双语教师培训指标体系研究(2012-XJJG-215)。

参考文献:

[1]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 1999(6):43.

[2][3]杨淑芹,孟凡丽.试析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J].贵州民族研究,2009,29(4):154.

[4]吐尔地・买买提.乌鲁木齐市中小学维吾尔族双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

第6篇:小学语文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性;策略

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不仅能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其他学科的理解与学习。而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语文阅读的有效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在增强自身语文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自身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与效果。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有计划性地构建增强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性的有效方法和具体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技巧、语文能力以及自身的理解水平,逐步地丰富自身的内涵,提高整体学习质量与效率。

一、语文实践性的含义

1.语文实践性是当代教育观

语文的教学是一个以学生现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语文水平。因此,语文实践性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从而使得其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中拥有丰富的语言能力。

2.语文实践性是新型的教学模式

现代的语文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注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小学语文更是如此。小学生独特的年龄与性格特点,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充满丰富的趣味性,即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亲身体会知识的包容性与内涵。所以,语文实践性是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手段。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语文实践性的融合应用

1.现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缺陷

当前,在大部分学校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仅仅是对教材文章内容的总结与中心思想的体会。而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实践体会,却被教师们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吸收他人先进的思想,以扩充自身的内涵与底蕴,从而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因此,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无法满足这一目的的。

2.阅读教学与实践性的融合应用

当前,对于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我们要以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为基础,即培养学生优秀的阅览能力、朗读技巧与理解能力。因此,在阅读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结合语文实践性,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创新教学方式,以新颖的模式引导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基础上,活跃课堂氛围,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增强实践性的具体策略

1.注重预习指导的方法与策略

要增强阅读教学的实践性,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预习指导的具体方法与策略,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就以《神笔马良》这一节课为例,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学生对各种神话故事的强烈兴趣,我们在对这一节课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可以从各种神话故事的讲述入手,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进行快速阅读。只有学生对文章有了大体的了解之后,才会对其产生各种疑问:马良是怎样得到这支神奇的笔的,这支笔会让马良发生怎样的神奇故事等等。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提起了,他们才乐意去阅读文章,积极地去动手实践,并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意义,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

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夯实,是学生培养阅读实践能力,提高整体学习水平的基础。所以,语文阅读的教学,我们仍不能忘记,松懈对学生字、词等基础知识的练习与夯实。

比如,《麻雀》一文,文中有许多对动作描写的词语,像是“慢慢地走”“嗅了嗅”“扎煞起全身羽毛”“浑身发抖”等等,而我们要利用这次机会,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以及具体运用方式,让学生通过仿写等方式来加深记忆,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实践性能。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各种动词的理解与运用,进一步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3.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阅读,强调的是学生的文章阅览能力与朗读技巧,所以,阅读教学也要注重对学生朗读水平的训练,这也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性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优秀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自主探索能力等,从而保证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的积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

《爬山虎的脚》一文,对爬山虎的特点以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在我们眼前。而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教师要注重讲解作者是如何对爬山虎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让学生以同样的方式来想象自己对日常生活中事物的观察,还可以让学生以口头表述的方式来进行成果展现。这样一来,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有效地增强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性。

4.多元化指导方式的应用

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指导,教师还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指导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程度,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最大化地发挥语文实践性的有效性。同时,我们也要多注重细节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像是做笔记、圈点批画等等,以逐渐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与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学科,其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与整体学习效果的增强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语文实践性以其独特的形式促进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合语文实践性,对于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基础知识夯实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沈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究[J].家教世界,2013(12).

[2]张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3(06).

[3]任静.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J].新科教,2013(01).

[4]周建.浅析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中实践性的增强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0(07).

第7篇:小学语文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0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64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生学习母语的主要方式,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重视他们对语文知识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在应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之前,没有充足的教学准备,只是按照教案对课程进行讲解,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在学习过程中即使有不解之处也不会请教教师。长此以往,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对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学生所接受的都是硬式的知识灌输,学习兴趣难以提升,学习效率随之下降,教师如果不能意识到自身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小学生语文学习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近年来,很多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重视,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没有发言的机会,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也无法向教师请教;即使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也是让小学生背诵固定答案。这样的语文课堂,导致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只能根据教材解析解决问题,不能根据自身的想法或是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加以分析,小学生的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就不能更好地学习母语,语言表达能力也无法提升,同样课堂效率也无法随之提升。

(三)忽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开始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十分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教师在重视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关注学生写汉字、背诵诗歌等,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不仅会降低学习效率,还不能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降低,课堂教学效率下降。

(四)不能合理地应用教学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很重视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应用到了新的教学方式。但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不能将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各自发挥出来,有的教师过于强调课堂的活跃气氛,还有一些教师甚至将各种学习方法以同一种形式展现出来,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重视,为课堂效率的提升努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措施

(一)重视教学方式的选择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创新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还要重视教学方式的选择,应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教学方式有所选择,挑选出较为有效的方法,使小学生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就积极预习,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可以对语文知识进行思考。例如,教师在讲解小学语文《秋天的图画》一课之前,可以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语文素质较高的学生与语文素质较差的学生分为一组,以促使他们互相协调、相互学习。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要求小学生能够顺利地朗读课文。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举行小组朗读比赛,由各个小组选出一名学生参加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升。

(二)教师要重视备课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备课过程。有效的备课程序,可以直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部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只是单对教材进行分析,根据教材内容为课堂教学进行准备。但是,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效率较低。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学生的学习特点为依据,重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提高。

(三)重视民主的课堂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民主性,此时的民主性重点体现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展现上。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优势。小学生只有在教师足够重视自己的情况下,才能对学习有足够的信心。例如,在讲解小学语文《赠刘景文》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对小学生进行引导,安排小学生小组讨论。在讨论之前,教师提出问题“你见过霜吗?在哪里见到的?古诗中的霜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教师在提问之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之后,要大胆发言,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以保证小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学效率加以重视,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 郑晓娥.浅析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才智,2013(25).

[2] 赵利贵.探究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成功(教育版),2012(3).

第8篇:小学语文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语言环境 运用能力 培养策略

一、构建和谐教学环境,夯实语言训练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营造愉快和谐的语言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自由想象空间,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创造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至关重要,正确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想象力、创新意识的相互促进关系。彻底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的单纯教师给予,学生安静地认真听讲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拓展形象思维空间。要变传统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善于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充分拓展每一个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高效率的语文教学必须通过创新发展的教学行为体现,包括教学语言与学法指导方面的创新工作。除此之外,有关部门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评价需要关注实效,其主要评价标准应该考虑教师是否善于引导,是否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自主表达的语言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智力是否得到有效开发,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是否得到提高,一定要按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教育教学方案,就是要依据小学生的潜在心理诉求和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开发小学生的语言天赋和潜能,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平等的语言基础教育,力求使具有不同语言基础的学生都能充分开发语言潜能,得到平等发展的机会。在强调语文基础知识记忆的同时努力培养语言能力,逐步实现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转移。教师要实事求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系统工程中的最基础工作者,更应该时刻叩问自己,在语文教学方面,需要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发挥终生助推作用,把提高语言学习能力作为学生获得其他知识的途径,加强语言基础知识训练。

二、以语文基础知识传授为契机,强化综合素质培养

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机智,灵活驾驭语文教学过程,必须集中精力探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有效的语言教学和有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学习现成的知识,同时要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特别是有效培养小学生获取新知的各种兴趣,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在语言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处理简单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获取新知识,逐步充实自己,勤于锻炼思维,进一步提高综合素养。小学语文教师要一切为学生的未来着想,要以高尚的职业道德为基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为小学生的心灵健康和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保障。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心理基础上下工夫,时刻想着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要通过岗位培训,实施全员继续教育,通过苦练基本功等途径逐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修养、教学技能,尤其是驾驭教材的能力。当前教师普遍反映,小学生几乎在诸多方面都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结果造成语文教学效益的低产出,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面前像说书人那样大讲特讲,仅满足于单一的知识性传授方式,只局限于单一角度的识记正确,而不思变换方式启发引导,结果每次语言教学活动后,只是教过了一些应该学的东西,而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很少有人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否提高?这在公开的语文教学活动评优中尤为突出,有的教师甚至担忧形式不“变”上不了领奖台,所以为求教学方法创新,简单把一些与本课题不相关且无价值的游戏、绘画、音乐活动也硬凑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根本不思考所选的内容是否适合仿编,适合思维的扩散,出现语文活动离不开仿编,以故事教学无疑使思维扩散得到一定发展,但收效不是太理想。有的教师急于求成,前一环的活动目标尚未落实,就急于开展下一活动。

三、在语言教学中注重审美情趣方面的培养

通过近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些语文课在加强语言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只能简单提升为品德和生活教育课,而没有从健康审美情趣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在语言类故事教学中较为突出,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训练被轻视,倾听习惯的养成被丢弃,剩下的只是“说教”。一些概念化的理念常常被僵化地“注入”。一些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虽然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方面的培养,但是,往往只停留在对小学生审美情趣的表象感知,没有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动因,促使学生感受、领悟生活中的美感言语或行为,而是教师把自己理解的“文本内容”,凭主观意识强行“注入”学生的头脑。往往是老师觉得其中某一句很动听,很优美,就命令同学们学习。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只注意到教材表层所叙述的事件、描述的词句,即“表象的知识”,很少考虑教材自身字里行间蕴藏的深刻价值,只知道必须是这样而不能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很难挖掘出教材传递给学生的“如何观察事物”,“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能。教师由于对教材的钻研不透彻,把握不住核心内容的主线,自然无法理想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较好地开发智力,促进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教材中表述的生活中存在的事物之间不仅经常联系在一起,而且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

第9篇:小学语文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汉语文;教学策略;兴趣;能力培养;差异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080-01

汉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生是未来发展的接班人,我们不仅要使他们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还要重视对他们整体素质的培养,不断为小学课堂中注入新鲜的血液,确保每一节课的课堂效率。这篇文章提出了我国现在小学汉语文教学的现状,同时还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自控意识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翻转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受到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喜欢。翻转课堂的模式,主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意识和地位,让学生独立和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让他们根据视频的学习抓住重点、难点,在学习中有的放矢;二要提高学生的自控意识,掌握对视频学习的效果和时间,不能蜻蜓点水式的学习,也不能无限延长学习时间,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根据学习菜单,一步步进行认真学习、记录,把不会的问题归结到一起,以便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向教师请教。这样不但有效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而且更好地使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保证了教学质量。总之,信息化环境下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但要求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提高个人素养,掌握先进的教学设备,灵活运用网络技术,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控意识,提高他们学习效果,保证翻转课堂的教学效率。

1.1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改变。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今天,教师要改变的首先是教学方式。以前的语文课,总是教师在滔滔不绝的唱独角戏,学生已成为课堂上的听众和书记员。老师也无意中把他们当成了一个巨大的存储,而我认为,小学语文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目前语文教学效果和成绩不明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在一定程度忽视了学生的心声。学生感受在课堂上感受不到主人翁的气氛,这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打折扣。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语文老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并适时迎合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在当前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中,学生不仅很快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而且希望在更多的场合张扬自己的个性,处在价值观形成期的高中学生更是如此。如果老师只是想一味地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和个性要求,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学习和生活,往往会适得其反。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在不影响教学过程和目的的情况下,主动地倾听和认可学生内心的声音,肯定他们的个性。

1.2重视基础知识、基础技能。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在整个语文学习中,最大的基础莫过于识字写字,词语积累和句子类的学习了。假如把整个语文知识比作一棵树,则在这棵树的成长过程中,识字写字,词语积累就是树的根,句子就是树枝、树干,至于段落,文章则是树的外在风貌和内在精神的整合,是一棵树。谁人皆知,树靠的是根,没有了根,也就没青翠、伟岸、挺拨的树。可见,语文基础知识,对于初学语文的人来说,是无比的重要了。小学基础知识的牢固与否与学生后面汉语文的学习有著重大关联。因此,这就要求小学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从基础知识、基础技能抓起。只要基础夯实了,就为后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基础知识着手抓拼音、字、词、句、段,听、说、读到能力,学会使用工具书。达到熟练的掌握,熟练的运用,从而为高年级的阅读、习作、语言交际等做铺垫。而高年级学生除了继续强调基础知识的训练外,应重点突出阅读和写作技能的提高,逐步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的要求。在习作上要懂得谋篇布局,不管是纪实作文还足想象作文,都要做到思想健康、条理清晰、语句流畅,能运用自己学过的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