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习企业管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发电企业;档案管理;科学管理;关系
一、加强发电企业档案管理的意义
加强发电企业档案管理既是在大市场环境下对先进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应用的体现,也是深化档案管理工作和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要求。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加强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能够使发电企业的档案贮存和管理能力提升,其次能提高发电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三能提高企业的自我保护能力,四能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
档案的管理目的是进行利用,使其节省企业时间,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发电企业的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和档案管理的服务水平,能够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保护。因此,在企业的整体管理体系中,档案管理是基础的一环,也是重要的一环。
发电企业是我国的一类重要企业。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也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发展态势。长期以来,发电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好坏,都对其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发电企业自身的建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有着书本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档案既是发电企业发展经验积累的体现,也是凸显企业核心地位和竞争力的凭证。所以,运用科学的手段,对发电企业的档案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发挥档案的作用,就能提升发电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二、我国发电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
企业档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我们国家的发电企业的管理现状却令人感到不安,许多发电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都表现出对档案管理更高的期望值。事实上,对于电力企业中的生产者来说,发电企业的档案管理在这种期望中显然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对档案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发电企业都把生产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档案工作得到的重视远远不够。这种现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然短时间看不到,但却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极为不利。有很多档案工作人员处在一种“说的多,做得少”的尴尬工作状态中。档案部门工资低,部门人员少,根本得不到领导的重视。
(二)信息化档案管理中的安全问题日见紧迫
在信息化环境下,许多档案资料已不仅仅是有形等的有限形式,还包含计算机软件等无形资料。因此,保证信息档案的安全将是信息化工作中的首要问题。由于电子档案的发展迅速,使得档案管理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也要同步提高,一些老员工不熟悉办公软件,而刚刚步入岗位的大学生相对缺乏工作经验,所学的知识已经跟不上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脚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普及,数据标准化工作的完善,新的形势对档案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档案管理的计算机体系利用效率低
发电企业的档案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虽然说利用计算机能够快速地检索出所需档案,但是,我国许多发电企业的档案信息化程度仍然很低,主要体现在档案信息的收藏和整理不到位,质量差。许多信息无法检索到的原因就是档案信息化之后没有准确的标题、文号、关键词等,最后不得不再次进行人工检索。
(四)档案管理制度松懈
许多发电企业的档案室资料遗失现象严重。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是由于企业的内部人员自我主人翁意识差,二是由于档案管理部门管理松懈,惩罚制度宽松。许多记载有重要信息的档案资料一旦损坏或是遗失,给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都是巨大的。
科学合理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实现企业档案管理高效化,为其他部门的发展创造更为优越的内部环境。所以说,发电企业的档案管理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实现企业的科学管理离不开档案管理,做好了企业的科学管理,对发电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也是一种表率。
发电企业见证了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它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许多发电企业自建国以来就一直存在并健康地发展着。这些企业中有的虽然经历过市场经济的改组和重命名,但是它的档案部门中的庞大的档案资料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上都能齐全、完整和系统地体现电力企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经验。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要科学地管理好一个发电企业,必须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对待档案部门,从档案部门可以找到科学管理企业的金钥匙。那么,如何处理好发电企业的档案管理和整个企业的科学管理之间的关系呢?
三、发电企业档案管理与企业科学管理共发展
(一)企业的管理关键在科学,档案的管理关键在人
企业是由人管理的,一个大的发电企业由诸多庞杂的部门构成。要实现高效的管理并非易事,而事先这个目标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一要从精从简,部门宜少不宜多;档案的管理关键在人,人员的素质高低由企业的科学管理决定。所以,要实现档案的高效管理,必须先清理掉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从根本上杜绝人浮于事的现状;其次要加强对档案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既要组织档案部门工作人员学习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知识,又要培训他们保护档案、整体档案的技能。要对企业的所有员工进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档案价值的利用效率。
(二)针对发电企业的特点,依法加强对档案部门的保护
发电企业的档案价值高。这些档案资料能够给企业带来潜在的隐藏的经济效益。所以,科学的管理要求:严格按照法律的基本要求来管理档案。对于档案的借阅和使用必须登记到位、借阅时间明确,遗失档案要追求责任到人。对于档案管理人员,则要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知识的培训,提高档案资料的重要性和地位。对于那些损坏档案、泄密档案的工作人员要依法处理。
(三)将整个企业的管理经验嫁接到档案部门,将给档案部门的价值充分利用到为企业创造价值中
企业的科学管理是一种模式,既适用于整个企业,也适用于企业中的每一个部门。所以要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统一标准,齐全门类,收集有价值的档案以弥补企业的不足之处。开展网络的宣传,将档案信息通过网络传播。贯彻档案中积极的政策、方针和精神。控制好档案的安全,及时有效地为其他部门提供信息。
参考文献:
[1]张斌,企业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2(12)
[2]王传宇,科技档案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张斌,对我国企业档案管理困惑的思考[J]北京档案,2007(02)
[4]阎心梅,用科学发展观推动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J]企业档案,2005(09)
[5]魏建萍,试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J]档案人语,2010(3)
一、实习目的:
为了加强对营销管理知识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参观、学习企业的生产、销售流程和理解企业文化精髓,有利于加深对现代企业营销管理现状的了解,加深对企业管理活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通过实习调研活动,锻炼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提供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
针对于此, 我在进行了三年专业课学习之后,通过对《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创业管理》和《管理思想史》等专业课的学习,可以说对有关管理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已经基本掌握了,但这无非只是纸上谈兵,倘若能将这些理论性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那必定会事半功倍,达到我的学习初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企业管理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
二、实习时间:
2012年6月29日至2012年7月24日
三、实习地点:
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办公地址:延吉市朝阳街光明小区北侧。厂址:图们市图曲路365号。
四、实习单位概况:
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始建于1997年8月份,座落于美丽的长白山脚下、图们江畔。是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设计施工于一体的综合性防水材料企业。是国内较早生产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纶高分子防水卷材以及防水涂料的专业生产企业之一,是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会员单位,在同行业率先通过了is09001:XX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企业拥有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拥有国内先进的大型现代化流水生产线设备,年产量已突破600万平方米,产品的配方、工艺及性能指标等方面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企业目前已形成了“禹威”牌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纶高分子防水卷材以及防水涂料等系列产品,其中包括柔性体、弹性体(sbs)、塑性体(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纶高分子卷材、聚氨脂防水涂料、js复合防水涂料等,这些产品能全面满足防水工程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均获得省市优质产品称号,被吉林省政府命名为“吉林省名牌产品”、“用户满意产品”,被吉林省消协评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被质协评为“质量担保产品”,被吉林省工商局评为“著名商标”、“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企业采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内求提高、外求发展,坚持以市场开发为主体,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的方针,用优良的技术和服务为顾客提供高品质的防水材料,与各界朋友真诚合作,共筑宏伟大厦。
五、实习内容:
我们的实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7月1日—7月14日,主要是以走访延吉市各大建筑设计院为主,以延边大学学生的身份,以科研立项数据调查的名义,调查有关延吉市建筑业的在建工程数量和具体地址、延吉市未来的规划、建筑规模和数量等方面的数据。第二阶段从7月14日—7月24日,主要是根据前阶段的调查成果,进行实地调查,以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推销员的身份,直接向各大建筑单位和施工方推销我们的防水材料。
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的李崇李总经理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防水材料基本知识,包括材料的组成成分,材料的价格,材料的性能以及我们公司的销售情况,生产情况,盈利水平等等。下午,由于里总有事出去了,我们就被安排在办公室,帮着整理一些办公室的文件。
明确完工作的内容和步骤之后,我们开始着手了。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决定以延边大学学生的身份,以科研立项的名义进行调查,主题是《金融危机对延吉市建筑行业的影响》。
真正的工作开始了,为了是我们的调查更有效率,我们对每个人的工作内容进行了分工,我则负责记录他们的调查内容,并进行整理,以下是我们在7月6日向延吉市建筑设计院总工会的朴永默朴院长调查的一些内容:
根据朴院长对目前经济形势的评价,现有的房地产市场不是很乐观。主要原因有:国家政策的不鼓励,导致开发商可贷款金额减少,资金供应出现短缺,材料供应商也为周转资金而大幅降价销售材料。
这就是我们对每家建筑设计院所采取的调查方式,以及我们所得到的信息,信息的整理格式的样本。在接下来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同样采取了以上的方式,整理出了以上格式的调查成果。前期的工作在两周之后顺利结束了,而接下来的工作对我们来说则更具有挑战性,从7月14日~7月24日,我们将根据前阶段的调查成果,进行实地调查,以延边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推销员的身份,直接向各大建筑商推销我们的防水材料。直接前往工地是很不安全的,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还是进行了分组,在出发前,我们都相互提出了一些应注意的事项,最主要的是要注意安全,同时要注意每天都要对当天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并向李总进行汇报。这就是我们实习的基本内容。
六、实习心得:
转眼之间,为期4周的实习已经结束了,虽然工作的时间很短暂,但对于我来说所有的经历都是刻骨铭心的,这是我人生当中的第一份正规的实习工作,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也认识到了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真是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对工作的总结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要总结一下自己在实习期间的体会。
1、自主学习。工作后不再象在学校里学习那样,有老师,有作业,有考试,而是一切要自己主动去学去做。只要你想学习,学习的机会还是很多的,老员工们从不吝惜自己的经验来指导你工作,让你少走弯路;集团公司、公司内部有各种各样的培训来提高自己,你所要作的只是甄别哪些是你需要了解的,哪些是你感兴趣的。
2、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你不只为公司创造了效益,同时也提高了自己,象我这样没有工作经验的新人,更需要通过多做事情来积累经验。特别是现在实习工作并不象正式员工那样有明确的工作范围,如果工作态度不够积极就可能没有事情做,所以平时就更需要主动争取多做事,这样才能多积累多提高。
3、团队精神。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个项目,在工作的过程中如何去保持和团队中其他同事的交流和沟通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位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曾对团队精神的能力要求有这样的观点:要有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合理的分工可以使大家在工作中各尽所长,团结合作,配合默契,共赴成功。个人要想成功及获得好的业绩,必须牢记一个规则:我们永远不能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团队利益之上,在团队工作中,会出现在自己的协助下同时也从中受益的情况,反过来看,自己本身受益其中,这是保证自己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4、基本礼仪。步入社会就需要了解基本礼仪,而这往往是原来作为学生不大重视的,无论是着装还是待人接物,都应该合乎礼仪,才不会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这就需要平时多学习,比如注意其他人的做法或向专家请教。
5、为人处事。作为学生面对的无非是同学、老师、家长,而工作后就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关系。无论是和领导、同事还是客户接触,都要做到妥善处理,要多沟通,并要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换位思考,而不是只是考虑自己的事。
其次,我想谈一下实习的意义。
实习是一种对用人单位和实习生都有益的人力资源制度安排。对接受实习生的单位而言,是发展储备人力资源的措施,可以让其低成本、大范围的选择人才,培养和发现真正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人才,亦可以作为用人单位的公关手段,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如实习生)了解用人单位的文化和理念,从而增强社会对该组织的认同感并赢得声誉。
对学生而言,实习可以使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尝试不同的工作,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逐步完成职业化角色的转化,发现自己真实的潜力和兴趣,以奠定良好的事业基础,也为自我成长丰富了阅历,促进整个社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后,我想我在学习和工作我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缺乏工作经验。
因为自己缺乏经验,很多问题而不能分清主次,还有些培训或是学习不能找到重点,随着实习工作的进行,我想我会逐渐积累经验的。
2、工作态度不够积极。
在工作中仅仅能够完成布置的工作,在没有工作任务时虽能主动要求布置工作,但若没有工作做时可能就会松懈,不能做到主动学习,这主要还是因为懒惰在作怪,在今后我要努力克服惰性,没有工作任务时主动要求布置工作,没有布置工作时作到自主学习。
3、工作时仍需追求完美。
在工作中,不允许丝毫的马虎,尤其是作为企业管理人员,严谨认真是时刻要牢记的。 我坚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从中获得的实践经验使我终身受益,并会在我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得到印证,我会持续地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期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充分展示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而努力。
[关键词] 学习型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3-0045-03
[作者简介] 陈国华,淮海工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江苏 连云港 222001)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当今世界前沿的管理理论之一.它既是一个宏观的管理理论,又是人类共创、共识的现代管理理论。随着信息革命、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所有企业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竞争环境.传统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理念早已不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因此.企业组织如何适应新的知识经济环境、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已成为全世界大小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一种全新的给企业带来强大生命力的管理理念――“学习型组织”应运而生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国权教授提出了学习型企业的定义:学习型企业是指能够有意识、系统和持续地通过不断创造、积累和利用知识资源.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从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组织。当今,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现代企业所处的环境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了“第一次生产方式革命”,即单一品种(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替代手工制造单件生产方式;随后代之的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即“第二次生产方式革命”;当今出现了诸如柔性化生产、平面网状管理、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生产、MRPII、ERP和生产系统的网上管理化等新方式和方法。在世界许多国家都为创建学习型社会而努力的大背景下,我国生产管理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生产观念、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显得略为落后。
一、我国传统生产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我国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是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单一品种(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是相适应的。归纳起来,我国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是“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以生产调度为中心”控制整个生产,与单一品种(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管理模式。然而,这种生产管理模式并非我国所独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企业在20世纪60年代都走过这一相似的道路,只是我国企业还没有完全建立单一品种(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之前,该种生产方式就被美国、日本企业所放弃。也就是说,我国企业还没有走完“单一品种(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历程之前就已经面临着“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的挑战,或者说又落在了“第二次生产方式革命”的浪潮之后。我国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存在着以下弊端:
1.企业的“多动力源的推进方式”使库存大量增加
“多动力源的推进方式”,是指各个零部件生产阶段,各自都以自己的生产能力、生产速度生产零部件,而后推到下一个阶段,由此逐级下推形成“串联”,平行下推形成“并联”,直到推到最后的总装配,构成了多级驱动的推进方式。由于生产是“以多动力源”的多级驱动,加上没有严格有效的计划控制和全企业的同步化均衡生产的协调,各生产阶段的制品必然会形成“长线”和“短线”。长线零部件“渲泻不畅”进入库存,加大库存量,而短线零部件影响配套装配,形成短缺件。然后,当“长线”越长,“短线”越短时,各种库存不但不能起到协调生产、保证生产连续性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造成在制品积压,流动资金周转慢,生产周期长,给产品的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劳动生产率以及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方面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2.企业生产缺乏柔性,对市场反应能力低
所谓“柔性”,就是生产的灵活性、可变性和调节性。现代企业的生产组织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变性,要求在短时期内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转换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但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是以产品为单位,按台份编制生产计划的。投入一个产品与调整一个产品对整个计划影响较大,再加上企业生产的反馈信息比较慢,下月初才有上月末的生产统计资料,无法实现动态调查,生产严重滞后,导致生产系统速度慢。
3.生产单一(少品种)产品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结构
在传统生产体制下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结构方式,不但是一种效率低下的生产方式,而且也排斥多样化经营,靠增大批量降低成本生产,这样的生产非常不利于企业分散风险,提高效益。现代生产是充分利用发达的社会分工和协作,组成专业化和多样化相结合的整机厂和专业化的零部件厂。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变化很快,消费需求多样化,从而引起产品的寿命周期相应缩短,为适应市场需求环境的变化,必将使多品种、中小批量混合生产成为制造企业生产方式的主流。
4.企业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相脱节,计划控制力弱
企业在生产计划的编制过程中,是以产品为单位进行的,但又由于各生产阶段内部的生产物流是以零件为单位的。因此,作为厂一级的生产计划只能以产品为单位,按台份下达到各生产阶段,即有关车间,而不能下达到生产车间内部。生产车间内部则根据厂级生产计划,以零件为单位自行编制本车间的生产作业计划。由于各生产车间的工艺、对象和生产作业计划的特殊性和独立性,致使各生产车间产量进度不尽相同。而厂级计划是以产品为单位编制的,对各车间以零件为单位的生产作业计划不能起到控制作用,导致计划控制力弱。
二、学习型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内容
学习型企业组织结构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团队化/网络化(team based/net-worked);第二,扁平化(flat);第三,市场/客户导向性(market/customer ori-ented);第四,弹性/可重构性(elastic/reconfigurable)。学习已成为学习型企业每个员工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方式,面对新形势,学习型企业应更新生产管理观念,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构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生产管理模式,“跳越”过“第一次生产方式革命”的阶段,迎接“第二次生产方式革命”及现代生产方式的挑战。那么,我国企业必然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
1.生产组织方面,“以零件为中心”组织生产
“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是指在整个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生产阶段之间的生产物流是以产品为单位流动和传递的。生产一个产品,要把一个个零件设计出来,再把一个个零件加工出来,即实际工作是以零件为单位进行的,从而会出现各生产阶段内部的单位口径不一致,表现出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的特性。“以零件为中心”组织生产,是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从工艺设计、计划编制、生产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都以零件为单位组织安排。该生产方式在各生产阶段内部和各生产阶段之间“生产物流”的单位是统一的,即以零件为单位,可使生产计划与生产作业计划成为“一揽子”计划。它克服了“以产品为中心”方式由于其单位口径不一致造成的生产物流间割裂和脱节,使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之间的信息传递无障碍,从而使各生产阶段之间及其内部的生产物流和“信息流”都能受控于统一的控制中心,即整个生产过程受到严格、有序的控制。
2.生产管理手段上,以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过程
20多年来,计算机技术已经给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包括生产管理在内的企业管理带来了惊人的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CAD、CAPP、CAM、MRPⅡ、ERP以及现代生产系统中出现的柔性制造(FMS)等技术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使企业的经营计划、产品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以及营销等一系列活动有可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更加灵活地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要求。但是,这种技术的巨大潜力在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下是无法实现的。它以学习型企业为平台,构建现代生产运作系统,实现经营与生产一体化、制造与管理一体化的高度集成发展。
3.生产方式上,按精益生产方式组织生产
按照精益生产的要求,企业在围绕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其具体形式是“拉动式”生产。即企业的生产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准时地组织各环节的生产,下环拉动上环,消除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松弛点,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过程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拉动式”生产彻底地改变了过去那种各环节都按自己的计划组织生产,靠大量的在制品储备保任务、保均衡的做法,做到市场需要的产品能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出来,减少储存,最终做到生产与市场需要相同步。
4.品种结构方面,实现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生产
“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和“以调度为中心”控制进度的管理方式,是与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当今,一方面,在市场需求多样化面前,这种生产方式逐渐显露出其缺乏柔性,不能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弱点;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使生产工艺技术以及生产方式的转换成为可能。而当今的企业必须面向用户,适应市场,并依据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变化进行不断地优化产品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产品品种、质量、价格与个性化服务的需求,这也是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大量生产方式正逐渐丧失其优势,而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生产方式将成为主流。
5.生产管理制度方面,做到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我国传统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生产管理的非制度化、非程序化和非标准化是我国传统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特征之一,它反映在管理业务、管理方法、生产操作、生产过程、报表文件、数据资料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生产现场,生产无序,管理混乱,“跑、冒、滴、漏”以及“脏、乱、差”等现象比比皆是。学习型企业要求的是生产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在管理工作中,完全按照各种规章制度、作业标准、条例等执行,一切都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按作业标准操作,按程序管理。
三、构建学习型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少企业也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方法,但离学习型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生产管理模式更新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明确生产管理各个组成系统的关系
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生产准备系统;二是生产操作系统;三是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处理好生产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系统的关系,使各个系统相互服从,相互协调,及时有效地运行,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强大,从而有利于加速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更新。
2.正确处理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现阶段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过于重视企业制度创新,忽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必然会影响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更新。因此,企业必须正确处理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三者紧密相结合,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以及管理创新的组织保证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来适应市场的需求,或者通过技术创新来创造出新的生产方法。
3.企业在引进中注意消化吸收和创新
学习型企业表现为以团队学习为特征,以增强企业的学习力为核心,不断引进吸纳,使员工活出生命的意义,达到企业财富速增,服务超值的目标。但是,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一定要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实行单件生产方式的企业以及资金雄厚、管理水平高、有一定计算机管理基础的企业引进MRPⅡ或ERP模式较为适宜;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加工装配型制造企业而言,首先引进准时生产(JIT)思想一般更有适应性,待企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再进行“二次引进开发创新”,推行ERP模式。无论精益生产(LP)模式还是ERP模式,对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有其不适应方面。LP模式强调生产管理中消灭一切浪费,但在目前我国生产环境下是难以实现的;ERP虽可以使企业库存大幅度降低,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但需要有先进的计算机系统作支持,需较大的投资。我国的企业应积极地吸取两种先进模式的思想精华,探索二者结合方式,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逐步推行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生产管理新模式。
四、结束语
基于学习型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与传统企业相比.更能反映出学习型企业的组织特征。对于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理论方面的研究.我国许多学者做了很多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为我们推动学习型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基于学习型组织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理论.从学习型组织的角度对企业生产管理模式进行剖析,阐明企业生产组织、生产手段、生产方式、生产制度等方面特征,对实践中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构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汪星明,施礼明.现代生产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2]刘丽文.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龚国华.生产与运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胡涛,等.论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趋势[J].北方经贸,2003,(10).
[5]聂子龙.工业时代的管理模式及演变[J].兰州学刊,2002,(1).
【论文摘 要】《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在管理专业学科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其教学改革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效果。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本质是强调创新,其理念和方法对于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趋势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就是在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复杂的市场激烈竞争的管理实践中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它于20世纪70年代诞生后,逐渐为众多企业管理者所广泛应用。该理论是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建立在管理基础理论、职能管理理论之上,是整合性的、最高层次的管理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管理课程,最早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中率先开设,后引入我国,成为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在管理专业学科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996年,国家教委(教育部的前身)“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该课程列为管理类专业培养计划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管理类专业中,一般都将该课程列为专业核心必修课程或专业选修课。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面向现代社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直接从事实际工作、解决具体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明显区别于研究型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的。针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把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的《企业战略管理》为突破口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也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工作以及经济建设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我们创新地学习、实践和探索。构建一个创新型教改团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改效率和效果。作为当今新组织形式之一的学习型组织的本质就是创新。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理念和方法为《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博士。其研究成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于1995年出版就风靡世界。此后,世界500强企业中几乎有一半按照该理论的原则来设计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是在发展中形成了持续的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的组织。它主张组织按照学习关系建立上下互动、内外互动的组织结构。组织领导和成员之间打破旧的等级森严的层级形式和相互隔离的部门形式,充分和积极交流经验和得失,互相促进提高。组织和环境之间消除旧的隔绝障碍,组织积极地适应环境,环境也给组织提供有效而充足的资源,保证组织的高效力。
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特征是:共同的愿景,重视团队的作用,强调善于学习和不断学习,组织结构出现扁平化,领导者是真正的学习者,强调创新。
彼得·圣吉曾经说过:“如果让我用两个字表述学习型组织,是创新;如果用四个字,是持续创新。”他认为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在于创造性地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就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与标志,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所在。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要通过五项“修炼”来创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其中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艺术与技能的核心。该理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应该做到,创建一个有管理专业教学管理者、主讲《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师、学生代表等参加的《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改革团队(以下简称教改团队)。该团队的构建以及教学改革工作开展应该按照上述五项“修炼”来创建,具体做到:
(一)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自我超越”是“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客观地观察现实。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它要求组织的成员不断学习,去除自己的既有成见,勇于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不断地创造并努力实现心中最想实现的愿望。
这要求教改团队成员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积极创新。他们必须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征。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以下特征:①就业导向与社会需求高度吻合;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能力紧密结合;③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④富于面向职业应用的创新精神。
这些人才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应以其“进入角色快、业务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等特点而具有竞争优势。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既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培养研究人员的任务,也有别于高职院校培养熟练技术工人的要求。
基于上述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方面,应该树立的理念是: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体系清晰、简洁、够用,着重于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特别是综合能力培养。
(二)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
“心智模式”是指由于过去的经历、习惯、知识素养、价值观等形成的、基本的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改善心智模式是建立在自我超越基础之上,通过接受新的观念,形成新的思维方法、方式和习惯。良好的心智模式可以帮助管理者做出有效和及时的决策,以获得良好的组织绩效。
这要求教改团队成员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思维方式,以做出正确的教改决策。如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手段更新、实践教学环节、考试改革等方面重新修订和探索。 转贴于
(三)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建立共同愿景”是组织学习的重要环节,使组织成员有共同奋斗的目标。组织成员的个人自我超越最终要以组织共同目标的形成为标准,在组织成员的积极互动下,把成员个人的愿望变成集体的共同意志,组织集体的共同愿景才能有效地形成。
这要求教改团队成员要把学院的要求、各个专业培养定位、教师的授课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兴趣点统一起来,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以此把全员团结在组织共同奋斗的目标之下,以此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组织进步的合力。
(四)第四项修炼——团体学习(Team Learning)
“团体学习”是组织学习的最关键的环节,是基于共同愿景进行的。组织成员在共同的目标之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充分沟通和积极探索,形成团体合力、能力和团体的智慧。
这要求教改团队成员,通过保持学习的能力, 及时铲除组织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不断突破组织成长的极限,从而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善于不断学习。不但重视员工个人学习和智力的开发,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组织智力)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把个人的能力整合为组织的能力。可以利用教研室活动、观摩教学、学生课余活动等多种形式互相学习、共同学习、总结《企业战略管理》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促进教学工作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
“系统思考”是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组织内部的关系以及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的联系。它要求组织在团体学习以后,利用已经形成的团体共识和团体合力,全面系统地思考组织自身、组织与环境之间的长远发展战略,制定出系统的发展方法。它既是其他四项修炼的基础和核心,又是对其他四项修炼的整合。
这要求教改团队成员,共同思考《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理论体系构建问题。做到脉络清晰,理论完整但不庞杂,既详略得当、又突出重点;理论阐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准确掌握知识;注意增加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内容。另外,结合理论阐述,每章节要配有生动、时代感强的案例分析和阅读资料,易于学生理解理论和实践应用。
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理论体系构建方面,我们对该课程理论体系构建原则是:博采战略管理学界众家之长、依循企业战略管理过程而展开循序渐进的理论体系构建。他们在综合分析和研究国内外著名的企业战略管理教材和专著的基础上,提出根据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四个阶段(确定企业使命、战略环境分析、企业战略选择、企业战略执行)来构建该课程理论体系。分为以下四个有机联系的模块:企业战略管理导论、企业战略环境分析、企业战略选择、企业战略执行。以上四个模块的有机结合反映出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不间断的、动态的管理过程。在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教学时,以上体系清晰明了、内容选取详略得当。
四、结论
综上所述,学习型组织理论对于促进应用型本科学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其创新理念和方法,可以帮助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科学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周群英.应用型人才培养呼唤知行体系教材 [N]. 中国教育报,2010-4-19(5).
[2][美]彼得·圣吉.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美]迈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基森.吕巍,译. 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王绚皓.企业战略管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5]王绚皓.组织行为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学习型;企业管理;转型期;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2
经历了改革开放与经济腾飞的中国,积极的应对着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加剧了企业间的相互竞争,整个国际市场已经全面呈现出知识竞争、科技竞争的态势。我国企业现代化脚步也在不断加快,已经迈出了脱离计划经济的第一步,正处于适应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企业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开拓了视野同时也使竞争愈演愈烈,通过借鉴国外企业的成功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背景,不难看出,寻求适合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才是引导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创新型企业、学习型企业营运而生,其核心就是将知识与科技作为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管理创新是关系到企业远期发展规划的重要问题。
一、学习型企业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1.学习型企业的含义
学习型企业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以人为本,以企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增强企业学习、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所架构的学习求知的目标管理体系和所建立起的能够不断实现知识转化的运行机制的现代企业。学习型企业管理理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顺应现代学习型企业发展需求,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组织的学习气氛而建立的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与传统的企业不同的是,现代企业更加注重知识资本的积累,将科技发展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因此,学习型企业就是在这样一种市场竞争需求下应运而生的,是符合国际市场竞争潮流发展的现代化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转型期,学习型企业具有相当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是企业开展自身发展转折的重要转折点。
2.学习型企业管理的特点
学习型企业管理的特点在于企业组织强调以共同愿景为大前提,以增强整个组织的学习能力为核心,强调提高企业的创造性产出,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学习型企业管理以培养整个组织的自发性学习能力为目的,以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形式为主要手段,开展对企业内部的推动性管理,形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双向互动关系。学习型企业管理主要应用于具有创造产出能力的企业范围,且企业的产出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参与智力性劳动的人员较为密集,在这类现代企业内部实施学习型企业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培养企业富有生命力的后续人才团队,并能够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然而,实施学习型企业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增加企业管理成本等,与企业未来发展规划相比,管理成本的增加只是现阶段的一种积累,在企业能够负担的情况下,实施学习型管理仍然是长远发展的最优选择。
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1.传统企业管理模式
传统的企业管理在我国运行已久,按照企业内部分工将企业各职能部门进行纵向的切割,划分为决策机构、行政机构和职能机构。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形成一种垂直化的等级体制,自上而下进行纵向管理,高层的管理者做出管理决策后,对低层的管理者进行监督和控制,而低层管理者在执行上层决策的同时,还要将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层层上报、请示,然后才能够做出处理。从管理结构上来看,这种管理模式尽管很清晰的明确了权责范围,但缺乏效率性和科学性,决策层位于管理等级的最高端,往往很难第一时间体会到问题的影响性,多数情况下是在问题发生以后,经过层层上报才获悉,因此,延长了管理决策反应时间。传统的企业管理重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其管理核心是采用周密的制度约束来保证企业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传统的企业管理更多的是针对制度而开展工作,尽管能够对企业发展进行有效的保证,但却无法取得整体工作效益的最优化。
2.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已经沿用了几十年,在不断的发展和摸索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再加上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转移等,使得现代企业必须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推动企业不断前进。现代企业管理试图采用较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来对传统的垂直结构进行改造,这样可以大大缩短管理距离,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在平行的结构范围内进行网络化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第一时间对管理问题作出反应,充分发挥企业 内部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企业所有人员开展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将被动式管理转变为能动式管理。现代企业管理更注重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是针对“人”来实施的管理,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逐步加快企业管理智能化步伐,增强企业生存能力,拓展企业生存空间。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是以参与国际化竞争为基础,提升企业自身创造性为动力的柔性化管理。
三、完善学习型企业管理的几点建议
尽管学习型企业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典型代表,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求,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就我国目前企业管理开展的总体情况来看,传统企业管理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尤其在大部分国有企业中,仍然保持着传统企业管理作为主导。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和企业竞争发展需求而诞生的,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和适用性。但在我国传统企业管理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转变管理模式是需要循序渐进开展的,完善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应当在传统企业管理的基础上,逐渐融合学习型企业管理,从而实现稳步过度,顺利完成企业管理转型。
1.建立学习型企业管理的文化氛围
开展学习型企业管理首先要营造企业文化氛围,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来树立企业转型形象,提升知识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比重和地位,打造现代企业科技为先的企业形象。从培养员工责任感的角度出发,积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提升员工的社会责任感与荣誉感,重视社会价值的体现。尽管企业的运营是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在现代的社会发展中,经济利益仅仅是企业成功的一方面,社会效益也同样是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知识经济时代,要积极通过企业宣传途径提升员工对知识生产力的重视程度,将提高自身知识能力与提升企业整体科技能力有效的结合起来,加大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力度,鼓励员工继续学习和深造,并向员工提供各种技术培训机会,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尊重知识成为企业文化的主导。
2.以人为本、创新管理理念
员工是企业最基本的构成,传统的企业管理同样具有一定的可取性,“制度约束”在学习型企业管理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传统管理制度区别在于,现代制度的“以人为本”色彩浓厚,并不是生硬的管理。通过关注员工的工作、生活、思想等方面,来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对思想激进、情绪波动较大的员工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消除员工顾虑,对工作积极性高涨的员工要给予必要的激励措施来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实施人性化管理才能够达到政令畅通、各尽其责,营造和谐、稳定的企业管理环境才能够使企业管理发挥最大程度的能动效果,鼓励员工进行自主化约束、能动性管理。学习型企业管理是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要使员工接受新的管理理念,将自身的学习性与整个企业的学习能力结合起来,从意识上形成一种学习理念,从而实现管理创新,将企业从原有的传统管理模式下逐步剥离出来,逐步向学习型管理模式过渡。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加剧,知识资本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高。学习能力成为现代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学习型企业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特别是处于转型期的各企业,如何选择企业管理模式引导企业未来发展成为了企业转型的核心问题。学习型企业管理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和认可,在我国现阶段,企业需要提升创新能力与科技含量的重要时期,学习型企业管理更加成为一种必要的选择。通过将员工的个人学习性与整个企业的学习能力相结合,来提升企业整体学习水平,成为学习型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也将是企业生存和未来发展的重要着眼点。
参考文献:
[1]王利平.创建学习型企业 实现可持续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2(01).
[2]蒋健康.建立学习型组织 打造企业软实力[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0(09).
[3]吴琼艳.论构建我国企业学习型组织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2(03).
[4]李志清.试论学习型企业文化提升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J].科技信息,2012(08).
关键词:企业管理;数学统计;辨析
管理就是要在复杂的情况下,做出明智的、适合企业发展的决策,以有利于企业发展为目标。基于这样的情况,企业管理必须要在占有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之上才能制定计划。这样,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数学统计基础,运用统计的方面来进行分析。使得企业管理更有利于决策者做出决定。统计中不但包括如何搜集和整理数据,还包括如何分析和应用这些数据。这些都为企业管理发展提供具体的方法,使得企业能力利用这些方法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立足。所以说,要想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更加离不开统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计划管理离不开统计
计划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考虑计划管理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到统计数据,还要考虑到检查方法。这两者都是缺一不可的。统计是制定计划的重要依据,检查计划手段和方法同样也是制定计划额的参考条件。所以,不得不说,统计是企业计划管理的重要工具。
二、企业管理活动离不开统计
确凿充分的事实情况是智慧企业发展的重要根据。而统计正好符合了这个确凿充分的特点,它是根据现有的指标体系和数学语言来完成的,能够把企业的执行活动、相关业务活动等方面以量化的形式直接反应出来,更加的直观、具有针对性。
拿统计报表来举个例子。统计报表可以让管理经营者直观的看到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生产情况。比如商品流通统计报表,管理者通过简单的数据统计,就可以把问题直观的反应出来,通过一些简单的计算,把商品的库存情况、流通情况以及和上一年度的比较,看到其增长和发展状况等等。通过这些统计报表,找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现的偏差,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背景下,及时调整,有针对性的加强企业管理,让企业更好的发展。
除了上文当中论述的之外,还要考虑企业其他的相关情况。例如:商品生产情况、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供求关系、本企业发展的其他客观条件。这些情况要靠专业的组织进行社会调查才能完成。而这些专门组织的调查,多半都是离不开数学统计的。而且有许多组织就是专门的统计调查组织。这些组织通过调查,借助有效的数据统计手段,来分析了解客观情况,针对发现问题,采取可行性策略,为企业发展提供平台。所以,企业活动离不开统计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三、监督企业活动离不开统计
企业通过对自身情况进行统计,这种统计同时也是企业“自查”的一种行为。通过对这些情况的统计,对自身企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在统计当中,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在统计中,看到企业今后发展的需要,提出推进企业管理的改革方案,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从一个方面来看,企业管理运用统计的方法,会对企业执行情况进行查看,对其中的资料进行检查。通过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对企业业务活动的整体情况所有掌握,了解企业活动的基本动态。在计划期未结束前,结合预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对照检查,及时了解计划执行的基本情况,对剩余部分,有一个清晰认识和整体规划,如果时间不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跟进计划;如果时间富足,可以按照计划做相应调整。总之,这样对企业管理者来说,能够把握好计划发展的节奏,不断调整新的内容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质量,增强员工工作热情,从而保证计划的顺利完成,甚至是超额完成。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在经济核算方面,能够运用统计的方法监督经济核算。严格的经济核算也是企业管理当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统计在企业管理核算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它为经济效益提供数字方面的依据,给经济核算提供更多的方法作为参考。
四、企业经济研究离不开统计
企业管理要坚持科学的管理方法,科学的方法就是要坚持客观的价值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主观符合客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企业活动盲目进行,最后以失败告终。所以,企业中对经济规律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发展特点、趋势以及走向等等方面。研究这些内容,同样需要占有丰富的材料,这些材料的搜集,就离不开统计方法的运用,比如:动态数列、平均指标等等方面。所以说,企业经济研究还是离不开统计。统计从不同侧面来帮助企业更好的占有数据资料,从不同角度反映出生产经营状况,给企业经济活动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五、企业劳动竞赛和群众参加管理离不开统计
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群众是既是生产的主体,同时也是消费的主体。所以,企业要想发展是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但是,如何处理好企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处理好的。要想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应该和群众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及时的把生产情况公布给群众,开展一些群众竞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实行这种民主管理,才能推动劳动发展和生产建设。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合理运用好统计,不但会让企业管理更加的高效科学,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对自身的监督力度。这些都是我们企业发展在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因此,在企业管理中,怎样按经济规律管理企业,怎样运用统计资料、统计方法管理企业,仍是今后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池国华.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功能定位与系统构建[J].管理世界,2011(06).
[2]刘玉廷,王宏.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制度安排――关于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有关问题[J].会计研究,2010(07).
[3]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著.企业内部控制评价[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关键词】工业;企业;管理;课程分析
《工业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中职学生必修课,联系多门专业课知识衔接,中职学生就业方向,大部分都在各类企业。如何让中职学生全面系统了解、掌握企业和企业管理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更有效从事企业生产和管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企业必须适应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起着重要指导作用。下面就从《工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分析进行探讨,与同仁共勉,阐述如下:
一、教材设计分析,突出企业特征
1、教材基本分析。
《工业企业管理》课程教材,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出版社出版2008年再版印刷,是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教材使用方便灵活,充分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密切联系我国工业企业生产实际,反映我国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基本现状。为增加教材的适应性,力求强调企业的科学管理,教材内容比较系统,教材之间分工协调比较好,能够准确把培养目标基本知识要求,注重同生产实际相结合,知识结构清晰,观点阐述简练。
2、整合教材内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企业深化改革,企业现代管理注入新的内涵、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反映了工业企业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现代工业企业管理经营理念、模式、创新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所以精心设计整合教材内容,进行二度创作,补充新知识,突出教材的应用性、职业性,突出企业特征,系统、完整、概括教材的内容,教材作为课程的载体,要不断更新充实工业企业管理的新知识、新技术。
二、教学模式分析,突出专业特点
1、培养目标分析:
(1)课程目标分析:培养学生了解企业的概念特征、类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作用与体系、生产管理体系与要求、生产作业控制、作业方法研究、生产班组、质量、成本、设备、工艺、技术等方面管理知识,全面了解企业管理主要活动信息系统。
(2)能力目标分析:着力培养学生掌握生产管理领域的基本分析技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造性思维、准确认识潜在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
(3)职业目标分析:针对中职学生专业的特点,为企业培养高技能操作者和企业优秀的管理者,具备积极参与现代企业所需要基本知识,良好职业素质,具备岗位和管理方面的技能,成为企业合格的“职业人”。
2、存在问题分析:
(1)学生分析: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文化素质普遍比较薄弱,整体素质偏低,学习主动性差,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纪律松弛,沉迷网络,学生对企业和企业管理知识了解堪少,缺少企业相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教学分析: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占的比例较大,实践的内容较少,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很难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感到枯燥乏味,知识模糊,教学效果差。
3、案例教学分析:
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学生比较欢迎,教学效果比较好,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一种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 :案例教学法是《工业企业管理》课程常用教学方法,通常以案例分析为主,制作和设计案例。结合课程特点,案例教学主动适应教学及教学管理的信息要求,注重互联网等网络教学的应用。通过图像、音频、视频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充分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教学等手段。案例教学结合工业企业实践范例,特别是国内外知名企业管理案例,案例的选择,要针对适应教材的概念,内容观点来进行筛选,案例教学要具有指导性、多样性、实践性。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列入课程前,反复认真酝酿,做好课程设置,阅读本章的开篇案例,案例直接将学生引向讨论主要问题,在问题的引领下,层层展开,从企业管理不同的侧面,反思工业企业生产管理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以自己角度,分析同一案例,力图把学生置于实际参与者和管理者的位置,以实际情境出发,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析案例的实质。
(3)教学过程:案例教学要做好充分准备,编写提纲、章结提要、课程导言、关键术语、说明案例分析步骤、提出思考题和应用题,案例旨在激起课堂讨论并阐明该章节所讨论的议题,整合章节的关键主题和概念。案例要具体、主题要突出、内容要充实、设计案例教学的情景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分成小组,以辩论的方式,鼓励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归纳整理,逐条加以分析,说明自己的论点、论证,具体措施的依据,及时反馈教学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知识点、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综合分析和运用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分析,突出实践特色
1、教学评价分析:
教育部[教职成(2010)4号],2010修订的中职专业课程的目录,强调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根据中职专业课程要求,教学评价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检测:(1)教学是否符合职业能力培养需求;(2)预期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教学设计安排是否合理;(3)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指导方法是否到位;(4)企业生产实践效果是否明显;(5)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是否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是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建立课程达标教学准则,及时反馈、反思教学过程的问题,分析教学信息评议报表,不断修改教学评价内容与标准,为提高教学质量找到改进依据和方法。
2、教学实践分析:
中职学校培养学生模式改革重点是教学过程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教学应遵循“以学生为本,实用为主,突出实践特色”教学方法,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强化学生到不同类型的企业实践实习。比如,国有大型工业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结合企业类型和产品生产特点,围绕着研究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企业制度概念特征为主要内容,寻找实践课题,充分做好就业前各项准备工作,实现学生与企业对接的软着陆。
综上所述,工业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家经济命脉。通过《工业企业管理》课程全面系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操作水平和生产管理技能,教学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教师时刻反思自己,与社会进步的差距,要对传统观点和教学方法,重新审视,从传授知识的角度,向职业教育过程中,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转变。
参考文献
职业学校考虑到学生的身份、兴趣、年龄、素质、心理情况、劳动强度、环境、工作要求,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工。在学生下厂顶岗之前,辅导教师或者班主任可以先到厂里对学生即将实习的各个岗位进行前期了解,如生产线上需要耐心、能坐得住的操作人员;需要有体力活的、需要沟通能力强的、能耐住寂寞的、视力好的、动手快的、细心的、需要有特殊技能等等的操作人员,从而对学生做合理分工,学校需要有更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教学实习工作有序而规范,形成较好的教学实习管理模式,有效地提高教学实习的质量和学生的参与度。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使学生逐步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并在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劳动观念、工作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这一切将会给班主任或者实训教师带来一定程度的管理困难。学生角色的转变:从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生与工人的双重身份。学生进入校办企业后,企业会像对待其他员工一样严格要求他们,这将使学生感到不适应,如操作技能掌握的不足、环境的不适应、新的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以及心理上的不适应等。
二、强化管理教育,转变学生的观念
学生在工学结合学徒制的实施中,以学生心态来应对社会工作情况,认识不到工学结合对能力培养的作用,容易产生心理失衡,诱发不良情绪,往往在工作中表现出情绪低落、消极怠工的现象,反过来,这也容易招致企业对学生的负面评价,进而影响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和好的习惯养成。情感心态的变化:在班级时学生上课迟到只是说服教育,上班迟到了就要罚款甚至记过;作业不做或做错了时教师的耐心教育与辅导练习,可品质出现问题则要被扣工资;学校打架有家长和学校的教育,在工作岗位上就会被开除等。学校以育人为主要目标,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两种价值取向的变化、紧张而规范的生产、严格的企业管理都会给学生带来新的问题。
三、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实习管理的依据和措施
论文关键词:新就业大学生;心理契约;离职倾向;工作满意度
近年来,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但另一方面,新就业大学生的离职率也居高不下。2007年12月前程无忧公司了<2007中国企业员工离职率调查报告》,这个报告收集了我国26个城市的200万个样本,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员工离职率最高的是工作2—3年的人,离职率达到了36%;其次是工作不满2年的人,其离职率为28%,其中大多数是年龄25岁左右的新就业大学生。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员工的心理契约和员工的态度、行为密切相关。为了降低新就业大学生的离职率,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了解新就业大学生心理契约的内容及其行为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来加强对新就业大学生的管理,降低离职率。为此,本文试图从新就业大学生个体感知角度出发,探讨新就业大学生的心理契约的构成维度及其与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的关系,并从企业和新就业大学生两方面提出建议。
一、文献回顾
1.心理契约的内容、结构及对员工态度和行为影响的研究
心理契约是一种不同于法律约定、内隐于雇佣双方心中、对雇佣关系中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一直以来都是组织行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心理契约反映的是组织与员工彼此间对于对方所抱有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心理期望。它一方面反映了组织成员加入组织的动机与目的,如期望在组织中获得回报、提升、自我实现等;另一方面又反映了组织对员工的一种期望,如希望员工对组织忠诚、尽职、奉献等。尽管心理契约是内隐的,但它确实存在,而且它是影响企业与员工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员工期望与其绩效表现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并为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提供很大帮助。
学者们对心理契约的内容和结构存在争议,主要有二维和三维结构两种观点。二维结构最早由Mac—Neil(1985)提出,认为契约关系中包括交易型和关系型两种成分。Robinson,Kraatz,Rousseau(1994)对心理契约的内容进行了实证研究。交易因子更多关注具体明确的、经济基础上的交互关系。关系因子更多关注广泛的、长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情感方面的交互关系。RousseauandTijorimala(1996)对美国注册护士进行研究,提出心理契约的三维结构: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团队成员维度。李原(2002)发现中国企业员工的心理契约由三个维度构成:规范性责任、人际型责任和发展型责任。
心理契约之所以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共同重视,主要原因在于心理契约的违背对员工态度和行为的负面影响,以及进一步造成的组织效益的损失。过去的研究一致发现雇员对心理契约违背的认知与不良的雇员行为(包括离职行为、渎职行为)存在高度正相关;与积极的雇员行为(如工作绩效、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承诺、呼吁行为)和态度(如工作满意度、组织忠诚度)存在高度负相关。
2.既有研究的不足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发现,不同的研究对象往往具有不同的心理契约结构。因此对心理契约进行对象差异的研究很有必要,因为对一部分群体来说是理解正确的心理契约对另外群体可能就是错误的。新就业大学生是企业重要的后备力量,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成长环境的不同,这一代新就业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价值观和以往的老一代员工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对于新就业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契约内容及其行为的研究,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有限的新就业大学生研究中,主要集中在新就业大学生思想教育、思想素质培养、职业教育等方面,而且多属于描述性研究,对于他们的心理需求及期望却很少涉足。因此,有必要对他们的心理契约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由于至今几乎没有运用实证方法探讨新就业大学生的心理契约自身的内容及其与工作满意度及离职倾向的关系的文章,故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二、研究模型及假说的提出
心理契约存在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基于各种形式的(书面的、口头的、组织制度和组织惯例约定的)承诺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狭义的心理契约是从员工的角度研究雇员出于对组织政策、实践和文化的理解和各级组织人做出的各种形式承诺的感知而产生的,对其与组织之间的、并不一定被组织各级人所意识到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比较侧重实证研究。
到目前为止,两种视角的研究同时在进行,但是基于狭义心理契约基础上的研究远比广义基础上的研究要多,而且很多属于应用研究。在本文中基于实证研究的需要,笔者选取Rousseau等人支持的狭义的心理契约概念。借鉴前人的关于心理契约的研究成果,根据文献及对新就业大学生进行多次访谈得知他们对企业心理期望的实际情况。本文对新就业大学生的心理契约的内容作如下界定:一是交易型契约,指新就业大学生通过感知得到的对企业所提供的各项薪酬、福利的心理期望;二是关系型契约,指新就业大学生通过感知得到的对其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等的心理期望;三是发展型契约,指新就业大学生通过感知得到的对职业发展、培训机会、职业生涯等的心理期望。
新就业大学生在感知到他们的心理契约被破坏和违背时,他们并不会立刻就有离职倾向,而是首先会表现工作满意度的降低,继而产生离职意愿。故在文献回顾基础上,我们对新就业大学生的心理契约与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的关系提出如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并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新就业大学生感知到的交易型心理契约、关系型心理契约和发展型心理契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员工对其中一种心理契约履行程度的感知会影响到对其他类别的心理契约履行程度的感知。
HIa:新就业大学生感知到的交易型心理契约履行程度与关系型心理契约履行程度正相关
Hlb:新就业大学生感知到的交易型心理契约履行程度与发展型心理契约履行程度正相关
Hlc:新就业大学生感知到的关系型心理契约履行程度与发展型心理契约履行程度正相关
假设二:新就业大学生感知到的心理契约履约程度与工作满意度正相关。
H2a:新就业大学生感知到的交易型心理契约履行程度与工作满意度正相关
H2b:新就业大学生感知到的关系型心理契约履行程度与工作满意度正相关
H2c:新就业大学生感知到的发展型心理契约履行程度与工作满意度正相关
假设三:新就业大学生的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负相关。
三、研究方法
1.定性访谈
为了充分了解新就业大学生的心理契约的内容和结构,我们首先对此进行了定性研究,采用的方法是深度访谈。2007年3—8月,我们在四川成都进行了3次深度访谈,访谈对象是成都11个企业的新就业大学生,参加人数分别为7人、6人和10人,共有23人参加,其中男性员工12人,女性员工11人。由研究者召集并主持,为了便于比较各次访谈讨论的内容,并使得整个讨论过程不偏离主题,主持人在每次访谈中都使用同一提纲,向参加者提出相同的问题:在招聘时,你的企业给你提供了怎样的承诺?你认为你的企业应该给你提供怎样的工作条件、待遇及发展空间?将被访谈者的回答——记录,整理成条目,将多次提到的内容排在前面。并将通过访谈得到的新就业大学生的心理契约内容条目和文献研究得到的心理契约问卷进行对比整理,得出新就业大学生心理契约问卷的基本题项。将此基本题项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专家进行讨论,决定一些问项的删改,并再次与企业新就业大学生进行沟通,得出新就业大学生心理契约问卷的初稿。
2.问卷设计
新就业大学生心理契约量表:运用在文献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新就业大学生心理契约调查问卷初稿,在四川3家企业的65位新就业大学生中进行试调查,得到较好的信度,OL值均达到0.8,小量修改后,最终定稿。新就业大学生心理契约最终量表共9个问项,用以测量交易型心理契约、关系型心理契约和发展型心理契约。工作满意度量表采用Ouinn(1974)编制,Pond(1987)和Rice(1991)修订的包括六个问题的整体工作满意度量表。该量表已由Field(2002)编人书中,翻译成中文出版。离职倾向量表采用了樊景立(Farh)等1998年开发的量表,Farh等在中国香港使用该量表进行过研究,认为该量表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重测信度。量表在形式上采取Liket7点尺度法,最低为1分,表示“非常同意”,最高为7分,表示“非常不同意”。
3.研究样本
选取成都地区56家企业的年龄在25岁左右的新就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450份,收回330份,其中有效问卷27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61.33%。其中,男性占52%,女性占48%;本科学历的占86.7%,大专学历的占13.3%。
4.分析方法
问卷数据运用SPSS15.0和AMOS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可靠性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分析。
四、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1.描述性统计
使用SPSS15.0软件计算15个问项(X1一X15)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新就业大学生心理契约履约度总量表(Pc)的平均值为4-30,表明新就业大学生感知到的心理契约履约程度并不高,属于中等水平。在各分量表(JYPC、GXPC、FZPC)中,发展契约的平均值最高,表明新就业大学生十分重视企业提供的发展条件和职业生涯的设计,对此的感知最敏锐。新就业大学生的工作满意度属中等水平,平均值为4.21。新就业大学生的离职倾向的平均值为3.45,低于中等水平。
2.可靠性分析
使用SPSS11.5软件计算各个变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0nbachot值(见表1)。一般说来,OL值大于0.7,表明数据是可靠的。在本研究中,OL值介于0.818至0.914之间,均大于0.7,表明数据是可靠的,内部一致性较好。
3.验证性因子分析
采用AMOS7.0软件对模型中的5个变量(JYPc、GXPC、FZPC、SA、LE)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见表2)。(1)题项的信度:此指标是评价观察变量对该潜在变量的因子负荷量,以及每个负荷量是否具有统计显著性。从表2可以看出,本研究中所有问项(X1一X15)的因子负荷量介于0.65与0.94之问,符合大于0.50的建议标准;t值均大于3.29,表明所有题项的信度均已达到0.01的显著水平。
(2)组成信度:根据Bagozzi和Yi的观点,CR值越高(应大于0.6),则量表的组成信度越高。由表2得知,各变量的CR值介于0.8与0.91之问,均大于0.6,表明模型通过了组成信度检验。
(3)收敛效度:潜在变量的方差抽取量(vE)值越高,表示潜在变量有越高的信度与收敛效度,VE值应大于0.5。由表2得知,VE介于0.58与0.79之间,均超过0.5,表明测量模型的收敛效度较好。
此外,整个度量模型与数据的拟合度指标为:GFI和AGF1分别为0.93和0.90,RMSEA为0.054,RMR为0.087,NFI、NNFI、CFI和IF1分别为0.95、0,97、0.97和0.97,x~143(dr=80),p=O.00,x2/df=1.7<2,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表明度量模型与数据资料之间具有良好的拟合度。而且,所有观察变量和潜在变量之问的标准化系数介于065与0.94之间,小于0.95的门槛值,故不存在违犯估计问题。
4.假设检验与分析
使用AMOS7.0软件分析各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路径图(见图2)。
(1)假设一的检验分析
图2显示,新就业大学生感知到的交易型心理契约履行程度与关系型心理契约履行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故假设H1a成立。新就业大学生感知到的交易型心理契约履行程度与发展型心理契约履行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故假设Hlb成立。新就业大学生感知到的关系型心理契约履行程度与发展型心理契约履行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故假设Hlc成立。
(2)假设二的检验分析
图2显示,新就业大学生感知到的交易型心理契约履行程度与工作满意度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故假设H2a不成立;新就业大学生感知到的关系型心理契约履行程度与工作满意度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故假设H2b不成立;新就业大学生感知到的发展型心理契约履行程度与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故假设H2c成立。因此,假设2部分成立。
(3)假设三的检验分析
图2显示。新就业大学生的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O.001),故假设三成立。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1)基于新就业大学生主观感知的心理契约模型包括交易型契约、关系型契约和发展型契约3个维度,9个问项。经检验,其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而且,这三类心理契约存在相关关系。
(2)在假设二中,和新就业大学生的工作满意度直接相关的是发展型契约的履约程度,而交易型契约和关系型契约与工作满意度无直接关系。这说明新就业大学生非常重视发展型契约的履约程度,他们对工作是否满意直接取决于工作单位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职业发展和培训、学习提高的机会,他们十分看中职业生涯的规划与设计。
(3)新就业大学生感知到的心理契约的违背并不会直接导致离职现象的发生,只有新就业大学生的工作满意度下降以后,才会有明显的离职倾向。
2.建议
第一,企业应积极了解新就业大学生对心理契约的感知情况,尤其关注发展型契约的感知状态,为新就业大学生提供定期学习、培训的机会,让他们能够不断提高自己。并且,企业要积极为每一位新就业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设计,让新就业大学生明白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和发展方向,看到希望。当然,因为交易型契约、关系型契约和发展型契约存在相关关系,所以,企业也应关注薪酬、福利、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与新就业大学生心理期望之间是否有太大的差距,积极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