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下雪的情景范文

下雪的情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下雪的情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下雪的情景

第1篇:下雪的情景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方法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目标。然而,由于小学生生理及心理发育的客观条件制约,使得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很难提起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以至于小学数学教学很难达到预计的教学目标。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实现对学生数学知识及数学技能的双重教育目标,情境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了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模式。

一、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动爱玩是他们的本性,并且求知欲强,好奇心强。我在教学的时候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对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时候,我采取的方式是游戏教学法,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上课,我就对同学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大家能不能考倒老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可以找一个同学用电子计算机验证。”游戏开始了,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争先恐后,都想考到老师,有的说158,有的说12568,有的说3625847等等,我却对他们出的每一个数字都对答如流。同学们很震惊,为什么老师这么厉害呢,他们都急于想知道我的秘密,我趁此机会又说:“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厉害?那么,这节课我老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你们也会掌握这个绝招的。”于是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带着疑问进入了新知的探求过程。

二、情境创设的具体实施方法

1. 设计故事情境。

故事情境的创设是指将数学知识点结合特定故事(多为与数字计算有关)表现出来,让学生从具体的故事进展中,领会抽象知识点。故事情节选择要引人入胜,与知识点的结合要自然调理。如讲解“什么是半径”时,老师可以用小朋友从圆形广场中心出发,怎样才能最快到达广场边缘的冰激凌店,并在黑板上画出广场示意图,让学生在上面画出小朋友的行走路线。这样一来,创设了一个学生实际动手,共同参与比较的的情境,使学生在参与交流中得出“半径既是连接圆的中心与边缘之间的任意一条线段”的认识。

2. 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求知欲望来源于其主动设疑,传统的课堂师生问答模式中,学生被动跟随老师的设定思路,师云亦云,长期如此,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麻木消极,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经常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疑点并引导其,勤于思考、勇于提问,自行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3. 创设游戏、活动情境。

经常组织游戏活动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巧妙地在游戏活动中渗透数学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欢乐地游戏和活动中,领会枯燥抽象的知识点。这种方式经常到学生的欢迎。如在讲解“排列组合概念时”,老师可以选择A,B,C这三个字母,让学生说出可以的排列,这时学生会零星地说出ABC,ACB,BAC,BCA等等组合,然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小组,由小组推举一人说出全部的组合。在这样的活动中,要让学生在课堂发言,小组讨论中找到规律,对于此类的问题,能够快速准确地得出答案。

4. 创设生活实践情境。

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老师在创设情境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每天都能接触到的情境,以此加强学生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如在讲解“Kg、g”等质量单位时,可以在课堂模拟“超市买鸡蛋”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掂量鸡蛋的重量,实际感受物体单位差异,通过买卖环节,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数字和单位结合才能正确表示物体重量。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建立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要有“真实性”,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第2篇:下雪的情景范文

一、了解学生的差异

要实施差异教学,首要的前提是要认识和了解学生,包括每个学生的准备水平、兴趣爱好、能力倾向、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格等。若对学生不了解,那么差异教学也无从谈起。认识和了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进行。如果是新接手的班级,可以通过查看学生以前的成绩档案,举行摸底考试、从前任教师、家长以及学生本人那里获取有关的情况。如果已经任教一段时间,则可以通过作业、课堂观察、访谈、课前前测等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二、预设差异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是教师随心所欲的编造,不是教学上装点门面的摆设,也不是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是全部教学设计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其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既要重视教学中的统一标准,突出教学要求的一致性,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做到统一性与层次性相结合。一方面根据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分类设计,使全体学生达到一定的要求。

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一般根据现状把学生按优秀(A层)、良好(B层)和困难(C层)对学生进行适当分层,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和学生的实际起点确立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差异化目标应体现层次性,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目标(基础目标),又要有面向少数学生(A层)的个性化目标(提高性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那些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同样也需要有机会从事高级认知水平的思维活动,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不断地提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在不作为必达的目标的前提下,让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也有参与高级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的机会。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学生认知能力不同因素之间的发展也具有差异性,比如,有些学生对识记感到困难重重,但却可以轻松地完成需要高级思维的学习任务。

三、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1. 互动交流

课堂开放是实施差异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课堂开放的核心特征是“对话”、“交往”、“互动”。 通过交流与互动,学生对事物或问题原有的认识和理解,包括那些不确定的信念和认识、理解、偏见等,都可以得到激活、显现和暴露,而这恰恰是实施差异教学或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即时的、灵活的和高频率的对话交流,对弄清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教师可以通过测验和作业批改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理解,但这种了解有它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它们都不具有对话互动所具有的“即时性、连续性、灵活性与生成性”。另外通过课堂对话与交流,学生对同一事物或问题的不同认识与理解,可能构成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当不同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或者当不同的想法与体验碰在一起时,学生原有的经验就可以得到改组和改造,原有的认识与理解就可以得到矫正,补充与完善。具有不同认知水平或经验背景的学生,通过各自经验的自由表达、分享与交流,通过不同看法之间的相互碰撞与激荡,每个学生既可以展示自己独特的经验、才能或长处,又可以从他人表达的经验或看法中得到启发、产生灵感。这就是说,课堂中的对话互动即为每个学生展示自我,彰显个性提供了平台,也为参与其中的个体完善自我,补偏救弊提供了绝好的机会。这正是因材施教或差异教学所要追求的扬长补短、长善救失,也是差异教学不同于单一的分层教学的地方。

第3篇:下雪的情景范文

[关键字]情境学习;学习环境

情境教学要求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者的情境思维,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从而使其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情境学习理论作为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对我们重新认识学习者学习、反思传统教学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被认为是教学观的“第三次转变”。

1 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1 知识观。“情境学习”是有关人类知识本质的一种理论,它是研究人类知识如何在活动过程中发展的,特别是人们如何去创造和解释他们正在做什么的表征。在情境学习理论看来,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而不是一个抽象具体的对象;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过程中建构的一种状态,不是事实;知识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能力。因此,知识具有情境性、建构性、复杂性、默会性和工具性等特征。

1.2 学习观。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真实或类似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学习者通过参与真实或仿真的任务活动,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在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使知识情境化,从而对共同体中成员的行为、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都发生积极影响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在学习者参与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由周边参与逐渐到核心的历程,他们需要理解和把握如何在对话中获取知识,这种学习模式也被莱夫和温格称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2 情境学习理论对学习环境设计的指导原则

武法提(2000)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情境学习环境将给养一种新型的学习,它提供了互动的、鼓励性的活动,能满足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从而支持学习者在真实活动中进行意义协商。如何设计学习环境来支持学习者的学习,以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就此情境学习理论给出了以下指导原则。

2.1 创设真实的情境。情境学习环境中,创设情境是学习者知识建构、技能获得的必要前提。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涉及素材的选取,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过程。真实的情境并不只是将日常生活情景引入课堂,可以有多种形式,至少包括三类:实际的活动情境、真实情境的替代品(如案例)、基于录像或多媒体之类的抛锚式情境。因此,情境的创设,可采用以下途径: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多媒体模拟虚拟情境等等。对于具体设计哪种情境,应该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而定。

2.2 提供真实的活动。Brown等人(1989)认为:知识与活动是不可分离的。真实的活动并不是说情境学习只认同户外教学或校外活动。在课堂上,学习活动的背景能够反应知识在真实生活中使用的方式,能够保证完整的情境内容不受分解,就可以说活动是真实的。

在情境学习环境设计中,教师可以依据基本均等的原则组建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准备、探索、交流、共享、反思等步骤来开展教学。首先由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创设出模拟真实的情境,并提出本节课要研讨的主要问题。或由小组成员提出预习时尚未理解的问题,以供大家讨论。然后由小组成员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发表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对小组讨论所达到的共识整理成纲要。最后各小组展开讨论,并由教师进行评点。

2.3 提供指导和支架。情境教学应该适时地给学习者提供指导和支架。指导指在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他们帮助。指导的目的是引起学习者对其错误或疏漏的注意,为学习者提供策略和暗示,促进学习者自觉反思,从而完成任务。“支架”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的形象比喻。按照学习者智力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概念框架,创造学习者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借助“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习者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2.4 提供观摩专家作业机会。传统的课堂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学习者接触到的只是课本和教师传授的内容。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者的视角容易变得狭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比较单一。因而,情境教学应为学习者提供机会接触专家解决问题时的表现,允许学习者在自己做出尝试之前观察专家对同一任务或问题的不同观点,从而使其吸取各种不同的解决策略,从不同的角度来完善策略,并以多种方式表征知识。

2.5 支持协作学习。学习需要交互与合作,学习者平等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相互的鼓励和帮助,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迁移。情境学习中,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共同体成员首先要明确和分析镶嵌于情境之中的问题,成员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制定出解决方案,以期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其次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所需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得出适当的结论;最后用多种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协作学习过程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但它并不排斥外部引导和支持,教学组织者必须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必要设计。

2.6 促进自我反思。情境学习能促进反思,从而有利于抽象能力的形成。反思可以通过设计基于真实的任务或问题的学习活动来实现。为了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学习者必须借助于预测、假设和实验,整合学习资源,产生初步的解决方案。同时在该过程中,学习者还应积极反省所采取的策略,探究更有效的解决方法,修正错误的概念,有利于自身抽象能力的形成,实现对学习的动态控制。所设计的问题可以是开放的和没有固定答案的,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评价,进一步审视自己的决策过程。

2.7 促进清晰表达。为了使思维过程可见,使默会知识外显,课堂中的情境学习环境应该为学习者提供清晰表达的机会:①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习者质疑问难、提问和辩论,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习者亲身参与学习活动,利用多种学习方式,如操作学习,观察学习、交往学习等开展非正式的学徒制学习,让学习者在活动中自然地以行为外化个人的缄默知识。③鼓励学习者对话交流。对话可以三种形式进行:一是学习者的自我对话,二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三是生生之间的对话。

2.8 提供情境化评价。价是“对学习过程动态的、持续的、即时的评估”。与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于评价学习结果不同,情境化评价不是机械地将学习者进行等级划分,而是基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在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对其思维方式、问题解决方法、应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情境化教学评价是多侧面的、开放的,既有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也有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和学习者互评。首先,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习者在内的所有共同体成员。其次,评价的内容要从只关注结果变成对思路的可行性、策略的优劣、思想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第4篇:下雪的情景范文

一、设置问题性情境,点燃思维火花

“问题是思维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实现原有的认知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习材料的意义被充分地揭示出来,易于学生理解,即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明朗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让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从而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二、创设实践型情境,构筑合作舞台

现代教学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并通过他人的帮助,多方合作,以建构的方式主动获取的。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独特见解。

三、营造评价型情境,促进交流表述

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著名华裔教授杨振宁在1998年谈中美教育的差异时就指出:“中国学生的学习往往是全盘接受,不习惯于怀疑、表述,缺少自信,而美国的学生热衷于辩论,自信、大胆、主动,敢于向最了不起的权威提出怀疑……”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应经常营造评价型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交流、表述,引导学生在兴趣、动机、自信、意志、态度、习惯及数学美欣赏与感受等方面获得发展,使学生敢于表述自己的观点,学习时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能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乐于与他人合作,能经常反思,并在与同伴的交流、沟通中获益,提高参加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四、创造探究型情境,增强参与意识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在学生的学习中,接受和发现二者相辅相成。但传统教学过于突出和强调接受理解,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课堂教学中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适时创设探究性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思考、尝试、探索、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充分联想,主动反思,将会使学生以创造者或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实践的氛围。

五、开发信息型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及学与教的方式有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价值,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数学课程资源。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合作,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5篇:下雪的情景范文

一、创设生活化作文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兴趣与信心

小W生形象思维丰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其写作的素材与灵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教材、源于生活的。在写作教学中,很多学生之所以谈“写”色变,一方面是不重视写作,“胸中无物”。另一方面是厌烦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法。鉴于此,教师要在生活情境下开展写作教学,将学生最为熟悉、虽感兴趣的生活现象搬到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升其写作自信心。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法、游戏法、角色表演法等创设生活情境。

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堂教学之后,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呈现景物、描绘景物,教师布置以下半命题的作文:美丽的 ,空白处可以填上诸如“家乡”、“校园”“小河”、“秋季”、“春天”等等词汇。在该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用图片展示校园一角,用视频播放事先拍摄好的当地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物、或者展示春季美景图等等。诚然,这些多媒体素材的展示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重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更使其逐渐找到写作感觉,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积极、高效的写作。毋庸置疑,多媒体教学法拉回了学生对生活的记忆,是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有效途径。

二、强化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依托生活情境激励写作

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每天均对生活充满了好奇与感动,教师如果能将学生的好奇与感动以构建生活情境的方式呈现在写作课堂上,学生必定会积极自信地写作。当然,生活化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借助一定的方法,但在创设完生活化写作情境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有效的指导与点拨,以此来激励学习高效写作。生活虽然是写作源泉,但只有有效地选择生活素材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写作,这需要教师的指导。

如,在《难忘的一件事》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呈现了范文,依托范文内容营造了趣味生动的生活化写作情境。范文中记叙了“我”暑期随父母体验生活――“卖葡萄”的事件,并以此事件折射出“对人要诚实守信,不能缺斤少两”的人生哲理,这使“我”终身难忘。众所周知,范文中所记叙的事件是他人生活的写照,但却是丰富多彩,令人受益匪浅的。很多教师在呈现范文之后,并没有对写作进行系统指导,这导致了很多学生参照范文,将“卖葡萄”事件改为“卖香蕉”、“卖橘子”等,同样反映了“诚信”的作文主题。还有一些学生为了凸显写作的新颖性,随意去编造虚假生活现象,闹了很多笑话。因此,在构建生活化写作情境后,教师依然要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有效地指导与点拨,使其写出诚挚、真切、感人的“真”作品。

三、教会学生观察与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生活是小学生作文写作的源泉,故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生活的趣味多彩,从生活中挖掘与发现写作素材,继而丰富写作内容。具体而言,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与体验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丰富视野,锻炼写作思维。生活即教育,学生要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并创造美,继而释放身心,不断积累丰富多彩、趣味无边的语文写作素材,为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奠定坚实基础。

如,在“公园春景”系列作文主题写作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去附近的公园内踏春赏景,让学生通过感知春天的气息领悟春的无限魅力。在参观公园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被公园内五彩缤纷的颜色所吸引,有些学生则被公园内发生的精彩事件所震撼……总之,公园春景无限美好,小到一片叶、一茎草,大到一棵树,一幢建筑物等均散发着无尽的生命气息,洋溢在春色盎然的春景中。通过对公园春景的观察,学生能很快从观察中得到写作灵感,继而愉悦地投入写作实践中去。除了教师有意识组织的一些体验生活的活动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从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现有趣味、有意义之事,并将其记录下来。总的来说,学生要懂得观察生活,在观察体验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拓展写作视野。

第6篇:下雪的情景范文

关键词 学校教育情境研究性学习 优越性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教学改革强调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①在我国教学改革大环境下,深入认识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加速推广研究性学习对于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着积极的作用。

1 学校教育情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概述

在我国教育界,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定义,目前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从广义上来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②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突出培养个体自主参与、体验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校教育情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对未知问题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作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而多样的体验以及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研究和讨论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模式主要以布鲁纳的教育理论为理论依据。布鲁纳在他题为《教育过程》的著名报告中,提出了应重视科学的知识结构,重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新教育观,并率先倡导“发现法”。他认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所谓学科知识,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思维过程是可教的,且思维过程的学习比结果的学习更为重要。”他提倡以培养研究性思维方法为目的,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③

研究性学习方法符合科学的学生观。科学的学生观不再是通过外在的表现来衡量一个学生,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而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采用综合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研究性学习为每一名学生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促使其自主发展。

2 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

(1)研究性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单纯地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帮助和指导学生在开展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同时,特别注重对知识技能进行主动探求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研究专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研究性学习充分肯定学生的内在价值, 提高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完全听从教师的安排,而是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自己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从中发现提取相关的知识点为己所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及思考,在与人合作交流和创新等过程,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和方法,体会探索的过程,发现自然、社会、人类生活与自我成长的联系,实现情感、能力和知识的全面发展。”④

(3)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在死读书,读死书,灌输式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套上了枷锁,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不利于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问题。研究性学习在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进行探究学习时,得以最大程度地唤起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人际协作能力,引导他们用探索的态度来对待问题,带着问题来思考,通过人际协作共同解决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受到问题的驱动,自己主动去收集信息、探索答案、进行抉择,从而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4)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研究性学习在继承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是对已有知识从深度与广度上的延伸和扩展。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发现性学习的方法,并且打破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思维定势,使思维更加的灵活深刻,富有逻辑性,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并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从简单、直接向复杂、多元的转化。

(5)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式将学生多姿多彩的想象力扼杀在摇篮之中,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从做中学,通过观察、动手,发散思维,产生各种奇思妙想。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更易于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以崭新的视角看待问题并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6)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懈的进取精神、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失败—再尝试的学习过程,逐渐形成不畏艰难、不轻易放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态度。

(7)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研究性学习采用多种途径和形式提供学习内容的课程形式,加强了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它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不仅仅将学习到的知识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结合实际加以灵活运用,在行动中实现学习。教师在教学场景中创设良好氛围和情境,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动手,体验实验的过程,及时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自己解决问题。

(8)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研究性学习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因而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由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组成学习共同体,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展开合作,互相讨论分析,提出质疑,交换意见。学生重在独立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学会接受他人的观点,在与他人意见不一致时也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达到统一,在互相交流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注释

①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号)[Z].1998-04-10.

② 冯新瑞.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0(5).

第7篇:下雪的情景范文

1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与他们生活接近、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问题”是激活学生潜能的刺激因素,问题情境的呈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问题情境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至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

例如,在复习“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内容时,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掌握3种常用方法,但对于二次函数解析式的3种形式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明确,在遇到问题时该如何选择合适的解析式形式时更是束手无策。笔者在教学中首先设计问题:二次函数解析式的3种形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样的设计可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揭示矛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中,进行情境设计,使矛盾逐步得到解决;巩固练习时,可通过情境设计,使问题不断深化。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为教学中心,用设疑,问难等灵活的探究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合作,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

2 开展多种形式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发 现历程

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师生和谐互动的形式,如果只是通过教师单纯的讲授和学生机械的被灌输,那么根本不可能体现“以生为本”,忽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中,注意到知识点的给出都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讨论法、实验法,让学生主动探索、猜想验证、归纳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弥漫浓浓的合作气氛,同时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也在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中,没有简单地用几何推理的方式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利用两张透明投影胶片制成学具分发给学生,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由此归纳出一系列相关的性质,再结合动手测量等方式验证说明得到的平行四边形性质。学生经过这么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动得到结论,远胜于教师的直接传授来得印象深刻,在以后解题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类似这样动手实验的操作,只要教师肯充分研究教材,抓住学生认知特点,就能挖掘出不少开展探究活动的情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对于化解难点,突破重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载体呈现教学情境,进行有 机整合

第8篇:下雪的情景范文

一、巧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感知语言,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把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用文字、图像或声音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完全理解情境的前提下,进入情境角色,最后能进行绘声绘色地情境表演,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好的开端能让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好的开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和求知欲望,很自然地让学生进入学习新的知识点的情境之中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设开头情境,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完全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英语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式众多,没有统一的模式,常用的有提问式情境导入、设悬念情境导入、歌曲式情境导入、幻灯片模拟情境导入等。

二、采用多种情境模式,引起学生兴趣

1.灵活运用,如在表演“站和坐”这一环节时可提前进行,让学生觉得这一环节是相当有趣的,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一些动物或植物的单词,如“pig , dog , monkey , tree”。鼓励学生根据这些单词,编一个小故事,编完后,要求几位同学上讲台进行情境表演。

2.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法,如“模仿秀”“表演法”“游戏法”等。

(1)模仿秀。例如在教学“Talk about it”这一模块中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模仿,在说单词或句子时要带着丰富的表情来进行演说。如“I am very hungry”学生可以模仿相当饥饿的样子;“I am an old man”学生可以模仿老人弯着腰,拄着拐杖走路的样子。还可以鼓励学生当“小老师”,让学生上讲台模仿教师平时上课时的表情和动作,让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课堂用语。如“Stand up”“Very good ”“Sit down,please ”“Well done”等等。

(2)善于利用身体语言。在单词或句子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用身体语言来表现这一单词或句子的意思,用夸张的语调或夸张的表情来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授反义词“big和small”时,教师先用两手张开画个大圈,再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教学“cry”时夸张地做出哭的表情;教学“laugh”时做大笑的表情,当单词学完后,学生就会根据所做的动作,很快就能说出这些单词。

(3)表演法。笔者经常让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来表演巩固已学的单词或句子,具体做法是:让全班同学分组进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万一说错了也没关系,只要学生能做到开口去说,开动脑筋去想,就已经达到目的,这样在没有压力的前提下,学生就很乐意去说去表演。

(4)善于利用简笔画,说画相结合。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图文并茂。教师要善于利用简笔画,在教授的时候用直观、生动、形象的简笔画结合相应的单词或句子板书出来,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加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授颜色的单词时,就可以借助于简笔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表示颜色的单词。

第9篇:下雪的情景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标;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009-01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人,所以我们创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氛围当中感受到乐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获得知识的幸福感。我们的情境词汇教学法既符合新课程标准又符合我们学校为每一位学生终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

一、开展情境教学的优势

应该说,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潜在着一定的创造意识。从目前的英语教学来说,情境教学由于本身具有的形具、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可以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平衡、协同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当教师以亲切和蔼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抑扬顿挫的语调、高低快慢有节奏的声音来传递自己的情感时,当他们带着与学生相共鸣的真切情意,全身心地进人情境时,此时的情景就不光是一种物与形组成的场景和画面,更是渗透着甚至是饱含着教师的情感的情景。情感为情境教学的纽带,也是和谐课堂构建的基础,所以我们教师在准备每一个教学环节时都应该以情感为依托, 以学生的幸福为目标。

二、开展情境词汇教学的实践

“情境词汇教学法”教学法既能符合新课程标准,同时也更好的体现我校“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其教学模式如下:

1、成功的导入。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导人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巧妙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使用的情境词汇教学法经常以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段美妙的音乐或是一段充满激情的演讲来导人所学词汇,这样的方法使学生能轻松的接受要学的内容,而不会像从前那样对词汇有反感的情绪。同时他们也能更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同时也是和谐课堂构建开端。

2、快捷的语言输入。给学生讲解词汇的用法其实就是语言输入的过程,以往那种灌输式的词汇输入,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落实也不够可靠。而我们采用的是首先让学生重复老师说出的句子,并快速写在笔记本上,当然句子是老师精心准备的具有代表性的而且是一些有趣昧性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同时锻炼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从而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下基础。重复句子的过程当中几乎每个同学都有起立发言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感觉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然后让同学自己根据所听到的句子总结该词的用法,这点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过程。此做法要比学生被动学习知识要有效的多。

3、巧妙的创设情境。实践证明,青少年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当有计划得进行语言输入后,我们教师为学生创设巧妙的情境, 比如举一些身边的,尤其是同学感兴趣的例子,或是利用一些幽默的图片作为情境,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用情境来复习刚学过的语言知识快捷有效,事半功倍。这样的方法既能使学生学到知识,也能使学生和老师有良好的互动,真正能体现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4、小组合作活动。语言输出学生在完成老师创设的情境活动后,不会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所以这时,老师在给学生设置合作任务,让他们自己应用所学语言知识编造对话表演,或是编造故事朗诵。这样更能引起学生兴趣,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总之,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和优势,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性增强,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进行这样的活动后,就不认为自己是在上课,而是在感觉语言,同时也会体会到学习当中也会充满着幸福感。

三、情境教学实验引起的几点思考

1、英语教学要进一步改变观念。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教学工作全面铺开已近三年,英语教师为提高学生的素质进行了大量的艰苦的工作。英语教学要彻底走出困境,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认真研究语言形成的规律,扎扎实实地开展改革实验活动,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走出外语教学的新路子。我们一中外语组每个成员都在不断的努力,而且不断创造出了英语教学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