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下雪的情景范文

下雪的情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下雪的情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下雪的情景

第1篇:下雪的情景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方法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目标。然而,由于小学生生理及心理发育的客观条件制约,使得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很难提起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以至于小学数学教学很难达到预计的教学目标。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实现对学生数学知识及数学技能的双重教育目标,情境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了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模式。

一、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动爱玩是他们的本性,并且求知欲强,好奇心强。我在教学的时候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对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时候,我采取的方式是游戏教学法,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上课,我就对同学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大家能不能考倒老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可以找一个同学用电子计算机验证。”游戏开始了,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争先恐后,都想考到老师,有的说158,有的说12568,有的说3625847等等,我却对他们出的每一个数字都对答如流。同学们很震惊,为什么老师这么厉害呢,他们都急于想知道我的秘密,我趁此机会又说:“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厉害?那么,这节课我老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你们也会掌握这个绝招的。”于是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带着疑问进入了新知的探求过程。

二、情境创设的具体实施方法

1. 设计故事情境。

故事情境的创设是指将数学知识点结合特定故事(多为与数字计算有关)表现出来,让学生从具体的故事进展中,领会抽象知识点。故事情节选择要引人入胜,与知识点的结合要自然调理。如讲解“什么是半径”时,老师可以用小朋友从圆形广场中心出发,怎样才能最快到达广场边缘的冰激凌店,并在黑板上画出广场示意图,让学生在上面画出小朋友的行走路线。这样一来,创设了一个学生实际动手,共同参与比较的的情境,使学生在参与交流中得出“半径既是连接圆的中心与边缘之间的任意一条线段”的认识。

2. 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求知欲望来源于其主动设疑,传统的课堂师生问答模式中,学生被动跟随老师的设定思路,师云亦云,长期如此,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麻木消极,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经常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疑点并引导其,勤于思考、勇于提问,自行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3. 创设游戏、活动情境。

经常组织游戏活动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巧妙地在游戏活动中渗透数学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欢乐地游戏和活动中,领会枯燥抽象的知识点。这种方式经常到学生的欢迎。如在讲解“排列组合概念时”,老师可以选择A,B,C这三个字母,让学生说出可以的排列,这时学生会零星地说出ABC,ACB,BAC,BCA等等组合,然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小组,由小组推举一人说出全部的组合。在这样的活动中,要让学生在课堂发言,小组讨论中找到规律,对于此类的问题,能够快速准确地得出答案。

4. 创设生活实践情境。

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老师在创设情境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每天都能接触到的情境,以此加强学生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如在讲解“Kg、g”等质量单位时,可以在课堂模拟“超市买鸡蛋”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掂量鸡蛋的重量,实际感受物体单位差异,通过买卖环节,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数字和单位结合才能正确表示物体重量。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建立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要有“真实性”,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第2篇:下雪的情景范文

一、了解学生的差异

要实施差异教学,首要的前提是要认识和了解学生,包括每个学生的准备水平、兴趣爱好、能力倾向、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格等。若对学生不了解,那么差异教学也无从谈起。认识和了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进行。如果是新接手的班级,可以通过查看学生以前的成绩档案,举行摸底考试、从前任教师、家长以及学生本人那里获取有关的情况。如果已经任教一段时间,则可以通过作业、课堂观察、访谈、课前前测等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二、预设差异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是教师随心所欲的编造,不是教学上装点门面的摆设,也不是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是全部教学设计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其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既要重视教学中的统一标准,突出教学要求的一致性,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做到统一性与层次性相结合。一方面根据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分类设计,使全体学生达到一定的要求。

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一般根据现状把学生按优秀(A层)、良好(B层)和困难(C层)对学生进行适当分层,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和学生的实际起点确立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差异化目标应体现层次性,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目标(基础目标),又要有面向少数学生(A层)的个性化目标(提高性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那些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同样也需要有机会从事高级认知水平的思维活动,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不断地提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在不作为必达的目标的前提下,让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也有参与高级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的机会。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学生认知能力不同因素之间的发展也具有差异性,比如,有些学生对识记感到困难重重,但却可以轻松地完成需要高级思维的学习任务。

三、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1. 互动交流

课堂开放是实施差异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课堂开放的核心特征是“对话”、“交往”、“互动”。 通过交流与互动,学生对事物或问题原有的认识和理解,包括那些不确定的信念和认识、理解、偏见等,都可以得到激活、显现和暴露,而这恰恰是实施差异教学或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即时的、灵活的和高频率的对话交流,对弄清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教师可以通过测验和作业批改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理解,但这种了解有它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它们都不具有对话互动所具有的“即时性、连续性、灵活性与生成性”。另外通过课堂对话与交流,学生对同一事物或问题的不同认识与理解,可能构成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当不同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或者当不同的想法与体验碰在一起时,学生原有的经验就可以得到改组和改造,原有的认识与理解就可以得到矫正,补充与完善。具有不同认知水平或经验背景的学生,通过各自经验的自由表达、分享与交流,通过不同看法之间的相互碰撞与激荡,每个学生既可以展示自己独特的经验、才能或长处,又可以从他人表达的经验或看法中得到启发、产生灵感。这就是说,课堂中的对话互动即为每个学生展示自我,彰显个性提供了平台,也为参与其中的个体完善自我,补偏救弊提供了绝好的机会。这正是因材施教或差异教学所要追求的扬长补短、长善救失,也是差异教学不同于单一的分层教学的地方。

第3篇:下雪的情景范文

[关键字]情境学习;学习环境

情境教学要求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者的情境思维,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从而使其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情境学习理论作为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对我们重新认识学习者学习、反思传统教学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被认为是教学观的“第三次转变”。

1 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1 知识观。“情境学习”是有关人类知识本质的一种理论,它是研究人类知识如何在活动过程中发展的,特别是人们如何去创造和解释他们正在做什么的表征。在情境学习理论看来,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而不是一个抽象具体的对象;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过程中建构的一种状态,不是事实;知识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能力。因此,知识具有情境性、建构性、复杂性、默会性和工具性等特征。

1.2 学习观。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真实或类似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学习者通过参与真实或仿真的任务活动,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在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使知识情境化,从而对共同体中成员的行为、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都发生积极影响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在学习者参与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由周边参与逐渐到核心的历程,他们需要理解和把握如何在对话中获取知识,这种学习模式也被莱夫和温格称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2 情境学习理论对学习环境设计的指导原则

武法提(2000)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情境学习环境将给养一种新型的学习,它提供了互动的、鼓励性的活动,能满足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从而支持学习者在真实活动中进行意义协商。如何设计学习环境来支持学习者的学习,以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就此情境学习理论给出了以下指导原则。

2.1 创设真实的情境。情境学习环境中,创设情境是学习者知识建构、技能获得的必要前提。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涉及素材的选取,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过程。真实的情境并不只是将日常生活情景引入课堂,可以有多种形式,至少包括三类:实际的活动情境、真实情境的替代品(如案例)、基于录像或多媒体之类的抛锚式情境。因此,情境的创设,可采用以下途径: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多媒体模拟虚拟情境等等。对于具体设计哪种情境,应该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而定。

2.2 提供真实的活动。Brown等人(1989)认为:知识与活动是不可分离的。真实的活动并不是说情境学习只认同户外教学或校外活动。在课堂上,学习活动的背景能够反应知识在真实生活中使用的方式,能够保证完整的情境内容不受分解,就可以说活动是真实的。

在情境学习环境设计中,教师可以依据基本均等的原则组建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准备、探索、交流、共享、反思等步骤来开展教学。首先由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创设出模拟真实的情境,并提出本节课要研讨的主要问题。或由小组成员提出预习时尚未理解的问题,以供大家讨论。然后由小组成员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发表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对小组讨论所达到的共识整理成纲要。最后各小组展开讨论,并由教师进行评点。

2.3 提供指导和支架。情境教学应该适时地给学习者提供指导和支架。指导指在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他们帮助。指导的目的是引起学习者对其错误或疏漏的注意,为学习者提供策略和暗示,促进学习者自觉反思,从而完成任务。“支架”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的形象比喻。按照学习者智力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概念框架,创造学习者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借助“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习者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2.4 提供观摩专家作业机会。传统的课堂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学习者接触到的只是课本和教师传授的内容。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者的视角容易变得狭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比较单一。因而,情境教学应为学习者提供机会接触专家解决问题时的表现,允许学习者在自己做出尝试之前观察专家对同一任务或问题的不同观点,从而使其吸取各种不同的解决策略,从不同的角度来完善策略,并以多种方式表征知识。

2.5 支持协作学习。学习需要交互与合作,学习者平等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相互的鼓励和帮助,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迁移。情境学习中,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共同体成员首先要明确和分析镶嵌于情境之中的问题,成员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制定出解决方案,以期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其次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所需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得出适当的结论;最后用多种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协作学习过程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但它并不排斥外部引导和支持,教学组织者必须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必要设计。

2.6 促进自我反思。情境学习能促进反思,从而有利于抽象能力的形成。反思可以通过设计基于真实的任务或问题的学习活动来实现。为了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学习者必须借助于预测、假设和实验,整合学习资源,产生初步的解决方案。同时在该过程中,学习者还应积极反省所采取的策略,探究更有效的解决方法,修正错误的概念,有利于自身抽象能力的形成,实现对学习的动态控制。所设计的问题可以是开放的和没有固定答案的,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评价,进一步审视自己的决策过程。

2.7 促进清晰表达。为了使思维过程可见,使默会知识外显,课堂中的情境学习环境应该为学习者提供清晰表达的机会:①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习者质疑问难、提问和辩论,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习者亲身参与学习活动,利用多种学习方式,如操作学习,观察学习、交往学习等开展非正式的学徒制学习,让学习者在活动中自然地以行为外化个人的缄默知识。③鼓励学习者对话交流。对话可以三种形式进行:一是学习者的自我对话,二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三是生生之间的对话。

2.8 提供情境化评价。价是“对学习过程动态的、持续的、即时的评估”。与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于评价学习结果不同,情境化评价不是机械地将学习者进行等级划分,而是基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在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对其思维方式、问题解决方法、应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情境化教学评价是多侧面的、开放的,既有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也有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和学习者互评。首先,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习者在内的所有共同体成员。其次,评价的内容要从只关注结果变成对思路的可行性、策略的优劣、思想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第4篇:下雪的情景范文

【关键词】 数学;情景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目前我国的数学教学情况,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及家长高度重视数学科目的学习. 对于数学科目的学习,不仅仅单纯地依靠教师的教学,还需要学生密切地配合以及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只有具备这几个条件,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掌握数学知识. 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设计出更易使学生理解的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一、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数学情境设计

1. 数学情境设计要贴近日常生活

数学从古到今一直在延续和使用. 早在5000年前,就有了数学,它是根据人们日常的生活需要所产生的计量科目,数学给人们日常计量带来了方便,也让买卖更加公平. 我们再看初中生的普遍状况:年龄偏小、接触的事物较少、对数学的理解能力还十分有限等.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合理地设计数学情景,把一些生活实例设计到数学教案中,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更易理解和掌握,而且融入日常生活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爱学习数学知识,也愿意把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不仅解决了实际的生活问题,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 数学情景设计的内容要合理

数学教案内容要合理、准确,经得起考究和推敲.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多研究和思考,保证教案内容具有实效性的同时还不存在问题.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数学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也要考虑怎样设计教学内容才能更多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 在教学中,教案中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展开联想,从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爱思考的好习惯. 但是,教师的合理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角色,其本身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知识的引导者,要充分认识到引导学生可以自己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3. 数学情境在设计中要多融入教师自身的想法

教师才是教学中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多融入教师自己的看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是因为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中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习惯,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是最宝贵的,学生通过书本是学不到教师自身的学习经验和体会的,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也传授给学生新的知识内容,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了更多的经验和心得.

4. 数学情境在设计中内容不能单一

数学教案在设计中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要从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出发,投其所好,让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才能提高学习成绩,达到教学要求.

二、设计数学情境的合理办法

1. 合理地设计数学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生涉猎的内容较少,再加上年龄因素的影响,让学生很难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所以,合理地安排数学情景尤为重要,巧妙地融入数学情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这样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真正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从而喜欢上这门学科. 就像我国古人曾经说过的那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在学习中看到乐趣,找到乐趣,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才能更好地学好知识. 还有,老师的合理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不仅在考虑问题中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更有好处.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单纯地传授数学基础知识,还需要设计一些简单的可以应用当堂讲解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

2. 多融入日常生活内容,便于理解和掌握

初中生的理解能力较低,多融入日常生活元素可以便于学生理解所提出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以往的教学内容涉及领域较广,一些题意很难让学生理解,这样让学生靠自身能力很难解决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自信心,会限制学生在数学领域的成就. 我们都知道数学知识是灵活的,要想学好数学知识,不仅要掌握好基础知识,也要学会运用,面对同一个问题要有多种思路,学会发散思维,掌握数学的本质,这样,在面对问题时,才不会手忙脚乱,不会知难就退. 老师一定要认清自己的责任,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的知识,也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 多融入有探究价值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多设计有研究价值的内容,这样给学生提供分析、讨论问题的机会,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景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生活需要,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师在设计情景方案时,要根据教学要求,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问题设计也要符合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多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问题,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也会更有兴趣. 当问题解决后,学生也会更有自信心,这样的良性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知识面拓宽了,成功后的喜悦感也更强了.

三、情境设计过程中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圆”这节课时,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都见过的一个现象来介绍圆的基础知识. 日常生活中有个现象,下雨时,雨点落到池塘中会产生水圈. 数学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下这个现象,然后引入主题,介绍一下圆的有关问题和内容. 这种引入实例的教学方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通过现象来思考圆的问题,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方式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对问题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而如下图所示的就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时,让他们画出涟漪的一些图片.

水滴落入池塘后的涟漪图

以上内容让我们看出,情景教学方案的安排基本有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能力,达到了情景教学的教学要求. 而且,这样设计教学方案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增进了学生的感情,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好处,真是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王红伟.浅谈高职学校管理原则与策略[C]//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2009.

第5篇:下雪的情景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57-02

创设有效的情境固然重要,然而也有的问题情境牵强附会,不能承载数学知识,冲淡了小学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导致情境没能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影响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在新课改的今天,创设什么样的数学情境才能使枯燥的小学数学课堂更生动、更有趣呢?下面,结合笔者的实习经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阐述在新课程下如何创设小学数学情境。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例:《角的度量》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第七册。

师: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游乐园去看一看,好吗?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游乐园。(大屏幕出示第一个倾斜度较小的大象滑梯)

师:玩过吗?

生:玩过。(学生脸上充满了天真、自信的笑容)

师:(出示第二个倾斜度稍大的滑梯)你们想玩哪一个?

生:我想玩第一个。

生:我想玩第二个。

(出示第三个倾斜度较陡的滑梯)

① ② ③

生:想玩第三个。

师:为什么想玩第三个呢?

生:因为第三个玩起来比较刺激。

师:这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高有矮,有陡的有平缓的。

师:你们说的有点接近,不过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那需要用数学的眼光才能看得出来。(抽象出三个角)

生:角度。

师:最主要的不同是因为它们的角度不同,那滑梯的角度要多大才算适合呢?这就需要量角的大小,是不是呀?

生: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板书:角的度量)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把学生生活中的滑梯坡度抽象成数学中的角,这样的一个生活体验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故事化的教学情境

例:《可能与一定》 活动一 (北师大版第三册数学)

师:从前有一个古老的王国处决犯人是用抽签来定生死的。有一天,这个国家有一个囚犯要接受处决,但这个国家有一个规定:在纸筒中放两张纸条,一张写有“生”另一张写有“死”。如果囚犯抓出写有“生”的纸条就不用死了,如果抓出写有“死”的纸条,就要马上处死,你们猜一下,他可能抓住哪张纸条?

(这样的故事情境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班上顿时议论纷纷,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也跨越了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鸿沟,架起一座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

生1:“可能”是生。

生2:“可能”是死。

师:好,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乐趣)

(生和死两种情况都有可能)让学生对“可能”有一个概念上的认识。

师:可是,囚犯有一个仇人,他偷偷把写有“生”的纸条拿出来,放入“死”的纸条。这样犯人可能生吗?

生:不可能,他“一定”死。(话峰一转,又是另一个奇迹,这样顺其自然的又把“一定”的概念引入课堂。)

师:幸运的是囚犯有一个好朋友知道了这件事,立刻通知了囚犯。准备执行那天,当法官把纸筒拿过来时,囚犯立刻抓了一张纸条放到嘴里吞下去了,你们猜结果怎样?

生1:囚犯不可能死。

生2:囚犯被释放了。

生3:囚犯一定死不了。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法官看了剩下的一张纸条是写有“死”的,那么囚犯吞下去的一定是写有“生”的呀!

师:你们可真聪明。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听到结果,就会跟着老师一起探索,真正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

例:《可能与一定》 活动二 (接活动一)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石头、剪子、布,请小朋友们同桌两人一组,先玩一玩。

师:好了,小朋友们,你们说:“石头、剪子、布三个里面哪个最厉害?”

生:同样厉害,因为剪刀可以赢布,布可以赢锤子,锤子可以赢剪刀。

师:对了,同样厉害!那你们想不想和老师玩一玩呢?

生:想。

师:老师给你们每个人8次机会,但和老师玩可不能白玩,你们还得做一个记录,我们就用这三种方法来表示你们的赢、平、输。

师:准备好、现在开始!

……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数一数你赢、平、输的次数,分别填在后面的方格里。

师:现在来说说你和老师的比赛结果。

生1:我赢了3次,输了4次,平了1次。

生2:……

师:同学们,在刚才玩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老师,我每次都想赢,但结果却可能赢,也可能输,还可能平。)

小结:所以可能是一种不确定事件!

四、创设问题化的教学情境

例:《圆的周长》 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

师:小朋友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

生:知道。

师:那,谁赢了,谁输了呢?

生:乌龟赢了,小白兔输了。

师:小白兔由于骄傲输了,小白兔不服气(凭什么它跑得比我快)。今天小白兔不同乌龟赛跑了,它要同小狗赛跑。你们猜猜看,谁会取得胜利?

生:小狗。

(播放课件:小狗和小白兔进行比赛,小狗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白兔沿着圆形的路线跑。结果小白兔得了第一名。)

师:小狗看到小白兔获胜,心里很不服气,他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

小朋友们,你们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创设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我发现,自主探究。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从而积极地对情境中提到的问题进行思索。这样会发现:要看比赛公平不公平,实际上就是看小狗和小白兔的路线是不是一样长。小狗跑的路线是正方形的周长,小白兔跑是圆的周长。这方面的知识以前没有学过,由于对问题的好奇,学生深深的被问题所吸引。从而主动进入自主探索的状态中,使他们走进有趣的小学数学中,培养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敏锐地发现小学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欧阳芬.新课程下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与提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4):6.

第6篇:下雪的情景范文

关键词 学校教育情境研究性学习 优越性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教学改革强调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①在我国教学改革大环境下,深入认识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加速推广研究性学习对于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着积极的作用。

1 学校教育情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概述

在我国教育界,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定义,目前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从广义上来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②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突出培养个体自主参与、体验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校教育情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对未知问题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作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而多样的体验以及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研究和讨论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模式主要以布鲁纳的教育理论为理论依据。布鲁纳在他题为《教育过程》的著名报告中,提出了应重视科学的知识结构,重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新教育观,并率先倡导“发现法”。他认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所谓学科知识,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思维过程是可教的,且思维过程的学习比结果的学习更为重要。”他提倡以培养研究性思维方法为目的,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③

研究性学习方法符合科学的学生观。科学的学生观不再是通过外在的表现来衡量一个学生,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而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采用综合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研究性学习为每一名学生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促使其自主发展。

2 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

(1)研究性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单纯地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帮助和指导学生在开展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同时,特别注重对知识技能进行主动探求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研究专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研究性学习充分肯定学生的内在价值, 提高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完全听从教师的安排,而是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自己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从中发现提取相关的知识点为己所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及思考,在与人合作交流和创新等过程,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和方法,体会探索的过程,发现自然、社会、人类生活与自我成长的联系,实现情感、能力和知识的全面发展。”④

(3)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在死读书,读死书,灌输式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套上了枷锁,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不利于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问题。研究性学习在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进行探究学习时,得以最大程度地唤起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人际协作能力,引导他们用探索的态度来对待问题,带着问题来思考,通过人际协作共同解决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受到问题的驱动,自己主动去收集信息、探索答案、进行抉择,从而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4)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研究性学习在继承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是对已有知识从深度与广度上的延伸和扩展。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发现性学习的方法,并且打破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思维定势,使思维更加的灵活深刻,富有逻辑性,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并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从简单、直接向复杂、多元的转化。

(5)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式将学生多姿多彩的想象力扼杀在摇篮之中,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从做中学,通过观察、动手,发散思维,产生各种奇思妙想。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更易于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以崭新的视角看待问题并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6)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懈的进取精神、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失败—再尝试的学习过程,逐渐形成不畏艰难、不轻易放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态度。

(7)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研究性学习采用多种途径和形式提供学习内容的课程形式,加强了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它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不仅仅将学习到的知识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结合实际加以灵活运用,在行动中实现学习。教师在教学场景中创设良好氛围和情境,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动手,体验实验的过程,及时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自己解决问题。

(8)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研究性学习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因而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由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组成学习共同体,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展开合作,互相讨论分析,提出质疑,交换意见。学生重在独立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学会接受他人的观点,在与他人意见不一致时也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达到统一,在互相交流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注释

①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号)[Z].1998-04-10.

② 冯新瑞.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0(5).

第7篇:下雪的情景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化学 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是一种优化的、特定的学习环境,它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暗示诱导、情感驱动、角色转换和整合的作用。化学情景是指在化学教与学的过程中,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对化学的兴趣的各种景物。这种景物可以是真实、具体、可感知的,也可以是虚构、描述、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不管是哪种形式,人却能够体会得到。那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呢?

一、创设实验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学生探究实验。千变万化的实验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的学习情景,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获得全面的发展。实验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动手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学研究也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途径。让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自行设计实验,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聪明才智,尝试科学实验探索的方法,增强科学研究的创造意识。而且对学过的知识可以在实验设计中得到综合应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例如,在乙醇一节的教学中,在学生推出乙醇一定组成和结构后,让学生讨论其可能结构,得出其可能结构为CH3CH2OH或CH3OCH3,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设计实验,验证其结构为前者而非后者,经讨论得出关键在于设计一套装置,让1摩乙醇与足量钠反应放出11.2LH2(标态),才能说明1个乙醇分子中有一个H与其他5个H不同;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验能力,独立设计方案较为困难,那么就允许分成小组讨论,同时设置两个问题加以提示引导:(1)如何测定参加反应的乙醇的物质的量?(2)如何测定生成氢气的量?这样,在学生充分讨论后设计出的方案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方案一一评述,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得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方案略)。通过以上实验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优思维能力、转向(变通)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在这些思维能力的展示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必然得到提高。

例如,在讲解如何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向学生介绍科学始于问题,如果没有了问题,科学的发展就走到了尽头。化学也是如此,正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化学科学才不断地向前发展。为了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补充演示下列实验:

(1)将两只高低不同、粗细不同、质地不同的蜡烛分别点燃,然后用同样大小的烧杯罩住,观察现象。

(2)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生石灰和一颗鹌鹑蛋,然后倒入水,观察现象。通过观察以上两个实验,你能发现和提出什么问题?

二、创设生活情境

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从实际生活入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介绍食品中的有机物时,课前让学生收集厨房中常见的食品、调味品的包装袋,并调查其中所含物质分别属于哪类物质,是否有分类不明确的,并记录下来。教学过程中首先提问:在家中煮饭时,有时候不小心将饭煮糊了,你们看到了些什么?闻到了些什么?我们会看到有黑色焦糊,并闻到有糊状焦味,说明米饭中含有碳元素。小结:这类物质在组成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含有碳元素,引入新课――食物中的有机物。创设问题情境: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物品的包装,你知道这些物品中是否含有有机物吗?通过学生自己调查,得出食品中的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等是人体所需的有机营养素。总结出人体需要的六大类营养素: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三、创设故事情境

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启蒙性的训练可认为是让学生从事实出发,特别是从关于化学有关事实出发,主动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并学会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方法,进而使学生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获得基本的思维方法和技巧。

例如,在讲授玻璃的发现时,引入小故事:很久以前,一艘非尼基人的大商船,在地中海贝鲁斯河口搁浅了,船上满载天然的苏打晶体,水手们就用几块天然苏打支起了锅,然后架上木柴烧了起来,这真是一顿别有风味的野餐!当他们收拾餐具时,发现锅下的沙地上竟留下了许多闪光的透明物质,大家当宝贝一样收集了起来。原来,这沙洲上都是石英沙粒,烧火时天然苏打石和石英沙粒发生了化学反应,就变成了玻璃。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后,聪明的非尼基人就在特殊的炉子里放进石英石和苏打石,炼出了玻璃液,再制成珠子。由于谁都没见过玻璃,这些珠子在当时成了无价之宝。他们把这些光洁透明的东西运往世界各地,换回了许多黄金和珠宝。后来,制造玻璃的方法传到了埃及等地,玻璃制造业也就发展起来了。

四、创设认知矛盾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欲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都是可以用于教学情境设置的好素材。

例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会提出酸和碱两类不同的物质,如果把它们两者的溶液混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演示用滴管向盛有5%的盐酸的试管中滴加5%的氢氧化钠溶液。学生观察现象,得到能反应,但现象不明显或不能反应两种有冲突的答案。为验证猜想,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实验,各抒己见,相互评价设计的方案并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调整改进。通过认知冲突的解决,极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卢巍.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指导书(上、下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第8篇:下雪的情景范文

一、巧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感知语言,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把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用文字、图像或声音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完全理解情境的前提下,进入情境角色,最后能进行绘声绘色地情境表演,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好的开端能让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好的开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和求知欲望,很自然地让学生进入学习新的知识点的情境之中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设开头情境,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完全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英语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式众多,没有统一的模式,常用的有提问式情境导入、设悬念情境导入、歌曲式情境导入、幻灯片模拟情境导入等。

二、采用多种情境模式,引起学生兴趣

1.灵活运用,如在表演“站和坐”这一环节时可提前进行,让学生觉得这一环节是相当有趣的,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一些动物或植物的单词,如“pig , dog , monkey , tree”。鼓励学生根据这些单词,编一个小故事,编完后,要求几位同学上讲台进行情境表演。

2.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法,如“模仿秀”“表演法”“游戏法”等。

(1)模仿秀。例如在教学“Talk about it”这一模块中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模仿,在说单词或句子时要带着丰富的表情来进行演说。如“I am very hungry”学生可以模仿相当饥饿的样子;“I am an old man”学生可以模仿老人弯着腰,拄着拐杖走路的样子。还可以鼓励学生当“小老师”,让学生上讲台模仿教师平时上课时的表情和动作,让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课堂用语。如“Stand up”“Very good ”“Sit down,please ”“Well done”等等。

(2)善于利用身体语言。在单词或句子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用身体语言来表现这一单词或句子的意思,用夸张的语调或夸张的表情来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授反义词“big和small”时,教师先用两手张开画个大圈,再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教学“cry”时夸张地做出哭的表情;教学“laugh”时做大笑的表情,当单词学完后,学生就会根据所做的动作,很快就能说出这些单词。

(3)表演法。笔者经常让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来表演巩固已学的单词或句子,具体做法是:让全班同学分组进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万一说错了也没关系,只要学生能做到开口去说,开动脑筋去想,就已经达到目的,这样在没有压力的前提下,学生就很乐意去说去表演。

(4)善于利用简笔画,说画相结合。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图文并茂。教师要善于利用简笔画,在教授的时候用直观、生动、形象的简笔画结合相应的单词或句子板书出来,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加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授颜色的单词时,就可以借助于简笔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表示颜色的单词。

第9篇:下雪的情景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职业能力; 分层培养;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要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可以说,工学结合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大势所趋。但是,如何构建工学结合的学习情境,在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切实推行“学中做,做中学”?实行工学结合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笔者拟从工学结合的角度讨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施办法。

一、职业能力层次分析

(一)职业能力的三个层次

“未来的劳动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个在就业市场上提出来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然而,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银行在17个国家的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和培训在适应企业和劳动者的就业需要上却总是令人失望。针对这个问题,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企业都十分关注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寻求改革现有的做法,以期建立一支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此,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富有远见的目标:开发劳动者的核心能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政府就开始致力于开发一个就业导向的核心能力体系。德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在推行能力本位教育体系(CBE)的过程中,也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这里所说的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就是一种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或基本能力。

按照赵志群先生的观点:“我们将职业能力理解为综合职业能力,即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 职业能力的形成有一个逐渐的过程,根据1998年国家劳动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的研究课题报告,我们把人的能力按职业分类规律分成三个层次,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见图1)。

职业特定能力是每一种职业自身特有的,它只适用于这个职业的工作岗位,适应面很窄;但有一个职业就有一个特定的能力,按我国职业分类大典划分有1838个职业,所以特定能力的总量是最大的。

行业通用能力是以社会各大类行业为基础,从一般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可通用的基本能力,它的适应面比较宽,可适用于这个行业内的各个职业或工种,而按行业或专业性质不同来分类,通用能力的总量显然比特定能力小。

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普适性是它最主要的特点,可适用于所有行业的所有职业。虽然世界各国对核心能力有不同的表述,相比而言它的种类是最少的。

(二)职业能力三个层次的关系

从职业能力的技术层面来分析每一种职业在工作现场直接表现出来的是特定能力,因而它是显性的;在技术和专业上支持这个特定能力的是通用能力,在职业活动中我们一般看不到它的表现;而核心能力则是上述能力形成和应用的条件和基础,所以,核心能力处在最底层,它是支柱、是依托、是承载其他能力的基础,所以它最宽厚。相比而言,它是隐性的(见图2)。

从职业能力模块的角度来分析在职业能力结构中三个层次的职业能力模块不是自成体系,而是内含在每一个职业活动之中。也就是说,每一种职业能力模块的组成,其主要成分首先是自身特定的能力模块,其次是可与其他职业通用的基本能力模块,再次就是与所有职业基本要求相一致的核心能力模块(见图3)。

从职业岗位来分析如图3所示,在这些职业能力的集合中,与其他职业无交集的部分是职业特定能力模块,同类职业之间的交集是通用能力模块,所有职业之间的交集是核心能力模块。核心能力是处在这个结构核心层次上的一个最大的交集,它的种类最少,适应面最广,这充分反映了核心能力跨职业的属性。简单来说,特定能力是所有职业都必须具备的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对应的是岗位群,职业特定能力对应的是具体的职业岗位。

二、工学结合条件下职业能力的分层培养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除了在课堂上把课程教学与企业实际、岗位实际结合起来外,学校一定要结合职业能力的层次要求,在企业见习中分阶段实施职业能力培养。

(一)核心能力培养

核心能力的范畴1998年,我国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从其内涵和特点分,职业核心能力可分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大类:(1)方法能力是指主要基于个人的一般有具体和明确的方式、手段的能力,主要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方法能力是劳动者的基本发展能力,是人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技能、新知识、新信息和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职业方法能力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能力。(2)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社会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能力。

企业见习安排企业见习安排在第一学期,最好在入学教育之后,时间为1个月。初步设定的目标为:(1)学生能够选择正确的职业道路,包括对事业目标的看法、设定事业目标、让目标产生效果。(2)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工作,学会用成熟的情感对待工作。(3)学生学会有责任心地工作,包括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的意识、岗位责任意识、全局责任意识。(4)学生能够学会处理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包括对团队的认识、在组织内的自我定位,能够认识到每位员工的作用和影响。学生通过企业见习环节,具备初步的职业道德认识,学会沟通,树立一定的职业理想,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具备一定的核心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核心能力的培养要一直贯穿于能力训练的始终。

(二)行业通用能力培养

行业通用能力的范畴行业通用能力是以社会各大类行业为基础,从一般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可通用的基本能力,可适用于这个行业内的各个职业或工种,对应于一定的职业群。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该专业对应计算机行业的职业群,就目前普遍情况来说,初步设定的岗位包括文员、网络管理员、网络设计和施工、网站设计四种。为了培养计算机行业的通用能力,就要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网站设计、路由交换、Windows Server、数据库等。

实施时间和目标学生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学习了该行业的专业通用课程以后,需要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可安排在第四学期,时间大约为3个月。目标和实施办法是学生到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专业实习。见习安排的原则包括:(1)专业对口的原则。学生专业实习的岗位一定要和在校所学专业相对应或大致对应。(2)岗位轮换的原则。由于专业实习阶段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所以在实习的三个月中,学生要在不同的岗位见习,进一步了解各岗位的具体要求。同时,学生通过在不同的岗位见习,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长,选择未来适合自己特长的岗位。

(三)职业特定能力培养

职业特定能力的范畴如前所述,职业特定能力是每一种职业自身特有的,它只适用于这种职业的工作岗位。该阶段培养学生具体某一岗位的专项能力。

实施时间和目标实施时间为第六学期,时长为6个月。 目标是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初步具备在该岗位工作的能力,并最终把该岗位变成自己就业的第一个岗位。

三、工学结合条件下的课程设置

根据我校“六层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见表1),我校应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设通用课程。在第四学期的专业见习后,学生了解了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在第五学期,学生选择适合的课程,进行上岗前的学习。

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学了做,做了学。”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中做,做中学”,主要是提倡在学校创设接近真实的环境,使教学贴近企业,同时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在企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岗位上检验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掌握程度,学校也根据学生在企业实践的情况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学中做,做中学”,是因为学校提供的环境无论如何真实,都与企业的真实情景有差异,“做中学”永远代替不了实战。所以,学生学习一定要到企业真实情境中去做,这也符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

课程设置一定要瞄准岗位,开发相应的课程包。课程内容应该紧密结合岗位实际,做到“够用、实用”。在教学组织上,应大力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安排项目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职业能力分为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在进行“六层推进”工学结合实践时,学校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工学结合内容,培养不同层次的职业能力。当然,三个层次能力的培养也不是完全割裂的。在实践中,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其他能力的培养在每个阶段都互有渗透。本文描述的只是各阶段重点培养的层次。

参考文献

[1]黄湖滨.加强高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训的研究[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