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我国农村需要着重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医疗卫生保健水平较低,个别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同时,吉林省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与专业素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与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成为吉林省卫生事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省有12314个村卫生所(室),乡村医生共19774名[1]。针对我省农村医务人员的学历情况,吉林省卫生厅与吉林省人才办、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方案,方案决定从2006年起,依托吉林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医药学院、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白城医学高等专科等高校,采取脱产与半脱产两种方式,对在岗乡村医生和优秀农村青年进行医疗卫生专业培训,力争通过7年努力,使全省每个行政村都有1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每年计划培养不少于2000名,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不少于15%,全脱产定向专科班招生不少于15%[2]。截至2010年,全省已累计培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学生5000多名,有力地推动了吉林省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自身的环境和条件所限,我省乡村医生培训机制仍然存在培训重数量轻质量、重理论轻技能、专业结构不合理、培训机制不够完善以及城乡联系制度不够健全等诸多弊端,要想较好地解决农村医疗存在的问题,必须以医药院校的培养目标、方向入手进行改革,政府有关部门给予长期的政策和物质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并将医药院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层次和专业结构等进行一定的调整,以提高医药院校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更好地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药院校服务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优势分析
地域性优势:医药院校虽然身处市区,但距离所辖范围内的农村相对较近,在医疗培训、医疗服务方面,具有距离近、可及性强的优势。不但可以就近招募生源,而且可以为乡村医生的培训提供便利条件。从培养人才和提供培训的各方面成本效益考虑,本地区医药院校无疑是培养本地农村医疗服务人才的最好选择。人才科技优势:高等医学院校是医疗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医学科学的前沿阵地,医药院校是医学科学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医药院校不但明确当今医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和重点,而且肩负着培养地区医疗人才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医药院校的人才、科技和信息等优势,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也是医药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医药院校所拥有的医学科研人员和科研条件,都能为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提供技术和硬件支持。医疗资源优势:众所周知,医药院校拥有相对集中的医疗资源,其所拥有的直属及附属医院等,是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不但具备良好的设备等硬件条件,而且拥有技术过硬的医师和专家等软件条件,是培养医学人才和乡村医师培训的良好平台,具有其他机构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
吉林医药学院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成果
作为我省“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方案的重点依托单位,我校在近年来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并在人才培养与乡村医师的继续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制定适合乡村医生特点的培养方案: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特点,结合基层医疗工作的实际,学院将重点放在乡村医生的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培训上,要求学生毕业后应明确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人类疾病的病因、病理分类鉴别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以及预防医学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构建适合于乡村医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学院制定了吉林省乡村医生脱产培训学计划,共开设必修课程20门,总学时620学时。①专业基础课程276学时,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人体寄生虫学、诊断学基础等。②专业课程344学时,主要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五官科学、急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基础、常见医疗技术操作、卫生法学(讲座)、英语及拉丁语药物名称(讲座)、合理用药(讲座)、医学伦理学(讲座)等。③选修课程包括: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皮肤性病学、医学统计学、医学心理学等。④毕业实习26周。选用或编写适合乡村医生使用的专业教材:针对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缺乏系统性的特点,为适应教学需要,学院编写了《实用基础医学》和《临床技能学》两部专业教材。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乡村医生的特殊性,制定统一的实习计划和实习内容,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本着“以人为本、优先自选”的原则,鼓励学生到工作单位附近的符合条件的县级医院实习,对于那些没有联系到合适的实习医院的学生,学院将为其安排省内具备临床教学条件的县级医院进行实习,确保临床实习工作顺利完成。建立乡村卫生医学网络教学资源网,方便乡村医生学习:为方便乡村医疗、在校学生及其他医务工作者工作学习需要,我院建立了乡村卫生医学网络教学资源网。卫生资源应用系统以乡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诊断治疗为重点内容,充分体现乡村医疗卫生特色。本系统划分22个子系统,涵盖了医学各个领域,集普及性、实时性、前瞻性、科学性于一体,具有方便快捷、易学易用、互动性较强等特点,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为乡村医务工作者的学历后教育提供科学、丰富的医学网络资源。
医药院校为农村医疗服务的对策研究
明确办学定位:办学定位问题,实质上是要解决“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根据目前我省农村医疗服务的现状,结合我省提出的相关政策,医药院校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切入点,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办学定位。①办学目标定位:我国很多高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上缺乏清晰界定,在培养规格、层次和类型上区分度不高,缺乏特色[3]。我校正处于各方面提升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办学与科研实力与国内一流大学仍有一定差距,应着眼于生存和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奋斗目标,按照“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高水平、创建名校”总体办学思路和“依法治院、质量立院、特色建院、科技强院”的办学理念,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②办学类型定位:作为吉林省惟一一所独立的医药综合类本科院校,我校在培养医学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医药院校类型的定位有利于高校找准落脚点,以更好的作出发展规划。作为国家高教系统的基础部分,我校类型应定位于以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实用型人才为主的一般地方院校。③人才层次定位: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及当前所面临的实际任务,培养层次应定位为以本科生培养为主,兼顾专科生和成人教育,培养人才方向应是实用性技术人才。④服务对象定位:面向地级市和所辖区域农村地区办学。医药院校的最直接目的是培养医疗人才以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不但要服务城市,更要面向广大农村。⑤办学特色定位:办学特色是指某一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办学内涵。医药院校以兴办特色专业为主,增强服务针对性,如我校开办的药学市场营销及英语护理专业等,同时定向临床医学本科班开办很好地解决了招生和就业的问题,使之能够取之于农村,服务于农村,有利于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改革;器官系统整合
1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培养改革的计划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仍采用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和临床实践课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各学科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存在基础脱离临床、理论脱离实际的缺陷。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在三年级前缺少亲身接触临床的机会,对医疗管理的流程知之甚少,与患者沟通的方式一知半解,到医院实习后显得手足无措,无法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近年来有不少学校在临床医学专业上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3-5],我校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征求各利益方的意见,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
1.1优化课程体系
围绕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侧重处理好相邻学科、前修后续课程内容间的关系,通过对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删繁就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尽可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确保专业教学内容质量。
1.2鼓励自主学习
通过减少必修课和课堂讲授学时,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增强学生在知识建构与能力训练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1.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适当加大实践课比例,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和途径。将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适当增加人文素质等相关课程,促进文、理、医知识的有机融合。
2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
2.1优化重组设计课程
2.1.1从2013年下学期起,对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学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新的医用化学、医用物理学课程;将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重组形成医学科研基础与实践课程;以卫生法规课程为基础,融入医疗过程的风险、防范、法律应用等内容构成新的医疗风险及防范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从相关的人文社会学科中精选出基本的内容,形科学通论、社会科学通论两门课程;对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健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以及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妇幼保健学等系列学科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医学统计方法、社区预防医学两门课程;建立医用生物学、医学基础、药理基础知识、临床合理用药四门课程,为器官系统整合的临床课程提供医学基础知识;并在2013级教改班开始实施。2.1.2以“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为主线,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学科式课程进行优化重组编写整合课程教材,包括呼吸系统基础与临床、循环系统基础与临床、消化系统基础与临床、内分泌系统基础与临床、泌尿系统基础与临床、风湿免疫系统基础与临床、骨骼运动系统基础与临床、血液系统基础与临床、生殖系统基础与临床、神经系统基础与临床。成立了10个器官系统整合教学团队,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新教师试讲、教学能手演示和教学竞赛等教学活动。2.1.3重新疏理建立儿科学、感染病学、皮肤病及性病学、五官科学、精神病学和急诊及灾难医学等系列新的临床课程;优化重组原外科学总论内容,包括外科发展史、外科体液失调、麻醉、创伤、烧伤、移植、疼痛、显微等单元,形成新的外科基础课程。2.1.4紧跟相关临床课程的教学进度,实施独立组织的临床技能五年不断线教学,建立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体系。
2.2整合资源保障方案有效实施
2.2.1健全机构保障教学。分层建立健全各级教学管理机构,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机制,为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定期举办教学管理干部培训班,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2.2.2优化师资促进教学。遴选优秀的教师为教改班授课,理论课教师95%为副高以上职称。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和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不断加大师资培训投入,通过短期培训和专项进修开拓教师的教学思维。每年举办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案设计比赛、课件制作大赛,切实提高教学水平。2.2.3优化生源提高教学。临床教改班每届只招收50人,从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中精选优秀学生,学生主观上愿意参与教学改革,执行力强,保障教学行为顺利实施。2.2.4丰富教学平台建设。建设自主学习平台和自主学习教室,临床网络教学资源库、形态学网络资源库、医学网络资源库、多媒体课件库、学术讲座视频库、手术直播观摩系统、医学影像教学系统、教学病案系统、电子标准化病人学习系统、虚拟学习系统、OSCE考试系统、医学数据分析实验系统,同时引入智慧树网络课程150门,初步实现了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有效拓展了教学空间,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3人才培养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措施
3.1更新思路开展教学改革
3.1.1重视教育观念在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开展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大讨论,适时更新教育观念。3.1.2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案例导入、问题引导、图片索引等教学方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改变。学校也在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教学方法的占比,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法。3.1.3通过内培外引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6],开展“TBL教学”、“PBL教学”、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讲座及培训,有效促进教师对新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用于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3.2制定政策激励教学改革
3.2.1多举措探索和实施教学改革激励措施。教改班采用新教学方法、双语教学、全英教学等标准课时的绩效增加。3.2.2激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在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教学改革项目一票否决制。
3.3项目建设推进教学改革
3.3.1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以国家、自治区、校三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为抓手,全面促进专业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推进了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等各项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顺利开展。3.3.2教改班的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培养项目,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改革学生的学业评价方式;无纸化考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的探索及实践,通过以点带面,推动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4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取得的成效
4.1为民族地区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可操作模式
构建特色鲜明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优化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优化重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医教协同育人机制的改革,强化教学管理,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4.2培养民族地区人才并实现人才“留得住”
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除需要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的人才支撑外,关键还需要下去的人才“留得住”。我校毕业生大部分走向县城乡镇,到基层医疗卫生部门工作。五年来,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到县级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毕业生约65%。在调查百色、河池、崇左3个地区110所基层医院中,有校友1850名;对88家用人单位的669名毕业生抽样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评价的满意度高达93.2%,毕业3年内调离工作地点的人员仅2.65%。学校“扎根老区、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4.3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建成自治区教学团队2个,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自治区优秀专家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人,“广西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选15人,全国优秀教师及优秀教育工作者7人,自治区优秀教师8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1人,“广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广西优秀专家及广西特聘教授、卓越学者各1名。通过榜样的力量影响和带动更多的教师积极深化教学改革。
4.4获得一批教学成果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人才培养方式,以该成果为依托于2017年获得了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近三年来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
5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5.1部分教师存在“重医轻教”的思想认识
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授课以临床教师为主,教师同时也是临床医师,由于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问题,青年教师中存在重临床医疗轻教学的倾向,学校在资源建设、人才评估中将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反馈体系建设、教学投入和效益评估建设,让更多的教师从教学中不仅获得成就感,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利益。
5.2毕业生就业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部分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不清晰,缺乏职业规划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学校将继续深入推行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制度,全面掌握学生的毕业去向和就业满意度,根据需求及时调整,设置更科学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在课程教学、技能培训、实践学习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拓宽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渠道,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在分析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论述了坚持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问题,并报告了这一课题研究的成果转化和社会反响等情况。
【关键词】
科学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医学检验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长期社会发展进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21世纪科学发展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没有人的科学发展,也就没有科学发展的社会,也就不能实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终极目标。1 按照中央的要求,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使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2 职业教育要想有一个快速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医学检验专业是技能型很强的专业,培养的学生服务于各种医疗机构(如医院、血站、防疫站等)。目前,国家没有统一的高职培养方案,同时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和检测技术的提高,对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不断创新,创新是国家进步的根本动力,也是学校生存的法宝。
一、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与国外相比较,起步较晚,而先进发达的国家职业教育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而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会出现新变化、新情况和新问题,只有不断调整职业教育对策,才能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过去认为检验科是一个辅的科室,但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检验结果已是诊断疾病和疗效观察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而我国目前检验医师尚不充足,临床医师可能不了解检验结果的解释,检验技师也可能不清楚临床医师需要检验的目的,所以检验医师的发展很有必要。当前各种医疗机构检验从业人才是构成,主要有三种:一是学科型的人才,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二是专科(高职)的人才;三是中专学历的从业人员。其中专科(高职)层次的人才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基本能够胜任各级医院检验科的工作,是社会需求的较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就要把握好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处理好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坚持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方针,使专业培养方向与毕业生必需的专业能力及素质结构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与本科院校相抗衡。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特点,立足培养目标,参考部颁中职检验专业、其它院校高职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市场调查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医院检验科及其它检验相关岗位对医学检验人才的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制定三年制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及教学方案。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知识拓展内容组成;教学方案包含课程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实习计划及题库建设等。
三、研究过程
1、调查问卷
通过招聘会、走访和问卷等形式分别对用人单位、实习生和在校生进行了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检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工作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以及学校教育存在的不足等,为制定高职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2、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应重视的问题
(1)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2)专科(高职)层次的人才基本能够胜任检验科的工作,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3)要处理好时间和理论的关系,合理安排教学时间;(4)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各级医疗机构,要以《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作为岗位操作技术指导;(5) “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深化教育改革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由于招生的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基础较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6)医学检验专业是一个技能很强的专业,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要把实践教学放在首位;(7)传统的考试形式单一,评定方法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8)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的精神,通过考试取得的资格作为单位聘任相应技术职务的必要依据。因此,教育要与学生的就业相联系;(9)师资队伍建设不容忽视。
3、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构建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取的教育改革措施
(1) 以《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为岗位操作技术指导,在调研高等职业教育临床检验专业教材使用情况及各层次医院对检验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案,突出专业特色,把握经济社会需求;(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高职检验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除了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外,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开设检验与临床、试剂营销、实验室生物安全等选修课;(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4)学习科学发展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上,鼓励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运用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5)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体现教育为民,服务于社会,将对人的教育融入于社会中;对适用于基层的检验项目如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让每位同学都能准确、熟练地进行操作;(6)学院加强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实验室24个、实习医院50多家,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实训场所;(7)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8)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多途径地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如去重点大学进修学习、到各大医院检验科从事临床实践、举办专题讲座等,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比重。
四、研究成果转化及社会反响
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书记的科学发展观理论,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使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结合学院实际,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院医学高职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
在与沧州医专、邢台医专、菏泽医专、内蒙古医学院等院校教师座谈时,同行们讨论热烈,对此课题研究均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此课题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性,符合高职医学检验教育的实际情况,对提高高职医学检验教育水平,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也推动了职业教育在医学检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我国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同行认为: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需办出特色,一是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在理论知识方面以“实用”为原则,否则无法跟本科生抗衡;二是要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这也与本此课题研究的观点相一致。
在走访廊坊市人民医院、廊坊市中医院、廊坊万福医院、廊坊市骨伤科医院等时,认为学校教育就要与用人单位密切联系,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被社会接纳,教育才有活力,职业教育才能生存。院方向课题组成员介绍了目前各医院检验科现状,对毕业生和实习生来说,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学生深受欢迎,而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则备受冷遇。课题组也向院方介绍了课题研究的内容,本着“以教育为民,服务于社会”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尤其是学校加强了实践教学,包括临床检验、生化检验、微生物检验、免疫检验等专业课的实践项目开展(选择了常用的检验项目作为重点内容)、实践与理论的教学安排、实验室的建设、实习的管理等,都得到院方的高度评价,认为此课题研究有利于岗位型检验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与学生和家长座谈时,发现部分学生和家长(尤其是新生)对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了解,对毕业后的去向不清楚。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的是在各医药卫生机构从事检验技术的人才,行业的专业性强,技术性高,且关乎人民的生命。树立科学发展观,进行人才培养,是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民生活的需要。通过课题组成员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安排、教学措施等的介绍,使他们对检验专业有了认识,深得学生和家长好评。他们认为学校对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很重视,不但对学生负责,而且对家庭和社会都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通过加强对在校生的专业课教学,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注重实践教学,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有些同学说:“现在做实验跟过去不同了,过去是教师讲授实验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然后由学生按照书本上或教师给出的步骤完成操作,学生成为了机械的操作者,现在我们可以自己设计实验,发挥我们的思维和创造力,也锻炼了我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掌握过硬的医学检验技能,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建立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通过此课题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廊坊卫生职业学院2011、2012级高职检验专业中加以应用。而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近几年贯穿于检验专业的教学中,学校检验专业毕业生近5年(2007~2011)的就业率分别为78%、81%、80%、85%、84%,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五、存在的问题
由于检验专业是个小专业,再加上检验仪器的高度现代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需要的人员逐年减少,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人才培养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随社会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对医学教育改革的对策与建议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以便深入研究、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械专业 招生规模 产业需求 校企合作
为了解广东省高职高专医疗器械相关专业(以下简称“医械专业”)设置情况,笔者查阅了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中招生面向为“广东省”的广东高职院校有关数据,并访谈相关院校、专业的领导、教师,查阅近几年新增、新办专业资料,对2006-2013年医械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条件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析专业发展的问题与瓶颈,以期为广东省医械专业的设置和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1]
一、专业设置整体情况
目前,广东省开设有医械专业的高职院校有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其中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在2004年升格之初即在医药营销专业之下增设医疗器械方向;2005年,该校开始设置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2008年开始以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与检测、医疗器械营销两个专业方向分别招生,在2013年广东省“按照专业招生”的政策引导下,两个专业方向合并招生,入学后再按照相关规定重新分专业分班。此外,该校还于2009年增设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2010年设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与维护专业,并于2012进一步丰富学科门类,增设医用软件与网络技术专业,该校的医械专业设置在全省院校中是最齐全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于2007年始开设医疗电子工程专业,2010年、2012年和2013年并到“电子信息类”中招生,入学一年后再按志愿、成绩和相关规定在电子信息类下设的五个专业中选择。罗定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开始设置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
总体而言,为适应广东省医疗器械战略性兴新产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广东省医械专业学科门类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但开设院校、专业偏少。
二、专业规模分析
虽然实际报到数与招生计划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但招生计划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规模。本文通过对2006-2013年各专业招生计划的分析来看广东省医械专业规模变化情况。
1.专业整体招生规模分析
2006-2013年,专业总体招生计划为2564,总量比较小,且变化不大,2009年和2010年虽然分别新增了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和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与维护两个专业,但招生规模都是50人左右,且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的两个招生方向都缩减了招生规模,因此年招生总量上没有太大变化;2012和2013年招生计划增量比较明显,这两年分别新增了医用软件与网络技术专业和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
放眼全国,目前设有医械专业的高职院校共有70余家,主要开设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等20余个专业,招生规模不足万人,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各院校招生规模比较分析
由于各院校开设的医械专业数量存在显著差异,院校之间招生规模对比鲜明。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自2004年始陆续开设五个专业(方向),并有进一步扩充学科门类的趋势,以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方向)为龙头,带动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与维护、医疗器械营销等专业全面发展,形成与药品、食品、化妆品等并驾齐驱的医疗器械专业群,培养生成装配、质量管理、产品检测、维护保养、经营销售等医疗器械全产业链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八年招生计划总量占到广东省全部招生量的8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只开设医疗电子工程这一个医械专业,招生总量仅占15%。罗定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新增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目前仅一届学生,所以总量也是最小的。
3.各专业招生规模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目前广东省高职层次医械专业共7个,既有开办时间比较长的专业,也有最近两年新设置的专业,每个专业随着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形势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是几个专业中的“老大哥”,2005年开始设置,并于2008年开始分设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与检测、医疗器械营销两个专业方向。2009-2011年间,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增设了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和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与维护两个新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招生规模下降,并于2011年达到一个最低点。而2012年虽然也新增了医用软件与网络技术专业,但此专业侧重于软件开发测试、维护和医院计算机网络的组建、网站建设等工作,与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的区分度比较大,对专业招生规模没有造成太大影响。
医疗电子工程专业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的唯一一个医械专业。自2007年开设以来,招生计划基本保持在50人左右,同时该校还设置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微电子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工艺与管理等专业,在2010年、2012年和2013年更是与这四个专业一起以电子信息类招生;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是罗定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新增专业,该校也设置有应用电子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两个相关专业,各种师资、实训、课程等教育资源共享、共建,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三、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1.办学历史不长,基础薄弱
医械专业均为近几年开设,在师资、实训条件、课程体系、教材等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又因其专业特殊性,与其他专业类的兼容、共享程度不高,整体水平滞后于行业的发展要求,制约了专业办学方向的扩展和招生规模的扩大。
2.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不一致
专业开设与行业职业岗位的针对性不强,专业之间的区分度不大,不能很好满足医疗器械企业多样化的用人需求,且大部分仍然采用学科教育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没有充分体现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3.专业复合程度高,但培养周期偏短
从模拟、数字的电子知识到解剖、生理的医学常识,从计算机、单片机等嵌入式系统到检验、诊断的常用医疗仪器知识,从常用工具的使用技巧到医疗器械的使用与管理……医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度比较高相应的理想培养周期应该更长。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在校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的时间短,难以扎实系统掌握,发展后劲不足。[2]
四、对策探讨
1.紧扣产业人才需求设置专业
广东省医疗器械已发展成为一个产品门类比较齐全、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市场需求十分旺盛的朝阳产业,并在珠三角地区形成多个优势产业集群,截止2012年底,广东省医械生产企业达1800余家,经营企业6000余家,产业生产总值超过600亿,占全国总量的八分之一。现有的医疗器械开发、管理、安装、维修人员数量及素质远远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应该根据产业特色及其职业岗位开办专业方向,进一步丰富专业类别,扩大专业规模,培养兼具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事生产、安装、维修、保养及管理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校行企合作纵向加深、横向扩展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特征。医械专业知识跨度大,对教师的要求高;由于行业竞争和技术保密,很多有实用价值的内容被企业内部保留,难以进入教材;解决师资、教材、实训条件及与行业就业岗位紧密联系等问题,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校行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开发含有第一手技术资料以及维修经验的教材,并将企业员工岗前培训的内容融入到相关课程中去,增强专业、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实效性。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与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以及广州威瑞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广州纽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省中医院、省第二中医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按照“资源共用、责任共担、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原则建立多元合作关系,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实训实习、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人员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合作项目,为其它同类专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3.贯通中、高、本人才成长路径
医械专业的科技理论依据是生物医学工程学。我国自1978 年创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为了区别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高职院校一般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名称设置为医疗器械相关专业。医械专业知识技能复合程度高、培养周期长,要求贯通“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立交桥,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产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要与本科院校合作举办高职本科,实现优势叠加。目前广东省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东医学院、广东药学院、深圳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院校开设有本科层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高职院校可以选择与自身专业设置相近、且主要培养从事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市场营销、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员的院校进行合作,共同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药士 培养模式 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b)-0203-02
中医药职业教育中药士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尚未健全,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培养高质量的中药士人才较为困难。中药专业作为江西省医药技师学院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专业建设项目及国家示范校建设重点支持专业,在长期探索、改革与不断创新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中药士人才培养模式,希望通过该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构建中医药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提供一定的经验。
1 职业院校对中药士人才的培养现状及问题
传统中药士的培养只是侧重于基础专业和考核技能的培训,很少涉及对中药服务等更为重要的临床中药学知识和实践技能服务的培养[1],导致出现培养的中药士单纯从事药物的配发、核对等基础性工作的尴尬局面,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无法发挥中药士的真正作用。当前中药士培训模式仍然与实际应用存在一定差距:(1)缺少对应的医疗及连锁药店等合作单位为中药专业提供实践教学,难以保证中药专业实践课程的数量与质量;(2)缺乏有高质量师资力量的相关中药士资格考试培训;(3)对中药士的培养单纯满足数量需求,对质量要求不够重视。
2 该院中药士人才的培养模式
2.1 中药士人才培养的特色教学及培训模式
2.1.1 教育定位及培养目标
明确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前提[2]。由于中药士资格考试报考资格明确要求考生具备中药学专业中专或专科学历,因此,该院合理定位将中药士培养融入到3+2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即学生经过三年学习后可取得中药专业中专学历,再经过两年培训教育后可同时获得高级技工证书。
2.1.2 探索和实践“六融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六融通”即人才培B与企业需求、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实训环境与企业文化的六融通。与广东大参林药店连锁有限公司、温州市布衣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连锁药房开展校企合作,进行“六融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践。
2.1.3 课程与岗位结合
(1)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职教专家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开发团队,对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并考虑到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以“中药技能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按实践导向重新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构建并实践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2)与企业共同开发一体化核心课程。与企业共同制订《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调剂技术》3门一体化核心课程标准,进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确定一体化教材编写框架,编写出《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调剂技术》3本校本教材及3门课程教学信息化资源包。主、参编统编教材4本。实施了以典型项目和案例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2.1.4 教室与药店结合
(1)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建9个校外实训基地,江西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等投入大量资金以提供足够先进的连锁药店设备和实际训练所需的原材料,以供学徒实践学习所用,并且能够提供足够的岗位让学生实践。
(2)校企共建校内一体化实训室。同时学院与企业共同设计、建设了与岗位接轨的校内综合大药房、中药调剂一体化工作站、中药认药一体化工作站、中药炮制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实验实训室。
真正实现学生教室即药店,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缩短岗位适应期,学院也为企业提供技术力量和职工培训的需求,学生、企业、学院实现三赢。
2.1.5 打造一支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兼职教师培养计划”。建立校企“互聘共培”师资队伍的长效机制,建立学校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和服务企业制度,实现学校与企业人力资源共享、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互聘互兼,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的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
2.1.6 开展中药士培训班工作
(1)严格选拔培训学生及教师。该院对中药士的培养采用严格的培训教师和受训学员双淘汰选拔制度为主。首先在3+2中药专业三年级学生中进行中药士培训班招生宣传,采用班主任推荐及自愿报名的方式相结合。培训教师队伍的组建首先是采取教师填写申请自愿报名,学院通过对教师资历、教学能力等多方面综合因素进行考核和选拔,选定的培训教师均为该院中药专业资深教师;其中,教授级讲师1名,高级讲师2名,讲师1名。
(2)重视培训及末位淘汰。培训中心精心挑选培训教材等并组织教师集中进行规范化培训:我院中药士培训教程、资料均选自医药书店最为畅销的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细则:中药专业(初级士)》及《中药专业习题集(初级士)》。为了确保培训质量,培训中心对培训学员及教师末位淘汰制进行管理;根据受训学员对教师培训效果的综合评分,提醒教师及时调整培训方法,对学员考核成绩排名末位的对应指导老师予以淘汰。
2.2 中药士人才效果评价模式
由学院、医疗单位、连锁药店以及受训学员代表共同组成培训管理评价委员会,制定中药士培训课程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及评价标准。通过对近几年我院初级中药士资格报考统计分析可知:2015年全国初级中药士考试中该院选拔参加考核的学员四门全部通过率达35.4%,其中基础知识单科通过率为38.4%,相关专业知识单科通过率为45.8%,专业知识单科通过率为50.6%,专业实践能力单科通过率为52%;2016年全国初级中药士考试中我院选拔参加考核的学员四门全部通过率达41.0%,其中基础知识单科通过率为43.6%,相关专业知识单科通过率为64.1%,专业知识单科通过率为66.7%,专业实践能力单科通过率为71.8%,较2015年度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3 结语
该院中药士人才培养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待不断加以完善,我们将密切关注学生在医疗单位、连锁药店中实际工作情况,根据岗位相关工作需求及时调整中药士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高质量中药士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加快构建中药士的培养模式任重道远,当今职业教育对中药士的培养尚无最佳的培养模式可借鉴[3];因此,需要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单位、连锁药店及广大兄弟院校加强携作沟通,共同探讨及完善适合职业教育的中药士培养模式,为全面深入推动中药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 白而力,宋金玉.高职院校重要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8-20.
作者:甘发清 单位:湖北省兴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
从高等院校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教育,到成人卫生管理专修班及管理干部培训班,整个教育系统逐步走上正轨,但是,在培养内容、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等方面,几乎都是将医学作为卫生管理专业的基础,而忽视了管理科学的重要性,各大院校提供的课程设置及方向大同小异。并且,各个高校医疗卫生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水平高低不一,也不利于卫生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教学内容倚重医学,课程设置保守传统。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开设的卫生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主要以“基础医学+卫生管理”和“公共卫生+卫生管理”为主要模式,教学手段老化单一、知识陈旧更新慢使得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并且,教学内容多倚重医学,视医学为基础,而在卫生管理领域所必需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所占分量却不足,导致所培养出来的卫生管理人才医学基础扎实但实地处理管理工作却缺乏其他常识性知识。有些新兴卫生管理人才培训项目虽然意识到管理学科的重要性,但在课程安排、师资、教材等方面却难以做到与医疗卫生相结合,没有突出卫生管理教育交叉学科的鲜明特色,不能构成该学科的完整融合体系,给学生在专业方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教学方法呆板,重理论轻实践。我国的高校教育普遍存在中理论轻实践现象,卫生管理专业教育亦是如此。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的课堂教育占据整个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课外实践实习时间所占比例不到八分之一,而且一般流于形式,学生在短短的实践课程中难以领会到学以致用的妙处。这种传统呆板的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卫生管理人才缺乏主动性,思维和认知方面的能力也难以胜任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医疗管理工作。
参照美国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培养我国需要改进的方面我国的医疗卫生管理教育要想改变现状,首先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在设计培养方案、形成学科体系、编制教学课程以及正式的教学过程中都要考虑到培养卫生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的目的,以实践为重点,将医学与管理科学有机结合起来。借鉴美国的医疗卫生管理教育,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来改进。改变重医倾向,将管理科学与医学常识有机结合。在学历学位层次上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不同,以保证各各个层次人才的适用性及质量。加强实践课程的编排,在教学内容上,尽可能多地选择医疗卫生行业管理实践中的案例,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避免重蹈应试教育和理论教育的覆辙,同时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传授也要增加。
我国卫生管理教育在学制上实现了层次化,但是在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却大同小异,并没有详细的划分。借鉴美国的教育体系,应该将应用型初、中、高级,研究型教育在内容、教育方式、课程设置上区分,并对方向性(如医疗保险、医院管理、卫生政策等)也要明确划分,确保人才质量,增强人才的专业性和适应性。师资建设方面也需要加强。应该根据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发展需要专门聘请有管理实践经验的专家接受实践性强的教学任务;与此同时,应该将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制定骨干教师培训方案纳入师资培训计划。定期对从事卫生管理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实践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化,医疗卫生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尽早建立起完善的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更适合的管理人才。
关键词:三年制 临床医学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217-02
临床医学专业作为一个办学时间比较长的专业,在每所高等医学院校都占有相当的比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级医院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不同,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定位主要是面向基层,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出面向基层“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是一个值得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结合平凉医专人才培养定位就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设置进行探索。
1.培养原则。
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临床医学专业确定了“一个目标、双向渗透、三个优化”的培养原则一个目标就是坚持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结合的目标;双向渗透就是要实现基础课与临床课的双向渗透,打破“老三段”传统的基础课一专业课一医院实习的培养模式,推行基础教学有实践,临床教学有见习,实习教学有理论,社会实践有临床的模式,将课堂学习、课间见习结合起来,实现学习、见习与实习的融合;三个优化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优化。在这一目标下,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1.1加强人文教育,提升职业素质
根据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和临床专业培养要求,坚持以医学生物模式的转变为指导,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针对以往课程设置偏医学基础、轻人文教育的现象,形成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四大课程模块,坚持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医学专业课的比例为3:3:4,增加了人文课程,重组、压缩了专业基础课,突出了临床医学专业课。
1.2强化实践教学,体现双向渗透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1、2、3、4、5”特色:即“一条主线”――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二个结合”――技能学习内容与临床工作需要、与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相结合。“三步训练”――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医院见习、临床实习前的集中训练,实习中的专业技术综合能力训练;“四段考核”――坚持实习前强化训练考核一实习期间出科考核―实习末期临床技能多站式综合考核一毕业前综合考核;“五大保障”――实训教学大纲保障,教材保障,实践技能考核保障,高素质实践教师团队保障,实训基地保障,形成了“重视理论、强化实践”的办学理念,设置了实践教学体系图。
1.3落实培养目标,实现三个优化
为了使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得到落实,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分成基本理论与素质、专业技术与技能、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三步骤实施。基本理论与素质的目的是给学生搭建本专业的文化基础知识结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目的是通过本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构筑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强化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和选修本专业相关课程,形成较强的职业能力,依据课程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课程设置分解表。(见表1)
2.课程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实行了专业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密切结合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按照临床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结合岗位需要,以“必须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设置了临床医学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体制上体现“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执业助理医师”的教育理念,突出临床专业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实施十个月实习制度。
3.培养理念。
临床医学教学团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重视理论、强化实践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制订了一年级强化专业意识、二年级重视实践技能,三年级培养综合能力的培养计划,并取得了明显成绩。
3.1强化理论教学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按照“必须够用、实用为先”的原则,课堂中贯穿对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让学生能从事基层医疗、社区保健等方面工作。
3.2重视实践操作
为了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教师结合行业现状研究、制定了《常用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程序及评分标准》及《职业能力训练计划》。专业教师将职业能力训练计划贯穿于临床教学环节中。诊断学开设了11个技能项目,内科学开设了9个项目,外科手术学开设了7个基本操作和三个手术项目,妇产科学开设了9个技能操作项目,每一个项目提出了具体的技能要求,并按照操作标准由相应教研室对学生试试技能考核。
3.3注重临床应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临床见习教学法贯穿在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将学校教学与基地教学、社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及早地领略临床工作实况。学生可以在课堂、课间、假期进医院、进社区开展医疗实践活动。
Abstract: Medical talents is the key to promot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hospital. This paper first expounds the medical personnel training concept, defines the necessity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alents, and presents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o improve hospital core competitive ability, promoting the hospi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医院;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hospital;core competitiveness;talent 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319-02
0 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医院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作为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和创造者,已成为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1]。而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标杆,是提升医院形象的保障,是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最终体现。
1 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内涵
1.1 医学人才培养的概念 医学人才是指在医学实践中,具有临床专业理论和技能的,遵循医学诊疗规律,并善于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创造价值而造福人类者。其具有晚熟性、实践性、专业性、创造性及协同性等特点。
医学人才培养是指通过教育与培训,提高医学专业人员的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和科研创新能力,以符合医疗岗位和医学发展的要求。新时期医学人才培养要求,医学人才要有积极学习、获取新知识的热情,及时捕捉医学领域各种信息,掌握新技术、手段、方法,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循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
1.2 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医院根据人才队伍现状,结合医院发展规划,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与目标,并加以组织、实施、管理和评估的全过程,是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培养目标、为实现目标的实施内容、管理和评估制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科学培养方法。
医学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医院文化、人才价值观及人才发展思路的综合体现,是提升专科技术和学科建设的助推器,更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2]。
2 基于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2.1 实施医学人才培养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人才是知识的载体,是科技的载体。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迅速发展,只有依靠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才能展示出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科学研究实力、教学水平和质量、管理能力和业绩以及医院的文化建设,才能促进医院各项事业的发展。所以,医学人才培养是医院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2.2 实施医学人才培养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人才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医院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管理体制,更离不开高素质的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医院发展,人才为本,只有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不拘一格选人才,并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才能挖掘学科后备力量,形成合理的学科梯队,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2.3 实施医学人才培养是稳定医务人员队伍的需要
医院的主体是医务人员队伍,是从事医疗、护理及辅助诊治的群体。实施医学人才培养,使他们在培训教育中得到个人素质提升,获得社会尊重,实现价值体现,更能稳定医务人员的队伍建设,为医院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3 构建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医学的发展呼唤医学创新人才的出现,其关键是建立一个有利于人才快速成长的培养新模式[3]。为此,医院在如何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上作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3.1 实施能级管理,推行主诊医师负责制 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是一项医院管理制度的改革,也是创新医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医疗改革模式。借鉴国外主诊医师负责制的成熟经验,医院从2004年8月在胸外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三科室试点“主诊医生负责制”,于2009年全面推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主诊医师负责制”,共成立54个主诊医师负责制小组。主诊组原则上“因岗设人、以岗定责”,允许“高职低配、低职高配”,根据临床工作的需要按1:1:1(即1名主诊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构成。通过两轮全方位、全员性地双向选择,医院实现了病人选医生,医生对病人实施门诊、病房、手术一条龙全程负责的管理新模式。医院将主诊小组公示上墙,病人的选择、医疗服务质量和纠纷量与主诊组的工作量和绩效考核挂钩,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机制,既实现了患者选择医生的要求,又缩短了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更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
自推行主诊医师负责制以来,这种以病人为中心的院部、科主任、主诊医师三级医疗管理框架,最大限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学科发展。这项能级管理制度赋予主诊医师更多的质量管理权、技术把关权,培养了中青年医师的管理意识与能力。在医政管理指标上,医院药比、平均住院天数、医疗纠纷数等管理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在上级部门或第三方组织的调查中,医院综合满意度均在98%以上,位居无锡市卫生系统前列。
3.2 凸显分级管理,推行护理垂直化管理 2009年,医院在全院推行了护理垂直化管理。将原有的块状型护理管理改革为条状型垂直化管理,即护理部全面负责全院护士的专业技能的辅导与评价、“三基三严”理论和操作的强化与考核、岗位任用和调配的量度与统筹、绩效分配的量化与激励。院部成立了“人力资源调配委员会”、“护理临床质量与感染管理委员会”、“护理科教研管理与专业化培训委员会”三大专业发展委员会管理体制。科主任则侧重于对本部门护士的服务态度、劳动纪律等工作行为进行考评。
在护理队伍管理上,参照《江苏省医院护理岗位设置名录(试行)》实行护士分级管理,将我院护士设定为临床一线护士和非临床一线护士二大类。临床一线护士根据实际工作、三基考核、科研论文、同事测评等分为临床一级护士、二级护士、三级护士、四级护士、五级护士五个等级,实施积分制滚动管理。各级护士按照岗位风险、技术含量、劳动强度、专科水平等因素确定分配方案,尽可能做到按岗取酬,按能取酬,体现不同层次护士的劳动价值。在此基础上,开展“护士星级服务”活动,提倡星级化服务举措,通过动态的评星活动使全院护士人人有压力有动力,互相激励,互相促进。
推行护理垂直化管理后,凸显了专业化分级管理,护理规范执行更有力,有效优化了护理人力资源,各科室以工作量定人,以工作量定绩效,有力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3.3 扶持重点人才,实施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为努力打造新一代名医雏形,医院启动了新一轮人才培养计划—“普仁青年学者”和“普仁医学人才”培养计划,确定三年为一个培养周期,下达培养目标任务书,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学术水平、论文、科研、获奖、综合素质),明确量化指标,使培养对象明确周期内应达到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明确考核和奖惩。并通过临床实践、阅读文献、参加学术活动、专项讲座、外文学习、科研指导、论文写作等方式,以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其中对“普仁青年学者”对象实施“一对二”导师制,即院内、院外导师各1名;对“普仁医学人才”实行院内导师培养院内导师主要负责培养对象的日常管理和指导,院外导师主要负责培养对象的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培养对象因精力有限、工学矛盾及家庭原因等,出现畏难情绪,导致计划推进缓慢。针对这种情况,医院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一方面加强保障机制,实行政策倾斜,设立“青年科技发展基金”,制订基金项目申报、管理和资金使用办法,明确基金资助内容主要是临床应用研究、业务基础研究和部分软科学研究课题,将基金的日常管理机构设在团委,实行预算管理,由申报人按规定编制项目经费使用预算,经基金管理机构审查通过后实施。在此基础上,对各培养对象共组情况实行双考制和动态管理[4],采取个人自评、科室测评和职能科室测评相结合的程序和方式,对表现突出、成果显著者给予实行年度和周期末双重奖励,对于业绩不明显者则实行淘汰和退出机制。
经过三年的严格培养,使培养对象成为素质优良、医德高尚、技术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医学人才,为创建医学专家队伍、形成优秀学科带头人梯队奠定基础[5]。
人才培养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医院战略层面的重要内容。要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是关键。只有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实施人才培养新举措,才能促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斌,李捷玮,许苹等,谈医院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2):145-146.
[2]曹凌燕.人才培养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医院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10,7.
[3]易利华.医院管理创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1,(157).
[关键词]本科教育 研究性教学 创新培育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006-02
我国医疗仪器市场潜力巨大,但国内医疗仪器产品总体技术含量较低,关键技术主要被美、日、德等国家的少数几个跨国大公司所垄断。国内生物医疗产业普遍存在技术研发人才匮乏、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产品总体质量和技术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缺乏市场竞争力。要解决目前生物医疗产业创新研发能力低下的难题,首先要从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这一根本问题上着手。
一、本科生创新培育计划思路的形成
2004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研究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文件要求“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提出“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中山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教育观念是“通识教育、大类教学、复合创新”。相对于其他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内容多且杂,如果强调“宽”基础,学生能够“精(专)”的领域就有限。通过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的相关经验和近几年的尝试和思考,我们初步形成的思路是:首先培养学生掌握较为广泛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然后以某个方向专业训练为载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能力。基于这一思路,我们推出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培育计划,探索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性教学的道路。该计划的总体内容和目标是:中山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提供硬件条件(设备、场地)与软件条件(师资、管理)的支持,建立并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以本学科已有的广东省传感技术与生物医疗仪器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教师们正在进行的纵向科研项目或横向开发项目为载体,引导本科学生参与项目调研、方案制订和项目研发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思考创新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将来更好更快地适应各自的工作岗位要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国内外著名大学创新性培养方案分析
我们对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尤其是对国内外著名工科院校的实习教学方案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分析,逐渐形成了在“宽”基础的前提下,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思路。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既培养学生某一方向的专业技能,也鼓励学生拓宽知识面,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具体方案有:1.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每名本科生入学后将被指定一位专职教师作为学业导师,导师帮助本科生设计学习项目、选课和选专业。在导师的指导下,本科生有机会参与跨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的研究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完成实验的技能和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2.学院设有独立活动期。每年的一月,学生们可以利用学院实验室与研究中心的资源,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项目。教师则成为项目的指导者与协作者,鼓励并引导本科生在研究型教学中主动地参与过程。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机械工程本科培养特色为基础知识教育与科研能力培养并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他们专门设有实践创新教育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和创意创新的能力。具体方案有:1.大量采用讲座+讨论、讲座+实验的授课方式,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研究环节的结合。2.设立和基础课程学习紧密相关的实践性、研究性学习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学习与实际问题解决相互关系的理解。学校还设有独立活动期、本科生研究项目等实践创新教育项目,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奉行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理念,通过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注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促进,注重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其特点是前期强化基础、复合交叉,后期导师指导、以人为本,激励创新。另外,国内外基于问题驱动的产学研教学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创新培育计划实施所具备的软硬件条件
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具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是广东省重点学科,设有广东省传感技术与生物医疗仪器重点实验室、广州市生物医疗设备重点实验室。目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已有教授38名、副教授41名、讲师64名,梯队完备,所有教师都是工作在科研一线的研究人员。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医疗仪器与传感器、纳米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靶向输送与控制释放。学科近年来在相关领域内承担了多项纵向研究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学科紧密结合南沙中山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基地以及行业龙头企业等合作单位,大力倡导协同创新,承担了多项横向研究项目。因此,学科的平台和师资为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创新培育计划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四、本科生创新培育计划的实施方案
首先建立导师制,由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学业指导教师,负责本科生的学业指导和项目选题;同时由该教师属下的研究生担任学生导师,负责本科生创新培育计划具体工作的指导与跟进。实行导师制的目的是给予本科生更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和更全面的有效的指导,这有利于师生双向提高。
在第一学年,考虑到本科生专业知识的缺乏,创新培育计划的主要内容是本科生利用课余时间协助教师或研究生从事实验辅助或文献调研等工作,使本科生对生医工专业本身和具体项目科研过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自主检索学习的能力。后期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一份助研工作总结报告或文献检索报告,同时做成PPT用于年终汇报考评,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科技写作能力和PPT制作与讲演能力。
第二学年开始引导本科生逐渐进入具体的项目工作。若干名学生组成项目组,可以参与指导教师的在研项目中的某一部分,或者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首先进行项目调研和前期预研,中期组织进行项目开题答辩,然后在学业导师或学生导师的具体指导下开展项目研究,鼓励项目进展较为顺利的项目组申报学校的大学生科研项目计划。
第三学年本科生在导师们的指导下继续开展创新培育计划项目工作,可以考虑将夏季学期(小学期)中4周生产实习(项目实习)课程和创新培育计划项目合并到一起来做。组织中期检查汇报与成绩评定,推荐项目工作表现优秀的本科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广东省大学生创新计划、挑战者杯等竞赛。
第四学年春季学期有长达12周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在前面三年创新培育计划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凝练项目成果,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进行项目结题答辩。对项目研发过程中表现优秀的本科生推荐研究生免试资格,鼓励成果突出的学生撰写专利或论文。另外,学生导师(在读研究生)给予颁发助教资历证书,其中表现优异者在教学实践考评和奖学金评定时给予加分。
总之,我们拟通过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培育计划的实施,探索出一条研究型本科教学的路子,为解决生物医疗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提升国内企业技术水平及市场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持。期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项目实践,熟练掌握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理论,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能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医学实际问题,成为在生物医疗仪器、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应用开发的高素质医工复合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海鹰,杨刚,李玉红,季红梅.将科研实验引入本科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4):145-146.
[2] 马晓琼,蔡金平,凌有铸.基于问题驱动法的产学研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2):122-123.
[3] 薛磊,孙玉强,顾晓清.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教改经纬,2011,(5):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