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第1篇: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传统文化的意义层次在艺术设计教学的角度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视觉元素层、设计经验层、哲学观念层,它们在空间结构上关系就像是一个金字塔形。视觉元素层作为底层,表现为有形、可见物质文化的总和;设计经验层为中间层,表现为无形、可感的技艺和巧思等;哲学观念层是传统文化的上层,表现为感悟的、无形的哲学观念。视觉元素层由于有着丰富的外观形式,再加上其多样的物质媒介,如此便为教学提供了实用的视觉符号素材。设计经验层——历代能工巧匠从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总结,以其独特人格、风格,及其多样行业分工,激起了理性设计和感性设计的相结合。上层,它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可以说是对人生、自然、宇宙哲学的一种反思,给设计理念和相关行为造成深层影响。往底层我们看到的就是传统文化生动具体的体现;往上层就会发现传统文化的深刻精练。

二、融入传统文化对民族的意义

我国的传统文化,其将我国上下几千年的民族智慧聚集在一起,将前辈们不断创新、时间的经验予以继承,形成了我们现有的优良文化,这其实是我们最金贵的资源,其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涵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能够继续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还可以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提高文化的自觉性,在学习和继承中汲取优秀的精神财富,使我们的整个民族充满不竭的动力,保持旺盛生命力。

三、视觉元素层

在设计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视觉的符号,采用的形式为设计课题来表达设计的创意。设计应用的过程中,将我们的现代表现手法与设计思维融合到一起,以求避免不加思考地、简单地描摹与挪用。可以从各个不同的程度来尝试对符号元素予以分类分解、概念同构,或者是重构等艺术加工。以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保障学生对此的熟悉,并以此促进学生认识和了解视觉元素中所有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修养,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加之,我们采用熟悉的传统文化视觉元素作为载体来搭建信息传递,能第一时间吸引眼球,引发观者内心的共鸣,激发默契感,达到印象深刻和快速交流的效果。比如说在传统春节期间,元宵节的彩灯,那就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吉祥物品,彩灯集特有的光、色、形为三位一体,为我们营造出一种有着我国民族特色的那种节日氛围,可以说其实这就是传统文化中一种典型的视觉符号。元宵彩灯是以纸和竹条为基本原料的,不仅构造手法独特、种类多样,而且有着丰富的寓意。在设计教学中应用民间文化的视觉元素,使得传统民俗文化在设计作品中有所体现,丰富设计者的一种情感体验。

四、设计经验层

能够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一个设计,最重要的保证就是丰富的项目设计经验,传统文化所为我们提供的,其中有许多设计经验都是超具价值的。计成是明末一位杰出的园林设计师,在他的《园治•掇山》中说到了不同场所叠石、假山营建的目标效果与设计方法,为园林设计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予以借鉴,《园治》中,不但有相关的实践层面规则和经验,更高的一条艺术规则也被提出:“构园无格,体宜因借。”营造园林,要与实地的气候环境、地理相宜;与园主人的知趣、财力、身份相宜。书房室内环境的设计,就拿明中晚期文人的书斋来说,那更是有着独到的追求,与完全不同的见解。功能上讲:书斋——当时文士“怡情悦性、修行养生”的私人空间,它的功能有别于卧室、厅堂等其他的一些空间场所。书房环境的设计,最需要体现的是:陈设品的位置经营与选择。排列物品讲究排偶、参差、错综等,来使室内空间的灵性与意蕴得到提升;选择陈设品要从色泽、形制、工艺、质地等方面来考量。书房的陈设总体来说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够进行更换陈设物品,或者对布局进行调整,可带来生气,改善心境。设计教学过程之中,要能够实时对学生的感受与理解,予以巧妙地引导,将见过的、学习过的设计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五、哲学观念层

每个时代都有象征他那个时代的精神,我们民族时代精神结晶,毋庸置疑那就是——中国哲学。尤其是儒道两家,他们的精神深深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道互补,共同在传统文化的演化与传承中起作用。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的,它们的核心观念都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观念对传统设计理念与造物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能够实现“工巧”需要的是考量的合理巧妙,能够合理利用材料品质,根据地理环境和季节气候等天然因素,去实现的。去雕饰的追求,对天然人造物的追求,要求我们不能人工雕凿,另一方面说也是能工巧匠感受自然之美而做出的最佳直接的追求。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说,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真正高层次的追求是能够培养出思考设计问题从哲学层面的人才。

六、结语

第2篇: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粽子是端午节必吃的传统食物,它有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文章从文字设计、图形设计、色彩运用和结构设计四个方面粽子包装设计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渗透进行研究,将粽子包装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纽带联系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包装设计能力。

关键词:

粽子;包装设计;传统文化;渗透

粽子不仅仅只是一种食物,它还承载着很多民族情怀,而对粽子进行包装设计,能更好地宣传粽子文化。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粽子包装设计的方法和技术得到了不断创新。教学中,教师要以包装设计的文字、图形、色彩、结构为设计中心,将粽子的传统文化特点发挥到最大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包装设计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一、通过文字设计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消费者获取产品信息,主要是浏览产品的文字信息,从包装上的文字获取品牌名称、产品型号、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用途、使用方法、生产单位、规格、成分等。也就是说,在包装中,文字是介绍与宣传商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消费者可以通过文字信息去了解商品,是决定购买的主要因素。粽子包装的品牌名称的字体选择非常重要。包装中常用书法体、印刷体、广告体和美术体,其特点是识别性和艺术性强。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粽子包装品牌名称可以利用书法体展现其传统文化,以书法体作为基本框架,再在组合上加以设计,如运用连体、字体大小、笔画的粗细、颜色变化,使其在视觉传达上有着特有的韵律和节奏,达到吸引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目的。包装上的产品型号、批号、用途、使用方法、生产单位、规格、成分的字体一般使用印刷体进行排版,按信息的重要等级,将字体大小进行变化,体现其主次和强弱之分。

二、通过图形设计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图形可以直观告诉消费者产品的卖点。当今很多设计师模仿动植物表皮肌理对产品进行包装。比如橙汁饮料,设计师在包装图形上运用橙子的表皮纹理,这样消费者不看文字也大概知道这是什么。在粽子包装设计上也可以融入一些肌理的感觉,如运用粽叶的纹理,结合粽子本来的三角形的结构,同样消费者不看文字也知道这是粽子,还增加了商品的情趣,加强了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可知性。这样,就将中国千年的粽叶元素很好地融入到了粽子的包装设计当中。单一的包装已经不能适应整个市场,为了提升竞争力,系列包装的地位不可忽视。同样粽子包装也是如此,既可按口味设计包装图形做成系列包装,也可将屈原故事融入到粽子包装图形设计中。同时,还可以根据大人、孩子食量的不同,将粽子的规格、容量进行改变,按大、中、小系列,以便适应消费者对用量的需求。

三、通过色彩的运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粽子包装的色彩应该考虑色彩象征性和人的心理因素。红色象征节日喜庆,绿色象征着新生命,黄色象征泥土和大地,蓝色象征天空等。在用色上粽子的包装用明度和纯度相对艳一些的颜色,如以红、黄、绿为主色调,在增加节日喜庆气氛的同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必须要考虑到人的心理因素。通过色彩,人们常常可以幻想成不同的食物,味蕾也会有不同的感觉,这就是色彩赋予包装的魅力。粽子是中国传统美食,在食品包装上,怎么运用色彩体现色香味,让消费者不品尝,只看包装就知道其味道呢?粽子的包装用色上应该多考虑人的民族情感,使用一套色彩艳丽明快颜色的色调。按风味象征的颜色进行包装设计,在融入当代元素的同时,能将中国传统文化表达得恰到好处。

四、通过粽子构成设计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粽子内包装和外包装在结构上应该具备多样性。粽子的内包装可以考虑:微波杀菌包装、无菌包装、真空包装、脱氧包装等。不同的复合材料可以将食品有效地进行保护,对于企业可以延长其销售期,对于消费者可以延长其保质期。粽子外包装结构设计上可以使用中国古代的锦盒、竹筒、篮子等作为外包装。包装材料可以选择环保健康、并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的材料。使用纸材料做粽子的外包装,在塑造外包装形态、印刷和销售中均占优势。纸材料可以出设计四边体、六边体、八边体和圆柱体等各种形态的外包装形态,并可以设计成有中国韵味的锦盒。竹子同样是环保材料,在包装上也得到了广泛使用,可以使用竹筒作为粽子的外包装,既复古、唯美又可以当装饰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设计包装的题材上多考虑到传统文化元素,将两者融合并得到很好的升华。同时,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加强粽子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包装设计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作者:肖玉 周艳萍 单位: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系

参考文献:

[1]刘颖,杨猛.包装设计中“五感”应用的探究[J].包装工程,2011(12).

[2]王建民,王葆夷.论产品包装设计中的有效信息传达[J].包装学报,2013(01).

第3篇: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粽子;包装设计;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94-01

粽子不仅仅只是一种食物,它还承载着很多民族情怀,而对粽子进行包装设计,能更好地宣传粽子文化。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粽子包装设计的方法和技术得到了不断创新。教学中,教师要以包装设计的文字、图形、色彩、结构为设计中心,将粽子的传统文化特点发挥到最大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包装设计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一、通过文字设计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消费者获取产品信息,主要是浏览产品的文字信息,从包装上的文字获取品牌名称、产品型号、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用途、使用方法、生产单位、规格、成分等。也就是说,在包装中,文字是介绍与宣传商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消费者可以通过文字信息去了解商品,是决定购买的主要因素。粽子包装的品牌名称的字体选择非常重要。包装中常用书法体、印刷体、广告体和美术体,其特点是识别性和艺术性强。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粽子包装品牌名称可以利用书法体展现其传统文化,以书法体作为基本框架,再在组合上加以设计,如运用连体、字体大小、笔画的粗细、颜色变化,使其在视觉传达上有着特有的韵律和节奏,达到吸引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目的。包装上的产品型号、批号、用途、使用方法、生产单位、规格、成分的字体一般使用印刷体进行排版,按信息的重要等级,将字体大小进行变化,体现其主次和强弱之分。

二、通过图形设计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图形可以直观告诉消费者产品的卖点。当今很多设计师模仿动植物表皮肌理对产品进行包装。比如橙汁饮料,设计师在包装图形上运用橙子的表皮纹理,这样消费者不看文字也大概知道这是什么。在粽子包装设计上也可以融入一些肌理的感觉,如运用粽叶的纹理,结合粽子本来的三角形的结构,同样消费者不看文字也知道这是粽子,还增加了商品的情趣,加强了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可知性。这样,就将中国千年的粽叶元素很好地融入到了粽子的包装设计当中。单一的包装已经不能适应整个市场,为了提升竞争力,系列包装的地位不可忽视。同样粽子包装也是如此,既可按口味设计包装图形做成系列包装,也可将屈原故事融入到粽子包装图形设计中。同时,还可以根据大人、孩子食量的不同,将粽子的规格、容量进行改变,按大、中、小系列,以便适应消费者对用量的需求。

三、通过色彩的运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粽子包装的色彩应该考虑色彩象征性和人的心理因素。红色象征节日喜庆,绿色象征着新生命,黄色象征泥土和大地,蓝色象征天空等。在用色上粽子的包装用明度和纯度相对艳一些的颜色,如以红、黄、绿为主色调,在增加节日喜庆气氛的同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必须要考虑到人的心理因素。通过色彩,人们常常可以幻想成不同的食物,味蕾也会有不同的感觉,这就是色彩赋予包装的魅力。粽子是中国传统美食,在食品包装上,怎么运用色彩体现色香味,让消费者不品尝,只看包装就知道其味道呢?粽子的包装用色上应该多考虑人的民族情感,使用一套色彩艳丽明快颜色的色调。按风味象征的颜色进行包装设计,在融入当代元素的同时,能将中国传统文化表达得恰到好处。

四、通过粽子构成设计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粽子内包装和外包装在结构上应该具备多样性。粽子的内包装可以考虑:微波杀菌包装、无菌包装、真空包装、脱氧包装等。不同的复合材料可以将食品有效地进行保护,对于企业可以延长其销售期,对于消费者可以延长其保质期。粽子外包装结构设计上可以使用中国古代的锦盒、竹筒、篮子等作为外包装。包装材料可以选择环保健康、并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的材料。使用纸材料做粽子的外包装,在塑造外包装形态、印刷和销售中均占优势。纸材料可以出设计四边体、六边体、八边体和圆柱体等各种形态的外包装形态,并可以设计成有中国韵味的锦盒。竹子同样是环保材料,在包装上也得到了广泛使用,可以使用竹筒作为粽子的外包装,既复古、唯美又可以当装饰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设计包装的题材上多考虑到传统文化元素,将两者融合并得到很好的升华。同时,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加强粽子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包装设计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颖,杨猛.包装设计中“五感”应用的探究[J].包装工程,2011(12).

[2]王建民,王葆夷.论产品包装设计中的有效信息传达[J].包装学报,2013(01).

第4篇: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及对外交流的深入,外来文化正日益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尤为强烈,因而就目前针对艺术院校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成了不太好把握尺度的内容。就这一问题我们在此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希望以此找到问题的结症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目前设计专业学生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内容的设计项目时,少部分学生能较好的理解设计内容和设计目的,同时能比较主动的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素材,并进行相关市场调研,从而使设计作品表现得比较到位。而同时也有相当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元素的积累并不是很深入,往往流于表面的了解,因而设计出的作品效果肤浅,内涵不足,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体现,这样的设计往往是归于失败的。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文化归属感薄弱

文化归属感应是在文化氛围之内接受一定程度的熏陶后积累形成的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的青少年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对本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日益薄弱。哈韩哈日,欧美流行风是当下大多数现代青少年关注的文化趋势和热衷追逐得对象,多元文化的冲击慢慢淡化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思想中的地位,因而形成了上面所述的在目前艺术院校当中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游离感”,这种“游离感”的形成使学生对于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设计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往往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点到为止。

二、设计手法运用的模仿和设计元素的套用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陈汉民、靳埭强先生为代表的内地及港澳台的一批设计师将中国传统元素符号以极致的手法运用到标志、招贴、包装等设计项目中,将传统文化的韵味体现得深厚悠远,他们的这一举动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领域中的重新兴起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针对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设计主题的设计课题,在艺术院校设计专业中也在一时间兴起,大家都以“传统”为对象,但学生设计出的作品绝大多数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1)设计手法运用的模仿。学生在学习设计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对优秀的设计作品印象深刻,同时也容易在思维上陷入某一模式,因而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类似于”的作品,这些作品“依葫芦画瓢”,缺少个性,往往能从中看到某些作品的痕迹。这种没有经过借鉴、消化的一味模仿是难以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2)设计元素的套用。这一问题主要是学生对设计主题理解不到位,同时对于设计元素只知是“传统”而没有理解其出处、关联、寓意等,从而不能从深层次发掘出具有内涵的精髓,只是将元素直接搬用,照贴在画面中。同时也反映了艺术院校在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掌握,即自身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在教学当中能剖析案例,解读文化元素符号,旁征博引,给学生确立正确的赏析方法和思维方式;其次,在学生设计过程中教师能对其作品进行指导,这里所谓的指导是指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层面思考,避免学生流于表面的作品出现。因此,教师的把关对于学生树立良好的思维方式、敢于大胆思考,勇于创新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中国设计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与加强

设计史讲述的是设计发展的历史,中国设计史主要讲述中国自原始社会人类使用工具开始自近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的设计,顺着其发展的脉络可以清晰的看到优秀文化绽放的光芒。因此,中国设计史是我们接触和了解中国优秀设计文化的开始。

目前全国各类艺术类院校均基本设置有中国设计史方面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优秀设计文化的了解,培养理论修养和鉴赏能力。

但是,随着设计史课程的结束,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课程结束后一段时间,学生基本对课程的内容没留有太多的印象,以至在接触专业课程后进行相关内容的考核时发现基础的理论知识已基本被淡忘,这其中是教师用什么样的教授方法提起学生学习中国设计史兴趣的问题。中国设计史理论教学给学生的感觉基本上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所以教师应当要尽力避免用“填鸭式”和“照本宣科”的方法来教授课程,那样的方式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老师完成任务,学生印象不足”,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

2、专业块题教学中对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设计专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理论内容的掌握与设计的结合在专业学习中会体现得比较突出,因此,专业教师应当在设计该项内容的课题时可侧重某一类内容进行设定,比如以具体造型元素方面的如“剪纸”为主题来进行设计,整个课题必须以“剪纸”图形为主体,在相应的设计项目中均体现出来;以传统文化引申语意内涵方面的如“道”为主题,从字面中充分发掘文字内涵,将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提炼出来,这些内容有可能是具象的也可能是抽象的,比如“仁”、“礼”、“义”、“智”都可以从“道”中引申出来,这是一个可以拓展含义的文字,是抽象的。当学生可以从类似的块题设计中自觉的调动手、眼、脑来收集、了解、分析与主题相关资料的同时,他们已经在学习中自觉的探寻中国文化的根源和了解文化的发展了,这对学生提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修养和知识的积累是不无裨益的。

3、“走出去”与“请进来”

设计专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知识的积累并不局限于书籍和教师教授的内容,在艺术院校中,“采风”是很好的“走出去”收集第一手资料的途径。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有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这些文化艺术有些被发掘出来进行了整理展出,有些则隐匿在民坊间,需要通过影像资料和写生、文字记录等方法去深入收集。

每个学生看待同一事物可能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将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即使是同样的元素符号在不同的学生处理应用后会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这正体现了学生学会透过事物的表面深入本质的过程。

再则,“走出去”不仅仅是走入民间,还应当是走入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即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大部分是理论知识,课堂设计过程中表面的、抽象的、唯美的、自我的东西比较多,这些设计大多经不起社会应用实践的考验,学生一旦接触到具体的设计项目时往往会手足无措,或者即使设计出来了也难以达到客户的要求,与实际脱节。因此,鼓励学生在有所积累的前提下到实践中去锻炼提高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应用到实际当中的途径。

第5篇: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主要特征、主要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分析传统文化兴衰原因;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情景的创设,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树立看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一、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分析

1.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2.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教学疑点: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流于表层,难以把握其中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情景创设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2.学法:参与学习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设计说明

1.学情分析:本教学设计主要面对北京地区高二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理性思维能力,对身边文化现象有一定关注,并能较为全面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但是,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都不够深入,观点比较片面。

针对这样的学情,此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下三点思考:首先,选择北京地区的文化现象作为案例,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习热情。其次,通过一系列情景创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地、辩证地思考。最后,将传统文化的常识性内容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近距离接触北京传统文化,借由北京传统文化的自身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2.教材分析:文化生活的内容“易讲难精、易教难学”,“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课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这一课的内容中,如果无法将抽象的“文化”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故而,这一课的教学“情感引导为上,知识记忆为下;贴近生活为上,空谈文化为下;辩证思考为上,照本宣科为下”。

3.教学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旨在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对一些“有所思考但不够深入的”问题进行真正深入的思考和表达。在思想的碰撞和教师的引导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以学生关注的北京2014年高考作文题“老规矩”导入课程。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其次,介绍并分析传统文化的概念及传统文化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逐一以案例加以说明。以四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兴衰原因。

“传统习俗”的教学以“俗语的释义”和“春节习俗的变迁”来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内容及形式的变迁。

“传统建筑”的教学以学生们“耳熟能详”却又“知之不详”的四合院作为案例。在普及北京传统建筑知识的同时,以“梁林故居的拆除与重建”来引导学生正视我们曾经对待传统建筑的错误态度,强调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能够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艺”的教学则选择“相声”作为代表,提醒学生注意在传统文艺中不仅有“庙堂文化”也有“草根文化”。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零距离感受这种诙谐的艺术形式。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艺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文化本身的生命力,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中适应时代的变迁。

“传统思想”的教学是在之前一系列案例铺垫的基础上,鲜明地指出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我们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我们需要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最后,以归纳法总结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回顾本课所讲的重点内容之后,以两道高考真题作为课堂练习巩固学生所学。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情景创设。

【教学演示】PPT演示《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老规矩”》及其材料。

【教师过渡】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老规矩”,在这些行为准则的背后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内涵我们习惯性的把它们统称为“传统文化”。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聊一聊我们生活的地方——北京,聊一聊关于它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板书)”。

2.新课讲解。

【教学演示】PPT演示“传统文化的定义”以及“本课的整体框架”。

【重点概念讲解】我们首先要明确传统文化的概念,它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对于这一概念我们有两点应当特别注意。第一,我们说的传统文化一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别的国家的文化。第二,传统文化一定是传承至今的、相对稳定的文化。那些尚未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新兴的文化现象我们不能将其视为传统文化。

【教师过渡】在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之后,我们以北京的传统文化为例,从北京的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板书)四个方面来了解一下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

首先是“传统习俗”。老北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礼数多,讲究多,禁忌也多。有很多俗语都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下面我们来一起解读这些俗语背后的文化含义。

【教师过渡】在传统习俗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传统节日。以我们最熟悉的春节为例,你们家中过春节的活动都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守岁、吃饺子、压岁钱、贴福字、放炮竹、看春晚等等。

【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分享的过年传统习俗如今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例如网络春晚、电子鞭炮的出现,将传统的习俗和现代的生活方式融为一体,丰富了我们的传统节日。过年的习俗在内容上比较稳定,但是形式上不断丰富,这种一脉相承却又不断发展的“稳定”我们称之为相对稳定性。

【教师过渡】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传统建筑,它被称为“凝固的艺术”。老北京的传统建筑有很多,同学们熟悉的都有哪些?

【学生回答】故宫、天坛、颐和园、圆明园、恭王府、四合院等。

【教师过渡】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四合院,它是北京极具特色的一种建筑风格。下面我们就来一同感受下四合院的特有魅力。

【教学演示】PPT演示四合院的图片,并按图讲解四合院的特征与文化内涵。最后一幅图片为梁林故居的图片,详细讲解。

【教师引导】2003年9月23日,包括梁林故居所在的地块共1. 67万平方米的土地被富恒房地产开发公司以土地协议出让的方式获得,梁林故居被“维护性拆除”。一代国学大师的故居,不仅没有得到良好的维护,反而成为一片瓦砾。为了一些经济利益,竟然将这些传统建筑无情拆除,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好在2011年1月东城区文委表示“梁林故居”将原址恢复修缮,最大程度地恢复原貌。这一传统建筑的重生提醒我们过去的错误不能再犯,要树立正确对待传统建筑的态度。

【教学演示】PPT演示老舍、梅兰芳、侯宝林的照片。

【教师过渡】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老北京的传统文艺。同学们来认一认这三位文艺名人分别是谁?又分别代表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艺呢?

【学生回答】老舍(舒庆春)——小说、戏剧、文学;梅兰芳——京剧;侯宝林——相声

【教师引导】可见,传统文艺不仅有“高大上”的庙堂文化,也有贴近我们生活的草根艺术。下面我们放松一下,一起来欣赏一段相声。跟随他们的表演,一起回到相声最繁荣的“天桥时代”去探索传统文艺的兴衰之谜,也同时去了解一下老北京人褒贬不一的生活方式。

【教学演示】播放相声《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关于天桥文化以及老北京人生活方式一段。

【教师引导】在刚才这段相声中我们其实已经找到了传统文艺的兴衰之谜。艺术需要观众,需要生长的土壤;现如今传统文艺没落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如此。传统文化不能要求观众无条件的喜爱,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孤芳自赏。传统文艺只有根据观众的兴趣变化做出革新与调整才能焕发新的生机,才能达到保护传统文艺的目的。

【教师过渡】从刚才的相声中,我们还听到了一些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能最直观地体现人们的思想。北京作为六朝古都,常年生活在“皇城根”下的人们有着其独特的思想品质。“北京精神”中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是对北京人传统思想优点的高度概括。当然,北京人的思想当中也有“好面子”、“讲排场”、“好享受”等一系列的“不足”。这些“不足”也会对新一代的北京人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处理老北京传统思想中的优点与不足呢?

【学生回答】我们应该发扬传统思想中的优点,摒弃其中的不足。

【教师讲解】同学的想法非常正确,我们将其总结为十六个字,这是我们这节课最重要的内容,即面对传统文化我们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教师过渡】总而言之,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各异,但可以看到它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第一是它的相对稳定性,相对稳定是指它形式上的稳定与内涵上的不断变迁的动态的统一,不可以狭义理解为一成不变。之前讲到的春节习俗的变迁能够比较好地体现这一特点。第二是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总结练习。

第6篇: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渗透

语言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语言学科不单单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我国优秀文化的宗旨在于培养人们的自我修养。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更应当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优化教学模式

为了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真正渗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文化教学情境或是把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也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找到优秀传统文化和小学语文课堂的结合点,从而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孔子拜师》的学习中。该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既体现出了孔子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同时还渗透出了学无止境的思想。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教师应当准备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并要求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另外,该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①学生能够认识7个生字;②有感情朗读课文;③了解故事梗概;④积累文中佳句,能够字典或其它方式理解词句意思。其后在课堂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谈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在本单元中既可以了解古代神话故事,也可以欣赏古代建筑,并认识古代思想家。那么今天我们主要是认识一位大思想家。之后,教师可以将有关孔子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前收集到的孔子资料进行相互交流。其后可以通过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研读课文、了解品行两个环节完成课堂的讲授。最后教师还应当进行课堂反思:对于该教学案例,可以从两各方面反思:一是利用情境帮助学生词语。文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与生活实际生活联系并不紧密,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时应当先让学生进行现象。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能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二是课堂主线。显然,该教学设计中,教师只是以一条主线贯穿全文,致使在进行孔子品行的分析时,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前提应是优化教学设计。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在课堂真正感受到,并学习到优秀传统文化。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来自于生活。在当下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化教学中,既能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关键的是还能够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充分应用到口语教学中。如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教学目标为: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保证语句通顺;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并通过观察图画和词语,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另外,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应当准备好教学课件、十二生肖等邮票挂图,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知识课堂学习中。之后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如设置主题为:闪光的钥匙新闻会,并制定一系列相应的规则。接下来,让学生将近期了解到的传统文化以新闻行形式展示给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主题新闻会。随后,教师在课堂结束之际再进行奖励评定。最后,完成教学之后,教师还应当进行反思:①新闻会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那个环节设计的不合理影响了教学效果。②活动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③十二生肖传统文化是否真正地渗入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该案例,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十二生肖资料的交流时,应当考虑到学生在课下是否完成了资料的收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应当注意新课改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可以既能使学生感受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又能够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水平。

三、延伸到课外学习

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继承性的特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融入传统文化,也要在课外融入文化,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另外,课余作为课堂的延续,应当与课堂教学保持同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中秋、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最具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人们对于传统节日也非常喜爱。而教师可以在讲解与节日有关的文章时融入传统文化,而后在课下布置灵活的课外活动。或者是在节日之时,创设一些新颖、有趣的学习活动,以便学生能够深入与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如让学生收集一些与节日相关的故事或是民间习俗。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将课堂上传统文化的学习延伸到课下。如在上述《孔子拜师》的例子中,在学生完成课堂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书籍等途径来搜集有关孔子的其它故事以及他的著作。之后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最终达到让学生学习优秀传统的目标。由此可见,教师应当重视利用课外时间,结合教学实际,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外学习活动中,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既能助力于语文课堂的开展,又能使学生真正接受传统文化,从而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何况,随着新课改的改革,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越来越多。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

作者:张美玲 单位: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放路第三小学

参考文献:

[1]陈瑞珍.探析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快乐阅读,2015,18:93-94.

第7篇: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首先,国学教育不应该只是为学习知识而学习,还要为学生的人生和未来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为社会发展起到建设性的作用。我们不能把国学看成是一门“绝学”,把学生关在象牙塔里机械地照本宣科式地传授一些“子曰诗云”一类的国故。中国古代主流意识形态中,文教观始终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文”的主要作用是化成天下,或者说,文是工具,教化天下才是学“文”的目的,只知道摇头晃脑吟诗诵文的书生一般被视为酸儒或俗儒。我们今天的国学教育要深刻地关注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方向,认真研究国学与社会现实需要的交叉点,努力使国学教育深深植根于现实的土壤。这不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非常关键,也对国学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当前的国学教育明显表现出一种重技轻道的倾向,这与国学自身的内在要求是相违背的。儒家传统文化观始终是把“立德”放在首位的,“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圣人立言的目的是为传道,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观始终坚持文道一体论,在个别时期甚至出现重道轻文的倾向。重技术层面的“文”,忽视思想道德层面的“道”的轻道重文倾向在历史上始终是为正统儒家学者所痛斥的。重视知识层面的传授当然是应该的,但是如果仅仅停留这一层面而不进一步挖掘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背后的道德动力,这样的国学教育将是肤浅的,不具备可持续性。

第三,当前以课外活动为形式的国学教育多以经典阅读、学术讲座和参观了解文化遗产为主,但是教师对学生经典阅读缺乏系统地跟进指导,使得这一学习活动呈现出明显的随机性和不系统性。学术讲座和文化遗产参观等学习活动受制于外在资源的限制,无法把学习者的自身需求与学习活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学习者只是被动地接受,难系统地、主动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

党和政府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十七大上明确提出要加强对社会各阶层的人文关怀。这一要求对国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探索国学教育新方法时必须以此为基点,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首先,国学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更加明确地表现出一种指向人的内心的关怀。关注人的内心情感始终是我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2000年前的汉乐府创作即是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为原则的,从南北朝钟嵘的“滋味说”到唐代大文豪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再到明代汤显祖的“情之所起,一往而深”的主情说,这种对内心情感重视的创作主线始终不绝如缕。我们今天应该重视国学作为情感药方作用,为机器化大生产时代给学生所带来的情感垒块找寻一条救赎之路。

其次,当“和谐社会”作为当代治国理念提出之后,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一理念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中和为美,和而不同等观念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二千多年,为学生提供和谐世界、和谐人生的教育应成为我们当前国学教育的题中之意。这种和谐思维既包括内心的情感和谐,也包括身外的生态和谐。面对复杂多边、压力重重的环境,君子求诸心,内心的安宁是化解浮躁、压抑心理的一剂灵丹妙药。这种思想从孔子、老庄到魏晋的玄学家,再到新儒学之濂、洛、关、闽诸学派,无论儒家还是道家的思想里,都能觅得到其踪迹。生态和谐的观念在传统文化里也源远流长,从上古时代的文化里,我们能看到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感;从“天人合一”的思想里我们能发现古人对和谐生存环境的孜孜追求;从山水诗派和画派的艺术作品中,我们能看出古人对优美自然风光的醉人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是国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和思维模式的变化对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当代学生基本上都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出生于一个中西方文化大交流、大碰撞的时代,其思想道德呈现出一种极为复杂的多样化态势,其思维模式表现为继承中有排斥、发展中有叛逆的矛盾现象,国学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与现代文化语境在对话中交融方面,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找寻一条切实的出路。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国学教育方法上做了新的研究探索,总结出四种新的教学方法:

一是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国学教育方法。这是一种立足传统的教育方法。古人在文道关系上多持“文者,道之器也”的观点,认为文是载道的工具,只注重“文”的学习是舍本逐末。古人认为学者立身要正,读圣贤书首要的任务是要“养天地之正气”,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只是吟风弄月的文人是被主流文化所排斥的,只会雕虫篆刻的人是被主流文人耻笑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说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国学教育模式是一种回归古代文化传统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法要求:技术层面上,不以死记硬背具体的知识点位目的,而是要深入挖掘文化话语潜藏的微言大义,发觉文本背后的思想意义和道德价值,并把这些思想道德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以达到提升其道德素质的目的;教学组织上,突破传统的封闭的文化课教学模式,可以把传统文化教育与主题班会、主题团课甚至学生入学教育、就业教育相结合,以达到全方位、持续性的道德教育;师资力量上,可以尝试加强以辅导员为主体的教学队伍的建设,首先从辅导员国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开始,然后由辅导员向学生辐射;业务考核上,可以把文化知识的考试与学生平时的操行考核、诚信档案建设等相结合。

二是以社会实践为本位的国学教育方法。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文化课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远离甚至是隔绝的课程,只是一些摇头晃脑的老夫子煞有介事地讲授一些与现实无关的古董文化,事实上这是很错误的认识。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旅游业蓬勃兴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经成为许多地方特别是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振兴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之一。这种新时期的经济脉动必将给文化的发展带来绝佳的机会。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精神好文化层面的需求也大大增加,这不但要求社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而且也为社区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乃至区域文化建设提供了极大的契机。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学生社会实践、学校和地方文化共建等方式把课堂教学向外延伸,构建以社会实践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设计要以案例教学为主,以解决社会上存在的文化需求为目标,以个案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以点带面,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组织上要以小班化、小组化乃至个人研究为主,教师由讲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活动指导者的角色,教学设计不以知识传授为主,而是以解决问题为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以致用;师资力量上,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学术素养要求较高,要配备专业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必要时可以聘请社会文化名流和学者来指导;业务考核上,以单位教学时间内指导的学生成果作为衡量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首要标尺,辅之以教学指导成果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兼顾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三是以心灵关怀为本位的国学教育方法。当前的国学教育教学方法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外显的、易于量化的课业成绩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传统文化资源对学生心灵发育和情感关怀方面的巨大作用。当前的学生成长经历中缺乏苦难和挫折经历,承受力较差,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明显,所以在学生涯中每每遇到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的挫折,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方面都可以为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情感药方,如文学是人学,是与人的心灵相关的学科,艺术是人的情感的外显和结晶等等,要充分运用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心灵关怀。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设计以交流式和对话式为主,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理解沟通,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宜以一本教材为主,照本宣科,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内容开展教学;教学组织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心理需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教学,教师在解决教学问题的同时,兼顾心理辅导,这样的教学活动最适于在心理问题较多的专业和班级开展;师资力量上要以专业指导教师和心理辅导老师为主构成,可以单独任课,也可以相互结合上课,同时要加强对心理辅导老师的传统文化培训和装也指导老师的心理学知识培训;业务考核以目标学生群体的评价和单位教学时间内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和解决率为主要考核指标。

第8篇: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江x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0、3

单 位

xx区xx小学

e-mail

th_xxi@kt250.com

参加培训信息

时间

xx、x

联系

电话

单位

xx区教师进修学校

地点

xx市第xx中学

手机

8756xxx

题目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总结汇报课)

年级

三年级

学科

综合实践

实践时间

xx、x

基本

内容

描述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一门基于moodle(魔灯)平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取了网下全班参与,网上试验并进的方法,还初步尝试了跨地域、跨校际三校网络协作学习的实施方式。该课程的总结汇报课设计了三大环节:1、回顾导入,自主畅谈——学生根据课件自由回顾“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课程四个篇章的开展历程。2、汇报成果,反思评价——台上同学“七仙”(七个小组)过海,各显神通,展示和分享各自研究的收获。他们汇报成果的形式主要为以下两种:演说式——借助ppt宣讲。实践式——传承传统文化表演。台下同学则需大胆提问,积极评价,于相互交流中发生思维碰撞,共享智慧,学会反思,学会评价。汇报和互动完毕,学生当场用彩色糖果投票,评选出自己心目中的五个优胜小组奖3、总结深化,拓展延伸——教师小结并明确后继评价:在moodle课程上投票产生小组优秀成员。

材料列表

培训合格证书复印件(此项由广州试验区项目办填写)

有 √无

教学设计方案

有 √无

实践报告

有 √无

课堂实录

有 √无

其他材料说明

1《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说课录像

2《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演示课件

3《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完整系列

单位推荐意见及理由

盖章

区级执行机构意见

盖章

市级执行机构意见

盖章

省级执行机构

盖章

第9篇: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如果能够把具有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融合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就能在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挖掘传统文化内在的教育价值,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就能培养出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人文素质和传统文化底蕴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融合,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这也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淡漠甚至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据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2005年韩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称,由18名专家组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审查委员团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审查委员会,并在江陵端午祭等64个申报遗产中选定43个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据悉,“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宣布制度是在认识到无形遗产在人类历史上所占价值和保存必要性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实行的制度。此次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宣布无形遗产名单。

通过这篇报道可知,如果我们再不重视传统文化,那么其将与我们渐行渐远。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他们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这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进行文化导向,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2014年开首,民进上海市委在上海两会上提交了一份题为《在本市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的提案。提案建议上海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逐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案认为,在中小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育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心,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这也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

虽然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实践事例较多,但找不到多少可用于该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而且关于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可借鉴的学习资料较少,也没有关于此类问题的系统研究及阐述。每一条新路都是经过不断探索尝试走出来的,这也给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研究和实践空间。

二、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提出,实现民族复兴是最伟大中国梦。冯骥才先生说:“我们在呼唤着民族的复兴,我觉得文化的复兴首当其冲。”要实现最伟大的中国梦,首先就要复兴中国文化,而要复兴中国文化,首当其冲的就是要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育应从娃娃抓起。”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了解她、亲近她。只有把中国传统文化请进学科教学的课堂,才能使青少年更加深入地了解她,使传承和发扬成为可能。

三、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究条件和目标

1.探究的条件

首先,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其次,我们可以利用身边历史遗迹所挖掘出来的深厚文化底蕴为学科教学实践提供珍贵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每一个角落发挥育人功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感染学生学知、明礼。比如,学校可以精心摘选经典古训来装点教室,为学生营设一种墨香盈袖的环境,诠释国学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古代圣贤的精神引领。另外,教师的引领作用也很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能结合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把相关知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热爱教育科研,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关注学生的变化,善于反思。

2.探究的目标

首先,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悠久璀璨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性情,以达到“童蒙养正、少年养志”的目标。

其次,促使教师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高传统文化渗透在本学科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习思考研究,改善教学行为,加深自身的传统文化功底,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教师。

四、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施方法

1.利用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热爱和发扬国学经典

课堂导入是教学环节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有一个好的开头,会把学生的思维深深吸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个集动画、图像、声音、文字等为一体的教学情境来引入课题,使学习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有趣,进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Photoshop水墨画中国风》这一节课中,教师在教学引入时播放央视“相信品牌的力量”水墨动画视频,以让人惊叹的绝美无比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滤镜的兴趣。

2.通过设置课堂实践任务让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并参与制作相关作品

实例1:《声音的获取与处理》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讲音频的采集与加工,音频采集部分学生很容易掌握,难点是音频信息的合成部分。通过分析可做如下教学设计:

首先是课前准备。课前准备一段教师自己制作的带有古典音乐背景的诗歌朗诵,尽量做得完美一点,让学生感受到古典音乐的优美。教师要预先准备多首古典音乐及诗歌,以避免课堂上上网寻找各种背景音乐而浪费时间。

其次是课堂实践任务的安排,主要有以下环节:(1)播放教师事先准备好的自己做的音频文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介绍制作音频文件的软件界面,导入中国古典音乐背景,请大家推荐一位学生上台朗诵,并用大屏幕展示操作过程。朗诵完成后试听音乐,然后对合成的音频做一些简单的修改及调整,最后保存。(3)教师提供素材,学生自己录制。(4)上传文件,供大家互相评价交流。(5)让学生推荐3件优秀的作品,教师把它们挂到学校的网站上。这样学生有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本节课的亮点就在于在课堂实践任务中融入了中国古典音乐及诗歌,让学生从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悟诗情,陶冶心灵,升华情感,从而达到塑造健全人格的教学目的。

实例2:《用PS蒙版制作中国风海报》

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以中国传统文化某一小点为主题,通过制作中国风海报的任务,让学生得到充分浸染、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下也可以很时尚,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为达到某个目标而牵强地设置实践任务,这需要我们对每一堂课的内容做详细分析,客观地认识和研究教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问题,想办法,创设与本节课内容相适宜的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任务。

3.通过主题活动让传统文化“无处不在”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有几个主题活动是让学生以某一主题制作电子杂志、网站作品。在布置这些活动时,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制作以传统文化为背景或主题的作品。

主题活动一:制作以“融入经典感受古人意境”为主题的诗歌赏析美文杂志,领会经典意义,明白做人的道理,于无形中修身立德。

主题活动二:制作“南京―六朝古都”为主题的网站来展示南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南京历史文化及历史古迹,有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