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信息化;分析
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完善都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计算机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根据企业信息化的需要,计算机技术也需要不断完善与革新。企业信息化实施以后,对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生产效率都起到重要作用。为企业的改革都起到积极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同时让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有力位置。
1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企业信息化的含义
1.1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技术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解决生产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发挥计算机优势。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工作效率等都起到重要作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完善,现在为信息化办公,信息化交流提供可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是企业进行技术更新,科学有效发展的根本,是保障企业工作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
1.2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主要包含信息流程化和信息整合化。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信息起到重要作用。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来源与网络成为正常化,在企业信息具体的工程流程需要简化,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形成信息流程。企业需要对各类型信息进行科学有效处理,分析信息的作用,提炼有效的信息,为企业的发展决策起到参考作用,必须对企业现有信息进行信息整合,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
2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2.1保证企业信息库的完整性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科学有效的信息支持,必须科学有效利用信息,提高企业的各方面的职能。企业应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库的建立起到技术支持作用,在企业信息库的要求下,提高企业信息库的完整性,对企业科学有效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信息库的完善,对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起到重要作用。企业信息库的完善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需要科学有效的信息反应企业发展的真实情况,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决策依据。
2.2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企业信息化主要应用在企业生产与企业管理上,对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起到重要作用。企业在管理中都利用软件进行办公,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为企业成本的节约,提高工作效率都起到促进作用。比如企业员工考勤,现在利用计算机技术都实现刷脸考勤,节省了人力,同时更加科学准确,同时也保障了员工的公平性。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促使企业生产现代化,对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节约成本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企业信息化实施对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起到保障作用。
2.3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企业信息化管理,能科学有效对员工进行分工,根据员工的专业技能进行有效划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员工的工作评价一目了然,让其更加科学,透明,能有效的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对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促进员工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因此,企业信息化实施对提高员工的综合素养起到促进作用。
3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策略
3.1企业生产方面
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增加利润起到促进作用。在企业生产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主要依托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模拟技术以及相关的自动控制技术等,对于生产过程当中的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企业生产自动化是企业发展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对企业提出了新要求。对工人工作进行监控,是现代企业生产与管理的主要形式。与此同时,在对于企业相关产品和工艺进行研发的过程当中,需要技术人员具备CAD、CAPP等计算机相关软件,使得信息化建设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生产方面的应用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加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有效途径。
3.2企业管理方面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企业信息化管理让企业管理更加科学、透明、高效。同时对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起到促进作用。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尤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管理,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是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企业需要走向世界,现在国际企业都实现信息化,尤其在管理方面信息化进程发展的很好,尤其对公司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比如大数据时代,利用大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对提高数据的利用率,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报告,为企业的发展决策起到重要参考作用。现在企业的发展在信息化管理需要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生产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昊展.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中国高新区,2018(03).
[2]宋晓燕.企业信息化受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影响[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4).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信息安全管理 作用
1 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只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势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信息化是各企业管理运用中必须强化的一项内容。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将涉及到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团队的重组和管理手段的创新。
2 信息安全管理
2.1信息安全管理的概述
管理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贯穿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信息安全管理是通过对信息活动相关领域的管理,来实现信息安全管理的目的。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从广义上来说,凡是涉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信息安全的研究领域。
2.2信息安全管理的特征
2.2.1基础性
信息安全管理是保障信息安全的基本途径,也是实施信息安全活动的主要依托和必备手段。它既是行驶和保障合法权益的基本手段,也是整个信息社会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信息安全管理的保障能力既是个人素质、企业实力、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和社会安全的重要标志。因此,信息安全管理不仅是任何个人、任何组织、任何行业、任何国家都需要的基本管理活动,而且是其实施信息安全活动的主要依托和必备手段。
2.2.2全局性
信息安全管理是一个庞大、复杂、动态的人机交互系统工程,是由一系列子系统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涉及信息安全管理的人员、资产、技术、设备、环境、体制编制、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管理理论、管理方法、教育训练、政治工作及后勤保障等各方面。各个子系统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信息安全管理的全局。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其实质在于全面提高整体信息安全管理水平。这就从本质上说明了信息安全管理,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安全管理,只有在总体战略上完成了信息安全管理的过程,才能称为信息安全管理。因为当今的安全是包括各个领域的大安全,其信息领域的安全尤为重要。
3 动态性
由现代管理学可知,管理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个过程。管理系统是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管理系统内部的联系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都是一种运动。管理系统的功能是时间的函数,因为不论是管理系统要素的状态和功能,还是环境的状态或联系的状态都是在变化的,运动是管理系统的生命。例如在钢铁企业中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子系统,为了适应外部社会经济的需要,必须不断地完善和改变自己的功能,而钢铁企业内部各子系统的功能及相互关系也必须随之相应的发展变化。
4 安全管理系统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计算机安全管理系统与企业的正常运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分为三个要素,第一是资源条件,即组织中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以及信息环境等;二是目标,信息安全管理目标是管理运行的动力和方向;三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于,企业而言。安全管理系统,系统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的管理模式也将因此而发生改革。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安全管理系统不仅在内部形成网络,做到信息共享,使企业组织整体高效运营,而且企业还与外部网络沟通,形成互联网络。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已不再仅仅支撑钢铁企业战略,而且还有助于决定企业战略。企业信息化采用计算机安全管理系统,采用大量的安全信息技术,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流资、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带来了根本性变革。计算机安全信息技术与企业的发展与融合,使企业竞争战略不断创新,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企业运用安全信息系统管理,不仅提高了企业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实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计算机安全管理系统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起着重要性的作用。
5 结语
计算机安全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运用是建立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物质基础。信息管理安全体系与企业管理是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与信息化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整体上还比较落后,关键是技术和产品受制于人,计算机信息安全系统是信息安全保障的关键,也是企业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为使我国各企业经济更好地发展。必须加强信息安全科学技术研究。要健全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我国信息安全自主创新能力,使计算机安全管理系统更进一步。有效地服务于各行各业中。
参考文献:
[1]科飞管理咨询公司.信息安全管理概论—BS7799理解与实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戴宗坤,罗万伯.信息系统安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70-172
[3]沈昌祥.风险管理与应急体系.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6(6):6-7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统计工作;应用
笔者作为重庆新城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的一名会计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已经日益体会到了现代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把它应用到统计工作中去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这种情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企业要统计的数据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企业在统计工作中进行信息化建设,使得信息化能够为企业的统计工作提供更为有效可靠的数据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企业信息化应用到统计工作中去,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有些企业还未开展,即使开展了,还有些企业对于信息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本文旨在帮助人们更为透彻的了解企业信息化,并把它很好的应用到统计工作中去,推进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一、企业统计信息化的相关概述
一般来说,企业统计信息化指的就是企业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来传递、收集、分析和存储各种信息数据,这是一种动态的信息化管理。应该来说,企业统计信息化涉及的部门和方面较多,不是某个部门单独出面就可以搞定的,而是需要多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协调。现在,信息化手段已经从辅工作向统计业务的核心工作转变,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统计工作本身的需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的定义,统计信息化指的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网络为信息沟通的平台,把信息技术扩展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层面上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统计信息化指的就是企业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在统计部门的开发和应用,使统计信息资源逐步摆脱落后的、传统的处理方式,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来实现统计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现代管理手段。虽说我们至今对于统计信息化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定义,但是,它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就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统计信息生产流程。从本质上来说,企业统计信息化就是一个人机合一的系统,大致上包含了数据中心,应用系统和决策支持三个部分。
针对目前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不利局面,我们又面对着要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们非常有必要建设好企业的统计信息化工作。一般来说,现代企业运行包含了四个基本要素,即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在当代信息爆炸的时代,企业信息的核心来源就是统计信息,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创造财富。现代企业进行统计信息化建设,是有时展的必然性的,即统计信息是现代企业经营决策的基础,统计信息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统计信息是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统计信息是企业信息系统建立的核心与基础。因此,企业统计信息化就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与基础,没有企业统计的信息化,也就没有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同时,当前的时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都给企业统计信息化提供了可能性,即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是企业实现统计信息化的根本保证,企业对信息的需求愿望迫切。一般来说,企业统计信息化的功能有这些:基础数据管理,指标数据上报,生产经营诊断,生产经营决策以及企业战略决策。
二、企业信息化在统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现代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尽快应用到统计工作当中去。应该来说,现代统计信息化建设是有一些制约性因素的,比如说企业领导不够重视、对统计信息管理缺乏理性认识,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统计信息管理软件不规范,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信息安全保密程度不高。当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说统计专业人员水平有待提高,相关的资金投入有限,统计信息化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划,严重制约了统计数据库的建立,阻碍了统计信息资源共享,统计信息安全有待提高,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理念,信息网络通道不畅,资源不能共享,缺乏复合性的信息系统管理人才,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投资成本高,一些企业难以承受或不愿投资,重视硬件建设轻视应用软件投资,这些都严重困扰着企业统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认识到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目的,充分了解到进行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并基本了解下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即企业统计的信息来源,统计信息化的子系统,企业统计信息的传递系统等,对于这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系统设计,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想把企业信息化有效应用到统计工作中去,可以通过尝试以下方法来努力实现:(1)企业应该首先把统计数据进行相关的信息化处理。一般来说,统计数据指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方法来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并赋予其特定的含义。统计数据一般具有事实性、时效性、不完全性和价值性等特点。我们要使得企业的统计信息能够真实的服务于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和业务决策,并对企业的长期和近期发展目标有一定的分析指导性作用,并及时做出反馈。我们要改造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尽可能的与市场经济体系接轨,规范统计方法,强化内外部指标的联动性。(2)我们当前的统计信息化建设主要偏重于对于统计手段的依赖,往往忽视了统计工作的基础所在。因而,针对这种问题,我们企业应该在建设信息化的过程中,尤其是把信息化应用到统计工作中去的时候,应该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相关培训,让他们学习和掌握新的统计技术,还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标准体系、统计组织系统和统计法规,使得企业的统计信息化具有统一的标准。(3)企业信息化要很好的应用到统计工作中去,还要注重建设企业信息统计的系统化和网络化,对各部门提供的数据进行安排,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及时的依据,提供分类的数据信息库和业务报表,实现对数据的集中处理,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这样的统计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建立高效的统计信息系统,也方便了各种资源的共享和交流,还可以极大地推动统计信息化事业的发展。(4)现代企业要使得信息化更好的应用于企业统计工作中去的话,还应该注重统计信息化的安全性问题,因为在统计信息化工作朝着电子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的同时,很多信息也面临着不小的安全性问题。这些不安全因素主要有这些,即统计数据库自身不完善或存在安全隐患,网络病毒的破坏,传输过程中的线路障碍问题,选取的系统软件不安全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技术和管理层面双重加强对于统计信息的安全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各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层出不穷,这也给现代企业的统计工作带来了新鲜的方法,即信息化。但是,当前的企业在建设统计信息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应该面对现实,尽快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我们可以强化统计信息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加强统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建设,统计系统标准化建设,强化统计数据资源的管理,进一步加强统计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提高统计信息化意识,取得企业领导的支持,提高统计专业人员素质,加快规范和完善统计应用软件、数据库建设,实现在线上报统计数据和网上调查,因地制宜,勇于创新,企业才能够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方军武.推进我国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思考[J].成宁学院学报.2007
[2]黄磊.试论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措施[J].中国市场.2008(1)
[关键词]信息化 技术 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159-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在市场中占据着越来越为重要的地位,对信息的掌握关系着企业的胜败优劣,企业只有掌握充足的信息才能对当前的市场有着充分的了解,从而根据市场形势作出正确的决策。而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决策,决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信息掌握的过程。因此,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信息的掌握、控制和有效利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方式正在向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转变。为适应新时期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企业必须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增强企业领导的现代化意识,增强企业决策的准确性,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增强企业在现代化市场中的竞争力,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及员工的基本素质
现代企业的管理离不开对信息的把握,信息化建设可以增强企业领导的现代化意识,使其对当前的市场有一个更加充分的了解,可以根据市场形势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做出对企业有利的决策。因此,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在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通过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和采用企业重组理论建设,可以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改革和简化,使得信息流动更为顺畅,领导阶层可以更快地掌握下属的基本情况,同时,领导的意图可以得到更准确、更快速的传达。
信息化建设可以使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更快地融入到企业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现代化的工作方式来提高其工作效率,开拓员工的思维,使其逐渐摒弃旧的工作方式,学习掌握先进的操作规程和技术,并按先进的规程进行操作,在对先进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中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更加科学和理性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信息化建设可以精简企业冗杂的工作机构和业务流程,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减少企业的直接支出,而且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都是在网络上进行办公,简单方便,减少固定资金你的占用,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投入成本,相对地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计算机等网络技术为企业的宣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网络的传播要快于以往任何的广告形式,从而使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优势更加明确地展现给客户,可以将自己的新产品以最快的速度推向市场,并能通过信息技术得到市场的快速反馈,对产品的缺陷做出最快的改进,缩短产品的上线时间,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网络环境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的对外交流,不仅可以改善企业的形象,而且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商机。目前,信息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等技术得到大量采用,企业如不加强信息化建设,就无法实现对外交流,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更好地介入国内外市场,最终也会在市场的发展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二、发挥信息化建设作用的措施
(一)切实重视信息化建设,加大成本投入
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直接决策和组织实施,企业领导要以身作则,主动学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保持头脑与时代的同步,只有切实把握当前的形势,才能统筹大局,对企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正确决策。
信息化的建设需要进行一定的成本投入,企业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加大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能仅顾眼前的小利而丢失长远的大利。信息化建设需要资金的大力保障,现代化的设备等需要花费一定的金钱进行购置,因此,企业前期资金投入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规模和水平。要推进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全面增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企业全面的武装起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二)改变企业的运作模式
在传统的劳动分工原则下,企业流程被分割为一段段分裂的环节,每一环节关心的焦点仅仅是单项任务和工作,而不是整个系统全局最优。在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对企业的整个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重组,依照现代科学技术的管理特点对企业的运作流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寻找更适合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运作模式,使企业的管理模式真正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企业流程与企业的运作方式、组织的协调合作、人员的组织管理、新技术应用与融合紧密相关。企业流程的重组不仅涉及技术,也涉及人文因素,在企业运作方式重组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发展企业文化,塑造出一种比较能够反映企业发展本质、积极向上、科学奋进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中融入现代的信息化技术,用计算机等现代的信息技术去完善企业的文化,用企业文化去不断地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使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管理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信息化建设关键还是需要人为的推动,企业员工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必须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我国传统的企业管理体制很难适应现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要,要想更快地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切实发挥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企业必须对管理阶层及其它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信息化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的信息化管理技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给企业的发展找出一个准确的定位。
三、结束语
总之,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改进落后的管理模式,加强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了解,增强其现代化意识,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使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伍吉泽,驾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驱动力[J],中国核工业,2011(07)
关键词:管理 信息化 企业销售
信息化建设给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管理也正在逐步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所转变。企业建立了信息网络平台,并与其他企业建立了信息交流的通道。通过网络整合企业自身的资源,结合国内甚至国外的先进资源,对企业的管理及投资做出正确的决定,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及投资效益。管理信息化普及企业管理的每个角落,企业销售也受其指导,通过信息化的管理,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对销售的战略方式做出正确的指导,对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分析,提高整个销售的效率。信息化是推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企业加大销售推广的一种新思想,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的销售现状,推动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是一项需要长期的、不断更新的内容。本文对管理信息化在企业销售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企业销售的未来发展方向。
1.企业销售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信息化影响着世界的每个角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然会顺应社会发展形势,重视信息化的建设。销售是整个企业的基础业务,是企业运作的核心内容之一。销售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销售额度的多少,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盈利情况,关系到企业的命脉。因此,在销售环节中实施信息化的管理,可以进行销售预算、确定好生产的规模、有效降低产品的成本、减少库存数量、杜绝浪费现象的出现,还可以根据销售市场的形势发展,对产品的发展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科学研制新产品,加快企业销售发展的步伐。
2.管理信息化在企业销售中的应用
2.1信息化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知名度
企业通过互联网制作有关企业自身的信息,在网站上销售产品信息,赢得相当数量的网上客户,通过网络进行业务来往,随时与客户保持联系,维护良好的业务关系,通过企业正面口碑的传播,可以提高企业在业内的知名度,发展更多的潜在客户,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
2.2信息化可以有效提高企业销售量
企业在EPR技术基础上进行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销售业绩。EPR指的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可以让决策者对企业的整体状况一目了然,系统的分析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手段之一。EPR的功能是把企业资源集成管理,也就是综合了企业资金情况、物流状况以及信息状况等的信息系统,在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等各方面都可以进行系统管理。根据各方面信息的整合,制定出科学的管理方案,所以说EPR系统对企业的销售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EPR系统拓宽了企业管理的范围,提供了新的构架,用供应链的管理模式把企业内部及外部供应商的所有资源整合。在制造生产方面既能以客户的要求为标准,又能结合企业成本控制要求,产品在销售的过程中也就得到了很好的收益。EPR还专门有针对销售管理的模块,价格表的制定、订单汇款等销售的整个过程的细节,都会有系统的管理模式。而且通过电脑可以随时对销售的新订单、客户信息以及退换产品等情况进行查询,管理者对这些基本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掌握一手的销售资料,评价出销售的实际效果。根据销售市场的形势,抓住每一次机遇,整合企业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制定详细的销售计划,管理好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赢得好的市场回报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使管理信息化在销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推动销售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3.企业销售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企业用于管理的软件或硬件还非常单一,企业所有的资源还未得到彻底系统化的整合,多数企业的网络建设还处于最基础的阶段,没有自己的网站,或是有自己的网站,但是网站上只有企业形象和基本信息查询,真正能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的企业非常少,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不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
这些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在未来随着我国经济更高层次的发展,先进计算机技术的提高,通信系统的完善与建设,信息化的管理形势将会多样化、系统化、普及化,同时在销售过程中应用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将会更为先进,对企业销售的帮助将会非常之大。
4.总结
管理信息化可以很好地提高企业销售的业绩,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值得引起各大企业的高度重视,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管理方式以信息化的形势来改变,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完善企业销售管理,创造出更科学的管理模式,发展壮大企业自身的规模,提高整体竞争力,寻找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永雄.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初探[J].开发研究.2003.01
[2]张永敬.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04
[3]袁红萍.初探中小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的ASP模式[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3
[4]李勇.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竞争优势[J]. 生产力研究.2004.05
关键词: 信息化;价值增值;企业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产生及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成本越来越低,信息技术成为当今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渗透力最强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在更大范围地影响企业的管理与发展。其中,信息化系统作为企业信息技术的典型应用,在企业生产、销售和经营决策等管理实务中被广泛使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管理思想、方法、手段、模式和理论的创新。所以,信息化在企业管理工作中起多大作用,又能带来哪些核心的价值体现,成为了管理学者们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结合企业发展战略与先进管理理念,将经营 活动全面数字化,并整合为利于管理、分析、决策的信息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获取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信息化在现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一样的定义,一般性的定义为: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而管理学上的定义则为: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基础之上,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通过提高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在各种社会活动的功能和效率上的大幅地提高,从而达到人类社会的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的过程。
企业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信息技术、数据库系统和网络技术,对企业的各种资料、数据进程归集和管理,达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更有效利用,以降低企业运作成本、减少不必要的信息流失和残缺,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而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都离不开先进的理念,信息化的理念在现代管理理念中也是一种创新,而这种创新被企业广泛的利用和采纳,也使企业的价值得到不断地增加。
二、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机制
企业的价值增值方法有多种多样,公司通过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增值服务,进行差异化营销,使企业产品和服务高技术含量化、高附加值化,实现最大的客户价值,同时提升自身的价值。
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装备的过程,同时也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而信息化建设不外乎向着二个方向,一是电子商务网站,通过网站信息像外界传播企业的内在理念和产品,让大众了解和认同,从而减少企业宣传成本和人力宣传成本,扩大企业的知名度,让产品自身的认可度增加,形成自身品牌效应,增加企业的软实力:第二个方向是管理信息系统,他是企业内部信息的管理者,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及其他的办公用品,进行信息的搜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拓展。
三、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具体体现
信息化的作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显而易见,主要从以下方面得以体现:顾客价值,产品价值,核心价值及让渡价值。
1.顾客价值。 顾客价值是指企业以一定的方式参与到顾客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而能够为其顾客带来的利益,也就是指顾客通过购买商品所得到的收益和顾客花费的代价的差额。信息化可以减少销售时间,增加企业对商品的控制,同时为顾客及时提供商品,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增加顾客价值。
2.产品价值。 产品的生产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前提的,根据不同的需求,才能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信息技术的利用,在产品需求分析,市场调研中能更加完善的了解市场的需求,而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从进入市场到成熟到衰退阶段都起着至关作用的效果,过硬的产品质量也成为价值增值的体现。
3.核心价值。 从纵向来看,核心价值是随企业的发展而形成并丰富的。因此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使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的效率增强,这样企业的核心价值也会随之增强。其次,从横向来看,核心价值是由企业的各个管理活动的关键成功要素综合体现的。因此如果信息化可以使一个企业的管理活动的成功率、效率增强,使费用、时间、成本减少,那么企业的核心价值自然就会增强,那么企业的价值也会逐渐提高。
4.让渡价值。 让渡价值就是指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的差值。其中顾客总价值包括顾客在购买和消费过程中所得到的全部利益,这些利益可能来自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或形象价值。因此企业需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使企业的产品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得到提升。这样企业才会在供应关系中获得更多的让渡价值。
四、信息化对企业增值作用的意义
对于现行的企业发展的所处的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所以对于全球经营、跨国经营的需求是日益增加,所以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需求更是不可减少的。信息化的利用对企业增值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的方面:
1.增强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使企业在同行业乃至全球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2.有利于抓住良好发展机遇。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全球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对信息的采集、共享、利用和传播,不仅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3.缩短企业的服务时间和提高客户满意度,及时的获取客户需求,实现按订单生产;加速资金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流动速率,实现资金的快速重复有效的利用。
4.加速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加速知识在企业中的传播,实现现有知识的及时更新和应用。
5.提高产品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周期,保证设计质量;降低企业的库存,节约占用资金,节约生产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6.降低人工劳动强度,用计算机实现繁杂、重复的简单体力劳动,从而提升技术人才的脑力价值;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五、结束语
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使信息化的作用更为明显,绝大部分的企业采用了信息化的手段和方法,成果也是可观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化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必须正视。但信息化因素对不同的企业的影响程度不同,以至于在增值作用程度上存在差异。其次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因素,除了信息化因素,还有非信息化因素。企业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正确对待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问题,处理好信息化因素与非信息化因素的关系,做出明智决策,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最后要特别注重提高对信息的利用率,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具体业务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信息化对企业价值的增值作用达到最大。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薛永基 张雁白 等.论企业销售信息化建设[J].统计与决策,2006(08).
[2] 石刚强.企业营销信息化水平测算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01).
[3] 孙睦优.企业信息化预期价值增值[J].统计决策,2005.11
摘 要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增强企业的财务透明度,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及时性,同时还能够帮助管理者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开拓视野,拓宽思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使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不断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
本文主要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财务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到建立财务信息化协同管理模式等相关内容的简单介绍,说明了,在这种模式下,由于突破了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的时空界限,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因而大大减少了因业务的迅猛发展而需要增加的财务管理人员数量,拓宽了财务管理的职能,提高了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企业财务管理的规模效益。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信息化协同模式 规范化 资源配置最优化 提高管理效率
协同化财务管理是指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的协同处理。协同化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所追求的一个目标。电子商务的开展和广泛运用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成为可能。具体来说,协同化财务管理包括企业内部业务的协同、企业与供应链的协同及企业与社会部门的协同三个方面。企业内部业务协同指对企业全程业务的协同,包括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服务、网上考勤等;企业与供应链的协同如网上询价、网上催账等;企业与社会部门的协同如网上银行、网上保险、网上报税、网上报关等。在这些协同化财务管理系统中,一旦业务活动的产生伴随有财务信息,就必须将这些信息及时地处理,并将处理的结果及时反馈给业务系统,保证财务业务的协同处理并生成各种管理信息。这种协同化财务管理方式能够消除财务与业务活动运作上的时间差,从根本上改变财务与业务互不对称的滞后现状,使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和业务运作协调同步,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下面就简单介绍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
企业要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只有将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以及完善的财务治理结构进行有机融合,才能使财务控制更为有效,也使得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作用得以真正发挥。笔者认为,当前财务管理信息建设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将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信息进行集成,以有效解决信息孤岛现象,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其基本框架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应该是通过对企业全员的、全面的、全过程的价值和资金的管理,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要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必须认真分析企业当前存在哪些问题,明确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在统一思想和认识的基础上,制定符合企业需要的具体目标。根据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内在要求,可将总目标分解为如下的具体目标:①构建统一、集中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加强财务监控职能,实现实时的远程财务信息共享。②建立严格的全面预算管理控制体系,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过程的监督,保证企业预算目标的实现。③建立及时准确的财务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分析企业财务经济活动和理财环境,预先警示企业现在及将来可能存在的重大财务问题,如建立财务失败预测模型、风险预测模型等。④建立强大灵活的、专家级的快捷动态财务评价体系和灵活的绩效评价体系,强化监督管理和业绩考评的功能,并支持及时、准确的报表合并。⑤建立准确的成本费用管理体系、严格的、高效有序的资金管理体系,以及方便灵活的查询统计功能。⑥建立便捷实用的资产管理体系,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二、进行财务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
财务信息资源规划是指对企业进行财务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的全面规划。要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部门与外部之间的频繁、复杂的信息流畅通,必须对财务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全面的规划。企业的财务信息资源只有规范、统一,才能实现财务信息的共享和集成,才能实现对财务的信息化管理,达到支持管理决策的目的。财务信息资源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编码的规范化
主要包括科目编码规范、人员编码规范、部门编码规范、项目编码规范、物资编码规范、固定资产编码规范等。
企业总部应在详细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定制出一套标准的编码规范,规定各类代码的编制原则,各内部单位在标准的规范下编制自己需要的代码体系,这样既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又能保证各内部单位个性化的需求。
2.财务数据的规范化
包括财务数据收集的规范化和基础数据、历史数据的规范化。为了满足不同管理层对财务信息的需求,要对财务数据的收集制定明确的制度。对原始数据收集渠道、收集内容等作出规定,同时制作出符合需要的各种单、证格式,以保证收集数据的系统、真实和完整。
3.业务的规范化
包括业务处理的规范化和业务流程的规范化。业务处理规范主要指:会计核算规范,成本核算规范,预算编制、控制、分析规范,财务分析与绩效考核规范,资金与资产管理规范,固定资产管理规范和内部转移价格规范等。针对以上各种业务,其处理流程也需制定相应的规范,以保证业务处理的完善和效率。
4.数据输出的规范化
包括各种账簿、财务报表和管理报表的规范化。
5.各项制度的规范化
包括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的规范化。通过制定统一的、规范的、操作性强的财务会计制度,保证各子公司财务信息的高度可比,便于汇总和合并财务报告,缩短财务信息的呈报周期。
6.信息报告体系的规范化
企业总部应根据管理需要向各内部单位提出明确的信息需求规范,并制定出规范化的信息报告体系。如内部单位必须报告的信息及应提供这些必要信息的部门;最终出具者上报各类信息的数据与质量及承担的责任;上报信息的质量要求、上报信息的使用对象、接受上报信息的部门,以及重大信息的处理意见的管制者及与更高层的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的关系等。
三、建立财务信息化协同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信息化应建立在完善的、符合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前提下,在标准的数据和规范的业务流程基础上,建立基于网络技术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才能充分发挥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作用,提高企业财务决策的效率。
四、结论
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我国企业迎来全面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在给传统产业提供新的机遇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挑战与冲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自身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决定着企业今后的生存与发展。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的简单介绍说明了: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就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以怎样的方式在网络上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共享与收集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于突破了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的时空界限,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因而大大减少了因业务的迅猛发展而需要增加的财务人员数量,拓宽了财务管理的职能,提高了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企业财务管理的规模效益,强化了企业财务监控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参考文献:
[1]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ERP系统的集成应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摘 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带来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施工行业也不例外,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已经从计算机、专门管理软件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的大量使用,发展到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以及基于网络技术上的管理集成平台。本文对ERP信息化建设在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 ERP 施工企业 财务管理 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带来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施工行业也不例外,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已经从计算机、专门管理软件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的大量使用,发展到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以及基于网络技术上的管理集成平台。但由于行业特点各不相同,受行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影响,作为近几年企业界信息化建设的重点―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及类似管理集成软件,也在施工企业得到应用。
一、施工企业ERP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ERP概述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它首先是一套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而作为企业管理思想,它又代表了一种新型的、集成的管理模式。ERP经历了MRP、MRPII时代的发展和不断改进,最终成为当今信息时代企业管理的主流工具之一。同时,ERP以管理信息的高度集成,成为计算机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CIMS的组成部分,是当今各个行业改进管理和构成CIMS系统首选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软件。ERP目前主要是以计算机软件为主要载体。它的运用从软件的推广和使用开始,在企业中推广流程信息化基础上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整体重组和变革。一般来说,ERP软件系统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即财务管理、生产制造管理、分销与后勤管理及其他模块,这些模块通过数据信息共享共同发挥作用。
2.施工企业特点
施工行业是一种分工细致及劳动力密集的行业。施工项目管理具有施工人数众多、工序繁复、分散性、移动性和一次性等特点。其产品位置固定、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并且体积庞大。同时,施工生产具有生产周期长、资源使用的品种多、用量大、空间流动性高等特点。施工项目具有强周期性和流程性,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招投标阶段、采购阶段、施工阶段和交验维护阶段。各阶段资源如何有效利用、促进和循环,对于施工企业降低整个施工项目的成本无疑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
3.施工企业ERP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信息化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建筑业的分散性、非标准性、工人的流动性,给规范的现代化管理带来了困难。而通过信息化,可以克服时空距离,可以把材料、设备、人员的状态和布局实时反映在网络和视频上,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目前很多建筑企业基础管理薄弱,数据不真实,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制约着公司的发展。通过实施ERP,可以规范管理、精确核算、明确责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决策水平,从而促进公司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2)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实现科技强企的必由之路。中国建筑企业由于战线长,分别在不同城市,项目部往往单打独斗,推广现代化技术比较困难。通过实施信息化手段后,就可以做大做强企业总部,让总部强大的技术力量为每一个项目部服务,从而有力地推动工程质量的提高和工程建设中的科技含量。
(3)公司规模的扩张使得信息化建设成为必然。公司规模扩张后必然面临两个问题:其一是管理半径迅速扩大的问题。快速扩张后管理半径迅速扩大,点多面广。在此背景下如何保持总部的管控能力,确保不存在管理上的空白、死角?其二是管理层次增加的问题。扩张后管理层次不可避免要增加,管理链条拉长,如何确保企业能够迅速获取市场、项目一线的信息,如何确保内耗不会消蚀企业竞争力? 信息技术能够搭建一个共享的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一方面解决总部和项目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总部能及时获得分散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项目的全面信息;另一方面信息传递的速度几乎是零时间的,各个层面能在同一时间获得信息,并且基于这一平台迅速进行决策,决策结果能够通过信息平台迅速同步反馈给相关人员,避免了传统大企业的决策机制僵化、反馈速度慢的大企业病。
(4)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是满足《特级总承包资质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刚性需要。建设部为了配合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重新就位,出台了《建筑业企业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标准信息化考评细则》,细则对特级资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综合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办公管理、工程设计管理和引导性建设都有详细和明确的规定。其中,要求使用综合项目管理各模块的项目占企业项目总数50%以上。
二、ERP信息化建设在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1.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
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进入门槛较低,总体上来看仍属于微利行业,因此,加强项目成本管理就成为建筑施工企业提高利润的重要手段。但是,一方面受我国建筑施工市场不规范、建筑施工价格改革滞后、宏观成本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受长期以来我国施工企业成本收集手段单一滞后、成本分析能力强弱不均等客观因素影响,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特别是项目成本管理一直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难题。事实上,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在成本管理上做了许多工作,有些企业的成本管理采用了事后成本核算和简单成本分析的方法,但缺乏科学的事前成本预测,缺乏严格的成本控制和事后成本考核。有些企业由于成本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缺少现代管理方法的运用。有些企业从成本管理手段来看,仍以手工操作为主,缺少现代化管理手段。尽管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成本管理组织,但对完善项目成本管理制度及成本管理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等往往缺乏有效手段。
施工企业实施ERP系统之前,由于没有实现信息电子化、集成化,各种统计报表只能由各下属单位上报到总部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汇总编制,报表数据经中间层加工处理,缺乏真实性,信息滞后,总公司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下属单位与项目部的信息,统计及审批工作很难及时迅速完成,跨单位即时的溯源查询无法实现。财务监管力度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和下属单位的增加,被逐渐削弱,对下属单位的经营状况与在建项目的生产与成本发生情况无法及时掌控,数据经过层层上报、逐级汇报后无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常常造成费用支出失控,既定预算无法严格执行,成本核算和过程控制成为施工企业企业管理中的盲点。
实施ERP系统之后,施工企业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均要关注并即时维护项目预算与成本的相关数据,并且利用信息技术,准确、及时地对公司及各个下属单位项目施工生产的数据进行采集、汇总、存储、查询和检索,并及时提供各种统计、分析报表、台帐,使相关业务处理实现网络信息化,解决公司及各个单位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传递交换问题,最重要是实现了对在建项目生产成本的实时监督管理。通过ERP系统的实施,施工企业完成了集中式成本管理模式的建立,将施工企业下属单位及各在建项目部的财务信息与业务数据进行有效地集中管理,不仅可以即时提供项目管理人员需要的各种成本信息(包括材料费、人工费、机械租赁费、项目管理费等项目成本信息),同时也提供给各层面管理人员所需要的各种财务信息(包括货币资金、应收应付、存货及固定资产、投资及债权债务等财务信息);并且借助ERP系统的集中控制模式对施工企业公司组织内部的各成员单位与项目部,能够按公司的管理重心进行统一财务核算与成本动态监控,达到项目实时成本集中管理的最终目标。
2.使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更加严谨
近几年来,随着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向集团化转换,企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一方面由于建筑施工行业的特点,施工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地域流动性强,履约保函和保证金、项目初期垫款、质量保证金等资金需求现象普遍存在,加上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影响,企业资金压力越来越大,已然成为制约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瓶颈,严重弱化了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理都还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化,企业内部成员单位众多,各单位甚至项目部都根据各自业务需要设立银行账户,客观上也造成了整个企业的资金和账户高度分散且相互独立,存款和贷款双高、整体管理协调难度大、规模不经济等现象。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证建筑施工企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加强资金管理,细化资金运作,提高资金运营效率。是否能够建立以资金为链条的高效快捷的财务管理模式就成为衡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直接影响到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施工企业通过应用ERP系统对财务的流程进行了优化组合,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减少了财务和货物收发之间的往来,在收发货登记的同时记账凭证就可以自动的生成,减少了管理和流通的环节,使管理的效率大大的提高。在ERP管理系统中,对于备用金的管理模式是每发生一笔备用金在系统中都可生成一条单独的记录,每冲减一笔备用金也会有相对应的借出时的记录这样更有利于备用金的管理和控制。
3.使财务报告和财务管理分析更加及时准确
实施ERP系统后,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撑,大量的信息存储在企业的数据库中。在这种随机的存储方式下,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核算方式和报表计算,通过不同的报表处理模块,获得相应的基本财务报告。由于ERP系统中引进了便于决策者决策的财务管理分析系统,决策者可以方便地得到适时、准确的财务信息,便于决策。
4.降低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
目前,由于建筑市场尚不规范,工程招、投标管理没有完全法制化、规范化,不正当的竞争依然存在。特别是工程投标依然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恶性竞争。施工企业为了争得施工项目,通常是以降低标价、提高标准、缩短工期或减少应有的费用项目等为代价承揽工程,造成施工项目到手后经营风险极大。同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偶然性的不可预见因素出现,也会给施工企业带来一定的管理和经济风险。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投资主体的法人化程度不断提高,许多业主在投标过程中增加了风险抵押或履约保证金的比例和数量,越来越多的业主要求履约保证金用货币资金支付,这样又加大了施工企业货币资金的额外沉淀量。工程结算按比例付款和质量保证金制度又会积压一定比例的应收工程款等等,最终都凝聚成财务风险。加之由于施工企业向BOT、BT等投资经营领域发展,子公司需要母公司或其他成员企业为其借款提供担保等等,又增加了投资和融资风险,使得施工企业的各种风险进一步增大。
实施ERP系统后,施工企业可以针对可能造成财务危机的因素,建立财务预警指标体系,采取监测和预防措施,才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控制财务危机。
5.促进了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ERP系统的使用让管理者的管理思维的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让管理者的思想产生了一次重大的变革。通过ERP管理系统的应用,优化了财务管理的模式,提高的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管理人员需要不断调整管理的思路,根据企业的自身的情况,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ERP系统的完善需要不断的累积大量的经验,管理人员在系统的升级改革中扮演者主导性的角色,必须不断提高对ERP系统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与ERP系统互相配合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
三、结束语
总之,实施EPR给施工企业的管理方式、管理思想等带来了新的变革,而作为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分析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只有正确认识ERP系统的特征,并且将其运用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才能使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充分的体现,实现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鸿.ERP原理•设计•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张晶,张良.中国企业ERP实施关键成功因素分析.管理世界.2005(12).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企业信息化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受到了各中小企业的青睐。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信息化、产品设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商务营运信息化,是以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外部信息资源为出发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提高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的,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过程。
一、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成本管理的意义
(一)构建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中小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化存在着误解,是因为信息化成本和效益之间的不匹配。通过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帮助管理层消除这一误解。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企业信息化效益的一项综合指标系统,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是:①可实施性,相关指标能方便、准确的收集;②关联性,相关的指标间相互关联,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③可拓展性,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指标的内容可以拓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考虑其科学的理论基础又要兼顾中小企业实际情况,从而设计出具有中小企业特色的指标体系。
(二)形成全面成本控制观
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应实行作业成本管理和标准成本控制想结合的原则。作业成本管理是以作业为基础的科学信息系统,它将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尽可能地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使企业处于持续改善状态。标准成本控制是事先制定标准成本,通过标准成本来监督实际发生成本是否有异常变动的一种成本控制方法。将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控制相结是指在进行作业成本管理时,根据作业分析结果为各项作业制定消耗标准,可以对企业的全过程进行计量,为成本差异分析创造有利条件。
二、企业信息化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难以负担信息化产生的成本
信息化建设期间发生的建设成本、建成后的运行成本和硬件、软件的维护成本构成了信息化产生的主要成本。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持续投资的过程,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较大,而信息化系统产生的收益大多数是无形的。所以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会认为信息化只有高额成本没有收益,从而挫伤了信息化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二)信息化成本控制受客观条件制约
信息化成本控制主要采用的是标准成本法控制,标准成本法是指事先制定标准成本,通过将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相比较以表明成本差异,并对成本差异进行因素分析,据以加强成本控制。大多数中小企业虽然表面上也实行了标准成本制度,但由于生产部门提供的成本数据不准确,使得标准成本难以制定,即使制定出来也不精确,大大限制了信息化下成本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成本管理欠佳的原因
(一)信息化的投入与收益不对称
信息化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虽然恰当运用信息化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提高综合竞争力,但是这些改善都是不够直观的,不能够用经济数据来准确、直观地衡量。所以我们就需要在信息化系统下,制定具有中小企业特色的指标体系来准确评价信息化系统所产生的收益,变无形收益为有形,管理者才有动力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成本管理。
(二)难以掌握准确的成本数据
首先,由于生产部门缺少严密的数据采集及传输体系,造成基础数据提供不及时、不准确,导致进行成本计算的财务部门成本数据计算不准确。其次,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存在着生产过程随意、生产流程不规范等缺点,成本控制随意性,变动较大,所收集的成本数据有限。因此,标准成本难以制定,即使制定出来,所制定出的标准成本也往往与实际成本差异过大,而且这种差异往往是不稳定的。无法准确、合理的制定标准成本,大大削弱了信息化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
(三)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存在局限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亟需改进。具体地说,成本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的扩大,传统成本管理方法注重产品制造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将产品成本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将成本管理的空间范围局限于企业的生产部门,将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作为成本管理的主要目标,但往往忽视对产品整个命周期的管理。现代企业的成本内容应是广义的、综合的,它不仅包括产品制造成本,而且还包含了质量成本、责任成本、技术成本、运行效率等,它还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三、结语
我们相信,信息化成本管理是信息时代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成本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整合资源,完善成本管理系统,促进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管理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保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在企业管理中的成本管理是涉及企业各个部门的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信息化成本管理不是完美的,在建设和投入使用后也会遇到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蒋银花.关于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74-80.
[2]叶林德.浅议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J].中小企业科技,2007(7):184-185.
[3]姚红.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现状思考[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5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