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民俗文化的内涵范文

简述民俗文化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民俗文化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民俗文化的内涵

第1篇:简述民俗文化的内涵范文

一、无锡城区的古桥资源概况

无锡市总面积4787.6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502平方公里,总面积的31.4%。全市有3100多条河道,总长2480公里,市区内河道总长150公里。过去,城区水网密布,桥梁与水道纵横交织。据文献记载,无锡最早的桥为西门桥和大市桥。清光绪七年《无锡金匮县志》记载,无锡城区有桥64座。南门运河上依次排着清名桥、大公桥、跨塘桥。光绪末年,工商业日渐发达,交通繁忙,无锡城区的桥梁日渐增多。解放后,河浜大量废弃,为解决小桥成为堵塞交通“咽喉”的情况,桥梁拆除逐渐增多,原城中直河上的大市桥、中市桥、南市桥已随河道的填塞而拆除,而小桥如溜龙桥,大桥如光复桥、吉祥桥则变为通途。古桥梁不仅表现地域特色、民俗特征、民族心理,还展示了历史韵味与记忆,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口口相传的古桥传说,也给人强烈的历史文化认同感。此外,与古桥有关的地名、桥联、桥诗、桥碑、桥亭、石雕、石刻等也独具内涵,是城市文化的“古名片”。古桥是历史的年鉴和文化的结晶,理应是研究无锡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一环。此外,保护古桥还可以满通需求,增加旅游创收。这些形式可以实现古桥的经济价值。如以清名桥为核心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由泗堡桥异地重建而得的“帆影桥”,现均成为景区的重要景点。据江苏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资料显示,无锡古桥数量居江苏省第二,城区被列为文保单位的有17座,其中宋代2座,明代1座,清代13座,民国时期1座。从古桥梁分布情况看,主要集中在北塘区、南长区、滨湖区、锡山区和惠山区。

二、无锡古桥保护的思考

(一)石桥的保护修缮

1.根据不同情况做出移地重建、修缮、扩建等相应的措施。处于交通要道的古桥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则予以重建,但为了保护古桥历史,可以在桥上立石碑,简述其历史,如亭子桥、西门桥、莲蓉桥等。

2.移地重建失去交通功能的古桥,保护古桥的原样。从荷叶村移到鼋头渚的泗堡桥,就获得了新生命。而对于已消失,或即将消失的古桥,则采用异地浓缩的方式,集中于某一处,按原有风貌重建,如吴都路景观带的城市记忆段。

3.对仍有一定功能的古桥进行保护、修缮,让其承担交通功能与旅游功能,如清名桥、巡塘桥等。

(二)保护修缮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妥善的修缮保养

无锡现存古桥分布广泛。城区的部分古桥仍在使用,一些被开发为旅游景点,但多数散落在乡村的古桥逐渐失去交通功能,常年缺乏修缮保护,加之风沙侵蚀、河水冲刷、河道淤塞,逐渐开始走向消亡。如东镇西北缘的明代古桥扬名大桥,虽被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但已废弃不用,桥面杂草丛生。

2.不得当的维修

古桥梁维修是一门技术,不当的维修会造成桥体造型特色、艺术特点等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北塘区棉花巷外环河上的明代古桥兴隆桥,加上“新外套”,严重破坏了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再如梁塘桥整修时所用的金山石料,桥面的古石风水轮回图案不知去向,各种新的加工痕迹以及不当维修都使古桥风韵受到破坏。

3.不合理的使用

古桥合理使用可充分保护古桥梁的价值。但是为车马、行人、小船等设计的古桥,难以承载机动车和货船的要求。南长区棚下街南端外环河上的清代古桥迎龙桥,处于拥挤的居民区,为了应对较大的人、车流量,原有桥面上被铺设了一层水泥外皮。一些已被发展为旅游景点的古桥,在被保护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客流量,一些古桥处于超负荷状态,寿命大为缩短。

三、对无锡古桥保护和利用的思考

1.建立古桥资源信息库

政府部门曾对古桥基本情况有资料记载,但多限著名的古桥,对其他古桥涉及较少甚至没有提及,留存的资料较简单。进一步完善古桥数字资源信息库,势在必行。建议政府出资成立专业的古桥调研小组,一方面对古桥进行调研、测绘;另一方面进行相关资料的分析统计。用文字和图片进行对比记录,转换成电子文档留存,确保古桥资料的完整保存,为古桥研究和修缮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2.综合开发古桥资源

旅游功能的开发是古桥资源的一种动态利用,也是古桥保护的一种有效措施,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无锡可以把古桥打造成特色品牌,展现古桥的韵味与内涵,营造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式的意境。在古桥旅游资源开发时应该注意:遵循保护性开发原则;坚持适度性开发原则;提倡多样性开发原则。

3.加强古桥文化的研究

古桥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古桥的造型与石作艺术承载着无锡人的精湛技艺和精神信仰,人们的传统意识之中的动物、吉祥纹样被雕刻在桥梁上,起到降妖伏魔、教化向善、祈求福运的作用。金莲桥石栏外侧雕刻着宋代典型的“压地隐起缠枝牡丹间化生(童子)”图案,表达了人们祈求富贵生子的愿望;而古桥梁楹联上包括的宗教劝善、记功颂德、地理状况、结构特征、民风习俗等内容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如今对古桥文化内涵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大量石作艺术品随古桥损害而消失殆尽,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也随古桥的离去而逐渐淡化。与古桥密切相联的伦理、民俗文化,在缺乏有效保护的情况下,流失于岁月长河。文化的流失是不可复得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重视古桥环境的保护

一是要处理好古桥周边城镇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被围堵在工业废墟之中的扬名大桥,缺乏配套的环境,也失去了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而荡口古镇就通过保护整体环境实现了古镇内桥梁的保护,桥梁和古镇相融,在保护古桥的同时也为古镇打造品牌。二是要根据古桥梁现状,提出特定的修缮方案。每座古桥的破损状况不同,在修缮古桥时,须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桥梁上的蔓藤植物,如果不进行合理处理,会对桥体结构产生影响。另外,直接在桥梁上覆盖水泥,在桥梁周边肆意安置管道等,不仅破坏古桥原貌,也降低文物保护的价值,所以,应坚持“修旧如旧”原则。

5.筹措古桥保护的资金

古桥的保护需要大量资金,应动员社会力量,全方位开辟筹资渠道。无锡历来有民间修路造桥造福乡里的传统美德,历史上吴梓敬捐建吴桥、荣氏兄弟筹“千桥会”善款,都显示了民间强大的物资力量和从事公益的风俗。因此,可以吸引民间资金,成立古桥保护基金,还可设计古桥旅游开发项目,吸引民资投入。

6.强化古桥保护的立法

为了规范有序地保护古桥,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可拟定古桥保护管理条例。通过管理的规范化,做到有法可依,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规划中按条例保护古桥,为此项工作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

7.加强古桥保护的宣传

第2篇:简述民俗文化的内涵范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农村条件的日益改善,加之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时期社会资金寻求新的投资领域,共同触发了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全国各地陆续开办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如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四川成都市郊区的“农家乐”等,这些乡村旅游基地的建设正不断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开辟着新的道路。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仍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乡村旅游产品及消费都呈现初级化特征。乡村旅游区域大多以城市郊区和景区附近为主,提供的服务也不十分完善,政府方面也缺少对于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系统化的管理与开发。如何深度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优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以辽宁省大连市石河街道东沟村为例,简述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一、东沟村的基本情况

(一)总体旅游发展

东沟村原是大连市金州区石河镇的一个行政村,总面积11.5平方公里,共7个自然屯,395户,1120人,拥有林地7000余亩,四面环山,因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在纳入石河村管辖后开始发展农家游,成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以前的东沟是金州区四大贫困村之一,但东沟又是块风水宝地,拥有小黑山、九顶莲花山、东沟和邓家沟水库、九莲古寺、明朝烽火台等资源,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丰厚,特别适合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

结合这一现状,大连市、金州区旅游局及相关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多次视察东沟,提出了很多可操作的建议、意见,石河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提出了指导意见,在政策、财力、物力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并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共投资20万元对东沟进行整体规划,确定发展方向及目标,启动东沟旅游的开发建设工作。近年来累计投入开发资金1.2亿元,先后新修柏油路8公里,使东沟与202国道连接,治理石河河道15公里,并进行了荒山治理、改造民宅、绿化美化等。同时开发了石河农业园区、采摘园等农业科技景观。

(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为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进行村屯改造,全面改善村容村貌。投资近400万元,改造和修缮总里程近6公里的3条河,并建设河中塘18座;投资100多万元,铺设2公里长的2条柏油路;投资200余万元,新建3个方塘、4座5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打2眼大口并,并铺设近3万延长米的地下管路,使东沟的山坡地基本实现管网灌溉;投资100万元,对临街150户村民的院墙、厕所等进行面改造,进行村屯绿化,为发展农家院奠定基础;投资500多万元建设总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满族风情一条街”。

以发展农家院为龙头,带动东沟旅游业的发展。由镇党委书记亲自带队到北京、沈阳、山东等地考察,带回他们的发展经验。为了规范东沟的旅游业发展,该村成立了“大连九莲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农家院的专门管理机构。目前,东沟农家院由最初的两家发展到26家,并有8家被评为“大连市星级农家乐”,日接待能力达到4000多人,可同时容纳500余人住宿,年均户收入达到5万元,最高年收入达到40多万元。注重集体经济,以村集体经济推动景区的整体配套开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拉动下,该村的种植业、养殖业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大樱桃等精品水果供不应求,采摘游日益壮大,地供的小米、草鸡蛋、五坊土特产等都大受欢迎,特色农产品经济做长了旅游产业链,并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二、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一)旅游产品类型单一,大多为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经营

东沟村已完成总体旅游规划的开发与实施,乡村旅游项目已基本建成,正在进入深度开发阶段。但目前主要的旅游产品以“农家乐”为主,农业观光和采摘果园为辅。且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还处于卖方市场阶段,尽管村里成立了农家院的专门管理机构,但由于村民大多自行开发,没有长远发展规划,管理欠缺,服务落后,该村的乡村旅游产品大多尽在原有农业生产基础上稍加改动而成,缺乏创新设计和文化品位。

(二)乡村旅游消费处于低消费,获得的是低层面的精神享受

乡村旅游消费呈现初级化特征乡村旅游消费的初级化不仅与产品供给水平的初级化有关,也与游客消费心理的低层次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水平密切相关。目前,东沟村的乡村旅游产品供应普遍存在价格低廉的问题,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仅停留在悦目悦耳的基本层次。例如,在采摘活动时,大多数游客更看重水果的价格、质量和数量,而轻视对收获的心理感受;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的乡村民俗旅游中,游客注重的也多是低廉的接待费用,而体察乡风民俗、修身养性的成分较少。以休养疗养、艺术创作和商务会议等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在东沟村乡村旅游中所占比例还不大。

(三)主要客源市场为低收入群体

从国内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结构来看,中低收入的城市居民是乡村旅游的主体客源。据统计,高收入阶层(经理、主管等)对观光农业的光顾次数占其出游总次数的47%,中等收入阶层占55%,而低收入层次占81%。

(四)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互动性较弱

我国传统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是资源导向型,往往开发的程度都不深,只在硬件基础设施上大量投资,而在其他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上缺乏深层次开发,特色也不明显,游客参与程度较低,不为游客带来多样化的深度体验。而别的国家在这一点上则非常重视。例如,位于韩国京畿道的韩国民俗村,它将韩国各地的农家民宅、寺院、贵族宅邸及官府等各式建筑聚集于此,再现朝鲜半岛500多年前李朝时期的人文景观和地域风情。游客在感受500年前的民俗风情时,也享受着民俗村内的各种美食,最受游客欢迎的是菜饼和米酒。而露天场上则每日定时开展精彩的节目表演,如民俗舞蹈、杂技和乡主鼓乐,热闹非凡。此外休假日期间还上演丰富多彩的民俗游戏,如跳板、打陀螺、荡秋千等。在游览时,游客可以深度参与到各游乐项目中,好像是乘坐了时空列车回到了李朝时期,真实的感受着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了很高的互动性,悦身悦心。

(五)进行旅游项目总体规划开发的同时缺少对生态环境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乡村旅游在东沟村的大力发展,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居民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同时保留了乡村原本的建筑风貌。但由于当地乡村旅游的季节性很强,旺季过旺,导致客源过于集中,超出了旅游地承载力,旅游服务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环境不堪重负而遭破坏。对于旅游者来说,住宿、餐饮、交通等不便,其利益可能受到损害,影响旅游感知效果,最终损害旅游地形象;淡季过淡,而且淡季过长,一年单季约有半年时间,大量旅游接待设施闲置、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下,许多“农家乐”不得不处于歇业状态。

三、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

(一)“文化兴旅”:开发新兴乡村旅游产品,提高游客参与度

文化是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使旅游产品生命力的精髓,是创造差异性的核心元素。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设计和开发时,要提高文化品位,为旅游者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与教育开发相结合

教育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可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开发“自然教室”、“植物教室”,为游客提供不同于平常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发掘传统的农耕文化,让乡村旅游者体验原始的耕种技巧,了解传统习俗。

2.增加科技含量

利用现代技术对农业的自然之谜、极端现象、农业史上有较大影响的自然灾害进行模拟演示,增加乡村旅游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对大多数城市居民及青少年的吸引力。

3.加强饮食文化的开发利用

大连老菜、大连农家菜在广大乡村旅游者的内心中只有浅显的认识,应不断挖掘和创新各种特色饮食,同时增加饮食文化的内涵,努力从多方面展示大连饮食文化的特点。同时开发“饮食与健康”“饮食与文化”等相关项目。

4.与旅游商品的开发相结合

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让旅游者眼前一亮,在欣然购买的同时,将旅游地的广告带去四面八方。不仅满足了旅游者需求还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如贝壳类工艺品、玉石雕刻、手工编织品等,它们是民俗文化的直接载体,体现了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

5.增加旅游硬件设施的文化内涵

文化硬件设施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如具有乡村旅游景区标志的村门、院门、雕塑、公共汽车站台、厕所、甚至是招牌、路牌,都要既实用美观,又有文化品位。使旅游硬件设施成为吸引游客的另一种旅游产品。

(二)塑造旅游品牌,改善客源市场结构

可通过举办赏花节、品果节等各种农事活动,或者摄影、绘画、农艺、园艺等系列比赛和优秀作品展览活动,或者周期性举办以特定植物为主题的展览活动,使旅游与竞技、旅游与知识相结合,达到扩大旅游地影响、树立品牌、提高倒房率和重游率、改善客源市场结构等目的。

(三)丰富淡季旅游产品,注重可持续发展

针对东沟村“农家院”季节性强的特点,可在旅游淡季推出特色的赏花识果等特色活动,形成采、摘、游于一体的旅游方式,提高游客的参与程度和“农家乐”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创新旅游产品。

1.增加寻幽探险和健身内容

调查表明,受城市旅游活动的影响,乡村旅游具有了要求主动参与、竞争、时尚、现代、个别的和快节奏的需求特征。定向越野、生存游戏、漂流、冲浪、空中滑翔、帆伞运动、喷气船等冒险旅游和体育旅游等成为追求个性和时尚的青少年感兴趣的旅游方式。大连的丘陵、山地、河流和湖泊为这类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2.与养老业开发结合

如今,大连市郊的金州、庄河等地,有大批“城市农人”乐而忘返。总数过万,为客居农家带来不菲的收入,是今后乡村旅游的开发方向之一。

四、加大政府干预,做好软实力建设

旅游行业是一个涉及行业面广的产业,政府宏观管理功能发挥的好坏,对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影响很大。政府应加强相关管理,敦促农家乐开办时必须取得工商、卫生、安全等有关部门的许可;成立农家乐协会,进一步规范管理,促进有序竞争。同时协同各村、镇、甚至是各区之间跨地区联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形成特色,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的功能。

五、结语

第3篇:简述民俗文化的内涵范文

[论文摘要] 本文从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旅游经济开发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邯郸市历史文物旅游开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及建议。

一、邯郸市历史文化简述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都城长达158年之久,此后邯郸又作为汉代赵国都城400余年。绵绵7000多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历史文化层次————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据多年考古调查,邯郸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文物古迹多达1500余处。其中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即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磁山窟(包括磁县漳河流域和矿区滏阳河流域),北朝墓群(128)邺城遗址、娲皇宫、129师司令部旧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7处:主要有丛台、黄粱梦吕仙祠、张庄桥墓群、清泉寺等。有市级文保单位近300位处,县保文物 150余处。这些文物涵盖古遗址(磁山)古墓葬(赵王陵)、古建筑(黄粱梦)、石窟寺(响堂山)、石刻、古文献、革命纪会旧址等多方面的内容。成为邯郸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二、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资金紧张,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有限;2.宣传力度不够,文化遗产价值未充分体现;3.旅游开发层次较低,缺乏文化内涵;4.旅游资源开发为单向开发;5.开发主体单一,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三、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针对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开发时应考虑到长远利益,明确历史文物旅游资源首先是“文化遗产资源”,然后才是“旅游资源”,在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必须制止破坏性的商业行为, 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利用。针对保护方面资金不足的最大难题,要从旅游收人中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其维护工作。另外还要创造条件,争取将该历史文化遗产列人世界遗产备选名录,这样既能使该资源获得全面的保护,还提高了知名度,使地区性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2.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对外知名度。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邯郸历史文化。如政府与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密切协作,利用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期刊杂志、宣传画册等等传播手段,印发有关体现当地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及民间文化传统,展现当地自然风光的旅游册;在国内主要城市设立办事处或代办点,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邀请国内外记者进行考察、拍摄专题片、进行专题报道;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如永年广府太极文化节、成语典故文化节、梦文化节、磁州窑文化节、响堂寺庙会等活动,不断扩大邯郸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响力,提高旅游的知名度。

3.编制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把旅游地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与旅游设施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三者同步规划为其指导思想,对旅游业发展作出战略构思。在市场定位上,根据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周边地区为发展重点,着重面向晋冀鲁豫四省地区以内的游客,采取阶段性发展的步骤,逐步扩大影响;在景区规划上,应以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娲皇宫等国家重点文物资源为核心,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专线,打造旅游品牌。在项目开发上,充分利用优越自然环境,挖掘当地的风土人情,使文化遗产游与自然风光游、民俗文化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相结合,针对过去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知识性强而趣味性弱的情况,加强其参与性与娱乐性,把以观光为主的单向旅游开发逐步发展为观光、度假、疗养、娱乐等多种功能并存的双向旅游开发。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资源真正转化为旅游经济。

4.突出地区特色,加大开发力度。旅游的本质在于其吸引力因素,因此,应遵循特色原则,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突体现文化遗产一定时间和地城范围内的唯一性和垄断性价值,同周边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如磁州窑文化旅游开发应收集磁州窑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建设磁州窑博物馆和陶瓷会展中心,利用手工制陶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特点,开展传统陶艺制作旅游项目等,为保护磁州窑文化遗产,弘扬磁州窑文化,发展陶瓷旅游提供了更好的载体;而响堂山石窟开发就应将其与周围的风月关、老爷山摩崖石刻、寺后坡、皇姑庵、水浴寺、小鬼道等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响堂山南北朝佛教文化旅游专线,并根据元宝山风景区与南响堂寺石窟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以滏阳河水为媒介,结合文化遗产与自然风光资源,建设成为集文化、山水、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提升其整体吸引力。

5.搞活发展机制,加大投资引资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文化遗产部门对历史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支持和旅游部门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鼓励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租赁等多种形式开发旅游资源和经营旅游业,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动民营资本、区外资金投资文化遗产旅游的积极性,并与驻区大企业、区外旅游企业联合开发的旅游资源。还要加强教育和引导,调动全民创业的积极性,支持景区附近的群众投身旅游产业。如鼓励赵王城景区附近左西村、引豹村、张庄桥村、小屯等村的群众在景区周围发展旅游商贸、服务、游乐等项目,为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活力和后劲。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的发展必须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予以支持,其中占重要地位的有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旅行社及导游素质等。

参考文献:

第4篇:简述民俗文化的内涵范文

(一)安塞民间剪纸的概念

陕北的生活习俗和民俗风情是在农耕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也孕育出辉煌灿烂的民间文化,安塞剪纸便是一种最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和其他地区的民间艺术一样,安塞剪纸在当地非常流行。只要是节庆的日子,如春节、结婚等好日子来临前,安塞婆姨女子们都会围坐在一起铰剪纸、贴窗花。安塞剪纸传承了汉唐时代的造型特点,粗犷奔放,简洁明快,并且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包含了美学、历史学、哲学、民俗、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被誉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安塞剪纸形式多样,风格淳厚凝练,线条粗犷明快,寓意单纯质朴,充满对平安吉祥的祈望之情。

(二)安塞民间剪纸的分类

安塞剪纸按应用和内容可以分为四类。

(1)美化春节环境。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安塞妇女在腊月里就开始剪窗花,装饰门窗,图个喜庆,也为了美化生活环境。春节剪纸寓意很多,比如,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合家安乐等。剪纸内容有镇邪避恶、六畜兴旺,形象大多以虎、狮、牛、羊、猪为主。

(2)装饰婚房。最有代表性的图样有“喜花”和“坐帐花”。喜花形象是抓髻娃娃,也叫莲花人或娃娃坐莲花,抓髻娃娃是繁衍之神,寓意结婚以后两口子相亲相爱,和和美美。还有代表阴阳结合的鱼穿莲花,代表儿女缠绵的蝶鱼相戏,代表对生命繁衍渴望的扣碗等,这些都是用来装饰新婚洞房常用的喜花和坐帐花样式。

(3)宗教礼仪祭祀之用。安塞民间每逢过年过节都要给神龛上剪门帘贴。图案内容常用的有贯钱、云头、福连万字、鸡、鱼、猪、灶狗等。还有门补、镇宅老虎等。这些剪纸纹样供宗教礼仪祭祀时使用,有很深的民俗文化意味。主要用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人畜兴旺、吉祥如意,以后能过上红红火火的好光景。

(4)刺绣、布玩具的底样。妇女们为了保留刺绣等纹样作为以后再次使用的底样,往往会用剪纸的形式把纹样记录下来,保存起来。这种底样剪纸同样是一幅独立完整的剪纸艺术品,常见的有枕花样、针扎样、鞋花样、裹肚花样等。

二、安塞民间剪纸的地域风格

陕北的文化环境对安塞民间剪纸的风格有很大的影响。陕北文化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融,华夏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共同生活,使得陕北文化自古就有着兼容并包的多样性与开放性。陕北民间剪纸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具有非常强烈的原始意味,造型浑然天成、古拙质朴。安塞境内有四条川道,每条川道的剪纸作品都有着独特的风格特征。

(1)沿河湾的杏子河川的剪纸造型简单,意境概括,风格纯朴,代表人物是白凤兰和王占兰。

(2)高桥、砖窑湾的西河川剪纸外形简练古朴,而内部装饰繁丽,多采用线面结合的手法,代表人物是曹佃祥和常振芳。

(3)化子坪的延河川剪纸装饰多以抽象的纹理造型,寓意含蓄,代表人物是胡凤莲和余步英。

(4)郝家坪至王家湾的坪桥川的剪纸形象古朴,以块为主,和石刻山像的造型颇为近似,古香古色。代表人物是白如兰。另外与靖边相邻的乡镇,形象多运用写实手法,剪法工细纤巧,类三边风格。

三、安塞剪纸图形与现代图形设计的相通性

图形是一种说明性的视觉符号,英文为“GRAPHIC”,是介于文字和美术之间的视觉语言形式。图形是通过可视的设计形态来表达和传播创造性的思想观念,即将设计思想形象化,使设计图形成为传达信息的载体,并且能够通过印刷和各种现代媒体进行大量复制和广泛传播的视觉形式。

(一)造型元素的相通性

剪纸作品是对视觉要素点、线、面的镂空来进行视觉形象合理组合布局的。剪纸的材料是纸张,二维空间的平面中表达视觉形象,剪纸图形设计高度概括,抛却繁杂的现实物象羁绊,即通过剪纸图形中点、线、面的穿插布局,合理应用,依照美的原理和程式法则进行艺术形象的创造,从而达到与真实物象完全不同的奇特的艺术效果。在剪纸图形中,黑、白、灰的层次要依靠点、线、面的合理运用来丰富。现代图形设计中造型元素主要是点、线、面。点是最小的造型元素,在设计中点要在图形中显现,并且具有不同大小的面积。线在图形造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面的形状是由线来界定的,也就是说线是形的轮廓。线可以表现不同的情绪和感觉,直线阳刚,曲线阴柔。垂直线有庄重、上升之感;水平线有静止、安宁之感;斜线有运动、速度之感;曲线有流动、柔美之感。面是线移动的轨迹。面是图形造型中另一个重要视觉元素。面具有一定的平面扩展性,它既可以成为图形的视觉中心,亦可以是大片的空白区域,面的大小形状都受画面图形布局的影响。不同形状的面也给人不同的感受。完整的未被分割的圆形给人扩张、滚动的感觉;方形给人稳重、静止的感觉;三角形给人尖锐、向上的感觉。

(二)视觉重心的相通性

视觉重心是图形画面的视觉焦点。无论是剪纸图形还是现代图形,它的设计首先要有一个对比最强烈最能抓住观众视线的区域。视觉重心往往与画面空间布局有关。创作时要将物象由现实的、立体的、复杂的形象变为纸张上夸张的、平面的、单纯的形象。这就必须大胆取舍、开阔简化,使形象便于平面化,单纯化。民间剪纸犹如中国山水画,不遵循焦点透视,只要能表现自己的思想就可以将不同时空的物体放在同一个画面中。山川日月、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人群房屋等都可以根据画面形式的需要进行夸张变形,组合布局,将所有事物同处一个平面内,不会互相遮挡,前后左右没有遮挡的概念,艾虎腹内怀崽,我们出于需要可以把它剪刻出来,侧面人物或动物脸可以剪刻两只眼睛,这些都形成了剪纸的独特视觉空间。剪纸的自由性正在于此,可以随意表达自己心中理想美的世界。轮廓是剪纸的造型基础,民间剪纸,是在彻底的二维空间里寻求空间的布局,要完全不受客观世界的思想束缚,才能表现真正的理想世界的美。剪纸图形和现代图形在处理视觉重心时都是非常注重如何吸引人们视线的,让画面中矛盾冲突最强烈的部分成为重心,让它成为观者的视觉焦点。二者在处理视觉重心的理念方面具有一致性。

(三)构图布局的相通性

第5篇:简述民俗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文化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一、英语文化的概念 

英语文化是基于人类文化基础上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即"耕种出来的东西"、"人造自然"。文化的含义是很广的,不同人给文化下的定义不同。布朗说:"文化是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总和......"。科尔兹下的定义是:"文化指的是某些集团的人们整个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所创造的一切"。康顿说:"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模式体系。虽然这些模式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但他们全然控制着人的行为......"从以上几种定义可以看出,文化的辐射范围包罗万象,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以及财产制度、教育、语言等都属于文化现象,大则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级观念、道德规范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关于教学中英语文化的理解,张奎武著《英美概况》中介绍:“在编写过程中,参照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概况教学大纲》,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分五篇: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和政党”。借鉴其对英语文化的划分与归类,主要根据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与教学任务,将英语各种教材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归纳与划分后,可将英语教学中文化分为生态文化(生态学,地理学),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教育文化(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国内外高等院校概况等),民俗文化(人文学,哲学,民俗学)。内容紧密相连的相关内容,作为主体内容的铺垫与衬托,建立一种教学的文化背景与环境,将这些与教学主体内容匹配的背景文化称为英语教学的文化理解。 

二、文化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一般说来,英语教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要帮助英语学习者获得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使他们不仅能够阅读英文报刊、学术书籍,而且能够用英语写文章、论文和学术报告;二是要帮助英语学习者去除他们的语言障碍,逐渐了解另一种文化,提高交际能力,增加英语知识,并且使他们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母语和英语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之处。也就是说,培养他们有效的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国际交流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要传播本国的文化,而且要引进和学习国外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因为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语言。哪怕是你造出来的句子,说出来的话意思正确,没有语法错误,外国人还是听不明白。过去几十年里大学外语教学一直比较侧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强调说出的话和句子在语法上讲得通,而往往忽视运用得体,语言地道。这或许是造成许多英语学习者在学了近十年的外语之后仍然一开口就出错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在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三、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原则 

文化教学的内容通常可分为文化知识和文化交际。不了解其中的任何一项内容都会导致学习者对英语语言产生误解,从而导致语用失误。一般说来,文化知识能够直接通过正式的交际方法而获得,而文化交际则要逐渐通过非正式的交际方法而获得。对那些出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继承了他们自己的文化的人来说,理解他们自己的行为方式,避免产生误解是很容易的事。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英语国家的人,尽管对他们国家的历史、文学、艺术、语法等等知道得很少,却不影响他们的日常交际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母语环境中长大,知

道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恰当地表达自己。但是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尽管已经了解了一些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文学知识,运用他们的英语知识来进行交流仍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因为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时,即使学习者已经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他们还是很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和限制。 

从长远来看,文化知识和文化交际会大大有益于英语学习者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但是在提高交际能力方面,学习者应该更注重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迫切需要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而不是过多地重视文化知识的获得。 

文化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真实。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实用的语言材料和创造真实的文化语境,使学生理解英语和英语国家的文化。(2)指导原则。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和文化知识的增加,英语学习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和英语的价值观、信仰和宗教有关的知识。因此,首先要要求他们正确地理解英语国家文化中的政治和社会。英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持合理健康的看法和观点。(3)实用可行。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文化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学习语言的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总之,文化教学要以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为目标。文化教学的内容应该以文化交际为主。文化教学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的尝试 

究竟怎样实现借助文化理解提高英语教学方法的成效,充分发挥促进教学的功能,目前,尚未见到可以参考与借鉴的模式,能够见到的是关于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的功能与作用的论述,所以,作为本篇的重点内容是究竟怎样借助文化理解来提高英语教学,力求以文化理解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途径。 

1.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词汇教学相结合。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英语词汇(包括单词和习语、成语等)的含义和用法,需要对英语国家文化深入了解。

例如汉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几年中国养狗人数在增加,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植于汉语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则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语言影响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相反,中国人喜爱猫,常用"馋猫"形容一个人贪嘴,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中几乎没有与汉语完全对等的词,即使有一些英文词汇概念意义和中文一致,也可能是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这方面词汇时应特别注意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充分理解这类词汇在英汉意义上的区别,避免日后实际应用时出错。

2.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翻译教学相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英文句子或文章段落的翻译。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化,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例如汉语中人们常用"挥金如土"比喻花钱大手大脚,但是在翻译成英语时,"土"变成了"水"(water)。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十分发达;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正确的翻译应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3.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课文讲解相结合。讲解课文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文章蕴涵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第二单元a课文为例,文章从事业和情感两方面简述charlie chaplin的生平。单纯从语言角度看,文章没有太难的语法知识,但要充分理解文章中一些句子的内涵,学生就必须了解charlie chaplin的一些生活经历和英国作家dickens的相关著作。比如课文第一段提到"dickens might have created charlie chaplin’s childhood"[3](狄更斯或许会创作出查理?卓别林的童年故事)。这句话的翻译不难,但是学生理解时可能会出现偏差,狄更斯在卓别林出生时早已去世,怎么可能"创作出查理·卓别林的童年故事"?此时教师在讲解时应加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卓别林一岁时父母分居,六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发疯,很小就和同母异父的兄弟流落街头,生活凄惨,这些卓别林早年的生活经历与

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中的oliver twist很相似,因此才有了文章中的那句话。 

4.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本国文化对比相结合。教学中,如果遇到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异同,进一步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三单元b课文为例,课文主要讲述一个中国女孩带美国男朋友回家吃晚饭的故事。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as is the chinese cook’s custom, my mother always made negative remarks about her own cooking. that night she chose to direct it toward her famous steamed pork and preserved vegetable dish, which she always served with special pride. 

"ai! this dish is not salty enough, no flavor," she complained, after tasting a small bite. "it is too bad to eat." 

this was our family’s cue to eat some and proclaim it the best she had ever made. but before we could be so diplomatic, rich said, "you know, all it needs is a little soy sauceand he proceeded a riverful of the salty black stuff on the china plate, right before my mother’s shocked eyes.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母亲批评自己的拿手好菜味道偏淡不好吃,"我"的美国男友信以为真,在菜里添加了不少酱油提升味道,结果却令母亲异常吃惊。这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冲突(culture shock),是教师用来进行文化对比教学的优秀素材。众所周知,中国人视谦虚为美德,对于自己拿手的事情习惯采用"抑"的态度,给予否定评价,其真实含义往往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称赞或认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接,不会刻意贬低自己认为值得称赞的东西。 

在讲解类似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选取文化冲突比较明显的部分做特别说明,对比两者异同,从而引出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比较与对比中让学生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更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张奎武.英美概况[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 

[2] 布鲁纳 教育过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12. 

[3] 关世杰译.世界文化报告[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 韩红《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主办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