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事管理规范化范文

人事管理规范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事管理规范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事管理规范化

第1篇:人事管理规范化范文

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的中坚力量,是实验室的管理者,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是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基础[2]。为此,教研室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技术人员的培养计划。青年技术员有计划地听取高年资教师的理论课,参加每周教学备课会及青年教师试讲,以提高他们的解剖学理论知识水平。在教学实验技能培训方面,教研室指定有经验的实验技术人员指导新入职技术员熟悉教学实验流程,掌握实验准备的基本操作及解剖标本制作等基本操作技能以及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和保养;每年外派青年技术员到其他专业院校或单位系统学习常规、特殊标本制作技术和实验室管理方法,从而提升他们的标本制作技能和实验室管理水平;鼓励技术人员积极申报教学课题和参加教师所主持的第二课堂项目,使自己理论和实验技术水平得到锻炼。通过近3年的规范化培养,实验室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共制作了400余件标本,发表教学论文6篇,参加第二课堂项目5项,主持或参加校长基金3项。

2完善实验教学的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为解剖实验教学得以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实验课准备制度、技术员听课制度、实验室标本管理、制作、使用制度、尸体使用制度、标本处理制度、教学提醒相关规定、技术人员职责、实验室安全安全保卫制度、药品管理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保证了教学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章可依,遵循一致,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这一系列规章制度及与之相配套的《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规范化实施方案》的贯彻执行,有效保障了解剖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也逐渐形成了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3]。

3数字网络互动实验室管理

数字网络互动实验室是解剖实验室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承担着全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层次的解剖实验课。根据教学秘书下发的课表分配各班教室安排,保证学生人数与标本数量达到一定比例。针对教室内全自动冷藏解剖台及以其为中心的高清摄像头、液晶电视,实验课上充分利用其网络互联和教学软件中的相关功能,根据教学需要,在本实验室操作台甚至不同实验室间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共享。实验技术人员需要对整个系统有熟练的掌握才能较为顺利地实现这些操作。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与技术人员的相互配合。因此,全面熟练掌握数字网络互动教室的各项操作,提前做好上课准备工作,是充分发挥网络互动功能、实现教学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4虚拟实验室管理

虚拟解剖互动实验室是电子化的解剖实验室,由教师机和学生机加上虚拟解剖及多媒体互动教学软件组成的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虚拟解剖软件自主学习,也可通过传统多媒体教学方式与教师互动,还可以通过观看全部局解视频综合学习掌握系解、局解、神解的知识,还可以尝试作一些软件所带的练习题,检验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因而深受师生的欢迎。较高的使用率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问题,主要是学生使用登记和计算机病毒防范。让使用者登记并认真阅读存在计算机中的使用说明,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方便其他使用者;同时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如优盘使用限制、系统保护还原)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的防控,最大程度地减少软硬件故障发生率,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验课教学以最大便利。

5人体标本陈列馆管理

人体标本陈列馆是我校不同专业、各层次医学生通过解剖实习课学习、了解解剖学知识的最直观真实的教室[4]。旧馆经过装修改造,馆内陈设令人耳目一新,洁净明亮,丰富的标本和开放式的摆放便于学生观看、学习。学生的第一次实习课会来此默哀致敬,表达对遗体捐献者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激和敬意,因此这里也成为医风医德教育的最佳场所。除了作为专业学习场所,标本陈列馆还发挥了对社会公众科普教育功能。陈列馆设有专人负责,制定了安全条例和开放制度。为保持馆内肃穆的学习气氛,同解剖实验室一样,禁止拍照喧哗。每学期使用过程中,实验技术人员时刻注意馆内标本情况,有浑浊、漏液的及时换液、修补更换;校外人员经批准登记后可前来参观、学习。为了更好地维护馆藏标本、服务解剖实验教学,馆内还新增了一定的安防设施并准备在今后进一步完善。作为解剖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馆中陈列标本是实验教学标本的补充和完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效果,还是对外交流的窗口[4]。加强人体标本陈列馆的建设和管理,使其在解剖实验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6人体标本保存库管理

标本保存库是解剖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着用于解剖教学、科研、临床相关课题研究所需的各类标本。经我校遗体捐献站登记接收的遗体,由实验技术人员消毒、防腐处理后冷藏或冷冻保存。非专门工作人员均不得进入标本保存库、解剖实验室。尸体标本首先供解剖教学使用,其他用途的标本取用需经教研室同意并登记备案,未经学校批准、保卫处报批,任何标本均不得带离学校及用于其他目的的研究甚至交易。实验课和研究工作后的标本废弃物,填写学校下发的废弃物处理表格,经专人清点,交由学校相关部门联系的具备此项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标本保存库属冷库设施,需定期对制冷设备的工作状况进行检查,进入冷库或者经专门用于监控的计算机查看库内不同库区的冷柜温度。遇到最常见的不制冷时,要对制冷设备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如控制箱内的一些重要开关、冷柜内循环风机的运转状态、室外压缩机的运行等,而一般情况下最常见的影响压缩机工作的因素是聚集在室外机散热器周围的灰尘、毛絮、杂物等,对于这些影响散热导致室外机故障甚至报废的因素,需及时清除。对于较为严重的交流接触器及压缩机损坏的情况,则要及时通知仪修部门或厂家进行维修,以保障标本保存的品质。

7实验室示教标本管理

在正常人体形态学实验(宏观)的教学过程中,示教标本起着图谱、模型、电子课件都无法替代的作用。每间实验室至少有一具,是经多位教师从上一次局解课用后,选择质量较好、保留较为完整的尸体作为示教标本。存放示教标本的解剖台外面贴有文字标识,方便教师课上使用,用毕则恢复原样,可喷洒适量防霉剂并保湿,利于以后再用。由于示教标本保存在全自动冷藏解剖台中,遇有不制冷和升降故障及时联系维修人员并定期人工排放存于箱体底部的水分。每个实验室还有两箱湿性标本,主要是内脏器官和四肢关节,在系统解剖实验课时使用较为频繁,为维持标本的良好形态,会定期更换保存液,各室均配有六个骨箱,成套搭配,每学期还要调整更新部分标本。将各实验室的标本具体到技术人员个人管理,会对该室标本状况了如指掌,定期对标本状况统计核实,之后大家共同合作进行补充、调整等准备工作[5]。标本箱标有编号,防止各教室混放,所有标本禁止拿出实验室,便于清点核查。保持示教标本良好的状态和一定的数量,就能充分满足实验课教学的需要,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8实验室模型管理

各类解剖模型是对教科书文字描述和图谱的有益补充,甚至可以替代一些数量较少或难以制作的真实标本。成套的模型分为系解和局解两类,系解模型按系统分别置于不同整理箱中并在箱外贴上标有系统名称及教室标号的标签,神解模型每个教室一箱,也标有教室编号,实验课前,有技术人员或学生搬到同标号的教室,用毕还回存放模型的准备间。这样,使得每个班都有较为充足的模型数量,而且相对固定,能够做到不乱拿乱放,易于技术人员检查、维护和调整。技术人员定期清洁灰尘,检查破损。如有教师上课临时使用或校内外相关单位借用模型,在实验室登记备案并限定时间,不能影响实验课教学使用。

9实验室卫生环境管理

实验室的环境卫生状况体现着一个实验室的工作精神状态。除了定期的集中清理维护,平时主要靠每次实验课后任课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每个班的第一次实习课后即按分组轮流值日,负责本教室清扫垃圾废弃物、放好座椅、模型标本归位,从小事注意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不仅减轻了技术人员的工作量,为下一次上课的学生保持了良好的环境卫生,同时也培养了医德医风。

10实验室安全管理

安全的实验室环境是良好的教学秩序的根本保障。解剖实验室同样面临着用水、用电安全及火灾防范的问题。熟记校园及公共报警电话、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实验室安全讲座和演习、配备较为完善的预防及灭火设施,成为应对火灾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也不能忽略用水、用电方面的安全隐患。如应经常对实验室内水路管线上的接头阀门进行检查,有跑冒滴漏及时报告更换。实验室用电设备较多,要按合理的顺序开关;对插座、电闸控制箱应熟知所在,一旦因某些原因造成跳闸,作出一定的判断再作合闸处理,以免造成用电伤人、因电失火的事故。实验室内标本模型的安全是重中之重,尤其对小件标本应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防止遗失,在使用过程中,应经常提醒学生要爱护标本,避免因损坏和遗失给实验课的开展造成困难。只有全面加强实验室安全意识,注意各个安全环节,才能保障实验室的安全运转。

11实验室开放管理

第2篇:人事管理规范化范文

关键词:规范 人性化 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247-02护理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护士长是医院护理系统中的基层,具有沟通信息及协调科室内外关系的桥梁作用,并担负着科室以及所属病房管理和专科护理业务技术的直接指导任务,对提高医院整体护理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管理应遵循护理的价值观,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既要以规范性管理保证为病人提供好的护理服务,同时也要为护士提供一个以人为本的管理环境。护士长要充分利用好管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

1 护理管理强调要以规范性管理为基础

1.1?转变服务理念

由“以疾病为中心”,医生为主、护士为辅的护理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由于传统观念和护士工作经验的影响,护士尽管接受过“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教育,但实际工作中往往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护理质量。为满足患者的需求,需要提高护士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护士主动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做到善于发现患者的需要,并能及时解决问题。在病区中开展责任制护理,有助于护士树立整体观念,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增强患者的信任感,也转变了护士的服务理念。

1.2?严格执行护理行为规范

1.2.1?服务行为规范

要求护士做到“五规范”,即礼仪着装规范,文明用语规范、征询意见规范、接待患者、送别出院规范。平时经常检查提醒护士的规范化服务,设立患者意见箱,反馈护士的服务情况。

1.2.2?操作行为规范

以《临床护理技术规范》为基础,要求护士掌握核对、评估、告知、准备、实施、观察和记录6个重点。护理部成立护士规范化培训小组,由护理部主任和护士长及护理操作经验丰富的护士组成。在科室护士长的指导下,组织护士进行操作训练并考核。记录护士培训考核成绩,并进行不定期的抽考。护理部组织全院护士长分批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操作考核点评。重视护士评估及沟通能力,提高护士工作能力[2]。

1.2.3?护理文书规范

护理记录要与病情相符合,特别是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必须与真实病情相符合。在记录中,遵循“三个随时”,即有问题随时记、病情变化随时记、特殊检查治疗用药及手术前后随时记录。遵循“三个重点”,即重点记录客观事实、重点记录护理行为、重点记录护士确实做过的事情。遵循“三个不能有”,即主观的描述、判断、结论不能有、自相矛盾的记录不能有、含糊其辞的记录不能有[3]。安排护士交接班时对护理记录进行自查和互查,经过一段时期后,护士们不但掌握了护理文件的书写要求,而且使要求成为下意识的行为,提高了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

1.3?强化护理质量管理、规范护理行为

从护士的素质、行为、护理服务的结果和临床护理活动等方面进行质量评价。检查护士的理论和技术水平,考察计算护理人员“三基”水平达标率、执行医嘱准确率、基础护理合格率、急救物品完好率等定量指标。检查是否应用护理程序开展护理活动,检查质量标准的执行情况,评价护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定期对护士的行为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考核,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1.4?护理技术规范化,实现人性化护理

人性化护理能融洽护患关系,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以《临床护理技术规范》为指南,重视护理评估技术及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在护理实施过程中,各项技术用于不同患者时,首先进行评估技术,在全面掌握患者情况下,列出具体的实施方法,使护理目标达到预期结果。运用护理程序的五步骤实施,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4]。例如:施行导尿术,在操作前,护士必须从整体护理的角度对患者做心理评估,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讲解操作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操作中,密切观察,若患者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检查问题原因,去除影响因素后再进行操作,并对患者作出相应解释;操作完毕,整理好床单位及用物,征求患者的意见,如对操作是否满意,有何需要等。这样既能提高护士的理论和操作水平,又对患者施行了人性化护理,使临床护理技术更规范、更完善。

2 护理管理必须规范化与人性化相结合

2.1?管理中要重视人的因素

管理活动要重视人的因素,管理者是人,被管理者包括人,管理的对象人、财、物、时间、信息也是由人进行掌握和控制,只有调动起人的积极性,“以人为本”,才能使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位。要协调处理好各方面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护护、医护、护患关系及与辅助科室、后勤维修部门等的关系,只有经过良好的沟通,使各方面工作良性运转,才能提高效率,为病人提供高品质的护理。现代护理强调人性化管理,护理不仅要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还要对护士有感情,尊重理解护士,爱护信任护士,工作中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护士产生亲切感。护士长要以理服人,以身作则,真正做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高标准、严要求。要求下属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起到表率和带头作用,带动周围的人共同进步,增强科室及医院的向心力。

第3篇:人事管理规范化范文

关键词:医院;电子档案;规范化管理

医院档案作为医院制定计划的主要依据,对医院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子文档管理是医院档案管理中的新内容及新要求,加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是医院档案实行现代化管理的根本任务。

一、医院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电子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医院的运行过程中,有些单位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档案管理不能够给医院带来经济效益,把档案工作简单的看成是各种数据的简单搜集和保存,没有把档案工作和医疗工作同步起来。另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还没有真正转变管理思路,管理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文档管理层面,忽视了对各种电子视频文件、学术资料、典型医疗视频资料的整理和归档,不利于医院档案的丰富,影响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电子档案容易缺失破坏

源于电子档案的数字化特征,如果管理不善,很容易出现缺失或者破坏的问题。首先,档案的多头管理容易造成档案的丢失。有些电子档案材料是由多个科室进行保管,缺乏规范和统一的管理,很容易出现电子档案损坏和丢失现象,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其次,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安全、病毒防范等问题凸显,如果不能够有效保障计算机的安全,电子文档就会面临被病毒和黑客攻击的危险;再次,由于电子文档信息修改的不可识别性和信息载体的分离性,电子档案的原始记录内容和形式就不复存在,不利于对医院档案的追溯。

(三)电子档案管理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

近年来,医院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强,电子档案变的非常普遍。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它是计算机文字处理的最后一个文本,没有印稿和草稿的区别,也没有副本和正本的差异,文件和档案之间很难有个清晰的界限。所以,在医院电子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一定需要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对电子文档进行相应的操作,保证医院电子文档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二、强化医院电子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对策

(一)优化电子档案的管理要求

根据当前医院发展的实际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医院要进一步明确电子档案归档的范围以及管理要求。首先,明确电子档案的采集范围。医院档案部门应该加强对医院电子文书、电子图像、影像材料、视频材料等的搜集和整理,完善电子档案数据库;其次,明确电子档案的管理要求。要根据医院发展的实际需求,明确电子档案的管理要求,在档案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第一时间处理医院相关部门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的整理和汇总,然后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确保档案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再次,结合医院实际,编写《档案实体分类大纲》等多种规范性文件,统一标准,确保档案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优化医院电子档案归档的具体操作

首先,医院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整套《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在制度的框架下,明确档案管理流程和相应人员的岗位职责,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对医院电子文档进行制作和归档,实现对医院电子档案的全过程控制;其次,合理归纳电子文档和纸质媒介,实现两者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在电子档案的整理过程中,采用编码的形式对其进行标准,方便匹配和查找;再次,对医院陈旧档案实行“数字化”管理。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对档案进行技术转换,把纸质版档案转变为电子版,进一步丰富医院的电子档案数据库。

四、积极改善电子档案存储条件

首先,改善医院档案馆建设。医院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丰富档案馆建设,购置先进的电脑设备、扫描仪、刻录机等,引入先进的档案管理软件,确保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其次,优化电子档案保存环境。依托于载体的特征,建立合理完善的档案控件,保持良好的湿度和温度,防止电子档案的自然老化现象,进一步保障电子档案;再次,对已归档电子档案载体实行定期有效的检测和维护,同时保证电子档案所依靠的技术及相关支持软件,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相应的复制、转储,转储后的载体与原载体同样编号保存,对于出现破损的电子档案及时修复和补救,从而更好地保证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信息高速发展对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必然向现代信息化电子档案管理方式转变。医院必须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采取积极的措施,不断强化对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进而更好地为医院决策层、为医院建设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薛.对医院内部审计档案规范化建设的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06).

[2]岳书静.探讨如何做好医院档案规范化管理[J].黑龙江史志,2013(13).

[3]李春梅.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促进疾控工作可持续发展[J].南方论刊,2007(01).

第4篇:人事管理规范化范文

【关键词】 同等学力;规范化;管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作者简介】 刘舟帆,女,硕士研究生,广西财经学院教务处

一、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蓬勃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进一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愈来愈迫切,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仅靠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来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给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客观上推动了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队伍的发展壮大。[1]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不仅为优秀的在职人员深造进修开辟了新渠道,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更多高层次专门人才,创新了培养方式。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和研究,获得硕士学位后大部分都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二)丰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

我国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依靠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是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广大在职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及自身素质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为广大在职人员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对于广大在职人员更新知识、获得学位、适应社会发展、增强竞争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资格审查流于形式

资格审查是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首要环节,只有严把“入口P”,才能有效地保证同等学力的教育质量。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培养单位对同等学力的资格审查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大多流于形式。还有一些培养单位从局部利益出发,为了扩大生源,疏于对申请者的审查,部分不够资格的申请者得以蒙混过关。

(二)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同等学力研究生绝大部分都是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培养单位往往忽略了学员在职的特点,照搬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有的甚至采用与全日制研究生同堂授课的方式或采用与全日制研究生同样的课程体系,这对同等学力人员来说并不合适。此外,同等学力人员的课程设置不能够很好的与他们的职业需求相结合,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针对性不强。

(三)学员的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学习质量不高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学员的学习采用“在职不离岗”的形式,即学员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由于繁忙的工作和来自家庭的压力,在职人员几乎无法按时到课,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十分有限,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得不到妥善解决,这就使得同等学力人员的学习时间不能够得到保障,学习质量普遍不高。

(四)导师指导不够充分,师生交流频率低

导师的指导及师生交流频率是制约同等学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由于同等学力研究生大部分都是在职人员,并未对科研工作进行系统深入的了解。因此,对于同等学力研究生来说,导师的指导和与导师的交流十分重要,导师能够很好的对同等学力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活动进行启发和引导。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导师行政事务繁忙、导师所带学生过多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师生交流频率较低,导师对同等学力学生的指导不够充分。

(五)组织论文评阅及答辩不严

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对同等学力人员学术水平和能力的综合反映,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培养单位中对论文答辩要求不严格、程序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如论文没有专家推荐信,在论文评阅不知结果的情况下就答辩,论文评阅意见及专家的提问环节过于形式化,答辩中专家提出的意见在正式提交的论文中没有改正,答辩缺乏淘汰率,答辩委员会组成不符合规定等。这些答辩环节的不规范直接影响到对学位质量的把关和监督。

三、加强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规范化管理路径

(一)严把“入口关”是确保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规定,同等学力硕士学位申请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资格,因此,具有相关资格是申请学位的前提条件。资格审查作为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第一环节,培养单位应当对同等学力申请者的资格进行严格把关,资格审查合格者才能够允许其参加课程学习。严把“入口关”是保障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基础,同时也是确保同等学力教育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二)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是确保规范化管理的关键

课程设置是同等学力研究生掌握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课程设置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否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保障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质量,促进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培养单位应结合学员在职的特点,尽可能的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三)强化目标管理,严把“出口关”是确保规范化管理的根本

学位论文水平是衡量同等学力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单位应当明确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同等学力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工作,对同等学力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进行严格把关,论文评审及答辩要真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杜绝不良学术风气蔓延,从而使一批优秀的在职人员获得硕士学位。

(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加强规范化管理的核心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对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规范化管理,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文件精神,同时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合理、有效地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必须政策界限明确,各个环节和步骤均应有明确的规定,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此外,在建立健全同等学力规章制度的同时,还应当树立全面质量关,以确保同等学力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进而做到对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娣.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管理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9.

第5篇:人事管理规范化范文

[关键词] 新时期 农场 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 F30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239-01

一、农场档案管理标准化的必要性

新时期以来,推行农场建设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建设农场经营模式中对农场的经营管理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现行的很多管理方案不能满足农场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农场在管理上出现了混乱,不仅没有促进发展,还会使农场的经济出现倒退。所以必须推行全面完善的农场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在农场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农场建设工作中档案管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人事管理档案;另一个是农作物的管理档案;人事管理档案关系着农场内部的人员调动工作,合理的进行人事管理能够保证农场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对农场农作物的档案管理,可以为农场下阶段的工作积累经验,农场管理更加规范。农场档案管理标准化,可以促进农场各类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可以促进农场在市场上综合实力的提高,促进农场快速发展,所以说农场档案管理标准化十分有必要。

二、加强农场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方法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网络

要建设完善的档案管理规范,首先应该从领导层次抓起,主要领导应该应该把档案管理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把管理档案工作放在重要议程,平常应该多听取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进程,从领导层面出发,更加容易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领导应该吧档案管理工作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努力做好与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亲自督导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进程,做好重点工作和各个分属部门的协调。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还应该建设起专门的档案管理室,保证基础设施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只有领导把档案管理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时时督促进行管理,才能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领导层的重视对健全安全档案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2.加大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建设

做好农场的档案管理工作除了要领导注重之外,还应高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设施过硬,能够完成对档案的管理、整理、保存的工作。农场应该积极筹备资金,改善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要注重档案管理室的建设。在农场运行过程中应该把档案管理的工作经费单独划分出来,并且应该逐步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投资力度,在原有的设施上,应该做到改善档案的保管条件,还应该配合建设先进的计算设施,保证档案再进入管理室时的精准性。对一些重要和常用数据应该在计算机上留有备份,做到重要档案资料既有电子版也有文件版。档案管理还应该建立一套专门的系统,保证能够更加方面快捷的查阅到所需的档案。

3.确定工作流程,提高基础工作水平

新时期的农场工作有新的面貌,农场档案管理工作也应该有新的工作流程,运用先进的计算机设备进行管理。进行计算机管理工作的前提是做好数据的收集、整理、录入、检查、确定的工作。要将历史资料进行重新组卷,实现档案管理的全面规范化,将历史资料进行重组之后,应该做好分类摆放工作,提高检索的效率。同时应该根据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进行操作,根据相关文件的规定,结合农场工作的实际进行分析,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保证档案的质量过关,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应该按照求逐一进行检查数据,检查档案数量、内容、封皮填写是否正确等方面的内容,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正确率。

4.重视档案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要做好档案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源头出发,保证录入档案的数据的正确性,做好对文书的处理工作。档案材料的数据收集和材料整理工作,档案的管理人员必须及时性有关部门和单位催收与档案管理工作有关的各种材料,然后,各个单位,也应该加强对资料的整了工作,做到资料可以随时上交,保证资料和数据手机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人管,建立起资料收集的网络,档案管理的数据收集人员应该认真负责,按照档案工作的相关规定进行操作,档案存放要防火、防潮、防虫。整理资料的文员,应该按照规定进行装订,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

5.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选拔标准

要做好农场档案管理工作,应该注重对档案管理人员的选拔工作。档案管理人员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价值观正确,才能保证按照 规定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只有熟悉农场各项规章制度和要求,才能熟练的进行管理工作;其次农场档案管理工作应该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应该能掌握部分农场工作的重点,只有掌握农场工作的知识,才能够顺利的开展工作;农场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还应该有过硬的专业管理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一个合格的档案管理工作应该有好的协调能力,能够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应有一定的管理和写作能力,保证能够统筹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将文字信息处理的更加到位,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三、结语

改革开放推进之后,农场也在逐步推进管理规范化,档案管理工作对农场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述文章中,对农场档案管理进行论述,希望能对农场档案的规范化管理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洪秋.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J].华章.2010(18).

[2]郭未艾.高校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建议[J].科技信息.2008(29).

第6篇:人事管理规范化范文

关键词: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优化

“效率”只是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初级目标

1.初始阶段―人事档案电子化、数据化阶段,能够提供基本的查询和统计功能

在人事管理工作中,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变动等工作需要大量的信息存储和统计。在此背景下,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特点催生了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开端,旨在将繁杂的人事档案电子化、数据化,初步形成可以提供基本查询和统计功能的数据库。虽然,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可以简化人工查找信息的工作量,实现了高校人事专员的第一次解放。但在这一阶段,人事管理的信息化还停留在信息的数据化,人员管理系统化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人事管理的分析决策方面还是要依靠人事专员,数据库只起到辅助查询的作用。

2.发展阶段―过程管理规范化、流程化阶段,能够提供辅助决策功能

这一阶段的管理工作逐步趋向于过程管理,流程化的特点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高效率的管理,使原本依靠人事专员的管理工作更加简便、可操作,并且能够提供辅助领导层决策的功能。它最明显的特征是人事管理系统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原来由特定人员管理的效率低、易出错的问题,大幅度提高了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目前,我国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大多停留在这一阶段,有的高校甚至还处于初始阶段。

3.成熟阶段―融入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阶段,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媒介功能

在这一阶段,信息管理的系统化能够辅助教师解决常规事务,从根本上实现从初始信息化向大数据功能的转变。提高效率的同时,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还应进一步思考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即作为一种手段辅助高校的人事管理和决策,所以信息化建设不能仅停留在建立管理系统的阶段,数据信息还可以在管理系统中发挥更深远的作用。信息内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载体所传达出的决策信号,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管理系统就成为辅助管理者决策的重要支撑。

在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可能存在人为因素或信息化建设平台维护因素等,从而暴露出一些影响流程管理和协调发展的瓶颈问题。例如: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人事专员对信息化系统建设认识不足、学习和执行不到位;业务跨部门合作不畅,信息共享受到阻碍,管理流程有序性不能充分发挥;系统管理或流程优化不能及时跟进业务发生改变的现状等问题,这些对人力和物力资源管理来说都是一种拖延和浪费。

人事管理需求导向设计和信息化建设难点尚需突破

1.人事管理工作特点的多元导向性作用给信息化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高校人事管理业务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动态性特征,学科领域差异明显、教职工个性化需求多样、成果业绩体现多元,很难形成标准化的衡量体系。人事管理工作由管理者主导转向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化规范运行还有一个调适的过程,相对灵活的政策设定、人才特区服务决策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人事政策框架,形成了人事常规业务转型升级,对于信息化系统建设整体性和稳定性来说是一大挑战。可见,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工作人员对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上,更应体现在把握人事工作系统化整体管理的意识上。

2.人事工作精细化管理要求信息化建设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型

随着高校人事工作综合改革不断深入,管理者逐渐认识到分类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高校的人事管理也逐渐完成了从“管人”向“管事”的过渡,越来越多的事务性工作可以借助信息系统实现简化和有序管理。分类管理注重的是有序的分类化,精细化管理则是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体间的差异、更加注重细节和沟通。例如: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引入师资评价模块,从分类管理的角度侧重于评价对象的岗位类型划分,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侧重于成果评价的手段和标准,从而更易于体现发展性评价效果。

3.业务能手和技术行家存在需求―研发工作壁垒

目前,一些具体人事工作业务标准与信息化技术衔接不畅的问题仍然存在。高校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组织,人事管理的标准、手段和方法不能完全套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高校间同一项业务的差异性也非常明显,存在信息技术人员不了解人事工作、人事专员不了解技术的问题,所以基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息系统研发工作就会存在较大的难度,推行进程相对缓慢。可见,技术问题是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工作的一个壁垒,想要缓解这个问题,需要提高人事专员的系统学习和运用能力,同时也要完善与技术研发人员的沟通工作流程。

4.注重交互和用户体验是信息化管理和使用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迅速发展使信息化的含义早已不再是单纯将数据的分析处理自动化,发展方向和趋势将更加注重人与系统之间的交互和用户体验。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应用现代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实现高校人事人才管理的进一步优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发展。现有的人事管理系统能够完成教职工信息的查询、整合、统计,但在信息的实际应用、信息交互与共享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立足顶层设计拓展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内涵

1.以信息技术手段应对业务和功能扩展

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目的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支持业务管理工作,可以实现:一是优化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端口的权责,同时增设预警提示功能,面对繁杂的人事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出错率,同时降低由于工作人员岗位变动对工作质量的影响;二是发现管理不规范、业务连接不紧密的问题,使信息达到有序化、透明化、可操作化、有参考性;三是为业务和功能扩展预留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在过程管理中能够及时修正,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2.以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实现数据信息交互使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高校合并重组和逐年扩招,高校资源规模和招生、人员录用规模逐渐扩大,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内部管理增加了难度。规模扩大后,管理环节会增多,沟通及协调困难加大,对信息处理和流程优化造成一定影响。从目前国内高校内部管理方式和内容来看,校、院两级管理的目的是帮助高校管理者较好地细分和区别对待管理对象,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有针对性地提高优化配置资源的效果。人事信息管理与使用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可以通过分类管理和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将管理权限细化分工和下放,员工自助、院级常规业务提交审核、校级审核和增值业务办理形成流转闭环,更全面服务于教职工需求。

3.以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统筹优化人事业务管理

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服务于学校总体战略发展目标。信息化建设是人事管理的手段,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借助于信息化技术完成人事业务优化和流程再造,优化传统业务形成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信息孤岛、应用水平低等问题。人事业务的更新、增减和业务范围的拓展,必然会形成大量相关信息的组合和聚集,这些信息通过信息系统平台与业务部门链接,构成更大范围服务教职工校内流动、职务晋升、考核测评、工资待遇、增值服务等业务办理。通过网络的互联互通、数据集成、信息访问以及业务管理上支持跨部门协同,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增强电子化、信息化业务的实用性,通过技术应用实现制度和管理的创新。所以,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万能的,单凭信息技术解决不了业务的本质问题,加强业务管理规范和制度化建设是关键,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

第7篇:人事管理规范化范文

根据部门人员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合理地招聘一批员工,以配备各岗位。

规范了各部门的人员档案并建立电子档案,严格审查全体员工档案,对资料不齐全的一律补齐。

配合采购和财务部门,严格把好促销员的进、出关。

有步骤的完善培训机制,不断的外派员工学习并要求知名公司来培训员工,同时加强内部的培训管理工作。

二、行政工作方面

⒈办理好各门店的证照并如期进行年审工作。

⒉和相关职能机关如工商、税务、药监、社保、银行等做好沟通工作,以使公司对外工作更为通畅。

⒊联系报刊、电视台等媒体做好对外的宣传工作。

⒋对内做好办公用品的采购,严格审查各部门的办公用品的使用状况,并做好物品领用登记,以节约降低成本为第一原则,合理地采购办公用品。

三、公司管理运作方面

⒈顺应市场的发展,依照公司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完善公司现有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寻。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和公司各个部门、门店密切沟通、联系,适时对各部门的工作提出些指导性的意见。

⒉逐步完善公司监督机制。有一句话说得好:员工不会做你要求做的事情,只会做你监督要做的事情。基于这个原因,本年度加强了对员工的监督管理力度。

⒊加强团队建设,打造一个业务全面,工作热情高涨的团队。作为一个管理者,对下属充分做到“察人之长、用人之长、聚人之长、展人之长”,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工作积极性。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树立起开拓创新、务实高效的公司新形象。

⒋充分引导员工勇于承担责任。以前公司各职能部门职责不清,现逐步理清各部门工作职责,并要求各人主动承担责任。

作为行政人事部负责人,我充分认识到自己既是一个管理者,更是一个执行者。要想带好一个团队,除了熟悉业务外,还需要负责具体的工作及业务,以身作则,这样才能保证在人员偏紧的情况下,大家都能够主动承担工作,使公司各项工作正常进行。

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随着大参林、北京同仁堂的进驻,对我们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们决心再接再厉,迎接新的挑战。年行政人事部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

一、完善公司制度,向实现管理规范化进军。

成功的企业源于卓越的管理,卓越的管理源于优异、完善的制度。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搞好公司管理制度无疑是其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建立健全一套合理而科学的公司管理制度便迫在眉节,为了进一步完善公司制度,实现管理规范化,年工作将以此为中心。

二、加强培训力度,完善培训机制。

企业的竞争,最终归于人才的竞争。目前公司各门店及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有待提高,尤其是各店长及部门负责人,他们身肩重责。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从真正意义上为他们带来帮助。另外完成新员工入店手册。

三、协助部门工作,加强团队建议。

第8篇:人事管理规范化范文

关键词:农村财务;规范化;思路对策

农村财务管理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是农村基层组织、思想、政权建设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搞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中央和省一再要求要认真搞好村级财务的管理,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一项大事来抓。之所以如此重视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是因为农村财务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由于目前村级财务管理中还存在着不规范的问题,影响了农村工作的正常运转,使得村党支部缺乏号召力和凝聚力,各种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所以完善和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在当前已是刻不容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财务管理已显得相对滞后,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混乱,迫切需要进行规范。如何切实解决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农村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会计法规制度的培训,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农村财务管理既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极强的工作。因此,稳定财会人员队伍,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至关重要。财会人员被确定之后,一般不要随意变动,以稳定财会人员队伍。这里关键是要严格财会人员的任免程序,必须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并建立岗位责任制,财会人员要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为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要切实加强业务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业务考核,稳定队伍,提高素质,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多年来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问题一直困绕着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要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会计队伍。因此,一是应健全财会人员任免制度。凡经群众推荐,村委会上报,乡镇考核合格,应由乡镇会计管理站审批并统一颁发聘书;二是建立财务人员人事管理制度。对村级财会人员的配备、考核、聘任以及劳动报酬、岗位责任制等均做出明确规定,不经乡主管部门批准,不得任意调换和聘任财会人员;三是对乡村财会人员进行全面清查,建立会计人员档案管理网络,以便储备和统一调配整个乡镇的会计人员。

财会人员是村乡里的“内当家”,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和法制观念,要有较高政治觉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为此,各级领导应重视对村级财会人员的培养,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争取尽快地把国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新的财税制度,贯彻落实到乡村一级;同时乡村也要建立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即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其资格证的级次,持证应聘相应岗位之职,保持财会队伍稳定。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二、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必须要坚持“五个统一”,有效化解农村财务管理的矛盾

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必须要坚持“五个统一”即:统一思想,规范监督程序;统一帐、表、册、据,规范会计操作程序;统一审批手续,规范支出管理;统一业务培训,规范交接手续;统一档案专柜,规范财务资料。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农村的财务行为进一步规范,从而可以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农民也不必为财务问题而上访,干部也不必因财务管理而费心,干群关系将更加密切,为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为此,各级乡镇领导都必须提高对村级财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使之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农村财务规范化就是要求村级的各项收入、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和部门对农村拨付的资金,都要规范缴付手续,统一管理,有效监督。这样可使村级收入管理得到加强,有效遏制乱收费、乱摊派行为,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村级各项支出均在村财乡管部门的全程监督下使用,资金使用进一步规范和透明,不仅避免了资金使用的盲目性,还可有效地杜绝挤占、挪用等违纪现象的发生。

三、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化的各项管理制度,做好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制度保证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是搞好财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保证。为使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农业部、财政部新颁布的《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村合作经济财务制度》这两个新制度。新《制度》针对目前村级财务混乱的种种现状,对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农民负担款项和共同生产费管理、义务工和积累工管理、财会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对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工作,推进村级财务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9篇:人事管理规范化范文

高职院校是为我国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摇篮,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础性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也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以及管理规模都在不断的扩大当中。与此同时,伴随着高职院校相关制度改革的推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是对于高校教职工自身能力、业绩、经历、品质等各方面内容进行记录的文件材料。下文对于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以及相关对策进行了分析。

2 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现阶段,信息化是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信息资源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档案也是信息资源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档案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的重要措施。档案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重新开发、整理、利用与收集,并且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与此同时,我国相关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规定也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

档案管理信息化也是现代社会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发展与相关制度改革的必要前提。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不断复杂化,人事管理工作的压力增加,人员流动量较大,相关新聘任制度的推行,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人事档案利用率的不断提高,使得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档案信息使用需求,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管理,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是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

3 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相关对策

3.1 提高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宣传,并且通过合理的教育培训,提高各级工作人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配合程度。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上,要保证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与科学化。在档案管理工作上,管理者要将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作为日常管理工作的内容来对待,并且将其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性内容。在相关硬件投入以及人员配备上,要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良好的开展环境,保证后续工作顺利的开展。

3.2 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必须要保证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实现科学化的管理。在管理制度的建设上,要保证针对信息化建设有相配套的规范标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严格执行相关规范标准,提高档案信息的质量。针对于档案信息的内容要不断的细化,并保证人事档案的全面性,从不同角度来对于在岗人员进行综合的反映,突出档案信息的客观性,真正的形成科学、全面、准确、客观的材料。另外,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保证档案更新的及时性,提高人事档案的应用价值。

3.3 完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档案管理信息化由以往的手动管理转变为现阶段的计算机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要建设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管理、查询、存储、更改等一体化的操作,来有效保证人事档案数据的科学管理。通过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实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动态化,有效的落实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目的。另外,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同时使得网上档案管理工作成为了可能。网上信息管理可以更好的对人事档案资源进行共享,通过对相关权限的分配,保证了档案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优化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流程,减少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成本。

3.4 加强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 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相关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并且保证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要相关人员具有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开展人员培训的过程中,要通过定期举办专业技能培训,培养具有档案管理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人才,以适应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信息处理能力不断提高、知识面不断拓宽的人事档案工作环境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