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投资管理行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日前披露完毕的2012年基金二季报,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利润头把交椅的易位,华夏基金在坐稳多年后,首次让出宝座给嘉实基金。
经WIND统计,截至7月20日,67家公司中,资产规模位居第二把交椅的嘉实基金,以高达43.42亿元的二季度利润,居于行业之首,而华夏基金则退居第五。
基金公司赚钱榜首尾差距43亿
从67家基金公司本期利润看,尽管二季度上证综指下跌1.65%,但有65家基金公司利润均为正,其中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再度演绎大智慧。
据WIND统计,本季度,嘉实基金以43.42亿元的利润居首,其次是广发和博时,利润均在40亿元之上。而排名末尾的两家小基金公司本期分别亏损200万和2800万元,首尾之间差距达43亿元。
由此可见,面对千基,基金公司间的两极分化也在加剧。经研究发现,在震荡市场中,基金盈利能力跟公司规模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利润排行榜前5名均是大型基金公司,且资产规模排名前10位。
不过,在宏观经济下滑、行情不给力的整体氛围中,投资者对基金在证券市场的盈利能力也心生疑虑。多数基金公司旗下基金份额二季度都在缩减。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报告显示,首批公布二季报的20家基金公司中,仅有华夏、嘉实及南方3家基金公司在二季度实现了规模增长,净申购比例分别为1.72%、3.71%及6.16%。
“全天候、多策略”助力嘉实
为何嘉实基金能晋升为最赚钱公司,站上基金公司盈利能力最高宝座,同时还能得到投资者青睐?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要具有赚钱的本领,强大的投资管理能力是“护宝锤”。
嘉实近年来力倡的“全天候、多策略”投研模式,为旗下基金持续盈利注入了长久动力,也锻造了投研团队“各擅其长、各尽其能”的核心竞争力。
天相投顾近日的2012年第三期 “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综合评级”显示,斩获最高5A评级的嘉实基金,在投资管理能力评价中也高居第三位。
从二季报统计看,嘉实旗下14只基金二季度基金利润均在1亿元之上,包括以中观策略制胜的嘉实研究精选、专注成长投资的嘉实增长和嘉实策略增长以及信奉相对价值的嘉实服务等,均大幅超过同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
其中,嘉实研究精选基金业绩的持续性较好,在绝大多数年份都跑赢自身业绩比较基准,成立以来各年度收益率稳居股票型基金前50%,最近三年、一年、半年的回报均超越80%的股票型基金。
据WIND统计,截至今年7月13日,在市场整体平淡的大背景下,嘉实精选净值累计上扬16.00%,“自下而上”的精选策略经受住了市场这一“试金石”的考验。
财富管理源自真实回报
努力实现投资者的资产增值和财富保障是财富管理行业的根本使命。
平、国际融合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的结论,从而为促进行业和工程项目更好发展提供参考性思路。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建筑质量;国际惯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工程项目管理在经济建设和基础建设各个领域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和创新出了一系列科学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技术。但是,工程项目管理在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小觑。从这些问题出发,通过问题的解答找寻到促进工程项目管理更好更快发展的新路径。
一、工程项目管理的涵义与特点
工程项目管理行为早而有之,但是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是在上世纪中叶之后。所谓工程项目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指按照工程项目发展实际,根据工程项目进展现状,依据工程管理规律对工程项目全程进行谋划、协调、组织、控制、反馈的全部管理活动的总称。
工程项目管理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工程项目管理为一次性投资管理,即利用固定资产再生产的方式投资完成具有一定生产能力或使用价值的建筑产品的过程,通过项目的完成投产使预付资金回笼并获得增值。这是和其他管理活动最大的区别。其二,工程项目管理是系统性全程管理,贯穿于项目开展建设的各个阶段,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设计、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到竣工投产的全程都有项目管理参与的身影,因此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的开展建设属同一生长周期,具有综合性、体系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其三,工程项目管理具有即时监控性。也即是说项目管理者在实施项目管理时随时都受到中心任务和阶段性预期目标的牵引,要求必须在既定的目标下、时间内、功能和质量上达到预期效果,比起其他管理活动具有更强的强制性。
二、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而言,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舶来品,是改革开放以来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借鉴国际先进管理文化、加强管理科学交流、遵循国际项目管理惯例的结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需要和我国经济建设的跨越式前进,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具体化形式也得到了膨胀式发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运用。但是,工程项目管理发展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 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我国近年来在工程管理方面出台了系列法律法规,但是落实到具体的工程施工上却出现了“有法不依”的情况;部分从业者虽然熟悉和了解法律法规的约束力,但是在执行方面却出现了“两张皮”的脱节情况;就项目管理专业和行业而言,作为管理行业的细分行业,尚未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指导性实施纲领,法律法规的细分能力不足;施工单位尽管制定了系列规章制度,制作了大量的本册簿单,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却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二)项目管理的人才队伍不够强大。从我国项目管理从业人员目前情况看,总体素质尚不够高。在施工方面,往往是通过“个别专家带一批”的人员结构组合实施项目施工,项目管理人员普遍素质仍有较大提升;在资质和岗位培训方面,尽管越来越多地从业者认识到类似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和注册估价师等资质的重要性,但是却发生了“手段-目的”的颠倒,即不是把考取资质当作科学地进行项目管理的目的,而是把其当作职位提升和发财致富的功利手段,于是出现了部分施工单位“见证不见人”“有证无技术”的情况,挂靠现象较为普遍。
(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重视程度不高。工程项目管理的可行性研究就是指运用现代科技对工程项目投资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和价值论证的科学,它是实现工程项目达到“最小投入,最大产出”的必需环节,也是确保工程质量、建设效果的必要方法。鉴于项目管理是一次性的投资管理行为,一旦出现失误,往往很难得到全盘纠偏,容易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实践中,忽视工程项目管理可行性研究而造成盲目投资和质量低下的案例已不在少数。
(四)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推进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由项目管理自身的特点和外部发展环境双重决定。从项目管理自身特点看,项目管理面临组织关系复杂、协调面大、环节繁多等特点,信息化水平不高,在实践中经常导致资金损失、效率低下和信息不对称等现象,进而造成工程项目不能达到应有的标准和水平。从外部发展环境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制约了行业发展的前景和趋势,这些现状在该行业领域较为普遍。
(五)与国际融合程度不高。首先,在融入国际市场的工程项目中,我国企业坚持市场原则,积极参与海外投资和经营项目,但是在项目管理模式和技术方面仍然可见清晰的差距;其次,在项目管理参与国际竞争、进入全球市场后,执行国际惯例和标准不够严格,导致项目施工出现被动。例如在质量管理、工程管理、安全管理、合同管理、报价管理等方面仍然沿用国内甚至旧有的方法和标准体系,从而和国际上较高的标准体系间出现了较大出入。再次,对项目管理的研究不够深入。尽管我国成立了项目管理委员会并加入国际项目管理协会成为成员单位,但是行业性和学术性活动还不够普及,导致和国际融合程度不高。
三、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纵观近年来的重大工程事故,特别是质量事故,给施工方、国家、人民财产等方面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个别事故甚至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而这都与上面阐述的工程项目管理的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 继续推进工程项目管理法治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全程管理行动,要求在工程项目前期策划到工程完成反馈的全过程都要进行系统的组织和控制,以确保工程项目能够符合工程质量标准,达到功能和经济价值上的双赢。因此,加大对行业和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把项目管理全程纳入法制轨道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方向。
(二) 加强工程项目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说到底是人的管理,没有综合素质高的管理团队,项目管理也不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平。因此,加大人才队伍的正规化建设和资质的科学管理是项目管理发展的重点。要加大项目管理行业人才队伍认证培养机制建设,让更多的合格的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和注册估价师走上实践岗位,促进工程项目管理梯队的发展。
(三) 提高对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视。可行性研究是未来各项管理发展的趋势,项目管理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才有市场和发展空间。从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增强项目管理从业人员的顶层设计意识,不断提升可行性研究在项目管理中的现有地位,从而尽量避免投资和决策偏误。
(四) 加大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大数据时代和智慧建筑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市场的占有率也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谁占有了信息先机,谁就能较快占领行业高点。工程项目管理要着力旧有的人海战术,不断学习利用先进的项目管理软件进行项目管理,建立项目信息平台提供基于互联网上的项目管理和信息交流,从而不断争取信息化时代条件下行业发展的宝贵机遇。
(五) 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融合。目前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正在逐步地与国际项目管理发展趋势融合,但是融合的水平和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项目管理要主动“走出去”,站在时代和国际的高度,取长补短,自觉总结自身得失,从而更好地融入国际,与世界接轨。
香港“雷曼迷你债券”风波
香港雷曼迷你债券事件,起于中银香港、东亚银行、花旗银行等20家银行,涉嫌在销售雷曼公司相关产品――迷你债券的过程中,可能向部分香港投资者作出失实陈述,也可能向不能承担高风险的投资者进行了销售。使部分投资者以为雷曼迷你债券和普通债券一样属于低风险投资,香港有超过4万名投资者购买了约156亿港元此类产品。因雷曼公司在本次金融风暴中破产,使迷你债券发行人失去了掉期合约的交易对手(雷曼公司)。由此,银行需要承担对手风险,导致此类产品合约终止并需平仓,其直接后果是变卖债务抵押证券,用以偿还投资者的投资。而债务抵押证券价格因金融风暴可能严重缩水,导致雷曼迷你债券投资人可能面临巨额损失风险。部分雷曼迷你债券投资者认为,销售这一产品的银行存在误导投资者的行为,要求银行退回本金。
通过对迷你债券的交易结构安排和核心条款的分析,可以看出,购买迷你债券涉及的投资风险比较复杂。其中,交易对手风险、提早赎回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比较突出。
从香港雷曼迷你债券风波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反映出,资产管理行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危机管理需要被更加重视。
香港监管机构迅速做出反应
迷你债券事件爆发后,香港监管当局便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
第一,为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维护正常市场秩序,香港证监会于事件发生次日(2008年9月16日)对雷曼在香港运营的四家公司发出限制通知:禁止美国雷曼兄弟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处理客户及公司资产;只容许美国雷曼兄弟证券亚洲有限公司在客户支付现金后,就过去两天的未平仓交易向有关客户交付证券;容许美国雷曼兄弟期货亚洲有限公司联络客户,以便在当日内为客户未平仓合约进行有秩序平仓;容许美国雷曼兄弟资产管理亚洲有限公司继续正常业务活动,但不得将公司款项转出公司。与此同时,香港联交所于9月16日开市前,暂停了美国雷曼兄弟证券亚洲有限公司在证券及股票期权市场的交易权利,并宣布该公司为失责人士。当日收市后,随即又暂停了美国雷曼兄弟期货亚洲有限公司的交易权利、连通HKATS电子交易系统的权利及期权结算所的参与者资格。
第二,香港证监会与雷曼各香港公司主要负责人紧急会面、要求该公司采取措施保护投资者,并做好信息和投资者服务工作。随后,迷你债券的安排人――美国雷曼兄弟亚洲投资有限公司,于9月17日向迷你债券的持有人和分销商发出新闻通稿和信函,宣布暂停为雷曼公司的非上市结构性产品提供二级市场报价或流动性,同时对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做出回应。
香港证监会在“雷曼事件”发生后的八天内,向市场了9篇新闻稿,香港金管局也通过新闻稿的形式积极回应投资者关注的事项。与此同时,香港证监会和香港金管局均开通投资者投诉电话,并在网站设置“雷曼事件”专栏,用于通报在香港销售的雷曼相关投资产品的最新情况。同时,香港证监会和香港金管局于9月20日与迷你债券的持有人进行了会面,积极了解投资者的诉求。
第三,香港监管机构在事件发生以后,已要求分销商加快有关不当销售的内部调查与检讨,并于9月24日宣布对迷你债券涉及不当销售手法的投诉展开调查。其中,香港证监会审查三个香港证监会持牌分销商在发售与雷曼兄弟相关的零售结构性票据时的操守,并对每个迷你债券系列的发行商及其顾问,在提交销售章程和推广材料供证监会审阅时,是否应披露未披露的事实、事项或对情况展开查证。而香港金管局则对参与销售与雷曼兄弟相关的零售结构性产品的20家银行的操守做出调查。
资产管理行业面临洗牌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对全球资产管理市场形成了显著的冲击。随着危机的不断深入,无论是金融机构自身的资产管理(自营)、还是代客理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促使全球的金融机构开始重新反思资产管理行业未来的发展。对冲基金也遭受重创,使得全球对对冲基金等金融交易逐步形成了新的意见和看法。
因此,全球资产管理行业可能面临剧烈的洗牌,其中,正在出现的趋势,在于理财产品会更关注稳健的现金流,产品结构会更清晰简洁,信息披露更透明。过于复杂的金融产品、特别是那些复杂程度超越普通投资者可以理解范畴的产品,可能会日益受到投资者的抛弃。为不同阶段的投资者提供适合于不同人生阶段的简单产品,并由投资者从中自行选择和配置,可能会成为新的趋势。
香港雷曼迷你债券事件引发了香港资产管理界和银行界的深深担忧,由于现有资产管理产品主要依靠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网络来销售,雷曼迷你债券事件使商业银行因为担心可能承担投资者投资亏损之后的法律责任,而显著降低了销售基金产品的积极性。同时,也担心已经销售出去的产品是否会遭受类似的法律纠纷。这种担心使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从而使资产管理行业的营销方式不得不作出调整。
在推动理财产品市场和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既要鼓励理财产品创新,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也要加强理财产品设计与运作风险的控制。考虑到非上市金融工具的流动性较差,且缺乏透明度,投资估值难度较大,不利于投资风险的控制,因此,对于投资非上市金融工具的理财产品(特别是QDII产品)应审慎对待,重点推进场内市场的资产管理产品。
监管者在次贷危机之后、特别是香港监管机构在经历了雷曼迷你债券事件之后,很有可能陷入过度监管的倾向,以便尽可能降低出错而受到公众关注和批评的可能。这会严重抑制本来需要相对灵活的市场创新和发展空间的资产市场,并且会延长资产管理行业从次贷冲击和金融海啸中恢复的速度。
华尔街所特别关注的激励和分配措施,被认为是导致此次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这使得资产管理行业一度十分关注的业绩分红、过高的股权激励等可能受到抑制,一些原来没有实行股权激励的市场,类似的改革举措可能会延缓。
对内地资产管理行业的借鉴作用
当前,内地的理财市场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各类创新金融工具和投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内地银行作为主要的理财产品销售渠道,分销大量的自有理财产品和基金、保险产品。从市场环境看,内地资产管理行业与目前香港金融业并没有本质区别。因而,此次香港监管当局在处置雷曼迷你债券事件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内地资产管理行业未来监管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也是分析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一个重要案例。
第一,监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迅速反应与处理能力。香港证监会对雷曼迷你债券事件的反应非常迅速,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从事件的处置进展看,监管机构采取行动的速度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至关重要。
第二,分立的监管机构之间也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机制,避免出现令出多门,相互掣肘的现象。特别是一些交叉性、较为复杂的金融产品,往往容易出现监管真空地带。目前,内地理财市场的监管机构涉及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多个互相分立的监管主体,产品发行审批和监管各自独立,但销售渠道高度依赖银行。为了避免重演此次香港的问题,应该加强“三会”在理财产品市场监管方面的沟通和协调。
第三,加强对理财产品销售机构和销售行为的监管,确保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银行等销售机构在销售基金等理财产品,特别是较为复杂的创新产品时,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建立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销售机构评估客户是否适合投资此产品,并就该产品的性质与风险做出充分披露。同时,要确保客户了解产品的风险与收益特征,并拥有足够的能力承担买卖该产品所带来的风险和潜在亏损。
第四,基金公司等资产管理机构在投资管理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投资风险,特别是对于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控制。雷曼迷你债券事件告诉我们,当交易对手高度集中时,隐含的投资风险可能很大。随着基金等理财产品越来越多的投资于场外金融工具,投资组合面临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日益突出,有效管理交易对手风险已成为投资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王群航:我目前知道的有三类机构可以发行公募基金,资格条件的进一步放宽将会冲击现有基金业格局,公募基金的竞争对手将会更多,但无论谁要想胜出,还得看业绩,业绩是立足之本,银行系基金绝对不会一统江湖。
比如,基金公司和保险资管比拼公募类资产管理业务,谁胜谁负,很难简单地一言概之。首先,截至目前,保险资管所管理的资产主要是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对权益类品种涉及的不是很多。从全行业的角度来看,这两类资产的占比估计在8∶2左右,未来,预计这样的前大后小情况总体上还将会延续较长的时间。其次,保险资管所管理资产规模相对稳定,与开放式基金的规模可变性特征有着显著的差别。 再次,在保险公司内部,资管和公募,合并运作?不可能!分开运作,防火墙如何设置?如何监管?如何防止利益输送?这些,都已经是很现实的问题。
《新财经》:您如何评价证监会最近出台的一系列对公募基金的放开政策?如费率的放开、托管资格的放开、产品审批的放开等。
王群航:第一,费率并没有全部放开,在未来可以预期的费率调整意见当中,最重要的是对场外的短期行为有望进行打击,因为那样的行为无论是对于投资者,还是对于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都很不利。这样的打击,有利于促使场外短期资金转战到场内。第二,托管资格放开,正是我长期呼吁的,将从另一个角度有利于削弱银行方面一“股”独大的状态。一方面,银行对于公募基金的发展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需要肯定;另一方面,其目前的现状对于公募基金行业可持续发展所形成的阻碍也必须正视。第三,产品审批的放开,有利于加快发行速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并将对公募基金行业生态产品产生全面的、深远的影响。
《新财经》:未来公募基金公司的销售渠道和营销策略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策略能赢得市场?
王群航:备案制、新基金法这大因素将会对2013年基金市场各方面,包括周边的衍生生态产生深远影响。就营销策略而言,渠道将会增多。就基金公司方面来看,由于产品的增多,无论是新产品,还是老产品,总体策略要有粗有细,但要想赢得市场,还是靠业绩。
《新财经》:公募基金公司自身优势是什么?公募基金公司应该如何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您如何评价目前银行、信托、公募、私募和保险等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能力?
王群航:这次对公募资格的放开说明,公募基金模式依然是资产管理、财富管理行业的主流。其他三个小弟弟,要想赶上大哥,各个方面的差距仍很大。公募基金最大的优势就是已经成型的规范运作体系,至于其他方面的、绝对领先的投资管理能力,我们暂时看不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专业人员、规范管理和规范运作方面,公募基金绝对是他们的榜样。其他三个兄弟进来玩,公募基金行业完全不必对此紧张,做好自己的业绩才是最为根本的要素。
《新财经》:未来中国有无可能出现如富达基金那样的基金公司?
王群航:当然有可能。但我觉得“大”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业绩。前些年,我们国家在各行各业上搞了很多的“大”,但效果如何呢?在基金行业,最主要的是业绩。我希望有长期绩优的公司及产品,而不仅仅是傻大个的公司。
《新财经》:2012年市场状况不佳,但基金首发规模达到6447亿元,突破2007年牛市创下的5000亿元纪录,基金数量增多,体量偏小,是否加速了基金市场的分化和成熟?
王群航:什么是市场状况不佳?别仅仅看股票、股票型基金。要全视野地看,固定收益类产品就发展的很好。至于基金均规模变小,是正常情况。我去年曾撰文《规模盛世美景难掩收入下降窘境》,对于基金公司的收入做了一些分析。一方面,基金公司以管理费为主要来源的基本收入在下降;另一方面,作为有益的补充,投资收益在这样的市道中多数很难实现,咨询服务收益更不是所有公司都能够挣到的,其他收益则属于凤毛麟角。但即使行业面临这样的窘境,参与分蛋糕的股东方、合作方(主要是销售渠道)等却依然强势。不断忍痛的就只有基金公司及从业人员。
从股东方的角度来看,其对于基金公司高管层面的考核内容基本上都有资产规模、占比排名等指标,甚至有些公司所要求的增长幅度比较惊人。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部分考核内容的权重还经常会很大。但是,第一名只有一个,第二名也只有一个,这便会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基金公司高管层面经营管理行为的变形,而最终损害的可能是股东方自身。不过,大家对于股东方眼光、胸怀、战略的期待,不是一蹴而就的。
从行业整体来看,基金公司收入的下降,首先影响到基金公司经营支出的结构性下降,表面上看似乎是好事,其实,它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是基金公司市场服务与开拓标准的降低和缩水;其次,员工的收入将有可能下降,或者即使基本工资不降,但涨薪基本无望,奖金更是减少;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这种情况将会间接影响到基金公司人员扩张速度的放缓甚至停滞。这一切,对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十分不利。
《新财经》:在基金费率走低的趋势下,基金公司未来盈利模式及业务模式还有哪些创新空间?基金公司是否能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王群航:从公司收入的角度来看,费率没有变低,只是银行太强势,抢夺的太多了,满足了银行的欲望之后,基金公司就所剩无几了。基金行业未来的发展出路,第一是多种方式的销售渠道;第二是要注重场内渠道营销基金。
截止到2013年3月22日,一个季度不到,中间还加了一个春节长假,新发行的基金就已经有99只了,超过以往多个年度一年的发行总量。大公司越发越多,越来越大;小公司迟迟不发,越来越小。这样一来,基金行业的分化将会加剧。所以特色化将会真正摆在各家公司面前。至于“靠天吃饭”,从某种程度上看,是行业发展所必需的,这个“天”指的是市场规律,做投资,不能够逆规律而行。
《新财经》:过去基金公司依托明星基金经理来增强号召力,现在市场条件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您认为明星基金经理是否还是做大做强基金的点金术?基金还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建设?
关键词:代建制;完善;对策
Abstract: The agent system is a principal-agent behavior; the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was deal by the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qualifications as well as the corporate units with management ability. Although the agent system in the country have experimented for many year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use of practice. This article is aimed put out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agent system main problems.Key words: agent system; perfec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代建制最早起源于美国的CM(Construction Manager)模式,为项目业主提供工程管理的服务。后又演化成为Construction Agent at Risk和Construction Agent。通过借鉴发达国家项目管理模式,我国政府投资项目也开始尝试代建制的管理模式。从2000年开始,代建制试点工作在国内部分城市逐步展开,2004年7月《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代建制是一种委托行为,将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交由具有专业技术资质和管理能力的法人单位。代建制的应用能够很好地解决政府“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者不分的问题,从微观的角度看,代建制有利于贯彻项目管理理念,从宏观的角度看,代建制能改善国内的项目管理水平,并且有利于提高社会投资效应。
虽然代建制在国内已经试行了很多年,但是在实践的运用中仍然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旨在针对代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代建制理论概述
2.1代建制的概念
根据国家发改委起草、国务院原则通过的《投资体制改革方案》,代建制是指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以下简称代建单位),负责项目的投资管理和建设组织实施工作,项目建成后交付使用单位的制度。代建期间,代建单位按照合同约定代行项目建设的投资主体职责,有关行政部门对实行代建制的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不变。
2.2代建制管理的主要方式
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代建制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全过程代建
全过程代建指的是代建单位根据协议,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初步设计、建设实施至竣工验收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全过程代建中的投资人、代建人和使用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对代建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为代建人的管理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但是自由过度又可能会导致极端情况的出现――投资非理性化。全过程代建方式通常适用于规模投资和技术难度较小的项目。
(2)两阶段代建
与全过程代建不同,两阶段代建是将项目建设过程分为项目前期代建和实施期代建。
两阶段代建的优点对代建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没有全过程代建的要求高,选择合适代建人的过程会显得较为简单,而且有利于改善全过程代建所导致的极端情况,即能更好地对项目投资进行监控;缺点是管理过程需要投资人的协调,所以对投资人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两阶段代建方式通常适用于投资规模和技术难度较大的项目。
2.3代建制管理模式的实施主体
代建制管理模式有五大实施主体:政府部门、投资方代表、代建单位、工程承包商、使用或运营单位。不同的实施主体有各自不同的责任,政府是投资方的典型代表,负责的是代建单位的选择,签订代建合同之后按照合同条款的规定及时向代建单位拨付建设款项,与此同时还要接受财政部门的审核;工程承包商按照合同负责进行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接受代建单位的管理,使用或运营单位最终使用或运营竣工后的项目,并在使用或运营过程中接受政府监管;代建单位负责的是代建项目的管理,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都会受到投资方代表和使用或运营单位的监管。
代建制存在的问题
代建制的顺利运用离不开与外部环境的匹配,同时作为一种管理模式,代建制必须不断地加以改进,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对代建单位缺少资质管理
对代建单位缺乏资质管理是代建制中一个很普遍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对代建单位进行资质管理的专门机构,而且代建单位的市场准入条件也不尽规范。
投资方如地方及部门和代建单位所掌握的信息并不完全一致,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由于地方及部门对代建单位的建设管理能力不够了解,那么在招投标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引发投资方的逆向选择,代建实力较差的单位反而获得了代建的机会。
3.2代建制主体能力和权利保障不足
代建制的项目管理涉及到多种专业技能和素养,如堪察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和工程咨询服务等,对代建单位的要求很高,但目前国内不同行业之间还未形成渗透和交叉的局面。这导致大多代建单位的业务能力狭窄,不利于从事全过程的项目管理。
在项目实施期间代建单位在所执行的是项目法人的职能、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方式,实践过程中还没有相配套的法律保障,也无法得到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认可。这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手续,对代建制的实际操作造成了很多困难。
不仅如此,法律关于民事、行政以及刑事责任的规定也不够清晰,资金拨付方式也不尽不统一。
3.3标准合同文本尚待规范
目前,一些业主单位需要代建服务,为了部门利益,对一些已经交给代建单位管理的项目进行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代建单位的管理成效,同样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代建制的服务费用也没有统一规定,偏低的费用不利于吸引代建队伍的构建和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由于代建制标准合同文本还不够规范化,导致这些问题一时间难以得到解决。
3.4保证代建制有效实施的其他制度建设落后
(1)投资管理公司产权不明确,导致政府投资项目的寻租问题
由于公有资产的产权归属不够明确,在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模式中,政府部门作为投资方负责寻找代建单位时,其中的某些领导为了追逐个人利益利用手中的权力寻租,同代建单位非法交易,这样他们双方都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但却侵蚀了国家和人民的财富。
工程保险、担保体系不够完善
代建单位是智力型服务企业,其注册资本相对于项目投资额来说太少,抵御项目投资风险的实力相当欠缺。一旦出现项目经营运作不善的情况,巨大的赔偿金很有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破产,这使得代建单位和投资方的利益都无法得到保障。
完善代建制的对策
4.1加强资质管理
代建服务是一项智力密集型服务,只有具备了一定实力、经验、业绩及相应
配套资源的代建单位才能保证服务质量。业主和代建单位需要资质管理,业主可以获得专业服务,代建单位通过资质管理能够提高在建筑领域的形象与声誉。
由专业机构进行资质管理,规定代建单位的市场准入条件可以成立政府投资项目代建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会由发改委、财政、建设管理、监察等部门参加。代建单位由企业主管部门或项目管理行业协会推荐,经代建资格审查委员会审定后给予政府投资项目代建资格,并进行系统注册,建立代建单位管理信息系统,每二年进行一次资格审查工作。只有注册系统内的代建单位,才有资格参加政府投资项目的投标。
4.2积极培育代建单位并加强其权利保障制度建设
虽然代建制在国内试行已经有些年头,但这个行业仍然还是一个新兴行业,代建市场鱼龙混杂,代建单位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国家应该从促进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多种专业技能如堪察设计、施工、监理、咨询的渗透和交叉,鼓励拥有某种技能的企业向代建单位转变,从而壮大代建队伍。
堪察设计、施工企业重组后要建立与全过程项目管理相对应的组织结构,引进国外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完善项目管理体系,从而达到进行代建服务的要求;监理企业通过申请新的资质或者合并重组把建设监理从单一的施工阶段的质量、进度、投资控制拓展到项目管理的全过程,进而向代建服务拓展;综合型咨询企业向造价咨询、施工监理领域拓展业务,因此它们有条件把自己的业务向代建服务拓展。
另外,代建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三方(投资人代表、代建单位、使用单位)为了达到共同目标,相互配合所做的集体努力的过程。因此,在实行代建制过程中,应当以法律法规的的形式明确三方各自职责,这样才能真正保障代建单位的应有权利,规范各方行为,才能保证整个管理过程的畅通。
4.3规范代建制标准合同文本
目前实行代建制,国内尚无标准合同文本。一些地方政府的规定明确了业主与代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对于代建管理费的收取和拨付、合同、奖惩办法以及具体的项目变更、代建单位在项目上的配置人员等也有所涉及。
但是总的来看,我国代建制应鼓励使用三方合同,必须规范标准合同文本。标准台同文本可以确定代建服务费,完善约束和激励机制,简化委托谈判过程,明确代建单位实现项目工期、成本控制与质量控制目标的责任及权限,规范业主的行为,确定业主对代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的方式方法。
4.4加强保证代建制有效实施的其他制度建设
(1)强化政府投资管理公司产权约束
一旦明确了产权的归属,投资管理公司的出发点就是收益最大化,包括经济收益和其他收益,例如本单位在代建市场上的品牌效应和声誉的改善,投资管理单位的非法交易和权力寻租行为也会减少。所以实行代建制时,应尽可能要求政府投资管理公司的产权明晰,从源头上解决权力寻租问题。
(2)强制实行工程担保与保险制度
作为智力型服务企业,代建单位所掌握的资金是有限的,与项目投资额度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因而为了保障业主和代建单位等多方利益,有必要在强化产权约束的基础上,强制实行工程担保与保险制度,建立相应的信用保险机制,以充分发挥后者在代建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从源头上保证合同的正常履行。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Z]. 1993.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体制改革的决定[Z]. 2004.
[3]胡显,严竞浮.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新模式――代建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3, 19(3): 30-32.
[4]陈志华,成虎,周红.代建制的风险分析与控制策略[J].经济问题,2006(04),26.
[5]杨庆蔚.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代建制工作[J].中国招标,2006,17.
一、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现状
1.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产品规模持续扩张
证券全行业资产管理业务受托管理资金总额则从2012年度的1.89万亿元增长至2013年度的5.20万亿元,环比增幅达到 1.75 倍。其中,集合资管和定向资管规模快速增长,而专项资产管理规模增长较为缓慢。根据Wind的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券商集合理财规模不断扩张,从09年的978亿元提升到了2013年底的5652亿元,仅仅用了4年的时间,就提高了478%。特别是近两年,增长逐渐增速。增速从2010年的2%和2011年的36%,提高到2012年的50.3%以及去年2013年的环比增长176%。规模增速成倍增长,反映了我国券商集合理财市场日益壮大,也反映出投资者参与度和热情越来越高。
在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中主要为定向资产管理业务,而其中主要为被动管理型的通道业务产品。2013年度上市券商中,中信证券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规模达到4690亿,占到管理资产总规模的93%。宏源证券、华泰证券、光大证券和广发证券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也在1000亿以上.2013年度上市券商各类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也仍以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为主,同比增速最快。
可见,券商还是以通道型的被动管理型产品为主,整个市场依然是靠着通道业务做大规模。真正有券商作为投资管理人的主动型产品市场占比并不大。
2.证券公司资产管理新产品发行情况
2011年以前券商集合理财还处在萌芽期,每年的发行产品量均未超过100只,进入2011年券商理财的产品只数首次突破了100大关,随后2012年迎来了繁荣的一年,新发数量环比2011年增长了100%。在政策的红利下2013年的新发产品数量又第一次接近2000产品,可以说是“火箭式”上升。伴随着新发产品数量的提升,发行份额也是一路上扬,在经历2011年份额稍许下跌之后,2012年和2013年产品份额展现出了市场对于券商理财产品的肯定。2012年产品份额为984.09亿,2013年这个数字超过了2000亿。在发行数量飞速增长的同时,所伴随着的也是发行份额的火箭式增长,据统计,2013年2005亿份额的券商理财产品发行,环比2012年981亿份,环比增加103.76%。
在这1941只产品、规模为5652亿的市场中,发行数量最多的为债券型产品,共有919只产品发行,排名发行量第二的是混合型产品,发行量为661只,FOF产品发行量超过了货币市场型、股票型和QDII型产品,后三种类别的集合产品数量发行只数相对较少。从份额角度来看,排名有些许变化,货币市场型产品的份额超过FOF产品,排在第三。排名第一第二的依然是债券型和混合型产品,份额分别为2352亿份和992亿份。
从数量占比来看,债券和混合型券商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占到了总发行只数的75%,另外像货币型、FOF、股票型和QDII总共占到了发行只数的1/3数量。从份额上看,债券型和混合型产品的差距比数量上更大,在数量上两者相差12.26%,份额上债券型产品高出混合型产品33.5个百分点。2012年债券型和混合型产品的发型数量占比为38%和35%;发行份额占比为43%和32%,今年债券型产品份额一跃超过50%。
证券公司托管规模在增长的同时平均发行份额在大幅下降,2013年全年将近2000只的总数量,是最近几年所有资管产品总和的数倍。然而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单只产品的规模最近几年却在持续萎缩。根据Wind 数据显示,2007年开始券商资管新成立产品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每只平均发行份额在逐年减少,2007年产品发行的平均份额为21.3亿份,从2010年开始每只产品平均发行份额则降低到10亿份以下, 2011年大幅降低到5.96亿份,2012年则降低到4.64亿份,2013年更是大幅下降到1.75 亿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资产管理业务收入贡献度较低
2013年度,证券全行业的资产管理业务收入为 70.3 亿元,较2012年度的26.76亿元增长了1.63倍,而相比于国际顶尖投行或西方成熟市场的证券行业,中国证券行业的资产管理业务在收入贡献度上依然处在比较尴尬的地位。
尽管从发展趋势上来看,证券行业的资产管理业务在过去的一年间增长幅度较大,但由于基数过低,2013年度资管业务对全行业收入的贡献比例仍然仅有 4%左右,远远落后于其他三大传统业务在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中主要为定向资产管理业务,而其中主要为被动管理型的通道业务产品。而证券公司在资产管理管通道类业务中处于从属地位,议价能力较低。目前券商通道类业务收费约0.5‰到1‰,而主动管理型业务收费可达到1‰到1%。由于通道业务管理费率仅为主动管理业务的10%左右,意味着通道业务模式必须采取以量补价的策略,导致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增长很快,而伴随的收入不能同比例的增长。
主动性管理产品受制于证券公司资产管理的投研能力不足,市场行情等方面的影响,在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产品中占比很小。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对产品投资管理能力的表现,影响着其今后业务的展开和规模的扩充。
2.证券公司公司选择通道业务的原因
在目前的银信、证信合作通道业务中,资金、项目都来自银行,为了规避监管,银行不得不走其他金融机构的通道。常规的银行信贷融资增长受到规模和贷存比约束的同时,以银行表外理财、信托等形式的“影子银行”融资规模出现爆发增长。2010年,银监会叫停了银行使用信托作为表外通道方式后,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通道成为了银行将表内信贷类资产转移至表外的主要通道。以票据通道业务为例,券商通过发行资产管理产品募集资金,用于买断银行的票据资产或信用证,从而银行可以实现票据资产转移到表外的目的选择通道业务既是证券公司无奈的选择也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以规模的扩张也证明了证券公司选择的正确性和巨大市场需求。
(1)选择通道业务是券商无奈的选择。2012 年之前,包括资产管理业务在内券商所有业务禁锢在资本市场上,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创新面临的是投资功能和融资功能严重缺失的资本市场环境。面对“以圈钱为己任,以下跌为核心”的股票市场,发行股票融资难度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资产管理业务进行创新,券商只能选择门槛低、投入少的非标准场外通道类业务作为起点。另外新《基金法》规定,证券公司申请公募资格需满足管理资产规模不低于200亿元、证券公司申请公募资格,短期内实现规模的壮大也只能通过通道业务实现规模的迅速扩张。
(2)选择通道业务也是券商主动选择的结果。由于证券公司在场外非标准业务上的人才、客户、制度储备几乎为零,很难与信托公司、商业银行在企业综合融资服务上进行直面竞争,证券公司只有通过场外通道业务先向商业银行等学习。同时,证券公司选择通道类业务是在深刻比较了银行、信托、基金不同金融业态发展路径以后的慎重选择,可以说,选择通道业务是券商拓展场外非标准业务的必经之路,也是先易后难和曲径通幽方法的有机结合。
(3)通道类业务为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积累了客户、建立了渠道、培养了人才、熟悉了业务,这对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行业而言意义是深远的,正如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之初,通过来料加工的模式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并成功转型发展为进口替代以及后来自主创新。
从广发证券总裁到德邦证券董事长再到广州越秀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以下简称“越秀产投”),从证券到私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PE”),这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近十年来经历的职业生涯,它反映了自我价值的追求,更折射出金融行业发展的轨迹。方加春,越秀产投——PE行业的一个后起之秀的掌舵人,梦想着通过构建三大核心能力,努力打造珠三角高端财富管理中心。
高净值财富管理PE正当时
SMEIF:请问是什么因素吸引您从证券行业跨入以PE为纽带的高端财富管理行业?
方加春: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从事PE行业更具有社会意义:其次是中国的高净值人士已进入财富管理新时代,最后则是从各种投资的风险和收益对比来看现在投资PE进行财富管理正当时。
PE行业相对证券行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可以更直接地参与实体经济的投资,这不但可以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减少经济泡沫产生,还能使需要资金的行业得到相应的支持,从而起到优化和高效配置经济资源的作用。据了解,PE参与的公司普遍比其他公司具备更强的运营管理能力,拥有更优秀的创造性。此外还能促进行业的整合,起到优化产业链上下游的作用。
SMEIF:怎样理解中国的高净值人士已进入财富管理新时代?
方加春:从全球范围来看,全球富裕人士资产配置类型主要包括股票、固定收益产品、现金/存款、房地产和以PE基金为代表的另类资产等;欧美发达国家的富裕人士由于经历过多个经济周期,对抗风险能力需求较强,十分注重资产配置的多元化;特别是近年来欧美富裕人士越来越重视对PE基金的配置,使其资产间接分散到更多的行业,更进一步降低风险,有效优化其资产结构。
相应地,在过去十年中,中国高净值人群的人数和资产规模都得到了快速增长,他们理财的理念和偏好已经从下意识追求财富积累步入到有意识的财富管理新阶段。尤其是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中国高净值人士对风险的认知更为深入,风险偏好上表现得更加成熟和稳健:大约70%的高净值人士倾向于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获得中等收益,且资产配置也逐步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高净值人群中,传统投资类别从2009年的占比80%下降至2011年的70%左右;与此同时,PE基金投资2011年较2010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整体来看,我国的高净值人群已进入财富管理新时代。
SMEIF:为何PE会成为中国高净值人群的首选?
方加春:从具体的投资工具来看,目前我国国内市场上可供高净值人群选择的传统类型有限且收益均不甚理想。
股票市场长期被高估、波动性大、投机气氛浓厚,目前国内上证指数已低于十年前的指数水平。如果资产配置过于集中在股票,容易导致财富随股票市场大起大落,不利于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的长期规划。
债券市场规模较小,收益低。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债券市场规模,特别是公司债券市场规模过小,滞后于其他市场的发展。对于高净值人群来说,一方面债权性投资本身的收益率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债券(及其他债券型资产)虽可以为个人财富带来稳定收益,但是它无法抵御通货膨胀和利率水平波动风险。
国内从2003年开始的房地产投资浪潮,发展到现在也面临许多风险。当前,在持久的通胀压力下,我国政府正在实施历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可以预计,此次房地产调控必然导致两个趋势:一是使单一的商品房市场裂变成商品房和保障房的双轨制市场;二是普通住宅的去投资化。房地产融资将从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转向信托、基金为主的直接融资;房地产投资将告别“炒房”时代进入理性投资时代;房地产市场的整体价格也将逐渐步入下调周期。
总而言之,目前国内经济环境低迷使得各类传统金融投资产品的收益锐减,高净值人群要降低投资风险和提高资产收益水平,借鉴国外经验配置一定比例PE基金是大势所趋。而且此时也正是配置PE基金等另类资产的良机:通过考察国际市场上各年份成立的基金,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在熊市成立的PE基金,由于能够以较为合理的价格进行投资,因此后续收益率相对较高。
举例来说,在2001-2002年互联网泡沫导致的熊市中成立的PE基金,后续就取得了30%左右的良好回报;而2004-2005年开始投资的基金,又由于成立之后就面临着PE市场激烈的竞争,收益水平相对就较低。考虑到这些,特别是考虑到PE对实体经济的正面积极作用,我们便适时地转向了这个充满挑战和乐趣的行业。
瞄准高端财富管理发力PE
SMEIF:面对PE热潮,您及您所代表的越秀产投秉承怎样的投资理念?
方加春:我们的职业信念可以概括为四个字——诚信专业!这也是我们的背景和优势所在。
宁可错过,不要投错!这是我们的投资原则。我们有了好的项目才会去投,而不是拿到钱就拼命投资;通常一个项目在上投委会之前就会在内部讨论数天,大家互相发表意见和看法,各抒己见,最后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得出上还是不上投委会的结论。
在客户的选择方面,我们一般会找具有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并在其投资前向其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我们的应对方法;在项目投资的过程当中,只要项目有任何进展或者动态,都会第一时间反馈给客户,让其知悉所投项目的状况,了解自己的投资结果。总之每个人都把投资当成自己的事业,当成是用自己的真金白银在投资,从而真正地做到以服务客户为宗旨。
SMEIF:具备了专业的理财理念,越秀产投接下来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有什么实现步骤?
方加春:我们的战略定位是成为中国企业的价值发现者和创造者以及高净值人群值得信赖的伙伴,战略目标是把公司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股权投资平台和珠三角高端财富管理中心。
出于上述思考,我们近年将按照以下步骤来布局:首先在打基础、求生存的前两年——也只能是前两年,越秀产投仍将依托管理团队深厚的投行背景和越秀集团强大的产业资源,以Pre-IPO投资为主。然后在管理资金规模和投资规模都达到一定水平的后两年,深挖新兴产业,立足珠三角,逐步形成一定的行业和区域竞争优势,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SMEIF:很多财富管理公司都瞄准了新兴产业这一投资热土。越秀产投对投资新兴产业有怎样的独到见解?
方加春: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先后经历了以下海经商潮为代表的第一波财富浪潮、以出口赚外汇为代表的第二波财富浪潮、以原始股买卖为代表的第三波财富浪潮以及近十年来以房地产投资为代表的第四波财富浪潮,如今,在我国以PE为纽带的新兴产业投资浪潮已经来临。越秀产投希望借助这波新兴产业的投资浪潮成长为中国高净值人士的可信赖的伙伴,成为珠三角的高端财富管理中心。
从增长率来看,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十二五”时期,新兴产业作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龙头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将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动力。目前,各级政府都针对自身新兴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和支持政策,新兴产业将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如果考虑到中国经济未来十年持续的增长和通胀影响,新兴产业的增速将远超GDP增速。
从现阶段来看,新兴产业的企业大部分都还不成熟,处于中前期发展阶段,而且由于不确定性风险相对较大导致资金募集需求非常急切,为了抓住新兴产业飞速发展的机会、分享新兴产业的政策红利,同时更为了支持中国的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型和完美升级,越秀产投在扎稳根基后将以新兴产业的投资为重点。在具体的行业上,考虑到团队的背景和优势,我们将以文化产业、医疗产业和与高新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品牌消费升级行业为主。
SMEIF:越秀产投在聚焦新兴产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关键词 保险产业功能区;“一带一路”;比较优势;保险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F8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10-0089-09
一、问题的提出
“一带一路”战略的公布给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事实上对于保险业而言,东盟各国和我国面向东盟的部分前沿城市早已积极布局,提出以构建国际区域金融保险中心为发展目标,不仅得到当地政府鼎力支持,也得到了学界的充分肯定:Tan Chwee Huat等(2004)通过比较分析,认为新加坡能成为保险与再保险中心是政府政策积极引导的结果,他给出产品销售、偿付能力评价、争议调解等方面建议,提出新加坡未来要在有限的规模和资源下有效开发利基市场;魏华林、孟龙(2006)认为深圳要充分利用其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优势,将自身建设成为保险业的机构聚集中心、市场辐射中心、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创新中心、产品研发中心、人才交流培训中心和资金运用中心;叶安照、刘金林(2010)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研究背景,利用SWOT分析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南宁构建保险服务中心的机遇和挑战,认为重点在于非寿险方面,应当发挥好人民币区域国际化的优势;郝演苏(2011)认为昆明已经具备了相应资源和政策条件,可以以货运险为龙头打造区域性国际保险中心;V.Le・Leslé等(2014)以新加坡和香港为例说明全球各金融保险中心的“互补性”比各自自身优势更为重要,主导权的盲目竞争会破坏区域间经济互联互通,各中心发展应与区域整体为视角,并认为新加坡是世界上最为开放化的保险中心;Mohd・Fauzi・Abu-Hussin等(2014)列举相关数据比较分析了马来西亚与阿拉伯海湾国家伊斯兰保险业的挑战、前景和发展方向,认为马来西亚足以成为区域性伊斯兰保险中心,同时还对伊斯兰保险业如何在现代保险业务体系中发展给出建议。
金融保险中心的形成一般是基于经济、行业发展、地理条件等的自然形成模式,同样也可以以政府引导模式构建(Goldsmith,1969;McKinnon、Shaw,1973)。东盟十国中新加坡、吉隆坡、曼谷的当地政府明确支持以构建保险中心为目标。同时,我国与同东盟陆地接壤或海域相邻的前沿省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共有九个城市也提出了类似的发展目标,见表1。
从上述地区政府所指定的发展目标可见,各城市没有统筹考虑周边地区,发展目标定位过于趋同。该现象会导致资源重复配置与重复建设,甚至出现相互恶性竞争而恶化保险生态。所以,应当探讨与明确保险中心等相关概念,区域内各地可在“一带一路”构架下根据比较优势与保险地理学(陆峰,2016)原理下统筹合理的定位保险业发展目标。
二、相关概念的探讨
关于保险业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着眼于保险中心这一概念。刘汉波(2009)认为区域保险中心要承担支撑区域经济的责任,服务地方发展,如发挥风险保障功能、支持支柱产业发展;葛昱康(2012)认为保险区域中心的城市或地区要能够集中大量保险资源与信息,促进区域保险业的机构创新、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应当具有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朱航(2014)借用金融中心的定义范式去定义保险中心,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因金融中心的存在而存在,表现为保险机构集中、保险市场发达、交易信息通畅、金融基础设施先进的中心城市,应当发挥地区保险业对国民经济的保障作用,以及对微观企业、个人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着眼于产业功能区这一概念。学术界通常将保险作为金融产业功能区的一项功能和组成部分,对独立的保险产业功能区概念的探讨较少。王曼怡、王楠(2011)根据Michael Porter(1990)的钻石模型理论,对如何提升我国金融功能区竞争力做了研究,并认为金融功能区建设已成为区域金融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肖晓俊等(2011)以金融业为产业功能区的研究对象,梳理了纽约、伦敦等国际主要大都市金融产业空间利用特征,从用地综合化和功能配置多样化方面提出对我国产业功能区发展的启示。张绍敏(2013)分析了我国各区域金融功能区的竞争力,从整体上把握各城市竞争力的强弱,并找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及本质原因,同时还指出了我国许多城市都提出区域金融功能区建设构想而缺乏统筹的事实。
由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内各城市都试图打造“区域保险中心”,发展目标趋同问题十分突出,本文建议应当拓展“构建所有保险业务功能集中的保险中心”这一传统观点,认为各地区可根据自身核心城市的优势构建不同类型的“保险产业功能区”,相比传统保险中心能更加专注于发展某项保险业务功能。各地的核心城市可作为“保险产业功能区中心城市”,更好的发挥对周边落后区域的带动作用。从“规模庞大且功能集中”的大而全的保险中心,转变到“精于专项发展某种保险业务类型”的保险产业功能区,既是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产业链重新整合分配的必然趋势,也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产业链整体升级,避免因发展目标同质化导致地区冲突的现实策略。
鉴于上述探讨,保险产业功能区可根据保险业务类型分为五大类:第一,离岸保险业务功能。包括为各类保险主体提供注册地、离岸再保险业务、涵盖了财产保险、船舶保险、责任保险等在内离岸原保险业务、离岸自保业务等。相关国际案例如百慕大、开曼群岛。第二,保险业务外包承揽业务功能。包括保险电子系统设计与维护和数据备份在内的保险IT相关业务、保险产品研发、广告设计制作、呼叫中心业务、健康疗养业务和其他可以进行外包的各项业务。国际案例如班加罗尔。第三,特殊风险保险业务功能。包括航空保险、航天保险、核电站保险、海洋石油开发保险、巨灾保险等特殊风险的承保、理赔、技术支持等相关业务。国际案例如伦敦。第四,保险交易业务功能。包括原/再保险公司、保险中介、自保公司之间的再保险、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团体类人身险保险、保险衍生品等的报价与交易业务和保单转让、保险资金管理与运营业务等。国际案例如伦敦。第五,伊斯兰保险业务功能。即伊斯兰保险的相关业务。国际案例如迪拜。而自贸区各国际区域保险产业功能区中心城市的定位,应当如“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所倡导的,是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根据比较优势与保险地理学原理综合而定。
同理,各保险产业功能区中心城市定位条件情况见图2。
(2)我国九城市保险产业功能区中心城市的定位建议。
福州――区域保险资金管理投资功能区中心城市:福州资源禀赋、人力及生产资料的成本、交通通讯、第三产业方面优势不突出,地理位置优势不如其他城市,不适合大量承揽区域内的保险周边业务。福州的突出优势在于货币市场,福州货币市场资金供应充足、资产投资管理行业发达、经验丰富,城市投资回报率高,适合作为保险资金管理投资目的地。自贸区保险业可将部分资金配置于福州,达到分散投资风险与提高资本收益率的目的,福州定位为区域保险资金管理投资功能区中心城市最为适宜。
广州―深圳――区域人民币离岸保险交易功能区中心城市:广州和深圳在经济与金融、交通与通讯、经济外向程度、保险业务等方面有着遥遥领先的优势,同时金融产品交易经验丰富,但人力及生产资料的成本较高,因此应专注于发展保险相关交易业务。广州与深圳基于地缘关系,可以构建双核型金融保险中心(朱昭瑜,2009),要充分利用珠三角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可依托打造前海保险交易平台,依托与香港澳门的联动优势,打造国际区域人民币保险离岸交易中心,并不断完善交易功能,增强平台的国际吸引力,扩大辐射能力。
南宁――区域特殊风险保险功能区中心城市:南宁在经济与金融、交通设施方面发展程度一般,优势在于人力与生产资料成本方面,适宜定位为区域特殊风险保险功能区中心城市。首先,广西(南宁)地理区位条件独特,中南半岛国家无法提供特殊风险保险相关产品和技术支持满足国内的需求迫切,陆路相邻条件让广西可以直接进行保险服务输出,而海上相邻是开展海洋石油开发保险、海上核电保险业务的必需条件;其次,广西拥有核电站、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成熟的航空与海运行业,又有中国作为支撑后盾,因此科技与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再次,南宁的人力成本较低、各种价格指数稳定,同质的保险服务将由低成本地优先提供。
昆明――区域保险外包业务承揽功能区中心城市:昆明在于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十分突出,宜居的环境能吸引从业者的聚集,同质的保险服务价也更为低廉,并且交通通讯条件良好、第三产业发展程度较好、地理位置优越,因此昆明能够大量地承揽区域内的保险相关周边业务转移,适合定位为区域保险外包业务承揽功能区中心城市。
其他城市――珠海、湛江、海口尽管在经济外向程度、人力与房屋土地成本上具有优势,但经济、金融、保险的发展程度与其他城市差距较大,不适宜定位为保险功能区中心城市。厦门各方面具备较高的发展水平,但稍逊于福州,尤其是资本市场资金量与管理水平方面;另外,厦门外向经济的重点方向应当专注于台湾地区而非东盟,因此不适宜定位为保险功能区中心城市。
以货币投资为例,在澳大利亚,一般来说,由于通货膨胀以及上缴利息税等原因,存款利息几乎所剩无几,因此在货币市场进行短期货币投资不失为一种货币增殖的方法。这种方法包括套汇、对有价证券投资等,其获利通常要高于存款利息。
股票、证券、不动产和货币等四种投资方式在获得的收益上不尽相同,例如一笔10000澳元在十年内对不同资产投资的收益情况:海外股票44800澳元;本地股票36700澳元;
不动产32700澳元;政府债券27600澳元;国际债券27100澳元;货币18800澳元。
诚然,任何一种投资都是风险与收益并存,风险越大,回报越高。因此投资时必须考虑某种投资方式所附带的风险,并充分估量承担这种风险的能力。对风险的评估通常考虑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投资期限,二是在投资期限内每一阶段的投资回报,比如一个5年期投资,最终将会盈利,但也许当投资一年的时候,其利润率可能是负数。有经验的管理基金通常会在其所规定的投资期间获得较好的回报。
那么,管理基金是如何保证获得最好的投资回报呢?
最主要的手段是进行分散风险投资,这样可以克服一种投资方式固有的风险几率,通过不同产品如股票、债券、不动产、货币投资的组合搭配,达到减少风险最终获取最大收益的目的。
如何进行搭配是对每家管理基金的技巧、经验与能力的考验,通常来说,股票投资风险最高、收益也最大,但对管理基金来说,对股票的投资不会超过一笔信托基金投资总额的50-60%,其余40%左右的资金要采取与其他投资方式搭配的方法。分散投资的最大特点是每年的投资回报率都有不同,但取得投资期限内的预期目标是管理基金所追求最终结果。
分散投资的另外一种形式是实现对投资行业和证券种类的多样化。例如对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同时选择投资期限短、风险小、回报率也小的办公楼、酒店、商业中心以及期限长、风险高、回报率相对也较高的矿业、交通、电讯行业的有价证券。管理基金通过其丰富的市场经验以及具有商业头脑的精算师和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为投资者进行最好的选择。他们将个人零散投资聚集成庞大的基金,巧妙地经过他们的安排,投入到各种行业领域以及各种金融票据之中。即使对投资人个体来说,其投入的资金很少,但可能这笔钱已经被管理基金投入到若干公司的股票、政府国债、矿山、酒店等等不同的产品中去了。
为了分散投资风险,进行海外投资也是管理基金投资分散化的一种手段。澳大利亚股市成交量不足全球股市的2%,因此世界证券投资市场为澳大利亚投资人提供了98%的获利机会。进行海外投资的好处包括:
一是更大程度地分散投资,不仅对不同行业部门也可对不同国家的有价证券投资;
二是可对世界一些知名跨国公司投资,如微软、雀巢、佳能、麦当劳等,从而获得更大的资金回报;
三是可以对一些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兴国家投资,其投资回报率要远高于市场相对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
对于个体投资者来说,由于缺乏对海外市场的了解以及各种原因,直接购买海外有价证券有很大难度。而通过管理基金就是这种操作变成可能。因为管理基金对国际市场有专业研究和监测,长期关注股票和货币走势,可以随时提出各种不同的投资机会以及降低投资风险的方法。
一、发展迅速规模庞大
投资管理基金在澳大利亚被称为单位信托基金(Unittrustfunds)。它和美国共同基金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独立信托人的概念不同。在澳大利亚由资产管理公司承担信托人的财务职责。其他的一些区别还有:资产类型,如投资于地产的信托基金很普遍;基金销售主要通过独立财务计划公司进行,几乎没有基金由经纪商销售;另外,基金费用较高。
从1996年6月到1997年6月,单位信托基金增长达到创记录的25%.其中30%来自于新入市资金。信托基金按资产类型分为四大类:固定收入基金,地产基金,证券基金,期货、期权和货币基金。
信托基金有上市基金和非上市基金之分。上市基金一般是封闭式基金;非上市基金亦即开放式基金,其基金资产由投资顾问评估,主要是由地产信托基金构成。非上市基金由基金公司回购,因此拥有较高的货币平衡水平。按规定,信托基金每周进行一次估值。不过,现在一般都是每天估值。基金卖出价和赎回价是相关的投资组合变现的假设成本。信托基金既可由基金公司直接销售,又可以通过财务顾问或经纪商销售。目前很少通过经纪商销售。在基金募集前,必须订立信托契约。对于养老金业的基金管理来说,作为集合工具的单位信托基金(未注册)越来越普及,这个趋势还将继续下去。澳大利亚证券委员会负责制定有关单位信托基金的监管法规。此外,1991年的《公司法》有关条例也适用基金业的相关活动。近年来基金资产的增长主要源于零售养老基金品种的扩大。
澳大利亚管理基金的发展大约有近二十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高利率政策,资本增殖速度加快、股市兴旺,同时养老金制度在所有雇员中得到普及,澳大利亚基金规模迅速膨胀。管理基金最近几年来发展尤为迅速,尤其在1997-2001年间,行业产值的年增长率达到11%左右。公众对参与管理基金的意识不断增强、管理基金的新品种、新手段、新技术不断涌现,其行业发展的增长率已经超过澳大利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水平。
澳大利亚基金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基金之一,也是除美国以外最复杂的基金。至2002年6月底,澳大利亚各基金管理公司共掌管大约7000亿澳元的基金资产,基金数量3000多支。其中养老保险基金大约3500亿澳元,人身保险基金约1700亿澳元,其他零散基金1800亿澳元左右。按资金来源不同,澳大利亚的基金可以分为零售基金(retailfunds)和批发基金(wholesalefunds)。
所谓零售基金,是指个人缴纳的资金形成投资基金,比如个人养老金和人身保险基金等。其他主要零售基金还包括:公共单位信托基金,约1500亿澳元;友好协会基金,60亿澳元;共同基金80亿澳元;货币管理基金300亿澳元。
批发基金则是指由单位、公司或组织机构的出资。批发基金的主要形式有:海外投资基金、政府基金、其他保险基金、捐助基金等。
在澳大利亚,零售基金约占基金总量的60%,批发基金大约为40%.零售基金近年来增长速度很快,主要是由于政府强制实施养老保险计划所致。到2002年政府要求所有雇员必须将9%的工资收入用于养老保险,客观上将大大增加养老基金的规模。预计2005年,澳大利亚养老金将突破5000亿澳元。
从投资方式来看,澳大利亚国内证券和期权投资增长最快,其次是短期国内债券、海外资产及国内不动产投资。
目前各种投资方式所占市场份额大致为:国际固定利率债券为0.4%、不动产投资2%、国际股票8%、澳大利亚固定利率债券12%、澳大利亚股票19%、复合投资49%.
二、集约化管理国际化经营
澳大利亚管理基金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80%以上的零售基金由大型基金管理公司掌握,而这些公司绝大部分是银行或者保险公司。
目前,澳大利亚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是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其掌管的基金占全部基金总量的13%左右;其次是安保集团,这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保险公司,占市场份额的11%;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占8%;BT全球资产管理公司,占6%.
2、基金管理的集约化趋势加强
过去,澳大利亚基金管理机构非常之多,小而分散。而近年来,管理基金兼并重组异常活跃。通过大量的并购活动,分散的资金逐步并入到大银行集团或保险公司手中。目前90%左右的基金掌握在29家大型基金管理公司手中,其中10家大型基金公司掌握了52%的各类基金。
3、澳大利亚基金管理行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很高,这也是管理基金行业本身特点所决定的。
目前在澳大利亚,外国注册的管理公司大约35家左右,占基金管理公司的33%,基金总额的48%.
澳大利亚一些比较著名的国外基金管理公司有:AXA、BNPParibas、CreditSuisse、FidelityHSBC、Invesco、MerrillLynch、Schroders以及Vanguard等。
4、尽管澳大利亚基金以国内投资为主,但近几年海外投资不断增长。
澳大利亚基金国内市场的特点是市场平稳,风险较小。获利有把握。但毕竟由于市场太小,另外海外股票市场的利润率高于澳大利亚国内市场,由利益驱动,必然使一部分资金转向海外市场,这也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必然规律。
1997年澳大利亚管理基金中大约只有5%左右的资金对海外投资,而去年这一比例提高到8%.预计随着养老金规模扩大,今年海外投资的比例将达到10%左右。在海外投资的方式上,主要以股票、期权、债券为主,而货币投资非常有限。在国家的选择上,澳大利亚基金主要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金融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为主。
亚洲金融危机后,一些金融市场相对比较完善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加快,金融投机的利润率又大大高于欧美等国家,因此一部分澳大利亚基金开始关注亚太市场。目前澳大利亚基金在亚太地区投资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是韩国,其次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
三、富有潜力可资利用
目前共有两支澳大利亚大型基金着手开拓中国市场业务。一是麦觉理银行的中国地产基金,另一支是安保集团的Henderson环球基金。这两只基金目前从事的主要是中国房地产业务,而安保环球基金也是与麦觉理银行合作在上海从事房地产开发。
针对上海住房市场的兴起和中国房贷规模扩大,这两支基金对中国房地产开发的前景充满信心。然而时至今日,中国证券市场仍未对外资开放,因此以麦觉理银行为先,独辟蹊径,希望籍向中国房贷市场证券化提供经验为先导,进入中国市场并为将来能够直接从事基金投资业务做准备。
1995年初,麦觉理银行在上海以25万美元注册成立麦觉理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并与中国建行达成协议,从事房屋贷款前服务和产权登记服务业务,并成为首家经营此项业务的外资独资公司。双方达成协议,由麦觉理银行提供房贷证券化方面的经验,充当售房中介,并根据建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审核标准来收集核实贷款申请材料,从事房屋低压贷款登记等贷后服务等。而建行参照麦觉理银行进行房贷证券化的做法,在国内证券市场发行债券募集建房资金。由于双方的良好合作,以及上海住房市场兴旺,第一期3000套低造价住宅很快就销售完毕。这一成功,激励麦觉理再准备与建行合作继续通过房贷证券化集资,兴建第二期甚至第三期住房。
此外,麦觉理最近还准备与SchrodersAsiaPropertiesLP地产公司签订谅解备忘录,合资组建一个专门在上海开发住宅房的基金管理企业,运用上述方式,目标在今后5至10年内开发将近10个项目,共6000套公寓。麦觉理还与安保henderson环球基金合作,在中国证券市场集资,兴建上海澳丽花苑公寓住宅,并由麦觉理进行项目管理。
目前澳大利亚基金在中国开展的业务与其在世界其他地区开展的投资业务有很大不同。
澳大利亚基金对海外有形资产投资的通常做法是直接投资并控股一家或几家本地企业,获得该企业对某一项目,如房地产或基础设施项目的独家开发与经营权,之后在当地证券市场发行债券筹集项目资本。通过项目的直接经营偿还集资成本并获得利润。
例如麦觉理基建(MIG)最近在美国投资兴建的收费公路项目就是这种类型。麦觉理基建直接投资5480万美元收购美国圣地亚哥高速公司伙伴集团81.6%的股份,特许独家开发造价5.8亿美元的SR125号高速收费公路。麦觉理基建于今年3月在美国资本市场发行首期债券,用于工程的前期费用及营运开支。2006年将发行第二期债券筹措剩余工程资金。该收费公路工程是麦觉理首次涉足美国市场,其投资方式在澳大利亚基金海外投资中比较典型。
可以看出,麦觉理在中国和美国等国家的投资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差别。由于中国投资证券市场、人民币本币业务未向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开放,因此外资尚无法在中国资本市场从事发行债券为项目集资的业务,从而也不可能进行项目的直接经营管理。
澳大利亚管理基金是世界上最大的基金之一,也是亚太地区仅次于日本最大的基金来源。由于澳大利亚政府实行的强制养老金制度,使澳大利亚基金在近期的增长率之快,在世界上也属罕见。预计至2010年澳大利亚管理基金的规模将达到15000亿澳元,也就是说在现有基础上将翻一番。随着基金规模的增长,澳基金对海外投资也将呈不断增长之势。
海外投资必然要考虑投资对象国政治经济的稳定性,对于基金种特殊方式的投资,除上述因素以外,以下两个要素十分关键。
第一,所在国的法律与金融监管体系是否健全并与国际惯例接轨;
第二,所在国金融信息的公开性及与投资国金融合作的密切程度,比如所在国对投资公司所需要的银行系统资料进行保密,而且相关法律措施不健全,将使投资商无法进行合理索赔,势必造成投资者望而却步。
目前澳大利亚依据上述标准,对世界30个主要金融交易中心和37个次中心进行了评估,并按适宜投资的程度,将这些中心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具有良好法律保障和行为规范的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二类是比较满意的有9个,包括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
排在这两类之后的有40个。澳大利亚明确提出对第二类和第三类地区进行基金投资需要采取审慎的策略。
目前中国没有排在第一类国家和地区之内,因此澳大利亚基金大举投资中国尚有困难。然而这并非说明澳大利亚基金对中国没有兴趣,恰恰相反,近年来澳大利亚一些大银团、保险公司纷纷表现出愿意来华投资的热情有的还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或代表处。
例如澳国民银行、西太银行、澳新银行、联邦银行、安保集团、邦联集团等澳大利亚的大型金融机构均表示希望大力开拓中国市场,而这些金融机构每家都掌管着数百亿澳元的管理基金。如果我们能够积极、有效、合理地利用这笔资金无疑将成为中国利用澳大利亚投资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