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体育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

第1篇:初中体育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体育游戏 初中体育 运动能力

新课标改革对初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并逐渐加强体育课程多样化开展的重视。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呼吁下,各个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共同发展,体育所谓初中教学中的重要课程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使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否则很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不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必须要采用学生比较同意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体育游戏教学,这种教学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体育知识的掌握。

一、体育游戏特点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游戏教学设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而体育游戏作为一种比较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具有显著的特点。首先,体育游戏充满智力性,体育游戏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具备相应的体力,而且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必须要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以便最大限度的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体育游戏也具有竞技性特点,所以体育游戏开始之前学生必须要充分的了解游戏规则和特点,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相处战神对方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具智力,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其次,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教育性。体育游戏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更好的教育学生学习体育,学生在体育游戏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对游戏有一定的了解,掌握游戏实施的规则和方法,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也要养成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习惯,在合作中体会到体育的乐趣,以便学生以后更加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再者,体育游戏的开展具有多样性。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游戏,加入游戏成分,能够促进体育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一般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动作的学习,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游戏教学方式的实施,使学生通过游戏掌握体育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的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二、基于初中w育教学改革的体育游戏设计

体育本身就是一个趣味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准备活动、实施常规训练的过程中都可以加入游戏,让学生在玩乐中就掌握了体育技能和知识,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感受。

1.依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实施体育游戏设计

在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同样的游戏可能会因为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差异性收到的效果也不同,所以在将由于纳入体育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安排。初中阶段的学生性别差异已经显示出来,在心理上出现一种异性效应,利用这种效应在耐久游泳、跑步等教学中进行游戏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耐久性。

2.在技术教学中进行游戏教学设计

初中生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排球、足球等球类运动一般都属于技术性体育项目,这些体育运动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智力和体力等方面的要求均比较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重复性训练提高学生技能,但是这种重复性的训练比较枯燥、乏味,容易降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基于此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锻炼中融入游戏教学方式,提高体育锻炼的趣味性。比如在练习排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传球比赛,并设立胜利奖项鼓励学生获胜,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游戏开始前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实施相互传球动作,并记录下在这个时间段内每个小组传球数量,最后传球最多的小组获胜。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每个小组内的成员为了获胜就会特别注意传球的动作和技巧,提高传球速度。通过这个游戏的设立使学生掌握了传球技巧;同时获胜的小组能够提高体育学习自信心,加强自身体育锻炼,为后来的体育学习奠定基础。

3.在规律性教学中实施游戏教学设计

体育教学中有很多规律性的问题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体育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一定的规律性实施选择,并且在涉及到额过程中必须要按照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体育、技术动作规律等等。比如从认识规律方面来看,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不是太好,所以教学中尽量选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体育游戏,同时要将游戏形式、目的和过程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从运动训练规律方面进行分析,教师在体育游戏活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参与游戏活动中的体力比那话,并能够及时调整学生活动量、活动强度,从而达到游戏目的。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是初中教学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而体育游戏设计作为一种创新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参与的积极性,丰富体育教学,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体育动作,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云超、田爱华.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游戏设计[J]. 新课程・中旬,2015 (11):493.

[2] 王振. 巧妙设计教学方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J]. 才智,2014(27):161-161.

第2篇:初中体育教学设计范文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022

习题教学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帮助学生学习和建构科学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任,同时,习题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好的习题教学致力于促进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掌握和科学的思维习惯的养成,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师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到习题教学的重要性,还必须精心设计习题教学,充分发掘习题教学应有的功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加强题组设计不失为有效进行习题教学的好方法。

一、精心设计过渡情景,促进抽象规律把握

科学教学中的规律性知识是抽象的表达,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需要在习题教学中增加习题背景,加强感性情境的设计,精心设计过渡情景,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一个从感性到抽象的渐进过程,促进学生对科学规律的深度理解。这样的习题教学,既符合规律性知识的产生过程,又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的。

案例1.掌握“杠杆平衡条件” 的题组设计

涉及杠杆平衡条件的计算及应用问题,初中阶段学生若能顺利找到杠杆五要素,并会应用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杠杆平衡条件等,就奠定了该知识点学习的基础,就能更好地学习变了形的杠杆,使知识顺利迁移。

(一)设置基本知识情景,促进科学规律理解

图1 图2

如图1所示,这是一根普通的杠杆,按照图中显示先画出支点、动力和阻力,再让学生找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再来看图2是一个手摇抽水机的实物图,画出简图,你能顺利找出杠杆的五要素吗?在图中画出来。

设计意图:要想掌握规律,熟练地应用规律,必须先准确理解规律及规律的各个要素,包括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材利用了跷跷板和撬棒、撬石头这种比较直观的方式来让学生认识杠杆的五要素,为了顺应学生的思维,对接教材内容,教师在设计题组时宜选用更多的实例,即不一样的杠杆模型,特别是要让学生学会找动力臂和阻力臂。为了强化学生找对两个力臂,习题中要引导他们先找对支点,然后在不同的杠杆模型中找动力臂和阻力臂,以为接下来学生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奠定基础。

(二)设置延伸性情景,准确认知规律性知识

一根杠杆AB长1m,支点距B端0.4m,现如图3所示在A端挂一个重200N的物体G1,若要使杠杆平衡,则要在B端挂一多重的物体G?

设计意图:该情景设置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并找对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然后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进行计算,从而强化对于杠杆知识的应用。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在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本身来看,却未提出太高的要求,重在打好坚实的基础。通过情景的延伸,意在获取对规律更准确的认知,以便更好地应用。

(三)设置同质变式情景,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图4中轻棒OA可绕O点转动,OA长1.8m,在杆上距O点0.6m处的B点用绳挂一个重120N的物体G,若要使OA如左图所示位置平衡,则在A点应施加的最小力为__________N。

设计意图:与设置情景二有很大的区别――力臂的寻找更为复杂,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计算也要求更高,还要判断什么时候的力是最小的,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同一个研究对象的特征,教师设置的情景是不同的,但是在不同情景下,学生需要运用的科学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质上是一样的。这样的情景设置,既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又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升他们在不同情景下运用科学规律和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设置陌生化情景,运用中加深规律认知

题1:图5为锅炉保险阀门,受蒸汽推压的阀门的底面积为S=10厘米2,OA:AB=1:3,若锅炉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6×105帕,则在B处应挂多重的重物?

题2:图6中一根粗细均匀的杠杆可绕中点O自由转动,杠上挂有质量不等的实心铁球A和B,此时杠杆平衡。现将两球同时浸没于水中,则杠杆将( )

A:仍平衡 B.左端下沉 C.右端下沉 D.无法确定

设计意图: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的高低是判断学生对规律性知识掌握与否的标准。教师设置陌生化情景,其目的就是防止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一知半解,机械地死记硬背,引导他们从新的情景出发,针对具体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看清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规律性知识。

这两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规律的应用以及如何和以往学过的知识(如压强、浮力等知识点)综合应用。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个规律的应用,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全面认知规律。由此看来,要真正考查学生对规律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设计习题组的时候,最好的方式是对现有题目的背景特别是书本上的题目背景进行重新改变,让学生在新的情景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规律性知识。

二、设置多样化情景,掌握科学方法

题组设计的关键在于一个“组”字,题目的设计不是单一的、平面的、零碎的、浅层次的,而是通过一组题有机融合不同的习题情景、不同的解题策略和方法、不同的解题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特别是一些形似质异、形异质同的题组设计,能有效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迅速建构,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迅速提取和方法掌握。

案例2.电学知识题组设计

题1.学习电学知识后,物理兴趣小组对亮度可调的应急灯进行了探究,发现它的亮度调节开关相当于一个滑动变阻器,电路如图7所示。闭合开关,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对其进行测量,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灯泡变亮的过程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变化情况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不但能让学生理清串联电路各个电表所测量的是哪个用电器,让学生巩固对电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而且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注重对串联电路各个用电器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挖掘。

题2.图8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后,电路正常工作。过了―会儿,一个电表的示数变大,另一个电表的示数变小,则原因可能是( )。

A.电阻R一定断路 B.电阻R一定短路

C.灯L的亮度可能不变 D.灯L可能变亮

设计意图:在基本电路保持不变,用题1的设问改为现在的条件,看起来是同质的问题,但实际上又是深一层的运用,是更高层面上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可以促进学生在新的情景下迁移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析电学知识的题组设计从认知策略的学习来看,从先理清串联电路各个物理量的关系、到电路故障的分析再到控制变量的深一步运用,最后学会混合电路的分析,从习题的编序来看,利用电学中知识的相关内容,把单一的、简单的问题情景扩展到多样化的、复杂的问题情景,能改变和丰富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从不同的角度设问,从不同的问题条件设问,由此及彼,步步为营,层层突破,有益于学生全面完整地认识某一类型的问题,找到较全面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设置认知缺陷性题组,有效提升复习效率

复习课,特别是中考复习课,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习题教学。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讲,做好了习题教学,中考复习也就成功了一大半。在中考习题教学中,如果能够精心设置题组,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或者在中考中可能容易出现的问题,呈现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暴露出来的读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认知缺陷,那么就一定能帮助学生解决复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学力,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

案例3 .初三一轮摩擦力复习的题组设计

(一)摩擦力应用的基本知识、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题1.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以下猜想:

A.与压力大小有关 B.与接触面的粗牲程度有关

C.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D.与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小组利用图9所示装置及有关器材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见表1。

(1)由序号为1、2、3的三次实验,可验证猜想_______(填字母);

(2)要验证猜想D,应选取序号为________的三次实验。

(3)根据表中信息,能否验证猜想D? ________ (填“能”或“不能”)。

设计意图:一是巩固实验设计时控制相同变量和设立对照组的原则;二是让学生熟悉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三是让学生了解各个影响因素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关系;四是指导学生感受解题时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其他因素无关。

(二)暴露摩擦力应用时的常见错误

题2:如图10所示,用一拉力传感器(能感应力大小的装置)水平向右拉一水平面上的木块,A端的拉力均匀增加,0 -tl时间木块静止,木块运动后改变拉力,使木块t2后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计算机对数据拟合处理后,得到如图11所示拉力随时间变化图线,回答下列问题:

(1)当用F=5.3牛的水平拉力拉静止的木块时,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牛;若用F=5.8牛的水平拉力拉木块,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牛。

(2)如图12所示,为研究滑动摩擦力F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压力FN大小的关系,在重力为17牛的木块上每次增加1牛重的砝码,分别用水平拉力F使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测量数据如下:

木块对水平面压力FN(牛) 17 18 19 20 21

水平拉力F(牛) 5.1 5.4 5.7 6.0 6.3

根据表格数据,得出滑动摩擦力F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压力FN大小的关系式为 。

设计意图:充分暴露学生在摩擦力应用中的常见错误,分析错误原因,弥补知识缺位。

课堂上,安排学生自己独立在纸上做题,教师巡视指导,找出做题错误且错的不一样的学生,把他们做的题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三)摩擦力和其他知识相结合的应用

题3.如图13所示,光滑的地面上有一足够长的木板,在木板的右端固定着一个滑轮。(不计绳和滑轮间的摩擦),木板上面放置一个小木块,小木块一端连接着弹簧测力计。当拉力F为5N时,木板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拉力增大到10N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0N,

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N

C.木板仍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D.小木块将保持静止

图13

设计意图有二。一是注意审题。“光滑的地面”是木板和地面没有摩擦,摩擦力来自木板和木块之间。二是能结合滑轮和二力平衡的知识解题。F为5N时木板匀速直线运动,为滑轮为动滑轮,所以f=2F=10N,当拉力为10N时,接触面和压力都不变,f仍然为10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仍然为10N,木块保持静止,但木板由于受力不平衡为加速运动。

第3篇:初中体育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教学方法 拉近距离 关注学生 巧妙提问

英语课堂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关系,教师需要不断提问学生,让学生的注意力放到课堂上,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保持对话的状态。当然在对话中老师要巧妙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做出反应。究竟如何提问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呢?就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上为什么要对学生提出问题

1.激发学生思维。心理学实验表明,中学生在课堂注意力大约是15分钟,所以我们需要在浓缩课堂内容的同时,还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间断性的活跃状态,延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学生在一节课中,难免会有注意力分散的情况,教师不能立刻停下来,而需要用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提问的方式能够缓解课堂中学生听课的疲劳,给大脑皮层新的刺激,激活他们的思维。

2.考查学生知识的接受情况。教师在传授新知的时候从哪里验证学生是否接受新知呢?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教授新词汇后,可以将其融入问题中,由学生运用已学的词汇表述出来。学生能够表述,则说明已初步掌握了新词汇;若还不能表述,就需要强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及时提问是获得教学反馈的一个有效方法,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3.适当活跃学生的学习气氛。课堂中遇到教学难点,大部分学生是低头不言,这样时间长了不仅会使学生厌倦该学科,还会给学习上带来一定的压力。我在教学“练习买东西”这部分内容时,要求学生在课堂同组内相互就相关句型进行提问:(1)sth.costs(sb.)+金钱(某物花了(某人)多少钱)(2)(doing)sth.costs(sb.)+时间(某物(做某事)花了(某人)多少时间)。学生通过现场表演的形式,及时将所学知识演化为感兴趣的情景,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问给教学带来了欢声笑语,给学生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二、课堂提问,巧抓时机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提问的方式多样。常见的提问方法有:针对教学内容提问,发现学生注意力转移时特意提问,检测学生接受情况时提问等。我们需要在不同情况下,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有的放矢,让学生在提问中获得新知。

1.情境导入最能引起学生注意。每节课开始,学生的注意力还没能转入课堂,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紧抓课前两分钟做引导工作,让学生意识到现在已经上课了,需要将注意力放到课堂上来了。如果我们进入课堂就开始新的内容讲解,学生也许还没有回过神来,一时听不懂,就会不知所措。如果能借课前2分钟的时间将学生的课间心收回来,就会更好地导入新课。如在教授学生分析Here it is.与Here you are.时,可问:“where am I?where is he?where is my schoolbag?where are we now?”等,给学生一个进入课堂的时间,之后再具体分析所要学习的内容。这就提醒学生,现在已经上课了,要把注意力放到教学内容上了。

2.学生注意力转移时提问。学生在学习中总会在不经意走神,学生走神的时候往往自己不知道,而站在讲台的我们会第一个发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及时吸引学生注意,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提问,让他们注意到自己的注意力已经分散了。这样教师既不耽误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又对该生提出了要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可以不断提出新问题刺激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3.在课堂结尾时提问。课堂结尾的5分钟是教学最为宝贵的时间段,教师应将课堂内容放在最后,将精华总结到位,切不可一堂课过后不做总结,让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中找不到重点,这样的课堂就是无效的。提问的方法最能引领学生抓住中心,从而在课后复习中很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课堂提问需分层设计

每个班的学生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差距。根据这些差距,教师需要预设提问内容。如果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提出较为简单的问题,学生就会过于放松,甚至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如果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提问内容较有难度,就会使学生产生困惑,甚至丧失学习的自信,在教学中要方式多变。

1.面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提问要有深度,让学生通过思考后获取答案。如在牛津英语七年级预备级中“Greetings”(问候),可以让优等生当老师向其他同学提问,这样他们获得肯定而充满自信,又通过提问中达到检测的目的。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符合学生是教学的主人这一理论,使学生在提问中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并非放任自由,而是做好导演的角色,使学生既好又快地接受知识。

2.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要顾及学生的自尊心,提出较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得到肯定中树立自信。如在教学“Meeting each other”(互相见面的问候)时,可以由部分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后进行演示。当学生回答正确时,仍需要给予肯定,这种演示性的提问方式能够强化他们对于知识的记忆,让他们既在其他同学面前留有面子,又增加自信。

正确的提问方式,能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也是获得教学反馈的一种方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一直保持,但通过教师的各种提问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在课堂中得到较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第4篇:初中体育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现代教学中,许多教师的课堂提问却是随心所欲,没有一个系统的提问设计,如果这样,就起不到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应起到的积极作用。 那么,在课堂问题设计时应该注意那些方面的问题呢?

一、明确针对哪些内容提问

第一,要抓住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我在讲授《山中访友》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我直书课题,然后让学生想像:“作者到山中访一个怎样的朋友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后,一个个举兴起了小手 “作者到山中去访一个世外高人,他的武功天下第一”“去访一位得道的高僧,听他讲论佛经”“去访一位像陶渊明一样的怀才不遇的隐士” “作者只是去访一户在山里的帮助过自己的普通的山里人”……学生的兴趣高涨,我不动声色,让他们翻开书,自己去书中求证,看谁说得对,学生们急于想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一个个急不可待地翻开书读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抓住疑问点提问。抓住疑问点提问既可化难为易,又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比如我在讲授《风筝》一文时,学生对文章中关于“精神的虐杀”所反映的社会现状的问题感到难于理解,为此,我提出了三个问题:①作者对小弟的精神虐杀过程中,作者与弟弟各自的表现如何?②他为什么敢于以小弟那样?③这种虐杀在当时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吗?学生四人一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交流过程中问题的理解难关慢慢被突破。 我――傲然 成就感 按自己的意愿办事 小弟――惊惶 瑟缩 绝望

在这一过程中我问学生:“如果这个小弟是你家中的小弟,你会怎么处理?”学生通过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小弟不会反抗。在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封建家庭中的男尊女卑、长兄如父等封建家庭等级制度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从而更进一步联想到整个封建社会,再结合历史知识完成了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从而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第三,抓住矛盾点进行提问。此种提问以抓住一对矛盾或抓住一个现象提问,使讨论的中心直指课文的重难点。仍以《皇帝的新装》为例,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善良的老大臣、诚实的官员、皇帝以及那些农民们为什么明明什么也没有看到,但他们却都说这布美丽?”这时就抓住了一个矛盾点:即“什么也没有”和“夸衣服美”,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很快找到了答案,原来一切缘于人们心灵深处的虚伪、自私、爱幕虚荣,而这种性格的人往往会上当受骗,课文的重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而且学生还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明白了在生活中如果拥有像书中人物那样的性格,一定不会上当受骗,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二、注意课堂提问的形式变化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时都很清楚,这就像再好吃的东西如果吃多了也会觉得不好吃一样。课堂提问的形式在原则上是师问生答,从而控制一节课的节奏。我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点自己的做法。一是追问型,就是把所传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地提问学生,其特点是老师发问时语气急促,问题间间隙时间短,这种提问形式能创设热烈气氛,训练学生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并且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我在讲授《山中访友》一文时设计了这要的一些问题:作者到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是如何称呼这些朋友的?这些朋友都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二是开拓型,用于训练学生运用学到的基础知识及原理进行创造性思维。具体又可分为三种形式:①方法性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获得的知识的学习过程,教会他们总结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探取新知识的效率。例如我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分析景物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通过对分析过程的总结得出了结论:先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如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分析,再从描写顺序入手,看作者的观察点,然后再分析作者的文法如修辞、句式等。②是创造性提问,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主要发展学生想象力,如我要讲作文的立意时,先让学生做思维发散训练,比如出示一个图型“”把它想像成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事物,并赋予它某种精神,40个同学就会有40种想象,大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三、注意提问问题的难易程度,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

问题太容易,学生会把成功归于任务很容易,而任务很难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和信心,即使成功了也会把成功归于侥幸。只有适度或者真正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才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从而产生自豪感,促进能力的提高,增强信心,并产生快乐。

第5篇:初中体育教学设计范文

一、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影响下,忽视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一周只会安排一个课时。并且,其他教师占用体育课堂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现象导致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敷衍了事,无法发挥出初中体育教学效果,对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不够重视。

2.教学方式单一

初中学生富有朝气,对枯燥的书本理论知识不感兴趣,而理论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现代教学需求。但是,大多数学校的教学配套设备不够充足,教材选用比较陈旧与落后。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设置无法满足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体育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由于器材与场地的限制,大多数选修课程开设不够全面,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通常让学生自由活动。同时,体育教学缺乏理论教学,其中理论与实践无法结合,导致体育教学效率低下。

3.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观念落后

师资力量的缺乏会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本来是初中教学的薄弱环节,大多数学校过分重视文化课程教学,导致体育教?W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具有领导性科研人员,使得体育教学随大流。根据教材来安排教学内容与进度,无法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体系。另外,教师带的学生较多,在扩招之后,每个教师的任务繁重,无法进行科研工作,对每个学生的状态无法及时了解,从而导致因材施教无法顺利开展。在教学观念方面,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与体育爱好等关注不够,无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合理安排教学,使得体育教学效率较低,学生积极性不高。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巧妙设计教学方法

1.应用分层教学法,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学生在性别特征方面逐渐明显,男生与女生的生理结构与体质会存在明显的差异。另外,每个学生的体质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部分学生体质较好,而有的学生天生体质比较差。同时,学生的兴趣也有所不同。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体育教师需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来开展分层教学。可以根据学生性别、兴趣爱好、体质等进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对其体育活动训练难易程度、强度等合理划分,以确保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2.采用游戏教学法,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游戏也属于体育活动中的一种,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在开展游戏教学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喜好进行了解,从而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教学。例如,在接力跑练习的时候,在学生掌握接力跑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可以开展接力跑比赛,让学生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并在比赛游戏活动中对体育知识与技能进行巩固与掌握。

3.在合作教学模式中,提高教学有效性

第6篇:初中体育教学设计范文

一、进行小群体教学,创设交往情境,培养合作意识

小群体教学在体育课程中是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同组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通过互动、互助、互争,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针对学生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突破原有教学组织形式的束缚,创设学生通过交往而获得提高和成功的机会,增加学生的交往,采取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相适应的小群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互动能力、交互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以及健康个性的养成。通过把学生组成条件相同的小组或小群体,有利于学生积极进行组内交流,互帮互助,提高合作能力;异组间学生的竞争可以发展学生的竞技能力和对困难的挑战能力,同时异组之间的相互帮助,更容易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带有探索性问题的情境因素,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开启学生求知的心扉,点燃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追求的热情。体育教学的过程需要采用一定的情境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促进师生双边活动的有效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或教师设置一些特定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质疑,产生探究的欲望,主动去发现问题。一种是依据教材背景和学生的(年龄、知识经验、智能水平等)特点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在教直道快速跑时,先让学生回想在数学课中所学到的直线知识,再设计直线和非直线的两种路线,让学生发现两种路线距离的长短和消耗体力大小,使学生从中悟出直道跑时路线一定要跑得直的道理。另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之初针对所学教材,由教师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探究问题的答案,如教蹲踞式跳远时,先设问助跑的节奏是怎样的?助跑的距离应怎样量?这个技术动作的关键是什么?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让学生去自行“发现”,使学生从中体验到“自己作为发现者的权威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就必然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三、提倡合作探究学习,创设合作探究情景,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大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人才。

创造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创新能力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更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少年儿童的灵性也就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他们也是天生具有创造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发。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一些教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促使学生被动地去“主动”思考,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沿着教师指出的确定前提出发,经过合乎规定的学习过程,再得出确定的结论,势必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更多自主的空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四、创设困难磨练情景,学会放弃,敢于失败

在体育教学中,也并不全是让学生体验成功与胜利的感受,在一些时候,让学生承受失败与困难也是相当必要的。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和提高要求,加大困难度等方法,让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来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勇敢顽强、努力拼搏的精神是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但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反而造成某些过于自信的人不愿直面挫折,不敢接受失败的心理,因而也往往采取更为积极、竞争、冒险的行为, 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如果任其这样继续下去,会引起心理扭曲,造成肢体伤害,这时教师可侧面引导他们暂时放弃,敢于失败。劝诫他们“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败乃兵家常事”,事后帮助他们认真分析原因,潜心锻炼,等时机成熟,以备再战。

五、评价多样化,创设评价情境,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第7篇:初中体育教学设计范文

课文是学生学英语的主要载体,而设问是课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和组织形式。精心设问具有激趣、导学、反馈等功能,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加强问题设计的研究,提高问题质量,是课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问题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效力 1.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英语课文的问题大多是围绕捕捉有效信息或探究事态发展趋势和结果而开展的,随着问题的层层深人,学生的注意力自觉地集中到老师所设计的问题情境之中,求知欲和好奇心不断得到满足,情绪上产生共鸣,疑惑被解开,障碍被扫除。当学生满足了学习的需要,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便会大大增强。2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语言能力。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质疑是思维的第一步。通过对课文的一系列提问,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有利于扩思维的广度,提高思考的层次,发展学生的智力。质疑的过程是对课文追根究底的过程,是对课文不断深化理解的过程,在对课文正确理解和充分挖掘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不断提高,同时,在对老师的设问作各种回答和讨论时,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也逐步提高。3.提供参与机会,发挥主体作用。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格局,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师生互动使教在学中产生共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二、怎样做好问题设计

要使问题发挥上述种种作用,关键要在设计上下功夫,提高问题的质量。1.抓住关键――体现一个“精”字,时下,不少教师的提问太多,常常拘泥于课文的枝节,有的甚至就课文的每句话设问,结果课堂时间占用了很多,学生却感到支离破碎,不知课文的中心或主旨是什么。对课文设问首先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了解梗概,掌握中心。所以,应围绕主线设计几个关键性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关键处,这样既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又利于把握全文。2.注重启发――突出一个“活”字理解的第一个层面是对文章的大意及表层的理解,停留在此往往是不够,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需对文章进行挖掘,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归纳、推理、判断或展开丰富的想象。3.明确任务――围绕一个“用”字英语课是语言实践课,课堂中每一环节的设计都应该致力于为学生运用英语创造机会和条件。设问也不例外。教师对课文提问,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文章,提高阅读能力,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正确的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所设计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有话可说,不要尽是“Yes”或“No”的简单回答,或机械的照搬教材。对较难的问题回答前可让学生讨论,如一人回答不全面,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较多的学生获得参与、表达的机会。

综上所述,设计课文问题要以目的性、层次性、灵活性为主要原则,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这样,课文提问这一平常的形式就会收到不平常的效果。

第8篇:初中体育教学设计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B-

0062-01

评价是由理性的定量评价、感性的定性评价以及科学的价值判断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缺乏任何一个,评价都不能算是完整的。而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评价只是单纯地将目光集中在学生运动能力的直接测验上,以生硬无情的分数替代评价的完整内涵和意义,将评价的三要素片面地归结到量化评价上,并无形地将全体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无端地制造学生的心理门槛。我们有必要将教学评价内容拓展到教与学的每一个角落,切实关注学生的体能水平、运动能力、运动习惯和运动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状况,以不断改进学生的体育学习方式和运动方式。

一、可量化学习内容的理性评价

初中体育教学评价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在可量化学习内容上的理性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体能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控能力的评价。

首先,初中体育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由于智能因子的存在,每一个个体都具有可塑性,都具有某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但也正由于智能组合间的差异性而导致了个体间潜能趋向的巨大差异。体能作为个体的一种特殊能力,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水平,而且在体能内部的组合间也存在差异,如有的人擅长短跑,有的人对篮球运动具有天分,而有的人只对跳跃运动“情有独钟”等。初中阶段是学生系统接受体育运动训练的第二阶段,在该阶段,学生间的差异分化已较为明显。因此,初中体育教学评价应当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体能状况,这不仅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还能发现学生在体育大类中的独善之处。例如,初中体育教师可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调查和记录学生的“闪光点”,以利于因材施教。

其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初中体育教学评价的重点,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必须重视学生对根本性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可设计科学的量表来完成评价目标。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将量表分化为知识测验(纸笔测验)和技能测验(实践观察)两个方面(由具体的指标和细目组成),系统地对学生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进行全方位的量化考评。例如,在学习“武术”系列课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堂“武术技能”考核课,对学生的基本手型、步型和手法、步法进行全面考核,以了解学生对基本功(腿功)、第一路弹腿(冲扫)、韵律健美操以及组合动作等技能的掌握情况。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反应,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二、心理品质的弹性评价

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评价,更多的是关注可量化的考评范围,盲目崇拜分数的至上权威,将考试等终结性评价方式作为初中体育教学评价的全部内容,结果导致学生体育个性的泯灭,使学生丧失主动锻炼的热情。因此,初中体育教学评价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将不可量化的学生心理品质流露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和情意表现。

首先,初中体育教学评价应该关注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的内容,即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课堂表现情况、体育运动和训练的自觉度以及主动探索和解决体育运动问题的积极性等。例如,学习“三级跳远”的内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当延伸至整个教学流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师应观察学生是否对“三级跳远”感兴趣,是否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是否在课堂教学上踊跃参与、积极表现,以及是否自觉地加强自身的技能训练等,并形成一个清晰的记录表,为整体的课堂教学评价提供参考和依据。

其次,初中体育教学评价应当关注学生在体育运动和体育学习中的心理过程和情感意志,即关注学生在初中体育学习中的心理反应、意志力表露、人际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训练的习惯以及表露在可视区域的情感等。例如,教学“短跑”的内容,其涉及的知识技能非常丰富,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跑的基本方法、快速跑的基本方法、预备跑的准备方法、跑步过程中两腿两臂的使用方法等。这个体育运动项目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训练才能掌握,因此,学生容易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和出现各种不同的行为。教学评价应当及时关注和记录学生对“短跑”运动和训练的心理反应程度以及行为表现情况,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后续的体育教学工作。

第9篇:初中体育教学设计范文

一、优化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提倡“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式,把问题情境放在首位。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的实际出发,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也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动机原理,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学习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的内驱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引起认知冲突或置身于渴望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同时,重视思维过程的揭示,在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这一特点反映在课堂上,就是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问题。独特的构思,不同凡响的问题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机的结合和充分发挥,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获取新知识,排除学生心理压力,减轻学习负担,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好的问题设计如同纽带,承旧启新;如同路标,正确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因此精心设计问题,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当前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中存在的主要症结和疑难点

1.课堂提问目的不明确,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比如,在教学《绝对值》这一节内容时,有的老师连续提问学生十多个有理数的绝对值,这种问题没有深度,忽略学生思维过程,学生没有真正学会学习。师生间的问与答属于简单的、不和谐的问题,学生们可以不经思考就能立刻回答的。教师仅仅为了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使整节课徒有繁荣的外表,华而不实,从而使得师生间的“对话”流于形式。

2.提出的问题过难过偏,超出学生的能力,学生不会回答。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课堂被极少数尖子生牵着鼻子走。

3.问题设计门槛太高,没有梯度,学生没有同等学习的机会。

如有一位教师在讲述“二次函数的应用问题”时曾出示过这么一道题: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矩形ABCD,其中AB和AD分别在两直角边上。设矩形的一边AB=xm,矩形的面积为ym2。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教师从出示问题到让学生回答,前后不足2分钟时间,提问时连续抽查3名同学均未能回答完整。

4.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的,安静对学生而言很重要。而我们通常在讨论中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大部分课堂提问时,学生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就必须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认真独立思考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有些时候保持沉默是我们做老师必须做到的。

5.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教学。

课堂上,有老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来讲?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学生答出来理所应当,因为这是的很简单的问题。学生答不出来,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这说明老师的提问随心所欲,学生不愿回答。

6.问题设计不合理,老师的用语不当,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轴对称图形”时有如下一段提问对话:

老师:请同学们回答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的图形”,并举出具体的实例。

学生1:若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后仍能互相重合的。如正三角形、正方形。

教师:请举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的图形。

学生2:中国农业银行的标志。

学生3:还有工商银行的标志。

学生4: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标志也是轴对称的。

老师:同学们的观察较仔细,回答正确。教师紧接着又问:你知道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用户各有多少吗?

很显然,最后一个问题与所讲内容并无紧密联系,反而会打乱原有的教学进程,致使课堂氛围不和谐,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老师要清楚提问的目的,明确其意义,否则提问将是徒劳的。

三、优化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具体策略

1.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著地探索。例如: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等知识时,学生不怎么感兴趣。教师可以教室为平台,以中间排的同学所在的直线为x轴,以中间列的同学所在的直线为y轴,全班同学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坐标吗?教师这样提问,学生马上就有了解决此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这样发问最能让学生跃跃欲试,又能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受到思想教育。

2.设计形象具体巧妙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要新颖巧妙,引人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在提问时,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教材的特点巧妙地设计问题,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例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时,有部分同学同类项概念没掌握好,以至于不是同类项的也合并。所以举例子:“2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等于几个苹果?4个梨加上3个梨等于几个苹果?2个苹果加上3个梨等于什么呢?所以苹果与梨一定要分清楚!”

3.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符合学生思维规律的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考虑到问题的难度与深度,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与具体性,提问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

4.设计开放型的问题。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命题的结构而言的,有些条件开放,有些结论开放,有些过程开放,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联想、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探究活动,逐步得出结论。开放性问题具有多向性、变异性的特点,在思维方面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复习《二次函数》这个单元知识时,设计如下问题:已知二次函数y=x2-2x-3,你能得到哪些结论?①开口方向;②顶点坐标;③对称轴方程;④增减性;⑤最值情况;⑥抛物线与y轴交点坐标;⑦抛物线与x轴交点情况及其坐标。这样的问题,难度不大,学生的参与面广,课堂教学效果好。

接下去又提问:你还能想的更深入一些,还能得到其他结论吗?⑧画出二次函数图像;⑨可以计算图中任何线段的长度,任何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还可以求出图中任何角的度数;⑩可以求出将抛物线沿坐标轴做轴对称变换与平移变换后的解析式。这样的问题能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最后提问:我们还可以反过来思考问题,如果知道上述结论中的一点或几点,能否求出解析式中的a,b,c呢?这样的问题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5.设计诊断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