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审计标准范文

国际审计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审计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审计标准

第1篇:国际审计标准范文

关键词:审计准则;审计目标和原则;比较

一、国际审计准则的审计目标和原则

2008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独立准则制定机构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在得到公共利益监督委员会的批准后,了新修订的七项国际审计准则。这些准则是按照IAASB准则清晰化项目开发的规范进行修订的,新准则将为实现趋同提供更大的推动力,并将有助于加强对审计目标和范围的理解以及有效的执行。新修订的准则包括重新修订和起草的国际审计准则第200号(ISA200)――《独立审计师的总体目标与按照国际审计准则执行审计》。这一基本国际审计准则包含了对审计的总体观点,有助于审计师理解审计目标和范围。准则还定义了国际审计准则的要求和指南各自的权威性,并包含了对审计师的最基本要求。该准则强调了审计师合理一致的专业判断的重要性,以及为支持审计师观点而提供充分审计证据的必要性。

新修订的ISA200一《独立审计师的总体目标与按照国际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中写到:“In conducting the audit so as toachieve its oNective,the overall objective of the independentauditor is to obtain reasonable assurance about whether thefinancial statements as a whole are free from materialmisstatement,whether due to fraud Or error。and to report0n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uditor’s findings,”在这里,笔者认为主要强调了以下三点:一是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这样才能保证出具的审计意见是真实公允的;二是获得合理保证,由于审计过程中客观因素的存在,如抽样方法的运用、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大多数审计证据是说服性而非结论性的、获取审计证据和形成结论时涉及大量判断、某些特殊性质的交易和事项可能影响审计证据的说服力,会使审计人员不能完全保证发表审计意见的正确,而只是作出了合理保证;三是合理保证的对象是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不存在错报、欺诈舞弊,并要求对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应与审计人员的审计结果一致。

二、我国审计准则的审计目标和原则

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规定,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1)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2)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这主要强调了我国审计准则审计目标和原则的合法性和公允性。

三、国际审计准则审计目标和原则与我国的比较

笔者认为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国际审计准则从审计人员自身提出了独立性的要求,并把它列为审计目标的内容之一,而我国审计准则的审计目标中并没有对审计人员作出相应的要求,只在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中提到“独立、客观、公正”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三条最重要的要求。其中独立性原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提供审计证据和其他鉴证服务时,应当保持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并割断影响客观性和公正性的任何因素。国际审计准则将独立性纳入审计准则目标就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上加强了对审计人员的自身要求。

第二,国际审计目标和原则强调了注册会计师只能出具合理保证的审计意见,而不是完全保证,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注册会计师虽然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执行业务但是由于许多客观原因而出具不合适的审计意见面临法律诉讼的情况。而我国的审计目标并没有明确指出注册会计师只能出具合理保证的审计意见,而只是在鉴证业务的分类中将其分为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和有限保证的鉴证业务,没有突出合理保证的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唯一能够基于事实和客观条件而提供的审计意见。而只是提到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第2篇:国际审计标准范文

【关键词】 计件制; 计时制; 地区差异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标准由国家各级财政部门会同物价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共同制定。这种价格制定的独特背景使我国的审计收费与国际惯例有较大的区别。从具体情况来看,我国各地制定的审计收费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各地方政府制定的审计收费规范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各会计师事务所在实际收费中对收费标准的运用很不统一,对审计收费规范的偏离也各有不同。此状况表明,我国的审计收费体系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之中。

审计服务的恶性价格竞争会导致注册会计师以减少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成本,从而引起审计质量的下降,导致审计市场的无序与混乱。就此而论,我国证券市场的审计收费偏低且无统一标准进一步加剧了事务所压价竞争的状况,其直接后果就是事务所依赖于客户,在执业过程中屈从于公司压力,独立性受到损害,造成一些审计违规现象。可以想象,如果市场本身无法淘汰那些独立性低、质量差的审计服务,势必造成审计行业的混乱,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从而使社会公众对会计师的信任程度降低,最终损害整个行业的利益。

从上述内容可看出,审计收费是关乎于审计执业体系良性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我国进行这种问题的探讨,首先要对我国各地区的审计收费标准制定以及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各种收费制度的合理性以及运用情况。为此,本文从探究中国注册会计师各地区的审计收费现状入手,比较各地区审计收费政策的差异,并着重分析计件收费以及计时收费在运用过程中的利弊,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标准体系提供借鉴。

二、审计收费体系现状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业务的收费基本呈现出两种方式:一是依据被审计单位规模定价,即计件制;二是根据工时定价,即计时制。从我国审计执业实务来看,虽然审计收费的计件制和计时制标准体系并存,但其适用性却呈现出分化格局。具体来说,国际四大事务所采用作为国际惯例的计时收费体系,按照较高的标准收取审计费用;本土事务所大多采用计件收费的方式,按照客户总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收费;加之各地区之间的收费标准不统一,本土所之间低价争抢客户、恶性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

同时,我国各地区对计件制和计时制的使用也有很大区别。通过对比所统计到的22个省市地区的审计收费办法及标准发现,福建、江西、新疆3个省未规定具体的审计收费方式;海南、广东、上海、天津4个省市规定该地区事务所审计收费可以采用计件收费或者计时收费两种方式;贵州省规定可以采用计件收费方式,但这些省市均未确定具体的收费标准;江苏、浙江两省仅对计件收费标准有所规定,对计时收费标准未作具体规定;只有安徽、北京、广西、贵州、河南、湖北、湖南、辽宁、山西、陕西、深圳及四川12省市、地区对计件收费以及计时收费规定了具体标准。由此可见,在我国各地区的审计收费标准中,计件制较为普遍,计时制仅存在于部分地区,我国现阶段的审计收费实际上是以计件制为主、计时制为辅的标准体系。

三、计件制收费体系

(一)计件制收费体系的特征

计件制是一种依据业务规模,乘以合理的系数来确定业务收费的标准体系。这种收费标准的关键是要选取特定的业务规模替代变量且确定合理的收费率,因此,其不仅要考虑替代变量的可获得性、客观性、合理性,而且要确保收费率能够合理地反映工作时间、耗费的成本、承担的风险等。

在我国各地的审计收费标准以及会计师实际审计收费中,计件制的依据有资产总额、注册资本及营业收入等因素,其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是资产总额。这是因为:相对于注册资本来说,资产总额以及营业收入能更确切地反映审计的工作量,也表现为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可决定需要实质性测验的样本量的大小;然而,在客观性方面,营业收入数额的可变通性使其波动性较大,有着不够稳定的一面,因此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将资产总额作为审计收费的计算依据。

在收费率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超额累进制,对资产规模的不同区段采用不同的收费率。这种方式的合理之处是能够反映审计规模扩大带来的审计成本降低效应。

(二)计件制收费体系的不足

尽管计件制具有客观依据鲜明、计算方便以及能够合理反映规模成本递减效应等优点,但是在反映收费成本、风险及正常利润等方面存有不足之处。

首先,计件制收费只是对资产规模等简单的量化。即,在计件制下,对审计成本的考量主要是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规模,并未考虑到审计复杂程度对工作量的影响。

其次,计件制收费未能对审计人员所承担的风险进行量化。应当说,审计人员承担的风险从两个方面对审计收费有所影响:一是审计风险的增加直接带来重要性水平上升,从而使审计人员必须执行更多的审计程序;二是会计师应对增加的审计风险要求更多的补偿,以建立“深口袋”来弥补或有的应诉风险。而这样的内容,并没有在计件制收费标准中得到体现。

最后,计件收费不能合理反映会计师事务所所需的正常利润。会计师事务所收费应当体现出审计质量、事务所的声誉差异,使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相匹配,从而促进审计收费、审计质量与事务所声誉成正比的合理市场秩序的形成。但是,类似这样的因素,也没有体现在计件制收费标准中。

四、计时制收费体系

(一)计时制收费的特征

计时收费由单位小时收费和工作时间两个要素组成,单位小时收费须反映审计人员的层级、专业知识以及工作经验,工作时间由工作过程中计量所得。因此,计时收费制度便涉及到两个问题,即如何对人的内在能力定价以及如何科学考核必要的工作时间,这不仅增加了计时收费操作的难度,也赋予了计时制收费一定的主观性。在实际审计收费中,部分地区对不同层级人员规定了不同的单位小时收费区间,会计师事务所在此区间内确定本所不同层级人员的单位小时收费率;相对而言,工作时间则一般以审计人员自己记录、项目经理批准、客户核查的方式表现。

(二)计时制收费的实施难度

计时制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难度。

首先,计时收费标准很难确定。收费标准的确定要考虑审计小组成员专业知识层次和技能、水平、经验,以及提供专业服务所需承担的责任等因素。但是如何确定审计人员的专业级别,又如何体现出不同级别的审计人员有差异的专业水准,以致于使标准客观、合理是很困难的。

其次,审计业务工作总量很难预计。在承接业务时,事务所要根据工作总量确定派出人数、派出人员的等级。这就要求既避免低估工作量而使审计项目最终面临预算超支的窘境,也要考虑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合理预计能为客户提供的专业服务的价值。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规模、纳入合并报表的子公司数量、财务报表复杂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审计时间,而这些综合因素在作出派出人员的人数以及等级的决策时是很难确定的。

再次,计时制下审计业务的实际工作时间很难确定。客户以及审计小组内部对审计时间的监督是计时准确性的合理保障,但实际审计业务中,由于审计小组工作的独立性,客户很难做到对审计工作时间的全面监督;而审计程序执行的复杂性,使项目经理不能够对审计成员工作时间做到精确的记录。

最后,与风险相适应的超额审计收费很难确定。即,如何在计时标准中考虑合理的审计差价,体现服务的复杂性,中介机构的资质等级、社会信誉等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计时制收费的不足之处

计时制本质带有的主观性特征,给计时制收费留下了“先天不足”的缺陷,表现为计时制收费在一定程度上为低价揽客提供了便利。具体来说,与计件制收费不同,计时制收费并不存在客观基础,只要改变派出人员的等级及其工作小时数便可以任意制定审计收费额。这样,就给按被审计单位应允的审计收费数额定人、定时,而不顾及审计质量的情况提供了条件。这既是低价揽客的恶果之一,也进一步为低价揽客提供了理由。会计师事务所之所以能通过降低审计收费来招揽客户,是由于其能通过减少审计时间或者降低人员等级来降低审计成本,这自然导致了审计质量的下降。

五、计件制和计时制的综合比较

两种收费标准体系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具体来说,使用计时收费体系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收费的估计依据于审计工作量对审计工时以及审计人员级别的需求,这与审计规模及审计复杂度密切相关,而后两点恰恰是计件收费的立足之处。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没能形成比较成熟的审计双方的博弈市场,从而计时制这种相对高级的审计收费方式,由于其实施难度及不足,在我国审计行业还比较混乱的情况下,显得有些“水土不服”。计件制由于其具有客观依据、计算方便以及能够合理反映规模成本递减效应等优点,在现阶段还处于主导地位。当然,对于计件制在反映收费成本、风险及正常利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可以在实践中运用计时制作为适当的补充,以完善我国现阶段的审计收费方式。此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审计行业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序竞争的市场秩序逐渐形成,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不断扩张,审计收费的合理形成必然会促进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的不断提升,到那时也许计时收费会成为主要的审计收费标准。就此而论,虽然应用计时制收费标准可能是各方面条件成熟后的必然趋势,但是我国现阶段最好还是采用以计件制为主的审计收费标准体系。

六、关于改进我国审计收费方法的建议

(一)应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体系,并考虑地区差异

面对我国各地区审计收费政策参差不齐的现状,应当认真考虑制定全国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体系;鉴于我国地域广阔及各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差异、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的实际情况,审计收费标准应体现出合理的地区差价。因此,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可以考虑规定审计收费的上下限,在全国范围内由各地注册会计师参照执行。

(二)建立统一体系,明确以计件制为主,充分考虑各种变化因素的新思路

在现阶段,我国还是应该坚持以计件制为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收费标准体系。在我国审计收费的多年实践中,绝大多数审计业务都是按照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的不同比率收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在考虑各种因素的同时,坚持计件制的主导地位,是我国业务实践中的理性选择。从理论上分析,坚持计件制为主也符合很多实证研究已经得出的结论,即公司规模是与审计收费高度正相关的主要因素。

(三)应以计时制为补充,使其成为对计件制完善的必要措施

计件制收费作为主要标准有时并不能完全反映审计风险和服务水准;而计时制也要充分考虑公司的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等与审计工作时间密切相关的因素,并由此预测出工作量和不同级别审计人员的配备需要,再结合不同级别人员的小时收费标准,最终确定审计收费。因此,计时制可以对计件收费以很好的补充。这样,坚持计件制的主导地位,可以确保公司规模这一主要因素仍然作为审计收费基础;以计时制作为补充,又可充分考虑审计业务的复杂程度和审计风险。这样做的目标就是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体现出审计服务的稳定化、差异化并且促进高质化。

【参考文献】

[1] 白晓红.注册会计师执业收费制度若干问题[J].会计之友,2005(9).

[2] 房巧玲,唐书虎.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的关联性研究[J].财会月刊(理论),2006(9).

[3] 耿建新,杨鸿.审计收费探析[J].中国审计,2000(5).

[4] 胡波.浅论审计质量,审计定价与法律责任[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4).

[5] 廖洪,白华.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1(8).

第3篇:国际审计标准范文

阅读和利用我国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对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加以明确:由于制度性原因,大多数情况下,我国注册会计师实质上是由被审计单位自己聘任来对自己的年度财务报告发表鉴证意见的,他们从一开始就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作为鉴证性中介机构至关重要的独立性。所以,我们所能够看到的大多数审计报告,都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一方面,被审计单位即上市公司对报告能够接受,以达到其保配、保牌等目的;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还要对自己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风险作出评估:如果按上市公司的要求出具了审计报告,自己能否承担得起报告风险?

非标准审计报告是怎么出台的呢?一般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时,都会按照审计准则并依据一定的审计程序,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作出评价。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发现一些上市公司帐务处理过程中有损报表合法性、公允性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是上市公司有意或无意留下的),并会给上市公司提出调整要求。如果上市公司根据注册会计师意见进行了调整,那么注册会计师会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如果上市公司拒绝按注册会计师意见对财务报告进行调整,那么注册会计师就会根据需要调整的因素对报表公允性、合法性程度的大小,决定是否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并与上市公司进行讨价还价。根据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及其对注册会计师执业独立性的严重影响,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上市公司一般不会允许注册会计师对其报告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而一旦一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报告,那么报告“说明段”里所透露的信息就非常值得投资者和有关部门高度关注了。

根据长城证券研发中心的报告,2000年度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保留意见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重大事项说明、损益的确定、资产质量的判定、会计核算的改变和报告主题的改变、持续经营能力和审计范围受限等7个方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这些保留意见中得到的最重要、最有用的信息是——这些意见是否已经影响、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特定上市公司当年损益的确定?是否会影响到过去和未来该上市公司损益的确定?影响的程度有多大?进一步地,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保留意见所揭示的因素对上市公司影响重大,那么这种影响是否已经威胁到了该上市公司的前景、甚至威胁到了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总之,结合被出具保留意见上市公司报表,深入保留意见背后所包含上市公司的实质性内容和深层次趋势,才是投资者应该从非标准审计报告中得到的重要信息。

例如某上市公司2000年度被出具了有解释说明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该公司当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17亿元,利润总额约1.5亿元,这样的业绩应该说还算不错的。但是,注册会计师的说明段却非常值得注意——该上市公司的集团销售公司已经累积欠其约7亿元的货款,而且该销售公司已经出现了连续数年的亏损。进一步的数据显示,该上市公司的关联对其货款的累计应收帐款合计已经高达约10亿元。对此,投资者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了:该上市公司的对外销售是否主要依靠集团公司?在多大程度上依靠?它是否具有自己健全的销售?在与关联企业的销售往来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关联交易?已经出现连续亏损的集团销售公司是否能归还巨额货款?这些的答案,将直接影响对该上市公司赢利能力的评价和其历年报告利润的含金量,还将直接影响到对其独立经营能力的评价。

还有一种特别值得关注的保留意见——审计范围受限。某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帐面报告为盈利,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报告里有“无法对该公司某某子公司实施实地审计”的说明。注册会计师的这一说明极为关键,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几乎以此就可以判断这家上市公司的“猫腻”就在这家没法让会计师实地审计的子公司身上——如果这家子公司具有良好的赢利能力,恐怕不会成为审计受限范围吧?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笔者认为,在阅读非标准审计报告时,拒绝发表意见和否定意见报告倒不需要过多,因为一家被出具这两类意见报告的上市公司,大多已经到了ST、PT的份了,其资产状况肯定已经到了恶化的境地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被出具保留意见类报告的上市公司,往往说明段的背后,正是其将来可能出现重大不良逆转的导火绳。

事实上,由于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在被说明方面很可能已经到了纸包不住火的阶段了,被注册师关照的地方包含有其难言之隐。这不也为监管部门的监管提供了重要线索吗?

非标准审计意见:到底出在哪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以及会计政策的一贯性进行审计后所出具的报告,投资者在阅读审计报告时须重点关注审计意见,审计意见分为标准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前者指的是无保留审计意见,而后者包括带说明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保留意见(又分为无说明段保留意见和带说明段保留意见)、拒绝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四种情况。根据我们对截止2001年4月30日已公布年报的1117家公司(除沪市的四砂股份和深市的ST金马外)进行统计,2000年度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有960家,占已公布年报公司85.94%;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有157家,占已公布年报公司14.06%,其中,带说明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有95,保留意见的公司有48家,拒绝表示意见公司13家,否定意见公司1家。通过对2000年报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事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如下几个方面是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焦点。

一、重大事项的说明

注册会计师对这些重大事项的说明主要是在审计意见中的说明段中反映,具体事项有(1)对公司发生的资产或股权变动的说明,如股权收购活动(如600899信联股份),资产置换活动(如600845ST钢管等),股权质押事项(如600799科利华,600783四砂股份),股权冻结事项(如0893广州冷机,600743ST幸福);(2)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如募集资金项目暂不实施或停产,前者如0893广州冷机,后者如0498丹东化纤,募集资金项目转让如600853ST北特钢;(3)不确定事项的揭示,未决诉讼如0011ST深物业,0049深万山等,或有事项如600847万里电池,该公司对下属销售网点实行风险抵押承包经营,由于这些销售网点是以万里电池的名义对外从事经营活动,其相关活动万里电池将承担连带责任。或有损失如600715松辽汽车,该公司有一诉讼标的额为8748.35万元,此案正在审理中。截至审计截止日,该案仍无判决结果,存在或有损失;(4)违法事项引致公司报表调整,如600167 ST黎明被发现存在违纪行为,对其检查的问题及相关数公司已采用追溯调整法对以前年度会计报表进行了调整,且该公司正在接受税务检查,但尚未对其违反税法行为下达检查结论;600755厦门国贸,2001年2月25日,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就该公司在1996年至1998年期间走私普通货物判处公司罚金4000万元,公司将上述罚金作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入帐,追溯调整相应年度的会计报表。(5)资产转让或关联购销手续不全。600853ST北特钢2000年转让给母公司北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部分资产、负债,其中房产和长期投资尚未办理权属变更手续,负债尚未征得债权人同意。0886海南高速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左幅公路1999年度补偿收入36,006,922.25元及2000年度补偿收入42,759,211.53元,上述款项尚未得到海南省厅确认。0567琼海德A的子公司接受投资,但截止审计外勤结束日,房屋建筑物、土地使用权均未办证过户;待安装设备尚未送达该公司;(6)其他,如600667太极实业从事一级市场新股申购取得股票投资收益2438.64万元;600737新疆屯河进行了资产重组,经营主业由水泥产业转变为果蔬深加工产业等。

二、上市公司损益的确定

上市公司损益的确定是注册师与上市公司关注的焦点,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后,根据重要性原则确定所出具的审计意见或者为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或者为保留意见。通过对注册会计师所揭示的事项进行,我们可以发现:

1、大股东等关联方对上市公司不遗余力的支持是上市公司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其表现形式有资产转让收益、托管收益、债权转移或费用的豁免等。如600679凤凰股份,该公司将六家子公司转让给集团公司,并从该次转让中产生收益2,959,837.72元;600670 ST高斯达实现托管利润2,900万元。600715松辽汽车,集团公司将为该公司垫付的工资及管理费用等款项予以豁免,全年合计2264万元,计入当期损益;0622岳阳恒立,该公司的两大股东承担了该公司2000年度职工内退、下岗、办及其他事项费用等900万元,该公司冲减了2000年度“管理费用”,相应等额增加利润总额,占该公司2000年度利润总额2095.47万元的42.95%。

2、提前或尽量多确认收入,减少费用或延长、停止费用摊销是上市公司增加利润的重要手段。如600733前锋股份,在其购入的相关的资产移交和产权手续正在办理中。已经确认收入2,793.28万元,是该公司2000年度利润的主要来源。600130波导股份则,由奉化波导有限公司为其承担2000年度广告宣传费104,277,116.67人民币元的70%,计72,993,981.67人民币元,并且该公司与开发费用8,834,130.67人民币元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分三年摊销。0909数码科技,该公司对生产用模具费采用定额摊销的会计政策,截至2000年12月31日注模分公司彩电模具费中有5,686,040.40元系以前年度彩电老型号的模具费,本年未生产也未摊销。另外,该公司在账面停用未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净值为55,869,086.15元(原值为73,007,236.95元,累计折旧为17,138,150.80元)。

3、转让亏损子公司或实现不良债权的转移是上市公司实现利润的另一重要手段。这种转让不仅可以不确认来自子公司的投资损失准备或坏帐准备,而且可以将以前年度计提的投资减值准备和坏帐准备冲回,增加本年度利润。600137ST包装,该公司于2000年12月28日向四川泰港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转让所持有的四川长信纸业有限责任公司40%的股权。截止1999年12月31日,长信公司拥有资产18889万元,净资产-2,037万元。ST包装对该项投资按权益法核算,已确认投资损失1600万元,投资成本减至零。泰港实业以总价款4800万元受让该项股权,公司确认该项投资收益4800万元,成为公司本年利润的主要来源。600708东海股份,该公司2000年度清理与上海万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上海农工商集团东海总公司的占用资金,致使截止2000年12月31日上述两公司的资金占用减少157,008,005.17元,相应冲回短期投资跌价损失15,700,800.52元,占利润总额的133.94%。600852中川国际本期按帐面值转让1780.68万元债权给四通投资有限公司,相应冲回已提坏帐准备539.45万元,列入本期损益。600822物贸中心2000年因与上海物资(集团)总公司实施资产置换冲回坏帐准备2,502.75万元,计入2000年度利润总额。

4、提前确认所得税返还收入,注册会计师在说明段中对此予以揭示。对于上市公司收到的所得税返还,上市公司应在收到年度入帐。但部分公司提前予以确认。如600088中视股份2000年度实际返还的所得税中有608.70万元是于2001年2月20日收到;600003东北高速,该公司按国家法定税率33%缴纳企业所得税,由财政返还18%,财政应返还的企业所得税贵公司已计入2000年度损益,但截止2000年12月31日,该公司尚未收到2000年度企业所得税财政返还款计23,136,281.22人民币元。

5、准备金计提不充分。根据我们的统计,这在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保留意见中多有涉及。具体包括(1)坏账准备金少提,如600818ST永久,0788ST合成,0660南华西、0611民族集团、0592ST中福等公司。又如0885春都A对应收款项中的关联方往来未计提坏帐准备。按应计提数额,1999年利润总额-3,343,536.07元,影响2000年利润总额-28,294,056.09元。(2)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不充分,如600768ST甬华通、0028深益力(3)短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不充分,如600650新锦江、600051宁波联合。

三、上市公司资产质量的判定

资产是上市公司所拥有的赖以获取利益的资源,资产的质量关系到上市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2000年报审计意见中涉及资产质量的事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具体为:

1、注册师对于上市公司资产中存在的风险通过说明段予以揭示,其中以往来款项的质量最为堪忧。有些上市公司往来款项数额大,并到公司的经营活动。如600878北大,该公司本年末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和其他应收款余额总计比上年末增加25,984.35万元,增长率为181.96%,占其年末流动资产的比例达83.08%,挂帐金额较大,已影响公司的资金周转。另外,不少上市公司的往来款项能否收回有着不确定性,如600812华北制药,截止2000年12月31日华北制药集团销售有限公司欠华北制药货款66712万元,而截止审计报告日该公司已连续三年亏损。600703ST天颐、600216浙江医药也存在这种情况。定期存单等银行存款这类流动性极强的资产也会存在未收回的风险。如0586川长江,0545恒和制药,0660南华西,600618氯减化工等公司。

2、资产的价值及其相关损益难以判定,多出现在保留意见和拒绝表示审计意见中。具体包括:(1)存货价值的判定,如600831ST黄河科贵公司,年末存货113,779,305.69元中,因有属于开发费用和电视机的原材料及在制品,由于这些存货存放时间过长,难以判断这些存货的实际价值,对以上存货可能造成的损失尚无法做出适当的估计;(2)应收款项的确认与收回,如600763北京中燕、600759ST琼华侨、600743ST幸福、600708东海股份、600692亚通股份、600603兴业房产、600065大庆联谊、600667太极实业;(3)无形资产减值,如0730环保股份拥有的沈阳市苏家屯区陈相镇沈阳市养鸡场40万平方米土地使用权,2000年12月31日的帐面价值为191,105,272.98元,该公司未能按照财政部财会字2001〗17号文《贯彻实施(会计制度)有关政策衔接的规定》的要求,提取相应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并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调整2000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无法确定该项土地使用权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公司2000年度会计报表的影响。(4)长期投资和股权投资差额,如0707双环科技,注册会计师暂不能确认公司投资深圳市双环灵顿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权投资差额及本期投资收益。又如0689ST宏业,注册会计师对该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荣华电解铜厂的投资成本及相关的应付投资款项的真实、合法和按权益法调整的本期投资收益及以前年度损益难以确认。(5)银行存款,如0597东北药,该公司所属东北制药总厂(以下简称总厂)截止2000年12月31日银行存款余额为16,937万元,经核对的银行对帐单余额为15,224万元,其差额涉及的未达帐项是由于总厂银行帐户开设的较多、总厂银行帐户与东北制药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银行帐户串项等原因尚未核实,对其余额暂无法确认。

四、一贯性原则的例外事项

上市公司对会计事项的处理应当遵循一贯性原则,以提高会计报表的可比性。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公司若变更其会计程序和,则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充分披露。一贯性原则的例外事项主要包括会计核算方法的改变和报告主体的改变。

1、会计核算方法变更

(1)费用核算方法变更,如600870厦华变更部分营业费用的核算方法;600668尖峰集团对按年终经营情况确定的奖金部分由原计入实际发放年度损益,改变为按权责发生制采用预提方式进入了发生年度的当期损益并使得1999年度及2000年度的年终奖金均计入了2000年度的损益;600205山东铝业从2000年起公司每年按年销售收入超额累进计提法计提技术开发费。本年计提未使用的技术开发费余额为3387万元,结转下年使用。

(2)坏帐准备计提比例变更,如600646国嘉实业2000年度变更了应收款项的坏帐准备计提比例,使得2000年度坏帐准备减少计提1,963万元;2054深建摩B改变了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并按变更后的计提比例对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足额提取了相应的坏账准备;0675 ST银山对应收款项坏帐准备的计提比例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按期末应收款项余额的10%计提变更为按6%计提,并使公司2000年度增加利润634.38万元;600745 ST康赛对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比例由35%变更为45%,该会计估计变更累计影响减少2000年12月31日净资产48,631,578.99元;0404华意压缩变更坏帐准备计提方法,由余额百分比法(比例为25%)改为帐龄法,而增加本年净利润12,689,211.76元。

(3)存货计价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变更。前者如0404华意压缩2000年将库存商品的发出计价方法由以前年度的加权平均法改为后进先出法,由于公司年末存货余额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此项政策变更对本期利润基本没有。后者如0013深石化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自2000年1月1日起发生变更,并作为会计估计变更,与变更前相比,有关变更对公司损益的影响为人民币743万元。

2、会计主体变更会计主体变更主要指合并报表范围的变更,审计意见中较为常见的是对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子公司的说明。如600793宜宾纸业的子公司四川省宜宾劲松制浆有限责任公司仍处于建设阶段,未将其纳入合并会计报表范围;0698ST宏业的子公司停业整顿,未纳入合并报表范围;0697咸阳偏转们则将处于筹建期子公司纳入合并会计报表范围,该公司(筹)本期净利润为16,592,294.76元。

五、持续经营能力

持续经营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近年来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也越来越关注,并根据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具的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具体有:

1、注册会计师在说明段中揭示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受到一定影响,根据我们的统计,因持续经营被出具说明段审计意见的公司共有9家。其中,因财务指标恶化等财务方面而影响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公司有600813ST鞍一工,600647ST粤海发、600603兴业房产、0689ST宏业、0535ST猴王等;因主业经营影响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公司有600768ST甬华通;至于面临着财务和经营双重困境并进影响到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但由于财务报表对上述情况已作出适当的披露,注册会计师因此而不出具保留意见的公司有600818 ST永久。另外,600762金荔由于资产置换导致经营性资产发生重大变动,注册会计师认为该变动将对该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影响;0592ST中福则是由于子公司中福(香港)有限公司资不抵债其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而被出具持续经营说明段。

2、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仍存在疑虑,并出具保留意见。如600853ST北特钢公司由于受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生产经营面临较大的困难,虽然公司采取的措施虽取得一定实效,但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仍存在疑虑;0696 ST联益因国务院下发了(2000)10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清理整顿小钢铁厂意见的通知,该公司受宏观面影响,从2000年下半年起已全面停产,已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构成了重大影响。

3、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的合理性难以判断。根据我们的统计,在2000年度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发表拒绝表示审计意见的13家公司中,除了ST深华源,其他12家公司均被指出存在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如0015PT中浩A公司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且已连续发生较大数额的亏损,该公司的持续经营将依赖于未来所实施的重大资产重组及其他措施;0411PT凯地已连续三年出现重大亏损,截至2000年末合并会计报表的净资产为44,586,110.05元,每股净资产仅为0.387元,财务状况继续恶化,如再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持续经营将产生重大困难。但值得注意的是,在PT东海A和0047ST中侨的审计报告中我们发现注册会计师明确指出难以判断这两家公司的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但出具的审计意见却为保留意见。

4、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已受到重大影响,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2000年仅600833PT网点被出具否定意见,注册会计师在其审计报告中指出,“由于贵公司或有事项、承诺事项及重大事项涉及金额巨大,且贵公司1997年度、1998年度、1999年度及2000年度产生巨额亏损,导致贵公司2000年12月31日的净资产为负数,主要财务指标显示其财务状况严重恶化,存在巨额逾期债务无法偿还,因此贵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已受到极大影响。”

六、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由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注册师无从判定相关事项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程度。引起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事项有:(1)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如600728新太;(2)财务管理混乱,对其年末多项重大资产和本年度多项重大交易无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如600768ST甬华通;(3)境外限制,尤其是对境外子公司的审计,如600755厦门国贸;(4)其他,如600891秋林集团,因秋林商厦工程与秋林大厦工程在2000年度仍未决算,注册会计师无法确定对工程相关的债权、债务关系及费用分摊标准。0965天水股份公司下属水泥分公司在经税务机关审批同意后,年末将产成品盘盈4,331,648.60元冲减了本年度管理费用。但注册会计师无法执行满意的审计程序对此盘盈结果进行确认。0015 PT中浩A由于公司诉讼事项较多,众多资产被查、拍卖以及存在其他资产负债事项的不确定性,而该公司未能提供相关完整的资料,以致于无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七、法人治理结构

对于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注册会计师也在审计意见中多有涉及。具体有(1)三分开现象,如600179黑化股份的炼油厂、聚氯乙烯厂与其关联公司在人员、财务、资产、机构、业务上没有分开;0535ST猴王贵公司与猴王集团公司未彻底实行“三分开”;(2)配股资金不到位,导致公司减资。如600745ST康赛黄石康赛股份有限公司,在1998年配股过程中,公司第一大股东-黄石康赛实业有限公司应缴配股款68,749,516.80元,实际上是从黄石康赛股份有限公司收到的公众股配股款中借出的,至2000年审计截止日,此款历时近二年仍未偿还,导致配股资金的实际到位情况与披露情况不符,造成股本不实。经公司4月23日第四届第一次董事会决议通过,拟将实际未到位的配股资金待股东大会及有关部门批准后,予以减资,黄石康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减持本公司股份5371056股。(3)上市公司的资金被大股东占用。根据我们的统计,注册会计师对此而出具说明段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多达十家,除了0535ST猴王外,注册会计师在600299ST棱光、0603威达医械、0573粤宏远、0013深石化、0522ST白云山等公司的审计意见中指出大股东占用的资金能否及时收回将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另外,上市公司也存在为大股东等关联方提供担保情况。如600893吉发股份、600663陆家嘴、0660南华西等。

八、相关思索和结论

1、利润操纵仍可见,但操纵手段已经有所更新,其中债务重组和资产置换是常用的手段。尽管证监会日前了新修改的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收益的确认做了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不得确认债务重组差额收益,但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对这些重组的债务往往都计提了坏帐准备金,债务重组后可以冲回坏帐准备金增加利润,2000年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意见中所涉及事项中多有提及。资产置换与债务重组有异曲同工之妙,且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更大。现行较为常见的资产置换多是股权置换应收款项,不仅可以冲回坏帐准备金,而且置换进来的股权将带来持续收益。

第4篇:国际审计标准范文

在信息化时代,我们拥有极大的信息系统审计需求市场,信息系统审计已成为审计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方向。然而我国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现状还不能适应时势的需要,尤其是在推行基于国际性的标准COBIT 上的研究和实践缺乏。为此,我们应在全面把握我国信息系统存在问题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对策,以适应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一、问题的提出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标准(Control Ob2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 , CO2BIT) 是美国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 InformationSystem Audit and Control Association , ISACA) 的信息技术治理学会(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overnanceInstitute ,ITGI) 基于其原有的控制目标体系,结合并改进现有的正在发展中的其他国际技术标准和工业标准而制定的控制目标体系,为IT 的治理、安全与控制提供了一个一般适用的公认标准。自1996 年问世以来,目前已经更新至第四版,是国际上最先进、最权威的安全与信息技术管理和控制的标准,已在全世界100 多个国家的重要组织与企业中运用,指导这些组织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有效管理与信息相关的风险。最新版本COBIT 4. 0 更注重帮助董事会和员工应对不断增加的职责,包括面向公司董事会和各级管理层适用的指引,由四部分组成,即管理人员概述、框架、核心内容(控制目标、管理方针和成熟模式) 和附录(图表、前后参照和术语表) 。核心内容依据34 项IT 流程来划分,全面介绍了如何控制、管理和测量每个流程。另外,COBIT 4. 0 分析如何将具体的控制目标划入五项IT 管理领域,以识别潜在缺口; 令COBIT 标准与其他标准( ITIL 、CMM、COSO、PMBOK、ISF 和ISO17799) 协调一致;阐述关键目标指标(key Goal Indicator ,KGI)和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之间的关系,说明KPI 如何推动实现KGI ;结合业务目标、IT 目标和IT 流程。COBIT 标准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信息系统控制目标和IT 标准,而且提供了信息系统的审计指南。它为信息系统审计师提供了较为系统的评估指标,从而规范信息系统审计师的审计思路,而且它提供的控制矩阵、管理明确诊断表和风险评估表等科学的手段,让信息系统审计师合理评估审计风险,从而大大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COBIT 标准对我国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有很好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我国应大力推行基于COBIT 标准的信息系统审计。

二、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存在的问题

1. 审计人才缺乏信息系统审计是会计、审计、信息系统、网络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的交叉学科。开展信息系统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要掌握财会、审计知识,又要掌握信息系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但我国现在大部分审计人员并不熟悉计算机是如何进行经济与会计业务处理的,不知道计算机处理与网络技术的运用有什么风险、怎么样的控制才能有效降低这些风险,也不掌握如何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审计或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审计。计算机技术人员虽然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比较熟悉,但他们又不熟悉会计、审计知识,不知道要审什么、该怎样审。而开发实用性和通用性较强的审计软件所需要的高层次、高水平的人员也很缺乏。

2. 法律法规不完备在信息化条件下,审计方法、对象、技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准则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指导和规范信息系统审计的实践,而新的关于信息系统审计的程序标准、准则和法律还没有出台或并不完备,有些甚至还是完全空白。例如,电子凭证、电子合同、数字签名等的法律效力和保存要求;数字认证机构的认定及其法律责任;计算机犯罪适用的法律;在信息系统审计中审计机构的权力、责任和被审计单位的义务等。从近年情况看,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制度建设工作才刚起步,尽管国务院办公厅、审计署、注册会计师协会等机关和组织颁布或制定了一些准则和规范,但是,这些准则和规范还不完善,没有形成系统性和结构性。不仅缺乏对信息系统开发和系统功能审计方面的规范,还比较概括、笼统,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对信息系统审计尚处于摸索阶段的我国审计人员来说,显然还缺乏具体的指南。

3. 技术水平落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企业交易事项的大部分内容由系统自动运作完成,人工轨迹遗留较少,传统审计线索荡然无存。这就要求信息系统审计必须参与和融入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在执行测试时必须穿越信息系统,以确保对连续监督程序和输出结果的控制。在我国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中,尚不具备充分的保留和提供审计线索的功能。审计人员完全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获取充足的审计证据支持其审计结论,难以保证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质量。

三、发展我国信息系统审计的对策从上述对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存在的问题的概要分析中,作者认为,响应国际发展趋势,在信息系统控制和审计领域推行COBIT 标准无疑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具体实施时可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COBIT 标准具有系统的和完备的框架体系,它的运用首先定位于信息及其相关技术的控制和管理,因此,它在整体上表现出IT 业的大量相关技术。这就意味着运用COBIT 标准实施信息系统审计的审计人员应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要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实务,又要掌握信息系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目前,审计署干部培训中心开展的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培养及与之相关的在审计人员中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工作,正是为了适应这一现实需要。在人员培训上,要求对低层次人员培训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职人员的培训与未来人才的培养进行统筹规划。对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重点可放在信息系统的开发审计、系统的功能或应用程序审计、网络安全审计和审计软件的开发等方面;对未来审计人才的培养,应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增加IT 和电子商务等内容,不仅要把信息系统审计列为必修课,而且应对这门课的要求或大纲达成共识。审计机构的管理人员也应意识到,信息系统审计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审计人员的培养。我们可以培训审计师成为掌握必要IT 技能的人员,但很难要求他们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方面的专家。因此,审计机构要改变以往由会计师独唱主角的情况,计算机与网络专家、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专家将在审计组织中担任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审计机构应注意吸收这方面的人才,并进行审计知识和技能培训,使他们能与会计师良好合作,更好地执行信息系统审计任务。

2. 完善审计准则从国际同业的实践看,COBIT 标准已经逐步成为通行准则。我国应遵循国际标准或规范,把COBIT 标准作为核心标准, 同时, 借鉴ISOPIEC17799、ITIL 、PRINCE2、COSO、SOX 法案等其他国际标准和原则,进而确立适合自己的信息系统审计目标、对象、范围、方法、流程等。进一步完善与信息系统审计有关的法规和准则,要在法律法规上,确定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有权审查被审计算机的信息系统的功能与安全措施,有权利用网络和审计软件进行审计,被审单位应对审计人员的信息系统审计给予积极的协助。在建设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体系时,可以借鉴ISACA 的做法,也采用三个层次体系结构,以基本准则为核心,统领具体准则和执业指南,从而使整个准则体系不断扩展、完善。内容划分方式可分为审计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审计人员和审计工作三大类,并按这些类别来制定准则。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作为一个完整的准则体系,各项具体准则要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在准则的制定、上,应当遵循务实原则、接轨原则、配套原则和科学原则。ISACA 的做法是,先规划出基本准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按照现实需要出台各项具体准则、指南和程序。准则采用分项制定,完成一项,一项,实施一项。这有利于信息系统审计准则的全面顺利的实施,也有利于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循序渐进地正确掌握这一系列准则,从而促进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在实务中迅速发挥作用。我们在信息系统审计准则的制定、上,可参照ISACA 做法。同时,对国际上已有的成文准则、习惯做法、专业术语,应当尽可能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尽量做到与国际惯例接轨。

3. 加强审计方面的IT 技术对于审计领域来说,COBIT 只是一套成文的信息技术控制标准,它只是向信息系统审计人员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但究竟如何才能成功通向胜利的彼岸,却有待审计人员自身去开发高效快捷的通向目标的方式,尤其是在信息系统审计这样一个高专业化、高技术性的审计业务领域。首先,应注重软件的开发,如开发数据采集软件,建立一种能够容易访问被审计单位不同介质、不同编码、不同类型的数据库,以便打通采集信息系统所需原始数据的瓶颈;在软件的研制方面,还要考虑审计作业发展趋势,如在现有审计软件基础上开发、研制新的适用信息系统审计的分析工具。其次,联网审计的加强,它是方便快捷地运用COBIT 标准的有力举措。这种审计方式成功实现的关键是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提供标准化的审计接口,因此,信息化的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加强宣传,提倡甚至是严令监督企业提供数据接口,以便联网审计的展开。最后,就是专家系统的构建,它能将基于COBIT 标准的成功案例进行积累和专业化,更好地为我们的信息系统审计工作服务。放眼未来之路,如何借鉴COBIT 标准开展适应国际趋势的而又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系统审计道路,需要新时代的审计人员的不懈努力。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中国审计人员将以倍增的热情,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充满豪情地投入到审计技术创新的洪流中。

[参考文献]

[1 ]李 丹. 信息系统审计———传统审计的一场革命[J ] .中国审计,2002 (1) :57 - 58.

[2 ] 钱 艳. 信息系统审计———网络架构、测试与评价[D] .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 ]管亚梅. 信息系统审计———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的构建思路[J ] .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 (12) :78 - 80.

[4 ]陈婉玲,杨文杰. ISACA 信息系统管理准则及其启示[J ] . 审计研究,2006 (增刊) .

[5 ]董 霞.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研究[D] . 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第5篇:国际审计标准范文

[关键词]效益审计 审计标准 评价指标 政府信息管理

[分类号]D630 F239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是指运用效益审计的理论和方法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所进行的一种专门性审计。在该活动中,效益审计者根据国家审计法规和国际惯例的要求,按照授权和规定的程序通过收集、分析、评价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在其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审计证据,对其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简称为“3E”)等进行审查,发现问题,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提出改进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建议,将审计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帮助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更好地履行其职能。在这项活动中,标准是关键,因为审计工作是在判断基础之上进行的,而所有的判断工作又都是建立在一定标准之上的。

1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含义

1.1 效益审计标准

什么是效益审计标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弄清楚什么是标准、什么是审计标准。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版)解释,标准是“衡量事务的准则”,而“准则”是指“言论、行动等所依据的原则”。相应地,审计标准就可以理解为在审计工作中为了便于审计工作有效开展并根据审计对象而制定的一些判断准则或原则。同理,作为审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效益审计来讲,其标准就可以理解为衡量被评价对象效益状况的准则或原则,它是用来考察和评价被审计活动是否符合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业绩标准。根据《世界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的解释,这些标准应当反映待检查事项所应具备的规范化控制模式,应当代表良好的实践行为――即一个理性、有知识的人所认为的“应当是什么”。

1.2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属于效益审计,其审计标准相应地为效益审计标准。结合上述效益审计标准的理解,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就可以界定为用来判断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的基准或原则,也即是用来衡量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是否符合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业绩标准。其中,经济性标准是用来评价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资源消耗方面的标准。效率性标准是用来评价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其产出与消耗资源之间的关系标准。效果性标准是用来评价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关系标准。经济性标准、效率性标准与效果性标准共同测度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是否履行节约、是否实现高效、是否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等。效益审计标准是评判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高低的尺度和参照物,一方面它可以为效益审计工作提供测评基准,减少人为主观性,降低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它还可以引导政府信息管理部门向既定的目标迈进,更好地履行职能。

2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的构成

2.1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的层次构成

从衡量的结构层次来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可以划分为微观层次标准、中观层次标准和宏观层次标准。微观层次标准主要是从某一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或机构的角度来考察该部门或该机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益状况,如在经济性方面其成本是否低于财政预算、效率性方面是否比以往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等。中观层次标准主要是从某一区域范围的角度来考察该政府信息资源部门工作是否在这一范围内有效益,如是否实现了信息共享、共享是否有效、共享成本是否经济等。宏观层次标准主是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工作的效益状况,如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信息化进程,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管理和服务等。

2.2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的内容构成

从衡量的内容范围来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可划分为经济性标准、效率性标准和效果性标准。经济性标准主要用来测度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或机构是否以最低的成本为政府和公众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信息服务等;效率性标准主要用来测度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是否以一定的投入实现了最大的产出,如在不增加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费用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将纳税人的钱是否“钱尽其用”等;效果性标准主要用来测度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是否为政府决策带来了明显的好处,是否改善了政府与公众信息之间的不对称,是否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等。

2.3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的性质构成

从衡量的效益性质上来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可划分为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定量标准主要着眼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中可以量化的效益指标,是评判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效益程度的重要依据或准则。如考查资金运用是否符合经济性要求时,其标准就应该以定量标准为宜;定性标准主要着眼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结论判断或难以量化的内容。在考察、衡量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时,应注意标准的运用,因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主要是以社会效益为主,而这种社会效益具有难以量化、滞后性、模糊性和“心理价值”等特点,定量标准难以测度。

3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选择的要求

作为具体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工作来讲,选择什么样的标准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来讲,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的选择应满足如下要求:

3.1 符合效益审计标准的一般性要求

根据《亚审组织效益审计指南》第3章22款规定,合适的效益审计标准应具有可靠性、客观性、有用性、易懂性、可比性、可接受性等特点。理所当然,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也应符合这些要求。其中,可靠性要求是指在相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审计工作者运用同样的标准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能够得出同样的结论;客观性是指审计标准能最大限度地不受审计人员或管理部门偏见的影响;有用性是指通过这些判断标准,能够得出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审计发现和结论;易懂性是指这些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的内容清晰,不会产生误解,方便理解;可比性,指运用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中的标准能与其他类似活动中的审计标准相比,并且还能进行同期比较等;可接受性是指这些审计标准能够被审计单位、立法机构、媒体和一般社会公众所理解,并且愿意认可。

3.2 标准必须围绕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目标来选择

效益审计标准实际上是对审计对象目标的注解、转化和展开,使之变成可以进行取证与计量的各项质

量数量指标体系。在信息时代,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的对象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方面:①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或知识支持;②为公众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③做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提升自身工作效益。在确定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时,必须考虑这些职能目标,围绕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标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效益审计工作才能得出有针对性的审计结论,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

3.3 选择标准的来源应是广泛的

《世界审计组织效益审计指南》指出,规范性的效益审计标准可以从以下渠道获得:管辖被审计单位运作的法律和规定;立法机构或者行政部门采取的决策、政策和程序;与最佳实务的比较;与历史材料的比较;专业标准、经验和价值;独立专家建议和专长;新的或既定的科学知识以及其他可靠信息;以前在类似审计中用过的标准或者其他最高审计机关用过的标准;开展类似活动或项目的机构;效益准则或者立法机构以前开展的问询活动;关于一般管理和被审计事项的文字等。作为效益审计工作范畴之一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其标准来源于也应是多渠道的,它既可以来源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可以来源于部门制定的计划、预算和定额,既可以是其历史业绩水平、行业水平或国际水平,还可以是相关的理论依据或科学计算数据。在选择相关标准时,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工作要拓宽眼界,注意标准来源的广泛性。

3.4 标准的选择必须与环境相一致

效益审计工作总是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选择必须与环境相一致。应注意以下问题:①标准选择要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相适应,如当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浪费较严重时,经济性标准必然处于该项目审计的核心地位;②与社会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要求相适应,如公众要求政府部门提供公平的信息服务时,效果性标准就显得更为重要了;③要注意与被审计单位意见的协调,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是其工作开展的基础人文环境,在开展效益审计时必须考虑这一环境因素。

4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系的构建

一个科学合理且实用的评价标准体系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保障。经过综合考虑,本文采取对审计标准进行具体转化(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并给各指标赋予权重的思路来完成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体系的构建工作。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根据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的含义、构成和选择要求,结合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的三大业绩标准――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经过反复讨论、筛选,设计出了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4.2 给各个指标赋予合适的权重

权重的赋值是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对于能否客观、真实地反映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可由专家小组根据经验或一些专门的方法来确定,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结构(主要是两两比较)把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结果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一层次元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而后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反映每一层次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通过所有层次之间的总排序计算所有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排序。

由于构建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三层,为了求出最低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在此采用逐层计算的方法,从最高层开始,由高向低逐层进行计算。具体到某一层,其操作方法是:对于某一层次准则c,假如有元素D1和D2,其中哪一个更重要,重要的程度如何,通常按1-9比例标度对重要性程度赋值。对于准则c,n个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得到一个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aijnxn其中aaij,就是元素Di和Daj相对于c的重要性的比例标度,且aaij>0,aji=1/aij,aij=1。再对该矩阵进行运算,求得特征向量,并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入、一致性指标cI和随机一致性比率CR,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将符合一致性检验的特征向量作为指标的权重。现以效果性方面的“用户满意情况”为例进行分析。经过专家打分取平均值的方法得到判断矩阵(见表2),经过运算,该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0.078,0.487,0.435)T,最大特行征值λ=3.013,cI=0.006,CR=0.010

同理,计算出其他各层次指标的权重。最后对这三层级的指标权重进行合并运算,就可以得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评价指标(三级指标)的最终权重,具体见表3。

有了这些具体的评价标准,就可以开始着手准备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评价工作。当然,这些标准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审计活动的深入,有时因工作的要求也需要作适当的调整,以便更好地完成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工作。

第6篇:国际审计标准范文

一般来说,对被审计部门自身的评价标准具有内部性,不考虑项目的外部影响,而社会的公共评价标准则具有宏观性和长期性,关注其对社会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会逐步制定并更详细的绩效评估规则和评估标准,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审计目的的差异,永远都不可能有一套完全适合某一审计事项的绩效审计标准。绩效审计标准具有项目依存性。审计人员必须为每一项审计任务“量体裁衣”,根据审计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具体审计目标,形成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标准。当然每一项具体审计项目审计标准的制定也并非都从原始准则出发,可用已有的多元的规范性绩效审计标准作为基础来源,根据绩效审计的客观性、可比性、可获得和可计量性等一般绩效审计标准制定规则有针对性地来重新建立审计标准。

绩效审计标准具有幅度性或区间性特点

在对审计事项进行判别时,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所使用的标准往往具有惟一性。审计标准的判断一般是“非对即错”,它是对许多审计事项做出对错判断之后形成财务收支合规性审计结论。而绩效审计是以传统的合规性审计为基础,对审计事项实现的绩效程度做出评价。绩效审计虽然也关注合规性,也用对与错来评价审计事项,但它不是绩效审计的主要方面。绩效审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被审计事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借以披露信息并提出改善管理的建议。

由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复杂性,绩效审计就不能简单用一个“好或坏”、“高或低”、“对与错”来完整地评价一个绩效审计事项。因此,绩效审计对审计事项的评价没有一个“绝对高度”。衡量一个审计事项的绩效实现程度的标准往往有一定幅度,是一个区间变量。绩效审计是使用一定可量化的表示程度的各类指标来表达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通过若干绩效审计事项绩效状况不同程度的综合描述,来全面反映出审计事项的绩效状况。绩效审计可以用不同的绩效档次标准来评价审计事项的绩效程度,可能有些是达到“基本”绩效目标而有些则是达到了“优秀”的绩效目标。

绩效审计标准具有以货币计量外的尺度衡量绩效程度的特点

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评价一个审计事项的标准常常是以货币计量的违纪违规金额。而绩效审计标准除了货币计量的财务数据外,还需要大量的非货币计量尺度指标。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绩效审计应用的领域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政府公共管理部门涉及的绩效目标是多样的,其绩效状况仅靠财务数据是无法涵盖的。二是作为一个新型的审计方法,绩效审计所评价的绩效目标也不单纯的仅是资金效益,还包括许多其他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和绩效目标。它是以审计“资源”为目标导向,而不是仅以“资金”为目标导向的审计方式。如资源的投入既包括货币资金投入,又包括材料等实物资源、人力资源、时间资源等。而且绩效审计之所以成一种新型的、有特色的审计方法,其原因之一就是这种审计方式涉及了对审计项目资金以外的诸多审计项目绩效要素状况发表评价意见并提出优化绩效水平的管理建议。因此必然涉及非财务数据的绩效标准内容。除货币表示的涉及资金的绩效标准内容外,还应包括空间维、时间维、“公共产品”质量维、技术维等多维内容。

空间维的绩效标准。如企业的库容面积使用情况是否节约有效、港口物资吞吐是否合理等,对这些内容的评价都涉及空间绩效评价标准。再如,当我们对投资项目审计时,为了审计工程项目的经济性,就需要对工程概算进行审查,而施工单位往往采用增加工程项目、加大工程量以便加大取费等方法增加概算赚取利益。因为工程量是施工取费的基本依据,因此,要审计项目的经济性就需要对项目工程量进行审查鉴证。

时间维的绩效标准。绩效审计会涉及审计事项的工作进度的评价。时间利用不充分或违背时间技术标准,不仅影响项目的绩效,有时还会带来负面的外部效应;同时,时间作为最宝贵的资源,时间配置效率就是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方面。例如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中涉及的工程进度安排就是投资审计最基本的绩效审计的评价内容。通过对进度情况的审查,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提出绩效审计建议。因此绩效审计必然涉及时间维的绩效标准。

“公共产品”质量维的绩效标准。审计机关通过对占有公共资源的部门开展绩效审计,对公共资源配置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为公共政策的执行和结果提供相关信息,加强责任感,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此必然涉及衡量“公共产品”质量的绩效标准。如对公共卫生部门提供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的效果评价指标就会涉及医院病床拥有数量、医生拥有数量等反映其提供“公共产品”的质量和效率情况的绩效标准。

专业技术维的绩效标准。随着绩效审计在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必然会涉及技术指标问题。许多项目和活动都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标准要求,只有按照专业技术标准的要求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才能确保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专业技术绩效标准一般作为绩效审计的中间标准,但在有些绩效审计项目中也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

绩效审计标准中具有统计数据作为标准基础的特点

传统审计运用的是会计数据,除非审计调查,审计一般是不能依据统计数据作为审计评价标准而形成审计结论。而绩效审计本身就是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原理和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项目管理者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过程。因而涉及大量统计的数据。这些统计数据既是绩效分析的基础,有些又是审计的标准。如企业的销售量、产量数据及建筑工程的土方量等由统计形成的数据,其标准只能是统计上形成的标准。因此评价的审计事项有一定量的数据是需要由统计数据做支撑的。如将审计项目计划指标与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比较判断其绩效时,历史的或类似情况下的统计标准成为判断绩效的审计标准。此外,计划指标往往也根据以前的统计指标,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程序而制定。

绩效审计标准具有过程性的特点

第7篇:国际审计标准范文

一、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工作在不断地深入,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会计已成为会计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组织包括政府、企业都已经着手积极推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立及完善。简单来讲,会计电算化是指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引入会计领域,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实现记账、算账与报账等信息处理的集中化、自动化,以及部分实现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决策的信息化。

与传统会计相比,会计电算化的实现不论是对于会计工作的储存方式、处理流程、还是内部控制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及时性及准确性,同时使会计从业人员从复杂繁琐的重复性劳动中脱离出来,及时准确地把握企业运营状况,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会计信息。会计电算化从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扩大了会计的领域,也为加强全面核算和监督奠定了基础。

不难看出,虽然在职能、方法、目的与责任等几个方面会计与审计有着不同的特点,但两者具体对象都以会计资料为主,职能责任密切相关。会计电算化在对会计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必然对以会计过程为其职能对象的审计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具体来讲,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经济审查和监督职能本质上仍没有改变,但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运用,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主要体现改变了审计线索、扩大了审计的内容和范围、改变审计的技术方法、影响了审计标准和准则、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等。同时计算机环境下的舞弊作弊行为更具有隐蔽性,无疑加大了审计查处的难度和风险,审计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会计电算化下审计的对策分析

从内容上来看,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以在会计电算化系统(CAIS)环境下所产生的信息系统及其范围内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经济行为为对象,审查和评价系统的合法性、效益性及系统输出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当前,我国大多数审计人员对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和运作难以做到完全了解和掌握,大部分地区的审计工作仍是以手工审计为主。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及普及使得审计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传统审计存在的信息反馈能力弱等问题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因此,为推进审计工作的有序展开,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强化审计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审计工作的开展必须根据会计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适当有效的调整。面对会计电算化时代的挑战,应从以下方面提高电算化审计的质量以更好地适应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现代审计的需求。

1.加大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工作的理论研究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进一步指导实践的深入发展。与会计电算化相比,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工作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操作方面来看,都远远落后于会计电算化。特别是当前由于对电算化审计的优越性认识不够,计算机审计研究严重落后于实践发展的需求,缺乏先进理论指导,难以有效指导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审计工作的有序高效展开。因此,在强化基本理论和审计目标研究的基础上,加快新形势审计理论的研究,不断总结我国计算机审计的经验和做法,拓宽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尤其要加快对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及技术等的研究,以进一步指导和实现计算机审计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运作。

2.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线索、审计方法的变化,也必须要求审计标准和准则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以适应新要求。从国际审计发展来看,在国际审计准则中有专门的条款来详细规定计算机审计的范围、程序、技术等;从具体国家来看,美、日、英等国都制定和出台了相关计算机审计的审计准则和标准。目前我国审计界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包括审计人员标准、质量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但针对不断普及和发展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过去手工环境下的审计标准和准则显然不适应,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准则中仍存在许多空白。因此,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要加快制定计算机审计相关标准和准则的步伐,更新审计标准准则,完善电算化审计的标准体系,以规范计算机审计工作,为衡量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保证。其次,在积极借鉴和吸引国际上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发展要求,实现我国审计进一步适应国际审计发展的要求,为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好基础。第三,新的衡量标准不仅要包括计算机审计程序、过程、效果评价指标、审计人员从业标准等衡量审计业务的合法合理性标准,还需对电算化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标准及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步骤、应用软件标准等做出明确性的规定。 3.加大事前系统审计力度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在于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深刻认识到除了对使用过程中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外,抓好电算化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的事前审计是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的关键。只有切实加强抓好事先审计,才能确保系统设计、开发、运转达到预期标准,在协调和密切会计与审计的职能联系中更好地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质量。首先,在保证会计与审计各自职能标准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要加强自身的软件应用和分析水平,在事前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审计过程中避免会计与审计两者间程序设计、开发及操作方面不协调状况的出现,防止在系统在投入使用后再进行改进,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其次,审计人员直接参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发过程,监督系统开发过程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和程序进行,保障电算化系统及其处理的合法性、有效性、可靠性、保密安全性和可审性以达到会计管理

需要应有的质量。 4.完善审计内容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履行的经济检查、评价及监督的职能虽然没有改变,但不难看出,电算化下的审计除了对输入的原始数据及输出的会计数据进行审查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殊性及其固有的风险使审计面临着在与传统会计条件下不同的审计内容,扩展了审计的内容。一是,会计电算化软件质量直接决定了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整体水平的高低,需根据审计实际操作情况增加审计审核窗口,重点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合法合规性、及时性、准确性、科学性及稳定性进行审查,了解掌握被审会计电算系统的各种功能和程序设计,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其次,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控制的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两个方面的测试和评价,审查是否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机器设备使用控制制度规范及操作流程规定、系统工作环境是否完善等。第三,为保障获得正确的财务数据,审计人员必须实现对财务软件的所有模块及相应流程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观察,必要时要进行手工复核方式。

5.改进审计方法

在知识经济时代,积极采用集信息技术、财务手段、环境评估等多学科知识的技术方法,革新审计方法及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进行审计,实现由手工操作向电算化处理的转变是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是,审计人员要充实认识到计算机作为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审计工具的积极作用,自觉通过参与培训或自觉等方式提高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采用专业软件实现更快速、更有效地对相关会计信息的查阅、核对、分析等各项审计内容。其次,可组织各方面专家,包括会计专家、审计专家及计算机专家等组织专门小组,加强各种通用、专用审计软件和辅助审计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在吸引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我国各类商品化审计软件的功能,尽快研制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审计软件以满足实际电算化系统审计的需要。第三,借鉴发展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经验,大力发展审计软件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电算化审计软件在实际审计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及普及,逐步推进我国审计工作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第8篇:国际审计标准范文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工作在不断地深入,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会计已成为会计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组 织包括政府、企业都已经着手积极推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立及完善。简单来讲,会计电算化是指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引入会计领域,利用 现代技术和手段,实现记账、算账与报账等信息处理的集中化、自动化,以及部分实现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决策的信息化。

与传统会计相比,会计电算化的实现不论是对于会计工作的储存方式、处理流程、还是内部控制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数据 处理的有效性、及时性及准确性,同时使会计从业人员从复杂繁琐的重复性劳动中脱离出来,及时准确地把握企业运营状况,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系统 的会计信息。会计电算化从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扩大了会计的领域,也为加强全面核算和监督奠定了基础。

不难看出,虽然在职能、方法、目的与责任等几个方面会计与审计有着不同的特点,但两者具体对象都以会计资料为主,职能责任密切相关。会计电算 化在对会计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必然对以会计过程为其职能对象的审计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具体来讲,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经济审查和监督职能本 质上仍没有改变,但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运用,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主要体现改变了审计线索、扩大了审计的内容和范围、改变审计的技术方法、影响 了审计标准和准则、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等。同时计算机环境下的舞弊作弊行为更具有隐蔽性,无疑加大了审计查处的难度和风险,审计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会计电算化下审计的对策分析

从内容上来看,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以在会计电算化系统(CAIS)环境下所产生的信息系统及其范围内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经 济行为为对象,审查和评价系统的合法性、效益性及系统输出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当前,我国大多数审计人员对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和运作难以做到完全了 解和掌握,大部分地区的审计工作仍是以手工审计为主。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及普及使得审计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传统审计存在的信息反馈能力 弱等问题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因此,为推进审计工作的有序展开,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强化审计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审计工作的开展必须根据会计 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适当有效的调整。面对会计电算化时代的挑战,应从以下方面提高电算化审计的质量以更好地适应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现代审计的需求。

1.加大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工作的理论研究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进一步指导实践的深入发展。与会计电算化相比,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工作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操作方面来看,都远远落 后于会计电算化。特别是当前由于对电算化审计的优越性认识不够,计算机审计研究严重落后于实践发展的需求,缺乏先进理论指导,难以有效指导会计电算化环境 下审计工作的有序高效展开。因此,在强化基本理论和审计目标研究的基础上,加快新形势审计理论的研究,不断总结我国计算机审计的经验和做法,拓宽理论研究 的广度和深度,尤其要加快对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及技术等的研究,以进一步指导和实现计算机审计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 运作。

2.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线索、审计方法的变化,也必须要求审计标准和准则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以适应新要求。从国际审计 发展来看,在国际审计准则中有专门的条款来详细规定计算机审计的范围、程序、技术等;从具体国家来看,美、日、英等国都制定和出台了相关计算机审计的审计 准则和标准。目前我国审计界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包括审计人员标准、质量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但针对不断普及和发展的电算化会计信 息 系统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过去手工环境下的审计标准和准则显然不适应,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准则中仍存在许多空白。因此,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要加快制定计算机审计相关标准和准则的步伐,更新审计标准准则,完善电算化审计的标准体系,以规范计算机审计工作,为衡量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保证。其 次,在积极借鉴和吸引国际上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发展要求,实现我国审计进一步适应国际审计发展的要求,为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 竞争打好基础。第三,新的衡量标准不仅要包括计算机审计程序、过程、效果评价指标、审计人员从业标准等衡量审计业务的合法合理性标准,还需对电算化系统设 计、开发、运行、维护等标准及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步骤、应用软件标准等做出明确性的规定。

3.加大事前系统审计力度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在于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深刻认识到除了对使用过程中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外, 抓好电算化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的事前审计是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的关键。只有切实加强抓好事先审计,才能确保系统设计、开发、运转达到预期标准, 在协调和密切会计与审计的职能联系中更好地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质量。首先,在保证会计与审计各自职能标准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要加强自身的软件应用和分析水 平,在事前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审计过程中避免会计与审计两者间程序设计、开发及操作方面不协调状况的出现,防止在系统在投入使用后再进行改进,耗费巨大的人 力物力财力。其次,审计人员直接参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发过程,监督系统开发过程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和程序进行,保障电算化系统及其处理的合法 性、有效性、可靠性、保密安全性和可审性以达到会计管理需要应有的质量。

4.完善审计内容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履行的经济检查、评价及监督的职能虽然没有改变,但不难看出,电算化下的审计除了对输入的原始数据及输出的会计数据 进行审查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殊性及其固有的风险使审计面临着在与传统会计条件下不同

的审计内容,扩展了审计的内容。一是,会计电算化软件质量直接 决定了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整体水平的高低,需根据审计实际操作情况增加审计审核窗口,重点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合法合规性、及时性、准确性、科学 性及稳定性进行审查,了解掌握被审会计电算系统的各种功能和程序设计,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其次,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控制的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 两个方面的测试和评价,审查是否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机器设备使用控制制度规范及操作流程规定、系统工作环境是否完善等。第三,为保障获得正确的财务数据,审 计人员必须实现对财务软件的所有模块及相应流程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观察,必要时要进行手工复核方式。 5.改进审计方法

在知识经济时代,积极采用集信息技术、财务手段、环境评估等多学科知识的技术方法,革新审计方法及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进行审计,实 现由手工操作向电算化处理的转变是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是,审计人员要充实认识到计算机作为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审计工具的积极作用,自觉通过参与培训 或自觉等方式提高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采用专业软件实现更快速、更有效地对相关会计信息的查阅、核对、分析等各项审计内容。其次,可组织各方面专家,包括 会计专家、审计专家及计算机专家等组织专门小组,加强各种通用、专用审计软件和辅助审计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在吸引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我国各类 商品化审计软件的功能,尽快研制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审计软件以满足实际电算化系统审计的需要。第三,借鉴发展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经验,大力发展审计软件市 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电算化审计软件在实际审计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及普及,逐步推进我国审计工作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第9篇:国际审计标准范文

许松涛,陈霞 (九江学院会计学院,江西九江332005)

摘要 对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美国环保局、英国标准所的BS7750、欧盟EMAS和ISO 14000系列的环境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作了简要回顾与评述。指出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需在环境管理系统审计、环境绩效审计标准、与其他审计之间的关系、环境绩效审计作为环境管理工具等方面借鉴国外研究成果。

关键词 环境审计;环境绩效审计;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ISO 14000系列

中图分类号 X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0)35-20309-03

工业社会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亦使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在此背景下,环境审计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重要工具。环境审计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80年代被欧美的部分大公司使用,一些国际组织如英国标准所、欧共体(欧盟)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推动着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发展。政府环境审计方面主要由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推动。目前,国际上审计已向绩效审计发展,环境绩效审计亦面临着发展。INTOSAI在1995年的《开罗宣言》中,将环境审计分为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环境绩效审计是审计机关通过检查被审单位的环境经济活动,依照一定的标准,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其效率和效果表示意见的行为,即“3E”;审计。鉴于环境审计与环境绩效审计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该研究对环境绩效审计及与此相应的环境审计的发展作回顾与评述,旨在指出未来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构建的关注点。

1 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整体现状环境绩效审计源于环境审计,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无论是环境审计还是环境绩效审计,国外相关审计、环保机构和其他组织积极地进行此项研究和推动工作,学者则关注较少,研究范围主要限定在职业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而国内学者则作出一定贡献,主要关注于: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本质、目标、职能、原则、程序、方法、主体、内容和审计准则等理论性问题的研究;但对实务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程序、方法、内容、准则和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则略显薄弱,尚未对环境审计实务产生重大影响。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中,国内学者的研究则较少,主要有王如燕对环境绩效审计标准,李山梅和王玲对审计的意义,曹建新和詹长杰对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初有成效的研究。但研究未能对国际主要相关机构的研究成果作系统梳理和借鉴,研究成果缺乏实用性。

2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研究

2.1 INTOSAI的贡献 对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研究和推动的主要机构为INTOSAI环境审计委员会,成立于1992年, 主要工作职责为:制定环境审计的指南和技术标准等;促进环境审计信息和经验交流;培训;鼓励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开展联合审计等,目前已有46个成员。INTOSAI后续对环境审计(包括环境绩效审计)的贡献转向了对资源环境专项审计的研究,如2004年对水资源, 2007年对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2010年对渔业、可持续能源、矿业、温度变化和森林等的审计进行规范或经验总结,以下专项环境审计规范或经验总结包括了环境财务、合规性和绩效审计,为综合性环境审计。

2.1.1 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INTOSAI环境审计委员会 2001年在其颁布的《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环境绩效审计应包括:对政府执行环境法规情况的审计;对政府环境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的审计;对政府其他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对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对计划的环境政策和环境项目进行评估[11]。

2.1.2 环境绩效审计的标准。环境绩效审计的标准,为对审计单位环境绩效指标的有效性、环境活动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结论的依据。其实质为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价的标准。《指南》将环境绩效审计的标准分为权威和非权威标准,权威标准包括由法律法规或其他强制性规定、某公认组织的通用标准和职业守则; 非权威标准包括被审单位与类似的组织使用的绩效指标,来自学术文献、外部专家和最高审计机关(SAI)自设的指标。

2.1.3 环境绩效指标的选择。与所选的环境绩效审计标准相对应的是环境绩效指标,《指南》对环境绩效指标要求具有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靠性。

2.1.4 环境绩效审计与其他审计的关系。《指南》认为将环境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中的2种或所有的结合起来执行是很常见的,将此称为环境综合审计。INTOSAI在 2004年了《环境审计与常规性审计》,进一步指出,在常规性审计中审计人员需考虑有关的环境因素。因此, INTO- SAI建议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应在常规性审计中融入环境审计,没必要为专门考虑环境因素而进行(环境)绩效审计。 INTOSAI在2010年3月进一步了《ISSAI3100绩效审计准则》指出:财务和合规性审计,包括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审计,可包含在绩效审计中[12]。由此可见, INTOSAI推崇以绩效审计为主的综合审计。

2.1.5 审计方法。《ISSAI 3100绩效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将绩效审计分为4种方法:①结果导向的方法,其评价预期的目标是否实现;②问题导向的方法,检验和分析特定问题的原因;③系统导向的方法,其检验管理系统的功能是否合适;④上述3种方法的综合方法。从其包括的方法可知, INTOSAI所指的审计方法类似于传统审计理论中的审计模式。由于INTOSAI注重对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及采取环境绩效审计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绩效指标进行评价,可推断INTOSAI在环境绩效审计采用综合的审计方法,至少同时使用了系统导向和结果导向的方法。

2.1.6 审计过程。《准则》将绩效审计的过程分为4个阶段:①计划审计,在决策审计的范围和程序时,审计人员应评估内部控制的可靠性;②执行;③报告;④跟踪。对审计报告的后续跟踪,被认为是强化审计影响和提高未来审计工作的重要工具,此为INTOSAI绩效审计的一大特色。

2.1.7 环境绩效审计中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准则》认为:审计人员发展良好和适当的外部关系是有效率和效果完成绩效审计的关键因素。审计人员应与有关的利益相关方保持良好的职业关系。

2.2 美国环保局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环保局 (USEPA)开始鼓励企业自愿进行环境审计(Environmental Audi,t亦有翻译为环境审核,国内多将非审计或会计相关组织执行的Audit/Auditing称之为审核,该研究对审核与审计2 词不作区分)。USEPA并未专门针对环境绩效审计进行研究,其贡献主要为环境管理系统审计。US EPA虽然将环境审计的主体定位于环境机关或其他联邦机关,但又将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定位为一改进不足的方法,亦具有内部审计的职能。

2.2.1 环境审计的定义和目标。US EPA在1986年对环境审计作了如下定义:系统地、有文件记录、定期和客观地评价企业与满足环境要求的运营和实务。其目标在于:①检验对环境规制的遵循状况;②评价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③评估来自管制和非管理的原材料、实务的风险。从目标的第2 点可知,USEPA所指的环境审计包括了环境绩效审计。

2.2.2 环境审计的分类与各类审计之间的关系。US EPA 对环境审计最大的贡献还是在政府环境审计方面。US EPA 在1997年的《联邦机构环境审计程序设计指南》中,将环境审计分为合规性审计、房地产交易评价、管理审计、废物承包商/经销商审计和防止污染机会评价等。上述5种审计,如有必要,可合在一起审计[13]。

2.2.3 环境管理系统审计。US EPA强调的管理审计,实质为环境管理系统审计,旨在检验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优点和不足,是发现环境管理缺陷的根本原因的一重要工具,是进行永久性纠正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US EPA在1996年的《联邦机构执行环境审计的通用行为准则———第3阶段: 环境管理系统审计》中,对如下环境管理系统进行评价:①组织结构;②环境承诺;③环境保护程序;④环境程序的正式手续;⑤内外部的交流;⑥雇员资源、培训和发展;⑦评估、报告和纠错程序;⑧环境计划与风险管理等。并对上述每一部分内容给出了绩效目标、评估的关键点和审计标准[14]。

3 内部环境绩效审计和其他外部环境绩效审计研究

3.1 英国标准所BS7750的贡献 BS7750是英国标准所于 1992年制定,1994年修订,用于指导英国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为现代第一个环境管理体系计划。该计划对内部环境绩效审计的贡献主要在于开创了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 BS7750要求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应周期性地进行内部审计,审计人员应是组织内部独立于被审领域的员工,并支持向管理层汇报。该标准对随后EMAS管理及审计体系和ISO 14000系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欧盟和ISO达成的《维也纳协议》,BS7750已于1997年3月被ISO 14001所取代。

3.2 欧盟EMAS的贡献 EMAS是1993年原欧共体 (EEC)以No.1836/93指令正式公布的《工业企业自愿参加环境管理和环境审核联合体系的规则》,简称《生态管理审核规则》(Eco-ManagementandAuditScheme,EMAS),于1995年实施。EMAS要求参与的企业执行内部环境审计。EMAS的大部分内容源于BS7750,历经2001和2009年修订,是目前环保领域最为严格的法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