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体制构想
引言
在如今,城市化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城市内部的治理问题越来越被重视。社区是城市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城市的基础组成。社区的发展以及社区的治理,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决定着城市化的发展,对于城市的发展的方向与方式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生活水平的高低,也是一个城市的治理水平的体现。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转型时期。改革开放后,原来的以单位为中心的模式,逐渐发展成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政府不单单是管理者,更是在成为引导者、参与者,逐渐发展成为政府与社会、企业共同合作的治理方式。而中国的社区综合环境的治理相比较于西方是属于比较晚的,在治理的结构上、方式上等都是比较落后的。当前中国的社区综合环境治理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民主不够彻底、群众参与度非常低等等。所以,应高度重视社区综合环境整治绩效评价工作,以提高社区综合环境的治理水平,营造一个整洁和谐的生活环境,改善市容市貌。绩效评价是治理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贯穿着治理的全过程。而如今,对于绩效评价更多的是在治理后对于结果的评价,也存在着评价虚高,以及官员在其中弄虚作假等问题。所以,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的研究也是社区综合环境治理中的关键,是必须要牢牢把控并且优化结构,使治理更彻底、更有效的重要方面。
一、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面临的障碍
1.居民参与评价程度低影响绩效评价的客观真实性。对于居民参与评价的程度较低,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主观是自身意识问题,而客观是政府体制问题。首先,主观方面来说,居民对于参与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反馈评价这一部分的意识是极差的,许多人都不知道社区环境综合治理的绩效评价过程中有评价反馈这一过程。同时,居民也不会想到对于治理之后的结果好坏对政府进行评价。从客观方面来说,政府对于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的整个体制中也比较忽视反馈型的评价,更不用说让居民参与进评价的整个过程中。政府在目前的情况下,对于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体制中,一直存在着注重投入的过程却缺少反馈缺改进的这样一个制度上的缺陷,而居民的不了解评价反馈并不仅仅是自身的意识问题,也同时是政府没有正确引导。或者说,政府在制度上根本缺失让居民参与进评价反馈中的一个过程,政府忽视反馈评价的同时更是缺少居民参与评价,目前的制度偏重居民参与进治理的过程中,却缺少事后更好地对治理进行反馈,这是因为在制度上没有明确规范要求。因为缺少居民参与的评价是不完善的,是缺失公众监督的,所以在客观的制度上缺少居民参与评价,也是当前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中制度方面的一大问题。2.资金漏洞与挪用使得评价目标失真。在社区综合环境环境治理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存在环境治理资金漏洞与环境专项治理资金挪用的情况,社区综合环境治理方面上存在着很大的资金漏洞,所以所投入的资金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效。对于环境治理,所需要的资金、人员以及物资是极其大量的投入,在方方面面中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而且如今的大气污染严重,PM2.5超标等环境逐渐恶化的情况下,对于环境治理的要求日渐严峻,专项资金到位更是被需求。社区综合环境治理更是环境治理的一个部分,更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但是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中也同时存在着资金漏洞以及专项资金被挪用的情况,国家对于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拨款不在少数,但真正能用到实处,对社区综合环境进行一定程度上治理的资金却少之又少,社区依然存在着许多的环境问题,如此的资金漏洞与挪用是十分影响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很简单的道理,因为钱花出去了,但没花在社区综合环境治理上,其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大大失调,绩效评价必是较差的。
二、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的问题成因
1.政绩考核看重经济效益则不注重社区环境发展。在如今的政绩考核上,依旧注重的是经济的发展,注重的是经济带动城市发展的道路,所以官员为了晋升会变相牺牲环境来取得经济效益使得经济发展更快更好。对于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来说,目前的政绩考核并不会将之纳入考核系统之内,或者只参考一些,官员能够得到晋升主要还是看其带来多少经济上的效益。上海的经济飞速发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牺牲了环境所达到的。比如宝钢炼钢厂,在冶炼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浓烟则对周围的社区产生了巨大的污染,但是所带来的经济上的效益则是巨大的,官员政绩考核则是如今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加快了经济的发展而得到晋升,而不会是因为如今污染了多少大气,影响了多少社区大气环境而导致不能晋升。所以,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成为了为了经济发展或多或少可以牺牲一些的方面,而这样的情况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治理专项资金被挪用的情况出现,因为官员想要晋升则通过各种手段包括牺牲环境、挪用治理环境的资金来发展经济,这样一来治理环境的资金缺少了,但在绩效评价中投入一部分依旧是计算资金挪用前的总额,则会让社区环境治理的资金产生巨大的漏洞。2.缺乏改进型的反馈使得治理水平得不到提升。在绩效评价的过程最后缺乏改进型的反馈是无法提升治理水平,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效益不明显的重要原因,改进型反馈可以让治理者明白不足之处然后加以改进。在如今的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注重的是治理的过程与事前的投入并且对投入的预期,在事后关注的一般都是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就是是否结果与预期相匹配。而整个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十分缺乏对治理过程中不足之处或错误之处能够进行有改进型的反馈的过程,以政府为主体的治理者自身制度上没有这一步骤,而居民更是没有渠道没有方法去对政府进行改进型的反馈,无法知道治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就无法发挥出绩效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达到提升治理水平的这一目的。从调研中可以发现,居民对于参与改进型反馈的过程几乎没有,而治理的成效的确是没有达到对于投入的预想。在目前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中,首先,对于反馈的过程在政府自身改进型的反馈,以及居民提出建议的改进型反馈则都是缺失的;其次,对于改进型反馈的重要性的认识则同样也是缺失的,都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以及能够对治理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并且也没有一定的制度来规范。
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目标确定之后就要制定管理措施。这也是高层次结构中第三个要素即计划所要关注的事情。企业要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措施必须要考虑和遵循的原则是什么?要遵循共同化及差异化原理。
ISO 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第四章社会责任原则中明确指出,“组织行为宜以标准、指南、或行为准则为基础”,即企业在规范企业行为,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措施时要以标准、指南或者行为准则为参照。同时还进一步指出“在应用本标准时,建议组织要考虑社会、环境、法律、文化、政治和组织的多样性,以及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同时尊重国际行为规范”1,作为ISO 26000总体原则的一部分,ISO 26000一方面强调ISO 26000适用于不同规模的各种组织,也适用于在社会责任领域不同发展水平、处于不同阶段的各种组织,2体现了这个标准的普遍适用性。在中国参与ISO 26000代表的建议下,这个原则章节的总则中增加了差异性的思考,组织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运行的社会环境以及经济条件,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其实这个原则也不仅是企业在应用ISO 26000标准时适用,即企业在制定社会责任措施时,不仅要遵循各种标准的基本原理和理念,也要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事实上,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规则体系,这个规则体系包含了上述ISO 26000标准本身,也包含了更广泛的社会责任相关的原则、准则、标准和指南等。这些包括下图所示的四类规则3,一是政府间层面所形成的公约、原则和倡议等,二是行业生产守则和标准,三是多利益相关方形成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守则和工具,四是跨国企业形成的对供应链有约束效应的企业行为守则。
上述规则就是企业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措施所要遵循的共同原则和方法,同时企业还要根据其实际经营情况,分析在一定时期的决策和经营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所带来的实际或者潜在的影响,以及社会对它的期望,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实现其目标。
原理四 透明开放原理
在确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目标和实施措施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任务就是如何有效调度企业内外部资源来落实措施,逐步实现预定的企业社会责任目标。透明开放则成为企业统筹内外部利益相关方资源,提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力所要坚持的重要原理。透明开放原理,是指企业有义务让利益相关方了解公司与利益相关方的相互影响,共同有效地管理企业运营影响,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信息,同时采取积极的行动或者做出一定的制度安排来促使利益相关方能够有动力、有能力、有渠道,以积极的方式影响和参与公司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活动和过程4。
一是体现在透明度理念。企业影响社会和环境的决策及活动应当是透明的。企业应运用清晰、准确和完整的方式,在合理和充分地披露企业负责任的政策、决策和活动中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已知和可能影响。这些包括企业活动的目的、性质和场所;企业决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方式,包括确定组织不同职能部门的角色、责任、和权限;企业评价其社会责任绩效的标准和准则;企业的利益相关方,以及企业在利益相关方识别、选择及参与方面的准则和程序等。社会责任的履行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l件相联系的,因而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不能通过“慎独”做到,必须是在与其利益相关方互动的过程中实现。
中石化自2011年起创新地建立了社会监督员机制。十余位来自主流媒体、学术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相关行业领先企业等组织的社会监督员,被赋予了多项授权:有权反映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公司总部、各企事业单位的各种违法违纪和不规范行为;有权收集社会公众、各类组织机构对中国石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权及时、准确、客观、公正地向中国石化反映公司工作中和行业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同时协助公司调查、核实所反映的问题;有权就事关国计民生的专项课题在公司系统内开展调查研究。经过几年的坚持,社会监督员已成为推动中国石化改进管理、提高水平的重要力量。5
二是体现在开放运营方式。所谓开放运营方式,就是改变传统“股东利益至上”的公司治理思路,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让企业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公司治理,让他们监督企业决策,享有企业决策知情权,并能够从他们自身利益出发去影响企业决策,让企业决策建立在健全的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比如可以通过建立如下图的利益相关方共同治理机制6,强调股东、员工、客户、社区、环境、商业伙伴等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和对经营者的控制。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与资源,强调激励与约束的制衡;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利益相关方利益最大化,从而改进公司决策程序等制度安排,保障利益相关方以积极的方式促进公司推进可持续发展。
由上图可知, 股东、员工等企业各利益相关方参与企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治理。其中,股东大会选任出董事会和监事会, 董事会选任经理层, 经理层招聘普通员工, 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和监理层的工作。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利益相关方共同治理模式, 既有利于企业公司治理水平的改进和提高, 又能让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提高其满意度和忠诚度。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制度化的方式,企业也可以确保其利益相关方资源的有效统筹,既有效地、充分地获得利益相关方的真实参与,放大了企业资源利用;又直接提升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力。
移动互联时代,企业将在更加透明化的环境下运营,社会各界可以更容易、更及时地了解和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各相关方将会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来。
1 参见:第4章,社会责任原则。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ISO 26000:2010社会责任指南》。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年11月。
2 参见:殷格非,如何争得社会责任领域的国际话语权,《WTO经济导刊》,2010年第6期。
3 参见:殷格非、于志宏、崔生祥主编《企业社会责任行动指南》。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3月。
4 参见:《国家电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指南》,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
关键词: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存在问题中图分类号:G6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021-01目前在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成长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通信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手段蓬勃兴起的时期。虽然他们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稳定、健康、向上的,但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都使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挑战。
1.教育面广,针对性差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不断快速进步与发展,目前很多高等职业学校其培养的学生都是根据其自身特点,它的培养对象不仅仅是普通高中的毕业生,还有已经具有职业知识或职业技能的中职学校的学生,有些还是3+2(三年中职,两年高职)的学生。普高类学生文化基础好,但往往专业思想不稳定且动手能力较差。他们很多在高考中失利,心理上的落差较大,对专业缺乏足够的、必要的认识,带着一种无奈的、抵触的心理去接受它,这无形中也就影响了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中职类学生经过几年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思想牢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动手能力较强,但文化基础较弱。3+2的学生没有经历过高考和全国统一的春季高职考试,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比较差。正因为生源形式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这种教育的面向对象是复杂的,尤其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不稳定因素也是多样的,这势必使得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复杂性、艰巨性和挑战性。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面广,但在不同学生的针对性上还做得不够。
2.队伍庞大,凝聚力差
在高职院校里除了专职的思想政治教师以外,还有一支庞大的队伍,即思想政治辅导员。他们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和谐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
3.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就不仅仅是纯粹的理论教学,还应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首先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才有助于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展开。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注重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在思想认识上忽视实践教学,这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以有效推进的关键原因。
4.保障机制还不完善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这就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的保障机制问题。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领导机制、经费保障机制与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但在现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这些相关方面的保障机制是不完善的。
5.实践形式缺乏多样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广阔的空间,既可以发生在课内,也可以发生在课外;既可以发生在校内,也可以发生在校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网络时代到来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仅仅依靠书本或教师的传授,这样,实践教学形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热情,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同时,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形式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良好教学效果的最终实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富有创意,具有多样性的。它可以采取研究讨论、原著阅读、专题辩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可以采取课外学习小组、学习竞赛活动、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等方式,也可以采取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专业课实习、红色旅游、公益活动等方式,这些活动方式能够较好地调动起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过程之中,从而大大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6.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性 探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的主渠道。但由于高职教育专业化突出,人文基础薄弱,一些高职生片面认为高职教育主要是学技能,只有学好专业课才是自己今后的谋生手段,把思政课当成一门副课,这在客观上导致思政课被边缘化。如何根据高职院校和高职生的特点,激发高职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水平,是摆在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笔者总结多年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认为从教材建设、领导重视,加强教学单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等四个方面入手,不断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 统编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思政课教材
从2005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高校,包括高职院校都普遍使用国家教育部统编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这对规范学科建设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起着重要作用。但对高职学生思政课教学却显得不足。现行思政课教材具有普适性,而缺乏具体性,与高职学生有距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更多地强调教学的实用性,泛泛的使用理论性较强的本科高校教材,会增加高职生的理解难度,使学生难于提起学习兴趣。高职教育的思政课要求学生,在理论上,弄清什么是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这些原理和理论去思考问题和解决具体问题。因此,组织编写具有高职教育特点,适应高职生教学的思政课教学大纲和实用性教材,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 学校领导重视,进一步加强教学单位建设
由于高职教育一直依照传统的“技术+能力”的教育理念及学院领导对思政课的片面认识,在客观上自然会导致思政课被边缘化。体现在有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机构不健全,把思政课并入基础课管理,甚至由其他学科教师承担思政课教学的现象,导致高职教育对思政课学科建设和对整体性研究的明显不足。因此高职院校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度重视,给予人财物的全力支持,完善和加强教学单位建设问题,是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将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进程和效果。
三、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从高职院校整个的教师队伍来看,存在着学术带头人的匮乏,学术气氛不够浓厚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部分教师对经典著作等都缺乏系统的研究,同时也存在着对于时政问题上理解不够深刻的问题,另外一些教师还缺乏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分析与把握以及创新研究的能力。还有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受到社会环境带来的急功近利、追求实惠等思想的不良影响,对待本职工作缺乏基本的职业责任感和道德感,仅仅把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看作是自己谋生的一个职业,在工作上缺乏热情,在专业上不求进取,在知识上不注重更新,对社会上发生的时事热点、难点等不予以关注,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足,也影响了教学效果。整个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学会教学”的过程。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还是提高教学质量,都有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方面,可以积极向学院争取引进思政专业的硕士以上的高学历人才,让新鲜血液带给机体新气象;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融知识和科学为一体的课程,内容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完善自己,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让自己的知识丰富;同时鼓励和支持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及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并且积极为教师联系交流平台,争取更多的交流机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四、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与普通院校相比,高职生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学生文化素质较差等,这些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应具有鲜明的特色。因此,提高高职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改进课堂教学方式。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使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首先、课堂教学要逐步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教学中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 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 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时, 要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用“提问式”、“点评式”、“讨论式”、“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关系。这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让学生学有所思, 思有所悟, 悟有所得。其次、以学科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为主体向以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主体转变。我院的实践证明,将《弟子规》的学习引入思政课教学中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益的尝试。再次由以课堂讲授为中心向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转变;最后由教学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应用好多媒体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正确认识社会。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 14(1).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结构;内在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制度体系(OECD,1999)。从法学和学的角度分析,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内部治理结构与外部治理结构两部分。所谓内部治理结构,是指由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三方面形成管理与控制体系。完善内部公司治理结构的重点在于,要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最终保证公司制度的有效运行(吴敬链,1994)。所谓外部治理结构是指与内部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公司外部管理与控制体系,它们提供绩效的信息,评价企业行为和企业经营者行为的好坏,并通过自发的优胜劣汰机制激励和约束企业及其经营者。一般认为,外部治理结构包括:外部市场治理机制(即公司控制权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外部政府治理机制(即政府对一、二级市场的管制)以及外部治理机制(即中介机构的信用机制)等三个方面(冯根福,2001)。
与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应,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面向内部用户(比如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等)的内部会计信息披露以及面向外部用户(比如广大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等)的外部会计信息披露。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与运行过程中,会计信息披露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一、内部治理结构与内部会计信息披露
在经济学中,委托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人(Agent),另一方称为委托人(Principal)(张维迎,1997)。我们认为,在公司制企业框架下,经理层掌握着公司经营的全面信息,包括利好消息和不利消息两个方面,而董事会掌握企业信息的多少则取决于经理层向其披露信息的多寡,以及自身付出信息搜集成本的多少。显然,经理层相比董事会具有信息优势,从而董事会成为委托人,而经理层成为人①。
(一)内部会计信息披露的形成机理
在给定信息对称的假设下,经理层的行动是可观测的,这样,董事会可以根据观测到的情况(比如:创造性工作抑或常规性工作、工作努力抑或偷懒等)对经理层进行相应奖惩。那么,董事会可以设计任意的“强制合同(Forcing Cont-ract)”。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董事会与经理层都是严格的风险规避者,则最优风险合同要求每方各承担一定数量的风险,此时,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报酬支付方式表现为固定报酬+有风险报酬(例如股票期权,绩效工资等)的有机配搭;如果董事会是风险中性者,而经理层是风险规避者,相应的报酬支付方式为固定报酬;如果董事会是风险规避者,而经理层是风险中性者,则相应的报酬支付方式为有风险报酬。由此可见,在对称信息下的最优合同安排完全取决于参与人的风险类型。由于努力水平是可以观测的,上述无论哪一种安排都是有效率的。
事实上,当董事会不能观测到经理层的努力水平时,帕累托最优风险分担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激励合同将变得十分复杂,它不可能如信息对称条件下那样仅仅由参与者的风险类型决定。董事会必须想方设法获得经理层行动的全面信息以便合理地确定经理层报酬支付的金额。从而,就必须建立起经理层向董事会进行内部会计信息披露的机制。通过正式的会议形式或非正式的个人交流以及经过恰当授权的直接财务数据获取等方式,将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投资状况、经营风险、预期盈利等信息传递给董事会,使董事会能够对经理层的管理决策及其后果有充分的了解,以便纠正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进而可以按照各自的风险偏好确定动态的最优风险分担合同。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指出,公司治理的效率取决于董事会的独立性及信息获取能力之间的替代程度。在给定董事会独立性的前提下,通过内部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提高董事会的信息获取能力显然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必然选择。
(二)内部治理结构框架下内部会计信息披露的实现
1.内部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为了使董事会正确决策,确保董事真正“懂事”,应建立起灵活多样的内部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既可以采用定期召开董事会的方式,要求经理层对公司的重要信息向董事会披露,也可以采用临时召开董事会的方式,就公司面临的重大。突发事件进行决策;董事会成员还可以深入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通过实地走访,获取公司经营的第一手信息;双方信息交流的方式既可以是报告式,也可以是答辩式;信息交流的载体既可以是纸介式,也可以是式,对于有条件的公司而言,可以通过公司局域网及时公司的各项信息,并进行加密,授予董事会成员最高权限,使其能够在第一时间浏览公司的最新会计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
2.内部会计信息披露的
与外部会计信息披露有所不同,内部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更为集中、突出。重点在于经理层的意见与讨论方面,具体包括:公司的财务状况(诸如:流动性、资本来源等)、经营成果(包括实际业绩与预期业绩两个方面)、公司未来业绩的因素、投资状况、公司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方案、营运战略、公司经营计划的执行情况、人力资源状况及改进方案、研发状况、经营费用的控制情况、营销策略、销售渠道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等。
3.内部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控制机制
由于董事会掌握着经理层的任免权、报酬决定权,加之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合作特征体现为有限次的重复博弈,经理层倾向于主动、全面、真实地向董事会报告经营期的各项会计信息及相关信息。与此同时,董事会还可以通过以下程序监督经理层的内部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其一,董事会成员可以咨询有关外部独立专家(有关费用由公司承担),获得公司所处行业的共同性信息,依此来判断经理层披露信息的可信度;其二,董事会成员也可以深入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通过实地走访,与公司员工进行广泛的非正式沟通,获取公司经营的第一手资料,并将其与经理层所报告的信息进行对比,从而对经理层的内部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做出合理的评价。其三,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通畅的内部信息传递系统。上市公司应努力加快内部管理的信息化过程,最终实现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信息交流。具体的构想是:内部各部门均建立独立的信息系统,能够实时提供本部门的最新信息;所有系统均采用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并与信息披露系统相连接。通过适当授权,信息披露人员可以实时查询各系统的各项最新数据,并可以按标准化格式将其加工为待披露信息;这样,就可以极大地缩短会计信息生产与会计信息披露之间的时间间隔,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二、外部治理结构与外部会计信息披露
(一)外部市场治理机制与外部会计信息披露
外部市场治理机制是相机治理和接管收购的有机结合。所谓相机治理(Contingent governance)主要是通过控制权的争夺来改变既定利益格局,控制权掌握在谁的手中依靠对某一随机变量的可确信的认识;而接管收购则意味着第三方获得企业的控制权,原有的利益平衡格局被彻底打破。这两者均与外部会计信息披露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试分述之:
通常一个完整的相机治理程序包括三个要素:相机治理的主体、信号以及相机治理程序(杨瑞龙等,2000)。其中相机治理的主体是指企业的相关利益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内部职工以及政府等;相机治理的信号是指相关利益者自身利益受到侵害的征兆或迹象;而相机治理的程序则是相机治理主体实施治理的具体途径与方式,一般包括三个阶段:(1)事前评估阶段。每个治理主体在向企业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之前,必须对投资对象有一个合理的评估,诸如企业的盈利能力、空间、潜在机会与风险以及管理层的个人能力与信用等等;(2)事中监控阶段。治理主体应密切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其发展动态,进而考察经理层行为,重点在于防范其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3)事后评价阶段。治理主体通过对企业业绩的评价来把握、预测公司的未来,并根据不同的绩效情况采取相应的行动(奖励性、惩罚性抑或纠正性措施)。在治理主体实施上述相机治理的过程中,必须获得明确的信号。而这些信号的获得,大多依赖于上市公司的外部会计信息披露。首先,事前评估必须依赖于上市公司的外部会计信息披露。在决定是否将自己的专用性资产交付给上市公司之前,治理主体需要借助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及相关信息对上市公司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以便正确选择介入的对象、时机及方式等;其次,事中监控的完成依赖于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治理主体通过及时追踪、获取、解读公司对外公布的各类会计信息及相关信息,诸如临时公告、季报、半年报等,可以清晰把握公司的经营脉络与发展态势,并对经理层的行为形成较为公允的评价;再者,事后评价的实现同样离不开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及相关信息。治理主体直接或间接(借助专业分析师的分析)依据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及其管理层的个人能力做出恰当的判断,进而选择相应的治理措施:经营状况良好时,治理主体将继续支持管理层的工作,赋予其自由处置公司业务的权力;若出现财务危机征兆,则对其施加惩处措施,诸如改组董事会、更换经理层甚至进行企业重组等。
接管收购机制的实现同样离不开外部会计信息披露。信息越充分,收购者对并购对象的了解越全面,其意愿支付的收购价格越接近其真实价值,从而得以维持一个有效率的控制权市场。相反,如果缺乏恰当的外部会计信息披露机制,股票市场对于上市公司所作的评价往往背离其价值本身,导致股价扭曲。相应地,选择并购对象、时机及价位将成为异常艰难的决策,从而极大地抑制控制权市场的流动性和有效性。
(二)外部政府治理机制与外部信息披露
外部政府治理机制是指政府对于证券市场的监管。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1998)认为政府监管证券市场的目标在于:保护投资者;保证市场公平、有效和透明;降低证券市场系统风险。其核心就是要建立起外部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从而维护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这是因为:
其一,保护投资者实质是要保护投资者的知情权。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与上市公司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上市公司是知情者,拥有较多的私有信息,而投资者对此知之较少甚至一无所知,这样上市公司作为人身份可能做出种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行为,从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从保护投资者的立场出发,政府监管部门要求上市公司按照统一的格式与向投资者披露公司的会计信息及相关信息,并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进行事中、事后的监督。
其二,保证市场公平、有效和透明以充分、公允的信息披露为前提。从会计信息披露的角度考察,保证市场公平就是要保证投资者机会均等地获得公司的各种信息从而促进市场交易的正常进行;保证市场有效就是要求股票价格能够对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及相关信息做出及时的、敏感的反应;保证市场透明就是要求应尽可能扩大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和内容,以便使投资者能够对公司的经营前景做出最恰当的判断。
其三,对外会计信息披露系统是降低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手段。IOSCO指出,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措施降低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对外会计信息披露系统正是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整个上市公司披露信息进行统计,发现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从而有效降低系统性风险发生的频度和杀伤力。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外部政府治理机制目标的核心可以归结为外部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建立。不仅如此,外部政府治理机制的运作过程也与会计信息披露密不可分。外部政府治理机制的运作过程可以表述为:制定监管制度实施监管制度检查监管制度的执行情况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根据环境变化改进监管制度。相应地,外部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运作过程表现为:
首先,监管部门制定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如美国,由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先后制定了《S-X条例》、《S-K条例》、《财务报告公告》(FRR)和《会计审计实施公告》等②。其中《S-X条例》主要规定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具体格式与内容,以及附表、底注的具体披露要求;而《S-K条例》主要规范非财务报表信息的披露;而在,中国证监会(CSRC)自1993年以来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对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进行了从内容到格式的全面规范。
其次,监管部门监督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的执行情况。监管部门对会计信息披露准则执行情况的检查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1)形式审查。监管部门可以依据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进行形式审查,重点在于检查其是否存在重大遗漏、错误等;(2)实质审查。监管部门可以深入上市公司实地,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核实。
再次,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做出相应的奖惩。监管部门对于严格遵循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的上市公司,可给予适当奖励,包括通报表扬、一定期限内信息披露豁免审查等;而对于那些未按准则要求披露信息的上市公司,则可以现其情节给予程度不等的处罚,诸如: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暂停交易、强制退市以及启动司法程序(进行民事赔偿和刑事惩罚)等。
(三)外部治理机制与外部会计信息披露
公司外部社会治理机制主要指中介机构的信用机制,它是公司治理结构有效运行的一面“防火墙”。我们认为,外部社会治理机制与外部会计信息披露的关系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外部会计信息披露是外部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外部社会治理的主体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公司以及交易所等。从会计信息披露角度分析,这些治理主体的治理功能分别可以表述为: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提供审计鉴证的信用服务;律师事务所为公司股票发行时披露的各项事项③的合法合规性、真实有效性等发表公正性意见;证券公司信誉的形成来自于为证券市场提供高品质的股票,相应地证券公司应该为公司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提供恰当的信用保障;交易所的职能则在于发现并查处未按会计信息披露准则进行披露的上市公司。
其次,外部社会治理状况与外部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有内在的关联度。一般说来,外部社会治理状况越好,中介机构的信用度越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越高。这是因为,一方面中介机构身份独立、服务专业化,更能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对公司披露的信息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另一方面,信誉是中介机构的立身之本,理性的中介机构绝不会以自己的信誉去交换所谓的利益。出于对自身信誉的追求与维护,中介机构必然严格遵循有关信息披露标准和规定,为社会提供可信的中介服务。这样,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将产生巨大的威慑力量,能够最大限度地遏制不诚实信息的形成与蔓延。相反地,如果整个社会治理机制尚未健全,不守信用的中介机构不能得到应有的惩处,格守信用的中介机构却因不能与客户的“默契合作”而时有客户离去,出现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中介机构不仅不能担当起维护证券市场交易秩序的重任,反而可能屈从于眼前的经济利益,与上市公司合谋造假,助长上市公司虚假披露会计信息的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疲劳
[前言]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所以应该注重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说是一道桥梁,将教育者的思想和大学生的思想紧密连接起来;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育者和大学生都可以展现自己思想。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却逐渐失去了桥梁和平台的作用。
1.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是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式传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进行选择、理解、整合与内化,最终实现外化与践行的过程。[1]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出现接受疲劳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不能只是简单的从学生本身分析,而是要兼顾教育者和作为教育媒介的教学方式。以下我提出的问题和对问题的分析都是围绕学生、教育者和教学方式这三种因素。
1.1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兴趣缺失,缺乏求知欲望
兴趣源于人对于事物的好奇心。人生来都具有一颗好奇心,对新鲜的事物总是满怀期待,希望去了解新知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求知欲望,大学生也不例外。不可否认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科书上的知识有些在初高中已经涉及,部分大学生对于在初、高中阶段已经接触到的内容选择避而不听,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些内容已经是陈词滥调,继续听也没有意义和作用,导致大学生丧失了学习欲望。加之目前高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有一些教师授课方式单一,只拘泥于课本知识,照本宣科,授课内容枯燥无味,与现实脱离,本来就存在一些旧的知识却没有新的教学方法,大学生对于这些枯燥无味的东西产生抵触,对于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也就无心了解,学习兴趣也逐渐下降,因此大学生也就失去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好奇心,丧失了求知欲。
1.2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态度消极,缺乏学习热情
随着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的不断冲击,大学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反映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部分大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不清,认识模糊,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知识无关,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用处。与此同时,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课堂态度,良好的人格魅力可以影响和感染学生,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积极的表现。教育者自身对授课的态度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教师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来教授课程,一定会给课堂带来积极影响;但相反的,如果教师只是被动的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会给课堂带来消极影响。目前,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被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他们上课只是照着书本念,念完本堂课应该讲授的内容就结束,不考虑大学生的需求,甚至有极少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课堂来发表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言论。大学生自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模糊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课堂的这种应付态度直接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的课堂表现不积极,出现了上课迟到、逃课现象,学生即使来上课,也是尽量坐在后排,上课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玩手机、与同学聊天、睡觉等等。
2.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疲劳的思路及对策
我国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政策来保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的效果却很不理想。所以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疲劳问题成为时下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下面我针对我所提出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丧失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态度消极两个方面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思路及对策。
2.1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求知欲,以此引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求知欲反映了一个人对于知识的渴望。如果一个人对于某件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那么他就一定会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关于这一事物的信息,来达到了解这一事物的目的。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正经历着大学生对其求知欲望的丧失,所以要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就一定要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求知欲。我们可以通过教育者的心理引导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会发现自己所欠缺的知识,进而激发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渴求。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展示相关案例,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性,从而自主的去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此来弥补自己思想的局限。教育者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做课堂展示,表达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准备展示内容大学生也会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欠缺,发现所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并不是都与初高中所学内容相同,只要大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差异,就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充满兴趣,以此来达到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疲劳的目的。
2.2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热情
教育者授课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而要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理想和坚定的信仰。只有具有坚定的政治理想,才能引导大学生,感染大学生。同时教师也应该强化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专业知识,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才能说服和教育学生,才能以理服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精心备课,以饱满的热情授课,用生动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才能做到以情动人。同时,高校应该完善教师考评机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效果作为考核教师的关键因素,以此来激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方式。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式的教学方式,在安排学生上理论课程的同时安排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见闻、使自己更加深刻地领悟知识,而且可以使大学生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魅力。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逐渐被引入到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授课应该贴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结合大学生好奇心强和关注时尚的特点,不断更新课堂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将大学生喜爱的一些时尚元素引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就会使教育活动更加具有吸引力,切实提高他们的接受水平,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疲劳问题[2]
[结束语]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神圣的使命,高校应该严格把关,为社会输出有德有才的青年,少年强,则国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学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大学生必须要拥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理想和信念,因此我们要齐心协力共同努力,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疲劳问题,使大学生用科学的思想武装头脑,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欣洋( 东北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心理研究.[A].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关键词:后官僚制;《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公共管理;公民参与;政府改革运动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5-0094-0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政府改革浪潮,政府改革与治理成为公共行政领域研究的热点与核心,出现了一批政府改革研究的专家和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代表性著作。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行政学家B・盖伊・彼得斯1996年所著的《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The Future of Governing:Four Emerging Model,)就是研究各国政府改革与治理的一本代表性著作。彼得斯教授在对传统治理和政府行政改革进行多年潜心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比较归纳的方法,系统地评价了席卷全球的行政改革运动,提出了自己对于当前政府改革与治理的看法,以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现存的政府改革与治理模式,进而把握政府未来的治理方向,并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基础。该书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支撑政府改革与治理的理论上,辅之以各国的改革实践,这些改革实践不仅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涵盖了发展中国家。彼得斯的研究对于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治理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
在彼得斯看来,政府改革运动是一直存在并且持续进行的,因此,国家、治理和公务员制度也一直处于变迁之中。作者在论述的一开始就指出了传统公共行政的特点以及当前公共行政发展的改革和趋势,并将这一趋势概括为从官僚制到后官僚制的转变。对这一趋势的判断得到了奥斯本、巴泽雷和奥斯特罗姆在内的许多学者的认同,他们的著作也都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例如:奥斯特罗姆夫妇的多中心体制公共治理理论、盖伊・彼德斯的未来政府的四种模式、简・莱恩的新公共管理理论、登哈特夫妇的新公共服务理论等等,因其不同程度地表示了摒弃或者超越官僚制的理论倾向,都可以被称为后官僚制理论,或者后官僚制时代的治理理论。[1]
自19世纪末以来, 随着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 官僚制结构逐渐成为占据各国经济社会生活领域主导地位的组织模式,到了20世纪, 官僚制成了几乎所有国家政府治理的理想选择, 成为现代性的重要标志。[2]官僚制来源于商业组织,巴雷泽认为“官僚制范式”的核心在于效率和明确的责任制。无疑,将官僚制引入政府组织,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但是,随着政府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官僚制固有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20世纪30年代以来官僚制就一直受到学者的批评,[3]各国也陆续开展了针对官僚制缺陷的政府改革运动。在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共同作用下,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后官僚制这一新的公共组织范式,并被寄予了取代传统官僚制的希望。这一范式转变意味着政府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在政府内部,公共组织模型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在政府外部,新技术时代――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正在日益改变和调整着各种社会关系。
公共组织范式由官僚制向后官僚制转变的过程与各国政府的改革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同时,它们也共同构成了彼得斯写作《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一书的时代背景和写作动因。但是,正如巴雷泽所认为的“在讨论摈弃官僚制之前,必须为其找到合适的替代品”。奥斯本和盖布勒所提倡的政府再造的“十项准则”是一种途径,除此之外,还存在其它的方法。彼得斯教授指出,或许是由于变革无处不在及其基本性质使然,各国往往只关注各种的改革实践,还难以在政府改革和治理的相关理论上达成共识。[4](序言]这样不仅不利于改革思潮的发展和融合,还会限制各种政府改革实践的政策选择和工具组合。因此,基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原因,了解和支撑行政改革的相关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4](序言)
正是在后官僚制时代已到来、而尚未总结出官僚制理论和官僚制结构合适替代品的大环境下,彼得斯结合自己的理论修养和亲身经历,在本书中首次尝试对这一挑战作出回应。
(二)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一书共6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为第1章,第2部分为2-5章,第3部分为第6章。全书主要围绕“传统公共行政――当前政府改革的基本方式――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这一主线,以官僚制的变革为引子展开论述。为读者展现了当前各国政府改革的4种主要模式,并展望描绘了未来政府治理环境和治理模式。
第1章变迁中的国家、治理和公务员制度,为全书的第1部分,是全书比较分析的基本框架,内容主要包括传统公共行政的基本特征、政府改革的背景和未来政府治理模式的展望。作者一开篇就指出今天的政府在治理上的作为不同于过去的政府,要找到能够提高政府效率,给公民个人和集体带来更多好处的治理方式,政府就需要不断探索提升政府效能和服务品质的创新机制。[4]1-2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和改革者需要有坚韧的毅力、面对诽谤的勇气和清晰的改革思路。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归纳出了传统公共行政的6大特点,分别是政治中立的公务员制度、层级制和规则、永久性和稳定性、制度化的公务员制度、内部规制、平等。这6大特点既是各国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4种治理模式的基本维度。总的来说以官僚制为基础的传统公共行政,正面临着顾客、服务、质量、灵活性、创新、授权和不断改进等方面的挑战。[3]
第2-5章,为全书的第2部分,详细介绍和比较了具有代表性的4种政府改革模式。在第1章的结尾,彼得斯归纳出了4种新型的政府治理模式,并从主要诊断、结构、管理、决策、公共利益5个方面,列举出了4种模式的特征(见下表1)。后文的每一章都围绕以上5个方面对一种政府改革模式进行论述。
市场式政府是作者论述的第一种政府改革模式,也是目前最为主流和理论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改革模式,以至于政治家、学术界人士和公众都将其列为取代传统公共行政结构的首选治理模式。市场模式的主要代表是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地区。市场模式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认识,而是一种对自由竞争的优越性和对一个理想化的交换和激励模式的基本看法(King,1987;LeGrand,1989),深受市场效率、官僚垄断、一般管理等理论的影响。总的来说,市场模式是一种较为成功和成熟的政府改革模式,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市场模式给予公民的实践选择权并不多,而这正是参与式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
带着有关公民在政策制定阶段选择权的思考,作者介绍了有关治理改革的第二种方法――参与式政府。从意识形态上讲,这是一种与市场模式完全对立的政府改革模式,旨在寻找一个政治性更强、更民主、更集体性的机制来向政府传递信号。[4]59参与模式强调参与管理,重视基层管理,主张发展对话式民主,秉承公有社会理论。为了确保参与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利益,政府应该引导公众明白自身的期望,推行公共服务标准化,提升公民的参与能力。但是参与式政府存在着众多的参与机制,因此,它并不像市场模式那么明确。此外,参与式政府虽然与市场式政府具有某些类似的观点,但在实际治理中是完全不同的。
弹性化政府是当代政府改革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模式,也是概念最为含糊不清的一种模式。该模式强调政府机构有能力根据环境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而不是用固定的方式应对新的挑战,但是许多东欧、中欧和发展中国家的弹性化政府改革却均以失败告终。[4]87在结构方面,弹性化政府主张在政府内部采用可选择的弹性结构,代替那些自认为拥有政策领域永久权力的传统部门和机构。[4]94代表性的弹性组织包括特殊法人政府、委员会等虚拟组织。因为弹性化政府在概念上的模糊不清,因此,很难界定它对公共利益的影响。然而,毫无疑问,雇佣较多的临时员工有助于降低政府的成本,公众也会因政府创新和较少的僵化而受惠,加强政策的弹性额协调也有助于应对政策环境的变化。虽然弹性化政府因其灵活性而倍受推崇,但是,弹性化与权利保护可能互不相容,此外,要在变化与协调间实现平衡也实属不易。也正因为此,相比于参与式政府,弹性化政府与市场式政府表现出更高的融合性。
改革者的第四个选择,是凭借“解制型政府”的方式发挥公共部门潜在的能力和创造力(J.Walson,1989;Barzelay,1992;Dilulio,1994)。在此,解制与经济政策无关,而是指政府本身的内部管理。[4]109当前,解制改革正在持续推动,并取得了持续的进展,这可以从书中所列举的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改革实例得到验证。与前3个政府改革模式相比,解制式政府对官僚制的接受度更高,更加重视层级节制的作用。在结构设计上,解制式模式与市场式模式没有太大的不同,而与参与式模式的关注点不同。解制型政府主要关注预算和协调领域的政策制定。在公共利益方面,解制型政府主张采用其它的控制形式,通过充分发挥公务员的经济性和创造性来维护公共利益,这与参与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解制模式在公共利益方面对官僚制的改进,就是从事前控制向事中执行和事后评估转变。但是,解制型政府难以协调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忽视了效率以外的其它改革因素。
第6章是全书的第3部分,彼得斯在比较了当前4种主要政府改革和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因为模式间的改革策略完全不同,甚至相互矛盾,因此,选择其中一种方法必然会排斥其它方法。[4]1344种政府改革模式都包含有一些基本问题和所设计的答案(见表2),并提出了有关政府和治理的意识形态概念。其中,至少有两个模式(即市场模式和参与模式)提出的改革方法与更宽泛的理论和意识形态概念密切相关(Self,1993; Dryzek, 1990;Wilson,1989)。另外两种模式则倾向于提出广泛的治理之道,而不是针对某个问题提出答案。[4]148各种治理模式各有其优点和适用范围,需要考虑会造成失败的问题,而最大的威胁就是超越了其自身的界限。
从政府的执政目的出发,应当选择合适的政府改革与治理模式,但是,改革官僚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任何一种模式想要获得成功,都必须谨慎地考虑所采用的战略和战术。[4]153常见的策略包括利用政治的力量,关注正式结构和程序的改革和推行“制度化协商”。总的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官僚制向后官僚制的转变。
(三)
西方各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70 年代起普遍地陷入了困境。面对困境,传统的官僚制政府显得束手无策。[5]于是出现了各种“去官僚制”的政府改革理论和实践。但是这些理论与实践,往往各成一派,难以找到足以替代官僚制的政府治理范式。彼得斯以其深厚的学术积累和敏锐的学术眼观,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当代盛行的4种政府改革与治理模式。为摈弃官僚制,走向政府未来治理提供了探索性的尝试。总的来说,《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是一部难得的政府改革专著,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和优点:
首先,系统梳理了当代政府改革的理念和模式,并预测了政府未来的治理方向。在官僚制时代向后官僚制时代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政府改革的理论,如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制度分析理论等等,各国政府改革的内容和方式也各不相同。人们很难清晰地把握政府改革的路径和发展方向。而《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一书首次帮助人们完成了这一工作。彼得斯将后官僚制时代的政府改革与治理划分为4种模式,这4种模式分类明确,各具特色,基本上涵盖了各国政府改革与治理的实践。正如该书的译者吴爱民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该书把各国政府的改革尝试和各种自理的观点有机结合在一起,是所有试图弄懂改革问题的人都应该精读的书”。此外,彼得斯并不满足对政府治理模式进行单纯的归类,因为当前的政府改革还在进行中,为了更好地指导政府改革实践,他预测了未来政府治理环境和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并留下了问题,以引发人们的反思和探讨。
其次,严谨的思维,严密地论证。全书的结构布局和行文叙述无不体现了彼得斯思维的严谨和论证的严密。在结构布局方面,全书一开篇,彼得斯并没有直接进入政府改革模式比较这一主题,而是首先概括了传统公共行政的6大信条。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这些信条大部分已经成为“过去式”,也是当代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了这一部分的铺垫,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政府改革的背景和对象。随后,作者用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详细介绍了四种政府改革的模式。在书的结尾,作者预测了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这样的布局结构,不仅具有时间发展规律的特性,也遵循了“问题到现状再到对策”的逻辑框架,有助于读者准确地把握本书的研究内容和主线。在行文叙述方面,基本上每一部分的论述,作者都是先从理论研究入手,详细介绍每一主题的含义、研究发展历程和不同的学术观点,最后才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行文不仅有助于读者全面、客观地认识所研究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也有助于读者学习和借鉴写作方法。
第三,采用归纳对比的方法,厘清各种改革模式的特点。彼得斯在归纳、介绍4种主要的政府改革模式时,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各个模式改革的时间、特色、代表性实践等内容,而是采用了逻辑学中的归纳对比的方法。把零散的、不成系统的政府改革理念与实践系统化、理论化;通过比较,找出各个政府改革模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彼得斯在介绍4种政府改革模式时,实际上设计了一套简单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理念、主要诊断、结构、管理、决策、公共利益等方面的内容。每一个模式都是围绕上述指标展开论述,比较了不同模式在各个指标上的主要特点和做法,以及不同模式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所有的政府改革都会涉及公务员人事制度的改革,有些模式的做法是彼此针锋相对的,有些模式的做法则近似却不相同。该书采用归纳对比的方法,有助于厘清各种改革模式的特点,了解彼此间的联系和区别。
第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述通俗易懂。该书虽然没有典型的案例分析,也没有遵循理论设计到案例检验的思路,但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不同政府改革与治理模式的特点,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也融入了大量政府改革与治理的实践。并且,彼得斯在国家的选取上特别广泛,不仅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实践,还有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改革实践;既有成功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实践,也有改革失败和价值观念丧失的实践。总的来说,该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述通俗易懂,不仅是一本优秀的教材,也是一本优秀的政府管理人员工具用书。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一书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该书名为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但正如彼得斯在书中所指出的那样,这些改革理念和实践早已有之,并且这些实践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已经大规模的开展,更准确地应该归类为当代政府改革的模式,虽然这些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指出了未来政府治理的方向。作者在最后的结论中,总结了各种模式遇到的共同问题和解决答案,预测了政府治理未来的走势,并对政府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但这些内容的篇幅比较有限,并不是作者论述的重点,作者也没有提出新的政府未来的治理理论和模式。
(四)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也拉开了行政改革的大幕,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在时间上基本同步。时至今日,我国总共进行了6轮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进入21世纪,我国面临着转轨时期的各种社会问题,传统的行政结构和治理模式需要更新和升级。因此,《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一书对我国政府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打破传统刚性约束,实行弹性治理。在我国,政府是经济社会事务的主要管理者,在治理方式上强调层级控制和领导负责,具体表现为大量的审批、内部管制和繁文缛节,具有很强的刚性,效率低下。因此,借鉴书中所归纳的弹性化政府和解制式政府两种新型政府管理模式,可以尝试打破传统刚性约束,实行弹性治理的改革。这又包括纵向弹性化改革与横向弹性化改革两个方面。在纵向弹性化改革方面,一是减少政府部门内部规制和层级控制,中央逐步向地方政府分权,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管理权和财权;二是省级政府将宏观决策和统筹管理的权力上收,将财权和具体事务的管理权、审批权和服务权下放,增强基层政府管理的弹性和治理能力;三是加强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管理,鼓励工作创新,充分发挥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横向弹性化改革方面,主要是迎合全球化和区域化改革的浪潮,突破单位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加强区域间治理的合作。一是以区域共同利益为目标,共同管理区域事务;二是推行开放性、多维度的治理模式,加强地区间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和自愿组织等部门间的合作。
其次,推行多中心的服务供给与治理。治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政府改革理论,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许多国家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治理理论所涉及的核心主要为权力分散、主体多元、结构网络化、过程互动化等。[6]《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一书中所概括的参与式政府模式和弹性化政府模式都强调治理过程中多元主体的重要性,主张建立治理网络,收集民众的期望和意见,以改进服务供给,提高政策制定的准确性。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在《多中心治理》一文中认为:“公共服务经济中多中心秩序的发展是特殊条件下出现的事情。在市场安排、法律社群、、政治联盟等组织中存在的多中心,每一个都是公共服务经济中存在多中心的必要前提条件。”[7]这也意味着政府、党(社)团、社会组织、企业、公民都是利益相关者,在公共服务体系中,都可以成为公共服务的消费者,也都可能成为公共服务的供给者。[1]因此,我国政府应该通过推行多中心的服务供给与治理,实现对官僚制和政府治理模式的改造。一是培育市场和社会力量,合理划分政府、市场、社会的职能边界;二是采用公私合作(PPP)、特许经营、凭单制等新兴理念和工具,加快推行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三是转变政府执政理念,变“全能政府”为“有限政府”,集中力量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项基本职能;四是改变传统的决策模式,加大公民在政策制定和政策评估中的作用。
第三,推行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策略。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的基本职能不是“划桨”,也不是“掌舵”,而是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当前,公共服务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强调基于需求方的服务质量评价,重视公共服务的全面质量管理。《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虽然没有将公共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改革与治理模式,但是书中所列举的四种模式,无疑都注意到了公共服务的重要性。如书中所列举的,英国在推行以市场化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改革的过程中,通过颁布“公民”,推行公共服务标准化,收集公民的服务需求,以满足公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此外,西方发达国家还通过设立“最佳实践”、推行“标杆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方法,提升服务水平。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公共服务需求迅速增长的时期,提升服务供给水平,推行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策略势在必行。一是建立基于需求方的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以便政府基于公共服务受众的需要,指导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实践;二是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推行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三是制定部门服务行业手册和服务标准。可将制定的行业标准向社会公布,以便于公民形成对他们所能够获得服务的期望。根据公众的反馈获取服务需求信息,修正服务标准,依据标准进行服务的生产和供给。提供公民投诉的渠道和方法,并对由于服务不周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依据服务标准,开展部门绩效评价,定期更新服务标准。这样就构成了从需求到评价的一个完整的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四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行横向转移和纵向转移相结合,改革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地区差异、群体差异和职业差异,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四,拓宽参与渠道,鼓励公民参与。在官僚制的管理范式下,官僚和公务员是主要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公民往往被排除在行政活动之外,或者只能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来表达个体的偏好,但实际结果却有可能是进行选择的成本大于收益,这样人们就会为了规避损失而拒绝采取任何行动,因此,公民难以实现表达自身利益、参与政府治理的机会。《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一书中所列的4种政府改革模式都强调了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只是参与的人群和参与的程度各不相同。在我国,由于传统“官本位”行政文化的束缚,我国公民参与治理的渠道更少、难度更大。因此,我国在政府改革的过程中,应当拓宽参与渠道,鼓励公民参与。一是完善电子政务建设、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尤其是参与政策制定和评估的渠道;二是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多种媒介和渠道宣传政府的政策和治理理念,提升公民的参与意识;三是加强教育和培训,提升公民的参与能力。
第五,明确改革目标,有选择、有步骤地推进改革。政府改革是一项持续的运动,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地调试。彼得斯也指出,每种改革模式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各国应该有选择地采用和借鉴。总的来说,西方发达国家中英国、新西兰推行的是系统化的改革,美国和北欧走的是渐进主义的改革,东欧国家实行的是“休克疗法”。不论采取哪种改革方法,改革成功都包括一点,那就是明确改革目标,有选择、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因此,我国在推行政府改革的进程中,一是根据国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改革目标;二是合理设计改革方案和时间进度表,定期评估改革成效,修正改革方案;三是科学选择改革理念和方法,应用理论指导改革实践,从改革实践中总结经验,升华理论。
参考文献:
[1]肖俊.超越官僚制:新公共治理的原则与架构[J].深圳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2]彭新武. 从官僚制到后官僚制――当代公共组织范式的
嬗变[J].哲学研究,2010,(6).
[3][美]迈克尔・巴雷泽. 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美]盖伊・彼得斯.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郁建兴,吴国骅.新公共管理运动与官僚制[J].教学与研
究,2003,(9).
[6]包国宪,郎玫. 治理、政府治理概念的演变与发展[J].兰
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关键词:治理理论;大学生社团;社团管理;三维共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3(C)-0172-02
在高校实施学分制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学生社团以其组织的自发性、活动的自主性等特点,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与之相关的大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也引起了众多高校的关注,社团管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社团的发展、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以及社团活动的效果。
一、治理理论及社团的相关理论
1、治理理论及其核心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学术界,特别是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学领域,“治理”(governance)一词十分流行。它表明,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类政治过程的重心正在从统治(government)走向治理(governance),从善政(goodgovernment)走向善治(goodgovernance)。与统治(government)不同,治理(governance)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来实现。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
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治理不再是中央集权,而权力分散;不再是监督,而合同包工;不再是由国家进行再分配,而是国家只负责管理;不再是行政部门的管理,而是根据市场原则的管理。治理是一种政治管理过程,像政府统治一样,治理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但是,其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统治的权威主要源于政府和法规命令,治理的权威则主要源于公民的认同和共识。前者以强制为主,后者以自愿为主。即使没有多数人的认可,政府统治照样可以发挥其作用;治理则必须建立在多数人的共识和认可之上,没有多数人的同意,治理就很难发挥正真的效用。
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之所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其关键的一点在于,它是国家与公民社会突破零和博弈,实现双赢的一条新道路,即它在公共利益的实现方式上,由一元、强制、垄断走向了多元、民主、合作。具体说来,首先,治理理论认为政府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民间组织如非政府组织、协会、志愿性组织等同样是合法权力的来源;其次,治理强调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合作,如谈判对话、模糊公私部门之间的界限,并重视公私之间的依赖关系;再次,治理注重在各种组织和个人参与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一个合作的网络,来分担各种公共事务和责任。
2、社团的相关理论。大学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校园是培养大学生的沃土,一所大学的文化氛围对其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甚至可以决定一名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大学生社团是在特定年龄阶段由特定年龄的群体组成的团体,从制度主义的角度,可以把社团定义为:社团是一个社会中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由具有某种共同意愿的人群在开展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活动时组成的、用以约束成员行为和成员间关系的组织。大学生社团是由具有某方面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成立、为实现成员共同愿望而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社团具有群体凝聚功能、思想教育功能、社会适应等功能,早在2005年1月13日,教育部、团中央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就指出:在新形势下,各地各高校要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而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
社团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也反映学校发展的现代化程度和学校管理的规范程度,而社团的管理模式则影响着社团的发展,因此,社团管理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在校学生对共青团组织和学校的印象。
二、目前高校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所进行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的大学生社团管理模式比较混乱,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共青团组织行为失范――“越位”现象、错位现象严重。当前国内外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社团,都是在共青团组织的直接管理下运行的,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共青团组织行为失范的问题,即管理过严或过宽,一方面,部分高校的共青团直接管理或设立相应部门管理社团,从活动计划、活动进行程序、经费等方面进行严格限制,导致社团没有自主性。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管理缺乏重视,导致学生社团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方法不科学,造成社团组织性不强,管理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从而导致管理效果不理想。
2、社团成员参与不足。由于各高校的学生社团数目较多,共青团组织通常在其直接领导下,下设社团活动指导中心、社团联合会等对社团进行管理指导,或直接由学生会的部门进行具体管理。但实际情况是,这些学生组织对社团的管理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因而也造成社团管理的不规范。
我校实行的是由校团委领导下的学生自治组织--社团联合会,对全校所有校级社团进行管理协调,综观今年我校社团及社团联合会的各项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社团整体素质、社团会员积极性、社团联合会工作效率等方面仍存在显著的问题,同时,社团的自主性、经费的划拨等问题也成为制约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原因。
3、学生会和社团成员的定位问题。社团作为管理层面中最下的一级,也是最为基础的一级,社团能否真正管好,关键在于社团自身,上面监管再有效,工作再到位,经费再充足,没有是社团的积极努力,一切皆是空谈。尽管各个社团在校团委和社团联合会的协调发展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社团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因而导致社团成员的活动积极性不高,活动安排到哪,成员就做到哪里,不能很好的发挥其主动性。
三、三维治理主体互动模式的基本探讨
社团管理中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了与治理模式的固有缺陷有关,还与社团的本质有一定的关系。中国民间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较弱,因而大学生社团更多的依附于共青团组织,没有太多自主性。同时,传统社团文化的影响依然存在。因而,我们希望建立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让共青团、社团组织及社团成员都能参与到社团治理中来,都能发挥其主动性,以期达到社团的有效治理。
1、共青团组织方面。共青团组织是大学生社团的直接领导机构,因而要继续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在社团制度和规范方面严格要求,但是应该适度的放宽社团的活动自由,不论从活动形式、活动组织等方面给予社团充分的灵活度,让社团成员发挥自身的创新性,用更优的方式开展活动。
2、社团组织方面。不论是学生会,还是前面提到的社团联合会,都是学生社团的“直接管理者”,在社团的人员构成与人员的选拔、活动的具体计划、社团的资金管理等方面,都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因此,社团组织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对于社团的组织结构、人员构成等方面加强规范以外,活动参与、经费管理等方面给予社团以灵活性,以期取得更好的活动效果。当然对于自我管理不善的社团,也要加以控制。
总之,目前各高校的学生社团的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一些不错的成绩,但是在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共青团、社团组织及社团成员都能参与到社团治理中来,参与到社团制度建设、社团文化的营造等方面中来,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就能达到社团的有效管理,从而提高社团的整体实力,营造良好的社团竞争氛围。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浅议[J].南部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2]刘志明.高校学生社团现状分析[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3]刘玉祥,曹友谊.大学生社团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教育・理论,2000,专辑二.
关键词: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改进
1项目概况
为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有效预防和治理矿山开发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落实矿山企业治理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国土资源部于2009年2月2日颁发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要求新建矿山、改(扩)建矿山必须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案是矿山企业实施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的依据,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明确防治目标和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在矿山治理方案编制过程中,除了要严格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国土资源部DZ/T0223-2011)的要求对破坏后的矿山地质环境提出合理可行的治理工程和措施外,治理工程的设计还需结合当地和矿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适宜的治理措施。以山东省某露天矿山治理工程为例,该矿山位于市中区,矿山终采后,矿区东北角有一部分资源剩余未开采,形成一处露天边坡,边坡南侧在+105m标高上形成一处面积较大的矿坑平台。矿山开采破坏了原来的地表形态,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严重,同时形成的露天边坡有潜在崩塌地质灾害的存在。
2常规治理措施
根据对本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预测评估结果,矿山开采范围为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矿山生产活动引发或加剧崩塌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可能遭受崩塌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对含水层影响较轻;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严重;对土地资源影响严重。依据评估结果,方案划分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区域,将矿山开采范围划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防治区。按照常规的治理方案编制思路,矿山开采范围的治理措施为:矿山开采期间对开采边坡进行定期监测巡查,矿山终采后,对矿区东北角形成的露天边坡,在安全平台外侧修建一面挡土墙,墙内覆设一定厚度的客土后栽种一排耐旱的侧柏等树种进行绿化,将安全平台部分改造为林地。考虑该区地理位置、灌溉困难及周边地形地貌环境条件,南侧+105m标高处的矿坑平台直接撒草籽改造为草地。同时,对终采后形成的露天边坡,安排专人针对可能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的范围进行地质环境监测,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按照此治理措施,矿山恢复治理费用大约为74万元。
3治理工作改进
依据矿山终采后的实际情况,结合矿区所在市中区的位置,本文对该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进行了改进。矿山终采后矿区周边的地势均低于+105m标高,仅在矿区东北角形成露天边坡,既容易引发崩塌地质灾害,也不利于地形地貌景观的恢复治理。本此治理方案创新性地设计将终采后露天边坡的岩石采用爆破、二次破碎等方式进行清理,运出矿区。在矿区范围内+105m标高处形成一处完整的、开放式的矿坑平台。该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矿区周边均有建筑物,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最终的矿坑平台可考虑改造为建设用地,其经济价值较高,对于解决土地缺乏、招商引资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主要意义。并且,根据现有水泥生产技术工艺水平,清理出的该部分岩石可搭配到水泥加工原料中加以利用,还可为矿山企业增加一部分收益。
4改进后的优势与经济效益
该方案改进后优势与经济效益体现在:
(1)将矿山终采后有潜在崩塌地质灾害发生的露天边坡进行了清理,从根本上消除了矿山潜在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周边人员和建筑物密集复杂的矿区来说,消除了一大安全隐患。
(2)矿山位于市中区,地理位置优越,周边有较多的商业建筑群体,交通条件便利,将露天边坡清理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矿坑平台,便于后期进行综合利用,对于解决当地土地缺乏、招商引资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主要意义。
(3)矿山开采破坏了原来山体的地表形态,对原生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破坏较大,矿山终采后形成露天边坡,即便经过覆土绿化的治理措施,对山体的遮挡效果也一般,并且绿化后树木的灌溉养护难度较大,所形成的新的地形地貌景观效果较为一般。将该处露天山坡清理后,形成了一处完整的矿坑平台,该处可以用来招商引资,规划新的建筑群体,与周边建筑协调一致,不论视觉效果还是地形地貌景观效果,都好于绿化后的露天山坡。
(4)按照常规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思路,对露天边坡的安全平台进行修建挡土墙后覆土绿化的措施,共需要客土5万多方,需求量较大。矿山所在地的土地资源匮乏,就近购买如此大量的客土难度较大。因此按照常规的恢复治理方案,解决客土购买问题难度较大,治理效果难以保证。通过改进治理方案,避免了客土购买问题,确保了治理效果。
(5)将露天边坡清理所得岩石,按照目前现有的技术工艺水平,可搭配到水泥加工原料中加以利用,每吨岩石可收益约10元,去掉该部分收益后,露天边坡相应的治理费用仅为22万元,相比以往传统的治理方案费用74万元,可节约费用约52万元,大大降低了治理成本,为矿山企业减轻了治理工作的负担。
5结束语
本恢复治理方案改进了治理工作思路,创新性地将矿区内未开采的露天边坡进行了清理,解决了潜在地灾灾害危害、地形地貌景观效果差、客土购买难度大等一系列的问题,大大降低了恢复治理的费用。同时合理地结合了当地实际情况,设计将整个矿坑平台用于招商引资,既解决了恢复治理的问题,又改进了治理的思路,提高了矿山治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论对矿山企业还是当地国土主管部门、规划部门,都大有裨益,同时为今后治理同类矿山提供了参考资料和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海涛,邸勇,王森.枣庄市峄城区矿山开采现状与地质环境治理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2011(02).
[2]胡凯,李海芬.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现状及展望[J].科技与企业,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