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范文

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

第1篇: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

Thinking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ianjin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Zhao Hui

(TianJin Land Reclamation&Expropriation Affairs Centre TianJin 30022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ignificant effects have been obtain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ianjin high-standardbasic farmland. However, many problems were initiate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ianjin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work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main method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work.

Key words: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land consolidation

1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中明确指出: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指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2012年3月29日,国土资源部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再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到2020年力争建成8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举措,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耕地保护、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是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财政等部门的重要职责,对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2 天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概况

《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分配天津市“十二五”期间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规模224万亩,国土资源部下达天津市2012年60万亩、2013年48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天津市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整治任务,全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取得了明显成效。2012年度天津市共完成59个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面积约67万亩,圆满完成年度任务。2013年度设立了53个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面积约52万亩,均完成项目设计工作,项目实施稳步推进。

3 主要做法

3.1 完善制度建设

为适应土地整治工作形势需要,在国家以及天津市相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转发市国土房管局拟定的天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市国土房管局下发《关于印发天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方案及天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基础调查技术方案的通知》、《关于规范天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实施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天津市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印发天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办法文件,进一步就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工作方案、基础调查技术标准、实施管理以及规划设计和验收环节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政策制度依据。

3.2 加强组织保障

为切实保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天津市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为主体、国土搭台、部门参与、统筹规划、整合资金”的工作机制,以确保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各区县分别设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各区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国土、财政、农业、水务、项目辖区内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各负其责、各尽其职,着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

3.3 强化公众参与

一是在项目申报阶段,充分征求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的意见,并要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字盖章的土地整治项目征求意见书为项目立项的要件之一。二是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规划设计方案应充分征求意见,确保项目规划设计符合当地实际。三是在项目实施阶段,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依据土地整治规划开展农民自行开发土地整治项目;土地平整、水土保持等单项工程可由项目所在地村民承担。四是项目建设全程,由当地乡镇政府、村委会以及村民代表实行多方监督,村民意见为项目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五是项目建成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农户作为管护承担单位和管护责任人,进行日常管护工作,确保后期管护工作落实到位。

3.4 严格制度执行

为保证项目实施的规范运行,严格按照土地整治项目管理要求,执行项目“五制”,即法人责任制、公告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监理制。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防护林网等单项工程,凡是需要招投标的,一律按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建设过程中,一是聘请专业监理单位和项目区农民对工程实施全程监理;二是强化工程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工程造价有预算,材料进场有检验,关键部位有鉴证,工程进展有日志,确保建设工程各个环节规范运行。

4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思考

4.1 资金缺乏动力不足

天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普遍缺乏资金,只有少数项目可以争取到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其余项目均为自筹资金项目。由于缺乏资金支持造成各区县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积极性不高,推动工作阻力较大。且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拨付程序繁琐,拨付进度与工程进度不匹配,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4.2 从业队伍素质有待加强

近几年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发展,天津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均设立了土地整治专门机构,但人员存在着缺乏系统性在岗培训,对土地整治行业了解不精的问题。依据相关规定,土地整治专门机构承担着全市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审查、竣工预验收等技术性工作,对人员土地整治专业技术知识要求较高,从业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4.3 参建单位水平参差不齐

从目前工作上看,天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涉及的招投标机构、勘测、规划设计、监理、施工等参建单位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监管,仅对于规划设计单位需要具备天津土地学会颁发的土地规划乙级以上证书,其他各类参建单位均未进行准入管理,对其完成的质量成果更是缺乏有效评价,从而影响了项目建设的成果质量。

5.有关建议

5.1 理顺资金渠道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的通知》,对新增费的使用范围、预算管理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天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资金渠道不畅通,从财政部门申请专项资金比较困难。建议国家出台具体新增费使用程序规定,明确新增费由各省土地开发整理专门机构安排项目和管理,增加地方的可操作性;进一步扩大新增费的支出使用范围,使用新增费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新增耕地也可用于耕地占补平衡。

5.2 进一步健全文件标准

为了适应新时期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需求,国家先后出台了《全国土地整治规划》、《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土地开发整理预算定额标准》以及《规划设计编制规范》等一系列文件标准,建议在此基础上,尽快出台土地整治行业的工程招投标、监理方面的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标准,规范和指导土地整治特别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

5.3 加强土地整治专业队伍建设

结合不断出台的标准、规范,建议广泛开展针对土地整治基层管理人员和中介机构从业人员业务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水平和业务能力;积极与部土地整治中心、高校以及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加强与其他省市的沟通交流,学习好做法、新观念,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团队合作意识强的服务队伍,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5.4开展对参建单位的考核评价

建议一方面借鉴其他行业部门的经验,建立土地整治行业资质管理体系,出台对招投标机构、勘测、规划设计、监理、施工等参建单位的考核评价办法,形成参见单位准入退出机制;另一方面借鉴其他省市做法,成立专门的土地整治协会,负责机构资质和从业人员资格监管,优化土地整治行业队伍,确保土地整治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关于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55号.2012.3.27

[2]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63号.2012.4.6

[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1033-2012)2012.6.20

第2篇: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范文

《规范》明确指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即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则是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

《规范》要求,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要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规范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坚持规划引导,统筹安排,规模整治,优先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整治,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引导,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目标包括五方面:一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五是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整理重点县。地形坡度大于25度的区域、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行洪河道以及河流、湖泊、水库水面等区域则禁止建设。

《规范》强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以及其他等五项工程。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现每个耕作田块直接临渠(管)、临沟、临路,保证每个耕作区与农村居民点相连。

《规范》还规定了各项工程的具体建设标准,如耕作层厚度应达到30cm以上,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60cm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应不低于0.6,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应不高于8%,基础设施使用年限一般不低于15年等。

公众如何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并发挥积极作用?《规范》要求,落实公众听证制度、公告制度、群众监督制度等,确保公众参与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充分尊重当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公众参与中的主体地位,鼓励群众全程参与;实行多方监督,确保工程建设符合设计和质量要求。

第3篇: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范文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及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战略部署,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我县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需要,按照以人为本,遵循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规划、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举,以工程综合效益为中心,以南罗水(下游段右岸)河道整治工程、中型灌区干渠改造配套、大广坝灌区干渠系统2013年度斗渠建设、面上小型水利防渗加固、农综农田整治、国土土地整理、水毁工程修复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为重点,广泛发动群众,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集资投劳,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维修加固水利工程,保证我县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提高其综合利用能力,为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目标任务:新增旱涝保收面积0.86万亩,新增灌溉面积3.0万亩,恢复灌溉面积1.5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9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7万亩,解决和改善2.07万人饮水安全,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增加蓄水能力10万立米,增加节水能力1500万立米。为实现以上目标,计划完成土方85.94万立米,石方1.93万立米(其中:浆砌石0.99万立米),砼4.12万立米,草皮护坡28.76万平米。工程总投资12173.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908.00万元、省投资2675.00万元、县财政投资5464.4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算投入126.00万元。

(二)工作重点

1、中小河流治理工程1宗:县南罗水(下游段右岸)河道整治工程。

2、大广坝灌区干渠系统斗渠工程1宗:。

3、面上小型水利防渗加固工程4宗:。

4、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8宗:。

5、节水灌溉项目1宗:。

6、水毁工程修复:。

7、土地整理项目2宗:。

三、时间安排

根据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特点,结合我县实际情况,今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从2014年12月1日开始,至2015年2月5日结束,历时65天。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2014年12月1日开始对重点工程项目全面开工,至2014年2月5日止,除大广坝灌区干渠系统斗渠工程、道隆村北边田节水灌溉工程外,重点项目均实施完成;第二阶段从2014年12月10日开始至2014年12月30日止,发动全县干部群众全面维修石碌水库干渠和小型水利工程渠道、水库以及田洋整治的维修加固;第三阶段从2015年1月2日开始至2015年2月5日结束,对石碌水库各分渠及农田整治和重点小型水利工程渠道进行维修加固。

四、主要措施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因此各级政府和领导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冬季农田基本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行动。

为加强今冬明春农田基本建设的领导,县政府成立县冬修水利总指挥部。

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统筹协调施工、质量监督、宣传、集资投劳等工作。各镇要相应成立冬修水利指挥部。此外,县四套领导班子成员和县机关包点单位要下到各自联村进企包干点,协调开展冬修农田水利建设工作。

(二)组织劳力,确保群众投劳到位

各乡镇要深入发动群众,积极引导农民投资投劳,通过一事一议保证足够的劳力投入。同时,动员、发动农民、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及各行各业集资投劳,打一场冬季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

(三)改革投入机制,加大投资力度

我县需要维修加固的水利工程任务非常繁重。在资金投入上,要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通过国家、省扶持一点,县地财配套一点、乡镇出一点,社会团体资助一点和受益企业出一点等办法,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鼓励公司、社会和群众集资办水利,合伙办水利,以加大资金投入。

(四)树立典型、以点带面

为了高标准,高质量按时完成修复水毁工程和冬修任务,各乡镇要善于运用典型来促进水利工作的开展。要根据自已的实际,水利工程的不同类型和特点,刻好样板,树好典型,以点带面。做到有一块高标准整治的田洋,有一条高标准配套防渗的渠道,有一宗高标准加固维修的水毁工程,使全县今冬明春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为了保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这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施工任务,县总指挥部制订了“冬修水利工程技术要求”,各乡镇、各施工单位都必须按技术要求施工。做到一把“尺子”统一要求,统一标准,各施工地段最少要配2名工程技术人员,各乡镇的施工地段及项目,除县派的技术人员外,乡镇还要自配2~4名施工员。各级领导要深入工地,坐阵指挥,既当指挥员,又当施工员,层层分点把关。同时,要严格实行行业主责任制,加强对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工程承包后要严格履行合同,不得层层转包,确保工程质量。总指挥部将不定时对各施工地段及项目组织检查,一旦发现不合格的地段及项目立即责令返工。经第二次检查发现返工不合格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六)持续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新的治水思路的要求,努力建立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积极探索水利工程设施有效的管理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明晰所有权。对于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除了落实县配套资金外,要通过“一事一议”的原则,发动群众集资投劳,实行“自建、自用”,管好管活小型水利工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小型水利工程水管体制改革,配足乡镇水利员及其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人员。

(七)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利用电视、广播、简报、张贴标语、出墙报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等水利法律、法规,宣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造成一种声势,营造全县大兴冬修水利的氛围

第4篇: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范文

今年我县农建工作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在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具体指导下,有战绩,有进展,也存在困难和差距,现将有关情况作一简单汇报,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截止11月10日,全县共铺开各类农建工程486处,上马劳力3.8万人,上马机具1170台,其中大型机具240台,小四轮930台,共投入农建资金2970万元,(其中自筹1430万元),投工投劳56万个。动土石方744万方。已完成吃水工程68处,解决缺水人口2.3万人,占任务的100%,新增水地300亩,占任务的150%;改善水地1000亩,占任务的100%;完成水保初治面积13.1万亩,占任务的118%,其中基本农田2.5万亩,占任务的166.7%,造林9万亩,种草1.6万亩;完成机耕面积32.95万亩,占任务的103%,其中深耕17万亩,占任务的100%,新育苗2010亩,占任务的105%;秸杆还田1.5万亩,占任务的100%。

二、重点工程建设情况

今年全县共铺开重点工程20处,概括起来为“73361”工程,即7处集中供水工程,3处生态防护建设工程,3处综合治理工程,6处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和1处治沟骨干工程。

7处集中供水工程主要是今年省政府确立我县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建设的骨干工程。目前,7处建设工程相继完工,共新打420米以上深井2眼,150米深井2眼,扩建提引水工程2处,扩建配套提水工程1处。总计安装输水管道100公里,新建蓄水池10座,总容水900立方米,新建集中供水管理站3处,管理房13间,完成投工5.2万个,工程量43.36万方,使56个严重缺水村庄的2余口人和5800头大畜的吃水得到稳定解决。

3处生态防护建设工程主要是配合全县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确立的精品工程,现已完成建设总面积2.28万亩,共挖大鱼鳞坑60万个,水平沟1.3万米,植防护林2.2万亩,修路9公里,排洪渠4100米,坡改梯710亩。

3处综合治理工程共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2.216万亩,其中包括水保林1.6万亩,经济林375亩,种植牧草3540亩,新建基本农田2245亩,整地6880亩,育苗20亩,打坝3座,谷坊48座,修路17公里,排洪渠1.5万米,河道输浚3000米,沟头防护2万米。

6处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共完成梯田1.27万亩,滩坝地1230亩,新增节水面积1200亩,三项合计基本农田为1.5万亩,项目区内人均新增基本农田1.2亩。

1处治沟骨干工程为骨干坝建设工程,完成坝高18米,总控制面积4.9平方公里,总库容78万立方米,可淤坝地130余亩,完成投工4000个,总工程量7.1万立方米。

三、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把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

我们XX贫穷落后由来已久,其中导致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生产条件落后。特别是去年以来,连续二年干旱少雨,造成农业减产,农民减收。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基础设施改善,努力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是关键措施、根本措施。为了把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这一战略高度,在全县掀起以兴水治旱为主要内容的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县委、县政府研究确立了“以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兴水治旱为重点,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动力,坚持户、专、群、干结合,多形式并举,质量效益并重”的指导思想和上规模、创精品、要效益、争先进的总体要求,及时调整充实了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各乡镇也相应充实了农建领导机构。并于8月7日召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动员会,对全县农建工作统一进行了安排部署。地区农建动员会之后。结合贯彻会议精神,在组织农建指挥部成员、乡镇干部、农口负责人对全县农建工程开展五看,即看投入、看规模、看机制、看质量、看效益为主要内容检查督促的基础上,又于10月10日召开了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再动员会,鼓励先进,鞭策后进,重点帮助部分干部群众解决“秋收忙,抽不出劳力搞农建”的等待观望思想和消极畏难情绪。要求全县干部群众必须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稳定脱贫的生命工程、基础工程,放到突出位置来抓。实行四套班子、农口技术员包乡,单位包村、包工程制度,层层分解农建任务,逐级建立目标责任制,既包进度,又包质量,加强考核,从严奖惩,确保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完成。有效地调动了县乡村三级干部主动抓农建的积极性,为搞好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努力实现秋冬农田水利建设新突破。

根据地委、行署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议精神,结合我县的实际,我们坚持把秋冬农建的重点放到兴水治旱上,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突出抓以下五个重点:一是抓好以机修梯田为重点的基本农田建设;二是全力实施以集中供水工程为主的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三是继续抓好以植树造林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四是坚持不懈抓好精品小流域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五是努力抓好以机耕、秸杆还田为重点的旱作农业建设。并把深耕重点放到城关、东湖、义井、贺职等平川乡镇和八角、太平庄、虎北等缓坡地区乡镇;秸杆还田重点放在八角、长畛、贺职、义井、东湖、红崖子六个乡镇;八角、大严备、马坊则重点完成三个精品工程的配套任务;小寨、长畛、烈堡、红崖子重点完成精品小流域治理的辅助工程、通道工程;太平庄、烈堡、韩家洼、东湖、贺职等有人畜吃水工程的乡镇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紧完成人畜吃水配套工程等。要求各乡镇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保质保量完成植树造林、予整地、育苗等其它各项农建任务。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力求做到四个结合,即农建工程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远目标紧密结合;和国家投资的重点工程紧密结合;和农业结构调整及开发特色产业紧密结合;和近期利益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全县呈现出乡乡有连片骨干工程和重点工程,村村有效益工程,户户有农建任务,上下同心,齐抓共干的喜人局面,为全面完成秋冬农建任务奠定了基础。

(三)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奖优罚劣,千方百计调动基层干部投身农建工作的积极性。

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群众是基础,干部是关键。秋冬农田水利建设开展以来,我们本着“治山治水先治吏”的原则,要求四套班子领导必须到乡镇、到工程,坚持一线指挥,为所包乡镇的第一责任人。同时要求各乡镇书记、乡镇长在农建期间不得擅离职守,确因工作需要外出,必须向书记请假。如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下去检查农建工作时,连续三次发现乡镇主要领导不在岗位,不在一线,则取消该乡镇评比先进的资格。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在开展农建前即深入各乡镇了解工程的规划情况,期间又经常下去了解工程进展情况,解决实际困难。本着严格检查、严格奖惩的原则,在农建结束后,又组织有四套班子全体领导、涉农部门领导、乡镇书记、新闻单位参加的检查评比工作,对农建先进乡镇奖励现金2000元,对后进乡镇除在全县范围进行通报、电视曝光外,一票否决当年综合考核中评比先进的资格,并要求主要领导在农建总结会上做表态发言。今秋农建期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先后深入乡镇检查了解农建4次,组织阶段性大型检查评比3次。由于方法对头、措施可行,有效地调动了基层干部扑下身子抓农建的积极性,增强了县乡干部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恐后意识,在农建工作上,乡与乡之间自发开展了比规模、比速度、比质量、比效益的比学赶超活动,为全面完成农建各项任务创造了条件。

(四)合理规划,科学施治,确保工程质量。

为提高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开发效益,增加农田基本建设中的科技含量,我们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绿字当头,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提高效益的原则,夏季由书记、县长带队,组织水利、林业、农机、扶贫办等有关领导和部分科技人员深入各乡村,在总结前几年治理经验和教训的同时,重新修改制订了我县远期、近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和符合县情民意的分期实施方案,并按照“先好后次、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原则,确定了3个千亩梯田片,3处重点流域治理工程。根据不同地形地貌、立地气候条件,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生物、保土耕作措施有机结合,优化配置,进行综合治理和综合开发,达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如八角马军营流域,主沟长4公里,内有1公里以上支沟5条,流域面积18000亩,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7280亩。从该流域立地条件出发,我们采取沟底打坝淤地、缓坡推土造田、陡坡植树造林的治理形式,在造林中推广了阳坡生态阴坡针、背风向阳经济林的营造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新造基本农田800亩,水平沟整地4000亩,种植柠条1500亩,种植落叶松、油松2500亩,育苗20亩,打坝2座,年内治理面积达到5300余亩。基本上做到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使流域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五)抓住机遇,提、引、蓄并举,全力实施人畜饮水解困工程。

我们XX历史以来水资源缺乏,是出了名的贫水县,全县有百分之八十的村庄人畜饮水非常困难。近三分之一的村庄祖祖辈辈饮用雨水、雪水、麻河坝水度日,群众苦不堪言。不仅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生活水平,还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鉴于此,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解决饮水困难当作大事来抓。但苦于工程大、投资多、技术相对弱等原因,到去年年底,全县尚有100多个村、5万多口人、1万多头大畜不同程度缺水。今年,我们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我县被列为全省首批解决的22个重点县的机遇,坚持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作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多方筹资765万元,以开发利用深层溶岩水,集中连片供水为主,提、引、蓄并举,年内铺开各类人畜饮水工程68处,其中新打机井4处,引水工程1处,提水工程21处,包括集中供水工程7处,蓄水工程46处,打旱井261眼。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现所铺开的68处人畜吃水工程全部竣工,全县严重缺水的93个村庄,2.3万余口人、7254头大畜的吃水困难一次性得到解决。按照管理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用水商品化、服务社会化。“以水养水”的改革思路,转换经营机制,不但使全县80%的农民吃上了自来水,其它人口也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吃水条件,而且也为下一步彻底解决全县人畜吃水困难积累了资金,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六)多元筹资,集中使用,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到位。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而资金困难又是制约农建的主要因素。为了增加农建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采取劳动积累工顶一些,受益人口集一些,干部职工捐一些,县乡财政挤一些多元筹资的方法,一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积累工制度,鼓励支持农民在自觉自愿和实际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尽力解决自身利益投资。要求每个农村劳力每年农建投工不少于20个,凡人畜吃水工程受益人口每人出资20元。如烈堡集中供水工程仅群众投入劳动积累工就达5万个,折款75万元。全县仅机耕一项,群众即投入资金330万元。二是本着自愿出钱出力的原则,每名机关干部年内植树造林捐资20元,义务修路捐资30—50元。三是县乡两级财政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挤出部分资金用于农田基本建设。截至10月底,县乡两级财政已拨出200万元专款投入农田基本建设。四是严格把好国家专项资金使用关,把国家下拨我县的水利水保、扶贫专款、以工代赈、世行贷款、植树造林以及其它有关资金捆到一起,统筹安排,合理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通过以上渠道,全县共自筹农建资金1430万元(包括投入积累工折款840万元),有力地缓解了农建资金紧张的矛盾,保证了全县各项农建工程的顺利进行。

四、特点

一是上马早。在专业队长年干的同时,八月初,三千名机关干部职工和农村部分劳力(妇女、老人)即已投入农建工程。上马要比往年早一个月左右。

二是规模大。突出集中连片,综合开发。在整体农田基本建设中,规划设计了3个3000亩以上的机修梯田片,3个万亩荒山绿化片,全长30公里的绿色通道工程,2个规模旱井旱池乡,7处集中供水工程,3处总面积5万余亩的重点流域治理工程,农建高峰期上马劳力达到4.5万人,规模之大,上马劳力之多,投资之巨,都是近年来所没有的。

三是效益好。由于在农建工程建设中,始终坚持综合开发,严把质量,力创精品的治理方针,因而从效益上看,也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

四是机制新。地流域治理中,认真推行谁治理谁受益的方针,如太平庄乡大磨沟改河造地工程实行以户承包,谁垫谁有,五年免交农业税和各种摊派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全乡人民的垫地热情,日上劳力540人,日上机具70多台。在解决人畜吃水中,创造了管理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用水商品化、服务社会化的经营模式,为实现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动员社会力量、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走出了新路。

五、问题

(一)由于大规模的机修梯田和流域治理,与机耕发生了时间上的冲突,机具紧张,难以两全,尤其大型农机具更显不足。

(二)高杆作物(主要是葵花)多,收获期长,影响了机耕进度。

第5篇: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范文

一是优化区域布局,实施星火富民科技工程,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民一技”的模式,因地制宜将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优化行业布局,以重大科技专项为依托,研究开发优质新品种、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保障技术、农林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三是优化发展内容布局。加强粮油、果蔬、畜禽产品、林产品深加工等技术开发和特色优势产业的技术攻关,提高产品附加值。

抓好规模开发,促进产业发展

一是抓好基地建设,形成陆良特色农产品基地;二是给乡镇村社定目标,并把重点放在专业大户的开发上,彻底改变农户的分散零星种植,形成规模种植;三是政策倾斜和扶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农业产业化资金,对试点乡镇村社及专业大户的规模开发在资金上给予补助。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本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等专项资金的作用,加快建设适应主导产业发展的高标准基础设施。同时,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快农业污染源治理,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全面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

一是重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适当增加科研经费,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推广应用新科技的积极作用;二是推进和完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和优良品种的重要基地;三是加强农业科技队伍的自身建设,采用创新、服务、激励等三大机制,提高科技人员待遇,鼓励他们深入农村第一线创新创业,更好地为基层服务。

着力培育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的龙头企业,增强对农民的带动能力

制订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环境、选择优势项目、扶持壮大一批规模大、知名度高、辐射面广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在特色新村自建原料基地,并不断向周边区域延伸和扩展的规模化优质原料基地。通过“基地+农户+龙头企业”的合作形式,实现农产生产和企业加工的有效对接。

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建设,培育名特产品

一是推进农民知识化、产业生态化、村镇园林化、技术标准化;二是提高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行业带动能力,支持民营科技型企业。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农村人口转移

推进城镇化和农村人口转移是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客观要求。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导,使乡镇企业和农产品交易市场相对集中,逐步扩大城镇规模,把较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强化农民技能水平

第6篇: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范文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金乡县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金乡县位于南四湖西,济宁市的西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16°06′~116°30′,北纬34°51′~35°14′,北靠嘉祥县任城区,西与巨野、成武两县毗邻,南同单县和江苏省的丰县交界,东和鱼台接壤。南北长43公里,东西宽35.5公里,总面积886.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81.49万亩,全县共辖13处乡镇,659个行政村,总人数64万人。

全年平均降雨量达600多mm,但降雨量过于集中,造成春旱夏涝,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于是,金乡县建成许多蓄水、引水工程,所有这些水利设施的管理都是依照谁受益、谁负担和谁拥有、谁主管的原则进行管理的。多年来,水利一般来说:支渠以上的设施都是由供水单位自行管理,但支斗农毛渠(直接进入农田)却是由乡镇、村、组建设与管理,这里所讲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指支渠以下的建设管理。从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的规模和建设效果来讲,毁损却十分严重,使得设施总量不增反减,再者灌区内水质污染和水土流失加速水利设施完全丧失输水功能。具体表现三个方面:

(一)经济利益中下的水利设施完全失去经济的扶植,农民对水利不再用"公益"去认识 (1)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东渔河、大沙河、金济河等河流10 万多人义务投劳、上工修建的坝体工程,兴建于七十年代。其支渠建设也相应配套,但之后,几乎没有更多的配套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冲激下,要想有更完善、更配套的水利建设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每一处建设都关系经济,没有钱寸步难行。在国家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在一些防洪工程上,再加上镇乡财政和农民对水利的狭隘认识,农田水利建设这一块,就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2)农田水利设施破坏严重。多年来新建设的调水、分水、提水、排泄设施在疏于管理的同时,也遭受着人为破坏。干、支、斗沟渠1万余条,大部分支斗沟渠淤积严重,竹节沟、断头沟较多;渠系建筑物1万余座,86%的渠系建筑物已严重老化,21座拦河闸坝,236座排水涵洞,普遍存在启闭设备损坏和闸门漏水等问题;80处排灌站有40处基本完好,183处提水站只有30%能够正常使用。一些值钱的设备被地方组织变卖,或被人盗窃。这与人们对水利认识的不足有着直接的联系,当然更多的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3)水质污染,渠系自然损毁严重。在河流域,大蒜加工排放物、工厂生活垃圾等,甚至农民生产剩余物、畜牧排放物和死尸等,都严重的污染着河水。另外,支渠工程年年建年年修,功能却一年不如一年,渠道淤积堵塞,堤毁渠亡。

(二)管理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虽然现有的水利工程大多都是在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三边工程,土沟土渠,渗漏十分的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极低。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水利建设却没有停止。始终保持着每年的彻底掏沟(渠)、除草、蓄水,呈现的是小沟通大沟,大沟通河流的状况,基本实现灌溉自流化。可是现在,市场开放了,经济也发展了,原有的划段管理,分级管理、受益管理模式,都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不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于是,沟渠内杂草从生,淤沙满沟,甚至有的地方出现把沟渠垫平种上了大蒜等经济作物的现象。此外,市场经济条件下,每户人在产业结构上各有不同,造成用水季节和用水量的不同,出现水利设施功能的发挥不同步现象。靠整体发挥效益的水利设施,在独立系统下就失去原有的功能和自身的发展,其结果是河渠干涸,沟渠填平,工程毁坏。

(三)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抑制水利建设的进程

在水利灌溉区域,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么一种与时不俱进的现象。一是受益户对水利建设不再有义务建设和自觉交纳水费的观念,农村的义务工已成为历史。二是村级基层干部有力无法使,干涸的村级财政无法保证水利建设中的正常开支,另外,水利建设最根本的保证是水费,前几年由于各种原因,每年收取率不足70%。去年因大蒜价格下调,冷库生意赔钱,免除了水资源费及河道维修费,。收取的水费除去管理费、手续费,所乘费用根本不能维持正常的水利维修与管理,更不用说的水利设施配套建设。

二、农田水利设施建管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意识淡化,随意填垫沟渠

我县近几年内涝灾害严重,有些干部群众思想麻痹,防洪除涝意识淡化,在修路建房和项目建设中只顾眼前利益,损坏了原有的排灌设施;甚至有的群众为了方便自己生产,随意填沟垫沟、平渠种地,造成了大量的竹节沟,堵塞了排水出路,存在着很大的排水隐患,使排涝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二)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配套能力差,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

全县排灌站多数已属超期服役、严重老化。目前全县水利设施完好率仅为40%左右,部分排灌设备由于管理维修跟不上,损坏比较严重,排灌能力明显降低。由于没有落实维修资金来源,排灌站、桥、涵、闸等一批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田间排灌体系不畅,内涝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三)目光短浅,看重利益

由于乡与乡、村与村、户与户之间和上下游之间缺乏大局意识,只看重个人利益、 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排水矛盾较多,造成了不应有的灾害。

(四)重建设轻管理比较突出

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护资金,管理人员工资得不到落实,没有形成长效管护机制,使有些水利工程刚建好就遭到破坏,设备被盗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水利工程不能发挥其应有效益。五是水利设施投入严重不足。近几年来,由于取消“两税”和“两工”,乡镇政府组织职能弱化。靠“一事一议”难以解决涉及几个村的水利投资问题。县、乡两级财政又极为困难,除向上级争取部分资金外,基本上没有进行大的水利基础设施投资,致使水利工程设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水利执法相对薄弱

执法力度不够,破堤取土等破坏水利设施的案件时有发生。鸡黍、马庙、鱼山等一些乡镇村庄的沟堤遭到严重的破坏,基本被填平,种植了庄家。

(六)农村自来水工程管理有待加强

由于村村通建设初期资金投入少,建设标准低。特别是2005年前建设的自来水工程设备已老化,供水干管年久失修,大部分管道锈蚀,老化破损,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另外农村自来水管理办法没有出台,自来水管理机制不规范,在管理上没有法律依据,缺少管理经验,用水户法律意识又淡薄,时常发生私接、乱接自来水和偷水现象。

(七)水利工程、河道产权不明

产权不明则管理责任不清,建、管、用相互脱节,自然或人为破坏时有发生,加速了水利工程、河道的坏损。

三、对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按照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要求,把农业推向市场已是整个农村工作的主题。大气候影响下,农田水利也要破除原来那种国家、集体建设和管理,农户无偿或低费用用水的方式,进入市场机制。但是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并不能完全市场化,而是有规范和政策性偏向的市场化。 (一)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我县财政状况非常紧张,很难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必须打破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的模式,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筹措工程建设资金。一是向上积极争取资金。抓住上级政策机遇,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和省、市专项扶持资金,以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大力组织征收水利规费。据初步计算,全县仅水资源费一项的征收潜力就在一千万元以上,拿出其中一部分资金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也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投资。各乡镇要研究办法措施,大力组织征收,真正收好用好。三是群众自筹资金。用足用活“一事一议”政策,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注重调动和保护好群众的积极性,动员广大群众自发投资投劳,采取“卖土挖沟、拍卖路权、有偿植树、收益护路”等途径筹资。同时积极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托管、拍卖、租赁、承包,有效的缓解水利资金不足的状况。

(二)精心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我们要始终站在对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坚持把质量放在首位,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从规划、设计、施工、质监、验收等各个环节抓起,努力做到“三个坚持”,严格把好工程建设质量关。一是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针对近年汛期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从源头上杜绝“豆腐渣”工程。二是坚持高标准建设施工。实行严格的招投标制度,严把施工队伍关,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公开招投标,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一律不准参与工程建设,确保工程施工的专业化。三是坚持高标准检测验收。对所有工程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和终身责任制,开展巡回检查,组织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搞好技术服务,加强对各个施工环节的监督。凡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工序,坚决在第一时间返工重来;凡未通过水利部门组织验收的工程,一律不得投入运行,真正把水利工程建设成党委政府放心的工程,百姓群众满意的工程。

(三)加强工程建后管理

工程建成后如何充分发挥较大的效益,关键取决于管理工作。只有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良性管理运行机制,才能实现对水利工程设施的有效管理。解决目前存在的重建轻管现象,本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设置工程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管理运行档案。具体如下:一是落实工程管理人员及管护工资。落实专门的管理人员,明确管护范围,确保工程管护资金,能够实行按运行成本收取水费的工程,建立水商品意识,收取运行成本费用。另外建议从每年征收的水资源费和河道维护费中补助部分资金作为管护资金。二是明晰产权,实现责、权、利的统一。由于原有的水利工程建设主体与受益主体不完全统一,建、管、用相互脱节,产权不明则管理责任不清,自然或人为破坏时有发生,加速了水利工程的坏损。因此,水利部门要当好政府参谋,加强调查研究,制定比较完备的政策和法规,尽快明晰所有权及其管理权,为开展管理、执法工作提供政策依据。明确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主体,使工程效益得到更好的发挥,促进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三是组建农业灌溉用水合作组织。成立农业灌溉用水者协会,明确水利工程的责任主体,提高农民群众的水利意识,调动广大会员群众投入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四是健全网络,明确职责。可聘请乡镇水利站人员作为水利协管员,定期组织水法律、法规和管理业务培训讲座,明确他们对本乡镇范围内水工程运行负有检查监督职责,对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年终给予适当奖励,对工作放任、或失职者,建议当地政府给予调离或辞退处理,以增强其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五是要加大执法打击力度,加强水利工程设施保护。加强治安巡逻,防止人为偷盗、抢劫、破坏排灌设施,优化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环境。

(四)向市场经济转变应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第7篇: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范文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重要性不言而喻。泌阳县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负有重要责任。我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切实加强泌阳县粮食安全生产工作。

一、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

泌阳县地处浅山丘陵区,全县总耕地面积132万亩,其中,中低产田面积约86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65.2%;这部分耕地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岗两面坡上,土壤耕层浅,保水保肥能力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全县粮食增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为此,泌阳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尽最大努力加强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移民土地开发、小农水和土地整理等项目整合起来,对中低产田集中连片进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并提高治理标准,扩大治理规模。泌阳县县高产田面积约46万亩,主要分布在中小型水库下游、沿河两岸及其平川区域,土质肥沃,地势平坦,是泌阳县的粮仓。持续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投入的机遇,全力做好泌阳河的治理工程和中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并积极整合水利、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和千亿斤粮食核心区建设等高标准农(粮)田建设项目,不断修复和完善高产田区域内原有的水利灌溉设施,新建大型的水利灌溉工程和社区型水利工程,扎实推进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建成一批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高产稳产、旱涝保丰收的高标准农(粮)田,既能增强泌阳县高产田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又能提高了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二、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认真做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资金的发放工作;全面落实粮食最低价格收购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认真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

三、加快土地流转,转变生产方式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健全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范化管理。按照农民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促进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积极开展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切实保护好、利用好农业基础设施。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四荒”承包经营,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实行林权承包权益70年不变,放开养活泌阳林业资源。加大以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力度,进一步深化乡镇体制改革成果,彻底转变乡镇工作职能。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加大对农业、农民的信贷投放,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生产经营的作用,探索各类支农资金整合使用的有效途径。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逐步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金融机构大力支持、社会资本积极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要重视农业科技,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一是抓好农业科技创新。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为主要目标,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农机农艺结合的基本要求,大力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生态、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二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资市场监管“四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基层农技、农业机械、植保、耕地质量监测和水利技术推广等五大服务体系,积极搭建农业公共服务平台。要引导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为农民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在完善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础上,力争早日实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同时,要深入推进村级服务站点和区域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以公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三是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贴近农民生产生活。要重点加强对村干部、农机大户、农民技术人员、种养大户、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员培训,重点推广普及优良品种、病虫综合防治、高产优质栽培、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和测土配方施肥,并力求多样化、形象化,使其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实用人才。四是抓好现代种子产业发展。要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引导育种资源和人才向企业流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同时,要强化种子经营行政许可证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优化种业发展环境。

第8篇: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范文

关键词:棉花;抗逆栽培;品种选择;合理密植;田间管理;江苏沿海棉区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四季异常,灾害频繁,病虫暴发,农业的自然灾害风险和生物危害风险日益加大。作为沿海地区大宗经济作物的棉花,其栽培环境逐渐逆化,宜棉气候年景难遇,逆境灾害年份多见,使棉花产业稳定发展面临挑战。推广应用异常气候条件下沿海棉区棉花抗逆栽培技术已显得十分重要。

1选用良种

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棉花育种要在重视抗虫性选育的同时,加强对抗病种质的病圃选择,使育成品种不仅抗棉铃虫,而且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增强这些新品种在沿海棉区的适应性、抗逆性和安全性。必须按照《种子法》的规定引进新品种,而且要严格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程序,确保因种栽培、良种配套良法。禁止不合法品种在生产上应用,抑制品种多乱杂,遏制枯萎病、黄萎病新菌系侵入和生理小种多样化。主推科棉、苏杂、南抗(南农)、盐抗、泗抗(泗杂)系统主导品种,优化品种布局,促进良种配套良法。

2轮作换茬

推进轮作换茬,降低棉田土壤菌原数量,减轻枯萎病、黄萎病发病程度,建设高产稳产优质棉田,提高棉花生产水平。尤其在沿海旱作棉区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重病田,轮茬种植玉米、大蒜、冬瓜、叶菜类蔬菜等[1]作物1~3年,在3年内轮茬1遍。

3培育壮苗

选择无病、肥沃、光照条件好、管理方便的地段作苗床,实施好冬翻冻土、春耖晒土熟化、增施腐熟有机肥等工序。

4 高垄栽培

培土壅根,能形成高质量的高垄,不仅利于棉花防风抗倒、防涝降渍,促进土壤散湿增温,而且有利于改善棉株根际土壤环境,提高供肥性能,促进棉苗根系发育,增强养分吸收能力。要将棉田高垄作为棉花抗逆栽培的重要措施加以应用,及时培土壅根,形成高垄,增强棉花抗逆能力。

5合理密植

不宜为追求种植大铃品种而大幅度降低密度。过低的密度难以保证合理的群体总量,不利于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更不利于抗逆栽培,灾年难以实现稳产。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品种,因种栽培,良种配套良法,增强棉花抗逆能力,提高抗灾补偿效果。杂交棉移栽密度要从沿海棉区抗逆栽培实际出发,因品种类型、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栽培水平和栽培方式的不同而合理确定[2,3]。一般棉田栽2.7~3.0万株/hm2,高产田栽2.4~2.7万株/hm2。

6水肥管理

突出棉花抗逆栽培和安全生产,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搞好平田整地,配套排灌设施,改善棉田水利条件,提高防洪、防涝、防旱标准;按照“棉田一套沟、从种理到收”的要求,建设高标准棉田水系,配套好内外三沟,达到涝能排、渍能降、旱能灌,确保棉田遇暴雨不受淹、连阴雨不受渍、雨止田干,防棉苗水发水控;遇干旱灌得上,防棉花干旱死苗。增强棉花抗御涝渍旱灾的能力。重新认识增施有机肥对增强棉花抗病、抗涝、抗渍栽培的重要性,加大灰杂肥、人畜粪肥、菜籽饼粕等作基肥的施用比例,增加优质高浓度复合肥作追肥的用量,控制氮肥,稳定磷肥,增施钾肥,补施微肥,实行配方施肥,促进棉苗健壮生长,增强棉花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7全程化调

化调不仅是棉花夺取高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棉花抗逆栽培的关键技术。要改变化调的片面理解,把化调作为棉花夺高产的关键技术和抗逆栽培的重要措施,搞好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全程化学调节。要改变梅雨期间不化调的习惯,即使遇连阴雨天气,也不放松化调,要因天、因苗制宜,进行勤调、轻调、多次调、主动调[4],确保优化个体群体质量。

8病虫害防治

利用栽培措施改善棉田小气候,增加棉田通风透光性能,降低田间湿度,优化棉田环境,提高棉苗抗逆能力,抑制病菌侵染与繁殖,减轻发病程度,促进棉花稳发稳长。对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防治,必须在未发病前的苗期,及早使用药剂;蕾花期采取改善田间条件和药肥调控相结合的方法,减轻发病,即从6月初开始连续喷药保苗,可减轻蕾期的发病程度。对虫害,要密切注视虫情预测预报和发生程度,达到防治指标及时用药,控制盲蝽蟓、烟粉虱、红蜘蛛等害虫危害。要防治3代、4代棉铃虫,防治次数根据发生量确定。

9参考文献

[1] 欧阳琼成.沿江棉花栽培技术的改进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18):222.

[2] 白艳红,刘瑞娟,邹积田.棉花栽培应用抗旱保水剂的效果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3):50-51.

第9篇: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范文

据统计,2012年安徽省城镇化率已达44.8%,流转出去农村劳动力1400万人。近年来,安徽省土地流转步伐明显加快,但仍滞后于城镇化水平的劳动力转移速度,也与全省第二、三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1农民对土地增值预期日益强化,农民流转土地意愿不高近年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如粮补、农资等类补贴,都与土地面积挂钩,对农民维权力度也在加大,如征地补偿价格逐年攀升,使附着在土地上的政策含金量越来越高,加之近年来不少地方片面追求城镇化率,不让已迁出农村的户口回迁,反而突显农村户口有优势。上述综合因素的互作,强化了人们对农村土地的增值预期,所以不少地方农户宁肯抛荒也不愿流转土地。

1.2土地流转激励政策倾向扶优扶强,不利于农业经营主体起步创业在对待土地流转认识上,少数地方政府片面强调土地流转农民自愿而缺乏主动作为的意识,至今尚未出台相关激励扶持政策,放任自流。不少地方政府出台的扶持激励政策,起点都在33.3hm2以上,鼓励土地连片规模化流转;农业开发、土地整理等类项目扶持的起点更高,动辄上万亩。然而,有这个能力承包33.3hm2以上或得到农业项目扶持的一般为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或政府主导的大型示范园等,多数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则望尘莫及。此外,土地流转奖补对象只针对土地规模流入户,多数土地流出的农户则无法分享。

1.3土地流转租金逐年攀升,促使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土地流转价格高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得以实现;另一方面,租金过高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让种粮无利可图,加剧了土地流转非粮化势头,也延缓了土地流转进程。在正值麦收前夕的雨季调研中可以发现,种粮大户的焦虑心情难以掩饰,纷纷诉苦:“近些年,农业生产风险越来越大,租金、劳动力、农资价格轮番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很快。但老乡仍不断要求提租,否则就退田,让我们很头痛!种粮无利可图,又贷不到款,无法投资农田水利建设,一旦发生旱涝灾害只能靠天收。这些年生产上长期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和品种,加快了病虫害大暴发的频率,很难防治。这些天夜里我们常常失眠,如老是下雨不开晴,大面积穗发芽将难以避免,麦子收不回来,连老本都要搭进去了!如今的农业保险赔付率又很低,付给农户的租金根本兑现不了,我们真的很难”。

1.4规模化土地流转进程难以逆转,农民返乡种地无门因目前采用的是规模化土地流转方式,承租方难以与众多农户逐一签订合同,一般由村集体组织强势介入和农户谈判,代签合同,然后由村再反租倒包给承租者,往往违背了农民意愿,容易产生流转纠纷。过去发生在亲戚邻里间土地转包,一般能随时要回土地,而这种规模化的流转协议一旦签订,承租方往往投入一定的资本,集中连片进行规划,农民进城务工如遇务工环境差、待遇低或因岁数大而想返乡种地的话,则活命田难以收回,断了退路。

2关于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的政策建议

土地政策是农村政策的基石,土地制度的任何变革,都会引起社会问题。土地流转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

2.1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帮助经营主体解决生产中的难题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主动作为,积极做好土地流转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建立完善土地流转的监管机制和服务机构,提供流出和流入双方沟通对接与信息的平台,积极指导合同签订、变更、解除和纠纷调解工作。针对各地土地流转的实践,合理评估农村土地价值,提出土地租金的适宜指导价格,为规范土地流转提供依据。针对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风险加大的现实,切实帮助其解决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辅助设施用地、融资信贷及农业保险等方面的迫切需求。

2.2出台全省土地流转的指导性意见,构建土地流转的法制保障政府职能部门要认真调研,及时出台扶持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导性意见和激励政策。涡阳县的做法值得借鉴,该县财政每年拿出80万元,对6.7hm2以上的规模流转大户进行奖励;为促进粮食生产,该县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种植粮食作物面积超过20hm2,承包期限2年以上)给予租地补贴,这些措施有效地引导土地向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流转,保障了粮食安全。土地流转已实践了多年,省人大常委会应针对农民土地权利界定、土地流转监管、补偿标准、纠纷处理等基层难解决的问题,制定安徽省有关土地流转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完善土地流转价格补偿和利益保障机制,规范和促进土地流转行为。

2.3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一是深入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法律和政策,通过建立土地流转试点和典型示范,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并不影响其土地使用权的行使。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步伐,明晰农民土地产权,从而解除农民对流转土地的思想顾虑。二是土地流转中要注意维护农民利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农民的土地流转收益。政府设立的土地流转专项资金奖励和补助,不仅针对流入方,也要惠及土地流出方的广大农户,包括岁数较大无法在城里务工而回乡的无地农民。三是建立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应用“土地使用权流转出让金作为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四是提倡发展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强化土地流转双方的利益联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