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社区固定资产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固定资产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固定资产管理

第1篇:社区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固定资产概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顾名思义,即是指一定社区之内的,由卫生及相关部门所设立的,专门向社区内居民提供医疗保健和疾病预防的一种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从性质上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属于收支两条线的具有一定公益性的事业单位。

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都是财务管理乃至单位内部管理的一项重点。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设备等固定资产在总资金占用中比例较大。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尤为重要。

2.社区服务中心固定资产账务处理的政策背景

(1)2012年12月5日,我国财政部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做出了修订,修订后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于2013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予以施行。

(2)2012年12月19日,我国财政部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做出了修订,修订后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于2013年1月1日起与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同时施行。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就是在上述规章制度的逐渐完善中变得更加规范和有效。本文主要依据2012年12月19日修订、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依据,探讨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新旧会计制度下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的变化。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变化

据笔者对比查阅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发现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

1.关于固定资产定义的修订

相较于旧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对固定资产的含义进行了重新定义,即明确了只有单位价值高于1000元(专用设备的单项价值高于1500元)的机器设备、房产等固定资产才能够作为固定资产。同时,针对固定资产进行了更为详细、确定的分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事业单位更方便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登记和管理。

2.关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修订

相较于旧制度,《新制度》对固定资产折旧也进行了修订。在《新制度》中,事业单位除了不需要对档案、文物、图书、动植物等不需要计提折旧之外,其他固定资产均需要计提折旧。此外,《新制度》还引入了“累计折旧”科目。能够更加直观和清晰的表现固定资产后续计量情况,而且能够更有效的保证会计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有利于单位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

3.新制度引入了“权责发生制”

通过对比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可以明显的发现,在新制度中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原则,这是《新制度》的一大创新。固定资产无论是形成、使用,还是报废,均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进行计量、确认和报告。在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之前,我国事业单位基本都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基础,无法真实而准确的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值和变化,不利于单位管理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了解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状况。

三、在新制度下,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账务处理

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一大区别。《新制度》下,要求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要将折旧冲减“资产基金”,并非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处理不仅能真实体现资产价值,而且不计入当期损益,不会影响对预算支出的反映。虽然新制度要求除了对档案、文物、图书、动植物等不需要计提折旧之外,其他固定资产均需要计提折旧。但是折旧年限却并未做出明确规定。通常是按照直线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而且计提折旧时无需考虑净残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时,也应依照此规定计提折旧。关于计提折旧,有一点需要注意,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固定资产在折旧全部计提完毕之后,在继续使用固定资产的过程中不再计提折旧;同时,提前予以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计提折旧。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固定资产账务处理中引入“待处理资产损益”科目

通过对比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难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固定资产盘盈或盘亏时,都要将资产先计入“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的引入,也是新制度的一大创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产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均需先通过该科目进行汇集,然后再进行结转。但是,也并非所有的固定资产减少都需要通过该科目,比如: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出资产时不需通过该科目,而是直接通过“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待处理资产损益”科目还可设二级明细科目,用于具体的会计核算。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固定资产账务处理举例

【举例】假设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5年2月购置了一台医疗卫生设备,价值24万元。按月计提折旧,预计可使用4年,净残值为0。该设备于2017年4月报废。处置报废资产时获取收益1万元,支出0.8万元。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15年2月,设备购入

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账务处理时,应将24万分别计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借方和“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贷方;同时,计入“固定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的借方和贷方科目。

2.2015年3月计提折旧

按当月的实际计提金额计入“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的借方和“累计折旧”的贷方(0.5万)。不计入当期损益。

3.2017年4月资产报废时

固定资产报废时,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于当月照提折旧,分录如上。至处置当月,该中心应上报上级资产管理部门,此期间共计提折旧26个月,累计折旧合计13万。会计分录为:借记“待处理资产损益”(11万)和“累计折旧”(13万)的借方,“固定资产”(24万)的贷方。

4.上级资产管理部门批复之后

上级资产管理部门批复之后,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将待处理资产损益转入“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即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1万);贷记“待处理资产损益”(11万)。

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置固定资产获取收益和支出费用时

此时,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借记“银行存款”1万元;贷记“待处理资产损益”1万元。同时,将所支付的0.8万费用分别计入“待处理资产损益”和“银行存款”的借方和贷方。

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资产处置结束后,应将利益净流入上交财政

应将“待处理资产损益”的净额0.2万转入“应缴财政款”。即将0.2万借记“待处理资产损益”,贷记“应缴财政款”。此外,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后处置资产时,支出数大于收益数,即为净损失。则分录处理应为: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贷记“待处理资产损益”。

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固定资产对外捐赠时

不必再通过“待处理资产损益”,而是直接通过“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贷记“固定资产”。

四、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如何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建立健全中心内部管理机制,保障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性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严格参照相关规定,建立健全中心内部管理机制,尤其要对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以及维修、盘点、保管等各个环节,都制定严格的规定,使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有章可循。同时,还要明确相关人员责任,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实施全面的会计电算化,进一步规范账务处理程序

目前,我国企业基本都已应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引进了会计信息化系统。但是很多软件都局限于总账、出纳、应收应付等模块,对固定资产的模块相对忽视。对此,笔者建议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总账、台账、明细账等的电算化处理程序,加强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进行固定资产管理。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清查与盘点

第2篇:社区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新会计制度

近年来,由于国家各级政府加强了对高校的投入力度,高校也在不断的扩大招生规模。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的固定资产需求急速增加。学费的增长及政府的投入使得这几年来高校资金相对比较充裕,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近年来各个高校的固定资产规模扩大了不少。国家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也日益重视。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购建缺乏科学的规划论证

自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始大学扩招。很快大学的宿舍,教室,实验室都不够了。许多省市都在郊区建立了大学城用于大学的扩建,现如今几乎所有的公办普通高校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校区。至2012年4月,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至此高校停止了本科生的扩招。据2015年《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称去年大学的录取率为74.3%,毛入学率为40%,已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然而近年来高考人数却成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1050万,2009年1020万,2012年915万,今年略有提升也只940万人。研究生虽未停止扩招但从2014年起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也在持续下降。众所周知,人口的低出生率,大学毕业生的低就业率等原因,高考人数还会继续下降。目前有些三本院校已出现招生人数不足的现象。随着招生规模的相对稳定甚至下降高等院校规模已出现拐点。今年国家实施高校学科“双一流”工程,高校自身也存在着重新洗牌。对于这一趋势,应引起各个高校的关注。对于基础建设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否则基础设施在建成以后极有可能出现使用率低下甚至闲置。现今高校的基础建设不仅缺乏前瞻性甚至缺乏整体规划。最典型的就是教师公寓。学校的新校区大多建在郊区。学校周围配套设施跟不上。在未解决配套设施的情况下,很多学校又将教师公寓建在新校区。建成以后,因为社区配套设施跟不上,居住新公寓的教师面临买菜难,孩子上学难,就医难等一系统问题,不得不重新在外租房,致使新建公寓闲置多年。再者就是实验室。因对使用者的需求考虑不足,教学楼建成以后,实验室临到使用时发现问题重重,实验室所需的特殊环境要求得不到满足,不得不大规模改造甚至重建。新校区土地面积不够合并校区困难,学校不得不开设班车,教师尤其是公共课教师上课几个校区来回跑。林林总总这些问题也造成基础建设过程中和使用过程中的严重浪费。

(二)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现象严峻

高校中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也是相当严重的。造成高校中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缺乏监管,二是制度引诱。由于科研经费的管理为项目制。如何使用科研经费项目负责人有着极大的权限。财务部门大多只是对合法性,合规性进行控制,而不便对其合理性进行管理和引导。在我国科研经费大多数是各级政府拨付,虽然结题时会有结题审计,但对于合理高效使用科技经费方面是无法用审计来监管的,而学校方面又对此动力不足。项目负责人出于各种原因对固定资产重复购置,而此种行为就处于无人监管的境地。而另一方面,科研经费管理的某些不合理性也是造成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的重要原因。科研经费申请时由项目负责人提出预算。由于项目负责人大多并不精通财务,编制一份合理的预算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再则高校评价体系使得高校重视科研项目的申请,轻视经费使用。一个学校基金项目的申请数甚至直接会影响到学校排名。是否能申请到国家基金影响到一名教师是否能评上高级职称,能否申请到高级别的国家基金直接能决定一名教授在学校的学术地位。现今国家发放科研经费可谓政出多门,国家基金委,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国有企业等等。这就使得科研经费出现多头申请的情况。到了结题时,经费用不完又害怕结题时经费结余过多而被收回甚至问责,出现重复购置固定资产的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固定资产使用率低

固定资产使用率低下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购买固定资产的经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国家各级政府拨付给高校的经费。这类经费主要用于购买教学设备和实验室建设。高校使用这类经费购买固定资产的管理方式一般是由院系上报预算,学校财务部门统一预算审核后将经费下拨给院系,由院系在预算范围内提请购买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购入后也多由院系使用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固定资产购买后各个院系资源独享,对固定资产的共享缺乏动力。加之学校没有一个部门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节。固定资产在院系之间缺乏共享,闲置设备缺乏调剂,使用率当然也会很低。另一种经费来源是教师的科研经费,一些用于科研活动的固定资产往往是教师的科研经费购买。主要用于教师个人的科研活动。对这类经费购买的固定资产通常由教师个人在经费预算范围内自行购买自行使用自行管理,因为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引导和鼓励,教师们在报废前几乎将其视为私有物品,基本没有共享的情况,使用率也同样很低。

(四)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手段落后

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相对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设备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院系相互之间信息共享程度不高。财务部门只管核算,设备管理部门只管购置和发放,院系的使用情况不清查就不清楚。在新会计制度以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失真的情况会逐步纠正。但管理手段不跟上,账面价值失真依然会存在。《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房屋建筑物按当年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总值的2%(50年折旧期)计提。设备按专用设备按8年.一般设备按5年,其他设备均按10年计提折旧。但具体到各种院校各种设备,情况又将会复杂的多,如果一概而论同样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新会计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带来的机遇

新的高校会计制度于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该制度对固定资产部分做出了较大的修订。固定资产部分的修订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对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和类别进行了重新的规定,将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提升至1000元并将固定资产主要分为六大类,同时指出在忽略固定资产残值的条件下,对固定资产按照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其次提出将基建账与高校“大账”平行登记,并定期将基建账信息并入学校的“大账”中去;因建筑工程而产生的利息,归属于建设期间发生的,归入在建工程成本项目中。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对固定资产管理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使会计信息更真实,更全面。对学校更好的管理固定资产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依据。基建账与高校“大账”并账之后更利于学校利用预算管理和控制基建工程。固定资产提取折旧后会相对比较真实的反应固定资产的现在价值,为固定资产建立共享平台和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

三、新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制定固定资产中长期管理规划

在国家实施高校学科“双一流”工程之际,对于基建工程方面学校应尽快组织一个专家组对学校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发展进行一次总体的,全面的评估,认真的制订一份中长期的规划,对学校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基建项目做一份中长期的预算。这份预算应该是一份科学的详实的细致的预算。学校每年的年度预算中基建方面的预算将以此为基础进行微调。基建项目应严格执行中长期预算,不在预算中的基建项目,原则上不应新建。进行过一次总体的,全面的评估学校管理层就会对学校的总体情况,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更理性的认识。有一份中长期的预算,学校的基础建设就会减少很多的盲目性。基建工程中的种种问题大多数都是源于预算问题。预算不合理,预算制定时过于粗糙,执行不规范,造成预算流于形式。严把预算关,才能使基建工程财务管理得更好。合并校区也是势在必行的,校区合并以后一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开支,二来也方便了师生的科研教学活动,方便了学校的管理。校区合并工作仅凭学校一已之力是很难做到的,还需多方争取国家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在合并校区中土地置换,建设生活配套设施等等工作都离不开相关政府部门的帮助。

(二)防止使用科研经费对固定资产重复购置

新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提取折旧,使固定资产在账面上反应了相对真实的价值,这一点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提供了很大便利,使管理人员仅从账面上就能对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参与对固定资产购买的合理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要扼制固定资产人为重复购置现象还应建立一套既人性化又监督到位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对于科研经费的发放于政府层面应统一由一个专门部门负责。在学校层面,财务人员应全面参与到科研经费管理中去。在科研经费申请之初,帮助教师和科研人员进行合理的经费预算。国家科研经费发放部门也应有专门部门进行经费预算合理性审核,做到合理发放,从源头上防止科研经费的浪费现象,防止固定资产的人为重置。在学校层面应利用执行新会计制度的时机,对学校的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大清查,摸清学校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折旧制度,为今后的固定资产的管理打下基础。在今后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学校应利用好预算和审批权限,对固定资产采购的合理性进行管理,避免固定资产的不合理采购。对科研经费结余应制定好相关政策,做好引导工作,引导科研人员在今后的科研活动中合理使用,细水长流,万不可一收了事。

(三)建立固定资产共享平台

在整个学校层面建立一个固定资产共享平台,使固定资产能做到最大限度的使用,使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达到最大化,这是高校目前固定资产管理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一个固定资产共享平台能使学校各个院系,各个部门互通有无。教师们也可以在这个共享平台中互通有无,以节省科研经费。当然仅仅建立一个共享平台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还要在制度上鼓励和完善共享机制,能让各个院系,部门甚至教师能在共享机制中实现共赢。只有当制度相对完善了,共享平台才能真正的有效的运行起来。固定资产的共享不仅是校内各个院系和部门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也要与社会共享。例如,班车,学生宿舍,校医院,校内宾馆,食堂等等,都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对社会开放服务的。

(四)加强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

现今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手段依然比较落后,各个管理部门信息共享不足。高校应大力推进信息化管理,建立本校固定资产的数据库。建立信息化管理以后,各个部门能够比较清晰的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固定资产的使用人,责任人。这样就会大大减少固定资产大清查所需次数和范围,大大减少大清查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使固定资产的很多管理常规化。例如固定资产的报废。固定资产提取折旧以后,固定资产到了报废年限,设备管理部门因与财务部门共享了相关信息,不需要查账就能在信息平台上看到,能够及时到固定资产使用人处查看固定资产是否需要报废,如不需要报废的及时评估新的使用年限,需要报废的能及时进行报废处理。财务部门得到设备管理的信息就能够及时处理相关固定资产账务。建立固定资产的数据库也是为固定资产的共享提供管理上的依据和保障,使得学校不会因为固定资产共享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对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会计制度颁布已两年了,但很多学校执行得并不好,折旧未提,基建账并账不及时,学校执行新会计制度已迫在眉睫。在完成固定资产大清查以后,尽快进行学校固定资产现状的评估,建立起信息化管理平台,使学校固定资产实现价值最大化,才能帮助学校教学,科研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周青.新高校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的现实思考[J].行政事务资产与财务,2016(01).

[2]李雪玲.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会计核算问题的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4).

第3篇:社区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1.采用集权型管理模式,实现财务管理“五统一”

面对相关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部门间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形成、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第一医院选择了集权型管理模式,即财务决策权高度集中,内部控制等重大财务事项均由集团统一管理。其运行优点在于:有利于集团决策的贯彻和实施,发挥集团总体财力;有利于严格财经纪律,控制各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部门的成本与费用,减少人力成本,提高办事效率,达到优势互补,保证集团总体目标的实现。其不足在于:集团成员单位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财务管理人员对医院总部比较熟悉,而对总部以外的成员单位往往不够熟悉,容易忽视其经济活动的差异性、管理手段的不同性等。第一医院集团化财务管理主要体现在“五个统一”:一是由集团统一制定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内控制度,分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贯彻执行。二是统一资金管理。各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银行基本账户可以归集各种收入,但其支付各种费用时,必须加盖集团的一枚共管印鉴,并严格控制在预算内。医疗设备由集团统一组织招投标,统一采购、统一支付。三是统一记账。各分院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都由集团统一负责,使用集团财务核算软件。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行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收集基础会计资料,交由集团统一审核后再进行会计核算,每月由集团编制合并报表。四是统一资产管理。集团统一管理资产的出入库、调拨、报废、清查等工作。五是统一薪酬管理。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集团内成员单位统一福利标准,按统一规定计提绩效工资,然后按各自经营情况进行分配。

2.应用集团信息系统,构建财务管理共享平台

为消除“信息孤岛”现象,第一医院2007年起致力于打造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开发了门诊急诊病人登记与收费、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与收费、电子病历、物资材料管理、设备管理系统、集团会计核算系统、成本核算系统、奖金二次分配系统等财务管理系统,将成员单位各自独立的系统集中到共享平台,减少了人工汇总、分析、汇报的工作量和产生的误差。集团化医院信息系统平台为归集和反映全院经济活动提供了诸多便利,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需要的诸多数据可以从信息平台直接取数。同时,第一医院在全国三甲公立医院中率先启用“全预约”、“全自助”、“无线查房”等服务模式。

3.构建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实现集权型财务管理目标

第一医院采用相对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严格控制成本费用。财务集中核算包括全面预算、财务核算、资金结算和综合管理四个部分。在构建财务管理组织架构方面,第一医院财务部设立会计核算、物价结算和经济管理三个处。会计核算处负责基础会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档案管理等工作;物价结算处负责门诊、住院收费、票据管理、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经济管理处负责预算管理、经济分析、绩效管理、科室成本核算管理等。三个处工作起来既相对独立,又做到分工不分家,工作职责延伸分院及社区,在财务部统一领导下,实现高效统一的运转。集团统一设置财务管理流程和核算科目,使用统一的网络软件。分院设报账员,初审各种费用凭证,交由总部审核、核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行基层医疗机构会计制度,会计凭证、会计报表等日常业务处理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集团总部审核后才能入账。集团对所属分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组织人员、财务预算、会计记录、绩效评价等事项进行总体控制。

4.采用条形码技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第一医院原来由于资产量庞大、报废报损清理不及时,导致部分资产存在账实差异。为解决这个问题,第一医院于2007年建立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固定资产上粘贴条形码标签,为资产建立了便于识别的“身份证”,便于保管者和检查者管理、清查。为保证录入卡片数据真实、准确,第一医院在标签粘贴、数据采集之前,对全院存量资产进行全面盘点,以求账实相符。该资产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和分析资产占有、使用及增减变动情况,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和资产优化配置等提供决策支持,也可以随时在线上报、更新、查询资产数据,基本实现数据的动态管理功能,为医院财务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改进思路

第一医院虽然在集团化财务管理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改进。比如,集团内核心医院和被合并的分院发展不平衡;集团资金存量大,需要进一步盘活;集团对分院的财务管理模式需完善等。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提高集团化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

1.借鉴集团化企业的管理经验,重新布局

集团化医院应全面分析集团化企业在机构设置、运行方式、管理层次、权限分配等方面的情况,有选择地将其经验运用到财务管理中。要从全局的利益出发,认真分析各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特点、优势和存在问题,扬长避短,总体布局,必要时进行局部调整和重新组合。对于管理成本较高、不适合全面实施财务集中管理的分院,应实行关键点风险控制方法,对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等集中管理,并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工作。

2.统一银行账户管理盘活资金,提高效率

集团应进一步完善资金统一管理信息平台,将各分院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有机联系起来,及时了解和掌握分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金存量和流向,保证资金周转的顺畅、迅速和高效。通过规范支出,统一调度,实现资金的归集、拨付和内部借贷需要。在同等投资和经营规模条件下,尽量减少整个集团对银行的借贷规模,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3.加强集团的预算管理精细化,规范运营

集团应加速推进预算管理基础工作,制定预算管理操作细则,对各项收入进行统筹,并根据各部门、各医疗科室的工作职责,围绕预算年度内需要完成的中心任务,编制单位经费支出、专项支出、固定资产投资等各项预算,保证预算收支的完整性和严肃性。此外,集团还应量身定做预算管理软件,对预算数据采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考核、分析和应用,以加强医院预算管理工作。

4.实施集团委派财务总监方式,强化管理

第4篇:社区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村;股份经济合作;财务风险;控制;防范

青岛市崂山区自2005年开始便在全市率先推行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已有28个社区完成改革,其中21个社区改革为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调查发现,多年的运营使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财务风险逐渐显现,并制约着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发展。由此看来,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势在必行。

一、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财务风险有诸多表现形式,究其在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四大类。

(一)会计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是对经营活动的全面反映,是单位的基础会计工作,也是防范风险的关键环节。此环节的风险主要表现:一是账簿使用不规范,存在社区和股份经济合作社账簿混用的现象。二是资金收入不开具正规票据,现金收入不及时存入银行,坐收坐支现象普遍,资金监管困难。同时也为账外账、“小金库提供了便利。三是费用支付审核不严格,如允许个人以盖私章的方式领取股东分红等资金,存在资金被冒领的风险。

(二)决策与监督管理风险

主要表现在:决策前,尤其是投资决策前,缺少相应的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估、应对措施,盲目上项目的现象屡见不鲜,存在无法收回投资的风险。决策中,重大事项不严格执行相关程序,或程序形式化,如财务预决算、股权收益分配方案等未经股东(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便实施。决策后,缺少进一步追踪、监督程序,对事项履行情况掌握不全面,无法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处理,易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尤其是对于集体资产投资成立的企业,这一部分企业利用集体资产建立和运作,在监管时却往往被忽略。

(三)经济合同管理风险

对于经济合同的管理,许多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予以规范,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资产、资源合同没有实行招投标,如资产出租、出让等暗箱操作,以低于市场价格出租、出让。二是合同格式不规范,内容表述不清,有的缺少公平性。三是责任条款约束力不强,违约责任不清且成本较低,如此容易造成经济合同兑现不及时甚至不兑现。四是经济合同签订后不按规定备案,脱离监管。

(四)固定资产管理风险

一是在建工程完工不及时进行验收结算,不结转入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管理。二是固定资产不设置台账,导致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不清,保管缺少主动性,毁损、丢失难以追责;三是固定资产领用、处置手续不规范,缺少审批环节,存在私自处置的情况;四是固定资产没有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大量账外固定资产没有纳入监管;盘亏固定资产较多,造成了集体资产的流失。

二、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存在上述财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法人治理机制不完善

股份经济合作社由农村社区改革而成,其管理层也基本上由原农村社区的“两委”成员组成,这部分人同时具有所有权和经营权,管理方法与模式则延用了对农村社区的管理套路,经验管理占主导地位,想当然、乱指挥等现象依然存在。此外,理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虽然按照章程要求建立,但是却形同虚设,没有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起到协调组织运转、内部制衡监督、保障股东权益的作用。

(二)缺少健全有效的内部监管制度

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属于集体经济组织,仍然受相关政府部门监管。但政府提纲挈领式的外部监管,难以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许多股份经济合作社却过分依赖于政府出台的政策,没有研究制定适合自身组织运营与发展,健全而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管制度,从而导致决策盲目、审批不严、不相容岗位没有分离等问题依然

存在。

(三)管理层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财务风险非朝夕之间突如其来,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财务风险。但是,由于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预测和危机先兆的重视不够,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以至于危机爆发而手足无措。

(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职业能力有限

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会计基本上由原社区会计兼任,这部分人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且较少具有专业技术资格。根据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崂山区21个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会计人员中,年龄45岁以上的占47.6%、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33.3%、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占14.3%。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决定了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管理的水平。而现有的会计人员只掌握了基本会计知识,缺少财务数据分析、风险管理等管理知识,职业判断能力有限,无法向管理层提供可靠、有用的决策信息,帮助管理层减少决策失误。

三、控制与防范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风险的措施

针对股份经济合作社上述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控制与防范其财务风险应从以下措施入手:

(一)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

2013年山东省出台了文件,允许股份经济合作社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由此,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承认。而为了更好地进行市场化运作,股份经济合作社应该参照公司的管理运营模式,将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建立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明确相应的职能责任,并确保其有效运转,使管理更加科学、民主,形成促进股份经济合作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也有利于条件成熟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向股份有限公司转变,从而实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健全内部监管体系,增强监管力度

一是应由国家相关部委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控制规范》,指导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制定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规范和约束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二是要制定内部审计制度,让内部审计部门作为监事会之外的事后监督机构,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的作用,从而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三是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对投融资、经营管理等活动进行全面的、动态的监控,使风险预测、评估与应对常态化,做到风险预警与快速反应,将损失降到最低。

(三)把握宏观政策变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等因素,这些宏观环境的变化难以预见,也不受我们控制,却对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财务管理有重大影响。所以,密切关注宏观环境变化,掌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分析对其财务管理的影响,以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避免决策的盲目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从根本上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

(四)落实财务风险管理责任,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一般来说,高收益总是伴随着高风险。股份经济合作社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能只顾追求收益,而忽略了其隐含的财务风险。所以,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的客观性、必然性和不确定性,全面部署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并由主要负责人对财务风险负总责,切实落实财务风险防范责任。

(五)完善会计人员管理机制,提高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一是要建立会计人员招考聘用制度,通过统一考试,招聘社会上优秀的会计人员加入。二是要完善会计人员薪资标准、结构和晋升制度,为会计人员提供发展空间,留住人才。三是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定期有针对性的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不局限于会计知识,要涵盖财务风险管理等管理知识,并拓展到法律、法规、宏观政策变化等范围,增加会计人员的知识储备,不断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毛义.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36-39.

[2]黄延信,余葵,师高康等.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4(4):8-14.

第5篇:社区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 医院; 成本管控; 作用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深化,医院正在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运用信息化平台有效地控制医院运行成本,进一步加强完善成本管控工作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强化增收节支意识,减少卫生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浪费,尽快实现高效低耗的经济运行模式,对于加快转变医院发展方式、降低患者医疗费用、推动医院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经济运行成本管控的重点工作项目

1.1减少大型修购项目费用

(1)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按照有关规定,维修改造项目资金专款专用,由分管院领导及财务部门根据基建程序负责控制使用经费。一般按照合同规定严格执行工程付款额度。大型项目在竣工时预付款不得超过工程预算的70%;验收合格并通过审计科及委托的有资质的审计单位审计决算结束后,付至审计结算价的95%,余下的5%作为质保金于次年后付清。维修改造项目竣工后,由专项领导组负责组织所在项目的有关人员和后勤保障部门共同验收后方可使用,由审计部门及委托的有资质的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决算,纳入固定资产管理。

(2)强化大型医用设备管理。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加强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第一,规划布局。查清医院内部现有设备或功能近似的其他设备数量及分布、利用情况,以及本社区其他医院同类设备配置情况。第二,需求评价。评价对设备的必要性、迫切性,如设备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作用,能否确实提高诊断治疗水平,是否对培养人才有利,是否是科研项目的基本或关键设备。第三,效益预测。包括使用年限、每周使用时数(或样品数、人次数)、收费标准、经济收入、运营成本、净收益,以及对其他相关设备的正面、负面影响,设备价格和能源消耗、材料消耗、零配件价格的相互关系。第四,配套条件。如房屋、水电条件,零配件、消耗品来源、价格走向,排污、节能问题以及其他特殊要求。第五,使用科室能力评测。包括人员配备、培训情况,实用技术能否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第六,维修条件。包括设备的易修性;合同谈判能约定的最优保修条款;本单位维修技术能力。第七,选型。包括厂商的选择比较;规格型号的选择比较。第八,设备技术现状评价。根据设备的性能指标考察设备的先进性、可靠性、是否即将过时、近几年是否会有重大改进,建立电子档案。

(3)降低医用高值耗材的采购费用。医用高值耗材的采购按照卫生部和省卫生厅定期组织的公开招标采购价格执行,不采购公开招标范围以外的医用高值耗材。建立完善的医用高值耗材采购流程和管理制度,科学核定库存限额,减少资源浪费。

1.2大力降低日常运行费用

(1)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工资政策。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发放工资、津贴、福利;医务人员的工作业绩,通过考核软件嵌入医院his系统进行考核,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医疗质量。绩效奖金按照“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原则,真正做到重业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

(2)降低医用卫生材料费用消耗。引入信息化管理软件,大宗医用卫生材料必须通过集中招标采购购买,采购部门根据实际需求核定合理的库存周转量,减少库存积压。卫生材料要实行严格的消耗定额管理,各科室应尽可能降低各种材料消耗。各科室不得自行采购医用耗材。采购医用卫生材料遵循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定执行,从资质齐全的合法企业进货。严格审核医疗器械及销售人员的资质证明等材料,证件齐全合格方可采购。新增医用卫生材料必须由使用科室主任提交书面申请,填写“医用卫生材料申请采购单”,经采购部门对其资质、应用、市场、配置、效益等方面进行论证,经医院同意确认后,由使用科室对新产品进行试用,试用后如反映良好,则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新产品价格的确定,报院长审批,方可进入正常采购流程。

(3)压缩会议接待费用开支。制定会议、公务接待审批制度,强化费用预算管理,控制会议规模和费用。

2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促进相关工作顺利开展

(1)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管控平台。建立医院his系统的成本控制模块,进一步完善医院管理体系: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从全院管理扩展到科室管理,甚至品项管理;从经验式预测管理走向数字化实务管理;从结果管理走向预算管理与绩效关键指标(kpi)管理;从传统“收减支”财务会计管理,走向“收支两条线分离”的管理会计医院经营管理;从单一院区管理走向部门责任中心管理。

(2)严格执行物价政策与标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建立统一规范的收费管理数据库,按照物价政策文件的要求,做到应收则收,该收不漏。没有乱收费现象,通过触摸屏对现行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使广大患者花明白钱,看明白病。

(3)稳步推进单病种限价收费工作。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大力推进临床路径工作,从纸质临床路径中得到电子化临床路径管理软件基本功能,从手工管理到临床路径电子化切换应用中得到其附加功能,比较相关软件得到能嵌入电子病历系统的临床路径管理软件的功能标准。把临床路径管理软件基本功能分为6类:病人信息显示、临床数据采集、电子医嘱处理、临床路径编辑、变异管理以及统计分析,以此规范临床医疗行为,进一步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4)加强卫生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引进成本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对临床科室的药品比例、材料比例、医院总体经营情况的财务指标、损益情况、收入结构比例 、临床主要科室经营情况,对检验科、放射科、超声检查科等医技科室的百元材料支出情况等指标均实行月报制度,出台成本分析报告,将每月在经营管理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分析找出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性方案;加强卫材仓库的管理工作,确定一个合理的库存周转量,减少库存积压,降低流动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率,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将仓库的库存周转量、卫材管理情况纳入医院成本管理的日常工作,作为评定仓库管理质量的主要指标。药品、材料以耗用取代领用。病房材料建立护理站收入、支出差异分析。科室固定成本以费用预算建立管制基准。人事成本建立工作负荷率评估标准。大型设备采购建立投资效益评估系统。水电费成本控管责成管理部门,建立耗用目标。

3制订固定资产需求计划,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第6篇:社区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国务院于2009年3月公布了新医改方案,强调医院作为公益性机构,应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使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惠民医疗。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根本出发点是加大改革的力度,主要手段是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具体措施是规范收支行为,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合理确定成本和费用,逐步建立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成本预算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内部监督机制,进一步改进财务分析和财务报告体系,使新医改逐步推进。

为适应医疗卫生改革的需要,建立同新医改方案相匹配的财务会计制度,财政部会同原卫生部等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相关会计准则于2011年1月公布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于2012年1月1日在全国施行,主要适用于公立医院中的综合医院、中医院和专科医院以及门诊部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等不包括在内,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举办的非盈利医院可参照执行。

新医改方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一、新会计制度的变化

在制度完善方面,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新增了与国库支付、财政收支、科室预算、资产管理等方面的会计核算内容,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充分体现了医院的收支特点。新制度会计科目分类合理,真实反映医院的财务收支状况和资产情况,进一步规范了医院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

在会计核算方面,新制度对医院收支等会计科目进行了重新调整,进一步丰富了财务报表信息,对固定资产开始计提折旧,增设药事服务费,进一步明确了医院成本费用的核算和收支结余的核算管理,对净资产的核算进行了修改。

在预算管理方面,新制度重点强调预算管理和全面控制,提高了会计核算和财务监督的透明度和准确性。新的医院会计制度重点解决了以往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助于提高会计的信息质量。

在财务报告方面,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对财务报表体系进行了完善,建立了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新医院会计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对外提供财务报告要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签字后公布。

新制度体现了医改的新要求和新方向,体现了我国在医疗卫生领域财务管理的最新理论成果,既能适应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的需要,又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事业,有利于现代医疗 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二、医院财务管理理论研究

在医院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所涉及的相关财务活动及财务关系构成了医院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财务活动是指在日常活动中涉及资金运营的过程。财务关系是指医院财务活动中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医院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预算管理、内部控制、财务分析、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成本管理和财务分析与评价。医院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事业基金稳步提高,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切实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筹资管理,主要是指医院通过各种融资渠道为保障医院的正常运营、特殊医疗设备的购置和发展扩张提供资金支持。主要融资渠道包括政府补助、融资平台、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其他捐赠。

收入管理,是对医院的各项收入的范围、收益、标准和分配进行合理的规划,医院收入主要包括日常收入、财政资金拨付、转移支付和项目经费,新医改要求要提高门诊收入、诊断费用和手术护理费用标准,但是严禁药品加成,适当提高医生的诊断收入。

成本管理,主要是成本费用的管理,涉及医疗成本、医药成本及其他相关成本,费用主要是管理费用。新医改和新制度要求要医疗费用的控制,加强成本控制意识,逐步降低成本费用,提高医院效益,增强竞争实力,要打破以药补医的传统旧模式。

资产管理,主要是对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管理。流动资产主要包括现金、药品和应收款项等,固定资产主要包括医疗设备、建筑物及办公设备等。新制度要求要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将资产利用率发挥到最大程度,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预算管理,是医院按照自身发展规划及相关业务活动编制相关预算、并执行、分析、考核相关预算指标。新医改要求所有资金都必须纳入预算管理,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设计财务预算、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筹资预算。

财务报告与分析,主要是指要按照相关规定,依据新的会计准则编制相关报表,出具相关财务状况说明书,对医院的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成本控制情况、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财务监督与控制,主要是指医院根据国家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对医院的各项财务活动进行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新制度要求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科学合理的使用资金,强化风险意识,逐步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进行科学决策。

三、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关对策研究

(一)全面预算管理尚未实施

部分医院在制定全面预算目标时候,预算的内容不全面、预算指标的设置不够切实可行、也不够准确,缺少可操作性,一些医院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解存在偏差,预算的内容难以涵盖医院的所有经营范围。大部分医院在编制全面预算时,并没有将医院自身的整体战略目标作为出发点和支撑,预算管理跟医院自身发展战略衔接上较差,只重视短期目标而忽视了医院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医院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应当提升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手段,采用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要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机构,对预算的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管控,分析评价医院预算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确保医院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增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完整性,将医院的所有收支活动纳入到预算管理中,切实发挥全面预算的管理职能。

(二)成本控制还有待进一步压缩

部分医院在成本控制时都是通过对上年数据进行微调,没有充分考虑到成本的变动情况和实际管理需要,造成医院成本控制无依据。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不少医院成本控制不严格,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缺少必要的执行监督手段。在医疗成本、项目经费、办公经费、公共支出上还存在大手笔支出,重复支出的问题,成本控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应严格按照新准则的规定,设置相关成本核算科目,进一步加强成本控制。倡导勤俭节约的好风尚,杜绝奢侈浪费。严格经费审批程序,必要时实施联审联签制度。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于一些重复购置、重复建设的问题要坚决予以制止。

(三)内部控制基础较为薄弱

部分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健全,部分财务人员对内控重视程度不够,思想上不重视,认为内部控制只是流于形式,增加不必要的麻烦,操作性不强。在有的医院,财务人员参与到医院的重大经济决策较少,只是一个核算岗位,并不是管理岗位。

医院要在新准则和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在各个关键点都要有明确的内部控制措施,强化医院内部风险管理责任,构建风险管理框架,积极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及时发现各种不确定因素,积极构建基于风险控制的医院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四)国有资产管理混乱,职责不清

第7篇:社区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村级集体资产 现状 问题 加强管理

农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管好用好农村集体资产,对于增加农民财产收入、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路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扎实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对于日益庞大的村级集体资产的管理,越来越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焦点和热点。

一、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现状

(一)村级集体资产数量日益庞大。经过长年积累,村级集体资产总量不断增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国家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集体的原有固定资产、各种资源溢价明显,货币资产有了明显的增加;加之国家各种政策性征地、拆迁、城中村改造等,产生了巨大的补偿资金。集体资产在数量上有了明显增加,在质量上有了明显提升,在资产结构上出现多元化趋势。

(二)村级集体资产流失严重。一是各种债权债务复杂。形成原因复杂,拖欠时间长,清欠难度大,导致集体利益受损。二是管护措施不到位。重点体现: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缺乏具体的资产登记、管护等方面的制度,也没有安排专门的看护人员,导致流失、损坏的现象发生;在集体土地审批上,未批就建、少批多建等现象,侵占集体土地。三是集体资产在承包、转让、租赁过程中,对集体资产不评估、低估、假评估,对集体资产作价偏低,造成集体经济受损。

(三)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滞后。伴随着集体资产存量的不断扩大,增量的不断增加,管理、规范集体资产却相对滞后。表现在:一是相关制度、规范制定的滞后。虽然各级人民政府已经制定了各种管理办法、规章制度,但由于这规章制度可操作性、适应性不强,造成很多制度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二是村级资产管理意识滞后。由于目前管理村级集体资产的多为村民选举产生的理财小组,理财小组的人员构成、知识结构,不能与庞大的村级集体资产相适应,村级资产增值、保值意识淡漠,处理村级集体资产随意性强。

二、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滞后的原因

(一)制度层面。随着村级集体资产规模的不断增大,如何规范资产管理、如何提高资产经济效益、如何与民主法治进程的要求相适应,需要设计便于操作、管理完善、执行便捷、利于监督的制度规范。不断完善制度规范,力争从法律层面制订更高规格、更加完备的法律,约束管理人行为,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二)人员素质。现有的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者,多为村民选举产生的民主理财小组,但理财小组的成员,综合素质较低,并不能正确行使管理的权利,发挥管理的效用,致使集体资产损耗。村组集体成员普遍的民主理财意识淡薄,对集体资产的关注度、关心度不够,不关注长远利益,只看重当前利益和眼前利益。

(三)监督层面。对现有集体资产管理人的资产经管、使用、处置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在资产管理过程中,随意性较强,自主定价权、自由裁量权得不到有效控制。村民的民主监督权形同虚设,村务、财务公开不规范,不实行民主理财, 使集体资产使用缺乏有效监控,造成决策失误,使集体资产受损。

三、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制度规范,制定相关法律。要尽快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进行立法, 以法的形式明确农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规范集体资产的营运、出售、登记、报告制度。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凡涉及集体资产的重大事项,都必须经社员大会讨论决定。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资产管理公开制度,坚决执行民主理财、依法理财,确保资产管理的公开、公平、公正,最大限度的满足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将资产管理行为置于阳光下运行,置于村民的监督之中。同时,制定完善监督制度,对违反规定的行为,给予坚决和严厉的打击。

(二)认真进行清产核资,摸清资产数量和结构。要改变重购置、轻管理的观念,尽快进行集体资产的清产核资工作,建立相关会计账务,进行正规核算;要建立详细、全面的资产台账和流水帐,明晰各种资产的权属,记录资产的流转和处理过程;要对侵占、挪用集体资产的行为和人员进行坚决制止,全面进行清缴。

(三)创新机制,不断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要树立科学理财的观念,以实现村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对村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管理好集体资产;要引入科学的资产管理方法,对价值优势明显、经济价值高的资产处理,要进行科学评估,确保资产交易、资产变买的公平;要探索记账制,不断拓宽记账制的范围,科学、规范的进行集体资产会计核算;要加强货币资金科学管理,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在确保资金安全的情况下,积极拓展投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结束语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敏感性强,任务艰巨,亟需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和落实工作措施等方式加以整体推进。因此,一方面应当依托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网络化监管体系;另一方面,应当着力推进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各项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经营管理、民主监督等行为,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落实广大农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收益分配权。多管齐下,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真正纳入依法有序的轨道,实现保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社区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校园不仅是知识传承圣地,也是旅游消费旺市。校园旅游特点、校园旅游产品类型、开发原则、开发模式以及开发对策,是笔者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在我国,校园旅游产品被开发出来以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名校游“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几所名牌大学也成为众多国外游客的必选对象,但由于观念、 法律 、政策等的影响,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需要深入探讨。

一、校园旅游的内涵与特点

校园旅游是一种以高等学校为载体,以校园 文化 为灵魂,以一定的 社会 效益和 经济 效益为目标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现为以名牌大学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资源开发和利用,吸引旅游者前来参观、旅游和学习的系列活动。

校园旅游具有极强的参与性,通过旅游活动,能使旅游者在精神与知识方面都得到满足,体验到名牌学校所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思维”,是一种 投资 少、见效快、效益好的旅游产品,且具有极高的灵活性与地域差异性。

二、开发原则

只有彰显高校个性的校园旅游产品才能吸引游客,所以开发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产品要突出校园特色。每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地域特色,所以校园旅游的开发应反映出各自不同的人文精神和校园 环境 。校园环境如水木清华、山水武大等。人文精神如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人大的“人民、人本、人文”、南开的“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牛津、剑桥、哈佛是培养诺贝尔奖得主与企业家的摇篮等。

2、静、动结合的开发原则。静指的是校园的旅游景观、馆设场所等设施,动指的是校内的师生,利用动静结合原则开发观光、购物、休闲等旅游项目,开展各种娱乐、节会等游艺活动,使游客能够较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选择地进行旅游消费,从而推动校园旅游向多层面、多样化、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3、资源共享原则。高校的主要功能应该是 教育 教学,而校园旅游则是在不影响教育教学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在校园旅游与学校教学之间要做到互相促进、资源共享。有效利用校园旅游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平台,并同时满足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4、可持续发展原则。也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限量活动,使空间和时间、环境和资源之间相互协调,且富有弹性,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变化。

三、产品类型及开发模式

由于校园旅游的游客身份不同、目的不同,其类型主要有观光型、修学型、探亲型、会务型、科普教育型、文体活动型等多种,在此不再赘述。但是,其开发模式有待探讨。多年来,由于高校自身情况的差异,主要有四种开发模式:

1、旅行社主导开发模式。由于旅行社的经营性质,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面对教育投资不断加大的现象,为迎合新的旅游需求,旅行社就开发了像“我去北京上大学”、“我去上海看世界”类似的旅游产品,且效益可观。这种模式就是旅行社主导开发模式,它是现阶段校园旅游产品的主流模式。

2、高校自主开发模式。高校具有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深厚的人文积淀、富有特色的校园 建筑 、雕塑和雕像、为数众多的科普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还可以通过校园旅游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还能促进院校与相关企业间的横向交流,有利于高校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于是高校把自己作为旅游目的地,主动与旅游企业联合开发校园旅游。

3、游客自发游览的模式。在当今信息、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在追求各种各样的“充电”,如有的人想接受学历教育,有的人想在职学习,也有的人到学校学习和游览是为了充实生活、老有所乐,最多的还是家长带领孩子提前感受高等学府的氛围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等等,这些旅游群体自发的到高校进行旅游活动,形成了游客自发游览的模式。

4、政校企合作的开发模式。我国的高校从 行政 归属上分为: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两大类,其中公办高校又分为部属院校、省部共建院校、省属院校、厅属院校等多类。由于公办高校的公益性质,其所有的活动都应符合相关的要求。因此,此类校园旅游的开发也应取得相关领导部门的许可,或者说,如果有相关政府部门的许可与牵头,加上高校与旅游企业的配合,校园旅游活动的开展会更加顺利与良性。这种模式会随 高等教育 的更加开放化而弱化,但在我国还将存在较长时期。

四、开发对策

针对校园 旅游 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使校园旅游真正满足 社会 的需求,逐步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旅游产品。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认为高校是个“清修之地”,只能“教书育人”的观念是错误的。高校应在坚持 教育 功能的基础上,走向开放化。它独特的 文化 内涵和优美 环境 可以作为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予以挖掘,操作成功可取得双赢效果。

2、政校企通力合作,采取合理的经营模式。校园旅游不只是关系到学校问题,还跟政府的政策、企业的行为有关,只有高校、政府、企业三者的相互合作与协调,在相关政策的许可与引导下,在高校后勤集团对其旅游资源进行统一 管理 、统一经营下,做到有选择地适度开发,保护、培育和开发利用并举,社会效益与 经济 效益并重,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旅游的作用。方法是设立“校园开放日”,不收取参观费用,也可采取变相收益的合作经营方式。

3、以资源为本体,挖掘旅游产品特色与内涵。每个高校自有其独特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应当根据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首先,校园内外部空间应该相互交融。高校既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场所,也是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等全面发展的生活环境,达到园林融入 建筑 、建筑融于园景这样一个绿化生态的环境。其次,高校的建筑形象应尽显其典雅、庄重、朴素、自然,让人们走进来就有种自然清新的感觉。建筑个体之间也不必采用统一的风格,而是通过不同的建筑处理方法来表达出高校的校园精神,从而反映校园文化的多元性及其自由性。以郑州大学为例,主要以冬青、白杨和松树为主形成的一道道的“绿色屏障”作为校园与外界的分界线,整体的校园建筑是在绿色的包围下以红色为主,内部的建筑之间又设有草坪、花园、湖泊、喷泉、亭台楼榭、假山、各种名贵的树木花草等等,还有设施完善的体育场,形成了一所园林式的校园,并正在进一步的完善。但其人文内涵有待挖掘。

4、树立正确的 市场 定位,开展多种主题旅游活动。校园旅游不是单纯观光、娱乐,而是融教育与旅游功能为一体。因此,在发展校园旅游中应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较好的方法是通过开展多种主题旅游活动,让旅游者充分了解高校,体验校园生活,同时也为高校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舞台。

5、加强对校园旅游的管理。首先,校园保安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不管何时何地,安全都是第一位的,游客的安全是开展校园旅游的首要条件。其次,设立校园导游。高校可以让勤工助学中心选出一部分人作为校园导游,也可以通过校园的青年志愿者开展一些义务导游活动,这样一来,大量零散游客的造访给校园秩序、环境卫生等造成的压力就可以得到解决,同时也给贫困生提供了兼职工作的机会。再次,合理地控制游客的数量,这样既不破坏校园环境,方便高校管理,也满足了游客的需求。最后,学校还应该设立接待机构,接待有组织的旅游群体。总之,高校应全面加强校园旅游的管理,促其健康发展。

开发校园旅游产品,可以推销高校品牌,拓展社会就业和勤工办学的空间,壮大校园文化产业,激活社区经济,启蒙和熏陶孩子们,对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医疗单位的兴衰关键是看有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财力。加强对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资产的利用率是保持医院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立良好的固定资产 管理体制 ,改变粗放的经营模式,向企业化管理靠拢,不仅是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应遵循的原则,也应为医院经济管理所借鉴。

【参考文献】

[1]延桂芬.进一步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现代商业,2007,6:55.

第9篇:社区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街道办事处;财务管理;意义;问题;措施

一、街道办事处财务管理的意义

首先,街道办事处财务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它关乎党群关系,关乎政府形象。街道办事处是本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它是基本城市化的行政区划,专门管理街道工作,是当地的经济社会管理机构等,街道办事处下辖若干社区居民委员会或者是行政村,和当地居民关系较为紧密。因此,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会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它是居民判断党和政府是否廉政、勤政的重要参照,对街道办事处的工作关注度需要提升到战略高度,特别是街道办事处的财务工作。

其次,街道办事处加强财务管理有利于街道办事处自身的发展。目前,街道办事处的财务管理还有很多问题,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中,街道办事处更是要抓好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将其作为街道办事处规范自身工作的切入点和提升点。这样有利于提升街道办存在的现实意义,使街道办可以做好自身服务角色的转变,提升其服务职能和公共职能,使其得到群众的认可。

再次,街道办事处加强财务管理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意义。街道办事处是政府的基层组织,它的财务管理能够让政府知晓基层经济发展,知晓基层的经济数据,有利于提升社会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另外,在金融危机影响到财政收支的现状下,在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的历史号召下,街道办事处的财务管理能够让街道办事处的行为更加科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节约资金支出等,最终也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街道办事处财务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

第一,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一般街道办事处的财务会计人员较少,很多街道办事处难以招聘到合适的财务会计人员,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很多是随意搭配的,他们的专业水平较差,不能够按照专业的规范进行会计处理,因此造成账务处理很不标准。另外,街道办事处的财会人员调动较为频繁,财务类岗位也没有办法互相协调和监督,工作的交接较差。

第二,财务基础薄弱。目前,街道办事处的财务管理制度仍然比较落后,没有完善的相关制度设计和执行,这造成了财务管理的无序。很多街道办事处没有相应的预算、决算制度和资金管理制度,这就导致了街道办事处的经费支出、办公开支等没有有效的监控,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也没有计划,审批混乱,资金安全性差,运营效率差。

第三,固定资产管理核算不完善。首先,在核算上由于技术素质不够,很多会计人员并没有分清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投资性房地产等项目,造成很多不符合固定资产的项目入账,而有些应入账项目却没有入账。其次,在管理上简单粗放,容易产生账实不符的现象。例如,有些固定资产并没有定期盘点,没有及时对调入、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记账;有时候街道办事处无偿使用所属社区购置并入账的办公设备等并没有开具调拨单等。

第四,财务核算不真实。很多街道办事处按照其内设部门分别设账,向财政部门提供也不是合并报表,而是行政经费账的报表,这就会导致报表难以全面反映街道办的总体财务,影响了政府部门分配社会资源,也不利于廉政建设。街道办容易出现财务核算不实,决算不准的现象,如街道办将收取的道路改造配合劳务费计入暂存款科目,就导致收支不准确等现象。

第五,重大事项履行不规范。首先,很多街道办在工程管理上不严格,如有些街道办在办公楼装修中并未将该工程单独核算,完工也没有编制竣工财务决算表等,这就缺乏对工程质量、竣工及结算的管理。其次,有些街道办事处的大额支出没有相应的合同,有时有些街道办在做宣传、广告等支出并没有和设计公司及其他供货单位签订合同,结算也没有签字验收等;另外,有些街道办事处并没有通过政府采购系统进行采购,而是自行购买一些设备。

三、街道办事处现存财务问题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