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的学习范文

高中语文的学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的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的学习

第1篇:高中语文的学习范文

高中语文学习中,缺乏语法基础知识可谓“寸步难行”,语文中读写听说能力是靠语法知识支撑的。

(一)识记字音

2011年语文高考重庆卷:“劲”有两种读音,学生若按词性区分读音就好记了,它为形容词时念“jing”,为名词时念”jin”。但是我们的很多学生连何为形容词何为名词都不知,就只有死记硬背了。

(二)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2011年四川卷语文高考题第四题中A句:今年暑假,我市将举办第十二届中学生运动会,我校参加这届运动会的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均是由班级和年级层层选的优秀选手组成。此句语病是“句式杂糅”。若是学生们能分析句子成分,就能很容易辨析出。最后一个分句主语是“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谓语是判断动词“是”,那么这个句子主干之意就应为: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是谁或者是什么人,所以此句的主干应该是“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是优秀选手”。而若要保留动词“组成”,那前面的主语就是应是“运动员队伍”。

(三)文言文阅读题

1.文言实词词意的判断主要靠平时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和具体语境的辨析,但有时也需用语法知识来判定加点词在句中所承担的成分任务,从而确定其词性,也由之可知所给答案的正误。

如2011年四川语文高考题第8题中B:安可厕诸君子间。“厕”在此句中应承担谓语动词功能,所以为动词“置身”正确。C:惠之谷。同理,也应作谓语动词,所以为动词“赠送”正确。

2.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判定,也可借助语法知识来判定。

如2011年四川语文高考题第9题中C:试问微之先生何在。“何在”即“在何”,“在哪里”之意,“何”作“在”的宾语,是前置宾语。君何以知燕王。“何以”即“以何”,“凭什么”之意,“何”作“以”的宾语,是前置宾语。

通过语法知识仔细分析,这个“何”字用法相同,只是在具体语句中意义不同。

3.文言句子翻译题常考到词类活用知识以及文言特殊句式知识。

如2011年四川语文高考题第11题中(1)句: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其中“弗之顾”是宾语前置句式,我们在翻译时应将宾语还原,译为“没有人理睬他”。这就需要学生掌握句子成分知识。(2)句: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微评? 其中“策”本为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意为“骑着”。

(四)语言运用题

2010年四川语文高考题18题:据下面材料,用一个单句,介绍某市的情况。(40字以内)

材料一:某市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为郡、州、府、道治所,评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材料二:某市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机场开通国内十多条航线。

材料三:某市景色优美,有景区被评为中国AAAA风景旅游区。

材料四:某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我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此题需要学生能区分单句和复句,还要能恰当排列定语的语序。

由上述试题可见,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离了汉语语法知识是万万不行的。但是我们却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汉语语(下转3—6版中缝)(上接3版《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学习的必要性》)法知识似懂非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那是因为初高中汉语语法知识教学出现了断层。在地方考试大纲里都有“语法知识不作为中考内容”的要求,所以中考题中对语法知识的考查是很少的,即使有,都是很隐形地进行,如通过改简单病句和仿句来间接地考语法知识,随之初中语文老师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也就有了以下现象:随意性很大,缺乏系统讲授;语法知识专项训练几乎没有。这样三年初中语文学习下来,学生们的汉语语法知识当然就似懂非懂了,而一到高中,高中语文学习很多地方需要用到语法知识,这时候学生们就只有叫苦的份了。

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只有做好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的衔接教学了。

第2篇:高中语文的学习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研究

兴趣是每个人有所需求的心理表现,高中是学生走向成熟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有了基本的解读能力、理解能力与自学能力,现在社会的主流是自主性学习,让学生自己深入学习,远远比陈旧的教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只顾听的传统教学要有效得多。语文是一门深邃的学科,它的涵盖面广,意义深,需要深刻的理解与分析,作为一门本国的根本学科,它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里面蕴含的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光背诵记忆是远远不够的,无法剖析语文的知识层面,那不仅学生会对这门课失去兴趣,还不能取得语文学习的高效率,所以,探究性学习对高中语文来说是关键。

一、大胆得出结论,应用所学知识

高中是个过渡层面,高中语文所学习的是为以后语文的方面的深究打下基础,也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能力与应用能力。语文课程的学习并不像英语、数学等学科,每一题有自己的准确答案,它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应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再加以大胆的推理得出结论,尤其是阅读题,语文的阅读题在试卷中占的比例很大,而这些题目都只有象征性的参考答案,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发挥,只要写得有道理,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与观点都可以算正确的,而这些不得不依靠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一步步摸索,从中学生可以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也可获得一些技巧,这种探究性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受益最大,对语文的学习也可以把握得恰到好处。

二、积累语文知识,深入语文学习

高考是学生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而当今的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视语文这门国民课程,语文的分数一升再升,难度也逐渐加大,对语文学习的培养越来越纯熟,在这种情况下,更体现出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作用。语文这门属于我们自己的学科,学生要注重起来,大多数学生认为语文是我们自己的语言,而我们就本土生长在这片土地,还会学不好语文吗?可事实证明,就算是这样,很多学生的语文成绩并不是很好,语文并没有学生想法中的那么简单,它是门研究性很强的学科,而一些学生只看到了表层一些肤浅的东西。语文重在积累,对每句诗词的探究理解,对每个句子的探究理解,对每篇文章的探究理解,都是这样一层层的叠加铸就出了语文学习。

三、从根本理解,培养学习兴趣

死记硬背是所有学科的硬伤,尤其是语文这门学科,要记住的知识那么多,仅靠死记硬背不仅浪费时间,还不能带入实际中。得到的知识就要学会应用,学生要去探究语文知识里深层的意义,从根本处理解它,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就能很容易地记住,而这种记住是记在脑子里,保持的时间则更久,光背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是什么,就算记下来了也不知道在实际的题目中进行应用,从而导致语文学习效率的低下,那么很快就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厌烦情绪。人都有本能,长期得不到肯定,一直做无用功,肯定会对这门课失去信心,接着恶性循环,最后只会越变越糟糕。所以,要进行有计划的探究性学习,这样不停挖掘出新鲜的东西,才会对它产生兴趣,越学越好。

四、吸取课外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说到探究性学习,那么不得不联系到的就是课外的只是发展,高中语文不再是一味地死读书,开放性的学习让学生有学习的自由性,而想要进行探究性的语文学习,就会牵扯到课外知识的了解,语文的知识是相互融会贯通的,简单来说,它是不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的,只是象征性的说法,因为语文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完全隔绝的范围,想要学好语文,深入探究这门学科,要不断地积累课外知识,学会结合并应用。这样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五、了解文化元素,查阅课外资料

探究性学习即是对知识的全面学习与理解,牵扯面大,结合了别的知识点,将所有汇聚到一起,越深层的探究学习就越能发现语文的奥秘所在,会对它产生极大的兴趣,也是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兴趣,当学生被这种气度折服后,学习语文就变成了一件有趣并且源源不断的事物,学生不仅会自觉学习语文,查阅课外相关资料,还会不断地探究深入下去,了解本国的文化元素,培养新一代的爱国知识分子,这种结果是我们喜闻乐见的。

六、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在这个阶段有无限的可能性,正是锻炼各项素质与能力的大好时机,而语文能磨砺学生的各方面技能,在高中养成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对未来学生的自我发展打下基础,更对未来的语文学习增色不少。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给予学生应有的肯定,带领学生探究语文,了解更多有意义的东西。学生的气氛可以带动整个课堂,当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相关知识与大家分享,在课堂上相互交流,那么整体就能自发地组成语文探究小组,每个学生也能了解到更多,有了兴趣也会去探究,这样不断循环,不仅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对高中的学习方式也有极大的改善,同样语文学习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语文这项课程的渗透点很多,如果只是片面地学习的话,很可能三年下来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而教师上课说的内容毕竟有限,要学生自觉地将它变成无限的东西,突破局限性,探究文学艺术的内涵和文笔形式的特色,在语文里,学生能学到的太多,探究语文,也是在探究中国的文化,探究人文主义,探究社会精神风貌等,这门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带来的是丰厚的“财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探究出自己的想法,随着越来越深入,学生的个人观念也会加强,会养成习惯,自主地完成一些任务以及学识的探究,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薛艳.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J].文学教育:下, 2010(09).

[2]康小红.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式探究学习[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7).

[3]晏艳琴.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10(12).

第3篇:高中语文的学习范文

(一)掌握基础知识,提供探究空间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没有充分的基础知识和生活感受的积累,要想展开启发教学诱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只能是空想。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和生活感受的积累,熟练运用多样的启发方式,使学生保持思维新鲜感,促使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形成。

(二)灵活启发思维,诱发学生探究

语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灵活设计导入形式。如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媒体器材多方面、多角度地诱发学生,激发学生对课文理解与对生活的感悟,使学生品味作品中的人生情感与人物的喜欢悲离,加深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与人生情感的探究欲望。

(三)把握启发时机,引导学生探究

启发时机的选择是引导学生探究活动的关键要素。能抓住启发学生探究活动的良好时机,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机问题不仅是教师对问题提出顺序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探究思维深度与广度的把握。教师要注重“留白”在探究启发中的应用。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同时也拓宽了思维的范围与深度。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求知欲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最稳定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学习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认识到学习是解决问题的需要。

(一)调动学生体验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常有一些感人至深的文章,而且这些文章情节描述了不同于常人的壮举。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文章中的人物事迹与现实生活相比较,从而探究其差异性。进一步加深对主人翁思想的理解,也调动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体验的教学情境。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人人参与其中,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思维发展有利的,都可以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对象。而这种由学生自身进行的探究目标筛选,可以让学生切身参与探究活动,强化学生的探究体验。

(二)激发学生思维,创设探究情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思维发育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挖掘教材内容,依据教学重点与难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提炼文章中的人物性格与思想时,教师可以提供多种答案让学生选择,从而间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中学语文课本中常有一些以物为题目但实质上是写人的文章。对于此类文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出示被选答案,从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到课文中找其问题答案。

三、结合实现生活,拓展探究渠道

第4篇:高中语文的学习范文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理念“学生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表达”。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

二、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措施和策略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不是因循守旧就能够成就的,要讲究策略,讲究方法,遵循一定的步骤和规律,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转变角色和教学方式。要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服务好;其次,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思维从疑问开始,从问题开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把质疑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让学生因疑生惑,由惑生趣,从而更加热爱语文学习。在解疑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解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获得解答,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再次,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推动学生解决问题,处理学习疑难的利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思维能力,才不会胸无点墨心常怯,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要打破定势思维,引导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从中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要让学生将思维发散,启发学生条分缕析。要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发展想象。另外,还要深挖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疑难点,引导学生的探究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第四,要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从而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五,解放思想,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解放思想,教师首先要放得开,比如放权,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自觉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学生学习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只进行有限的启发即可,用不着学生不急教师先着急,放手让学生凭着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在使得学生的印象加深、课堂信息量加大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多媒体中的课件可以创设一些和课堂教学相关的情境,使得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语文课堂的参与度,但是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仅仅起到辅的作用,所以应该遵循合理性原则、适当性原则以及辅原则,这样才可以使得课堂教学的质量得以有效提高。比如说: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的内容,在网上查找一些关于苏州园林的图片。在进行课堂学习时,可以使我们通过苏州园林的图片,对苏州园林有更形象的了解,提高教学效果。

四、引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过去的高中语文课堂往往仅仅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学习的过程。针对这一现状,新课标将加强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重要理念之一,其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使得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使其团队合作意识、自学能力得以进一步培养。教师要将小组的分组工作做好,对学生间的差异性予以重视,合理组合好、中、差学生,并且在分组中还要对学生的感情、性格等因素进行考虑。教师可以指导、鼓励学生认真的探究知识,支持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与同学辩论时,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并且在进行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各自的学习优缺点进行及时的观察,使其指导的针对性更强。

五、尊重学生的质疑精神

学生要想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应该学会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教师面对众多个性迥异的学生,应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从质疑中找到高效学习语文的方法。至于从何处质疑、如何质疑,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方法,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适时点拨,积极引导学生发言,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提出不同的主张,从而艺术性地驾驭充满质疑思维的课堂。例如,文言文是我国古人的一种书面语言,它短小精练,言文分离,简练有力,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古人语言的艺术成就。但对现在的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是比较困难的,但文言文的学习质疑之处无所不在。当然,质疑问难也是学生高效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它符合高中生的心理,所以只要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就能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潜能,活跃课堂气氛,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我倡导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敢于向两个权威质疑:一是向教材权威质疑,二是向教师权威质疑。如文言文的注释部分,就经常遭到善于思考学生的质疑,通过不同学生的发言和争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样的知识学生掌握得必然牢固。

六、改革探索中的反思

第5篇:高中语文的学习范文

发现学习是指教师应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在高中发现学习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尝试,符合新课改要求。高中阅读教学中使用发现学习法,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

一、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发现学习存在的问题

首先,存在过度干预的情况。高中语文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在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上还是比较保守。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语文阅读教学发现学习中,教师给了学生很大的主动权,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许多时候教师还是不放心,会过度干预学生的发现,导致学生发现学习变成了教师牵着学生去发现。这样表面看起来是学生在发现学习,实际上是教师占据着教学的主动权,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学能力的提升,限制了发现学习的有效实施,失去了发现学习应有的功效。

其次,存在过于放松的现象。当前,虽然导学案模式以及升本教育理念的实施,教师们也逐渐摆脱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成为教学主流趋势,课堂教学出现了喜人的变化,尤其高中语文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活力。但是,在阅读教学发现学习中,一些教师没有发挥出组织作用,过于放松对学生的指导,导致学生“信马由缰”、“漫无目的”。课堂教学表面看起来“热闹非凡”,实际上没有实质效果,属于“放羊式”教育。

最后,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要讲究方法。有了科学的方法,教学才能少绕弯子,才能发挥作用。虽然,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也掌握了一些教学方法,但是在激发学生发现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还做的不到位,发现学习实施的效果也不理想。有些方法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很容易造成半途而废,缺乏应用价值。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发现学习的教学建议

(一)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主动进行发现

阅读教学的文章内都是古今中外优秀作家的智慧结晶,是人类文化瑰宝。它们内涵丰富、文质隽永,能对学生的思想和语言带来很大启发。阅读教学中学生要主动走近文章、发现内容,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思想、精妙的构思等。在阅读小说时,要发现和了解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老贝尔曼,《荷花淀》中的水生、水生嫂等等人物形象的发现;再如小说《祝福》,学生在阅读中会发现哪些故事情节和社会环境,这些都是发现学习的重点。此外,在诗歌、散文中一样需要学生在品读文章时,做到发现学习。另外,学生要掌握发现学习的基本方法:一是诵读发现。传统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学习方法就是诵读,古代对诵读特别推崇,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形象地解释了诵读的重要性。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诵读能激发想象,发现文章所含的情感和意境,从而增强文采和语感,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二是品读发现。品读就是为了更深入的发现。好的文章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深入感知和领悟。阅读文章要品味每个字、词、句的文化意蕴,做到咬文嚼字、字斟句酌。所以,唯有充分的品读,才能获得深刻体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三是对比发现。阅读文章中,要对那些意蕴深刻的句子进行对多角度对比,发现作品结构的精妙,发现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比如《祝福》中,通过对比作者三次对祥林嫂作出不同的肖像描写,学生会发现祥林嫂遭受的打击越来越大,认识到封建制度存在的恶俗陋习,探究祥林嫂变化的原因,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

在高中阅读教学发现学习中,教师应该从两方面来实施教学:一是坚持引导的原则。首先要把握时机。正如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于学生阅读发现中出现认识困难、思维停滞等情况时,要及时给以合理地引导,把握时机、拨云见日,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识,促进学生发现;其次要适度点拨。教师在引导时,不能代替学生发现,要点拨而不是片拨,要能不点就不点,要点就要点住关键要害,做到给学生思维铺路搭桥,切记过渡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对教材自己先要吃透吃尽。再根据生情,进行适度点拨。再次要有针对性。学生的发现学习有时可能会比较肤浅,甚至存在片面性。教师要抓住学生薄弱地方,进行针对性指导和精讲。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发现学习存在的问题,要对症下药,因人制宜,帮助学生由片面走向全面,由肤浅走向深刻,提高发现学习的质量。

二是要掌握引导的方法。首先,教师要对学生没有发现的内容加以补充。学生毕竟经验缺乏、阅读量不大、视野不够开阔,知识有限,必然避免不了发现上的漏洞;其次,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认识片面和错误的地方。再次,当学生对文章阅读理解不够深入、认识肤浅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不断追问的方式,促进学生的阅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后,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发现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实现学生语文知识的系统化学习,针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梳理、强化和提升。

第6篇:高中语文的学习范文

一旦有了好奇心,才会产生兴趣。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住高中生的身心特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采用最适合他们接受的教学模式,把课本上的闪光点指引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好多老师都建议引进多媒体教学模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虽然表面上课堂效果非常的活跃,可是学生往往只是对图片或背景音乐感兴趣,对相关的文字却丝毫没有兴致。由此,合适的教学方式和老师的正确引导是培养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一、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课堂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置身于优美的意境中,无论是实景还是氛围,都是一种享受。对课堂意境的创设,不要拘泥于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因时因地而创设。可以多收集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言佳句,从侧面反映出课本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同时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还可以对课堂有很好的气氛烘托效果。可以利用小游戏或将小故事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活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还可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歌曲作烘托,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学习高一必修的“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里面的《相信未来》时,可以事先准备好音响,在朗诵这篇文章时,以汪峰的《怒放的生命》为背景音乐,他那雄浑的声音加上高昂有势气的节奏来烘托课文中要表达的那种对未来的自信与美好憧憬,可以立即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斗志,他们的情绪也会很快受到感染。调节课堂的氛围,相信学生都会以最佳姿态来面对学习。

(二)好的课堂“入门”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内容的引入方式是很关键的,课前三分钟左右的课堂内容导入,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安排,可以是美文朗诵,即兴演讲,诗词接龙,故事场景表演等多种形式,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还可以创设好的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缓解由教师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压力,活跃课堂氛围,拉近师生间距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整节课都身心愉悦。通过这样的课堂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力会立即被充分调动起来,很快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当然,他们也会表现得兴趣盎然。

二、以情感人,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氛围中褒贬效果是不同的;同一个句子出现在不同的语言表达氛围中,起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当然,表达的含义也是不同的。

作为语文老师,面对一群富有朝气的孩子,要是每天嘴里面都是“之乎者也”,那可真是苦了他们了。所以作为高中的语文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性格特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启发引导,在表达中渗透情感,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创设教学内容相关意境。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说,去想,去表达真情实感,以情感人,这样他们会觉得无拘无束,激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轻松愉悦中完成学习。

三、多了解学生,对他们多加赞赏,表扬

记得外国的一名心理学家这样说过:“当你想让一个孩子进步时,那就充分地表扬他吧。”事实就是如此,表扬学生,他会觉得是对他的肯定,于是他会更加努力去争取下次的表扬,就会主动地进步。所以,作为高中生的老师,在日常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对学们多多表扬,赞赏,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寻找他们的优点,特长,爱好,给予肯定,表扬他们力求上进的决心,表扬他们不怕挫折、遇到困难迎难而上的坚强和勇气。即使他们因为某些原因犯错误了,也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并对其他值得肯定的方面进行表扬,一定要尊重他们的自尊,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更加努力地去进步。

比如,有些成绩不好的同学,本来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就不牢固,还想让他们每次都考高分,是不现实的。所以面对这样一个群体,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时常引导他们从最简单的做起,当他们真的做了,投入学习中了,就要鼓励他们,表扬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从内心里得到满足,从而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更加力求上进,慢慢地成绩就赶上来了,同时,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也会日渐浓厚。

四、注意掌控课堂,尤其是课堂氛围和学生的注意力

人只有在平和的氛围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的学习营造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中学习。老师要时时刻刻让学生感觉到他们与老师是有平等权力的,是可以平等对话的。只有老师的姿态放低了,才能与学生亲近,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放松,这样才能有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直按照课本的思路进行,这样学生会觉得没有兴致。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一些小片段,从回忆中找到中心,受到启发,从而体会课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意图。这样学生会主动地去体会现实生活与课文的意境,让学生们乐于这种教学模式,发散大思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7篇:高中语文的学习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目标;效果反馈;资源拓展;参与课堂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投入的精力往往会经历一个不断降低的过程,学生在刚升入高中的时候学习劲头比较足,但是这股学习的兴趣和劲头往往在学习难度的逐渐加重的过程中消失殆尽,在语文的学习上这种情况尤其严重。这种情况的产生是和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很大的关系的,因为语文是一门以积累为主的学科,语文成绩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成绩好的学生会出现想要“啃老底”的心理,成绩差的学生也会觉得即使花时间和精力去学语文,成绩也不会有很大提升,这就造成了语文课上学生积极性不足,课堂气氛不活跃的情况。而如何让学生保持入学时候学习的积极性,把语文的学习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是高中语文教师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就通过本人自身的教学经历,提出几点关于如何保持高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动机的建议。

第一,教师要转化教学目标。高中阶段语文的学习想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喜好是肯定不行的,但是每一个高中生都会追求成绩的提高,所以,教师可以从这一方面让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动机,让学生从心理上把语文学习放到一个较重要的位置上,教师从转变教学目标上就能让学生实现这种转变。比如高中必修一课文《再别康桥》,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往往是:①带领学生领略《再别康桥》的优美意境;②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诵读诗歌;③通过教师的赏析,使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境和写作形式等方面赏析诗歌。这种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当前新课标背景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但是并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成绩提高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这并不是让教师把课堂教学变成应试教育,而是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有效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同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每一个教学目标后用五角星进行重要程度的标注。考试大纲中会有对学生不同学习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例如“了解”“理解”“掌握”“熟悉”等等,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与考试大纲的要求相结合,例如在《再别康桥》的教学目标中,1是了解的程度,可以标注两颗星;2和3是掌握的程度,可以标注四颗星,这样让学生了解每一个教学目标的重要程度,一旦与考试相联系,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增加很多。

第二,让学生尽快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学生到了高中阶段的积累程度不同造成的学习效果的差别就会逐渐显现出来。通常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同学在上课的过程中并没有投入很多精力,却能在考试中得到比更高的分数,而有些同学想要提高语文成绩,课上认真听讲,习题阅读比别人做得多,但是最后的成绩也并没有提高很多。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很多学生觉得语文成绩的提高很难,逐渐对语文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此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这种想要提高成绩并努力学习的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从而让这种学生的学习动力继续保持下去。而这种反馈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个方面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学生在默写和背诵以及其他测验当中取得进步的时候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鼓励,首先能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其次这种鼓励也会成为带动其他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另一方面,适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指导,如果一味的想要通过付出时间和精力就学好语文,很容易把其他科目落下,所以教师应该多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针对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比如学生哪一个部分比较薄弱,就主要指导和训练哪一方面,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训练。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取得更好的语文学习效果。

第三,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想要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还需要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多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教师的教学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学习文言文《苛政猛于虎》,在文言文词语解释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之前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通过分组讨论对其进行解释。通过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再仅仅将课堂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而是让学生参与进课堂,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其次,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苛政猛于虎》一文,很多教师只是提到当权者对百姓实施繁重的赋税和劳役就浅尝辄止,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多举几个相关的例子,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播放权者施暴的图片。通过这种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深入其中的学习情景,诱导学生自己领悟文章蕴含的感彩,这种方式也能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需要教师从改变自己的授课风格入手。教师应该通过饱满的情绪、风趣幽默的语言来提升课堂的活跃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注意点转移到教师的教学内容上。

第8篇:高中语文的学习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研究性学习 教学策略

进入高中的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了阅读和分析不同文体的文章的方法。因此,他们对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已颇有不满,迫切希望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真正地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接受式语文教学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发展,改革传统语文教学体系,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引入语文教学体系势在必行。研究性语文教学以探索性与革新性的学习方式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方法为理论指导,对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把握特性,注意策略

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发式、全员性。即,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求知;以研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研究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但学习的内容会有个性化的差异。教师在把握这些特性的同时,还应注意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中的一些策略。

1、生活性与活动性。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具有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接壤,并为学生创设一些真实的活动场景,让他们在“动中学”在“做中学”,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亲身体验,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真正的等同起来。

2、主体性与合作性。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进要求学校、教师全面构筑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把学生当作主体,把创新和终身发展当作培养目标,拓展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同时,它又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使学生间友好相处,资料共享,方法互用,智慧互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学习的基础上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民主性与激励性。在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应致力于增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真正营造一种平等的、互相促进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要大力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任何约束地大胆质疑,提出他们所想到的任何问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参与研究的态度、在研究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与所取得的成果,并及时进行适当的点拨或纠正,多承认、多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生始终尝到研究性阅读的甜头。

二、陶冶学生的情操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自身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1、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评价社会现象的道德感。

2、加强学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学生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求知欲望、认知兴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等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感,产生一些积极的情感,发展其理智感。

3、培养学生的美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美感是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又一重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组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是进行审美的重要渠道。阅读优秀作品,品位其语言,感受其思想及艺术的魅力,能较好地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三、放飞思绪,彰显学生个性

第9篇:高中语文的学习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合作学习 误区 应对策略

合作学习于上个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策略,是近十几年来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之一,其特点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把不同层次学生分在同一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新课改鼓励小组合作学习,它能给予师生更大发展空间。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合作学习更切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合作学习通过同伴之间的自主、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同时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因为每个学生都要在小组内承担一定的任务,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倾听、包容、帮助他人,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及原因分析

当下合作学习的开展不尽如人意,流于形式,成了教学或者开公开课的一个摆设。其要么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空洞无物,要么冷冷清清,相对无言,讨论主要由一些优生包办,其他成员实际上没有真正地交流、互动起来,根本没有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合作学习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教师没有掌握合作学习理论,没有对合作学习进行充分策划,没能组建合理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单一,合作探究的问题大而无当,或者偏离实际教学。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没能对学生的进行有效引导,要么放任学生讨论,要么干预过多。在合作学生中,教师要及时改变自身角色,除了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合作学习,教师也要参与到合作讨论中,适当引导和点拨,并对合作学习成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学生习惯了传统的被动教学,缺乏合作意识,不善于交流与合作。

三、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策略是指开展一项活动的实施方案,有效策略能使活动的实施更好地实现目标。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策略主要分小组组建策略和学习活动开展策略两个方面。

1.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

根据现有的班级教学规模,教师一般根据学生成绩,同时考虑学生特长、性格及性别等因素,把班里的学生隐形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每组兼顾各个层次学生,真正做到异质同组,以便更好地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取长补短、互帮互助,一般把班级学生分成8个6人小组。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有明确分工,每个小组各设小组长、材料员、记录员、检查员、观察员及发言员一名,小组成员的分工可根据学习任务随时调整和轮换,其目的是让小组每个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或是参与搜集素材,整合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是记录讨论情况、展示成果,避免小组成员成为合作学习的边缘人。

2.设计有效的合作学习内容,选择要有效的合作学习时机。

开展合作学习首先要预设合理的合作学习任务,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探究,合作学习的任务如果过于简单,诸如找出小说三要素之类简单的问题,则根本无需讨论,也切忌合作讨论的问题难度过大,如讨论庄子的哲学思想之类的跨学科问题。教师要充分预设合作探究的任务,难易要适中,一般是探讨开放性问题,或是写作时构思阶段均可组织合作学习。如《故都的秋》可以让学生讨论“文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了故都的清、静、悲凉”,下达任务后,要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切忌匆匆收场。

合作学习,不应只是课堂上的点缀,要选择有效的合作学习时机,教师可以采用学案导学法,在学生充分独立自学的情况下才合作分享,只有在恰当的时机采用,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防止合作学习泛化,比如戏剧教学,如果整堂课都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对课文内容不做任何评价,则根本无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并不是所有教学都需要合作学习,比如教学《离骚》,若让学生合作探究疏通文义,则学生根本无法解决那些深奥的文言知识,教读这些经典诗篇应该以诵读为主。

3.完善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传统应试教育,教师看重的是学生的卷面成绩,学生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在这种评价机制的影响下只会使得优者更优、弱者更弱。合作学习由个人竞争变成团体竞争,评价也相应地由原来注重个人的学习成绩转变为注重团体目标的实现。此外,教师不仅要对学习的结果而且要对合作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目前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还存在很多问题,尚没有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小组评价机制,教师要坚持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个体评价和整体评价并重,不仅要评价集体成果,而且要对小组成员的参与态度、合作能力及语文素养等做出有效评价,切实促进小组成员互帮互助,营造出小组之间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