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影像技术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项目教学;实训教学;多元化评价;课改反思
一、项目化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1.什么是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是指以完成一个项目工作为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环节,它属于“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一种。项目化教学讲究“以学生为本,以项目为中心”,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组织学生真实参加到某个特定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价等过程,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一项作品,学生得到完成这项工作的亲身体验,并从这些经历中获取到经验与技能,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多种能力从而得到提高。
2.项目化教学的流程
第一,明确项目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学生的特质分成学习小组,由教师提出任务,学习小组共同进行讨论;
第二,制定计划:根据讨论结果,各小组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工作计划,教师逐一审查并给予指导性建议;
第三,实施计划:各组成员按制定的计划进行详细分工,合作完成工作任务;
第四,检查评估:采用多元化评价机制,包括有学生自我评价、组间互评、教师评价;
第五,归档和应用:对项目进行过程中的各种材料进行记录归档,并进行总结实践结果
3.项目化教学的特点:
第一,实践性:教师在设计项目时,所选的内容应当尽量针对就业岗位技能需求,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更容易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具有的实用性。
第二,自主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学生可以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有效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潜能。
第三,发展性:长期项目与阶段项目相结合,构成实现教育目标的认知过程。
第四,综合性:具有学科交叉性和综合能力的运用的特点。
第五,开放性:学生围绕项目的主题内容所采取的探究方式具有开放性。
第六,评价多元性:项目型教学注重学生在活动中能力的形成、发展过程,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
二、项目化教学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实施
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技能实训项目教学计划中,把学生的技能实训实习分成了三个阶段(六个学期):第一阶段是通用技能阶段,实训内容是无线电装接技能实训、电子基本技能训练;第二阶段是专业技能阶段,实训内容是音响设备组装、调试与维修实训、电工基础实训、彩色电视机维修、技能等级考证强化训练;第三阶段是企业生产实习阶段。不同阶段的实训,都安排了不同的项目内容,难度阶梯式渐进,学生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实训,为走上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实施项目化教学包括项目选取、项目分析、项目方案制定和项目方案实施四个环节,下面结合我校专业技能实训阶段的项目“彩色电视机维修”作为案例来简单阐述技能实训过程中的项目化教学。
1.项目选取
项目选取是项目化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选取时通常会依照就业岗位对人才的技能需求,结合所学课程内容来进行设计。设计出的项目,既要包含了所学课程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能让学生了解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体验项目完成的过程,获取直接经验,提升其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校通用技能实训阶段的项目“彩色电视机维修”是在第四学期开设的,本学期开设的专业课程是《彩色电视机维修》,该项目的选取考虑到:第一,项目内容包含了《彩色电视机维修》中的彩电原理与维修知识;第二,每个学生家里都有彩电,学生很赶兴趣。学生只要认真完成项目,对于彩电维修中常见的故障处理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2.项目分析
首先,将项目的总体目标告知全体同学,特别是对各个项目组的组长进行重点宣讲。在这个实例中,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通过项目“彩色电视机维修”,让学生体验维修彩电这个项目的完整流程,综合运用《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这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锻炼团队的协作能力。根据总体目标,在项目组长的主持下,把项目分解成子任务,填写在项目分析表1内。
3.项目方案的制定
项目实施方案是开展项目活动的指南,在制定过程中,各组组长需要集合全组智慧来共同完成。本案例中设立了四个流程,每个流程可以各指定相关的负责人,由负责人负责完成该流程中的对应内容,并及时写出一份该流程的研究报告,与全组人员沟通并修订,直至最后生成一份较为科学合理的项目方案。
4.项目方案的实施
一个项目能否顺利实施,这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合理的成员分工以及组员之间的协作情况。项目化教学通常是按组为单位,根据项目中的目标由各小组独立来组织安排本组的活动。活动中按分工各成员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开展工作,但同时也与本组其他成员保持沟通,以使小组能顺利完成项目。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本例中,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组员可以负责资料的查询,理论知识强的组员可以负责知识的储备,文字表达能力强的组员可以负责表格的设计与结论分析等。
三、项目化教学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多元化评价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评价方式来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训教学中,评价要注重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能力的变化,因此可以从评价的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考虑。
1.评价的主体
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出能适应岗位技能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评价的主体应是变化和多元的。评价时主体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教师、学生、管理者或实习单位;评价信息也应具有多元化的特性,包括组员自评和组间互评。
2.评价的内容
在评价内容可以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应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这四个方面来考虑。
(1)基本知识
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仪器仪表、数字电路以及各专门化方向限选课程等领域的常识性内容。
(2)基本技能方面的评价
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常见电路的装接、调试与维修等方面技能熟练程度的评价。评价的重点是考虑学生的操作速度、动作规范度及正确性。
(3)应用能力的评价
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集体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再学习、再提高。
(4)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专业技能来分析故障并排除故障在能力。综合评价是激励学生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没有一个标准的统一答案。
3.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在评价时可以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如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项目参与度、实训报告等,每一次评价或测试要尽量涵盖多种相关的能力要素。
实训教学采用项目化教学法,需要教师从过去的“传授”转为“引导”,指导学生由过去的只管接受、验证一个实验内容的正确与否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参与,这也需要教师不断的自我学习、积累。只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化的学习,终将能使学生成为职业竞争中优胜者。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校院结合 工学交替 实施方案
医学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卫生事业服务、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于一体的职业教育,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具有实践性很强的行业特点。而影像技术专业又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且该课程涉及理、工、医等领域,课程技术种类多,学习内容抽象难懂,不易理解,因此,此项学科的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医学影像学具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是理、工、医结合的产物。现在培养医学影像复合型人才的问题,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教育理论界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越来越密切的关注。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数据存储与处理的硬件环境有了质的飞跃;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和数据库等学科的发展,又为数据处理提供了有力的软支持。因此,借助于已有的各种计算方法,更加充分、高效和客观地提取出医学图像中的有用信息,提高医生的诊断效率己势在必行。计算机辅助医学图像分析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产生的一门充满活力的交叉学科。
为了缩短教学与临床的距离,以更好地适应临床实践的需要,我们对周口市市、县、乡各级医院医学影像科室进行了调查,确定临床对中职影像人才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我们为使“校院结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顺利进行,以更好地与临床影像工作对接,特制定了符合中职教学特点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定位为各级医疗机构X线、CT等医学影像技术岗位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课程围绕医学影像技术岗位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学及医学影像设备学进行设置,课程改革基于影像技术岗位工作过程,突出“教、学、做”一体化,最终形成“校院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第一年的基础课程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在校内进行;第二年的专业课教学在我校医学影像实训基地和临床教学医院(周口市中心医院)交替进行,且学生利用周六、周日时间,分批次进入教学医院完成专业课技能见习,强化训练临床基本技能。医院临床指导教师一对一地对学生开展真实病例教学,学生直接接触患者进行临床实践,这使见习效果明显得到增强,既缩短了学生进入医院实习的适应期,又为其临床顶岗实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且通过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课堂教学改为临床真实教学环境,利用先进齐全的仪器、设备,加上医学影像技术人员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充足的临床病例资源,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和临床实践,以增强教学效果。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在实习医院进行,由实习医院实训指导老师带教,按照实习的教学大纲,明确实习操作项目,强化学生对专业技术的实践,指导学生把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并接受医院和学校的双向考核。实习结束以后,由各科带教教师按照项目操作给出各科成绩,医院根据学生的操行表现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等级。实习返校后参加毕业综合考试,这样培养的学生能适应医学影像岗位的工作。
同时注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理论教学应为临床实践服务,学好该课程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为临床诊断奠定基础。教学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是医学教育的总趋势和最终目标,应将目前医院检验科常规应用的检验技术与开展的检验项目作为检验岗位需求的技能标准,做到教学内容与临床岗位需求的接轨,使理论教学更好地适应当代临床的发展。
医学影像领域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教学课程的设置应遵循连续性和系统性。例如,应先让学生掌握信号分析基础理论知识,然后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在硬件方面,完成各种电子技术知识的学习之后,重点掌握医学成像设备的特点与成像原理;软件方面,完成计算机应用和基本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后,结合医学图像处理技术重点培养医学图像分析技能。因此,要合理安排以上相关课程的顺序,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较为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达到在具有较广知识面的同时具备一定专业深度的水平。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学借助各种不同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使医生能观察到肉眼不及的人体内部器官结构,并了解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在影像监视下采集活体标本,达到活体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目的。因此,基础专业理论和临床相关学科知识及专业本身各内容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和突出重点至关重要。以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临床相结合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其获取的丰富影像资料、体现计算机强大后处理和图像重建能力都是传统放射学无法比拟的。多媒体影视资料可以更直观地显示设备的检查过程,部分甚至可代替现场实习,缓解教学实习与临床工作的矛盾,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了真正做到“校院结合、工学交替”,我校特指定了本学年的实施方案,我们将组织2011级学生进行阶段培养,通过理论教授,实验室练习,到实习医院实地操作演示及练习,医院实地操作考试等途径,使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理论知识易于理解。
总体框架如下:
第一步:2012年9月~2012年10月15日
进行理论教授与实验室实践练习
第二步:2012年10月15日~11月15日
到周口市中心医院进行现场教授与独立操作
第三步:2012年11月15日~12月15日
到周口市中心医院进行现场操作考试
第四步:2012年12月15日~2013年1月
关键词:医学影像 数字化 教学 应用
医学影像学在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下,成为现代医学领域发展最快、涉及范围最广的学科之一。医学影像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需要教授学生大量影像图片资料。而传统的胶片式教学主要依赖于传统胶片,信息量少,只能提供静态的信息,费时费力且图像质量参差不齐,已逐渐地被时代的发展所淘汰。数字化教学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以全数字化的采集、传输、重现医学影像资料,极大地方便了医学影像教学。
一、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X线、CT、MRI、介入放射学、超声及核医学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形象思维学科,其特点是有大量的图像数据,通过对影像资料的分析、对比,结合其他临床知识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疗效的观察。鉴于这一特点,临床教学中也以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图片及图像资料为主,包括正常及疾病状态的图片,从而熟悉各种器官的不同成像技术所得的图像的正常与异常表现。
二、传统医学影像学教学
现代医学影像学与以往相比,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影像学知识和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包括解剖、病理、生理、生化等,还要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掌握分子生物学,大量的内、外、妇、儿等临床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具备物理、数学及计算机知识。医学影像学涉及的内容如此之多,课时却相对较少。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总是先带领学生复习理论知识,再让学生结合理论阅片观摩,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医学影像图像只能简单地描述、讲解,然后指导学生自己观察、体会、分析,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不好。另外,大量胶片的反复使用会造成胶片模糊、损坏、丢失、错放等现象,同时由于观片灯视野所限,胶片质量、阅片距离、个人视力差异等因素,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学
(一)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建立
PACS(Picture Archiving Communication System)即图像储存与传输系统①,是数字化医学影像信息采集、存储、传输的管理系统,是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学建立的基础。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学指在主计算机网络平台引导下,教学内容会被实时显示在各个教学终端的多媒体终端上,学生可以通过这一途径随时观看到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图像及报告。这种方式,使得教学资源可以最大限度的共享,丰富学生的临床经验。利用电脑,教师可以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将讲授内容随时编写成电子课件,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课后自学②。
(二)数字化教学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随着PACS的迅猛发展,更多教师认识到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作用,并积极参与到实现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教学中来③。Dundas认为由于PACS具有可存储功能,能将导入的数字图像进行保存,同时它还允许访问以前的图像进行比较,PACS这一技术为影像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④。
1.医学影像教学数字片库的建设
基于PACS系统的医学影像教学数字片库的建设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1)按照系统进行分类,如呼吸、循环、骨骼肌、消化、泌尿、中枢、五官等;(2)按照检查手段进行分类,如X线、CT、MRI、介入放射学、超声及核医学等;(3)按照患者的信息进行分类。
2.数字化教学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优势
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医学影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通过计算机和网络临床实践中采集到的真实图像信息直接传输到学生面前,还可以对这些图像进行有效的管理及保存,为临床医疗中的需要提供了方便,也进一步提高了原有教学层次。数字化教学具有如下多方面的优点:
(1)图像质量高、信息量大;
(2)为影像学生的实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提高了效率;
(3)为教师和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提供了便利条件;
(4)为学生学习新知识、课外复习及自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5)影像资料信息可长期保存;
(6)对于重点内容、关键图片、典型征象显示突出、直观。
“看图识病”是影像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医学影像教学能帮助学生建立多维立体的观图思维,改变他们传统的平面思维,解决了传统平面图像对学生阅片造成的干扰,提高了他们的实习效率。这种方式下,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对观察的图像进行调节、测量模拟实际工作中的场景,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习惯实际工作的特点,提高动手能力,为进入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使学生观察到传统方式无法观察的新信息。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医学影像教学的另一优势在于使同一病例不同时期的各种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可以同时显示,学生对疾病的理解过程是立体的,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能更生动,对不同病程下的影像图像的理解更深刻,便于学生横向联系和纵向比较,加深学生感性认识。
同时,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学还具有方便共享的特点,不同医院间、同医院不同科室间(尤其是各影像科室间、影像科室与临床科室间)、不同地区间甚至是不同国家间也能达到设备和资源的共享。
四、结术语
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学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医学影像资源共享,从根本上改变了医学影像的教学思维,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丰富了教育教学手段,促进了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的实际结合,真正让学生掌握了识图看片的能力,必将在医学影像学临床与教学工作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注释:
①罗敏,王小林,罗松等.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的综合布线和网络系统的设计[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6):493-497.
②邓晓娟,张伟国,陈蓉等.建立电子教学资料库革新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J].重庆医学,2012,41(5):509-510.
关键词:医院;影像设备;维修问题;管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TH774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1-0270.2016.02.24
1医院医学影像设备维修工作强化的必要性
医疗事业一度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良性支持着社会经济的循环发展。在社会公众就医诊断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涉及到对医学影像设备的应用,如MR、CT、DR、CR、数字胃肠等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等,可以说医学影像设备的科技层次高低,相应决定着现代临床服务的质量水平。但同时医学影像设备隶属于机械设备门类,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相应故障问题,从而影响临床诊断数据的精准性、诱发误诊等严重问题,亟待通过设备维修管理工作的强化,保证患者就医的安全[1]。因此可知,当前形势下切实强化医院影像设备日常管理维修工作,对强化患者就医体验及临床医疗服务水平,存在着现实的价值意义。
2医院医学影像设备维修问题分析
从医院医学影像设备维修问题层面来讲,主要集中于设备日常维护检修不足、管理维修重视度不足、维修技术创新不足等领域,针对此类问题出现的诱因及现实表现,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系统了解。
2.1医学影像设备维修管理重视程度不足
现实中,众多医院运营过程中,对于医学影像设备的维修工作重要性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针对医学影像设备的维修管理尚处于传统的维修服务视角,未能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以购置先进精确的检测仪器,依然遵循常规维修技术手段,由此导致医学影像设备维修质量低下。另外设备维修服务意识层面,院方尚未具备前瞻管理意识,众多影像设备使用的过程中,多是本着“不坏不修”原则,造成设备管理维护疏漏,不能通过定期排查、事先排查,发现潜在隐患问题,以科学的维护、维修手段予以消除隐患,最终出现较严重的故障问题,加大经济成本的同时,也缩短了设备使用寿命[2]。
2.2维修服务水平同维修技术需求相脱节问题
因众多医院尚未清晰的意识到医学影像设备管理维修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专门的影像设备维修技术人才引进方面,欠缺匹配、成熟的制度保证,维修技术人员招聘把关不严,造成维修人员能力、技术水平差异较大,专业设备维修知识匮乏、日常培训机制缺失。加之当前医学影像设备处于持续更迭态势,所涉及学科领域众多,若日常维修技术培训不足,必然造成维修人员能力同设备维修要求相驳斥的问题,在处理影像设备故障的过程中,产生能力匹配不佳、维修时间较久等现实问题,影响临床医疗服务工作开展。
2.3医学影像设备日常维修保养工作不到位
医学影像设备使用过程中,需做好必要的日常保养维护,这是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必要环节,通过日常定时保养维护,可有效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降低设备故障率。但从当前各大医院医学影像设备保养维护工作关注情况来讲,不容乐观,常以人工记录观测设备运营情况,制定简易的保养计划为主,从维护人员而言,众多影像设备的保养维护工作量无疑较大,想要面面俱到的实施保养计划存在一定难度,不乏出现遗漏设备及维修环境,造成设备正常运行及使用寿命的影响。
3强化医院医学影像设备维修管理的对策建议
3.1强化医学影像设备的预防性维修保养工作
基于医学影像设备日常保养维护属于一项经常性工作,是防范设备故障的关键所在。因此设备的日常保养维护工作,应由影像科室使用人员负责,主要包括了影像设备表面清洁;使用前电源、电压、稳压装置的检查,使用后观察设备性能、功能正常与否,并予以使用记录填写。在仪器设备关闭之后,需要及时覆盖防尘罩。同时做好影像设备的定期检查工作,此工作可由专门维修人员协同设备使用人员一并负责[3]。定期对设备主体结构、主要组件作检查维护,校准设备的精度、性能、状态,降低以期设备损耗的同时,切实消除故障隐患问题。同时对损坏部件作好及时更换,保障设备正常工作。
3.2强化医学影像设备维修制度
首先,合理构建设备维修机制,因为当前医学影像设备的类别相对多元,原理构造各异,单纯凭借某一维修技术人员难以有效处理应对,所以为切实保障设备的及时维修,应积极做好设备维护保养分组工作,做到常规设备科室人员均能熟悉维修要点,大型新型影像设备,维修人员各有分工重点,以促使维修人员将精力更好的放置在自身所熟悉领域,精准掌握设备的性能和维修要点,以此分工协作机制,达到精准维修,避免疏漏问题。其次,切实执行维修资料记录制度,维修记录随机留存,出现设备故障时,便于维修人员调阅往常维修档案,及时发现设备问题,减少同类型故障的排查时间。且通过维修资料记录制度,也能够便于分析统计设备使用情况,为医院定期更新设备提供参考。
3.3强化维修技术投入,提高维修质量
现实中,医学影像设备维修管理是一项技术性较高且维修相对复杂的工作,虽然影像设备维修管理层面的投入,并不能为医院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是却与医院实质经济存在着客观的联系,所以当前院方应切实扭转传统管理观念,着力加强影像设备管理维护资本投入,加大维修技术人员的培养,定期外派学习培训,促使设备维修人员能够实时更新自身知识能力,满足新型设备维修技术需求,或在购买影像设备的过程中,要求厂商对维修技术人员实施短期培训,促使其掌握设备维修技术,借助多元学习机遇,充实设备维修实践经验,保证设备运行的效率。
3.4创新现代化设备维修管理框架
当前,医院影像设备的维修管理过程中,应进一步贯穿现代化维修管理理念,强调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即是将影像设备采购作为开始,展开影像设备购置、使用、维修乃至报废的全过程分析。既涵括对设备购置费、维修材料费、维修技术人员费用等费用成本分析,也包括器械设备使用实际效益的分析,最终达到设备生命周期内维修费用成本投入的最小化,实际效益最大化的目的[4]。另外,设备维修管理过程中,还需持续强化英语信息化技术手段,如针对不同影像设备的耗材特征及维修属性展开信息化分类管理,通过电子信息系统全面监控,降低设备管理维护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结束语
通过上述研究可知,在后续发展中,随着医院规模的持续扩大,服务范围的进一步拓展,现代医学影像设备也会处于不断更迭交替的趋势。所以现实中,院方须切实意识到医学影像设备设备维修的重要价值作用,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引导,充分调动维修人员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确保影像设备的有效运转,依次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就医体验。
参考文献:
[1]王兴宏.飞利浦Allura类DSA设备维修1例[J].中国医学影[1]像学杂志,2010,18(5):406-407.
[2]曹爱民.MIM200医学影像管理器常见故障及维修保养[J].[1]中国医疗设备,2013,28(1):138-139.
[3]张素文.医学影像工作站的预防性维护[J].医疗装备,[1]2012,25(7):56-57.
1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存在的教学问题
1.1基础知识薄弱
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医学影像学的知识范围既涉及临床各个学科,也涉及基础医学,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系统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等。比如在讲解肺结核这一章节时,教师往往需要从临床表现、结核的分类、病理生理基础以及解剖讲起,最后才会重点讲解各型结核的影像学表现,而这些基础医学的知识在前期应该由基础的教师重点讲过,但是由于当时学生缺少临床基础,对这些知识缺少形象的理解,从而死记硬背,到真正需要这些知识做铺垫时,部分学生会遗忘这些知识,所以需要教师进行重复地讲解,从而浪费了一些时间。而且,经笔者调查,绝大多数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并未开设断层解剖学这门课,从而使得学生在毕业后无论是直接从事影像科的工作还是继续攻读医学影像学的硕士研究生,都会感到吃力。
1.2教学内容滞后
现代的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以设备为例,平均4~5年换代一次,因此,我们的影像学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但是从课堂的所教授的内容来看,并没有及时跟上更新的“步伐”,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学生无法适应影像科的临床工作。比如在最新的第7版医学影像学教材中,有关能谱CT的一些新技术只是简略地提及,在第6版以及之前的教材中更是未涉及。有关肺结节的一些概念,比如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肺结节的密度的成分划分(纯磨玻璃密度结节,混合磨玻璃密度结节,实性结节),教材中也未提及,但这些概念对于肺癌或者良性结节的鉴别诊断在临床上早已使用。
1.3实践教学不足
由于影像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影像学的飞速发展使得学生要花很多时间来进行专业学习,从而忽略了临床技能的培养,导致临床实际操作技能低下。我国的教学模式(基础、专业、实习)仍在影像学教学中使用,而欧美等国家的教学模式为基础、专业与实习,除基础课外,专业理论与专业实习课程的比例几乎是1:1,而国内是4:1,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读片的技能。笔者在国内的教学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尚可,但一旦面对图像进行分析或者诊断,往往不知所措,说明我们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是脱节的,从我们的考试评价中也能发现,理论知识的考察占了很大的比重,而真正的“影像诊断”的考核是不足或者缺乏的。
1.4师资、人才力量匮乏
在师资力量方面,我们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主要表现为专业课任教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方面。以我院为例,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不足尚不足50%,还有相当部分中级职称的教师只具有本科学历,博硕士生导师占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的比例不足30%,总体来说,这样的师资力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飞速发展的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再者,我们的教师制度多为终身制,使教学改革缺少动力。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学本科的教育多为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在临床实习医院与指导教师的选择上,也有严格标准,正是基于这一严格的管理制度,才保证了优秀的影像学医师的培养。
相比临床其他学科,具有高学历的影像学人才数量明显不足。经笔者调研,以江苏省为例,具有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点数量的医科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屈指可数,其中超声专业的博导只有1名,至今为止尚无核医学专业的博导。这与飞速发展的医学影像学与对相关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显然不符。
2 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
2.1引入循证医学与PBL教学模式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a)-104-0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在国内开办已30多年,开办高等职业教育也近10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学范畴不断扩大,已包括X线、CT、MRI、超声、核素扫描等多种成像技术。因此,如何根据各级医院及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不同需要设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培养适用性专业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根据近十年来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情况分析,对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报道如下:
1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现状
据调查,全国5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的专业主干课程是基本相同的,其中包括《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已经有约10年了,对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现有的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也逐步暴露出某些不适应之处。
1.1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医院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适应
目前,一般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影像科的职业岗位包括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和核医学科等多个部门;一般县级医院只有普通放射科、CT室和超声室;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则只有普通放射科和超声室。从毕业生就业定位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在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工作,也有部分毕业生在地(市)级以上医院就业。目前,《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专业主干课程都是由普通X线、CT、MRI、超声四大影像学内容的横向组合而成,显然,上述课程设计与毕业生就业单位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适应。
1.2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教学进程安排不适应
从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前后关联性看,各种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检查技术、诊断学三者之间是纵向联系的。因此,在教学进度安排上,应该先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再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最后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然而,三年制高职学生在校内学习时间仅为两年(毕业实习一年),上述三门课程只能同时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开课,这样就难免出现课程前后衔接有“错位”现象。于是,部分师生“责怪”教务处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师认为“难教”,学生也觉得“难学”,教学效果无疑会受到一定影响。
1.3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不适合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的相对独立性。譬如《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囊括了X线、CT、MRI、超声等各种影像诊断学内容,其希望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影像诊断的综合应用能力,适合于在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职业岗位就业的部分学生。但这不能满足于不同层次医院、不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尤其是不适合于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也不能使学生个性发展(选择职业岗位)得到充分实现,这与实用性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要紧密结合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毕业生择业的意向。当务之急是要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改革,构建满足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主干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适用性技术人才的目的。
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2.1 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依据职业岗位设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引用的国外职教课程模式主要有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CBE模式等,这三种模式统称为“能力本位模式”。它们各有所长,特点各异,其本质都体现了核心课程理念、课程结构模块化和课程综合化,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这些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其课程开发方法已成为改造传统职业教育弊端的有力武器[1]。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职业教育界追求的一个目标[2]。近十年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做了类似的课程模块化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部分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也进行了某些教学改革工作[3],但至今尚无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研究报道。
2.2 依据不同的职业岗位设计模块化课程,有利于实现零距离上岗
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内部主要有四个部门(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每个部门就是一个职业岗位,各职业岗位工作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假设将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为一个总的课程模块(即为一门课程),然后,再根据这个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进一步分成许多更小的二级、三级课程模块(称为子模块),即是各个章、节的课程内容。这样,针对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一门课程,那么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不会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学习掌握好一门课程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教务处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2.3 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设想和职业岗位的要求,由(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教材及配套实验实训指导书,并共同承担专业课程(含理论课、实训课)教学工作,创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毕业生在各级医院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岗位适应准备。
此外,模块化课程改革取得成功后,要逐步推广应用于全国相关高职高专院校,为新一轮全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的改革提供依据。
3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工作的初步成效
3.1 (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模块化课程改革教材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课程为基础,以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四个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为依据,重新编写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材,分别确定为《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四门课程。新编教材每一门课程均包含成像原理、检查技术和诊断三方面内容,各门课程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参加教材编写人员都是具有较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和医院临床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又是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授课教师。此外,还为本套改革教材编写了配套的《实验实训指导》。
3.2 设计实验班与常规班对照,组织实施模块化教学
每年将同年级的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分成两个班,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进行专业课教学。其中一班学生(简称常规班)使用现有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二班学生(简称实验班)使用学校自编的模块化改革教材《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两个班的授课总学时数是相同的,各课程均安排在第三、四学期上课。按照学校统一制定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分别对两个班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考核,比较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差异性。考核的结果反映:实验班的课程安排有一定的灵活性,各门课程之间不会出现前后衔接“错位”现象,模块化课程教学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优于常规班,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
3.3 通过对毕业生实习医院调查反馈,评价教学改革成效
自2008年6月以来,学校对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所在的实习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听取了带教老师和实习学生对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评价,比较两个班级学生在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岗位适应能力的差异性。总体评价是:模块化改革教材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实验班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比常规班学生要强一些。
4 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时间还不长,各门模块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整合;职业岗位能力的指标体系及考核测评方案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模块化课程教学方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教学,教师问题是根本。首先,教师要不断更新高职教育理念,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的课程观,加强模块化教学的培训,尽快适应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方式;第二,要根据模块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配置相关的教学仪器设备;第三,要不断探索,进一步完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教材。
[参考文献]
[1]搂一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7):43-44.
[2]周新源.现代职教课程观与模块化教学[J].职教通讯,2007,6:37-38.
BME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发展非侵入式的诊断技术用于治疗和诊断疾病。生物医学影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对结构与功能进行诊断的非侵入式技术。现在,生物医学影像学已成为现代化医院的主要标志之一,它是临床研究的一种主要工具,也是医院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的重要基础。生物医学影像学是如此的重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在20世纪初就改变了它们传统的疾病和器官的机构模式,建立了国立生物医学影像学与生物工程学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ofBiomedicalImagingandBioengineering,NIBIB)。而在我国国家基金的医学科学三处,影像医学不再是BME中的一个分支,而是被放到与BME同等的地位。美国最近开展的一项被认为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媲美的脑科学研究计划,正是生物医学影像学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巨大应用。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显示,BME专业是美国就业领域中需求增长最快的专业,从2010年到2018年预计有72%的增长,而生物医学影像学又是BME中增长最快的领域。
生物医学影像学随时间在飞速地发展,被广泛应用在临床和基本生理和生物学的研究之中。大量的新发明出现在生物医学影像领域,被用于创建新的影像模式;提高图像的空间与时间分辨率与对比度;提供更为方便使用的影像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进行远程医疗等。生物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的飞速发展不仅需要优秀的生物医学影像从业人员,也对生物医学影像的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和全新的挑战。如何提高生物医学影像人才队伍的综合水平,已迫在眉睫。
二、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
1.生物医学影像学从业者的变化
现代化的大型生物医学影像设备是集物理、材料、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网络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精密仪器。它的操作、维护和保养均十分复杂,对操作者的素质要求比较高。数十年前,大型生物医学影像设备的从业者是一些受过医学图像培训的物理学家。随后,这项工作主要由本科物理专业、研究生医学物理专业的毕业生充当。而在今天,大型生物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者主要来自于BME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BME的教育由于融合了物理科学、工程方法和技术以及生物医学,使得BME专业的毕业生极为适合生物医学影像学方面的工作。生物医学影像学从业者的变化给人们提出了三个教育中的问题:是否所有的BME学生都需要对生物医学成像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和认识?BME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生物医学影像学知识?如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设计及使用成像系统?
2.生物医学影像学的知识结构和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生物医学影像学的知识来自于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电气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生物物理学、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等。生物医学影像学需要具备基本能量物理、辐射、辐射能量与物质的交互、硬件设计与实现、数据收集、分析和可视化、组织器官基于图像的建模、数学变换、信号和图像处理、软件工程、信息论以及高性能计算等多方面的知识。由于生物医学影像学在BME教育中的重要性,BME的学生即使未来不从事相关的工作,他也应该学习生物医学成像和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的基础课程。他们应该理解常用图像模式的基本成像原理和它们的优缺点,如何进行基本的图像分析与处理,常用模态图像的基本解释等。而未来准备从事相关工作的BME学生,则应该选择一到两种影像模式,围绕它们的具体应用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3.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中存在的挑战
在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些挑战阻碍着高质量的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这些挑战包括有限的动手实践、教科书中的知识老化等。生物医学影像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原理与应用紧密结合的学科,实践教育可以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节省时间,提高授课的效率。医疗机构对生物医学影像专业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提高医学影像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在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中,使用实际影像设备进行教育,往往由于安全问题和成本高而变得不可行。例如,小型x-射线管和在影像中使用的放射线核素在成本上是可行的,但它们所释放的电离辐射对人体存在安全危害,不适合在高校课堂中使用。如果不考虑安全问题,会发现一台基础的磁共振设备就需要数十万元,而且后期也存在着大量的维护费用,往往不是高校的教育经费可以承担的。当前,在医院的放射科、影像科等科室中,现代化的大型生物医学影像设备被广泛地采用。而在大学的实体教学中,学生却往往没有机会接触这些设备,这就造成了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脱节。另外,生物医学影像学是一个高速发展的领域,每隔五到十年都会有较重大的突破。而在教学中教材的建设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一本教材往往需要数年才能成形,这就导致了有时教科书和其他教育资源还没出版就有些过时了。
4.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中的资源
在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中,网络可以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共享与实时的资源平台,大量的不同影像模式和针对不同的生物医学应用的影像被放在网络上共享,这就使得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图像形成的方式和认识如何根据工程和科学的需要生成图像,从而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一个在线的超声波教程被证明在帮助BME学生学习超声波的基本知识上比常规教程更为有效。当前,在课堂中使用真正的成像设备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影像设备模拟器则是课堂学习一种非常有用的辅助手段。仿真大脑数据库可以根据磁共振设备扫描参数的不同生成T1、T2以及PD模式的大脑磁共振图像。美国的MedSim公司也直接提供了超声图像仿真仪用于实体仿真。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模拟器、网络资源等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供给学生一些重要的电子资源,便于学生课外自学,巩固知识,巩固基础性、实用性、稳定性的实践教学资源。根据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方式、内容与手段等进行改革。从过去的以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应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积极引导的方式转变,构建良好的学习与交互平台,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高级思维的能力,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教学过程。
5.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中的教学方法的改进
生物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不再是以课堂灌输为主,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它的改革势在必行。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实际应用的需求产生导致生物医学影像学技术也不断创新,新的理论、新的方法被应用于生物医学影像学领域,如多模态成像系统的出现,从解剖图像到功能图像,从宏观的组织结构影像到微观的分子影像,成像技术与手段不断更新等。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生物医学影像处理方法,包括图像的融合、三维图像分割、图像动态跟踪、分子影像分析等。教师的科研方向及课题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采用的理论与方法较新。教师可结合具体的项目,实施“产学研”结合,根据所在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以专题讨论或穿插于课堂教学的方式,及时跟踪学科发展动态,将最新的知识与先进技术介绍给学生,使其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学术思想与专业知识。此外,宜结合国内外医学影像乃至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分析国内相关技术水平与差距,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学科知识与相关产业发展情况。
三、小结
关键词: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影像技术;大数据;大数据时代;教学研究
国务院2015年8月31日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指出:“大数据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大数据成为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大数据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将深刻影响社会分工协作的组织模式,促进生产组织方式的集约和创新。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大数据已纳入我国国家发展战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势必要提出新的发展趋势。
大数据具有以下特点:1)容量大;也就是说数据的容量很大。近来,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对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这就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资料。2)种类多;大数据的种类非常多,它不仅包括文本资料,还包括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等种类繁多的资料。3)价值高;研究人员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或服务。4)高速性。由于数据不断地产生,若不及时捕捉,有价值信息稍纵即逝,这就要求研究人员能迅速有效地从大量数据中捕捉到有价值信息,大数据的高速性,是大数据于传统数据相区别的最显著特点。
大数据的研究已经在科学界崭露头角,高等教学也要依赖大数据开展工作,大数据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战略、世界观和文化,将带来一场社会变革,教师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协同的精神来迎接这场变革。那么在大数据时代的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将如何发展呢?
众所周知,医学影像物理学作为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涵盖了物理、工程数学、计算机、微电子学、有线电视技术和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用;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成像已不再是单一放射学的范畴,而是形成了完善的大影像学的平台,并向更为全面的医学信息学方向发展。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汇集了多门学科涉及的基础知识非常广泛,并且内容抽象复杂、图像更加精细和动态、诊断技术呈现数字化和快速化。目前,我校对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开设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而该专业学生物理、数学、电子等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医学影像物理学中许多的知识从未接触过;并且影像物理学各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普遍觉得医学影像物理学难懂难学。那么,在现有的条件下,笔者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更需要从多层面、多角度探讨应对大数据背景下教育变革的策略。
1.在大数据时代,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要做好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地位,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不会理论联系实际去解决问题,失去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那么,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授课教师要改变以往旧的观念,从自身出发紧跟时代的要求,在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中利用好大数据的理论、技术,使得医学影像物理学的教学能更上一个台阶,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医学影像物理学,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大数据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在大数据时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如何解决,各位教师不能仅仅依靠以往的教学经验,而是从大数据中找解决方法,也就是说教师要认真研究大数据中出现的大量的教学问题以及教学问题解决方案,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作为授课教师不能仅仅依靠感觉和直觉,而是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重视学习过程、学习体验和师生交流。比如:授课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向向学生提供免费的、可检索的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讲义、教学大纲、参考书目、专业课表等内容;也可以提供医学影像物理学音频以及视频文件供学生参考学习;还可以提供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后复习参考题目供学生配套练习并且可以开辟医学影像物理学学习交流论坛供学生学习交流。这既促进学生回顾和理解课堂上讲授的学习内容,还可以使学生更有成就感,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效率。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资源使用行为的数据跟踪不仅是单纯的点击量统计和登陆时间统计,而且还包括了对学生点击观看频率、发帖主题内容、出错几率等更加个性化和精细化的测量与记录;虽然教师教授的是一样的教学内容,但是每个学生的对知识的接受理解程度都不尽相同,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考虑,给出最适合该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在练习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后复习参考题时,如果学生能正确完成几道同类型题目时,此类题目就不需要再多加练习,而是继续练习下一类型的题目;如果学生对同类型题目反复出错,就要给出错题分析,让学生知道错的何处,如何纠错。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同时教师通过微信,QQ等平台能及时掌握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并及时给予指导,鼓励和表扬。
2.在大数据时代,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要整合教师资源、推进团队建设
大数据时代彻底改变了以往孤军奋战的局面,必然走向团队合作。那么,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再仅仅是教师的一个人的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而变成了各位教师组成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之间的各位教师共同合作完成教学活动。也就是说要建立一个教学团队,依靠大数据信息技术支持,共同打造一个完备的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体系。
由于医学影像物理学含有物理、工程数学、计算机、微电子学、有线电视技术和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且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地发展。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教师就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课程自主设计和实施的能力以及使用数据的能力。教师应通过收集和研究分析和解释学生的各种信息包括行为、学生历时信息以及学生共时信息等数据,通过研究分析学生的信息来确定具体的教学步骤,自主设计适合所教授学生的教案,合理地教授学生知识。另外,教师不仅仅只掌握所要教授的医学影像物理学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跨界的知识”,如Excel、谷歌的Spreadsheets和Fusion Tables等统计工具,使用Blogger、Wordpress、JavaScript等工具生成数据和数据分析工具。教师者首先要了解如何通过阅读图标来追踪学生的进步;如何通过分析概率预测,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其次,教师要协同工作并有效地使用数据,为避免教师的重复性劳动,同一学科内部之间以及交叉学科单位之间的科学数据,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下,要努力做到资源的共享。比如:在讲解x射线摄影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用一例确诊为肺癌的临床病例,通过该病例影像,然后讨论影像展示的内容、x射线的特性、x射线摄影技术对于病例的诊断作用以及该技术存在什么缺陷或不足,如何改进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实际的案例来讲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并接受所学知识,师生互动,教学效果良好。
3.大数据时代的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在大数据时代,教师仍然可以规划和实施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但是授课方式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而是教师与学生相互结伴来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教师要真正的了解学生并且要与学生形成互动,教学活动不再枯燥无味,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只有这样,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活动的才能顺利进行,才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关键词: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的必修专业课,是借助于某种介质(如X线、电磁场、超声波等)与人体的相互作用,把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结构及其密度以影像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一门科学技术。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内容多、更新快,要求学生掌握X线机、超声、CT、MRI等设备正规操作方法、成像特点,能正确评价影像图片的质量,其学习时间为200学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十分紧迫。笔者多年来通过对多种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课堂提问技巧,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明显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获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此介绍几点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1.提问要有目的性
1.1检查、巩固已学的知识。
教师应检查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了解学生该记的是否记住了,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完整。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发现教和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予以补救。
1.2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
对于前后联系密切的知识,教师通过提问唤起学生旧知识是很重要的,这是引入新知识的切入点。教学的成败与师生的思维活动是否协调一致关系极大,对于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一般来说教师是心中有数的,但学生却很难把握。因此,教师在关键处向学生提问,引起学生重视,是很有必要的。教师提问的结果,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学生答得上,这当然好;二是学生答不上,这也有好处,便于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对接受新知识做好思想准备。
1.3培养学生对专业术语的应用能力、表达能力。
教师应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使用专业术语来表述医学影像检查操作过程,通过他们的回答来规范专业术语的使用。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课堂练习和学生作业中发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做到脑中有形,胸中有数。
2.提问要有针对性
2.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难易有别。
提问对象是指教学时的教学对象,也就是全体学生。教师提问时应考虑学生能力的高低,并对他们的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让更多的学生能主动回答问题。对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应尽量让中、下层次的学生回答,较难的也可让中等层次的学生回答,然后让学优生补充、解答。这样,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课堂教学是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针对学生学习水平不齐的实际,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提问的难度,使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取所需信息,起到“学优生能吃饱,学困生能吃了”的良好作用,激发出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利用系列提问,从易到难。
2.2围绕重点、难点,设计提问。
恰当的提问能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使学生不再是被“填喂”的鸭子,而有了自己的问题,能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就能抓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教师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知识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干脆利落。
3.提问要有启发性
3.1提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趣的问题具有吸引力、凝聚力,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学习,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教师提有趣的问题既能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2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