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范文

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

第1篇: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范文

多年来,各中等专业学校相继开出了一些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广大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在教材建设、教学研究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付出了劳动,作出了贡献。事实上,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它们的应用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各个专业领域,但是迄今为止,大家对中等专业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教学的培养目标、应开设的主要课程、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及手段尚无统一的认识,各专业则按照自己的认识或小范围交流后,自行决定,而且也没有真正把计算机技术和本专业特点结合起来。为此我们有必要统一认识,完成适合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任务。

1 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实际上就是开一两门计算机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每年统考两次,便草草收场,不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计算机技术如何与本专业结合,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等内容很少有人深入探究和思考,致使计算机课程设置形同虚设,不能很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有的老师只作些简单的程序设计训练。如何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本专业的实际,只能笼统地蜻蜓点水似的说一说,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知如何下手,更不知道如何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还有些计算机教师,一个人执教几个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课程,要通晓几个专业的专业课程,难度可想而知,弃之甚觉可惜,学之又觉得太难,只好不了了之。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不能适应职业学校专业发展。从大多数专业的普遍情况来看,对于计算机在本专业中应用的培训目标不明确,教学计划不明确,所开课程分散,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脱节,对学生缺乏全面和系统的训练。

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1)通常只介绍计算机科学自身的知识,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学的专业不搭边。学生学完之后,对于计算机在本专业的应用情况还是一无所知;(2)计算机科学飞速发展,有的计算机教材出版的同时,有的内容已被新的内容所淘汰。导致教学内容“老化”;(3)多个专业使用同一个教学内容,教师很难结合专业课教学教学内容进行计算机技术指导。

设备的问题是。计算机技术应用教育,关键的一环要有足够的实习和实践的时间。这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实验和实习设备,并且还要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大多数专业的计算机实习实验设备不足,设备老化,对这方面的教学设备投入较少。

师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绝不是计算机专业教师自身的事,而是要靠各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努力,各个专业的教师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同时,教师自身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应达到一定的水平,二者缺一不可。首先是相关领导的认识和重视,计算机知识不断的更新发展,速度很快,教师需经常“充电”,对于教师的培养,必须花大力气对各专业教师进行系统培养和培训,应当是有系统、有步骤、有要求的培养,要有量化的硬指标。并且,在各专业课的教学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应逐步提出要求,而不能不顾实际和专业建设的需要,谁愿学谁学,谁愿用谁用,谁愿把计算机和自己的教学结合起来就结合起来。

2 应当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我们首先应解决的是认识问题。主要是领导和学科带头人要认识到,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只有提高了认识,才有讨论这个问题的必要,学校的主要领导对计算机技术应用认识程度,也是对此问题重视不重视的关键,不能简单的给各专业配备一些计算机就认为可以了。要组织有关领导和教师讨论和撰写计算机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开课程、教学大纲。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组织专家和教师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编写计算机技术教育教材,鼓励各专业的老师、科学带头人结合本专业实际自编教材。这个问题归根结底也是人才的问题,尤其对于中等专业学校更为突出,真正懂计算机技术应用又懂本专业知识的人才不多,这就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平时应该注意培养、锻炼、储备这方面的人才。

其次,要结合各专业特点,改革教学内容。计算机技术应用是中专学校的计算机普及性教育课程,属于文化基础课。各个专业必须教授计算机的硬件操作、汉字录入法、常用软件使用、文件目录的管理和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内容。

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和应用计算机软件的综合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获取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设置的教学内容要以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使用水平为出发点。计算机原理、二进制、计算机构成、数据库管理系统、DOS命令等作为计算机的一般用户在操作使用中很少用得上的内容,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可以不涉及,或可以根据专业课的教学有选择地讲授。

3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改革教学方法

3.1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中专学校的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列举计算机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能解决的问题,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中注意寓学于用,寓用于学。在用中学或在学中用,如WORD、EXCEL、FOXPRO都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解决实际的问题,也可在用的过程中丰富所学的内容。

重视实践,通过实践了解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理论。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鼓励学生一定要动手,只有实践过的内容,才能更易理解。在实践中,教师不仅让学生知道做的方法,更要知道原因,让其强化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同时可以结合实际相关的例子,让学生练习,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方法。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引导学生反思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让学生能更好地将实践所得到的经验与所学的理论进行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用理论指导实践。

3.2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第2篇: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范文

计算机的应用给许多传统行业带来了深刻的行业变革,这些变革的中心便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这是时代的趋势。我国当前急需这方面的人才,从国家战略来看,发展计算机行业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中最重要的一步。我国计算机领域的建设不仅需要素质高、有创新能力的高级研发人才,还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型人才。三本院校不仅可以培养少量的高等人才,还可以培养大量的基础人才,这对我国的计算机工程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高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只有真正抓住人才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所以对于当前三本院校的教学改革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真正为我国的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计算机基础工程的建设做出贡献。

二、三本院校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教轻研。当前三本院校的生源较一本、二本院校明显处于劣势,学生的高考分数相对较低,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够,自制力较差。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却只是简单的教授知识而不是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重视当前科研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实际上科研的严谨态度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相应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科研还可以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将科研转化为科研成果可提高学校的声誉。

2.重理论轻实践。对于计算机领域来说,三本院校要培养的是基础建设型的人才,计算机基础工程建设领域对技术人员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高。而目前三本院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实验经费投入不够,设备的淘汰率低,所以教学硬件的升级对三本院校的教学升级十分的重要。

3.重形式轻效果。在人才培养方面,当前很多院校通过和一些相关企业的合作,派遣实习生以提高学生相应的动手能力。但这样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实习生在实习的过程中缺少严格的管制,这使得实践过程松散,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达不到很好的实习效果。此外在实习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专业人员指导,也使得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改革方案

1.授业与科研互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三本院校在这方面的科研实力,这样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自身严谨的科研态度,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尤其对于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其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新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时间极短,这就要求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有应对新技术的能力,具有将新技术与旧的技术框架相整合的能力。所以提高三本院校在计算机科学教育领域的研发能力十分重要,无论对于学校的发展还是人才的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提高三本院校硬件实力和计算机领域的师资力量。计算机领域是一个十分看重硬件设备的领域,只有真正提高硬件水平才能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聘请在学术上有一定权威的教授对教学和研究进行指导参与。还可以通过外出培训、与其他高校或者企业的合作等方式培养自己学校的专业带头人。由于计算机领域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所以教师在新技术方面的专业拓展十分重要。教师在外出培训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接受新的事物和技术,很好地提升教师在专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提高教学的水平。

3.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学习的内在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所以在三本院校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要建立相应的奖励政策,多举办相关的设计竞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提高学生对这一行业的认知水平,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举办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兴趣。当前的计算机领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这些都对新时代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增加相关的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并通过举办竞赛的方式加以辅助,更加全面地培养当前学生的能力。

第3篇: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前言: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变得非常热门,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学习和研究计算机的行列之中,以求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然而,随着人们对计算机了解和研究的深入,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利用自己学习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设计出一些病毒等软件,严重侵害了其他用户的财产安全,也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为避免此类现象,本文介绍了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以及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并针对如何加强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道德素质提出了一系列合理的意见。

1 当前某些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计算机的发展极其迅速,更新换代的速度也非常快,计算机几乎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现在,计算机已成为一种通用的现代信息处理工具,其特点就是处理速度快、精度高、存储能力强,并且具有超级的记忆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它的发展和不断完善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随着计算机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张,计算机使人们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因此,为顺应时展的潮流,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的相关教育教学工作已经融入到了我国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日常课程之中,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接受了一些简单的、基础的计算机知识,直到目前大学计算机专业仍然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计算机专业知识丰富的人才也备受各大公司的青睐。然而,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缺乏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导致有些拥有尖端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为谋取个人利益,做出了一些有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让拥有计算机的普通用户惶惶不安。例如,有些公司的数据或机密文件被无缘无故地泄露出来,导致公司蒙受巨大的损失;有些普通互联网用户的个人隐私受到侵害,电脑遭到病毒或黑客的入侵;某些网站上突然会跳出一些黄色图片或视频等等。这些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和安全事故屡屡发生,这些原因除了外部势力非法攻击外,大部分是由于内部工作人员的各种原因造成的。因此,一个企业或机构的信息安全与否,与这个单位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和员工的职业责任和道德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加强计算机从业人员的责任和道德教育、规范准则教育有着重要关系,是保护信息安全、促进计算机领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2 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

2.1 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应该遵守的的职业道德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重要,因此培养出一批拥有专业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并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的高素质人才是迫在眉睫的。作为计算机专业工作者,需要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工作人员的职业责任就是要有过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功能,在做好预防各种病毒的入侵,黑客的攻击和破坏的条件下,处理好各种文字、数字、声音和图片等各种形式的数据,加大对计算机系统理论、软件理论,计算机复制性理论和计算机复杂性理论的开发和研究,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门学科得到长足的发展。除此之外,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处处为公共利益着想,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牢记诚实守信的原则,不做有损他人利益甚至违纪违法的事,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国家及公司的机密,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敢于创新、勇于创造的心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只有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规范了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为,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2 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

计算机对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生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但是也不可避免的给人类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问题、计算机对人的身体健康损坏问题等,这些负面影响如果任其发展就会给人来带来灾难。因此,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在开发新软件的同时,还应该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例如,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普遍运用到科研和技术开发,计算机网络全球覆盖,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电脑,这样就出现计算机海量运用,这些海量计算机的运转需要大量的能源来支持。因此,我们要做到在不用计算机的时候就及时关闭系统,以防计算机继续运行造成能源的消耗和浪费,最终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环境保护问题。再比如,随着计算机需求量的增加,每年全球生产过千万台计算机和各种外部设备,而这些计算机和各种外部设备又不在不断的更新换代,每年全球废弃的计算机、软盘、U盘、磁带不计其数,这些废弃的硬件都是环境的公害。我们应该及时妥当地处理这些电子产品产生的垃圾,避免其对环境产生污染。还有,由于长期在计算机前面工作,许多人出现了视力下降、腰酸背痛的症状,计算机专业工作者也要从这一方面多做研究,减少计算机对人体健康的伤害。因此,就上述问题来看,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未来的研发方向应该不仅放在软件的开发及应用上,更要注重计算机运行及回收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3 加强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专业人员和员工的职业责任和道德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加强计算机从业人员的责任和道德教育、规范准则教育有着重要关系,是保护信息安全、促进计算机领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职业道德教育是立足信息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内在要求。要想加强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首先在宣传上造成一个氛围,让每个计算机从业人员和用户明确职业责任、社会责任、道德规范、行事处事的准则,从而规范计算机工作者的处事行为。其次是要开展多种行事的培训,如大中专的专业课设置、社会短期培训班、单位的岗前培训等措施都是行之有效的。还有就是加强中国国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要从小对国人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习一定的法律常识,增强责任意识,让人们从小开始在内向种下一颗善良的、诚实的、乐于助人的种子,从娃娃抓起,全方面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总而言之,全社会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计算机职业人的职业责任、社会责任、职业道德.行为准则深入职业人的思想灵魂,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信念和传统,成为一种高尚的计算机文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与进步,因此,能否培养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对计算机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应该意识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做出损害他人利益、阻碍社会发展的事情。

参考文献:

第4篇: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范文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计算机科学的应用型人才愈来愈重视,这就对高校培养人才的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技术为主的学科而言,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增加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的培养重点。

一、我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现状

社会的进步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单纯的理论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更需要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希望招聘的员工能立即接手工作而不是事先进行培训,但是现在高校还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不足。

(一)重理论、轻实践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现状

在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中,学习的地点大多是课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教学,大学生得不到实际能力的培养。实验方面还是以观察型和验证类为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实验更是匮乏。

实验内容往往是沿用以往的教学内容,或者是利用现成的模拟软件进行,缺乏创新性思维,动手实践的机会少,抑制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发挥能力,大学生很难深入了解实验机理,长此以往,达不到实践教学培养人才的目的。

(二)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是在大学暑假期间进行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由于实验实训基地的缺乏,实习质量低下。传统实践教学模式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创新内容与技术缺乏,实践教学的内容与专业内容不相称,实践教学结构层次感不足,缺乏专业特色,教学内容落后于社会实际需求,未能形成系统有效的教学。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探究

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培养专业性的人才,尤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性质,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是我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实践教学设施不足,教学条件差

很多高等院校因为经费不足的问题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校内实验室较少,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室基本没有,实验设备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现有设备跟企业实际采用仪器设备差别较大,在对硬件要求很高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远远达不到实践教学的标准,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环境单一,学生在学校期间很难得到有效的实习,多流于形式,实践工程技术能力差,实习基地不完善,实验大多在机房和专业实验室完成,基础实验居多,很多新办计算机专业的地方高等院校更是如此。

(二)师资力量和技术人员不足

高校教师大多仍延续传统教学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重视课堂理论教学,以课本为主,完全不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传统的计算机专业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技术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

近几年,高校扩大招生,出现师生比例失调现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更是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例,师资队伍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课程设计、案例教学等多为纸上谈兵,尤其是软件工程、硬件设计类实验。在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高素质研究生因为工资待遇达不到要求的原因选择出走,人才流失,实践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严重影响了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学生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实践、认知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一门课程或某一个环节的实习,需要完备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和长期的培养。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实习工作,通过相应一系列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计算机思维能力、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算法分析和设计能力,然而一些院校不能为学生提供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导致学生的实习质量不达标,毕业生在求职时缺少了一定的竞争力。

(四)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操作技术,一些高等院校师资力量有限,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刚刚成立,对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随着时代的进步,高等教育理念愈来愈严格,由于没能及时进行教学体系的改进,高校课程设置逐渐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脱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质量低下,实践教学方面,受实验设施不完善,实验管理人员经验不足,师资力量缺乏等因素的制约,出现一些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倾向。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良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学校培养专业化人才的基础,建立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改进传统教学体系中的弊端,通过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重视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师资力量,改革课程结构,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给予大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求学路上的灯塔,学校师资力量的雄厚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应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以在学校选拔优秀教师进入名牌大学进修,进入企业中亲身实践,学习企业的管理,更新学校的知识,对企业所需要毕业生的能力、知识、素质详细了解,时时关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与时俱进。

在教学过程中确立有效的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优秀企业进行合作,请企业中的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学术交流、教师研讨会等,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适应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要求。

(二)根据企业要求,进行课程改造

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所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的改造是很有必要的。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利用课本所学知识和技术,独立思考并解决一些复杂的综合性计算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增加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份量,进行单独的考核和学分设置,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

除此之外,学校应尽量多地与一些相关企业进行交流、研讨,达成一致,将一些改革课程嵌入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像NET程序设计、软件测试技术大多采用国外的课本,高校可以聘请一些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进行讲座,增加大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深入了解,提高计算机综合素质。

(三)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

仪器设备是实践教学开展的基础条件,现今很多高校的仪器设备完全跟不上企业实际应用设备的更新步伐,培养的人才到企业中发挥不了相应的作用。在购买仪器设备方面,我国高校可以吸取国外的经验,选择一些符合工业实用性的,能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联系到一起的仪器设备,与企业项目相结合。

实验实训中心是高校必不可少的建设之一,实训中心的技术水平上应该体现计算机的理论与技术特征,以此来培养合格的人才。增加实验室设备的使用率,强化实验室的管理,开阔思维,充分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摆脱实验室封闭的束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实践教学的实际作用。还可以创建一个计算机创新实验室,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去探索研究,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5篇: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数据库;多媒体;教学方法;创新理念

一、引言

数据库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作为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门知识,对未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学以致用的原则,让学生既不知道有何作用,更不知道如何去应用,以致于失去学习的兴趣,如何将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现代数据库技术相结合,并真正使学生运用所学的数据库理论知识和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就成了该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编程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广泛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通过对学习资源的开发,优化了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时间的无效耗损,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知识的密度以及能力训练的频度。为此,我们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精心编制教学课件,并应用于教学。需要注意的是,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学主体并没有改变。因此,要始终把握好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不能以课件为主。此外,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呈现快速、表现直观、操作简便等特点,这就容易导致师生依赖荧屏展现,从而忽视了教学的策略、方法,忽视了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与反应以及同他们的情感交流。这样,就不容易使学生真正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

实践证明,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首先就必须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并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发现创新知识的能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此外,还要利用指导法教学、启发教学法来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从而使教师真正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理论与任务相结合

教与学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经常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并及时反馈到教学中。此外,还应配以适量的练习,使学生举一反三,这样,就能增加他们学好数据库这门课的信心,并激发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实施模拟项目,加大技能培养力度,把模拟项目贯穿于平时的实操课和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3—4人左右一组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所设计的系统由任课教师、专业教师和各组选出的组长进行检查、提问,并分别打分,从而激发各组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促进学生将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转贴于

3.重视实践环节

数据库课程除了可以在理论教学中借助实际的数据库实例进行解释外,还必须通过实验的手段来实现。从教学角度来讲,理论知识要经过实践检验后,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在实践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项目设计的能力,使学生系统掌握一种项目设计的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通常采用布置一个大项目,分步完成的做法,使学生对前部分的知识通过上机操作综合掌握,对下一步可以通过预习等方式了解知识,课堂上老师再把项目设计的方法教给学生,重点要分析如何进行项目分析、概念结构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在本门实验课程完成时,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门知识,也使学生完成了一个综合设计,更使学生系统掌握了一种项目设计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实现了二次飞跃,在进行阶段测试时,学生通过设计软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描述一下,这是第一次飞跃,在进行下一步乃至完成大实验的时候,学生要把前续实验的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实现第二次飞跃。

4.采用互动模式

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效果不佳。学生思维活跃,采用互动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散他们的思维,达到良好效果。互动式我们是采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学生可以随时自由提问,对于带普遍性的问题和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教师课堂随时回答讲解,但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没有普遍性的,课后单独回答,以免影响教学进度。另一方面是课前老师精心设置问题,设置的问题要针对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使学生思考后,有茅塞顿开的感悟,否则互动只能使课堂有说有笑,难得到达应有的效果。

5.改革考试方式

在考试方法上,打破传统的单独笔试的考试方法,制定合理的考核方案,采用开卷、闭卷、实际操作等多种考试方法,增加平时考核次数,从只考理论知识,到注重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试,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避免学生考前突击和死记硬背现象。如在数据库原理的考核上,除了原理部分采用常规的考试外,还可对学生的上机实操环节、课程设计环节进行考核。采用这种形式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能引导和督促学生平时多动手,多锻炼,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理念、方法的转变,对于数据库知识领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远远不限于以上内容。教师除了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外,还要博览群书、拓宽视野、扩大交流、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手段,以努力寻求新的切入点,从而使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更好、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培养出更多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6篇: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 组网技术与维护 教学效果

1 概述

“组网技术与维护”是咸阳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方向的必修课,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紧密。课程的目标是,在原有计算机知识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熟悉局域网、广域网常用的传输媒介、连接设备,以及通信技术原理;能够通过分析用户需求,合理选择网络拓扑结构,分层模式以及网络连接设备组建大中型局域网;掌握常用的网络管理命令,能通过观察与分析发现网络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和优化,保障局域网的良好运行。此外,“组网技术与维护”也是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训的先导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实训的成效。因此,本文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2 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咸阳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的培养计划来看,着重培养该专业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课堂教学组织与计算机技术应用。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组网技术与维护”等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多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与其他专业或院校对比后,发现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2.1 学校重视程度低,实验室建设投入较少。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总数量急剧增加,现有教学与实验设施的利用已达饱和状态。学校需要在保障原有设备设施正常运行基础上,不断投入资金,建设新的实验室、实训基地。此外,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就业率不断降低,学校承受很大的办学压力。因此,学校在强势专业的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投入资金较多;其他相对弱势专业学科则投入低、建设缓慢,只能保障最基础的教学与实验活动的开展。

2.2 科研任务量重,教师压力过大。高层次院校的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合并后大学的办学实力,但合并后,高层次大学纷纷把办学目标锁定在研究性、综合性、创新性型上[1],科研任务不仅要求数量大幅增加,而且在质量上也有所提高。咸阳师范学院应属于“教研型”高校,其主要任务是完成教学实验任务,培养合格的高校毕业生。而学校的目标是向“研究型”转变,向教师分配的年度科研任务较重,作为主要教学力量的中职讲师,一年至少要发表4篇论文。巨大的科研压力必然促使教师调整工作重心,完成科研任务成为首要任务,教学则是其次。教学环节投入的精力减少,必然导致教学水平提高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2.3 培训与交流机会少,教师知识结构更新慢。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体现了教师教学素质的高低、教师对于课程理解的深浅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合理的知识结构分布,促进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把握,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消化与吸收。在当今社会,科学迅猛发展,文化知识更新速度快、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尤其是在计算机领域。教师需要学校与院系相应的财政支持,参与学术会议、技术培训以及访问学习,以提升知识广度与深度,调整知识结构。但实际情况是,资金更多用于重点学科与拟建研究生点的扶持,在教育技术学专业投入甚微。

2.4 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①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在初高中阶段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城乡教育条件的差异,以及学生兴趣的高低,高校不同专业或专业之间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与计算机专业学生相比,基础显得比较薄弱,操作能力较差。

②“组网技术与维护”的前导课程是“计算机网络”。该课程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内容单调枯燥,难度较大,导致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理解不够透彻,掌握程度低,进而影响了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

③“组网技术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多动手实际操作。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锻炼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但实际实践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依赖他人的消极心态。相互间不是讨论与借鉴,而只是简单抄袭。同样的位置,一个人出现错误,多个人皆错的现象层出不穷。

④命令语言与参数,不能活学活用,只是简单重复。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只着眼于简单的重复命令,将网络配置,保证网络基本畅通。忽略对于网络结构的分析与构架,以及操作流程的优化。“组网技术与维护”课程的核心内容,不在于简单的掌握配置命令,而是要做到根据网络需求分析,设计出合理的网络拓扑结构,选择合适的设备,从而组建一个网络,并保障网络尽可能最优化运行。

3 解决方法

面对上述的问题,为提高“组网技术与维护”课程的教学质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解决:

3.1 注重学科间的平衡,及时进行弱势学科教学实践资源的建设。课堂教学着重理论的讲述,实验实践则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是理论知识的验证、完善与拓展。而进行实验实践活动的场所就是基础的实验室。因此,加快实验室的建设,及时淘汰陈旧设备,购置新型仪器是非常必要的。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完备实验资源必将促进学生对于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增强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3.2 微调高校科研政策,减轻教师的负担。学校要根据目前自身的定位,管理政策应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毕业生为导向,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实现平衡。科研任务量的减轻,能够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深入透彻研究教材,准确把握课程重点,合理设计教学流程,改善教学效果。

3.3 充分利用现有机制,保障教师快速、健康的成长。①依托“青年教师导师制”,促进教师的成长。青年教师教学时间较短,教学经验欠缺,依靠自身能力成长过慢,而高职称教师知识结构好,教学经历丰富。选取高职称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非常利于其成长。导师通过参与课堂教学,可指出青年教师在教学环节的优点与不足,提高教学技能。②进一步强化课程的“集体备课制度”。通过个人业务钻研与集体研习相结合,青年教师可快速掌握教材重点与难点,并在吸取他人授课经验基础上,设计更加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4 扩大进修学习的资助范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成长、提高专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反思、探究来拓宽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2]。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够极大地提升知识深度,增大知识广度与新颖度,改变教师的知识体系,促进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组织方式更加多样化与合理化,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深造进修与培训学习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根据该校政策,教师在进行深造时,往往需要脱离教学,薪资待遇降低。面对高额的深造费用,教师生活水平会有所下降,学习积极性也有所降低。因此,需要适当增大资助额度,扩大资助范围,提升教师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师的成长。

3.5 改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方式。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教学方法。资料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及时变化教学,习惯采用单一的讲授法[3]。在“组网技术与维护”课程中,一些基础性原理,单纯依托讲授法,教学效果较差。此时,采用动画演示的方法,依托计算机硬件模拟器(如:Cisco Packet Tracer)等软件,可实时模拟演示单个网络设备或者整个网络工作过程,使授课内容新鲜生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分组讨论方法,共同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提升应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6 根据课程内容与性质,调整考试评价方式。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需要牢记的基础知识较多,通过卷面考试的方法,能较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培养的则是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单纯的依靠试卷考查的方式,已经无法合理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调整该课程的考试评价方式,理论考试与实践能力并举,重点向考查学生实践能力倾斜,则可以达到激励学生学习,督促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及有效评价学生实际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3.7 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学生学风与班风的建设。理论知识是基础,只有牢固掌握才能更好地应用。因此,院系要加强对学生的检查管理,教师则要加强考勤,共同督促学生的理论学习。此外,班风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影响力,良好的班风起到推动与监督作用,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班委成员要起到带头作用,关注班级个体的学习,共同进步,创建优良班风与学风。

4 结语

本文指出了当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组网技术与维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造成状况的原因不仅仅是来源于教师本身,也来源于高校管理和基础实验室建设的不完备,以及学生兴趣低落。同时,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总之,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完备教学环境,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培养出符合高校培养计划、完备的信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连莲.论我国高层次大学合并的利弊与发展策略[J].集美大学学报,2009(10):19-23.

第7篇: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计算思维;艺术院校;计算思维;落地

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的概念最早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seymour Papert教授在1996年提出的,而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则清晰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思维,并将这一概念提到前台,使其广受关注。如今,计算思维概念在我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计算思维的思想正逐步得到认同,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得到国内教育界的广泛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思维并非只适用于计算机专业领域,而是越来越多地对不同的学科领域产生影响。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计算机学科与艺术学科的融合愈发紧密,不仅仅产生了计算机艺术这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同时也改变了艺术专业的学习方式和艺术创作方式,甚至改变了艺术工作者和艺术院校师生的思维方式。如何使计算思维在艺术院校落地,如何将计算思维引入到教学中,使艺术院校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认识计算思维,提高他们的计算思维能力,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1 计算思维的概念

周以真教授对计算思维的定义是: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进行问题求解、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其中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再进一步来说,计算思维就是通过嵌入、约简、转化、仿真等方法,把一个看起来困难无从下手的问题重新阐释成一个人们知道如何解决的问题。

周以真教授同时指出,计算思维是每个人具备的基本技能,绝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解析能力的培养时不仅需要让他们掌握算术、阅读、写作等技巧,还要让他们学会计算思维。她还认为,计算和计算机是促进计算思维传播的有效途径,计算思维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每个人所具备的技能组合,而不仅仅适用于科学家。

计算思维主要具有6个特征:(1)计算思维是一个概念,而不是单指程序。计算思维要求能够像计算机科学家那样在抽象的多个层次上进行思维,而非仅仅只要求做到计算机编程。(2)计算思维是根本的技能,而非刻板的技能。计算思维是每一个人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做出贡献、发挥职能所必须掌握的,而并非简单的机械重复。(3)计算思维是人的思维,而不是计算机的思维。计算思维是人类解决问题采用的某种方式,它并非要求计算机代替人类思考,也并非要求人类像计算机那样思考。(4)计算思维是数学和工程思维的互补与融合。计算机学科从本质上既源于数学思维也源于工程思维,而数学和工程思维的互补与融合又很好地体现在理论、抽象、设计这3个学科形态层面上。(5)计算思维是一种思想、思维的方式,而不是人造物理实体。计算思维与人造的计算机设备不同,它看不见、摸不着,却以一种概念的形式影响人们求解问题、交流互动、管理日常生活的方式。(6)计算思维面向所有人,适用于所有领域。计算思维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思维方式,可以成为所有人解决问题的工具,融入各种人类活动。

2 计算机艺术与计算思维

计算机艺术出现以前,有观点认为计算机科学家就只能运用抽象思维进行科学活动,而艺术家则只能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艺术创作。事实上,正如诺贝尔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所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它们都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科技发明和艺术创作作为人类在客观世界中活动的产物,都源于生活,彼此之间有着深层的共通性和关联性。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科学开始追求概念美,艺术开始追求形象美,这令它们从不同的领域走到一起。而计算机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将使得科学与艺术的联系方式更为丰富和新颖,同时也将为各自的领域带来概念上的冲击和思维方式的革新。

现如今,计算机艺术作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众多艺术家也逐渐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来进行艺术创作。计算机艺术的领域很宽泛,包括计算机绘画、书法模拟、计算机音乐创作、影视、舞蹈、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图形设计、动画设计、工业产品和建筑造型设计等。目前,在计算机艺术中发展最活跃的当属计算机美术。计算机技术可以在美术设计的众多方面加以运用,例如在基础图案创作中的运用,在色彩调配中的运用,在立体设计中的运用等。计算机能够为传统美术提供更新颖的技术手段,绘画的技法和色彩的调配均可以借助计算机强有力的交互性操作完成;计算机音乐使得声音可以进行数字化处理,特殊的技术极大地提高了音效保真度,丰富了音乐表现力,使得音乐的质量和构造能力有了巨大的飞跃,配合计算机使用的软、硬件合成器可以生成各种仿真音效,使作曲者能够打破传统的创作思维模式,运用前所未有的创作方法编写出更为新颖、奇特的音乐作品;计算机技术对影视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原始影片经过计算机数字化处理与加工,可以大大增强画面质量,增加丰富的数字特效,带来原始影片所不具备的视觉冲击,数字化的影像技术由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影视制作。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学科间的融合,计算机技术对其他学科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在此过程中计算思维也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深入到其他学科之中,并正为众人使用:量子计算正改变着物理学家的思维方式;纳米计算正改变着化学家的思维方式;计算生物学正改变着生物学家的思维方式;计算博弈论正改变着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等。同样的,计算思维也正改变着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当今艺术创作者的创作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与更新。

3 计算思维在艺术院校存在的困难及认识上的误区

3.1 计算思维对艺术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计算思维的概念传入中国后很多人对计算思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种普遍的观点是:计算思维只是一种计算机应用能力,与其他专业的关系并不密切。事实上,计算思维是人类科学思维活动所固有的组成部分,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通用方法,作为合格的高校大学生,应当具备计算思维的基本技能,艺术类学生也不例外;另一方面,随着艺术类学科的发展和转型,其与计算机学科的融合日益紧密,计算思维也影响着艺术创作者的思维方式,艺术类高校应该对艺术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引起重视。然而目前的现状却是:大部分艺术院校仅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甚至认为计算机课程可有可无,没有深入研究计算思维在学生专业学习中的作用,更不要说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了。

3.2 对计算思维融入教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计算思维的重要性逐渐被各大高校接受,部分高校甚至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然而由于经验不足,对计算思维在教学上的应用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也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些误区在艺术高校也普遍存在。例如:没有认识到计算思维是已存在的思维活动,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一种技能,错认为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着重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没有认识到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认为几节课就能够实现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目标;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看得太过简单,认为只要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使用了某种计算机编程语言,或是在课程中添加了有关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及算法实现等内容,就是计算思维;对计算思维认识不够深,研究不够充分,认为要实现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必须要开设程序设计类课程,也只能通过这一种方法,忽视了其他的学习途径。

3.3 艺术院校学生计算机基础薄弱

由计算思维的概念可知,计算思维是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而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是以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为依托的,因此,进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基础的计算机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艺术院校中,除了与计算机密切相关的专业外,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不高。笔者在本校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教授过各个专业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在高中时很少接触计算机,有些从未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有些甚至连最基本的常规操作都难以进行。由于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的缺失,让他们在大学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重重,更不要说计算机编程、数据结构、多媒体等类型的课程。这种现状使得艺术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更难以进行。

3.4 缺乏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艺术院校中,大部分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及相关课程,但这类课程往往局限于概念、技术与应用。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会只侧重于基础概念的讲授、软件的基本操作等,这样做或许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某一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却忽视了思维的过程。以Photoshop这门课为例,教师往往按照软件的菜单功能按部就班进行讲解,认为只要将所有功能的操作或概念介绍一遍就算完成了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殊不知了解软件功能到利用软件设计出优秀的作品还有很大距离。现有的教学方法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无法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思维能力。

4 计算思维如何在艺术院校实现的几点思考

4.1 分层教学、多样化教学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艺术院校的学生通常计算机能力比较薄弱,更应该从基础着手,再逐步实现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授课的开始就直接给学生开设难度较大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显然是不合适的,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内容,兴趣缺失,学习效果自然不好。计算机类课程的开设可按照几个层次逐渐展开:首先普及计算机文化、熟悉计算机基础概念;然后培养专业应用能力,帮助学生熟知计算机在各自学科中的应用;在前面两部分内容中融入计算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不同的专业也可以根据自身培养目标,科学制订本专业的计算机科目教学要求,做到层次递进,有所侧重,通过分层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计算思维的技能。

艺术学院校的专业类别相差很大,各个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的应用需求,同时,不同专业的学生计算机能力差别也非常大,因此,要尽量根据学生的水平及能力安排教学班级、组织教学内容。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对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需要满足多样化的要求。多样化首先是指内容和难度的多样化,即针对不同的专业、学生不同的需求开设内容、难度不同的课程。其次是课程的多样化,即在开设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一系列的计算机类相关课程。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此类课程不一定必须是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这种明显打上计算机专业标签的科目,而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定制与计算机学科融合的交叉科目。

4.2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在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大多数艺术院校的学生计算机理论基础比较薄弱,某些专业与计算机的相关性不大,如果直接向血色灌输枯燥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培养艺术院校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例子,通过合适的案例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思维的思想去理解、分析专业问题;其次,为了使计算思维的学习能与学生自身专业融合,应当抽取出与所学专业相关而易于理解的问题,然后进行“简约”;同时,还可通过画出问题分析流程图的方式将问题进行细化,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也易于分析问题的本质。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步加深学生对计算思维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实现艺术学科问题到计算学科问题的转换。

以多媒体类课程为例,我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非常丰富,为数不少的学生都参与过艺术表演活动或大型赛事的采编和播出工作。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实际进行视频、音频录制,学习如何进行多媒体文件的压缩、类型转换以及多媒体软件的使用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多媒体技术。同时,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水平较高的获奖作品,与学生自己制作的作品进行比对,分析学生作品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自行思考:自己的作品和获奖作品的差距在哪里?如何改进自己的作品?为什么改进后会有更好的结果?这种案例加启发思考式的教学方法既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扎实的掌握理论技术和软件的使用,也可以让学生在日后遇到新的多媒体应用问题时可以举一反三,运用计算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当然,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以上列出的几种都不是唯一的可选项,只要能够突出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值得尝试。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对问题求解、设计与实现模型的学习与训练,向学生展现计算思维的魅力和基本思想方法。

4.3 艺术学科与计算机学科融合,在教学中引入跨学科的元素

第8篇: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 计算机应用技术 分层化 导师制

一、就业竞争力

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把就业竞争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即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由其延伸出的就业竞争力定义为:毕业生为实现就业与其竞争对手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其核心要素为: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知识指专业知识、人文社科类知识等;能力指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等;综合素质指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责任心与忠诚度)等。本文理解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毕业时的就业针对性和满足社会经济以及个人发展需要的就业适应性能力。就业针对性能力指针对就业的具体岗位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就业适应性能力指广泛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革背景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个专业,其特点是:涉及计算机领域的各个方面,有很宽的应用领域,技术覆盖面广,且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快等。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根据失业量、就业率和薪资水平,将该专业列为十大红牌警告专业之一,此报告又列出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的前50位高薪职业所对应专业中,有7个职业对应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国青年报2012年3月29日刊文《高薪难解IT专业就业困局》,文中“困局”实指IT企业高薪招不到理想的人才,并且指出结构性短缺是痼疾,从而促成了IT培训行业的持续火爆。可见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并不是没有需求,而是如何培养适销对路的学生产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挖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才能彻底改变该专业的就业现状。

通过各类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分析,可以看到各高职院校该专业也已经在积极尝试改革,如实现“双证书”制,将IT行业的一些培训课程嵌入或者置换到专业课程中,满足学生的考证需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该专业针对信息管理员岗位,按照能力的养成规律将课程分为初级技能课程、高级技能课程和综合技能课程,并且将相关职业标准课程链接到专业课程体系,解决了学生就业时的针对性。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改革,要更多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方面,全面进行改革。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1.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覆盖面广,应用领域宽,各个学院的培养目标不一致,如智能化楼宇弱电系统方向,就业的主要岗位为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设计、工程等相关的岗位;嵌入式系统方向,就业的主要岗位为嵌入式系统的设计、维护、销售相关的岗位。各方向的次要岗位多数为电脑设备的组装、销售、维护等。到底应该如何定位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进行专业改革的关键,也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教育部2006年的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教育部高职高专水平评估要求达到“三个符合度”,即“学校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上述要求应作为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依据,学院要根据上述要求,首先做好本地区市场的人才需求调查,使学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其次是做好学生的调查工作,通过对已经毕业学生的调查,了解已开设的课程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需要增加和调整的课程。在广泛充分的调研基础上,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所培养的学生符合本地区行业的市场需求,满足学生实际就业的需求,使学生这个特殊的产品能适销对路。

2.培养途径的有效性问题。采用什么样的途径能实现高效的人才培养,是专业改革必须解决的第二个问题。高职学生的特点不同,对某项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会有差别,要做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分层化教学是实施因材施教的体现,分层化指为专业设置不同的就业岗位,如嵌入式系统方向设置嵌入式产品销售岗位、嵌入式产品维护岗位、嵌入式软件设计岗位、嵌入式产品设计助理岗位、办公助理岗位、计算机相关产品销售岗位等,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情况,选定一个主要的就业岗位,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学生选定好主要的就业岗位后,如何保证学生的专项能力训练达到实际就业的需要呢?实现专业技能导师制,是一个理想的途径。专业技能导师能够根据实际岗位的要求,有目的地加强学生专项能力的训练与指导,保证学生毕业时实现零距离的就业。因此,应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采用分层化、导师制的有效途径,保证学生专项技能达到就业的实际需要,从而真正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学生内因调动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成为专业改革成败的关键。一个专业培养目标设计得再合理,模式再有效,如果学习的主体不主动积极,那么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很难保证。通过对学生的调研了解,调动学习内因,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解决学生想学习的问题。学生填志愿时考虑更多的是能否被录取,较少考虑自己是否真的对这个专业感兴趣,更有些学生是服从调剂而被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对专业未来的就业岗位也不能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导致多数学生对专业缺少学习兴趣,学习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而不是出自自身想学习的愿望。(2)解决学生学得会的问题。学生进入高职后,除了数学、英语、法律等课程外,其他所有的课程对学生来说都是新课程,学生所接触到的概念、术语全都是新的,因此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或多或少存在困难。(3)解决学生对未来就业期望的问题。社会已经认可高职这个层次的教育,但是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比较高,这其中包含就业率和薪资水平。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是关键。首先需要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喜欢自己的专业,产生学习兴趣,熟悉专业的岗位要求,明确学习目标;其次是加强学习指导,使学生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会根据学习内容选择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适应高职的学习生活;第三是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使学生对就业有明确的目标,努力训练自己的能力以达到就业岗位的需要,强化学习的针对性,避免毕业时就业的盲目性,为学生进一步走向职业成功描画最有效率的路径。

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革策略

1.专业就业岗位要有层次。计算机应用技术涵盖的技术面广,应用领域宽,社会需求量大,需求层次多样,制订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针对的岗位也应有层次性。高职学生实际在校的时间为2~2.5年,所以该专业一般都是指定一个培养方向。本文以该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为例,设置如下的就业岗位:第一层次为嵌入式系统开发助理和嵌入式系统软件编程岗位;第二层次为嵌入式系统及计算机相关设备维护和嵌入式系统及计算机相关设备销售岗位;第三层次为办公助理岗位。设定这三个层次的岗位为培养目标,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需求,使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同时学生又可针对自身的特长和实际情况,选定一个主要的就业岗位,由指定的专业技能导师进行技能强化训练,保证学生针对此岗位能实现零距离就业。

2.教学内容要融入岗位技能标准。岗位技能标准是某个职业岗位针对劳动者的素质水平和操作技能提出的具体要求,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一段时期内较新的技术水平。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速度快,新技术总是最新出现在实际应用中。因此要保持专业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保证学生掌握最新的技能标准,专业教学内容需要融入相关岗位技能标准,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即可达到岗位技能标准的要求,获取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3.强化职业软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技能可分为职业“硬技能”和职业“软技能”。所谓“硬技能”是指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软技能”则是指除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能为工作单位和个人发展带来额外附加利益的能力,通常指的是职业核心能力、职业规划等能力。其中职业核心能力常指与人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指出:应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最重要的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和积极学习能力,而其满足度则分别为86%和84%。大学毕业生工作三年后认为重要的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积极聆听、协调安排、科学分析。因此,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大学生未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童山东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一文中指出:“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职业价值观为内核的综合素质是求职竞争的重要条件。” ①职业软件技能和职业道德是求职、发展必备的基本能力与素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革,除了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及广泛的适应性外,更需要增加职业软件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建议开设职业核心能力、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就业指导等课程。

就业竞争力是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工程,需要学生、学校、教师三方面配合协作。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和意义,主动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学校要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本身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创造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途径,才能使所培养的学生在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冲击下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注释]

①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61.

[参考文献]

[1]摆银龙,张雪艳.高职电气类专业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

[2]丁辉.浅议职业核心能力训练[J].职业教育研究,2010(4).

第9篇: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技能;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4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其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进入各个行业,发挥其重要作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然而,对于高职院校的语言类专业大学生来说,现实情况下不可能同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开设那么多的课程,没有计算机老师精心的指导和教导,所以必须利用空闲时间去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

所谓“自主学习”,指学生自己作主,通过自身的活动,自主的探索来获取知识,掌握学法的一种学习行为。自主学习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第一,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比如制订学习目标的能力、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等。第二,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内容、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通俗地讲,就是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进行自由选择的程度。第三,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当然这种学习模式有两个必要前提,即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教育机制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引入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大胆实践,积极探索高职院校语言类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自主学习开展实施。

1 语言类专业大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现状和困惑

现实情况下,语言类专业开设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等一些非常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已经很难满足日常应用,影响在校生的日常学习、活动。而给语言类专业大学生带来很多困惑。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网络时代,我们无时无刻都去面对计算机时代。在校的大学生如果不利用空闲时间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不给自己定下目标。不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那以后,很难适应我们人类处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时代中,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2 语言类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探讨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潜意识,促进学生终生学习理念的形成,让学生知道与时俱进,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跟上21新时代的步伐。为此,个人认为,在课堂理论教学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培养起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起简单地掌握课堂知识的技能更为重要。

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课程是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应用过程涉及到很多应用技巧和方法,如果按照传统普遍的计算机教学形式,以“教师先示范―学生跟着操作演练―教师最后总结”这样的传统模式进行教学,课堂上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进行操作练习,表面上学生可以跟上教师教学步伐,能顺利完成教师指定的课堂练习,但无法灵活地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巧和方法,一到现实生活应用中来,就往往记不起所学的知识和技巧,不知道如何下手了。与此同时,计算机的课堂教学知识不能代表最前沿、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如果学生只停留在课堂的操作训练中,而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很难掌握计算机的学习技巧和规律,遇到更新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或硬件时,便不知所措,为自身综合素质带来不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课堂教学给予引导、协助学生自主学习,而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宰自己去学习,体现“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知道,学计算机,必须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跟上计算机、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而对于语言类专业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如何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应该采用以上“二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个人认为也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

(1)加强实际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注重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水平的熟练程度,从而不断提升的自身的实践能力,需要在不断地实践练习和使用中才能体现出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应该注重结合现实,设置一些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所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让学生提高学以致用的认识,懂得学好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不仅是工作生活的需要,也是现实信息时代人与人交流和工作的需要。从而培养他们主动学好计算机的替意识,增强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2)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现实中高职学生的各方面基础较差,常常在面对计算机应该技术学习新的知识点时,常常容易因困难而退缩,也可能因此而失去尝试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自信心,无法深入去学习,易造成半途而废。这是普通存在的现象。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按照高职学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设置计算机应该技术课堂教学难度应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学习工作任务,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机应该技术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的效果,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长期发展和进步。

(3)激励方法和手段,及时给予评价学生,促进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利用一些有效的激励手段和方法,及时评价学生的成绩和成果,让学生感觉到不断在进步,自己的能力也不断提高。同时,我们教师也应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反馈,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学习的不足并促使其改进。而对于高职院校语言类专业的大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不清楚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结果是否正确,从而影响了自主学习的质量,也同时让学生经常处在是与否的学习环境中。因此对于语言类专业的高职学生要及时的学习反思,遇到知识困难可以不断向别人请教。同进通过计算机书籍和网络平台不断自主学习,及时修正错误,避免学习的盲目性,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总之每个人的自身情况不同,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也有一些小的不同!只要通过自己努力和不断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技能不平会不断提高,为以后打下基础。

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周期在不断缩短,因此,对于语言类专业大学生必须学会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计算机、信息时代的变化。同时,自主学习能力对语言类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术能力的学习也有积极地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具有职业能力的同时,也为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以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手段,结合语言类专业结构性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水平。为以后人生道路不断更上一层楼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桃,杜勇钢.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S2.

[2]王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初探[J].学周刊,2011,05.

[3]张晓河.浅谈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05.

[4]李永辉.浅谈计算机文献阅读习惯对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提高[J].无线互联科技,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