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范文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

第1篇: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0403

1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1.1城市景观的概念

城市景观是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结合,是城市的延伸和附属,是具有开放性、动态性、脆弱性的复合生态系统[1]。就生态系统的性质而言,城市景观主要包含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两种生态系统。而从城市景观包含的景观要素来看,它分为斑块、基质和廊道。同时,由于人的干扰性,城市景观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与其它景观不一样,含有大量的人工景观要素,并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

1.2生态规划的概念

伊恩・麦克哈格认为:“生态规划是运用生物学及社会文化信息就景观利用的决策提出可能的机遇及约束。某一地区借此而得以在法规及时间的运作中被解读为一个生物物理及社会过程”[2]。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以及各个领域专业人员对其日渐深入的研究,生态规划的内容已不再单纯停留在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布局等方面的研究,而是能与经济、环境和景观规划相结合,与生产、生活以及生态建设相适应,研究城市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产生的影响,对景观生态进行分析与评价,继而寻求到解决当前问题的最优化方案。

1.3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日渐向城市聚集,城市景观格局在变化,从而影响众多生态过程,这些影响或多或少会引起环境问题,此时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以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为基础,正确合理地配置城市景观自然资源,深入探析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使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化,使城市景观空间结构合理,使基质、斑块、廊道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分布空间合理,为人类提供一个生态、舒适、健康的城市环境。

2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与目标

2.1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1)具有生态的观念。20世纪末,景观规划的研究对象就不再仅仅针对人们的身心健康。1863年,奥姆斯特德(城市景观规划的鼻祖)就首先引入生态的观念,他提出景观规划学要将生态思想融入到景观规划设计中。此后景观规划学发展到了景观生态学的层次上,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与环境问题,生态观念的引入似乎为我们了解与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开辟了新思路。因此,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引入生态优先的概念。以保护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态多样性为原则;开发与保护环境相结合。

(2)尺度原则。廊道、基底、斑块等组成景观空间单元,这三者构成了城市的景观结构要素。不同的景观空间单元表现的尺度不同,具体为连接性景观廊道的隔离性尺度、城市生态绿地的规模、城市边缘地区破碎化等。不同的尺度,生态过程及其规律也不同。因此,需要正确认识并剖析上述尺度敏感地区,准确划分出其合理的尺度规模,并制定相应的可实施的规划管理举措,正确利用这些地区的尺度特性于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

(3)多样性原则。多样性是指各景观要素在功能和结构上的多样性。这个原则可以从3个层面来理解:第一是由于城市景观大多为人工景观要素,其自然生态要素所占成分少,针对这一情况,为了保护多样性和异质性,应适当增加自然生态所占比重,以协调城市景观结构;第二是以往在进行城市绿地建设时,经常有景观结构单调的问题,所以在增加自然生态要素成分时,要注重生物多样性;第三是注意斑块多样性,斑块、廊道的形状、数目和面积不一,需Y合各种斑块和廊道。

(4)结构与功能合理化原则。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该原则要求合理地布置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合理划分土地,明确城市功能、避免相互干扰的局面。

2.2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

(1)安全性。安全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首要目标,必须保证城市居民的安全,在巨大的灾害的情况下能成为市民疏散或避难的场所,这是社会目标。

(2)健康性。指既要注重自然生态健康,也要关心民众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前者是保护城市景观的生态平衡。后者集生态目标、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为一体的,若市民身心健康,既可以减少医疗保健费,又能以最高的效率进入工作,继而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3)便利性。指为满足人们居住的便捷性,在居住区或者小范围的城市绿地内,尽量令游人能够步行快速到达,而不用搭乘车辆。这属于社会目标。

(4)舒适性。这要求既要考虑生态自然,也要关注社会心理。设计结合自然、富有意境、能寓情于景的景观环境往往能让人心旷神怡,产生精神创造力。3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相关理论

3.1斑块-基底-廊道模式

斑块、基底、廊道是城市的景观结构要素。斑块是指一个区域中相对均质的空间单元,在斑块内部有细微的异质性,并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3]。农田、湖海以及居民区等都可认为是斑块。廊道指景观中与周围土地不同的带状栖息地,包括溪流、山脊、公路等。景观中分布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背景结构称为基底[3]。斑块和基底是相对概念。如图1中所示,如果城市用地是斑块,那么大面积的农田是基底。若将城市用地看作是基底的时候,其内部的岛屿便是斑块。斑块-基底-廊道模式是为描景观格局提供了“空间语言”,这种模式也为比较各种景观要素随着时间变化而产生的变化提供了“共同语言”。

3.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在研究岛屿物种数量、组成及其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Preston在1962年最早提出岛屿理论的数学模型。模型表征物种丰富度随岛屿面积或陆地群落的取样面积呈单调增长的趋势,许多生态学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假说解释中和面积的关系[2]。这个学说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以及动态格局的了解和认知,同时为斑块概念提供了更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基础。景观生态学把围在另一种基底系统中的孤立的异质空间单元,如绿地、城市、自然保护区以及湿地等,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生物地理岛屿,并应用于生物地理学理论进行研究。

3.3景观连接度理论

自然生境斑块在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被认为是因自然生境的破碎化而形成的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陆地岛屿”[4]。由于城市的扩张,原本彼此隔离的自然生境板块之间的破碎化程度与隔离程度已然不断增加,加速了某些动植物种群的灭绝,自然生境斑块的连续性显得尤为重要。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的连接性程度即是景观连接度[2]。基于这个理论,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衡量景观空间结构单元间的连接性,将彼此分离的生态系统连接起来,规划物种流从一种景观斑块移动到另一种景观斑块,并对周围景观基底和斑块群落形成正面的生态效益。具体设计中,景观在空间表现出的连续性主要是通过廊道的走向、宽度、形状等进行设计的。

4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内容与规划程序

4.1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分为3个方面:一是景观敏感度保护规划;二是生态绿地空间规划;三是景观格局分析。

景观与人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研究认知发展过程中景观会非常容易产生变化,这些对人有特殊含义或者具备潜在的天然的灾害的景观就是景观敏感度。城市景观的人为干扰因素比较多,人们在改造自然、开发城市时的不正当举措往往会破坏景观,对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因而要将景观敏感度保护规划放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首位,这直接决定着城市景观的发展。

在城市景观生态环境中,比较脆弱敏感却又占据重要比重的就是生态绿地空间。生态绿地空间具有保护净化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小生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等生态功能。在规划生态绿地空间时,不仅要规划协调对市区内部的绿地,也要对市区的绿地进行生态规划,以满足民众的生活环境需求,使城市空间结构人性化;同时要合理安排城市生态绿地的空间布局,特别是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密集,需要更多的绿地空间来平衡其高度人工化的景观空间。要注意将分裂与集中的景观要素相结合、大小斑块相结合,这能提高景观的异质性和保护物种多样性。

景观是由斑块、基质、廊道等景观要素构成的镶嵌体,景观格局是由这三种景观要素的数目、形状、大小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形式而构成。城市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能体现人类与自然之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景观格局分析是用来研究景观结构,比如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别、多样性以及空间关系。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景观格局分析需要对城市景观的空间分布以及景观结构特征随时空的改变进行评价,也就是城市景观现状评价。

4.2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程序

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需要研究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景观生态格局和生态过程等,找出当地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善于去发掘其潜在的景观资源发展优势,提高景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意味着需要较强的综合力,同时需要结合调查、分析、综合以及评价等多种方法才能做好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具体程序如下。

(1)确定规划范围与目标。一般来说,是由政府决策部门来确实规划范围的。规划目标大多是合理协调当下不令人满意的景观空间格局。

(2)景观生态调查与资料搜集。城市景观生态规划需要搜集各类图件:遥感影像图、行政区划图、土地利用图、植物分布图等;各类资料:历史资料、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此外还需进行景观生态调查,洞悉该区的景观格局与演变、生态过程和人文历史,以对该区的有着整体的把控,为之后的分析工作奠定基础。

(3)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城市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能体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景观格局分析是用来研究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别、多样性、空间关系)和现状以及潜伏的功能分区[5]。所以把握好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分析,这对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有着特殊价值。

(4)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这是做规划时必经过程。它需将景观的功能、结构及其空间类型进行分类。通过这个方法可以获悉景观空间外部与内部之间的联系,并探知其景观生态功能与空间结构的特点。

(5)景观结构功能划分。为了是满足景观生态系统能够全力协调与调控各种生态过程,需要对景观结构功能进行划分,并实现景观的生产、生态、美学和文化等一般功能。使得各个景观要素分布合理有序、从而提高城市生态自然环境。

(6)生态规划方案评价及与实施。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使为了打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力争把城市建设成为景观功能和结构人性化、合理化、关系和谐的生态城市。因此,寻求最适合城市景观利用的方案来解决城市当前的各种问题是硬道理。一般情况下,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方案评价从其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分析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商议好方案后,立即拟定具体操作措施,并实施下去。

5结语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引入生态学的理念,遵循尺度原则、多样性原则和景观功能结构合理化等原则,结合相关理论基础,保护规划景观敏感度和生态绿地空间并分析和重构景观格局,按照一定的规划程序去研究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变化,打造健康、发展、安全、舒适、便利的适合人们居住生态城市。尽管提供了一些理论与方法,但还是不能全部解Q目前城市中各种问题,仍需进一步的深究。

参考文献:

[1]杨志峰,徐琳瑜.城市生态规划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温国胜.城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4]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焦胜.城市生态规划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郑为民.城市生态规划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以福州为例[J].福建师专学报,2001,21(5):58~70.

[8]吴健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19(1):42~52.

[9]申亚男.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应用初探――以通惠河滨水景观生态规划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10]银周妮.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0.

第2篇: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风景园林;原理;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more and more people flow into the city makes the already fragile city environment under great pressure.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city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concept, basic principles, design procedures, will lay the foundation of effective city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for the subsequent.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986.3

引言:目前全球有半数人口居住在都市区,到2050年,预计将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都市区。就中国的情形看,无论是大都市,还是中小城市,其人口都在“爆炸”性的增长,来自四面八方的流动人口正在急速地向都市迁移。这种增长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城市迅速地向其四周的郊区扩张,而且是一种盲目的无序的不计后果的扩张。这种由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城市化运动,还将继续发展下去。据估计,到2020年左右,中国的城市化程度有可能将达到60%。

这种人口不断向都市区集聚的潮流,使得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城市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人的整个生命过程需要空气、阳光、水、食物、能量、衣服、住房、道路等来维持,同时产生排泄物和各种垃圾,所有这一切的背后隐含着巨大的环境成本,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人类的生存空间将会怎样?人类的生命依然能够健康的延续吗?

一、城市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的涵义

生态设计是指注重对自然生态的维护和协调,以及人为的生态环境设计。城市风景园林生态设计是将生态观念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渗透到园林的设计中,不仅对园林使用者要达到最优化,而且对自然环境也要达到最优化,要尽可能地保护或恢复环境,同时为人们创造满足视觉景观美、内涵丰富、有益健康、令人愉快和安全的环境,达到合理利用资源和满足人们需要的目的。

二、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的基本原理

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其悠久历史之核心,但也正是设计中的生态意义使景观设计这一职业出现分异,其一极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其另一极则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Mozingo,1997)。这种由来已久的分野到生态设计中应得到溶合。

景观生态设计不是一种奢侈,而是必须,因为它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关系到每个人的安全和健康,也关系到人类的持续。如果把生态设计理解为远离城市的丛林中或自然保护地的设计,或是环保主义者在其后院的一种实验,或是认为只能在城市中的样板区的一种摆设,那是对生态设计的偏见,至少是对现代和未来生态设计概念的不理解。

景观园林生态设计是一个过程,一种“道”,而不是由专业人员提供一种产品(Cunha,1997)。通过这种过程使每个人熟悉特定场所中的自然过程,从而参与到生态化的环境和社区的建设中。生态设计是使城市和社区走向生态化和趋于更可持续的必由之路。

景观园林生态设计更是一种伦理。它反映了设计者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是每个设计师的最崇高的职业道德的体现。已故景观设计专业泰斗Sassakii说过,景观设计师可以给地球带来深刻的变化,同样,他也可能陶醉在乐衷于鸡毛蒜皮般的艺术的自我表现之中。有了对社会和土地的责任感,景观设计师才有可能选择前者。

景观园林生态设计是经济的,生态和经济本质上是同一的,生态学就是自然的经济学(Nature's economy)。两者之所以会有当今的矛盾,原因在于我们对经济的理解的不完全性和衡量经济的以当代人和以人类中心的价值偏差(俞孔坚,1998).生态设计则强调多目标的、完全的经济性。

景观生态设计,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对某一尺度的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它是把景观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来考虑。景观是―片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的综合体。在―切景观生态系统中,至少存在如下几个层次的生态关系。

三、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的程序

景观生态设计的核心原则可以这样来描述:对于任何生物、人工、自然与社会系统,能够提供维持其健康与幸福所必需的环境,就是这个系统最适宜的环境。这一原则并不受尺度的限制,它既适用于一家后花园的植物种植,也可以指导一个国家的发展。

风景园林的生态规划与设计过程可分为如下步骤:

1.探求设计场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机遇。人类面临众多的社会、经济、政治及环境等问题和机遇。景观规划与设计要解决的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2.确立规划设计目标。目标是对未来景观的清晰的描述,目标一经确立,意味着相关人员或机构己对第一步中确认的问题和机遇给予了确认。目标的确定是解决问题的组成部分。目标的确定依赖于文化和政治系统,但应尽可能使与目标有关的人参与到确定目标的过程中来。

3.景观分析,确定区域尺度。这一步包含各种尺度等级,如区域尺度、城市尺度、特定场地尺度等。每一尺度等级的组织均有其自身的特性,某一等级尺度的整体即为更高等级的组成部分。

4.景观分析,地方尺度。对更为具体的规划与设计的区域上发生的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地方尺度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获得对自然过程、人类计划和活动的认识,包括对区域内的物理、生物及社会元素的相关资料的收集。

5.目标场地的概念及多解方案。这一步需要针对目标场地建立景观概念,并围绕这些景观概念提出多种预景方案,对其做进一步的景观分析。在通常情况下,设计师运用自身拥有的各种知识、技巧和经验,对调查和分析阶段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性的逻辑思考和丰富的想象,从而形成规划区的景观概念。

6.景观规划。景观规划是将最优秀的景观概念和待选方案综合在一起,这一步是规划过程中的关键。景观规划强调对自然与社会的综合考虑。一个景观规划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与本景观规划的人员和机构参与到规划的决策过程中。有许多这样的事例,政府或某一部(局)、某一单位、某一房地产公司突然宣布某一项目的规划方案或规划设计方案,该规划方案事先未同关系紧密的有关人员协商和探讨,结果常常会遭到激烈的反对。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使有关人员参与到规划过程中来,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将好的意见融入到规划方案之中。这样做可能会使前期规划耗时更长,但却能使规划方案成功率比较高,为景观设计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7.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是在已定的景观概念方案下,运用景观与外部系统的生态关系原理、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景观元素内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景观生命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人类与环境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进行景观设计。

四、结束语

因此,风景园林的生态化设计是要使园林植物在城市中合理再生,增加积蓄和持续利用,形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起着改善城市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和积极作用。身为设计人员,必须重视园林设计中生态学的运用,使园林、人、城市三者之间只有相互依存,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充分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峰.城市绿地植物景观生态设计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09).

[2]俞孔坚.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第3篇: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景观;景观生态学;尺度

目前,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很热的学科。不仅地理学研究者和生态学研究者要学习它,对于园林设计的工作者来说,这也同样是一门新起的而且不得不研究的新学科。因为景观生态学的内容十分庞大,这里先探讨一下关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其中有关尺度的相关内容。

1.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1景观生态学的学科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中相互交叉的一门科学 。它集中了地理学的整体论(研究土地格局) 和生态学的系统论(研究生态系统) 的研究。

景观生态学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在地理学的景观格局上研究生态过程的一门学科。是对景观某一地域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的主要的、综合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相互关系可以从明确的分布组合和各种大小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划表现出来。

1.2景观在不同学科中的概念比较

因为景观多学科渊源,不同地区和背景的学者对景观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景观是一个色彩纷呈的名称,人们对景观的认识也是随着学者的不同背景而变化着。下面将对景观做一个简单的概念比较。

景观这个词的中文理解的是汉字景+观两字的合成。它所指的是有景可观的意思。这也是风景园林学科体系对景观的理解。具体可表述为:一切可以引起视觉感官的空间内容都是景观。如大地景观、小区景观、景观节点、景观设计里所说的景观都是这个含义。然而景观生态学中可不简单指有景可观的意思。它是一个外来词landscape的中文翻译。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要清楚的认识在不同领域中景观这个词所表述的不同含义。

1.3景观生态学与麦克哈格

麦克哈格(Ian L. McHarg)(1920-2001)是著名的景观生态学专家,1969 年出版《设计结合自然》,他是景观生态学的先驱,他将多个环境学科的科学家(包括气象学家、地质学家、土壤学家、植物生态学家、野生动物学家)召集到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多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团队,再加上社会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使他们为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进行研究。在方法上用“千层饼”模式将这些知识和成果进行综合及筛选来实现问题的解决,而这整个过程正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核心方法。

同时,如今的计算机模拟技术,资源调查技术已经取得了极大的突破。这使得我们在工作中更轻松,收集资料更全面,但现今的规划思想和原理也还是沿用麦克哈格的生态因子地图叠加法,只是在不同的方面对其方法进行深化。这是他被称为景观生态学的开创者的原因。

1.4景观概念的限定

在通过对几个领域的分析和研究后发现景观在不同领域中所表述的概念意义相差极大。因此要对下文中所讲的景观给一个基本的概念限定,下文所用的景观一词是景观生态学当中的概念,也就是地理空间中的格局也包括格局上承载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

2.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问题

尺度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目前各行各业都普遍认为尺度是一个参照系和衡量研究对象的标准,它几乎涉及了当今的任何一个学科。因为如果没有了参照很多东西就没法研究。没有了尺度概念就失去了研究界定的范围,从而原本在这个尺度内研究能成立的原理,扩大或缩小它的尺度后便失去了它的正确性。这也正说明尺度对于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各专业的学者们研究尺度的意义。

2.1景观生态学中尺度的含义

尺度(scale):通常是指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是时间上以及组织上的量度。在景观生态学中, 包含范围( extent)和分辨率(resolution)有时也用粒度( grain) 来表达。

2.2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分类

景观的尺度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它们分别是景观的空间尺度、景观的时间尺度和景观的组织尺度。

2.2.1空间尺度

落实到景观生态过程中的各类生态单元。一般是指研究对象的空间规模和空间分辨率,研究对象变化涉及的总体空间范围和该变化能被有效分辨率识别的最小空间范围,一般用面积表述。

2.2.2时间尺度

落实到某一景观生态过程所持续的时间。一般是指研究某一过程和事件的持续时间长短和考虑其过程和变化的时间间隔,及生态过程和现象持续多长时间或在多大的时间间隔上表现出来。

2.2.3组织尺度

落实到景观生态中各类组织层次的单元。是人们将景观生态学中运用生态学组织层次的研究范围和空间分辨率称为组织尺度。

通常对与景观生态学中具体问题都是在三个尺度下进行的,而且这三个尺度形成三个纬度它们互相交融密不可分。如果失去其中一个纬度,其研究的结果就很可能出现极大的偏差。

2.3景观尺度的对应性、相对性和稳定性

尺度的对应性:通常是指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尺度上或时间尺度上以及组织尺度上的相互对应关系。但是在生态学研究中尺度同时也是连续的和动态变化的,上述的三种尺度关系并不是都一一对应的,然而从大多数情况来看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是明显的。也就是说处于较高组织层次上的研究一般具有较大的空间尺度,其时间尺度也较长。例如:红树林的生态演化时间大约是上百年。

了解了景观尺度的对应性、相对性和稳定性后,对于今后的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有了依据,了解了它的基本原理并且学会运用和掌握它,才能做出一个合乎生态标准的景观规划设计。

2.4景观生态学中尺度推绎

尺度推绎:尺度推绎是指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他尺度上的特征,也叫尺度外推。包含3个层次的内容:1 尺度的放大或缩小;2 系统要素和结构随尺度变化的重新组合或显现;3 根据某一尺度上的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律或方法,推断其他尺度上的问题。

尺度推绎方法通常可分为相邻尺度推绎和跨尺度推绎。相邻尺度推绎是指在相邻尺度上的信息转换。利用生态学模型进行尺度上推的方法主要有简单聚合法、直接外推法、期望值外推法、显式积分法等四种基本方法。

尺度推绎原理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领域有重大的意义,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一般多表现为宏观和长期的景观变化规律,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研究依然是在小范围和短时间内完成的,而且缺乏可重复性。较小时空尺度上的研究结果很难说明较大尺度上的格局和过程。由于大多数环境和资源管理问题发生在大、中尺度上,而且需要在相应的尺度上解决,所以必须把小尺度上的格局和过程与大尺度上的格局和过程联系起来,以便通过小尺度上的研究,探讨解决大尺度问题的途径,尺度推绎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有积极的意义。

3.小结

综上所述,景观生态学学科所涉及的领域都十分广泛,而且是边缘性极强的学科。它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十分的宽广。又因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性,使得景观这个多义词不免和其它学科领域有所干扰,而在景观生态学的知识体系中,景观尺度的问题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参照和标准。景观尺度概念的引入,我们的研究就不会发生偏颇。在这里我们也相信不远的未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一定能够更加深入地指导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从而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化式生活家园!

【参考文献】

[1]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10):30.38.

[2]王云才.景观生态学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6):12.15.

[3]李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1):103.115.

第4篇: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绿道;规划设计;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Q945.7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since the 1990 s, green is always the way to protect biology, landscape ecology, city planning and landscape more discipline research focus in the frontier and cros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the landscape urbanis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green way and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American green way network plan, put forward the city green way China experience meaning of thought.

Keywords: landscape urbanism; Green way; Planning and desig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中期,詹姆斯・科纳在一系列会议上提出“作为都市主义的景观”的说法;其后,在1997年,查尔斯・瓦尔德海姆正式提出“景观都市主义”一词。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可追溯到对现代主义建筑和城市规划的批判,现代主义无法产生有意义和宜居的公共领域。景观都市主义提倡使用基础性系统和公共景观,以形成区域本身的组织机制,塑造和改变城市住区的组织结构,以应对未来经济、政治和社会必然存在的不确定性。

目前,国内已有诸多学者在研究绿道的理论和实践。张文、范闻捷的《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能》首次引入了“绿色通道”概念,使中国绿化系统建设有了新的借鉴模式,带来了新的思维[1]。刘滨谊、余畅在《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中对绿道概念、分类、形成过程等方面做了较为详实的介绍[2]。周年兴,俞孔坚等在《绿道及其研究进展》中阐述了绿道的功能、规划设计方法以及对城乡规划的启示[3]。李开然在《绿道网络的生态廊道功能及其规划原则》认为绿道理应作为一种体系化的规划方法应用于以其网络为框架的绿色基础设施及城市景观体系的建设中[4]。夏媛等人在《基于生态功能保护原理的绿道规划策略探讨――以珠三角绿道规划为例》详细阐述了珠三角区域的绿道规划,提出了绿道作为多功能性的集合体对于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十分有效的观点[5]。

实践探索方面如美国的迈阿密河绿道是以滨河为基础,经过发展带来了良好效益,成为区域改造的标志性项目。国内的珠三角(图1)一些城市已经在小范围的局部地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有关绿道的探索,为绿道网络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深圳市规划在盐田区打造一条连接沙头角、盐田港到大梅沙滨水海岸线的步行廊道和自行车道,将山景、海景、港口、生态岛、海鲜街等主要景点元素有机串联。

二、绿道的概念及其分类

绿道(Greenway)是包含线形元素的绿色土地网络,是具有生态、游憩、文化、审美等多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开敞空间。从广义上说,绿道是具有连接作用的各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的总称,有时也被称为生态网络、生态廊道和环境廊道。

查尔斯・莱托在《美国的绿道》中对绿道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类,并根据绿道形成条件及其功能的不同将其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城市河边绿道;②以道路为特征的娱乐绿道;③生态上重要的廊道绿道;④风景或历史线路绿道;⑤综合的绿道系统或网络[6]。其中城市河边绿道极为常见,在美国通常作为城市衰败滨水区复兴开发项目中的一部分而建立。目前,国内正在兴起的沿河绿地规划项目,就属于该类型的绿道。

Ahern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并结合美国的经验,将绿道定义为是由那些为了多种用途(包括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态、休闲、文化、美学和其他用途) 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由线形要素组成的土地网络[7]。该定义强调了5 点: ①绿道的空间结构是线性的;②连接是绿道的最主要特征;③绿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态、文化、社会和审美功能;④绿道是可持续的,是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⑤绿道是一个完整线性系统的特定空间战略。

三、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绿道设计原则

景观都市主义就是将城市理解成生态体系,通过景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将基础设施的功能与城市的社会文化需要相结合,使城市得以发展。绿道是景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景观都市主义提出了以下设计原则。

1、系统的设计理念

绿道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从城市设计的高度考虑绿道的内容和形式,串联城市绿带各组成部分,综合安排各种要素,使绿道、自然和城市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自然、建筑、绿地的结合来创造城市完整和令人难忘的形象。

2、景观、生态和人文的统一

绿道必须以实现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设计的基础。既要营造美观的环境,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又要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同时体现出地方文化特色。

3、以人为本,创造宜人空间

绿道设计要以人为本,组织人性化室外空间。作为景观的绿道要将交通的流动性和景观的连续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然生境之美,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调节身心的好去处。

4、经济性原则

绿道要以恢复保护由本土植物和动物组成的自然生境为主,节约管理成本,控制管理成本高的人工生境的比例,减少一次性投入和后续养护管理费用。

四、典型案例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美国的绿道建设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不管是现实基础、理论研究、建设观念,还是法律支持都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奥姆斯特德为波士顿规划的“翡翠项链”就是19世纪城市的“循环和呼吸系统”这一理念的实践体现,即靠公园、公园道、住宅以及游憩地来实现。摩西的哈得孙公园道就充分利用了场地上的特殊条件,将居住开发、游憩设施、公园以及纪念性建筑等整合在一起,并容纳了高速运输、地方交通及公共运输系统。

五、结语和展望

1、结语

我国的绿道建设起步晚,起点低,绿道的建设基本上依附于道路、铁路、河流等的建设所展开,绿道建设理论还是依赖于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理论,以普遍绿化和美好环境为目的,对绿道的综合功能认识不足,结合我国国情的绿道理论研究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此外,政府相关保障体系的建设极不完善。

本文由于资料的欠缺,数据的不完善,在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和绿道的结合应用实例上有待进一步深化,仍需要实证研究和经验积累。

2、展望

城市中的绿道网络具有生态、社会、经济、美学的综合效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

鉴于当前我国的绿道建设情况,必须要加大对绿道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充分利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优势,提高我国绿道规划研究与建设水平,构建全国性的自然保护网络。

参考文献

[1]张文,范文捷. 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能[J]. 国外城市规划,2000(3):40-42.

[2]刘滨谊,余畅. 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1(6):78-81.

[3]周年兴等. 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9).

[4]李开然. 绿道网络的生态廊道功能及其规划原则[J].中国园林,2010(3):24-27.

[5]夏媛等. 基于生态功能保护原理的绿道规划策略探讨――以珠三角绿道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1(9):39-43.

第5篇: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区域原生态科学化;景观施工;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生态;伦敦绿色廊道

Abstract:Landscape design to regional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landscape construction for ecological balance area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e rational use of land and space resources as the guiding premise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The London Green Corridor case, using empirical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logical Science i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Keywords:Regional Ecological Science;Landscape construction;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Urban Ecology; The London Green Corridor

中图分类号:TU9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8-0073-02

1 前言

园林的建设是伴随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人们远离大自然后,渴望返朴归真,追求自然生活环境而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兴园林绿化风格。在城市整体规划和城市生态建设中,提出区域原生态科学化概念,并应用于景观规划设计及施工中。区域原生态科学化概念是指保护区域内原有的生态环境,运用科学方法培植多种植物生长,因地制宜地创造整体的景观效果。景观规划设计是为当今作为保护区域生态科学发展提出理念,景观施工则是重点实施如何保持生态平衡。在当今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一方面,我们需要在反省中重新审视人类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使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逐渐趋于平衡;另一方面,人们更加需要建立一个融合目前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生活方式、面向未来的,更具人性化、多元综合的理想生活环境空间。区域生态科学化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

2 区域原生态科学化的概念

广义的区域原生态科学化是指用生态科学方法对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原生态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原生态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狭义的区域原生态科学化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自然原生态环境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当我们把一些小规模的景观规划建设行为放在一个区域背景考察,并且与强有力的促进城市增长的外力因素结合起来看时,区域原生态科学化地必要性就显现出来了。作为区域经济中的重要节点.都市经济的出现就是这样一个背景和外力因素的主要标志。计算机、通讯、信息技术的革命使整个区域前所未有地联系成一个网络.都市成为全球经济的控制节点。除此之外人们的流动性也大大增强了,在国家和国际层面上表现为移民、全球商务和旅游;在区域层面上表现为机动车拥有和使用量的增加。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环境与20年前孕育新传统主义的环境有所不同,城市快速发展也造成了原生态破坏;于是区域规划针对这些新的情况再次出现;在区域原生态科学化的宏观大背景下,进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析场地要素,多方面权衡利弊,综合评价后,再进行景观的施工工程。

3 区域原生态科学化的来源

区域原生态科学化是安排聚落并使之与区域原生态相协调的活动。它考虑一个住区系统——城市、市镇、乡村——是如何通过道路、运输、公用事业、通信线路等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又是如何通过自然原生态河道、农田、公园、湿地等开放空间来相互隔离、缓冲的,使原生态达到科学化可持续发展。

McHarg的《设计遵从自然》一书引起了国际性的反响.并改变了景观规划设计和区域原生态的发展方向。他的设计方法是在区域尺度上整合原生态环境及其他要素。这个方法标识了自然系统吸收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McHardg.1969)。Ed Bacon的著作《城市设计》描述了如何指引及调整城市内部的增长,从而使它区别于增长管理这种着眼于乡村和近郊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思想(Bacon 1967 费城规划委员会,1960)。另一个例外是Kevin Lynch,他一生都在做有关城市设计和原生态保护的工作。他在区域尺度上的主要著作是《保持区域感》(Managing the Sense ofa Region)(Lynch 1976)。McHarg、Kevin Lynch、Ed Bacon给当代区域设计提供了灵感,他们均以自己的方式实践了区域原生态科学化的某种形式,在一个世纪以前展示过的完整综合全面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方法,并在施工中传承其设计理念;在实践中有两个重要的范例:纽约区域规划协会(NYRPA)的1929~1930年纽约市及郊区规划及施工,以及Patrick Abercrombie的1944年大伦敦规划及施工。另外还有欧洲大陆的案例包括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及景观施工和荷兰的兰斯塔德规划及景观施工,都是体现了区域原生态科学化在景观规划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

4 区域原生态科学化的综合性

区域原生态科学化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为城市景观规划和景观专业工程施工提供宏观的技术经济依据。因而,它对所规划地区的整个经济建设的重要决策具有指导性。全面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各方面的矛盾,使景观规划方案在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适用,建设上现实、可行。

良好的区域原生态科学化在景观规划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可以达到几个远大的目标:有效地提供基本的公共与商业服务(基础设施物流与通信),保护乡村土地和敏感的原始自然环境:支持农业牧业及其他乡村经济活动,恢复与复兴城市及其他社区等。

5 实例:伦敦绿色廊道

5.1绿色廊道概念

在19世纪,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规划的领导思想是建设绿色斑块,即公园;20世纪,重点思想是建设绿带,即公园道或者绿色通道;21世纪人们渴望拥有多样化的城市开放空间,而不是仅限于街道、广场、公园。具有很强的自然特征和很高的生态价值的绿色通道为开放空间规划提供了有效途径,最近几年,绿色通道被系统的认为是保护城市生态结构、功能,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核心。

绿色通道是具备较强自然特征的线性空间的连通体系,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休闲、美学、文化、通勤等其它多种功能。根据绿色通道的发展过程,绿色通道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①具备较强的自然特征;最直观的即具备大量的植被,这样就可以将完全人工化的景观如硬质道路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②线形空间;这是绿色通道自身的基本空间特征。线形空间在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感观上,它给人以运动感,构成了人类的一种重要体验;在生态过程上,它对物种、营养、能量的流动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它集中了多种具有很高价值的资源,因此这是一种很重要也很普遍的景观组成。③连通的网络;首先是绿色通道网络本身的互相连通,这个网络必须形成一个互相作用的整体;其次,它必须与周围的景观周况连接;它和周边土地的利用方式之间有着深刻的相互影响。

5.2伦敦绿色廊道规划

5.2.1 1929年伦敦开放空间规划

这个规划是大伦敦区域规划委员会制定的。规划中包括了关于Raymond Unwin雷蒙德昂温的规划思想即引入绿化隔离带概念和开放空间的一些指标。“开放空间”不同于“开放用地”,后者是指没有开发的用地,而前者是指休闲用地。考虑到开放空间的布局,这次规划最大的特征就是规划了环绕伦敦的 ’绿环’状开放空间。1938年,绿化隔离带法案通过,征购了大面积的土地,但是这些土地没有连接起来。而且许多地段都没有实现休闲功能。大多数土地变成了地方政府所有的农田而非绿色通道和公园道。

5.2.2 1943-1944年伦敦开放空间规划

这个规划是由Patrick Abercrombie帕特里克.阿伯克龙比 (建筑师、城镇规划师、景观设计师)所指导。他推进了1929年的思想并且引入一种设想:用绿色通道将内城的开放空间与大伦敦边缘的开放空间连接起来,创建伦敦的绿色通道网络,目标是实现:城镇居民从家门口通过一系列的开放空间到乡村去。这些连接性公园道最大的优点就是能扩大开放空间的影响半径,使得这种较大的开放空间与周围区域关系更加密切。总之,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相信它还会继续影响开放空间规划。

5.2.3 1951年伦敦开放空间规划

1951年伦敦行政县发展规划参与机构单-(伦敦县议会,1951)。这是一个法令性规划,没有明确的个人思想。他们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增加有植被的公园空间。如果这个规划完全实施了,它将使得城市绿地和开放空间结构均质化。规划者自称他们的成就是:使每千人拥有4英亩的开放空间。但他们忽视了Abercrombie阿伯克龙比为伦敦规划的绿色通道系统。

5.2.4 1976年伦敦开放空间规划

1976年的伦敦开放空间规划基于对社会科学的广泛深入研究,由伦敦县议会发起,由大伦敦议会完成。这个研究被描述为:“任何近来的休闲研究中最有意思和最有用的”(Burton 伯顿和Veal维尔,1971)。但是它同样忽视绿色通道思想,并且导致了不同寻常的结论即公园应该按照不同的大小等级来配置:大城市(metropolitan)公园、区域(district)公园、地方(local)公园。

5.2.5 1976年后伦敦开放空间规划

1976年后关于伦敦开放空间最有意义的改变就是发展不同类型的绿色通道,也被称作绿链。最初的绿链由大伦敦议会整理调整(绿链连接委员会,1977),目的是为了保护大多数开放空间以及开发它们的休闲潜力。开放空间全面的以链状形式在伦敦东南部展开。在开放空间之间规划了绿链步道,连接成一串绿珠项链。

5.2.6 1991年伦敦开放空间规划的绿色战略

绿色战略报告(Turner特纳,1991)提出了一系列的叠加的网络,每个都有不同的属性。第一个网络是步行绿色通道,是为步行者而规划,沿途设置不同项目,包括火车站、购物中心、学校、公园、河谷等。步行网络是由一个非法定组织(伦敦徒步旅行论坛)发展的。步道唯一的目标就是作为休闲线路。第二个网络是自行车绿色通道。这是由伦敦自行车组织提出的。1000英里的自行车线路网连接了伦敦的地方中心,这个网络主要功能是通勤。象步行网络一样,这是一个局限的政策,两个网络都应该包括通勤休闲功能。第三个网络是生态绿色通道,是由第三个非法定组织提出的,即伦敦生态小组(大伦敦议会,1986)。规划者希望这些绿色通道成为野生动物迁栖的通道。生态廊道具有的优势:第一,它们是栖息地的一种;第二,它们能在整个城市尺度上延伸;第三,它们包含精神文明价值(因为我们常常会感到我们的文明销毁了自然环境)。

总之,伦敦经过上个世纪不同阶段的开放空间规划,最终又再次认识到绿色通道在城市开放空间规划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再次认识到1943年-1944年的规划(到目前为至也是最伟大的规划)所包含的生态和人文内涵。伦敦开放空间规划历史说明:法令性规划并不重要,而思想和概念规划才是最关键的。

6 结语

运用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哲学关系原理进行区域景观生态规划,能够促进从区域景观生态过程与功能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切实有效的生态格局和生态结构规划方案。本文的重点是强调一种规划研究的哲学理念,即从生态过程和功能需求出发,寻求有效的景观规划格局和生态系统经营方式,进而实现对区域生态质量的调控。

景观施工是一种具有时间和空间双重性质的创造活动。每个时代都赋予了景观设计不同的内涵,都会对景观设计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己任。“景观设计的宗旨就是为了给人们创造休闲、活动的空间,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3]。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J].地理学报.1998,53(增刊):12-18

第6篇: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生态园林 海绵城市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129―01

1前言

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景观的空间结构和形式特征对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它衍生于生态学。“景观生态”这一概念,是由景观学和生态学两门学科的交叉以及交流从而发展。基于生态学的研究,景观被定义为两种形式,强调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是狭义形式;广义则强调生态系统的研究,并对于景观的空间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2

中国现阶段的景观生态学发展

近20多年以来,景观生态学在我国得到保护和重视,我国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第都对景观生态进行探讨和研究,如王仰鳞提出了景观生态分类的理论方法,肖笃宁等,现代城市的生态性,决定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学者对在生态保护区概念和分类研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的探讨有所深化,对景观生态结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的研究等。而我国学者李晓文等刚则是探讨了景观多样性与各种多样性和各层次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

3“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也由于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不断凸显,水资源问题一直只是全人类一个最重要的“生命威胁”,目前,针对水资源问题,人类需要一个相对完善和综合性的方案。针对于此,“海绵城市”是一个绝佳的办法,处理水和生态环境问题。

“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是针对现阶段城市所出现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和水资源问题,它具有“弹性”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3.1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马里兰州的雨洪专家在1990年提出。雨水花园作为海绵的城市的主力军,拥有“海绵城市的“小气孔”之称。“雨水花园”如同海绵中的小气孔,单个拎出来作用不大,组合在一起,就能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在海绵城市中,雨水花园就是小小海绵,多个小小海绵遍布城市各个角落,最终实现海绵城市。

3.1.1雨水花园的功能性

雨水花园的主要功能在于它能模仿自然界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的形式,它通过植物和其它形式收集和“净化”雨水,通过植物和其它形式的综合作用让雨水进行“净化”,最终让净化过的雨水成为地下水的补给和城市用水。是一种新型绿地形式。

3.1.2雨水花园的植物选择

雨水花园中的植物选择也有讲究。既要能有效雨水收集和净化系统,又要实现美观环境,所以植物的选择要具有去污性兼顾观赏性。优先选用本土植物,适当搭配外来物种;根系发达、茎叶繁茂、净化力强;耐涝抗旱,全能卫士,抗污染、抗虫害、抗病毒,抗冻、抗热的全能卫士。

3.2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海绵城市,能给城市带来许多益处。由于我国的城市发展和建设模式比较传统,依赖于“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设施的老化和更新过慢经常导致许多大问题。而海绵城市的方式则是强调利用植物、以及其他绿地来进行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一形式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这样的城市,能够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就目前全球的水资源问题,海绵城市是一个比较完整性的解决办法,因此建设海绵城市系统是一个必要的。2015年4月2日,多个城市已经成为试点城市。

4景观生态学研究展望

从80年代景观生态学在中国的研究与运用得到发展,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在其方法和理论的研究日趋成熟,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景观生态学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善和提高,应该注重实用性、广泛性和集中性的研究。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还存在许多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景观生态学事业有一个更加高层次的提升。

第7篇: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范文

论文摘要:景观学在我国是新引入的一个设计学科。它使我们在规划、设计时,能更好地树立这样一个概念: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地理、交通、水文等学科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孤立地进行“线性设计”。本文以苏州金鸡湖景观为例,从生态学的角度来探讨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滨水地区是人类文化的发源地,是城市中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具有丰富的城市景观和历史文脉价值。城市滨水区是指现代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它既是陆地的边缘,也是水的边缘,由于有自然景观的优势,滨水区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观空间,成为城市中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区,倍受人们欢迎。近年来,城市滨水区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日益受到重视。国内许多滨水城市,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对滨水地区进行规划整治,使滨水区景观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建设成城市标志性的景观,开发了旅游资源,成为人们度假休闲的好去处。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环境不遭受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生态规划强调运用生态整体优化的观点,研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进而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生态规划能充分体现人为调控生态的能动性,具有明确的整体性、协调性、区域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并有明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目标

一、滨水景观设计实例分析——苏州金鸡湖景观

苏州古称“烟水吴都”,历有“小桥流水人家之美誉,因而水乡风光成为“吴风景”的重要特色古苏州以园林、曲水见长,均在“尺寸之地”内做文章。WWW.133229.COm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向东西两翼发展,均是以现代规划理念设计、发展的新城镇格局;建筑、市政道路、城市景观设计各方面均有别于苏州原有的古典特质。金鸡湖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中部,西距苏州古城约4km,水域面积比著名的杭州西子湖还大1.88k㎡,是构成苏州工业园区新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州市总体规划中最大的市内景观区其规划目标是使金鸡湖成为以游憩活动为主的大型城市湖泊公园,并作为苏州市未来现代化城市景观的重要体现,规划总面积11.38km。苏州金鸡湖景观生态设计的特点在于:

1.景观的二元性

金鸡湖区的景观空间分布和设定有别于传统的苏州古典园林风景,而成为表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缩景,同时通过引进西方园林景观的精髓开发一个全

新的新苏州形象。金鸡湖景观设计的核心在于其内含的二元概念:一方面表现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另外一方面帮助其实现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的目标。景观设计在尊重苏州传统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将旧城与新城、商业与休闲、生活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这正符合了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

2.景观设计中注重对功能空间与生态的协调

城市外环境空间与建筑内空间、建筑与建筑相邻空间是不同的。它是在更大的一个范围内调合各种空间使用要求(如建筑、树木、广场等),对空间进行划分、支配与使用。在金鸡湖景观规划工程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典型空间的处理来实现景观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共存。

(1)开放与围合空间

水巷邻里、金姬墩、玲珑湾,因为主要为居住区的居民服务,相对要求宁静、休闲的氛围,因而考虑定性为围合空间,在沿湖岸处与周围岸边有一定的低障阻隔;城市广场、文化水廊、湖滨大道、望湖角、波心岛为开放空间,以满足市民集会、演出、散步、娱乐的不同使用功能。

(2)沿湖边缘线空间

金鸡湖沿湖湖岸线曲折漫长,在设计中分为轻质、硬质驳岸体系,大部分将保留原自然堤岸,在游人密集区域考虑建筑、绿地与湖面的组合关系,设计了一些硬驳岸。

(3)车流与人流空间

金鸡湖景观规划中充分考虑了车流、人流系统与景观本身的关系。金鸡湖外围为宽阔的42.5m的城市干道,进入沿湖100~250m范围内则转入城市支路与步行道系统,这样能保证湖区的休闲、宁静。

(4)景观空间

处理上注意步移景异,防止为追求某种几何图案而出现生硬的、不人性化的空间,比如:所有道路均有意识地进行曲线化,空间之间的转化通过坡池、材质、高差的变化,沿湖散步道系统分上、下二层等。

3.设计哲理

金鸡湖的景观设计通过采用最为精巧的景观设计元素来提升人们对于大自然景观元素的感受,使用当地建筑风格来与苏州旧城相呼应。但同时以一种国际化的现代手法进行诠释金鸡湖设计中所采用的技术要求。在金鸡湖的景观设计中细部设计都非常简洁而且易于维护保养与建设。植栽设计也尽可能采用本土品种并考虑了全年候不同季节的植栽设计。

4.世纪广场的生态设计手法

金鸡湖世纪广场位于老城区附近的苏州工业园的未来中央商务中心的心脏地带,该处不仅作为主要林荫大道的终端焦点也为周边的未来写字楼区提供了一个休憩放松的城市绿洲。世纪广场的设计概念意在加强与苏州老城内古典园林的对话但是同时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空间框架来体现一种现代生态的气息。充分利用基地突出的地理位置,设计方案在与林荫大道呼应的位于草丘顶上的同心中央广场,与水平的规整设计的乔木植栽带之间创造了许多小型的空间作为人们的休憩座椅区。作为特色地景的草丘,周围环绕着两条步道。一条步道临着带状弯曲而平静的水池,在周边开放性的空间当中提供了一处独到的静谧之地,而另一条步道则采用纯朴自然的铺地以及非规整的乔木丛来加以强调以在树木成长之后创造一种围合感。这两条步道的设计旨在人工与自然的空间之间建立更为合理的过渡与联系。在世纪广场的总体框架中通过四季植栽的配置以及利用银杏树的多变纹理色彩创造四季的不同意趣,这些运用生态手法塑造的景观元素强调了不同时间段空间景观变化的重要性。

二、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通过金鸡湖的规划理念可以看出滨水区生态规划原则应至少满足如下几点内容:

1.以生态性为规划理念,结合艺术性和多元性规划设计以开放性、经营性、功能性、生态性、多元性、艺术性规划的理念为原则,其中以生态性、多元性、艺术性为要点。在“生态性”理念指导下,以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作为宗旨,充分利用本区的自然资源条件,保证一定比例的植物用地面积,营造以自然环境与人工建筑环境相辅相成的气氛,最大限度地创造出人与自然沟通的绿色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考虑生态保护的切实效益,控制游客数量。在充分尊重现有场地肌理的基础上,以生态恢复手段为主,结合各种必要的人工生态措施完善区域内的自然生态体系,使这一区域的自然环境呈现典型原生态的特征。苏州金鸡湖在景观生态规划“多元性”理念指导下,合理开发建设的基础上,尽量创造多样的用地功能,完善、丰富生态保护区的用地结构。以建立观光湿地、休闲绿地、赏鸟湿地保护区域、观光水域、会议展览五大类主题功能进行景区规划,创造一个生态优美,功能完善,具有现代气息的旅游、休闲、会展、居住综合性开发区。在“艺术性”理念指导下,综合本区自然资源、现状用地的特点,艺术地确定整体空间景观形态。在具体的设计主题、形象立意、结构布局、空间组织、交通方式、建筑设计、绿化景观等技术环节中应用艺术的设计手法,创造一个高品质、高品位的生活、娱乐休闲空间,为未来城市建设提供一个生态人文空间的典范。

2.生态设计理念下的规划控制设计指引规划控制指引,指为了对用地的开发建设进行控制,对用地进行了地块划分并按地块进行设计指引。在尊重场地特征的基础上,按场地特征的不同分区恢复生态环境,以使生态的恢复适合于这一地区。同时根据生态系统的分区特征,分别恢复生物多样性系统,形成多样性的生物环境。另外,从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风格和色彩上对开发强度和景观环境进行整体上的控制和指引,从保护整治与开发利用的角度进行从规划设计到开发建设与使用的空间管制。从金鸡湖的景观生态规划来看,以观光为主要功能的观光湿地是公益性用地,以人工湿地为主。保护现有的水杉林,设置木栈道穿插其中供游人游赏散步。在现有水塘的基础上,在尊重原有场地肌理的前提下,结合人工湿地,营造水生植物园以及水生植物生态污水净化系统试验园,达到观赏与生态科学教育的目的。休闲绿地则以植被的生态恢复为主要目标进行原场地的生态环境整治,适当建设设施并引导游人合理利用。赏鸟湿地保护区域,以保护为主,维持保护现有的鸟类栖息地,同时人工堆岛制造滩涂,以便吸引更多的鸟类,但游人只可以在远处观赏。公园内原有的水塘与金银湖相通形成观光水域,保留其原貌并建设观光设施。从以上可以得出在生态设计理念下的规划控制指引将为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提供明确而有力的帮助。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滨水景观设计理念的更新及人们对于水资源更深层次认识的提高,滨水空间将不再以防洪、排洪为主,其景观效能与生态效能将被更多人所重视、研究。

参考文献:

第8篇: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对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对于提升城市居民居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规划的前提,做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就必须要进行科学的设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建设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过程中重点是要做好设计,实现科学设计是高水平规划的前提。在城市规划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必须要坚持正确的设计原则,只有坚持正确的设计原则,才能真正实现科学设计。

(1) 园林景观规划模型

一、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主要指的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设计人员运用专业的园林技术和工程技术对地形,花草,树木,建筑,园路等进行合理布局与配置的行为。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要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以及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园林设计具有一定的技术性,进行科学的园林设计对设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坚持正确的原则,是实现科学设计的前提。在设计阶段要坚持的原则,笔者认为有三点:一是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二是经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在设计中要融入生态学的概念。

(2)景观规划设计图

(一)为人民服务原则。为人民服务原则主要指的是园林设计的最终目标是维护城市居民的公共利益,提升城市居民的整体居住水平。为人民服务原则是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根本原则,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把提升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作为自己的责任,要通过科学规划来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经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园林设计具有两种功能,一是经济适用功能,二是美观功能。经济适用功能是园林设计的第一个功能,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二是要服务于对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经济功能,要做好经济设计的原则,主要指的是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按照投资限额设计的原则来进行设计。美观是园林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注重美观指的是在设计过程中要提高园林的欣赏价值,要创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氛围。

(三)在园林设计中要融入生态学原理。生态学理念是近些年来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它是人们对工业化浪潮下造成污染反思的结果。生态学的主要目的是要优化生态环境,为人类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园林设计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科学的园林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高效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长远发展。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以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要达到融游赏于良好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 园林规划的具体措施

上文提到了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原则,在探讨了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具体原则之后,我们就来详细论述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措施。笔者认为进行科学设计首先必须要做好都市公园的规划与设计;其次是要增加绿地面积;最后是要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提高绿地绿量。

(一)做好都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城市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进行生态保护,而生态保护首先必须要做好都市公园的规划设计,要加强城市规划中的绿地建设,绿色植物对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等可以有效减少噪音,减少环境污染。

(二)要增加绿地面积。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控制好用地面积,要增加绿地面积。对城市绿地进行科学规划与高效利用,是保持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在园林规划中要把城市绿地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起来,两者要同步实施,这样可以保证城市绿化的顺利完成。

(3)绿地系统规划图

(三)要合理配置植物资源,绿地中的绿量要有显著提高。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要根据用地性质的不同进行不同配置,要结合建筑物自身的功能,营造景观的要求来进行配置,要加强绿地中的绿量,要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置,这样可以使得丰富的植物群落组成多样的园林空间,既美观又环保。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实现科学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就成为了城市建设者的必然选择。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实现科学的城市园林规划,本文详细分析了城市园林规划中必须要坚持的原则,而后又对城市园林规划的具体策略提出了一点建议。笔者认为做好园林设计需要从以上三个方面下功夫。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城市园林设计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园林设计中要高度重视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植物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第9篇: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范文

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设计规划的原则首当其冲的是前瞻性原则,发挥出与园区未来发展相协调的作用。其次是整体性原则,在把握园区内的规划设计时还要宏观兼顾与周边园区的协调,保持园区区域的统一性,体现出现代化科技创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科技含量。再者是适用性原则和共享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必须为人为本,创造工作、休闲、娱乐一体化的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园区之间的共享建立长期有效的交流、合作机制,达到园区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

(一)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

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主要包括创新理念、人本理念、生态理念、技术理念以及艺术理念。其中,创新理念主要包括了景观元素、景观特色节点以及空间形态表达概念;人本理念主要是为人为本,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促使人和园区的和谐相处;生态理念需要映入生态美学,发挥自然独特的天然之美;技术理念是要求设计时运用相关技术,最小化的减少对园区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艺术理念指园区的设计需要强化对美感的追求,发挥园区的个性。

(二)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

本文对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设计规划的目标主要表现在园区设施齐全、植物景观多样,环境品质优良、环境面貌极佳、空间层次丰富和公开区域宽敞。具体来讲,园区设计齐全是指餐饮、游乐、运动等应该集聚在一定的区域内,让园区工作人员能有一个集中休闲的场所。植物景观多样和环境品质优良、环境面貌极佳是要求提供的园区环境中,绿荫适度、温度适宜、噪音可接受。对于园区的环境品质需要有和谐的园区交流环境,治安良好,没有社会不安全隐患。对于空间层次丰富、公开区域宽敞而言则是园区道路通畅、通信良好、地下空间适度、办公大楼之间的间隔恰当。

(三)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构架

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构建需要考虑三个层次。首先是景观生态体系的规划,包括对园区原生态生态系统的保护、利用生态绿廊修复园区的次生态系统和提高园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次是景观形象的规划设计,涵盖了利用强势景点构造科技园区的总体形象、园区硬质界面控制系统的设立以及园区色彩体系的制定。最后一个方面是景观游憩体系的规划。必须注重丰富功能空间的设立、空间领域的界定、园区舒适度的提升。空间领域的界定又可以具体到空间的尺度、空间的出入口方式、空间界面的连续性。

(四)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特性

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特征主要集中体现在空间舒适度、环境生态性、形象独特性。空间舒适性需要园区景观的设计体现出环境优美、行为自如、情感得到释放;环境生态性需要以人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注重体现出回归自然、享受自然所带来的生命感;形象独特性就是体现出与众不同,和其他区域的园区形成鲜明的比。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