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李白写的边塞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王维 《老将行》 老将
王维,字摩诘。他的生卒时间一直存在异说,两《唐书》本传都载王维享年61岁,《新唐书》云“上元初卒”,《旧唐书》云“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卒”,《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说王维卒于上元二年,清代王维研究专家赵殿成的《右丞年谱》即认为王维卒于上元二年七月。本文从赵殿成《右丞年谱》与陈铁民《王维年谱》,定王维生于长安元年(701年),卒于上元二年(761年)。而我们所说的盛唐是指从开元元年到安史之乱之前的近半个世纪的唐朝时期。因此可以说王维的大半生都生活在盛唐时代。他的生活经历、心态及其有关的诗文当然也会不可避免地打上盛唐士风的烙印。王维博学多才,年少得志,二十一岁就高中进士头名,是盛唐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如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说:“唐无李杜,便应首推摩诘。”
《老将行》是王维的一首边塞诗。王维一直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大师,开创了享誉后世的山水田园诗派。其实,他不仅是写作山水田园诗的大师,亦是写作边塞诗的能手。他前期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王维是盛唐时期第一个大力创作边塞诗的诗人”[1],著有四十首边塞诗,创作时间比边塞诗代表高适、岑参早,创作数量则比与他同时期的王翰、王昌龄、崔颢、贾至等要多。《老将行》创作的具体时间不详,但学者多数认为此诗应是他居河西时所作。王维在开元九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不久就因事受牵连被贬,后辞官归隐,但正当盛年,终不甘寂寞。开元二十年,唐玄宗任张九龄为相,王维想重入仕途,便在第二年的秋天写诗《献始兴公》给张九龄,诗中有对张九龄“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的赞颂,诗末说,“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求张举荐。而他也很幸运,张九龄欣然接纳了他,并举荐他做了右拾遗。然而政治的风向不定,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接任张九龄为相的是李林甫。张九龄被贬的原因,新唐书上载的是“坐举非人”,也就是说是因为他举荐了不合适的人为官。因此,张九龄被贬后,昔日得到他举荐或重用的官员也被贬或被处死。王维当然也不例外。开元二十六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从凉州出兵大破吐蕃。捷报传到长安,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的推荐下,王维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前往河西宣慰将士,看似升迁,实际上是被李林甫找机会贬出了政治中心长安。王维这次西行写下了很多边塞诗,《老将行》就是其中非常优秀的一首,此诗虽然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响彻古今、家喻户晓,但是如果从以王维为代表的盛唐士人的经历与心态的角度来看,《老将行》也是展现他们心态的冰山一角。下面本文就从“老将”的形象入手,从三个方面来阐释老将身上所蕴含的王维的思想流程和盛唐文人的心态特点。
一、建功立业、从军入幕的豪情
《白雪歌》在唐代众多的送别诗篇里确是以其诗境奇特引人注目,以致论者多以“尚奇”论其创作主题。本诗常被称道的用笔之奇主要集中在三处:开头以梨花喻雪是一奇;中间写饯别宴席上的音乐是一奇;结尾写风雪中的红旗又是一奇。但笔者认为,既然它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所使用的任何诗歌意象说到底应该都是为送别主题服务的,单单就“尚奇”来理解此诗特点有失偏颇。并且说作者把这种“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美丽精神境界”贯串了全诗,也还存在难以诠解之处。
全诗开篇即从送别时的天气写起:“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喻雪可谓别开生面。但这并非诗人写进此诗中的刻意求奇之句,遍览岑诗可以看到,花是其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据笔者统计,出现在岑诗中花的意象有23种之多,如芦花、荻花、桃花、松花、槐花、、梅花、橘花、牡丹花、海棠花等等,而岑参最喜欢的莫过于梨花了。在创作时间早于《白雪歌》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多次写到了梨花意象,如“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送魏四落第还乡》)“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闻。”(《登凉州伊台寺》)“渭北春已老,河西人未归。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河西春暮忆秦中》)“野旷不见山,白日落草头。客舍梨花繁,深树隐鸣鸠。”(《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送杨子》)等等。除了梨花,岑参甚至还写梨叶梨果,如“客舍梨叶赤,邻家闻捣衣。夜来常有梦,坠泪缘思归。”(《杨固店》)“林晚梨初拆,枝寒梨已红”(《秋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等等。
由此可见,花意象,尤其是梨花于诗人的印象何等深刻。有意思的是,诗人写梨花(如上所举)常常是在他远离故乡的时候,而且从诗意看,他笔下的花总是和思春念归、士逢知遇等情感活动联系在一起。反过来再看《白雪歌》中的梨花意象,它看似神奇,就诗人而言实则信手拈来。这大雪飘飞恰似梨花盛开的自然景观,对在内地少观雪景而多看花开的诗人来说,不能不勾起他对往昔生活的忆念和对关中春光的眷顾。这种情愫的产生应该是和他久居塞外(写此诗时岑参已经是第二次出塞)且又送武判官东归长安的活动有关。所以,以梨花喻雪并不是单纯咏雪,它实际上寄托着诗人由送人东归引起的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如果再进一步就全诗诗意的跌宕和情感的起伏来看,说它是为造成诗歌抒情结构上的扬抑顿挫也未尝不可。因为,产生于雪后美景的这一点惊喜,很快便被难耐的严寒所取代了。诗人接着写道:“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赏阅雪境的美丽心境很快就变成了对难以抗拒的自然力的着意刻画,正是在这寒入肌骨、阴云笼罩的环境氛围中响起了音乐之声:“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周啸天先生指出:“‘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出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唐诗鉴赏词典》)此说比较中肯。唐诗里吟咏胡琴琵琶羌笛的篇章不少,但是借助这类乐器之声表达喜悦之情的不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李益的《从军北征》,王维的《陇头吟》,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高适的《塞上听吹笛》,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王之涣的《凉州词》,王翰的《凉州词》等等,都是借琵琶、笛子之声传递愁情怨绪的。正如林庚先生所云:“笛子的爱好起源于北朝的《折杨柳》。”(《诗的活力与诗的新原质》)而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词》所吟咏的恰是非常哀怨的情绪:“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儿。”这说明出现在诗歌里的塞外笛声自古以来就不是抒写奇丽心境的。
岑参在自己的边塞诗里亦多次写到琵琶与笛子。如“天门街西闻捣帛,一夜愁杀江南客。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夜吹笛。”(《秋夜闻笛》)“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中相看泪如雨。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等等。诗人以“颇似笨拙”的笔墨点出席间音乐的急管繁弦,确实是苦寒氛围中的一处奇笔。但是如果离开了对军帐中别离双方彼时彼地情绪脉搏的把握,忽略了“胡琴琵琶与羌笛”在诗歌里只是作为表达愁情别绪的符号存在,又怎么能理解诗人为什么不写音乐本身而仅仅点出乐器名称的原因呢。饯别之时席间响起的音乐之声确实打破了环境气氛的沉闷,但诗人写音乐显然不是从“尚奇”角度考虑的。
全诗最后六句集中写雪中送别场面,尤其是诗人写到了雪幕中的红旗。“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论者多以为这雪幕中的红旗也体现了此诗“尚奇”的特色。因为在茫茫雪天里这红旗的颜色太鲜明显眼了。其实先不说在风雪迷天的薄暮时分这蒙雪僵硬的红旗是否还那么耀眼,单就被别情笼罩的别离者而言,此时是否有心欣赏这景色也还难说。周振甫先生说:“《白雪歌》用‘风掣红旗冻不翻’来写苦寒也极为突出。”(《谈岑参的边塞诗》)这倒是中的之见。诗人用此句不仅照应了上文因写军中饯别而中断了的对严酷的自然气候的进一步描写,而且与下文的“雪满天山”之景互为表里,传达出对东归之人雪天出行的隐忧和关照之情。诗人紧接着详写道:“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辽阔的背景中,山回路转,行人已经消失,而送人者仍久久伫立风雪之中不愿离去,他注视着眼前的一行马迹,若有所思,若有所失。这种情景和“美丽的心境”,“尚奇”的风格又怎么能联系到一起呢?它分明表达的是独特深长的离情别绪。
综观全诗,以咏雪而写天气的寒冷倒是作者写景抒情的一条线索,而对别情离绪的抒发也可谓一波三折。虽然离别之情没有被过分渲染,但它却始终如千里伏流之涌动,贯串于诗歌的字里行间。全诗所抒写的是一个久戍边塞之人,在功名未就、回归不得而又送人回归的特定情景氛围与气候条件下产生的别情,它那么清新,又那么凝重,如塞外愁云一样翻卷在诗人心头,在历经了奇寒的锻造和思乡念远情结的荡涤之后,显得既慷慨无悔又意绪绵长。
注:①见《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424页。
一、观题明眼
古人曾说过:“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标题好比窗户,仔细审读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揣测到其思想情感,同时为进一步鉴赏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赏鉴诗词即便如此。标题传达的信息很多,它通常涵盖了时令、地点、人物、情感、意趣等。标题往往是作品内容的集中的概括,是诗词的纲,是诗词的眼睛。我们不妨借助标题来举纲张目,由“眼睛”这个窗户来透视诗词的内容。下面我们结合实例看一下标题的作用。
(1)标题展示诗歌的内容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我们初读正文,大都认为诗人描摹湖光山色;但仔细阅读标题后,方知晓,整首诗讲的是作者读书的体会,半亩方塘好比一本书,天光云影指书中蕴藏美妙的风景,源头活水则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思想永葆鲜活。
(2)标题表达诗人的情感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征人长期戍守边疆,转战塞外不能归乡的哀怨之情。四句诗中无一个“怨”字,但怨情自生,字字是“怨”,怨常年频繁调动,怨天天练兵备战,怨驻地寒冷单调。假如不观题目,要马上解读诗人的情感倾向,就非常困难了。
因此,我们要对诗词的标题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鉴赏诗词快速答题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二、知人论世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境况等会在诗歌中有所展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主题思想。如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陶渊明的恬淡平和,白居易的通俗鲜明,柳永的婉约含蓄。“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创作,也就是把作品与创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终生。他的词作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襟。
“知人论世”可帮助我们领悟诗人所处时代的诗歌艺术。我们在鉴赏诗词的时候,不妨高屋建瓴,把诗人回放到大的时代洪流中,力图站在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的高度来品鉴诗作,探寻诗人所赋予的深刻内涵。
三、读文归类
所谓读“文”,指从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诗歌按照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思妇闺情诗。
诗歌描写的内容不同,所表现的情感也不同。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辨认,有助于对诗歌情节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例如,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依依别情及别后的思念;边塞征战诗大多表现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咏物言志诗大多借物言志,表现自己高洁的志向和节操;咏史怀古诗大多表现壮志难酬和昔盛今衰的感伤;山水田园诗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四、看注解惑
【关键词】诵读 积累 诗歌内容 诗人风格 诗歌意象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从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语文教师的好评。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以前诗歌鉴赏的学习只强调如何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历年来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我对诗歌教学的体会,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强化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意境、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
二、积累鉴赏知识
1、文体知识: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诗歌分类标准很多,常见的是按内容分类的有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写景诗: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如王维的《山居秋瞑》,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②咏物诗: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如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还要把握时代特征,仔细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④咏怀诗:它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⑤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咏史诗的典范,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
3、诗人风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孟浩然诗风的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等等。我们应加强对作家的感性认识,注重归纳各个作家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语言特点。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5、诗歌意象。古人云:"诗言志"。意象是诗歌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诗歌中的杨柳、流水、残月、松、竹、梅、等意象都是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东西。古人"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们传统的审美特点。
6、表现手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学生对这些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7、三注意。首先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如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
其次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诗中有画"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再次注意注释,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三、书面表达训练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词描写的是( )
A 冬夜景色 B 夏夜景色 C 秋夜景色 D 春夜景色
2.“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描写的是( ) 。
A 风 B 雨 C 雪 D 竹
3.“大漠孤烟直”的下一句是 ( ) 。
A 更上一层楼 B 长河落日圆 C 出没风波里 D 复照青苔上
4.《赠王伦的作者》是( )。
A 白居易 B 杜甫 C 李白 D 苏轼
二、按要求填写词语,将诗句补充完整
1.在( )里填写表示颜色的词语。
两个( )鹂鸣( )柳,一行( )鹭上( )天。
日出江花( )胜火,春来江水( )如( )。
( )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 )丝绦。
( )日依山尽,( )河入海流。
接天莲叶无穷( ),映日荷花别样( )。
( )毛浮( )水,( )掌拨清波。
2.在()里填写动物的名称。
两岸( )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立上头。
绿遍山原白满川,( )声里雨如烟。
两个( )鸣翠柳,一行( )上青天。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 ( )。
江上往来人,但爱( )美。
泥融飞( ),沙暖睡( )。
三、请你填写古诗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半钟声到客船。
2.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旧时王谢堂前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一读下面的诗句,照样子写出诗句所描绘的内容
例: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风)
1.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3.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4.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5.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五、按要求默写古诗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根据古诗所描绘的内容或者是表达情感,给古诗分类,比如有边塞诗、思乡诗、送别诗,等等。请你回忆学过的古诗,然后按下面的要求分别默写一首,注意把字写工整。
六、古诗应用题
引用古诗名句,常常能使表达效果增强,根据有说服力。 想想当遇到下列情景,用上哪一句古诗最为恰当呢?
(1)看到有的同学浪费粮食,你的脑海里一定会想这句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颂天下的母亲,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游子吟》中那脍炙人口的诗句:
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据了最光彩的一页,是中国诗歌的高峰。而宋诗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其思想内容、艺术表现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形成了中国诗歌的另一高峰。笔者就唐诗与宋诗不同的风格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时代背景
从时代背景来看,唐诗所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整个社会呈现蓬勃向上、积极进取、豪迈奔放、开拓前进,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宋代沉重的民族危机和积贫积弱的社会特点,使宋诗缺乏唐诗那种大气磅礴、恢弘开阔的气象,较少充满青春气息的浪漫歌唱,更多地采用写实的创作方法,痛陈国事,沉郁悲愤。
二、唐诗与宋诗相比,创作风格也大不相同
第一,唐诗善于言情,多以情景为主,即使叙事说理也多寓于情景之中,以情韵取胜;而宋诗则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见长。
比如,唐代诗人李白和宋代诗人苏轼同样都是游历庐山,但两所作之诗格调、韵味却完全不同,一重情景,一重理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样写: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四句皆景中含情,使整个形象变得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其美全在情辞。该诗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来势犹壮”的艺术风格,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同样是写庐山,苏轼的《题西林壁》却这样写: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都是议论,全诗道出了一个平凡的道理,包括了全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综合等耐人寻味的概念,从中可以悟出“当局者迷”的哲理。正如清人赵翼所说,“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由此可见:唐诗主情,宋诗主理,风格迥异。
第二,唐诗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描写生活,感受生活,显得深厚博大,气势宏大;而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理性的思辨去体察客观事物,比较喜欢用典,讲究“无一字无来历”,书卷味道较浓,显得委曲精深。
像唐代的边塞诗人,他们塑造了许多边庭健儿的英雄形象,歌颂他们从军报国,建功立业。诗人们在写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时,把自己的感情直接抒发出来,既有英雄气概,又有儿女情长,极尽悲凉慷慨,缠绵宛转之情。如,高适的《别董大二首》(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它以真诚的情谊,坚定的信念,为灞桥柳色、渭城风雨涂上了一层豪放健美的色彩。正如唐殷的《河岳英灵集》所言:“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正是诗人内心郁积喷薄而出,才把临别赠言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又能用如此朴实无华的语言,铸出这样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而宋诗则善于用典,黄庭坚就是其主要代表,如他所写的《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全诗四联八句,几乎句句用典,内涵丰富深沉,以故为新,把对朋友的思念和关心,以及不平之鸣,怜才之意,蕴含在诗句中。
第三,唐诗语言优美、华丽、清新、和谐,而宋诗往往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字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如,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从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艺术境界,如开篇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就勾勒出一幅春江在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其中,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语言优美、清新。又如,最后两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作者用艳丽的语言把思念之情、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在一起,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而宋诗的语言特色则被称为“散文化”,它“以文为诗”,“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比如,宋代大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一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开篇两句,描绘了感性形象,给人以美感,但后两句笔锋一转,讲道理,发议论,有疑问,有回答,形似散文,颇有“理趣”,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诗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81-02
诗言志,歌咏情,分析古典诗词思想感情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近几年出现频率较高。在高考复习中,教师对此应该给予足够重视。笔者就这一问题有关方面谈几点肤浅看法。
一、辨别古典诗词题材类型,分析其思想感情类别
学习古典诗词,首先辨明其题材类型。古典诗歌的题材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送别诗、写景诗、咏物诗、怀古诗、行旅诗、思乡诗、闺怨诗、咏事诗、边塞诗等,也有行旅诗、边塞诗与思乡诗相互兼属的情况。读古诗词应认真把握题目,从中可以看出其题材类别和主题类型。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丰厚的情感内涵,就所表达的情感而言,常见有以下几种类别:1.抒写个人际遇、感怀,宣泄伤时、离乱之情,如杜甫《春望》、杜牧《题木兰庙》;2.抒写作者报国之志,表现忧国忧民之情,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陆游《示儿》;3.描述人物羁旅行役,抒发客心思归之情,如刘禹锡《秋风引》、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咏史怀古,寄寓盛衰无常之感,如刘禹锡《乌衣巷》《石头城》、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题乌江亭》;5.描摹事物独特风貌,寄托诗人个性情志,如李商隐《蝉》、杜荀鹤《小松》、储光羲《咏山泉》;6.追怀亲友昔日情态,挥洒诗人缅怀之情,如苏轼《江城子》、陆游《沈园二首》、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7.描述亲朋离别情状,抒发诗人依依别情,如李白《赠汪伦》、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高适《别董大二首》、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此外,最常见还有一类古典诗歌,即景生情,抒发诗人生活杂感。这类古典诗词以描写景色为主,流露出诗人不同的情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山水田园生活的悠闲,如王维的《山居秋暝》;2.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的《扬州慢》;3.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4.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5.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6.借古讽今的感叹,如杜牧《泊秦淮》《赤壁》。
二、抓住诗词内容的六要素,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读懂一首诗词,必须从整体上抓住诗词内容的六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景、何情(何理)。以王昌龄《送魏二》为例: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仔细推敲,从“橘柚香”看出,这首诗所写时间是清秋,地点是江边的楼上,人物是诗人和魏二,事件是送别,景物先是江边楼上飘散着橘柚的香气,接着江风吹雨进入渡船,使人心境感受凄凉。即使学生不知道这首诗写于诗人被贬谪龙标尉时,从字面信息也可以看出诗人抒发依依惜别之情。当然,把握一首诗词的思想感情,不仅准确分析字面信息、隐喻用典,还要把握字面背后隐含的信息,知人论世等。
要仔细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应掌握分析诗词思想感情的方法。笔者认为,学生在考场上应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找出集中表达诗人情感的句子。很多古典诗词往往有一些句子集中表达思想感情,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或志趣愿望的告白。一般而言,集中表现诗人情感的句子往往在诗词的最后,所谓卒章显志。如王维《山居秋瞑》最后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直接抒发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
第二,抓住古典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古典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那些描写动作或心情从而集中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往往就是“诗眼”,是分析该诗词思想感情的钥匙。当然,从“诗眼”入手,分析诗词的思想感情,注意不能以偏概全,而应全面审视诗词所表达的诗人最主要的、核心的思想感情。
第三,抓住小序、注释中有关信息。高考诗词鉴赏试题,常以小序、注释的形式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缘起与经过,以及解释词语,提示解题思路等,是考生分析诗词思想感情的抓手。利用小序、注释解读诗词文本,不可胶柱鼓瑟、生搬硬套,应当结合平时备考积累的一些知识。如南宋的诗词会涉及到收复失地、报国无门或抗战到底等方面情感。
以《春日》为例,具体说明如何运用以上三个步骤及方法。
春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要理解“幽情”内涵,先找到相关的句子,再从字眼上推断,首联“韶光匆匆”“落花风”暗示惜春之情,尾联“无赋招魂”“且排春句”暗示诗人的忧虑,从本诗后两联可以确认诗人的核心情感,是针对国家命运、个人前途所抒发的情感。然后结合注解加以确认,其中注解①暗示本诗对南宋衰微的感叹。由此可以确定,“幽情”在本诗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诗人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
除了以上三个步骤之外,描写景物“冷”“暖”色调、选取的意象、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引用典故的含义等,都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不可忽视。在高三学年复习训练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注意记住常见的古诗词典故的含义,分析古典诗词所用典故的情感内涵,应注意联系全篇内容来理解。
三、比较两首诗词不同情感,注意诗词表达思想感情的特点
这类题往往是两首诗词中的情感相同,但成因不同;有时看似情感相同,实则不同。所以,答这类题时应认真分析感情或感情变化的成因。例如:
村居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要认真比较两首诗歌不同情感,应研究诗人情感因何而起。第一首诗的情感是由水、陂田、竹篱、榆钱落、无人卧、寒鸦等触发的,描写的是一幅由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景物构成的秋日村居图,表达了诗人悠闲、平静又略带清愁的心境。第二首的情感是由草长、莺飞、杨柳、儿童、纸鸢等春天景物引起的,描绘的是一幅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的“乐春图”,全诗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表达了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要求学生分析古典诗词思想感情时,应注意中国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的几个特点:1.多为含蓄表达,很少直白表达。我国古典诗词大多数通过描写景物、叙述事件、运用比喻、借用典故等方式,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很少不加修饰地直接抒发思想感情。
2.情感多为复杂丰富,很少单一。一个诗人有大体稳定的创作趋向和风格,也不排除个别作品有特殊风格。例如:杜甫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他青年时期创作的《望岳》体现了“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又如:李清照是南宋著名的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放之词。
3.情感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要分析古典诗词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和过程,不能抓住一点,不顾其余。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中感情就经历了由幻想游仙超脱凡尘而转为热爱人世生活的过程。
一、多媒体的运用,激活了学生,营造了气氛,激发了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浓厚的兴趣下,学生才能专注于学习。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春》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课文情境中去,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感受朱自清的散文《春》,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的运用,激活了老师,有效突破了重、难点
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
我在教学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曾使用过这样一个CAI课件:课件一开始,就用大屏幕投影出一幅画面:在塞外的大沙漠上,漫天的鹅毛大雪伴着呼呼的北风扑面而来,把“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景象由远而近展现在学生面前,营造出凄凉、感伤的氛围,很好地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而接下来又一张“千树万树梨花开”特写的幻灯片,犹如一股“春风”,一扫前两句的凄凉之象、颓废之气,借奇景来突出天气的奇寒,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唐代戍边将士的艰辛。紧接着,屏幕出现一段文字材料,介绍盛唐边塞诗及诗人,作者生平及诗的写作背景。学生对诗有了感性认识之后,紧接着就播放一段配乐诗文朗诵。我们知道,在古代,诗词都是用于吟唱的歌词,其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平仄的搭配读起来朗朗上口,能让人感受到其中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别致的节奏美。而我们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授课模式只是单纯地靠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练读,往往难以收到这种效果,因为我们师生的语音多少会受到个人方言语调、个人音质、音色的局限,距离我们课件所选取的专业播音员的朗读水平有一段差距。当学生听到课件中播音员那雄浑有力、抑扬起伏、顿挫有致的激情朗读时,很快就会引起听觉上的共鸣,此时,很多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轻声朗读,教师再因势利导,教学生把轻重音和停顿标出来再跟着练读,重复几次,使学生的听觉受到一种良性的刺激,既可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能较快进入作者的情感领域,接受情感的熏陶。这样还能保证让学生的“读”有相对的标准,经过长期的积淀,可以让学生把这种美的感受自觉地渗透到自己的语言中,以增强“语言美”。朗读环节结束后,我再播放几个画面进行课文讲解:一个画面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将酒桌上将军与武判官频频交杯、殷勤话别的画面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想象出他们话别的语言。让学生能充分体验在“奇寒”环境下依依惜别的挚情。最后一个画面是“轮台东门送军去”:将军孤身一人骑在马背上,惆伥地望着雪地上马蹄的痕迹,久久不忍离去……画面结束后,是几张有难度层次的练习题幻灯片。学生做完题目后,本节课的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这样以CAI课件为主线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得到了极大的享受,同时也为诗中所描绘的戍边将士的艰苦慨叹不已,更被他们的爱国激情所感染,很自然地会的产生报效祖国的崇高愿望,我想这就是诗人通过这首诗所展现的“心灵美”吧,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现美的平台。
三、多媒体的运用,激活了教材,提高了教学效率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诗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扩大,诗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更成为中考的必考内容。如何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成为我们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1.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古诗词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和意境之美,只有通过"读"才能领略到其中神韵。多读古诗词,能使学生在优美的诗歌语言和境界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多读古诗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学形象,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1.1读懂意思,体会其节奏和韵律之美,进而体会其思想感情。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掩饰不住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酣畅淋漓的"喜"让读者也喜笑颜开。再如《望岳》中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把自己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大志向与雄奇苍莽的泰山合为一体。而王维的《使至塞上》,通过描写大漠风光的壮美苍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戍边将士生活环境的恶劣,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感及戍边将士的爱国之情。
1.2抓关键词语。如杜甫的《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之句,句中的"碧草"、"春色"、"黄鹂"等,都是写美好景色的。但一个"自"字,写出了碧草无人观赏;一个"空"字,点明了黄鹂的白白歌唱,这两个字表现出浓重的凄凉孤寂之情,因而春色也就不再是美好的了,所以就不能认为这两句写的是春天美景。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因为"在天涯"而成为"断肠人",相思之苦跃然纸上。
1.3由表及里,领悟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者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读者可以从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逆知诗人内心的情绪。如宋人雷震有一首《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远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是一首描写夏季山村风光的小诗。远山夕阳倒映在水草青青、碧波荡漾的池塘里。归村的牧童横骑在牛背上,自由自在地吹着短笛,虽然无腔无调,却也别有情趣。细细品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全诗清新优美,生活气息浓,是一幅优美的山村晚景图。而在这幅图中蕴含着的,是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山村风光的热爱。
2.品味诗词,体验语言之美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炼,可谓字字珠玑。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使春天一下子变得鲜活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敲",刻画出僧人夜归的画面。又如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和"入"两字,诗人将自然景物拟人化,写得勃勃生机,同时表示时令的更替,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之理。
古诗词的语言经常是虚实结合,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抽象的"愁"化为人人尽知的滚滚江水,令人感到这个"愁"是无法承载的。或者动静结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李白的《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还有雅俗结合的,如白居易《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用语通俗;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语典雅。不用雅,写不出江南之优美;不用俗,便失去了亲切感和独特的向往之情,可谓相得益彰。
3.把握时代,走进作者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