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姓名
***
性别
女
所在
教研室
软件工程
职称
副教授
从事教学年限
19年
类别
专业基础课
课程及章节
《C++程序设计》第六章继承和派生6.1基类和派生类
课程教学目标
掌握继承和派生的概念及其作用。
思政育人目标
告诉学生有很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课程教学设计
(请写出具体教学设计、融入的思政育人元素及实施过程,不够可另附页)
教学设计:
1、通过提问引出继承和派生的概念(3分钟)
问题:提到继承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想到的基本相似,先辈的事业、财产、革命意志、优良传统。之前看了央视百集纪录片《手艺》,介绍了我们国家的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皮影戏、捏面人、杂技、秦腔、等)以及他们的传承人,这些人自称手艺人,他们中很多人收入微薄,但仍然在坚持传统技艺的保护,同时还在不断的探索如何能让这门手艺在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不被淘汰并得以持续和发展,他们为推动社会凝聚共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重要作用。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的继承和派生就和手艺人所做的事情相似,传承古法技艺同时融入现代元素。我们在编写程序时可以通过继承的方式来重复利用原来写好的代码,减少重复劳动,提高编程效率。
关键词:建构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4-0095-03
Abstract:Intheinstructionaldesignofthenetworkcourse,"Principl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novationinthelearningsituation,collaborationlearningandtheattentiontolearners'individualdifferencesaspectsareinseparablefromtheguidanceofconstructivismtheory.Weshouldpayattentiontothecapacityandflexibilityinteachingdesign,andplanveryaspect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representedbythecourse.
Keywords:Constructivism;Principl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networkcurriculum;instructionaldesign
为切实提升高等教育质量,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要求“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1]2011年又实施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特点,同时借鉴信息技术教学的优点,实现二者的全方位整合,有助于增进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学习兴趣,而要开发出这样交互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网络课程,关键在于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为大家所熟知,在此不赘述。当今,随着信息技术成果的推广,建构主义所要求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得以实现,使建构主义理论不再囚于心理学家的象牙塔,而变为具体可行的指导方针,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有力推动了网络课程的建设。我们设计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同样离不开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
(一)学习情境的创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设计十分重要
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信息,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给学生提供亲自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这样的环境包括网络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学习情境创设越丰富,学习者对知识的构建就越多,学习成效越好,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越大。
(二)协作学习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具有促进意义
知识获得的过程是协作学习的过程,协作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信息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不同观点的交流、意义的最终建构,都不能离开协作。网络课程使每一个学习者都可以通过人际交流的软件工具阐释自己的看法,分享他人的经验,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
(三)关注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设计有指导作用
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认知和学习水平的差异,注重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习质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特点
网络课程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通过网络环境,使教师讲授更为生动,学习的内容更为形象,师生双向交流成为可能。《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相对传统课程来讲,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和自主性等特点。
(一)自主性
把“自主性”作为网络课程的第一大特征,目的在于凸显学习个体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打破了传统课程按固定线性呈现内容的方式,构建了知識结构的逻辑关系,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根据自身的需要或兴趣、爱好选择学习资源,并且可以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不必受传统教育学生在教室学习的机械惯例。学习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选择阅读文字资料、观看影视录像、在线留言等,并辅之以专家讲座、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这既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交互性
网络课程具有良好的双向传递信息的功能,学习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者,一改以往书籍、黑板、电视广播等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实现了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双向交流。教师通过网络课程本身的互动交流模块接收学生传来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调整教学计划或教学方法,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可以采取发送邮件或与教师实时聊天的形式接收教师传来的授课、作业和讨论等信息,也可以把教学信息反馈给教师。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留言板等模块讨论问题,提高学习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三)共享性
网络课程具有信息资源共享的特点,开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即可以利用校内优秀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借鉴国内有些高校教师教学经验结晶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资源,通过网络课程的分布式结构将其他高校优秀的资源超链接到自己设计的网络课程中,实现校外丰富的网上动态学习资源共享,为学习者提供便利。
(四)开放性
在很大程度上,网络课程能获得较高的赞誉正是在于它的开放性,是对传统的封闭教育的“限定性”的解构,教与学的主体、学习资源、学习的时间空间都是开放的,任何人可以随时在任何与网络相连的终端上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与交流,管理者能够方便、及时地进行网络内容与形式的充实、调整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网络课程的开放性要求:首先,教学活动过程开放。开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充分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必须坚持教学活动的开放性,保证最广大的学生享有最充分的学习权利。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来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入网络课程,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其次,课程内容开放。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及时吸收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设计以解决学习问题为中心,是一个复杂的、具有阶段特点的教学活动。要提高网络课程教学的实效,在教学设计中需注意包容力和弹性,规划好每个环节。
(一)课程分析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首先就要对课程性质、任务与目的进行分析。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对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讲授、讨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初道理,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提升学生在现有理论基础和时代课题的结合中做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设计中,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是进行网络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美国著名学者海涅克(RobertHeinich)曾指出:对学生的一般特征,即使作一些粗略的分析,对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也是有益的。[2]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习者而展开,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要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又往往根据自己的特点,以重建认知结构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因此,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生的一般特征、初始能力等方面的分析,了解学生的特征与风格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唯此,才能就如何选择学习策略、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的学习,促進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过程中有三个联系非常密切的环节,即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其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同时也是教学效果评价的衡量指标。教学设计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够使整个教学设计更加完善和有针对性。国内外教学心理学家布鲁姆、加涅等都提出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如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心因动作三大类教学目标,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由低到高分为若干等级的目标序列,如认知领域的六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为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奠定了可操作的技术基础。
确定教学目标一定要对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理论与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具体来说,教学目标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目标层层细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件的设计中,一定要将这些目标设计得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和学习进程,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明确自己要到达的目标,主动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教学内容设计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建设的主体在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它是按照网络教学环境的基本要求,把知识内容分解重组后,使其可以用网络教学的形式表达。教学内容既有广度,也有深度,进行内容设计时,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完成规定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的观点要准确、表述要规范,不能有半点马虎。要明确教学内容不能仅仅依据教科书来安排,而是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加工与处理。在对知识进行分解时,要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划分教学单元,在弄清楚知识点间逻辑结构的基础上,呈现出相对独立并完整的知识点。
(五)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环境又被称为学习情境,是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体。作为网络课程设计、开发的重要一环,起到保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作用。不同的学习活动需要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来支撑,设计者必须了解学习环境对学习活动支持的程度,力争使设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体现出丰富性、方便性、易获取性。建构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离不开丰富的学习资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提供了日益多样化的信息资源,但面对网上海量的信息,要想找到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势必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都是经过教师精心筛选出来的,既为学生省去了剔除无用信息的时间,又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相关知识。包括网站链接、参考书目、电子教案、作品展示及论坛交流等。
(六)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教学结构是指在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因素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结构,包括各要素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两个方面,具体指教学程序、教学步骤、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层次以及教学过程的逻辑关系。教学过程的开展取决于教学过程中的结构,而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恰恰要确定整个教学过程是沿着什么样的逻辑脉络进行下去的。与传统课堂相比,网络课程的信息是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呈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不懂的知识时,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重复再现来再次复习前面的内容;在网络课程中,教师与学生不是面对面地“教”与“学”,二者是处于分离状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以确认。
(七)学习评价的设计
学习评价的设计同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没有学习评价,“教”与“学”的效果就不能体现,“教”与“学”的过程也就难以掌握和控制。在网络课程中,利用好学习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主要运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方式。“形成性评价就是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评价”,“总结性评价指的是一门课程完成以后所进行的一个评价过程”[3]。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课后练习、在线答疑的方式进行;总结性评价重在测试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最终效果,以试卷测试为主。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设计更应该关注形成性评价设计,以便改善“教”与“学”二者的分离状态,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动力支持。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及时发现自己在网络学习中的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正,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一)构建课程思政与轮滑课程同向同行的目标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分析探讨轮滑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内涵,轮滑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团队构建及轮滑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监督评价等因素。如何挖掘轮滑课程教学的思政元素,实现由政治“点—线—面”一体的专业知识与思政体系轮滑课程,为培养“德、智、体、美、劳”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
(二)探索课程思政与轮滑课程相融合的有效途径
将轮滑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教学文件的制定、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的组织、师资队伍的构建及教学评价等融入思政元素。轮滑课程的全过程、教学因素、教学的整体构思要与思政内容的深度融合,构建轮滑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教学有效途径。只有从轮滑课程的教学过程入手,全方位体现和执行课程思政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才能真正实现轮滑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因此,首先应从教学设计入手,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每个教学环节,从课程设计上要体现德育教育规范和社会价值,从而实现专业目标、思政目标合二为一的有机统一。
(三)建立轮滑课程的思政教学效果监督评价体制
轮滑课程教学引入思政元素缺乏一定的经验与实践,由于没现成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借鉴,因此,利用原有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很难实现对体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评价,从而影响他们探索和创新轮滑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因此,完善相关的评教体系,把思政教育内容纳入评教系统,完善轮滑课程思政教学督导评价机制。由主管教学校长任组长成立教学评价领导小组,对全校进行思政教育情况的落实监督,督促和检查思政教育的落实及完成情况,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监督机制。构建体育教师从事课程思政教学的相关激励机制,只有建立好的思政教育奖励和激励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做好课程思政教育工作。
二、课程思政与轮滑课程同向同行实践教学的主要创新点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轮滑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天然融合。体育教育(PE)的基本宗旨与课程思政(IPC)理念具有天然的融合特征,两者结合创作性形成“PE-IPC(合作、竞争、团队、价值、品德)”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过程、理念和方法应用解决了轮滑课堂教学设计的若干“体育教育与思政元素融合”的场景,通过轮滑课堂教学形式,实现了课程思政与轮滑课程同向同行目的。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摒弃和秉持项目制教学,重拾和再造基础性教学。轮滑课程融入思政元素,转换为在情景式教学场景中推动学生自主参与自我学习,其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的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而是一系列的“技术教学、竞赛、团队合作、意志品质培养”的场景,并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素质拓展、翻转课堂”等教学环节,因此,更好地呈现了轮滑课堂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教学组织方法的创新
组内组间合作竞争,集体个人全力以赴。这种教学方法对传统体育教育中的教师传授体育相关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挑战。改变了轮滑课堂上体育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模式,即:先有任课教师结合本次轮滑课教学内容,设计活动情景和布置场景,然后强调教学活动中思政元素的作用,并说明活动的内容及注意事项,随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完成“队伍组建、人员搭配、装备配备、构思困境突破和解决方案”等环节,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
(四)考核评价的创新
以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融合,构建五位一体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轮滑课程的扩展评价内容。从“知识+技能+学习态度+思政元素+体适能”五位一体课程考核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评价方法上关注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淡化分数和名次,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将思政教育元素纳入教学评价中。评价形式上,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评价的综合评价形式。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轮滑课程同向教学与实践
(一)围绕课程思政目标设计轮滑教学内容
轮滑课程具有与其它课程不同的特点,在围绕思政课程目标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轮滑教学内容的安排,轮滑课程的理论体系构建,轮滑基本技术、轮滑基本战术,学生体适能训练的内容安排,轮滑社会暑期实践活动的规划等。发挥轮滑课教学在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非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性品格方面的重要促进作用,从而实现轮滑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融通、同向同行的功效。
(二)凝练思政元素的轮滑创新教学法
以轮滑教学内容为基点,把握轮滑教学规律,针对轮滑课程的教学环节,创新轮滑教学方法。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团队建设及翻转课堂教学使组内组间合作竞争,集体个人全力以赴,自然而然地切入思政元素,把思想价值引领融入各教学方法应用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教学方法对传统体育教育中的教师传授体育相关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挑战。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融思政元素构建轮滑教学评价方案
评价内容方面,在体适能、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及团队协作能力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充分融入思政元素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上关注学生思想意识动态,了解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淡化分数和名次,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形式上,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评价的综合评价形式,学生的体育成绩要充分体现轮滑课程思政内容。
(四)构建思政视域下的轮滑教学效果监督评价体制
以思政教育为引领,将评教体系纳入思政教育内容,体育教师的思政教学质量的好坏,通过校督导小组、教师互评及学生评价为准,课程思政教育纳入考评体育教师工作质量的主要依据,从教学督导介入方式为主检查思政教育的完成情况和实施情况。从发挥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方面入手,学校教育部门研究制定考评体育教师思政教育的激励机制,调动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思政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思政教育与轮滑课程同向同行工作。
(五)以思政为引领构建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新时代轮滑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树立轮滑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课程观,摒弃狭隘的:“思政说教”课[5],轮滑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设计、不是思政课,是轮滑课与思政教育有机的融合课程。轮滑教师除了具备厚重的体育专业知识外,思想政治素质要过硬,要有广博的道德素养和深厚的人文素质,在传授体育知识的同时,体育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会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
四、结语
探索和构建课程思政与轮滑课程同向同行教学目标和教学路径;了解课程思政与轮滑课程同向同行实践教学的主要创新点;探寻课程思政视域下轮滑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有效途径。将思政教育在轮滑课教学中全覆盖,建立轮滑课程的设计、促进教学要素、教学过程与思政内容的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轮滑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晓华.微生物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1(7):92-94.
[2]卞泽阳,戴喜.课程思政改革下经济学课堂教学设———在线教学的新情镜[J].科教文汇,2021(5):118-120.
[3]叶雨婷.课程思政:把“我要告诉你”转变成“我想学什么”[N].中国青年报.2020-06-15(05).
[4]邱斌.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武术课程同向教学设计[J].武术研究,2021(1):61-63.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科技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的主要授课内容包括市场营销概念解读、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消费者行为特征分析、目标市场选择战略和市场营销策略等,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我国市场规律、了解我国市场秩序,并能够用上述理论进行市场调研、解决实际问题。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所有课程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这是根本的、基础的、不可动摇的[1]。在此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及专业素养。
1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教学问题剖析及思政元素挖掘
1.1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教学问题剖析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的课程。虽然市场营销理论引入我国已有三十多年,但是目前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依旧存在教学模式陈旧、教学目的不清晰、实践教学机会少、教学理论不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2]。在从事市场营销教学工作的四年时间里,笔者通过访谈学生、教师互评、采访专家等途径了解到,仅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市场营销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1教学案例陈旧,缺乏吸引力案例教学法是市场营销课程中被普遍认同的有效教学方法,优秀的案例对于学生理解理论、应用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而言市场营销学课程中应用的案例多为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案例,虽较为经典,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陈年案例一方面难以适应当前市场规律,另一方面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
1.1.2缺乏市场营销基本理论与本专业的结合市场营销学是管理学下属学科,是众多专业的必修课程。教师在讲授市场营销课程时,需要将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与本行业的实际情况融会贯通。但是由于目前很多讲授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师缺少行业工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较少结合专业特点和所属行业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对行业市场认知缺乏,专业认同不足。
1.1.3对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不足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尤其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言,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3]。在目前市场营销学授课中,教师对理论的讲解是较为成熟的,但是学生缺乏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机会。最终,学生仅掌握了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相关应用操作技能缺失。
1.2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对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之后,众多教师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可以将这些要素总结为对家国情怀的弘扬、对个人品格的提升以及对专业素养与科学精神探究三方面。其中对家国情怀的弘扬包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等,对个人品格的提升包括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等,对专业素养的提升与科学精神的探究包括建立专业认同、坚持学术诚信、具有批判精神等。
2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设计
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同时,教师也需要将这些元素整合并自然融入授课中,使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进而实现最大效用。市场营销学课程一般以案例引入、理论介绍、学生讨论、理论总结作为授课思路。将思政元素与上述四个阶段进行融合,便能够形成一个关于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范式。
2.1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案例引出理论
案例在市场营销学课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而优秀案例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能让学生产生真实的共鸣,其思政教育效果远甚于单纯的说教。[4]将思政元素融入案例中是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的第一步。在选取导入案例时,要能够融入思政元素,例如优秀国货品牌营销示例、国内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优秀人才、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企业以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外优秀企业营销案例,都可作为导入案例。另外在案例的选取方面要注意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引入优秀的具有时代代表性的案例。
2.2结合旅游市场现状讲解市场营销学基础理论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课程,作为营销者,必须了解围绕顾客关系管理和伙伴关系管理的微观和宏观因素[4]。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不能单讲理论不谈实际,而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发展的趋势、了解与行业发展有关的相关政策、分析游客行为特征的变化等,并能够将这些趋势和变化应用到课堂中,改变单讲理论不讲实际的授课方式。为此,教师也需要以身作则地走出去,多与行业接触,了解行业前沿及企业用人需求,培养行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例如,在“产品策略”这一章中,可以将旅游服务这一无形产品与有形产品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旅游行业及旅游产品的认知;在“渠道策略”这一章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旅行社销售渠道与目前OTA销售渠道的不同等。2.3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市场营销学始终强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另一方面,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导这一观念深入人心。这两点都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契合。因此在进行市场营销学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指导,多采用项目式教学的方法,通过翻转课堂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例如在市场调研相关章节,可以安排学生自主选题,深入市场进行调研,并展示自己的调研成果。
2.4将营销道德作为升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市场营销学是将人置于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考验人的品质与职业道德。[5]尤其是网络营销飞速发展的时代,种种不良营销行为涌现,使大众对营销的误解不断加深,甚至学生在学习市场营销时也会带入不良营销的观念。但是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所用的大多数主流教材中,仅提及市场营销观念中的社会营销观念时,会对营销道德的内容进行讲解。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树立营销道德成为授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可以在每节课后对课程内容进行升华。例如,在竞争策略中强调公平竞争、反对恶意竞争,产品策略中强调产品质量是营销的基础,沟通策略中反对虚假宣传等不端营销行为等,以此引发学生对营销道德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项波.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4):153.
[2]马晓燕.高校市场营销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评《市场营销学》[J].学术论坛,2015(4):178.
[3]谭娟,龙桂杰.基于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7(5):87.
[4]缪小莉.浅议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J].教育经济,2019(10):116.
关键词:课程思政;成果导向;能源化学工程;教学;电化学催化
1电化学催化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1.1课程内容
《电化学催化》为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专业特色课程。本课程在物理化学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电化学科学的发展,重点介绍电催化基础和重要电催化过程两部分,内容包括从纳米结构、表面结构、电子结构出发认识电催化过程和催化剂材料的性质,到电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从电催化还原基础,到电化学固氮、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以及光电催化、燃料电池等电催化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催化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电催化技术的应用,了解电催化科学的前沿方向,初步培养学生具有应用所学基本专业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1.2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将课程思政引入电化学领域专业课的研究已见报道。然而,在“电化学催化”这门课中几乎未见报道,这主要是由于一些问题所导致。常见的如下:(1)一些专业教师对如何把课程思政引入电化学催化这门课还是一头雾水,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同时,传统教学方法也侵染了部分教师,会出现教书和育人相脱节的现象,忽略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2)“电化学催化”现行教材内容缺少思政元素。目前出版的“电催化”教材主要涉及电催化原理、特征等基础理论以及重要的电催化过程部分,材料多偏重科学理论知识,没有鲜明的思想政治内容,更缺少电催化领域一些人文精神的灌输。(3)教学方法还是以前的多媒体教学,“电化学催化”课堂设计参考的常见方式为专业理论知识讲授,缺乏对学生社会责任、价值观的教育,对思政元素的探讨和发现需要加强。(4)课程考核形式没有多样性,无法证明“课程思政”的关键性。目前,“电化学催化”课程考核形式为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课程各部分知识点的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欠缺,而上述能力的考核过程中无法体现课程思政的存在。
2在电化学催化课程引入思政的初步研究
就如何把课程思政引入电化学催化课程,本文将结合“电化学催化”的教学内容,探索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把思政内容由浅入深地添加进去,初步研究思政的可行性。
2.1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
以“电化学工程”教材中的内容为例,结合课程思政目标,梳理教学内容,从中挖掘可以切入思政教育的元素和思政案例(表1)。《电化学催化》基于课程思政进行了教学内容的调整,仔细梳理和挖掘“思政元素”,思政内容的引入主要采用案例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接受度,润物无声地同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
2.2探索多元化课堂设计
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采用实验型教学、提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进行教学。将上述梳理的思政内容通过历史纪实、新闻资料、图片和视频等信息资源呈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互动,课后引导学生继续对课中思政内容进行反思和拓展[4];同时在理论引导的基础上,关键电催化体系要让学生亲身参与设计催化剂的实验,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跟随老师做一些基础性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在催化剂制备、性能测试及数据分析方面的引导与实践,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得到了很好的升华,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另外,要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网络课程资源学习有机融入现有的电化学催化线下课程教学模式中,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丰富思政教学内容,促进师生结合时代热点案例进行思政讨论,提升教学效果[5]。在实践环节中,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催化公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2.3考核思政效果
本门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的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40%,含课堂问答、实验操作、线上证书获取等;课堂问答主要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催化剂产业的发展历程,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实验操作主要通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工匠精神。线上学习主要通过学生在慕课上观看一些相关视频,弥补课时量不够的缺点。期末考试成绩占60%,采用闭卷形式。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思政目标,将思想政治素质评价融入课程考核的每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关注和重视课程思政,分别从专业技能和思想两个维度综合评价教育效果,形成思政育人合力,使学生能力和思想同步提高[6]。
3电化学催化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实践反思
3.1分清内容主次,注意教学技巧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学模式要主次分明,必须是以专业知识为主,思政教育为辅。教师要明确专业知识的关键性,同时要使思政教育扮演辅助角色,这一系列定位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如一。在教学安排中,仍要突出电化学催化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标,避免思政内容反客为主,占用专业知识的教学空间。要让专业知识作为载体,以思政教育为催化剂,使学生主动学习这个“过程”高效而持久的运行。因此,在引入思政教育时,教师也要注意运用合适的方法和技巧。不能生搬硬套、毫无章法地加入思政内容,而要与专业知识这个载体互相依托、互相促进,在中国故事、人物事迹、社会热点、历史事件、经典案例、身边案例中寻找专业知识、思政教育、学生情感三者的交融点,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且印象深刻,使得电化学催化课程思政教育有内容、有温度、有趣味,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电化学催化课程思政实施的行政辅助
为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工作,要重视高校层面的支持,学校要从制度、经费等宏观层面支持和帮助专业教师,保障思政教学常态化、课程思政工作的顺利实施。学院、教研室需要严格执行上级的部署。通过举办教学竞赛、课程观摩、教研室研讨等形式,为调动专业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绩效奖励,减少一些专业知识教学的工作量。
3.3丰富《电化学催化》课程思政的评价方式
为了丰富评价形式,可以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学生参与评价思政在这门课教授过程中所起到的效果,这样可以通过学科交叉,提升思政内容和方式的不足。课程评价的时间可以不限于一学期,通过跟踪教学,观察和记录课程思政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对于电化学催化这门课来说,适度的实验教学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到前辈在这个领域奋斗的艰辛,在实验过程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把学生塑造成有理想、有担当和善于团队协作的人。
3.4以创新创业为引领,产教融合
为了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专业支持,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优势,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课程组应积极配合创新创业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工作处、团委等部门,一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融入“电化学催化”课程教学,为学生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选拔学业优秀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支持,实现优势互补。
4结束语
关键词:思政教育 教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141-01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必修课程,它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方法之一。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在不断地加强和改进之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有许多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十分重视思政教育,作为一名高校思政教师,如何能够提升和改进思政教育和教学方法,做到不仅完成学校交给我们的任务,还要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优化教学过程,才能担负起这份沉甸甸的职责。
我国一直在教育上付出诸多的努力,并在不断地进行深刻的变革,从中小学开始,再到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课程改革,都预示着我们进步的决心。本文就思政教育的部分教学因素展开讨论,旨在提高教学方法,增强思政建设。
一、思政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
思政教育涉及范围很广,《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十分注重理论性和实用性。大一新生开设这门课能够了解什么是大学生活和人生发展,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继续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增强法律意识和树立法制精神起着积极意义。众所周知的《基本原理概论》,它是涵盖自然、社会、人类思维最一般、最抽象的科学,通过对基本原理的总结和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基本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让学生了解从1840年开始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人们反抗外国侵略,探索救国道路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中华民族不断奋斗的历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包含了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等等。
二、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有一点不置可否的是,很多大学生都认为思政课枯燥无味,没什么用,只要考试通过了就可以了。完全没有把它重视起来,只注重自己专业课的学习。再加上很多思政教师基本以封闭式课堂教学为主,很少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当然这里也存在许多客观因素,很多专业类高校对此重视程度不够,不肯投资,很多教师只能通过网络下载有限资料,闭门造车。还有一些教师不热爱教学,只是单纯的完成教学任务,从没有想过对教学内容的提高,简单利用互联网下载教案,死搬硬套,为图省事用电子教案代替手写稿。这样做导致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总是由于考试被动学习,完全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更加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这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加大思政教育改革步伐
我身边曾经有位老师语出惊人,她说没有枯燥的课,只有讲得枯燥的老师。因此我们应该对该专业付出真心、对课堂付出真心、对学生付出真心。
1.教学目标改革
要积极寻找思政教学课程的改革方法,在平时的教学设计要突出该课程实用性、教育性和创新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譬如我校在同一年级中有普通高考的学生和专职院校的对口生。他们的基础差距很大,不能简单的用同一种教学方式灌输,这样效果极差,很多对口生都无法跟上进度,这样会导致厌学情绪,甚至完全放弃。所以,我们需要结合他们各自的特点,灵活改变教学目标和计划。
2.教学形式改革
有句话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国家传统的教学大部分都比较刻板,当今世界如此飞速地发展,教学也应该随之赶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他们的特点探索思政教育的瓶颈究竟在哪里。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改善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热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教学方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既有既定的共同目标,采取的方法又要形式多样。充分展现教师的专长,这需要我们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建设,勤下功夫、多看、多想、多动手。夯实专业知识,博众家之长,提高专业技能。要想具有创新性,首先要扎实基础,丰富的知识量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必要前提。没有基础,也就无所谓创新。
在课堂上要灵活把握,严禁自己唱独角戏,要与学生互动起来。寻找学生喜欢的话题和案例进行课堂讨论。有必要的话让学生站到讲台上来,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也锻炼了胆量。课上让学生多摘抄、勤积累。毕竟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让他们在大一的时候就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这样有利于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而且也有助于课下的复习。
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向着这个目标努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只要稍加引导,便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采用实践教学,给学生布置一个课题,然后分组下去寻找资料,选取其中代表上台进行讲授。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加强团队协作的能力。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又会增加课本外的知识,而且学生在寻找案例时会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更易于接受。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心态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这需要我们青年教师在日后的改革中找到切入点不断地努力,优化自己才能优化他人。
1“参与式”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1“参与式”教学对于思政课程本身的意义。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知识传授强调的是知识灌输,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重点的包办式教学[1]。而这在无形中弱化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对于课程内容缺乏理解认同,其真正教育需求无法得到回应,预期教学效果更是难以达到。而“参与式”教学则尊重并突出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提倡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情景重现、互动讨论、微课呈现等创新性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学生从灌输式教育中解脱出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意见提出、经验总结等各方面参与到思政教育过程中来,既激发了学生潜能,提高了其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也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创新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与教育主体的满意度、认同度。1.2“参与式”教学对于学生主体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具备政治性与意识形态性[2],是当下我们培养青年一代的重要渠道工具,但政治性质较强的思想教育工作往往在实施上过度追求学生的理解与服从,却会忽略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学生思想及其个体多样性、教育主体作用的发挥等。因此,提倡“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沟通、交流、讨论、协商甚至参与改革与决策,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发声、深入思考,从而真正实现其教育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认同度更高,更容易摆脱之前被动学习的功利心态,会更容易理解讲授内容,更有利于将知识内化升华,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于个人成长及社会发展大有裨益。1.3“参与式”教学对于课程教师的意义。“参与式”教学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单向教学情况得以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随之增加。但强调学生参与,突出其主体地位并不是说教师的作用就被削弱了,“参与式”教学的真正实施同样需要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和特点的基础上,把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教学的针对性[3]。同时也要求任课教师注重实现教学方法上的创新、革新,注重发扬教学民主,在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新媒体,通过案例教学、情景再现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接受质疑、广泛研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而这些改变提升均有利于任课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知识内容的更新及更好教学效果与成果的获得,有利于其自身发展提升。
2“参与式”教学具体实施途径与实现形式
2.1参与课程教学设计。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及讲授均由教师独立完成,整个流程独立且基本不需要学生参与,仅在课程的考核及评价阶段需要学生的参与反馈,实效性和满意度均不尽如人意。而“参与式”教学模式,其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的,从始至终强调学生参与。而课程教学设计环节,作为教学历程的初步构想,框架构建合理才会有更高的质量。让学生参与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师共同商讨教学方式、上课形式,让教育主体来决定要学什么、要怎么学,是对传统教学设计的一大突破,体现了对学生的充分尊重,让他们能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考量课程教学意义,真正激发出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与自信。这样的课程教学设计才能汇集教师与学生合力,才是较为科学完整的,也方便及时发现和解决课程教学相关问题。2.2参与课程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是整个教学环节的起始阶段,也是顺利开展“参与式”教学的基础。有效的教学离不开课前充分的准备过程。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得到重视,备课不单单再是教师独有的专利。学生参与教学准备,主要内容包括:课前深入研讨确认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明确教师及学生双方各自需要负责的工作及任务、明确课程中学生参与教学的具体形式与授课形式、制订细致计划、准备相应多媒体或文字材料等。这些步骤的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参与能力,也有助于树立其参与信心。在此阶段,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需贯穿于整个准备过程,便于教师根据教学及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有助于解决传统思政教学中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不符甚至相背离的矛盾,而对于学生而言,备课环节的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提前进入思考与学习状态,更能够尊重学生实际学习需求。2.3参与课程教学实施。教学实施阶段是整个思政课程“参与式”教学的关键环节,课程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实现、教学效果是否可以达到预期都有赖于该环节的实施运行。该环节中教与学双方要细致考量教学的实施与控制、具体授课形式(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分组讨论、时政教学、实践教育等)的灵活运用、学生互动环节的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实践环节的积极拓展、班级授课的规模与形式(小班授课、个别化教学等)内容。实施环节学生有效的参与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政学习积极性,便于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参与实践,科学提升各方面动脑、动手能力。2.4参与课程教学评价。任何课程都离不开科学的总结与反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最终环节,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个环节一般包括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与总结和教学过程的反思与反馈。对于思政教育传统教学,以往的教学评价或考核以考试为主,侧重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而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情感认知、问题反馈等则没有过多涉及,因此总体的课程教学评价并不十分准确且缺乏总结、反思与反馈。“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包括评价标准的制订、评价主体的明确、评价形式的优化、评价内容的多元、教学效果的反馈、过程问题的反思、意见建议的提出等,有助于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的情况。同时,针对传统教学评价模式的优化改善,如调研、谈话、网络测评等多种新评价手段的应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评价的直观性及有效性,从而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具体教学的实施及师生互动。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元素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的有效途径,当代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栋梁之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国家为了更好地推行思想政治教育,特提出了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十几岁的年龄,这个年龄段正处于青春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个时候要对学生做好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健康、健全地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课程思政”的提出能够更好地践行教书育人的理念,把专业课堂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丰富精神世界、掌握专业本领。在“课程思政”新教育方法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加快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以应对今后在工作中会遇见的各种问题和复杂场面,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发展和新要求。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形势
自从“课程思政”新教育方法实施以来,我国各大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地学习和推进,其中成绩最为突出的是以上海为代表的高职院校,他们设计了一系列的课程,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好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中的市场营销课程也要积极学习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特征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极大地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高职院校的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更多,他们接触到了大量正面或负面的消息,对他们的生活与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与思想特征。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偏科比较严重,平时不喜欢主动学习探讨学习方法,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而且还存在厌学、暴力、早恋等不良现象,甚至有一些学生整日沉溺于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这些学生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处于叛逆的状态,思想不是很成熟。2.外部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一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型人才,能够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二是,现在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获取信息也非常方便,在这些信息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青年学生涉世较浅,很容易被迷惑和利用,影响其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形势
高职教育是我国层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专业性人才,成为助力国家建设的能工巧匠。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主要是为商贸零售专业培养复合型、实用性的人才。该专业的学生需掌握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等知识,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市场商贸也呈现出新的形势,对商贸零售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人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都比较高,线上经济非常火爆,市场营销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投放人群也越来越精准,需要专业型人才来进行营销。现在网络信息非常杂乱,负面的信息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但是学校并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此而阻碍学生接触网络,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分辨网络信息,多利用网络学习有益的知识,并了解线上营销,通过自己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来服务单位和客户。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教学意义
市场营销是我国高职院校商贸专业的基础课,学好市场营销课程能够为学生打好理论学习的基础,对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进修具有较大的作用。
(一)市场营销是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教学基础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主要涵盖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内容,学校应该培养学生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服务理念,充分的掌握营销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商贸零售专业的学生还要具备良好的个人信誉和职业道德。市场营销课程都是与经济和市场相关的,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积累实践经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需要时刻关注国外和国内市场的宏观经济环境,并根据市场变化趋势来判断未来的市场走向,以此来开展市场活动。新时期的营销活动需要借助网络和新媒体的力量,积极开展营销活动。
(二)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是我国各大产业发展所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态势越演越烈,尤其是在网络营销非常火爆的今天,虚假营销、恶意竞争的事件层出不穷,把营销市场搞得乌烟瘴气。高职院校一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避免出现虚假营销、恶意营销的现象。课程思政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也学习正确的观念,让学生拥有民族自信、道路自信、专业自信,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更好地为单位和国家做出贡献,这也是课程思政的意义和价值。高职院校把课程思政运用到市场营销课程中是有其目的和意义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以应对纷杂的市场环境。
(三)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与思政元素融合激发学生兴趣与充实价值观
一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以往的思政课都比较单调,教师空讲理论,学生机械记忆,甚至很多学生逃课或者不听课,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教育部门推行“课程思政”后,教师把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学生可以在一门课堂上掌握两门专业内容,学生更愿意学习和接受。教师还可以多组织营销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知识,积累实践经验。二是市场营销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十几岁的年纪,这正是一个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将更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同时教师也能够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真实观点和想法,如遇到错误的思想还可以进行及时的引导。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思政元素融合的途径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呈现腾飞式的发展,全球新商业模式的发展正在冲击我国的市场营销模式,在这样复杂的态势下,我国市场营销一定要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和需求,并且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方向。
(一)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中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非常符合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一种全新的、高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课中施行“课程思政”是要把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巧妙地结合,形成教学的协同效应,学校应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己任,任何时期都不能有所放松,要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市场营销课程除了要教会学生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培养其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服务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拥有自信和积极的心态,这也是课程思政的目的和意义,一定要让学生避免恶意营销、虚假营销等违法行为。
(二)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中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时一定要多结合社会热点和国际经济形势,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课堂更有兴趣,还能够让他们了解社会动态和经济形势,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这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随着我国国力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校一定要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今后在面对经贸工作时才能从容不迫,积极社交。市场营销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有效,例如消费者分析模块可以让学生通过“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三)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将市场营销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要进行思政方面的创新,让学生产生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市场营销类课程。教师还可以利用好网络技术和APP,在通信软件上群发课程信息,发挥手机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
(四)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过程评价中
高职院校想要尽快推行“课程思政”就要把该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师评价体系中,以此来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教师要将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点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结合知识点越多越巧妙,评价分数就越高,同时还要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对教师进行考核。“课程思政”还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把组织活动也纳入到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
[参考文献]
[1]刘秋,李春婷.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析———以市场营销学课程为例[J].公关世界,2021(8):63-64.
一、教学目标的重新界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是灵魂。具体、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是讲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他认为,由于职业本身具有双重意义,与之相应教育也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职业包含着对己谋生和对群服务的作用;另一方面,职业又适应了社会分工制度和人的发展差异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目的并不仅仅限于“个人谋生”,而且更重要的在于“服务社会”、“增进生产力”,“尽其对人群的义务”。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针对性、科学性就是真正将职业教育的目标与课程自身特色,课程优势结合到一起,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关键在高素质,基础在技术技能,这两者缺一不可,紧紧围绕“高素质”不断满足国家层面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满足社会层面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满足个人层面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我们可以结合思政课程,将“三种意识”具体化为“四种素质”,这四种素质可以概括为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职业素质。其中政治素质是方向、道德素质是基础、法律素质是关键、职业素质是根本。教学目标具体化、明确化可以更好的优化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
二、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
围绕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将现有的思政类课程进行了重新的整合。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我们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形成了不同的专题,以期更好的体现工学结合模式:
在现有课时紧张的情况下,本着“实用、活用、够用”的原则,将教材内容凝练成八个专题,但每一个专题又不仅仅是教材中孤立的某个章节,而是对现有思政课所包含的几门课程的很多知识点的提炼。其中包含了《基础》《概论》两门主干课程,也包含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形势政策》等课程的内容。这样一方面结合了学生的实际,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很好的结合了工学结合的模式,专题内容的选择,知识的扩展,实践活动的拓展契合了工学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中做,做中学。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按照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力求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灵活,高效。做到有创新性,针对性。一是采取互动式教学,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情境式、设疑式、探讨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习积极性。事实上,现在的90后大学生非常关注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希望能通过参与课堂教学与同学、老师分享自己的见解。比如说,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在讲授“大学生应该主动提高职业素养”这一知识点时,就曾组织学生对当前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从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上的遇到的问题等。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我们还进行了访谈式教学的有效尝试,即改变课堂组成,每一个专题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现实的需要,邀请不同的参与者走进课堂与任课教师一起进行访谈式教学,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有一种参加电视节目的感觉(类似于上海大学顾晓英老师主导的“大国方略”教学),不同在于我们的邀请对象更加灵活,不仅仅局限于教师,专家,这里的课堂参与者既可以是本校的老师,其他年级系部的学生,毕业的学长,甚至可以是学校的工人师傅,学术有专长,术业有专攻,一改以往教师对学生的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的真实感染力。二是加大了案例教学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和举例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强化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突出思政课的职业性特色。三是开设“书记主任论坛”和“学生论坛”配合学生社团建设,使思政课更好的大众化,“接地气”四是团队学习模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任课班级内组成多个团队,大班教学,团队完成。五是差异教学,思政课教师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时还应当应因材施教,尽量增加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增加和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案例,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针对性明显。六是拓展网络教学的新思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拓宽思政课外延。建立高职思政课网络课程平台,将课程的课件、视频、案例、图片等资料上传到这个平台,学生可以随时浏览学习,并通过网络留言等方式进行师生互动交流。此外,教师可以运用微博、QQ、微信等时下流行的社交工具,加强跟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引导。借助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学习动态,对学生在课后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解答和引导,把思政教育落实到“工学结合”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这样既延伸了思政课课堂又拉近了师生关系,可谓一举两得。
四、教学考评体系的构建
衡量课程教学的效果的重要标准就是“实效性”。 “工学结合”模式下,专业课程考评可以通过知识技能性考核进行有效评价。但思政课截然不同,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职业素质共同构成的“高素质”单凭技能、知识性考核,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实现考核目标的。教学要善始善终,一个好的考评体系至关重要。新的职教目标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思政教学的直接成果是精神成果,评价的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态度、精神等。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学的考评体系必须体现标准化的评价指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过程化的评价结果。
第一、制定科学的、可行的思政教学评价标准。依据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并尽量的将评价指标量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第二、加大实践成绩所占权重,更好的适应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第三、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评等方式,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多信息的汇总使评价更为真实和客观。也可以综合听取班主任、辅导员、实训基地指导教师、社会实践企业单位、社会调查单位的意见。甚至可以在学生进行企业下厂锻炼过程中将评价权直接交给学生实习所在的企业、工厂、班组。使得思政课教学尤其世实践教学的评价真正与企业一线相连。第三,注重过程性的评价结果。过程性评价不是将思政教学的作业、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更应该关注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的感受、体验和反思,综合考虑学生在思政教学及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作为重要的衡量依据,将其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更为全面、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