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工程专业课范文

化学工程专业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工程专业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工程专业课

第1篇:化学工程专业课范文

【摘 要】探索以石油炼制工程省精品资源课程为引领,以校企协同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为原则,打破学科界限充分利用现代资源网络化与信息化的特点,构建“油类”课程群平台。整体优化教学内容,探索多层次的教学模式以及校企协同育人的途径。开放的课程群平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效地培养石油化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满足我省及周边地区对石油化工紧缺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化工专业;“油类”课程群; 教学改革;课程群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49-02

作者简介:程丽华,女,教授,研究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施永军,男,实验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洪晓瑛,女,实验师,研究方向:化工专业实验教学和石油化工产品分析;王琪,女,讲师,研究方向:油气储运专业; 谢颖,女,教授,研究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立足‘卓越计划’的‘油类’课程群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GDUP201209)的研究成果。

石化产业是国家十大振兴产业之一,是广东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石化企业中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涌现,而且自动化程度和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属于高度自动化,技术密集型现代化企业,这必将导致对石油化工急需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项目组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围绕化工专业培养目标以及石油化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立足“卓越计划”的“油类”课程群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课题,探索以石油炼制工程省精品资源课程为引领,打破学科界限构建“油类”课程群,以校企协同管理课程、协同培养人才为指导,面向石化企业发展需求,创新课程群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石油化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满足我省及周边地区对石油化工紧缺人才的需求。

一、以省精品资源课程为引领,构建“油类”课程群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技术。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石油化工方向)具有雄厚的专业基础、特有的石油化工特色,2009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被列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为我国石化行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长期以来以彰显石化特色的《石油炼制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为抓手进行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它是培养未来石油化工工程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关键载体,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肩负着为服务广东及周边地区石油化工行业提供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2013年被列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为此我们以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引领,在深入对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油类”课程进行调研和分析基础上,通过梳理各课程内容和课程间的关联性,在对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的基础上,组织校企专业课程建设委员会对“油类”课程群的知识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讨,最后选择满足“卓越计划”培养目标要求的《石油炼制工程》(含化工专业实验)、《石油化工概论》、《石油化工工艺学》、《石油储运基础》等4门课程构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简称化工专业)“油类”课程群。

二、以校企协同管理专业课程为原则,树立课程群建设新理念

2011年化工专业被列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这对课程建设尤其是专业课程如何改革以适应“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更多的思索。团队经过多次调研与反复研究一致认为课程建设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所需人才紧密结合起来,树立了与行业协同管理、协同育人的课程建设理念。

通过校企协同管理,使专业课程建设从目前学校的单方管理,转变为学校、石化企业双方协同管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以下简称茂名石化)是我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是我校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拥有大批高水平石化专家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对本行业技术前沿最了解,对行业发展趋势最了解,对行业用人需求最了解。成立由企业专家组成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油类”课程群建设主要目标,共同制定课程群建设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及重点教学内容;共同构建四年不断线的工程教育模式,以培养适应石化行业需求的紧缺人才。

三、按不同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

在这四门课程中,石油炼制工程和石油化工工艺学是化工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化工专业实验则将专业知识与理论知识融合起来。石油化工过程概论是全校的公选课,包含了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的基础知识,石油储运基础是专业的选修课程,主要介绍石油及油品的储存和运输技术。这几门课程“油味十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此,我们要按着不同层次优化教学内容,避免交叉性内容的重复。

笔者一直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为省石油炼制工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及省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各门课程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但有时又会出现课程内容的重复。如这几门课程中都涉及到油品的基本性质,如何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正是由于各门课程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进行合理安排,如果在教学安排上不注重教学内容的安排,只是简单重复,势必引起学生厌倦或厌学。

为此我们组织的油类课程群教学团队将油类课程群作为一个整体来优化教学内容,在各门课程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对于交叉性内容,不同的具体课程,共目标各有侧重,并据此安排教学内容和课时。这样不仅避免了简单的重复,节省了学时,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紧紧依托学科建设资源,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步伐

化工专业充分依托茂名石化公司得天独厚的产学研优势,在石油化工领域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绩,已形成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强的研究团队,在同类型的院校中脱颖而出,从而使化学工艺学科成为广东省重点特色学科。课堂上,团队成员紧跟学科发展前沿,针对石油化工的最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补充和更新的理论和知识,增加一些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内容。例如,随着环境保护的要求,清洁汽油、清洁柴油新技术的发展,在石油炼制工程中增加这方面的知识;随着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涌现,在石油化工工艺学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与课程相关的最新化工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及时更新和补充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不仅拉近了教学与学科前沿的距离,还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认知,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培养能够适应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化工人才。

同时,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专业实验为载体,促进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本课程群建设的重要内容。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一直独立设课,内容上偏重验证,不能行之有效地检验和运用课程群的知识。为此,在实验内容的精选和安排上,我们注意引进老师的科研成果,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还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科研情况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使学生尽早地加入老师的科研课题,进行团队工作,并借助课题培养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创新能力。

五、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协同培养石油化工类人才

在课程建设机制上,坚持校企(为石油石化企业服务)联合办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与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一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所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高校,长期依托的三大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都是世界500强的跨国集团。学校坐落在“南方油城”——茂名,与中石化属下的“茂名石化”有着血浓于水的情感。茂名石化炼油加工能力1350万吨/年,有60多套炼油工艺,掌握着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有真实的工程实践条件和环境,同时,还拥有先进的典型炼油工艺模拟仿真系统。我校在60年的办学历史中,有30多年属石化行业公司主管,依托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校企协同育人,使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从高校培养转变为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在企业的深度参与下培养的石化工程师能更有效地满足石化产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学校与茂名石化公司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深化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重大机遇,近几年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创建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特色,体现在与企业共建教学资源包括共同编写了教材、实习指导书、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共同拍摄典型炼油工艺过程教学片等。这些与实际结合紧密的教学资源,对有效地培养石油化工类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障。这种面向石化,依托企业的工程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六、构建课程群平台,探索多种教学模式

第2篇:化学工程专业课范文

摘要:优化化工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设置化工设计和工艺研发两个培养模块,将研究生的专业课分为两个教学班授课,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设置实验性(实践性)课程,积极探讨和建立适合浙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实践性课程;化工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22-02

一、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现状

目前,国内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检索到的公开资料来看,有些高校有相应培养方案,有些与传统全日制硕士学术学位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区别不大;也有的单位在培养方案中有明显变化,如对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都做了较大幅度缩减(小于23学分),增加了实践性弹性学分(7学分):科学社会主义和自然辩证法各缩减为1学分,英语缩减为2学分,数学基础包括两门课4学分。在实践性环节、毕业论文等方面虽有定性描述,但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更多的学校大都还没有配套的培养方案,基本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套路。这些情况都充分说明,各高校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识还很模糊,管理上大多借用过去硕士研究生的一套操作办法,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管理运作体系,尤其是涉及与企业的合作与实践基地的建立等方面,更觉得无从着手。在教学上确实已经与学术型研究生完全分离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实习实践环节还没有统一,表现在有的学生确实进入企业实习岗位,实习效果很好;有的还没有真正进入实习岗位,基本在校内导师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与学术型雷同而学术要求却享受专业学位型,没有达到培养计划的要求。

二、课题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我校的现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满足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发挥化工学院在浙江省的社会影响力。

专业学位是培养在专业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术性学位硕士研究生则主要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两者培养方式不同。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求有为期至少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的实践环节。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三、化工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以强化实践环节为主线,区别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全日制硕士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格。首先设计由实践主导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该方案应与传统学术学位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有明显区别,强调应用型、实用性和适应性;其次,要建立稳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基地,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能有充分的时间接触实际生产,加深感性认知。

(一)设计化工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首先将走访企业了解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另一方面,对其他学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调研,广泛收集材料。我们认为,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上,应强调以实践为主导进行课程设置,提高实践性课程的比例。适当减少理论性课程教学,增加应用技术性课程,安排一定实践性课程,特别是与某种特定岗位相匹配的实践技术,强调工程工艺过程的学习和单元操作的学习;在公共基础课方面,引导公共英语教学向提高听、说、读、写应用能力转变;压缩政治理论课学时,增开专利法、民法等法律方面的通识类课程。

(二)优化课程设置方案

在课程设置上应适时减少纯理论型课程及其课时,如高等有机化学、现代色谱分析技术、有机结构分析、高等化工热力学、催化作用导论、杂环化学、农药化学、绿色化学等,精减学时,由48学时精简到32学时;精中取优,组成专业基础课。在上述课程中,可以借鉴我国多年实行且成熟的二级学科课程体系制度,把目前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做一个超二级学科的课程体系调整,就是将蕴含量宽大的原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课程体系变更为两个超二级学科课程体系,形成两个专业模块,即化学工程模块和化学工艺模块,将学生分成两个教学班。依据专业模块的要求对各自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即工程设计型模块和工艺研究型模块,两个模块分别按照各自知识结构设置工程设计类课程或工艺研发类课程,同时允许学生跨模块选课。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的最直接的实践技能就是实验操作技能。在本领域的实践体系设计中,增加一项实验技能训练,此项训练可以开放选修实验或创新实验的形式开课,内容不同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主要集中本专业方向的典型成熟实验,如化学工程模块的化工基本单元操作实验和化学工艺模块的热点产品合成及其三废控制处理实验等,通过这类课程可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增加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课程设置要与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改进等协调进行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其课程设置应强调以应用和实践为导向的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并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现阶段开设的多数理论课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理论知识偏深,并且工程实用性不强。近二十年来化工科技发展的结果证明,传统教科书中的很多理论都存在缺陷,不够完善。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既要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能把课程有关理论与当前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起来,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到课堂上。课程学习重在培养,分析问题中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专业性互动交流,多举例分析从而加深研究生们对某一专业领域里的相关知识的认识。教师要增加生产实例讨论等实践性环节,这种实践型教学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的课程体系还应增加实践教学、专业课程实习实践、专业实训等实践环节。通过实践,使学生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研发工作结合起来,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突破口,在实践过程中,强调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摈弃其中的不科学的成分,为提升产品的软实力发挥作用。如:解决生产过程中的不合理过程、或减少能耗、或减少三废排放等。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企业实践环节学习时间要求半年至一年。时间培养年限占据了重要环节,深入实际生产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产品研发活动有效连接,让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了更好的运用贯通,能提高学生工程实践水平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企业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条件。

四、结论

关于课程设置方面,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已经逐步实施,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检验,从学生和企业的反馈情况来看效果良好。我们强调以实践为主导进行课程设置,适当减少理论性课程教学,增加应用技术性课程,安排一定实践(实验)性课程,特别是与某种特定岗位相匹配的实践技术,强调工程工艺过程的学习和单元操作的学习。从实际情况看,这样的操作方法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限于资金、场地、设备等条件的制约,实验类课程还未实施,有待今后进一步发展完善。

第3篇:化学工程专业课范文

关键词:工程化学;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50-02

工程化学课程是针对高等院校非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在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工程化学教学在专业培养中的定位是传授基础工程化学知识、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训练学生掌握专业工程实际应用中涉及的基础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的技能[1]。工程化学课程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出发密切联系现代工程技术中遇到的如材料的选择和寿命、环境的污染与保护、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生命科学的发展等有关化学问题,使学生掌握有现实应用价值和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促使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2]。因此,工程化学课程的学习对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的全面培养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由于高考化学课程所占比例有所降低,过去原本在中学化学课程中讲授的内容放到大学来进行学习,工程化学基础课程对于现在非化学化工的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存在着内容多、学时少,新名词新理论多、跨度大等问题,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觉吃力、抓不住重点、掌握不住方法[3]。因而,在大学里工程化学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自2014年通过国家教育部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后,为提高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化学素养及基本化学实验能力,将工程化学课程教学课时从原来的28学时调整为36学时,并增加了10学时的实验课课程教学。因此,如何在这有限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提高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化学素养,让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是摆在工程化学课程授课教师面前的紧迫任务[4]。对此,笔者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讲授工程化学课程的经验,结合我院大一新生特点,根据工程化学课程的内容并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后续课程内容的需要,对工程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与思考。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目前,工程化学课程使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贾朝霞教授主编的《工程化学》一书,全书从物质的聚集状态、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溶液的离子平衡等基础理论出发,结合了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常用油品和化学与环境保护等内容,适用范围较广。

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工程化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知识的讲授比例进行了优化,在保证基本知识和原理内容的教学课时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课程学时的办法,较大比例地增大了课程的专业性和技能性。当然,要想在有限的学时数里让学生掌握工程化学课程中涉及的所有内容,这是不现实的。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有限的讲授课时中,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化学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产生一股潜在的驱动力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愿意将其学好、学透。

工程化学课程相较于化学化工专业的普通化学课程而言,是让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从较为具体和实际的化学角度认识和分析解决工程技术中的问题,这是一种通向学以致用的途径。因而工程化学课程应该有明确的专业针对性。因此,在基础理论的讲解过程中,对于应用量子力学的知识去理解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这部分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应重思维而轻具体内容,只需要求学生对量子力学解决原子结构问题的思路即可。讲授过程中可以较为系统地介绍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发展过程,从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到卢瑟福的含核原子模型,由波尔理论、鲍林规则到量子力学理论的产生后,人类是如何逐步深入的探究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化学键和分子结构。使学生认识微观世界的本质,了解和掌握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以及化学键的成键本质;再从微观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变化的宏观现象,介绍如何运用这些原理来指导实际的科学问题。如可以现代液晶电视中分子间作用力是如何被表征的;混凝土中减水剂分子是如何通过表面化学现象实现高减水的等等。这样可使知识的讲授环环相扣,也避免了枯燥的理论满堂灌。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完善

工程化学实验是工程化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将来运用工程化学知识解决和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以往工程化学课程的实验项目多为验证性实验,如化学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酸碱滴定等,实验内容比较单一,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偏少,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并且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来说也无法突出专业特点,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衔接性不好。

目前,我院对工程化学实验课的开设提出要积极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压缩验证性实验项目的要求。对此,实验室将原有化学实验仪器的认识和电子天平的使用、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液中组分含量、水质检验及水硬度测定、氧化还原与电化学、固体氯化铵生成热的测定等五个实验调整为化学实验仪器的认识和电子天平的使用、粗食盐的提纯、水泥熟料中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和金属的防护与防腐等四个与今后专业课程内容联系更为紧密的实验项目。而且我院在实验室规定的开放实验时间内,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拟定方案、设计实验并和老师讨论后可进实验室进行实验项目工作的开展,让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更大。

新开的实验课项目在满足实验的基础性和创新性的前提下,注重了实验的设计与综合。大学实验课较为强调作为主体地位的学生在实验过程要有发散性的思维,敢于试错。指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再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把学生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特点需要,以帮助学生学习不断进步为目的,与学生商讨问题,解决问题,把工程化学实验室建造成为大一新生步入的第一个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场所,让他们学会利用大学的有利环境,锻炼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心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实际教学发现,根据专业需求设置实验项目内容,在大一新生掌握他们所需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还可使他们对今后所学专业的应用前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当前,工程化学课程在大一入学第一学期开设,我院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将其设定为考查课。这对于大一新生来说,考核方式与高中一场接一场较为狭隘的学习目标有所不同。大一新生对大学的学习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经过对大学课程的接触后就会发现大学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与中学时有很大差异,对于长期习惯于学生和老师捆绑式的鸟儿喂食的教学方法的大一新生开始感到茫然,很难在短时间里找到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而工程化学课程内容多、学时少、跨度大,入学的大一新生往往稍不努力学习,就会感觉学习吃力。高考胜利所带来的良好感觉将逐渐消失,精神压力也感觉较大。对此,笔者认为在授课过程就应指出大学工程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巨大差异性,其中,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在是单纯依靠期末的卷面成绩,而是要更多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考勤(5%)+作业(5%)+实验成绩(10%)+期终卷面成绩(80%)这种传统的理论课考核权重方式和大一新生高中阶段的学习考核方式相仿,比较侧重于终结性的评价,笔者感觉这种方式由于与高中学习考核方式的相仿而不利于调动大一新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我院工程化学课程考核方式调整为考勤(5%)+作业(5%)+实验成绩(10%)+期终卷面成绩(40%)+个人专题论文(20%)+团队创新实验(20%)这样六部分构成。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改革是希望学生逐步提高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在这种新体系的考核方式中,更突出了过程性考核,有利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的职业发展。

四、结束语

通过实际教学发现,化学作为一门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科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理论,更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思考、解决所面对的生产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由于当前工程化学课程设置的教学时数和实验课时数相对较少,有限的学时往往也限制了部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这些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随着今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后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搭建出一个不受教学时间和空间限制并且教师与学生能够良好互动的24小时教室。

总之,工程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相关教师在当前学校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下,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吴芳辉.关于工程化学基础课程教学策略的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121-122.

[2]冉敬文,任乃林.《大学化学》教学经验与体会[J].广东化工,2009,(5):214-215.

[3]王卫.基础化学原理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化学,2011,26(4):21-23.

第4篇:化学工程专业课范文

关键词:非化类专业教学模式 改革 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日益加深。新时期人才观要求科技工作者应具备比较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对非化学化工类学生而言,化学课程是作为高等教育中实施化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对完善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化学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此外我校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涉及的多个非化类专业中均开设化学课程。原来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的设置单一,教学模式固定,造成课程与专业联系不紧密。因此我们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化学和工程技术尽可能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今后解决实际问题不仅用到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化学的思维方法近几年的实践表明,非化学化工类专业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课程体系改革

1.1 结合专业特点,优化、重组教学内容

优化、重组教学内容,改革目前各专业的单一教学内容,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首要任务。结合专业背景,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出发,以工程技术的观点来组织教学。我校大学化学课程是由32学时的理论课和8学时的实验课组成。在有限的学时中,如何尽可能的减小非化学化工类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为此我们主要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课程的优化重组,如:针对土木工程专业、道桥专业等增加金属腐蚀、物质结构与材料性能等内容;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增加化合物和化学反应的腐蚀性、毒性、燃烧爆炸性与安全相关的性质,并让学生知道化学安全的重要性;针对新增的应用物理专业,突出电化学中原电池、电解池等过程中的物理知识,并结合手机充电这一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2 注重实验教学,引入绿色化学概念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富有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2],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简单的验证性试验内容偏多是以往的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不仅浪费财力物力,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课程只有8学时的前提下,为满足不同专业的实验要求,我们采取设置多种类型的选做实验项目,形成寓专业性和科学性为一体的实验课程体系。 如增加贴近生活的测定性实验――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趣味实验――洗发水的简单制备实验、综合性实验――碘酸铜溶度积常数的测定等。这样既训练学生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知识,又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手、动脑能力。

同时还适时地将绿色化学的概念引入到实验中去,使学生明白实验进行时,也正在向环境排放着“三废”,而且我们学生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因此,我们尽可能选择对人体和环境无危害或危害小的实验药品。如过去的实验中有用SnCl2与Hg2+反应来验证Sn2+ 的还原性和 Hg2+ 的氧化性,后取消了该实验内容,改为课堂演示实验。另外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将有机废液和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液倒入回收瓶中等,细微之处见成效。

2.教学方法改革

无论教学方法怎样改变,其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鼓励教师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引入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渗透于每一节课程当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加强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

2.1上好第一节绪论课

对于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来说,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与大学化学课程联系不大,学习这门课程用处不大,甚至觉得浪费时间。为改变这一观念,我们教研室要求任课教师结合专业特点,认真上好第一节绪论课,因材施教,将学生领进门。如采取提问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讨论一下衣、食、住、行方面与化学有关的例子,本专业为开设化学课程的必要性,化学在本专业中有哪些应用,则立刻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同时也给学生留下很多悬念问题,如常见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何利用化学知识解决诸如汽车尾气如何变为无害气体, 如何除去重金属离子污染的废水中有毒的离子,为什么船底、桥桩、储油罐的底部比上部更易遭受腐蚀,为什么海水比淡水的凝固点低等等。通过第一节绪论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都会在学习本课程过程得以解决。同时让学生明白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如果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无应用方面的渗透,无疑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没用,因此要改变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在讲解 “稀溶液的通性”时,采取问题引入式教学,联系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提出问题:“在寒冷的冬天,淡水湖都结冰了,而海水没有结冰,这是为什么?静脉注射为什么采用0.9%的生理盐水而不用其他浓度的?”只要留心,生活处处皆化学。最后让学生根据化学理论分析,自己来解释一下刚才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并且掌握的更牢固。同时增添一些与现代化学及应用有关的最新科研成果内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给学生引进化学的概念和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突出大学化学课程的社会性、应用性。

2.3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已逐渐成为当前和以后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我们大学化学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与普通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明显优势在于其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以及大的信息量和大容量。 大学化学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利用多媒体授课,首先节省了板书时间,而且屏幕清楚。其次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利用多媒体不仅能“讲清楚”,而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共价键的类型分为键和键时,学生不容易听明白,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可轻松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一些演示实验,实现了实验内容的扩充,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另外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课下学生还可将课件拷走,方便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3.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为客观公平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的考核机制是结合学校实际校情,从三个方面综合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期末考试成绩占70%,实验成绩占15%,平时成绩(主要包括作业、出勤、课堂练习等)占15%。期末考试的载体是试卷,命题内容重视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成绩有其严格的考核标准,从实验预习、实验过程、实验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等几方面综合评定。

结语

结合专业特点,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理论联系实际,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使学生获得了化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摸索和实践,建立了适合我校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取得了初步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化学工程专业课范文

【关键词】化学工艺专业;职业能力;课标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47-02

【作者简介】沈新安,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江苏徐州,221116)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制药技术专业教学和有机化工研究。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经过中职教育之后的预期结果所做的一种基本规范与质量要求,是中职教育质量应达到的基本指标,是管理与评价中职教育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2015年,省教育厅职教处、省教科院职教所组织相关专家开发了中职化学工艺专业“化学基础”“化工单元操作”“化工电气及仪表”三门专业平台课程的课程标准,对中职化学工艺专业规范教学管理、教材编写及课程资源开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标准主要核心内容的解读

课标开发团队首先在全省27家化工企业进行调查,确定用人单位对中职化学工艺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实际需求,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教育专家和课程骨干教师多方参与,共同论证,形成三门平台课程的课程标准(试行)。化学工艺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基本框架主要由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及编制说明组成。

(一)课程性质

依据“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表确定课程地位,尽量明确前导、后续课程,明确课程任务和作用,“化学基础”等三门课程均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强调“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技能的学习及基本职业素养的养成”。如“化工单元操作”的课程性质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化学工艺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在“化学基础”“化工制图”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常见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工程观点解决化工生产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养成规范操作、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职业素养,为学习“化工工艺”“化工生产DCS仿真实训”等其他专业课程及获得化工总控工等职业资格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化学工艺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及综合素质、职业能力要求,结合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和规律,确定课程目标。其次,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化学工艺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确定课程内容。最后,课程内容以模块为基础设计学习单元,结合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融合相应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化工总控工等岗位工作流程为依据,序化学习任务。如“化学基础”课程精选学生发展和专业学习所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确定课程内容,组成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合物、基础实验技术四大模块,下设11个知识学习单元和10个实验技术学习单元。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经验及岗位工作的联系,反映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的相互联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化学工艺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合理设置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三)课程目标

在确定课程总目标后,结合课程特点,明确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目标要求,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实践素养、发展素养、安全素养、职业素养等。

以“化学基础”课程为例,其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目标要求如下:第一,要掌握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鉴别方法、重要有机物的官能团特性和官能团间相互转化的规律;第二,能进行基本化学计算,能正确理解基础化学涉及的相关概念、方法原理及实验现象的特征、形成原因;第三,能借助工具书及有关文献资料获取相关化学数据;第四,掌握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第五,能综合应用化学原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职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第六,养成勤奋、坚毅、合作、崇尚科学等优良品德,形成安全、环保的职业意识。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课程内容与要求主要来源于《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化学工艺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核心专业课程教学的要求,结合行业企业的需求变化情况,及时更新并进一步调整、序化教学内容,体现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如“化学基础”实验教学的安排,企业对本专业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要求较多,在课程标准中以项目教学的方式呈现,放弃纯理论性质的验证实验,集中有限的实践教学课时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对传统“化学基础”教材内容大胆改革,降低部分纯理论知识要求,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化学基础”“化工电气及仪表”课程具有理论性、综合性强的特点,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和要求采用模块化课程的格式。“化工单元操作”课程是以化工单元操作为主线,根据典型工作设计学习任务,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典型产品的生产流程为参考,序化学习任务。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和要求采用项目课程的格式。

二、实施建议

化学工艺专业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学生在从事化工总控工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是课程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与传统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本次开发的化学工艺专业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调整,对教师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价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贯彻生本教育理念,突出能力本位的教学观。站在专业需要的角度,把握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所需要经历的过程,灵活设计教学过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工作实际,将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这对职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了解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了解专业、通晓专业,这样才能在日常教学中运用自如,在不经意间渗透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6篇:化学工程专业课范文

关键词:化工专业;课程改革;校企结合;一体化教学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为课改主流的今天,我们必须以科学态度重新审视以往的化学教学,应以科学主题为核心,以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化学方法为线索,以社会生活课题为背景,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使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真正有所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观点必须转变,要对化工类专业一体化教学及任务引领型教学进行了摸索和实践,逐步实现了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突出了校企结合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针对化工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转变教学观点

教材与企业需求的脱节长期以来,普通化工工艺类专业中职及技校教材一直沿用以前的老的模式,工艺教材主要讲解基本有机合成及无机化工中三酸两碱等大化工产品,教材中所讲述的大化工工艺类专业知识与淮安本地的主要以盐化工、农药类精细化工等化工生产所需要的熟练操作工人之间,在专业实践要求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原有中职类及技校类化工工艺类教材不能满足本地化工工艺类操作人才的需要。当今的教学理念必须打破旧的模式。首先,教学目标不是传授知识多少,而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其次,教师的角色要转换,老师要为教学服务,主角是学生,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引导者、组织者、服务者。教师必须摒弃问学生问题而为自己服务,也不要把教学计划、教学方案需要视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唯一准绳,拒绝把课堂中那些出乎意料的体验和弹性灵活成分纳入预设的教学方案中。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整体发展,学生必须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最后,信息的传递必须各种形式互助,不仅仅局限谈话回答交流,师生之间包括教师与学生集体之间、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之间,通过师生互动,教师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学习情况,学生了解了教师的愿望和需要,增进师生的理解,培养融洽互助精神。

二、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性学习能力

创新是新世纪高质量人才的最重要的内涵。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者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思想内容和思想方法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深层目标,意味着对科学文化、教育传统的继承、转变和创新。教育目标往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课堂教学仍是目前高校教育中的主要环节。没有教师教学观念的创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就难于开展创新教育。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的教学思想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和教学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终身学习逐渐成为人们新世纪的生存理念,学习能力也将成为社会成员的基本能力,因此,学校学习只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和指导,而终身学习则是学校学习的最高境界。只有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才能使其一生中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保持良好的知识结构,更好的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因此,在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高质量的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应着眼于启发他们的思维,训练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意识能力,使他们从知识的消极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体,变“学会”为“会学”,养成创新的学习方法。创造性学习能力,是一种发现新知识和新信息、提出或解决新问题的学习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创新变成自觉主动的行为,成为个人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同时,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批判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表现自己,使学生养成锐意创新、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优化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设计问题情景,特别是发生在身边的重要新闻,现实生活的身边化学。例如:河北邯郸氨泄漏事件等等。同时,要让学生对这些情景问题展开讨论、猜测、设计实验,再通过讨论,选用优化实验设计方案来验证,最后得出结论。例如讲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时,首先引用相关的事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再给一些相关的信息,以及课本知识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氯气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从而得出结论。紧接着让学生达到自主性学习的目的,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体验获取知识的方法、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印象更深刻,并学到了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化学学习内容,感觉到学习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也会更加关注身边化学。总之,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营造具有创新意识的环境与氛围,通过设疑,从各种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手段上要注意继承和创新并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积极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育教学手段,拓宽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我们应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不但争大了课堂教学容量,而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的特点,增强课堂教学的表现力。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容易记忆和理解,同时注意发挥传统教学特有的随机、灵活、节奏感与互动性强的优势,来弥补多媒体教学课件既定性、程序化、交流少等不足。必须注意到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只能为教师的讲授和设计的教学方案服务,在教学中仅起辅助作用。多媒体课件信息量的多少、课堂节奏的快慢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搞好多媒体教学应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走出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比例越大越好的认识误区。在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只有坚持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做到相辅相成,才能获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讲授有机化学理论课时,最好使用教师自制的课件,因为购买的课件和下载的内容有时候不能确切的表达教师的思路,而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更容易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思想,能更好的为教学目标服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自制的电子教案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用于有机化学教学,特别是分子的微观运动、电子的转移,构型和构象的变换等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等职业教育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话题,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但由于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无论是国家的职业教育正常定位,乃至双师型的职业教育师资,还是职业教育的专门方法和专门教材,目前都十分缺乏。对于化工专业的教学,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构建目标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等方面,对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了论述。此外,化工工艺类专业职业技能中还包括一些其他技能,如分析化验、产品研发、企业管理、产品营销方面的技能等。相比较其他专业而言,化工工艺类专业的职业技能具有一种非典型的工具性和设计性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张敏,袁先友.基础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5,(1).

第7篇:化学工程专业课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职业教育;中职化工专业

我国教育行业的不断改革下,诸多课程内容得到了质的改变,这样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对教育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最近几年里,我国教育工作人员始终坚持“以学生作为中心”的改革理念,使课程系统变得更贴近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并做出了诸多的研究,而经过不懈努力下有着显著的效果。其中,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这样一个发展形势下在中等职业院校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当前,我国诸多职业院校试着采取这种教学手段,同时也应了我国新课改的要求,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1 项目教学法研究的意义

在中职化工专业化学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让学生在项目活动中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不断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在项目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职化工专业化学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有利于教师改变和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有利于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中职化工专业化学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有利于教师实施整体教学,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设置改革,也为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起到重要作用。

2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化工专业化学课程教学中的设计

项目一:生活中雨水的PH测定

目的:教师事先对PH测定的方式进行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方法:教师在上课的前期阶段对学生展示生活中经常看到的雨水,然后再将项目展示给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的谈论该项目是否存在可行性,经过教师得到肯定以后才能够确定实施该项目。接着教师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材料,通过对雨水PH值进行确定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让学生去自主探索雨水具有的酸碱性。最后以小组的方式做好相应的呈现工作,当项目结束以后教师就可以客观的评价以及总结。

点评:该项目任务不繁琐,目的较为明确,并且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密切的关联,为调动所有同学参与到项目中带来益处,这样也使平时基本功不好的学生也会充满自信,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积极探索的心情。

项目二:美丽喷泉实验

目的:通过此项目让学生掌握氨气的性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方式:教师向学生展示美丽的喷泉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做好相关知识的搜索准备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做好铺垫,学生在自己探究美丽的喷泉实验后,教师将知识拓宽从而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氨气的其他性质以及铵盐的性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巩固,在成果展示时学生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点评:本项目继续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切入,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探究中提高协作能力。

以上这些项目中所包含的理论知识,对于这些项目活动的研究来说,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而且还需要学生将这些主要的元素以及有关规律铭记在心。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加深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元素的规律做到熟练掌握。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手段的时候,不应看重结果,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去大胆的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的。

3 项目教学法在化工专业化学课程中的实践及结果

3.1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化工专业化学课程中的实施

本次对象为某省中等专业学校化工专业化工101班和化工102班,化工101班为实验班,化工102班为控制班;两班学生化学成绩基本情况较接近甚至实验班整体情况还略差于控制班。实验班46人,控制班48人,均由本人担任化学课程的教学,保证实验班和控制班在课程设置、教材范围、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基本一致。

实验方法:对选定的教学内容,实验班运用项目教学法模式教学,而控制班采用传统教学法开展短期教学实践。

3.2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化工专业化学课程中的结果

依据相关数据可以得知,诸多中职学生对项目数学法引起了兴趣,并且教师在进行项目活动中表现的较为主动和热情,在课堂中情绪较为高涨,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愉快,有着较好的合作精神,和传统教学手段有着显鲜明的比较。通过相应的评价表能够在第一时间呈现出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知识的程度,为教师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带来益处,与此同时学生能够依据这节课的内容对自己进行评价,这些方面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一般情况下,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种评价形势:第一种是学生自评;第二种是小组评价;第三种是老师评价。这三种评价手段来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传统教学手段通常不能对一节课的内容做到及时的反馈,这样就会在某种程度上致使教师不能对学生掌握的程度准确的把握,进而不能在第一时间对教学手段进行改进。

综合以上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控制班后测差距较明显,在实验过程中看到,控制班学生大多不能合作或独立完成布置的任务,而实验班学生大多能根据任务讨论确定项目,并能按照任务要求制定解决方案,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项目的实施及拓展,最后进行项目展示和评价总结。在此过程中,实验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整个项目设计任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协作性充分地被调动了起来,与控制班学生出现畏难情绪,不主动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结束语

总而言之,和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较,项目教学法主要贯穿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全面意识到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即使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项目教学在中等职业院校中全面开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时代的改革呼吁更多教育人员应当不断的创新,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大胆的设想,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该教学手段一定会普及到中等职业院校中,从而使学生可以得到全方位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8篇:化学工程专业课范文

[关键词]交通工程 教学模式 自主构建知识 系统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111-02

引言

我国目前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过分强调教学模式的普适性,缺乏针对性;教学模式的应用缺乏灵活性等。老师需要针对具体的知识框架,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建构,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创新能力。

一、 交通工程类课程体系特征分析

分析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各大高校总结出交通工程类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其特征表现为:

图1交通工程课程体系结构图

图2交通工程类课程系统教学模式结构图

(一)专业性强

对于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各大高校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这也和交通在大土木平台发展起来有一定的原因。而对于专业课,各大高校由于各自强调的方向不同,故存在一些差异,为此,不能一味照搬照抄别人的教学模式,而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地域特性提炼适合自身发展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二)实践性强

交通工程是一个由很多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发展起来的综合体,实践性教学加强了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它贯穿整个教学计划的全过程。具体形式有: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保证,各高校均根据自身特点制订了一整套完善的实践课程教学计划,如:金工实习、测量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除了采用集中实践教学之外,加强学生个人拓展实验教学也很必要,如:汽车驾驶实习等,通过设置若干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的实践方向供学生选择,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兴趣爱好,是符合交通工程类课程培养目标的合理模式。

(三)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

应社会需要和学生的意愿,很多高校对交通工程专业划分了不同方向,既有交通设计、交通规划等核心方向,也有轨道交通等特色方向,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很多高校也提炼了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本身课程设置也体现了多元化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教学目标,适当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模式辅助学生掌握课程精髓。

二、各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比较低,教学效率比较高,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则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本身。当然,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其中关键的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

(二)多媒体教学模式

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CAI),能改善课堂环境,提高授课效率,增加教学信息量,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观察的过程和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抽象事物、过程的理解和感受,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深入浅出地理解知识的最终目的。同时,它也带来一些弊端:

首先,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丧失了思维的主动性;其次,形式冲击内容,使得学生上课时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本身上,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学习和记忆。

(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1.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l)搭脚手架;(2)进入情境;(3)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

2.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有以下几个环节组成:(l)创设情境;(2)确定问题;(3)自主学习;(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

3.随机进入教学

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相同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l)呈现基本情境;(2)随机进入学习;(3)思维发展训练;(4)小组协作学习;(5)学习效果评价。

(四)模块化教学

按照教学目标及要求,将一门课的章节按照内容分成不同模块,充分发挥每个专业教师的特长,让每位教师主讲一个模块,让学生参与每个模块的学习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三、交通工程类课程系统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系统要素分析

针对交通工程类课程的典型特点,系统的教学模式应该包含以下要素:

1.研究目的和目标

这是教学模式构建最初的动因以及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交通工程类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我们的模式构建也要紧紧围绕该目标。

2.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

这是教学模式所赖以形成的基础,它为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渊源,使人们能了解模式的来龙去脉。

3.教学目标

它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因素,决定着模式的操作程序,师生活动的比例及评价标准等;但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操作程序

实质在于处理好师生针对教学内容在时间程序上的实施;包括课程及实践环节的安排和系统分析。

5.教学策略

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措施的总和;不要拘泥某一种方式方法,应根据具体的课程特点选择多种有效方法的结合。

6.评价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适用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学模式评价方法和标准也不尽相同。

(二)系统建构

具体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四、结语

交通工程类课程系统教学模式的构建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了教学的要求:

第一,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专业性及反馈性;第二,发挥教学的主体性;第三,体现学生学科教学素养的建构性,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第四,体现学科教学价值的情感性,让学生享受到学科教学课堂生活所带来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陈贵平.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第9篇:化学工程专业课范文

关键词: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改革;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介于技能型和学术型之间,要求其在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技能,其技能结构以心智技能、创造技能为主,所掌握的技术为理论技术而非简单的经验技术。化工技术类专业英语课程是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及有机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本文结合我系整体教学改革活动,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原有课程体系及教学中的问题

1 教学内容过分依附于理论课程,不适应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要求,不能与职业技能的要求很好地衔接。表现为教材中专业英语文章均选自原版资料,生词多。而我们的高职生毕竟掌握的词汇量只有3000个左右,专业英语文章中除了大量的专业词汇,许多普通词汇对高职生来说也颇为困难。词汇量的匮乏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专业英语文章的困难,内容的安排也不能满足生产企业对英语技能的要求,缺少实操型内容的训练。高职生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侧重于技能方面,理论知识深入不多。但专业英语文章中有许多是专题文章,有些知识学生不太了解,同样造成学习效果不佳。

2 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大,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一切依赖于老师讲解,教学显得生硬,也难免出现“英译汉”的单一教学模式,与英语的“听、说、写”的发展趋势不符,教学内容也容易与基础英语的教学内容发生重叠,学生被动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这种保姆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习后印象淡薄,实际能力提高不大,收效不好。

3 对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单一。习惯于期末考试一份卷子定成绩,或者再加上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这样就可能出现学生平时不主动、创造性学习,而期末考试前集中复习,也能应付过关,但真正的专业技能并没有得到提升。

二、项目化教学的改革尝试

教师广泛深入化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化工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岗位设置等方面情况,并形成了调研报告,邀请企业专家和工作分析专家对化工企业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能力标准,最后制定了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设置课程,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的原则。所以我们的专业英语课程是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项目,根据职业能力决定课程内容。

(一)明确课程目标

1 职业能力目标。能够积累一定量的专业词汇,阅读并翻译化工产品说明书、分析仪器说明书、化学化工专业文献,并运用专业词汇撰写毕业论文英文摘要、英文个人简历,能在典型工作岗位进行简单英语交流,能用现代检索工具搜索相关英文专业文献资料等。

2 知识目标。了解化学化工专业英语在实际生产、科研中的应用;理解典型的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化工分析仪器说明书的英文表达法;掌握典型的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化工分析仪器说明书的中文翻译法;掌握英文摘要及英文个人简历的写作方法,掌握典型工作岗位英语口语交流方法。

3 素质目标。拓宽专业知识面,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管理与发展能力以及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二)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中,采用项目化的教学体系,用任务驱动模式进行训练为主的单元课程开发。选取典型化工单元操作科技文献、典型化工产品生产工艺科技文献、典型化工产品说明书、典型化工分析仪器说明书等与企业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文献作为阅读和翻译的项目,同时设置岗位情景对话编写及口语演练、英文科技文献摘要及英文个人简历撰写、化工综合科技文献检索及翻译等项目,兼顾专业英语的听、说、写能力以及文献、资料的检索能力,突出岗位特点,紧密结合化工行业发展的新工艺、新产品,从而使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得到提升。

(三)项目化课程设计

本课程总共设计了13个具体的项目,每一个项目的设计,都针对具体一个或几个单项能力训练目标,遵循“循序渐进”、“由易而难”的认知规律和操作原则,同时注意阅读、翻译能力的重复再现,兼顾专业英语的听、说、写能力,旨在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在过程中使训练者的专业英语能力逐步形成和提高,并注意了各能力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教学内容设计见表1。

(四)项目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 明确学习目标。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即完成训练任务后所达到的能力目标。比如翻译并撰写科技文献摘要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就能根据摘要的写作方法等撰写自己毕业论文的摘要;比如典型的化工分析仪器说明书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就能看懂企业分析岗位中高效液相色谱仪及气相色谱仪的说明书,并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前准备等。

2 明确任务及考核点。在明确能力目标后,教师要讲清楚每个任务的背景、要求、实践过程、过程的考核点及考核标准等,要明确在什么时间内做完什么事,达到什么程度,以此控制项目按期完成。

3 主要教学方法及手段。建构主义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它为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使专业英语教学从传统的教师传输为主转向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运用这一理论指导专业英语教学,我们在高职化工类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单元操作英语动画片,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安排上机课时,给学生提供网络资源;编写岗位情景会话,虚拟场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专业知识用进去,并进行小组会话表演,比赛,使其融入角色,提高竞争意识,增加学习积极性;虚拟招聘场景,让学生制作个人英文简历,自己组织全英文面试过程。总之,寓教于乐、寓教于做、寓教于赛、寓教于学。

(五)课程考核评价方案

1 考核基本思路。考核的基本思路是采用能力考核方式。以过程考核为主,结合结果考核,辅以答辩考核,全面考核综合评价。在每个项目的进行过程中根据项目内容及特点设计各相应控制点,体现过程考核,并以考核为推动力督促、鼓励学生取

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 具体考核办法。课程的总评成绩是由项目成绩占80%和答辩考核占20%组成,其中项目成绩是由项目的过程考核占60%和项目结果考核占40%来构成。过程考核的控制点包括学习过程中的纪律性、学习主动性;自我学习水平(多种渠道获取资源、合理猜测专业词汇、获取文献的能力等);工具书使用水平(查阅生单词能力)、课堂即时考核(包括专业词汇积累、现场整句翻译、岗位口语会话能力等)。对每个项目根据其特点设置相应过程控制点,以考核督促、推动学生学习。结果考核是针对每个项目任务完成后,教师对完成情况的分析和总结,并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比如对文献或者说明书的阅读及翻译结果,体现为总结的小论文的质量。而答辩考核定位为对最后一个项目综合化工科技文献的阅读翻译及理解情况的考核,该项目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阅读翻译科技文献,并小组讨论学习,理解其中原理、方法,最后以答辩形式反馈,其中答辩过程也设置考核点,包括文献质量、翻译质量、讲解表述能力、听众接受情况等方面,考核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回答问题应变能力等。

三、专业英语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思考

本课程教学改革经我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及有机化工生产技术两个专业2007级学生的试点,取得明显效果,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参与度提高,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职业能力得到培养。在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观念的彻底转变。将教师“教”的主体地位变为以学生“学”、“做”为主体,彻底改变学生对教师的完全依赖性。

2 项目的选择上进一步突出企业工作任务,与未来就业岗位紧密结合。

3 教学过程中突出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凸显过程考核,以考核作为督促、鼓励学生学习的手段之一。

4 把握理论知识引人的尺度和时机,把理论与实践自然结合,把握理论知识切入的时机,使学生顺其自然地学习。

在高职生的化工专业英语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开发模拟企业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的集“职业素质培养、能力训练”为一体的优质课程体系和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训练项目,以学生“学”为主体,实行教、学互动,开展灵活多样教学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参与度和学习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趣味性,注重实用性,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储备上有所提高,使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同时也使专业英语教学走出枯燥,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俊心,结合高职教育特色构建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5,(56):12-14。

[2]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2006,(6):15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