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0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及其结果进行反省、分析,探究教学中取得的经验,寻求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具有研究性、探索性的一种研究范式,体现了教师通过教学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特性。它的动力来源于教师对优质教学的追求和自我成长的需要。是实施教师终身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自我进步与发展、做学者型教师的一个阶梯。
一、反思评价,意义重大
美国教育学者波斯顿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他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曾指出: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1.自我评价,探究方向
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高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仅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成长做出了贡献,同时还能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实现自已的生命价值。教师要善于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评价性的反思,找出教学中的亮点、成功的原因及启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同行评价,改进教学
同行评价是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与指导,评价者与评价对象都是同一专业领域内工作的教师,具有平等的人格意义。教师要积极借助同行对自己教学的评价进行反思,根据听课教师的意见,写出教学后记,改进教学,使自己的下一节课更优质高效。
3.学生评价,提高情趣。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是促进教师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举措。学生评价旨在发展教师的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教师从学生在课堂中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的调查了解中,从学生参与课堂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中,获得反思信息,促进自己不断改进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度及趣味性,提升学生参与的情趣。
4、同类环比,完善教学
教师要通过听同科教师的课,或找一些同课题优秀教师的录相资料来观看剖析,并与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比较,不断地切磋琢磨。从他们的同题异构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教学,递进反思,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个性,提升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悟通创新的教学能力。
二、写好教学反思,提高教育机智。
教学反思,是以老师的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批判性思索,再根据自己的体会写出的论文。它是在记录教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思考和评判。
1.归类不同,形式多样
教育反思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归类各不相同,较为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形式主要有:
(1)专题反思,整体反思
专题反思是指教师围绕某一教学问题所做的小切口、小专题的深入研究。如在"三查六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目标导学的反思、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讨论交流的反思、点评总结的反思、训练建构的反思、达标拓展的反思等。整体反思是指教师把一堂课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所作的研究性反思。这种反思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分析也较深入,对教学资源的创造性使用,意义重大,有利于改进优化以后的教学行为。
(2)即时反思,延迟反思
即时反思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完成后立即对教学活动中的现象、问题或活动的成效等进行的反思。反思的过程与教学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过程一致,能优化教学结构、强化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延迟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以后,结合其他教学事件,对其进行的综合性、批判性分析。通过深入细致分析,对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索,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解决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有重要作用。
(3)课前反思,课后反思
课前反思,是为加强教学的预见性,在课前围绕教学精心预设的一系列课堂行为,主要包括教学计划制定、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环境与社会因素等,教师备课时要对过去的教学进行反思课前反思能使教学更具前瞻性,避免经验主义。课中反思,侧重捕捉课堂中的亮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和积累自己教学中的"灵光突现",培养在教学"意外"情况下的应变能力,机智抓住课堂"生成",使课堂变得更精彩。课后反思,是一节课上完后,教师对该堂课中"成功之举""败笔之处""教学机智""学生新解""再教设计"等方面的感悟与体验,从"得"中提升经验,从"失"中分析原因。
2.以写促思,以思促教
老师要执着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不断完善自己,优化教学,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1)写教学成功之处
教学中成功的案例很多,达到预设目标,引发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中随机应变的措施;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板书;先进教学方法,优质高效教学模式渗透应用的过程;教育心理学中基本原理运用的感触;高效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反思所得,累积成功,善于总结自己过人之处,教学才能相得益彰。
(2)写遗憾不足之处
成功的高效教学,也总会有疏漏失误,对它们进行回顾,深刻反思,探究剖析,吸取经验教训,就能使自己增长教学智慧。如提出的某一个问题为什么未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呈现的问题是否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空,学习活动的组织环节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效度如何等。善思不足,吸取教训,不断改进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写教学机智之处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思维发展及情感的融洽交流,往往会产生瞬间灵感,学生精彩的问答等,及时反思捕捉这些"智慧的火花",深入探讨研究自己某节课或某个教学环节中随机应变得当的措施,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等,对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新教学理念的建构,十分有益。
(4)写再教创新之处
教师教完一节课后,静心沉思,定能总结提炼一些教学规律,创新一些教学方法,知识点上有一些新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一些新招,解题的一些误区有新突破,启迪有一些新的措施,训练有一些新设计。及时记下这些新收获,并进行必要的归类整理,考虑再教这一部分内容时如何教,构建"再教新设计"。
(5)写学生创新的火花
国际智慧教育中学教育教学教师技能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教育的含义已经不再停留在教学途径单一教育方法和技能匮乏的层面,而是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以社会正确价值向为导向的教育。也就是说,受教育者的教育范围不再停留在学校,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只有把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联合起来,那么我国的教育将会与社会就业链条相适应,培养的人才就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信息化需求。智慧教育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集体关注,智慧教育的普及必将推动各国学校教育高速发展。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技能不断提升,学生知识视野必将面向现代化、信息化。在中学教学中,施教者应该将现在的教育社会化,同时考虑学生现有情况,实现教学智慧化、最优化,最终达到教与学的真正统一。国际智慧教育在韩国、美国、新加坡已经在实施,并且也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智慧教育的理论提出,对中学教育教学有具体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国际智慧教育对中学的教育借鉴
新加坡在2006年提出旨在以Edvantage计划为主体的,以建立信息产业带动社会高速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为目的的,开展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为受教育者提供广泛的数字教育资源的iN2015计划;同时通过PPP模式创建的未来学校项目得到了个人、企业、政府公共部门的大力支持,开创了校与企、个人、政府联合化,分析我国中学教育教学模式,数字资源在中学基本普及。但是,数字资源的开发需要企业的支持与认可。例如,电子教材的开发利用,学生电子作业系统的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视频的共享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企业与学校相联合,这样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最优化,同时学校也能够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企业也可以将其产品充分优化与开发,将产品出售学校,这样也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这种关系的合理发展能够达到双赢的目的。与此同时,中学的实践性教育活动需要个体部门的参与,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完全可以安排学生到社会个体部门中去,学校可以和社会个体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每次学校组织学生实践活动真实化,学生对社会更多了解与体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于此,这样的组织活动也能促进个体部门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防火安全教育、铭记历史教育也可以和学校的教育相联合,这样促进了政府部门的执行能力和态度,同时学校教育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学生的教育会更加深刻而有意义。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也在做有关智慧教育的相关工作,把培养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韩国注重学生数字技术能力的培养,韩国的企业三星、LG、SKTelecomden等企业也积极致力于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最终为智慧教育战略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样的计划实施推动了中学教育向着信息化发展,同时有这样的企业作为范例,学校的教育和企业的影响这样的因果联系,最终真正地实现了智慧教育的真正含义。在这样良性循环作用下,信息技术必然突飞猛进向前发展,学校对待智慧教育的认识也必然更加深刻。反思我国中学教育,可能部分地区的学校接受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不是我们推动智慧教育的阻碍,而是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个别地区的水平也在提升与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全国智慧教育普及的情况下,积极进取,勇于将智慧教育与我国中学教学实际相结合。我想在信息科学的推动下,我国的中学教育教学水平一定会有所突破,同时中学教学对老师教学方面也会有更大提高,对中学生的学习也会有更多的帮助。
二、国际智慧教育对中学教师教学的思考
美国智慧教育的推进,是从企业和政府联合入手,采用学习、评价,教育设施等方式出发,关键注重教师技能的培养。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的今天,中学教师的退休人数多于新教师的上岗人数的现有情况下,有很多高校师范毕业生选择了教师职业,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能够把自己的经历体验以正能量的形式传递出去,同时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可见,教师的经历体验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单单经历体验已经不再是当代教师从教育人的唯一途径,得更多经历体验的教师就会影响教育学生的效果就会越好么,答案不是绝对的,重要一点还是如何能够把这种经历体验以一种发人深思、富有情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有的老师也是这样去做的,但是收效甚少。那是因为有些时候,我们忽略了自己的想法,还没有经过教育反思就已经把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传递给了学生,最终可以说是误导了学生。导致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进入了教师所规定的轨道,但是这条预定的轨道有些时候已经偏离了正常教育应该规定的范围,一旦重复教育,后果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存在误区没有及时纠正,学生深受影响。作为年轻老师,在教育面前,来不得半点马虎与放松。
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教书育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有时这些还不够。智慧教育的层面是将教育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因此教育技术和技能也提到了教师从教的日程上来。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的教育技术水平,同时也应该注重师德的培养。教师的师德应该是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导向影响学生,并能收到预设的教育效果的德行影响。对于当代年轻教师,缺乏对学生品行的实际指导,如我们是不是在就餐时自己肆意浪费,而教育学生时还夸夸其谈,或者说我们对于这样的行为淡然处之,认为粮食危机不会影响到当代人,或者我们教育孩子时,孩子是否认为我们的教育理念已经过时。现代的初中教育不仅需要我们教师去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个人、企业去关注与支持,在共同的努力与教育下,我们的教育才是最有智慧的教育。
纵观各国的教育方式,可能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教育的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即教育的学生应该是全面发展,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同时智慧教育也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和社会是友好的合作关系,教师也应该参与到智慧教育中来,不断提升自我教育教学技能,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这样的中学教育,必然会收到很好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宋若云.新加坡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孟靖岳.新加坡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3.
一、语文教学反思的内容
1. 课前反思就是上课前反思教学计划和教学准备。课前反思这一环节,要求各位教师在对前一阶段教学工作中的信息收集、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运用已有教学经验,借鉴他人教学中的长处,以局外人的身份,对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准备进行分析,通过充分酝酿,反复比较、选择,形成教学设计和准备的最优化,达到最佳的教学准备状态。例如讲授《小桔灯》一课,备课时老师一般都会按传统进行准备,上课前如果教师能对教学准备进行反思,就会发现,根据当今社会的富裕生活状况,学生可能会对作者写作意图不理解,甚至可能会谈及文中小孩的能力问题。如果能够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教师就会再一次进行教学设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特殊感情。
2. 课中反思就是上课时反思教学行为。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随时对教学行为进行短暂的回顾梳理和反思,例如教学目的是否明确;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师能否在课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当课堂中出现问题时,教师能否找到解决的办法。反思后老师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3. 课后反思就是上课后对自己一节课的得失进行全面透彻的思考。上完一节语文课后,就应思考: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教学手段是否得当,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是否透彻,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课堂上是否有精彩片段,学生是否有独特见解,完成作业能否无误。经过反思,教师就能很好地掌握一节课的经验和教训。只有课后不断反思,才会不断发现值得发扬或不尽人意的地方,从而在后来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不断进步。比如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强调要背诵一些古代诗歌,但简单的说教肯定收效不会很大,学生或许能课堂背诵,然而很快又忘了。如果教师课后能针对这一状况进行反思,就会在以后教学中改变策略:引导学生进入意境,根据内容在脑中形成一幅图画,以形象代替抽象,加强记忆。
二、语文教学反思的途径
否定自己,从怀疑处进行反思。上课时运用的教学方法,我们就应经常怀疑自己,反思方法的使用是否合理,又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衍生出怎样“更合理”,怎样才能避免“不合理”等的思考。例如讲授《市长》一课,按传统的方法上完课后,我就进行反思:这种传统的简单的说教是否合理,学生对戏剧内涵是否理解。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以后我就改变策略,在戏剧教学中引导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这样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转换立场,多角度进行反思。一个教学细节,从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的角度看,会产生不同认识。因此,反思中,我们要有机地寻求转换立场,多角度来“包围”主题,增强反思的客观性。如教学《挖荠菜》一文时,教师就应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学生,是否能体会到当时生活的艰苦,这样一转换角色,教师就能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了。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知识的学习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部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知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品德与社会》学科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成为二等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其中历史知识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课程的内容是讲述人类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教学《》知识点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3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3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学校举行期中、期末考试时,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考试成绩,不计人学生成绩总分。这说明学校对这门学科不够重视。
2.任教老师专业不对口
有的学校历史与社会教师是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的,这也是造成农村山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如此参差不齐的师资力量,让我很怀疑农村山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成果会有多大,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明天在哪里,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反思吗?
3.考试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教学信心,降低了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的兴趣
历史与社会课的考试方式是开卷考试,这使老师觉得这门学科教与不教没什么区别,反正学生考试是翻书,答案能找到。学生也有同感,他们觉得上课听与不听没什么两样,这严重阻碍了历史与社会教学质量的提高。
基于以上反思,我们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
二、对策
学校应将这门功课与语、数、英等学科摆放在同等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为历史与社会课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加强历史与社会专业培训
要提高任教老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升任教老师的综合教学素养。
3.重新尝试闭卷计分的考试制度
这样做,可以促进教师对本学科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探索,才能提高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并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关键词:教育智慧校本教研
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纷至沓来,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不断涌入课堂。教师如何适应这个充满生机的课堂,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如何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释放,等等,都需要教师用智慧将教育理论的普遍性与实践经验的特殊性有机结合,用智慧对具体的教学行为作出理性分析,用智慧实现对课堂的有效调控,即需要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探索、感悟,提升教育智慧。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与教学过程相伴的教育机智,是在长期实践和反思后的实践智慧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人格特征个性化的、主观化知识的综合体现,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它内化在教育的一切方面。“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1]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过程是与其对教育教学实践探索研究相伴的。校本教研恰恰以教育反思、教育叙事、合作共享等形式,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走向明晰、走向科学、走向精致、走向睿智,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提升。
一、实践反思:萌生教育智慧
没有对实践的反思,就没有教育智慧的生成。实践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再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对自己的专业及相关活动有更深入的理解。反思实践还使教师的活动具有较强的探究性成分,在反思批判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同时反思先进的知识、观念、经验和技能并评价自己的教育行为。它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是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形成新的实践行为和实践智慧,获取教育智慧的有效手段。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总结、概括和提炼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瞬间。反思需要回顾,但更需要思考,既要在回顾中思考,又要在思考中回顾,停留于回顾的反思是无价值的反思。教师对自己每一个教学行为,对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引发反思,可以发现不足,捕捉“精彩瞬间”,会使教学实践日臻完善;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能更好的了解学生,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使师生沟通更有效,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对教育教学行为反思,能更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更有效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这就都要求教师具有对新动态的敏锐感受和迅速判别,适时把握教育时机,选取适当方式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实践反思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经验,用于指导教学,而且反思过程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反思是教师自己与自己“对话”,是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真正沟通教师“倡导理论”与“运用理论”的桥梁。因此,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反思应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教育叙事:增长教育智慧
教育叙事主要是对事件展开描述、解释,让故事弥散出深层的教育意蕴。[2]即教师用具体的、描述的方式对自己教育生活整个过程作尽可能“客观”的具有一定故事情节及具体人和事的叙述。教育叙事能帮助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情境和经验作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向的理性反思,从而切实改善自己的教学生活。同时,它也是对教师的情感意识的最有效、最深度的唤醒,使教师树立起教育者的自信和自尊,使教育理论避免了面对教学实践的空泛和无奈,使教师更加敏感地面对每天发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技艺、实践智慧走向睿智。
教育叙事不是单纯的叙事过程,它既是一种研究方式,更是教师动用并形成自已独特的叙事思维的过程。叙事的主要目的是以教师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个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3]。因此,从教师这个视角来看,叙事不仅仅是教师讲述具体事件的过程,而且也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通过教育叙事,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自我成长的轨迹和内在专业结构的发展过程,进而为能够更好地实行专业发展的自控和调节奠定基础。”[4]教育叙事是对具体鲜活的事件进行直接的描述,涉及对事件的开端、进展和结束等诸多环节重组,借助具体的事件以及具体的叙事过程而实现思维活动的具体化。叙事并非简单地按照事件的进程而展开再现式的说明,还会受到情境的钳制,介入叙述者的主观意图、情感、立场,诱发叙事思维的情境性。它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释自己在教育活动中所发生的问题,然后将自己遇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从中发展自己,塑造自己,完善自己。追述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故事,在讲述中不断进行自我剖析与自我角色定位。在叙事的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思维结构得到不断改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有助于其教育智慧的增长。
三、合作共享:升华教育智慧
教师在动态的、生成的教育教学活动情境中,会不断地面对许多问题和困惑,他们希望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的有效途径,希望在专家和同伴互助下,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活动。通过合作发挥教师群体智慧,组成学习、研究共同体,取长补短,互帮互学,互惠互利,形成整体合力,以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合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与教师的合作,另一种是教师与研究机构专业人员合作。
合作共享的核心是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教师之间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交往与互动达成互助与合作,分享经验,促进共同的专业成长。在合作中教师将彼此的信息和经验进行交流和共享,从而扩大和丰富彼此的信息量和各种认识。在经验交流中原有的静态经验被激活、被分享,从而不断地扩展和升值。教师一起就教学中的典型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提出各种看法和观点,进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甚至尖锐对立,在这种不同意见的申辩论争中,彼此之间才能启迪智慧、扩大理解,扩展和优化各自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结构,丰富彼此的思想,促使个人的实践智慧不断得到变更、丰富和扩张。
合作共享的最基本形式是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相互协作。教师需要专业研究人员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支撑,专业研究人员需要与教师共同研究,形成研究共同体。通过双方智慧的交流、碰撞,升华各自的智慧境界,形成两者间的互促,共同获得发展。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在研究中进行坦诚合作、平等对话、教研相长,使研究成为一种民主开放的过程,促使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理性智慧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实践智慧的融合。专业研究人员通过与教师的合作,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其理论和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深化;对教师而言则直接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专业研究人员在合作中发现教师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智慧之光和尚未系统化的闪光点,并经过其相应的理论滋养和系统整合完善,使那些转瞬即逝的教育智慧不断地得到强化,形成教师个人系统化的、常识性的教育行为。
在合作共享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也变成了一种研究方式,尊重、理解、沟通成了维系合作的重要纽带;无论是彼此,都需要“学会静下心来,抱着关切的心态聆听彼此”,“学会敞开心扉,向他人倾诉深埋的心结”,“学会把眼光投向他人,关怀那些平凡生命的脉动”;有的只是一群志同道合者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在一起开展的合作,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成果分享:分享信息、分享知识、分享经验、分享思想、分享智慧。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洞悉复杂局势、把握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校本教研的意义与价值,切实提高校本教研的水平,努力探索智慧型教师成长的机制和途径,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
[2]谢登斌.教育叙事的价值向度[J].教育导刊.2006.3.
一、智慧型教师的概念
1. 智慧。智慧是个体在应对具体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如敏锐的感知能力,及时的判断能力,果敢的决策能力和及时的反省能力等。“个人生活史”即个体教育经历和社会经验的总和,是智慧的源泉,创造是智慧的精髓,生命是智慧的灵魂,自由是智慧的追求。独树一帜的创造是智慧,重复前人的复制不是智慧;智慧以非富多彩的生命为依托,矫揉造作不是智慧。
2. 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在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刻洞悉、敏锐反应、准确判断、及时决策以及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行为来表现,具体表现为对教育问题的准确判断、对教育时机的得当拿捏和对教育矛盾的巧妙转化等。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信念的执著追求,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益求精,对教育问题的机智应对,对学生的悉心培养等都体现其教育智慧。教育智慧很好地展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机智、人格魅力和教学风格。作为优秀教育的一种重要品质,教育智慧既体现了教育的一种和谐、自由、开放和创造的状态,又体现了教育的一种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和追求人生自由的境界。
3. 智慧型教师。智慧型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教育理论的独到见解;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果敢的执行力、高效的行动力;具有高远的教育目标、执著的教育信念、崇高的职业使命感与责任感、强烈的职业成就动机;有着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优秀的身心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反思能力、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追求、以终身学习为自身发展的动力。即智慧型教师是挚爱教育事业,思维敏捷,学养精深,善于学习,有强烈的责任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果断的决策能力的一类教师。
二、智慧型教师的特征
智慧型教师是集教育信念、师爱、人格、创新、自由等特征为一体的教师典范。
1. 教育信念。教育信念是智慧型教师的基本特征。有了坚定的教育信念,智慧型教师才能在其教育教学道路上锲而不舍地克服一切教育问题和教育困难。坚定的教育信念是帮助教师实现从“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教”转变的基石,是帮助教师在普通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基石。
2. 师爱。师爱是智慧型教师的主要特征,是智慧型教师的核心品质。师爱,要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深切关爱。学生只有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真诚的爱,才会更乐意亲近老师,更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3. 人格。人格是智慧型教师的又一主要特征。正如卡尔・明格所说,教师是什么样的人远比他教授什么更重要。教师的人格比学识更重要。在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表现出来的热爱生活、浩然正气、严于律己、公正无私、强烈的责任感等人格品质会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深刻、全面的影响。实际上,智慧型教师教授的不是书本知识,而是其立身处世的人生智慧。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学生愿意亲近、学习教师,使得其人格特征逐渐被学生认可、接受和内化。
4. 创新。创新是智慧型教师的重要特征,是智慧型教师不断进取的源泉。同理,对于智慧型教师而言,只有通过教学活动中的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成长。因此,智慧型教师必须把教学活动看作创造性的活动。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个教育智慧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它没有现成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教育情景,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为此,教师要做到有效而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和教育资源对教学活动做出最优的组织。实际上,这便是创新。
5. 自由。自由是智慧型教师的重要特征,是智慧型教师的终极追求。古人言:宁静致远。教育智慧的生成必须要在一个安静的、适合于学思的环境下。要想致远,必须先得宁静。浮躁的、追名逐利的背景则不利于教育智慧的生成。智慧型教师不以追名逐利为人生目标,而是以追求一种自由的职业境界为人生目标。智慧型教师所追求的自由的职业境界是指建立在其对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意愿、坚定的教育信念和崇高的教育理想的基础上,是努力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一种自由状态。而持有功利化心态的教师把教师职业当作一种谋生手段,对于教育事业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难以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会不到工作带来的自由感和幸福感。
三、成长策略
冯契认为,智慧的生成是指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交互作用,表现为由无知到知、由知识到智慧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由无知到知、由知识到智慧两个飞跃。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教学实践和终身学习等成长策略来实现这两个飞跃,从而成长为智慧型教师。
1.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智慧型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是教师通过对自身教学经验的思考,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智慧的有效途径,也是帮助教师了解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的有效手段。教师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有效地反思、监控、调节,是有教育智慧的重要标志。教学反思可以是一个教师结合他评主动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批评和自我改造的过程。由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可见,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学进步,增长教育智慧。
2. 教学研究。教学研究是智慧型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策略。“教师即研究者”,智慧型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教师不能游离于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之外,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个研究者。长期以来,一线教学实践者和教学研究者之间好像有一条不可跨越的壕沟,教学实践者只懂得如何教书,但不懂如何搞研究,而教学研究者却恰恰相反,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之间缺少沟通、交流。教师只有把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其教学行为才有更深刻的内在意蕴,其教育智慧才有可能生成。
3. 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智慧型教师成长的基本策略,是智慧型教师成长的基础。智慧的生成离不开实践。恰如“通过教学,学会教学”,智慧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教学实践。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或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渐领悟出来的,或是在长期的教育理论学习中逐渐揣摩出来的。教育智慧更多地来源于教学实践。生动真实的教育情境,学校、社会和家长的期望,教育问题的困惑等都激励着教师产生不断发展的愿望。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教学灵感和发展动力的源泉。智慧型教师的成长就是一个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走向专业成熟的过程。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性的课堂教学正逐渐向生成性教学转变,“教学技术化”普遍受到人们的批判,“教书匠”已明显不能适应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智慧型教师”日益受到青睐。因此,对教师实践智慧的研究被提上日程。本文通过近十年来文献的检索,从教师实践智慧的内涵、特征、生成途径以及研究价值几个方面作简要综述,以阐明、思考此研究的现状、存在问题和不足,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教师;实践智慧;教学实践
一、教师实践智慧研究的背景及主要成果
1.教师实践智慧研究的背景
(1)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知识型”人才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逐渐遭到社会的冷落。本世纪的教育更加关注的是质量,国家中长期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关注的是人创造力的开发、个性和智慧的培养。因此,“创新型”、“智慧型”人才受到了重视。“创新型”、“智慧型”人才的培养决定了教师必须注重养成、提升实践智慧,正如田慧生教授所说:“只有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认为:“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成功。”充分肯定了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核心作用,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改革中的种种挑战,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运用实践智慧。
课程标准的颁布,它只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宏观把握,而不像教学大纲一样对教学工作作具体细致的安排。这意味着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有了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使得一向对教学轻车熟路的教师反倒感觉无所适从。教学方式的转变最为典型,传统教学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不允许在课堂上有“意外”发生,教师按教材来教,学生按教材来学。而改革后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生成性的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经验、兴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教学真正回归到了其本真状态,“原形毕露”。复杂的、动态的、不确定的因素层出不穷,教师预先的设计很可能因一点小“意外”而毫无用处。还有教学过程的及时合理的评价、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这些随时都在挑战着教师的实践智慧。
教师角色的转变,也急需教师的实践智慧。教师不是一种只知传授客观知识的“中介”或技术性实践者,而应该是一批拥有先进教学理念、积极参与教学探究、寻求不断创新的反思性实践者。教师也不再是拥有大量客观知识的绝对权威,而是与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而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伙伴或合作者。它需要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强调师生的共同“在场”,这时教师如何在特定的情境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学会与学生沟通,在不同的场合适时进行即兴创作。所以,改革中教师实践智慧是否得到彰显,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成败。
(3)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从事“机械化”作业,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以“技术理性”为指导,只是知识的填充,技能的习得,导致教师的情感、人格、个性、实践智慧等严重缺失。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中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教学双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被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践智慧作为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专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钟启泉教授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基于行为主义基础之上的教师能力本位的发展,而是基于认知情境理论的‘实践智慧’的发展。”
2)教师生命发展的需求。教师不仅要获得专业上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获得生命的发展。教师应摆脱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应该把教学仅仅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而要享受教学的过程,将其作为一种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尽情享受其中的快乐,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这种境界的达到要求教师要有实践智慧,拥有智慧的教师会充分感知、辨别教学中的细节,捕捉意外的惊喜,彰显道德品行。对缺乏智慧的教师而言,教学永远都是“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毫无新鲜感可言。因此,当教师真正拥有实践智慧,生命就能得到延伸,个体价值也得到了实现。
2.教师实践智慧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2)著作或著作中的章节。截止到2009年底,以教师实践智慧为研究对象的著作有邓友超著的《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他从教师实践智慧的内涵、表现及生成途径作了细致的研究。范国睿著《诗意的追求——教师实践智慧案例导引》,通过案例的形式来体现什么是教师的实践智慧及其生成途径。著作章节有姜勇、洪秀敏、庞丽娟著的《教师自主发展及其内在机制》第二章提到的教师实践智慧的新转向,王守恒、姚运标著《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第七章涉及到的教学方式与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
二、教师实践智慧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
1.关于教师实践智慧含义与特征的研究
(1)教师实践智慧的含义。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含义国内学者大致有以下几种理解:第一,“知识能力说”。如教师实践性智慧是指教师在实践上知道怎么做的知识类型和推理形式,它不等同于任何脱离主体而存在的‘客观知识’,它是教师在生活世界中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和经验。”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善的教育价值追求,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洞悉、深度思考、敏锐的感悟与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第二,“认识体验说”。如教师实践智慧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的直觉认识,它来源于教学经验但不等同于教学经验,与教学理论密切相关,又不是教学理论。教师实践智慧是指主体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源于教学活动自身的真与善相统一的体验,它是人类生存过程中的自觉追求,是生命力与向善力的和谐统一。第三,“理解说”。认为教师实践智慧即教师理解,教师如何通过自我反思、理解他人,并最终理解自己,将是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关键。
国内学者对教师实践智慧内涵的认识、理解还存在不少的争议,具体指向不一。但是笔者倾向于一种观点就是:“教师实践智慧就是指教师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对当下教育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以及对教育道德品性的彰显。体现出了教师实践智慧是知识、能力、德性的统一,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论述的一个重要命题。“phronesis”中文有的译成“实践智慧”,有的译成“明智”。因此,这一命题也注定会引起不同角度的讨论。 "
(2)教师实践智慧的特征。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特征,学者们根据自身的理解,从不同视角概括了不同的特征。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特征。 但也有学者认为教师实践智慧不但可以传递,而且必须传递。就人际传递而言,介绍教学实践经验就是在传递实践智慧。对个人传递而言,教师写“教后记”、“反思日记”或总结教学经验等也是在传递实践智慧。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言传实践智慧来使教学经验获得提升,从而丰富理论智慧。
2.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途径
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生成途径的研究,国内学者观点主要可归结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2)内部条件。学者们分别从知识、经验的获得角度、能力培养角度、思维的角度、品质的角度论述了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有的学者从个人知识、经验的获得论述实践智慧的形成,认为通过缄默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习得、教师个人经验的不断反思总结来形成实践智慧。有的论者倡导通过培养教师的能力(洞察力、判断力、反思能力),来提升实践智慧,如参与教师研究即教师叙事研究、教师案例分析研究、教师反思日记等手段。有的论者认为优化教师思维是形成实践智慧的良好途径。教师思维的平衡、教师的实践推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发展都有助于实践智慧的养成。还有的论者认为从教师的品质角度养成教师的实践智慧,主要从伦理方面论述充实教师实践伦理就是充实实践智慧,教师对学生的爱,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就是实践智慧的彰显。
总之,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身的不断反思、批判、提升,内部条件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外部条件也不可忽略。
3.教师实践智慧的研究价值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研究教师实践智慧的价值集中在一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大多数的学者从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角度,提出实践智慧是教师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教师逐步地养成、提升实践智慧就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具体可以通过习得实践性知识、个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个人能力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凝练等提升实践智慧,进而促进专业发展。还有的论者从教师发展的取向,提出实践智慧取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取向,“技术理性”指引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弱点、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并且注定要被超越,这是应对社会转型时期教师发展模式、教师角色转变带来的挑战的必然要求。
三、对教师实践智慧研究的反思
1.教师实践智慧内涵要廓清
目前对于教师实践智慧内涵的理解还比较模糊。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把实践智慧理解为知识、经验、能力、品质等,五花八门、各持己见。第二,对教师实践智慧、教育智慧、教学智慧等相似的概念区分不够,甚至等同起来,导致概念、内涵的模糊不清。实践智慧是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我们应该追根溯源,去粗取精,不断挖掘其合理的、深层次的意蕴,进行合理、有效的本土化研究,而不能断章取义来理解其内涵。另外,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相对于理论智慧提出的一个概念,这样容易忽视理论智慧的研究,殊不知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是不可分离的有机统一体,没有理论智慧的丰富,实践智慧也就失去了理论支持,好似空中楼阁。因此,廓清概念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意义重大。
2.开展实践智慧生成途径的“实然”研究
对于实践智慧生成途径的研究,我国学者主要集中于在理论上、宏观上提出一些生成途径,揭示实践智慧“应然”的一些状态,至于是否真正适用教学实践,还有待实践检验。实践智慧应该是一线教师自己对教学感悟的总结、提升,这样生成的实践智慧才没有思想隔阂,才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自如发挥。因此,教育专家、学者要多走进具体的教学情境,要保持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对话”,开展有效、具体的案例、叙事等质性研究。一线教师要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地反思,学会写反思性的日记、文章,学会讲“教学故事”,不断促使自身实践智慧的提升。开展针对具体教学情境的质性研究是生成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
3.挖掘教师实践智慧的多重研究价值
国内学者把研究价值主要集中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上。无论实践智慧作为一种知识、经验还是能力、品质,都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点无法否认。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其深层次的价值——教师生命的发展,让教师的生命绽放光彩。其实,教师的实践智慧更体现为一种教学实践伦理,表现为信任、公正、道德心。教师真正拥有这样的品质,才能站在超功利的角度(以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为出发点)来看待自己的职业。这样,教师眼中的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而不是调皮捣蛋的、教师的“肉中刺”、“眼中钉”,教学是自己知识、才能、个性的彰显,而不是无味的重复。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心甘情愿地投入其中并不断从中收获快乐,体验着双倍的幸福:学生的回报带来的幸福和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这些都是拥有实践智慧的教师所独有的。
怎么办呢?几经思量,她安排了一场师生比赛:学生拿学生尺,老师拿米尺比赛量黑板的长度,全班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结果教师利用米尺测量轻而易举赢得比赛。学生在挫败不服中,强烈激发起学习的需求。 陆老师事先通过试教,反复地推敲、研究,生成了更多的教学智慧。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智慧的表现――课前精心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陆老师能透彻地理解教材,充分地研究学生,结合学情,将创新与智慧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并在课堂操作中加以完善和发挥,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智慧得以提升。
另一位老师在教学《去绝对值号》时,刚说完“要变号”,突然有学生怪声怪调地说:“变好?还变坏呢!”学生的插嘴使他灵感顿生,高声说:“太对了!”就是要变好,大家要记住:绝对值就像监狱,如果坏人(也就是负数)要从里面出来,就必须要变好(变号的谐音)。“ 教师在面临学生突然的发难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发难之语中的可利用因素,通过比喻、谐音产生了较好的幽默效果,不仅维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还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由此,又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智慧的表现――课内机智调适。
课堂教学是教学智慧发展和发挥的最主要场所,尽管课前进行了充分的谋划设计,教学活动的“车轮”还是难免会“越轨”而出。
面对教学现场始料未及的危机,就需要教师“急中生智”,即不断提升教学智慧,机智地调适自己的预设,见招拆招。针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王九红校长提出了教学现场调适机智的三个表现:会“接话”、善启发、妙应变。
刚刚谈了教学智慧的表现,那么如何能生成教学智慧呢?
其一,师徒结对
师父是具有较高教学智慧水平的同事,所以师徒之间既能和谐融洽地相处,同时徒弟又能获得有效的指导。教师的师德、师爱、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对教学都有潜在的影响,它们都是教学智慧的动力和监控系统,而这些并不是通过纯粹的语言方式所能够传达出的。对于徒弟教师而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说榜样的力量非常大,以至于语言文字等显性方式难以表达和传递,需要我们用全部的身心去感受、获取。
然而,师徒结对不能随随便便就确立,要根据现在学校所处的环境和教师面临的实际工作情境进行创新,需要注意的有:师徒关系的建立要合理、合法、合情,要根据师徒双方的意愿、教学水平等多方面来确立关系;作为师父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发展自己的教学智慧,从而影响徒弟;作为徒弟要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虚心请教、不断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智慧。
教师教学智慧的发展状况取决于教师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协同作用,不论外因如何强大,其作用力总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教师教学智慧发展的终极决定因素还是教师的自主发展。
其二,自主“磨课”
“磨课”是指教师对某一次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再次进行教学,再次进行反思。实质是持续不断的改进,是教师个体自主的研究。
下面举一则笔者自主“磨课”的案例分析:《认识人民币》授课过程中的二次导入。
第一次:
出示图片(储蓄罐)问:储蓄罐可以做什么呀?
那你们知道中国人用的钱叫什么吗?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几种小面值的人民币。(板书:课题)
教学过后,笔者发现孩子们对于储蓄罐的兴趣并没有很高昂,他们在回答“储蓄罐”“存钱”时表现得也没有很积极,所以课前的导入并没有完全激发起孩子们的兴趣,于是改进,并进行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
谈话:小朋友,这是我们学校的数学小博士,他要带我们一起去看一段短片。
请小朋友仔细看这是关于什么的短片?
提问:那你们知道中国人用的钱叫什么吗?(板书:人民币)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几种小面值的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第二次导入改用学校特色“数学小博士”带我们看短片,拉近了学生和课堂的距离。选择用央视纪录片《货币》的小短片导入原因:首先,相对于静态的储蓄罐,学生更喜欢动态的短片;其次短片里介绍了几大国的货币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这时候他们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丰富,自信心也油然而生,激发了学习兴趣。笔者把当前的案例记录了下来,不断充实自己的实践智慧。
其三,论文写作
贲友林老师说过:我,记录我的课堂,反思我的言,在记录与反思之中,多一份理性,不随波逐流。我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重建,以实现持续的“静悄悄的革命”。 这其实是要我们“反思”呀。
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教师可以用固定的笔记本记录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如学生的表现、课堂生成的“亮点”、教学的成功之处、改进之处、课堂上一些细节的处理等。
而写作又是一种有效的反思方式。写作能帮助教师摆脱繁杂的教育工作,带着对实践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回归现实生活。真正的写作可以锻炼我们,因为在小学数学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反复地琢磨一些教学理论,努力地回忆课堂上的教学片段,然后将它们进行配对或是进行再创造,从而形成文字记录下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也增强了其数学能力,促进了教师教学智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