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述秋天的词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回归生活,让词语教学“接地气”
低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要尽量让词语教学回归生活。本学期课本上,我们要学习一组描述秋天的成语,又刚好是秋天,我就带孩子们去校园走一走,看看风景,闻闻花香,听听鸟鸣,尽情享受秋风拂面,细细的阳光播撒全身的感觉。回到教室,我让孩子们交流自己的感受,他们口中描述的那一幅幅秋天的美景就像油画似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就理解了“天朗气清、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瓜果遍地、秋高气爽”这些词语的意思。生活这本“无字词典”,让孩子们收获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识字教学地若能够与生活亲密接触,会别有一番趣味。在教学《识字8》中“泡泡”这个词语的时候,我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哪里会见到一个个可爱的小泡泡,孩子们眨巴着小眼睛,快乐地分享起来:洗衣服时有很多泡泡、雨落到池塘里会泛起泡泡、小鱼会吐泡泡、我们爱玩吹泡泡的游戏、肥皂洗手会有许多泡泡。拨动生活这根琴弦,孩子们畅所欲言,我就让他们自己总结,泡泡和什么有关系呢?他们马上想到和水有关,就这样轻轻松松的记住了字形。当词语教学和孩子们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接通,让孩子在联想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词语教学就能更好的“接地气”。
二、 有效诵读,让词语教学有声有色
如果朗读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不断的追求。
教学《世界多美呀》这篇课文时,当我在句子中重点出示“啄呀啄呀”这个词语时,学生们刚开始毫无感彩的快速读过去,我问:“小鸡刚出生,小尖嘴嫩嫩的,软软的,这么快就把蛋壳啄了一个洞么?”孩子们联系后面的一个短句“小鸡啄了很久,才啄出了一个小小的洞眼”都纷纷摇头,我再次让学生们诵读,他们能适当放慢语速,读出小鸡一遍又一遍啄蛋壳的可爱模样,但朗读还是显得有气无力,我马上随机评价:“小鸡们,用力啄蛋壳呀,难道你们不想快点见到蛋壳外美丽的世界吗?”学生们这回心领神会,读得一个比一个带劲儿,有的一边读还一边学着小鸡啄蛋壳的样子,拼命点着头,我也适时点评他们的朗读水平:“加油,蛋壳有裂缝啦。”“咔嚓一声,蛋壳上的裂缝更大啦,五彩的世界在向你招手啊!”“瞧,坚硬的蛋壳上终于出现一个小小的洞眼了。”有趣生动的评价语言,激发了孩子读好词语的兴趣,随后,学生们轻而易举地就能读好整段话,也充分体会到了小鸡啄蛋壳的艰辛以及迫切看到外面世界的心情,让种子语言充分释放能量,就是要找到好的语言文字激发点,课文中具有种子力量的词语就需要好好诵读、品味。
三、 巧设情境,让词语教学鲜活灵动
美学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上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词语“生存”的环境就是所在的文本,理解词语必须首先考虑语境,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悟”出词语的意思以及词语所蕴含的情感。
我们学习《一株紫丁香》这首诗歌的时候,课文中这样描述:踮起脚尖儿,走进浓绿的小院,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踮起脚尖儿”,孩子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让他们先学着踮起脚尖儿无声无息的走路,再让他们依托文本,说说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去为老师栽下紫丁香呢?学生们渐渐悟出这个细微的动作中包含的丝丝深情:为了不让老师发现是谁载紫丁香的;想给老师一份大大的惊喜;悄悄地走过去,是不想打扰老师工作呀;静静地做好事,感觉很快乐。就这样,在学习伊始,就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让孩子们很快入情入境的融入到那温馨感人的场景中去。
有时候,我们在学习认读词语的时候,很多老师会把词语归类,创设词语群,放入精彩的情境,让孩子身临其境,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饶有兴趣地和生字、词语见面,这样词语教学的有效性就不言而喻。教学《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我出示的第一组词语:狐狸、直流口水、眼珠一转、赔着笑脸、 摇摇尾巴、 一溜烟;第二组词语:乌鸦、叼着一片肉、 没有回答、 看了一眼、 刚一开口、掉了下来。通过创设两个词语群,帮助孩子们理清文本脉络,也创设了孩子学故事的情境,狐狸、乌鸦的形象在孩子心间丰满起来,有些孩子借助这些词语,能将整个故事讲出来,学习效果特别好。学生们在放飞想象的同时,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这些词语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文字,已经绘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活跃在他们的心中。
四、 舒展四肢,让词语教学生机勃勃
“在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师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用机智的即兴表演创设出具体的语言情境,能诱发孩子介入语境的主动性,激活孩子们的思维,在轻松的氛围中让他们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和学习。教学《梅兰芳学艺》一文时,指导孩子们理解“紧盯”这个词语,我是这样做的:
师:瞧!小乐在做小动作,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生:老师在用眼睛看他。
师:对,“盯”字有一个目字旁,说明是用眼睛看的意思。大家再观察,老师是怎样看的?
生:老师看得很认真。
生:老师看了他很久啦。
生:老师眼睛眨也不眨一下。
生:老师紧紧地盯着他看。
这样通过动作演示,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有趣。下面一段话中出现 “注视”这个词语,无需多讲解,孩子们就理解意思了。
低年级的课堂,适当让孩子动动四肢,释放他们好动的天性,能让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这样的教学孩子们既觉得轻松快乐,又学得扎实高效。《春笋》中有这样一句话:“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一个“裹”字孩子们不易理解,恰逢美味的春笋上市,我把几个春笋带进了教室,让孩子们观察它的外形,并让他们亲自动手剥一剥,孩子们尝试了,而且获得了真实的感受:那就是剥起来不容易,一层又一层,紧紧地包在一起。孩子们顷刻间就明白了“裹”的含义,当剥去最后一层“外衣”时,露出春笋雪白的“身躯”,孩子们不由赞叹道:“春笋胖乎乎的,真像嫩生生的娃娃。”一股股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当语文有了一种别样的情趣,孩子们就会爱上语文,爱上阅读。
五、 学以致用,让词语教学释放能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低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且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以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老师需要引领孩子们进入词语的精彩世界,借助生活的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理解词语和运用词语。
我教学《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文中有“一溜烟”这个词语,我让孩子们交流这个词的意思,有的孩子从词语意思开始推敲,说像烟一样散得特别快,有的孩子能联系上下文意思找到近义词“一眨眼”,原本备课时,我觉得孩子们似乎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这个词语,比较陌生,理解起来肯定有困难,没想到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积累了词语的认知方法,我欣喜于他们的成长。在续写故事的时候,孩子们也是妙笔生花:狐狸叼着肉撒腿就跑;面对狮子的追赶,害怕的狐狸一下子消失的无影无踪了;狐狸像一阵风似的跑掉了。看来,孩子们都是有心人,在教材、课外书中不断积累词语,积少成多,日久天长,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会逐渐增强的。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朗读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了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训练,要充分发挥朗读对小学生理解语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朗读训练是一种既能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又能达到审美、传情的目的。那么,应该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帮助小学生提高朗读水平呢?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总结,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是搞好小学生朗读教学成绩的关键所在。
一、朗读与识字同行
阅读教学就是需要多读,而且要反复的读,在一次次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与文本产生共鸣,而识字教学也能在多读中得到解决,在朗读中小学生也能感知字形字音字义,在朗读中渐渐加深对字形字音字义的记忆,巩固和理解字意。教师必须知道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字相同,声调不同的准确读法,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不断纠正和巩固,在朗读训练中逐步形成发音标准化。字不离词,只有理解了词义,掌握了词汇,才能识好字。因此,在读文理解中,只要不打断学生理解文情,尽量多的给学生创造读词的机会,也就给学生多创造了识字的机会。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识字的愿望,在初读中初步感知生字的音形。然后在反复读中,形成语感。在情境中感悟生字字音字形。再就是在多读之后,加大学生识字的难度,把生字脱离具体语境,增强认识单字的能力。为了解决班额大,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学生识字情况的难题,我让同位合作互相当小老师检查生字卡,一举多得。最后,根据学生检查情况,将有难度的生字重点指导记忆。扎扎实实的巩固识字
二、在朗读中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多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相对小学生而言,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在教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一文中,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这简短的语言,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小学生就从抽象的文字化为准确、具体、生动、形象的感知,进而秋天的美景时而浮现在学生们的眼前。这样不但教会学生朗读这些句子,而且可以激发小学生边读边想象“秋天的图画”的情境,具体形象地理解“秋天的图画”在课文中的含义。多数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思维来说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朗读、泛读、品读等方式,让“秋天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进而真正让学生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学生的特点是直观和具体的理解事物,而不是从抽象的思维中透视到事物的内在联系。相对于小学语文的课文教学,许多文章只有让小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才能领悟到文章的精髓。作为语文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进而想象出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让小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对第一自然段的朗读,教师先用缓慢的语音作泛读,然后引导学生用凝重、低沉的语调来朗读,把当时我国失去圆明园后的悲痛和惋惜的心情读出来。其中,“不可估量”一词要突出重音,一字一顿,像“损失”这个词两个字之间的停顿稍长一些。随着读到圆明园美丽景观这一段时,基调和语速产生了,用轻松和欢快的语调朗读,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圆明园的美丽。第五自然段叙述了外国侵略者贪婪和无比残忍的强盗行径,又指导小学生用低沉和悲愤的语调来读,从而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三、在朗读体验文本时,重视词语训练,突破重难点
朗读时,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人物的境遇,为学生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那么就会激发学生的想象,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学生就会入境入情,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把词语朗读训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读好双音节字。双音节又分为双声,就是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如崎岖、澎湃、秋千……还有叠韵的,即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如沙发、玫瑰、马达……另外有双声和叠韵组合的,如蝴蝶、葡萄、玻璃等。这一部分的朗读训练可以让学生对字音和字形有机地记忆。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准确读好轻声。轻声的特点是发音时用力特别小,音特别弱,如动词中的“进来、下去”;名词中的“的、地、得”等,都要求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第三部分是让学生能正确读准变调的词和字。如“一”和“不”的字,在字去声前念平阳,即一夜,不对;在词语中念轻声:如“去不去、想一想”;在非去声中,“一天、一年”等。以上都是指导小学生朗读训练中值得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易读错词语。
关键词: 词串识字教学 认知整体美 自主识字
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教学的重点。”“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知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教会学生识字方法,养成自主识字习惯。”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学习汉字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生活基础。语言学告诉我们:“一个字(词)的意思是随着语言环境的确定而最终得到确认的。如果让字(词)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识字。”
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苏教版)对此有所创新,即“以准韵文的形式,围绕着一个中心串起来的有内在联系的一组词语,用来表现某个画面、场面、情境等,让儿童能借助韵文的形式和韵文的情境及‘情境图’来识字”。
这样的词串编排有效针对识字教学特点,以大量符合儿童审美情趣的、优美的图画营造生动可感的语言环境,以端正美观的文字形体悦人耳目,以流畅的音韵和悦耳的节奏巧妙地整合在一起,凸现词串识字的整体美。
词串识字编排体现了认知整体美,在词串识字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认知整体美。
一、词语建构的过程,要体现认知整体美。
比如二年级上册《识字1》(金秋),可以这样组织学生学习:
1.创设多样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可以这样引导:暑假刚过,在田野里你能看到什么?我们找找秋天;可以制作金秋硕果累累的课件导入新课;可以拼贴放大的课本插图入手。不论哪种方式,其目的都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入文本规定的情境,建构话题,引发猜想,形成阅读期待。
2.借助拼音,自学生字。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辅助作用,让学生自学生字;可以引导探究汉字规律,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如“芦苇、菱藕、荷塘”中的前五个字为什么都有草字头?“烟”和“灯”为什么都是火字旁?);也可以借助语境、情境进行字形类聚、字音类联、字意类推的方法进行教学,达到“文熟字悉”,提高识字效率。
3.借助插图,由词及物,把识字、学词、认识事物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认知能力。如“烟波、归舟、渔歌”对于孩子来说是陌生的,通过观察课文插图,或观看影音文件,便轻松掌握词语。
这个过程充分发挥了教材的整体性优势,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将图画与词语挂钩,通过暗示或点拨,让学生自己发现实物、图画和音节、词语、文字形体之间的联系,自主识字。
二、诵读积累的过程是手脑眼口耳整体协作的过程,要体现认知整体美。
如二年级上册《识字1》金秋,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词成串,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朗读词串,应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他们一边想象词语描写的事物,一边随语流的流动进入意境,边读边想,边想边读,充分享受审美乐趣。
2.连串成篇,形成积累。由于词串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学生读几遍就可以记住,易于丰富积累,学生乐学乐记。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引导学生体验词串识字音韵美,让小学生通过对韵文或韵语的诵读去识字,将原本孤立的汉字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使其成为合辙押韵的韵语,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即让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初步感知每一个字的意思是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潜移默化地把文字符号的能指意义与其在具体语境中所指意义结合起来进行立体感知,提高识字的兴趣。
三、迁移积累的过程要兼顾整体美。
创造性的改编是儿童的强项,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把一首歌曲或故事改得面目全非。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强化他们的迁移积累。
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想一想我们这儿的秋天是什么样的?你想到了什么?苏北农村的孩子自然会说出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玉米、稻子、高粱、棉花、大豆等农作物,还有收割、晾晒、归仓等秋收场景。
2.老师顺势引导学生穿成词串,联成画面,另一首《金秋》便跃然纸上了:“金秋、稻谷、飘香,玉米、大豆、高粱。收割、晾晒、扬场,晚归、喜悦、满仓。”这一段朗朗上口,既有秋日农田各种庄稼长势喜人的动人画面,又有秋收忙碌喜悦的景象。和江南水乡的秋天比起来更淳朴,乡土气息更浓郁。由于写的是身边的生活,又是自己归纳,学生兴致盎然地记忆深刻。
3.再扮演老奶奶询问学生,今天学了什么呀?能给奶奶讲讲吗?引导学生背诵《金秋》;描述想象中的水乡美景;炫耀改编的《金秋》;描述改编的景象。运用这种形式识字,不但可以十分便捷地让学生掌握那些需要他们识记的词语,而且可以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做好必要的储备。学生凭借反复诵读、想象,将原本貌似独立、实际具有相似关系的词语整合成一体,贮存于脑海中。日后遇到问题时,便可以迅速激活、选择、匹配、重组相似模块,解决问题。
四、写字的过程要体现认知整体美。
一、结合插图,训练说话
小学低年级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形象思维能力。在看图中,先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看图的习惯,看过图以后要求学生了解并记住图画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看图中还引导学生逐步抓住事物的特点,并展开想象和联想,丰富图画的内容。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明显地得到提高。如第一册课本看图学文《秋天到了》,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回答“图上画的哪些地方说明秋天到了”,最后让学生用“因为秋天到了,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又如第二册《小八路》一课,我们充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说说:小八路坐在哪里学习,为什么坐在石头上学习,他看书时会听到什么声音,等等。教师每次指导学生观察说话时,都让学生各抒己见,而且要求尽量做到说出的话不跟别人相同。这样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还培养了他们的求异思维。
二、依话作“画”,以“画”示文
这是本项实验的一个重要训练内容。在学生读文时,要求边读边想象,尽量想象出课文中描述的画面(场景)来。有的课文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内容之后,按照课文的描述画出图画(简笔画),画完后再与课文对照。这一步骤对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有好处,也能检验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是否真正理解。如教第一册《小小的船》一课,在学生读文时,让学生依据想象作画。通过作画,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且依据作画理解了“弯弯的”“小小的”“两头尖”等词语。然后借助能抽动的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叠词“闪闪的”“蓝蓝的”。这样通过直观的画面,学生初步感知了蓝天星空的美景,既激发了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兴趣,又为学习诗句打下了基矗当然,在检查学生头脑里形成的画面时,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不要因为学生没有画清楚而挫伤学生想象的积极性,也不要以为画得越多越好,如果已脱离了课文的内容,就千万不要表扬这个学生“想象力丰富”。因为我们的训练目标是依“话”作“画”,把“话”变成“画”。
三,比较分析,体会形象
对有些课文,教师则可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比较分析,可用填表法上k较观察法等。如教第一册《比尾巴》一课,可先把猴子、兔子、松鼠三种动物的身子遮盖起来,让学生对比观察三种动物的尾巴及各自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是哪种动物的尾巴。教第三、四节时,先提问: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然后再让学生对比观察三幅图,看后回答问题。教学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可设计下面的表格,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四、设计补充练习题
设计原则: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口语交际能力就是当事人双方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进行的情感交流或信息传递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其主要通过非书面语进行信息传播,同时也增加了表达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增加了语句表达的歧义性,这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建构主义研究还发现,在日常的交际情境中,人们通常以惊人的速度成功地学习着词语。事实表明,词语和句子不是孤立的,它们总是存在于一定的交际场合和说话的情境之中。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显而易见,言语必须在情境中加以教学,语言只有在具体情境的运用中才能真正获得,成为儿童的语言。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交际中情境态度与文明素养也只有在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提高。
1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首先应立足教材和学生生活交际,在课堂里创设具有实际意义的口语交际情境。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口语交际教材往往只提供了一个话题,课堂上教师可以从这个话题出发,根据学生以及自己教学、教育与管理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地设置相应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交际训练。
每篇文章的作者总会极力组织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胸中的情境,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知识,通过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富有哲理性的词句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只有熟读和理解课文才能呈现出这种训练所发挥的作用。
2虚构交际情景
从情境创设的策略说,既可以创设未完成的情境,作为“引子”,让学生各自推测、假设,展开想象完成情境;也可以假设一些完整的交际情境,让学生模仿、表演、再现。从情境引入的方式方法来说,既可以用语言提示或描述创设情境,也可以运用音乐、图画、实物演示、多媒体技术等各种方式开展各种各样模拟的或现实的活动,再现自然情景、生活场面,让学生解说、描述、交谈、讨论、答辩。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利用电教多媒体创设交际情景、形象直观,极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看图写话――美丽的秋天》这篇文章时,将秋天的美丽景色以图片的形式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讲授时利用多媒体恰到好处的将学生带进“美丽的秋天”这一虚拟的环境中,同时,激发学生对描述、交流、赞美、议论这一美景的渴望,老师也应该适时、恰当地要求学生练习口语交际。
这种方式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理解语言、记忆语言以及灵活运用,也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读、练、演、评、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蕴藏的道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3创设良好的评价情境
3.1表扬成功的学生
对于表达欲望极强的学生,在不断提高其表达能力的同时,老师也要及时表扬他们的发言,让学生切身的体会成功带来的快乐,在获得极大成就感的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价值。
3.2鼓励沮丧的学生
在日常课堂语文口语交际训练中,有的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从而遭到身边同学的嘲笑,无形中对孩子施加压力,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一种伤害。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老师需亲切的抚摸他的头,用一种恰当的方式表扬这位同学,比如说,你回答问题很积极,尽管这次回答的不是那么的完美,但老师相信你肯定会做好的。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以使他不因一次回答失误而倍受挫败感。相反,下次再提问他时,他会表现地更好。
3.3唤醒自卑的学生
我走在小小的田埂上,看麦子仰着快乐的脸,对着太阳公公微笑,一片金光,我眯起眼睛望着太阳,直至我闭上眼睛还可以看到它美丽的光晕,他终于真真实实的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新概念的作品对我来说就像这光晕一样,给人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
每个秋天都会变得似曾相识每个秋天都仿佛是很久以前一个未完秋天的待续。
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我喜欢秋天,因为我喜欢这种安静的文字。
过去我对秋天的理解,仅限于落叶,金色,收获,果实这样普通的词语,如果要我描述对秋天的爱,我无从下笔,直到我看到这篇散文,我的心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撞击,原来这才是我热爱的秋天。
有属于他的音乐,有属于它的色彩,有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
就像文中所写“所有的幻觉和梦想,只发生在秋风骤起的季节”,恍然间,发现自己的思绪总是在这个季节回到过去,走到将来,今年的夏天也快要过去,秋风就快要吹起来了。我的心情也就要随着他的到来而飞扬,我仿佛又看到秋日午后的阳光烂漫,四处洋溢着明亮的翠绿和温暖。
帕斯卡纳秋天的风音,多美的名字。
我一遍一遍地读着,我试图读懂作者心里想要表达的情感,很可惜,在我超过十遍的阅读之后,我仍然无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达我内心的感受,但是,我依然要把它记录下来,因为这是我心里的声音。
其实一直害怕听到自己心里真实的想法,或许你从我的表面无法看到我有着一颗害怕面对一切的心,我不愿深沉的想自己,害怕看到真实的自己,有些东西我无法面对。
只有到了秋天的时候,我才可以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远离那些喧嚣和繁华,好像我的心行走在原野里,周围只有安静生长的生命和无忧无虑的稻草人。
当我站在初秋的阳光下发觉自己的存在俨然孤独的快乐又仿佛快乐的孤独。
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的心竟然是这样的相近,我们的想法竟是这样的相似。
翻开书本的时候,脑海里闪过母亲的话,没事多看看名著,这种书有什么好看的,都是一群小孩子的胡诌。对她的话,我没什么好说的,也不愿去反驳,我明白我们是不同时代的人,让我的妈妈来理解这样玩世不恭的90后,着实困难。但是玩世不恭不代表放弃和堕落,我们有着新新的思维,我们有对生活不一样的感触,我们不喜欢被书本和教科书所禁锢,我们要冲破这扇门,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质疑我们的人啊,希望你们可以去看一看新概念,看一看90后的文字,看一看他们编织梦想的方式,没有不切实际的宣言,只有一颗坚韧的心,相信未来,相信自己。没有人理解我们的心,表面上的桀骜不驯其实是骨子里的倔强;脸上的不屑其实是内心的乐观。听一听我们90后真正的心声吧!
一、幸福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激情涌动的课堂
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学生、教材都是充满激情的。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再是一个知识灌输的过程,而应该更多地去尊重学生学习、情感的需要,从而从多种渠道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地去学习的过程。
以我教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内容为例,从以下几点进行了关注:
1.走进秋天,感受秋天的美好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说说有关秋天的四字词语,当孩子们站起来说着那一个个秋意浓浓的四字词语“叠翠流金”“层林尽染”“天高云淡”“五谷丰登”时,我们仿佛置身于秋天的大自然,一阵阵秋浪迎面扑来。当孩子们吟诵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时,我们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那似火的枫叶,如一面面旗帜,宣扬着秋天的到来!回顾着课文,孩子们说得兴致盎然。
2.走进秋天,描述眼中的秋天
正当孩子们被秋意包围的时候,我适时地在大屏幕上展现了“大自然的秋景图”,让孩子们来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的孩子说:“我看到枫叶红了,它是那么红、那么美。”又有人举手说:“我看到树枝上挂着沉甸甸的苹果,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看着那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孩子们平时的语言积累得到了运用,也进一步激活了他们的语料储备。
3.走进秋天,感受指尖的秋天
当孩子们还沉浸在眼中的秋景中时,我随机让孩子们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落叶:“孩子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秋天的落叶来画一幅美好的图画吧!”我的话音还未落,孩子们就纷纷拿出了五颜六色的落叶开始了秋天的拼图。很快,我发现白纸上出现了两条可爱的小金鱼,它们正悠哉游哉地畅游在水中呢。一会儿,一只小鸟驻足枝头,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秋天的美好。
这节课的教学不仅让孩子们再次领略了秋天的美景,更让孩子们在制作落叶拼图的过程中收获着秋天带给我们的快乐!孩子们的激情涌动在课堂的每时每刻。
二、幸福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自由展示的课堂
我们常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其实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传统的老师一个人唱主角。
在我的语文课上,为孩子们搭建了许多自由展示的空间与舞台,如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考虑到孩子们识字量的匮乏和不均衡性,我鼓励他们制作识字报,在教室里开辟一个专门的角落来张贴孩子们的成果。孩子们制作的识字报,很多内容都来自孩子们吃剩的食品包装袋以及各类报纸杂志的报头,平时见到家长,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毕老师,现在我们家最值钱的就是有字的包装袋了,有时候我不小心扔到了垃圾桶,他都要去找出来制作识字报,说是第二天还要到学校去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呢。”我在感慨于家长对我工作的支持之余,更被孩子的用心所感动着。
给学生一个自由展示的空间,他们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三、幸福的课堂是不断生成的、不可克隆的课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想法放到现在来说,教师即便是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我想那也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把他们带到一望无际的“渔场”,给他们“海阔天空”的发展空间。学生在这样的空间里,智慧才能得到碰撞。
以我教授《春雨的色彩》这一课为例,每每读着这如诗如歌的文章,总能让人的心里充满温暖。课上,孩子们也都听得那么入情入境。正当我们陶醉在这如画的春雨中时,一个响亮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教学──
“老师,那你说春雨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呢?”原本作为课后拓展的话题他竟然在上课伊始就提了出来,我该如何作答?如果告诉了他们科学的答案,那似乎就破坏了原本那如诗的意境,可要是不作回答,孩子们带着没解决的问题听课是否又是另一种课堂的缺失呢?此时孩子们的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
“老师,春雨有很多的颜色,我觉得它还可能是白色的,我们在《柳树醒了》这一课不是学过了吗?春雨给柳树洗澡后,柳梢绿了,后来柳絮也飞了,柳絮不是白的吗?”又是一个响亮的声音打破了教室的寂静,他的可爱的答案不经意间也给我解了围。“你可真厉害,这么快就加入到了小鸟们的‘争论’中来,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就来开个小小的辩论会吧!看看,最后是哪只‘小鸟’会获胜。”顿时教室里像开了颜料铺,红的、黄的、紫的、绿的……各种颜色应有尽有。
且不管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在孩子们的争论声中,我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他们眼中那美好的春天,原本无色无味的春雨,在孩子们的心里播撒着令人难忘的芬芳,争论的结果:春雨是无色、透明的。但是似乎这并不是孩子们所关心的,他们更愿意把他们所见的春天描绘出来,不管是什么颜色,都是一首悠扬的歌曲,一抹艳丽的色彩。精彩无法预约,无法克隆,我期待这无法预约的精彩!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而引导学生领悟第4自然段的总分结构特点并初步学习仿作,则是重点教学任务之一,也是教学难点之所在。
教学设想:
本课的教学时间需要2-3课时,预设的第一课时目标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学习第2-4自然段,在诵读中感受北大荒的景色之美,物产之丰富。运用直观演示法、引读法和音乐陶冶法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板书:秋天)你能说出一些描写秋天景色的成语吗?
〖预设回答:金风送爽 雁过留声 秋高气爽 秋色宜人 丹桂飘香 秋风习习 枫林如火 一叶知秋……〗
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有迷人的景色,有丰收的喜悦。但是在建国前,我国黑龙江部分地区的秋天曾经是一片荒芜,人们称之为“北大荒”。(板书:北大荒)
【设计意图:在导语中有意运用刚刚提及的成语,意在让学生学会如何“活学活用”,此举既导入了课题,又可丰富和强化学生的成语积累,可谓“一举双得”。】
2.齐读课题:北大荒的秋天
过渡:如今,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儿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将生字表中的生字拼拼读读,注意它们的音和形。
(2)将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生字的字音。
(3)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儿的呢?用文中一句话来概括,用“ ”划下来。
2. 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交流: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儿的呢?(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
三、品味词句,想象意境
1.品读第一自然段。
(幻灯动画演示:一片枫叶从树上缓缓飘落)
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这就叫“ ”(幻灯文字出示:一叶知秋),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北大荒秋天到来的时间。
2. 品读第二自然段。
(1)一来到北大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儿的“天空”。北大荒秋天的天空怎么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内容。
(2)出示幻灯片天空图片:观察图片后,说说课文哪些语句写了图的内容?理解“一碧如洗”。(板书)
(3)北大荒的天空一碧如洗,很美。到了傍晚,绮丽的晚霞更令人陶醉。
①西边的天上会有什么?读——
②这些流云是怎样变化的?读——
③(看幻灯片)这样美的景色,课文怎样用文字来描述的?指名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知道作者是用什么什么方法来写这些流云的?(比喻)把------比作了-------。
(4)现在我们来欣赏这些优美的语句,小声跟配乐录音读,注意边读边想象那美景,用你的感情表达出来。
4. 品读第三自然段。
秋天北大荒的天空一碧如洗,那里的小河又是什么样儿呢?(小河)
(1)听老师读,看有几句话,每句讲了什么?
(2)第1句,小河给你什么印象?读——
(板书:清澈见底)查字典理解“澈”。
(3)出示幻灯片小河图片,指导看图后提问:为什么把他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用“因为------所以------”说话。
(4)假如你是一条小鱼,你该怎样表达此时的心情?
指名读——
(5)男女生分读后,齐读本自然段。
【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从而体会北大荒秋天的小河清澈之美。】
5. 品读第四自然段。
此时,那儿的原野不同于其他季节,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1)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描写的景物,并数数有几句话。
(2)齐读第一句:什么地方热闹非凡?(板书)
这句话具体吗?再读一读课文,找找哪几句是用来写原野热闹的?
(3)学习第二、三句内容。
①出示豆荚图片: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豆荚的?指名读——
大豆真的会笑吗?齐读本句。
②出示高粱图片:“黑红”的高粱说明他们怎么样了?高粱会演唱吗?为什么这样写?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北大荒的原野是一派丰收的景象,而隐藏在这丰收景象后面的是一代代北大荒人的辛勤的付出,文中的自然美是人类社会生活美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4)齐读本自然段。你们读了以后,觉得北大荒的原野怎样?(板书:热闹非凡)作者是怎样把他写具体的?(指名读)
①师读中心句,生读分句。
②齐读概括句,男、女生分读具体描写的句子(交换读)。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充分体会第四自然段的构段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5)这段话采用新的构段方式——总分结构。先概括写原野热闹非凡,然后分别从三个方面具体描写原野怎样的热闹,条理很清楚。请你在课后模仿本段写法,用你的笔来写一写家乡的秋天。
6. 指导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至四自然段,读出喜爱之情。
三、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词语。
2.分析字型,指导描红。
荒:上中下结构,“亡”不能带点,与“流”比较区别。
茫:上下结构,与“荒”比较区别。
岭:左右结构,在音、形、义等方面与“铃”进行比较。
3.课堂作业:
按笔顺在习字册上描红。
教师巡视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就语文课来说,在教学中要注重言语的实践,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和丰富个人的言语水平,提高言语智慧。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课前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并根据学生的言语智慧发展,创造性地设计和呈现三维目标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要,实现个人实践智慧的提升。
一、词语导入,唤醒言语知觉
上课伊始,通过听写课文中一组词语,唤醒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直接引入课文的重点段落。如,在教学《爱什么颜色》一课时,通过听写描写颜色的词语导入新课,再让学生一起边读词语边回想课文内容,在读中品味又多又美形容颜色的词语,这样不由自主地就联想起了课文内容主旨。这时,再让他们仔细观察这些描写颜色词语的构成,并仿照再说几个。这样以开门见山、直触主题的设计,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很好地落实了丰富语言积累的教学目标。
二、激发想象,唤醒言语视觉与听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千百年来,人们传诵的古诗,言语积淀丰厚,艺术魅力独特,它总是把人们带入到最美好、最令人向往的情景中,使人陶醉在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里。我在古诗教学时,注重在视觉上营造诵读的环境与氛围。在绵绵春雨里教学《春晓》,在烂漫春光里教学《村居》,学生在吟诵之前早已身临其境,将雨声、乌鸦声、流水声作为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营造诗中情景,同时创设人文环境,配合诗词让学生学习和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诵读相关的诗篇,让学生尽快入情入境。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可让学生回忆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文本的描述展开想象,唤醒言语视觉与听觉。
三、丰富想象,加深言语的感悟和理解
在古诗教学中,要注重利用文内的插图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他们的想象。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让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金黄的油菜花,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孩童在油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楚哪是黄花,哪是黄蝶,填补了学生经验的空白,使他们有更具体、更形象的对言语的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熟读成诵,在读中加深言语的感悟和理解。
四、培养语感,品味言语个性
在读中品味言语的韵律美。古诗特别讲究平仄、押韵,节奏感和韵律感非常强,具有声韵悠悠的艺术魅力。经过反复诵读,以声传情,声入心通,语感就自然形成了。让学生从轻重缓急的韵律中体会文章的音乐美,从抑扬顿挫的节奏中感受文章的情韵美。如,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描写的是朝雨润尘、客舍青青、柳树泛绿、天气乍晴的初春景象。诵读时的节拍划分: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平声适当延长,仄声稍加停顿,这样就很自然地体现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前两句的朗读要亲切和缓,后两句的朗读要低沉慨叹,可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担忧。
在读中品味言语的含蓄美。我国文学特别讲究词句委婉、言语表达含蓄。在很多作品中,经常用可感触的文字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把本意深深地藏在景语或情语之中。如,《别董大》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含蓄地景中寓情: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诗人在这凄凉而又雄浑的景象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劝慰时,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朗读前两句时用低沉、浑厚语调读,后两句朗读要高昂、豪迈,这样就能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和激励,以及诗人开朗的胸怀,也让学生感受到诗人那种浓浓的友情。
在读中感受言语的形象美。文学作品的突出特征是形象、感人。如,《桂林山水》充分体现了言语的形象美,从色彩、光泽和质地上突显了桂林山水的美。优美的语言富有诗意,描绘了风景如画的桂林景色,把这天下奇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使从未到过桂林的人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心灵受到了美的熏陶。让学生反复诵读比喻、拟人和排比的句子,闭上眼,就会在眼前栩栩如生地展现出那奇、秀、险的山,静、清、绿的水;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这样的文章,他们会领略到其中的妙处,从而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从课文中发现和挖掘这些审美功能,培养学生欣赏、热爱大自然的高尚美德,提高审美情趣。
五、抒写表达,提升言语智慧
在品读文本语言内容、了解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加深对文字的理解。让学生借助想象,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尝试性表达,充分体现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语文课程核心理念。如,教学《三峡之秋》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的写法自由创作抒写片段,用自己手中的笔去描绘这美丽迷人的三峡之秋。有的学生这样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的景色:“三峡秋天的景色美丽迷人,早晨露水闪烁,绿叶浸湿、新鲜而明净,真是美极了”;有的学生描写了三峡秋天中午的景色:“中午的三峡,金色的群山,奔腾不息的江水波光荡漾,充满了热烈的气息”;学生对下午和夜晚三峡风光的抒写更加优美:“下午的三峡,很快就会进入青色透明的黄昏,明亮的江水平静而轻缓;三峡夜晚的风光多美呀!火光在江面上摇曳着,长江沉沉欲睡。清冽的月光如瀑布素锦, 仿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雄奇壮美,显得宁静而神秘”。虽然学生抒写的简短,却能抓住一天中各时间段景色的特点,表达出了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提升了言语智慧。
六、拓展延伸,丰富言语积淀
语文课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提高审美情趣。课文《三峡之秋》尽管写的是三峡秋季一天中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景色,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却是作者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因此,在这堂课的结尾,为了激发学生对三峡的热爱,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推荐阅读相关文章,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