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范文

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

第1篇: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提高;方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之一。作为高中生物学科教师,我们应通过同种渠道,实施多种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把“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提出。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1.获得科学知识;2.注重探究过程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和能力;3.培养探究、合作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从科学的本质出发,倡导探究性学习符合科学本身的特点。倡导探究性学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开展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使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学生的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物学科中许多知识非常适合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获得,同时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尽管探究性学习组织难,不易驾驭,但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效果显著。

二、及时宣传生物科学新成果

教师要注意平时搜集一些生物科学的新成果,适时地与课堂教学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使教材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相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志向。现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观点特别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生物学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尽量选用最新的资料,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最新变化的资料,缩小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时间差”,用新鲜的信息刺激学生,从而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时代感,使其树立生命科学意识。

三、重视开展生物学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没有观察和实验,生物学就不可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加强实验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如《分子与细胞》就新增了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索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等实验。加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体验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

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改进实验教学策略,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验证性实验,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对其进行假设和猜想,提高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透彻地了解每一个实验,并从中学到一些规律性的科学方法。探究性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钻研精神,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可适当地以现有实验为基础,改进实验方案,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亲自设计与分析实验,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四、进行生物科学史教育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新增了许多科学史上相关研究的事例和方法,这是新教材编写令人瞩目的亮点之一。注重科学史的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生物学史是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生物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做出的科学总结,是生物科学家思维的结晶。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自觉、顽强、勤奋、实事求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物科学史是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其中很多事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良好素材。生物学史例能够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意发展三方面教育融合起来,很好地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生物科学史的教学要力求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一次次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生物学史例的教育作用,除了利用科学史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利用生物学家的生平和事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例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等史例是介绍有关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在这部分生物科学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急于得出结论,要通过对一些经典实验和逻辑分析的再现,使学生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理解生物学概念、原理的来龙去脉。通过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对学生科学态度、方法和思维品质的养成。教材这样编写的目的是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使生物传统结论式教学变为过程式教学,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目标。

五、多渗透STS教育思想

第2篇: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科学素质;教育;途径;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52-1

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中学生科学素质应包括以下内容:通过生物教学了解或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形成内在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根据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内涵,高中生生物科学素质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重视生物学知识的教学

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素质。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在学习细胞结构和功能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体会生命的精致完美,从而珍惜生命、热爱生活;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时都不是资深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是由于他们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非凡的科学想像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科学界合作的典范;通过学习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过程,使学生建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和对立统一的观点;学习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时,我们知道:细胞受到体内外较弱的刺激可能发生凋亡,此时通过人为调控能阻止并逆转细胞凋亡的发生。若刺激因素过于强烈,细胞死亡形式将向细胞坏死转变。一旦发生坏死,细胞生命就结束了。这说明,虽然凋亡与坏死是细胞两种不同的死亡方式,但两者不是孤立的,细胞凋亡可以向细胞坏死转化,反映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质量互变原理告诉我们,在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量变有一定的度,超过这个度就会引起质变;通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自然,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反作用于自然,人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应该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总之,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重视科学探究过程的教学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布鲁纳的教育理论。布鲁纳认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所谓学科知识,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思维过程是可教的,且思维过程的学习比结果的学习更为重要。”

显然,科学的探究方法是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应突出科学探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让他们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采取“目标展示——启发质疑——小组讨论——学导结合——训练达标——教学反思”的教学模式。例如:我在“伴性遗传”这节教学中,先设疑:①父母色盲,他们的子女是否一定色盲?②为什么色盲患者总是男性多于女性?③为什么近亲结婚危害大?然后安排学生自学教材,学生为了求得答案,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重视生物实验的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中把一部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多思、多想、多看,打破思维定势,实现创新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加强科学观察、科学分析等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加强科学认识、科学思辩等思维品质的培养。实验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为:创设问题(课题)理论探究(假说)实验探究(佐证)科学推断(结论)迁移拓展(应用)。

在做完“叶绿体中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后,教师可鼓励学生依据分离原理设计出其他方案。学生提出:①用汽油做层析液;②用毛细玻璃管沾些色素提取液立在圆形滤纸中心;③用载玻片的边缘沾取色素提取液画滤液细线;④以粉笔取代滤纸条做实验。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这些设计进行分析讨论,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以检验是否成功。这样学生在独立进行提出假设、实验设计、结果预测,直到进行实验的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渗透生命科学史的教学

生命科学史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乃至科学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生命科学史是以生物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轮廓,以科学发展历程中带有重大转折作用的课题及事件为主线,用翔实的资料论述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生动地描述他们进行科学探索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并从中体会他们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如:通过对酶发现的科学史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酶的化学本质,而且会敬佩两位年轻科学家奥尔特曼和切赫敢于向权威和“定论”挑战,尊重客观事实,最终纠正“酶是一种蛋白质”这一统治生物科学界半个多世纪的理论。

如: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从17世纪中叶的范—海尔蒙特到1948年的卡尔文时间跨度近300年,多达12个科学家作出不同的贡献,才提示光合作用的全部过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学和化学的研究进展密切相关。

第3篇: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 素质教育

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创造能力的形成。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培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该学科的特点,积极主动、有的放矢地开展素质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在教学中讲解到细胞癌变时,教师要重点分析原癌基因被激活的各种条件,其中就有化学因素的作用,引出吸烟能使人患肺癌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从而警示学生吸烟的巨大危害,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激发其自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要通过提高预防疾病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与减少各种传染病的发生。要通过遗传、生殖与发育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计划生育、禁止近亲结婚、优生优育等政策的重要意义,促进优生优育基本国策的实施,推进全民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高中素质教育的实施解决了老师与学生的作业过多过重的问题,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问去发展自己。但同时也要求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

1、采用学案教学法

为了节省学习时间我采用了学案教学,将每一节课的内容以学案的形式细化目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先做好预习找出学习中的障碍,从而在课堂上有目的的进行讨论解决实际问题。每节生物课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将提优补偏落到实处。在让所有学生都达标的同时,又使尖子生得到了进一步的能力提升,从而培养了全体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都有成功感,力求激励、唤醒、鼓舞学生。

2、选择现代最优的电化教学手段

电化教学是现代教学的最优手段,因为:(1)电化教学能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保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呈现事物的形象、演示事物的变化过程,为识记概念、原理、规律提供视听感性材料,有利于突破生物学教材中的难点。(3)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研究资料表明,人类不论是感知比率还是记忆比率,视觉和听觉最大,而视觉和听觉协同活动,效果最佳。

3、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教学模式

目标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是很适合高中学生实际的。因为,目标教学通过明确目标、目标的实施、目标检测以及矫正补救等环节,不仅能让基础扎实的学生首先达标,还能通过矫正补救让基础差的学生达标,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素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协作精神,落实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技意识的主要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包括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课外实验等。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① 每一个实验的目的,了解实验仪器和装置的使用方法,以及实验材料的培养和选择;②了解实验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③ 能够解释实验的原理和结果;④ 学会绘制生物图和填写实验报告;练习或学会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实验完成后,清洁、整理实验用品和实验室,养成善始善终的习惯。由于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实在做不了的实验,我就利用电化手段让学生看视频,这样给了学生以直观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在生物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1、是开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

要通过生物课本中物种起源、进化证据及其学说的学习,让学生树立起唯物主义的进化论观点、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并对唯心主义神创论,事物是孤立、静止的观点进行批判:要通过生物和环境关系的学习,让学生树立起生物具有多样性、适应性的特点。生物与环境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对立与统一的观点。

2、是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要通过学习,了解到我国所拥有大量动植物的特有品种,理解我国在防治人类重大疾病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在生物科学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从而培养高中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要通过对动物行为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爱护自己的群体、爱护自身生存环境是各种低等动物所具有的天性,而人类作为最高等生物,热爱自己的家乡、民族与国家.更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3、是开展法制教育

要通过对动物知识的学习.教育学生自尊、自爱、自强,切实履行好公民的责任与义务;要通过《森林新疆兵团建工师一中 王婷法》《环境法》及《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规的学习.教育高中生遵纪守法,树立起法制观念。

优化练习,提高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要从习题与试题人手,不断改革题型,并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积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方式。比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等部分的内容时,可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与思考性的问题来,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子女与父母的长相、性格异同的观察。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等进行观察与思考,以使得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学科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所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素质具体落实到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全面激发高中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中心环节,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l]刘静,从生物教学谈科学素质的培养.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第4篇: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生物;素养;策略

G633.91

生物学科素是公民参与社会经济以及生产活动或者是做出决策的过程中知道其所需要的一切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并具备相应的探究能力,能明确知道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白科学本质及对待科学时应有的态度等。而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和教师的教学策略密切相关,生物学科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初中生生物学科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探究式”教学,对初中生生物学科素养进行培养

探究式教学是提高初中生生物学科素养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这是因为探究式教学能使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探究,不仅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方法,而且提高了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态度以及情感。例如在学习“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一课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种子萌发必须具备温度、空气以及水分这三个基本条件,可是就其到底需不需要阳光却各执一词,对此教师可先不给出答案,而应借此引导学生开展对照实验来对正确答案进行探究和观察。一周后学生得出结论:(1)有空气以及水分,但是没有阳光的黑箱内生长的幼苗明显好于有阳光照射的幼苗。(2)还有学生把种子分为两份,让其均在只有空气以及水分的条件下发芽生长,给其中一份覆盖两层纱布,另外一份什么也不覆盖,结果发现覆盖纱布的不仅萌发种子多,而且速度快。(3)还有部分同学将种子淹在水里,结果发现有四五颗种子开始轻微萌发。看到这样的结果后,学生思维如开闸的洪水,倾泻而下,瞬间明白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遮光可加快胚轴伸长,所以妈妈经常于黑房发豆芽;可是完全淹没在水内的种子也会轻微发芽?这是由于水中虽然有氧,可是量太少。学生就此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这过程中知识以及技能得到了巩固、迁移以及创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开发了思维,培养学学科素养。

二、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生物课对实际生活的作用,以自主探究

新课程指出应通过充满趣味性的、与实际生活有关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生物学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其不少知识都能在生活中得到运用,所以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应积极联系生活和学生实践经验,举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作用,从而使其学起来更为有趣以及轻松。如可以这样举例:“妈妈腌菜时为什么水会变多?”对此有部分学生答:“因为腌菜时水会从植物细胞内渗透出来,所以水变多了。”然后教师可让学生再举一个类似的生活实例,一些同学说:“番茄加糖调和时也会使水变多。”然后教师问:“从上述生活实例中你们能知道什么?”学生答:“细胞中水分能渗透到外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生物学科的乐趣,体会到了学习的喜悦。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细胞在(低)高浓度溶液内(吸)失水的结论,并运用这一结论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滩涂盐碱地的庄稼不易于生长,但是大米草却是个例外呢?为什么一次施肥量太大会使庄稼“烧苗”呢?等问题。将所学知识和实际进行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引起其积极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三、通过实验教学法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

实验教学法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其实践能力。积极采取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并自己动手开展实验,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实践能力,提高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的治学作风,树立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以,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教材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批判吸收的习惯,让其亲身经历科学过程,亲自运用科学方法,以提高其探究能力,实现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如在学习“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模仿教材探究程序,首先将问题提出来,然后进行假设,接着制定和开展计划,最后下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指出实验设计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在实验设计方面,重点是实验方案一定要合理设计,让学生学习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四、组织“走进农家”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

尽管农民在生产实践方面具有极其丰富的经验积累,可是在生物形态结构及其内部生理知识等方面却知之甚少;而对于学生来说,尽管其了解很多生物学科知识,可是却无法将自身所学有效运用于实践中。因此教师可积极组织“走进农家”活动,让农民与学生之间实现互补。例如棉农了解种植棉花不仅要摘心,而且要整枝,以避免棉花出现“疯长”现象,可是其却并不明白之所以要摘心以及整枝是由于营养以及生殖生长二者之间彼此制约所致;粮农非常清楚大雨后要快速将庄稼地水排出去,但是其却不明白这是由于庄稼需要正常呼吸的缘故;尽管果农明白对树苗进行移栽时,必须要将大量叶片以及小枝条剪掉,可是其却不明白什么是蒸腾作用。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走进农家,向农民讲解生物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农民明白了自己常做但是不懂的知识,而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认识到了生物学科对社会、对人类的作用,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

五、通过生物学家事迹介绍,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价值观

教师应积极收集生物学家事迹并将其引进生物课堂,通过其积极为人类做贡献的精神和其人格魅力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价值观。例如当学生学到“生物性状遗传”一课时,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解孟德尔(被称为遗传学之父)在历经8年的积极探究后终于得出结论,即遗传学两大规律的生平事迹。在对其成功原因进行分析以及总结时,教师可重点突出孟德尔具备的极其深厚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以及其对这门学科的疯狂热情以及他那种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如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袁隆平将田间作为实验室,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最终使水稻产量得到了显著的增加,从而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通过这些伟大生物学家的伟大事迹,有利于提升W生人生境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以及价值观,培养正确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品质。

六、结语

总之,初中生物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学习,而是思维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实践的应用,创新的探究,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生物学科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策略,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以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在不久的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 科学素养 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20世纪60年代以前,科学素养的教育不受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公民成为科学知识和科技产品的创造者、生产者、消费者。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过程中,运用知识解决科学现象和问题成为常态,进而在基础教育中发展科学素养成为改革研究的热点。下面以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为例,探讨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维度和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策略。

1 生物科学素养简介

1.1 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包括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所(BSCS)出版了“发展生物学素养”的课程指南,具体描述了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的特点:① 了解生物学基本原理、重要的生物学概念;② 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科学知识和技能,知道科学史上生物学概念的发展;③ 能够用生物学知识作出个人、社会决策;④ 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综上,提高生物学素养是基于未来公民生存和发展的“顶层设计”。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只学习概念,也要知道生物学概念在历史上的发展历程,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维品质的共同发展。教师在课堂不能过于强调概念识记,更要注重知识在生产实践、经济活动中的拓展应用。

1.2 生物科学素养的4个维度

BSCS认为,生物学素养的高低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处于这种连续变化的不同位置上,不同的位置反映了他们对生物学理解的程度。BSCS将生物科学素养分为4个维度(图1):肤浅的生物学素养、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和多维的生物学素养。4个维度的生物学素养存在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生物学素养。针对不同维度的生物学素养,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恰当的教学策略。这是发展学生不同层次的生物学素养的关键。

2 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

2.1 诱导前概念,暴露肤浅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具有生活经验,拥有自己对生物学事实的认识,这是学习科学概念前的基础,简称“前概念”。学生刚学习新知识前大多处于这一个水平,称之为肤浅的生物学素养。教师要研究学生起始的素养水平、教学目标要求的素养水平,并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水平得到逐步提升。

诱导前概念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课前调查或课前测验等方式进行。例如,在“光合作用”一节教学中,由于学生从生活中见到植物种在土壤中,从土壤吸收营养,故认为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是从土壤中吸收的,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设疑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又如,在“呼吸作用”一节教学中,学生的前概念包括:① 植物呼吸时消耗二氧化碳,制造氧气;② 呼吸作用把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③ 植物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④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取能量等。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测验或课前调查暴露学生肤浅的生物学素养,为教学目标达成奠定基础。

2.2 开展探究式教学,形成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

朱正威教授提出,提高生物学素养的教学途径多种多样,但探究性学习是最好的教学策略之一。教师的语言讲授过于肤浅苍白,难以转变学生错误的观念。学习者亲身经历猜想讨论、实验验证获得经验,这样的知识更容易接受。学生学会和记住了知识点,转化前概念形成科学认识,此时学生的水平处于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

例如,针对学生的前概念“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来自土壤”,教师演示实验“碘液滴入米浆和土壤浸出液”。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断,土壤不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有机物。接着,学生观察比较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两盆天竺葵,思考植物在光下生长较好的原因。学生恍然大悟: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是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的,这个过程就是光合作用。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意识到原先的错误观念,并形成“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初步认识。

又如,在“种子结构”一节教学中,多数学生认为种子只由种皮和2个豆瓣构成。因此,教师可指导学生解剖菜豆、芸豆、花生、黄豆种子,对比找出它们的共同结构。学生进一步观察“发豆芽”的过程,分析种子各结构的功能。此处以生为本进行探究实验,学生主动发现、大胆猜想,形成对种子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基本认识。

当然,探究教学模式有多种,可按上述方法整合验证性实验进行探究,也可创设情境进行纯粹的思维探究,还可指定课题进行探究或完全自主的开放式探究。此时,学生虽不再处于肤浅的生物学素养水平,但对于生物学概念,学生一般靠记忆而非真正理解,对概念内涵本质不能完整地概括总结,不能形成知识网络,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处于模棱两可的阶段。教师应进一步引导概括,形成系统的认知框架。

2.3 强化概念认知,促成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

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对事实进行抽象和概括、理解和记忆,强化对概念的认知,建构生物学概念,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解决问题奠定基础。经历概念意义建构、概念强化、知识网络构建等高水平的思维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

教师可以采用类比、比喻的方式强化概念。例如,教学中常以“草兔狼”为例讲授知识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动调节能力”,若只通过例子讲述概念还是抽象的,讲课时学生理解了,但长期看还是容易遗忘。教学中笔者把生态系统比作橡皮筋,用力拉橡皮筋后恢复,说明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能力;用力拉断橡皮筋后不可恢复,说明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学生通过拉伸橡皮筋的例子,加深了对生态系统这一特性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化抽象为形象,使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学生对概念的认知更加深刻。

概念模型的建构和概念图的绘制也是常用的方法。① 在学习动物细胞、植物细胞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画出动植物的细胞进行标注,甚至还可让学生动手制作细胞模型。细胞模型属于物理模型,不仅形象反映细胞的特征,也是一种简化、概括性的概念反映方式。② 概念图是表征众多概念的一种方式,对于概念较多的章节,学生绘制概念图,可以整合学生已有经验,内化形成学生结构化的知识框架,形成概念网络,使得概念可视化。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强化概念,都是为了使生物学素养从功能化水平逐渐结构化,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2.4 全面拓展应用,发展多维的生物学素养

多维的生物学素养强调教学不能停留在生物学概念本身,还要让学生知道生物学概念在科学历史上的发展历程、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实践,甚至是科学研究的前沿发展情况,让学生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达到全面的、多维度的素养水平。

例如,介绍“克隆羊”的诞生后,教师可以在克隆技术的发展应用方面进行拓展。培育多莉的技术也称为核移植技术,现今在哺乳动物的克隆上广泛应用。这不仅为生产优质产品提供支持,同时也为拯救如金丝猴等濒临灭绝的动物提供技术。因此,首次应用克隆技术培育出非洲爪蟾成体的科学家约翰・格登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这份殊荣。这样的教学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激发了学生继续了解科学前沿发展的A向。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介绍相关知识的科学发展历程,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节教学中,介绍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技术发展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也可以联系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如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教师可以在蔬菜瓜果的储藏技术方面进行拓展;还可以拓展工农业生产中的生物知识,如带领学生参观酿酒厂、农业种植基地,了解酿酒工艺、农业生态系统等;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决策,如学习“合理营养”中,让学生设计营养合理的食谱并实施。

3 结语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提出已久。但如何提高生物学素养还有更多值得探究的内容,值得教师进一步研讨,并为课程理念的落实和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 肖川.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第6篇: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 高中物理 科学素养 培养

一、对科学素养的理解

科学素养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的,译自英文scientific literacy,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赫德(P. D. Hurd)在1958年提出的,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素养和素质含义接近,但素养与素质相比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关于科学素养,人们基于各自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述。然而,迄今为止,学者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仍然是不统一的。

从本质上说,科学素养是指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而不断发展起来的,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实际问题的内在素质结构。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采取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些方法

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当代高中生整体上比较关注自身以及身边的世界,但对于新技术的发展比较漠视。针对目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应采取以下策略。

1.抓根源,转换思想。

在我国,古往今来,人们习惯用“考分高,学习好”来衡量学生,用能否考上高等院校作为衡定人才的唯一标准。这样阻碍了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新课程强调:中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应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对于选拔少数学习尖子、淘汰大多数普通学生的教育模式,必须给予根本性的改造。要将每个学生都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人才是多样化的。自古以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了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就需要实现新世纪物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和学生等都要转变观念。

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能接受基本的科学素养教育,又要坚持全面的物理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高中物理教师要知道物理知识是提高科学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教学目标要由以前的知识技能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变。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目标由重知识学习纯粹为了升学向提高学习能力的转变,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真正的学习必定是终身的,真正的教育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做事,提高学习能力应当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2.将物理学史融合到物理教学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可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性。物理新课标是围绕着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为目标而制定,科学素养其最核心部分就是受教育者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物理学史以人类与物理世界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多学科知识,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我们应通过成功的科学家遇到困难如何思考、如何探索达到目的,描绘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使受教育者精神上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炼,鉴赏力得到提高,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课本探究实验,培养科学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从学生角度看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引入科学探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在体验探究过程中,可学习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掌握基本的探究技能,学会基本的科学方法。从教师角度看,科学探究是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只作指导和启发。因此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与感悟。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牛顿管实验,自己设计实验,不抽空气,观察会出现的现象;抽一部分空气,观察现象;抽成真空观察现象。先猜测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再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发现规律。这样,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知识生成的过程和来龙去脉,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4.加强物理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对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例如:在教《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这一节课时,教师在讲到常规能源及其保护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首先,引导学生看视频学习了解我国的能源储量与利用情况以及让学生记录分析家里常规能源的利用情况,估算出一个县城里能源的利用情况。其次,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节约能源?然后,引导他们调查社会上工厂里的能源利用情况,哪些地方存在浪费现象?可以采取哪些节约措施?在此基础上,倡议全校师生要节约和保护能源。由于学生的学习得到了老师和学校的支持,所以学生对这样的知识很感兴趣,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学生不仅掌握了物理知识,而且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5.评价方式的转变。

我国现行的评价理论、方法和制度,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例如,评价功能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评价指标单一,评价主体和方法单一,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加强学习过程评价管理,既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又是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结语

学生物理素养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创新,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会出现更多的培养学生物理素养的有效途径,但有效途径因人而异。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我想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就能实现教育的创新,学生的物理素养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于海波.物理教师.2005,VOL26,(4).

第7篇: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范文

一、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

在高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把重点放在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即课堂教学上去研究,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并从教材中提炼出科学的观点、方法及其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渗透科学素质教育。

教材中生物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较多。例如为什么施肥过浓植物会出现萎蔫现象,蛇的“功”与“过”,园艺上为啥常对侧枝加以取舍,就可以造成一定形状的树冠,ABO血型之间的输血关系等等,这些都是科学教育的素材,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明白,学好生物,掌握了生物的结构、生理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就能够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造福社会。 在讲环境保护时,教材中介绍了环境污染的原因、如何保护环境,并要求学生亲自去调查学校附近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且提出保护环境的书面建议。这些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今后职业要求的生物素质水准,从而具备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物常识与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热情。

教材中记述了不少科学发现的经过及科学家传记。例如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探索夏天食物为什么容易变质的著名的科学实验,这就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平时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索、勇于实验,就有可能发现自然界中的奥秘。这些内容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眼界,还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以及科学精神的熏陶。

同时,教材中还提供了丰富的科学审美教育的例证和基础。科学是规律的反映,而规律是美的内核,某种意义上说,科学与美是相通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极力主张科学工作者应该懂得美学,这有利于他们自身的科学研究。生物界里存在着许多美的现象,如;科学家发现,叶在茎干上的排列无论是互生、对生还是轮生,它们自上而下都互不遮挡,形成镶嵌式的排列,这样可以使每一张叶都接受充足的阳光。科学家对这种天然形成的叶镶嵌以及它的合理性感到惊讶,并且深切地感到真善美的和谐与统一。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意识,充分调动教师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去感化和陶冶学生的审美知觉、审美理解以及审美注意,教师可以展示生物遗传的优化组合,结构的谐调对称,环境的雅致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从美的角度来探索科学的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无疑是有益的。

二、发挥实验教学的特殊作用,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教材中广泛地采用了过程模式和情景模式,通过加强实验和创设情景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方法。

首先,教师可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性、趣味性特点,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来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味与情趣,从而对未认识或未充分认识的生物过程和现象有着直观的了解。

其次在进行分组实验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还要使其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实验现象,最后总结出实验结果等一系列科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诸如定性实验、解剖实验等基本方法。除了教材中给出的分组实验外,课本上的“动动手”小实验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好材料,学生可以自己动脑动手独立完成,既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又有利于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教师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要使学生懂得科学发现既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唯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才能使偶然变为必然。为此教师要从演示实验入手,借助于仪器、设备,用规范的语言、清晰的操作排除实验过程中的偶然性和次要的干扰因素,才能精确地发现规律,把握现象和事物的本质。另外,要鼓励学生勇于面对疑难,让学生懂得成功往往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获得的。例如,在观察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有的同学反复几次制成的滤纸条都不理想,分不出四条色素带,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原因,鼓励他们继续实验,结果经过分析是因为滤液细线划得太粗,以致于烧杯里的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而造成,注意划滤液细线的方法后终于成功了。这样通过实践使学生明白,观察与实验必须与科学思维紧密结合,互相促进,才能取得科学上的突破。这种科学素质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将有深远的意义。

三、把握课外活动的最当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

首先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丰富的科技知识。比如开设选修课和举办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生物学的新技术与新成就、基因工程与人类的未来、环境与人类的未来、种植技术、仿生学成就等,观看科技成果展览以及参观、访问等都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课堂上难以接触到的科技知识信息,达到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

第8篇: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物理学史 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物理教学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使学生通过高中物理的学习逐步养成和树立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思维习惯、科学世界观,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和技术的差别、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强调认识和领悟科学的本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等。物理学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在高中物理中加强物理学史教育,展现历史上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奥秘的艰辛历程,以其中的欢乐、困惑、惊奇和哲理去感染学生,把物理知识的逻辑展开与物理学认识的历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物理教学过程设计成是把“凝固的文化激活”的过程,把文化传播和学习转化成为历史上的创造者与今天的文化学习者之间的对话,可以让学生以物理学家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确立物理学的历史意识,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1.物理学史的教学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树立献身精神。

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在学习中发扬开拓和探索精神,以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而且要把历史引入教学中,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并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各学派间的争端,以及尚未解开的物理课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例如,阿基米德在浴盘里发现了浮力定律,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发现烧水壶的壶盖被沸腾的开水所掀动而发明了蒸汽机,奥斯特在上课实验时无意中移动了小磁针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等等。对这些科学史事的学习,消除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拉近了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

同时,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回顾,学生能消除对已有物理知识来源的神秘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懂得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既与社会生产力密切相关,又受到物理学发展内在规律的制约,任何一部分物理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可靠的、精确的、可重复的实验是物理学中决定一切的基础。因此,了解物理学史可提高学生进行科学创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这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献身的动人事迹,如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居里夫人为研究放射性元素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等等。这些科学家不畏艰险,不惜生命,不慕利禄,不惧权威,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2.物理学史的教学可让学生知道各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素养。

物理学的知识,主要是指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最核心的是物理概念。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由观察、实验得到的事实依据,为建立物理概念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但学生仍会为一些新概念、新观念的不理解而烦恼,此时若能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相关的物理学发展史实,让学生了解这些物理学概念逐步形成的历史,使逻辑性和历史性相结合,则更有利于学生对概念全面正确的理解和领悟。

例如关于惯性概念,调查发现有些学生虽然能将其定义倒背如流,但仍不能掌握它,用它来分析解释生活中有关惯性的现象和问题。倘若我们从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出发,从亚里士多德的“强迫运动定律”,到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再到笛卡尔的“惯性原理”,最后到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在回顾惯性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使学生头脑中的观念不知不觉地发生改变,从而纠正原有思维中的错误,这比直接从现象和概念出发不但要生动得多,而且印象深刻得多。

又如关于匀变速运动概念,在教学中可渗透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对变速运动的研究历史,他设想最简单的变速运动速度应是均匀变化的,怎样才算速度均匀变化呢?伽利略考虑了两种可能: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位移来说是均匀的,即“任意相同位移内速度的增量相同”,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加速度a=v/s;另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时间来说是均匀的,即“任意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增量相同”,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加速度a=v/t。他随即发现了第一种假设是错误的:假设物体在落下第一段距离后已得到某一速度,那么在落下的距离加倍时,速度也应该加倍。果真如此,则物体通过两段距离所用时间将和通过一段距离所用时间一样。也就是说,通过第二段距离好像不必花时间,这显然是荒谬的。这一引入可加深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3.物理学史的教学可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向我们显示了这样一条真理:有条件、有怀疑地思考,即力求以发展、变化、联系的思想为标准来裁决和审视一切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不迷信权威,这是科学能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然而在现实的物理教学中,在纷至沓来的新概念、新术语、新公式、新定律面前,学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这就是真理,学习它、记住它。久而久之,历史性的、进化着的科学理论被神圣化、教条化,学生不知道这个理论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以灌输为目的的教学剥夺了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致使大多数学生对科学家和科学理论永远怀着一种崇敬心情,这种心情扼杀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抑制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学发展的进程中,有许多史实向我们表明,物理学家的批判精神,是促使物理学向前发展的动力,如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怀疑和批判,了错误的落体定律和“强迫运动定律”,得出了“惯性定律”,为牛顿力学的建立打下了理论基础;爱因斯坦抛弃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得出了相对论;普朗克否定了传统的能量是连续的观点,得出了量子论……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这些物理学批判性发展的精彩事例,能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善于提出科学问题的灵性和聪慧,使他们的思想沉浸在好奇之中,永不闭塞怀疑的目光。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还能够使学生深刻认识物理学理论的发展、变化过程,体验到科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发展的、进化的。没有任何一个物理学理论可以被看作是最终完满的,因为它的内容的有限性总是和可能观察到的无限丰富多样性相对立的,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物理学认识只能是近似的、相对的。这种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的教育,能清除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绝对化、僵化的理解,也可以防止学生不加限制地机械搬用物理定律、公式去解决问题。

4.物理学史的教学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有着辉煌的成就。例如,在理论著作方面,《墨经》中有对力学、光学的论述;《天工开物》中有关于简单机械的记述;《梦溪笔谈》中有对磁角的论述,《论衡》中有关于简单电现象的记述《考工记》中有关于工程技术、声音传播的记载,等等,在当时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就是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在实用技术方法,更是举不胜举。指南针、地球仪、浑天仪、船闸、石拱桥、火箭等,都是我国最早发明的。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可以使学生了解祖国古代灿烂文化,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哲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极为特殊的密切关系,在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概念、定理、定律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物理学发展历史,阐明概念、规律,结合物理学特点,进行物质第一性、物质的运动性和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从中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在介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我们就可以把“新生事物不可战胜”这一哲学观点渗透进去;讲到万有引力定律时,可将“物质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哲学观点渗透进去。

总之,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物理学史,既能使学生历史地、客观地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创新,又能使学生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使心智得到和谐发展,激发内心潜能,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2]谷世义.物理学史简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9篇: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生物课程 学科素养 科学探究能力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以来,生物学科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念和思想方法。农大附中位于南昌主要风景区梅岭的脚下,位于美丽的江西农业大学校园内。这里物种丰富多样,学生的实践学习资源丰富,同时,江西农业大学有林学院和农学院,其师生都是专家,方便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这样良好的外部环境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提高中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行动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主、合作,乐学、会学,使生物学课堂真正充满生命活力,并为初中生物学教师的教学提供一点帮助。

二、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它反映了学生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是一个艰巨而意义深远的任务。

三、生物学科素养对学生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是学习型、创新型时代。只有具备一定科学素养的人,才能实现终身学习。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创新,才能不被知识经济时代淘汰。具备生物学科素养的人才能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可见,从小对孩子进行生物学科素养培养意义深远。

1.生物学科素养关系到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对原来知识技能基础上的超越。创新能力的高低,与人的知识积累密不可分。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创新也是海市蜃楼。一个人的生物学科素养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举足轻重。中学生如果以一定的生物知识为根基,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他们就有可能产生超越自我的冲动。因此,在生物学科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忽视生物学科素养在创新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2.生物学科素养关系到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

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学校教育是受条件制约的,人的一生,自主、合作、探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大量事实证明:学生良好的生物学科的学科素养,能为今后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赢得主动,为实现终身教育保驾护航。

3.生物学科素养关系到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水平

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和技术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对科技引起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当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时,就能够采取适当的个人行为。

四、提高中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培育生物学科素养,可使学生具备对生命现象及生命本质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一旦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将受益终身。因此,生物学科信息素养的培养要以生物课堂为主阵地扎实、稳步推进。

1、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作为教学的第一生产力,他们在具体到实施教学活动,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法方法,都是教学效果提高的保证。具有较高科学素养,是一名教师必备的素质。作为生物教师,如果不看百家之言,吸收更多养分,给自己不断充电,就不能将最新的生物科研成果带到课堂;如果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及学科素养。这样的教师怎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学生呢?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教师要主动参加学习,利用好图书馆、互联网、校园网等信息渠道,提高自身学科素养。

2、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生物教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中学生物教学是为学生未来的生物研究打下基础。新课程标准也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有了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才可以有探究的实践活动。探究意识离不开学生的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作为一线的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科和地域优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历生物生活的机会,让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与美丽的大自然相联。学校可以考虑在校园内建立适宜的生物园,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和丰富的生物信息,还可以在郊外深入乡村的地方选择实验田,为学生实践探究搭建平台。

3、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主的自然科学。在实际实验中,教师可直接演示实验,让学生重复;也可讲解实验过程、要领,让学生亲自去做。或者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操作实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中最能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是让学生根据某一原理设计实验步骤,增强生物学实验研究技能,生物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提升。

【结束语】提高生物学科素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有目的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熟悉生物学知识,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把这种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以积极的姿态、切实的行动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才能真正,拓宽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杨莉.浅谈生物学科素养的形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