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范文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第1篇: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实用性 自主探索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060-01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更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面对新的课程理念,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该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设生活情景、参与实验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顾名思义,“有价值的数学”注重强调实现数学的实用性价值。如何实现数学的实用性呢?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设合理的生活情景。即所谓的情景教学,强调为学生创设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以激励学生的认知需要和自主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数学热情,使其在寓教于乐中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能主动地尝试从数学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面对新的数学知识,能主动寻找实际背景,从而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如:在教授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时,我创设的生活情景是将家中包含这些图形的实际物体展示给同学们看,面对真实的事物,学生更容易理解物体的形状和区别,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真正喜欢上数学。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数学实验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往的数学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学生只能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缺少参与实际动手的机会,这种情况下所获得的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与新课标的精神“背道而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其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二、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即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学贵有疑”,主动学习的核心是探索,探索活动始于提出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具体实践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所运用的知识和技能是前人所总结和积累的,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需要创造性思维,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一个思维活跃的人,可以说善于提出问题就意味着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让学生尝试提出一些问题。同时,给适当的帮助和指导,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把“教”与“学”有机地统筹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三、 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国家着重发展创新型社会的道路中,教学活动的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前进动力。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以下以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障,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则必须以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使课堂充满“自由”的氛围。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充满求知的渴望,产生浓厚的兴趣,大胆探索和尝试,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创新的潜能,体会成功的喜悦。

其次,培养直觉思维,点燃创新火花。爱因斯坦曾说过:“直觉可以说是思维的洞察力,直觉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活动几乎就是直觉。”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普遍认为数学作为一种理性思维的认识活动,是不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和发展的,但是从创造性的角度来讲,创造性思维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直觉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它必须以扎实的知识背景为基础。所以,教学中不仅应该重视学生理性的分析思维的培养,也应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猜想和推测,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次,鼓励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创新能力。数学教学并不是求“一”的认识活动,问题的解决可以追求最佳的途径,但也应注重寻求方法的多样性,“从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发展不同的求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选择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教无定法,贵要得法”。数学教学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变化,灵活选择有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教学方法,比如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抢答提问等教学方式。有时,一堂课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术能力,掌握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知识素养,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科研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总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数学老师,应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灵活运用和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在使学生成绩获得提高的同时,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知识的有用性和知识创造的价值。从而尊重知识,热爱学习。

参考文献:

第2篇: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体育 教学设计

体育教学是服从和服务于学校教育目标的一项有明确目的的实践活动,它是一个有认识过程、实践过程和教学价值实现过程构成的有机整体。教师必须依据一定教学理念,结合自己对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认识和解读,以学生为本,对整个教学系统的各组成部分进行周密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来满足学校体育的要求。

一、体育教学设计应有系统观

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它是由多种变量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涉及到学生主体的需要,主体的学习特征,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确定,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活动的组织等等,它们相互联系,互相依赖,形成一定的结构,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是我们对体育教学已有的基本认识。因此体育教学设计的系统观就是要求在进行具体设计时必须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全面分析体育教学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对整个系统的结构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组合,力求使个组成因素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朝向特定的目标,达成最理想的整体功能。

二、体育教学设计应与体育教学实践协同

体育教学设计必须通过体育教学实践来付诸实施。学生的身心、知识、能力、品格和方法的改善与提高,必然要求在实践中采取与其现实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使体育教学设计与体育实践协同一致,从而实现学设计目标。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心理状况、体育知识的教育和体育文化的熏陶、性格和兴趣爱好等,才能使体育教学设计与体育教学实践比较协同。

三、体育教学设计应要给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

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越少,体育教学设计的内容不要过于详尽,形式上不要过于琐碎,结构不要过于封闭和陈设化,而是体现内容上概括性,形式上模糊性和结构上的不确定性,留有一定空白,以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为教学中的师生间的互动共振、互生新知、互建新境留有余地。使体育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保持一种宽阔的思路和开发的观念,更容易纳入新的内容,随时改变原有的设计,适应新情境,实现动态生成。

四、体育教学设计应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提倡多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对学习方式的强调,不是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相反正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单纯靠学生自身,不可能产生有效的探究学习,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探究与自主学习的行为,是教师对教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适合于学习对象的教学策略,有计划的引导的结果。绝不是学生想当然、随意的“探究”,无目的的“自主”和任意的“合作”。教学行为是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手段,但对教学行为的价值判断不能基于教师,而应以学生的成长为依据,因此,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是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传统“灌输式”、“强制式”教学方式。体育教学设计上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方面下功夫,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五、体育教学设计要优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时,最困难的是如何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开展体育教学,必须采用整合的观点,亦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来选择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同一维度上的三种学习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应首先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如果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就鼓励个体开展探究性学习;如果个体研究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就开展小组或集体合作的探究学习,直到把问题解决

六、小结与思考

体育教学设计式从教育规律出发,应用系统观点和分析方法,客观的考察体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以学生为中心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突出学生学习方法的解决,与体育教学实践协同,给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的争取理想的整体效果。但然,体育教学设计仅仅是一种追求“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有效手段,它最终结果是依赖于其与体育教学实践的协同,体育教学设计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得到修正,得到调整,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 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5.245~246.

[2] 徐英俊,教学设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3篇: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一、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数学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也是21世纪公民必备的科学、文化素养。应当通过介绍数学发展的历史,了解数学在人类思想发展中的作用,包括了解数学在推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社会价值。事实上,教材后面的“阅读与欣赏”,提高了学生理解与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这种数学素养,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品味,进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课程标准》要求普遍使用科学型计算器,以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特别是以统计作为整合的突破口,加强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内容上,突出“算法”在整个数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成为理解数学发展的重要线索,力求把算法融入数学课程的各相关部分。

二、新理念呼唤数学教师的角色转换

1.课堂上的主持人

大家看电视时会发现,一场精彩的演出中,主持人虽然是贯串始终,但是并不是大包大揽,由自己亲自表演的。他们用简洁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话语,串起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目。可以说课堂也可以是一个大舞台,教师或是设悬,或是点拨,或是指导,而不必长篇大论,大包大揽,把思考、讨论、研究的时间还给学生,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作用,培养出富有创新性的人才。

2.独具慧眼的发现者

在一个班级里,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性格不同,爱好不同,欣赏的水平不同,基础不同。在老师眼里,可能存在文化成绩上的“差生”,因此往往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在这样的思维定式下,学生失去学习的宽松环境,对自己缺乏信心,往往会形成恶性循环。教师要担负慧眼独具的发现者,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尽力为他们搭建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采用赏识成功的方法,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利用他们尝试成功喜悦的契机,再循序渐进地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

3.热情的观众

一场激烈的球赛,总少不了热情的拉拉队,他们的呐喊助威给球员们带来了动力和激情,不管是成功或失败,只要有这种热情,球员们都会有无穷的动力。同样,作为当今的学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承受着一定的压力,他们需要的不是父母的教训或教师的责问,是理解和支持。我们教师就要做好热情的观众。

三、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

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实现新转变,由重知识传播向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学内容选择向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新的突破,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要多下功夫。

1.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开始。数学教学是一种“过程教学”,它既包括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也包括人的思维过程。前一种过程教材已有所体现,但思维过程是隐性的、开放的,教师必须周密设计系列性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找准问题切入点,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在生动、紧张、活跃、和谐的氛围中,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使认识过程变为再创造的过程。

2.创造民主的学习气氛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气氛状态两个方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气氛因素的积极作用,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的教学境界。

3.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实际上,学生自主求知活动应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教师可作适度点拨;对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应放开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的探索过程,让其动手、动脑、实验、操作、交流、质疑,从中体会原理、领会实质,自觉构建认知结构和操作模式。

4.应用全新的教学模式

数学教育应坚决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机械灌输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读、讲、议、练、师生对话、课堂讨论等以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方式,使问题解决、数学应用、数学交流、数学建模成为课堂的主流。要冲破以教材为本位的束缚,在课堂中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把握好启发的时机、力度。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使得他们对知识的内化程度和能力的形成速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教育模式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层要求,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各成其才,整体发展,全面提高。

5.提倡多元化的问题解决方案

问题的解决方案要向开放的、多元化的方向方展。问题的解决要不拘泥常法、不恪守常规,善于开拓、变异、发散,从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求得问题解答。所有这一切都为了形成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第4篇: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范文

一、设计地理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

1了解地理学习基础

地理教学目标是学生地理学习的预期结果,由于学习具有累积性的特点,所以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的出现必须基于他们原有的学习基础之上。因此,确定地理教学目标必须以符合学生地理学习基础为前提条件。学生地理学习基础主要包括地理学习内在动力基础和认知基础两方面。

(1)了解地理学习的内在动力基础。学生地理学习的内在动力主要指与地理学习活动紧密关联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一般来说,学习动机越强、兴趣越浓,学习期望就越高,而地理学习期望越高就要求地理教学目标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和更高的水准。

(2)了解地理学习的认知基础。认知基础包括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无论是认知结构,还是认知能力,都是地理教学目标所涉及的领域,如果教师不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基础,那么他确定的地理教学目标有可能会超出学生的认知基础,使目标高不可攀,也有可能低于学生的认知基础,使目标成为“过去完成式”。在《旅游资源》这一节,学生对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非常感兴趣,同时学生已经对本地的(如襄城县紫云山、平顶山市石人山等)和世界上著名的旅游资源(如长城、西湖等)有所了解,在设计过程中应掌握这一点。

2分析地理教学内容

地理教学内容是地理教学目标的“物质材料”,由于“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并且相互间具有复杂的联系,所以确定地理教学目标前必须理清“物质材料”。

(1)分析地理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各个知识点,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此作为地理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分析地理教学内容中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知识结构,以此作为地理教学目标等级划分的依据。

(2)分析地理教学内容的教育因素。地理教学内容不仅具有知识教育价值,同时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如学习各类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学习我国南北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如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巧夺天工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及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等等。地理教师确定的地理教学目标必须反映地理教学内容的这种心理教育因素,使地理教学目标全面体现地理教学特点。[H01mm]

二、设计地理教学目标的要求

1.地理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全面性

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要坚持全面性原则,教学目标体系既要包括认知领域和技能、能力领域,又要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同时,地理教学目标是全体学生共同的学习目标,所以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还要坚持全体性原则,既要基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

2.地理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层次性

新课标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重视个体差异,应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能力等多方面制订高低层次不同的目标。根据新课标的特点一般可预设几个层次的目标:一是基础性目标(课程目标),二是高层次目标(弹性目标和发展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目标层次越低越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达成,相反,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特别是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需要的时间较长,是逐步达成的。

地理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的期望,因而目标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新课标一改过去那种把教师当做行为主体、从规范教师的教学角度出发的设计方式,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学生学习的行为结果。同样,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学生学习的结果,体现“为学生而教、为学习而教”的理念。如,“掌握阐述旅游资源的特性”意思就是说,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旅游资源的特性。

4地理教学目标必须是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

地理教学目标必须是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而不能是地理学习过程。如“旅游资源的价值”这一知识,表示地理学习结果的目标为“学生学会分析旅游资源的价值”,而“掌握旅游资源的价值”则是设计地理学习过程的教学目标。地理教学目标更不能以教师的活动为内容,如不能以“讲述旅游资源的价值”作为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只是表示教师的教学活动,而没有表示出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应当达到什么样的地理学习效果。

依据以上设计思路,《旅游资源》教学目标可以设计如下:

《旅游资源》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a掌握阐述旅游资源的分类,知道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在旅游方面的意义。

b理解和掌握旅游资源的特性以及各种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B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分析各种旅游资源价值的能力。

b初步培养学生在旅游活动中的审美能力。

c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真挚情感和对民族文化的崇敬之情,并增强爱护旅游资源的意识。

第5篇: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执教前对整个教学构成进行的全面而精心的蓝图描绘和具体操作方案的制订,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标准研究中,教学目标是一个重要指标。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过程起着调整、导向和控制作用。要体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综合性、发展性趋向,当前更要突出五项教学目标的设计:设定学会学习的教学目标;设定创新教育的教学目标;设定新知识教学观的教学目标;设定思维训练的教学目标;设定思想教育的教学目标。为此,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已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教学是促使学习者朝着预定目标的方向产生积极变化的过程,所以,教学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预期的结果,或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美国教育学者克拉克曾讲过:教学目标是“目前达不到的事物,是努力争取的,向之前进的,将要产生的事物”。实际上,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

二、具体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数学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在具体设计中,必须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将“三维目标”具体化并落实于教学活动之中。

1.教学目标应全面反映《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即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真正体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有机整合。

2.教学目标应明确,对学生行为的表述应具体、准确、清楚,这样才能够引导师生围绕教学目标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恰当地组织教学过程。

3.教学目标应体现目标与内容要求的统一性,教学目标的表述具体、清晰、具有可操作性,这对于学习结果的评价就有了准确的把握和科学的依据,更有利于准确地评价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便于检测。

用新的教育理念分析,根据旧的教学大纲设计的同一内容的教学目标存在着如下不足:

1.不适应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该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而且没有不同水平要求的梯度,即没有层次性。

2.教学目标的表述比较笼统、概括,用于表示学生应达到的目标程度的动词只有抽象的“了解”“理解”“掌握”等,但是怎样才算“了解”,怎样才算“理解”,怎样才算“掌握”,由于没有具体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比较抽象,很难把握其程度。因此,无法准确评价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不便于检测。

(二)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中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注重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如数学中常用的数形结合思想。

新课程的数学也强调数形结合的思想,即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数学中的问题。以往图形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更多的是起到直观的作用,或是帮助突破难点,新课程并不排除图形在数学中的这些作用,但是“形”与“数”的结合这一新的数学思维方式,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是新课程的一个新理念,数形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通过教学,学生的学业行为会有所变化,设计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时,应考虑它们容易检测学生的预期行为变化,所设计的目标不能太笼统、太含糊,应尽可能用可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来描述,或用可测量的语句来陈述目标。

总而言之,在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的设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制订,它是教学的指南,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导向作用。所以,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定要把握好“三维目标”的特点及要求,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在设计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必须注意设计内容的全面性、具体性、难易应适度、重点应突出以及学习结果的便于检测,这才是我们研究该课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29-33.

[2]张昕,任奕奕.新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4).20-35.

第6篇: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教学 教学目标

新一轮高中历史课改已经启动,高中历史教师应如何做出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新课改的大潮?新课改实行以来,关于如何进行课改的讨论就来没有停止过。从中央到地方,从老师到学生,课改成为中国教育界的第一话题。可见课改对于身处教育一线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只有在教师的努力之下课改才会有所成就,为中国的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课改的内容颇多,我们在不断摸索。以下我就课改的一个小部分:教学目标的设计,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时下的历史教学研究,不仅将课程与教学打通,而且初步改变了“课程就是教学的科目”的看法。当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时,教学目标也不只等于“教的任务”,它更为关注的是“学的效益”。有学者明确指出:“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指挥,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因此,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应以学生为出发点、立足点,目标的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着眼于教师观、教学观和学生观的更新,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帮助者,也是学习过程和知识创新的反思者与研究者,更是学生心灵和智慧的发现者。教师在新课改形势下不再是要学生学会,而是要指导学生会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受到以往教学经验的影响,如:(1)赋予历史课太多的教学任务和教育职能,特别是思想教育功能;(2)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缺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3)缺少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不能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那么在新课标下应该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呢?

一、新课改下教学目标设计不能仅仅注重知识目标,忽视其他目标。

原来的教学大纲只强调对人、对国家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在新课改中融入了对己、对世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新课标提出:“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等等,这是历史教学目标不断完善的客观要求。然而,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附属物,视为可有可无,结果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维目标,不可有所偏废,既要注重知识目标,又要重视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具体的每堂课中,教学目标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二、新课改下教学目标设计不能以内容目标代替教学目标。

内容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具体规定了学生在某一部分内容学习结束后,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但它不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因此,不能以课程中的“内容目标”来直接代替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应依据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

三、新课改下教学目标设计不能忽略教学方法与过程的融合、教学策略的选择。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设计出精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而且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四、新课改下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适时地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及时消除教学中的疑惑;其次,教师应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向教师质疑,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并通过点拨,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敢疑、多思、深思的学习习惯。最后,必须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懂得自我教育、自我规范,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只有方法灵活多变,才能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五、新课改下教学目标必须针对教学实践和学生实际状况不断进行修改。

教学目标确定后应用于实践的收效如何是教师在课后首先要确定的,不同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要针对情况做出调整。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兴趣调整目标,甚至不同班级上课的教学目标也可以不同,不可以用死板的目标衡量每一个学生。

以上就是我对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解,总而言之,教学目标是让我们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能否达到这个程度的规范和要求。我们期待着在开放式的历史教学中,对“满足学生期望”的学习系统进行操作和测试,让学生参与其中有所感悟,还高中历史教学一个本来面目。

第7篇: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教学目标;存在问题;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07

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设计过程,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但是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线教师在目标设置上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数学教学目标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现象一:目标过偏。

数学课程三维目标的设计,着眼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轻视甚至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现象。

案例1:八年级17.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与性质。

2.能灵活运用函数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较综合的问题。

3.深刻领会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及转化的思想方法。

问题:目标的设计有明显过偏的现象,只有知识技能目标,没有过程性目标和情感价值态度价值观目标。

现象二:目标错位。

案例2:八年级19.1.1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相等的性质。

2.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平行四边形的计算问题,并会进行有关的论证。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问题:主体行为不明,主体意识缺失。“使学生……”,“培养……”,在这样的目标陈述中,教师是使能者,学生是效应者。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即陈述通过教学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陈述教师做了什么。

现象三:目标过虚

有些教师往往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得太大,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课程目标混为一谈。

例3:八年级16.1.1从分数到分式

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借助情感因素,营造亲切和谐活动的课堂气氛,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

问题:如果将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应该达成的任务,那么本课的有些目标需要推敲。如关于“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该目标过于虚,空,无实质意义,可以写在任何课堂,但任何课堂也很难实现这个目标。

二、科学合理设计数学教学目标的策略。

(一)教学目标设计首先要突出基础知识目标和基本能力目标,具体体现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和每一项能力的训练活动中,即明确教学活动中要“学什么”和“练什么”的同时,更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的组织,要强调学生“怎样学”,而不是“怎样教”的设计。

如八年级18.1.14勾股定理(4)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笔者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勾股定理,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无理数的点。

2.进一步学习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在数轴上寻找表示无理数的总的过程,发展学生灵活勾股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用勾殷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形成反思的意识。

(二)要体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目标。新课标要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因此教学活动目标设计既要有定性目标(基础目标),还要有不定性目标(发展目标)。在学生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力求使每个学生在同样的学习活动中都得到最大发展。

如八年级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笔者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设计为: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目标一是基础目标,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目标二是发展目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后,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目标三是给已经具备一定能力的学生提出的,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都蕴含着的普遍规律性,进而激励学生从诸多的特殊现象中探究一般规律的兴趣。

(三)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

过程与方法目标重在给予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的同时体会过程、掌握方法。

如人教版18.1.1勾股定理(1)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在学生充分观察、归纳、猜想、探索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在探索上述结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归纳、概括和有条理地表达活动的过程和结论。

(四)凸显情感目标,提升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要求而言,数学教育功能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正确选择文化而使自己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个性的社会人,使学生成为具有自身价值、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创造人。这方面必须加以重视。

如人教版18.1.3勾股定理(3)教学中笔者这样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用勾股定理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第8篇: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生物;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前必需的准备工作,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与环境的合理组合和运用、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也关系到生物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国家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据调查分析,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学目标的制定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在教学之前未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部分生物教师不理解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意义,认为讲完规定的教材内容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就达到了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仅作为教案中的一种备查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凭经验和考试的要求操作,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形同虚设。3.制定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即“双基”目标,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制定了很多教学目标,但有些目标超出了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实际上无法达到。5.只注重少数不太重要的教学目标,忽略了重要的教学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6.不能清楚地表述课堂教学目标。部分教师仍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表述方式,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含糊、笼统,不便于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因而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师心中无数。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才能使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既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具体、明确、具备可操作性,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一)制定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

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的总目标是最高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的目标)。这些目标被分解到不同的学科中去实现,并由学科专家制定出学科课程目标及不同学段(初中、高中)的课程目标(第二层次的目标)。课程目标既体现国家培养总目标的要求,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现状,体现课程开发的有关价值取向。因此课程目标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生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本学段的课程目标分解成单元或章的目标(第三层次的目标),并要进一步分解和制定节的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第四层次的目标)。这是一个将宏观目标(第一、二层次的目标)逐级细化为具体目标的过程,最终要把它们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生物教师在这一工作中要注意:1.在充分理解第一、二层次宏观目标的基础上,依据高层次的目标创造性地拟定可操作、可实现的各层次具体目标。2.在制定第三、四层次的教学目标时,要仔细研读,深刻领会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总目标和课程的具体目标,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兼顾生物课程标准中相应的内容标准以及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内容的特点。3.根据学校的现实情况,制定具体的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只要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即可,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应考虑达到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二)制定教学目标还要依据对学科知识的分析,对学生的分析和对社会的分析

对学科知识的分析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教学内容及其要求,结合对学生已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分析,设计出知识目标,并在对知识内容和实验、实习等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目标的分析。一节课的内容可以培养的能力有多个方面,究竟选择哪一个或哪几个方面作为本节的目标,还要考虑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求和后续课程的需要。例如,生物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而在培养的顺序方面,教师往往先让学生学会按顺序观察,再让学生学会标记观察及对照观察等等。同样,在知识和能力目标分析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适合培养的情感和态度目标,然后根据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的分析,按需求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行选择,同时要考虑学校与社会环境中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例如,了解到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比较薄弱,就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在课上设立相关的目标进行教育;在“世界环境日”或“植树节”等社会性节日临近时,应注意从教材中挖掘适宜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教育。

总之,要设计好教学目标,做好对课程目标的理解、研究,做好对学科知识、学生和社会的全面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教学目标的分类体系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的突出贡献,就是提出了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设计不同教学条件的宗旨。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也应采用学习结果分类的方式。在教学设计领域被广泛采用的学习结果分类是加涅(R.M.Gagne)的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但其他学者的分类方法也对生物学科教学目标的设计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表1列出的是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研究中可以见到的九种分类方法。这些分类虽视角不同,但都将知识、技能和能力放到了统一的联系中加以认识,而且不同的分类方法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

表1学习结果的不同分类方法[1]

根据学习结果的分类,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在中学生物学科的学习中都可以找到。相对而言,在现行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生物学科的学习内容中,“言语信息”“陈述性知识”“事实”类知识较多,“辨别”“概念”“程序”类知识也较多,而“高级规则(问题解决)”“认知策略”“动作技能”类知识较少,“知识建构”和“人际技能”类知识就更少,“态度”和“情感”类知识没有与具体学习内容配合指出。新课程标准中则增加了科学探究中的“高级规则”和“知识建构”类知识。

我国的生物教学目标分类采用的是布卢姆(B.S.Bloom)的分类系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情感三大类,并且对三大类目标提出了不同水平的具体要求。表2列出的是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生物课程标准》)中三类学习目标的各种水平的要求。它是在布卢姆等对各类目标水平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生物教学的实际制定的。

表2:《生物课程标准》中各类学习目标的不同水平要求

四、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法

教学目标应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业行为,并限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及变化效果的量度。对每节课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用。表述教学目标时一般要慎重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1.行为主体。根据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在编写教学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或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写时都应写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及“培养学生……”等描述,而用“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而传统应用的“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而“认出”“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词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生物课程标准》第44页在“学习目标的说明”中列出了一些常用的知识性目标动词、技能性目标动词及情感性目标动词,可作为生物教师备课时的参考。

3.行为条件。有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小实验,体验……”等。

4.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上述教学目标表述包括的“四要素”是由行为观的代表马杰(R.F.Mager)提出的“三要素”发展来的,又称为ABCD表述法。它们的含义是:A即“行为主体”(audience),意为学习者,就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B即“行为”(behaviour),即学习者应做什么,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C即“条件”(conditions),意为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D即“程度”(degree),即上述行为的标准。例如,一个运用ABCD方法表述的教学目标例句:“通过学习昆虫的形态特点后,学生能以90%的准确度,从书上的图中辨认出哪些是昆虫。”其中,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是“辨认昆虫”,条件是“在本课课本的图中”,标准是“达到90%的准确度”。

五、制定教学目标的注意事项

1.要全面。要反映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要体现多元化。不仅有对知识性目标的要求,还要重视学生操作、能力、情感、态度、意识等方面的发展要求。

2.要明确。明确的教学目标必须具备两点:一要表明教师可观察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如“能认出种子的结构”“能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画出……的结构图”等;二要体现上述的教学目标的“四要素”。

3.要重点突出。通常每一节课中可以设计多个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目标都代表着一定的学习结果。在进行设计时教师要对各种目标进行权衡,确定主要目标,其他目标尽可能围绕主要目标设计。这样可以突出重点,防止由于目标过于分散,影响学习结果。

4.要难易适中。目标的难度,要接近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目标太高,学生经过努力而达不到,会使学生产生畏学心理,丧失信心;目标过低,学生的学习毫无压力,目标对学生的发展起不到激励作用。因此,在制定目标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群体学习水平有一个科学的分析。

5.要便于检测。编写具体目标时,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它们将被用于编制检测项目,如果不能根据这些目标测出预期行为,则表明所制定的目标笼统、含糊、冗长、不符合要求。所以应尽可能地用可观察到的外显行为来描述,或用可测量的(笔试、口试、动作测验、心理测验)语句来陈述目标。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留足检测目标的时间,要制定与每一个具体目标有相对应匹配关系的检测项目,以保证实际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开展。

6.要有弹性。教学目标的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别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统一的目标规定了所有学生达标的最低限,但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目标应体现出有所侧重。二是可有一些隐式目标或预期目标,如“愿意……”“乐于……”“能坚持……”等便为隐式目标。又如“亲自栽培一种常见植物并写出详细的观察记录”,就不能当堂课完成,便是预期的目标。

7.要注意各章节教学目标的互相协调。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都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保证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各章节目标的协调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将各章节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和设计,对各类教学目标进行综合安排。在针对具体的一节课设计教学目标时,还要结合实际对预先的安排做适当的微调,以保证各类目标的实现和分布的均衡。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0.

[2]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8—169.

[3]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5—48.

[4]周美珍,等.中学生物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8.

[5]赵锡鑫,等.生物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6—198.

[6]饶可扬,王延玲.新课程教学设计—生物[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21.

第9篇: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范文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和意义

高中化学是全国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设置的较高层次的基础学科,满足学生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技能,促使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化学学科有助于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学生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和实践,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求学态度,明确科学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高中化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知识是指化学科目中的一些基础知识,技能是指学生在实际操作上的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是因为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重要作用。

高中化学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包括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把化学和其他学科综合,对学生的知识进行综合,培养学生潜能,同时高中化学还有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高中化学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更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现如今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的关心,比如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卫生问题和健康问题等等。化学学科结合实际生活,不但对学生进行了情感上的培养,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实际生活和化学课程的设置是不可分割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探究

(一)情景教学,引人入胜。化学这门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高中化学也将实验作为教学中的重点,所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带到氛围中去至关重要。

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足的自由发挥时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不要将固定的实验步骤告知学生,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开动脑筋,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的教学模式一定要符合新课程标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增加教学内容。为了完成大纲要求,经常会将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或者实验教学时将实验步骤直接告知给学生,学生按部就班的进行试验,学生失去了对知识探索的乐趣。

作为教育者,要跟着新课程的标准走,所以一定要解放应试教育思想,突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多用鼓励的言语,要积极看到学生努力的一面,用客观正确的眼光对待所有的学生。在教学中,更应该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多进行合作交流,不仅要注重学生掌握的效果,也要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问题能力。

(三)创造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学成果是否高效,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课堂氛围。传统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在学生心中大都是严师的形象,学生惧而远之,造成师生间最基本的交流都成为问题,自然而然教学成果不会非常理想。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必然的产物,因为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在这种新型关系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更贴近于学生,和学生站在同样的立场。

(四)教师要丰富教学方式,教学可以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在高中化学科目中,大部分都是非常抽象的,仅限于文字式难以理解的。教师除了要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证明观点外,还可以借助强大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图片的展示和动画展示都是很好的例子,不但直观,而且还可以三百六十度全面观察。例如在进行“晶体的结构和性质”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金刚石、石墨、CO2等晶体的内部空间结构用立体图形展示出来,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观察到内部结构,教师还可以通过动画形式,配以简单的讲解,和学生共同分析晶体形成的原因、结构和晶体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