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网络安全重要性范文

大学生网络安全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网络安全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网络安全重要性

第1篇:大学生网络安全重要性范文

众观国外网络安全意识培养与教育的各项规划和措施,我国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的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体的教育培养模式和实施措施。2014年2月27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作为国家安全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也开启了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的里程碑。全国各地不断开展强化国民网络安全意识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北京确立网络安全日、国际网络安全大会召开、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全国各大企业开展的网络安全论坛、全国各大高校申办的网络安全新专业等一系列的措施都已经展现出我国在大力提升全民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努力提高全民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为了更好的推动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提升,我校在2014年首设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此前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是网络安全与计算机犯罪侦查方向,多年的教学理念使得我们在开展相关专业学生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对象探索一种基本专业课程体系教育为核心引导的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专业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强化与养成,提升专业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的思维,同时对于创新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引出新内容新思路。

2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许多的调查数据表明,网络安全问题大多都是由于管理措施不力、安全配置不正确等网络安全意识不强的原因诱发,在多数情况下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不再是技术难题而是安全意识问题。例如:很多个人网络用户使用的网络虚拟身份的密码设置安全系数过低,个人信息不慎重,网络浏览痕迹不清除不处理等基本网络安全保护意识缺乏。一个只认为管理和技术就可以安全实现网络安全的人不会在思想上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也就无法树立牢固的网络安全意识。而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强化能够缓解和避免网络使用过程中安全威胁、安全隐患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高校大学生是网民别的一类群体,他们获取知识信息量大且要求较高,作为年轻人,其贴近时尚,追求新事物,学习新科技,掌握新手段,领悟新知识都十分迅速,同时也是培养个人意识形态与习惯的最好阶段,高校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网络安全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未来网络信息的管理者与使用者,强化和提升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提高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技能,会使得很多的高校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已经掌握了网络虚拟社会中的安全防范方法,拥有网络安全意识习惯,对于保护个人、企业、事业和国家的安全都有着十分必要的意义。

3依托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3.1专业课程是大学生教学体系中的核心重要内容

很多的高校开展教学过程中已经依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我校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有着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并针对各个专业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大多数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公共必修、法律知识、警务技能、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等多个模块。其中专业课程是各系部根据行业对人才能力标准的要求选择开设的课程,这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随着近年来国际上众多国家对网络安全及其相关建设的重视,我们国家也更加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网络强国”建设的目标,与此同时开展全方位的制度、技术、文化、设施、人才等方面任务的实施。这为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对于院校中相关专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面。公安信息系是我校成立十多年系部,多年来一直设立网络安全与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2014新设本科专业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教学要培养能在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及相关领域从事与预防网络犯罪、控制网络犯罪和处置网络犯罪相关的执法工作的应用型公安专门实战人才。在制定这些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时我们设立了《恶意代码分析与防范》、《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与监察》等专业核心课程,这些专业课程的设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实训能力等专业能力,同时也为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其中《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是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核心专业课程,其在实现学生素能培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教学目标定位以掌握网络安全相关技术为主线,强调实践应用型技能素质培养,在一定程度对于网络安全意识培养重视不够。为更好的依托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强化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网络安全优质习惯,我们将针对培养对象制定培养目标,不断努力探索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方法与措施。

3.2依托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方法

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体系化过程,教师要依托专业课程这一核心,加之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其它形式的活动,达到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目标。目标完成的主要方法以下三个方面。

(1)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的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有效的方法是将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所授课程中,其中《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恶意代码分析与防范》等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训教学内容,授课过程中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相关技术理论知识外,在实训操作环节注重技术实际应用的理解和训练,通过理论讲授教学与实训操作训练相结合把难于理解的技术理论知识在实训操作训练过程中加深理解,从而通过整个教学环节由浅入深的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比如,我们在给学习讲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策略篇配置过程上账户策略时,不但要求学习学习、理解和掌握账户策略在配置与使用在保护计算机系统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还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密码必须复合复杂性要求”或“账户锁定阈值”等内涵内容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做法。

(2)针对学生兴趣加强宣传,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教育宣传活动的展开是扩大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受众面的最佳途径。一是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讲座可以由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组织,骋请校外或行业相关领域的专家主讲,以网络安全前沿动态、技术以及网络安全方面的精彩事件或案例,并结合最新发展的网络安全技术、工具使用、网络应用等方面知识开展专题式教育。二是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及意识普及活动,依据主题活动目标,通过问卷访问、演讲、海报、游戏、竞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三是设立网络安全学习专题的网站,网站建立是新媒体形态下知识传播的良好方式,网站中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除了展示网络安全事件、普及知识,还可以介绍新技术、新动态,网络安全学习专题网站不仅给建立、维护网站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广大同学了解网络安全新事物,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搭建了平台。

(3)组织学生参加网络安全技能大赛全国很多高校或单位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技能大赛,如单兵挑战赛、分组对抗赛,这些是很多高校大学生都希望踊跃参加的一种课外网络安全类科技活动。通过组织在校学生参加全国范围或省内各地高校大学生展开的网络安全技能大赛的过程,遴选、训练、指导参赛学生,在参加技能比赛的过程中能够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网络安全技能等多方面素养。这些不仅能够推动高等院校网络安全专业学科体制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加强网络安全实践类课程体系建设,对于推动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网络安全类专业技能人才,积极响应国家网络安全重点发展的战略规划起到重要的作用。

(4)成立网络安全学生社团学生成立网络安全社团是在课堂之外有组织的一种开展教育群体性教育活动的基础,在社团中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网络安全知识研讨;组织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开展校园内网络安全知识调查;参加国家、省部级等相关部门、院校组织的网络安全大赛等多种多样的内容与形式,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技能。网络安全学生社团是学生组织的团体性组织,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参与,同学们加入一个团队,集思广义,深入讨论。不但能加大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而且能够扩大网络安全意识养成的受众面,让网络安全知识以快乐而又自然的方式在大学生活中传播。

4结论

第2篇:大学生网络安全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互联网;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6-0023-01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触网”的比例远高于社会其他群体。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其海量的信息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负面的影响也接踵而来。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首先,网络使用的知识技能及运用能力不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大学生机不离手,使用率非常高,但这并不代表其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和运用能力。有调查表明,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聊天和购物等,对于利用网络学习及制作媒体作品的能力还较差,甚至有的大学生连基本的office软件都不能很好地使用。其次,对网络信息的分析和评价的思维能力不足。网络信息最大的特点在于开放性,大学生处在心智并不成熟的时期,有时不能很好地对网络信息进行客观评价,甚至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曾有资料显示,部分大学生遇事更信微博,信任度高于新闻联播。再次,网络沟通交往中的法理与伦理道德修养的缺失。网络的虚拟性,使网络内容较少受到约束,容易陷入“反正没人认识我”的无主体虚拟状态,造成传统道德观念与修养的缺失。微博、微信的出现,使得一些重大事件得以快速传播。大学生对于一些热点事件敢于质疑、表达,但因阅历较浅,法律意识淡,有时可能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首先,提高网络素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使得网络素养成为当今社会评价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知识和运用能力,是时代对人们的要求。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想成为高素质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网络素养是必修之课。其次,提高网络素养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必然要求。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大学生必须成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网络社会的发展,不仅只是需要人们利用网络改变自己的生活,如网购、娱乐、通讯,同时还需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终身学习。同时,具备各类信息的辨别和分析能力,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分清事实,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不在五光十色的虚拟世界迷失自己。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对策

21世纪被称为网络时代,是人与网络共生共存的时代,网络素养是这个时代的人所必备的一种素养。首先,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搞好校园网络建设。一是网络素质教育走进课堂。作为高校,要重视网络素质教育,将网络基础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中的网络素质和安全教育融为一体,构建一门独立的课程。它的教学内容,不能停留在以往的技术运用和单纯的思想教育层面,而要根据网络技术发展状况及随时出现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及时调整,合理增减,有重点地围绕网络素养教育目标进行教学。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尽可能利用竞技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做好校园网络建设。校园网不仅是学校网上办公的场所,更应该成为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的基地。校园网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应满足大学生交流的心理需求。可在校园网上建立一些论坛,教师和学生可以成为不同板块的版主,这样教师既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掌握导向的主动权,传播正能量,也可以使学生参与其中,提高思想认识,不至于在网络中迷失方向、迷失自我。三是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大学生一般都住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化,为大学生网络素质的提升提供了舞台,如可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网络设计大赛甚至竞技游戏大赛,将沉迷于网吧网游的学生拉回到校园。其次,大学生要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多彩的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诱惑力,甚至出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在看手机”的怪象。一些学生在虚拟世界无法自拔,甚至对现实中交往产生恐惧,对网络形成一种依赖心理,产生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养成良好的使用网络习惯,对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网络信息批判能力和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自觉抵制外来低俗、不良文化影响,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四、结束语

大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受众群体之一,其网络素养的养成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面对新的形势,高校要因势利导,以正能量驱散网络负能量,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修敏.网络素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第3篇:大学生网络安全重要性范文

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安全战略发展的需要,社会培养数字公民的需要,是高校安全教育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基于实证调研,提出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路径:一是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与国家安全意识的融合;二是加强法律知识普及教育、道德意识培养,预防故意违规的信息安全行为;三是促进个人信息能力提升,强化被动、引导随意的信息安全行为;四是做好网络公民培养,提倡可控、鼓励建设性的信息安全行为养成。

【关键词】

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路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度华东师范大学辅导员课题资助项目“‘数字原生代’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前言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设备的更新迭代带来了信息的快速传播,无论是一个状态的,还是一次信息的转发和评论,都会留下“痕迹”,瞬间可拷贝,即时就能大面积传播。作为庞大的互联网使用群体,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否能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数字化背景,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理解和剖析,论证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时代价值,结合对全国大学生群体进行实证调研,收集和分析反映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群体特征的数据,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动机相关理论,分别从网络安全意识树立、法律道德知识教育、个人信息能力提升、网络公民培养等四个层面理性探讨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重要意义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良好习惯的训练及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的培养。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就是在信息数字化背景下,加强和培养大学生信息安全意识,提升其信息处理能力,使信息安全行为要求成为自觉、稳定的行为习惯,信息安全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

(一)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是国家安全战略发展的需要

信息安全是进入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初以来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日益突出的安全问题。①信息安全关乎国家安全战略发展,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对一个国家很多领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信息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责无旁贷。加强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是国家安全战略成功的需要。

(二)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是高校安全教育的需要

移动互联网时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审视视角和展示平台,我们能够更加便利地接触到海量多样的资讯,但也暗藏许多隐忧。首先,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等事件频繁发生。不少大学生看上了互联网金融“先消费,后付款”的美好条件,却掉入“高费贷”陷阱而投诉无门。其次,海量信息真伪难辨、良莠不齐。大学生网络交友被骗财骗色例子屡见不鲜,通过网络相关金融易或网上求职而发生的骗局数不胜数,给当事人乃至整个家庭都带来巨大的伤害。以上由网络安全引发的事件频频发生,给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三)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是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作为与手机网络科技发展共成长的一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潜移默化的受“屏幕”影响,他们利用网络收发电邮、查阅资料、即时通讯、休闲娱乐等,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来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扩展自己的交际圈。E-身份②于大学生而言极具诱惑力,网络能立即满足幻想,也保证匿名,会鼓励人们做出更自私、更鲁莽的行为;在网络上,我们可以重新创造自己,也有充分的自由,任意进行平常在阳光下会理智克制的某些事情。网络媒介所扮演的“双刃剑”角色逐步显现,搞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教育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高校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四)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是培养数字公民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的培育。信息时代公民意识的培育,可以理解为数字公民的培养。在社会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大学生长期活跃在微博、论坛、网评等社交媒介中,可以更广泛、便捷、灵活地关心国家大事。但线上舆论中也会隐藏着一些过激情绪以及“”的苗头和倾向,通过一些幕后推手的控制,很容易诱发网络上的“”,从而违背大学生线上参政议政的初衷。加强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实现大学生在数字时代享有“线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信息安全意识的支配下,发表合适的评论,做出法律允许、符合道德的行为,线上线下共同维护国家利益。

二、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理论依据

当前,网络环境复杂多变,互联网设备更新迅速,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促进信息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极大诉求。由于个体的上网行为和信息安全行为习惯并非与生俱来,具有极大可塑性,因此行为养成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具备可控的信息安全行为和形成具有良好信息处理能力。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大学生信息安全认识教育的延续和深化。大学生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因素。行为是行动的一种方式,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大学生的信息行为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而是有一定的起因,受动机激励,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习惯则是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经由感性实践体验——理性认知肯定——理性指导下行为实践养成。该行为习惯养成过程是需要在制度规范中强制完成的,并随之形成正确的信息安全行为观念。行为养成的同时促使大学生应用信息安全观念调节自身的信息需求和矫正不安全的信息行为,从而自觉地履行信息安全法制规范。经过反复的行为实践,养成自觉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因此,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习惯养成具有实践性、适应性、反复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教育同时需符合一般的心理过程和学习规律。个体心理过程包含知情意三个部分,具体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③认知心理学进一步指出,人的情感和行为受他们对事件的知觉影响,这种影响不是取决于他个人的感觉而是取决于人们自身构筑的情境。④也就是说,人们的感受和行为取决于人们对情境的解释,与情境本身无关。此外,在学习情景中所涉及的真实物体和事件的认识会受到人们先前知识经验的影响。⑤在诸多经典文献中提到最多的用户信息安全行为关键影响因素是网络安全意识。大多文献普遍认为,在用户面对客观存在的风险缺乏必要的反应情境下,要求用户主动采取相应的信息安全保护措施,是违背意识决定行为这一客观规律的。⑥意识是神经网络(与意识密切相关)通过允许更多的知识资源去参与内在决策,来协助实现将表征内化的过程。意识是提取、传播和交流信息以及进行整体协调和控制的工具。⑦个体的感受和行为取决于人们对事件的看法,而对事件的解释和看法由意识控制。因此在开展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关注网络安全意识的树立。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要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需要促使大学生意识到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在情感上意识到需要投入行为实践,主动辨别“随意行为”的合法性,确定安全的行为养成目标,剔除不合法的“随意行为”,产生新的有效的信息安全行为,通过内外部的刺激,使新行为能够持续重复发生直到行为自动化,才能形成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信息安全观。其次,建立一个巩固和发展内化的过程,注重将思想上的“认知”和现实中的“践行”并举同行,让学生在构建积累信息安全知识的同时付诸实践,将信息安全的随意行为和被动的行为转化为固定的可控的信息安全行为。一方面,促进大学生将习得的信息安全知识和技能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践行;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践行中领悟知识内涵,感受信息安全行为养成对生活带来的改善。通过“认知”和“实践”相辅相成,将行为养成教育的效果最大化,使得大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并内化为长期稳定的行为方式。最后,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培养和引导大学生以信息安全观为指导,形成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信息安全行为。

三、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有效路径

根据调查,有65.94%的大学生通过电视、网络媒体等了解网络安全知识,43.62%的大学生是通过学校辅导员老师的提醒获得相关知识,可见网络媒体是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主要载体,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重要力量。由于用户信息安全行为是复杂动态的,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因此以网络媒体为主,其他媒体为辅,依托高校学工部门和辅导员队伍,多维并举,分别从意识加强、法律制度培养、个人信息能力提升、网络公民培养等开展诸多干预措施,实现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

(一)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与国家安全意识的融合

第一,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大学生在享受网络中各种免费福利诱惑的同时,表现出信息安全意识薄弱,个人隐私信息保护不够,互联网行为习惯不良。如不经常更换登录密码、不安全网上支付行为(80%),在使用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时在朋友圈晒含个人隐私的信息(46.81%),甚至发送含个人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关键性的信息(9.40%)。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信息,是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前提。此外,大学生需要形成良好的联网行为习惯。比如,养成使用和定期更换密码的习惯;联网时涉及填写个人信息、网络金融交易的,要仔细检查分辨,杜绝不安全支付;在新媒体朋友圈中晒照片晒、发个人动态的时候要注意保护自身的隐私信息不泄露。第二,加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与国家安全意识的融合。近年来从多次政府工作报告,到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再到将每年4月15日确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都表明国家高度重视和关注信息安全和网络空间安全。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大学生对于有明显损害党和国家利益相关消息,表现出较好的态度和一定的国家安全意识。大学生看了有损或者诋毁党和国家利益相关消息会觉得反感(49.33%),会采取直接忽略、取消关注或者屏蔽好友、对公众号进行投诉、对转发的朋友进行友善提醒等行为。因此,在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教育中应当加强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与国家安全意识的融合,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国家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国家安全与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养成关系的辩论赛等手段,将国家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意识教育融入到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教育中,促使大学生以理性的国家安全观来指导信息更新行为。

(二)加强法律知识普及、道德意识培养,预防故意违规信息安全行为

第一,加强相关法律宣传教育,规范个人信息安全行为。自1994年-2006年,我国出台信息安全法的相关法规主要有八部⑧,但调查显示,97.31%的大学生不熟悉我国网络安全相关法律,大学生对信息安全相关法规的了解比较欠缺。信息安全行为养成和信息安全观的形成需要法制规范作为保障。高校要利用网络媒介优势,选择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内容与有时效性和创新性的方式结合起来,通过典型案例图片和视频,加深大学生对信息安全隐患和危险的警觉性、敏感性,使大学生对信息安全概念转化为具有能动性的自觉的信息安全观,从而理性规约大学生网络行为。第二,营造线上道德舆论氛围,预防网上违规行为萌芽。在“大学生对使用网络上的相关文字、图片等信息的理解”调查中发现,“认为随意粘贴复制网络上的信息不可取,有剽窃嫌疑”的大学生占到21.48%,34.06%在复制粘贴时候,会有意识的标注该信息出处和来源,还有将近一半的人选择了“非常方便,复制粘贴就能用”或“我认为只要将网络上的信息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那就是我的成果”。网络的匿名性给线上活动提供了足够的自由,但会滋生自私、鲁莽的行为。线下道德约束、社会契约节制在线上明显削弱,需要全社会营造浓厚的道德舆论氛围以及强烈的褒贬力量促进线上道德感的形成,从而约束“信马由缰”的互联网行为,培养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道德伦理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网络道德品质。如制定网上道德公约,倡议网民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拒绝剽窃、倡议诚信,防止网上不道德行为的萌芽和发生。

(三)提升大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强化被动、引导随意的信息安全行为

在大学生参与信息更新偏好的调查中,我们发现44.13%的大学生在网络中更新传播信息并不关注信息机构,只要内容感兴趣,就在朋友圈内分享、转发,有20%的大学会转发名人或亲朋好友转发的信息,大学生在实际的网络信息传播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主观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高校需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选择、筛选和加工能力。这一方面需要高校加强信息安全行为知识教育,另一方面需要大学生注重个人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第一,加强信息安全行为知识教育。被动、随意的信息安全行为表现为在日常工作中很多行为主观上并非有意为之,但由于缺乏信息安全行为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互联网过程中对于网络传播信息筛查不慎,会造成个人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获取信息安全行为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提升的基础。可以采用线下通报栏、简报或板报,线上警示案例微信推送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对由信息安全引发的事故原因、特点和规律及时地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学生,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第二,提升个人信息处理能力。除了信息安全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储备,大学生需要有意识加强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已经发生的与信息安全相关的事件进行思考,分析发生原因,探寻发展规律,从而实现对可能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的推测和预判。如在信息安全案例分享中,同时要注意加强大学生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从真实的事件中去认识和辨别信息安全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潜在的分析能力、推测能力和判断能力,提升规避风险的能力,防患未然。

(四)做好网络公民培养,提倡可控、鼓励建设性的信息安全行为养成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线时间较长,有近80%的大学生平均每天花在网络上的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甚至有近10%的大学生平均每天在线的时间8小时以上。此外,大学生上网需求比较多样化,以休闲娱乐(86.58%)、获取信息(83.05%)、学习知识(55.70%)、加强交流(45.64%)为主,还有少部分大学生上网是为了跟随潮流(19.97%)、逃避现实等(4.87%)。显然,登录上线已成为大学生每天必不可少的仪式,线上线下切换中,我们不知不觉已经有了双重的身份。在现实生活中,做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但在网络世界里同样需要做到文明守法,做合格公民,需要遵守网上文明公约,主动维护网络秩序,懂得自我保护,善于使用网络但不沉迷于网络。可控的信息安全行为是网络公民培养的基础,建设性的信息安全行为是网络公民活力的源泉。高校在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挖掘发现已经形成的稳定的信息安全行为和信息安全行为观念的大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的社会责任,形成良好氛围,带动被动、消极信息安全行为的大学生群体向循规、主动信息安全行为方向发展。此外,提倡具有可控的信息安全行为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线上活动,形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有益的创造。对于出现建设性、创新性的网络信息安全行为的大学生,要注意引导和鼓励。如成立大学生网络工作室等学生组织,吸纳具有稳定信息安全行为的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引领大学生网络精神文化生活潮流。

四、结束语

总之,培养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由意识到行为漫长的知行合一过程,最终体现在大学生对信息安全的认知、对信息安全的态度和日常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中。信息安全行为的养成,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人身、财产的安全,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关系到国家安全乃至未来的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需要大学生个人、高校、社会合力,提供良好的信息安全环境和氛围,实现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

作者:叶林娟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博远工作室

【参考文献】

①.王世伟..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1(216):72-84.

②.张小莲..贷款骗局攻陷大学校园,你也被坑了吗?[N]..南方周末,2016.3.18

③.埃利亞斯•阿布賈烏德..人格,無法離線:網絡人格如何入侵你的真實人生?[M]..张劭聿译..台北:财信出版有限公司,2012:16-19.

④.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⑤.[美]Judith.S.Beck..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第二版)[M]..张怡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36.

⑥.M•W•艾森克等..认知心理学[M]..高定国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60,638.

第4篇:大学生网络安全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网络购物 大学生 消费行为 EBM模型 细分类别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3年1月15日,在京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亿,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42.9%,同比增长24.8%,网络购物应用依然呈现快速的增长势头。在这迅速增长的数亿网民中,18-30岁的青年人占到了60%以上。本文选择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在网络购物过程中的行为影响因素,可以使商家有目的刺激潜在需求,有针对的扩大现有需求。强化他们的购买习惯,依靠他们的影响力,进一步拓展网络购物市场。

此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已经有了明确网购意向的前提下。而本文借助EBM模型,创造性的补充对需求确认的影响因素,旨在影响潜在的大学生消费者、更多的刺激他们的购买需求。建立更为完善的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1.相关概念及理论

1.1网络购物与传统购物相比的优点

网络购物(Online Shopping),是指消费者在互联网上通过与商家的沟通确认商品的可购性,然后在网络上发出购买请求并进行支付,商家通过一定的运输方式将商品送货上门。

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播迅速,它比传统购物有着明显的优势:

(1)便捷

网络购物打破了传统购物模式的时空界限。它可以借助网络这一虚拟平台,为顾客展示尽可能多的产品,不受商店面积的限制;同时,它可以24小时对消费者开放,不受营业时间的限制。

(2)低价

网络购物因为省去了昂贵的店面租金、服务人员配置等经营费用,以及货物存储、资金占用等交易费用,使得网络商店的商品比传统商场的商品相对便宜。

(3)选择多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交易中最大的障碍之一是信息不对称。将这一点运用在消费者购物中就是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完成类似商品性价比的比较,进而难以做出最优的购买决策。在传统的购物里,由于时空等因素的限制,人们想要做到“货比三家”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精力成本。而网络购物弥补了这一缺点。

1.2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日趋多元化。本文将大学生界定为包括本专科、研究生、博士生在内的所有在校生群体。参阅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个人的体验、感悟,将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归纳如下:

(1)消费过程相对理性

大学生作为一个没有稳定工作收入的群体,其消费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供给,消费层次分化比较明显,中间层次的比重仍要占绝大多数,收入总体相对有限。与此同时,由于各种社会活动、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在购买商品时,价格和质量因素是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在整个购物的过程中也会更倾向于“货比三家”,消费过程相对理性、谨慎。

(2)消费心理可塑性强

大学生处于认识事物的学习阶段,自主意识不强、缺乏判断力,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同时也喜欢随大流。在购买商品时,没有固定的消费观念,在某些方面不同程度地与他人保持一致。无论来自家庭的消费观念还是来自社会的消费时尚都会使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发生变化,消费心理表现出很强的可塑性。尤其是亲朋好友和名人、广告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3)消费形式追求时尚、便捷

大学生站在时代的前沿,可以很敏锐地把握住时尚潮流。他们是时尚的追求者,是新的消费方式的尝试者兼推广者,他们喜欢的产品都具有独特风格,引领时代潮流。由于社会风气和环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开始尝试超前消费。正如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得以广泛普及的理由相似,现代大学生,便捷化的消费倾向也日趋明显。

1.3相关理论模型

1.3.1 EBM模型

1968年,Engel,Kollat和Blackwell 三位学者提出了分析消费者行为的架构-EBK消费者行为模型。为了使模型能更有效地描述出消费者行为,EBK模型经过多次的修正与更改。1990年,他们三人共同将EBK模型修订为EBM模型。它是目前消费者行为模式中最具代表的模型之一。它描述消费者在决策的过程中需要经历阶段,如图1所示。

1.3.2 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模型

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型的购物方式,正在对经济、社会生活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学者们开始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以往的研究较多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与此同时,国内外学者针对消费者网上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理论的模型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

一是,一些学者借鉴TPB、TAM等网上购物意向和行为模型分析了影响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因素,并建立了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模型;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在以往文献的基础上,从细分类别的角度,验证了各种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的因素的存在,并建立了模型。

2.变量的选取

从上文EBM模型中可以知道,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产生,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大学生作为消费者的一个群体类别,网络购物作为购买行为的一个渠道分支,应用EBM模型进行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研究具有合理性。

综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文献过程中发现,大家通常是在假定需求已经产生的前提下,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创新性的按照EBM模型显示的购买行为过程,分析各个阶段影响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因素,不仅具有合理性,更可以完善需求确认阶段的影响因素。

2.1需求确认

对于网络购物的消费者而言,他们的购买需求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生理上的需求。另外一种是外在的,即受到了营销的刺激,而产生的消费行为。内在的需求我们没有办法人为的控制,但是外在的需求我们却可以加以影响。因此,对于此阶段的影响因素变量我们设定为以下几个。

(1)促销宣传

正如之前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进行分析时所见,其消费心理可塑性比较强,有部分冲动消费的行为,如淘宝网“双11”销量的激增,聚美优品“3月1日”店庆时的爆棚。总体表现为外界的促销有明显的关注和参与倾向,以及对广告、明星宣传有明显的虚荣感满足和模仿倾向。因此,一定程度的促销宣传不仅可以使消费者增加购买的频率和数量,还可以刺激潜在的消费者参与其中。

(2)亲朋好友影响

人是社会性的,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他所处的环境的影响。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没有脱离学校的群体正是如此。当他们在考虑是否使用一个新的渠道进行购物的时,希望获得有规范的指导。这就使得他们试图寻找一些容易获得信息的渠道,即亲朋好友。进而影响他们对网上购物的主观评价。同时,大学生消费中明显的从众倾向,使他们更乐于模仿周围人群的购物方式。

(3)个人可支配收入

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更要关注消费者的有效需求。如上文研究可知,大学生消费收入相对有限,这就决定了在他们的众多需求里并不是每一个都可以得到实现的,他们所确认的一定是那些感兴趣且在个人可支付范围之内的需求。

2.2资讯寻求

对于网络购物的大学生而言,绝大部分的资讯搜索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将影响因素设定为以下几个。

(1)个人网络经验

消费者对计算机的使用经验和使用网络的熟练程度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购物态度和意向。网络经验越丰富,计算机使用越熟练,他们就可以经常在不同的产品和站点之间进行反复浏览和信息寻求,从而更加有利于他们网络购物意向的形成。

(2)个人网络购物经验

MiyaZaki&FemnadeZ(2001)的研究表明,消费者网络购物经验越丰富,他们进行网络交易时的知觉风险也会越低。除此之外,以往的网购经验可以使大学生更熟悉网购的流程,能够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寻找到所需要的购买信息。

(3)网站的易用性

消费者更喜欢那些内容丰富齐全、使用方便、容易浏览、有效率的网站。如果一个网站的界面设计清晰,导航使用方便,不仅可以节省消费者大量的时间成本,而且还可以及时的找到相关讯息,进而会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

(4)网站的独特性

用户界面直接影响消费者购物体验,个性化的网站界面布局以及极富吸引力的外观设计往往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大学生属于年轻的消费群体,他们追求时尚,追求个性化,喜欢时髦成为他们普遍的心理现象,标新立异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网站界面的设计越富有吸引力,越有可能引起大学生的关注。

2.3 购前方案评估

此过程,将影响因素设定为以下几个。

(1)网站的知名度

我们把Keller对品牌知名度在消费者决策上的重要性认识延伸至购物环境:当消费者需求某类别商品时就会想起该网站品牌,网站知名度能够增加被消费者列入考虑范围的可能性。比如:在选择电子产品时,我们倾向去京东商城;在选择图书类产品时,我们更信赖当当网。

(2)商家的“信用评价”

基于网络购物行为,所谓一个商家的“信用评价”是指,基于商家过去行为,消费群体对商家所做出的总体评价。在网络购物中,由于少了传统购物过程的“实物性”,所以消费者心理的不确定性和个人感知就会减弱,这时候,以往买家所给商家进行的“信用评价”,对于其他消费者进行购前评价影响甚大。

(3)商品的价格、质量

由于大学生经济方面对家庭依赖性强,可支配收入相对有限,所以价格一定是大学生网购所考虑的主要因素。然而,随着知识层面的提高,社交活动的增加,对商品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商品的价格和质量也是在购前评估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2.4 购买

网络消费中,购买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一蹴而就,很多因素都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选取如下。

(1)体验服务

所谓体验服务,就是指在消费者选择了某一商家所体验到的所有服务。包括,对产品细节信息的咨询,邮费、到货时间的情况,以及在此过程中,买家所呈现出的一种整体态度等。大学生是成长中的一代人,他们在心智和性格方面还没有完全成熟,如果对于体验服务不满意,很有可能选择其他商家。

(2)网站的安全性

网站的安全性一般包括网络交易的安全和网站的信用机制的健全。消费者在进行网上购物时,非常担心网站的安全性问题,如果建立了较齐全的网站信用机制和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减低网络不安全因素,将会很好的提高消费者对网络安全的感知度,降低消费者不必要的担心,同时有利于促进购买的形成。

(3)支付方式

目前在网络购物中,支付方式分为:直接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其中,第三方支付因具有先收货后付款的优势,令消费者比较放心和青睐。此外,部分人会选择分期付款,尤其是对于金额比加大的商品,因此,安全的支付方式,可以促使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发生。

(4)物流配送

据有关网站针对消费者“网购过程中什么时候最让你兴奋”问题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在收到货品是最开心。因此,物流服务的价格、快慢以及质量,是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考虑的重要因素。

(5)售后服务

网络购物不同于传统购物的特点之一就是购买者没有办法在购买之前真实地感受到商品,因此,为了避免消费者在这方面的顾虑,很多商家都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比如,淘宝商城的卖家会在加入商城的同时缴纳一定的保证金、会为所售商品提供发票等凭证,以保证自己所供物品的品质。

3.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

根据上一部分分析得出的对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变量的选取,我们可以归纳如图3所示。

针对目前关于消费者网购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研究 ,我们可知,目前比较普遍的是基于TAM理论和细分类别划分的模型。针对上述变量选取的具体情况,考虑用TAM理论构建会比较笼统,因此选择细分类别划分来构建模型。参照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以及个人对该理论问题的思考,选取消费者个人影响因素、网上零售商影响因素、网站技术特性影响因素,并创新性的加入外部影响因素作为该模型主要的细分类别。每部分变量归类并构建模型如图4所示。

4.结论

本文将消费者购买行为EBM模型引入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中,分析出在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各阶段中,影响其行为的各个因素。最后再选择细分类别划分为依据,组建了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加入了对潜在需求影响的考虑 ,引入了外部影响因素,是对这一课题的进一步完善,也是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后续的研究中,作者将继续根据该理论模型中各个变量的关系,提出相关研究假设,并根据研究变量开发设计调研问卷,以用实证研究方法验证该理论模型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常亚平,朱东红.基于消费者创新性视角的网上购物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学报,2007(6).

[2]韩小红.网络消费者行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程谟茹,浅析网络购物与传统零售业[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1月第22卷第1期.

[4]刘新燕,陈志浩.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调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双月刊总第148期.

[5]Gefen D,Straub DW.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ceived Ease-of-use in IS Adoption:A Study of E-Commerce Adoption[J].Journal of the Assoeiation for

InformationSystems,2000,l(8).

[6]黄磊,大学生网络购物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9年1月(上旬刊)总第562期.

[7] 李纯青,赵平,朱治安.消费者网上购物动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2006.5.

[8]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0. 23.

[9]Hung-Pin Shih.An empliircal study on predicting user acceptance of e-shopping on the Web[J].Information&M anagement.2004,41:351-368.

第5篇:大学生网络安全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自媒体 大学生 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03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education

Ability in Self-media Platform

WU Qiaohao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Nowadays, we media network platform has been infiltrated into all areas of society at an unprecedented speed, and the campus has become the most intensive area of the user community.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we media network platform, combined with the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media network environment on college students, and how to use the media network platform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elf-education ability. In the end of this paper,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method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tudents' ability of self-educ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 edu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we media; college students; self-education

随着网络与生活联系的日益加深,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自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固化模式,其参与方式更加平民化,内容更加个性化,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运用自媒体平台或分享对任何问题的观点。这也是当前QQ、贴吧、微博、微信朋友圈、微视、美拍等自媒体平台能够吸引广大用户群体的原因。

高校是人才和信息高度密集的地方,高校学生掌握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元素,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高校学生成为自媒体平台主要用户群体之一。而自媒体网络平台就像一把“双刃剑”,能积极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大学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自媒体平台的出现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并拓宽知识面,增进与他人的交流;另一方面使得学生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虚拟的网络交流平台中,容易被网络信息所误导,甚至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讲,在自媒体网络环境下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网络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1 自媒体平台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1.1 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时空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是自媒体平台的特点所在,这让大学生用户拥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然而他们正处在自我道德判断力养成的重要阶段,容易在自媒体平台中做出非理,导致其价值观扭曲、判断力减弱、社会责任感不强。在大学生常用的自媒体平台,如QQ、贴吧、微博、微信上出现诸如“尼玛”、“潘俊薄“SB”等谐音的鄙俗词汇广泛流行,这些词汇还被引入到日常生活中,以表达他们的不满情绪。这些鄙俗词汇的不断出现冲击了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使得参与其中的大学生的道德意识逐渐缺失,长此以往会使他们迷失现实生活的方向。

1.2 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网络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变得更简单,而自媒体平台的出现将交际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能够在自媒体平台上发起话题,让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参与其中。虽然虚拟网络交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大学生结识到形形的人,但其交流的深度和质量难有保证。随着手机终端的普及,课堂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低头族”,课堂学习效率大打折扣;课下各自沉溺在自己的媒体平台中,很少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减少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使得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提高,甚至因此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就业。

1.3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自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的是一个开放自由的交流分享虚拟空间,而在大学生的参与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容易传播一些负面信息进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同时高等教育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缺乏道德自律,自我教育能力较差。那么在这样一个开放的虚拟空间,大学生容易受到自媒体平台的影响导致行为不当,会对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带来不利的影响。

2 自媒体平台中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必要性

2.1基于自媒体平台特性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加强大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这一紧迫任务是基于自媒体平台自身特性之上的。虚拟是自媒体平台第一属性。自媒体平台中,人与人之间可以匿名交流,同时自媒体平台缺乏道德监督和评价体系,因而容易导致行为主体可能会逃避现实社会的责任,做出不当言行。再者,自媒体平台中信息泛滥、鱼龙混杂,充斥着各种不健康的信息,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总之,自媒体平台的复杂性要求行为主体提升自我教育能力,具备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2.2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主体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当今大学生受网络平台的影响,而变得见多识广,他们不再一味地盲从,而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喜欢独立思考,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眼光来看待问题。在教学中,他们往往对老师的某些说法、观点不屑一顾,“灌输”和“说教”等传统教学方式早已不受他们的欢迎。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掌握大学生网络行为习惯和行为规律,让他们认识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总之,基于自媒体平台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是大学思政教育必须重视的工作内容。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育。”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过程。面对复杂的自媒体平台环境,大学生需要在思想和行为上做出正确、客观的判断,以实现他们良好的个性化发展。

3 体育高校网络自媒体平台下自我教育的实现

3.1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形成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环境中创造的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只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大学生身处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才能更好地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养成自我反思、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自我教育意识,确保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首先,接用自媒体平台诸如微信公众信号借用自媒体平台诸如微信公众信号、微博、校内网建立信息平台,通过宣传推广获得学生用户的广泛关注,实时更新状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讨论话题;进行网络安全知识传播网络安全、人际关系处理、心理健康等当面的知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开通专业的咨询通道,保持与学生的良性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和实时动态,对他们出现的不良言行及时进行制止。其次,加强互联网信息传递的技术监督和检查,利用网络手段及时的剔除不良信息。体育高校学生相对其他高校而言,行为较散漫、个性更张扬,做事易冲动不顾及后果,增加高校在自媒体平台上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参与自媒体平台之中健康地参与自媒体平台建设之中。

3.2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

大学生网络媒体平台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当前大学思政教育的新任务,思政教育工作者是这个任务的执行者,加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是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首先,组建一支熟悉自媒体平台、了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思想道德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其次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不断加深理论修为,掌握自媒体平台的变化趋势。通过建设一支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自媒体平台规律的新型教工队伍,才能更好地胜任自媒体平台中的思政教育工作。

3.3 转变教育模式,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体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遵循的是传统教育模式,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由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模式,是对当今思政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相对中学生来说,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辨别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是当代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彻底转变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逐步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批评、自我更新,引导大学生安全健康地参与自媒体平台建设。

4 结语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和利用自媒体平台,深入了解学生,与学生在自媒体平台中进行良性沟通交流,通过线下课堂教育与线上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利用自媒体平台。只有将现代教育与自媒体平台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自媒体平台的积极作用,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这种线上与线下教育的结合必然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促进体育院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其昂.教育与理论创新(第二辑)[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2] 杨泽泉,钟金雁.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认识与网络道德教育[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6):25-28.

[3] 陈松英.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3):92.

[4]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金祖庆.网络社会大学生自我教育调查报告[J].现代教育科学,2005.195(4):06-109.

[6] 王健敏.道德学习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7] 宫向阳.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范式[J].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2002.4(4):24-27.

[8] 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9] 祖嘉合.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教学[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7):9-11.

[10]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 邱伟光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2] 胡新华等.大学生网民群体的越轨及其社会控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 报,2002.21(9):30-36

[13] 吴翊华.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及高校德育创新[D].苏州大学,2007.

[14] 毕明生.试论大学生德育过程中的自我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

[15] 孙其昂.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原理[M](第二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第6篇:大学生网络安全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国家安全;大学生

新媒体在为信息的共享和快速传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新的威胁和挑战。大学生是新媒体运用最为广泛的群体,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新媒体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探索适应新媒体时代需求,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国家安全教育策略,是当前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一、新媒体视域下国家安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新媒体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新媒体的最大特点在于虚拟性和开放性,参与者可打破时空以虚拟化的身份参与社交活动。网络手机的普及和社交APP的广泛使用,使人们拥有了信息和传播的权利。西方国家凭借在网络技术方面的绝对优势,通过网络实施政治煽动和文化渗透,扰乱经济秩序,削弱文化认同,窃取尖端技术和军事情报,对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但西方的文化思潮通过新媒体在大学生中迅速传播,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网络的虚拟化和弱规范性,使一些大学生在虚拟世界里挑战规则,游戏人生,导致法制观念的淡薄和责任意识的缺失。网络世界的无界性使部分大学生缺乏保密意识。

(三)新媒体未充分运用到教育中

高校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没有适应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新特点,无法达到全面提高国家安全意识的要求。一是部分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部分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还局限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采用课堂灌输、大会宣讲等方式进行,缺乏吸引力,教育效果不佳。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对策

(一)转变国家安全教育理念

新媒体时代,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其思想、心理和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高校要及时研究当下国家安全的新变化和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出现的新问题,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转换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权威式的强制性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者应主动从国家安全教育的施教者转变为引领者和参与者,借助新媒体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增强大学生接受国家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新“立体化”国家安全教育模式

新媒体为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途径和手段,高校应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建立国家安全教育专题网站,搭建国家安全网络教育平台,让国家安全教育向课堂外延伸。高校要大力支持教师开发具备声、色、光、画等多种表现手段的微课,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途径将知识传送给学生,增强其对国家安全教育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国家安全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三)提高大学生在虚拟世界的内控力

大学生是新媒体应用最为广泛的群体,高校应顺势而为,开设网络安全教育类的课程,开展以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和道德意识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其对信息的思辨、评估能力,构筑抵制不良信息冲击的思想“防火墙”。此外,梳堵结合。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培植骨干学生转发、评论有利于国家安全的正面信息。也可通过建立大学生网络信息的监控机制,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

(四)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国家安全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

新媒体时代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协同创新。一方面,要积极联合校内外力量,搭建学校负责、政府督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会大系统教育平台,通力配合,共同推进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改革。另一方面,要优化整合校内教育资源,各部门密切合作,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形渗透相结合,线上教育和线下网教育相结合的立体式的国家安全教育平台。

三、结语

作为国家公民,人人都应该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青年力量,代表着祖国未来的方向,因此,更应该利用当下充足的教学资源,了解国家安全信息,掌握相关政策,全面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努力避免新媒体弊端的影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上义不容辞,要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齐琳娜.网络语境下高校国家安全长效教育机制的构建与优化[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5(3):38-42.

[2]霍中成.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对策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3):93-94.

第7篇:大学生网络安全重要性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技术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信息资源平台.同时它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因此.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发展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努力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策略.进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高校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运用好网络.趋利避害.努力探索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网络是一个充斥着各种思想和观念的虚拟空间.是一把开放的“双刃剑”它的出现与繁荣.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具有处理数字化、传输高速化、信息海量化以及信息的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它作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手段.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许多的便利和机遇

1.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网络的发展既给大学生带来了积极的正面影响.也使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消极负面挑战。网络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和信息资源共享.因此,在互联网上,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相互碰撞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因此.网上西方文化中不健康的东西就十分容易破坏青年学生固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从而毒害青年学生.使其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原来培养的观念和原则毁于一旦要保证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的价值观.可以借助“网络”载体.把思想政治贯穿于直观、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优势.把“互联网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库、宣传站,通过网络把思想政治教育传送到每个学生.使学生的自主教育和有针对地接受教育成为可能。实现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需要.其当务之急是要借助于网络的优势.借助于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对大学生思想进行网络管理和教育。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超地域性、开放性特点,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快速了解到相关的信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程度: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交互性、平等性等特点,利于学生与老师的平等交流沟通.改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使教育成为平等的思想交流活动:再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即时性和低成本性特点.减少了不必要的内部运作和时间耗费.增强了工作透明度由此可见。运用网络确实能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思想言行干预能力的下降

大学生自主、平等意识的增强.导致传统的社会调控系统失灵虚拟条件下网民的交往角色是虚拟的.不存在上下级、长晚辈、地位尊卑的垂直型关系,交往变得平面化.属典型的模式交往网上交往的虚拟性使人与人的交往变得自由、平等,但由此也带来了权威的削弱,导致主导价值观念、社会公共权威以及教育者权威的削弱,使得传统社会调控的功能在逐渐丧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是信息系统不再被教育者全部掌控.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行进行干预.更多地要靠大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

2.对高校思想政治进网络的内涵理解有失偏颇

一种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理解为将原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纸质的形式转换成屏幕显示的形式.导致学生认为建设思想政治网站就是照抄书报.导致思想政治网络建设形成恶性循环一种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理解为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将网络与电视、广播、报刊等传媒工具等同,看成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技术手段.忽视了网络传播的环境变化与互动功能.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身份地位变得模糊。

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尤其需要充分体现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部分教育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教育特点认识不足.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把握:部分教育者考虑到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缺少相应的工作量计算以及政策鼓励.主动参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思想政治教师不熟悉网络技术,电脑网络技术专业人才不熟悉思想政治教育.使得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达到较高水平的运作.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远远没有被发挥出来。所以。培养一批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网络技术.同时又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十分必要。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主阵地有待进一步开拓利用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网络知识掌握的程度有限.对网络教育的特点了解不深.导致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缺乏吸引力。与网络的飞速发展相比,许多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和手段都显得十分滞后。如内容单一、互动性差、对学生以宣讲为主,从而造成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访问量过少、影响范围有限。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接触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信息大多是通过一些网页的链接.仅有15%的大学生曾经从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主页上获取过信息…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络建设没有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没有形成自身所应有的影响力.也没有成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的“指南针”

三、促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规范网络道德.实现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

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和对大学生的网德教育.促进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对互联网的控制力和对有害信息的审视能力.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在网上渗透和传播的有效途径。同时.要加大网络监控力度,清除网上垃圾.规范网上行为,尽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活动空间为了广泛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保证网络健康、有序运行,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我们要制订相应的“网络管理办法”,规范网上秩序.严肃网络法纪。包括规定“不得泄密.不得制作、复制、查阅、传播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危害党和国家安全”的信息,不得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并制定相应的处罚办法。在高校.一般的学生组织或学生个人未经学校批准不得私设网络服务器.对于因工作需要而设立的网络服务器,要实行专人管理、维护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网民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达到在思想政治领域中网络教育的预期效果我们要在网络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规范他们的网上行为.更要求大学生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履行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2.明确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内涵

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目的是继续发挥教育和引导作用.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适应信息化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成为能担负起社会责任的合格人才基于这一目的。有必要对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内涵予以界定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是集教育、管理、服务、宣传于一体的新的运行模式。它是以网络为载体.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从形式、内容、手段、方法乃至工作格局进行全方位改进.是一种传统与现代、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征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

3.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要更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采取切实措施,给政策、投资金、添设备,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者思想理论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加强其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的培训.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熟悉和使用网络的条件,培养出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又能熟练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善于吸收新事物.善于学习新知识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以占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人.应主动加强有关网络知识的学习和网络技能的培训.掌握网络管理和维护的基本技巧.更要学会运用网络这一先进的教育工具.在高校校园网等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场所.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每位思想政治工作者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也是网络上信息收集传播和网络的管理者.在做好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同时也做好网络辅导员.紧跟时代步伐.努力适应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需要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

第8篇:大学生网络安全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金融风险;安全;防范

基金项目:2016年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校大学生金融安全意识及风险防范能力调查研究――以沈阳市高校为例”(编号:201610149018)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10日

一、大学生面临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大学生网络借贷问题普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兴起,许多网络借贷平台将高校作为拓展业务的主要场所,众多的校园网贷平台,不仅加剧了行业内的竞争,也使得大学生贷款的门槛不断被降低。P2P网上“大学生贷款”不需要抵押担保,全程网上操作,借款手续也非常简便,只需身份证、学生证即可完成所有流程,甚至有平台显示,只要QQ聊天工具达到一定级别便有贷款资格。部分在校大学生消费方式不够理性,缺乏审慎的考虑和对财务规划的正确认知,在面对个别网络贷款的虚假宣传时,易被诱惑。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骗取学生们信任,看似“实惠”的贷款暗藏“高利”,诱导学生进行网络借贷,并以各种理由索取费用,更有甚者利用学生的个人借款信息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让大学生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甚至发生了“裸条催收”、“跳楼自杀”等极端事件。

(二)分期购物助长大学生超前消费。分期购物是一种根据个人的信用情况可以将物品价款分成多批支付的购物方式。分期购物越来越受年轻人的青睐,许多网上商城都有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分期付款购物的方式,学生购买商品无需信用卡,只需身份证、学生证办理相关手续即可。

大学生对新事物、新产品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追求时尚个性,有着新潮消费理念,更加热衷于提前消费和超前消费,尤其是对新潮时尚的电子产品尤为青睐,再加上易于攀比的消费心理,在无任何抵押担保的情况下进行分期购物,对自己想要而负担不起的商品通过分期付款来实现。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许多大学生忽略了对自己还款能力的估算,看似每月不多的还款额对没有收入的学生来讲仍然会带来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一旦支付不起,要么由父母代为偿还,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要么从网上或同学处借贷偿还,最后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

(三)对个人信息不能妥善保管。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份证、学生证、银行账号、手机号码等个人私密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证件轻易借出。还有部分大学生将生日号码、手机号码等设置成支付宝、网上银行、微信支付等电子渠道的登录密码,或使用过于简单的密码,对个人重要信息不能妥善保管,个人信息的泄露为金融风险的产生留下了隐患。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在推进网络安全教育这项工作,但有的大学生对信息时代的安全风险还是认识不足,比如随便把身份证借给别人,结果别人以他的名义借款;频繁使用免费wifi;随意参加街边扫二维码赠小礼物等活动,为贪图一些小便宜就泄露个人信息。

二、大学生面临金融风险的原因

(一)缺乏金融知识。在校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普遍缺乏金融知识,金融专业的学生相对好一些,而非金融专业学生对于单(复)利、年(月、日)利率、还款方式(等额本金、等额本息)等并不了解。最近,清A大学当代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有三成90后大学生期望投资年化收益超过10%,但他们对风险的甄别能力却明显不足。河南一所高校对在校学生调查显示,约34.3%的被调查者不了解单(复)利、年化率、年(月、日)利率、等额本金、等额本息、信用记录和资金的时间价值等专业术语;约19.6%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贷款平台贷款的金额能全拿到手;约11.4%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贷款所给予的零首付承诺是真的。很多大学生对网贷所产生的利息并没有概念或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许多大学生还不知道年利10%与月利10%到底有多少差别。成熟的投资者都知道,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但在大学生群体的眼中,市场上必然存在高收益、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理财产品。金融知识的缺乏,让大学生对金融风险认识不足,也让不少违法平台有了可乘之机。

(二)金融安全意识薄弱。在校大学生由于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绝大多数都是依靠父母提供生活费用,传统金融行业并不会将大学生作为一个信用良好的消费者群体。随着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互联网金融开始进入到被传统金融业所忽视的市场,在校大学生就成为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潜在客户。以校园借贷为典型代表的校园金融产品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虽然门槛低但各种费用加在一起很高,比银行要高不少。但是为了吸引大学生客户,这些费用的收取在学生咨询办理时并不透明。从大学生自身来说,金融安全意识不强,并没有认识到其中的风险,轻易陷入网贷陷阱。除此之外,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防诈骗能力较弱、容易上当受骗,也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从而产生金融风险。

(三)部分大学生消费不理性。面对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制力,消费不理性,盲目追求昂贵时尚的商品,强烈的消费愿望和资金缺乏的矛盾,使他们很容易对校园贷或分期付款购物动心并付诸行动,从而最终让他们陷入分期付款购物却还不起的窘迫境地,更有甚者陷入“连环贷”的困境之中。从诸多案例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借贷不少都是花在了手机、电脑、衣服等炫耀性消费上,甚至还有赌博等违法行为上,这说明大学生亟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把金钱和时间花在最具长远利益的事情上。

三、提高在校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对策建议

(一)加强关于金融安全的宣传教育。加强金融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是提高在校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能力最有效的办法。该方面的宣传教育需要学校、金融机构、社会媒体以及家长等各方主体共同承担。校方可以邀请金融机构到学校通过讲座、宣传片、宣传单、咨询答疑、有奖互动等方式,对大学生们进行关于金融安全的宣传教育;媒体对发生在现实中有关大学生金融风险的典型案例的宣传报道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大学生的共鸣,能起到强有力的警示和教育意义;而家长则要和孩子经常沟通,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干预和金钱观的培养。多方主体相互配合,形成一张结实有效的金融安全教育网,必将有力地推动大学生们增强金融风险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二)普及金融知识。普及金融知识以学校为主。不管是财经类院校,还是其他院校,可以开设面向所有专业学生的有关金融理财知识的课程,对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普及金融知识。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组建相关社团,社团主要承担金融知识宣传、识别网络和电信诈骗、定期组织参观、投资模拟大赛的策划组织等职能,并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加金融方面的各种竞赛等。

(三)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作为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财务能力来确定自己的消费能力,养成理性的消费习惯,不能盲目消费和过度消费,同时还要学习必要的理财知识,对自己的财务进行合理的规划。在确有合理资金需求时,通过助学贷款、大学生创业贷款和合法金融机构,按照合法程序办理贷款。同时,要将金融风险控制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避免因债务问题给自己和家庭带来巨大的伤害。除此之外,大学生还要充分认识到个人信息和个人信用的重要性,妥善保管个人信息,提高对个人信用的认知度。随着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今后个人信用记录将越来越重要,大学生不仅要为现在负责,更要为自己的将来考虑,以免产生不良记录,影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主要参考文献:

第9篇:大学生网络安全重要性范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中职校园的教学工作中网络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部分,强大的网络信息资源给中职学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网络带来的信息安全隐患成为了中职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地解决。本文将对中职学校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从而促进中职学校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中职学校;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探析

0前言

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中职学校在建设的过程中各项设施已经相对完善,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对网络信息的利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随着中职学校教学效率的快速提升,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随之产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加以解决。因此,作为中职学校的管理者需要重视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针对安全隐患产生的原因进行逐一排查,为中职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安全环境。

1中职学校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中职学校的网络信息安全包含硬件、软件以及信息系统的数据等,要想保证中职学校网络正常可持续运行,需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网络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普遍存在于社会之中,能够为社会各行各业带来有效性,网络信息自身具有重要的意义[1]。保证网络信息安全需要对整个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保护好网络中的各项资源,以免受到外界病毒的破坏和干扰,确保中职学校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此外,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过程中网络信息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信息安全性问题逐渐成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性问题。中职学校在招生、教学工作、财务管理等多方面都涉及到信息系统性资源,倘若在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受到了破坏,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中职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引起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视,加强安全监管工作,从而发挥网络信息在中职学校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2中职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现状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整个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运用网络资源能够逐步实现教育行业的信息化,推进整个教育界的改革,网络信息化运用到教育中成为了未来教育行业发展的关键。在中职学校发展的现阶段,建设过程中承载着众多的应用,网络信息在院校的教学、办公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网络给中职学校建设发展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院校建设带来了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挑战,造成院校的网络信息安全存在多种因素的威胁。

2.1网络安全存在的漏洞

资源共享是计算机发展过程的宗旨,能够有效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互联网给人们日常工作带来高效、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信息安全性问题。网络安全可能是由于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产生了细小错误,但这个错误极大的可能被入侵者利用,利用网络来开展破坏活动,通过病毒植入的方式来控制电脑,造成重要的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窃取,从而造成整个网络信息的瘫痪[2]。中职校园中存在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用户对网络的正常使用,造成了整个中职学校无法开展日常工作。一些网络入侵者通过非法获得用户身份的方式,进入到网络中对用户的重要信息进行破坏和更改,此外,还通过非授权的形式访问网站,给网络的信息资源造成破坏,更为严重的是合法用户的申请遭到了拒绝或延迟等现象的发生,这种非法入侵的行为给整个中职校园的网络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2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与攻击

计算机病毒是由人为编制的,并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植入到了计算机内部,一旦计算机开始运行病毒也将被激活,给计算机的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计算机网络病毒发展较快,中职校园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倘若没有安装杀毒软件的话,将会造成病毒在校园内部泛滥,不但危害到个人用户,甚至对整个校园内部的网络资源造成负面影响[3]。在现实生活中,众多的不法分子通过电子邮件以及U盘来传播病毒,非常隐蔽,计算机用户很难从根源上发现病毒的存在,造成完整的数据受到破坏,最终对网络正常使用产生干扰的作用,诸如此类的病毒传播方式给中职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造成了非常大的威胁。

2.3非法入侵与恶意的系统破坏

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网络非法入侵以及攻击的水平也越发强大,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很难快速察觉。系统破坏的主要方式是入侵者运用黑客技术对中职校园的系统进行破坏,对系统内部的重要文件进行恶意的篡改[4]。非法入侵者对系统的恶意破坏严重影响了校园内部网络的正常使用,严重的将产生网络安全上的事故,对整个校园内部的信息安全构成了非常大的威胁,尤其在每年的招生阶段,系统遭到破坏将会造成招生信息的外露,使考生成为了入侵者攻击的对象,不但对中职校园的信息安全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也给考生带来严重的威胁。

2.4加强中职校园网络安全的有效措施

2.4.1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

在中职校园的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网络用户安全意识的宣传工作,逐步提高用户对信息安全的敏锐程度[5]。中职校园在网络共享上具有复杂的特点,需要从系统中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此外,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增强自身对网络信息的防范意识,提升网络完全监管人员的技术水平,做好对中职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维护。

2.4.2制定科学的网站检查方案

中职校园在网络信息使用的过程中,要定期对网络安全进行检查,从根源上杜绝安全隐患的产生。伴随着数字化教学的不断开展,中职学校对网络信息的使用越来越普遍,针对校园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对各大网站信息的安全检查工作的安排,在检查的过程中要确定明确的方向,制定周期杀毒的计划,做好充分的信息安全防范准备。

2.4.3进行数据备份

中职校园在对网络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要加强防范意识,对计算机中重要的文件要进行数据的备份工作,以免计算机在受到病毒侵入时造成重要文件的丢失[6]。中职校园网络处于开放的平台,用户要想在网络的大环境中保证信息的安全性,需要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时刻进行数据的备份,从而确保中职校园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促进中职校园的健康发展。

3结语

总而言之,解决好中职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事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好相关安全监管的工作,保证整个校园的网络信息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职校园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呈现出多变的状态,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强综合性的管理,构建完善的安全监管系统,从而保障整个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此外,通过对网络用户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逐步提高中职校园用户对网络信息安全的认识,从而确保中职校园时刻处于较为安全的网络环境中,促进中职学校的健康发展。

作者:李昭容 单位: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孙留涛.校园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的三维培养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5.

[2]王民全,陈智博,李华.基于校园网环境下的网络传输安全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传播,2015.

[3]姜贵平,薛进,刘贤喜,张焕远,张伟.校园网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

[4]杨梅,甘露,张林涛.校园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保障实践探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