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第1篇: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

当前我国急需制定的冷链物流标准,包括冷链物流行业服务标准、冷链物流服务企业准入标准、冷链物流服务企业资质认证和诚信体系标准、冷链物流服务的接收标准、生物制剂、血液制品、高档食品等特殊商品的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以及冷链物流信息服务标准、冷链物流终端产品的接收标准等。

据悉,我国目前正在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指导准则与相关标准,包括整个冷链物流节点的相关标准和良好操作规范。如原料基地生产标准与规范、预冷与贮藏标准、加工标准、运输标准(特别是农产品运输温度标准)、销售标准、标签标准,以及检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服务标准等,并制定以GAP(良好农业规范)、GVP(良好兽医规范)、GMP(良好生产规范)、HACCP(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ISO为基本原理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全程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规程,从而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

同时,农副产品冷链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也将得到加强。充分发挥现有国家和部门相关检测机构的作用,根据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的要求,补充完善检测项目和内容,并鼓励在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建立相应的检测平台,为农产品物流提供快速检测服务。此外,要建立健全检查与监督机制,积极推行专业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和安全屏障。建立有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具体运作、政府资金扶持并对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安全监控、督导、监测的信息平台。

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理念,它需要现代新技术的支撑。即依托现代前沿网络技术——物联网资源,尽快建立农副产品冷链物流追溯信息系统,构建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备案制度,实施对农副产品冷链物流运作中任何环节的信息备案,以备查询。该系统不仅对农副产品生产环节加以控制,而且对其冷链物流环节的质量和安全予以全程监控,追溯任何环节和过程的问题,从而找出真正原因,最终实现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冷链物流行业及其农产品和食品制造企业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全程的检测、监督和控制。

同时,我国也应尽快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冷藏运输实施全过程控制,对各种冷藏车的运输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控,简化冷藏车运输计划和空车调配方案。保鲜是消费者对冷冻冷藏产品的第一要求,由于冷冻冷藏产品的品种越来越多,储藏也就比较麻烦,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可将产品与其储架的货位输入到冷冻冷藏产品的数量及储放位置,进行及时的提货和补货,同时可及时了解到产品的保质期、库龄等信息,从而提高冷链物流的作业效率和管理水平。

第2篇: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

企业信息化是在企业范围内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辅助企业经营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手段,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各种信息的控制和管理,使企业经营过程对有价值信息感知、筛选和使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降低管理、运营等成本。

1.1 信息化水平

运用评价体系分析企业信息化发展,将企业信息化水平分为三个层次:①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管理等软件工具,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生产、研制和行政管理等过程进行辅助,提高原有的工作效率;②实施一些计算机系统软件,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系统化水平;③使用互联网作为基本工具,通过统一门户网站等方式实现电子商务(在特定类型的企业中,不适合通过互联网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1.2 信息标准化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中,信息化标准体系参与信息产品的研制、信息技术开发、信息系统建设以及企业信息系统运行与管理的全过程。

1.3 信息化体系

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对企业信息化重要组成的形成过程有指导和手册性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建设、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产品研制、信息系统运维管理等,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起到纲领性作用,并且是技术依据和标准的提供来源,至关重要。

1.4 信息化系统

信息化系统组成要素较多,企业信息系统规模和需求是较为典型的基础信息系统,涵盖了一般信息系统根本的六个要素:物理平台、网络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应用平台、系统安全体系和标准体系。

1.5 信息化体系组成

根据企业信息化系统组成分析,信息化标准体系中涵盖的标准既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运维管理过程和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使用和遵循的标准汇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信息资源标准体系;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应用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

2 军工企业信息化

我国的军工企业与国外的同类企业不同,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国外的军事装备制造公司,比较著名的美国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他们的军品生产研制比重较大,但他们更多的还是民用产品,而国内的军工企业以大的军工集团的形式存在,近年来较少部分非核心军事装备、保障装备开始在民营企业和私人企业中研制生产。

2.1 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

信息技术包括感测与识别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处理、信息施用技术又包括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主要包括:术语标准;识别卡标准;存储媒体标准又包括光盘、磁带、磁盘等介质标准;软件与软件工程标准;设备标准;字符编码标准。

2.2 信息资源标准体系

信息资源标准体系从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目录、存储和服务等环节入手,适用于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测评、运行与维护。其标准主要包括:数据元标准;元数据标准;信息分类及编码标准;业务文档/媒体格式标准;数据库标准;描述技术标准;目录服务标准;Web服务标准。

2.3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是信息系统基础建设的依据,在基础建设的全过程中适用,这个标准体系是一个年轻的,快速发展的标准分类,国际上有主流的美国标准TIA/EIA和国际标准ISO/IEC标准两大体系,国内也有相应标准制定组织。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按公用标准和实际使用特性划分如下:

①共用标准:线缆标准、网络结构标准、配套设施标准。②IP网标准:TCP/IP标准,总体标准、协议标准以及MPLS、VPN、IPv6等。协议标准涉及接入层的Ethernet、FR、ATM、PPP/SDH、WDM,包括网络层的ARP、RARP、IP、ICMP、IGMP、IGP、EGP、PIM、IPsec等标准,传输层的TCP、UDP标准,应用层的FTP、SMTP、MIME、HTTP、SNMP、DNS、TELNET、RTP、RSVP、HTML、XML标准等,IPv6标准体系包括IPv6规范、地址寻址、逐跳选项、组播、MTU路径发现、报头压缩、建隧道传送数据包、域名系统、路由、邻居发现、自动配置、程序接口、映射、移动性、基于不同介质的IPv6、管理信息库、演进机制以及设备与测试标准等。③以太网标准:以太网技术是目前局域网和城域网的主流技术,万兆以太网技术可能把该技术扩展到广域网应用领域。④移动网标准:移动通信标准体系包括GSM/GPRS、CDMA、WCDMA、CAMA2000、TD-SCDMA、EDGE、TD-SCDMA、TD-LTE、LTE FDD、数字集群标准等。⑤其他实际使用还包括ATM网标准、FR网标准、电话网标准、传输网标准、接入网标准、卫星网标准、业务网标准和支撑网标准。

2.4 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信息安全标准是军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为重点考虑的方面,作为与国家安全相关的行业单位,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的时候,都会以国家相关机关的标准为依据进行建设。

根据企业信息系统组成模型,分析企业信息安全标准体系构成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物理平台安全方面: 信息系统的综合布线标准、设备间及中心机房建设标准、电磁泄露发射防护建设标准,介质存放环境和介质销毁条件建设标准等;②网络平台安全方面:网络数据交换标准,远程数据传输防护标准,数据完整性要求等;③应用支撑平台安全方面:数据安全保障标准,包括存储设备、磁带、光盘标准等,安全数据库标准、病毒及恶意代码入侵防护标准、访问控制、身份鉴别和接入控制等标准;应用平台安全方面:应用平台既是企业经营活动所使用的各类应用系统,应用平台安全是指在网络模型应用层的安全问题,包括网页应用安全、邮件安全、信息传输安全等,这些问题的防护以系统集成和应用系统建设为根本,通过在建设中遵循和制定协议使用标准、信息加密技术标准、抗抵赖和电子签名、电子标签标准等,实现应用平台的安全防护;④安全支撑环境方面:与网络平台安全方面相类似,同时它是为物理层到应用层全局安全进行支撑的,应该包含信息系统建设相关安全内容的设计、运维管理方面的制度制定标准,这些一般以国家标准、国家保密标准的形式出现;⑤系统安全管理方面:系统安全管理这里指对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标准要求,《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规范》BMB20-2007为主要依据,同时单位应建立相应的具体制度,囊括运维管理的全过程。

2.5 应用标准体系

应用标准体系包括“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和“空间信息应用标准体系”三部分。

①电子政务方面:应用业务标准、应用支撑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管理标准等。②电子商务方面:术语、EDI参考模型等总体标准、业务操作标准、功能服务标准等。③空间信息应用:最为常见的是导航、地图服务、GPS卫星服务、北斗等这些内容,因为服务的主题不仅是企业,更多的是人,主题数量巨大,服务渠道众多,对标准的依赖程度较高,而随着空间技术,太空技术、海洋资源等未来重要领域的到来,对企业对这类标准的掌握、应用提出很高的要求。

2.6 管理标准体系

管理标准体系包括系统管理、网络管理、工程标准、验收与监理标准、测试与评估标准以及质量控制与认证标准等。

第3篇: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通信技术;管理系统;标准化;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TN914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市场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为提升自己的实力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措施,其中一个便是建设通信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网络科技建成的,涵盖了网络设施管理、业务管理、资源管理和专业职能管理4个部分。信息畅通在企业生产和管理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加强对通信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建设是现阶段企业提高通信管理系统管控能力的燃眉之急,在人工智能系统管理下,开展标准化系统建设工作,这逐渐成为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研究的重点。

1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建设意义及现状

1.1标准化定义

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是指围绕企业通信管理系统开发、建设、运行和完善而开展的一系列标准化的工作。标准化的通信管理系统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手段,管理企业通信资源,对企业通信途径等进行综合监视,以此整合企业内部通信信息的资源,强化企业通信专业管理和设备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1.2标准化意义

企业信息系统的标准化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加强通信管理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才能保证系统在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发挥其真正作用,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信管理系统的具体工作得到标准化处理,才能在短时间内处理其他众多管理任务,防止出现信息延误导致的其他问题,保证通信管理系统的运行质量。在一些企业中,信息管理系统在运行中没有完善的管理标准,因此没有获得预期效果。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对通信管理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行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的建设工作,实现信息快速有效的传递,对于企业管理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1.3标准化现状

现阶段,国内大小企业对通信管理系统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通信系统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标准化的管理能减轻通信运行的压力,参考多数企业的现状,主要表现在缺乏有效的互联互通性、规范化水平低、集约化程度不高等方面。各个企业在内部搭建的通信管理系统,只能满足自己内部的管理需求,而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由于通信管理系统的框架、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各企业之间联系状态不佳,无法形成通信系统的一体化运行。目前,促进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建设的工作已经逐步开展,相关的管理标准也正在不断地研究制定中。

2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建设

2.1通信管理系统标准体系框架

通信管理系统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是实现企业内部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建设的前提条件。首先,企业通信技术人员要综合企业本身的发展特点,提出相对科学合理的管理框架,企业可以参照国家通信部门颁布的《智能电网通信管理系统建设工作框架》对施工标准和网络构架进行规划;其次,保留传统通信管理系统的优点,在了解企业的实际通信需求后,调整体管理系统,确定工作流程,即系统基础技术应用、系统构建规划设计、系统运行维护、施工建设管理;最后,技术人员应该把关注重点放在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建设方案的设定上,方案的设定在满足国内标准的基础上,也要满足国际标准的需要,以免降低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

2.2通信管理系统标准体系内容

通信管理系统是一种增强通信质量的重要系统,实施标准化处理后,能提升通信信息的处理效率,增强通信管理系统建设质量。企业通信管理系统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有5个方面:规划设计、基础技术、工程建设、维护管理、功能应用。

(1)系统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人员在对企业通信管理系统进行设计时,应该参考已经出台的相关标准规范文件,做出相应的规范技术指导,让整个系统的规划设计符合现阶段需求,兼顾对企业未来需求的考虑。

(2)基础技术实施标准化。通信管理系统中信息的传递以数据文件的方式进行,然后存储在基础技术实施的功能板块中。技术人员在限定范围内,遵照整个体系公用的基本文件,对区域内的信息资源统一命名管理,或者建立起共用的信息交互协议。

(3)工程建设标准化。通信管理系统的工程建设主要指开发软件、测试系统、工程验收,针对这三方面,企业要制定严格的标准化建设规范,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认真贯彻实行,实现通信管理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和指导。

(4)维护管理标准化。通信管理系统主要有三个板块:动力环境管理、骨干通信网管理、终端通信接入网管理,企业建立通信管理系统后,对整个系统的维护管理标准也要围绕这个三个板块制定,达到标准化管理水平。

(5)功能应用标准化。企业通信管理系统建成后,在日常运行和功能应用方面皆应按照整个系统的管理体系操作,遵循相关标准。

2.3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建设措施

目前,阻碍企业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建设还存在:通信部门的管理规范重复、覆盖面过窄、适用性差等问题,对此,企业在进行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建设的内容,以保证通信管理系统高质量运行。

(1)建立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工作制度。按照国家要求进行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建设工作,避免出现因工作调整影响系统的正常使用。成立一支高质量的科研团队,对具体方案进行优化设计,保证标准化建设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因标准化建设的特殊性,需要对特殊情况和各个阶段制定相应的制度,避免出现制度不适应实际情况的现象。

(2)编制通信管理系统相关标准的方案。参与通信系统标准化建设的人员在编制相关标准的方案时,要对方案进行多次验证,找出隐藏的问题,再次优化、调整,确保方案能适应实际工作需,提升通信工程的使用效率。

(3)着力推广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体系。企业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体系建立后,组建一支专业推广团队,对系统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宣传。团队里人人需要具备专业的能力,便于随时随地对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实施宣讲,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这些人的支持,让通信管理系统标准体系得到更好的执行。

(4)完善知识产权申报处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规定,在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建设中要避免出现知识产权侵权的问题,对可能出现知识产权争议的方面加以关注,及时进行修改优化,完善知识产权的申报處理制度,尽量避免出现法律纠纷的可能,保证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的唯一性,确保相关工作顺利开展。

结语

综上所述,通信管理系统以加强通信管理为目标,以标准化和实用化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企业通信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使企业通信管理网络化、规范化,提高通信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将通信管理系统灵活运用于企业管理过程中,提高企业综合管理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以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竞争趋势。因此,对企业通信管理系统进行标准化建设,有助于提升通信管理系统的质量,快速高效地处理企业内部通信信息,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涛.智慧高速及其标准化建设现状[J].科技展望,2017,27(15):328. 

[2]吴光兴. 浅谈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建设[J]. 通信世界,2017 (8):22-23. 

[3]张硕.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信息管理平台功能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6. 

第4篇: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 会计信息系统; 标准化建设; 紧迫性; 建设路线图; 功能技术

一、引言

标准化是指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而建立可供共同使用或重复使用的关于实际已存在或潜在问题标准的活动(ISO/IEC Guide 2,2004)。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企业会计标准体系,持续提升企业会计标准体系的执行力和实施效果,同时提出要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和实施,研究制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加快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步伐。作为会计信息化核心与基础的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其标准化体系建设无疑应当先行。我国信息化会计系统已经走过30年,成熟的会计信息生产流程夯实了会计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的基础,然而,面对SOX法案对会计控制与审计提出的高要求,面对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COBIT)和信息系统审计的高标准,面对我国会计信息可靠性亟待加强的严峻形势,我国会计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已成燃眉之急。

二、建立会计信息系统标准化体系的紧迫性

加快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步伐,未来几年面临着进一步推动企事业单位整合提升内部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会计准则制度信息化、内部控制信息化、财务报告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信息化,为对外报告和内部管理提供更有力的决策支持等任务。而这一切,又必须在很大范围上通过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化得以实现。

(一)会计信息系统标准化是企业信息系统标准化的重中之重

会计信息系统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根本,离开以货币为基础的财务数据与信息的提供,企业的管理与决策就失去数据支持。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关键,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的生产、采购、销售、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子系统的数据集成需求与日俱增,为此,会计信息系统的接口标准化必不可少。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深入,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与集成、数据库设计和管理、编码标准、业务流程构建、系统维护和升级、系统评测等方面也亟需一系列管理和技术标准,以期将这些标准规范作为信息交换和互操作、信息安全、业务协同与信息共享的保证。我国信息产业部于2003年的《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第1部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国家行业标准(以下简称《ERP规范》),旨在规范我国的ERP市场,确保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有序、健康、良性地发展。而其中的总账、自动分录、成本、应收和应付等多个子系统与会计直接相关。从中不难看出,只有先形成以货币为基础的会计子系统的标准规范,企业的ERP系统标准规范才能进一步形成。

(二)会计信息系统标准化是会计信息化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

会计信息系统信息化是会计信息化的火车头,离开会计信息系统信息化,会计信息化就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会计信息化的过程可概括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会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会计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四个核心内容(杨周南等,2011)。而无论后三个核心内容如何变化,都难以离开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这一首当其冲的核心内容。会计信息化旨在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推动IT在会计中的普及应用,而无论哪一层面,都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化。可见,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制定,必须以会计信息系统为起点和基础,以避免不规范和不统一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会计信息化要建立一系列标准化体系,它既需要管理标准,也需要技术标准,但都必须以会计信息系统标准体系为依据。

(三)会计信息系统标准化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

会计的核心竞争力高低体现于会计信息的质量,而高质量的信息又必须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为依托。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为会计信息失真所困扰,主要原因之一,是其数据输入、处理与输出的流程人为干预太大。虽然近30年来多数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仍然难以摆脱不规范的羁绊。会计信息的增值在于对会计数据的压缩与冗余的处理,但要使其数据压缩与冗余的处理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唯有通过对会计系统这一“生产工厂”的数据、流程、信息等要素加以标准化,才能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真正得以提高,也才能不断提升会计核心竞争力。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目前会计系统生产财务信息能力不断加强,但我国信息化会计系统开发应用,与SOX法案和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COBIT)等要求尚存较大的差距,因此就可能给会计信息的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如果我们不及时从标准化入手对会计系统加强控制,就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

(四)会计信息系统标准化是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内在要求

信息系统的优化演化与涨落有序等自然规律,决定其生命周期的永动性,处于IT深入应用的今天,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不断前行,要不断探求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律,顺应其日益变化的环境,就必须以其标准化作为起点与基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健康快速发展。

会计信息系统边缘化的议论不绝于耳,但其产出信息的质量特征,决定其有自己的边界和唯一性,而要使其更好地独立于众多的企业子系统,就必须按照IT技术重新塑造这一系统,才能保证其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否则,它就有被另外一个对如何提供信息、分析、鉴证服务有着更加创新的视角的行业所取代。

第5篇: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

2005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信息工程监理方面的标准《信息化监理规范 第1部分:总则》颁布实施了,但是信息工程监理收费国家一直没有制定相应的标准。建设工程行业于1992年就已经制定了相应的监理服务收费标准,即1992年国家物价局建设部制定的《关于工程建设监理费有关规定》(1992年9月18日国家物价局建设部以价费字第479号文),其目的是为了规范建设工程监理及相关服务收费行为,促进工程监理行业健康发展。

时隔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建设部制定了《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发改价格[2007]670号)文件,2007年5月1日起执行。国家对建设工程监理服务费用进行重新制定,其意义重大。国家对信息工程监理收费标准的制定,想必不会太远了。

1.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标准

在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标准中,监理收费是这样计算的:

施工监理服务收费=施工监理服务收费基准价×(1+浮动幅度值);

施工监理服务收费基准价=施工监理服务收费基价×专业调整系数×工程复杂程度调整系数×高程调整系数。

建设工程监理中,根据工程类型不同,设置了从0.9~1.2之间的专业调整系数;对建设工程施工中监理复杂程度和工作量差异设置了三个不同等级的程度系数,工程复杂程度分为一般(Ⅰ级)、较复杂(Ⅱ级)和复杂(Ⅲ级)三个等级;根据海拔高度,设有相关的系数。

2.建设工程监理费用比较

为了比较方便,根据施工监理服务收费基价表将监理费用转换成监理取费百分比。

表1:以建设工程15年的监理费用变化进行比较

序号

计费额(万元)

07年监理取费%

92年监理取费%

增长量

增长率%

1

500

3.300%

2.50%

0.800%

32.00%

2

1000

3.010%

2.00%

1.010%

50.50%

3

5000

2.416%

1.40%

1.016%

72.57%

4

10000

2.186%

1.20%

0.986%

82.17%

5

50000

1.710%

0.80%

0.910%

113.75%

6

100000

1.507%

0.60%

0.907%

151.17%

从表1中的增长率可以看出,计费额越大,监理费用增加的越多。对于计费额500万元工程,07年和92年的监理收费增长了32%,也就是说07年的监理费用是92年的1.32倍。对于计费额100000万元的工程,07年和92年的监理收费增长了151.17%,也就是说07年的监理费用是92年的2.5倍多。

通过对建设工程行业的监理收费标准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找出可值得借鉴的地方,来更好地制定信息工程监理服务收费的管理办法。

3.信息工程监理取费标准

与建设工程监理相比,信息工程监理要难得多,因此信息工程监理的收费标准也要比建设工程监理收费要高。

对于信息工程监理的收费标准,由于国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国内部分省市或者相关的信息工程协会从维护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了一些行业内的取费规范性文件,如北京市信息化协会于2004年2月制定了《关于北京市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取费标准(试行)》,这些文件"对外作为行业指导价格,供用户通过招评标,选择监理单位时参照,起到市场导向的作用;对内约束监理企业,避免在价格上出现恶性竞争,维护监理市场的健康发展"。

以92年建设工程行业的监理收费标准作为参考,北京市信息化协会在2004年制定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取费标准,下表为北京市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取费标准(试行):

工程概(预)算M(万元)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费率a(%)

1

M≤200

a≥7

2

200<M≤500

a≥5.5

3

500<M≤1000

a≥4.5

4

1000<M≤2000

a≥3.7

5

2000<M≤5000

a≥3.0

6

5000<M≤10000

a≥2.5

7

M>10000

a≥2.0

由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工作难度显著地高于建设工程监理的工作难度,聘用的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更高,需要监理的工程阶段也比建设工程多,再加上在监理过程中同时会包含一些咨询性的工作,高于建设工程监理收费显然是合情合理的。

第6篇: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标准化体系;检测监管;虚假检测报告

引言

工程质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国民经济投资效益、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1]。目前,我国大部分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按照《建设部工程质量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1号)的要求,从相关建设工程主管部门分离,已成为具有独立法人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2]。检测市场不规范、诚信体系不健全导致检测机构良莠不齐,部分检测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弄虚作假,存在部分未送检样品便出具虚假试验报告现象,部分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未按要求进行材料送检,竣工验收时甚至伪造检测报告作为工程竣工验收资料。为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有效保障工程质量,依法严厉打击虚假检测报告行为[3],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9月1日,住建部印发了建市[2014]130号《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为进一步完善云南省工程质量检测监管制度,加强对检测过程和检测行为的监管,云南省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依托《云南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进行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制订了《云南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监管系统技术规程》,配套研发了云南省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提出了虚假检测报告防范与识别方法。系统实施完成后,有效规范了检测机构与检测人员的日常行为,杜绝了伪造、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现象。

1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监管标准体系研究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监管标准体系研究技术路线(见图1)本着严谨性、先进性、可操作性与前瞻性四原则进行,在对各级建设工程质量主管部门充分调研与向企业、专家咨询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各级主管部门对工程质量检测监管要求确定信息化标准体系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监管覆盖的对象范围,监管系统基本功能与运行环境要求,检测数据传输的通讯格式、通讯协议,检测数据自动采集的试验参数范围与采集系统软件与硬件参数要求,检测参数编码的标准化要求,检测报告编号编码标准化要求及检测报告编制的规范化要求。

2标准体系系统设计与应用

2.1系统建设四原则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监管标准化体系建立后,综合考虑系统建设要求、成本等方案,确定了系统建设四个原则。一是实用性与经济性的统一原则,即坚持实用性第一的原则,系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质量监管要求,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同时兼顾建设成本。二是合理性与先进性统一原则,即系统方案的设计严格遵循软件系统工程的设计准则,在系统的合理性与技术的先进性之间取得均衡。努力追求整个系统功能的科学合理性,防止片面追求某一局部的高指标与先进性。在保证整个系统功能和性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采用成熟、可继承、具备广阔发展前景的先进技术。三是标准化与开放性的统一原则,系统设计以建立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监管标准化体系为依据,尽量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并严格遵守相关国际、国内和行业标准,以确保系统之间的开放透明性和系统之间的互连互通与检测机构质保体系管理规范。在设计时,应在对未来业务的增长和扩容进行科学预测基础上进行余量设计,预留扩容和发展的空间。四是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统一原则,整个系统采用具有高可靠性的总体设计,系统应用的软件与设备应具有较高的安全可靠性,并应按标准化体系建立完善的安全可靠性保证制度体系。

2.2功能架构设计

通过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监管标准化体系的顶层设计并确定系统建设原则后,即可按照主管部门的监管要求、检测机构的业务管理要求进行监管系统的功能架构设计。信息化监管系统共由3部分组成,系统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2.2.1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监管平台功能设计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监管平台为工程建设质量主管部门提供行业管理、检测监管、工程项目质量评估等监管职能服务,功能架构如图3所示。监管平台建立后可有效解决行业共同面临的4个问题。1)超资质出具试验报告。平台对检测机构计量认证参数、试验人员上岗资格与检测机构管理软件实行实时同步,检测机构计量认证参数、试验人员上岗资格统一由平台下发控制,无计量认证参数的检测机构与上岗资格的试验人员在试验检测管理系统内自动被限制出具超参数、超上岗证的试验报告,有效控制了无证也能做试验、出报告的混乱局面。2)假试件、无试件出具试验报告。平台对施工现场见证取样样品进行二维码唯一性标识,同步将施工现场的见证取样人员、取样时间、地理位置坐标及唯一性标识与照片信息上传至工程质量监管平台并对送检、试验、试验报告各环节进行溯源,保证见证取样、试验环节相关性与试样的真实性[4]。3)随意修改原始数据。通过对力学试验机、桩基检测设备进行物联网改造,实现计算机全自动控制试验过程、自动数据采集,采集系统将试验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曲线、破型照片、视频监控影像自动记录并上传至监管平台,试验室检测管理系统自动对检测报告的修改过程信息进行记录,可有效杜绝试验检测机构随意修改原始数据问题,自动对未经授权修改报告行为与信用库关联,形成检测机构、试验人员不良行为记录。4)错误使用标准。检测机构使用的标准由平台统一下发,解决了部分检测机构由于标准更新等原因引发的标准使用错误问题。2.2.2试验室检测管理系统功能设计试验室检测管理系统为检测机构提供检测合同、委托受理、样品管理、试验检测、报告管理、质量管理、数据自动采集等业务管理功能,功能架构如图4所示。检测业务管理严格依据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监管标准化体系进行功能设计,同时满足检测机构业务处理与工程质量监管要求,标准体系内的监管规则应能同步贯穿到检测机构的日常业务处理过程,做到对检测机构的日常检测行为实时动态监管。2.2.3信息交互系统设计信息交互系统为监管平台与试验室管理系统进行通信的桥梁,主要用于处理监管平台中的行业管理规则、企业与人员的资质信息下发与检测机构日常试验原始数据、试验报告及日常行为信息上传。考虑到保密性与互联网通讯标准的要求,信息交互的内容经DES加密后采用XML格式对数据包封装,通过HTTP协议与SOAP协议进行信息传输。

3虚假试验报告防范与识别方法

3.1试验报告编号的唯一性设计

1)监管平台对取得检测资质证书各检测机构按顺序进行唯一性编号;2)依据58JGJ/T181-2009《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检测分类标准》要求对试验参数按工程材料、工程实体、工程环境3个检测领域进行分类编码,保证检测参数编号的唯一性。报告编号按照检测机构编号(3位)+检测参数分类编号(4位)+年份(2位)+报告流水号(6位)组成,保证每份试验报告在全省范围内具有唯一性特征。

3.2试验报告加密标签设计

试验检测管理系统在试验完成后自动形成试验检测报告,打印试验报告时自动将当前试验报告的试验报告编号、检测机构名称、工程名称、委托单位、试验参数名称、试验结果、检测结论等关键信息通过特定的加密算法加密生成二维码标签附加在试验检测报告上作为试验报告的唯一标识,加密后试验报告样式与解密识别信息如图5所示,并开发专用的解密识别软件进行防伪识别。施工企业未通过试验检测管理系统无法形成带防伪功能的二维码,任何对试验报告信息的篡改通过解密软件均可及时发现识别,有效杜绝了虚假试验报告现象,保障了检测机构的权益。

4结语

第7篇: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医保三险合一;信息系统整合;数据接口

国务院3月下发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指出,将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最大限度地整合分散在国务院不同部门相同或相似的职责,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职责等,分别整合由一个部门承担。当前各地经办机构都在贯彻执行此政策统一办公阶段,下一步进入医保三险合一实质阶段,信息系统统一建设尤其是应对先前的多经办机构、多软件开发商引发的数据接口集成较困难将成为重中之重。

1现行医保农合信息系统数据接口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1信息系统形式和要求 近十几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以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为主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多年来多部门经办、各自找软件公司开发引发的不同的软件间数据交互与共享存在各种问题和矛盾愈来愈突出。在现阶段建立统一的城乡医保制度体系成为医保事业发展趋势,遵守统一的软件工程设计规范,实现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提高信息系统可兼容性、可扩展性,遵循国家、行业标准是适合和满足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需要的信息编码体系标准。

1.2定点医疗机构内部多系统之间面临的数据交互挑战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政策的不断推出,各级医院在不同时期先后建立了以HIS、LIS、PACS、OA、医保、新农合等信息系统为主要构成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但是由于分期建设,各医院的信息系统一般来自不同的企业,采用的数据库系统与软件架构也各不相同,这些信息系统间为满足同一家医院的业务需求就要进行数据交互与共享,这种共享一般是通过数据接口实现,由于HIS软件公司的不同,各医院的医保管理程度的不同造成了医院与医保信息系统的数据交互与共享存在各种困难。

2结合当地一家三甲医院,实际对现存问题讨论并总结有效解决方法

2.1注重医保政策解读能力的提高,采用项目对照的办法,有效解决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问题 尽管各地市的医保、新农合信息系统不尽相同,但是患者的基本信息字段是有限的,对于医院需要上报的数据字段其中主要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疾病名称、费用信息、费用明细等,这些字段属性各家医院的编码不尽相同,如果直接将这些数据上报到医保、新农合部门的信息系统中医保部门将无法识别,导致上报的数据无法使用,成为了垃圾数据,同时由于各地医保政策的频繁更新与医保报销药品目录、病种目录的频繁变化,这些问题都增加了数据上报的难度;在本地三甲医院实施与使用的过程中发现要解决这些问题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医院将数据编码标准化,但是直接使用医保部门的标准编码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将医院的编码与医保部门的编码进行对照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医院的实施情况是在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建立一个对照表,将医院数据编码与医保的标准编码进行对照,在上传数据时,读取对照后的数据编码,医院内部使用时用医院内部的编码,这样既解决了上报数据标准化的问题又不影响医院正常工作的需要;对于后期药品目录和病种目录发生变化时,只要将原对照表中的记录删除,然后将新的对照记录添加到对照表中即可,大大减少了医保部门的工作量;此外,由于医院需要与不同地区的医保、新农合的信息系统建立接口,利用这种方式都可以有效的解决。

2.2通过数据接口如何与经办机构实现患者信息数据的有效、实时、可维护性高的上传 在解决了数据编码标准化后,数据上传的方式是影响数据交互与共享的另一个因素,由于各医院与经办机构信息系统之间系统架构不统一,系统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的存在,要实现它们之间的数据交互与共享医院通过两种方式实现;①医院医保的实现方式:由经办机构将医保业务和医保政策以参数形式统一定义到接口链接库中供医院调用,医院通过调用连接库中的参数完成患者费用的计算和数据的存储与传输,接口链接库在医院端采用被动调用的方式操作数据;医院的接口程序在业务需要时,调用接口链接库的函数集,并按函数集的数据格式向医保中心传输相关数据;②新农合的实现方式直接调用HIS数据库中定义好的视图,在系统操作时,以患者的住院号为参数调用HIS数据库中的视图读取患者的费用,并且按照农合对照表的编码取得标准编码;相比较而言新农合是二层C/S系统,医保是三层C/S系统,在医院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证明医保的接口实现方式是比较有效与安全的,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上传,可维护性高,同时由于连接库中的函数是医保中心定义的,符合医保的政策,有相当的权威性;

3构建三层体系结构提高数据传输效率与保障系统安全

随着医保、新农合政策不断完善并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信息数据几何级数增加,进入大数据时代,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压力越来越大,新形势下的业务需求,对数据传输的效率与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形下,如上所述,医院要根据实际需要构建了3层客户/服务器结构的医保系统与2层客户/服务器结构的新农合系统;

图1 3层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

所谓2层客户/服务器结构实质就是将数据存取和应用程序分离开来,用数据服务器执行数据操作,客户机来执行应用程序,用户在客户端通过网络通服务器打交道,客户端又包括用户界面和企业逻辑,网络上传输的数据主要是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的请求以及服务器发给客户端的响应结果或出错信息;这种结构对于规模较小,复杂程度较低的系统比较合适,但在开发和配置复杂的更大规模的企业应用中逐渐显示出不足;

所谓3层C/S结构,基本思想是将用户界面同医院逻辑分离,把信息系统按功能明确的划分为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层三大块,使其在逻辑上独立;

从传输效率上看,两层系统主要的处理存在于客户层,客户端往往过于庞大、负载重,相当"肥",而服务器端则相当"瘦",为了完成系统的各种功能往往不得不从服务器上将大量的数据传输到客户端上进行各种处理,另外客户端与服务器所用到的SQL操作也会加重网络的负担,种肥客户端情况下,系统的反应速度慢;三层系统由于数据在发送到数据服务器之前首先由功能器过滤,网络通讯量会因此下降;多服务请求和复杂数据访问,分散地来自中间层而不是来自客户端,进一步降低了网络的通讯量;再者,由于目前个人计算机客户端被定位为描述层的最低端,使得对内存和外存容量的需求得到缓解。

从安全性方面来看,在两层系统中一个用户能为每个SQL服务器存取申请一个独立的口令,使得系统的保密性在c/s环境中变得非常复杂,终端用户查询工具的增加也使得数据库服务器的保密性降低;三层结构中,使用了开放式计算环境,在中间层的功能服务器中提供的加密技术,较好的克服了两层结构中的安全性问题,对医院敏感数据的访问也可通过应用服务器来进行,而不是由客户机直接进行存取,这就增加了系统的安全性,客户端应用并不直接连接到服务器的数据库上,对数据的直接操作很有限,结构上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

通过上面的比较与当地三甲医院的实际应用,在三层体系结构下的医保信息系统不仅改善了数据的传输速率同时也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这种系统架构比较符合未来医疗保险政策要求下的信息化需求的。

4讨论

现行形式下多软件开发商、多政策汇集的局面非常严重,医保三险合一虽是方向,但信息系统的统一才是根本路径,靠打补丁式的增添借口临时应对实现系统集成是不可行的,建立标准化的信息分类编码是打造具有可扩展性、实现方式灵活、能较快的适应调整政策和运行环境等改变成功系统的重中之重。上述三个方面对于解决制约医保信息系统的主要问题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实现医保管理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既各自完整,又相对独立,数据传输准确、快捷,希望可以减少或避免其他医院在这方面走不必要的弯路。

参考文献:

[1]李颖.论三级医院医保(新农合)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医学信息,2013,2:1.

[2] 陈豪,孙正义,张德富.三层客户_服务器体系结构的一个应用实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3:315.

[3]张琳."瘦"客户机实现方式初探[J].软件世界,2001,1:25.

第8篇: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

10月13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主持召开部务会议,听取关于《交通运输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简称《标准化规划》)、《交通运输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简称《科技规划》)、《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十三五”发展规划》(简称《节能环保规划》)研究编制工作的汇报。他强调,要深入研究、科学编制相关规划,进一步加强标准化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四个交通”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

会议指出,作为首个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专项发展规划,研究编制《标准化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行业标准化工作战略部署,提高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综合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会议强调,要切实把研究、制定、宣传、实施、监督、创新和国际化作为标准化工作的有机整体,加强统筹协调,实施全过程管理。要进一步健全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机制,构建特色鲜明、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支撑有力的标准技术体系。要适应当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趋势,加强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培育和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形成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新格局。

会议强调,科技进步是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要抓紧抓好《科技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准确把握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围绕服务国家和行业发展大局,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科技发展的需求,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作风,不懈推进科技创新和行业融合发展,强化先进技术的研发转化、成果普及应用和保障措施等内容的研究,更好地发挥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交通运输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作用。

会议强调,发展绿色交通、加强节能环保工作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对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回应人民美好生活期盼具有重要意义。会议要求,要科学研究编制《节能环保规划》,不断增强做好节能环保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不断提升节能环保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明确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职责定位和目标要求,强化交通运输行业环保政策和标准化研究;落实行业节能环保任务,强化督查问责手段;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绿色交通,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第9篇: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合并报表;信息化;财务管理

在当前企业创新发展环境日渐复杂的情况下,加强对财务工作运行模式的重视和改良,有助于企业更好的掌握市场发展机遇。因此,对合并报表信息化建设的价值加以研究,并制定相关的改进策略,是很多企业财务工作专业人士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合并报表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会计核算系统的建设质量较差目前,一些合并报表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设计缺乏对核算软件运行状态的考察,没能将不同类型和功能的软件进行统一化处理,导致合并报表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无法在系统的接口设置和会计科目创新方面取得进展,最终导致会计核算系统在具体构建的过程中,难以充分适应会计核算工作改造控制的实际需要,无法为不同级别会计科目的创新处置提供帮助,导致会计核算内容标准化体系的构建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一些合并报表信息化策略的设计人员缺乏对信息化系统平台的重视,没能实现对信息化系统的数据转化方面价值的有效开发,涉及到公司财务部门分支机构的财务核算工作价值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发,最终导致合并报表信息化所需的数据支持难以得到高质量的供给,无法为会计核算系统的有效构建提供帮助。一些合并报表信息化方案在创新设计的过程中,对于核算软件的状态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对接口设备特征的有效分析,最终导致信息化系统平台在建设的过程中,无法为会计核算工作的调整优化提供基础性支持。

(二)会计科目标准化体系建设质量较差会计科目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是合并报表信息化的基础,但是,现有的一些合并报表信息化建设策略在构建过程中,对于会计科目的组成情况缺乏完整的研究,没能在创新会计工作流程方面取得进展,导致会计科目标准化建设的推进质量较差,无法在合并报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理想的作用。一些公司缺乏对下属分支机构财务数据处理模式的考察,在制定会计科目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无法为信息资源的集中定制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导致会计科目的调整质量较差,难以为合并报表信息化提供基础性支持。部分会计科目标准化方案的制定对于财务数据的传递环节缺乏有效的研究,没能实现对财务数据资源实时采集方案的调整,导致信息资源的传递不具备足够的及时性,难以为合并报表信息化效率的优化提供帮助。一些会计科目标准化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对于财务信息一体化管理的价值分析不够充分,缺乏对模块化管理手段的有效应用,导致会计报表的格式创新推进质量较差,无法在规范审核方面取得理想的进展。

(三)合并报表信息化系统保障措施不够完善合并报表信息化的推进需要得到各类客观因素的有效支持,才可以充分适应合并报表的优化应用需要。但是,现有的一些合并报表信息化在推进的过程中,对于公司的基本状况认知不够全面,缺乏对财务工作机构实际状况的关注,导致信息化机构的构建和协调工作无法得到优化处置。一些合并报表信息化在制定保障措施的过程中,缺乏对组织机构创新设计情况的关注,在领导小组设计方面,难以实现对制度创新和政令贯彻情况的重视,最终导致合并报表信息化在具体推进的过程中,无法与财务工作领域专业人士积极性的培养需求相适应,难以为合并报表信息化质量的优化提供充足保障。一些合并报表信息化在具体建设的过程中,没能对一线工作人员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力进行有效的分析,系统保障措施创新建设缺乏对财务人员综合性参与度的关注,最终导致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改进,不利于合并报表信息化保障机制的优化设计。

二、合并报表信息化建设改进策略

(一)提升会计核算系统的建设质量在制定合并报表信息化建设方案过程中,一定要对会计核算系统的作用进行分析,使更多与合并报表信息化战略特征相关的措施可以得到完整的价值认知,以此实现对会计核算系统的创新改良。在制定信息化系统平台建设策略过程中,要对公司下属机构的会计核算软件选取方案进行创新调整,保证核算系统的改造策略可以精准全面的适应会计工作的发展需求,为信息化系统平台的成熟应用提供帮助。合并报表信息化方案的设计还需要加强对核算内容供给情况的关注,按照规范化模式处理会计核算系统的信息渠道建设工作,使合并报表信息化系统可以在高质量基础性信息的帮助之下,有效的提升系统的数据转化能力。会计核算系统的建设还需要对财务数据的实际应用需求加以考察,尤其要对合并报表信息化建设所涉及到的各类信息需求进行分析,以此保证会计核算系统可以在技术层面得到更高质量的支持,为信息化系统平台应用价值的更好开发提供支持。会计核算系统的建设需要对接口设备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使ERP等系统可以得到融合应用,并在信息输入和输出方面进行标准统一,以此实现对会计核算系统的优化使用,为合并报表信息化价值的完整显现提供充足保障。

(二)提升会计科目标准化体系建设水平要将明确会计科目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作用作为主要工作加以对待,使合并报表信息化的推进可以在会计专业方面得到更加有利的支持。要加强对公司分支机构会计科目构成情况的关注,使用会计科目整合的方法,制定提升业务流程合理性的具体策略,使会计科目标准化体系在具体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精准适应会计科目创新实施的具体需要,为会计科目标准化质量的优化提供有利支持。要对会计科目更改的流程进行研究,尤其要对影响会计科目合理性的因素进行完整的分析,以此保证合并业务流程可以得到更高水平的创新,并为会计科目标准化建设方案的改进提供帮助。要加强对企业分支机构实际状况的关注和考察,尤其要使用集中管理的方式进行财务数据的分析控制,使会计科目标准化方案的建设能够为合并报表信息化提供更加具体的支持。要按照财务工作流程改革的思路,对企业现有的会计科目体系进行有效的创新,按照模块化管理的方式,对会计表格的形式以及计算方法进行改良,以此保证审核性质的工作可以充分符合会计科目标准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为会计科目实践应用价值的改进提供帮助。会计科目标准化体系建设需要对信息化系统建设细节的关注,尤其要对信息化系统的构成条件进行合理分析,使集中管理措施的价值可以得到充分显现,为信息化系统应用价值的完整显现提供帮助。

(三)提升合并报表信息化保障措施建设水平一定要对合并报表信息化的影响因素加以研究,使其保障措施的构成情况和建设价值能够得到明确,更加充分的适应合并报表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需求,并使其相关保障措施的价值得到更加合理的开发。在进行合并报表信息化系统具体建设策略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行政领导工作运行状态的管制,更加充分的适应领导小组运行方案的构建和实施需要,使管理制度的创新及相关保障措施的合理构建可以得到有效的改进。在制定合并报表信息化建设策略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视,强化对财务基础工作参与情况的研究,使合并报表信息化系统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可以更加充分的适应新型管理机制和理念的贯彻需要,保证企业的下属机构可以更加充分的适应财务专业人士工作的具体情况,为合并报表信息化保障措施的高质量构建提供充分完整的保障。在进行合并报表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方案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合并报表信息化系统的基础性技术供给情况加以研究,并对财务专业人士的辅导机制加以创新,使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可以在系统的功能及应用方法得到明确的情况下,精准适应合并报表信息化战略实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