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电一体化主要课程范文

机电一体化主要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电一体化主要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电一体化主要课程

第1篇:机电一体化主要课程范文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中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前端检测技术学习与分析,实现了学生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教师的实践学习。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传感检测;传感器;机器视觉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2006年16号精神,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突出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等,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我院的机电一体化专业通过和周边区域、企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使学生、教师的实际能力获得了极大巩固和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英语称为mechatronics,它是由英文机械学mechanics的前半部分与电子学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紧密集合的一门技术,它的发展使冷冰冰的机器有了人性化,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机械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

机电一体化主要课程机械方面有机械制图,机械设计,金属工艺学,数控编程技术,autocad;电工方面有可编程控制器plc,单片机,自动控制原理,电工电子。实习课程:电力拖动,plc,单片机,钳工,普通车、铣、刨床,数控车、铣,加工中心。

主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销售及管理;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装等。次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服务等。

二、传感检测技术

传感检测技术是系统的感受器官,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其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序就越高。现代工程要求传感器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并能经受严酷环境的考验,它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达到高水平的保证。

检测传感部分包括各种传感器及其信号检测电路,其作用就是检测机电一体化系统工作过程中本身和外界环境有关参量的变化,并将信息传递给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根据检查到的信息向执行器发出相应的控制。

国家标准gb7665-87对传感器下的定义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

可以用不同的观点对传感器进行分类:

按传感器的物理量分类,可分为位移、力、速度、温度、流量、气体成份等传感器。

按传感器工作原理分类,可分为电阻、电容、电感、电压、霍尔、光电、光栅、热电偶等传感器。

电阻式传感器是将被测量,如位移、形变、力、加速度、湿度、温度等这些物理量转换式成电阻值这样的一种器件。主要有电阻应变式、压阻式、热电阻、热敏、气敏、湿敏等电阻式传感器件。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传感器中的电阻应变片具有金属的应变效应,电阻应变片主要有金属和半导体两类,金属应变片有金属丝式、箔式、薄膜式之分。半导体应变片具有灵敏度高(通常是丝式、箔式的几十倍)、横向效应小等优点。

压阻式传感器。压阻式传感器是根据半导体材料的压阻效应在半导体材料的基片上经扩散电阻而制成的器件。其基片可直接作为测量传感元件,扩散电阻在基片内接成电桥形式。用作压阻式传感器的基片(或称膜片)材料主要为硅片和锗片,硅片为敏感材料而制成的硅压阻传感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以测量压力和速度的固态压阻式传感器应用最为普遍。

热电阻传感器。热电阻传感器主要是利用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这一特性来测量温度及与温度有关的参数。在温度检测精度要求比较高的场合,这种传感器比较适用。目前较为广泛的热电阻材料为铂、铜、镍等,它们具有电阻温度系数大、线性好、性能稳定、使用温度范围宽、加工容易等特点。用于测量-200℃~+500℃范围内的温度。

按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性质分类,可分为:输出为开关量的开关型传感器;输出为模拟量的模拟型传感器;输出为脉冲或代码的数字型传感器。

按传感器材料分类:可分为金属、聚合物、陶瓷、混合物传感器。

按传感器制造工艺分类:可分为集成传感器、薄膜传感器、厚膜传感器、陶瓷传感器。

集成传感器是用标准的生产硅基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工艺技术制造的。通常还将用于初步处理被测信号的部分电路也集成在同一芯片上。

薄膜传感器是通过沉积在介质衬底(基板)上的,相应敏感材料的薄膜形成的。使用混合工艺时,同样可将部分电路制造在此基板上。

厚膜传感器是利用相应材料的浆料,涂覆在陶瓷基片上制成的,基片通常是al2o3制成的,然后进行热处理,使厚膜成形。

陶瓷传感器采用标准的陶瓷工艺或其某种变种工艺(溶胶-凝胶等)生产。

完成适当的预备性操作之后,已成形的元件在高温中进行烧结。厚膜和陶瓷传感器这二种工艺之间有许多共同特性,在某些方面,可以认为厚膜工艺是陶瓷工艺的一种变型。

每种工艺技术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由于研究、开发和生产所需的资本投入较低,以及传感器参数的高稳定性等原因,采用陶瓷和厚膜传感器比较合理。

三、机器视觉技术

采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的“机器视觉”,第一步靠的就是传感器技术。

机器视觉系统是通过图像摄取装置把图像抓取到,然后将该图像传送到处理单元,再通过数字化处理,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颜色等信息,来进行尺寸、形状、颜色等的判别。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

机器视觉技术日臻成熟,在现代加工制造业中,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饮料、化妆品、制药、建材和化工、金属加工、电子制造、包装、汽车制造等行业。在现代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广泛地用于工况监视、成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等领域。机器视觉系统能提高生产的柔性和自动化程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机器视觉易于实现信息集成,是实现计算机集成制造的基础技术。

四、机器视觉工业检测系统类型

机器视觉工业检测系统从检测性质和应用范围而言,分为定量和定性检测两大类,每类又分为不同的子类。机器视觉在工业在线检测的各个应用领域十分活跃,如:印刷电路板的视觉检查、钢板表面的自动探伤、大型工件平行度和垂直度测量、容器容积或杂质检测、机械零件的自动识别分类和几何尺寸测量等。此外,在许多其它方法难以检测的场合,利用机器视觉系统可以有效地实现。机器视觉的应用正越来越多地代替人去完成许多工作,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自动化水平和检测系统的智能水平。

用微波作为信号源,根据微波发生器发出不同波涛率的方波,测量金属表面的裂纹,微波的波的频率越高,可测的裂纹越狭小。

自动光学检测 (aoi) 指的是通过在受控照明条件下使检测目标(如 pcb 的一部分)成像进行的目标检测。

在aoi 系统中,捕获和重建3-d 形状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3-d aoi从检测图像中可以萃取出不同类型的信息。其表面颜色一直被成功用于检查零部件情况,对于焊点检测,精确确定焊点质量,形状信息比颜色信息更有用。

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专业化教育课程的理论样态与基本结构》柳海民、史宁中

2. 《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思考》人高凌飚

3. 《教师技术标准研究》 张春霞、李龙

第2篇:机电一体化主要课程范文

【关键词】单片机 教学改革 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17-01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的是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2010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实施高校。2011年,教育部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并批准了133所高校为第二批实施高校。我校电子信息等五个专业获批试点。 单片机原理是电子信息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本文主要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结合卓越计划实施五年来的实践经验来探讨如何更好进行单片机原理技术教学改革。

一、改革单片机教育教学理念,适应“卓越工程师计划”

高等工程教育要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二、单片机教育教学现状

《单片机原理》综合了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等技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时候,一方面巩固掌握了前续基础课程,如《电路》、《模拟电路技术》、《数字电路技术》和《计算机基础》等;另一方面,学会单片机系统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此外,以 MCS-51 为基础的单片机课程也为今后的ARM、DSP 学习等奠定基础。单片机技术日新月异,而大部分高校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模式却一直延续至今,没有针对技术发展、社会需求做出相应调整。单片机的传统教学方式多以课堂原理讲解为主,结合少量硬件实验,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较多。传统教学过程中未引入工程实践设计,导致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由以上单片机课程的教学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单片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必须改革教学模式,才能适应工程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卓越工程师背景下应用型工科院校单片机教学改革目标

探索工程人才教育培养新机制,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彰显单片机技术的应用特色,单片机具有突出的控制性能和优秀的嵌入品质,广泛应用于智能仪器仪表、机电一体化产品、家用电器、交通与航空航天等方面;建立单片机的工程教育体系结构,以单片机基本原理为基础,设计开发及整合相关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以及相关的教师资源;能够适应行业对单片机技术的课程要求,将单片机理论和实践结合,进行设计原理图、软件仿真、印刷版制作、元器件焊接、调试、安装等;提高学生在单片机技术应用上的创新能力,学生利用单片机在很多未应用领域和设计方法上不断尝试和创新;建立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型、综合性的单片机工程训练教学新模式,充分利用单片机开发仿真软件、多媒体技术、远程教育技术、网络在线培训、单片机实验设备、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国家级、省级各类电子竞赛来提高单片机的教学新模式。

四、卓越工程师背景下应用型工科院校单片机教学改革措施

1.强调理论实践并重:采用增加实验课时,减少理论课时。

2.理论教学采用模块化及层次化教学组织:硬件结构、软件程序、外部扩展和应用实例等四大模块,每个内容模块中又划分有不同的知识层次子模块。

3.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实验动手机会:减少集成式设备,采用可重组、可跳线方式的实验设备。

4.教学方法改革:启发式、讨论式、研发式等教学方法的采用和探索。

5.以工程项目为导向,巩固和加强单片机技术体系,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设计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建立单片机课程的工程教育体系结构。

6.以单片机基本原理为基础,设计开发及整合相关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项目化教学内容,并利用Proteus仿真软件教学,结合多个教学重点构成的微课群,用于学生课后反复,随时学习。

7.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建立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型、综合性的单片机工程训练教学新模式。

8.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五、应用型工科院校单片机教学发展趋势

应用型本科院校将以“卓越计划”为指导思想,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有较厚实的理论基础和人文素质,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单片机教学上不断改革单片机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实现开放、协同、创新、团结合作、工程的教育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

[2]王倩.基于IEET工程认证的《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科技资讯,2016

[3]赵宁.信息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

[4]胡珏,柴国钟,潘柏松.“卓越工程师”计划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J].高教与经济,2012

[5]楼然苗,王世来. 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09

[6]陈以一 .协同性、开放式、立体化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

作者简介:

第3篇:机电一体化主要课程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 高等职业教育 发展

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我国进入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之中。在这一新形势下,我国正在加快经济社会结构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而这种调整和发展,都迫切需要根据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情,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大批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优势。

一、我国经济社会的结构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呼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服务业的大力拓展都将带来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结构性调整。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必须做出结构性调整,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其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必须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培养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普遍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素质。

2.制造业发展机遇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制造业面临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世界制造业在向中国转移,目前,跨国公司正在进行全球性调整,将把许多生产制造基地向中国转移。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国内市场,使中国正在迅速成为世界制造业的生产基地、装备基地和配送基地,这是中国制造业与世界接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大好时机。为迎接这一大好机遇,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大力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为我国成为“世界工厂”提供人才保证。

3.城市化发展战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势在必然。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大幅度地将区域内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小城镇城市人口,大力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使农民的绝对数量减少,为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专家预测未来50年内,我国将有6亿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36%提高到70%。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都市密集区已初步形成,京津唐地区的都市密集区也正在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在城市化发展中,不仅要为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大批实用型技术人才和专门人才,更要发挥城市化进程中提高区域人文素质的教育功能。

4.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本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面对区域经济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技能型、操作型的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导致了教育发展也不均衡。因此,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必须承担起为中西部地区培养和输送人才的社会职责,以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

1.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国家及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实施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地方政府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在政策措施和资金投入方面给予积极的扶持。常州作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在《常州现代制造业基地发展纲要》中提出要逐步建成农用机械制造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工程机械车辆及其零部件制造业、电子信息设备及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业、新型材料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等专业化制造基地。常州在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推进现代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把高等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由江苏省和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常州大学城,占地8平方公里,可入住学生5万人,就是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其特色;即将入住大学城的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都与常州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息息相关,将为常州现代化制造业基地的建设提供大批高素质的应用人才。

2.建立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办学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主动面向国内市场,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主动为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应逐步实行全国招生,为中西部地区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还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多层次办学,不仅培养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还要培养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需要;更应该面向全球培养国际市场短缺的实用型人才,如护理、建筑施工、烹饪、信息技术等行业的专门人才,通过劳务输出的方式,为国际就业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提高我国在国际就业和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竞争力。

3.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应主动积极地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新教育理念,拓宽发展思路,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步伐。①加快教育理念的转变。应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引进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生产实践中把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以满足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②引进世界职业分类新概念。专业设置要根据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企业的需求,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成立行业专家委员会,每年对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进行动态的调整,以保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③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可以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使企业成为高职教育的生产实践基地,提供来源于生产一线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为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保证。④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估体系。通过成立中外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4.建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终身教育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要把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岗位技术培训等纳入到办学职能之中,建立起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终身教育体系,为推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建设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现代化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振奋精神 开拓进取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国教育报,2002—8—16

第4篇:机电一体化主要课程范文

关键词: 工程精细化管理精细化发展战略

一、用精细化强化工程管理,带动工程化向纵深发展

(一)工程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1.工程精细化管理发展方针应坚持以精细化管理应用为主导思想,用精细化管理强化工程管理;坚持精细优先,推行“工程体系”的精细化,提高工程精细化管理水平;坚持工程行业先行跨越,把工程管理推广成具有工程精细化管理的关键点和细化源;加速工程精细化管理的步伐,逐步完善工程管理的水平。

2.精细化是由工程管理粗框式转向精细的一种管理动态过程,它包括精细化管理的工程化、工程的精细化、基础设施的精细化等内容。在用精细化引领工程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以精细化管理对工程的应用为主导;用“工程体系”精细化带动工程管理的精细化;处理好工程管理与精细化的关系,坚持精细管理,即“应用主导、精细为先、强化管理、提高管理”。

(二)工程精细化管理的内容

1.从国内现实来看,我国工程面大量广,应用前景广阔。目前我国非农产值比重超过80%,工程体系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门类较为齐全,上、中、下游工程衔接比较完整的工程结构。精细化管理具有扩张性、渗透性等特征,精细化管理与工程的融合可以使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工程焕发生机,为我国具有雄厚基础和国际竞争优势的工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2.从理论上讲,精细化与工程化是一种互动、互补关系,不是替代关系。精细化产生于工程化,精细化的发展又需借助于工程化的手段,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精细化主导着新时期工程化的方向,使工程管理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工程化是精细化的基础,为精细化的发展提供资源。精细化工程是知识密集型工程,把精细化与工程化结合起来,有利于搞好劳动密集型工程、资本密集型工程、技术密集型工程和知识密集型工程的合理搭配,优化我国的工程结构。

3.从发展的战略来看,精细化管理赋予工程化以新的内涵。精细化同其它两大资源――材料和能源一样,自身具有增值的作用。此外,精细化还能使非资源转化为资源。我国的工程化远未完,抛弃工程化来实现精细化是不可能的,只有用精细化武装起来的自主和完整的工程体系,成才能为精细化提供坚实的基础。精细化管理会使工程化产生倍增效应。一项最新的调查表明,精细化管理在促进工程方面的投入产出比一般在1:4以上,有些领域甚至达到1:20以上,用精细化推动工程化已经成为当代后发展国家实现工程化、现代化的关键。

二、推行工程精细化管理方针,用精细化管理促进工程管理

(一)工程精细化管理的方针

推行精细化管理应坚持以精细化管理应用为主导的方针,用精细化管理促进工程管理。精细化包括精细的生产和应用两大方面:一是精细化管理的工程化;二是工程的精细化,或称应用:精细化生产要求发展一系列高新管理及工程。精细化管理在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用精细化管理促进和提升工程。

(二)工程精细化管理的推行

1.精细化管理对工程的推动

(1)精细化管理辐射工程。精细化具有极大的辐射性。如在建筑业中发展优质工程,利用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实现精细优化、模式化分析、资源合理调配等系列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在工程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缩短开发周期、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在工程服务业中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行现代物流管理,优化供应链,增加工程附加值。

(2)精细化管理提升工程。精细化管理有高度创新性、高度渗透性和高度倍增性,它能提高工程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其附加值。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变革等,是推动工程升级的重要力量。精细化管理对结构升级的作用是深入、立体和内在的提升,能够在其他工程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所有环节发挥作用,提高技术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工程升级。

(3)精细化管理能够促进工程的分化和替代。高新技术工程的发展将对工程造成巨大的冲击,并使工程不断走向分化,在分化过程中,有的将被淘汰出局,有的则能实现升级换代。通过精细化带动结构调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将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质量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高速度、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的集约型增长。精细化工程因其关联度、感应度、带动度大,能提供高技术、高性能的产品和服务,从而突破现有的需求约束,创造新的需求,带动新工程的发展。

(4)精细化管理能够通过管理创新重组工程。活动的效率决定于人、财、物的动态配置效率,而决定配置效率的是精细。精细化管理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生产组织、经营模式和社会协作方式,为结构调整提供新型管理模式。

(5)精细化管理能够突破工程的时空限制。卫星通讯、高速网络、可视电话、联机检索、电视会议系统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使工程管理的流通时间由过去的以周、日计缩短为现在以分、秒计,大大加快了财富的增值过程。在精细化管理的支持下,工程的空间扩大到覆盖全球的若干领域,大型跨国公司能有效地组织其经营活动,Internet上的购物已没有了国界,也没有昼夜之分。

2.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发展与运用,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处理好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关注制度创新。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要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根据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规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率达到10%的企业或工程为高新技术企业或工程。OECD国家精细化工程企业这一比率在10%―20%之间,而我国同类企业同一指标仅为2%―3%。由于投入不足,我国精细化企业的附加值很低。国际微电子企业平均利润率为10%以上,而我国效益最好的计算机企业2000年度的利润率只有2.5%。

推行精细化管理,在重视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制度创新。例如,电信市场是精细化的一个重要“瓶颈”。电信的发展除了电信技术外,电信体制和机制的深化改革十分重要。我国每小时上网费标准竟是美国的数倍,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精细化管理进程。电信市场具有规模的特点,市场需求必须达到相当的规模,才能充分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获得利润和投资回报。因此,我国应尽快打破电讯业的垄断局面,促使电讯企业加快改革,鼓励竞争,促使提高效率以降低成本。我国电信市场中政企不分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电信工程服务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部分资费偏高,竞争意识缺乏,我们必须借鉴国际经验,改革电信体制,引进竞争机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为实现电信市场的充分竞争,一般在同一地区引入三个以上的电信运营商,发达的竞争市场一般有约三个各占市场份额30%的竞争对手。

(2)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的关系,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细化管理。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引进国外的高新技术和跨国公司,与巨人同行,扩大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外资,采取多种方式加快精细化工程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高度重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细化管理。我国精细化工程在高速增长中所大量采购的通信和网络设备大多是国外产品,精细化工程的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上,电脑的处理器、内存、硬盘,手机和掌上电脑的芯片,VCD和DVD的解码器,彩电、音响的核心元件等,都是进口外国的产品,光纤通信的路由设备、网络建设中的服务器,电脑中的操作系统和主要应用软件,也是外国公司一统天下。在精细化管理工程硬件制造领域,美国微软和英特尔公司凭借垄断计算机硬件生产的核心技术CPU和存储器及其关键材料单晶硅的制造独占了该行业利润的绝大部分,我国计算机制造企业成为国外公司的“协作厂”。从总体上看,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精细化管理的不利影响有:第一,市场会丧失。由于没有足够发达的自主技术,市场饱和就会很快来临,增长也会迅速减缓或下降。第二,会危及国家安全。第三,难免被淘汰的命运。第四,在技术领域受制于人,处于一种“给别人打工”的境地,高额利润大都被国外企业抢走了。

三、坚持工程精细化发展战略,用精细化带动社会经济化

(一)工程精细化管理的教育

有专家指出:决定21世纪的两种主要力量一是互联网,二是教育。而这两种力量的融合形成精细化教育,精细化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精细化管理,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精细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推动精细化之所以要以教育为本是因为:第一,现代化电子精细化管理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对教育最具革命性影响的技术。第二,教育具有基础性,教育会带动精细化和社会经济化。第三,精细化管理和精细工程源于教育。在美国,精细化工程的基石是5000家软件企业,而这5000家软件企业都同大学相联系。第四,教育人口是接受社会化最快的人口。第五,精细化管理在教育领域最容易推广。

(二)工程精细化管理的发展

1.精细化管理对教育方式的变革有极大的推动。Internet作为全球网络改变了传送的方式,加快了传递速度,为广大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计算环境,从根本上改变并促进了他们之间的精细交流、资源共享、科学计算和科研合作。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教育和科研及工程精细化网络,并相互连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计算机工程精细化网络,成为这些国家教育和科研工作的最主要的基础设施,从而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教育和科研事业的迅速发展。1995年12月,我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的建立,使中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师、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在全国和全世界的计算机精细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和开展科研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成为了中国高等学校进入世界科技领域的快捷方便的入口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设施,培养出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层次人才。

2.工程精细化管理教育对于教育会产生以下革命性变化:

(1)有利于缩小地区教育差距。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还存在着很大差别,远程网络教育工程突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具有覆盖面广、全方位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优势,对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2)有利于低成本扩大教育规模。校园教育因其课堂面授性质和成本结构特点需要投入大量教师和巨额资金,限制了教育在短期内的大规模发展。利用现有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发展现代教育工程精细化,可以较快地将教育拓展到课堂不能达到的地方。

(3)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功能,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得到广泛的共享,形成跨城市、跨地区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网工程。

(4)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育工程精细化克服了函授、广播与电视等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师生分离、反馈滞后、交互困难等弱点,能为在远程状态下进行个别化学习的学员营造再现面对面教学辅导的教学氛围,提供师生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机会。

(5)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网络教学具有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特征。254个对照实验表明,教学中适当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使学生掌握某种知识所用的时间减少了30%。

(6)有助于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计算机的最大教育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得学习自由,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

(7)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模拟大量的现实世界情境,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体验。更进一步,利用计算机网络使学校与校外社会连为一体,例如:美国宇航局通过联网向中学生开放,允许他们与宇航员对话和收集关于太空的精细材料。

(8)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现代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与这种“知识爆炸”相适应,计算机网络工程上的电子化课程知识能较快地进行更新,更新可发生在一周之内。

(9)有利于实施宽进严出的机制。

3.坚持教育工程精细化,要加强三方面的教育:

(1)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一方面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精细获取”、“精细分析”和“精细加工”能力,另一方面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2)对管理者的教育,要提高领导干部的精细化管理水平。精细化管理水平是在社会中人们所具备的精细处理所需的实际技能和对精细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网络已成为开展领导活动和行使领导职能的重要平台,提高领导干部精细化管理水平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