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流动性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意义;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02
一、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一)农业企业从业人员管理难度大
由于农业企业人业人员多由利用农闲r间出外打工的农业劳动者组成,因此,给农业企业在用工合同签订、统一管理及考核等方面带来一定困难。一是未签订正式用工合同。由于农业劳动者多为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打工的农民,其参加劳动时间具有季节性特点,无法与农业企业签订正式用工合同,不利于农业型企业经济利益及农民权益的保障。二是农业企业从业人员管理混乱。由于农业企业从业人员具有季节性、流动性等用工特点,农业型企业无法对所有农业从业者进行统一管理,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安排生产、缴纳社会保障及考核工作业绩带来不便。三是农业企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缺少工作热情及进取心。由于农业从业者多为农村务农人员,学历及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加之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导致其存在“混日子”心理,具体表现为在工作中缺少工作热情、得过且过及未能将企业作为实现自身理想的平台。
(二)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多数农业型企业管理人员为当地农业劳动者,虽然农业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生活经验,但由于其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多数工作人员仅为初中毕业,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对企业经营理念及价值观等方面无法适应农业企业发展,导致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无法得到真正执行,严重阻碍着我国农业型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进程,因此,我国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人才素质偏低。
(三)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除了在人才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外,还存在着管理制度相对落后的问题。目前,在我国多数农业型企业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沿用着传统的“服从”、“一言堂”强硬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出于对领导命令的一味服从与惧怕,只能无条件地服从上级命令,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创新,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及现代化农业生产改革的要求。同时,由于企业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漠视,多数农业型企业未针对自身生产经营方式、规模及机构设置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缺少执行标准与准绳。
(四)政府及企业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不够
一是政府方面。由于我国多数农业型企业为国有企业,加之农业企业规模较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只能依靠国家财政支出解决。但由于基层政府财政收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程度不高等原因,导致基层农业型企业无充足资金用于教育培训,最终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素质偏低。二是企业领导方面。多数农业型企业领导将主要精力放在农业作物增产、扩宽销路等方面,完全忽视对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的作用,企业内部未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管理需要。
(五)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缺少流动性
首先,由于多数农业型企业坐落在基层农村,加之农村与城市在工资、医疗等方面待遇存一较大差别,大量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选择各方面待遇较好的一、二线城市从事工作,不愿将时间精力投入到广大基层农业企业,导致基层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相对固定,在较长时期无法引进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其次,由于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流动性缺少流动性,一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制度无法被基层农业企业所引进、更新,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及奖励考核办法落后,严重阻碍着我国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及运行。
二、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一)对农业企业从业人员实行人性化管理模式,解决农业从业人员管理难问题
一是与农村劳务输出公司签订用工合同。为解决农业从业者所具有的季节性用工、流动性大特点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不便,农业型企业可与农村劳务输出公司签订统一的用工合同,将农民从业人员人才引进、社会保险缴纳等管理问题由劳务输出公司统一管理,减少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压力。二是工会组织应定期对基层农业从业人员进行沟通,从工作、学习、家庭等方面倾听员工的意见与建议,尽可能解决经济困难员工生活负担,激发农业从业人员工作热情,建立和谐的生产环境。
(二)通过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及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目前,有待我国农业型企业首要解决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就是如果通过培训等手段提高农业从业人员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员业务素质,以满足现代农业企业改革及发展对专业技能等相关知识的需要。根据企业人才知识结构、规模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提高农业企业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培训的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以促使企业其他部门对于人才培训工作给予必要的支持及提高农业工作者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一是在农业企业从业人员培训方面。定期聘请农业专家、学者深入农业企业为农业从业人员进行现场农业技能培训,有效促进农业从业人员将农村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二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培训方面。将国内外先进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引入培训教材,有针对性地对每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制定培训方案,以利于提升工作人员专业技能。
(三)建立健全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首先,建议农业型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特点、规模等实现情况,在内部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领导应摒弃传统计划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带头遵照执行,促使企业其他各个部门及全体员工给予人力资源管理开展工作必要的配合。其次,制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应包括人才选拔、福利保障、晋升Y格等内容,以确保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有章可循,在保障企业人才应有福利的前提下,给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最后,农业型企业应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对于在农业生产、销售中表现突出及对改善劳动生产方法提出有效建议的员工给予精神、物质方面的奖励,以鼓励企业员工投身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积极性。
(四)提高政府及企业领导重视程度
一是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企业发展,从税收、贷款及补助方面给予农业型企业生存发展必要的支持,确保农业企业具有充足的资金用于生产工艺改进、职工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支出,提升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力。二是农业企业领导应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督促企业其他部门及全体员工给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必要的配合与支持,定期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人力资源工作人员专业技能。
(五)鼓励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投身农村工作
首先,农业型企业摆脱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流动性差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工作待遇,对于到基层农业型企业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住房、晋升等相关福利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其次,对已经到农村参加基层工作的人员给予进修、培训的机会,在确保人才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增强其扎根农业生产的信心与动力,为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注入新鲜血液,以彻底打破基层农业生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一成不变的束缚,提高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流动性。最后,国家财政部门应在教育投入、贫困学生贷款等方面给予投身基层农村工作学生必要的政策扶持,以鼓励广大学生扎根农村工作的积极性,为国家农业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赵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4(10):73-74.
[2]顾振中.农业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13):112-114.
[3]刘毅.国企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思路探索[J].管理现代化,2005(6).
[4]刘进才.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3(12).
关键词:保险资金;风险管理;现状;解决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保险资金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所以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已经势在必行。
保险资金的使用是一种商业投资的形式,因为投资的效益和损失存在多方面的不稳定因素,也就是所谓的投资风险。怎样更好的预防风险,是保险机构投资人员和保险监管部门的共同责任。从保险资金使用监管的层面来看,保险机构内部控制是政府监管的基石,政府的监管则是保险机构投资人员进行内部控制的有效屏障。假设其中的监管公司不能配合,那么政府就不能很好的实行其监管的作用;如果政府不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管,也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内部控制的效用。风险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内部控制就是为了更好的加强管理,预防风险问题,从而更好的确保保险市场持续稳定的发展。
1 我国保险资金使用的实际情况
1.1 我国保险资金使用的道路
我国投资道路包括了:一是银行存款,其中有活期,定期和协议存款,这些都是我国保险公司资产管理的中心环节;第二多种债券,其中有国债,企业债,金融债等,企业债和金融债都有上升的态势;第三就是证券投资基金,不动产和股权投资等。针对保险资金使用的道路来看,我国的保险资金市场也在逐渐扩展,法定资金使用的范围也在逐渐的增加。从我国资金实际使用的角度来看,保险资金主要是国债和银行存款等,对于一些新型的资金使用道路像是基金,股票和基础建设投资等都只有很少的份额。
1.2 保险资金使用范围
从2001到现在,随着保费收入的不断增加,保险公司的资产范围也在逐渐的增加,我国保险使用范围也在逐渐的增加,加强了我国保险事业的核心竞争力。在2001年到2012年的时候,我国的保费收入就从原来的2112.28亿元上升到15490亿元,增长十分迅猛。我国保险公司资产在2001年的时候仅有4591.07亿元,在2012年就达到了7000亿元。而且保险资金的使用余额也呈现迅速发现的状态,从2001年的3702.79亿上升到2012年的68500亿。
1.3 保险资金使用构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保险资金道路也在稳步提升,其结构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银行存款的份额下降,但是还是占据一定的份量;债券中的国债和金融债投入也逐渐上升;股票,境外投资以及基础建设投资的比例开始减少。和外国相比,我国的保险资金使用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银行存款和债券的投资份额较多。
1.4 保险资金使用的效用
通过不断的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我国的保险投资道路逐渐拓宽。而且我国保险公司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工作经验,加强自身的保险投资能力,从而更好地的加强保险投资效益。但是我国现在的保险投资效益还不稳定,长时间的平均效益都是在30%-5%之间,而一些发达国家则为10%-20%之间。
2 我国保险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依照保险资金投资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现在我国的保险资金使用中主要面临了六方面的风险,分别是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实行风险和委托风险。
2.1 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最为普遍的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因为市场利率的不稳定,从而给保险公司的资金和负债价值造成威胁。利率风险是寿险公司资产管理中的主要风险。证券市场中的投资工具也会受到利率风险的威胁。利率的高低和保险资金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利率降低,使得保险公司的资产价值受到影响。现在我国保险公司资金使用中很多都是银行存款,这些资金会随着利率下降而降低;还有就是应收保费的贴现值,使得银行出现不良负债的情况。利率上升,会是让更多的人们把资金投入到储蓄和证券中,这样就减少了愿意投保的人员,还会使一些已经投保的人开始退保,影响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行。而且,如果保险公司把大部分资金使用到固定受益的投资中去,则资金的效益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利率风险管理在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中就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2.2 市场风险
所谓的市场风险就是指因为市场的不利因素给保险公司造成不好的影响,也可以被称为金融工具或是组合价值对于市场的敏感程度,像是经济衰退,通货膨胀,政策调整以及金融市场的干涉能力,投资人员的心理素质和预期投机行为中存在的一些风险问题。市场风险属于系统风险,不能通过证券组合的形式来降低,如果和预期不相符,就会造成投资者的经济损失。
2.3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就是指因为交易对象不能遵守合约要求,从而给保险公司带来损失。这些合约有:准时偿还本息,回购协议和证券买卖。因为保险公司中的很多资金都是使用银行存款的方式运用到市场中去,所以,存款银行的资信状况和保险公司的实际运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伴随着保险公司用于企业债券的种类逐渐增多,相应的企业债券投资,回购和结算等工作也会受到威胁。
2.4 流动性风险
主要是指保险公司的流动性不够稳定,从而造成经济损失。针对保险投资来说,投资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和金融产品的的种类成正比,其中的流动性也就越好。一般情况下,变现快速,成本消耗就越少,流动性就越大;相反的,流动性较大的,风险就比较小,损失程度也就较小。寿险公司业务拥有长期性,对于保险资金的流动性要求不高,其中的风险程度就小于财险公司。流动性风险和二级市场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2.5 实行风险
实行风险就是指保险公司在使用资金的时候因为信息体制和内部控制的障碍,从而造成经济损失。这个风险主要是因为定价,交易命令,猎犬和交易等方面的失误或控制失控等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实行风险有技术风险,因为技术和硬件方面的原因,造成企业不能够及时准确的收集,传播和处理信息。
2.6 委托风险
在现在的保险资金资产的运作模式中,保险公司把一些或是所有的资金都交给保险资产公司管理,因为信息因素的限制,从而造成了一定的委托风险问题。
上面六个风险都是保险公司在资金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当然还有通货膨胀风险,再投资风险以及政治风险等。
3 解决保险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风险办法
3.1 加强监管力度
保险资金的使用比较复杂,需要不断的健全和完善,加强监管力度,有效的预防风险。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保险投资的范围、方向、比例和人缘素质等。要建立偿付能力监管模式,依据不同的风险,建立相应的偿还能力准则,加强可实施性。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价制度,有效地控制投资比例,稳定保险投资,获得更好的经济利益。
3.2 资本市场的层面
资本市场的效率和构造对于我国的保险事业的投资和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为了保证保险投资的有序运行,就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资本市场。为了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需要不断的健全法律法规,建立有序的投资氛围;对上市公司进行规范,加强上市质量,健全市场体系,在发展市场的同时,不断的完善中小企业和创业板,发挥其实际作用。而且还要稳定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以及金融产品之间的关系,使得金融市场能够融为一个整体。规范机构投资者的行为能力,减少不合法行为,有效的开放资本市场的发展。
3.3 保险公司的层面
建立保险公司内部风险防范制度是解决投资风险的关键因素
3.3.1强化保险资金的风险辨别,构建完善的资金投资决策系统和各种业务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资金投放利益和追踪考核和审计制度。主要有投资组合构造,保险资金使用效率追踪考核制度,保险资金运营内部审计制度和各种业务管理制度,还有资金划分管理制度,集中交易管理制度,账户管理制度,检查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等。
3.3.2构建业务的全程监控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第一,建立全面的风险信息收集体系,从而更高的确保保险资金入市和相关基础建设中的风险信息更加的完善、精准,把这些消息有效的汇集起来,从而保证风险管理的有序进行。第二,进行交易监控的集中处理,能够有效的监管正在进行的股票交易或是证券投资基金,有效的预防风险的产生。第三,构建风险管理指标系统,使用定期和不定期的风险报告,从而全方位的预估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和基础建设目标得保险资产中存在的风险问题。第四就是构建预警系统,加强对于风险的预警防范,从而有效的预防在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经济损失。
3.3.3强化保险企业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保险风险管理的专业能力。要不断的对保险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进行培养和锻炼,加强人们对于风险的认识、评价和控制。不但要吸收国外先进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还要学习相关行业对于风险的预防方法。
4 总结
随着我国保险业规模日益增大,我国保险资金也正快速增加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所以保险公司要把如何合理运用保险资金放在第一位置,采取各种措施,进而促进企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郭祥,李晨.基于风险管理结构视角的保险投资策略研究[J]. 保险研究. 2012(10)
企业内部管理职责划分不够具体准确,在大多数企业中,企业管理的重点是产品生产和企业经营,对企业的经济管理不够重视,同时,企业的制度中又存在着很多不适用的情况,因此,各管理岗位之间缺乏有效合理的责任划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打击了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降低了职能部门的管理效率。不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我国现有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它的整个实施过程却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够严谨,存在许多漏洞,没能针对各种突况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导致经济管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与企业的实际情况脱节严重。有的则是因为各部门的责权利分工不明确,很多部门忽视自己的职能,敷衍了事。同时由于当前企业发展速度太快,出现了制度更新跟不上企业发展需要的情况,因此,在当前情况下,许多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不适用。
粗放的经济管理方式由于很长时间以来,我国企业采用的都是粗放式的经济管理模式,过于注重规模的扩大,然而,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以及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粗放式的经济管理方式必须得到转变,实现由粗放式向集约型管理方式的转变,对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做出调整,从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很多企业却忽视了企业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偏弱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核心问题,在当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普遍存在着以下四个问题:第一,人员流动性大。企业中的很多员工尤其是新招入的员工缺乏企业忠诚度,很多工作不到一年就从企业离开,对企业各项工作的进度和质量都有较大影响。第二,企业缺乏对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由于现有企业的员工流动性很大,担心自己的培训时白做功或者是为其它企业培训员工,因此企业员工的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员工素质难以得到综合提高。第三,企业内部用人机制不够规范,真正的用人方式不是按能定岗,有能力的人得不到提拔任用,因此,企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不强。第四,企业内部缺乏一个科学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使员工缺乏公平性。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以上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稳定。
同时企业要在这些先进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改组完善现有的企业组织机构,明确组织内部各经营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从而为企业管理方式奠定组织保障,并为企业经济管理疏通内部信息传播通道,从而确保经济管理的顺利运行。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离不开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为了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机制的标准化,必须完善现有的经济管理制度,将经济管理的内容和范围纳入到企业经济管理领域之中,并按照一定的程序实施。通过流程的标准化实现程序的规范化。并要确保相应的流程和标准与我国的法律法规不相冲突,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遵循以上经济管理制度的同时,企业要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住企业的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经营管理的有效性;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通过采用整合营销方式,拓宽市场空间,减少可控费用。通过实施以上的经济管理方式,最终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根本,也是企业价值的源泉,在当前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在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中所占贡献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应不断加大相关投入,通过持续不断的员工培训、人才选拔与考核等方式,提高人力管理的成效,增加企业的知识含量。并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一套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从而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人尽其才。
作者:范金龙 单位: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关键词】国债;管理制度;创新
1.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现状
国债市场自1981年重新启动以来的发展,尤其是国债市场化改革二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从1988年开放国债二级市场至今,经过市场管理者和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国债市场从无到有且规模不断扩大,国债品种不断丰富,国债发行方式不断创新。通过政府的辅助,我国国债市场已经建立了由商业银行和证券经营机构为主体的一级自营商的国债承销组织,形成了国债销售渠道和分销网络。我国国债市场为支援国家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同时,也应清醒的认识到,目前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仍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现有的国债管理制度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还有待创新和完善。
2.我国国债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发行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国债的发行市场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发行的不确定性、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国债品种单一、期限分布不够合理等。从国债负担率指标来看,2007年末我国的国债余额为46503亿元,国债负担率约为19%,远远低于欧盟“马约”60%的警戒线和同期主要市场发达国家87%的平均水平,可见我国在扩大国债市场规模方面仍大有可为。在定价机制方面,目前以混合式价格招标方式为主,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一级市场定价失真。而国债发行利率的确定多年来仍未脱离参照银行存款利率的做法,这使国债市场的利率化程度不能稳步提升。我国发行的国债品种较为单一,种类少,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有关资料表明,澳大利亚国债品种达31种、加拿大为20种、英国为17种,而我国到目前为止可以上市流通的国债只有5种左右。
2.2 流通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流通市场存在的问题有:流动市场的流动性较弱、运行效率较低、场外交易不够活跃、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国债流通市场目前的换手率还是偏低,即便是交易最为活跃的跨市场中期国债都无法保证每天存在成交,这使市场运行效率大大降低。而二级市场的场外交易不灵活,严重导致了整个国债流通市场的灵活性不强。并且,我国现行的国债市场交易仅以人民币计价进行交易,这与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不相称。
2.3 偿还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偿还制度方面,存在着偿还方式单一、偿债规模较大、债务依存度较高、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我国国债规模在近几年迅速扩大,2007年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包括特别国债发行)更是创下23483.28亿元的历史新高。但这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担忧。而我国国债主要的偿债方式是以新替旧偿还法,所以偿债方式匮乏和偿债规模过大严重阻碍了国债偿还市场的发展。我国恢复发行国债近30年来,国债历史并不长,所以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并不健全,这直接影响着国债的偿还。
3.创新我国国债管理制度的建议
3.1 国债发行管理制度的创新
首先要推进国债利率市场化。随着国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的不断完善,国债期限品种结构日趋多元化,国债的流通转让效率也大大提高,变现能力逐步增强,对市场利率的敏感性也显著增大,使得国债利率有条件成为市场的基准利率。
其次,要实现国债品种多样化。通过创造合理安排国债品种结构的体制条件,进一步丰富国债品种结构,增大专项国债发行比重等方法来满足国债市场上各类需求。
第三,要促进国债期限分布平缓化。结合中国国债期限结构的实际情况和中国经济现状,可增发一些期限超5年的国债,并可尝试发行10年以上的长期国债。同时,可加大短期国债发行的比例,活跃国债流通市场,拓展国债的金融工具功能,降低国债的发行成本。
第四,推进发行方式竞争化。推行国债拍卖方式发行,提高国债发行的透明度,创新竞争性发行机制,逐步实现国债发行的高效率和低成本。同时,改变目前国债发行的不确定性,建立国债的滚动发行机制,丰富国债市场的交易品种,满足财政的短期资金融资需求。
最后,推动国债发行市场投资主体的机构化。从投资主体方面来说,可以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承销团制度,鼓励承销机构建立自己的分销网络,从而建立相对稳定的国债发行机制。还可以调整国债所有权结构,允许商业银行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原则持有国债,有步骤、有选择地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参加国债承销团,推动国债市场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
3.2 国债流通管理制度的创新
3.2.1 建立做市商制度以提高国债二级市场的流动性
加快发展具有做市功能的国债自营商,培育为投资者服务的经纪商,逐步建立做市商制度。同时,参照国际运作规则引入同业经纪人制度,提高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促进国债现货交易,提高市场的效率。努力打通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国债市场,逐步建设统一的国债市场。
3.2.2 引入二级市场中介结构化以提高国债市场运行效率
流通市场的中介结构化,是从提高市场效率,减小市场交易结算风险的角度考虑,积极发展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交易结算人或经纪人的中间业务,使住房、社保、医疗等基金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均可通过人或经纪人进入市场扩大金融机构在国债市场上的中间业务份额。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设立中外合作投资基金,吸引外国投资者,促进国债市场的扩大和深化国债市场的改革。
3.2.3 发展场外交易市场以活跃国债现货交易
发展场外交易市场能为个人参与国债流通市场的买卖提供了便利的场所和途径,最大限度地满足投资国债的需求,也能有效弥补单一结构的不足。同时,进一步扩大债券登记体系的覆盖面,完善债券市场结构。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介服务水平,扩大市场参与者。
3.2.4 加快法律体系的建立和信息化服务的完善
结合我国自身国情,通过完善一线监督和信息报告职能,逐步形成对国债交易场所、托管结算等机构的高效、灵敏的监督体系。在国债流通市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中稳步向前,建设高效的国债信息系统及报价系统,培育专业信息服务商,提高市场信息集散与揭示的水平,促进国债市场监督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3.3 国债偿还管理制度的创新
3.3.1 建立合理的国债偿还制度以缓解国债偿还风险
国债偿还可通过建立偿债基金,达到偿付、减债、调节、增值和担保的优势。在偿债基金运作过程中,要防止出现对偿债基金的挪用与滥用,必须建立严格的基金管理制度来加以保证。另外,偿还国债时,在规定时间将到期国债统一还本付息外,还可根据经济形势和财政经济状况选择国债偿还期。当政府偿债能力不足时,可采取借换债的方式还债,即投资者可持原有的国债购买新的国债。
3.3.2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以缓解国债发行压力
国债的偿债规模及其增长速度与中央财政收支状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应加强偿债风险的综合管理,消除隐性赤字和结构性赤字的压力,坚持财政周期性平衡与结构性平衡并举的方针,强化债务余额管理,努力保持国债经济稳定发展。通过规范财政支出范围,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益,使财政支出的压力得以减轻,从而缓解国债发行压力,使国债被动发行的局面得以改变,降低国债风险。
3.3.3 提高中央财政的集中度以消除偿债风险增大的隐患
国家财力集中程度的国际比较看到,中国目前的情况远远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为30―40%,有的超过50%。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债务是建立在雄厚的财政经济基础之上的,整个国家对债务的承受力较强。因此,要通过提高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中央财政集中度;相应减少财政对国债依赖程度,从结构上解决或缓和财政债务重负和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强的矛盾,控制国债规模。
3.3.4 调整国债投资使用方向以形成良性的国债循环机制
调整国债投资的使用方向,投资重点应转向与产业升级关系密切的装备工业、电子信息、软件、飞机、造船等产业。完善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式,建立国债项目选择、确定的社会化评价和决策体系及程序。建立权威的项目投资信息网络和经常性的投资信息制度,开展项目推荐。建立起完备的投融资制度,对财政资金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控制,使财政投融资方式能为经济发展、财政状况的改善发挥积极的作用。
3.3.5 建立政府债务预警体系全方位监测国债风险
通过监测预警指标的变动,预知未来的国债风险,适当的减抑国债融资成本,控制国债规模。同时,应适当调整财政预算体系,从监测赤字到调控国债的运行状况,实现财政的周期性平衡。实行国债全方位动态化管理,不仅要对国债的规模加以监控,又要关注国债余额,防止其快速上升。最后,要观察研究国债利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在利率接近特别是高于经济增长率时,及时控制国债规模,保证财政的稳定,尽量防止国债偿债风险和财政失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雪松.我国现行国债制度创新[J].商业经济,2005,5.
[2]陈伟.论国债规模的控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11).
[3]龚仰树.国债学[M].中国财政经济社出版,2000.
基金项目:长春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借鉴加拿大完善的管理体系创新我国国债的管理制度”。
作者简介:
许多企业在燃气工程管理中,没有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在工程出现问题时,由于分工的不明确和责任不清晰等原因,相关的责任人就以此为借口逃避责任,给燃气工程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燃气工程管理中要执行责任制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责任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与相关责任人签订相应的责任合同、预交风险押金等方式来降低企业的责任风险成本。这样一方面企业可以将责任管理制度落到实处,有效地减少因责任人的疏忽而造成的损失,切实减少企业的责任风险成本,保证燃气工程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另一方面,能让相关责任人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增强责任人的责任感,最大限度提高相关责任人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落实责任制管理,降低责任的风险成本是企业做好燃气工程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控制资本性费用支出
燃气工程项目的支出主要包括资本性费用支出和期间费用,而项目的资本性费用支出、收益率、投资周期等都是企业决定是否投资该项目的参考标准,因此,控制资本性费用支出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要控制好工程的资本性费用支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控制材料采购成本。企业要严格控制材料的采购成本,培养采购人员的节约意识,在采购时做到“货比三家”,以合理的价格采购到质量最好的原材料。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集中采购的方式扩大采购量,提高企业的议价能力,降低采购单价,从而有效的控制原料的采购成本。同时企业要根据工程进度情况合理采购,减少工程资金的占用;第二,加强施工管理,控制施工成本。燃气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企业要严加管理。一方面,企业要做好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工程质量是关乎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在燃气工程施工过程中,企业要严格做好监督工作,规范工程的操作程序,避免因施工不当给工程带来的误工、返工造成的成本浪费,同时企业可以引进先进的施工工艺,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提高施工效率。另一方面,企业要做好工程进度的监督。燃气工程是属于投资大、施工周期长的项目,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不可预测的问题很多,因此,企业要随时关注工程的施工进度,避免出现因故意延期竣工给企业带来损失。
三、完善员工激励制度,控制人力资源成本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也不断加大。目前许多企业出现了“招工难、人力成本高”的现象。在燃气企业中,许多企业没有重视工程队伍的建设,“招工难,留住员工更难”的现象日益突出。实践证明,留住老员工的成本比招聘新员工的成本低,而老员工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往往比新员工创造的价值大,因为老员工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已经了解和适应燃气工程的工作需要,能够直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新员工则需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并且企业还需要对其进行培训,才能将新员工培养成适应燃气工程需要的人才,这就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因此,燃气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员工激励制度,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千方百计的留住员工,减少员工的流动性。一方面,燃气企业的HR在招聘新员工时要优先考虑那些工作比较稳定的应聘者,以从源头开始减少员工的流动性。另一方面,燃气企业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完善员工的福利待遇,给员工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减少企业员工的流动性。企业可以在工作之余,可以适当的组织员工参与一些活动,以增加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给员工制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减少企业员工的流动性,控制人力资源的成本开支。
四、落实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审计独立的管理部门,能够客观的对燃气工程的施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反馈,避免因管理不当,给增加工程的成本支出。因此,企业要重视落实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工程的审计工作,具体做法有,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在了解燃气工程的设计、工程规模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施工现场,对工程现场进行丈量、与施工图进行对比,从而察看燃气工程是否是按预算方案进行。在进行工程材料审核时,审计人员要收集相应的原料采购凭证,保证原料的质量符合燃气工程的需要。通过审计人员的现场察看,收集资料的方式,可以严格监督燃气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行为,及早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工程的有效进行,为燃气工程的成本管理与控制起到监督和防范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企业 经济管理模式 规范化
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了我国企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这种发展改革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了生产模式的现代化,也包括了经营模式、经济管理模式的现代化。但我国企业在经济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改革上往往缺乏规范,这对其能效的发挥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现代企业应用经济管理模式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问题
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是制度的制定缺乏规范,企业管理制度大多由管理层自行决定,既没有规范的制度制定依据,也缺乏事前调研和民意调查,最终往往导致管理制度的落实度差,与实际的经济管理需求存在脱节。第二方面是管理制度重形式,轻落实,部分企业虽然订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但并没有开展强有力的执行行动,或者在执行时生硬死板,缺乏对管理制度的动态理解。第三方面是没有配套的监管机制,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缺乏了解,自然也不清楚应向什么方向进行优化调整。
(二)企业机构问题
严格来说,企业机构和经济管理并不属于同一个管理模块,但由于企业机构的完善程度对经济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影响,是经济管理模式的载体之一,所以在探析经济管理问题时,企业机构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目前的企业在组织机构方面往往非常死板,更新和调整的速度极慢,跟不上企业自身的发展速度和经济管理的需求,一些经济管理的空白由此而生。因为经济管理模式往往需要借助企业机构以具现化,而部分企业只关注经济管理本身,对企业的组织机构调整相对滞后,这导致了部分新式的经济管理方法根本没有机构能够执行的尴尬情况。
(三)人力资源问题
人既是经济管理的执行者,也是经济管理的间接受众之一,因此人力资源对经济管理的规范非常重要。现代企业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人力资源问题:第一方面是人员流动性大,尤其是中层管理人员的流动对经济管理规范化的影响很大。第二方面是培训工作不到位,对人员的培训大多集中在单一的岗位培训上,导致工作人员对经济管理缺乏认识。第三方面是考核和奖惩机制的不完善,员工缺乏工作的积极性,这是经济管理工作往往得不到落实的主因之一。
(四)模式本身问题
现代化的企业需要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我国企业目前普遍认识到了企业现代化改革的重要性,但这种现代化改革大多集中在经营和生产上,经济管理模式的改革相对滞后。这使得许多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本身就存在问题,部分企业在生产方面采用了以客户需求为依托的服务型模式,但经济管理模式仍使用传统的生产型模式,这理所当然地会造成实行上的问题,管理人员不得不依照实际情况调整经济管理措施,而这种调整往往是具备较强的主观意味的,经济管理的不规范也就产生了。
二、现代企业应用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
(一)管理制度的规范化
为了从制度上规范经济管理模式,首先做好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的调研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经济管理对企业效益起到的作用毕竟是间接的,要透过这两个模块发挥作用,所以依照事前调研得到数据订立制度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制度的可落实性和和能效的发挥。其次要通过宣传教育、员工培训等手段,保证订立的制度能够得到落实,令经济管理的规划化不至于成为一纸空文。最后,还要针对管理制度的特征,订立制度的监管、评审机制,一方面监督制度的落实,另一方面为进一步的优化调整提供参考。
(二)企业机构的规范化
企业机构的规范化应注意控制节奏,令企业机构和经济管理的改革进程保持同步,避免任何一方超前。从双方的功用角度来看,企业机构的规范化能为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提供必要的空间,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则能为企业机构的优化提供必要的方向和目标,二者保持相同的优化步调才能促成良性循环,实现共同进步。但相对的,如果双方进度失衡,短时期内的规范程度下降和能效低下就难以避免。因此,这两个区块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交流,积极合作。
(三)人力组织的规范化
现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式、主观式人力资源管理方式,通过订立明确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来抑制人才的流失,降低经济管理人才的流动性。同时,相关的培训机制、考核系统、奖惩办法都应根据最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做出适时的调整与明确的规定,避免因人力资源的主观因素造成经济管理模式在落实上也出现不规范现象。
(四)模式自身的规范化
对正处于发展改革期的现代企业来说,对经济管理模式自身进行的优化是一项必要的工作,而部分企业为了尽可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动态经济管理需求往往会忽视了管理模式的规范化,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因此,经济管理模式自身的规范化应将经济管理的动态规范也包括在内,结合经济管理需求,规定可进行动态调整的方向和区间,避免出现动态经济管理完全不受控制的情况。
三、结语
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是一项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莫大影响的工作,但相对的,其成效很难在短期内发挥出来,这就导致了部分企业的决策层和管理层忽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造成了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改革的阻碍。因此,想要令这种规范化改革得以实现,加强宣传和推广,利用一些成功案例促成企业决策管理层心态上的转变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上述全部规范化策略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顾其银.知识经济视阈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商贸,2011,(36).
[2]张淼.关于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内容的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3).
关键词:混凝土行业 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混凝土行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是有的企业未设财会部门的稽核岗位,有的即使设置了但不规范,形同虚设;二是对外分包工程的结算无详细的结算控制程序,结算随意性大;三是租赁设备、采购材料无合同,特别是合同中材料单价不明确,对材料没有质量要求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职责不分、越权行事、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从而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都反映出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财务管理制度有些流于形式。目前企业管理层重生产经营,轻内部管理的现象时有存在,有些负责人甚至把财务管理看成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而没有把财务管理放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高度来考虑。如财务付款方面手续不健全,未按照合同规定付款,合同规定无工程预付款,实际却因各种原因支付一定的预付款;合同的签订、执行及付款手续的办理全部由一人完成等。
3、内部审计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我们知道内部审计是财务管理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对财务管理的再控制,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审计工作质量,.以及领导对审计的重视程度等原因,导致合理的建议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甚至审计出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合理解决,影响了内部审计在财务管理中作用的发挥。
4、混凝土行业内部会计控制观念比较淡薄。一是施工企业的支柱在于工程项目,多数项目与公司签订经济承包制,项目经理是项目管理的主体,他往往考虑节约运行成本,不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配置财会人员;权力过于集中,以承包为由,逃避、忽视内部会计控制。
二是工程项目的流动性使内部会计控制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对施工企业,由于工程项目的临时性、流动性,不论会计人员配置在公司还是在项目部,都会增加会计信息传递的层次和途径,造成财会信息传递的困难,使公司管理层、决策层缺乏会计系统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增加不良决策机会。
5、混凝土行业存在财会人员的层次低、素质差的现象。施工企业的传统观念,任人唯亲,特别是一些项目部,往往不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配置财会人员,从关系亲密、所谓可靠上选用而不管人员是否其各相应的财会资格和素质。
二、建立混凝土行业现代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四个方面都涉及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2、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需要。完整而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堵塞漏洞,防止舞弊,而且更能防范和发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欺诈行为,有效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杜绝贪污、腐败等违法乱纪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为此在混凝土行业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及时发现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纠正决策失误,堵塞管理漏洞,改善经营管理,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三、加强混凝土行业财务管理的策略
1、 建立新型的现代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发展到今天,也要与时俱进,不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且要把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既包括“会计控制”,又包括“对会计的控制”。为此施工企业不能实行公司经理一人统一负责制,必须为各施工项目分派项目部经理,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对施工项目经营成果直接负责。公司经理对项目具体的经营情况的了解主要来源于其会计资料及报送的报表资料,其资料的真实可信性也要求建立以会计人员为主的财务管理制度。
2、 用《会计法》来保障有效实施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法》的第六章规定了单位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但对公司经理、项目经理的相关责任和处罚力度还是不够的。为此单位负责人要想办法使公司经理、项目经理真正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以保障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
3、用财政、税务等部门的监督来推动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只有各级财政、税务等部门认真履行《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赋子的相关责任,继续深入开展《会计法》执行检查,加强外部监督,就能够遏制弱化单位财务管理行为事项的发生,对不认真建立和实施财务管理的单位加人处罚力度,建立起有效的企业违法行为的追究机制。
4、 对企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进行教育培训。只有通过对企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进行《会计法》、《内部财会控制规范》等有关教育和培训,使他们真正认识和理解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设置必要的机构和配置较为充分的资源,使财务管理落到实处。
5、 构建高素质的财会队伍。我们知道会计人员在财务管理中,具有执行与监督的双重身份,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构建高素质的会计队伍,才能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客观、公正地反映出来。
[关键词] 外汇储备 “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利用外资 风险管理
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控制其增长节奏和科学合理的使用存量外汇储备。具体有如下建议:
一、从扩大内需方面看,关键在于促进消费的扩大,而促进消费扩大的关键又在于改变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
扩大内需本应该从投资和消费两方面着手,但在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下,增加投资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收入的合理分配和消费能力的扩张,因此,政府应该在收入分配方面加强干预。从当前情况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城镇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二,实现最低工资制度,这一方面可以增加居民消费能力,又能从一定程度上抑制投资的盲目扩张导致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从而有利于投资与消费的平衡发展。
从减少出口的方面看,关键不在于人民币升值,而在于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低成本、高投入、低利润、高出口是我国粗放型外贸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这是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能实现根本转变一脉相承的。长期的粗放型增长已使这种增长方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因此,切实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逐步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产品附加值低的企业。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产能过剩的矛盾,又能减少一部分低效益的出口。笔者不主张人民币升值的主要理由是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不会太大,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出口的方式和结构。近年来加工贸易方式的出口在我国出口中不断上升并居于主导地位。2001年以来,我国加工贸易的增长速度几乎每年都与出口的总体增长速度基本持平,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在2005年接近55%,如果人民币升值,其结果首先是进口中间产品和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因此,人民币升值对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减少的作用不会太大;而且在市场存在强烈的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情况下,人民币较大幅度升值的风险很大。
二、从政府的角度看,应放松对外汇的管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下的浮动汇率制度,引导外汇向民间分流
首先,弱化政府控制,调节汇率形成机制。如前所述,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的汇率水平不合理,而造成人民币汇率偏低的根源,是其形成机制的扭曲,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过度,要想抑制储备过快增长的势头,减轻储备过快增长的压力,必须理顺人民币汇率的运行机制,加大汇率浮动幅度。其次,进一步改革现行的结汇售汇制度,改善汇率形成机制,引导外汇向民间分流。目前,我国持有如此巨大的外汇储备,而民间持有的外汇所占比例很低。政府集中持有外汇也加大了外汇管理的风险,如果改变这种结构,由政府集中持有改变到由商业银行持有一部分,企业和个人持有一部分,不仅有利于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也有利于分散风险。
三、政府要利用超额的外汇储备,积极推行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许多方面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提高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我国可以在外汇储备相对过剩的情况下,根据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关键技术,如节水、环保、冶金、制药、计算机、精密机床制造等方面的技术,切实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政府要逐步放宽资本项目的管制,鼓励企业对外投资。“放松资本项目的管制”主要是指调整“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制度,逐步减少对资本流出的限制,以鼓励更多的本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当前尤其是要重点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海外发展加工装配、承包工程和开发战略资源,这实际上意味着我国的海外资产将在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发生一定的转换,这种转换不仅有利于减少政府所承担的外汇储备风险,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国民收益,因为私人海外投资率通常高于官方外汇储备的收益率。
四、树立正确的利用外资观念,加强对外汇收支交易背景的审核,严防国际热钱的涌入
不能再把引进外资作为考核地方部门政绩的硬指标,对那些效益高,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外资项目持欢迎态度,而对那些只具有投机心理或只想利用我们的资源和市场、转嫁污染、破坏我国环境的外资项目当予以拒绝。从另一方面来讲,全社会都应从维护国际金融安全的高度,警惕和阻止国际热钱的涌入,各商业银行要认真履行临柜依法审核的职责,对无贸易背景的可疑的外汇资金流动,拒绝结汇,及时上报。外汇管理局要加大对可疑外汇资金流动的检查,一经发现“热钱”流入,立即采取措施,配合有关部门及时予以处理,各企业单位都要从民族大义出发,不给国际游资的流入提供方便,更不能与境外势力共谋,从事非法套利的勾当。
五、提高外汇储备的收益率
外汇储备经营与管理的总目标首先是要保持外汇储备资金流动性,在此基础上再考虑保持外汇储备的价值,并在保证流动性,保本的基础上寻求长期稳定的收益。保持流动性就是要按照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收支,外债偿还以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等因素,建立流动性安排,通过流动性安排保障我国对外支付的需要。为了减少因汇率、利率变化而产生的外汇储备资产价值的减少,一般通过各种交易工具的协调运用、合理的资金安排等实现外汇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寻求稳定的收益是指在投资上不是以短期投机易为主要投资方式,而是以投资易为主要投资方式,以追求稳定的,长期的回报为目的。收益性的资产组合工具包括长期债券、股票、对国家或企业的贷款和直接投资。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对后三者的投资比例很低,主要投资于外国政府债券、准政府债券、银行存款等市场规模大、信用级别高的金融资产。据美国财政部统计,我国官方的外汇储备中约有4500亿美元美国政府部门发行的各种证券和其他长期金融资产。另外还可能持有500亿美元存款和其他短期头寸。由此可见,我国外汇储备具有较好的充足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但是,我国外汇储备的收益性明显不足。我国外汇储备由于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类金融债券,这些债券只有4%-5%的名义收益率。如果考虑到美国通货膨胀率和美元贬值,这些债券的实际收益率更低。据测算,扣除通货膨胀率和对冲成本(央行票据成本)后,实际收益只有0.7%-1.7%,而同期国内资本平均回报率约在15%以上。因此,提高外汇储备收益已成为当前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重要任务。
六、创造最优的外汇储备经济效益
在管理外汇储备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减轻其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外,当务之急是提高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收益性和降低持有储备的巨大成本,发挥大量的人民币储蓄和外汇储备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建议将储备转化为投资,将资金转化为资本的新机制。例如,制定更积极的对外投资战略,增加对民营企业的美元贷款,推进我国有竞争力的企业到国外投资;还可以考虑将外汇储备与国有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结合。如成立美元技术创新基金,支持国内企业加强与跨国大公司的技术合作和开发;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促进更多的人民币储备和外汇储备向资本市场流动。另外,我国还要利用外资储备增加石油等战略性物资。
七、建立外汇储备风险管理制度
面对全球不断增高的外汇储备规模、风险程度不断提高的资产形式、日趋复杂的金融工具、动荡不定的金融市场,都促使各国的中央银行要在外汇储备的管理过程中积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框架,这包括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披露制度等等。我们既可以说风险管理本身就是外汇储备管理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良好的外汇储备风险管理是实施各种既定的外汇储备管理政策的基础和前提。国际比较表明,目前并不存在一种适用于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最佳的外汇储备管理政策体系,甚至在同一类型的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政策的差异性也明显多于一致性,这说明外汇储备管理政策是显著依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环境、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宏观经济政策、外汇储备管理目标等多种因素的。根据我国国情,运用先进的风险控制手段、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风险披露制度。
八、加强国际货币合作,签订多边的国际货币互换协议
从某种意义上说,紧密的国际货币合作,可以使一国合理地持有外汇储备。因为,一方面签订有区域货币合作协议的成员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可以减少为平衡贸易收支而持有的外汇储备量;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货币互换对区域内发生短期对外支付困难的成员国进行融资,这也相应地减少了为防范金融危机或突发事件而持有的外汇储备水平。所以,加强区域货币合作,能够使发展中国家成员国外汇储备的持有水平更趋合理。
九、尽快研究制定专门法规、设立专门的操作机构
很多国家都针对外汇储备管理制定了专门法律,有专门机构负责具体操作,责权利相对分明。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也需要一部相应的法律,来规定和规范外汇储备使用的基本原则、决策程序、操作管理、投资方向、收益支配等。我国有必要借鉴新加坡和韩国的做法,探索成立专门的操作机构,进行比目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属下的外汇储备管理部门更积极、更进取、更专业的长期投资,以期获取更大的投资回报。
参考文献:
[1] 关晓红邵学言: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增加原因及管理现状[J].南方金融,2006(9):25-27
[2] 王元龙:对外汇储备认识的几个误区[J].中国财经信息网,2006.4.3
[3] 徐明东:全球外汇储备激增与管理策略的国际比较[J].新金融,2006(11):29
[4] 刘英:我国外汇储备过度增长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06(10):1-5
[5] 左小蕾:全球热钱涌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J].新财经,2006(7):25
[6] 齐宇冲:论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6(12):44-46
关键词:核电工程;土建施工;班组;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核电工程现场土建施工普遍存在作业点多面广,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综合素质不高、安全技能水平偏低、且人员流动性大、专业分包与劳务分包队伍较多等特点。
2土建施工班组存在的安全共性问题
2.1习惯性违章现象突出
所谓习惯性违章,是指那些固守旧有的不良作业传统和工作习惯,违反安全工作规程的行为。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按其性质分类,主要包含三方面: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而在土建施工中,类似现象极为普遍。
2.2安全隐患一次整改率低、整改滞后现象普遍
土建施工班组对工程现场的安全隐患整改工作往往滞后,一次整改率偏低,甚至对个别安全隐患的整改工作延至该项作业结束方能完成隐患的闭环管理。
2.3同类安全隐患重复性发生的概率高
土建施工现场安全隐患往往存在经常性、反复性。
3、土建施工班组安全共性问题的成因分析
3.1人的因素
3.1.1 施工单位内部的管理层,企业管理人员安全素养,对安全生产法、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以及现场管理的责任心,直接影响一线生产过程中习惯性违章出现的几率、隐患的整改进程以及重复患发生的概率。
3.1.2土建施工单位其自有员工占总人数比例普遍偏低,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相对较少,因此土建队伍中普通工人大部分为劳务工,缺乏核电产业工人,这就直接导致土建队伍人员的极不稳定性,即人员流动性大,且其中部分劳务工为工程现场周边居民,几乎没有从事核电工程的工作经验,最乐观估计也只是之前从事民建项目,因此土建施工人员普遍存在安全意识淡薄、综合素质不高、安全技能水平偏低等现象。
3.1.3土建施工单位劳务工居多,且人员流动性大,因此安全教育效果不佳,甚至部分员工对安全教育产生排斥心理。
3.2物的因素
物的因素包括施工外在环境,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材料等因素的影响。
3.2.1土建主体施工存在阶段性,非主体施工相对工期较短,现场子项多,且单项作业连续性不够,作业面广、点多、流动大,达不到长效管理效果。
3.2.2赶工与交叉作业频繁,作业环境复杂,没有相对稳定的责任班组。
3.2.3施工机械设备陈旧,作业方法相对落后。
3.2.4施工材料用量大、种类繁多,且现场土建施工余废料重复利用的概率高,施工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多,处理缓慢。
3.3管理因素
3.3.1 施工单位安全管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与现场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或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偏差,甚至有部分仅仅流于形式,未落到实处。
3.3.2 施工单位内部管理层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现场安全投入有限。
3.3.3 土建施工劳务分包及专业分包队伍较多,甚至有部分以包代管,土建总包方疏于对劳务工管理及班组建设,内部组织机构设置缺乏合理性,且安全绩效考核比重小或考核流于形式,对劳务分包与专业分包队伍约束力不强。
3.3.4 施工单位自身安全管理标准不够高、要求不够严,自持与安装单位安全管理无可比性,忽视内部交流与外部经验反馈。
强化班组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3.4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安全生产不仅仅是领导层、安全管理人员的事,也是班组每个员工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班组每一个成员身上,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将安全生产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3.5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
按现场实际情况理顺各个机构、岗位之间的关系,形成网络,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明确各自岗位的职责,在确保管理制度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充分完善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3.6增强安全意识、强化素质、提高技能、开展全方位安全培训
企业安全管理有三个重要因素—“人、机、环境”,在现场施工中,环境的改变、设备状况的改变,以及安全管理都是靠人来实现的,人自始至终在安全生产中都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应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把提高员工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思想、安全意识作为安全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形式、全方位开展安全培训教育(进场教育、岗前授权培训、在岗技能培训、专项培训、应急演练等),同时加大安全宣传力度。
3.7注重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安全交流、经验反馈
注重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同时加强内外部安全交流,取长补短,并固化和推广内外部良好实践。
3.8加强分包队伍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培养核电产业工人
对于分包队伍应纳入自身管理,杜绝以包代管,同时应提高自有员工管理人员的安全服务意识,对现场安全齐抓共管,并依据分包队伍考核情况建立数据库,且跟踪管理,同优秀的分包队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培养核电产业工人。
4结束语
影响班组安全管理的因素诸多,本文仅从以上几个方面予以简单分析,只有在施工过程中,各土建施工单位与各级人员牢固树立“安全永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工作永远视为工作的薄弱环节”的安全理念,做到制度、安全技术措施与管理三落实,方能有效提升核电工程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与控制水平。总之,班组安全管理应以安全为基础,以制度为准绳,以人为根本。
参考文献
[1] 程凤侠,陈俞蒙,周博.浅谈核电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7(09)
[2] 赵建恩,马玉新.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