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电一体化知识范文

机电一体化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电一体化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电一体化知识

第1篇:机电一体化知识范文

关键词:实验方法 实训环节 实训内容 教学方法 实验方式

当前,机电一体化综合实验方法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影响着行业的技术革新,机电一体化实验技术有了新的希望和活力。机电实验设备的改进和实验内容、方法的研究必须围绕这些要素开展。依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训和面向社会实践应用方面的特点,根据多年实验教学的经验,本人对机电实训教学方法和实训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和归纳,下面谈谈对高职、技工机电教学的看法:

首先,实训环节的教学计划要围绕机电一体化专业各知识点,由点到面,由易到难。

各实训情境要根据实训室的现有实训条件进行安排,实训环节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要明确各学年、各学期学生要实习什么、如何操作、完成情况如何、达到什么标准等,以此制定具体的实习内容。要根据计划安排若干与专业课程相对应的、实习条件能达到的专题实验项目,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在机电专业中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为最终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奠定实践基础。实训项目按基本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分类,其中综合应用项目设置为专门的实训课程。模块化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厂家研发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模块化的研制和开发因为具有标准的机械接口、电气接口,所以机电一体化产品对于用户来说可以直接购买,直接安装、调试和使用,使用方便,出现故障更换方便,检测故障也很方便。同时对于生产厂家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也非常便利,甚至有些标件直接可以购买和使用。实训环节的实训课程安排和实训设备的更替都是非常便利的。

其次,落伍过时的实训内容。

我们正在开设的实验中有好多已不适应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机电专业的学生,电工类基础课应该以实际应用为主,而在其他高校早已淘汰了此种方式,但是我们取而代之的是将汇编语言或其它高级语言直接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翻译成机器码自动运行。计算机在翻译机器代码的过程中如出现错误,将会相应地提示用户,用户只需对编程修改即可,这样可大大提高实习效率。学生可通过选做一个或多个实验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不用在改错的环节上浪费大量的时间。学生平常实践课程的考核方法是教学过程考核,即按照学生的出勤率考核和学生的平时作业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最终成绩的评定,这种考核方法不能真实地考察学生最终学习成绩如何,学习效果如何、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实验特点,按照模块进行考察,即将一个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分配实践小组,每个小组领取一个任务,按照他们的实际操作最终效果来评定他们的成绩。还可以采用口试、笔试、随时提问、综合设计等多种考核方式进行考核,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平时成绩水到渠成地给定了。

再次,教学方法由教师演示过程过渡到学生自作、自我设计、自己实验。

方法可采用析因实验、对照实验、模拟实验相结合,最终让学生达到自我设计、自我实现。学生的这种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实验设计,本质就是从知识接受到知识应用的质的飞跃,采用“任务驱动”、“做、学、教、赛”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此方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四位一体”教学方法主张在“用中学”,这与当前教育“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实践中,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各学科知识的关联性达到了真正的理解,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了实验教学的目的。这种实验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对机电知识的运用能力。 要建立技能应用能力独立于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以生产实践过程为主,培养学生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对专业和技能进行整体设计,创建独立于理论教学的职业教育模式。要突出技术应用和技能掌握,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证书获得为日常教学体系,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分配比例为1∶1或者理论课内容远小于实践课程,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能力训练。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技能、技术能力应用、综合实训能力,四者比例为1∶2∶2∶1,这种模式能让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毕业即能胜任工作,而不致于使学生毕业即失业。

第2篇:机电一体化知识范文

一、考试考核的形式问题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考试考核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针对理论知识进行的闭卷笔试,另一种是针对实践技能进行的一次性实践操作考试。这类过于单一的考试考核形式能反映的信息非常有限,尤其是实践操作考试,大多是随机抽取一种操作让学生执行,对操作的难度平衡缺乏考量,而且只通过一次操作很难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这种考试考核形式的公平性、有效性长期以来受到诸多质疑。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考试考核改革

(一)修正考试考核目的,减少其功利性。为了减少考试考核的功利色彩,有必要适当降低考试考核成绩与机电一体化专业各种利益性指标的关联程度,让学生的目光移回考试考核的原本目的。具体来说,考试考核的成绩仍可作为决定毕业、升级、奖学金的重要一环,但不再作为决定性的参考依据,将日常课堂表现、实习评价、学习态度等作为指标纳入参考,削弱考试考核成绩的唯一性。尤其是实习评价,可以作为与考试考核成绩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调整考试考核结构,提高其价值性。为了提高考试考核结果的实际参考价值,有必要进一步对考试考核的结构加以调整,平衡理论知识与技能素质的考试考核水准。这种平衡不能是表面上的,要让学生确实认识到技能素质与理论知识同等重要甚至尤有过之。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提高机电一体化技能考试的严格程度,改变原本由一名教师审查所有考试操作的模式,技能考试的结果应由多名教师同时打分,取平均值决定。另一方面要调整考试体系,尽量选择综合性的考试考核方案,避免学生存在侥幸心理。

(三)完善考试考核内容,保障其实用性。为了令考试考核的内容得到及时的更新与完善,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可以考虑与外部专业人士合作。例如请实习合作企业对考试提出一定的建议,根据他们的实际要求及时修正考试内容,避免自行预测摸索,浪费时间;与其他高职院校的同类专业合作,每所院校教师负责考试考核内容更新的一部分,提高对考试考核内容的更新效率,为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提供保障。

(四)丰富考试考核形式,强化其合理性。为了提高考试考核的公平性与合理性,考试考核的形式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两种。首先,要将一次性的考试考核转变为多次考核,综合课堂上的表现成绩、随堂测验成绩、实习成绩等多方面的指标决定最终的考试考核成绩。其次,要针对不同难度的实践操作考核订立不同的评价机制,如果操作难度较低,就应订立更严格的评价标准。最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可以同时反映出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与技能素质的考试形式,比如要求考生在维修操作考试中必须说明故障原因和机理。

三、结语

第3篇:机电一体化知识范文

[关键词]智能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TU85 文献标识码:A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逐渐趋于成熟化,人们应用机电一体化系统解决越来越多的问题,尤其是在技术人员将智能控制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强,它可以针对不同的因素进行智能的、多层次的、非线性的、可变的调控,使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领域愈加宽广,应用效果也在不断提高。一、简述智能控制技术与系统

智能控制技术主要是将人工智能理论、自动控制理论、信息理论等有关优化调控方式的理论知识综合起来,形成有别于传统自动化控制技术上的新型控制技术。这种智能控制技术是将复杂的、非线性的任务作为控制对象,运用开放式、分布式的结构解决控制问题,因此,智能控制是较为先进的控制方法。

智能控制系统是多项控制技术的集合,它主要分为两部分:外部环境与控制器。外部环境部分主要发挥传感器与执行器对影响控制效果的外界环境因素进行感应与判断,然后将外界信息传递给智能控制器。智能控制器一方面对外部环境感知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评价、规划与控制决策,另一方面将感知的信息储存入数据库,已备以后认知学习之用。二、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一)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类型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应用智能控制技术,是将不同的控制系统联合起来,形成混合集成型的控制系统,通常这个系统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学习控制系统:它主要负责利用信号输入等形式对系统内部的结构进行认知、分析,从而保证系统的自动调控;神经网络控制系统:这是应用最多的系统之一,它主要利用复杂的神经网状的输入、输出层,实现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智能控制;分级控制系统:它主要利用自身的自适应与自组织能力进行协调、控制工作,这种控制系统可以简化控制流程,提高控制效率;专家控制系统:它主要是通过将技术人员的指令编入计算机中,使系统按照计算机编程进行控制工作,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效率。

(二)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优势

智能控制技术是当前工业生产研究的主流方向,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流行趋势,因此,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应用智能控制技术是有一定优势的。首先,智能控制技术根据外部环境变化,针对系统工作内容进行智能化的调控,可以有效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工作的精度与效能;其次,智能控制技术可以使机电一体化系统按照工作人员输入的指令编码进行工作,这样可以有效地优化系统加工流程,缩短加工时间,实现系统加工工作的改革;最后,智能控制技术还可以有效地对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部分结构与程序进行智能化控制与调试,以保证系统工作程序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进而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

(三)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当前,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改革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一个方向,以此,相关技术人员积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智能化控制的研究,以期可以更好地应用于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效率,促进机电一体化系统向着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是数控机床,所以在数控机床方面应用智能控制技术,充分发挥智能控制技术的高效率、高精度、高性能的优势,使数控机床在遇到加工程序问题时,系统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控制程序进行调控,并能够继续按照加工运行指令进行工作。这种智能化调控可以有效控制加工信息模糊的状况,以有效加工过程。

要想提高机械制造的效率,就必须创新机械制造技术、开发新型的制造控制模式。在此基础上,技术人员将智能控制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利用计算机为载体,使用专家控制系统的学习、认知功能,充分地对机械制造信息进行学习与认知,然后进行信息的识别与处理,提高对残缺信息的处理利用效率,进而提高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工作效率。

三、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3.1智能控制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在控制参数方面,机器人要求控制参数是多变的;在动力学方面,机器人具有时变性、非线性和强耦合的要求;在传感器信息方面,机器人具有多信息要求;在控制任务方面,机器人具有多任务的要求。分析机器人和智能控制的特点可以发现,智能控制非常适合应用于机器人领域。

如今,在机器人领域的很多方面都应用了智能控制技术。例如,利用智能控制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机器人手臂的动作、姿态;利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控制技术对机器人的行走路径、停留位置和躲避障碍物等动作进行控制。

随着智能控制方法的不断发展,它们的实用性、可靠性和优越性已经在很多应用系统中得到证明。神经网络控制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容错功能,通过利用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和权值的分布表示特定的信息,并对各传感器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最后以直接自校正控制等方式对机器人进行控制;模糊控制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建立在模糊集合、模糊推理和模糊语言变量的基础之上。模糊控制广泛应用于机器人的建模、控制等很多方面。模糊控制首先对被控对进行建模,在同时考虑控制规则和模糊变量的隶属度函数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控制器,对机器人机械控制;在设计与规划机器人路径的时候主要用到免疫算法,再结合遗传算法和进化算法,可以对控制程序和控制技术进行优化。

3.2智能控制在数控领域的应用

智能化是当今数控系统的一个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加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数控领域应用智能控制成为人们越来越迫切的要求,如对制造网络通行能力、加工运动的模拟、推理和决策能力、智能编程、智能监控、自寻优等功能的要求。数控系统中的某些模块通过数学建模及传统的控制方法可以实现,但是数控系统中的很多环节因为缺乏准确的信息,无法通过数学建模和传统的控制方法实现,这时就需要通过智能控制方法和理论实现。利用模糊推理对数控机床进行故障诊断,利用模糊控制优化加工过程,利用模糊集合理论对某些控制参数进行调整;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插补计算、故障诊断;利用专家系统可以实现对某些难以确定算法或结构不明确的情况进行推理计算。另外,利用专家系统对多个数控机床维修专家的经验进行综合,并收集现场故障信息,再根据合理的推理规则,结合故障情况提出相应的维修意见。

3.3智能控制在交流伺服系统中的应用

伺服系统是机电一体化典型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一种转换装置,通过转换电信号以实现机械操作。交流伺服系统非常复杂,由于存在强耦合、负载扰动、参数时变等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不可能建立起精确的数学模型,只能建立起与实际情况相近的模型,该模型难以满足某些厂家对系统高性能指标的要求。如果能引入智能控制系统,交流伺服系统将不再需要精确的控制器参数和数学模型就能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指标。

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将改变传统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工作模式,使工业生产与人们生活活动向着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随着技术人员对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力度的不断加大,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效果也在不断提高,充分发挥智能控制技术高效率、高水平、高性能的调控优势,促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不断更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2】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王中杰,余章雄,柴天佑.智能控制综述[J].基础自动化,2006(6).

第4篇:机电一体化知识范文

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顶岗实习

引言:由于社会企业的变化发展以及机电一体化专业特性,这对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特别严格。高职院校在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时,往往采用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企业从事相关专业的生产、管理等工作,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但是,如何克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所遇到的难题,使学生顶岗实习能够有效学习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知识技能,这是值得高职院校、企业以及学生重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顶岗实习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安全问题。在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人数过多,实习的地点比较分散,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这很容易给学生的人身安全带来很大的影响[1]。另外,有些企业由于规章制度以及企业规模的限制,不能给大批的实习生提供用餐和住宿的条件,有的甚至还需要学生自己解决实行上班的交通问题,这给学生的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学生由于自制力差,很难控制住下班之后的生活。另外,企业的生活和管理与学生在平时的高职院校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面对企业严厉的管理制度,非常难以适应。学生平时在高职院校的生活十分轻松悠闲,而在实习企业,空余的时间特别少,从而会产生不服从管理,甚至矿工的行为。

(二)企业不愿意参与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社会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所追求的是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对于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培训锻炼的动力不足。许多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不愿意接受甚至拒绝接受高职院校的学生顶岗实习,唯恐自身的经济效益受到损害。此外,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长期在宽松的学校环境中学习生活,一旦到了企业顶岗实习,很难真正适应企业的生活和管理方式,这个企业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扰。有些企业在接受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通常是把学生安排在流水线或者简单次要的工作岗位,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在真正的顶岗实习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三)顶岗实习的教师指导存在缺陷。在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队伍中,许多教师都没有真正的企业实践经验,在学生真正的顶岗实习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技能的指导。另外,由于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要按照企业的严格规章制度,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作息,这个学生与教导教师的直接见面时间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教导和培训。而在企业的技术工人,由于忙于企业规定的日常工作任务,很少有时间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详细的工作指导。这就使得学生的顶岗实习没有产生良好的学习实践效果。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顶岗实习模式的具体实践措施

(一)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树立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意识。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是学校和企业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2]。学校要积极加强对学生实习的安全工作教育,及时掌握学生的生活情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状态,提醒学生在日常的实习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教师和企业要对学生的工作之余时间做好监督,保证学生热人身安全。另外,学生也要积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服从企业的安排,争取做到不矿工,不违纪,使得学生在顶岗实习中,能够有效学习的机电一体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积极加强对学生机电一体化技能知识的培训。高职教师要积极保持与学生的日常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实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并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指导。另外,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主要是通过在企业的实际工作,掌握专业技能的实践知识。企业职工对于这一方面实践经验比较熟练。因此,企业可以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工作岗位,尽可能地让企业职工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校企要积极加强交流与合作,合理设计学生以及实习的知识内容。学校和企业要积极加强交流与合作[3]。通过交流了解学生在学校与企业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状况,为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实习工作任务,使学生能够在平时的学校学习中,充分掌握机电一体化实践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在企业能够充分学习到机电一体化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结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顶岗实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为社会企业培养综合型的应用人才。因此,学校与企业要通过交流合作,加强对学生机电一体化技能知识的培训,合理设计学生学习以及实习的知识内容。

参考文献:

第5篇:机电一体化知识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素质;实践与探索

近几年来的就业形势告诉我们,用人单位对于学生智力性方面的因素虽有重视,但是对于其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比重也有所加大,并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权衡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是教学者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一、结合企业需求,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

笔者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企业和毕业生两个要素去分析,认为当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非智力性因素相当突出。(一)道德方面分析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部分的在校生来说,道德标准相当混乱,知行难以做到统一。也有不少毕业生表示可以为了个人和小团队的利益,放弃道德水平,用现实主义来引导自己生活。有约八成的学生将事业心、责任心等道德标准排除在自己工作动力方面。

(二)习惯方面分析

有不少大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就形成了大量的不良习惯,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的表现:1.学习方面存在逃课、考试作弊、投机取巧等问题,就连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都没有足够的了解;2.生活方面存在攀比心理,作息不规律,傲慢等问题,还有不注意个人卫生;3.交际方面存在着朋友交际圈较小,常常以自己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缺乏基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认识方面分析

笔者发现部分专业实验和实训课程没有落实到位,没有建立起校外实习基地,导致大学生无法与企业接触,对于社会组织和企业及其所需要的岗位缺乏根本的感性认识。有些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没有被录用,有些毕业生则是对岗位的性质、从事的工作内容缺乏足够的认识,视野窄小、目光短浅。

(四)观念方面分析

在传统观念上存在着不断追求高学历的情结;而在择业观上受传统的就业岗位和报酬薪水的影响。在企业性质方面,不少大学生追求的是国企,在岗位追求上,渴望得到清闲的岗位,另外对于薪酬的期望,也是需要丰厚的。不少毕业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都将报酬高低视为自己就业的首要条件,而很少人拥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

(五)心理方面分析

对于不努力学习的大学生来说,其学习成绩一般表现较差,再加上受到较强自卑感的影响,导致心理素质明显存在差异,同时没有明确的奋斗方向,难以发掘自己的潜力、自我实现意识相当薄弱。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要想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和多样化的企业文化,那么在心理调试方面就下多下功夫。(六)指导方面分析毕业生在面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精神紧张的问题,同时还缺乏一些礼貌常识,对于自己的优缺点和工作能力并不能简要的说明出来,这些问题都与学校就业指导不到位有密切的关联。查阅相关的资料,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面试中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

二、转变大学生的管理模式,让其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对接

通过上述的分析,明确了企业需求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之后,下面我们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对“三个目标”明确,建立起“三个平台”,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里谈到的“三个目标”是:首先就是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将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基础打扎实来,做好提升学历的准备;争取多考专业技能的证书,加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其次是要有工作目标,加强自己的工作意识,改善自己的工作能力,打造出团队合作精神,重视协作效果的训练。最后就是要有生活目标,改正自己不当的生活习惯,重视诚实、健康、宽容和积极个人品质的建设。“三个平台”是指:第一个就是学习平台,开设提升学历的补习班,方便想继续进修同学的学习;还可以针对考取专业技能证书而开设考证强化培训班,常见的领域有维修电工、数控加工和CAD辅助设计等等。第二个平台就是工作平台,在学校一些社团、学生会、团支书等机构可以在每个学期都适当组织1-2次比较重大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目的就是加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做好鼓励同学多多参与集体活动的工作,特别是每年一度举办的就业演讲竞赛和主题团日等等,加强协作意识,强化交际能力。第三个平台就是生活平台,在学生宿舍内,设备信息与技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打造出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重视包容、尊重和和合作良好品格的培养;在家庭内也要注意良好观念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明白如何去体谅家长,承担一部分家务,在加上面前展现出自己成熟的一面。确立了“三个目标”和打造了“三个平台”之后,转变了过去的大学生管理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进其对企业和社会的认知

社会实践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有打工、社会调查和家教等等,还有可以通过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咨询以及科技活动结合的领域。还要注意加强教学计划中所需要安排到的实习以及实训,全面加大学生对岗位的认识力度。近几年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比例越来越多,这就是一种进步。

(二)在日常管理,提纲个性化发展

可以定期举办篮球或者足球比赛,吸纳那些表现优势的学生加入运动队,打造出篮球队和足球队都围绕机电学院学生为主的局面。在具体就业的过程来看,运动员的身手敏捷、反应及时,再加上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都得到了企业的倾向。

(三)完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的建设

想要真正实现“三个转变”,笔者认为可以建立起“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评价手册”。第一,充分展现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步性,除了对智商测评予以足够的重视,还要对情商评价予以突出,加强团队精神建设,做到遵纪守法和明礼守信;第二,考核相关的智商岑平和职业技能中,要将学校的特点展现出来,避免与其他学校出现雷同的问题;第三就是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积极鼓励学生发展个性,注重全面发展。传统的测评体系存在漏洞,过分强调学校意志,如今加大了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认可程度的比例。

(四)重视大学生情商的培养

情商主要是指那些与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相关的个人能力。一是加强学生自知之明的培养,让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言行收到情绪的影响变化,那么就可以进一步对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作出正确的评估,对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了充分的肯定。二是做到将心比心。做到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话,就能够将工作和生活中的抱怨和责难减少,让大家在一个愉快、积极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三是实现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当中就涉及有对不安情绪的控制,无论遇到什么压力都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真诚待人,取得他人的信任,同时要清楚自己的行为时刻都对身边的人产生影响。四是重视人际关系的构建。对社交中,要加强沟通和倾听的能力,加强自己解决冲突,增进合作、互相帮助的能力,还有就是说服他人和对他人影响的能力等等。

作者:王维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

参考文献:

第6篇:机电一体化知识范文

【关键词】系统化 课程体系 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1202090,主持人程德蓉);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机械类专业基本技能实训项目化教学内容开发与教学体系构建”(项目编号:112091,主持人邢晓林)。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28-01

一、引言

为了跟上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和全球化的加速的步伐,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紧紧围绕其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教学改革重点建设专业,以市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研究为契机,以培养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二、改革思路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职业的工作任务、要素、过程、工作技术要求融合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采取“市场调研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知识的解构与重构、学习领域转换教学内容序化、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实施动态反馈”等措施和方法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2]。

三、改革实践

(一)调研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针对行业背景、企业人才需求状况、毕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等多项内容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专业服务面向、专业培养目标、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职业能力等进行分析,明确专业职业岗位(即:机电产品生产制造;机电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的装调与维修;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行管理和检测维护;机电设备技术改造;机电产品的质量检测及售后技术服务;车间班组、设备等的管理);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职业能力”分析,归纳行动领域

通过对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分析,归纳出9项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每项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与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对应的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详见表一。

(三)重构专业学习领域,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将知识分散到完成工作任务的各个工作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是对工作过程的理性转化 [3],由此按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重构与序化课程内容,引入行业标准,嵌入职业标准,要求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而又高于工作过程,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与重复。

(四)项目化学习情境设计

教学项目和学习情境项目既保证了学习情境内容能反映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求,便于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学习情境项目设计的思路则是由分到总的过程,即一个单元对应一个子任务,由子任务组合成任务,任务组合成子项目,子项目最终组合成一个综合项目[4]。

(五)职业化教学内容设计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内容是将知识点解构后分散在不同任务环节中展示,因此须整理和归纳总结整个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重构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取专业知识,从点到面,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六)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

结合地区产业发展,与企业密切合作,形成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最大程度参与学生的培养,为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平台,为选定的载体(任务、项目等)承担最大限度能力单元的教学目标提供保证,促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实现课程教学与企业真实工作的零接触。

四、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过程是将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的过程,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技术改造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过程,是训练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设计能力与实施能力提高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宗旨和特色,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9(4)

[2]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0(1).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4]徐红勤,冯志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在高职教材建设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12,(10).

第7篇:机电一体化知识范文

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日益增多。尤其在工程领域,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技术和机械工业技术的融合形成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使机械工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将嵌入式控制技术引入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中,将更能促进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对嵌入式控制技术在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嵌入式;光机电一体化;工业控制;分布控制

1 前言

机电一体化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技术和机械工业技术融合成的一种新兴的综合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仅极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改变了人们对工业控制技术的传统观念。现代化的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正在朝着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在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中引入嵌入式技术正迎合了这种需求。将嵌入式控制技术引入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中,将更能促进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这是满足机械对象网络化、智能化和复杂化控制要求的需求,机器人技术、办公自动化、智能玩具和数控机床都是嵌入式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代表。本文主要对嵌入式控制技术在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2 传统光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入嵌入式技术的必要性

传统的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以机械工业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结合为主要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自动化控制技术要求的提高,这种技术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工业对设备可靠性和性能的要求:

(1)设备结构的复杂和控制精密性逐渐提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产品性能要求的提高,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输入输出通道快速增加,使得设备结构更加复杂,进而带来很多不可测的干扰因素,因此要求控制系统进一步提高其抗干扰能力。另外,传统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实时性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品的精密型,而现代机电设备则要求时间和空间上控制系统都能做到精确、快速的控制。这些方面只有依靠嵌入式技术才能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案;(2)机电一体化设备对网络化的需求不断上升。现代化的控制设备要求控制系统具有网络化特点,即能够通过远程控制、状态报告等对控制系统进行远程监控,这样能够显著提高系统控制的实时性、安全性、智能性和便利性要求,而这一需求是无法通过传统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实现的;(3)市场的竞争要求降低产品的开发周期,因此对光机电一体化设备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光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产品的设计开发周期能够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化市场的竞争需求要求光机电一体化系统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和研发方式,以适应现代化产品的要求。另外,机械系统的寿命要比软、硬件系统长,而后期维护工作都是由软件升级完成的。这就需要系统在设计初期就对系统的软件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进行考虑。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将嵌入式技术融入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具体来说,就是将嵌入式数据的设计和开发理念、相关技术和基础理论融入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建立一个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具有高可靠性、高性能的嵌入式控制系统,这样不仅满足了被控对象的复杂性控制要求,还具有网络化、智能化的控制特点。

3 嵌入式控制技术在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中的应用

和其它领域相比,机电一体化设备是嵌入式技术应用最广泛、最典型的领域,在未来的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发展中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和应用市场。

3.1 工业化机器人技术

工业化机器人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和嵌入式技术密不可分。机器人技术其实是上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数控技术。由于当时的控制方法比较落后,没有达到要求的芯片水平,只是一种简单的逻辑电路系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智能控制理论和处理器技术的限制,机器人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智能理论的发展促进了机器人技术的研究。而最近几年来嵌入式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以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为基础的机器人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其中,火星探测车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火星探测车价值近10亿美元,是一种高新技术密集型的先进机器人系统,能够不依靠地球的控制进行自主工作。这种机器人由于加入了嵌入式系统,可靠性较高,对完成地面的工作要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2 工业控制设备技术

工业控制设备是嵌入式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现在的工业控制设备中,工控机的应用最为广泛,这些工控机通常使用工业级处理器和处理设备,工控要求较高,除了需要对设备进行实时控制以外,还要将设备的状态信息显示到显示器上,这些都对工控机的硬件和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PCI04总线系统稳定性较强,体积小,因此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是由于这些系统大多使用Windows系统,因此不属于纯粹的嵌入式系统。另外,工控机和设备控制器是嵌入式处理器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这些控制处理器占据控制器的核心位置,为控制器提供了丰富的总线接口,因而能够实现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通信和数据显示的功能。

3.3 分布式控制技术

分布式控制技术是嵌入式系统应用最早,范围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目前,世界上已经有数十家公司涉及到分布式控制领域。在工业领域普遍使用分布式控制技术的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被控对象的种类较多,数量较大,且分布范围较广,因此需要分布式的控制技术;(2)除了生产过程控制外,还希望在管理方面实现控制的自动化。

由于嵌入式系统的小型化、专用化和嵌入式特点,使其非常适合分布式系统的应用,随着近年来分布式系统的发展,嵌入式技术在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

4 结论

本文首先对嵌入式技术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相关应用和理论知识进行了分析,并对嵌入式技术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介绍。可以预见,嵌入式技术与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融合是未来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发展方向,因此,需要加强嵌入式技术与光机电技术的研究,为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昭瑜.嵌入式操作系统在机电一体化设备控制过程中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5.

第8篇:机电一体化知识范文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关于校企合作中提到,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鼓励校企共建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的特色学院;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因此,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施,并应用于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该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状

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坚持“产教融合把握培养方向、校企合作创造实践条件、工学结合创新培育方法、知行合一培养学习自觉”的总要求。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为高职学生,起点高,学习基础好。近3年招生情况稳定,从教学内容与专业建设方面探究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缺乏综合性实验与综合型课程的设置,急需在校企合作的形式下开发补充上述两类课程。

2 该国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我国现有校企合作模式总体上是以学生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合作模式,形式多样(如“订单式”“零距离对接式”“捆绑式”“产学研一体式”等)。就其本质而言,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以实现良性互动和“双赢”局面,最终目的是促进学校和企业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上,还远没有形成科学化的深层次合作,大多处于学校为主动方、企业为被动方的局面,建立高效、可运作的校企合作机制十分必要。

3 该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1 建立该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校企合作相关机制

(1)建立校企合作组织协调机制。

高职院校和企业隶属不同体系,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存在一定差异,而且校企双方在开发项目课程体系上提供的时间与精力有限,易产生分歧。因此,学院专业教研室将成立专门的课程体系构建机构,吸收具有先进的课程开发和管理经验的教师及企业人员,主要职能是为课程建设提供潜在理论支持;协调、解决三方企业专家、专业教师与课程专家在课程构建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细节性问题。

(2)建立校企共同育人机制。

鉴于项目驱动的职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工作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多,因此要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具体为统一学校与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方向,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职业素质技能考核,使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融为一体,以此实现校企共生共赢。

(3)建立校企共同督导机制。

通过校企共同推进的项目驱动课程体系在管理中,重点是过程控制。该校将建立和完善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企业专家备课制度、校企课程研讨制度;其次,完善相关制度执行的督导机制,测量、评价、分析和改进课程的实施过程,从而形成自觉要求、自我检测、自我修正、持续改进的良性管理机制,为校企合作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管理保障。

3.2 实行“双证书”制度

以职业标准为依据,将教学内容涵盖相应的职业标准,做到教学模式和教学万法与职业标准的要求相适应,从而使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制度相互沟通,真正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

3.3 人才培养过程突出职业综合素质锻炼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研室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重组,充分考虑专业课程特色,建立了电气控制综合实训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电工基础实训室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双管齐下,满足院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

同时,积极研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的特点,采用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1∶1比例,推行“学做结合、赛练互通”的教学方法,通过理实一体化来组织教学内容与安排教学。

3.4 积极推进过程考核制度

制定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动态考核标准,采用项目过程考核、闭卷笔试、故障分析训练、实际操作及生产实践演练等多种考核形式,实现知识应用考核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构建了师生、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主、职业知识、态度为辅的动态考核评价体系。

3.5 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使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首先是校内培养,鼓励或安排青年教师利用假期、休息日到企业实习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参与企业相关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项目,加快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其次是进行外部引进与输出,从企业调入工程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选派校内教师到企业进行员工技能培训,实现师资方面的互赢、共享局面。

第9篇:机电一体化知识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076-02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资格证书简介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从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专业(职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执业资格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职业)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职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显然,学生在校期间所要求的职业资格是一种从业资格。

与学历文凭不同,职业资格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学历文凭主要反映学生学习的经历,是文化理论知识水平的证明。职业资格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职业资格证书一般分三种:国家认证、行业认证和原厂认证。还有一些地方或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但其权威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

国家职业资格一般划分的等级有: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高级技师(一级)共五个等级。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等级是根据本职业从业人员活动范围宽窄、工作责任大小、工作质量高低来确定本职业的等级数目,根据实际情况在特定职业中可不设立高等级或不设立低等级。由于技师的考核评审,要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工人技术等级标准)高级工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学生在学校期间一般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四级(中级工)和三级(高级工)。四级(中级工)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的常规工作;并在特定情况下,能够运用专门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三级(高级工)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和专门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包括完成部分非常规性工作;能够独立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可从事的国家职业资格,常见的有AutoCAD机械制图员(中级、高级)、加工中心操作工、组合机床操作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维修电工、车工、铣工、钳工、铆工、焊工、镗工、磨工等。

在行业认证方面,可以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注册建造师、注册电气工程师、注册设备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等,但由于考试要求较高,所以一般不适合高职学生参加。

在原厂认证方面,高职学生可以考取的三维建模师证书,常用的有PRO/E,UG等。这类证书考取后,可以作为学生上岗的一个基础条件,利用某一种软件,以后从事这方面的产品设计和开发等工作。

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课程体系构建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综合叉技术,其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通过检测传感技术完成信息反馈,由自动控制技术控制动力系统,驱动机械设备实现主要功能。因此它是涉及机械工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系统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传感技术、伺服传动技术等多学科技术领域。基于该专业巨大的社会需求,因此,该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按照新世纪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企业从事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形式单一、理论和实践课堂分离、理论和实践教师各自独立、教学与生产实践环节不匹配等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所以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改革。改革以前“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即:围绕职业目标,以就业岗位为核心,制定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进而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不同地区的学校,为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方向也有差别。本校专业教师经调研和论证,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部门定位在生产部、工程部、设备管理部、市场部、售后服务部。可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定位于以下四类:

1.机电设备操作方面:操作员、三维绘图员、工艺管理员,高级职位:工艺设计员、技术人员、一线管理人员;

2.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装配工、调试员,高级职位:技术创新员、项目管理人员;

3.机电设备维护与检测:设备维护员、设备维修员,高级职位:一线管理员、技术主管、技术创新人员;

4.机电设备销售:营销员;售后维护员,高级职位:销售经理。

围绕该专业的职业目标和就业岗位,确定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和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有:

1.机电设备操作方面:AutoCAD制图员或CAD工程师(CAXC项目认证)、数控车床工、数控铣床工、加工中心操作工;

2.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装配钳工、工具钳工、装调维修工、电机装配工;

3.机电设备维护与检测:维修电工、机修钳工;

4.机电设备销售方面:推销员、营销师等。

三、将职业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教学

(一)双向培训教师

为了培养高职应用型的技能人才,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就是“双师型”教师。因此,通过培养自己的骨干教师,使其既能讲理论,又能动手操作,这样要比单纯理论和实践由不同教师进行讲授的效果要好。

目前,多数教师的理论水平够用,但动手能力差;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实践能力强,但学历层次稍低,理论水平不足。因此应该对教师进行双向培训,弥补各自的劣势。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的学历水平比较高,青年教师多是硕士以上研究生,经过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教育,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后,有的青年教师认为实践教学不能出科研成果,是学历层次低的人从事的工作,所以不能够踏踏实实地去锻炼提高。比如委派老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很多人仅仅是去“挂职”,并没有“锻炼”;还有很多培训机会,仅仅是去“学”,但没有“习”,从而影响了培训效果。所以,可以改变一下思路,对部分实践能力强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使他们在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深度等方面有提高,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这将会是一个效果很好的教师提高方式。

(二)课程教学的实施

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决定了涉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能否恰当地融入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在规定的学时内,既能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能达到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目的。

由于大部职业资格证书既有理论考核,也有实践操作,所以在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将这两部分内容整合成一门课程,由同一位老师从头至尾进行讲授和训练,这样既保证了课程内容和讲授方式的连贯性,也便于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量化考核。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双师型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也使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得以提高,基本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的。

(三)“一试两考”的考核方式

考核结果是检验教学效果的试金石,考核方式具有引领“教”和“学”的导向作用。该专业课程教学既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结果的考核,也要有本校组织的结业考核。采用“一试两考”的方式进行,即:卷一考核理论知识,卷二考核实践能力,卷一通过可以得学分,卷二通过可以得学绩点。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全面,也能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四、借鉴德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德国的职业技能鉴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了,其鉴定机构是行业联合会,例如工商业联合会、农业联合会、医生联合会等,迄今这一类的机构大约300家。各联合会的负责范围按地区来划分,代表的是本行政范围内的各行业整体权益并为它们服务,其作用相当于政府与经济界之间的中介。

1.培训考核形式。德国的学生在两至三年的职业教育培训过程中,既学习理论知识,也在企业内进行实操训练。要经过由行业联合会组织的两次考试,分别是中期考试和最后的结业考试。

2.考核流程。首先组建考试委员会,成员由雇主、雇员、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三方组成,各方人数数量相等。然后再定下考试时间,一般提前三个月确定具体的考试时间。最后组织考生进行报名,参加统一考试。考核内容与我国类似,既有笔试也有实操,但考试时间很长,笔试要有5~6个小时,实操有12个小时,有时还增加约1个小时的口试。考核合格后才能够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3.证书的作用。职业资格证书与从业者的工作和薪酬挂钩,真正体现其价值。由此可见,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无论是在理论考核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显得过于浅显。究其原因,一是思想上不够重视,还是“重学历,轻能力”;二是很多组织机构不够权威,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证体系和标准;三是有的组织机构追求短期利益,难免会使“鱼目混杂,泥沙俱下”。

五、总结

通过调研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修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通过教学内容整合、实践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教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对高职院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要真正使我国的职业技能教育有大的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