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尖子生如何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语文教育的特点来看,这些显然是符合高中学生学习与成长规律的,对培育全面的语文素养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重要的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开始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个性发展,乃至其一生的健康成长。于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理由去憧憬美好的教育未来,想象着在这一先进的凝聚了几代人智慧的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民族的脊梁们,他们的智慧、远见,有激情和全球视野,必将会把21世纪的中国建设得更美好……如此期待着,我们便从心底里洋溢起饱满的职业自豪感和教育幸福感。
笔者之所以愿意称之为语文教育,是由于教育的特定内涵决定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对“教育”的定义:“教,上所施也,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即“教”是授业,为传授知识,通过口耳相传;“育”是怡情,为培养心性,需要慢慢滋养。然而放眼当下,笔者不得不说,语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教育”已经退化成了“教”而隐没了“育”,当我们欢天喜地且不知不觉地将其定位成“语文教学”时,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及其特有的对“高尚人格“的铸炼功能也就无形中被我们抛弃了。事实是,广大的师生被一轮又一轮考试严重禁锢着,在强大的功利心的驱使下,语文越来越技术化,甚至异化为一种“高超技能”的锻造,从而日渐失去了原本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教育的目标变得单一而且更务实,语文的工具性得到了空前强化,老师只要能教出成绩,学生只要能考出高分,或者说只要语文学科在高考的总分中没有拖后腿,这样的教学就是高效的,否则就是低效的、无效的,至于语文教育能够给孩子的’一生留下什么印迹就不需要考虑太多了,事实上也确实没有留下多少印迹。浮华之后不禁沉思,这是语文的本来面目吗?
当前的中学教育百家争鸣,实在没有一呼百应、泰山压顶的学术权威,大师级的领军人物业已渐行渐远,那些曾经的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智慧永久地成为记忆深处的历史怀想。每当看到一些已成为名家的学生追忆其老师的抒情散文,笔者总能从作者的文字中感受到被回忆人物的立体可感的人物形象和精神风貌,并被这些学生和老师感动着,也因此扪心自问:在笔者所教过的历届高中毕业生里,能找着几个这样可以发自内心地表达语文老师给他这一生带来过不仅仅是成绩而更多是宝贵精神财富的学生?此刻唯有感喟不已。我想,这当然不是因为学生的健忘和冷漠,恰恰相反,这是身为人师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对学生最大的戕害和不负责任的表现。由此,反思这些年来的语文教育:我们一直关注着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个性发展吗?我们做到了以语文教育为契机有效地培养学生本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了吗?这一门高中语文学科为孩子进行合理而科学的人生规划做出过些许贡献吗?我们的语文教学真的提升了孩子将来走进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奉献社会的服务意识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问题却由此产生:语文学科到底该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呢?高中语文教育的出路又在哪里呢?能否突破固有的思维且把眼光放长远些,从影响孩子人生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语文教育呢?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Marland)博士曾提出“生涯教育”一词,他指出:“所有的教育都是或都将是生涯教育,……要让教育回归为开创个人生涯发展的原始本质。”这无疑是个全新的视角,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育的旨归应该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在冲破应试教育的藩篱、呼唤素质教育春天的伟大历史征程中,生涯教育观或许对我们的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清醒地看到曾经造成的重大失误,把眼光从各级各类考试和纸面的分数中跳出来,潜心静气地专注于学生的终身教育,我们至少应该自觉而紧迫地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来。
一、以口语交际来加强学生协作共存的表达能力。语文的工具性当然表现在要让学生会讲会交流,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似乎这不成为什么问题。可是在教育过程中,这恰恰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基层学校的实际操作中则表现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没有时间不要。结果就导致:学生不大会说话,不知道在某个场合说适当的话,不知道在某个时间说该说的话,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沟通合作,不知道学校语言和社会语言的恰当切换,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人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作出调整了,千万不可再步好几代国人学习哑巴英语的后尘,把我们的民族语言也学哑巴了。首先,语文老师要在课内课外自觉地培养学生会说、想说、敢说的意识和习惯,课堂上不要总是拘泥于思想教育和语法分析,要让他们大胆地说出来,让他们学会平等、正确且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作为老师不要总是为了烘托课堂的气氛而刻意体现出新课程要求的学生的主体性,然后找几个所谓的尖子生点缀一下,殊不知这是极其荒唐又贻害无穷的做法。换个角度想想,整个中学阶段孩子都没有多少机会在公开场合表达过自己的思想观点,将来又如何与纷繁复杂的社会顺利地实现对接?另外,当学生出现情感的纠结时,教师必须要引导他们能够合情合理地表达内心的真实诉求,当前的学校生活如此紧张、沉闷,压抑且内向的性格已经大有成为主流性格的趋势,这显然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因此,营造民主、活泼、健康、有序的校园生态也应该是语文学科的教育所需。其次,要通过多种方式来锻炼他们说话的能力,比如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等。实际上,这样的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纠正学生不合适的表情神态和暴躁激动的情绪,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自信心和相互协作的生存能力,为未来的人生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说实话,我们的语文教师很少舍得花费哪怕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如此有意义的活动,这确实令人心痛。据脑学专家的研究,人类语言表达能力是和左脑的开发密切相关的,而人类智慧潜能的挖掘又往往是和语言表达能力成正比的。可是语文教育的现状是很多孩子只会做题和写作,涉及到口语的交际则往往沉默寡言,有时候会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即所谓成绩好的孩子经常显出孤僻、不入流,这恰恰也正是媒体上经常报道的高分低能的映射。这么看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对学生生涯发展促进意义实在重要,小
到对身边的孩子,大到对民族的未来,赶紧抓起来,时不我待。
二、以经典名著来养育学生高贵的生命特质和审美态度。我们知道,生命是情感和一切社会价值的生物载体,是人的根本,而我们的语文教材和课外阅读文本有着太多的具有生命特质的丰满人物形象,以生命来感动生命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方式,也是突出语文课程语文性和语文味的重要途径,更是据此影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重要因素。体现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儒家孔、盂的“仁政”、“民本”思想和“为民请命”的仁爱情怀;感受爱国诗人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不屈意志,以及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大勇精神。通过课文《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深刻体会主人公在艰苦磨砺中提升人格、完善自我的艺术魅力,更为重要的是将其人性中光辉的一面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的丰富内涵。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可以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到人世间的至真亲情,并能自觉地联想到父母为自己的无私付出,由此产生感念之情。《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将人物的性格特点融化在语言、肖像、动作等表现手法中,有力地刻画了贾府众多的人物形象,从而逼真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学生来说,能借此机会把《红楼梦》通读两遍实在是胜过行百里路。苏轼在《和董传留别》里有两句诗:“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实在是至理箴言啊!老师应该做什么呢?就是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给学生讲解那些优秀文学典籍中生动且极富感染力的人物,并教会学生如何读懂他们,感悟他们,最终来影响他们的审美态度。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有很多鲜活的生命,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向真、向善、向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可以说,在高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语文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高中毕业后的学生如果没有能够记忆起语文教师对其日后人生道路的影响力,那么这肯定就是语文教师的重要失职。这么看来,我们不仅仅是要解决教学的问题,更要解决教育的问题,着眼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才是语文学科的正确归位。傅国涌先生在《过去的学校》一书的序言中这样描述:“一所好学校,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都应当是能让每一个从那里出去的学生,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中时时驻足回望时,是能有一种精神归属感的。”我想,对语文教育来说,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