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范文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基处理课程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

第1篇:地基处理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克里格法;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处理;基础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在工程建设中,应对建设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环境特征、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做好基础设计和地基处理,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地质剖面图的随意性较大,导致基础设计和地基处理中的盲目性较大,影响了工程施工的质量。因此,本文采用了一种新的地质统计学方法,对地质剖面图绘制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为工程基础设计和地基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工程概况

以某商城工程为例,该工程场地地形由东南至西北向下倾斜,高差达到了4.5m。根据钻探结果可知,该工程场地的地质情况分为杂填土层、强风化页岩层、中风化页岩层。由于该工程位于两条主干道之间,周围有学校、大型商厦、交通干线等,地下人防工程、地下管网比较密集。根据建筑物的外边线范围进行开挖,埋深最大为12m。在建筑工程基础设计时采用了筏型基础,主楼基础的深度为12m。由于岩层厚度不均,在基坑开挖之后应填筑垫层,以土夹石、粗砂、中砂为垫层材料,其厚度应控制在300~500mm之间。

三、地质统计学应用及可行性分析

地质统计学是估计和研究区域变量空间二重性的重要方法,其关键为克里格法。克里格法能够用以描述区域化变量的变化特征及发展规律。地质统计学是根据区域化变量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假设,对地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从空间维度来看具有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就意味着在地质统计中,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对整个地质统计的结果造成影响。根据地质统计学的要求,其区域化变量应具有很高的平稳性,以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

克里格法是一种误差较小的计算方法。近年来,在地质统计学中取得了很大进步,从早期的储量估计发展为化学元素、地质体空间分布等内容。建筑场地的岩土层是一种简单的地质体结构,在岩土工程勘察时,不仅应观察其赋存量精度,还应该了解其分布特征和空间形态。就目前来看,克里格法可用于辅助岩土工程勘察和成果验证,特别是对于大规模建筑工程,应通过地质统计学方法对岩土工程勘察进行指导。

四、场地岩土层克里格估计

由于地质剖面图是由人绘制的,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能准确反映出岩土厚度变化情况。而克里格插值是建立在区域化变量的基础上,对样品值进行分析,能够准确反映出岩土厚度变化情况。场地勘察点的布置应遵循工程勘察规范的要求,以正交网格形状来合理分布。这与克里格法在测量样品分布的要求相符合,为克里格法在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与基础设计的应用提供了便利。

(一)克里格估计的结果以及对工程地质勘查的意义

1.场地地形

根据工程设计图可知,场地地形的高差在5m左右。根据工程地质、地貌情况,场地标高拟合函数的曲线为围绕一条水平线上下波动。但是,场地标高数据并不会通过地形地貌而直观地反映出来,在场地地形的认识上,不能仅通过这些数据和图件。

2.软弱岩土厚度

从总体上来看,地面和地表的布行形态刚好相反,整个场地的南北差异明显,北部地区高且缓,由北至南地表起伏越大,高差达到了18m。地质剖面图不能准确反映出场地变化特征及软弱土层厚度的变化情况,通过克里格估计对其空间位置进行分析,在定量分析中展示了工程的地质条件,重新进行技术设计和地基处理,针对性、目的性也更强,施工单位也能够准确计算出工程量及工程成本,方便工程施工作业。

(二)克里格估计变异函数和拟合模型

1.变异图。克里格估计变异函数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块金系数和基台值是相同的,因此方差相等。由于软弱岩土厚度的变化较大,反映了南面场地的软弱岩土厚度。二是块金系数是5.63,其块金效应比较明显,两点间的软弱岩土厚度距离较近,但差异很大,地面形态起伏较大。三是变程为30~40m,样本估算的可靠距离较充分。样本估算值与岩土勘察规范的要求一致,也反映了克里格法在岩土厚度估算中的适用性。四是变异函数的曲线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特点,表现为空穴效应。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存在空穴效应,则表明区域化变量的平稳性较差。五是变异差异的产生是由于软弱土层厚度的差异所引起的。结合克里格估算来分析,表明了各向异性在NS、EW、NE-SW方向上的差异性都比较明显。

2.拟合模拟。本文选用了球形模型作为拟合模型。通过拟合模型可知,假设变程a为30,则最大预测半径也应该为30m,块金效应比较显著。块金效应反映了一种类似于随机变化的情况,与两点间的距离没有关系。这种会计效应也反映了工程软弱土层厚度变化情况。

五、克里格估计应用的意义

(一)岩土工程勘察

通过三维块状图能够得出工程场地的地形地貌特征,也能够对岩土层的展布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工程设计人员可制定出基础设计方案,选择地基处理的方法,还能够准确计算出土方工程的工程量以及工期,大大提高了工程施工的效率。

(二)地基处理

本工程采用了筏型基础施工方案,因此应采用换填垫层方法对地基进行处理,或者将北面场地18m以上的风化岩层和填土清除,工程地基以中风化岩石为主。不管采用哪种方案,土方量都比较大。通过克里格法不仅能够对工程软土岩石层的厚度进行分析,还能准确计算出工程土方量及工时、费用等。再根据工程设计图来分析工程施工的效益,确定具体的施工方案。

(三)基础设计

在场地南半部分,由于中风化岩层起伏较大,地表凹凸不平,据推测应为岩溶。在基础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场地岩溶的情况,加强场地基础的强度,防止岩溶变化造成地基变形,避免因基础沉降而引起的建筑物破坏。

六、结语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勘察对建筑工程设计、基础设计、地基处理有重要作用,由于地质剖面图的随意性较大,在基础设计和地基处理中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增加工程隐患。克里格法是一种精度较高的计算方法,在建筑工程设计、基础设计、地基处理中,克里格法的应用能够减少甚至避免岩土工程勘察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克里格法通过直观定性分析,能够对场地地形特征及软弱岩土层厚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定量分析结果,对工程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将克里格法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应用到岩土工程勘察对建筑工程设计、基础设计、地基处理中,能够起到合理施工、精确预算、优化设计方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奇峰,刘金辉.析取克里格法在可回采资源量的总体估算的应用[J].中国矿业,2012,21(8):20-22.

[2]张晓庆,李苗,臧淑英等.扎龙湿地叶绿素a浓度的协同克里格插值[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8):160-164.

[3]李楠,徐东瑞,吴杨洁等.土壤养分含量的协同克里格法插值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1,23(5):1001-1006.

[4]李湘凌,白晓宇,袁峰等.基于多维分形的铜陵地区土壤中Pb元素空间分布[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1):193-196.

第2篇:地基处理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地理课堂;情境创设;动态生成;创设策略

情境创设是动态生成的基础,而动态生成是情境创设的目的,情境创设的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从理念和实践上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内涵要求,强调教师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将知识与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直观、生动的感受, 在动态互动中生成对知识、技能、情感的价值观。所以说,创设教学情境与开展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当今教学模式,当前教育理论基于情境创设的课堂动态生成的研究较少,而具体提出相关的有效策略的研究则比较欠缺, 需要初中地理教师在情境教学下引导学生能力,改善当前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初中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机组合,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反映生活实际,在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综合学科,这就为教师课堂情境创设提供了必要性。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体现初中地理课程的特点,展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魅力。在新课标的改革之下,地理教学更加强调与重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能力与态度的培养,因此,情境的创设,是我们实施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地理情境的教学是从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入手,根据学生自己的体验和反省,与老师进行交流与互动的交互活动的过程。它关注课堂教学“教”的主导,教师对于情境的创设,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学”的主体,学生的体验性学习,而不是情境与体验的简单叠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调动积极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包括对地理知识的困惑通过交流分析,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很多时候,学生们对于情境体验教学的理解与认识不够深入,对于晦涩难懂的知识很难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的理解也往往掌握不深,效率得不到提高。其次,老师的教学也没有完全系统化,更没有形成方法论。就无法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实现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提高教学水平及课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高效率的掌握地理知识。教育工作者们可以通过课堂上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强烈的反应,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以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快速掌握新知识,并且能够起到协调新旧知识,在地理的探究空间里,激发出学生的思维火花。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及品质,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对初中地理课程情境创设行为的观察,目前针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总结归纳出了初中地理教师教学情境主要有:基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借助文学、媒体的学习情境,利用教具、材料的模拟情境,利于合作、探究的活动情境等等,体现出教育性、关联性、启发性、综合性的特点。其次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主要有:

(一)直接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关注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促进其思维能力与思维水平的提高。如;教学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家里下水道或井边消水洞的水流旋涡的方向,左鞋和右鞋的磨损程度哪个大些?思考形成原因;再如环境问题中,学生们生活在城市中,对身边的环境问题非常熟悉,通过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情景创设,可以既完成了知识目标,又达到了非常好的德育目标,实践证明,通过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会使教学效果非常突出。

(二)借助相关素材创设情境,为学生们构建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学生们的求知欲望,鼓励其积极创设自己的见解。如;在教学地形和地势时,老师先收集本地大家学生所熟悉的地形图片,然后配上优美的音乐,然后通过设问,不同的地形条件下,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差别很大,那么,我国的地形的总特征是怎样的?这样的创设可以更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探究活动、实验操作,设计思维开放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讨论,尊重包容学生们的不同见解,解决学生们的问题、困惑。例如;在教学陆地和海洋,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面积时,可以在班上抛出一个带有地球地形表面模型的气球,多次抛给教室里的学生,学生抓住气球并让学生观察,用右手大拇指按住的位置是陆地或是海洋,让学生说出并记住,经过多次抛掷发现右手大拇指按住海洋和陆地人数之比约为7:3,即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这样,更能让学生懂得地球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创设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及实际质量的切实提高,不同类型的教学情境,帮助老师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获得技能,使学生们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培养地理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增强教师课堂的教学控制能力,和谐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情感交流。除此之外,在地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和动态生成的策略具体运用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将教学设计得更加人性化,注重以动态生成观来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所产生的影响,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讲究。在地理课堂上采取情境体验教学的方式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模式改变了原有单一的教学模式,同样也是情感教育模式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地理学习水平的提高,情境体验教学,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推动这种教学方式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效率,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张燕茹;初中地理课程中通过问题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第3篇:地基处理课程设计范文

土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它的教学与其他力学课程的教学有一些不同,首先与其他的力学课程相比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例如:学科本身较为年轻,发展并不成熟;知识板块之间联系并不紧密;理论及设计多来自于实践经验,缺少严密的量化推导过程等。部分学生反映难以理解土力学的知识框架和应用方法。另外一方面,对于目前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教学来说,主要任务仍以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为主,但在目前的教材编写及教学活动中,仍然以课堂讲授和理论学习为侧重,辅以若干个课时的试验课程,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无法将知识系统化,也没有思路将理论和案例分析、地基基础设计联系起来,“学了不会用”“学了用不了”的问题较为突出。再者,在“大土木”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思路下,学生课程较多,各门课程的学时被不断压缩,学生反映学习精力不够。一般48个课时的学习,需要覆盖从土的性质到地基基础设计的广泛内容,广泛的内容和有限的课时形成鲜明对比。

二、土力学的课程特点

教授提出土力学的三大特点:1.基础性: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土力学的经典理论及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2.时代性:土力学的应用已经不局限于建筑工程,而开始向环境、抗灾等其他领域拓展;3.实践性:学科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首先,土力学的理论知识结构比较散碎,但可以总结为图1的框架,其中三个特性:土的散碎性、土的多相性、地质历史形成的变异性;三个工程问题:强度、变形、渗流;三大理论:摩尔-库伦强度理论、有效应力理论、达西定律。图1其次,土力学是一门特别重视实践的学科。在《岩土工程50讲》一书中,李广信教授认为土力学本身是一门实用的学科,认为土力学的问题不能完全依靠数学或者物理力学的“模型”来解决,而且要经常依靠动手试验、现场认知、案例研究这些联系实际的方式提高学习质量。朱炳寅教授也提出类似的观点:“地基的沉降量不应该完全依赖于计算,在地基沉降量的确定过程中,工程经验往往比理论计算更重要,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在他的著作中也反复强调案例分析、经验积累的重要性。

三、教学思路及教学建议

学习内容上,对于本科学生来讲,土力学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在未来的实践工作中应用到勘察、设计、施工以及工程事故的处理当中,然而限于课时往往无法具体深入学习,学习的重点就侧重在三大理论和基本问题的计算、解决思路上。对于其他实践应用的内容,酌情安排课时,例如挡土墙、独立基础设计等常见的专业内容可以安排成大作业或者课程设计,对于更复杂的应用则适当删减。教学方法上,以培养动手能力为目标的土力学专业教育,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1)重视基本概念和知识框架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学习风气,具体表现就在重应用轻理论,土力学虽然必须重视实践,但仍然强调“从实践中来”的理论总结;另一方面,目前的土力学教材编写质量良莠不齐,如何带领学生清晰地、正确地认识土力学的知识体系和重要概念,就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如有必要,建议可以在阶段性学习完成后回过头来再复习一遍绪论部分。

(2)及时引入基础试验教学

土力学基本理论的理解离不开实验课程,而部分教师为了方便教学,将实验课程和讲授课程各自集中安排,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之间人为地多出一段空白期,不利于理论知识的及时消化,得不偿失。建议及时安排相关的实验课程,例如在讲到达西定律的时候,就开始常水头渗透试验的准备工作,待试验结束以后,再继续其他章节的学习。

(3)理解规范但不要敬畏规范

规范在我们国家的建筑业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而且多具有强制性。笔者认为对于土力学学习来讲,应避免学生过早接触规范,主要原因是规范普遍存在着保守、过细的问题,它的编制是为了工程技术人员在实际工程中快速掌握及使用的,过早接触会限制学生创新思路和好奇心。另外规范在课程设计和使用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向学生强调规范的局限性,避免对规范的盲目推崇。

(4)“大作业+小组讨论”代替单打独斗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许多专业课的重要环节,目前许多课程设计采用的仍然是“一人一份”的方式,但笔者观察“结构设计大赛”等各种团队竞赛的效果后认为,团队形式带来了相互竞争、相互交流、相互激励的学习氛围,而且这也符合目前实际工作中的专业分工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5)注重案例分析和理论应用实际

案例分析作为土力学学习的重要途径要得到教师的重视,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建设工程众多,高校周边有很多的实例资源,可以通过实地参观、全程跟踪等方式学习地基、基础的设计和施工,也可以对已经发生的相关工程事故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挂钩,或者采用课堂汇报的方式安排案例分析课程都是很好的途径。

(6)注重计算机应用

目前在国内的土力学教材中,部分教材仍附有“地基附加应力计算表”等表格,以方便学生进行手工计算,但不论是从实际工作中还是国外的教学发展来看,计算机软件应用是明显的方向,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后作业中使用EXCEL编写简单的计算式进行计算,课后学习ABAQUS、ANSYS或者国内的理正等软件,将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指导分析其中出现差异的原因,拓宽学生的专业视角。

四、总结

第4篇:地基处理课程设计范文

Abstract: Foundation engineering is a very important course for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According to practical teaching, existing problems in teaching procedure were analyzed. Optimiz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introduction of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 and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were discussed.

关键词:基础工程;多元化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

Key words: foundation engineering;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practical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249-01

0引言

基础工程是阐述建筑物在设计和施工中有关地基和基础问题的学科,是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1]。以往的大学课程体系中,是将土力学和基础工程合成一门课讲授的。由于大规模土木工程建设的发展,工中程遇到的与基础工程相关的问题越来越多,并且日益复杂。因此,有必要将土力学和基础工程分为连续设置的两门课程。基础工程课程基本内容包括:地基勘察、浅基础设计、桩基础设计、地基处理、基坑工程、特殊土地基和地基抗震设计等。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基础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做了一些摸索和探讨。

1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多,而根据“大土木”专业教学的要求,专业课程学时减少,这样就带来了课程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现在出版的教材越编越厚,让教师和学生都望而生畏,教师不知道如何取舍,学生则让教材整天睡大觉。

1.2 教材内容更新跟不上虽然基础工程相关规范不断更新,但在规范更新的同时,教材内容的更新脚步却没有跟得上。大量的教材虽然内容丰富,却只是将原教材内容进行翻新,加上新的规范,就形成了一本“与规范配套”的新教材。土木工程建设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量新的基础工程研究课题,基础工程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现有教材却难以反映这些新成就、新进展。

1.3 学生基础知识跟不上由于专业课程学时的减少,不少同学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而且本门课程涉及的相关知识又比较多,许多同学难以适应。有的同学在学习本门课程时,一些相关的专业课甚至还没有接触过。

2有效优化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作为知识的载体,是教师向学生所传递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课程学时的减少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抓基础、抓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基础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有效的优化组织。例如:对绪论部分,可先介绍基础工程相关基本概念,再结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讲述建筑物对于地基基础的要求,进而通过经典案例强调基础工程的重要性,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对浅基础和桩基础部分内容应重点讲解,无论浅基础,桩基础设计都必须满足强度、变形和稳定性的要求。设计过程中必须始终贯穿这一主线,要利用实际工程实例进行导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为增强这部分内容的趣味性,可将浅基础和桩基础施工的现场施工视频放到网络课堂上,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对地基处理、基坑工程、特殊土地基等内容受课程学时的限制,可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

通过有效优化组织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开发学生的智能尤其是创新潜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是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要求,也是实施高等工程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与关键。

3引入多元化教学模式

基础工程涉及到土力学、工程地质学、结构设计和施工等多个学科领域,内容广泛,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内容并能用于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并非易事。因此,有必要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2]。

多元化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上仍采用以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辅以讨论课、习题课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结合教学内容开设专题讲座的形式使同学们了解该专题的前沿研究方向,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课外,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网络课程,积极开设第二课堂,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讨论问题,组织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解决和讨论。

多元化教学模式继承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结合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多元化教学模式不能只流于形式,必须切实抓好每一个环节,才能充分发挥每一环节的作用,有效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当然这种多元化教学模式对师生素质要求较高,必须加强师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4加强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高等工程教育、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3]。到过西方国家大学访问、并系统听过一门课程的人,都有这么一个体会:同样的一门课程他们的教学内容、深度未必就比我们教的内容多和深。但为什么教学质量和效果存在显著的差异?关键问题在于我们的教师教的太多,学生练的太少。目前基础工程的实践性教学还相对比较落后,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存在着相互脱节,融合性欠佳等问题,一些学校甚至还没有开展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内容的教学与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因此,有必要加强基础工程的实践性教学。

5结语

从近几年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情况来看,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有效优化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和引入多元化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景星,李广信,虞石民等.基础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第5篇:地基处理课程设计范文

一、课程定位

“工程量清单计价”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政策性、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实践型课程,更是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在工程招投标及施工管理、结算过程中合理的运用清单规范进行工程计价。“13规范”不是单纯的预算规范,它适用于建设工程发承包及实施阶段的计价活动,条文中规定:使用国有资金投资的建设工程发承包,必须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非国有资金投资的建设工程,宜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不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建设工程,应执行本规范除工程量清单等专门性规定外的其他规定。建筑材料、力学、施工、制图、房屋建筑学及定额等基础性课程是本课程的前导课程,造价控制、项目管理是后续课程。

二、教学内容设置

“13规范”全面总结了“03规范”实施10年来的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对“08规范”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扩大了计价计量规范的适用范围、明确了工程计价风险分担的范围、完善了招标控制价制度、确立了施工全过程造价控制与工程结算的原则、争议解决的方法等等,因此,教学内容就不应再仅仅局限于清单编制与清单计价,而要涉及到规范中的所有条款,让学生掌握发承包及实施阶段计价活动的所有工作原则。

三、课程设计

本课程以知识能力素养培养为目标、学生就业为依据、工作过程为导向、培养技能为主线、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将课程分隔成若干教学模块,设置工作任务,进行课程教学。

序号 项目 任务安排 情景设计

1 工程计价的基本知识 (1)工程计价总论;(2)建筑工程的计价模式与依据;(3)定额计价与清单计价的区别;(4)清单计价的基本原理 以小组为单位某工程定额计价预算编制

2 项目一

分部分项工程工程量清单 (1)建筑面积计算;(2)土石方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3)地基处理、边坡支护、桩基础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4)砌筑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5)现浇混凝土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6)保温、隔热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7)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 以小组为单位某工程清单编制

3 项目二

分部分项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 (1)土石方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2)地基处理、边坡支护、桩基础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3)砌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4)现浇混凝土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5)保温、隔热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6)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 以小组为单位某工程清单计价编制

4 项目三

措施项目清单及计价 (1)措施项目清单编制;(2)措施项目清单计价编制 以小组为单位某工程措施项目清单及计价编制

5 项目四

规范内容详解 (1)招标控制价编制、复核及处理;(2)投标报价编制与复核;(3)合同价款约定;(4)合同价款的调整;(5)合同价款的支付和竣工结算支付、争议解决;(6)工程造价鉴定、工程计价资料与档案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给定的招标文件编制投标文件,模拟开标

四、考核方案改革

为保证考核的公平性、全面性,一改以往“以考试分数论英雄”的局面,充分考虑学生课程参与的能力与个性,本课程将老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研究、设计出新的考核方案。

总评成绩=日常项目任务考核成绩60%+评标成绩40%-缺课(0.5分/节)

(一)日常项目任务考核标准。每次日常项目任务考核成绩总分60分,多次任务求平均值。

每次日常项目任务考核成绩总分60分=个人任务完成情况20分

+小组内部认可度20分+小组任务完成情况20分

个人任务完成情况由老师根据学生所交作业情况打分;小组任务完成情况按排序名次,依次递减1分。如第一名为20分,第二名为19分,第三名为18分。小组内部成员相互评分,参照以下表格,取相互打分的平均值为该成员的小组内部认可度分值。为保证打分的公平性、有效性,表格中任何两名成员之间的分值都不允许相同。

成员 A B C D

工作完成准时性(3分)

完成成果规范性(4分)

服从安排与责任感(3分)

团队合作(3分)

知识掌握程度(3分)

认可度(4分)

第6篇:地基处理课程设计范文

Abstract: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provide a mutual learning and exchange platform for learners, sharing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enable learners to become a leader in learning and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ideas, significance and main contents of the open onlin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Bridge Engineering Test and Detection. This open online course is built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of civil engineering testing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learning effect in a practical way.

关键词:桥梁工程试验与检测;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设计

Key words: Bridge Engineering Test and Detection;open online course;teach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187-02

0 引言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起源于美国,2012年以美国一批顶尖高校建设的网络课程为代表,为学习者提供免费优质的学习资源[1]。国内于2015年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鼓励高校建设一批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掀起了国内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热潮。

《桥梁工程试验与检测》是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总学时96个,5.5学分。先修课程主要有材料力学应用、工程识图、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试验与检测、高性能混凝土试验与检测等,后续课程主要有试验室组建与管理等。为了使学生掌握桥梁工程的检测任务、内容和检测项目,合理选择检测仪器及了解仪器的使用性能;具备查阅相关技术规范规程,掌握常用技术规范规程的能力;能够正确填写试验记录,正确处理试验数据,并最终给出科学合理的工程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学院智慧职教课程资源平台,本着“建以致用”的原则[2],建设在线开放课程,为将来开展线上和线下教学提供保障。

1 建设思路

本n程依据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按照职业行动领域与职业能力中的桥梁工程试验与检测工作项目设置。其总体设计理念与思路是以桥梁工程施工前准备阶段、施工阶段、施工验收阶段的检测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利用检测项目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使得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检测项目以桥梁工程建设顺序为引导,理论知识围绕指导工作任务需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实现学生培养过程共管,培养质量共评。采用工学结合的形式,使得学生在真实检测工作条件下最终掌握职业能力。同时结合高职教育及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对理论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融入相关内容,并由此形成过程性考核、项目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

1.1 合理设置学习情境,构建“岗位能力+职业目标”的课程标准

按照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双融共育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依据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桥梁工程试验与检测”课程标准,以桥梁工程为载体划分学习情境,以检测员真实、完整的工作内容构建学习情境内容,由桥梁工程施工前准备阶段、施工阶段、施工验收阶段为主线安排学习情境顺序。

1.2 紧密结合检测员岗位需求,构建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参照检测员岗位工作流程,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建立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效结合。

2 建设内容

2.1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图2)

2.2 构建情境化的学习项目

按照工作任务流程,从桥梁工程整体评价方法、检测试验仪器介绍着手,以桥梁工程施工前准备阶段、施工阶段、施工验收阶段的检测项目为设计思路,将课程划分为两个模块七个教学情境,基础模块包括桥梁工程试验与检测概述和桥梁工程结构试验检测仪器设备连个学习情境,核心模块包括桥梁工程原材料试验检测、桥梁工程制品试验检测、桥梁工程地基与基础试验检测、桥梁构件状况及耐久性检测、桥梁荷载试验与承载力评定五个学习情境,每个情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2.3 建设流程

在线开放课程具有知识“碎片化学习”特点[3],侧重于网络平台的在线交互学习交流[4],鉴于此制定相应的建设流程。

2.3.1 网络平台建设

由学院提供的职业院校数字化学习中心为网络平台,将课程分为课程公告、课程内容、作业、考试、讨论区、答疑、笔记、学习档案八个网络模块。

2.3.2 知识点设计

按照在线开放课程知识“碎片化学习”的特点,需要将《桥梁工程试验与检测》课程所有知识点进行梳理,再进行教学设计并将他们串接起来,每个知识点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并设置相应的测试。

2.3.3 课程设计

《桥梁工程试验与检测》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程简况、教学简况、课程设计思路、成果、考核评价、教学条件、参考资料、教学组织这八个方面。

2.3.4 课程录制

建设团队根据课程内容确定录制的知识单元、录制场景和风格,将每个知识点做好脚本后进行录制。

2.3.5 课程上线

将制作好的课程资源上传至网络平台,课程网址,课程正式上线。

3 数字资源规范要求

为了提高在线开放课程维护效率和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数字资源的规范要求很重要,主要体现在结构的规范性和格式的规范性。

3.1 结构的规范性

在线开放课程结构的规范见表1。

3.2 格式的规范性

在线开放课程格式的规范见表2。

4 结语

《桥梁工程试验与检测》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使专业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开放性更好,可以与老师随时进行网络交互式探讨,提高了学习效率,提升了学生试验检测技能,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袁莉,斯蒂芬・鲍威尔,马红亮.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国际现状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3):56-62.

[2]于歆杰.在线开放课程需要建以致用[J].中国高等教育, 2015(24):9-10.

第7篇:地基处理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勘查技术与工程;课程体系;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279-03

随着我国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不断提高对工程灾害和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同时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制度的实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拓展,与本专业相关的工程领域也不断增加。其工作内容已不再只是原来的工程勘察,而是包括了“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监理”等各方向,来服务于交通、水利、水电、铁路等工程建设部门。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基础设计、环境岩土工程评价与治理、岩土工程施工和监测等工作。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2010年新上专业,是在两个原有专业(岩土工程和工程地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在结合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土木工程中两个已有专业(岩土工程和地质工程)的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目的是创办具有自身特色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使本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满足社会工程实践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

一、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

本专业培养目标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德、智、体、美和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协调发展,拥有良好的公共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勘查技术与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岩土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能在铁路、公路、房建、市政等领域从事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物探、地基处理等、地质灾害的预防等工作的高级工程应用技术人才。学生在校系统学习勘查技术与工程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实践技能,获得岩土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后能将其应用于各领域。同时根据本专业的学科发展以及社会对勘察类人才需求的特点,确立了我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指导思想:宽口径、厚基础、强适应,适应学科发展,知识结构合理,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学校学习与单位工作之间的无缝连接。

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专业建设

在详细调研国内外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特色,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探索,对该专业的教学内容、手段进行一定调整,建立了与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和注册岩土工程师制度相适应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课程新体系,课程教学体系的主题思想是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各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整体优化。

1.构建递进式强化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突破传统的本科教育中“老三段”(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序列体系的课程模式的培养模式,构建了递进式培养模式:即初步培养、单项强化培养和综合提高的培养模式。在初步培养阶段,学生一入学就进行专业认识实习,学生除了学习一些基础课外,同时学习专业概论课,形成对本专业的初步认识。在单项强化培养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集中的理论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来强化学生在单项技术方面如岩土工程勘查、基础工程、地基处理等方面的能力。综合提高培养阶段主要是采用典型工程案例教学,通过对整个工程案例进行整体介绍,包括工程勘察、方案设计、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进行多个方案的论证、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宽厚适宜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构建课程体系时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出发点,首先明确了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地位和任务,以及各科课程间的界定和联系。课程体系设置在横向上,打破学科分割,将全部理论课整合为五大模块,即人文课、自然科学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和选修课,学生除了进行系统地理论和专业课程学习外,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对选修模块进行课程选修,从而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纵向课程安排上,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以“数学、力学-地学-勘查技术-工程实践”为主线,同时强化外语、计算机在本专业上的应用能力。依托土木工程,以培养注册岩土工程师为目标,根据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主的培养要求,一些主干课如高等数学、工程力学等要有足够的深度,从而使学生具备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地学和勘察技术等相关课程,如岩土材料力学、土力学、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普通地质学、矿物学与岩石学、水文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体力学、岩土工程勘察、工程物探等课程,在保证学生具备较宽的知识面的同时,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如《基础工程》、《地基处理》这两门主要专业课在进行教学时,建立了由基本理论和综合应用两部分组成的两步阶梯式的课程教学:即首先系统介绍基本理论以及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然后通过完整工程实例进行综合性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进行重新认识和综合应用。在开设以上专业课程的同时,还开设环境岩土工程、工程监理、地质灾害防治、岩土工程应用软件等相关选修课程,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专业知识更加深厚,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3.建立综合的设计和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加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增加学生工程实践的机会,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环节教学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构建:课内的课程设计、单项工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习实践教学体系按课内实验、认识实习、单项技术实习(如地质实习、测量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依次递进地来构建实习体系,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的认识不断加深和强化,同时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与生产单位合作建立生产实习基地,结合生产、教学及科研建立产学研基地,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目前我校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已经与北方设计院、河北勘察设计研究院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基地可直接参与到单位的实践中,便于将学校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加深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提高毕业后的实践能力,实现在校学习与单位工作之间的无缝连接。

4.加强专业课的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加强本专业的课程建设。我校的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是以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这两个老专业的课程中,现有“土力学”、“基础工程”、“工程地质”等省级精品课程,今后,还要继续加强学科的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建设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加强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业教师工程师素质培养对专业特色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是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的主要专业。我专业现有的任职教师中,有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5名,他们通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来熏陶学生,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热情,来提高人才的培养水平。

第8篇:地基处理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自动化 综合改革 实践教学

西京学院控制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于2005年被教育厅批饰学院本科专业。该专业以“应用技术主导型”培养模式为其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国内和西部建设,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使之学生具有能够从事装配制造产业设备方面的维护或者设计、电子元部件的控制部分的能力。自动化专业经过11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及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建立了比较合理的以能力和应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基本能满足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教学要求。该专业在2011年开始获准招收硕士研究生。

1专业建设目标

1.1教学团队建设

发挥民办高校用人机制灵活的优势,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实施“特聘教授、引进名师”的计划,吸引高层次人才,并提供宽松的教学条件和科研平台。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校的办学层次和教学质量,同时注重吸引优秀的青年教师来校工作。根据教学课程目标和行业发展需要,为加快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加大力度的培养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使其师资力量再上一层楼。最终形成三支由学术带头人和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在检测、控制、信号处理等方面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强,科研水平较高的学术梯队。

1.2教学课程目标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知识,按照“控制与系统”这条线路来合理安排课程体系,根据教学需要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充分的支持。将教学课程目标分解为三个层次,即为基础层、控制层和系统层,根据所分的层次把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按照新的层次,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便于学生学习到更加完整的知识。使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和需要接轨,实现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

1.3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目标

“基础层”的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控制的激情,教师也主动的向学生创建“控制与系统”的机会,让学生从最学基础的数学建模竞赛等环节,让学生对系统有初步了解。通过“基础层”,学生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到控制的核心知识点。“控制层”阶段,该阶段主要涉及到控制理论的核心专业课,例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控制与智能、建模与仿真、嵌入式系统以及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在这个教学环境中,学生通过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更加深切体会整个控制系统的应用,加深了学生对于“控制与系统”的理解。“系统层”主要是通过课程设计或者学生实习,让学生通过综合性的系统设计与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素质。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通过课程实践和课程设计等环节,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使学生加深对于控制与系统的理念,使得学生在学习“控制与系统”时掌握了主动权。

1.4实践教学目标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严抓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这些环节,让学生在新的实践过程中完成自己的学业。通过新的改革实践性环节,形成新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继续加强学生的实习工作,争取让学生在企业提前实习。增建2~3个较为稳定的校外实验、生产实习教学基地,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学院实验室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1.5教学管理改革目标

为了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教学管理改革目标:每一位教师至少能带一门实验课,管理一个实验室。发扬“以老带新”的传统,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年轻教师首先熟练实验环节的每一个内容,青年教师在实验环节中遇到问题,通过在实验中学习,切实掌握实验技能,再教学生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操作技能,既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又提高了教师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设方案

2.1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基础知识层、控制理论知识层和系统知识层这三个层次,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由学科带头人、“双师型”教师和从业内企业聘请的技术专家为核心的教师团队。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多元化的培训模式和教科研活动,鼓励教师多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开发和研究工作,并且与企业的技术骨干共同完成“校企合作”项目,在项目中,加大力度筛选、培养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使其成为我院骨干教师,能够承担起我院的教科研工作。

2.2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

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就业人才市场对自动化人才的要求,在现有的教学经验基础之上,结合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岗位对于教师的任职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学习能与企业的需要相结合。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并根据专业要求建立核心课程体系,其构建的过程如下:建立“一师一优”课程,打造精品课程,根据专业核心的能力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围绕着专业核心能力:一是对电路系统故障诊断分析能力;二是熟练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能力。

2.3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完善控制工程实验中心,充实并完善所有的控制实验室,尤其是PLC、组态技术、现场总线、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先进技术的实训设备。继续加强学生企业实习工作,多与兄弟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合作,完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学习条件,以保证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能够更好地结合。

在加强实验实训的硬件设备建设的同时,加强自动化团队承担的机器人大赛和PLC西门子大赛,为参与大赛的同学和指导教师提供好的实验环境,同时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开阔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自动化生产线和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的技能模块训练,使学生在参加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完善学生的知识基础体系。

2.4规范教学管理制度

健全完善的教师教学规章制度,通过事实的完善教师的业务档案,建立合理完善的奖惩制度,使本专业的教学管理制度朝向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模式迈进,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争取将本专业的培养成全省乃至全国民办高校培养自动化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和管理示范单位。

3学校支持与保障

3.1保障专业改革建设顺利实施的政策

作为能够集中体现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学校要着力从制度建设、经费投入、教研立项、奖励机制等方面入手,切实保障“专业综合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以教学改革带动课程建设,推进本科生课程整体水平提高。

(1)制度建设:从制度上明_规定“专业综合改革”主要成员,学校将在教学岗位设置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教改项目也给予优先的推优权。

(2)经费保障:学校设立“专业综合改革”专项基金,明确对各门课程改革工作量的计算和奖励支持额度,推动了“专业综合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3)教研立项:学校在校级教研课题立项及申报省部级以上教研课题时,优先支持“专业综合改革”建设。要以“专业综合改革”为契机,带动省级、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立项申报。

(4)奖励机制:学校大力支持“专业综合改革”的建设工作,加大奖励力度,并在教师聘任和职称评定上给予优先考虑。

3.2保障专业改革建设顺利实施硬件支持

为了保障专业改革建设顺利实施,以现有的实验室为依托,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科研项目带动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理论课老师、实验室老师及数控中心老师进行相结合,以保证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理论不脱节,同时也使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同时保证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学生只有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才能将学校的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中去,因此,必须继续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这样的方式缩短学生与工作岗位的距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水平,加强设计项目化教学,鼓励教师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同时也提倡本专业的教师应用产学研和“工学结合”提供优秀的平台,夯实实践教学基础,培养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第9篇:地基处理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职 建筑施工技术 一体化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78-02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培养学生组织建筑施工和管理的能力,对学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支撑作用。建筑施工技术与建筑学、工程测量、地基基础、建筑材料、建筑施工组织、建筑结构等基础及专业课程紧密联系,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技术更新快等特点。

二、目前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存在以上特点,教学中普遍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重形式轻内容

多数院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能够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视频和其他多媒体资料,使教学难点和复杂的施工工艺过程通过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现,使学生得到直接、生动的感性认识。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缺乏对学生主动思考的引导。

(二)实习实训效果不理想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与相对应的理论课程分开教学,中间间隔几周甚至一学期,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施工单位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往往不愿意接收学生去施工现场实习,即使联系到实习单位,也只限于认知层面,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无法在实践中继续学习,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仍需要花费时间重新学习。而且实训时间一般是一至两周,而建筑工程施工周期较长,学生一门实习实训课程往往只能接触施工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分部分项工程,无法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差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施工现场主要是负责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目前本专业的学生施工动手能力不足,施工组织管理能力更有待提高,在施工现场不能及时发现施工存在的问题,更难以对施工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难以满足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建筑工程技术领域高级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岗位分析入手,参照施工员、资料员、质检员等岗位要求,归纳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以施工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设计的实践性与合理性,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完善多媒体教学手段

我们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自主设计开发了多媒体教学材料,将多媒体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布置任务、提出问题―施工工艺工程录像、动画展示―讨论问题―分析总结。比如在了解人工挖孔桩的施工基本流程之后,在播放视频前提出问题:该人工挖孔桩施工中存在哪些不规范操作?存在哪些质量和安全隐患?接着给学生播放某工地人工挖孔桩的施工视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在看视频的过程中,可以适时进行启发式提问:人工挖孔桩的直径不得小于多少?为什么?人工挖孔桩的钢筋笼如何放入挖好的桩孔中?等等。在看完视频后,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再作分析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提高了学生今后在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利用网络平台的便捷性,建立了丰富的网上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自学和复习提供便利,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

(二)采取一体化教学方法

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学,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效果不佳。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过程设计,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一体化和教、学、做一体化。

1.师资培训。要进行一体化教学,就要建立一支能一体化教学的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师不仅理论功底扎实,更要有纯熟的施工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为此我们组织本课程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一起,利用寒暑期到广西建工集团第二安装建设有限公司等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知识更新,切实提高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以满足一体化教学要求。

2.教学场地一体化。打破教室和实训室的隔阂,直接将教室与实训基地融合,实现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做边学,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

3.教学计划一体化。把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将独立开设的钢筋混凝土工程模板设计实训、砌筑与抹灰工种综合实训和钢筋绑扎安装实训等融入相应的理论教学中,避免理论教学几周甚至几月后才能进行实践操作,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脱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化实施。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对基本的知识作讲解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由学生参照相关规范和施工手册自主完成施工任务。任务完成后,再由不同的实训小组交叉检查施工质量和存在问题,最后老师再作点评。教学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施工动手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施工现场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严谨作风。例如在教授“轻型动力触探试验”一节,我们的课程设计包含以下环节:布置任务―方案讨论―操作示范―进行试验―数据处理―评价总结。具体过程如下:

(1)布置任务。某基坑开挖后需要利用轻型动力触探仪器测试地基承载力,提出问题:怎样利用轻型动力触探试验测定地基承载力?然后根据测试过程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5人一组。

(2)方案讨论。根据教材和《施工手册》,各小组自行讨论试验方案和分工。

(3)操作示范。教师用多媒体讲解,实际操作示范。学生观察提问,改进试验方案。

(4)进行试验。学生分组试验,记录试验数据,教师答疑,指导学生试验。

(5)数据处理。学生根据规范处理相应表格数据,完成试验报告。教师答疑,检查学生试验完成情况。

(6)评价总结。对试验和试验报告中的问题和错误进行记录、整改,思考并讨论,教师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三)现场教学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受季节性、周期性、安全性等因素的制约,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很难找到一个工程让学生从头至尾地参与其中。而“建筑施工技术”是专业实践课,我们借助学院的发展机遇,参与到学校建设的施工建设项目。简单介绍基本理论知识后,先让学生识读施工图,再到现场实地参观。对于重点内容,借助施工工地条件让学生进行分组实践操作。我们将建筑施工技术和高层建筑结构施工课程进行整合,让建筑施工课程学习时间跨度可以达到一年,让学生基本能够接触到施工项目的每个分部分项工程。通过对整个建筑施工过程的跟进,对施工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实习实训的基础上,使学生将施工工艺知识系统化,切实提高学生的施工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通过认识施工现场的组织方法,了解施工现场的人员组成和施工布置,也对提高学生施工现场组织管理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实践操作+理论考试”的考核方法

该课程采用“实践操作+理论考试”的考核方法,实践操作完成过程和成果先由学生小组相互评分,再由老师统一总评。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对参赛取得好成绩的同学考核成绩进行加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五)校企联合提高教学效果

我院与广西建工集团第二安装建设有限公司等建筑类企业签订了协议,作为本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的实训基地,并建立了订单式联合培养冠名班,共同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改进方法。同时邀请这些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参与到我们的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中来,进行砌筑与抹灰工种综合实训、钢筋混凝土工程模板模拟制作实训和钢筋绑扎安装实训等示范操作,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更新更规范的施工实际操作。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成功,是否符合企业或者社会的要求,企业最有发言权。与企业联合办学,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企业按照实际需求与任课教师一起进行课程改革,学生爱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爱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通过教学改革,我们将被动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成学生主动参与的多媒体教学,将分离的理论教学课程与相应实训课程整合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将一周的认识实习调整成跨度可达一年的课程实践,采用“实践操作+理论考试”的考核方法,与大中型企业联合办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掌握建筑施工技能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施工现场组织管理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秀红,步文萍,王静.关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

究,2011(S1)

[2]李燕燕,张鹏,钟静.高职院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