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消防部队;基建会计;核算
国家财政部于2012年12月19日修订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想“新制度”),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制度的修订既符合财政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要求,也是维护社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秩序,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的需要。修订后的制度将基本经济建设投资划入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范畴,要求基本经济建设的投资在实行新的会计制度的同时,还要根据国家对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实行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出于基本建设单独核算的规定,长久以来,我国消防部门的基建会计核算都是单独进行的,并不与行政会计有关联。在我国特殊的体制结构下,消防部门的基建费用由地方财政给予划拨,而后遵循相关规定“每个基本建设项目都必须单独建账、单独核算”,这样的规定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账目分类过多,特别体现在基建会计核算上。近年来,随着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消防工作与消防安全建设越来越得到重视,由此而来的地方财政对消防安全基建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导致部队经费在基本建设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少,但由于相关规定,消防部门还是要设立单独的基建账目,并在后面的核算工作中为了方便将财政拨款和自筹项目资金都归入基建账目,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支出在基建账目上进行核算,在工程完工后不及时处理剩余资产,使得消防部门会计账目混乱,会计信息不完整,资产情况不清晰,加大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基于消防部门基建会计核算的现状和新会计制度的促使,行政会计与基建会计并账核算成为消防部门优化会计核算的重要举措。
一、基建会计与行政会计并账核算的优势
基建会计与行政会计并账核算是积极响应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首先,在企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的整合完美成功后,财政部了《企业基建业务有关会计处理办法》,这一文件的加快了消防部门基建会计与行政会计合并的进程。其次,行政单位收支实行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制开始大范围的实行,基建工程款也可通过国库直接或授权支付,这一举措为消防部队行政会计与基建会计的整合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其三,消防部门的消防装备配置更新和基本建设的浪潮在这两年将持续减退,施工项目和企业数量也在递减,并账核算的内容相对简单,为并账核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条件。
二、实现基建会计与行政会计并账核算的途径
消防部队基建会计与行政会计并账核算应以企业会计与基建会计成功整合的经验为参照,引进权责发生制原则并根据自身情况融会贯通,为己所用。在并账核算过程中,应把基建会计核算作为次要部分,将能代表基建会计核算的会计科目添加到以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为本的行政会计核算科目中,并经过不断的修整与调合,使行政会计科目和基建会计科目互为表里,完美融合。此外,在基建项目完工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中,由财政拨款和工程结余构成的固定资产应该增加相应的固定基金,而由借款构成的固定资产,则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采取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方式进行账目核算。
三、基建会计和行政会计合并后的科目设置
消防部门基建会计和行政会计的合并,第一步是合并会计科目设置。其科目设置一般分为资产类科目设置、负债类科目设置、净资产类科目设置、支出类科目设置、收入类科目设置五种,每个科目又可再分类,具体如下:
1.资产类科目设置:行政会计账目增加一级科目“基建工程”、 “预付账款”、“应收单位投资借款”和“工程物资”四项,其中“基建工程”可具体细化为“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和“其他投资”等科目进行核算。
2.净资产类科目设置:行政会计账目增加一级科目“基建结余”,用于核算基建项目完工后基建拨款的剩余资金。
3.负债类科目设置,行政会计账目增加一级科目“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账款”三项,其中,前两项可具体细化为“基建借款”和“其他借款”两个科目。“应付账款”细化为“基建工程款”、“基建备料款”和“基建设备款”等科目。
4.支出类科目设置:行政会计账目增加“基建支出”和“财务费用”两个一级科目。其中“基建支出”用以核算部队以财政拨款和事业结余等资金进行的项目工程的成本支出,“财务费用”用以核算部队为筹集建设经费而发生的费用。
5.收入类科目设置:行政会计科目增加一级科目“基建拨款”,用于核算中央和地方给不低的基本建设拨款。
四、基建会计和行政会计并账核算后会计报表的调整
消防部队基建会计与行政会计并账核算后,会计科目设置会发生变化,相应的,会计报表也要发生改变。行政财务方面,可继续使用原来行政会计核算的部分报表,但要结合合并后的会计科目对表格项目进行相应的调整,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报表进行实时的调整,以保证会计报表能全面、真实、清晰的反馈出部队财务状况。
五、结语
关键词:医院 固定资 产会计核算 对比 建议
一、医院实行旧制度时在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旧制度下医院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其不适应性致使固定资产核算出现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固定资产标准太低
传统的医院会计制度设定的固定资产评定标准较低,在以前传统的评定标准中对医院的固定资产定义为,价值五百元以上的一般设备和价值八百元以上的专业设备,使用超过一年以上,并且在连续使用的过程中仍能维持其本来物质形态的一切资产。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加之近年来物价的飞涨,这造成了大量本应计入低值易耗品进入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范畴。这无形中扩大了医院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与核算数据,从而导致了固定资产的统计数据准确性不高。
(二)没有设置“累计折旧”的会计科目
在旧制度下医院的固定资产核算中并没有“累计折旧”这一会计科目的设置,修购基金仅仅是根据资产的固定账面价值的一定比率进行提取的。固定资产经历了由购置而报废的相当长一段时期,这个时期内医院没有针对资产价值进行该有的变化整调,因此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即固定资产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在其过程中或多或少产生了损耗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固定资产出现了贬值,但是在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科目这一项并没有根据具体使用情况进行折旧处理,而是仍然显现固定资产最初的原始价值。这种不设置“累计折旧”的管理方法,不能将医院的固定资产及时、真实、全面地反映出来,因此管理者也难于根据真实的资产情况做好相应的财务分析,制定完善的风险预防体系。
(三)没有设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
医疗设备在医院的固定资产中占有很大比例,现如今医疗设备产业发展迅速,加快了医院医疗设备的更换频率和更换周期,在医疗设备开始运行使用直至淘汰报废这期间会造成或多或少的损耗,间接地降低了医疗设备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所以说医疗设备一直面临着减值的风险。但是医院内部并没有设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一会计项目,对于出现减值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的登记管理,仍然还是保留其原始价值,这就造成了医院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虚增。
二、实施新制度下对医院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
(一)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有所提高
在最新制定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将医院的固定资产单位价值评定标准提高到了1000元人民币(个别专业性较强的设备单位价值评定标准提高到了1500元及以上)。将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进行适当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样在新的经济与物价水平下使得医院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更加具备固定资产的经济定义要求,更加契合实质,而不只是以往重于形式而忽视内容的会计基本原则。
(二)在新会计制度中增设了“累计折旧”这一科目
医院的固定财产自购置之日起,在使用过程中是不断减值的过程,财务部门增设“累计折旧”这一科目是新制度的创新和应用,医院应该对除了图书之外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分析处理,一般固定资产都有其预计使用年限的,然后根据其使用年限系统、科学地计算各个固定资产的成本。通常采用的计算方法是按照固定资产的不同性质,分别采用年限平均法或者工作量法按照相应的折旧比例来进行科学的计算。只要折旧方法被确定了,就不应该随意变动。如果确实需要采用其他折旧方法的,应该按照相关规定报给相关专业部门进行审核批准,并且应该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具体的情况说明。预计净残值在医院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中是不予考虑在内的。医院提取折旧的一般规律是按照月份进行的,这个月增加的固定资产是不在折旧范畴内的,而是从下月才开始计提折旧的;这个月减少了的固定资产是需要这个月计提折旧的,下月开始不提折旧。固定资产自提足折旧之日起,无论以后能否可以继续正常使用,均不能继续提取折旧;对于固定资产提前报废的情况,也不再能够补提折旧。固定资产在更替变化过程中所需要的后续支出可以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首先要明确固定资产更替变化之后的价值是否有所变化,折旧年限是否有所延长,新制定的会计制度通过设立“累计折旧”科目对折旧额进行重新计算,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有利于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新的会计制度增设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主要针对医院因淘汰、变卖、损坏等原因进行清理的固定资产净价值以及清理时所耗费的清理费用和获得的清理收入来进行核算。在此科目的核算结果中如果存在借方余额,意为固定资产尚未完成清理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如果有贷方余额,则意为医院还没清理完的固定资产清理净收益。固定资产清理结束之后,“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余额会被转为“其他业务支出”或“其他业务收入”科目中。按照这样的方法结算后,就可以通过数据清楚地反映固定资产清理过程中产生的净收益值或净损失值,医院因此便可以更好地对固产出售、报废、毁损情况进行监管,并对问题进行合理地控制,由此医院管理人员增强了固产处置的有效管理意识,可以很好地防止国有资产的无故流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对新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及核算的建议
(一)建议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由于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器械的更新换代也比较快,定资产一直保留其原始价值,账目管理与实际核算情况不符合,不利于财务部门进行相应的核算。在计算过程中医院应该严格按照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做好“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免使医院的固定资产账面上出现虚增的资产价值。医院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核查是很有必要的,建议每年至少一次进行全面盘查,对固定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合理预计,做好有备无患,可以更好地避免出现虚盈实亏的现象,努力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如果有固定资产减值现象发生,医院可以将“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与实际进行一一对比核算。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然后可以参考《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相关规定:应按固定资产帐面价值――累计折旧数――预计可收回金额。在日后累计折旧中应当按固定资产已提减值准备金后的账面价值还有预计仍可继续应用的年限重新对提取累计折旧进行计算和确定。
(二)完善“三账一卡”制度
医院财务部门应当通过建立“固定资产统计表”和“固定资产卡片账”等方式,根据固定资产类别、使用部门和每项固定资产分门别类地设置详尽的明细账,进行准确、仔细的核算。医院在进行固定资产登记工作中应当将固定资产中的国家财政下发的补助资金、用于科学研究的项目资金和其他各项资金的的数目及其所占比例的多少详细、准确地登记记录在明细账中。医院的主要财务部门负责对“固定资产”的资产总账进行建立和统计,同时做好一级明细账的统计和管理工作,二级明细账主要由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固定资产卡片账则由使用部门负责管理。最好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透彻地盘点,至少每年一次,努力做到账目和实际完全符合,寻找问题解决弊端。
(三)引入电子信息化使医院固定资产资源达到共享
建立科学的网络管理系统方便更合理高效地配置资源,对管理和控制固定资产的流动有重要意义。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目标是要实现医疗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我国的各级各类医院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中,通过资源共享这一便捷方式,各个医院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医疗方面的学术探讨。一方面紧密了各个医院之间的联系,对医院的医疗设备进行资源共享,使多部医疗设备物尽其用,发挥其应有价值,提高利用率,避免因设备闲置而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每个医院都能够展现自己的长处,使得一些原本不起眼的医院脱颖而出,提高了医院的综合医疗水平,同时由于医疗设备的共享,可以为医院节省大笔的设备购置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医院的成本控制提供了机会。实现资源共享这一目的就要求医院在各自的区域内建立局域网,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技术对医院的各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资源共享来提高对医院对固定资产的统筹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
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于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要求越来越高,固定资产是医院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一定能够促进对于固定资产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促进医院内部经营和管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卫生部.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制度财会[2010]27号
【关键词】反倾销,出口企业,会计核算,会计监督
一、引言
近期,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贸易诉讼,将应对反倾销再一次推上了风口浪尖。其实,遭受反倾销一直是困扰我国出口企业的一个“老大难”问题,WTO统计数据显示,自1995年以来,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我国共遭受反倾销调查853次,遭到反倾销措施630次,在全球范围内,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数量连续17年位居榜首。
而从反倾销调查到终裁,会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我国遭受的各类反倾销案例中可以发现,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的协同性不高以及会计核算监督的缺陷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因素。其中,会计制度的差异问题涉及面广且由来已久,解决时间较长,因此,出口企业须通过弥补会计核算与监督的缺陷以增强应对反倾销的能力。本文以应对反倾销为背景,通过分析出口企业会计核算与监督存在的缺陷,得出出口企业会计核算与监督的优化趋势,以期从会计职能视角为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提供一定帮助。
二、会计核算与监督存在的缺陷及其不利影响
(一)会计核算精确度不高
我国出口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存在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对于核算中所存的小误差未引起足够重视。从企业整体上看,这些错误也许无伤大雅,而一旦遇到反倾销调查,这些细枝末节将会置企业于不利境地。在倾销及倾销幅度的认定环节中,如果一种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格,通常就会被认定为倾销,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格的差额则为倾销幅度。因此,正常价格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而企业是否被认定具有市场经济地位将会对正常价格的确定产生重大影响。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企业在调查过程中能够提供完备、精确的会计核算信息与资料,就能够被认定具备市场经济地位,通常采用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来确定正常价格;而一旦该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中出现了差错,将被判定为不具备市场经济地位,从而以“替代国”价格为基础确定正常价格。许多应诉失败的案例都表明,采用“替代国”价格是我国出口企业应诉反倾销失败的关键原因,可见,会计核算的精确度低给企业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二)会计核算资料完整度不足
反倾销调查中往往要求出口企业提供成本、售价等相关会计信息。然而,在我国许多出口企业中,会计资料完整性都存在较大的问题。纵观我国应对反倾销的案例,不难发现,许多出口企业都无法提供完整的会计资料。许多会计核算无凭可依,这将导致在对相关售价和正常价格进行确定时,出口企业只能被动接受。
(三)会计核算细度不够
从成本项目设置上看,我国企业一般按照制造成本法,设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类成本项目,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内部的成本明细情况并未加以区分,如产品生产过程中所用的不论是木材还是化工材料都归为直接材料进行核算,而反倾销调查要求提供的恰恰是这些明细的成本情况。我国出口企业很少能够提供如此详实的成本资料,因而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真实性频频遭受质疑,企业市场经济地位也很难被认可。
(四)会计监督范围不宽、力度不够
一方面,我国出口企业的会计监督范围较窄,无法有效协助其规避、应对国际贸易风险。我国出口企业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往往仅着眼于本企业或本国而非全球,对国际贸易风险识别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出口企业的会计监督较为无力,对于企业经济活动中已经发现的和可能发生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及时予以报告、纠正和调整,对风险的识别应对能力较弱。
三、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发展方向
出口企业在会计核算与监督上存在的众多缺陷,导致其在应诉反倾销时被动无措。为进一步提高出口企业应诉反倾销的能力,其会计核算与监督应朝如下方向进行优化:
(一)会计核算的“三化”。完善出口企业的会计核算,必须从细化、精化、完整化这“三化”着手。细化方面,出口企业应当针对出口产品,以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为基础,开设产品各明细成本科目,将出口产品所耗用的各类差别材料、人工、制造费均在不同的明细账目中予以反映。精化方面,在对出口产品成本进行核算时必须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通过增加核算与监督人员的素质和数量,进一步加强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对于核算中的错误要及时予以纠正,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确保会计核算每一个细节准确无误。完整化方面,出口企业会计核算必须做到资料完整,有理有据。出口企业应当定期局部或全面检查核算资料的完整性,包括账证、账表是否相符、原始资料是否详实、各期核算资料是否齐全等等,并加强这类资料的日常保管,保证企业随时都能应对各类风险。
(二)扩大会计监督范围、加强监督力度。在会计核算“三化”的基础上,会计监督应当站在国内和国际双重角度进行监督。为进一步拓宽会计监督的范围,出口企业可以设立反倾销会计监督部门,收集本企业相关会计核算数据、本国及国外相似出口产品价格数据,结合相应国际法律法规及WTO的规定,监督企业产品出口是否存在反倾销的风险,及时发现问题、报告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出口企业应当不断加强监督力度,对每个环节都予以严格监督,并制定相关监督及汇报流程,保证监督人员能够定期、及时地向管理层汇报相关问题,以便管理人员及时做出相关决策,从而使得会计真正发挥其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袁磊.反倾销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屈广清.反倾销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宋利芳.中国的反倾销摩擦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2]:5-15.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会计核算;协调性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1-000203-02
前言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着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工作不协调的问题,尤其是在部门预算中的资金支出部分,与会计核算中的信息总结相差较大,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工作相协调一致发展,从而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进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
一、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实施的时间较短,没有完全形成一定的体系,所以,有关政府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预算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进而导致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中出现许多问题[1]。第一,行政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预算以外的资金,很多资金的支出并没有在预算的范围之内,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的时候,有一些资金支出是要规避正常的监督管理的,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它经常存在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中,因为这种不在预算之内的资金运作不受到任何条件的束缚,因此,这就产生了会计核算中与部门预算中的资金不协调一致的情况,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效益带来损失。第二,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中,预算人员工作的细致程度不够细腻,其中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工作量比较多是一部分原因,预算的工作量大,预算的工作时间比较短,所以部门预算管理进行的比较粗糙,一些预算也并没有按照现有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预算,很多内容都是预算人员的主观臆断,进而导致了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不协调。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制度为解决部门预算改革中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措施,但是会计核算本身工作中也存在相应的问题,首先,并没有明确的会计核算方法,在会记核算中有两项支出的总结,分别是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但是在具体的会计结算,并没有对这两项进行严格划分,也没有相应的数据作为指引,所以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中,常常出现项目支出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一致的情况,比如在项目支出的会计核算范围本身包括经费的支出和拨出经费,但有的时候,这两项支出却都在专项支出下进行,使得会计核算与会计制度出现不一致的地方。而且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对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约束力差,在实际会计核算中并没有和会计制度相适应,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政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并没有落实到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设计存在误区偏差,以至于会计核算的环节中常常出现脱节的现象[2]。
(三)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间不协调
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当中,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关系并不协调,首先,部门预算改革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作的具体反映,而会计核算是对自己运作情况的监督,但是在实际的会计核算当中,根据会计制度进行的会计核算,并没有完全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作,比如所在基础建设资金的核算工作当中,部门预算单独地对它进行核算工作,而并没有从资金上进行全面的会计核算,所以二者之间并不协调,而且,部门预算工作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有许多不相一致的情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解决,再次,在进行部门预算时,必须要有准确的会计记录作为根据,但是由于会计核算和预算改革不相协调的问题使得部门预算工作无法使用到会计核算,进而进一步增加了部门预算工作的难度[3]。
二、解决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不协调问题的对策
(一)解决部门预算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加强对部门预算的重视,对预算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结合各事业单位的审计的具体情况特点来设置合理的预算改革机制,在预算改革中,对不同的资金支出加以分类管理,分化各类支出到各下属部门,及时完善各项预算改革制度,当预算改革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及时请专业性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从而减少行政事业单位的损失,对部门预算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选择,保证相关工作人员在预算改革工作中的严肃性,在事业单位进行招聘的时候,招聘具有专业化知识的各部门预算工作人员,加强对预算工作人员的培训,使预算工作人员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对预算工作人员设置合理的考核体系,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使部门预算工作能够促进行政事业的发展[4]。
(二)解决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相关学习,了解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制度内涵,加强会计的专业化知识,对于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研究,适当地对会计制度进行调整,相关会计核算部门要定期地进行沟通交流,快速发现会计核算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加以解决,加强对会计核算的监督力度,尤其是对有关资金的监督核算力度,还要完善相应的会计核算体制,加强对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定期对会计核算人员进行培训考核,防止会计核算从业人员监守自盗,现象的发生[5]。
(三)加强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协调一致
政府部门要发挥相应的政府职能,不断更新与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相关的有关法律政策,对现有的不适应新时展的法律相应地进行修改,根据国家制定并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进行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有了法律作为相应的保障手段,部门预算改革更加正规地进行,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会计系统的调整力度,分清相关的责任制,使会计系统更加科学正规,对不合理的规则加以改变,及时修改与会计核算中相关的条例,因此,要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将出现的资金支出考虑到预算的范围之内,从而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管理,而行政事业单位不是营利性机构,对资金的支出要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防止出现财政赤字的情况,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要提高从事相关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能力,从而促进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发展。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建立一种相应的奖励处罚的机制,将工作人员的年终奖金、平时奖金同考核制度相统一,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将人力资源管理和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工作协调统一起来。
(四)加强监督管理
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中,我国事业单位内现有的预算管理监督机制有许多缺陷,无法完全满足部门预算改革制度的需要,因此,发展并完善我国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监督机制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事业单位资金的安全性,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加强监督管理改革制度,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加强监督管理工作的落实,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的公平公正公开性,增加会计制度向公众的透明性,加大对违规违纪现象的处理力度,约束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加大对部门预算改革的监督审查力度,并且要充分发挥全体人员乃至全社会的监督管理作用[6]。
三、结论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制度针对事业单位内各部门的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部门预算改革工作和会计核算工作还是有许多问题的,而且二者之间并没有协调发展起来,如何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工作和会计核算工作的协调发展,成为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通过对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性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表现,不断改进相应的对策,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中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工作的协调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加晔.浅析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协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5:56+67.
[2]周宇程.试析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与新制度下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212.
[3]黄爱莲.基于预算执行周期会计核算的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改革探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12:60-61.
[4]李伟.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协调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1:90-91.
[5]邹德俊.基于预算制度改革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J].现代经济信息,2014,20:267+269.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集中核算 存在的问题 完善措施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了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全面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已势在必行。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在“三不变”即:预算执行主体地位不变、资金使用权限和财务管理权限不变的前提下,是以统一核算为手段、集中资金为基础、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管理为目标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是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深层次的重大改革。
1.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性
1.1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设报账员负责办理日常现金收支事务,会计业务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核算,会计核算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1.2加强会计监督,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支出都必须经过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不合规定票据不予受理,不合理开支不予报销;一定程度上减少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了红灯。
1.3强化预算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各单位每笔资金的活动情况,核算中心为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基础的资料,也促使单位严格执行预算,保证其支出的有序性、计划性,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挪用等现象。
2.目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2.1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弱化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管理保留在原单位,而会计核算工作由会计核算中心完成,这使得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脱节,不利于财务工作的有效进行,加上很多核算单位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同起来,导致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弱化。另外,由于核算单位内部的会计与出纳牵制机制消失,报账员实际上履行了会计出纳双重职责,造成了财务内部监督工作的“空档”和“缺位”,影响了单位经济业务活动健康有序进行。
2.2 会计责任主体不明确
我国《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会计集中核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的核算权和会计监督权,也相应地改变了会计责任主体资格。由于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增加了“中间人”——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中心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可能就一些会计责任问题出现真空,使得资料提供、具体问询、责任认定难度加大。
2.3 制度不健全,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在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中,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标准与具体繁杂的实际支出有较大差距,常常会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报销事项。
2.4控制和监督职能弱化
首先,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移至会计核算中心,而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这种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情况,导致核算单位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其次,单位报账时,会计核算中心往往只注重票据是否合规、审批手续是否齐全,而对票据内容的真实性无法判断,一些单位为了使一些不合规的支出合法化,可能采取巧立名目、弄虚作假的手法进行报销。如何控制好既坚持规章制度,以达到节约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又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实际开支的报销问题,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这是对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的严峻考验。
3.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措施
3.1 加强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强化财会队伍建设
首先,核算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要切实加强横向交流联系,建立互补、互促、互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切实解决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脱节的问题。其次,完善核算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第三,加强报账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加强国家各项财政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其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3.2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支出审批程序。
由于现行的资金支出标准缺乏可行性,执行起来较困难,所以建议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尽快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及福利补贴制度,逐步规范单位各类分配支出标准,使会计集中核算有法可依,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规范运行。同时,建立会计核算制度。一是按照会计主体不变的原则,分户建账,集中核算;二是严格按账务处理流程操作;三是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主体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后,再对外提供;四是分单位建立会计档案并妥善保管。再次,严格凭证审核制度和实行财务会签制度。
3.3 增强责任意识,明确责任主体
会计集中核算,并没有改变核算单位的经济体制与经济地位,且会计原始资料来源未变,会计核算基础未变,资金使用权和财产所有权未变。因此,核算单位负责人理应是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如果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掺进了杂质,出现了问题,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会计核算中心相关责任人员也理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3.4 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督
首先,强化核算中心的监督管理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核算中心的职能要改变重核算,轻监督,轻管理,应向预算执行约束、支付的直接监督、承担国库委托的单一账户、对国库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核算管理等综合职能方向上转变。其次,建立健全核算中心内部监督和外部审计监督等监督制约机制。核算中心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监督与服务职能;成立内审部门加强监督,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并引入财政资金效绩审计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总之,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犹如一道坚固的防线,较好地预防和阻止了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从源头上制止了腐败发生的可能,为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务管理机制积累了宝贵经验。尽管在实践中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但我们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流于形式,应实事求是、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促使其健康发展。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努力为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期刊论文.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若干问题的思考-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6(5).
[2] 郭成林,财务集中核算之我见[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7,(6-7)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预算改革 会计核算 协调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改革主要针对的是预算的编制工作。预算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2013 年财政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增设会计核算的相关内容。这预示着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已经与部门预算改革接轨了。从目前行政单位的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的情况来看,二者的协调性较差,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的规范应用,所以对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预算的协调问题进行研究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我国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过于粗糙,编制的过程中时间较紧。这就使得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质量难以提升,预算的相关细节不清楚,则预算的执行难度较大。例如某行政事业单位,因为编制预算的时间短,不能够完成较大的编辑工作,所以在进行编制的时候,其中的部分内容请当地的学生进行编制,学生的水平显然有限,则编制出来的预算也难以满足事业单位的需求。其二,预算在编制的过程中,过分的依赖规章制度,对预算的执行难度考虑较低。较多的事业单位进行预算表的编制的过程中,根本没有与实际的情况进行核对。所以针对检查进行的部门预算编制往往成为了一种形式。其三,部门预算缺乏相应的监督制度,同时会计人员的素质也难以满足目前单位发展的需求。主要的原因是较多的非财经专业的人员在从事财会工作,工作能力差,同时陈旧思想严重,综合业务素质也差,这就使得部门预算执行存在较多人为的因素。
(二)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新的事业单位制度中增加了预算的相关内容,但是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会计核算的界限内容较为模糊,在部门预算下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界限不清楚。所以使得在划分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这就与预算的精细化相违背。其二,项目支出内容与新制度存在不协调的地方。项目支出的制度与实际处理存在差距。项目支出与新制度存在的不协调,使得部门预算的工作难以落实。其三,预算核算的约束力弱,同时新制度有新的内容产生,原有的预算核算就不能够跟上新制度的步伐。因为事业单位的内部制度建设不能够满足新制度的要求,所以在进行预算核算就缺乏配套的体系,这也是造成资金管理和预算核算脱节的重要原因。
(三)部门预算改革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相互影响
部门预算改革离不开单位会计核算的完善。目前从实际的情况上看,二者存在严重的不协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部门预算改革中针对资金的收支等内容进行预算编制的改革,行政事业单位仅仅根据新制度的要求进行科目核算的改革,部门预算对要求的科目进行核算,却没有全面的进行会计核算,这样就影响到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用时因为部门科目的核算内容的着手点并不是资金,例如基建资金的核算,往往出现预算和会计核算不相互协调的状况。所以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就出现了不协调的地方。其二,零基预算方面与会计核算不协调,零基预算需要会计核算提供信息,这样才能够准确的进行预算工作,但是根据目前会计核算的情况来看,这点还难以实现。
二、解决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问题的对策
(一)解决部门预算改革问题的对策
解决部门预算改革问题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重视预算的编制工作,从编制的前中后三个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对预算编制较好的单位进行借鉴,然后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最后编制出符合单位特点的科学的预算体系。在科学的预算体系上,需要对不同的用途的专项资金进行统一分类,然后才能进行精细化管理工作。预算编制完成后,需要根据单位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的完善,若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需要技术的进行校正,避免造成较大的损失。在财务人员的选拔上面,需要严格的把关,招聘具有专业基础的人员从事预算管理工作。同时对于现有的员工,需要加强其培训工作,使得其能够胜任财务工作。同时对于财务工作能力较弱的人员,需要结合其情况,调职至符合其能力施展的岗位。最后,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考评体系,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部门预算需要结合单位的战略发展,这样部门预算才能够不断的推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解决会计核算问题的对策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部门改革正在进行磨合,这个时期是会计核算完善的重要时期。所以单位需要对会计制度进行认真的学习,并根据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对部门预算进行核算。对于部门预算与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的引入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对会计核算体系进行适当合法的调整。同时与相关会计主管部门进行沟通,以及时的反应实际的存在的问题,以取得主管部门的建议。在单位内部,需要加强预算管理会计核算的监管力度,特别是专项资金核算。通过制度完善的内部制度和财政监管机制来对单位资金进行管理以及会计核算。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盈利的特点,所以需要制定相应防范会计舞弊的措施,以对会计人员进行监督。
(三)解决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不协调问题的对策
会计核算是部门预算工作的基础,主要是因为会计核算包含了部门预算的科目和相关处理内容。所以会计核算和部门预算的协调性,对单位资产全面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行政事业单位要求会计核算和部门预算相结合起来,加大部门预算的执行力度和会计核算的合理强度。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对部门的预算进行同步考核。除了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表与会计核算信息表之外,在事业单位的内部,需要建立两者之间的协调表。同时对于透明度要求较高的事业单位,需要增加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表。这样才能够增强信息的协调度与透明性。财务监督部门也对财务会计核算行为进行良好的跟踪监督,以促使行政事业单位更加积极的、严格的执行预算要求。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能够促使预算核算按照预期的计划进行。在监督预算核算的同时,还需要建立奖惩机制,结合奖金的考核,以此来提升工作人员的活力。解决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不协调的问题是需要经历一个时间段,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结合自身的情况,然后充分的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够解决二者不协调的问题。
三、结束语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执行对部门预算的会计处理问题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性较差。要使得二者之间相互协调,需要从解决部门预算改革问题、解决会计核算问题、解决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不协调问题三个方面出发,才能够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起来。以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
参考文献:
[1]曾海鹰.浅论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J].时代金融,2012
[2]夏斌.论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协调 [J].中外企业家,2012
一、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的比较
国库集中收付制是指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基础上,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和办法。国库集中收付的实质就是以资金集中管理为核心,即所有财政收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所有的财政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商或收款人账户。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需要,从西方财政管理经验中借鉴而来的一种财政资金科学管理模式,是我国目前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我们现在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为了加强会计核算,强化财政管理与监督,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会计委派制中深化而来的一种会计管理模式。其具体做法是财政部门成立核算中心,在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通过会计委托记账,对单位集中办理资金支付、会计核算并实行会计监督,是融资金支付、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制改革形式。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实质在于以会计集中为核心,以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为最初目的,从而引起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一系列改革。
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属于两种不同的改革模式,两者之间既有一定的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
(一)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两项制度改革的管理主体相同,都是财政部门;
2、两项制度改革的目的基本一致或接近,即都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的过程监督;
3、两项制度改革的形式也基本相同,都要求取消单位账户,建立集中管理的单一账户体系,并且其改革环节体现在预处算执行过程中;
4、两项制度改革的前提基本一致,两者都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并在此前提下对财政资金进行管理与监督;
5、两项改革的作用相同,即两项改革在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及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等方面具有许多的共性作用。
(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区别
财政集中收付制度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两项不同的改革,它们之间虽然有许多联系,但同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核算主体不同。国库集中收付制的核算主体是以财政资金为核心的财政部门,表现为以政府会计为主体。尽管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把过去许多由单位会计核算的内容改为财政会计核算,但主体没变,只是范围扩大,也没有代替单位会计。会计集中核算的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尽管单位没有会计,其核算由财政部门的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由于单位的预算没有改变,资金的“三权”没有改变,所以核算的主体依然是单位,只是财政部门记账。
2、账户设置不同。国库集中收付是通过设立零余额账户实现财政资金从国库直接拨付到收款人或商品和劳务供应商账户,财政资金运行过程中不经过中间环节,不在任何账户上停留;会计集中核算是通过在财政部门的会计核算中心设立过渡性账户的方式,财政资金先拨付到过渡性账户上,待预算单位用款时,再从过渡性账户上拨付到收款人或商品和劳务供应商账户,财政资金运行过程中存在中间环节。
3、财政资停留的位置不同。实行国库集中收付情况下,预算单位未用款时,财政资金始终停留在国库单一账户,也就是国库,增强了财政调度资金的能力;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情况下,预算单位未用款时,财政资金停留在会计核算中心的过渡性账户上,在一定程度上肢解了财政资金。
4、财政监督的范围和侧重点不同。会计集中核算制仅对财政资金支出的规范性进行集中核算、反映和监督,监督的侧重点实际上是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事后监督;而国库集中收付制则是对整个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及时的监督和控制,监督的侧重点是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的监督。
5、机构设置不同。会计集中核算制是通过建立会计核算中心来统一组织核算和监督;而国库集中收付制则是通过在财政部门设立财政国库执行机构,即国库收付中心来担负财政国库资金收付和监督的重要职责。
二、积极探索会计集中核算制向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转轨的途径和办法
财政部2003年的《关于深化地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中提出,为了保证财政预算执行制度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在积极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应当妥善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转轨工作。2004年11月全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上,财政部提出县级会计集中核算向财政国库集中收付转轨的三点意见:一是改革的方向必须坚持。转轨或衔接工作无论采取什么形式,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不能变,不能再采取将资金实拨到核算中心账户沉淀,形成“第二国库”的做法。二是转轨或衔接的具体方式不能搞“一刀切”。条件比较好或者条件具备的地方,可以因地制宜,采取适宜的过渡措施,可以尝试搞“前店后厂”,即既做支付又做核算的方式。三是转轨衔接工作中有一点需要坚持,就是要将会计核算中心的实有资金账户必为零余额账户,将国库集中支付做起来。
根据财政部的决定和意见,探索一条适合我市具体情况路子,顺利实现从会计集中核算到国库集中支付的转轨和衔接,是我们应该抓紧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解决财政资金使用中诸多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公共财政的必然选择。但是改革涉及面广,配套改革多,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市目前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可以说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做好许多准备工作。
我市从2001年就开始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通过几年的运行和不断的改革,我们的工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国库支付制度的一些做法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实现了单一账户管理。虽然不是国库集中收付制意义上的单一账户,但是同以前各单位的分散账户管理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它的好处是财政资金从国库拨出后,财政资金不是沉淀在各单位,而是沉淀在财政部门,一方面保证了所有预算单位的资金都在财政部门的监督掌握之下,同时也为单一账户的管理积累了实践经验。
2、实现了预算资金的财政管理。记入各预算单位的财政资金,在未经财政部门审批之前,不能自行支配资金,能够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和效率。
我们目前的做法虽然具备了一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主要特点,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在财政资金实际支出之前,它不是存在国库中,而是存在会计核算中心的过渡性账户上;二是各预算单位在会计核算中心开设的账户还不是零余额账户。
(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转轨衔接的构想
根据我市会计核算中心近几年来的工作体会,同时借鉴一些市县的经验和做法,我认为国库收付中心与会计核算中心的衔接融合,通过国库收付中心的内设机构可以达到统一。具体的说,就是将现在的会计核算中心改造或重新成立财政国库收付中心,原来的会计核算中心成为它的一个内设机构,也可以说将原来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作为国库收付中心若干职能中的一个存在。
依据预算执行的需要和内部部门核算的需要,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在现阶段一般大致划分这样几个部门:工资核算管理部、政府采购核算管理部、预算外资金核算管理部、单位会计核算部、资金会计部、总会计部和银行部,各部门划分不同的职责。如单位会计部主要是承担原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成为整个政府会计核算的一个子系统;资金会计则是整个政府会计的总出纳,它不仅核算管理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财政专户,还要管理核算财政在银行开设的单一零余额存款账户。
摘 要 会计集中核算在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管好用好财政资金,规范会计核算工作,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作为实践产物的会计集中核算制总是滞后于实践本身的发展,在实践中暴露出来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就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会计集中核算 问题 对策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有关概念
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会计和出纳,各单位只设报账员,通过会计委派,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业务,融会计核算、监督、管理、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形式。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基本运作模式看,其基本做法就是在机制创新上“三分离一公开”。即 1、会计业务决策者与执行者的分离。2、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的分离。 3、会计凭证的存放管理与单位分离。4、会计业务处理的过程公开。
二、实行会计集中统一核算后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会计核算的实践看,其积极效应是十分明显的,但也存在一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随着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1.会计监督和管理职能弱化。会计集中核算后,一个核算人员同时负责多个单位账务,大厅式的工作模式,会计人员脱离了各委派单位的实际业务工作,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会计核算中心无法及时、全面了解和直接参与到单位财产购置、资产运用、合同订立等经济活动中去,造成会计管理职能在单位内部难以深入。
2.信息反馈不及时。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由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统一核算账户,集中办理资金收付,各单位的财务工作主要都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单位要查询某项业务都要跑到会计核算中心,虽然会计核算中心每月都给统管单位报送各种财务报表,还是不能及时满足单位各项业务查询的需要。
3.核算中心制度建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会计核算中心成立时间较短,各项规章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不断发展的业务要求,某些方面已经制约了会计业务的发展,主要表现有:一是核算中心职能定位与会计人员职责定位衔接不紧。核算与监督、管理与服务是会计核算中心的基本职能,究竟谁是第一位谁是第二位,实践过程中,会计人员履行职责时常处于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二是会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会计人员坚持制度和原则的底气不足。三是控制会计人员的岗位风险缺乏长效机制。
4.单位报账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只设报账员,取消了会计和出纳岗位。有些单位认为报账员不需要太专业的知识,因此安排一些不熟悉财务的人员到报账员岗位,有的还是兼职的,因此给中心和单位的财务管理,预算编制等系列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
三、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对策
会计集中核算制作为一种制度并非完美无缺,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关键是要结合形势和任务的发展,从实际出发,不断加强会计集中核算制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1、强化部门预算管理。部门预算是一个涵盖各部门所有公共资金的完整预算。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综合财政预算管理。
预算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延伸。
2.健全完善会计法规体系,明确会计集中核算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一要明确会计集中核算机构的会计监督职能,以使其大胆行使职能会计本身就具有核算和监督两种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要明确核算单位应当是独立经济业务责任主体,经费的使用仍然是单位自己作主,核算机构不具备对单位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权,只有监督权,责任主体应由单位承担;三要明确集中核算机构的法律责任,核算机构对被核算单位具有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的权力和职责,具有对核算单位各项开支的审核权,理应对被核算单位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承担会计审核责任。
3.各统管单位切实重视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加强报账会计队伍建设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并不改变单位会计责任主体,并不减少各部门财务职能,而且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政策的出台,部门财务管理的职能还需更进一步加强。
4.建立远程查账系统。单位、前台、后台之间数据资源完全共享,避免了重复劳动,从而实现系统优化。建立远程查账系统,还可以根据业务单位工作的特点和需求设置一些明细科目,有利于业务单位及时了解预算执行、财务收支情况,增进核算中心与单位之间的会计信息交流,对财政部门实施远程预算监控、用款计划管理、授权支付额度的下达、财政收支会计核算监督检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尽管目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但在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管理、改变会计核算方式、预算执行情况控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充分认识集中核算改革的重要性,明确会计中心作为预算执行机构的地位,以预算执行为主要任务,转变工作职能,不断推进会计集中核算制的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复杂性;多元化;公立医院;部门预算改革;会计核算
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改革已经有几年光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核算问题也越来越突显出来,比如执行力问题、会计核算不匹配问题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部门预算改革进程。以下作者结合多年的医院财务工作经验,基于公立医院财务管理角度探讨几点关于会计核算与部门预算改革的问题。
一、公立医院单位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立医院单位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全国范围内实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相关制度政策的时间尚未久远,虽然国家正逐步加强预算管理,但公立医院作为较特殊的行政事业单位,仍然存在一些客观因素阻止了公立医院单位的预算管理发展,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发展满足不了公立医院单位日益发展的需求。
第一,部分预算外资金,并不是所有的资金都全部入账。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有部分资金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系统当中,为的就是这一部分资金可以躲避正常的监督核查范畴之内。因为行政预算外的资金运用起来更加的方便,没有过多的审核手续,为此导致的这一部分资金就比较随意。
第二,预算的编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每年行政事业部门关于预算的编制工作就不够重视,加之工作量大、时间仓促、不结合实际情况等因素,使得工作人员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就草草敷衍了事。也有很多公立医院单位的预算管理部门针对预算内容层面只看主观意愿,内容不够细化,最终导致预算管理部门编制的预算与会计核算科目严重不附,严重影响日常会计核算的正常运作。
第三,公立医院单位部门预算对执行过程中的各项指标不加以控制,使得部分人为因素影响对预算管理的会计核算;使得部分相关工作的收支不平衡,或者没有按照预算标准执行等等。这就要求公立医院针对预算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促使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预算与实际收支产生的偏差可以与会计核算进行有效的对比,找到哪些地方是存在差距,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等等。
(二)公立医院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企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进程中,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改革也影响着公立医院会计核算的正常发展,以下将对会计核算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首先公立医院单位的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并不是很完善。自2012年执行新医院会计制度以来,公立医院会计核算更侧重于企业化核算,会计科目的设置不能充分反映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相关预算制度没有对会计核算科目进行细化,也没有针对此项进行具体的划分和指引。如:财政项目支出科目下不采用继续分设明细科目,或设置的明细科目仅对应部门预算的支出功能分类科目,没有与部门预算管理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相对应,不利于医院预算执行情况的控制,也从而影响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其次,公立医院会计核算过程中对资产预算的管理和约束不够。在公立医院单位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对预算制度的建立以及财政监督管理制度的建立都没有在会计核算管理过程中落实,类似于形同虚设。会计核算管理只是例行财务系统入账出账的管理,缺乏与资金的管理建立有效的桥梁。
(三)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之间的不协调
为了不断提升公立医院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实现部门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预算编制改革一直是作为部门预算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预算编制体现了公立医院单位资金运用的具体方向和大致了解,同时也是对公立医院资金运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而对于现行的会计核算层面结合部门预算体制改革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的话,根本反映不了公立医院单位的资金运用情况。第二,由于部门预算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也只有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制度改革措施。第三,预算编制过程也需要会计核算参与,进行一定的记录,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能避免后期会计核算与预算改革编制制度中不协调的制度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预算编制的难度。
二、解决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协调问题的对策
(一)部门预算分类口径与具体会计核算办法的协调
经过本文作者多年的医院财务工作经验建议调整部门预算编辑中医院预算基本支出分类明细科目与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中的一般预算支出目级科目,细化财政项目支出科目,使得在日后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支出科目设置做到与部门预算管理支出相一致,进一步完善医院会计核算体系。尤其是公立医院单位还不同于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有很多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无法产生的费用之处明细。避免因为日后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支出无法入账或分类不明确,最后导致很多呆账赖账无法进行处理的现象产生。
(二)解决部门预算改革问题的措施
对解决部门预算改革问题的最主要措施就是需要引起公立医院单位对部门预算编制的重视和对预算改革产生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为部门预算改革助力。应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对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在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结合医院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编制,并且也要做到灵活运用调整预算方案的能力,不断提高预算方案实施的效果,尽量减少超支的情况出现,也不要使资源大量的浪费。应该聘请专业的预算管理人员操作管理,这样才能使得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不断提升。另外,对现有的预算管理人员要定期的组织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能力。也可以利用不同的考核机制促使预算管理人员不断向前努力,进而推动医院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解决会计核算问题的措施
公立医院的会计制度应该与部门预算改革制度相一致,为的就是能让会计核算直接反映部门预算的具体内容。首先,要做到项目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项目管理强调各种技能、知识和工具的综合运用,预算管理则强调将预算这种工具运用到管理的全过程。二者相结合就是将预算管理做为项目管理的工具,更全面的反映单位经营状况,有利于提高政府资金配置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其次,作为公立医院单位的会计核算管理人员,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要及时与上级领导进行汇报,并且给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供领导参考,以便研究出更好的解决方案。要不断加强对部门预算会计核算管理的监督力度和执行力度,对那些专项资金的运用要合理的监管。要避免出现会计核算中出现假账、赖账等情况的发生,对会计人员的人品以及专业素质要进行严格的审查。
综上所述,随着近几年来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热潮涌进,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之间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不断的沟通、协调,使得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之间更加的协调统一,尤其是医院这种特殊的行政事业单位,进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率,避免出现专项资金使用不恰当等情形。在不断完善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管理之时,也推动了医院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洪.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