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营企业的特点范文

民营企业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营企业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营企业的特点

第1篇:民营企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建筑;新生代;农民工;管理

目前,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及上一代农民工的年龄的增长,我国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内部也悄悄发生了变化,内部间新老农民工的新老交替也在不断进行。目前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取代上一代农民工成为建筑企业的中坚力量。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他们对我国建筑业企业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强化对建筑也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一、建筑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点

(一)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具有学历层次较高、工作技能较低的特点

随着我国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普及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建筑企业新生代农民工中绝大多数农民已具有初中文化学历、达到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上一代也有显著提升。因此,相对上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较高的文化程度使他们具有能迅速接受新事物、见识和视野较开阔、更易适应城市生活方式等特点。然而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是刚从学校出来进入城市,不像上一代农民工那样具有比较丰富的农业生产活动等经验,同时由于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还尚未很好地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培训,更没有传统师傅带徒式的技艺传受过程,从而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水平总体相对呈下降趋势。对此不少农民工只能从事普工,而非技术工种的工作,入职还需接受专门培训。

(二)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具有目标追求较高,工作吃苦性较低的特点

目前,建筑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远远没有上一代农民对土地和农村那么具有浓厚和强烈的感情,他们与城市同龄人更接近,非常渴望融入城市生活。他们不仅追求较高的薪酬,同时也对职业发展、体面工作、精神生活及休息权等有更高的追求,赚钱不再是“打工”的唯一目的。此外,新生代农民工中独生子女比例较大,从小生活物质条件相对优越,他们缺乏吃苦的经历,自身也不愿意从事较为艰苦的工作岗位,特别是在工地,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更是非常不适应。因此普遍较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三)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具有维权意识较强,敬业精神弱化的特点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在法律知识、平等观念和维权意识上比一代农民工显著增强,维权方式也发生较大变化,由原来的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此外,在敬业精神上,新生代农民工的敬业精神、职业素养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仍有较大的培养空间。这些往往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比较容易体现出来,比如遇到暴雨及下雪等不利天气,新生代农民工的出勤率则明显降低;每逢抢工期的攻坚时刻,不少新生代农民工都会抱怨,甚至不愿意加班加点工作。在关键时刻甚至会出现有些新生代民工干脆不辞而别,走也不提前通知的现象,比较缺乏责任意识和合同意识。

(四)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具有接纳意识较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特点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尽管作为地道农村人的实质没有改变,但绝大多数已基本脱离农村和农业生产。对于他们而言,当前既不太适应传统农村的生产作业和生活习惯,也不能真正融入他们所向往的城市生活。原因在于当前不少城市的政策和制度原因对农民工还有排斥,不能完全接纳。与此同时,在城市又难以获得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使得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在城乡两端都处于难被接纳的边缘化状态。此外,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于与城里人相比,他们往往也把自己看着城市人,与此同时由于他们从小生活道路相对顺利,遇到的挫折不多,社会阅历尚不丰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当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后,逆反心理和苦闷情绪会变得强烈,导致不少建筑企业新生代农民工普遍缺乏幸福感。

二、发挥新生代农民工工程建设主力军作用的策略

建筑企业新生代农民工是未来建筑行业建设的生力军,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他们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是建筑企业进行安全生产、保持企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建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一)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环境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不完善也是一个事实,当前页不可能一步到位,需有一个改善的过程,作为建筑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的主力军地位及对工程建设的重要性,要设身处地考虑农民工的真实需要,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待遇和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创造条件。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寻求国家有关政策的扶持,特别要把消除农民工进入的各类限制、制定有利于统一城乡劳动力的政策法规及完善欠薪保障及工资支付等制度列为重点工作,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使新生代农民工真正成为企业成员,让他们能安心、放心和舒心工作。

(二)建立规范的新生代农民工队伍

就建筑企业而言,建立一支能听指挥、服从管理,有团队精神并能吃苦耐劳的工作队伍非常重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突出新生代农民工主人公地位的重要体现。对此作为建筑企业:一是对农民工可大力推行劳务管理的“1+X”模式。由企业成立一个自有劳务公司或劳务管理机构,实施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管理,能更好地保障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二是要加强新生代劳务用工管理。坚持按要求执行项目劳务用工管理办法,健全和完善劳务人员准入机制,对在项目现场作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坚持做到上岗前须经过上岗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则必须是百分之百的持证上岗,强化对农民工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视。

(三)建立和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管理制度

建筑企业在考虑新生代农民工自身需求和特点的基础上,应结合面对新形势下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农民工队伍结构和素质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围绕新生代农民工的薪酬保障、培训机构建设、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农民工党员管理、安全生产教育和施工项目生活保障等方面积极制定相关制度,如制定《做好农民工工资发放监督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意见》,以规范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管理,同时尽可能使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得意解决,让他们不带情绪地安心工作。

(四)注重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素质

一是要加大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安全培训力度。新生代农民工绝大多数是刚走出校门的,相关建设工作经验和安全知识比较缺乏,对此,做为建筑企业有条件的可以组建民工技校或独立开班的方式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教育培训,并且在培训时间上应有一定的规定,确保每一个新生代农民工都能接受到教育或培训,并掌握一项专业操作技能,为了激励他们好学上进,对表现较好的农民工或考核成绩优秀的农民工可实行提高技能津贴或薪酬待遇制度,也可以实行“首席工人”、“首席技师”、“职业技能带头人”等制度。以进一步激发他们自身学习的潜力。从而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操作技能相当、道德素养良好、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农民工队伍。二是加强技能等级鉴定和上岗资格培训取证工作。建筑企业可以依托职业技能鉴定所和特种作业教育培训中心,深入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操作培训,除了提高建筑企业新生代农民工专业技能外,还可以调动了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技能、钻研技能、提高技能的积极(下转第117页)(上接第114页)性。三是采取多形式的方式提升技能素质。建筑企业可以经常性地开展技术大赛、岗位竞赛、技术能手评选活动。通过各类比赛和评选活动,既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也激发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进取心和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

(五)注重维权和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

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既是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突出新生代农民工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也是建筑企业建立稳定施工队伍的重要手段。由此对于建筑企业,一是要强化《劳动合同法》的执行力度。建筑企业应大力宣传劳动合同制度,明确要求劳务分包企业必须与新生代农民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及时办理农民工录用备案手续。各企业还应为新生代农民工办理了商业意外伤害险和工伤保险,增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保障力度,解决农民工的部分后顾之忧。建筑企业每年应至少进行一至两次集体合同执行情况检查和集体协商,执行对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合同的履行、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防暑降温措施的落实、工资发放及拖欠等情况实行分级月查、季查、半年查和重点检查的制度。二是建立健全的工资保障机制。高度重视农民工工资发放工作,明确新生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责任主体,实行了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发放董事长、总经理负责制。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明确规定项目部无力支付的必须由分公司负责解决,分公司无力支付的必须由子公司负责解决,子公司无力解决的必须报请集团公司负责解决。与此同时应建立企业内部工资拖欠电话举报制度,要求在项目现场显要位置设立欠薪投诉电话和地址公示牌,畅通了农民工投诉渠道。

(六)注重关爱及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满意度

关爱新生代农民工,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帮助他们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如此更能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热爱企业、努力工作,最终实现企业目标。对此,一是要尽可能改善农民工的生活环境。作为建筑企业尽可能实行宿舍、食堂、浴室、厕所、活动室与项目生产区域同规划同建设同检查,促使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各项生活设施基本实现能按标化建设和标化管理。二是建立生产一线的慰问制度。建筑企业每年可通过发放高温慰问金、举办中秋联欢会、组织开展体检、打亲情电话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全方位的关爱新生代农民工与企业之间的感情,并上升为一项企业制度,来不断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三是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的帮扶帮困制度。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可成立了帮困基金会,将困难新生代农民或其家庭有特殊困难列入主要帮困对象,尽可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韩振方.论新生代民工的特点与作用[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4).

[2]刘军.新生代农民工特征分析[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9).

第2篇:民营企业的特点范文

民营企业档案是指民营企业在筹建、生产、经营管理等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自身以及国家、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档案工作除具有非公共性和封闭性外还有着以下几种鲜明的时代特点:

1、自主性。众所周知,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只能在政府意志下严格按照国家计划从事各项活动,企业自主发展权极为有限,这也决定了企业档案工作自主发展权有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确立的今天,国有企业普遍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企业自主发展权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由于所有权国有,企业仍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计划经济的烙印,企业管理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档案工作也是如此。与国有企业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对自身的资产具有完全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它与政府不存在被领导与领导的关系,它完完全全以市场为导向,走自我约束、自我抉择、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道路。自然,作为企业储备技术、储备文化、内含大量商业密秘和知识产权的企业档案,民营企业对它的自也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企业对自身的档案具有独立支配权,企业档案非依法律不受他人使用和干涉。这意味着企业对档案享有独立占有和独立收益的权力,这两项权力正是企业档案工作自主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其次,民营企业在档案工作上依法享有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变化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档案管理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的权力。

2、效益性。企业是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尤甚。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上更加注重效益性。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竞争经济,从整个经济环境看,市场竞争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管理机制要求。精简机构,精简管理人员,降低管理成本,集中资源、强化发展核心事业是民营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因此,民营企业在内部事务上总是追求以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好的效益。具体到档案的管理上,当企业规模很小,形成的档案材料有限时,企业往往只指定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保管档案;当企业规模很大,或发展时间较长,企业在管理、经营、生产和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很多,且门类复杂,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的工作量很大时,企业才会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项工作。

3、多元性。一是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主体呈多元化。不仅对科技档案,其它如经营销售档案、合同档案、知识产权档案、民主管理档案、企业资产档案以及企业文化档案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二是档案载体呈现多样性,不仅有纸质档案,还有照片、软盘、光盘、录音、录像档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档案也呼之欲出。三是管理模式上的多样性。正如国家档案局长毛福民指出的哪样:“企业档案实行统一管理是企业内的档案工作要统一领导,统一制度,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要统一管理企业的全部档案”。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档案管理模式也是千差万别,哪种整个行业或整个地区的统一领导和统一模式在民营企业中不可能存在。

4、随意性。这是与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自主性相伴生的一种特性。民营企业在对其自身档案具有独立支配权的同时,由于其管理者素质的差异和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的差别,在档案工作上往往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这导致不少问题,例如档案管理人员不专业、经常变动,缺乏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法制观念薄弱,硬件设施不配套等,最终导致民营企业整体档案管理水平低下。

二、如何加强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管

针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这些特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如何加强监管呢?笔者认为,应提高一种意识,抓住两个重点,搞好三项服务,探索社会化协作之路。

(一)提高法制意识。依法监管是加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有效手段,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开展《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的宣传工作,增强民营企业管理者的法制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建立和管好档案的重要意义,认识档案的潜在效益和长远价值,从而自觉做好档案工作,自觉接受监管。二是针对性的制定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实施细则,以便在工作中有所遵循。三是要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实施登记管理,定期进行执法检查,对其建档、保管条件、档案工作人员资质认证、档案出卖与转让、档案销毁等进行全程监督和检查,依法对违反《档案法》的情况进行查处。

(二)抓住两个重点。民营企业规模不一,变动频繁,无主管部门,档案管理相对滞后,给监管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必须坚持抓重点监管。一是抓住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作为监管重点。规模企业毫无疑问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其档案对于国家、社会的价值普遍更大。二是要把重要档案作为监管重点,维护企业利益。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保持竞争力,必须维护自身商业密秘和商业利益。尤其是在加入wto后,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关税壁垒的拆除,企业将面临空前激烈的市场角逐和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这又集中在产品竞争上,因此加快新产品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将是不可缺少的文献。同时,竞争中还经常涉及到知识产权、商标、信誉等无形资产的保护问题,在报章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企业忽视商标、专利保护,商标被人抢注,专利被人侵害,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管理好企业的商标档案、专利权档案、知识产权档案以及关乎企业商业机密的档案,在必要时候能够发挥凭证价值,维护好企业的利益。此外,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往往又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商业纠纷,合同档案和财务档案也就必不可少。

第3篇:民营企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民营企业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5-0117-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管理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不仅改变了企业物流管理方式、企业管理模式,还加快了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使企业能及时地把握市场动向及客户需求,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小型民营企业的数量超过6000万个,小型民营企业创造的产品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超过24.7%。并且,小型民营企业为所在城镇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然而在《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转型与创新的调查与建议》中暴露,我国小型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3.7年。小型民营企业只有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效率,才能发展壮大。

1 小型民营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小型民营企业,指的是规模小、处于起步阶段、由老板亲自管理的私人企业。小型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企业老板文化层次不高的原因,存在盲目跟风、缺乏发展目标、人才任用不明等问题。

1.1 小型民营企业老板文化素质不高

随着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小型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大多数小型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程度不高,目光放的不够长远,对企业的管理不到位,使得企业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破产倒闭。

1.2 小型民营企业人才大量流失

目前,优秀的人才在进行企业选择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自身的成长、发展机会。然而在小型民营企业中,因为企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外加家族式的小型民营企业的权利顶端是不对非家族人员开放的,而且小型民营企业为节约成本很少对员工进行培训。小型民营企业老板为追求利益而忽视了对优秀人才的关心,不能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所以优秀人才在小型民营企业中缺乏发展和成长机会,导致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不利于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

1.3 小型民营企业管理方式落后

大多数小型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的出资人和管理人员没有分离开来,对都是“亲朋好友”的员工管理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方式。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会严重妨碍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亲情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管理人员的决策水平与发展要求的不同,还有企业缺乏完善的用人机制。

2 信息技术的特点

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尤其是对小型民营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方式,信息技术的特点简而言之就是:用简单的操作完成复杂的管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互动性

信息技术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互动性,这与传统的技术有很大的差别。传统技术主要是在信息的传达上,而信息技术则作用于企业员工之间,能促进管理层与员工的交流,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信息技术在营销方面也有突出的作用,通过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交流,达到企业间互通有无、与客户交流产品意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2.2 低成本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使以往复杂的、重复性的工作通过相应的信息系统,如智能办公系统、专家系统等进行管理,只需要简单地在电脑上进行操作,就能使原本复杂、难做的工作快速地完成,有效地加强了企业的管理。节约了人力和财力,减少浪费,大大降低了生产和管理成本。

2.3 超时空性

信息技术具有及时传输的功能,无须企业和客户、企业与员工面对面的交流,就可以对客户和员工进行全面的了解,得到各种反馈信息,也可以全天候的监控、服务,及时得到客户的意见,满足客户要求。信息技术的超时空营销突破了地理限制,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信息技术在小型民营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在小型民营企业的应用主要分为企业战略管理和企业管理方法的应用。

3.1 信息技术在小型民营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

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战略管理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而信息技术则影响到小型民营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和修正。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小型民营企业快速获取信息,以便及时地进行分析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迅速地进行战略转移和调整。比如,小型民营企业可以从政府、客户、金融机构等方面获得信息,运用信息技术对产业环境、可能遇到的问题、盈利水平进行准确的分析,从而调整自身经营战略,及时地将企业资源投入到优势产业。

2)信息技术能帮助小型民营企业老板发现企业内部的问题。一个良好有序的内部管理是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根本。比如,公司的决策层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整合优势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及时调整临时出现的战略偏差。及时对收集到的市场、竞争对手信息进行分析,为小型民营企业老板进行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才能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

3.2 信息技术在小型民营企业管理方法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方法被人们研发出来。比如在企业经营、决策方面的回归分析法、决策树法、时间序列分析法等;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X理论、Y理论;在生产管理方面的计算机智能化控制系统、资源计划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零缺陷管理;在设备管理方面的动态规划、设备更新选择、故障分析法、全员设备管理等,小型民营企业的老板应针对性地选择对企业发展最有效的管理方法,不能过分追求方法的先进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的管理方法才是最适合小型民营企业的管理方法。

4 结束语

小型民营企业管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即以计算机的自动管理为主,发展计算机管理的智能化,能优化小型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提高小型民营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小型民营企业应结合自身优势和不足,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去发展新的管理模式,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冯莉.民营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探索(上半月),2007(02):58.

[2]徐辉.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17):176-177.

[3]王峰永.企业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3(03):213.

第4篇:民营企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生命周期 民营企业 融资模式

一、民营企业融资模式概述

企业的融资有很多种,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债务性融资和权益性融资、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等,本文从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两种模式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模式进行分析。

内源融资(Internal Financing)是指不依赖外部资金,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在自身内部进行的资金融通,它是企业长期融资的重要来源,是企业不断将自己的积累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主要包括业主的投入和企业自身盈余。其中企业增量融资的主要内部来源就是自身盈余。内部融资是企业进行资本纵向积累的一种融资方式,占用它们虽然也会发生资金的使用成本,只是表现为机会成本,但却不需要支付融资费用。

外源融资(External Financing)是指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吸收其他个人或经济主体的闲置资金,来增加本企业所需资金的融资手段。具体包括商业信用、风险投资、银行贷款、股票融资、债券融资、民间金融机构、亲戚朋友借款和包括融资租赁、孵化器融资、信托等在内的其他融资模式。在经济日益货币化、信用化和证券化的进程中,外源融资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它所具有规模性、高效性、灵活性的特征形成了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

两种融资模式具有不同的融资特点,具体比较如表1所示。

二、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研究

自197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拉芮·格雷纳(LarryE.Greiner)在《组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一文中首次提出企业生命周期概念以来,来自生物学、心理动力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领域的学者和企业研究者,对企业生命周期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深入的研究。尼尔森(Nelson)、温特(Winter)、邱吉尔(Churchill)、奎因(Quinn)和艾迪斯(Ichak.Adizes)等大多数管理学家和企业家都认为企业是有生命周期存在的,但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方式却有许多种,而本文将民营企业发展定位为三个时期:初创期,成长期及成熟期。

(一)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研究的目的

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目的就在于试图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民营企业找到能够与其特点相适应、并能不断促进其发展延续的特定组织结构形式,使得民营企业可以从内部管理方面找到一个相对较优的模式来保持自身的发展能力,在每个生命周期阶段内充分发挥特色优势,进而延长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帮助民营企业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民营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

民营企业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其特点都非常鲜明,以下着重分析民营企业的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各自特征如表2所示。

三、基于生命周期的融资模式选择

本文根据民营企业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这三个不同阶段的特点、资金需求、内部管理和融资的难易程度来选择不同的融资模式。基于上述理论的研究分析结果,民营企业不同融资模式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一)初创期融资模式的选择

初创期也叫创业阶段。这一阶段的民营企业主要是一些小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小,相对封闭的企业信息导致大多数市场前景不够明朗,因而盈利能力较弱,此时申请银行贷款相对困难。因此,这个阶段的民营企业大部分采用内源性融资,而企业所需要的内源资金又来自于个人投资、企业的留存收益甚至是风险投资资金。这期间,民营企业的销售收入及相应的现金流比较少,如果过多的借债,沉重的资金周转包袱可能致使企业面临各种风险。不过,在自有资金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求时,商业信用是一种外部融资的有效手段。亲戚朋友借款也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外源性融资方式,由于此种方式不受非对称信息的影响,也不会产生沉重的财务负担,所以,初创期的民营企业可以依靠此种方式筹集外部资金。

(二)成长期融资模式的选择

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融资需求程度的提高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当民营企业发展到成长阶段,市场规模扩大,产品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可,销售额和利润逐渐增加,但同时也会承担由于管理不善使企业走向失败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财务记录和业务记录逐渐增多,企业的财务信息相对于初创期也逐渐透明,抵抗风险的能力有所增加,此时可以采用外源性诸如孵化器融资、风险投资、商业信用、银行贷款资等融资渠道进行资金筹集,这是因为上述几种融资模式不仅可以解决民营企业扩大再生产所需的长期资金,还可以解决民营企业高速成长阶段所需的大量短期资金。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由于非正规融资的活动范围和资金供应存在缺陷,并且非法运行带来相应的法律风险,因此,尽量采用正规融资渠道来实现这一阶段的资本扩张.当然,自有资金的使用在这一阶段也很重要。

(三)成熟期融资模式的选择

进入成熟期的民营企业利润比较稳定,竞争比较激烈,生产经营能力和自身积累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市场占有率有人比较高,民营企业在市场上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企业自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各种管理制度已完善,对外提供信息的水平已经很高,外部融资成为这一时期民营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此时,银行出于融资成本、风险和收益的比较,也愿意向成熟期的民营企业提供贷款,这个阶段的生产经营所需的周转资金便很容易得到解决。同时,部分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比重开始上升,进入资本经营阶段。除此之外,具有中介职能服务、风险担保贷款和机制分析功能的民营孵化器能够变分散为集约,实现资源的有效控制和优化配置。同时,处于防范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各种动因,内部融资又逐渐成为融资排序当中的第一选择,因此企业融资方式又开始趋向于内部融资。

参考文献

[1] 王庆庆. 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资策略[J].消费导刊,2008(20).

[2] 杨思波,钟奎陈.浅析企业生命周期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J].企业家天地:理论界,2007(12).

[3] 冯建民.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融资策略[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2).

第5篇:民营企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民营企业信用保险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已成为重要的生力军。无论在投资、消费、出口、就业等方面,民营经济都有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已经开始告别以往的小打小闹、粗放经营的简陋局面,逐步走上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道路,从而成为全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典范。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及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民营经济体系中一些投机者利用市场机制和法律体系的漏洞和空白,要么搞假冒伪劣蒙骗客户和消费者,要么拖欠和逃避债务坑害商业伙伴和金融机构。另一方面,由于民营企业在起步之初都存在规模小、管理不健全、资金实力弱等特点,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的市场形象较差。所有这些问题必然导致民营企业在信用方面受到市场的质疑。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信用经济,信用对经济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扩大。而信用管理的必要性主要源自违约的风险,即信用管理实际上是一种风险管理。其风险包括两种:一种是由主观违约行为给其他经济行为人导致的风险,即通常所说的诚信问题,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契约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另一种是客观因素导致的风险,即通常所说的狭义的信用问题,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契约双方信息的不完备。对民营企业而言,这两种情形极大地削弱了其在市场中的地位以及市场竞争力,成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所以建立行之有效的民营企业信用保险机制就成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

一、民营企业信用问题的基本特点

由于缺乏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再加上民营企业大多具有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缺乏品牌优势等特点,导致部分民营企业信用的缺失成本较低,而信用缺失问题则已经成为制约民营经济整体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民营企业信用问题主要有以下特点:

1.合同诈骗、拖欠和逃避债务、以次充优是民营企业信用问题的主要表现

原因在于无论是强约束的市场法制还是软约束的商业伦理道德都存在相对缺位的问题,从而使市场中的契约关系得不到足够的尊重。

2.民营企业的信用问题具有地域共性的特点

由于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地理特点、人文习俗、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的信用问题在地域上表现出很大的共性。这些企业通常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经营方向、经营方式和经营手段,从而使部分企业的信用问题所造成的市场影响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和群体效应。对一个地区而言,一旦其企业信用受到群体性的质疑,就必将对本地区形象和经济发展形成巨大的抑制作用。所以所民营企业的信用问题不单单是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更是关系整个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3.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违约行为很难由法律约束来遏制

原因在于:首先法律条文对债权人保护不够;其次是经济案件的审理通常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第三是判决结果的执行软弱无力,“赢了官司赔了钱”的事情随处可见。由于法律约束的效率有限,对民营企业的经济行为的约束只能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毕竟行政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既不应作为第一选择,而且其作用对民营经济也不像对国有经济那么有效。

二、民营企业信用保险机制的设计

既然信用管理是一种风险管理,现有法制和行政手段对民营企业的信用管理又缺乏效率,那么建立完善的市场保险机制就成为最优的选择。欧美国家从20世纪初的大萧条中吸取教训,建立了银行保险体系以规避金融契约的风险,即保障了银行客户的利益,也促进了银行业的稳定和繁荣。同样是规避契约风险,我国现阶段民营企业的契约行为也需要类似的保险机制。

民营企业的信用保险首先要求建立区域性的保险机构,以便实行就近服务和监督。因为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普遍存在小而散的特点,而且在行业上存在区域内的相似性。经营方向往往依托本地的资源条件、经营传统或地理优势表现出很强的集聚效应,从而为保险机构的征信创造了有利条件,有效降低了征信成本。同时大大降低投保人在不对称信息结构中的信息优势,使对主观违约的监督更为便利而得以强化。由于实行承包人的集中监督、专业监督和就近监督,监督成本大为下降,使主观违约者逃避债务和履约责任的企图难以实现。同时保险费率的厘定和抵押条款都可以建立在对各企业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这也有助于降低保险机构自身的风险。

以目前的市场条件而言,信用保险机构宜以政府或具有强大资金实力的国有金融机构为主体投资设立。这主要是要考虑保险机构自身的市场形象和市场地位。因为民营企业的契约行为一经保险机构保险,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就要有承保人首先承担,那么承保人的信用和理赔能力将成为市场各主体考虑的首要问题。

民营企业信用保险的主要业务是对本地区民营企业进行征信和风险评估,并依其对风险的计量厘定投保者各种契约的保险费率以及抵押条款,通过为投保人的履约意愿和能力提供保险收取保费并在投保人违约的情况下进行理赔,无论其违约是主观故意还是客观因素导致的意外变故。

信用保险中各市场主体关系示意图

相对地,民营企业则需根据市场竞争情况和契约对方的要求决定是否接受保险费率和相应的抵押条款申请保险机构提供保险。民营企业的契约通常包括四种类型:供货型契约:投保人的履约责任是按时保质保量地供货。购货型契约:投保人的履约责任为按时支付货款。融资型契约:投保人的履约责任为按时偿还债务。租赁契约:投保人的履约责任为按时支付租金或提供出租标的。租赁契约一般在本地进行,而且标的物通常为不动产,提供保险的意义不大。信用保险主要是针对前三种契约行为,而这三种契约在引入保险环节上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在三者中投保人的履约责任都是按时支付,否则便要由承保人对保险受益人即违约受害方进行理赔补偿,然后再向违约方追偿。民营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向信用保险机构提出申请,信用保险机构依据风险计量结果确定保费和抵押条款并向契约对方出具保单。三者的关系由图表示。

三、信用保险中的风险计量及防范

信用保险中的风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投保人的故意违约,它取决于信用保险机构的监督力度、抵押情况和违约处罚即欺诈成本;第二是客观因素导致的非主观性违约,其中有经营因素和非经营因素,经营因素主要是指由于企业所处行业以及企业自身资金和技术等原因所导致的支付能力的不足,其风险可以通过财务分析来衡量。而非经营因素则主要是无法预测的市场环境和自然不可抗力所导致的企业支付能力的不足,其风险只能通过统计学工具来估计。

首先考虑故意违约导致的风险。设保险标的额度为A;承保人的监督投入为I;主观违约发生的概率为,即监督力度越大,主观违约发生的概率越小;违约发生后的追偿额度为,即监督力度越大,追偿额度也就越大。则保费或抵押额度F1应满足:。

其次考虑由客观因素导致的风险。对于由客观因素导致的风险的计量可以借鉴金融风险管理的Var(Value at Risk)方法。Var方法估计在一定置信度水平下资产组合的最大损失值,属于单侧置信区间估计。而在此我们要估计的则是给定单侧置信区间来确定相应的置信度,即企业的支付能力位于区间(,标的额度)的概率。Var的计算方法很多,有历史模拟法、Delta类模型、Gamma类模型、Monte Carlo模拟法等。现以最简单的历史模拟法为例:取企业过去n+1期的支付能力数据,计算各期的变化量得,其中。令:,

在此,就是由客观因素导致的企业违约的概率的估计值,它既包括企业经营因素导致的风险,也包括非经营因素导致的风险,是对企业总体支付风险的计量。R2为支付能力大幅下降的期望估计值。此时保费和抵押额度F2应满足:。

在此,我们采用了比较粗略的历史模拟方法,所以对经营因素和非经营因素无法予以区分,估计精度不会太理想,更精确的风险计量应该对经营因素进行Delta类模型和Gamma类模型等方法的估计,而对非经营因素则应采用极值理论或事件研究等方法来估计。

综上所述,在同时考虑主观违约风险和客观违约风险的情况下保费和抵押额度应满足:

公式两边的差值即为保险机构的预期收益。

四、信用保险机制运行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信用保险机制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一种新的安排在运行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才能行之有效,真正达到为民营企业保驾护航和服务的目的。

1.要坚持投保自愿的原则

作为一项新的服务体系,信用保险机制必然要有一个适应完善的过程。在此期间,要坚持市场调节的原则,要尊重民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尊重其自愿选者的权利,要加强引导,避免行政命令一刀切的做法,使信用保险机构真正成为民营企业的市场服务机构而不是管理机构。否则,就会加重企业的负担,不但不能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反而有可能成为地方民营企业发展的障碍。

2.要摒弃地方保护主义的错误观念,着眼于地方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

很多地区民营企业的信用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与本地的地方保护主义有关。地方保护主义者再一些经济纠纷的处理中通常会出现偏袒或维护本地企业的倾向,使一些违约甚至欺诈行为得不到公正有效的解决。表面上看这样做是为了本地企业的利益,但实际上是顾小利而忘大义,一旦造成地区性的信用缺失,必将对本地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第6篇:民营企业的特点范文

为贯彻落实##省档案局关于《##省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办法》的意见精神,为更好的发挥档案部门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更好的为民营企业服务,5月13日##区档案局联合区工商联组成调研组,深入民营企业,就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对档案工作有何需求、档案工作如何有效服务于民营企业进行调研。

调研组走访了##矿山机械公司、##省博文物资贸易(集体)公司、##烧鸡厂等民营企业,采取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与企业高层深入探讨、了解情况等多种形式,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就“档案工作如何服务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对档案管理部门有何需求”、“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现状”等主题展开了重点调研。我们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民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滞后,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加强和完善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已成为档案部门乃至全社会共同面临的一项新课题、新任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切实加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才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区民营企业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民营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渐突出,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日益增大,从整体来看,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概括起来存在以下问题:

1、 民营企业档案归档情况不理想。

一是企业缺乏档案意识。##区现有民营企业按照规范标准建立档案的几乎没有,即使建立档案的企业也仅仅是将部分文件材料初步进行收集保管,或把认为重要的档案进行初步整理保管,如财务档案、人事档案等,但管理分散并未进行集中统一的规范化管理:

二是没有档案管理专业人才,档案管理员缺乏档案专业知识,且得不到系统的专业培训与指导,致使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及其工作方法、工作成效难以适应档案管理的要求。一些企业、个人仅凭经验办事,档案管理随心所欲没有章法,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

三是民营企业档案资料面临流失、泄密的严重局面。由于企业法人及其经营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和资金投放在生产经营和产品销售上,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普遍不够重视,忽视了档案管理工作,致使一些档案资料人为遗失或毁坏,或者平时不注意保管、收集,导致档案资料的流失;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相对固定的档案人员,一般都未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客观上造成事无人做、责无人担;日常形成的原始材料大多数留存在各办事人员手中,未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造成了档案材料在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环节上的随意性;企业生产、产品、研发、经营、销售等档案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增加了流失、泄密的危险性。

分析造成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民营企业经营者对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档案部门对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仍置于次要位置。二是企业自身情况的影响。民营企业经营灵活,规模小,流动性大,从业人员成分复杂,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给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三是档案宣传、制度监管不到位。档案部门对民营企业在档案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及时的了解与解决,民营企业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遇到困难不知找谁解决,致使档案部门和民营企业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很难实施有效的互动和联系。

二、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对策

1. 加强法制宣传,推进依法治档。从“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切实为民营企业发展服务”的角度,加大对民营企业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档案部门深化对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努力扩大档案法规宣传覆盖面;增强民营企业管理经营者的档案意识,提高其依法管理、保管档案的水平,引导民营企业高度重视档案工作,使档案工作成为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民营企业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2. 建设工作平台,打牢档案基础。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民营企业要把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企业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投入。在档案人员选配上,尽可能选配文化层次较高、工作责任心强、能胜任档案工作的人员,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要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对各门类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确保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3. 加强自身建设,树立服务意识。开展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既是档案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也是档案工作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具体体现。要站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档案管理部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适

合民营企业特点的规章制度,将本区域的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提出不同的要求。档案部门要加强对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力度,加强监督与指导,积极地为民营企业提供业务咨询、技术指导,主动上门服务,促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健康发展。4.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档案管理员素质。要加强民营企业档案人员培训,针对民营企业特点,制定培训计划,选择培训内容,采取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深入基层现场指导培训等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业务培训工作,逐步提高民营企业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服务和管理本领,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

第7篇:民营企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优化;利益相关者

引言

在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反映过度的媒体联合起来使企业面临一个异常困难的经营与管理局面。一方面,企业必须为股东提供高额回报。另一方面,追求高回报的一些策略有可能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并最终导致民营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群体,如顾客或供应商对企业的极度不满,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害或无法持续经营。因此,平衡利益相关者相互冲突的利益要求是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一项主要管理功能和目标,设计高效的管理模式是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同时,在新经济环境下,我国民营企业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生命周期过短。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沈阳飞龙集团、山东三株集团、珠海巨人集团、广东中山爱多集团、瀛海威集团、德隆集团等最终都变成了流星企业。造成民营企业失败的深层原因之一就是管理能力不强、管理水平不高、管理者的素质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管理模式没有跟着企业环境的发展变化做出及时地调整。因此,民营企业管理模式问题成为广大企业家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1],也是本文的研究内容。

1.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1.1我国民营企业的优势分析

我国加入WTO后,民营企业发展优势不断明显。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具有几大优势,国家将更多鼓励其发展,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具有充分使用各种国内外资源的能力;民营企业在管理上有更多相对自由;民营企业的机制灵活,具有制造成本的相对优势;民营企业家经过多年磨练练出了一副铮铮铁骨,民营企业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竞争的经验;拥有强大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销售方式和服务网络。

1.2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缺陷

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应该说企业已经度过生存期,处于“是非化”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即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型的阶段。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管理模式,以适应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很多民营企业在经历过的创业初期的成功发展之后,没有根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战略,及时调整组织结构以及管理模式,这种不及时调整是造成了民营企业寿命短的主要原因。目前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股权分配不均,员工利益得不到保证很难有主人翁精神。(2)产权股权不合理,决策专断。(3)用人制度,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上倾向“人治”,对个人价值管理不够。(4)企业文化建设不够重视。(5)组织制度缺失,造成效率低下。(6)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7)靠策划起家,缺乏核心竞争力。

2.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优化模型

2.1优化的管理模式模型

管理模式体系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要受到人文环境、行政制度、市场环境的制约。管理随着环境改变而发生变化。所以管理模式涉及理念、文化、行业、组织员工的特征。我们要优化的管理模式,其实就是整合企业的全部资源,使之一体,从而发挥最大的效用,在企业管理博弈中达到平衡[2]。

我们结合其他国家的优秀的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和我们民营企业的特点,提出我们未来的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我国优秀的管理模式要包含:美国民营企业的激励方法和绩效评价方法[3];德国民营企业的过硬的技术和优质的质量;日本企业的团队精神和培训计划;我们民营企业的灵活,以及民营企业家的激情好学的精神和良好的关系网络,再加上适合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这些构成了我们未来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这些有助有我国民营企业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势头。根据分析,构建一个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优化模型(图1)。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各要素优势,我国民营企业将势不可挡。

管理模式是以上要素整合的统一体,他们向链条一样向前互相推动。民营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在融合优秀管理原理、优秀企业文化,再加上企业战略方向和制度的规范,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适合本企业的独特的管理模式。以上因素都会影响模型的运行。这个模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当其内、外部支撑要素进行了很大变化的时候,企业为适应这种变化就要相应的调整其管理模式。

2.2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优化模型理论分析

2.2.1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

我国的民营企业很不够成熟,国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因此,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能使我们的企业发展少走弯路。几种重要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如下:

(1)人的管理放在第一位,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彼得.德鲁克曾说“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4],可见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的核心是人,它把人置于组织中最重要资源的地位。而对企业资源实施管理,进而达成企业目标的过程,均离不开人的参与,人的知识与技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盖普公司通过调查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数据:因员工不敬业给美国带来3000亿美元(占GDP的3.75%)的损失、给日本带来2000亿美元(20万亿日元)的损失、给新加坡带来54亿新元的损失[5]。因此,我国民营企业要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就是以发掘、培养、发展和利用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和过程[6]。

(2)集权与分权相统一,注重员工的权力,采用职工参与。企业不是孤立的,它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更要体现利益相关者的权力,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策略。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企业人性化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它的主体是全体员工。在工作上鼓励全体员工都对工作进行策略思考,视工作质量为己任,形成自下而上的自主工作秩序。

(3)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能否培育团队精神,把企业建成一个战斗力很强的集体,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有系统配套的措施。主要包括必须有明确合理的经营目标,领导者要廉洁自律,起到楷模的作用,同时强化沟通,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4)建立的监事会,重视员工福利。监事会是有管理决策、监控、执行的职能,是协助企业保障利益相关者权利的机构。同时,董事由股东大会聘用,保障公平合理,较少个人集权的可能性。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民营企业建立二元董事会制度,以保障职工参与公司治理。同时要有劳工代表参与公司经营者的评价和报酬确定,重视员工的福利和权力。

(5)组织结构要建立动态的基于团队的矩阵组织结构。这样的结构比较灵活,能充分发挥各种资源去满足整体企业和具体项目的具体要求,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小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要。

(6)利用激励手段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未来的管理模式就是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权利,注重对人性特质的再培育、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人性的积极作用,剔除人性的消极作用,建立充分体现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各种企业制度。

2.2.2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精髓,包含塑造企业形象、培育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发展战略等内容,它既无形,却又实实在在地反映在企业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企业文化不是随企业诞生而来的,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逐渐培育和塑造起来的。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培养和塑造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以适应其发展需要:培养员工的积极人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注重诚信。

2.2.3企业战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战略选择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能否实现高效经营的目标,关键就在于对经营战略的选择,如果经营战略选择失误,那么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就必然会满盘皆输。所以,一个企业如果不能从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将不仅难以取得成功,而且容易陷入困境。

2.2.4严格的制度规范

企业在最初进行企业管理的阶段,不妨从业务模式、管理架构、经营团队的业务流程等方面严格按照国际上惯用的标准和要求做一个持续的改进,先从制度上将其固化给自己的企业,让企业能够有一个模版,先建立一个良好的根基,然后再从中寻求发展和更进一层的突破;在这个过程中由点及面地拓展开来。

2.3建立民营企业管理模式支持系统

管理模式的适合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管理模式,以适应不同时期企业的发展需要,但同时,管理模式是企业的软因素,它的作用发挥需要有催化剂,即企业的硬件——核心竞争力,如产品、技术、服务等因素的参与才能发挥作用。新晨

2.3.1外部支持系统

实践证明中国能够做大或做大以后的民营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一般都比较紧密。企业外部支持系统,包括企业外部的法律环境、市场竞争。政治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具有直接性、难预测性和不可控制等特点,这些因素常常制约、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尤其是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我们应该出台一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民营企业的发展。例如可以提出对合理的产权保护制度;企业相关人员的保护政策,如加强对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权利的保护;同时可以强制要求企业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2.3.2内部支持系统

企业的核心优势:技术、产品或服务是使企业在残酷的竞争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的前提;完善的产权制度建立开放合理的产权制度,是民营企业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而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进一步保证企业委托-关系的和谐发展,同时要建立适合企业的先进的决策系统和共享系统,形成适合企业发展的动态渐变式组织结构,具有人性化绩效考评系统,与此同时,对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晓晶,民营经济与中国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生产力研究,2004(08):24-27.

[2]刘和平,企业管理模式理论及中国企业管理模式方向分析.企业活力,2003(1):146-148.

[3]龙夫,美国企业成功的6大主题.管理咨询,2006,1:1-3.

[4]孙健,海尔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3:21.

第8篇:民营企业的特点范文

受到经融危机的影响,各中小型的民营企业都受到发展阻碍,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民营企业的贷款问题。本文主要探讨浙江地区的民营企业贷款的现状、贷款难的原因、解决贷款难的措施以及银行利率市场化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关键词】

浙江;民营企业;贷款

浙江省是一个民营企业发展非常好的省份,民营企业的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据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浙江省的外贸出口总值达到了3094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了22%,其中民营企业所占的比重就超过了60%,这样过半的比重更进一步确立了民营企业在浙江省的外贸出口中的主力军地位。直至今日,浙江省的民营企业还是发展很好,但是民营企业的贷款方面却还存在一些问题。

1 浙江民营企业贷款的现状

浙江省的民营企业数量众多,对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关统计显示,到2008年末,浙江省的民营企业所占比重就已经达到80%。但是由于经融危机的影响,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了融资困难的制约,而影响融资困难的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就是贷款问题。据调查显示,2011年浙江省大型企业的利息支出同比增长只有8%,但是民营企业的利息支出却同比增长了45.5%。这样的巨大反差导致很多民营企业都融资困难,都面临着贷款难、利率高的问题。

2 浙江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原因

2.1 就民营企业内部而言

(1)民营企业贷款的最大特点就是频率高,数量小,这样的特点就导致民营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就远远高于大型企业的贷款,而且民营企业也缺乏可以有效担保的物件,所以导致民营企业贷款难。据调查,浙江省每年有将近60%的民营企业因为没有有效的担保物而被银行否决贷款,而大型企业就更不会贷款给民营企业了。

(2)民营企业自身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也较差、信用担保体系不够完善、融资方式也较为单一等,据统计,浙江省的民营企业的注册资本超过500万元的还不到20%,再加上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也较低,所以贷款困难。

(3)民营企业由于缺乏资金,所以投资的项目也不大,发展前景缺乏吸引力。浙江省的民营企业大多都是以加工业为主,技术含量较低,产业的前景发展也不可观。加之部分经营决策者缺乏明确的发展计划,盲目的采取措施,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进而导致贷款的资金被消弱,贷款也就困难了。

2.2 就商业银行体制而言

(1)目前民营企业还是受到严重的“歧视”,很多银行因不愿意承担额外的风险,所以不愿贷款给民营企业,更有国有银行觉得贷款给民营企业就降低“身价”,所以民营企业贷款难。

(2)贷款的担保条件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显得过高,加之贷款的成本也居高不下,有时担保费用高达企业资产的10%甚至以上,这样高额的贷款成本很多民营企业是承担不起的,所以导致贷款困难。

2.3 就我国的市场结构与金融体制而言

2.3.1 缺少与民营企业发展相符的中小金融机构

据统计,目前浙江省已经有一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但是这些机构还不够完善,缺乏管理、防风险制度不完善、经营体制混乱等,阻碍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减小了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2.3.2 我国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

浙江省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最为活跃的省份,但是与之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却发展缓慢。主要是我国首先考虑到的是大型企业的发展和稳定,而对企业的融资安排也是先满足大型企业,这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是有阻碍作用的。

2.3.3 民营企业的融资服务渠道尚未健全

我国资本市场不管是从上市公司的选择还是股票的发行额度上来说,都有一个很多民营企业都无法达到的高度要求,再加之国家的相关政策导向,都阻碍的民营企业的发展。政府也没有针对民营企业数量多的实际而开辟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同风险度的融资股票交易市场,如债券的发行等,所以民营企业的贷款难,融资难。

3 缓解浙江民营企业贷款难的措施

3.1 积极创新和拓展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

如加强对民营企业融资机构的评估机构培养、相关辅助担保等;完善股市的相关机制,让民营企业有进入公众股市的机会;鼓励民营企业多进行产权、兼并、收购等交易,将企业的运作与资金的运作有效地结合起来,降低各方面的成本支出。

3.2 增强各商业银行的业务功能

对银行的贷款制度进行改革,并制定出适合民营企业贷款的规章制度,降低贷款成本,简化贷款程序等。还可以加强民营企业与信用担保、金融中介机构等的信息共享与合作,强化民营企业的监督管理制度;鼓励民营企业开办保理业务等,加强服务种类的创新;通过法律手段保障民营企业的贷款额度等。

3.3 加强政治的建设和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政策帮助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建立机构专门负责民营企业的商业管理、信息服务等的援助工作;通过各种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还可以建立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风险管理体系用以规范信用的保障制度。

4 银行利率市场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4.1 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融资市场环境

从客观上说,一方面,政府要保证利率化市场的成功就必然会提升利率化市场所需的制度环境、金融市场环境、法律环境等;另一方面,利率化市场本身就需要一个市场主体,而民营企业有潜力成为金融和经济市场的主题,必然会成为银行和政府的考察对象。从主观上说,利率化市场必然会形成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而民营企业是急需资金的群体,所以必然会在同行之间展开竞争,竞争的结果不是同行都赢得了资金和市场,提高了民营企业的整体质量,就是胜出的企业获得了资金和市场,提高了自身的发展,但是不管结果是什么,都会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所以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4.2 为民营企业受商业银行的贷款成为可能

利率化市场的形成使商业银行获得了对存贷款利率的决定权。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决定存贷款的利率问题,在实际的经营中就可以对利率的变动做出准确的估计,这样也就可以对风险度不同、经营行业不同的投资等准确的确定其价格,这对民营企业而言也就有了从商业银行贷款的机会。

5 总结

浙江省的民营企业虽然发展最为活跃,但是目前存在贷款难的问题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只有彻底解决贷款难的问题才能促进浙江省民营企业的更好发展。而彻底解决好贷款问题是需要浙江政府、银行、民营企业共同努力的,只有“齐心”才能创造浙江民营企业更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高海亲.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05(6)

第9篇:民营企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财务危机预警; 财务预警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从复苏、发展、繁荣,逐渐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民营企业主要是由改革开放后成立的民营企业或近年来完成改制的中小集体(或国有)企业所组成。由于民营企业存在创建时间不长、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风险管理经验不足等特点,导致其生存状况极端恶化。本文选取温州民营企业作为样本,研究其财务预警中存在的问题,是因为温州是民营企业最为活跃的地方。通过探究温州构建民营企业财务预警的动态管控框架,对于促进我国民营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财务预警文献综述

(一)国外财务预警文献综述

在西方,有关企业财务预警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2年,Fitzpatrick以19个企业为样本,通过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分为非破产组和破产组两组,由此建立单变量模型开创了财务预警研究的先河。结果发现判别能力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1968年爱德华・奥尔曼、1972年迪肯等建立了多元线性判定模型来研究企业的财务预警问题;1991年Tam利用ANN模型进行财务预警研究。这些模型的建立为企业建立合理的财务预警模型具有借鉴意义,对提高企业财务预警的精确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国内财务预警文献综述

在借鉴国外学者有关企业预警研究的基础上,我国诸多的学者也对民营企业的财务危机进行了研究。2001年,孟雪梅、贾春华提出了中小企业危机管理系统的建立;2005年,杜兰英、余道先依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了有效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2006年,刘青、王春瑞着重于AHP-模糊综合方法的研究,并利用这一方法建立中小企业风险预警模型;2007年,王爱华、颜彦针对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预警措施。

国内外有关企业财务危机及预警体系的研究,对于改善当前的民营企业财务状况,构建适于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预警体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当前有关财务预警的研究尚未考虑到民营企业在经营与管理中所存在的非财务性因素,以致于预警模型样本的干扰因素过多。

二、温州民营企业财务预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在2008年,温州有2%的民营企业倒闭,而由于财务危机陷入停产的民营企业则占到了当地民营企业的10%。企业出现破产或陷入经营困境,一方面是由于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温州民营企业自身在财务预警方面存在的缺陷。

(一)缺乏严格的财务预警制度,对财务风险识别不足

民营企业自身所存在的最典型特征就是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方式。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家族式管理模式具有管理成本低的特点,但是这一管理模式各项管理、规定都与管理层的主观意愿联系较大。各项管理均不按照制度所规定的内容执行,就会导致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而在温州现有的民营企业大都缺乏对风险的预判、识别、预警以及有效的应对措施,因而在筹集资金、运用资金和分配资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运营风险和资金分配风险。

(二)民营企业财务预警方法陈旧、单一

现阶段财务预警方法主要分为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的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注重从财务风险演变的不同阶段来分析,依据风险存在的潜伏期、表现期、恶化期、发作期等不同阶段,通过分析其存在的征兆及缺点,采取解决的方式与方法;定量分析则注重运用各种模型,探究财务风险。目前温州民营企业用的最多的是单因数财务预警模型对企业的财务进行预警。而在现实生活中,财务预警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仅需要对以往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而且还应对企业未来的财务情况作出预测,结合非财务指标,使其财务预警方法更加丰富,从而更加全面地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运营状态。

(三)财务预警措施的时效性不强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动,处于市场环境中的企业的财务情况会不断地变动,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预警模型随着这些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温州民营企业中,某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了构建财务预警体系对于防范及控制财务危机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自身人力、技术及资金等方面的缺乏,导致财务预警体系在使用和维护中得不到有效而及时的维护和更新,以致于预警信号准确性不高、时效性差,并未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民营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动态管控框架的构建

当前,有关财务预警模型主要存在单变量预警模型、多变量模型、Z分模型、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和BP模型五种。其中BP模型具有随着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的优点,促使企业财务危机动态预警成为可能。

(一)选择民营企业财务预警指标的原则

1.可操作性。对财务预警体系模型指标的选择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易于操作和实施,构建简便,能够适应民营企业管理者及企业各层次人员对本企业的自身管理和控制需要。

2.灵敏性。民营企业要在市场中获得发展的一席之地,必须发挥自身灵巧、快捷的特点。作为预警企业发展风险的财务预警体系,自身也必须具有灵敏性的特点,和企业运营过程相适应,实现对企业的动态监控及有效管控。

3.成本效益原则。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有限、业务活动简单以及规模较小等特点,因此,在构建企业的财务预警框架时,应依据自身的实际状况,依据成本效益原则选取简便、实用且有效的财务预警体系。

(二)依据企业发展实际选取财务危机预警指标

依据上述三点关于选取财务危机预警指标的原则,本文主要从民营企业自身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和财务结构四方面确定适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财务预警指标。偿债能力:选取流动比率、已获利息的倍数和流动资产周转率、速动比率为指标;盈利能力:选取销售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利润率为指标;资产营运能力:选取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为指标;财务结构:选取权益比率为指标。

(三)预警指标权重及综合预警指数的计算

在企业管理中,每个企业所面临的情况不同,因而企业应依据自身的实际,选取合理有效的财务预警系数。依据预警指标类型的不同,有关综合预警系数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计算的具体步骤为:

1.收集预警指标某时期的观测数据值。

2.确定每一指标的不容许值和满意值。许多综合评价问题中,理论上没有明确的满意值和不允许值,实际操作时一般有如下的变通处理:以历史上的最优值来替代。

3.计算每一指标的功效系数。

4.将每一指标的功效系数进行加权平均求出综合预警指数K。

依据所求得的综合功效系数的数值大小,可以确定民营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所处的区间(如表1所示)。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该表并不适合于所有的企业。在进行财务危机预警区间的划分时,还是应基于企业发展实际,在表1的基础上作适当的调整。

四、结论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替代。本文以温州民营企业为例,借鉴国内外在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上形成的经验,构建了民营企业财务预警动态管控框架体系,为民营企业改进经营决策和纠正错误的经营方向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康晓春.关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探讨[J].冶金财会,2006(11).

[2] 才元,粟聪,何平.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与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12).

[3] 张威.企业财务预警模型的分析与比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3).

[4] 李俊秀.财务风险管理的危机预警系统[J].科技与创业,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