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行业主要法律法规范文

医药行业主要法律法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行业主要法律法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药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第1篇:医药行业主要法律法规范文

关键词:医药;制造;金融支持

一、医药制造金融支持空间演变

由于我国地域广泛,且不同地区经济状况不同,所以其对于医药制造金融支持也存在差异,所以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当前我国不同地区的医药制造业的金融现状:

(一)区域性金融支持特点凸显。

众所周知,医药制造业投入高,但回报也高,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产业正向园区、经济发达地区聚集,结合全球医药产业布局可以看出,其分布地区科技、经济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金融支持的力度,我国目前医药制作多处于沿海地区,其运输方便,经济发达且相关的医药制造研究沟通频繁,而中心部地区的城市医药制造业便相对落后,金融支持力度不高。

(二)地区医药制造金融特点鲜明。

首先是上海、北京地区,其是当前我国医药制造与国际金融机构最多的城市,其金融产业对于医药制造的投资、营销手段豆浆成为我国医药制造行业的榜样。分别来讲,北京地区科研院较多,人才资源丰富,金融支持一般在于人才培养方面,而上海与国际交流较多,产业环境先进,金融支持主要为技术投资,产品交流。其次是我国中部地区医药产业情况,当前我国内陆医药企业多以中小型规模为主,其配套金融体制不完全,产业链条不完整,所以一般是针对其技术支撑、生产装备方面的投资。以山东医药产业为例,其主要以基因工程药物、发酵工程药物、生化药物等为重点,截止二零一零年,其医药制造产值也达到两千亿,预计今年能够达到两千九百亿。2016年,在国家大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前提下,医药制造产业的金融投资已经成为众多银行的一项重要投资战略,一方面医药制造产业的发展及产业转移能够带来巨大利益。另外一方面,面对以后医药行业政策发展的趋势来看,医药制造的金融投资是实现银行与医药产业共赢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根据上面的不同地区医药制造金融空间分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应对:

(1)选择背景雄厚地区的企业作为投资目标,一方面要重视医药制造的实力、国内市场地位;另一方面,良好的公众性也是作为投资考虑的重要因素。医药制作水平同样也是投资考虑的因素,应该把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新药开发成功率高等因素作为技术参考条件来对待,通过行业知识的积累加以判别,对于产品没有竞争力、创新力度不高的医药产品应该取消或降低其金融投资支持。

(2)灵活运用不同地区的医药行业金融服务工具,建立生物医药制造行业专业化营销服务体系,从而达到积极使用流动资金贷款的目的,同时对于贸易融资品种也应该灵活使用,掌握医药制造企业的主要环节,通过融资等活动积极扩大结算和综合收益。

(3)对于医药制药的子行业,如中药饮片、医疗信息系统等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通过金融创新为制药行业提供金融服务,积极发展与国内外医疗信息系统的交流。另外,当今是信息时代,网络也是可以利用的一点,通过网上银行等新型模式扩大医药行业的消费类别,让其发展具有更多样的金融模式。

二、医药制造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

(一)资金短缺问题。

综合我国医药产业的资金供应和需求情况,可以发现我国当前的医药企业主要面临着制造资金不足的问题,其主要分为开发性资金、发展资金和流动资金。面对医药制造,设备改造升级尤为重要,资金短缺不仅制约医药企业做大做强,更重要的为影响整体人民群众的就医水平。除此之外,当前医药制造企业还需要进行内部企业结构调整,实现医药制造的升级换代,而流动资金的不足,导致医药制造企业的长期健康运营成为问题,从长远上看,是无法使医药制造产业同世界先进的技术相结合的。所以说资金短缺问题成为了制约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医药市场发展滞后。

我国直接接触融资金融的医药制造企业多部分处于发育不足阶段,很多医药制造企业只是获得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中期票据和私募债的资格,这样对于医药制造企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是极为有限。

(三)政府金融制度力度不够。

医药制造行业同其他行业不同,其关系到民生问题,所以具有其特殊的市场地位,所以需要得到更多的政府财政支持,我国一些经济不发达省份,其经济基础薄弱,政府对于医药制造企业财政支持力度不够,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四)银行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由于医药制造业高风险、高技术要求、高回报等特点,当前我国银行对于医药制造业的贷款注意点多集中在其安全性与企业偿还能力,所以对其投资十分小心。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点是在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贷款中银行多处于劣势,只有收集更多的相关医药知识,才能做出贷款的决定;另一点就是医药制造企业为了能够得到贷款,往往夸大其职责能力,使得双方信息不对等,致使银行对医药制造企业不信任,甚至出现了拒绝向医药制造企业进行贷款的举动。

(五)金融融资结构单一。

当前我国医药制造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多数只是采取政府拨款、商业贷款和期权融资等方式,造成发展速度缓慢,所以应该加大融资结构体系,考虑其他融资渠道,是金融对于医药制造企业的支持方式多样化起来。

三、医药制造发展的金融支持措施

(一)金融支持的外部措施。

(1)发挥政府的指导职能。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通过相应的货币政策,发挥投资引导作用,对当前发展较好的医药企业进行重点支持,从而引导金融资源进入医药行业。因为政府的指导能够把控金融投资的整体方向,不会造成金融重复投资。正如上面提到,我国地区金融环境存在问题,政府制定政策之前应该进行地区金融调查,在合理的地区采取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措施,通过税收调整、财政划拨、基金建设等方式强化政府对医药制造业的政策性支持,从而达到社会闲散资本集中向医药制造业汇聚的目的,最终把医药制造业推向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其次,改善投资环境,我们可以以沿海地区医药制造业为例子,近年来,沿海地区经济模式多以旅游业为主,金融资源多在房地产行业,医药制造业所占比例甚小,所以说投资环境的改变迫在眉睫。对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应该加强医药产业基础建设,发挥有特色的原料药、通过加强区域内医药企业与外界机构的合作交流,争取新药生产基地;另一方面,畅通本地资金进驻渠道,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为金融投资的金融提供一个安全、简便的审批程序。最后,完善与金融投资相匹配的法律法规及监督机制。对于医药制造企业,要修善公司融资政策,使之更加实用;同时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公司融资方法,去粗取精,我今后医药制造业融资更加科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推行有效的政策制度,对全面建设优良的市场融资环境是具有无可代替的作用。

(2)畅通医药制造业融资渠道。

首先,传统的医药制造业融资渠道应该进行改变,一方面是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对企业的创新技术、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改善;另一方面,发展专项资金,例如设置医药创新基金等,鼓励企业进行创新研究,同样的资本市场融资、银行信用贷款也是并不可少,不仅可以加强医药制造企业同其他产业进行交流,建立一个协调的沟通平台;也可以争取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对整个医药制造业的贷款规模。其次,积极开发新的金融渠道,高新技术银行的建立,将贷款对象转变为了高新技术企业,为技术引进、技术研究、新药物的研发与推广提供了融资服务等资金支持。同时,项目融资也是可以帮助医药企业把已建立的项目经营权在一定的经营期内移交给私人、机构投资者,从而获得资金来进行医药制造的新建、二次开发工作。通过这样新的金融渠道能够推动银行机构扩大对医药制造业的融资业务,降低医药制造业融资成本。

(3)健全本地金融市场。

首先,对我国证券机构进行重点支持,发挥本地医药制造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意识。繁荣债券市场,发展本地区医药制造企业市场服务机构,为医药制造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行为树立良好的经济基础。其次,商业银行对于医药制造业的贷款服务应该逐步完善。一方面要对知识产权重视起来,使得制造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能够入股,从而得到上级银行的金融支持,在风险把握得当的前提下增加信贷授信范围,扩大信贷投放实力,为医药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发展提供更多贷款品种和金融服务。所以说,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是构建医药制造企业信息专有平台,发扬银行信息网络优势,促进商业银行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条件。最后,规范金融秩序,完善控制体系。如上文所说,医药制造业具有高风险的特点,根据其这一特点,应该设置相应的风险控制系统,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从而使得金融投资更加安全,使得商业银行在金融环境中能够全方位地为医药制造业进行信贷服务。

(二)金融支持的内部措施。

(1)优化医药产业结构,使得医药制造形成品牌化,鼓励医药企业培育自有品牌,政府应该多办法促进性政策,使得医药制造发展走高端路线。另外引导医药制造形成产业聚集,形成规模效应,这样不仅能够使得金融支持政策能够更快、更有效的落实下去,同业也能提高整个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推动医药制造行业发优良发展。

(2)发展生态药业,促进内部金融投资的多样化,当前社会是生态同经济相结合的社会,发展高效、低耗、零污染的医药制造产业是对我国医药发展的最新要求。所以说要从根本上塑造正确的发展思想,把产品创新同自然保护相结合,提供优良、安全、绿色的医药产品,使得医药制造也绿色发展同金融支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四、结语

本文通过以医药制造业金融资金地区分部为切入点,讨论其特点以及存在问题,从而引发自我国当前医药制造业金融支持所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医药制造业存在问题集中在产业融资困难、金融支持路径单一,加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却别较大,从而造成了银行对于医药制造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到位等现状。对于上述问题,本作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提出以政府指导为主,相关政策为辅,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相结合等方法,健全医药制造业融资市场,形成对医药制造的强有力应对措施。综上所述,医药制造业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应该加以重视,加强金融支持,使医药制造业成为我国医药核心产业。

参考文献:

[1]张永庆,刘清华,徐炎.中国医药制造业研发效率及影响因素[J].中国科技论坛.2011(01)

[2]梁谋,卞鹰.中国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的实证分析和控制措施[J].企业活力.2010(05)

第2篇:医药行业主要法律法规范文

关键词:执业药师考试;药剂学;药学;教学改革

执业药师,英文译为:Licensed Pharinacis,是指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在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中执业盼药学技术人员 [1]。执业药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人才流动和择优聘用人才,也有利于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同时对高校的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

执业药师资格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考试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可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药品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执业药师考试设《药学(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药学(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药事管理与法规》、《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中药学)》4个科目。对大纲分析我们可以明确看出: 执业药师要求的是对医药行业的整体规划和管理,从职业资格到法律法规,从技术设计到质量控制,要求对医药行业有一个全局的掌握和控制。

1执业药师考试与药剂学

"药剂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基础课程。在本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是随着现代制剂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实践对药物制剂的需求的不断变化,这门课程也面临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深入改革[3]。

药剂学为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4]。"药剂学"在执业药师考试中,主要体现在两部分内容之中。首先在《药学专业知识(二)》部分包含如下9个方面内容: ①药剂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②常用剂型的特点、处方设计与制备、质量要求与检查;③常用辅料的分类及常用品种的性质、特点与应用; ④新剂型的特点和应用;⑤制剂新技术的特点和应用;⑥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措施;⑦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主要内容;⑧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⑨生物技术药物制剂[5]。此外,《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科目中,药剂学也是重点考察内容之一。

2执业药师考试对药剂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在药学专业教学中,"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考试大纲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的药剂学部分基本一致。作为一个国家对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指导性文件,大纲所列出的药剂学的知识体系和重点应当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的。

2.1突出对药物制剂全局的掌握 "药剂学"研究的内容是针对不同剂型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进行系统性研究的综合学科。通过对大纲的分析,能够看出执业药师应当着重具备的是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并能够解决生产和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环节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特别加强这种能力。不仅让学生具备掌握各种剂型的概念、特点、基本原理、制备方法、常用辅料等,还要让学生对药剂学的处方设计、制剂技术等更多的实践。

2.2增加了现代新技术和新剂型的应用 在药物制剂生产的技术方面,如微孔虑膜在注射液滤过操作中的使用,终端滤器在输液中的应用以及远红外钱灭菌干燥机对注射剂玻璃容器的处理等等。对注射液的澄明度检查仪方面有光电自动灯检机、库尔特计数器、激光灯检机、微粒分析仪及国产QX-3-1 型细胞计数器等,均已开始使用[6]。

其次在新剂型的研究方面,近年来着重研控制释放的种种剂型以达到缓释、恒释的目的,或探索靶向输送的各种剂型以及使药物引向病变部位达到较高的浓度,避免或减少药物对正常器官和组织的毒副作用。前者如缓释性眼用膜剂、经皮给药系统(TTS)、子宫内给药器及渗透泵控释片等;后者主要用于抗癌的各种新剂型如静脉乳、脂质体、磁性微球等[7~9]。这一技术目前也广泛地应用到了各个医药企业和科研院所。从执业药师考试大纲可以看出这两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在"药剂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善过程中,应当适当的增加此类新技术和新应用。

2.3 重视规范在药物制剂中的地位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是制药行业赖以进行生产和质量控制的重要的行业标准,从大纲的要求和样题来看,无不体现了按照规范的要求实施制剂过程这一根本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2004 年7 月1 日前所有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的生产必须符合药品GMP 要求并取得认证证书。药品GMP 强制实施后,我国的制药行业进入"后GMP时代"。我国制药行业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0]。在"药剂学"的教学中,规范的内容和教材的内容组织框架其实是一致的。规范的掌握实际是理论知识掌握后的一个体现。规范集中体现了理论和实际工作的联系。

2.4对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贯穿其中 "药剂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个剂型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合理使用这五个方面.在传统剂型中主要是以个剂型的工艺流程为主线介绍该制剂的全部内容[11]。例如注射剂可通过如下模式把相关内容贯穿起来(见图1)。对相关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和深入的掌握是对药学专业的学生的基本的要求。同时,这一基础的形成是通过不同的专业课程综合培养而成的。

2.5 处方分析的考试模式值得借鉴 处方分析是执业药师考试科目之一。该题型通过提供一个处方实例,要求进行找错改错、分析以及补充内容等工作。这类题型的特点非常灵活,实践性很强,又可以联合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对比,更可以同时考察考生对总体和细节的把握。教师结合具体的处方实例,以处方分析的形式让学生深入掌握,并引导学生体会理解理论与实践如何联系,这种互动必定非常生动、非常深刻,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以处方分析作为考试的模式,能够更加灵活,更加科学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

3结论

作为医药行业的职业认证考试,执业药师考试大纲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制药行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和评价标准。这对我们从事药学专业教学提供了一个参考,可以在进行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调整时,为达到掌握现代制药技术,适应现代制药工程项目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谢博生.关于完善执业药师制度、降低药品安全风险的冷思考 [J].中国执业药师,2012,9(8):28-30.

[2] 宋佳玉 ,张清伟,任亮.浅析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对药理学课程标准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69-70.

[3] 罗垄, 彭买姣,严建业等. 新形势下的药剂学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药学教育, 2012,28(4):44-47.

[4] 崔福德.药剂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5]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

[6] 杜景伟.现代药剂学的发展及我国药剂学的发展状况[J]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3(4):47-48.

[7] 于春玲. 当代药剂学的发展[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2: 5334-5335.

[8] 周厚贤. 药剂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方向[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36):63-64.

[9] 黄晓奇, 李国庆. 药剂学新技术及其在改善药物功效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12,19(35):23-24.

第3篇:医药行业主要法律法规范文

面对病人,即为“临床”

要说临床类医学专业,首先要说说什么是临床。

从医学科学的角度上讲,“临床”是与“基础”相对的。如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部与基础部。所谓基础即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统称。解剖、生理、生化、微生物、寄生虫、免疫、病理、 药理等即为基础课程;临床医学则直接面对疾病、病人,是对病人直接实施治疗的科学。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属于临床医学。

从医院内部分工来说,则分为临床、医技、行政、工勤等部门。临床科室是医院的主体,它直接担负着对病人的收治、诊断、治疗等任务;临床人员包括直接参与治疗、护理病人的医生、护士;医技科室即过去所说的“非临床”科室,它也有医生和护士,但是不直接参与对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只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服务;还有行政、工勤也为病人服务,但是这种服务是间接的,是从行政管理、物资供应、生活保证等方面提供的,这个专业在下文会有提及。

理科知识是难点,内、外、妇、儿是“一家”

从2007年开始,重庆医科大学开始将医学类专业向文科生开放,涉及领域有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儿科医学方向)、临床医学(老年医学方向)、临床医学(心理卫生方向),但基本上都只在临床医学五年制的形式中招取。

临床医学不同于中医的阴阳调和之理,它会涉及许多生物化学类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这也是大家需要做好心理准备的地方。作为文科生,在高中阶段没有系统地进行理科思维训练和知识积累,所以在这部分课程中或许有些吃力。

或许你有疑问,我学了临床医学,究竟是侧重于哪一方面的呢?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其实在大学本科阶段并不细分,都要学习,还有神经病学、眼科、耳鼻喉科和口腔科学等都是大四开设的临床课程,但重中之重是内、外、妇、儿这四门,如果你想要考取研究生,则学好内科学尤其重要。

医学学五年,从大四开始学校会定期安排学生到学校的附属医院学习,而大五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实习。都说医生越老越吃香,其实就是因为经验。人体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奥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解谜,所以从医时间越长,积累的临床经验越丰富,揭开的秘密就越多,那么医术当然也会随之提升,所以在医院,退休返聘的情况十分常见,医生这行可以说是只要你愿意干,就真正能干一辈子的职业。

靠勤奋不如有技巧,有技巧更要有医德

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让你准确地判断病情、预估风险、选择术式和处理方法,但是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医技才是根本。尤其当你是一名外科医生,你需要对切(剪)开、缝合、结扎、止血等基本操作手法操作灵活,所以技巧需要反复练习。外科医生依靠手持器械治疗,就要学会让刀代替你去感觉,要把眼睛“长”在刀尖上,才能恰到好处地切剪缝扎。

当然,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是医德。所谓医者父母心,我们要对病人的疾苦感同身受,才能做一个对得起这份职业荣誉的医者。

护士≠护工,护理是实用的学科!

首先要声明,护士并非保姆,在医院中,其也有自己的技术职务。护理人员职位分为初级的护士、护师,中级的主管护师,高级的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等。不同职位的职能范围不同,别以为护士是要照看病人的饮食起居,琐碎繁杂,其实那是护工的工作,护理岗位的工作内容远比照看病人要复杂。如护士要帮病人打针注射,就要掌握良好的注射技巧。有时病人在打针后留下淤血,这有可能是护士打针时不小心刺破了皮下的毛细血管,使血在皮下渗漏造成的淤青。护士还要指导病人服药,以及在手术过程中协助医生等。

护士的职能广泛而工作内容复杂,这也决定了护理专业并不好学。医学的基础课中,解剖、生理、生化、病理以及药理都是重点和难点。或许你想问为什么护士也需要学解剖?那是因为解剖课是每个医学学生的必经难关,只有观摩或亲自解剖过尸体,才能直观地了解人体结构,理解病体与健康人体的区别。当然,想要做护士的女同学不要太过紧张,医学院可供解剖的尸体并没有那么充裕,通常情况下学校会安排护理学学生在临床专业的同学解剖时进行观摩,或是只让护理系学生解剖动物尸体。

护理工作的繁杂还在于细致入微。要学会填写各式各样的表单、护理病历,为住院患者急救护理、输血与输液等,还要根据病人一些症状来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不得不说护理这门课程,非常实用,即使自己家人生病,也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真正的“欲要医人,必先医己”呢。

同时,护理工作是一项需要与人交流接触的职业,或许你很惊讶,但是护士的确要学礼仪课!从待人接物到走姿站姿,甚至仪容仪表,白衣天使真不是这么好当的。护士应该如何推药车都需要经过训练,让药车平稳而直线地行走也是我们的练习目标哦!还有如何建立良好的患护关系,让激动的患者冷静,让消沉的患者积极都有窍门。如你对他微笑,拍拍他的肩膀,握握他的手,都是一种心理和肢体上的安慰,这些细节虽简单却也让人深感护理工作的不易。

护理学如今已经不再是女生的专利。幼师界出现了男幼师,并且十分吃香、供不应求,这说明职业的性别宽容度在扩大,社会也将对男护士摘下“有色眼镜”。从2008年开始,北大医学部、武汉大学、长沙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校都对护理学专业实施男女兼招。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国外较先进的医疗机构都在逐渐形成这样的理念,即护理人员才是医院的管理者,安排管理各种事物以及负责整个医院的正常运转。当然国内高级护理人员还达不到直接晋升医院管理级的程度,但趋势已经在国际形成,国内护理人员的地位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有大幅度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也将提升至本科、硕士甚至博士。

医药界的“非医”专业

以上介绍了许多与从医密切相关的专业,但还有一些与医药十分密切,却不是“当医生”的专业,你了解吗?

公共事业管理(医院管理)

主要课程:管理学基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学、领导科学、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统计学、卫生信息管理学、医院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卫生法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等。

就业方向:在医疗、教育、科研、卫生行政等部门从事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就业主要分布在各级医药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公共卫生部门、卫生事业单位及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也可继续攻读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小编点评:从课程上来看,其管理类课程与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等专业有重叠,本科毕业后能领到管理学学位,所以这些专业的就业方向存在一些共性,即使未能到医院或医疗机构等相关领域就业,也能够在普通的设有行政管理岗位的单位工作。特色是更了解医院的经营管理模式,普通的行政管理类课程在专业性很强的医疗机构则会感到有点难以应付。

市场营销(医药市场营销)

主要课程:药品流通概论、场营销学、临床医学概论、药理学、药剂学、药事管理学、营销策划、国际贸易实务、财务管理学等。

就业方向:大型药厂、医药公司、连锁大药房、药店、医院、卫生行政部门等。

小编点评:医药行业是生命科学的一部分,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国家对此逐渐实行行业准入制,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该专业的就业竞争力。如今我国大约有35万家医疗单位,6700多家制药厂(集团),6000多家医药批发公司,还有上万家连锁药房,可见市场广阔。随着国家医药行业准入制度的规范化和不断完善,医药界对高技能医药营销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将越来越大,医药市场营销行业前景看好。

法学(医药卫生)

主要课程(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除常规法学课程外,特设卫生法学、医事法学、卫生法律实务、中医学基础概论、现代医学基础概论、临床医学概论等与医疗领域法律法规相关的课程。

第4篇:医药行业主要法律法规范文

制定《办法》的背景

在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各环节中,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需要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经营企业需要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运输企业也需要取得相应的资质许可,而对于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企业,在以前一直没有专门的许可制度。

近年来,化工企业在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过程中造成的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2006年8月7日,天津市津南区鑫达工业园区宜坤化工公司发生反应釜重大爆炸事故,死亡10人,近200m2厂房被毁。2011年1月6日,安徽省宿州市皖北药业有限公司实验车间发生三光气泄漏事故,造成75名职工住院接受治疗和观察,其中使用呼吸机进行治疗的重症病人17人(包括危重病人5人、特危重病人1 人),死亡1人。这些事故的发生说明,需要加强对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管,需要把涉及使用重点品种的化工企业纳入安全许可范围。

2011年3月2日,国务院颁布了新修订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规定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并且使用量达到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应当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并对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安全条件提出了要求。为贯彻落实相关法规的新要求,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制定了《办法》。

《办法》的主要内容

《办法》分7章,共49条。包括总则、申请安全使用许可证的条件、安全使用许可证的申请、安全使用许可证的颁发、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办法》在《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下,参照《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针对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化工企业的实际特点,明确了《办法》的适用范围及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准入门槛,从申请条件、颁证程序、延期和变更手续、法律责任等各个环节,规范了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的颁发管理,并且明确了各级安全监管部门、企业和安全评价机构等相关各方的责任。

明确了适用范围

根据《条例》第三章第二十九条“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并且使用量达到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的规定,《办法》的适用范围确定为:列入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适用行业目录、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并且达到危险化学品使用量的数量标准的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使用危险化学品作为燃料的企业不适用本办法。

其中,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适用行业目录,是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依据《条例》和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公布的,需要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的化工企业类别。2013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将依据GB/T 4754 -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参照我国传统化工行业的分类,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3个典型的制造业(大类)化工行业中,剔除部分化工工艺简单、所用危险化学品量较少的小类行业,并予以公告。

危险化学品使用量的数量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会同国务院公安部门、农业主管部门依据《条例》进行公布,拟将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作为使用许可品种。使用量的数量标准,拟以企业危险化学品10天设计用量是否达到重大危险源临界量作为依据。

明确了安全使用许可证颁发管理工作的原则

根据《条例》“申请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的化工企业,应当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的规定,《办法》确定,安全使用许可证的颁发管理工作实行企业申请、市级发证、属地监管的原则。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安全使用许可证的审批、颁发和管理,不得再委托其他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实施。

严格规范了申请安全使用许可证的条件

《办法》有关申请安全使用许可证条件的规定有12条,参照了《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对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准入条件的有关规定,吸收了“两重点一重大”的有关要求(即: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颁布的《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规范了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的准入门槛,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选址布局、规划的要求。《办法》要求企业总体布局符合《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标准规范的要求,石油化工企业还应当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同时,新建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当地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的规划和布局。

二是设计、工艺和安全设施的要求。《办法》要求,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需经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设计、制造和施工建设;涉及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的装置,由具备石油化工医药行业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

三是制度和人员要求。为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办法》规定,企业应当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保证每位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与职务、岗位相匹配。《办法》还对企业制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进行了细化,要求企业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轮流现场带班制度、变更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等19项主要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明确了安全使用许可证的申请和发证程序

根据《条例》“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进行审查,自收到证明材料之日起45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颁发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不予批准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的规定,《办法》对企业申请安全使用许可证提交材料,如:申请安全使用许可证的文件及申请书、安全生产责任制文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清单等11项材料明确作出规定,并对发证机关具体颁证程序、变更手续、延期手续及证书载明事项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办法》第二十五条对企业安全使用许可证的变更作了特别规定。企业进行安全使用许可证变更的条件,一是增加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品种,且达到危险化学品使用量的数量标准规定的情况;二是涉及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范围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情况;三是改变工艺技术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

明确了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细则

《办法》规定,“发证机关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照本办法和有关行政许可的法律法规规定,颁发安全使用许可证”。同时,办法还明确了安全使用许可证的撤销、注销情况,并要求“发证机关应当将其颁发安全使用许可证的情况,及时向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通报。”

根据《条例》要求,《办法》强调了对企业违规擅自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处罚。企业未取得安全使用许可证,擅自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且达到危险化学品使用量的数量标准规定的,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限期改正,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顿。同时,《办法》还规定,安全使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后未办理延期手续,仍然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伪造、变造或者出租、出借、转让安全使用许可证等情况下,对企业的处罚及对承担安全评价、检测、检验的机构违规操作的处罚。

第5篇:医药行业主要法律法规范文

一、非洲医药市场概述

(一)市场概况

非洲是地球上最贫困的地方,它拥有世界13%的人口,却只占世界GDP的3%。由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还很落后,人均药品消费水平较低,如尼日尔、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等国居民人均消费药品还不足1美元,许多患者得不到药物的治疗。WHO在2009年发表的最新一期《非洲区域卫生报告》称,每年在全球范围发生的大约3亿疟疾病例中90%以上来自非洲,其中 5岁以下的儿童占20%,疟疾每年给非洲带来的GDP的损失超过120亿美元。另一个重大疾病艾滋病,在非洲患者总人数超过2200万,占全球患者的三分之二。而且血吸虫病、肺结核、霍乱等传染病在非洲也居高不下,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死亡。非洲市场对医药产品有巨大的需求。

然而非洲本土医药工业基础相对薄弱,除了南非、埃及、阿尔及利亚、肯尼亚等国的制药水平相对较高之外,其他非洲国家生产的药品主要是一些常用的抗生素和解热镇痛等普药,或是完全依赖于进口,远不能满足本地区的需求。以安格拉为例,作为非洲石油储量的第二大国的安哥拉,2008年的人均GDP达到3738美元,远高于我国2008年人均2460美元的水平,但是安哥拉全国竟然没有一家制药厂,所有药品全部从国外进口。

(二)非洲药品市场份额

据WHO统计,2009年非洲药品市场的销售额约为60亿美元,其中85%是进口药品。这些进口药品主要来自于欧美国家、日本、印度以及中国、约旦等国家。由于非洲长期受殖民统治的影响,非洲大陆国家还是倾向于选择西方发达国家的药品。目前在非洲销售的医药制品主要来自于3个途径:

1.发达国家的大型医药企业。在长期的殖民统治期间,欧美等国的产品较早的进入到非洲市场,而且一些世界著名的制药公司如辉瑞、雅培、诺华、罗氏、葛兰素史克等在非洲设有自己的商、制药厂。这些制药巨头们凭借专利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享有较高的利润并牢牢占据了药品的高端市场,且各自有自己的优势产品和优势市场。例如在多哥,法国药就占有绝对优势。

2.发展中国家的医药企业。近年来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制药水平的提高,一些来自于印度、巴西、中国等制药企业也积极将药品销往非洲或在非洲投资生产,像印度南新和阮氏为代表的印度国际化制药企业及中国的中国医药集团、华立集团等企业。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药品凭借着良好的价格优势、稳定的质量,以较强的竞争力占据了非洲各国的中低端市场。由于印度医药企业进入的时间较早且技术略领先于中国,因此所占的份额也远大于中国医药企业。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制药企业的进入,这一市场竞争正在加剧。

3.非洲本土医药制造企业。非洲境内的制药企业主要由跨国公司的独资或合资企业(约占1/4),国营企业(约占1/4 )、私营企业(约占1/2)构成。由于各国的制药水平发展不一致,药企的数量也相差较大,有的国家有几十到几百家药厂,而有的国家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制药工业。非洲本土医药制造企业主要生产自用产品,集中在普药上,如阿莫西林、扑热息痛等,而且绝大多数原料需要进口。据粗略统计,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医药企业在整个非洲的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在70%左右、发展中国家企业占20%左右、非洲本土企业占10%左右。

二、我国医药企业投资非洲所面临的问题

(一)中非医药贸易投资概况

根据医保商会的统计,中非医药贸易额近5年获得了30%左右的年增长率,即使在金融危机重创全球经济的2009年,中非医药贸易额依然达到了 11.93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非洲医药产品出口量为204.94万吨,出口额为11.54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了5.96%。出口产品中,西药类和医疗器械占比近97%。西药类出口产品以原料药为主,制剂出口日益增大,抗生素和抗感染类占主导,生化药也增长迅速。南非、埃及、尼日利亚是中国对非出口的前三大市场。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药行业中一些发展好、实力强、经济效益好、长期从事经营出口业务的企业开始试探性地在非洲进行投资。先后有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在苏丹喀土穆设立工厂,生产青蒿素产品;山东新华制药集团选择在非洲投资建厂进行化学药品生产;华立医药集团在非洲生产和经营抗疟疾药等。目前,国内其他的大型药厂像哈药集团、石家庄制药集团,浙江亚太制药等都正在或打算投资非洲,许多中小医药企业也尝试性的在非洲设立销售点来销售来自于中国的药品。目前我国已先后在南非、马里、科特迪瓦、肯尼亚、埃及、苏丹、尼日利亚等国建成一定规模的药厂,明显改变了当地缺医少药的状况。但相对于贸易而言,我国医药企业对非洲的投资还处在起步阶段。

(二)投资非洲多所面临的问题

1. 语言不通,习惯迥异。医药企业投资非洲首先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语言问题。非洲各国语言环境复杂,8亿多人口有1400多种语言。各国通行的官方语言有英语、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当地本土语言等。目前非洲54个国家中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有19个,占整个非洲国家的35 %左右。这对于外语教育以英语为主的我国来说在目标市场的选择上受到的局限比较大。非洲与我国远隔重洋,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与我国相差甚远。单就药品而言,药品的剂型、规格、颜色、包装如果不符合非洲民众的使用习惯的话,都不会得到认可。

2. 进入市场难度大,审批手续复杂。 尽管非洲经济落后,但是由于长期受欧洲的殖民统治,许多国家沿袭了欧洲国家的质量体制, 对于药品的生产和销售有严格的规定。目前非洲有9个国家在药品注册之前要求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GMP认证,同时要求企业提供详尽的全英文注册材料。例如肯尼亚对在该国进行销售的每一种药品要求一一进行注册,审查合格才发批文,产品才允许销售。其他一些非洲国家也都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进行GMP认证。目前,我国的中小型制药企业很难进入要求较为严格的北非和南非市场。

3. 单一市场容量较小。尽管非洲作为整体来说市场较大,但单个国家相应的对药品的消费能力有限。目前非洲共有54个国家,半数以上的国家人口在1000万以下。如果盲目进入的话,可能出现花费巨额资金建厂之后又出现开工不足的问题。

4.基础设施较差,投资成本高。非洲国家普遍比较落后,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工业化程度低,投资建厂随时会遇到许多诸如水、电、设备和材料等条件不配套的问题。曾经有一家烟台企业在安哥拉建库时所需的水泥、沙子、建材、发电机全部从国内海运,这加大了企业的投资成本。

5. 投资风险较大。 非洲一些国家政治经济不稳定,政权更迭比较频繁,可能是这一届政府制定的政策刚推行几年就被下一届政府给了。另外还存在有法不依、腐败现象严重等问题。企业经常会受到消费者协会、技术协会等不同组织的检查,要支付各种罚款。有些非洲国家外债负担沉重,资金严重短缺,因而外汇管制较严。在国家遇到外汇短缺时会采取紧急措施,限制外汇流出。如自2009年5月份开始,由于安哥拉外汇短缺,政府严格限制外汇的流出,使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变得十分不确定。

6.经营管理困难。中非文化差异巨大,工作的思路和效率也有很大差异,这使得企业一些在国内成熟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无法照常实施。因为文化差异,很多非洲人赚够了钱就会辞职不干,把钱花光了才会回来重新找工作,使得企业花大力气培训的员工的流动性太大,增加了企业经营的困难。另外,在非洲药品的销售渠道、销售方式与国内大不相同,企业要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适应和开拓产品市场。

7. 人力资源匮乏。非洲各国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当地员工的素质欠佳,许多医药企业不得不从国内派员来进行生产和管理。但在国人的印象中,非洲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地方,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不得不增加薪水以吸引人才,另外从国内派员,员工在当地的吃穿住行企业都要负担,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三、我国医药企业投资非洲策略建议

第一,加强对当地文化风俗的了解。在非洲投资必须要能够透彻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适应当地的生活,融入当地社会。因此,企业在这方面应进行必要准备,争取使所有进入的人员对当地的风俗习惯都有所了解,以避免各种纠纷的产生。

第二,加强前期准备,做好市场调研。非洲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医药企业在作出投资决策之前需要对东道国的投资环境、相关政策法规、市场情况、市场容量等方面进行系统详尽地分析调查,然后根据调研情况谨慎投资,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各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例如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在西非市场上十分畅销的抗疟药品在东非高原国家如肯尼亚等国的需求量就较小。另外,针对非洲市场容量小的问题,应重点调查非洲的共同市场如东非五国,南非共同市场,在这些共同市场中一国注册,多国有效,这样可以减少进入市场的成本,因此加大对非洲共同市场国家的调研力度势在必行。

第三,提高产品质量,争取进合国采购目录。目前,外国药品进入非洲市场大致有三个主要渠道:一是国际组织采购。由联合国基金、国际红十字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通过一些基金免费向非洲困难地区提供药品,免费药品主要是针对艾滋病、疟疾、结核、禽流感四类疾病的。二是国际组织将一部分全球资金和募集款分给非洲各国家,非洲国家公立医院实行政府采购。目前,国际组织采购参照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每年的各类疾病推荐用药以及推荐供应商采购目录。三是私营市场,包括药店、药房、私立医院、诊所。在不同的国家,各渠道占有的份额不尽相同。例如在南非药品零售店销售量最大,占南非药品市场的48%,在尼日利亚,政府采购所占比率达50%以上,在安哥拉由政府采购和国际组织采购的药品占70%以上。因此,我国企业必须要提高产品质量,加强GMP认证,争取进入推荐用药行列,取得供应商资格,获得国际组织的大额订单。并且由此来增加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增加在私营市场上所占的份额。

第四,企业自强自律,承担社会责任。我国自60年代起就对非洲国家进行医疗援助,因此在非洲国家享有很好的声誉。但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医药企业进入非洲从事药品生产和分销行业,出现部分企业以次充好的现象,或是忽视当地法规,引起环境问题、劳工权利等问题,影响了自身信誉和国家声誉。这方面要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不要重蹈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遭受排斥的覆辙。在此,华立药业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他们在保证产品领先、质量过硬的基础上,注重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社会习俗,雇佣当地员工实施企业本土化,并通过设立医学奖学金等方式积极服务当地社会,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在非洲也占据领先地位。

第五,加强人才培训,实施人才当地化策略。医药企业在非洲投资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懂经营、会管理、通外语并且具有开创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应加快培养和选拔此类人才。企业可与相关高校联手,实施人才定制方案,提前做好人力资源的储备。另外,非洲本土也有一批受欧洲殖民影响而成长起来的医药人才,他们接受过很好的培训,了解非洲市场,懂得如何跟当地医生打交道,甚至有医药企业的运营和管理经验。因此加强当地人才的使用,对在非洲投资的医药企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非洲的医药市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只有充分了解当地市场,积极进行有效的投资,才会在非洲市场获得巨大收益。

参考文献:

[1]陈牧. 医药产业投资非洲[J],上海经济,2009(08):54-55.

[2]沈枫,张明丽.中国医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特点分析[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9(07):22.

[3]朴英姬.中国对非洲投资的国别、路径和策略选择[J],西亚非洲,2009(07):55.

第6篇:医药行业主要法律法规范文

关键词:跨国公司;并购;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恢复性复苏。各国政府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调整了对外投资政策,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制造业回归,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战略等,这促使企业跨国并购交易活动呈现活跃趋势。跨国公司在此背景下也要调整其并购战略。因此,分析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探讨其并购特征,指出其并购过程中的问题,对我国有效地利用外资、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

1. 全球跨国并购的发展现状。联合国贸发组织和商务部贸易研究院的《2016世界投资报告》指出,2015年全球跨国并购金额从2014年的4 320亿美元增至7 210亿美元。从数据来看,发达经济体的跨境并购有了较大增长,致使2015年FDI流向发达经济体的数额从2014年的5 220亿美元增长至了9 620亿美元。

第一,跨国并购活动恢复活跃。跨国并购活动经过两年连续下跌后,于2014年出现反弹,2015年达7 210亿美元,以净价值计比上年增长了28%。驱动这种交易的重要因素一是由于跨国公司着眼于寻求新的增长点,二是跨国公司出于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的考虑来降低成本。大型跨国并购交易是跨国交易活动价值增加的一个关键要素。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4年,多国企业收购价值大于10亿美元的数量飙升至223个,而2013年只有168个。同时,多国企业也有过几次大的撤资,相当于收购总价值的一半。

第二,从行业领域看,跨境制造业并购创新高,引致FDI增长较快(见图1)。2015年跨境并购制造业金额创下历史新高,达到3 880亿美元,超过了此前最高的2007年记录。这就使得制造业在2015年跨境并购的占比达到了50%以上。需要指出的事,从全球层面来看,采掘工业FDI的减少对FDI的总额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服务业投资主导的长期趋势持续增强(见图1)。由于服务业占全球附加值的70%,因此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的比例有可能会进一步上升。

2.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现状。跨国公司于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90年代初期,跨国公司在内的外资企业开始大量涌入。21世纪初期至金融危机之前,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并购也呈上升趋势。金融危机之后,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并购状况如下:

第一,外商投资增长势头良好。总体来看,中国吸引外资额持续稳定增加。2014年,中国吸引外商投资额为1 285亿美元,比2013年的1 239亿美元增长4%,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FDI目的地,在国际投资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

第二,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活跃。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15年外商跨国公司以并购的方式在华投资的企业数目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均有增长迅速。其中:并购设立的企业数量为1 466家,增长14.4%;并购实际到资的外资金额是177.7亿美元,增长了137.1%;跨国并购在实际使用外资中所占的比重由2014年的占6.3%上升到2015年的占14.1%,增大幅度较大。

2016年前两个月,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交易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1 41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跨国并购金额占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重由2015年同期的24.6%上升到28.1%。这表明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十分活跃。从并购行业来看,第三产业的比重保持稳步上升,并购趋势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二、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特征

各国政府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调整了对外投资政策,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制造业回归,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战略等,这促使跨国企业并购交易活动呈现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第一,并购发起者主要源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跨境并购活动中的跨国公司母国或地区主要是美、日、欧,亚洲的日本和新加坡对华并购也有增长。随着中国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发达国家的对华投资及并购力度不断加大,上海和香港正逐渐成为更多跨国公司的总部所在地。与此同时,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增强了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

第二,并购方式以协议收购为主。总的来看,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方式有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协议收购、二级市场收购(含产权交易所)、吸收合并、要约收购、增资、取得公众公司发行的新股、间接收购、资产置换、继承,但以协议收购为主。在2015年,入境并购数量共86个,交易规模为664.40亿元,其中:协议收购63个,金额457.04亿元;增资11个,金额73.70亿元;二级市场收购6个,金额103.09亿元;发行股份购买资产3个,金额10.09亿元;要约收购、间接收购、继承各1个,金额合计20.48亿元。2011年~2015年期间,从数量来看,在wind资讯的371个入境并购样本中,采用协议收购方式的有294个,占79.2%。排在其后的依次为增资和要约收购,分别为26个和22个。从金额来看,371家入境并购企业的并购总金额为4 298.35亿元,其中采用协议收购方式入境并购金额达到2 966.11亿元。

第三,并购行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业转移。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行业主要集中于服务业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业。在2011年~2015年期间,入境并购涉及的行业主要有电信服务、信息技术、可选消费、公用事业、材料、日常消费、医疗保健、金融、工业和能源。从并购数量来看,金融行业入境并购数量最多,为3 386个,其次为工业行业,为3 293个,之后依次为信息技术、可选消费和材料行业,分别为2 418个、2 104个和1 935个。从并购金额来看,金融行业入境并购规模最大,为34 512.41亿元,其次为工业行业,为19 445.29亿元,之后依次为材料、信息技术和可选消费行业,分别为14 026.98亿元、12 396.96亿元和12 066.03亿元。

第四,并购地域集中于华北和华东地区。总体上看,2011年~2015年跨国公司在华并购金额呈现下降趋势。根据wind资讯报告,2011年,跨国公司在华并购金额为263.923 8亿元;2012年出现大幅度下滑至0.61亿元,2013年和2014年有缓慢恢复,分别为34.354 1亿元、55.783 4亿元。但是,2015年又下降至0.473 3亿元。从区域分布来看,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主要分布在华东和华北地区,其中华北地区2011年~2015年并购金额254.342 2亿元,居各区域首位;其次是华东地区为85.744 1亿元。这表明,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着眼点仍然在中国基础设施良好、市场潜力大、劳动力素质高,以及运输条件便利、已经具备相当竞争优势的地区。尽管跨国公司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南地区的并购有所增加,但总体来看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仍呈现“东重西轻”的格局。

总之,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主要源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以美、日、欧的跨国公司为主;在华并购方式以协议收购为主;并购行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业;并购地域主要集中于华北和华东地区。

三、 后金融危机时期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存在的问题

1. 从跨国公司本身来看。

第一,并购战略缺失。企业要用并购方式进行业务扩张,没有很好的并购战略,很容易导致并购失败。比如,庞大集团与萨博的并购由于没有很好并购战略而以失败告终。

第二,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与东道国的本土情况不相符。很多跨国公司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进程中通常存有战略惯性思维,其产品、服务、商业模式无法与中国本土进行精准匹配,进而忽视了中国快速变化的市场状况,也缺乏对中国的市场和客户的深度了解。另外,中国实力强大的民营企业的崛起,也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展开了竞争。它们相对更加熟悉本土市场的消费文化,能够采取低成本策略生产替代性产品,更为关注分销策略,无论是其研发的新型产品,还是独特化的营销模式都能够对激活本土消费者需求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第三,忽视中国中西部市场。与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相比,中西部地区在土地、劳动力成本等基本要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再加上当前国家的东北老工业的升级改造政策,使这些地区的市场拥有巨大的利润潜力。而许多跨国公司忽视了这些市场,或者有的已经意识到,但是还没有施以良好的操作。

第四,跨国公司高层管理人才缺乏。跨国公司的总部与其分支机构之间通常难以形成有效沟通,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得跨国公司交易成本有所增加且运营效率有所降低。因此,随着中国区域高管人员的频繁调整,跨国公司总部并不能准确了解中国市场的发展以及公司战略的实施情况,从而诱发了跨国公司的战略定位不当。据经济学人调查显示,为尽可能熟悉中国市场运营情况,降低战略决策的风险,约40%的大型跨国公司都倾向于向中国地区派驻非常高级别的高管。

2. 从东道国来讲。

第一,我国产业发展风险随着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扩大而呈加剧态势。由于跨国公司并购的对象主要是我国重要产业的龙头企业,而且并购的条件日益苛刻。如家电行业外商控股的合资企业约占75%,双方各控制50%股份的占10%;合资企业几乎控制了医药行业,其外商注册资本比例多为70%以上。这增加了产业发展的风险,不利于我国产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第二,从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虽然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有利于我国产业的发展壮大,但是这些大多属于非尖端技术甚至是落后技术。一些跨国公司还在成功并购中国企业取得第一大股东身份后,为了强化其技术垄断优势,将企业原有的技术研发部门予以取缔,而改由其母公司直接提供技术,使我国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我国的本土企业和品牌在并购中逐渐消失。参与在华并购的跨国公司与国内本土企业相比,享有许多优惠政策,再加上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导致许多本土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逐渐缩小,品牌资源逐渐消失。如欧莱雅集团收购我国护肤品品牌小护士后,在对其旗下品牌进行整合时,使小护士品牌退出中国,这样小护士品牌随之消失。

3. 从母国来看。后金融危机时期,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使全球资本流向有了新的调整。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和MIT的调查结果,跨国公司受母国相关政策,以及东道国劳动力成本、生产质量、营商环境、消费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正将业务从中国撤回母国。这导致了多国的跨国公司出现较大规模的减资或撤离中国,涉及制造业和服务业在金融危机后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均有所下降。如,美国的微软、优衣库,日本的西铁城、松下,德国的Bilstein等公司以及大量海外人才也陆续回流本土。

四、 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策略

第一,优化外资结构,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据世界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应在利用外资方面通过差异化政策实施引导,重点鼓励外资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调整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应该审时度势,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资源特别是外商投资来带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第二,完善法律和法规等各类制度性建设,确保投资环境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制定适合跨国并购趋势、符合我国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增强我国吸收外资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完善跨国并购的中介服务体系,减少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中的摩擦,降低交易成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三,加强对外资并购的引导与监管,使其成为我国吸引外资新的增长点。监管主要应从关联交易的审计、信息披露机制、不正当交易等方面入手,约束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可能产生的垄断行为和其他负面行为,引导外资并购的健康发展。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要加强防范跨国公司的非法撤资行为。

第四,通过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增强中国品牌的美誉度。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向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中国品牌升级,“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提升了我国企业的品牌自信和软实力。然而。所有的品牌都是和自己的创新能力、产品的适应能力、服务的能力相联系的。企业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与要求,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加快转型升级,切实提高创新发展成效和企业发展实力及核心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有效形式,提高自身的创新发展能力。

第五,培育中国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考虑到我国当前资源与能源的约束,应当积极引导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盘活供给存量,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引入国际领先的管理经验,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现代公司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战略,鼓励企业通过并购整合战略联盟等方式,参与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在竞争与合作中形成和壮大中国自己的大型跨国公司。

参考文献:

[1] “促进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政策”课题组.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投资:意义、趋势及应对战略[J].管理世界,2001,(3).

[2] 陈佳贵,黄群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并购[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16).

[3] 陈佳贵等.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新动向[J].经济管理,2001,(2).

[4] 范黎波,王肃,张菲菲.跨国公司在华战略演进分析――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和摩托罗拉实践[J]. 财经问题研究,2010,(4).

[5] 刘春宏.美国跨国公司并购行为的变迁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与管理,2006,(9).

[6] 王国栋,陈丽珍.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国际贸易问题,2005,(9).

[7] 王宇露.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战略解析及其风险防范[J].学术交流,2007,(5).

第7篇:医药行业主要法律法规范文

工程项目作为集经济、技术、管理、组织各方面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它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加之我国建筑企业风险意识淡薄,因此有必要对工程项目加强风险管理。良好的风险管理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它有助于企业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及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该文运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分析建筑企业从事工程总承包项目的现状与风险,以作者所在公司为例,对该公司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体系进行设计和研究,从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1 工程风险概述

1.1 工程风险的定义

风险的概念与人类的历史一样长久,而为风险做出理论上的定义却仅有百年历史。美国学者海恩斯(Haynes)在其1895年所著的《Risk as Economic Factor》一书中最早提出了风险的概念。写到“风险一词在经济学中和学术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失和损失的可能性。某种行为能否产生有害的后果应以其不确定性而定,如果某种行为具有不确定时,其行为就反映了风险的负担”。海恩斯的定义反映了风险的两个基本特性―― “损失”,即负面性和可能性(不确定性)。上百年来众多学者、诸多标准试图给风险一个定义,但基本上都逃不出这两个特性的框架。[1]因此,简而言之,该文认为风险的定义就是不确定性对目标的负面影响。而工程项目的风险即是指所有影响工程项目目标实现的不确定负面因素的集合,包含从项目立项到项目建成的全过程。该文探讨的是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即围绕工程项目的风险所展开。

1.2 工程项目风险的种类

(1)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指工程项目所在地政治背景与变化稳定与否,也即指权力机关效率和权力机构的作用是否良好。是则对工程项目产生有利影响,否则带来或加大工程项目风险,而这种风险是企业所无法左右的。

(2)经济风险。经济风险是指在经济领域中各种导致企业的经营遭受厄运的风险。有些经济风险是社会性的,对各个行业都有影响,比如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汇率波动等;有些经济风险的影响范围限于建筑行业内的企业,如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量的变化、房地产市场的销售行情、建材和人工费的涨落;还有一些经济风险是随着工程承包活动而产生的,它仅仅影响到具体施工企业,比如业主的履约能力和支付能力等。在建筑工程中业主所承担的经济风险主要还是信贷、财税政策和资金来源变化以及投产后市场需求产出数量和价格的不确定性等,因投资膨胀及投资偿还状况的变化而引起的财务、经济评价的风险。[2]

(3)合同风险。项目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合同条款应本着公平、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等原则,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有缺陷的合同和过意或过失的文书漏洞,[3]合同条款不对等,某些条款显失公平,明显偏向一方;合同翻译风险,工程项目中有很多专业词汇导致国际工程翻译时容易词不达意或有偏差,这些都可能带来风险产生,从而使企业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而本文认为这种风险对企业来说是完全可控的。

(4)技术风险。工程项目上的技术问题是关键,而项目进行过程中技术条件的不确定性则有可能会导致风险。诸如:地质勘探资料反映解释不全面、业主新增大量变更且未在最佳变更期内发生;设备材料在质量和供货时间上产生纰漏等等。

(5)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供应商和分包商的履约能力、信誉等级、产品的研发、及市场竞争等方面。①劳动力的价格水平及供应情况;②项目所需的设备和建筑材料的价格水平及供应情况;③市场对项目需求情况,购买力,现有和潜在的市场,市场容量等;④城市物价指数和建设水平;⑤当地建筑市场情况;⑥项目来源的稳定性;⑦国家招投标外部环境;⑧中国房地产市场法律法规政策的调整。

1.3 上海市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风险分析

1.3.1公司概述

(1)简介。

上海市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机电院)创建于1953年,是上海电气(香港上市公司 HK2727)的全资子公司。机电院经建设部核准具有机械、建筑、轻工、化工医药行业的甲级设计资质、工程总承包、监理、工程造价咨询等甲级资质,以及诸多专项资质。其综合实力长期位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综合实力百强之列。机电院主要业务为汽车、机械、建筑、轻工、医药、电子、建材等行业的工程业务。经营范围主要有:工程设计、工程监理、项目管理、工程总承包、工程审图、生产线及非标设备设计、环境及投资技术经济评价、环保评估及设计。目前机电院拥有员工600余名,其中80%为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国家级设计大师3名,教授级高工49名,高级工程师200余名,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一级注册结构师80余名、造价工程师18名、注册监理工程师25名等。技术实力雄厚,具有高品质的综合设计和承包管理能力。

(2)主要业务情况。

机电院成立迄今,完成的国内外工程设计总量已达到5000余项。20世纪80年代以来机电院在汽车、机电、建筑、信息电子、家电、浮法玻璃、复印机、摩托车、医疗器械等领域承担了大量外资、合资、国有企业的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施工监理等业务。在汽车行业,承担了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及上海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齿轮厂、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公司等汽车整车厂及零部件厂的工程设计,为上海汽车工业的腾飞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作为上海电气集团的下属公司,机电院承担了上海电气临港重装备基地、上海电气临港船用曲轴、上海重型机器厂、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上海汽轮机厂、上海柴油机厂、上海机床厂、上海阿尔斯通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及上海微电子有限公司等项目的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业务。其中许多工程获得了国家、部、市(省)级优秀设计奖。

机电院在民用建筑领域拥有一批优秀的建筑人才。公司近年主要完成的民用建筑项目有:上海淳大万丽大酒店(五星)、上海虹桥万豪大酒店(五星)、苏州尼盛万丽大酒店(五星)、金沙江大酒店、上海科技绿洲高科技楼、临港集团管理中心大楼、齐来大厦、青岛广发金融中心、浦东万博大厦、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管理楼、上海汽车质量检测中心办公楼、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大楼、淮海中路688号商厦、沃尔玛购物中心、上海电机学院、苏州枫桥人民医院、复旦西校、姚连生中学等等。

1.3.2 主要风险分析

机电院作为一家以设计为龙头从事总承包项目的建筑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工程项目中的风险,结合企业自身特点进行分析后得出,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风险。

(1)报价与成本风险。由于市场竞争(为竞标而压价)或是自身成本控制水平有限,往往中标价最后并不足以实施整个工程项目,从而带来亏损。

(2)业主选择的风险。有时承接项目心切,对业主没什么选择余地,很容易遇到不够诚信的业主,那么势必会发生业主拖欠工程款的问题,如今拖欠工程款这一现象已非常普遍,拖欠总额占建筑企业年度总承包业务产值比重逐年上升,给企业造成沉重的资金压力,从而面临危机。

(3)合同签订和履约的法律风险。合同签订对象的资信审查制度不够完善;业主的合同范本条款非常苛刻,通过谈判也无法改变;缺少合同交底制度;文件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项目中重要文件往来的签发缺少审核制度;争议发生时缺少纠纷处理的管理制度等等这些问题都给项目带来不少的风险。

(4)分包或转包风险。分包或转包单位水平低,造成质量不合格,又无力承担返修责任,而总包单位要对业主方负责,不得不为分包或转包单位承担返修责任;甚至遇到不良分包单位向总包单位设下陷阱、恶意索赔,那么给公司带来的风险将是巨大的。

(5)公司管理风险。除不可抗力和外部环境因素外,建筑企业面临的其他风险绝大部分都是由于企业内部管理不善而引起的。项目现场管理不到位,人工窝工、机械停工、材料浪费等,均会导致目标成本超标。除不可抗力因素外,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安全质量管理的疏忽懈怠,项目管理人员失职,现场人员不严格遵守安全规范流程,这些都会产生安全质量的问题。由于对供应商、分包商未谨慎选择,预防措施未及时采取,供应商、分包商无法履行合同,对项目质量、工期均产生影响,带来业主对企业索赔的风险。项目经理缺乏经验或有效的管理手段无法对现场各单位进行及时的协调,从而对项目安全、质量乃至工期产生负面影响。此外,企业部门之间沟通不畅,有价值的信息未及时共享,各部门职责不清或岗位授权不明等等,都将带来各种各样的隐患。可见,公司管理上产生的漏洞带来的风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 机电院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差距与不足

2.1 建筑企业风险管理分析

2.1.1 风险管理的涵义

风险管理是人类在不断追求安全与幸福的过程中,结合历史经验和近代科技成就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管理学科。它不是仅由风险管理部门来完成的孤立活动,而是需要所有与项目有关的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对项目风险的预控,是一个系统工程。[4]该文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对所承接的工程项目中潜在的和已存在的损失情况进行风险识别、风险预估、风险测评,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进行处理,从而确保最佳经营效能的活动。

2.1.2 建筑企业风险管理的涵义

建筑企业风险管理主要是对企业所承包工程项目活动中涉及到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以最少的成本,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风险事故所造成的实际效益与预期效益的偏离,安全地实现工程项目的总目标。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工程项目风险的识别与预测、风险源排列分析、确定风险管理策略、制定风险管理计划、风险的测定与评估以及工程项目风险的防范与处置。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依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及其总体目标,通过程序化的决策,全面识别和衡量工程项目潜在的损失,从而制定一个与工程项目总体目标相一致的风险管理防范措施体系,是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项目风险的最佳对策。[5]

2.1.3 建筑企业风险管理的原则

(1)正确认识风险。

面临风险,建筑企业管理者可能会有三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拒绝、逃避:我们不承认风险的存在,希望它消失,在这种理想化的世界中,行为和结果都是预料之中的事,不会发生任何的意外事件。但事实上这纯属自欺欺人。第二种是恐惧:这是与第一种截然相反的选择,我们听天由命,反正所有都有计划做主导,能躲一会是一会,希望能躲过一劫。这两种选择都与风险利用无关。于是就有了第三种选择:承认风险的存在,清楚地认识到风险的不利因素和后果,并且积极寻求处理风险的最佳方法。按照我们的观点,第三种选择才是我们将风险化敌为友的途径。[6]

(2)强调事前对风险的预测。

事前的风险预测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明显优势:一是可以有效减少纯风险带来的损失;二是有助于利用风险盈利,这是其他的风险管理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建筑工程项目的规模决定其风险的规模一般较高,因此要特别强调事前风险预测这一环节,具体地说,必须充分利用现实提供的一切信息,并通过科学的风险测量工具对风险进行预估、预测。然而,风险之所以成为风险,正是因为它是由对项目干扰的不确定因素构成的,这决定了风险的特点之一就是难预测性。但同时,风险管理理论告诉我们,所有风险都是可以也应该得到测量的,只是测量的难度不同,并且还必须找到对应的测量方式而已。因此,为了加强在工程项目中对风险的事前预测的准确性,我们应该在评价风险时把握好两个关键问题:①及时而准确地掌握所有风险相关信息,这是准确评估风险的基础;②合理而灵活地运用各种风险测量工具(例如风险模拟模型、情景分析模型、风险调节贴现模型、风险价值模型等),将冗杂的原始信息转化为简要、直观的风险指标,这是科学预测的唯一途径。

(3)对风险的管理应该全程化和动态化。

在工程项目的进展中,项目面临的风险一定是千变万化的,随着工程项目的进展,工程项目所处环境与各种条件的变化都会给项目带来风险,所以我们要求在风险的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收集与工程进展的相关信息,在对信息处理后从中辨识风险,制定新的风险管理措施。

2.1.4 建筑企业风险管理的流程

根据我国项目管理的情况,结合大型高风险项目,项目风险过程分为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应对、风险监控六个阶段和环节,如图1所示。[7]

2.2 机电院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

(1)已经基本建立了一套内部管控体系,比如针对工程总承包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对于重大总承包项目的“三重一大”评审与决策工作细则,总承包和管理项目前期投标、合同及资金的评审制度等。

(2)未设置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但已设立法务室和审计室,并配备专职法务人员和审计人员管理。

(3)对项目过程中的来往文件引起了重视,基本做到专人负责留存、归档,重要文件由法务审核后发出。

(4)初步完成了合格供应商库的建立,但对合同签订对象的资信审查力度还比较欠缺。

(5)对项目资金安全的把控力度更大,对项目总资金的预算分析、分包资金支付都有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

(6)项目团队通过培训法律意识有所增强,项目过程中遇到法律问题会及时找法务人员沟通、听取意见,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项目产生纠纷后会及早让法务人员参与,适当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好我院的合法权益。

2.3 机电院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不足

(1)风险管理没有明确定位与成熟的系统方法。局限于理论方法的研究,公司内部风险机制不健全,工作秩序混乱,管理出现盲区,决策得不到执行,权力交叉,责任不明。(2)缺乏全面、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由于项目涉及法律法规,合同管理,工程保险和气候地质等众多领域,需全面、可靠的数据支持。经常凭经验临时决策处理风险,管理成效低。(3)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既不能对风险量化分析,也不能提出针对性的保证措施。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注重业务量,忽视施工技术的管理,更缺乏专业风险管理。(4)项目风险管理在技术上缺乏可操作性。我国目前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多来源于国外,而在实际运用与操作过程中,国内与国外的企业管理水平与机制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会造成国外的风险管理方法在本公司缺乏可操作性。(5)风险管理中注重内因风险控制,忽略外因风险控制,管理的不平衡,往往造成公司经济利益的缺失。

3 机电院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3.1 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3.1.1 案例说明

国内某家中型建筑单位承包了某小区住宅项目,共三栋2l层和八栋多层住宅楼。按照国内《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范本签订了施工合同,进行施工管理。合同中标价为人民币119320000元,施工管理周期为31个月,工程于2002年3月15日开工,2004年10月15日竣工验收。工程内容包括场地平整、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土建施工、餐饮厅、停车场等。由于该单位的风险管理基本处于经验层面,相关的历史资料较少,无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使得该单位未能识别出地质勘察中的流沙层夹层风险;同时因对开发商财务状况了解不多,不知其资金紧缺,没有及时获得工程进度款;再加上由于开发商原因造成停水、停电,导致工程停工,工期延误,对建筑单位正常企业运作造成巨大影响。如果该单位有完善的风险管理措施,则会使该单位在现场勘察时,就能及时发现开发商各方面情况、流沙层夹层的技术问题,决定是否投标,如何报价,采取何种应对策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而不是在工程已进行一定阶段,投入大量资金后,出现进退两难的局面。

3.1.2 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意义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得知,由于建设工程项目具有工期长、投资大、参与主体多、组织关系复杂、一次性等特点,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该企业的情况是我国建筑企业常出现的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构建建筑企业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系统。建筑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多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并且面临着错综复杂的风险因素,所以需要通过恰当的分析和正确的预测来规避风险,从而保证建筑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减少或避免风险的发生对建筑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加强风险管理的内控制度建设

3.2.1 编制公司的内部控制目标

(1)保障公司整体安全、资产安全,确保公司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得以实现。(2)保证信息的质量及报告的可靠性,确保内部沟通的有效性。(3)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管理体系等。(4)完成公司的经营指标,提高工作效率。(5)通过内部控制以确保实现公司战略规划目标。

3.2.2 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措施

(1)建立岗位授权制度。首先明确“岗位分离”制度,其次对内控各关键岗位确定授权的条件、对象、额度和范围等,任何部门或个人必须严格遵守该授权,杜绝因越权而做出风险性决定的行为发生;(2)建立内控批准和责任制度。按照权责相统一的原则,对内控所涉及的重大事项,明确规定批准的程序、范围、额度和条件、必备文件以及有权批准的领导、部门及其相应责任和奖惩制度;(3)建立内控审计检查制度。说到内控总是离不开审计部门,所谓审计检查制度即结合内控的有关要求、标准和流程,明确规定审计检查的时间、对象、标准和方式及审计检查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等;(4)建立重大风险预警制度。对重大风险需要较强的应变能力,平时对重大风险须保持长期有效的监测,发现后立即预警信息,快速策划出台应急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调整控制措施;(5)建立健全的企业法务工作制度。重视企业法制建设,形成由企业高层领导、企业法务部门主控、企业常年律师提供法律保障、全院职工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对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及时上报,注重归纳、总结,形成案件备案管理制度。(6)建立与总承包相配套的一些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包括《总承包项目各类合同范本使用办法》、《总承包项目合同签订对象的资信审查制度》、《总承包项目文件档案管理制度》、《总承包项目工期预警汇报制度》、《总承包项目分级授权管理规定》、《总承包项目来往重要文件签发规定》等等。

3.3 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3.3.1 组织架构建设

单独设立风险管理部,由院长直接领导,主管公司所有与风险相关的事务,其主要职责是:(1)提出设计院各类风险管理的专业化建设,及时沟通协调;(2)强化风险管理的执行;(3)检查监督各部门的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4)向院长报告风险实际情况;(5)参与指导各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6)组织与参与设计院的风险评估及体系的持续改进;(7)组织风险管理的教育和培训。

风险管理部门应熟悉我院各部门、各具体项目的工作流程,在风险管理手册中将各项工作环节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及风险防范措施逐一记录下来。并且该部门还应结合事前、事中不定期检查的方式,了解项目团队、各部门对风险防范措施的执行情况。

3.3.2 制定风险管理目标

当前公司风险管理目标应趋向更高层次的战略控制目标,风险管理的重点由传统的关注业务执行的合法性与合规性,向关注业务执行效率、效果以及风险控制转变,这一转变过程是将科学的目标体系转变成易于理解、执行的科学风险管理政策体系,即要求各级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清晰、统一的风险管理政策,提高风险管理制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8]

公司的风险管理策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样,应对方式包括减少风险、分担风险、规避风险甚至接受风险等等。作为项目的设计和总包单位,我们公司首先应该树立科学的风险应对策略观。具体地说,就是要从全局出发,着眼整体,宏观地分析风险的影响,评估风险后果,以公司核心价值最大化为原则来选择应对策略,而选择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对成本效益比的精确测算。通过科学测算、评估,做出适当的反应。例如:对于风险成本过高,有可能危及公司整体或核心利益的风险,即使可能带来高收益,也应主动回避。对于成本效益比在合理区间的风险,则应综合运用各类管理措施和保险方法,尽可能地控制、降低、分散风险,将不确定因素降到最低限度和可控范围内,以达到收益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另外,对于风险不大的低概率业务,选择风险承受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风险管理方式。

3.3.3 企业文化培养

风险管理文化是指在企业特定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的环境下,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风险管理理念、哲学和价值观通过员工行为表现而展示出来的一种企业文化。企业风险文化反映企业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的效力,以及反映了员工的风险管理理念、素质和道德责任底线。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是现代化企业当今所追求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企业风险管理只有到达了能够从一种文化的高度予以保障时,方可称之达到了一种最佳、最理想和最主动境界。建立企业风险文化应考虑的要素有:风险意识,风险管理哲学和价值观,风险文化策略,组织的风险偏好,合规目标文化,岗位与责任,以风险管理绩效为基准的奖励与惩罚,应变敏感度,组织警觉性,风险沟通,风险报告,良好行为与活动的指引,道德操守,风险文化组织保障,快速学习,合作精神与协调工作,领导推动与全员参与,推广企业共同的风险语言。项目风险管理系统文化建设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需要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发挥集体智慧和锲而不舍地努力,才能取得风险管理系统文化塑造的显著成效。惟有如此,企业才能长期生存和发展,才能提高自身实力,同国外优秀的建筑企业竞争。

3.3.4 注重成本控制

建筑企业必须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建筑市场环境,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因此,我们公司也要做好目标成本管理,目标成本核算。依据工程承包合同、市场价格、施工组织设计等及时编制施工预算、施工图预算和项目计划成本。[9]对公司成本风险的控制,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比分析造价部门提供的预算、工程管理和项目部的项目目标成本,及项目实施的实际成本,找出差异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控制项目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量价分离,对材料消耗和设计变更等情况由公司统一管理并承担相应责任;后续还应进一步完善建立一整套适合总承包业务板块发展的财务制度。如经营成本、总承包成本的核算,利润核算与管理,税务策划等。

3.3.5 加强合同管理

(1)健全企业合同管理体系。

因合同的规范性、程序性和刚性等特点,使得合同管理作为风险管理标准化的一种形式在实践中越来越受到青睐。由于合同管理可以覆盖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层次,延伸到各个角落,一旦设置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就能进一步明确合同管理职责范围、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形成从投标预审、合同谈判、审核、履行到监督检查全流程的风险标准化管理体系。因此,我公司应建立健全企业合同管理机构,形成合同有效实施的组织保障体系,并严格执行合同管理工作流程,确保合同从招标文件分析、文本审查、合同实施策略、保证体系、跟踪、对比分析、合同变更、索赔等过程均纳入公司日常经营工作程序,在确保合同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上实现对风险的标准化、常规化和长效化管理,使风险管理融入企业的日常经营运作,成为公司运作的本能。

(2)编制合同示范文本。

有些合同在签订时合同条款本身就存在缺陷,从而带来风险,所以合同示范文本的编制工作是当务之急。合同范本的制定需要经过各部门充分讨论调整修改后由院部颁布实行,合同范本一旦推行,要求各个部门或项目团队在签订合同时都必须采用相适宜的合同示范文本,以最大可能地避免合同条款所带来的风险。

(3)进行合同交底。

与中标单位正式签订合同后,合同即生效,此时公司应安排专门的合同管理人员着手对编制合同交底文件,发放给项目实施部门、项目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人员。合同交底文件的内容主要包括:工程量清单中的详细内容交底、合同中的商务条款交底、质量工期约束条件、甲、乙双方的主要权利与义务、甲方不能在施工过程中签证增加的相关费用范围、询标过程中的乙方答复、合同谈判过程中已再次明确的相关利益让步或优惠等等内容。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公司专门的合同管理人员还负责解释与答疑,使合同交底文本真正起到作业指南的作用。[10]

(4)加强履约过程的动态合同管理。

合同的履约体现在公司生产经营各个过程,这就需要加强项目的全过程合同动态管理,我公司应严格按照合同履约,定期检查合同执行情况,避免发生与合同条款相违背的情况。根据工程实际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采取技术上、经济上和管理上的措施,制定相应对策,尽可能避免其发生,降低风险损失。

(5)重视合同结算。

依据合同约定进行合同结算,依据合同中关于结算程序、结算时间、联系单签证金额的计算方式、工期延误罚款或工期提前奖励、质量罚款与奖励、工程质量保修金的约定、履约保证金约定、甲方供应材料设备价款的扣回方式等对已竣工工程进行结算。在结算过程中对工程合同风险进行控制,构筑最后的工程成本控制防线。[11]

3.3.6 进行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也是处理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风险转移是将自身的风险转移给别的企业承担,当企业通过其他的方法无法顺利化解风险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保护自己。

(1)通过合同、协议转移风险:该措施主要借助合同或协议,买卖契约、分包合同等形式,来转移风险损失。对于风险损失的财务负担,则通过合同来寻求外来资金补偿其确实存在的损失。如合同条款中明确规定因材料价格上涨造成的差价问题。(2)工程保险:工程保险是从事总承包业务的企业转移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当出现保险范围内的风险而造成经济损失时,工程总包人可以向保险公司索赔,以获得相应赔偿。工程保险一般有建筑工程一切险、设计责任险、第三方责任险、人身伤亡险和施工机械设备险等。

3.3.7 战略合作伙伴

我们公司迄今为止共有两起标的超过1000万元的诉讼,均是在总承包项目中施工单位要求我院追加工程款的纠纷,这两起案件的共通点就是施工单位的不诚信以及在前期中项目管理人员盲目轻信于第一次合作的施工单位,在前期接洽中对两家单位资信审查不足;在项目进行中对两家单位管理、约束、防范不够。这两方面原因直接导致了之后的诉讼,为公司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从这些教训可以得知,良好的合作伙伴非常重要,我司开展的是以设计为龙头的总承包业务,对我们公司来说,设计是我们的优势,而现场管理是我们不足的地方,如果可以与一些资信良好的施工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那么势必会大大降低我司开展总承包项目的风险,促进我司总承包业务的繁荣发展。

4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已迅速在全球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是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总体而言对于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还很不完善,尤其是在很多企业内部,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还比较淡薄。然而我国近几十年经济已有了快速发展,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工程项目开工,每天企业都会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面临各种风险,而管理者对每个风险应对方式的选择正确与否都直接关系到企业将来经营状况的好坏。风险既然不能随人们的主观意愿而消失,那么我们就必须以正确的态度面对风险、分析风险、梳理风险、防范风险、转移风险。

加强公司风险管理能力对我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风险管理能为公司提供安全、健康的生产经营环境,使公司决策更科学化、合理化,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增强公司综合实力;其次,风险管理有利于整合公司的各项资源,提高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及其不良后果;最后,风险管理能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起到必不可少的稳定作用。我们公司尽管已经有了一些风险管理的手段或措施,但是仍显不足,为了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转化为有利影响,保障项目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对公司工程项目必须进行完善的风险管理,从而对项目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实施有效的预控,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4.2 研究局限

公司风险管理构建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而且对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包括了管理学科、控制论、法学、审计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这就要求研究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然后由于作者的能力和时间有限,对本文无法写得太全面;并且风险管理方面的工具还无法适当地运用到本企业中;同时因为作者年纪尚轻,企业管理经验不足,所以文章中论述的管理方面的理论还比较薄弱,管理手段比较简单;再加上研究对象就是本企业较为单一,所以本文表现出一定的研究局限性。

第8篇:医药行业主要法律法规范文

一、充分认识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工作,始终将其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来抓,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信息网络不断完善,已覆盖所有城乡,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信息产业发展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年均增速30%以上,2007年实现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5161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0.4%;信息技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传统产业改造成效显著,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电子政务稳步推进,社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但是,对照党的*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要求,*省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广泛,网络与信息开发利用和资源整合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社会化投入比例偏低,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等。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积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发挥信息化对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推动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规范繁荣网络文化,改善民生,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科学谋划,率先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打造信息化强省为目标,以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政府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加强政府规划与政策引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积极运用市场调节机制,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好市场对信息产业和信息化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2.因地制宜,培植特色。结合“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思路,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既有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基础优势,培植优势产业,培育信息化典型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3.自主创新,扩大开放。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力争掌握核心和关键信息技术,增强信息产业竞争力,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省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

4.以用兴业,融合发展。坚持建设与应用相结合,以信息产业发展支撑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建设带动信息产业发展,构建信息产业与信息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5.突出重点,加大扶持。抓住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完善财税政策,健全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化投入,加快推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0年,信息产业年均增长25%,总体规模力争达到100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8000亿元,出口280亿美元;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出口与服务外包10亿美元;信息传输及其他信息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关键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信息基础设施趋于完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基本建成,信息网络技术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广度和深度显著提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2015年,*省信息产业经济总量达到25000亿元,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入融合,基本实现由信息化大省向信息化强省的转变。

三、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1.加快发展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产业。跟踪多核处理、虚拟化等技术发展趋势,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积极承接国际计算机整机和零部件加工产业转移,并加快扩大设备生产规模。抓住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机遇,推动新一代网络设备、基站和终端设备的研发生产。

2.巩固发展信息家电产业。以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融合为契机,加快提升传统家电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重点发展数字音视频等消费类产品,加快构建以平板显示为核心的数字电视产业链,推动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及PDP(等离子)显示面板及模组的自主生产,提高关键零部件的配套能力。

3.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争取在CPU(中央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MCU(微控制器)、移动通信芯片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加快建设大尺寸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生产线,逐步完善半导体材料、封装、测试等集成电路产业链基础环节。

4.完善发展RFID(无线射频识别)产业。加快突破RFID芯片设计与制造、天线设计与制造、读写器设计、软件设计、应用开发等关键技术,推动RFID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链形成。鼓励RFID技术在公共安全、物品跟踪、现代物流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5.优化发展应用电子产业。立足*省制造业优势,重点围绕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机床电子、船舶电子、工业自动化控制等领域,加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高对重大装备的配套能力,拉长工业产品制造业产业链。

6.培育发展光电子、半导体照明、光伏电池等新兴产业。发挥*省优势,加快推动碳化硅衬底材料、蓝绿光外延、大功率激光器与半导体白光照明、背光源等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积极推动硅光伏电池、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蓄能电池发展,大力发展薄膜半导体电池制造,形成新的产业优势。

7.积极发展新型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等基础产业。加大基础技术研究和产品工艺技术开发,加快在晶体材料、磁性材料、液晶材料、电子功能陶瓷材料、纳米材料、集成电路及电路板应用材料等基础材料领域,在新型片式元器件、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光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电声器件等新型电子元器件领域,形成特色和优势。

8.努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与产品。完善节能产品标准体系,加快研发动力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露天照明节能、计算机和通信机房节能等技术,加强电子信息产品生态用能设计。推动发展环保型电子材料和电子元器件,建立电子电器产品回收利用和污染防控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产业。

(二)大力发展软件产业。

1.加快发展嵌入式软件。重点围绕信息家电、计算机设备、通信与网络产品、机械制造、工业控制等机电产品领域,研发推广基于不同操作系统、多处理器的嵌入式软件产品,将其培植成为*省软件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2.大力发展应用软件。围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发展应用软件,鼓励集成创新和建立产业联盟,鼓励企业间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做大做强应用软件。

3.促进软件服务外包发展。着力推进软件标准化、商品化、国际化进程,鼓励企业通过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认证。积极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软件或模块定制加工、数据和技术服务等,主动承接国际软件服务外包,重点提升日韩、突破欧美。加快软件服务外包绿色通道、综合服务平台、人才培训平台、中外桥梁工程师人才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齐鲁软件园、服务外包城市、软件出口创新基地等软件出口园区。

4.培育发展数字动漫、影视与游戏产业。支持民族原创、健康向上的动漫、影视、游戏产品的创作和研发,培育壮大一批数字娱乐企业,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支持鼓励济南、青岛、烟台及其他有条件的市发展数字动漫、影视与游戏产业,争取培育成为全国重要的产业集聚中心。

5.强化基础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重点突破基础软件,积极发展基于开源代码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信息安全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产品。加快建立集成电路设计法人资格和企业资格认证体系,推动科研、生产、应用、服务联合体建设,促进一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发展。加快建设面向社会服务的集成电路公共设计平台、人才交流与培训平台,构筑有利于发展的支撑体系和环境,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加强国际合作,提升设计能力,壮大设计队伍。

(三)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1.优化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继续发展电信和广播电视传输等基础性信息传输服务,重点推进有线宽带网建设,加快普及数字广播电视业务。大力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传输服务业,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带动通信设备、信息终端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通过技术与业务创新,积极开发面向大众和企业的增值服务业务。

2.突出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业。大力发展面向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公共文化领域的数字内容产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壮大网络文化产业。依托制造业优势,以数字化工业设计、数字化视觉设计等为重点,积极发展数字设计创意服务业。加强政务及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增值服务,推进商业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繁荣数字内容服务市场。

3.做大做强计算机服务业。加快发展网络数据中心、信息系统运维外包服务中心、信息安全外包服务中心、服务呼叫中心等,积极推动系统集成、工程监理、项目咨询、安全评测、专业培训、电子认证服务等行业发展。

4.大力发展服务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重点推广信息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应用,整合交通、港口、海关、工商、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的物流信息资源,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形成较完善的物流信息化体系。推进金融信息服务业发展,建设安全、快捷、方便的在线支付服务平台,促进电子支付业务发展。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规则、标准和地方性法规政策的研究制订工作,完善数字证书安全认证体系,建立电子商务交易应用平台,积极推进企业、区域的电子商务应用。

5.积极培育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市场。围绕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村务管理等领域,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参与,完善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进信息服务进村入户。落实国家有关面向农村的通信服务资费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开发面向农村市场的质优价廉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产品,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大力推进工业和企业信息化。

1.深入推进装备类制造业信息化。加强对装备类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生产流程的信息技术再造,扩展成套设备及组合加工设备性能,加快设备升级。立足*省优势,重点选择机械、汽车、船舶、医疗器械等企业,优先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数控设备、数控加工中心、精密医疗设备、高端电子设备仪器等机电一体化产品,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赢利能力,增强装备制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加强基础类制造业信息化。围绕建材、石化、冶金、造纸、煤炭、电力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广泛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DCS(集散控制系统)、变频控制及在线检测等技术,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的网络化、智能化和集成化,提高产品生产的自动化和精密化,有效降低基础类制造业企业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加快传统技术、设备、工艺、安全控制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等的集成,提高生产测量检测的准确度和信息传输的实时性,有效保证安全生产。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环保产业的应用,重点在水、空气等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设备、噪声振动控制设备、环保监测仪器等方面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3.大力发展消费类制造业信息化。在食品医药行业,重点推广应用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发酵罐计算机控制、生产工艺控制,全面提升食品卫生和药品安全的检测、控制水平。在服装纺织行业,加强对产品设计、加工和企业管理、营销等方面进行信息技术改造,运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提高服装生产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生产的能力和纺织工艺的控制精度。在家电行业,重点推广应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变频节能技术,开发、生产智能化家电产品和家居集成高端产品。

(五)大力促进政府和社会信息化。

1.加强政务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加强省市县(市、区)三级政府网站建设,不断提升政府网站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共参与功能。整合省市县(市、区)三级政务骨干传输网,实现对政务网络的集约化管理与利用。深化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应用,出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逐步建设省级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推动跨部门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继续完善“十四金”工程,加快推动安全生产监管、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行政审批电子监察、食品药品质量监管、环境污染监控等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2.努力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重点加快文化、教育、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领域的信息化步伐,逐步推进相关部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推动数字城市、数字社区、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为公众提供便利的文化娱乐、电子商务、网上教育等服务。以公共交通、公用事业缴费、小额消费支付等领域为突破,积极整合卫生医疗、民政事务、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城市“一卡通”平台,逐步完善互联互通、覆盖全省的“一卡通”服务体系。

3.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规章制度,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健全网络信任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推行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切实增强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进一步完善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加强集中统一管理,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无线频率资源,提高无线电干扰查处能力,维护空中电波秩序,健全国家安全和重大任务保障的应急预案与协调机制,保证各种无线电业务的正常开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署全省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科技厅、信息产业厅、外经贸厅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级政府都要加强对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明确任务目标,科学统筹规划,完善政策措施,努力开创发展新局面。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各行业企业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良好格局。

(二)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完善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各级发展改革、经贸、科技、财政、信息产业等部门要合理调配利用各项扶持资金,支持有关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大项目。各级政府要建立必要的信息产业专项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引导推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完善落实奖励政策,对列入省级(含省级)以上的技术中心、工程中心、设计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对列入国家规划布局内的软件企业、进入全国百强的电子信息企业和软件企业,所在地政府或园区应给予适当的配套或奖励资金。对引进重大项目、完成招商引资目标、作出突出贡献的招商引资人员、社会人员和中介机构,实行奖励。实施政府采购与补贴政策,将*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省级以上名牌电子信息产品及软件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推荐目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对*省自主开发的、经审定在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提高效率和效益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并具有重大推广应用前景的电子信息系统、产品和技术,可由政府采购或补贴,逐步在全省推广应用。

(三)加快基础支撑体系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广泛、安全可靠、支撑宽带多媒体以及融合业务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基础网络特别是宽带接入网络的覆盖率,为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强化信息产业基地园区建设,重点扶持齐鲁软件园、中国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青岛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园区发展,鼓励计算机、通信、集成电路、光电子与半导体照明、太阳能电池、数字动漫、信息服务业等基地园区建设,促进人才、技术、资本和企业聚集,拉长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

(四)加强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加大对信息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重点加强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实验室、产业联盟建设,每年扶持一批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和项目,推动产学研联合,提高自主发展能力,降低对外技术依存度。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国内、行业等各类标准制定,对于取得重大发明和加入国际化标准组织及承担国家标准化研究课题的给予奖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广软件正版化,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大信息产业招商引资力度,针对重点招商领域和方向,实施重点突破;积极扩大产品出口,支持企业在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发展机构,进行国际间的联合、兼并和重组,提高*省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