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的问题范文

初中历史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的问题

第1篇:初中历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对策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1.1 历史教学的定位不准确,以应试教育为主

虽然,我国历史教学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但是这不意味着历史教学是偏门教学。当今,由于升学压力的不断加大,不少初中学校以及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的定位不准确,错误认为历史课在初中课堂当中地位并不重要。无论是课堂学习时间,还是资源配置等方面,历史课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轻视。即使在历史教学课堂上,不少老师以应试教育为主,历史知识的讲授往往以考试为导向,以成绩为目的,忽视了对学生历史发展的脉络、历史进程以及历史观的教育。错误教学观念,又引导了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表现出明显的不喜欢、不接受甚至反感。

1.2 以宣教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

照本宣科式教学也是历史课堂教学出现的突出问题。我们通过考察发现,不少历史老师既没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而且在历史课堂授课中,授课形式也比较单一,直接按照历史教材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讲解,甚至直接宣读课本历史知识。这种老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听课的方式,学生参与度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说,由于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对学生掌握全面的历史知识体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1]。

1.3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吸引力

在历史教学当中,教学方式固化,缺乏创新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历史老师多从自身主观意识出发教学,没有充分关心教学对象,往往习惯于同一种教学模式。课堂宣讲似乎成为了很多历史老师传授历史知识的唯一渠道。一方面,不少老师没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条件进行教学;另外一方面也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求知欲望,缺乏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不少老师的教学模式固化,照本宣科,教学创新度不够,而且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错误的教学观念,简单地把学生当成教学的客体,使得学生必然产生厌学、反感等情绪,严重影响历史教育的成效。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加强对历史教师的培训

一方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选择专业的、知识能力强、思维开阔的教师。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历史教师的培训,避免教师的落伍。不断丰富培训“历史教学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并对培训效果设定科学的评价机制。首先历史教师的培训不能钻牛角尖,造成培训内容枯燥、乏味、深奥。使受培训人员不但不能完全掌握,还会把这种枯燥的讲授方式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造成了历史课堂教学更加枯燥、乏味。其次培训形式要丰富、新颖,使受培训教师能受到启发,从而跟上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丰富多彩、灵活风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2.2 重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发挥

首先,注意课堂导入的形式,尽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爱上历史学习。同时,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注重历史知识与其他科目的结合,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如《秦王扫六合》的课堂教学中。第一,可与语文知识“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结合长城的存在,秦始皇的功绩,劳民伤财,当年的威风,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一粒尘埃。第二,可与地理结合。秦始皇扫平六国的“根据地”在哪?今天的陕西咸阳、西安地区。还可以结合历史地理,深化学生的历史知识及能力。如在讲课中巧妙设计内容,让学生知道鸿门宴与阿房宫有多远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课堂魅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另一方面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帮助学生总结历史学习的规律。如对秦始皇、武则天等人物的评价,一般都会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在军事、农业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进行评论,同时结合影响社会进步的阻碍进行综合评价。

2.3 注意与学生的沟通

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多彩,知识蕴含广泛的学科,受很多学生的喜爱。可是由于中学生对学科的一些偏见和学生学习中的一些障碍等原因,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沟通,化解学生思想上的一些偏科行为,排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才能更有效地组织历史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将历史学习当成一件轻松、愉快又很重要的事去做[2]。

2.4 树立人本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在教育领域,以人为本理念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并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接受和奉行。在学校,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学校以及老师牢牢树立人本教育理念,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需求,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其实,按照现代教育研究成果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两大最基本主体,二者是相互的、共进的。

三、结语

历史课本身就是一门丰富多彩,容易吸引学生学习的学科。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培养。对备课内容要做到精益求精,在教学中适当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进一步促进历史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初中历史高效教学浅谈[J].学周刊,2013,(30) .

第2篇:初中历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问题;对策

目前,初中历史学科在初中的课程体系中处在一个令人担忧的地位上,由于历史不在初中的课程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很多学生不重视对历史的学习,他们把精力大多分在了数学、英语、语文等科目上。再者,因为历史不是初中阶段考试的重点,其在考试中占的分值不太大,所以,没有太多的老师教授历史课程,造成了历史教师资源的缺乏。这就导致了在历史教学中,从学生、教师双方的角度上看,历史教学没有取得显著教学成果。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不重视对历史的学习,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

由于,历史这门课程在初中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它在考试中占的分值不高,就造成了不被学生重视的情况,在有些学校,由于考试模式的变化,历史这一课程的地位更是令人担忧,它日益沦为选修课程的一部分。处在如此的地位,学生就更提不起学习历史的兴趣,感觉学好了历史也没有什么用,所以,学生变得不重视对历史的学习。

另外,随着有些地方的中考分值分配的变化,历史在中考的分值中有些比重,使得历史这一课程的地位有所上升,但是,仍没有在整个初中体系占有主体地位。受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和学生都有一种重理轻文的思想。有些家长和学生认为学习历史,不用花费时间和精力,只要背就可以把历史学好。学生学习历史缺乏兴趣,认为学习历史只是为了考试,这样就会导致厌学心理,不能发挥历史这门课程的作用。

2.历史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对史料缺乏应有的研究

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完全以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实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造成历史课堂的枯燥、乏味,历史教学效果不显著。

在讲授历史时,教师没有对史料进行深刻的研究,所引用的史料缺乏真实性,给学生一种虚构的感觉,这样就更不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除此以外,教师没有从史料中获取对当今学生发展的有效信息,不能通过历史事件启发学生,忽略了教授历史的意义。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不能够借助历史方面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更提不出有议论意义的话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历史教学实践中,面对众多的历史材料,教师不懂得合理取舍和选择,对教材的重难点和课程目标了解不深,不懂得借助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历史材料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缺乏高质量的历史教师资源

当前,有些学校看重学生的升学率,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升学率,还根据学生的升学率判断学校的发展好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校把教学重心发在了占分值比较大的数学、英语等科目,而对历史科目的教学缺乏应有的关注,更有甚者,有些学校把历史作为选修课程。这样的做法,会让很多老师和学生感觉历史这一学科是可有可无的。有些学校没有把精力放在历史学科的发展上,更没有安排专业的历史教师进行教授历史课程。所以,缺乏高质量的历史教师是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二、解决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的对策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历史的重视程度

为了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应该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历史。初中历史涉及的内容,大多围绕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进行展开,历史记载过去发生的重大事件,对于初中生而言,如果单靠记忆去记住这些发生在过去的人和事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另外,初中生处在青春期,有着其独有的阶段性特点,相比较高中生而言,他们不易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进行学习,而且,没有较强的意志力,学习的主要动力还是靠兴趣所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和学生兴趣相结合。除了讲解教材,教师还应该结合一些趣味性、哲理性的历史事件的课外知识点,这样可以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采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

在进行历史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注意体现出学生的主动参与,跟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历史的合作探究,尊重他们对历史的个人见解。历史课堂上,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教学活动围绕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积极发言,并和大家进行探讨。同时,引导学生不要苛责前人,使学生设身处地的去看待问题,结合事件发生的时代去分析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和评价问题。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的思维方式。

3.建设高质量的历史教师队伍

初中历史教师要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学习使得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凭借充足的知识量和夯实的专业知识,历史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究和深思,努力把历史教学任务完成好。同时,改变对目前历史学科地位的认识,在心里不应认为历史是一门不重要的学科,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会受到教师的感染,对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才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好历史上。初中历史教师的肩上担负着很大的责任,应把历史教学当作工作的重点看待,更应该竭尽全力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敬海.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 J ].考试周刊,2011,(32).

[2] 俞晖.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 [ J ].考试周刊,2012,(15).

[3] 陆建荣.创新教学理念,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成效 [ J ].考试周刊,2011,(33).

第3篇:初中历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青年教师 命制试题 问题 对策

命制试题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但是受中考政策的影响,初中历史青年教师在命制试题环节非常薄弱。下面我就结合近几年自己命制试题的经验,针对初中历史青年教师命制试题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采取的对策。

一、初中历史青年教师命制试题的问题

(一)大量网络复制,有失公平原则,教师自主命题能力弱化。

现在试题命制的过程中,通过网络搜索,复制试题,命制试题变得非常容易,也成为现在青年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命制试题的手段。这样的试卷因为含有很多陈题、旧题,很可能有考生在课外做过,使得测试有失公平。而且这种方式也极大地弱化了青年教师自主命制试题的能力,使青年教师在命制原创试题时感到非常困难。

(二)科学性问题。

1.历史知识型问题

有的青年教师由于历史专业知识不扎实而造成知识型错误,虽然这种情况不多,但是时有出现。更多的情况是试题涉及史学争议性的问题,也是不应该在试卷上以单一的标准答案来考查学生的。

2.超范围。

超范围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超范围的情况是试卷中可能青年教师没有依据课标,也没有熟悉教材,出现教材没有涉及的内容。第二种超范围的情况是出现超前的内容。

3.历史材料、历史情景的真实性。

由于青年教师专业积累不厚实,材料来源匮乏,导致试题中材料的来源不可靠,不能保证材料的真实性,甚至捏造历史材料或历史情景,这也是不科学的。

(三)难度系数把握不准,区分度不合理,缺乏导向性。

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学情的充分了解,把握好合理的难度和区分度确实就非常困难。过难会挫伤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过易会造成学生对历史学习不重视。

(四)分值分配不合理,主干知识的检测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知识点和能力考察的覆盖面不全面。

(五)立意不清楚。

首先,知识立意不清楚。在选择题中四个选项涉及的历史知识点应该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同样,材料题如果提供的材料不止一则,那么多则材料之间也应该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其次,当知识立意不清楚时是不可能做到能力立意清晰的。这样的题目让人感觉是怪题。

二、对策

(一)青年教师主动尝试自主命题。

主动尝试自主命题不仅能提高命制试题的能力,通过自主命题和测试情况的反馈和分析,更可以加深对学情的了解,促进对教学的反思,从而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测试中的某道题目出乎意料时,其作用就更明显。

(二)把握历史试题命制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1)避免历史知识性错误和超范围的试题。

(2)避开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

(3)避免捏造历史假情境、假材料。

如何避开这三类问题,这需要青年教师在熟悉课标、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历史专业素养,订几本历史教学类的杂志,多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同时还要关注史学动态,订几本史学专业类的杂志,多买一些史学名著,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4)避免技术性失误。请老教师把关是避免各类技术性失误最好的方法,同时也是学习命题的最佳途径。

2.导向性原则。

(1)依据课标,把握中考趋势,难度适当,转变学生历史学习观念。

试卷的整体导向要非常明确,如七年级第一次期中考试,难度应该低些,让大多数学生能从历史的测试中获得成就感。特别是有些学生可能其他学科测试结果不理想,历史测试成绩却不落于人后,甚至很突出,其学习历史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再如,九年级第一次测试,难度应该高些,否则学生在中考各科的压力下,对历史将会极为不重视,从而造成对历史教学非常不利的状况,同时能够引导学生扭转对于历史的错误学习观念,特别是开卷的情况而造成学生对历史学习观念的偏差。

(2)弥补教材和教学不足。

例如北师大版七年级的历史教材突出了文明史观,弱化了朝代的更替,这使得缺乏经验青年教师忽视了历史学科重要的特点:时序性,这也会削弱学生的历史因果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历史事件的纵向与横向的比较能力。因此我在一次七年级历史期中测试中命制了下面这道题目:

分类整理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请对下列人物按朝代列表分类整理:启、纣王、姬发、齐桓公、盘庚、孔子、晋文公、管仲、楚庄王、桀、秦孝公、老子、孟子、庄子、禹、商鞅。

这道题目失分率很高,这是我在命制试题时就预料到的,其导向就是要弥补教材和教学的不足。

(3)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和技巧。

有些地区中考是政史合卷,往往时间非常紧迫,因此除了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和学习能力之外,通过为数有限的测试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命题中要注意的问题。

1.注重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凸显教材重点内容的考查,考查基本知识要体现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思想,彰展史学教育功能。

2.散发着新课改的自然幽香,突出课程改革的新思维、新理念,创设情境,尤其是生活化、学生化的情境,接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

3.试题要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生活、关注现实,直击热点。但是热点、焦点问题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考查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让学生能够感到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但可以服务现实。

4.追求人文性,图文并茂,丰富而灵活,尽量营造“活生生的历史”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经意之中领略到历史的意境和真美。

5.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引诗入题,丰富历史试题的形式,让试题多一些诗情画意的味道,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总之,命制试题虽然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但是对于年轻老师深入了解教材、学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积极实践,勤于钻研命题技巧,肯定能使我们命制试题的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绍兴市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社会政治学科试卷评价报告.

第4篇:初中历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学科素养

历史探究式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创设探究环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组织和指导学生主动地了解历史事实、阐释历史现象、揭示历史规律,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历史思维方式和历史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发展历史学科素养的实践活动。探究式教学倡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应从具体的历史问题出发,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体验,掌握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而针对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相比,探究式教学应具备下列特点:(1)教学目标方面,强调学生掌握获取历史知识的技能,侧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2)教学重点方面,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3)教学导向方面,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一般的记忆、理解和解题。更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对学科价值的认识,使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升华;(4)教学实施方面,由教师独白走向师生对话,提倡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互助共同参与,促进学生分工合作解决问题;(5)教学主体方面,突出学生主体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状况和兴趣爱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落实因材施教;(6)学习空间方面,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探索,突出探究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开放性。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带来了广大教师教育理念的巨大转变,也催化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探究式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它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自主建构,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内在的求知快乐,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二是教学过程中历史认识的自然生成,在探究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思想火花,在思维碰撞中每个学生产生独立的结论和价值判断。然而,教育理念转化为合理的教学行为的探索实践过程,受过时学术观点的束缚、教师知识储备的限制、教学环境的制约、评价机制的导向等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如果探究目的不明确、探究过程流于形式主义,不仅达不到激发学生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反而浪费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冲淡了教学主题,使得教学效果背离初衷。以下拟就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其原因,以寻求可行的对策。

一、初中历史课探究式教学的典型问题

(一)探究主题不明确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学生“已知”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探求“未知”。开展探究式教学,前提是要选择适合的主题,其内容必须有一定的可探究性,可以是一个问题的某一层面、某一角度。教师能适当指出富于探究性的问题是教育工作的精髓,有了值得思考的问题才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进而积极开展独立思考。【案例1】探究《艰难时代的创业英雄》。师: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吗?知道《感动中国》这个栏目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师生合作总结央视《感动中国》栏目主旨)师:如果这个栏目出现在艰苦创业的年代,又有哪些感动中国的创业英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今天的课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业英雄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人的英雄模范事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思考题并把内容划到课本上。)学生活动:依据思考题各小组组内交流,自学不会的知识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放在课堂中群学。小组长安排,组员间相互补充,记录员记录讨论结果。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已经穿越到了艰苦创业的年代,而现在就是《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晚会现场,你能为这3位英雄写出颁奖词吗?学生小组代表说出各位英雄人物的事迹,老师总结他们各自的宝贵精神。最后,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在这场探究活动中,教师虽然创设了特定的场景,活跃了教学气氛;但问题设置过于平淡,缺少启发性和层次性,制约了学生感知的深入与思维的拓展。另外,教师往往以其个人好恶确定探究内容,脱离生本环境,赘述不能引发师生思维碰撞的话题,造成教学目标被淡化的局面。【案例2】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师:既然三国不能长久,它们是怎样结束的?师: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师:想一想,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学生逐步回答并讨论,引出少数民族内迁。教师分析总结民族内迁的意义。该课重点是江南经济的开发及原因,应围绕它设计问题,然而授课教师却以三国西晋政权为素材展开探究,课堂上还为此补充大量的课外内容,甚至包括一些野史轶闻,而对教学重点内容一带而过。虽说学生兴趣高涨,但教师如此“激活课堂”无助于学生掌握形成清晰的历史线索,也难以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

(二)探究过程形式化

为了讨论而讨论,绝大多数学生不会产生自己的独特见解,尽管场面热闹非常,形同虚设。【案例3】探究爆发原因师:鸦片输入前中英两国在中英贸易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师:英国输入鸦片的原因是什么?师:请同学们讨论,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学生看书,阅读图片,分组讨论,展示总结:(1)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2)毒害吸食者体质,严重削弱军队战斗力。(3)腐蚀统治机构,使政治更加腐败。师:林则徐奉命到达广州禁烟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师:英国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生(讨论后回答):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上述学习活动基本上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目标是归纳出确定的“已知”结论,学生历史认知会流于表面。这样的活动设计呈现封闭型的特征,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三)学生主体地位没有体现

学生无疑是教学的主角,增进其思考力和创造力是教学活动根本目的。然而在实践中,许多教师以偏概全,仅关注个别优等生的表现,对多数学生视而不见;探究活动也紧紧依据预设问题展开,不敢触及生成性问题,不愿意深入解决学生们存在的真实困惑。【案例4】探究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老师创设历史情境:胡大魁是一名宋朝军队的士兵,入伍三年后解甲回乡。请问他回江南老家后能够在哪些方面大展宏图?学习任务:1.请同学们分组活动,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进行市场调查。2.各小组结合史实,分别阐述建议他回家务农、学习手艺、回家经商的理由。本次探究活动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常情况下,小组间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不能一味推崇———小组合作学习更多地给成绩优异、表现欲强、口才较好的少数学生创造了展示机会;久而久之,反而挫伤了更多学生的积极性,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反观上述活动,探究任务仅仅是对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再认与复述,问题的难度不大,可探究性不足,这样的“探究”环节有不如无。(四)效果评价标准单一,脱离学科特征教师应重视观察学生分析问题的发散程度、追根溯源的敏锐性与持续性,以及探究兴趣的持久性。而现实情况是,有不少老师仅仅关注学生是否形式上表现活跃,是否开口讲话、动手翻书甚至抄写结论,忽视对历史资料的观察分析,忽视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问题,历史探究活动蜕变成为失去学科特征的课堂演练活动。学生在展示中的行为表现,确实能反映出他的信心、勇气、现场表达能力、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成长特征,但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才是探究环节的主要关注点。【案例5】师:汇报之前,我们先一起学习展示的时候怎么做。“我自信我最棒,聚焦点处来亮相。胸挺直头高昂,面带微笑喜洋洋。嘴里说心里想,脱稿不可看师长。吐字清声洪亮,嗯啊口语别带上。一握拳一挥掌,肢体语言能帮忙。展示完忙退让,褒贬评价记心房。”这样的口诀对于初中生而言有些“小儿科”了,假如以此作为评价探究活动效果的依据,显然舍本逐末。

二、宏观分析

笔者通过随机抽样,在邯郸市城市和农村学校针对初中历史教师发放调查问卷132份,回收128份,回收率约为97%,其中有效问卷为126份,有效率约为95.5%。调查数据整理如下:

(一)学生开展历史探究活动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多选)

在教师眼中,学生在历史探究活动中的困难集中于:历史资料掌握的少,分析问题的能力薄弱,表达能力不强、历史问题的逻辑联系复杂等方面。

(二)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活动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多选)

由于现实中班容量大、学生对历史学习重视程度低等原因,课堂管理成为教师在探究活动中最为突出的困难。

(三)教师对课堂探究效果的评价差异大,使用频率随之不同

三、教学建议

(一)更新观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导向

新课程改革倡导改变以往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提倡通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与此同时,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指导。在梳理历史知识脉络、启发诱导学生思维方面,教师的支持作用不可替代。

(二)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

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问题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问题的设计要坚持:(1)问在学生有疑之处。任何教学手段都要注意实效,不要装模作样;(2)问题要难易适宜,呈现需有梯度。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挑战,又要循序渐进;(3)紧扣教学目标,突破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节点;(4)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允许甚至期待学生得出教师没准备好的回应;(5)兼顾问题的预设与生成,让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和学情发生共鸣;(6)呈现问题要做到疏密得当,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还要使学生保持适度紧张。

(三)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确保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探究式教学的开展,需要有效的教学策略:(1)做好课前预习。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对课堂要解决的问题形成一种期待;(2)创设历史情境,运用翔实资料让学生感悟历史,甚至设身处地参与历史问题演绎,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3)以具体学情为依据优化小组分工与合作,每人承担相应的任务。

(四)加强历史材料的研习,充分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是开展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的前提,合理补充教学资源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要切入点。历史材料的获得不能局限于课堂上和课本中,要拓宽视野,开发利用课外教学资源,从师生生活阅历和周围环境中找寻更为多元的素材,充实丰富教学内容。探究式教学中应指导学生:(1)学会收集材料。围绕主题得出查找历史材料的办法。(2)正确理解各种史料的特点,领会其时代特征和文化背景。(3)学会处理材料信息。依据记录者的主客观制约等因素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考证和处理,弄清材料背后历史人物的思想、心态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内容。(4)充分利用材料。教师在学生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必须指导学生发现历史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充分利用从材料中获得的历史信息,去说明、论证或解释所要探究的历史问题。

(五)辩证看待教与学的关系,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第5篇:初中历史的问题范文

一、新课标下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并在不断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历史学科知识,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的能力,并要用自己的情感来影响学生。

(一)知识素质

一名历史教师,只有自己的学识丰富,才能在历史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用自己的学识影响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的感情,才能在历史学习中向教师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和教师一样具备丰富知识的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比一般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本学科的知识,还要了解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各个方面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丰富内涵的教师,让历史课堂充满文学气息,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树立对祖国的热爱,对自己的责任感,让历史课堂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进行。

(二)能力素质

首先,要求教师对历史教材有充分驾驭的能力,同时还要有把学生的特点和历史教学大纲相结合的能力。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情况,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历史课堂不再是课本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在进行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合理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探讨。通过历史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中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上的事件也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

其次,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具备教学组织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从教学的主导者变成了教学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变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情境进行历史知识的导入,如讲解历史名人故事来让学生进入到历史背景中,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来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素质

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要具备丰富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来引导和影响学生。只有一个充满感情的历史教师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教师在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对学生的关心会使他们对历史学科更感兴趣,更能激发他们学好历史的信心。根据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很多学生会因为喜欢历史教师而喜欢上历史学科。

所以,新时代的教师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利用自己对学生的爱来影响学生,利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来引导学生,才能使初中历史课堂脱离枯燥无味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新课标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历史课程的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要发生改变,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化。

(一)从“以分为本”到“以人为本”

在传统教育中,主要依据学生考试的成绩来判断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根据分数判断学生的能力,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看中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而对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选择忽视。这就大大打击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历史问题的讨论中,通过讨论,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拓宽分析历史问题的思路。在素质教育中,教师要提高每一个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通过历史课堂的学习,都能发展自己的特长。教师不能再以考试成绩来划分学生,而是更注重发展他们的各项能力。

(二)从“师道尊严”到“师生互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代表。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不允许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在新课标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对历史知识进行讨论,在学生面对困难时进行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提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因此,师生之间要互教互学,互惠互助,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知识结构的互动就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教学,是知识与知识、师生与知识、现实与历史的交流与对话,表现为课堂内容上加强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如史地、史政、史文等的综合。

(三)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

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对现行的教材进行研究,改变了以往的教师绝对论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发现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获得进步。同时,学生在学习时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要激发他们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能力,通过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对学生进行激励,根据学生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不仅能获得较高的情感体验,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6篇:初中历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 应注意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47-01

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模式之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使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取得显著成效,必须重视教学策略。

一、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历史课程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为前提,学生围绕一定的历史问题、文本或材料,自主寻求答案的活动或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发展历史探究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1]。

二、实施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古人云:“予之鱼,食而尽;教之以渔,食而无穷。”探究性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善于合作、敢于超越的学习品质。初中历史课程应用探究性学习,教师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问题的设计要合理

问题的设计是否合理,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三维目标,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问题要难易适度。所谓难易适度是指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水平,既有一定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只有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创新的勇气。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3.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学完《》一课,可为学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清朝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为什么会被一个小小的英国打败?中国在《》中的失败说明了哪些问题?联系当今国际形势,谈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以上问题的提出,可充分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一种“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初中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探究,不知道要探究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去探究,怎么实施探究,在探究中碰到问题该怎么办,等等,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 教师扮演着情景的设计者、问题讨论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过程的洞察者和调控者的角色。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引入主题、启发学生思考、指导研究方案的制定、组织研究方案的实施和总结提高等环节中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当代初中学生知识面广,思维积极性高。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不再满足于老师讲“是什么”、“为什么”,而是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亲自去探索历史现象的奥秘,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思考、探究、讨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的引导和启发下,以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相结合的方式去探究和发现问题,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由教师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形成方案、协作探究实施方案和节目表演等环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创设历史情境,培养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内在动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对历史保持持久的兴趣,不仅要求教师设计的探究性问题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而且还有必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通过安排学生讲历史故事、表演历史小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学习张骞出使西域的内容时,可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以张骞的身份讲述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和见闻,激发学生对历史探究的兴趣。

(四)搭建辩论舞台,激发探究兴趣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一课时,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代表维新派,另一组代表顽固派。每组都选出几个代表,通过针锋相对的辩论,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清朝维新派和顽固派的不同主张,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五)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历史下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课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搞个社会调查,通过对自己爷爷奶奶、父母邻居等过去生活条件的调查,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理解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六)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

当代中学生求知欲强,他们不再满足于课堂学习,更希望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亲自去调查寻访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课外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历史资料,到附近的博物馆、或古代遗址参观考察等,既可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主探究精神。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春秋战国的历史时,可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亲自参观当地的周祖陵,亲身感受周朝的建筑、制度和风土人情等。

(七)以史为鉴,注重情感教育

历史使人明智。在中外历史的长河中,发生过无数形形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都可以成为我们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素材。我们每学完一节历史课,都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人和事做简要的褒贬评价,以便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胡德顺,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研究,2010(07),第168页

[2]管金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践[J].教育科学,2009(01),第130页

第7篇:初中历史的问题范文

现在的我,虽然已经脱离让我觉得尴尬不已的初中历史教育,但是面对高中历史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我觉得是应该借着课题的名义,认认真真的、全面的甚至是深刻的去反思一下,我们初中历史教育的问题,寻找一个初中历史教育的正确方向,找到初高中历史衔接的最佳解决方法。那么,本文就是通过笔者为首的课题小组走访了很多的初中学校,了解了初中学习历史的现状,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对初中历史存在的问题进行的调查和分析。

一、初中历史存在的问题,最实际的是从高中历史教学中反映出来的;

常年在高中历史一线教学的老师们,尤其在高一年级的时候,会有一个很普遍的感觉,就是时时感到时间严重的不够,因为你要给学生“补课”,“补”什么“课”呢?补初中的历史课,很多简单的历史概念、历史阶段、分期,就连觉得但凡是中国人都该知道的代表性的事件都不知道,也就是高中教学出现的严重问题,说明初高中知识的链接断代是很严重的;走访到四中和三中部分高中历史教师时,他们对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进行历史知识问题的摸底,当问及到威尔逊、亚历山大二世、俾斯麦、、工业革命等初中历史知识时,回答正确率为5%。就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长城的起止地点回答正确率也仅为35%,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现象了?我们课题小组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到了织金县的八中、七中、四中和三中四所学校,请班主任帮忙让学生去填写了初中历史学习现状的调查表,根据两天的调查和统计得出以下数据:

75%的学生认为,因为中考不考历史,实行学分制和开卷考试,没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去学习历史;

22%的学生认为是学校和班主任对历史不重视,包括教师也没有认真教,历史课经常变为语文和数学课,而且即使上了历史课,也是敷衍了事,草草结束;

还有3%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喜欢学,历史太枯燥,学了历史也没什么用;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原因有三,也就是没兴趣、不重视、不考试,而不考试则是学生不学历史,是不重视历史学习的最主要的原因。由此可见考试成为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中国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是导致初中历史教学的根源,在应试教育下,考和学结合亲密异常,但是导致的结果,就历史一科而言就是知识断代、空档的严重,国家底蕴的丢失。

二、追根溯源,找寻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学校、领导、家长的不重视

在初中学段,历史学科过去甚至现在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叫“小三门”,教师不教不行,那是你的饭碗;学生不学不行,因为教育部要求的,但是学了没用,又没有实际的分数,在中考中的地位是可有可无,所以被认为是门“副科”、“小学科”,各级领导相对忽视,在很多学校的课程表上,历史课所占课时往往不足,而且课程大多安排在学生容易疲劳的下午。

家长也会不断的给学生灌输,考试又不考历史,有什么学法?这些副科就当放松学着玩玩,没必要当真,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语数英上面,给学生请各种各样的补习教师,买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但是其中历史不会有一分一毫的存在。

(二)历史教师的自我催眠和自我“堕落”

对于学生来说,反正历史和自己的升学没有关系,学得好与不好都没什么大碍,因此在上历史课的时候不主动地、甚至是拒绝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有的学生把历史课当成自己的消遣课,希望历史老师多讲点历史故事,或者在上历史课的时候做别的学科的作业;更有甚者把历史课上成休息课,教师本着直接的职责去维护教学秩序,结果会遭到学生的讽刺、挖苦甚至是辱骂,教师得不到起码的尊重。那么,在这样一种尴尬的教学环境之下,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还是热情高涨,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之后,逐渐心灰意冷。

三、对初中历史教育的建议

历史,是一个国家文明传承中的精髓,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才是做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前提。历史课程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没有那个国家会不去重视自己国家的历史,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个国家的底蕴所在。那么要如何改变当前的现状呢?笔者以为应“对症下药”,采取如下对策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以人文主义为方向,促进学生的主动、全面和终身发展。有一句话讲得很好,“灭人之国先去其史”,一个国家要想消灭它,最好先把他的历史去掉,其实就是我们讲的愚民吧,日本人在打中国的时候,对沦陷区的统治不就是这样?德国二战占领法国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其实历史的重要性是世人皆知的,可在功利性很强的现代社会环境中,大家关注的往往是那些影响学生将来在社会层级流动中地位的高利害学科,历史再“可以使人明智”,也只能被打入“冷宫”。

第8篇:初中历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问题探究教学方式;初中历史教学;应用研究

在整个学习内容中,历史教学不仅有需要背诵的东西,还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只有对历史内容的从古至今有所掌握,才能将复杂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体系。问题探究法是一种带着问题去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问题的方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手段。问题探究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内容合理的制定教学规划,从而牵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带着问题去学习的习惯。充分的利用这一方法,对问题的探究有所认知,从而更好地学习中学历史。

一、问题探究教学的应用

(一)分小组教学的重要性

时代不断的发展,教学模式不断的更新,对于教学方法也有着层出不穷的变化。在课堂中,大多数教师忽略了真正的教学意义,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渐渐的让学生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考察,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动课堂氛围。让课堂逐渐形成一种让学生开心的地方。新课标整改之后,提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的形式作为学习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把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充分的展现出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性,把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教学方式彻底打破,所以说小组合作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和教学,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合理的分组是小组学习的前提

每个孩子的思想、理解方式都会不同。而一个班级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显然会有所差异。所以,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就教师先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他的兴趣爱好是否相同,思维模式是否相似,之后进行分组。以保证各个小组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基本一致。如若分组不合理会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所以说正确的,合理的运用小组教学才是小组学习的前提。

(三)合理的分工是小组学习效率的保证

小组合作,顾名思义,就是组合和合作,合理而有效的分工就是为了保证合作能够有效的进行。所以,在合理的分好小组之后,教师应该根据小组内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理解能力进行明确的分工。例如在学习某篇课程时,就可以将小组内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谁代表哪个人或者哪个组织或是哪个政治团体,成员们在搜集资料是各自收集和整理自己的部分,然后在定时间之后,集中在一起,逐个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并可以集中分析其中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也可以在此分享中主要出问题的关键。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可以考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更好的锻炼学生之间的配合能力,提高合作意识,从而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二、探究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一)使用交流的方式可以提高知识储备

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合作和探究,每个小组讨论出自己的成果之后,派一个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每个小组之间可以互补缺漏,互相学习。在每个小组进行精华分享的过程中,各个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和别人的闪光点,和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这正是打开学生眼界、增加知识储备量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既减轻老师的教学压力,同时也是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由单纯的教师传授历史知识转变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们打造了一个自主的平台,满足了学生们对历史课程的求知需求,也提高了合作创新能力。

(二)教师的适当控制是课堂秩序的保障

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发生激烈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并不能保证研究出来的东西都是正确的、所以,教师在此过程中并不知识一个参与者的身份,还是一个引导者和调控者,在仔细聆听学生们研究的成果的过程中,能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帮助和引导他们找出重点,并对其的研究成果进行评判,从而调动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增加小组内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合作能力。所以说,在小组合作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教师是个必不可少的身份所在,学生是主体,而教师的适当控制和引导是课堂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第9篇:初中历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一、初中历史课堂合作探究性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问题的设计缺乏探究性

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设计的探究性问题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思维的层次和梯度。我听过这样一节课,课堂上师生互动热闹,整体感觉很不错,调查学生对这节课也很满意,随机测试多数学生并没有掌握这节课的知识。结果让人意外:为何热闹的课堂并没有好的学习效果?其实那节课的症结是: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思考的价值,学生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代初中学生知识面广,思维能力强,思维积极性高。他们不再满足于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不再满足于老师讲“是什么”、“为什么”,而是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亲自去探索历史现象的奥秘,认识历史之间的联系,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他们不再满足于课堂学习,而是更希望去调查,去寻访去搜集,搞自己的研究。

2.讨论环节重形式轻主体

讨论学习是课堂的常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但是经过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看似热闹的形式下,掩盖的是空洞的教学内容。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从而导致了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一般的课堂合作学习的流程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全班展示,最后教师总结。这样的讨论或合作学习,其实就是流于形式,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进去,看起来课堂气氛热闹非凡,学生的思维没真正调动起来。所谓的交流合作,只是几个好学生表现口才而已,演“课堂秀”。

3.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过程缺乏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过于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没有适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过早介入,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地探究就失去了原本可以自主发现问题的机会。这样的自主探究学习,是形式主义,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历史是一门趣味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时间看,上下五千年;从空间看,纵横五湖四海;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各个领域。历史的多姿多彩,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那么,历史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避免流于形式,真正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我在平常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总结出了以下几个不成熟的作法:

二、初中历史合作探究性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1.要实现有效探究学习,就要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

开展合作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探究的问题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能够激l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的。所以,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关键。当然,探究性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要有思维的层次和梯度,问题不宜过深否则学生会无从下手、徒劳无功。

2.讨论或合作学习要注重实质,真正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打破教师“一言堂”格局,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是并非只要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讨论、表演,就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参与到讨论或合作学习当中来,教师不能只重视形式,需要讨论或合作的环节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参与率,而不是少数优等生代表集体进行讨论或合作。当然,并非所有的课程学习内容都采用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只有较复杂、可以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学习内容,才需要采取讨论或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有选择合适的内容,创设一种“需要合作”的学习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合作前,先给学生充分思考、独立学习的时间,让每个学生有自己初步的想法后再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问题还要联系学生生活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3.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有效地进行引导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这对教师而言,最大的挑战莫过于角色的转换。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更是指导者、合作者。因此课堂中,要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路线、学习方法,让学生提高能力。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不能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变为让学生“自由发展”,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点拨疑难,指点方法,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师生交流,学生领会内化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会学。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对目标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而不是让学生毫无目标地自由讨论,否则会出现无序而无效的课堂。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探究问题确定之后,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寻求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探究活动进行不同的指导,并适度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保证学生有效探究的进行。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既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余丽 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 [D], 华南师范大学

[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丹晓莉.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基础教育》。

[5]《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