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报告范文

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报告

第1篇: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报告范文

一、潍坊市2015年度机构编制评估主要做法

2015年,在评估工作推进中,潍坊市着重把握好指标体系确定、部门自评、社会调查、实地评估、综合评定等关键环节。一是突出重点,完善指标体系。注重总结前两年评估工作经验,对评估指标体系、方式方法等作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在内容设置上,将职能配置、履职情况及成效作为评估重点,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审批制度改革和机构编制业务工作实际,增加了是否落实“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新设机构组建运行情况等内容;在评估方式上,首次引入定量评价的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评估指标进行量化;在体系构成上,分为职能配置情况、机制建立及运行情况、履行职责情况及成效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执行情况等4个一级指标项目、29个二级评估指标,总分值为100分。二是严把关口,组织部门自评。制定印发机构编制评估工作方案,对评估对象、评估内容、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等进行明确。组织召开政府部门机构编制评估工作会议,对评估工作做了安排部署,同时,对评估工作流程及相关事宜进行了专题培训。为方便部门操作,专门设计制作了自评报告模板及相关评估表格,并发送至公共邮箱,便于部门下载使用。为确保报送质量,要求被评估部门在正式报送前,将自评报告及相关表格通过邮箱发送电子版进行初审,经严格把关后再正式报送。三是多措并举,开展社会调查。坚持多维度评价方式,全面了解社会各方对被评估部门职责履行和服务效能的感受和评价。依托政务服务中心网上审批平台,调查了解被评估部门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掌握被评估部门外部协作配合机制建立及运行情况;结合全市企业“双评”活动结果和市直部门绩效综合考核结果,对部门履职情况及成效等进行评价。四是从严从实,抓好实地评估。制定印发实地评估的通知,专门抽调业务骨干组成评估组,由分管领导带队,严格按照评估方案和流程深入实地进行评估。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查阅文件资料和跟踪调研等方式,系统掌握了被评估部门机构运转、职责履行和机构编制规定执行等第一手资料。五是跟踪督查,落实反馈整改。结合部门自评、社会调查和实地评估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定,查找梳理存在问题,对照指标量化赋分,形成评估报告。经主任办公会议研究,呈编委领导阅示。按照编委主要领导批示意见,及时将评估结果书面反馈10部门。对部门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整改意见建议,明确整改时限,跟踪督查抓好问题整改。

二、2015年度10个政府部门评估总体情况

评估发现,10部门依法依规履职和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总体情况良好。一是职责调整到位,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部门基本能够按照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的有关要求,及时进行职责调整,主动移交转移或下放相关职责,将技术性和辅事务从机关剥离,交由事业单位或中介组织;市县两级的监管能够分工配合,实现监管领域的有效衔接。加强的职责切实得到强化,划入和新增的职责基本全部分解到相关内部机构。如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整合划入到市食药局后,已分解落实到食品生产监管科、食品流通监管科等。二是职责关系相对明确,加强了部门间协调配合。以“三定”规定为基础,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部门职责边界和分工进一步厘清,较好地解决了职责交叉和分散问题。社会调查表明,对于涉及多个部门,需共同协作配合开展的工作或事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协调配合机制,部门之间责任明确、运转顺畅。如市卫计委和市发改委、市食药局、市安监局、潍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四部门就20多项涉及部门分工的事项进行了详细划分,厘清了主办和协办的关系。三是职责履行到位,提升了政府效能。各部门严格按照法定职责,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开展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的重点工作能够扎实推进,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部门严格落实权力清单制度,规范部门权力运行,能够按单行权、按单履职。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能够积极落实“两集中、两到位”,优化审批流程,创新审批方式,压减审批时限,提升了审批效率。如,市工商局按照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要求,不断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了创业活力。近年来,10部门都获得了上级表彰奖励。其中,市国土局连续多年保持了“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并获得多项省部级表彰。四是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执行较好,维护了机构编制纪律严肃性。部门机构编制法规意识较强,总体上管理较为规范,多数部门能够严格落实职能、机构、人员编制等机构编制调整事项,集体研究并按规定程序呈报人员编制、领导职数调整等事宜,及时完成机构编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更新维护。

从量化赋分情况看,市国土局、经信委、质监局等部门综合得分较高,市林业局、文广新局、食药局等部门综合得分较低,具体如图1。

10部门在职能配置、机制建立及运行、职责履行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执行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薄弱环节。从各项目得分看,职责履行情况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执行情况普遍存在失分现象,如图2。主要问题及原因概括、分析如下:

1.个别单位运行机制建立或组建运行不到位。市农业局和市文广新局为本次政府机构改革涉及部门,工作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农业局机关与农机局、畜牧局的工作关系,文广新局与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的工作关系没有完全按照改革要求落实到位。市卫计委所属市卫生计生行政执法监督处、市卫生计生宣教信息中心和市农业局所属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3个单位,由于领导班子未配备等原因,机构整合组建不到位。

2.存在人员混岗现象。从评估情况看,部分单位存在混岗问题。如,有的部门机关超编,多年不能新进工作人员,存在借用事业单位人员在机关工作的问题;有的事业单位工作任务不饱满,人员相对空闲,被借调到机关使用。

3.人员结构不够合理。从年龄结构看,10部门机关人员平均年龄从42岁到48岁不等,50岁以上人员共157人,占实有总人数的37.5%,各年龄段人员分布情况见图3。从职级结构看,个别部门人员职级比例倒挂,县级、科级干部占比过大,一般工作人员比例过少。从专业结构看,有的事业单位专业人员匮乏,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市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处实有25人,仅有2人具备上船执法的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影响了渔业安全监督管理、海洋监察工作开展。

4.部分事业单位功能定位有偏差、作用发挥较弱。有的部门将所属事业单位按内部机构进行管理,这些事业单位长期依附于主管部门,人财物不独立,不能独立对外开展活动,与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定位,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的目标要求不相符。如市林业局所属市林场管理办公室、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办公室等。

5.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不够规范。有多个部门存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认识程度不高,变更登记、注销登记不及时,甚至个别单位不登记的问题。如,市食药局有3家事业单位,仅登记1家。

三、深化评估工作的几点思考

潍坊市机构编制评估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评估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在评估内容设计上,指标量化难度大,部门职能履行和机构编制使用效益的评估不够全面深入,考评主体比较单一等。对于下一步如何继续深化评估工作,提高评估的合理性、科学性,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思考。

(一)科学设计指标体系是前提。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决定了机构编制评估工作能否取得实效。从近年的评估工作实践来看,虽然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不断完善,实现了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的转变,但是,由于被评估部门机构职能差别较大,业务范围各异,很难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有些指标难以量化,定性比较笼统,部分指标只能靠实践经验判断,操作性不强,尽管采取了提供自评报告、实地查看、座谈了解等办法,但有时凭主观印象打分、凭感觉打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导致评估结果缺乏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同时,评估指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也应不断完善。比如,对指标进行细化量化,以增强评估的可操作性和部门之间的可比性;由于部门职责的差异性,在指标体系内除设计部门之间的共性指标外,还应积极探索设计有针对性的个性指标,避免评估工作大而化之,流于形式。

(二)提高评估人员队伍素质是基础。机构编制评估工作业务性强、专业要求高,评估人员的素质决定了评估质量。评估工作人员不但要熟悉机构编制业务、评估工作程序和部门“三定”,还要熟悉行政管理、定量定性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知识,确保及时发现问题,认真研究和剖析问题,并提出意见建议。要把提升评估人员素质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来抓,通过集中学习有关政策规定、举办业务培训班、外出学习先进经验等形式,进一步提升评估人员的业务能力,使其全面掌握被评估部门“三定”规定,熟悉评估程序,提高评估质量。

(三)建立评估联动机制是关键。一方面,需进一步解决好评估主体与被评估部门“主体客体之间”联动配合问题。机构编制评估作为机构编制部门服务有关部门单位的重要举措,在前期评估对象筛选、中期实地评估开展和后期评估结果反馈等重点环节,亟需双方加大联动协调,保持密切衔接沟通,通过建立健全顺畅高效的主客体联动配合机制,增进工作共识,健全工作网络,合理调配力量,推动评估工作顺利开展,确保评估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需进一步解决好评估主体相关方“主体成员之间”联动配合问题。虽然省编委出台的《山东省政府部门机构编制评估办法》对评估主体作了明确,“机构编制部门可根据评估工作需要会同同级组织、纪检监察、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审计等部门共同进行”,但在评估工作实际开展中,主要还是机构编制部门独力组织实施,评估主体比较单一,与组织、纪检监察、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审计等多部门的相互协调配合机制尚未有效形成。应积极探索建立由编办牵头,组织、纪检监察、人社、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评估整体,形成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相互配合、运转协调的联动机制,切实形成评估工作合力。

第2篇: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报告范文

摘 要 本文从实际出发,首先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其当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而后从改革的现实角度,相应的提出了现时期预算会计的几点改革思路,以供其借鉴或参考。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预算会计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现状及所存问题

(一)会计核算基础的问题

长期以来,国内各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的会计核算基础一般为收付实现制,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收付实现制这种计量基础已表现出若干重大的缺陷:第一,无法全面、准确的记录和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难以真实、准确的反映各政府部门和行政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耗费与效率水平。第二,收付实现制会导致预算会计的拨支一体化,也即政府投资在核算上定为支出,一旦由财政拨出后也就脱离了政府预算管理,因此难以实现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和收益权的管理,更难以反映政府资产的整体状况。第三,无法全面反映政府所发行国债中应由本期承担的,但需由以后年度支付的利息,从而形成政府的隐性负债,给国民经济持续、健康运行埋下隐患。

(二)会计基础目标的问题

从理论上说,会计基础目标可被分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现行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主要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即从监督角度出发,以向资源委托方提供信息为基础目标。具体而言,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受财政部门及上级单位的委托履行其监督职责,并向委托方反映其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有关信息。但就目前而言,国内预算会计信息使用主体已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再加之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加速,会计信息使用主体已不仅限于财政资源委托方,受托责任观这一单一会计目标已无法完全满足现实需要。

(三)会计核算内容的问题

目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首要问题即为会计科目设置过于简单,无法满足部门预算改革的需要,对于某些部门职能之外的事项如基本建设资金、社会保险基金等应纳入会计核算范畴的事项并没有纳入统一核算。其次,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方式过于陈旧,建立在收付实现制下会计核算体系无法真实、公允的反映其固定资产净值,从而导致资产信息的失真。最后,针对于实施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后出现的新业务,现行预算会计体系也无法得以有效的反映,因此亟需补充。

(四)预算报告体系的问题

从现有的预算报告体系来看,虽然该体系提供了包括未来财政年度的预算收支报告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但严格上讲并不完整,许多类别的财政交易如政府基金和预算外交易并未包括进来,因此并非完整意义上的政府预算报告。另外,由于长期以来预算会计作为预算管理的工具,其仅侧重于预算资金的收入、支出及结存核算,而对于使用财政资金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及相关情况、政府举借债务及还本付息状况、或有负债、税负支出、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等难以进行有效披露,由此也造成了宏观决策信息缺失的状况。

二、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改革思路

(一)分阶段引入权责发生制

从目前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对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的引入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根据从局部到整体的原则,分步骤的予以展开。首先,由目前的收付实现制过渡为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即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对某些会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该步骤改革的重点主要是对确认期内已发生,但预计以后期间才会实际收付现金的交易和事项,由于此类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的矛盾较为突出,如应付转移款、应付借款、利息费用、政府员工养老金等,因此应先改为按权责发生制加以确认。然后,待条件成熟时,再由修正的收付实现制逐步扩展为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即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主,对某些会计事项仍然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体系。通过这种梯次性改革步骤的推进,可达到改善和提高政府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更好的为政府财政管理改革服务的目的。

(二)实现两种会计目标并行

与受托责任观相对应,决策有用观所要求的会计目标是不但要向资源委托者提供会计信息,还要向包括债权人、社会公众等与会计主体有密切关系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事实上,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是两种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会计目标,这种两者兼顾的会计目标体系所涵盖的范围囊括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内容包括预算执行情况、单位财务状况、收支结余情况、现有资产状况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可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于信息的不同需要,同时这也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职能的履行,效率的提高。

(三)重新构造预算会计体系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体系是为预算管理服务的,预算管理体系决定了预算会计体系的总体构成。当前,随着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部门对财政支出资金已实施全过程管理,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对象也已延伸至原单位的预算会计,因而对单位预算会计的依赖减弱,财政支出也基本等同于实际购买支出或转移支出。鉴于此,笔者建议应通过借鉴国际惯例,重新构造预算会计体系,组成由政府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为主的新预算会计体系,而这其中政府会计则应由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组成。

(四)充分完善预算报告体系

从宏观意义上说,政府预算报告是一种全面、系统的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核算体系,也是披露政府综合信息的一种规范化途径,其相关利益群体不但包括政府机关,而且也包括社会公众。为此,现有的预算报告体系应作如下扩充:首先,成本信息的反馈,以协助政府部门节源开流、控制支出;其次,以内部审计和具有独立性的外部审计为基础,编制审计报告;再次,增加有关非现金流信息,如资产、负债、净资产科目信息的反馈;最后,通过对政府产出及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调研,将其加入至政府整体财务报告中。

参考文献:

[1]郭凌波.关于预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经营管理者.2010(04).

[2]王玲.试论我国预算会计在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江西化工.2010(02).

第3篇: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报告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资产安全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106-03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及资产规模、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事业单位的传统管理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从事经营业务的事业单位,改革后将完全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确保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实现单位的发展目标。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侧重于内部会计控制,没有贯穿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与事业单位的发展不相适应。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1.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认识不足

从整体现状来看,事业单位由于受到原有体制、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的限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知度和执行力远远落后于企业,管理层往往重视单位的事业发展,重效益轻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在规范管理和防范运营风险中的重要作用,把内部控制看成是一些管理部门的事,而没有把内部控制放在整个单位经营管理的策略高度来考虑。具体表现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业务处理不规范,执行与监督不力,考核、奖惩力度不够,加之一些单位受资金、能力、管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对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还只是停留在想法上,不能真正付诸实施。对重要业务和事项的处理常常因人而异,缺少必要的制度约束。

2.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模式僵化

首先,事业单位业务比较单一,涉及的环节相对较少,组织结构一般都是直线式的,领导者常常集众多权力于一身,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缺乏必要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常常凭自己的感觉和经验进行决策和管理。其次单位内的部门没有按照业务的需要来设置,部门职能不明确,岗位职责不清晰,致使各部门不能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许多单位存在因人设岗或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决策、经办、审核没有完全分离并相互制约,审批兼执行、经办兼稽核、采购兼验收、保管的现象比较普遍。致使职能重叠或权限过于集中,为弄虚作假、营私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最后,缺乏内部监督机制,事业单位因规模及业务量不大,一般不设内部审计部门,其经济监督主要来源于外部审计,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上级主管部门的延伸审计、单位领导离任审计等,对日常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缺失不易及时发现和纠正。

3.内控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力

有些单位虽然制定了一些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疏于执行,往往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成为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的摆设。如资金管理方面,不能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专项资金与正常经费支出经常出现相互挤占、挪用,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效益性缺乏分析和控制,对不合理支出缺少约束,财务的监督和审核流于形式,常常只能依赖于个人的道德和诚信;资产管理方面,固定资产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未按规定程序处置固定资产,对长期外借的固定资产未履行必要的手续和登记、备案,对固定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取得的收入未纳入“收支两条线”进行管理;日常的业务支出方面缺乏控制标准,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等,有些虽然制定了标准,支出前也有相关的预算申请报告,但实际仍难以执行,基本上都采取实报实销的处理方式,造成费用开支过大及公款消费现象日趋严重;单位内部的一些部门和个人利用单位资源和管理漏洞从事经济活动取得的收入中饱私囊或私设“小金库”,造成了单位资源严重流失,甚至波及单位自身的经营业务。

4.缺乏风险评估制度

在国家原有的管理体制下,事业单位所从事的业务及占用的资源往往具有垄断性质,因此普遍缺乏风险意识,管理及决策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单位的短期效益,只关注单位的现状,对单位未来潜在的风险关注不够,一般都没有建立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一旦出现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单位就会陷入困境。

5.信息传递、沟通不畅

由于缺乏透明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渠道,无法保障单位内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信息准确、及时的沟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系统的技术优势,建立符合管理要求的信息共享平台,降低了员工的参与度。

6.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建立一个监督机制,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对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不能作出真实合理的评价,考核时多以经济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为主要依据,缺乏对业务过程的监督和控制,无法达到事前、事中的控制,使内控制度在既成事实面前失去作用。

二、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思路

1.完善内部环境建设

内部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是管理层应重视内部环境建设,积极组织和领导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进行决策和管理;二是对单位的业务流程和管理事项进行全面梳理,根据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合理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避免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对于业务规模较大、经济活动复杂的事业单位,如高校、科研机构、出版传媒等部门,可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业务流程图等相关文件,使员工了解和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情况,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三是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招聘、任用环节严格把关,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加强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的培训,实行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四是建立和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

2.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同样会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风险,因此必须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对于经济业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因素予以关注和重视,并要抓住关键控制点。一是对于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使用因“一言堂”、“一支笔”失误造成的风险;二是与资金运动直接相关的领域,这是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凡是涉及到资金流入、流出的环节都应是关注的重点;三是容易发生权、钱交易的部门和岗位,这些部门和岗位掌管着人、财、物的进出大权,或掌握着基建工程、单位对外经济业务的招标、或对外签署各种协议、合同等,应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权力部门与关键岗位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营私舞弊,导致不应有的损失;四是经济形势、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对经营业务带来的影响。了解和识别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并采取必要的应对策略。

3.落实内部控制举措

这是内部控制体系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应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原则,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这些控制措施主要包括:(1)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不相容职务是指某些由一名员工担任 、既可弄虚作假又能自己掩盖其舞弊行为的职务,通过在不同人员之间进行职责分离可以有效降低错误或舞弊发生的风险,不相容职务主要有授权审批、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2)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职责,各级管理人员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对于重大业务和事项应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联签制度。(3)会计系统控制,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做到岗位责任明确、凭证填制真实、账簿设置完整、检查审核严格、账务处理规范、会计政策恰当。(4)财产保护控制,为了维护单位资产安全、完整,应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保护资产安全,按规定程序处置资产,严格限制未经授权人员直接接触和处置财产。(5)预算控制,应以部门预算为基础,结合单位管理和绩效考核要求,编制切实可行的预算方案,同时要加强预算的执行、调整、考核等环节的管理,将预算指标分解落实到单位各部门、各个岗位,并定期反馈预算执行情况。(6)运营分析控制,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对单位的财务状况、运营情况、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加以改进。(7)绩效考评控制,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单位内部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并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

4.建立信息沟通制度

充分利用网络和先进的技术建立单位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加强各部门的信息沟通与反馈,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通过内部报告制度,全面反映各项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使管理层及时掌握单位的管理和运营情况,每位员工了解自己的职责与权限,并通过信息系统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工作中所需要的信息资料,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5.加强内部控制监督

内部控制监督是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通过建立内外结合的监督体系,加强单位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可以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尤其应加强内部会计系统和涉及到人、财、物等关键岗位的定期稽查,其次通过聘请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对本单位涉及经济活动的业务事项进行审计和监督,接受委托的中介机构或专业人员应对委托单位内部控制中的重大缺陷提出书面报告。

三、结束语

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加强管理的一种手段,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可以规范单位的日常管理,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对于各种舞弊行为的发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会计网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制度应用指南[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第4篇: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报告范文

一、主要做法

在开展部门履职评估工作中,泰安市编办本着全面部署、循序开展,注重导向、务求实效的原则,规范程序,精心操作,扎实推进,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实际,创新谋划评估思路。泰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机构编制工作,始终把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机构编制管理作为科学配置机构编制资源、促进区域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创新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方式。泰安市编委研究出台《关于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履职评估的意见》,明确把“三定”职能作为评估工作的重点,重新审视机构设置、编制配备的基础和依据,找准了机构编制评估的切入点;通过检验贯彻落实党委政府工作部署情况,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全面科学正确履行职能,找准了机构编制服务中心工作的关键点。省编办充分肯定了泰安这一创新做法,将《履职评估意见》全文刊发于《机构与行政》予以推广。

(二)客观系统,科学设定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评估的核心,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评估的水平和质量。在充分把握《山东省政府部门机构编制评估办法》和泰安市编委《履职评估意见》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坚持一致性原则,将评估指标的设定与评估目的紧密融合,做到方向明确;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力求评估指标客观可测、简易可行、系统实用。紧扣机构编制管理的基本任务,确定了五方面评估内容,并细化为18个一级指标,70个二级指标;设计了《泰安市机关事业单位履职评估表》,包含评估核查节点154个,要求部门自评时严格把握。一是通过评估职能精细化管理,检验“三定”职能是否细化量化、工作程序是否科学规范、工作制度是否健全完善;二是通过评估职责落实,检验职责分工是否明确具体、党委政府工作部署是否有效落实、协作机制是否健全完善;三是通过评估履职行为,检验工作行为是否认真负责、职权行为是否合法合规、责任行为是否清晰具体;四是通过评估履职效果,检验工作业绩是否争先进位、创新工作是否效益显著、社会评价是否满意认可;五是通过评估机构编制执行,检验机构设置是否必要合理、编制配备是否科学适宜、政策执行是否合乎规定。

(三)点面结合,合理确定评估对象。坚持统筹兼顾,做到点面结合,综合考虑机构性质、行业特点、党委政府工作部署、示范带动作用、职能调整变化、领导重视等因素,泰安市市直确定了10个、县市区确定了51个政府部门单位作为履职评估对象。这些部门单位既有政府行政机关,也有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既有综合管理部门,也有行业管理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既有经济管理部门,也有社会事务管理部门,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

(四)严格程序,精心组织评估工作。纸上得来终觉浅,再好的蓝图,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都是纸上谈兵。泰安市采取部门单位自我评价与评估组实地评估相结合,分六个步骤,推进评估工作有序开展。一是评估准备。主要是拟订评估方案,梳理评估部门单位职能和机构编制情况,设计调查问卷等。二是动员部署。组织召开评估动员会议,明确评估内容、方式和时间安排等。从机构编制、组织、纪检监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法制、政府督查等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评估组,进行业务培训,掌握评估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及有关政策。三是部门单位自评。市直评估部门单位按照要求,梳理分析职能履行情况,认真填写统计表格,按时完成了自评工作。四是实地评估。坚持方式创新、务求实效的原则,综合运用听、查、谈、看、议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多角度地掌握评估部门单位履行职责情况和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认真分析所涉及内容的问题点、关键点,有针对性地验证查找问题。五是分析评定。评估组综合部门单位自评、实地评估、满意度测评、征求意见建议等情况进行分析评定,形成评估报告报市编委。六是反馈整改。根据市编委研究意见,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评估部门单位,并就评估中存在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

(五)公正有效,综合运用评估结果。运用评估结果,不仅是履职评估的延续,更是评估的目的。实际工作中,泰安市将评估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按照“台账销号”制度要求,建立了评估问题整改落实台账,提出了分类解决的办法。一是对部分部门存在的职能落实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工作程序不合理、日志记录不规范以及私设机构等问题及时进行了反馈,并加强跟踪督查,确保落实到位;二是对主要职责发生较大变化的畜牧兽医部门,及时进行了“三定”规定的修订;三是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奶吧监管等职责边界不清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明确职责划分的建议意见;四是对机构设置、编制配备存在的问题,及时要求部门按程序进行了提报研究;五是对机关事业人员混岗、离岗人员占编不能补充人员等涉及多部门管理、关注度高、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敏感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和沟通协调,向有关决策机构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六是对调整定点屠宰管理职责、设置测绘地理信息机构、集中设置行政审批机构等事项,按照这次中央部署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要求,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统筹解决。

二、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强化了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的理念,提升了部门行政效能。通过评估职能精细化管理情况,强化了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的意识,对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目标任务的认识更加明确,增强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计划性和预见性,提高了各部门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创新创优情况评估,有利于部门培育工作新理念,改进工作新方式,建立工作新机制,发挥现有机构编制资源新效益,开创工作新局面。将工作日志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履职行为方面的评估,有助于发现部门工作人员实际开展工作情况,判定工作量饱和程度,增强部门及工作人员履职的责任心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提升行政效能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推进了机构编制管理方式创新,提升了机构编制管理水平。评估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进一步增强了部门遵守机构编制法规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强化了机构编制意识。开展履职评估,解决了机构编制部门对部门职责履行情况缺少有效监管手段的问题,实现了既管职责配置,又管职责履行的“双管”机制,更有利于维护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通过评估,有利于全面掌握部门机构编制配置和部门职能变化情况,准确把握部门职能履行情况和工作量大小,以及围绕大局发挥作用情况,科学合理进行机构编制的动态调整,实现机构编制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提高了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三)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开展履职评估,有助于发现部门履职过程中的越位、错位、缺位现象,以及与法规政策、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职能;有助于发现部门间职责交叉、边界不清、关系不顺的混乱现象;有助于梳理、分析部门内设机构之间、内设机构与事业单位之间的职责关系,理清各自的职责范围,推动部门职能及时进行清理、调整、优化,使职责配置更加衔接紧密、执行顺畅,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同时,进一步摸清了新一轮改革涉及部门的管理体制、职能状况,认真梳理了现有机构和编制资源,摸清了底数、掌握了现状、理清了改革重点难点,为下一步改革提前做好了相关准备。

三、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前提。履职评估工作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协同作战,需要机构编制系统上下的群策群力,需要各部门的倾力配合。泰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履职评估工作的开展,多次听取汇报,并提出明确要求;泰安市编委会议、市编办主任办公会议多次专题研究开展部门履职评估工作,对出现的具体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多次召开市直部门分管负责人及县市区编办主任会议,统一认识,统一思想,强化督促调度,为履职评估的顺利推进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调研先行是基础。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是掌握全局和做好工作的重要手段。管住、管好、管活机构编制,是地方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泰安市坚持调研先行原则,深入开展了“对上”、“对下”、“对外”三方面学习调研活动。通过对上学政策、对下知需求、对外取经验,找准结合点,提出开展履职评估工作,建立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的思路。通过参加省编办组织的重庆、宁夏学习考察,以及对青岛市、邹城市等地先进经验的学习,进一步完善了工作机制和评估手段,夯实了评估工作基础。

(三)制度建设是保障。制度是各项工作正常有效开展的基础,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泰安市从职能管理作为机构管理和编制管理的基础入手,紧紧抓住职能管理和职能落实两项重点,健全完善制度、强化规范创新,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行职能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机关人员工作日志制度的通知》等配套文件,及时对部门编制的《职能精细化管理规程》情况进行了专项督导;会同泰安市政府督查室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对市国土资源局等16个部门单位,265名工作人员的《工作日志》进行了抽查评估,有力促进了各项制度的施行,保障了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5篇: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报告范文

一、工作做法

嘉祥县从今年4月份开始着手机构编制评估工作,前期重点探索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7、8月份进行试点评估,完善评估体系。从9月份开始进行正式评估。目前,已完成环保、住房和城乡建设等7个部门的评估工作。评估工作的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构建评估体系,夯实评估基础。嘉祥县编办利用“每周学习例会”和“编办业务论坛”,研究探索评估指标和方法,经过反复探讨、调整和修改,制定了《嘉祥县行政部门机构编制评估计分表》。指标设计上突出四个重点:一是突出指标的层次性。按照“由总到分、层层细化”的思路,设置三级指标体系。对政府部门评估内容进行分解归类,设置6个一级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科学确定其权重分值,实现指标权重的科学量化,即:职责配置(10分)、职责落实(20分)、履职效果(15分)、机构编制配置执行及人员情况(24分)、内设机构配置及运行情况(26分)、所属单位设置及运行情况(5分);对一级指标采用鱼骨分析法并结合职责性质进行分解后设置23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则结合部门业务工作,进一步细化具体。二是突出指标的系统性。评估指标涵盖职责、机构编制、内设机构、所属单位及运行机制等,全面覆盖政府部门评估要素。三是突出职能评估。职能是评估工作的核心,在评估内容和方法上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围绕职能评估设置了职责配置、职责落实、履职效果三个一级指标,其分值占总分的45%。四是突出可操作性。按照“定量定性结合、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原则,调整制定指标和计分方法,使评估体系与实际工作更加契合。总体上,能利用计分公式计算的指标,直接计算得分;难以量化的就定性赋分。设定好、中、差三个等次标准,参照标准定性确定等次,依据等次得分,力求评估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二是开展试点评估,积累评估经验。评估重在分析评价事物内部的机构、功能、机制等要素。鉴于评估的复杂性,7月份,选择县科技局和安监局开展试点评估。对两个局试点评估后,各用一天时间及时召开分析会,调整评估指标,改进评估方法,完善评估体系。根据试点情况,做了以下改进:一是制定了《自评指导手册》和《操作手册》。《自评指导手册》由被评估部门使用,解决部门自评中感觉内容繁杂、无从下手和资料不规范、自评质量和效率不高的问题。《自评指导手册》设计了8种表格,提供了自评报告参考提纲和提交资料清单。《操作手册》用于帮助评估组外单位成员熟悉业务。二是强化学习培训。组织评估人员进行集中学习培训,明确责任和分工,确保评估程序统一规范。自评材料上报后,评估人员集中研究自评资料,熟悉被评估部门的情况,找出问题,做到心中有谱,从而增强评估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三是实行民主评议。借用社会评议结果,确定被评估部门的社会满意度,既提高了评估权威性,又提高了评议效率。

三是政府强力推动,开展正式评估。为深入推进政府部门机构编制评估,嘉祥县政府第20次常务(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机构编制评估工作,所有县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都列席会议。会议听取了专题汇报,审议了《嘉祥县行政部门机构编制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并以嘉政发〔2013〕29号文件印发。会后,嘉祥县政府分管领导又召开了被评估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评估工作会议,进一步部署评估工作。

为提高评估科学性,我们对每个部门都采取“五评”模式进行正式评估。一是单位自评。被评估部门按照评估方案和自评手册,梳理职责、人员、内设机构等事项,填写表格,形成自评报告。二是模拟评估。到部门评估前,评估组对照评估指标体系,结合自评资料,对照被评估部门的“三定”规定和编制手册,开展模拟评估。通过模拟评估熟悉被评估部门的工作业务,发现存在的问题,增强评估的主动性,提高了评估质量。三是分组评估。针对现场评估局限于看材料的问题,为避免出现“资料评估”,我们设置综合评估组和科室评估组。综合评估组主要对职责、机构、编制及人员情况进行评估。围绕指标和评估标度,查阅资料,征询座谈,核实印证,分析评判。科室评估组到部门内设机构和所属事业单位进行实地评估,重点查看现场、查阅业务资料,评估科室机构编制人员、科室履职、科室工作流程、科室职责界定及所属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履职等情况。两组相互印证,增加评估深度,提高评估效率。四是延伸评估。对于部门间互相关联的职责再到相关部门进行延伸评估,听取双方意见以厘清职责。同时,还对能体现被评估部门履职成果的重要现场进行了查看。五是计分评估。评议组成员围绕每项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并依据各项指标按评估标度和计分方法进行量化计分,并通过媒体公布各被评估部门的得分和排名。

四是形成评估报告,督导部门整改。评估结束后,评估组分析汇总各部门的评估情况,形成综合性的评估报告,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并向被评估部门反馈整改意见,部署督导整改工作。

对评估中发现的职能转变落实不到位,存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等问题的部门,通过科学配置职能、合理调整机构设置予以解决。对部门职能弱化或工作不饱满的,及时调整机构或缩减编制,确保机构编制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属于机构编制部门研究解决的,及时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属于被评估部门整改或者改进的,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落实。评估组在部门整改后,开展评估工作“回头看”活动,对整改情况及时进行了督导检查。

二、工作成效

一是强化了职责配置。通过对职能的分析评估,有助于调整职责,理顺体制,使工作衔接顺畅。如在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监管职责上,中央和省市由经信局监管,而嘉祥县由安监局监管,工作上下不理顺,通过整改明确县经信局负责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监管,理顺了管理体制。通过对县安监局的评估,发现该部门存在履职缺位、错位、越位等问题,如其“三定”规定明确了履行工矿商贸作业场所(煤矿作业场所除外)职业卫生监督检查的职责,但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履行,通过督导,要求县安监局切实履行这一职责。

二是规范了行政审批事项。设置“行政审批事项落实情况”评估指标,主要查看该取消的审批事项是否取消,保留的审批事项流程是否规范,审批职能是否集中到一个股室,是否进驻审批服务大厅。评估中,发现某部门在一项审批收费职责取消后依然违规审批收费,及时采取措施,督导该部门整改落实。

三是促进了机构编制执行。在机构设置方面,重点评估内设机构及政府部门所属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对评估中发现的县住建局违规设置7个内设机构、单位的问题,责令其进行了整改,规范了机构设置。在人员编制方面,重点核查长期借用、编外用人、超编用人、在编不在岗及“吃空饷”等情况。通过评估加强编制对人员的约束控制作用,减少编外用人,规范了人员管理。

四是纠正了机构编制违规行为。通过评估内设科室设置及职责履行、工作流程运行和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履职情况,及时发现了县环保局擅自设立与编制部门批准设置的环境监测站、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办公室业务性质相近的监控中心和污控办两个机构,责成该局立即撤销了自行设立的机构。

五是提供了机构编制调整参考依据。评估工作使机构编制部门掌握了行政部门的真实情况和存在问题,使机构编制调整更加客观、全面、真实。如县住建局承担了40多项城建工程,工作任务重,核定编制少,实有人员少,鉴于其事业单位缺编严重的问题,提出了编制调整的建议,提高了编制配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三、工作体会

一是评估能够使机构编制工作更好地贴近中心、服务大局。通过评估,能够规范审批事项,界定职责界限,明确部门职责,督导部门履职到位,提高政府运行和管理服务质量,使机构编制工作更好地贴近中心、服务大局。

二是评估能够改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通过机构编制评估能够推动机构编制管理由静态向动态、由重配置向重监管转变,弥补了监管环节的缺失,强化了机构编制部门的监管职责。同时,通过评估加强了对政府部门的监管,有利于增强机构编制部门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是评估能够锤炼机构编制干部队伍。机构编制评估将抽象的职能、机构、编制融入具体形象的工作实践中,丰富了机构编制干部的实践经验,为实施机构编制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

第6篇: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报告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措施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目标及意义

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该规范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多,范围广,资金来源上大部分属于公共财政资金,单位在财政资金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财务风险较大,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相对滞后,随着公众参政意识的增强,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使用绩效备受关注,社会各方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已经上升到更高的要求,需要一套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来对内部控制进行指导,新出台的规范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管理制度执行、加强监督、防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相对于企业来说,业务相对简单,在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及应对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一)收支管理情况。包括收入是否实现归口管理,是否按照规定及时向财会部门提供收入的有关凭据,是否按照规定保管和使用印章和票据等;发生支出事项时是否按照规定审核各类凭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情形,明确各职能部门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确保事业单位权责分明,管理科学。

(二)预算控制情况。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贯穿整个单位的业务活动。加强预算管理主要体现在编制与执行环节,确保预算编制程序规范、方法科学、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进一步优化调整支出结构,坚决压缩“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加大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强化部门预算的约束刚性,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

(三)政府采购控制情况。尤其是在政府采购业务控制方面,应加强政府采购申请、验收等事项内部审核,包括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是否按照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活动和执行验收程序;是否按照规定保存政府采购业务相关档案。

(四)资产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责任;是否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账实不符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是否按照规定处置资产。

(五)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包括是否按照概算投资;是否严格履行审核审批程序;是否建立有效的招投标控制机制;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套取建设项目资金的情形;是否按照规定保存建设项目相关档案并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六)合同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实现合同归口管理;是否明确应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是否有效监控合同履行情况,是否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机构设置缺陷。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大多数属于粗放式和滞后式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需要。在对我市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调查中发现,内控机构设置严重不合理,许多单位包括一些较大的部门机构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控制机构,甚至没有独立的财务室,隶属于办公室或者后勤部门或纪委或监察室,权责分配不合理,职能交叉,组织结构安排不合理,独立性严重受损,极大地削弱了内部控制的功能和作用。

(二)内控意识相对薄弱。《规范》规定:单位负责人对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目前我们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 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的认识不够,存在“重制度、轻执行”的倾向,导致内控走过场,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有的财务人员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又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财务工作就是报销、记账,头脑中也缺乏内控意识。

(三)单位内部控制活动不够健全。不相容职务分离是内部牵制制度的精髓,各种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不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就容易发生舞弊行为,其中我们最常见的不相容职务主要有:1.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2.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3.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4.业务经办与稽核;5.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调查中发现, 许多单位内部财务与会计控制方法体系很不完善,基于编制有限、人手紧张等原因, 许多单位都有不合理不合法的兼岗现象,不相容职务未能合法合理分离。

(四)监督约束作用不够明显。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要么没有审计机构,要么审计机构形同虚设,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机制,在风险评估中,内控作用难以有效发挥,更不用说及时科学分析目标存在的风险及应用相关的定性、定量等分析方法,形成全面系统客观的全面评估报告,因此,不能最大限度地制约控制风险的发生,也就不能采取积极的风险利用策略和应对措施。

四、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主要途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二条指出,内控范围覆盖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关系到单位所有的经济活动,如预算、采购、工程、组织架构、职责分工等等,我们分析其原因,找其根源,最终目的是进一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不断走向规范。

(一)树立正确观念,提高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对内控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加强对高校管理层的内部控制宣传,提高他们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意识,通过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建立重大决策集体审批制度,以杜绝个别领导权力过大或集体循私舞弊行为,只有领导层高度重视,才能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才能认真地去组织人员立制度、抓落实。同时内部控制制度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取决于人员尤其是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他们既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又是监督者,要能胜任本职工作,就必须练就基本功,否则将被淘汰。2014年实行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新增了许多新内容,比如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基建并入大账等,会计人员要从思想深处真正地重视起来,并去认真落实,确保各种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确保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现,做到查错防弊、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及体系。任何单位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单位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战略目标的实现。内控活动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的控制,不能靠人治,也不能简单地靠财务人员控制、财务管理来实现目的,而是要靠一套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管理的行为。行政事业单位控制环境一般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更多体现的是约束和规范,内部环境源自于单位自身,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它包括:诚信和道德观、单位的治理结构、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单位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等。首先要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为每个组织划分责任权限,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其次,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为载体,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出完善的内部控制绩效考核办法,明确职责和权限,规范经济活动风险识别、防范和应对,形成内部控制的长效机制,有步骤、有层次地构建完整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系,使各行政单位在内控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有章可循,切实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再次,单位文化要渗透于内部控制活动之中,引导培育职工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督导员工遵纪守法,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三)加强监督评价体系的建立。强化内、外部监督与约束机制,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合理分工,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检查与监督,建立岗位责任制,增强威慑力,单位负责人应当指定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监督检查评价制度,确定内部监督检查的方法、范围和频率,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规范经济活动风险识别、防范和应对,从财务角度对风险进行评估,建立预警系统,尽可能地防范和避免出现不利的结果,形成内部控制的长效机制,有步骤、有层次地构建完整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师准则体系。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另外建立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掌握电子网络技术发展的规律,适应电子网络环境发展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人员应及时洞察环境变化及发展趋势,培养相应的技术能力。探讨网络技术对业务流程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建立安全、完备、崭新的会计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黄伟伶.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路径[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10).

2.张慧君.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浅析[J].金融经济,2008,(16).

3.吴猛.关于推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3,(5).

第7篇: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报告范文

(一)政府财务报告的涵义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和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相应政府财务信息的主要信息载体,是政府解脱其受托责任的有力依据,也是政府重要的信息沟通制度之一。由于我国目前实行预算会计制度,政府财务信息主要是预算会计信息,政府财务报告也主要以会计报表的形式提供会计信息,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必要的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入情况说明书等部分。

(二)政府财务报告的作用政府财务报告的作用主要有:可供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实体当年的运作结果;可供政府信息使用者评估并及时监督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可供政府信息使用者评估政府能够提供的服务水平和履行到期职责的能力;可以为政府提供相应的信息,以便政府及时掌握经济运转的整体情况,为做出相关的经济决策提供指导和帮助。

二、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报告体系不完整 西方国家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既包括政府组成单位的财务报告,也有基于政府层面的财务报告。而我国目前关于政府整体层面的财务报告还没有完全形成,与政府财务状况相关的信息载体都表现为零散的碎片,比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等。

(二)未能充分反映政府的负债情况报告中负债反映不完整,许多已经发生、但需要在以后期间支付的现实义务并没有被确认为负债,并且不区分期限长短和流动性强弱,不利于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或有负债是现阶段我国财政风险的主要来源,但在现行的政府会计体系中没有得到反映。就显性指标而言,中国的赤字水平和负债水平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是相对较低的。但是就隐性指标而言,政府负债和债务担保总额的一些数据并未如实反映在预算会计报表中。可见,我国目前政府财务报告中对政府负债信息的披露不完整、不真实,掩盖了政府真实的负债状况,误导信息使用者,甚至造成政府相关决策失误。

(三)报表项目列示不科学根据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既包括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类项目,又包括收入类和支出类项目。而资产负债表是反映单位财务状况的静态报表,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的企业中,资产负债表均不设计收支类项目。但在目前报表结构下收支类项目既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又在收支表中反映,造成了毫无意义的重复列示。

(四)报告所反映的信息内容狭窄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没有提供关于政府整体的全部财政收支情况的完整情况,报表附注和相关说明内容过于简单,没有融入更多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

(五)资产反映不真实 政府行政单位购入材料直接到为支出,大量未消耗的部分没有通过存货来反映,没有作为资产来确认,没有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容易造成资产流失。政府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使得固定资产长期按账面原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虚增资产。

三、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改进对策

(一)加强理论研究,为财务报告体系的改进提供理论基础我国在财务报告改革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方面还比较滞后,主要是由于理论界和实务界长期以来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探索不够重视,由此造成理论基础薄弱,有积极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十分缺乏。理论研究的滞后将会制约会计报告改革实践的发展,支持不足最终会影响改革的效率和效果。由于我国目前制定财务会计报告概念框架受到理论层面研究成果的限制,照搬西方国家的模版又存在很大风险,所以,在当前形势下应该努力深化会计报告改革相关理论研究,以理论来指导改革实践。

(二)进一步深化公共管理改革会计报告改革为公共管理改革提供信息支持,同时公共管理改革也是会计报告改进重要的推动力量和改革赖以存在的关键条件之一。我国的公共管理改革起步较晚,还处在发展过程之中,会计报告的改进也处于酝酿阶段,二者之间存在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公共管理改革将是会计报告改进的内在持续推动力量,公共管理改革的深入发展,将为政府会计报告改进提供更广阔的背景。

第8篇: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报告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 问题 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本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主要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要素构成,主要内容包括预算编制与执行控制、收入支出管控、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管控、项目建设管理控制和合同控制。

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整体上看,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

(一)管理层面

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角度来讲,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能够帮助单位识别和管控各种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单位组织架构和管理层权限职责的规定有助于单位建立健全的议事决策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单位关键岗位的不相容职位相互分离制度有助于其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至单位信息系统中又将有效减少人为操纵因素的影响。

(二)具体业务层面

内部控制制度是在对本单位业务详细了解的基础上所制定的,因此它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具体业务能够作出明确的规定,对单位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内部控制制度中对资金审批和使用的规范能够有效防范资金被贪污挪用的风险,能够提升资金的安全性;内部控制制度对政府采购业务的规范能够有效防范采购舞弊行为,在节约财政资金的同时提高单位的公共服务水平;内部控制制度对实物资产的管控能够有效保障单位资产安全,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内部控制制度对预算的关键控制点的规范有助于单位提高预算的管理水平;内部控制制度对财务会计的各项规范能够提升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水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

(一)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风险意识薄弱,风险管控较弱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主要就是能够分析各项经济业务活动中的风险,找到风险点,并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来防范风险。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单位对风险管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建立有效的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机制和风险评估程序,不能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评估,造成本单位的风险管控较弱。

2、缺乏健全的决策议事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包括对本单位决策议事制度的设立。在实践中,很多单位没有将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对于大额资金使用、基本建设项目和预算调整等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没有制定集体决策的制度,从而造成一人决策重大事项,若出现决策失误,很容易给单位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3、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评价监督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其内部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主要包括自我评价、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三个层次,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评价主要依赖于外部监督,而对自我评价和内部监督涉及较少。缺乏自我评价和内部监督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不完整的,可能存在重大缺陷。

(二)行政事业单位具体业务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具体业务涉及范围较广,内容较多,本文仅选取在实践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几项业务加以分析,具体如下:

1、预算编制、执行与分析考核业务控制

预算编制、执行与分析考核业务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点之一,它是其预算年度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正因为如此,预算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往往不依照本单位的实际支出需要进行预算编制,以多申请资金为主要目标,随意性较大,造成财政资金资源的浪费;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没有建立预算批复与审批职责分工制度,容易造成部门内预算使用分配不合理,从而影响部门职责的履行和资金使用的效率;没有对预算执行情况加以分析和考核,对预算执行的有效性监督不够。

2、资金管控业务

资产管控业务的重点是资金控制。在实践中,很多单位对不相容岗位未实现完全分离,存在资金支付业务代办现象,很容易造成货币资金被挪用;在货币资金支付过程中,对审批手续不全的支付申请未严格把关,没有对大额资金支付建立有效的集体决策制度,可能导致资金面临被非法套取的风险;未建立对货币资金的定期盘点和核查制度。

3、政府采购业务控制

政府采购制度是国家为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而制定的制度。由于政府采购制度对各项采购业务进行了具体规范,在实践中审批程序较为复杂且主管部门监督严格,因此部分单位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规避审批和监督,不进行公开招标,以进行采购舞弊行为。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管理层面需采取的对策

1、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在实践中,行政事业单位应对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经济活动中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梳理、汇总,充分识别风险点,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并设立“设定风险控制目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的评估程序,以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的评估,并形成风险评估报告,针对报告中的风险点制定相应的控制方法。

2、建立健全的决策议事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进行相互分离,并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确立本单位大额资金使用、基本建设项目和预算调整事项的范围,对于这些事项要按照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实行集体决策和者联合签字制度。

3、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监督机制

建立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与监督机制,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合理合法性、全面性、重要性及适应性进行评价,并形成自我评价报告,对评价报告中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同时在内部控制制度实施过程中进行内部监督,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具体业务层面需采取的措施

1、预算业务控制措施

在编制预算时应当以本单位的实际经费使用情况为依据,按照预算编制中“二上二下”的方式,做好与各部门的预算信息沟通与共享,严格审核,做到预算项目细化,数据准确;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充分做好预算执行申请的审核工作,严格审批手续,不得随意调整各部门所分配的预算指标,协调好财权与事权的匹配,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预算执行分析与考核机制,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出现的偏差并加以调整改进,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2、资金管控业务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严格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不得由一人经办货币资金支出业务的全过程,对出纳人员的职责权限要作出明确的规定,印章、签章应由专人保管,使用要履行签字审批手续;同时资金支付要严格履行签批手续,大额资金支付还应当实施联签制度;建立货币资金盘点制度,定期对货币资金进行核查和对账,做到账实相符。

3、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应当通过招标采购的,必须履行招标采购手续,任何人不得通过变通的方式规避公开招标,实施舞弊行为;采购业务应当做好验收工作;做好采购业务相关档案的保管工作,规避采购业务的风险。

五、结束语

经济新常态给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在实践中,各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的管理和经营情况,做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管理作用,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以保证本单位资产的安全和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

参考文献:

[1]纵瑞生.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09

[2]翁向辉.试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J].财会学习.2015.11

[3]白德荣.新时期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05

第9篇: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报告范文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执行乏力

1.制度不健全。一是制度老旧、过时,出现滞后现象,现行制度中对业务规程的控制制度多,对人员的责任控制少,尤其是对管理层的控制更少,如有的高校制定的岗位责任制,只规定了工作范围、职责权限,但没有制定违反责任制的奖惩内容,这就起不到约束作用;二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程序不规范,会计控制制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不同制度之间存在矛盾或重叠的现象。因此,内部会计制度不合理、不健全,会计控制形成盲区和死角,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本身存在缺陷。

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乏力。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执行情况较差;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未能真正发挥监督作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考核和奖惩力度疲软,人为削弱了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自觉性。因此,要加强对高校管理层的内部控制宣传,提高他们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意识。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力度不够

一是有些高校的内部会计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有些单位未设立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而由内部会计控制执行部门自己进行监督检查,各级财政部门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及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等,导致监督力度的欠缺,影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高校经济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权利和责任要同时赋予,并要有监督的机制。二是高校内部审计有待加强,传统的内部审计思路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发展中,存在着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足的问题,反映在职责定位不清晰,工作制度不规范,审计观念陈旧,审计方法和手段单一、落后、人员少,素质偏低等问题,甚至有领导认为,高校不是生产经营单位,内审作用不大,可能会阻碍高校改革并导致审计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矛盾,会束缚财务部门工作的正常运行,在某种程度上,对传统的简单的“事后”审计监督思路提出了挑战,因而导致高校内审思路狭窄,不能适应现阶段高校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高校由于经费来源以财政为主,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影响和以往资金管理模式的影响,学校事业支出不要求对培养成本进行核算,也无需考核学校的办学效益,经济意识和防范意识不强,外来风险及财务风险加大,缺少防范措施。

二、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改善措施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增强内部会计控制观念

一是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试行)第六条的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单位负责人应当加强其内部控制知识的掌握,强调真实性意识;强调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意识;强调授权审批意识,树立内部控制意识。单位负责人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体系的运行和监督管理三个方面应当发挥领导作用、承担总责任,只有领导层高度重视,才能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二是负责内部会计控制的高校财会人员,提高对会计内控制度建设的认识,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履行岗位职责,带头建立与完善有效的内控制度,促进高校内控制度的建设,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使内控制度能够更好、更全面地得到贯彻与落实。

(二)建立健全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执行力度

1.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国家财产安全稳定。”内控的对象是经济活动,“以预算为主线,以资金为核心”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标准,建立起涉及高校经营所有方面和所有环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要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内部制度。单位对会计控制的要求是: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会计机构建立和人员配备,落实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按法定要求编制和提供财务信息,建立财会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

2.健全内部会计制度。一是预防控制为主,事后监督为辅。如机构组织控制、会计职责、岗位控制、会计单据凭证、簿记、报告控制、会计程序、政策准则控制等。二是注重内部控制方法。适合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方法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全面预算控制、内部报告控制。三是注重选择关键控制点。可选择货币资金控制、实物资产控制、工程项目控制、收支审批控制等关键点。

3.加强内部会计制度执行力。贯彻落实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要有专门机构及人员负责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的作用,建立财会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通过制定完善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合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贯彻实施。

(三)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单位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内部监督是单位对内控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控的有效性,对于发现内控缺陷,及时加以改进。对会计监督的执行与否及执行的有效程度都对内部会计控制作用的发挥有着重大的影响。

1.财务部门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监督检查制度。建立内控制度的监督检查制度,并使之成为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机制。建立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建立内部报告控制制度,全面的反映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