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工智能教学成果范文

人工智能教学成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工智能教学成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工智能教学成果

第1篇:人工智能教学成果范文

摘要:《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概念多,抽象难懂。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CDIO先进教学理念,针对该课程的现状及特点,谈了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CDIO的《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与实践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刍议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与实践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航空航天类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多方位教学改革与实践 《自动控制原理》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面向三本学生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CDIO模式下的《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实践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改革的探索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论高职院校《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改革探索与研究 自动控制原理卓越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齐灿,邓维.CDIO模式下《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BKZZ2011041);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201139277)

作者简介:司徒莹(1972-),女,广东开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自动化及人工智能研究。

第2篇:人工智能教学成果范文

关键词:学习产出;计算机;人才培养

1OBE教学理念内涵

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Education,OBE)[1]教学理念是一种基于成果导向的学习产出教育模式,OBE强调所有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来制定评定等级,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结合社会发展对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及时修正。OBE教学理论强调能力本位,通过教育来提高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结合多元化的学习要求,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来实现自我挑战。

2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大多遵循学科导向的原则,倾向于解决确定问题的科学模式,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根据专业的实际需求来进行教学设计,在以教学内容为驱动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步入社会后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无法主动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OBE教育理念能够按照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反向设计原则结合学习的产出成果来进行人才培养。由市场需求来决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人才培养目标来决定毕业要求,通过毕业要求来决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在OBE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软件技术专业的教育目标与最终教育结果保持一致[2]。

3基于OBE理念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在OBE教育理念的正确引导下,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完善与创新,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对软件人才的实际需求,构建起“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任务驱动模式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保证课程的设置与岗位的能力需求相一致[3]。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是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结合教育规律以及社会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保证软件技术专业人才能够进行软、硬件设计,具备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各个领域的能力,成为社会所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4基于OBE理念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4.1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定位

我国目前正在全力推进“互联网+”行动,逐渐将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与经济社会的多个领域进行融合,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紧缺的服务型人才。社会发展对软件开发、维护人才的需求以及专业的办学定位是OBE教学理念的纲领,随着社会对IT行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也要做出相应调整,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从国家社会及教育发展的需要、行业产业发展以及职场的需求、学校的定位以及发展目标来全面培养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向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4.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全面提升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水平,需要结合OBE理念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遵循“计划—执行—检查—改进”的质量管理原则,通过现代化的课程体系来塑造学生的个人魅力、实现自我价值。目前,高职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思维能力、判断力、合作力等核心能力,结合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可以构建四位一体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架构,突出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知识储备的系统性与通识性,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竞争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促使学生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体现出“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的新思路。

4.3通过通识教育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专业知识与技能更新得非常快,所以一定要通过通识教育来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识教育属于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主要进行专业基础的拓宽,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人”所应该具备的通用知识与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理性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掌握新技术,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要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始终是学生与现代社会接轨的有力保障。在OBE理论指导下,高校软件专业需要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来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以及计算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其他多个学科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借鉴国内外名校的优秀教学成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了解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宽教学渠道,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打下基础。

4.4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在专业教学中重点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与生产相结合,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可以将传统的实验课程转变为学生自主设计及创新实验项目,为学生提供发散个性化思维的平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程序设计,通过相关技能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具备更好的实践能力才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分组进行项目开发与实施,通过自主创业、定岗实习、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反复的实践,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道德素养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4],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实践带动理论,为学生的就业发展提供保障。

4.5组建校企合作团队

目前,许多软件技术专业教师虽然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工程训练,实际工程教学能力稍有欠缺。通过校企合作团队的组建,更有利于OBE教育模式的实施。可以通过邀请工程实施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来担任专业讲师,与软件专业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设置精品课程,采用有特色的企业教务管理以及能力培养模式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增加内部培训与试讲观摩,通过企业实践来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实践教学能力。学生们可以从专业教师手里获得理论知识,从企业教师手里获得实践经验,最终使学生软件开发和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

第3篇:人工智能教学成果范文

关键词:机器人;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51-02

1引言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工程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工程实践能力就谈不上创新能力。因此,探索创新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满足在创新理论、创新教育方面的急需,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已经对目前教学体系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我校工程训练中心(简称工训中心)从2007年开始,针对专业特点和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在全校各个专业中不同程度地引入了机器人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本文以我校工训中心机器人创新实践教学为研究平台,为学生提供机器人创新套件为实践手段,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全方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2机器人创新实践教学内容简介

2.1课程目的与任务

机器人创新实践教学是一门新的课程,它是以机器人为硬件开发平台,通过硬件扩展和软件开发而展开的教和学的活动。在机器人开发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软件编程、硬件扩展和维护、人机关系等若干需要处理的任务,学生只有掌握其硬件结构、工作原理和软件编程,才能提高它的应用能力。加强机器人教育教学内容是提高机器人应用水平的需要,也有助于为机器人创新实践创建良好的环境,避免重模仿轻创新,避免强调固有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该实践课程时间历时4天,28学时,边做边学,学生将动手实施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项目或比赛。该课程以团队形式运行,每小组2个学生,同时分成几个大组。每小组拥有一套课程平台包括机器人,创新模块和电脑等。课程的目的:(1)系统训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让学生自主学习工科基础知识。

2.2教学内容及过程

机器人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机械、数学、电子、传感器、计算机、自动控制、通信和人工智能等学科,是光机电为一体的典型应用。机器人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和固定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也是一个综合实践的过程。学校在工程实训环节中增加了机器人知识内容的讲解和实践,以兴趣小组的组织形式加以提高和巩固,使学生的学习能适应未来信息发展的要求,也为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增添了新的活力。机器人极具人性化,它的智慧和功能靠学生的程序设计来实现。通过项目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设计真实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学生在动手组装、扩展和编程控制机器人的过程中获取有用的知识,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由于器材及场地的局限性,通常需要学生统筹安排、就地取材、精心设计,学习体会和构思新创意,极大地挖掘想象空间与创造力,追求设计方案的科学完美。机器人学习其实就是探究性学习,每一次上课学生们都会完成自己和教师共同讨论和设计的目标,根据这一目标由学生自己进行创新性探究。创造源于最初的突发奇想,学生必须做出不断的尝试,不断的调试与改善,大胆地投入新的元素,注重每一个细节,将机器人调节至最佳状态。

2.3教学模式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机器人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应用新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机器人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过程、结构模式的根本变革,让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经过几年的深入实践教学研究,探索出能充分体现师生互动思想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归纳猜测交流验证总结深化。

(1)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情境,这特定的情境可以是问题情境,比如先给大家放一段机器人灭火的录像,让大家思考机器人是如何避开障碍物找到火源的,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也可以是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的虚拟情境。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最好将创新性目标体现在创设情境中,使学生明确需要探究目标的前提下,认真观察思考获取感性认识,然后提出问题。

(2)归纳猜测。首先,针对提出的问题提出假设;其次,搜集关于支持假设的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和归纳;第三,独立或合作进行探究;第四,形成自己或小组的认识或结论。教师在整个归纳猜测过程中,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工具和相应的帮助,运用先进的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

(3)交流验证。各个小组派出代表口头汇报并作对应的演示自己小组的创新作品,汇报包括作品的名称、作用、创新点以及制作作品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等等;然后进行小组或班级交流讨论,交流方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通过操作演示。交流验证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质疑、争辩,最后得出问题的结论。

(4)总结深化。首先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小结;其次,积累经验,为以后解决新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综合素质要想内化到个体素质中,需要经过反复训练。教师在总结深化阶段要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梳理,使学生能够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水平设计不同的课题,这样可以改变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要求整齐划一的弊端,不仅提高各个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会让每位学生都具有成就感。

3能力培养目标

3.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创新能力

学生在熟悉机器人硬件后,就可以通过设计、搭建、软件编程实现机器人的自动控制了,整个过程由学生小组成员独立完成,这样学生的学习就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知识,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学生经过分析研究,可以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去设计外形各异的机器人,通过不同的算法去编程,很好地发挥个人潜能,培养了学生的策划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为创新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在机器人套件搭建创新实践环节中,从拟定需搭建项目、外形的设计、选择需要的器材、开始搭建模型到编制驱动程序,都是学生独立实施并完成,更加有助于培养他们独立开展科研创新的能力。

3.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机器人搭建项目小组依靠相互协作与积极配合来完成创新作品项目,同学间互相交流和学习,有利于集思广益,激发灵感,开阔思路,锻炼学生个人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3.3培养学生设计作品和软件编程能力

通过教师在上课时适当的引导,学生能够设计出任何可以想到的机电产品或模型,通过亲自动手搭建以及软件驱动模型,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3.4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当前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由于存在教育理念、办学方向、培养模式等一些因素的影响,现在学生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造成高校毕业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标准。通过机器人实践教学以及机器人比赛等项目的锻炼,学生能够从纯理论的学习过渡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机器人创新实践教学成果

近年来,我校工训中心推行教学改革,创立了开放性的机器人自主学习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为学生营造了自主创新学习的良好氛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9年1月在创新训练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获得“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获得第九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一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2009年第十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一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2010年在第十一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中,我校学生在足球、灭火、搜救、游世博、吸尘五项比赛中获得五项一等奖;2011年在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robocup中型组项目比赛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的好成绩;同年11月在第十二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中国际赛制机器人灭火比赛、国际赛制类人机器人擂台赛等八项比赛中获得数个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2012年中国机器人大赛robocup公开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连续三年参加2010、2011年、2012年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获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比赛获奖,学生们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团队意识,学会了团结协作,对于交流合作的重要意义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为他们未来工作奠定了基础。从机器人创新实验室走出去的很多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有的学生得到了保送研究生的资格,有的在参加比赛时就被企业看中,比赛完签约的学生也有很多,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和定位。

5结束语

机器人创新实践教学课程通过讲座、实践、讨论、参加全国性的比赛等实践活动,系统地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对如何完成一个项目有了全面而具体的了解;实现了工科新生一开始就接触工程知识、真实的工程问题,学生初步了解了工程师应具有的素质-知识-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专业兴趣,对学生尽早制定职业规划和促成学生主动学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宋继忠,刘永葆,张树龙.创新教育在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240-242.

[2]方敏,葛锁良,温阳东等.集中实践环节的计划与实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S1):42-44.

[3]蔡炽,蔡炳新.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全面提升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水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2):107-109.

[4]邓子新.实验室重在培养创新型的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3):1-4.

[5]罗志勇,陈昌国,郑泽根.在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5):17-19.

第4篇:人工智能教学成果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教学改革;设计类专业

一、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对其他行业领域的深度介入,工业设计的手段和内容都产生了重大的变革,带来了全新的方式和理念,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设计形式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CAID)。近年来,人们已经清晰地认识到CAID在设计领域的应用与推广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工业设计步入信息化、智能化所采取的必要手段,也是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在现代制造业殊作用的必要条件。与传统的工业设计相比,CAID在设计方法、设计过程、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它涉及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CG)、人工智能技术(AI)、虚拟现实技术(VR)、敏捷制造、优化设计、模糊技术、人机工程等许多信息技术领域,是一门综合的交叉性学科。CAID以工业设计知识为主体,以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为辅助工具,实现产品形态、色彩、宜人性设计和美学原则的量化描述,从而设计出更加实用、经济、美观、宜人和创新的新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正是由于CAID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目前全国高校中几乎所有的工业设计专业都非常重视学生CAID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开设了相应的课程,编写出版了相关的教材,取得了丰富教学成果,一些院校的CAID课程还建设成为了省级、国家级的精品课程。

二、目前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的现状与不足

介于CAID具有前述的特点,目前各个高等院校在其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工业设计的本科教学)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正式出版的教材内容也各有侧重,这为该课程的讲授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迷茫。总结起来,目前的CAID课程大致有以下这样一些问题:1.CAID的概念被放得太大,以至于在教学中把许多学科领域的内容都纳入其中,导致课程知识面宽而不精、内容庞杂,对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比如有的把并行工程、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内容都放到CAID的课程教学里面,使课程体系过于庞大、课程内容不能有效地聚焦到工业设计的重点问题,从而导致涉及知识面过于广泛、学生难以理解、学习兴趣降低等问题,在实际授课时难以操作和实施。2.把CAID的概念理解得过窄,课程内容仅停留在产品外观形态设计的层面,只教授学生如何构建产品的外形和视觉效果。这样的教学其实只注重培养学生在产品美学方面的计算机设计能力,而忽略了对学生在产品研究、概念创新、结构设计、产品装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割裂了产品设计的完整流程,使学生难以适应和融入今后实际产品开发的团队协作中。3.由于课程中要涉及多个软件使用的讲解,大部分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软件各个功能和命令的解释和介绍,缺乏以实际的产品设计问题作为学习向导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在课程结束后都基本掌握了软件基本功能和命令使用,但遇到实际的设计问题仍然感到不知所措。4.在教学方式上通常采用课堂讲授+上机练习的形式,虽然能够及时对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进行训练和加深理解,但是缺乏专业和系统的课外知识技能扩展的资源和途径,也没有小组讨论和课程汇报的环节,使学生只能自行去相关软件学习网站的论坛上去交流提问,不能有效地提升专业设计能力。

三、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内容

基于这样的背景和现状,我们对CAID课程内容改革的教学理念是:突破传统设计专业课程中分部讲解的模式,让学生能够从产品开发设计的全过程出发,利用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课题讲授、网络自主学习、优秀案例分析、实际动手操作以及互动讨论等环节,掌握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技术在产品概念设计、数字化建模、数字化装配、数字化评价、数字化制造以及数字化信息交换等方面的应用知识和技能。 通过我们的分析研究,一个完整的工业设计开发过程包括以下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要完成的任务以及目前对应可用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工具如上图所示:针对于上述的设计流程,我们在其中的主要环节上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的计算机辅助工具进行深入的介绍,使学生在学习了该课程以后就能够在工业设计的主要环节中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实际的创新设计工作。具体的课程改革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1.课程内容的改革(1)调查研究阶段此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收集资料、访谈、观察、问卷调查等工作,以进行产品的竞品分析、绘制卡片分类表格、功能结构流程等,采用的计算机辅助手段主要集中在数据归档、分析与处理。因此这个阶段的CAID各种主要是采用文字处理、电子表格以及数据库等软件来进行相关工作。(2)设计分析阶段此阶段工业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在前期调查的结果基础上,对产品的功能、结构、使用方式以及形态色彩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明确的设计目标和方向。在这个阶段,常常需要理清各种想法和进行思维发散,以获得今后创新设计的大致方向,也是工业设计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阶段。目前业界主要采用思维导图法进行设计思维的整理与分析,作为团队和个人开展头脑风暴的有效方法。思维导图的主要作用是使思维清晰化,因此在确定产品概念前与头脑思考相关的活动都可以尝试采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手段来解决。我们在此阶段通过学习MindManager软件来帮助学生掌握开展思维导图的方法和手段,以提高产品设计中利用思维导图来进行头脑风暴的效率和质量。(3)概念设计阶段工业设计师此时的任务是在前期头脑风暴得到的各种创新概念的基础上,迅速地将各种设计创意形象化,把各种新鲜的概念和想法变为具体、有形的设计方案。此时要求设计师能够快速、准确地表达设计意图。传统的设计方式常用方法就是手绘草图,即利用铅笔、针管笔、马克笔等工具在纸上迅速绘制出设计师头脑中的产品概念。作为CAID课程,我们采用Autodesk公司的SketchBook Desig-ner软件来培养学生的数字化手绘能力。该软件是一款矢量与像素混合编辑的绘图软件,充分利用了两种图形图像绘制模式的优点,高效地绘制出高质量的产品概念手绘方案。(4)详细设计、结构设计及样机制作阶段当设计概念经过认真的评估以后就需要将之进行深化,利用合适的三维设计工具对产品进行详细设计。在这个阶段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工业设计应该是产品的整体设计,绝不仅仅是产品外观造型的设计,而且应该和后续的工程设计进行很好的数据对接。所以在设计软件的选择上除了要具备创建复杂外形的能力,还要能够构建产品的内部结构、添加标准件、方便修改尺寸大小、计算各种物理信息等,还要为接下来的运动分析、动力学分析和模具设计等工作提供数据接口,因此目前很多CAID课程中讲授的Rhino、3DSMax等软件显然不能达到上述的要求。在我们的CAID课程中采用了法国达索公司的SolidWorks软件作为进行详细设计的主要工具。它具备非常强大的实体造型功能,可以完整描述实体全部的点、线、面、体的拓扑信息,还能够实现消隐、剖切、有限元分析、数控加工、光照及纹处理,以及外形计算等各种处理和操作。同时它的曲面设计功能也非常强大,具备完整的NURBS曲面设计能力,而且还能够快速实现实体与曲面的转换。它在参数化设计上的突出能力可使产品的立体模型和设计图随着某些结构尺寸的修改而自动修改。Solid-Works允许在设计阶段就可以把很多后续环节要使用的有关信息放到数据库中,便于实现并行工程设计,使设计绘图、计算分析、工艺性审查到数控加工等后续环节工作顺利完成。在2016版以后,达索公司推出了SolidWorks Visualize可以实现照片级的实时渲染效果。SolidWorks软件简单易学、界面友好,非常适合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同时,相比其他同类的软件而言,SolidWorks软件的价格较低,经济性比较突出,在国外众多的设计院校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2.课程教学方法和授课形式的改革除了在上述教学内容进行的改革,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传统的软件教学基本上是针对软件本身的学习,主要介绍软件各个模块的主要命令和功能。而我们在教学上主要采取了基于项目和问题的教学方式进行,将知识体系打散为一个个简单具体、有较强针对性的知识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灵活性。比如在设计分析阶段,我们让学生使用学习的头脑风暴软件工具绘制了以“照明工具”为核心的思维导图,使学生学会如何将抽象的创新思维具体化;又如在详细设计的曲面造型模块,我们提出了“如何从曲面转换为实体”的问题,借此介绍了四种不同的方法,增强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我们将课程内容进行了分解,形成了相应的知识点并制作了数量较多的教学视频,连同教案等资料一同放在课程的教学网站上,方便学生利用自己平时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在课堂上,我们除了讲解重点的知识内容和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外,还专门安排了小组讨论和汇报的环节,让学生们有机会在老师和全体同学面前讲述自己小组的设计概念和使用的技术方法,培养和提高他们利用计算机软件来提高工业设计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总结

第5篇:人工智能教学成果范文

关键词:C语言;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98-02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确定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结构的计算机知识体系。随着计算机发展和普及,有关三个层次结构知识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中,主要包含问题描述和问题求解,涉及到数据表示、数据存储和数据操作以及数据处理(算法)。通过计算机高级语言的学习,达到理解、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核心内涵,培养计算思维。C语言是当前计算机高级语言的典型代表,其综合了过程型语言的结构化、模块化的优点,又具有高级语言编程风格实现低级语言(汇编语言)的功能,同时拥有丰富和灵活描述问题的数据类型和解决问题的运算符。掌握了C语言,可为进一步学习面向对象语言奠定基础。通过C语言及其程序设计的教学,不仅达到“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教学目标,而且深化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同时奠定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因此,C语言教学很重要,一直受到我校高度重视,但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中存在问题

就我校而言,影响C语言教学质量主要有以下因素:

1.管理方面。①缺少学和教研活动,各专业本科生必修或选修了C语言课程,而其教学任务还有相当部分由各专业院系承担,没有全校范围内的统一C语言教学组织,更难于开展相应的教研活动。②教师素养参差不齐,各专业C语言任课教师大都不是计算机专业教育背景,计算机素养各异,讲解知识内涵的透彻度不同,导致内容不易理解,影响到教学效果。③缺少统一的教学组织,由于C语言任课教师归属于各专业院系,并自行实施C语言教学和管理(,没有统一C语言教学单位,也就没能形成教师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的氛围。

2.教学方面。①教学学时各异,各专业缺少从计算机知识结构要素进行C语言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制定,导致教学活动、教学学时安排各不相同。C语言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为64学时或40学时,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为80学时,作为实践教学课程为32学时,而实验课程学时也各异。②缺乏教材建设,尽管市面上C语言教材很多,但基本上都集中在基本语法和语义上,算法内容很少,缺乏应用性。各专业教学目标不一致,教学安排各异,很难有统一适用的教材,从而影响到的教学效果。③课程衔接性差,在知识体系中,没能很好形成与“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衔接,也没有把C语言知识应用于各专业的问题描述和求解中。④缺少应用性内容,C语言教学更多只是强调C语言的语法、语义和基本算法,缺少以实际问题求解为背景,开展C语言的应用,如数值模拟、数据图形显示等应用。

二、教学研究与实践

在我校教务部门大力支持下,围绕“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获得重点课程教改和团建建设立项,进行了两年C语言教学改革。

1.明确教学目标。通过C语言教学,要求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语义和经典算法。以C语言为载体,深化课程内涵,涵盖问题描述和问题求解,涉及到数据表示、数据存储和数据操作以及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2.优选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增强时代特征,使教学内容具有以下特点:①优选标准C语言,确保本课程具有“基本性”;②以问题描述和问题求解为知识点,确保本课程具有“技能性”;③优选问题描述和求解方法,确保具有较强的“应用性”;④增强知识点的连贯性,确保学生递进式掌握;作为第一层次课程的后续和第三层次的前导,形成知识结构的纵向“衔接性”;通过“应用性”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横向“衔接性”。

3.加强教学管理。分析各专业的要求,把C语言定位为通识课程,综合形成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制定统一授课学时(48学时)和上机学时(16学时)。C语言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核标准的制定和教学实施(如命题、判卷、作业)、成绩管理等均由C语言教学团队承担,并制定规范化的教案,公开,方便教学。每学期采用统一排课,期末统一答疑(不分专业和任课教师),采用上机考试和笔试统一考试。对于C语言作为专业基础课的专业(如计算机专业),也采用全校统一的C语言教学,但其提高要求部分在应用类习题和课程设计中进行体现。

4.重视教材建设。根据C语言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组织具有教学和写作经验的教师进行教材的编写。通过安排多位教师参与教材的组织编写工作,培养锻炼教师,促进我校的教材建设。C语言系列教材包括《C语言及其程序设计》(讲义)、《C语言学习辅导与实践》(讲义)和《C语言考试辅导》(讲义),形成特色化系列教材建设。《C语言及其程序设计》以程序设计为主线,数据操作为核心,把C语言的知识点分解到主线和核心中。《C语言学习辅导与实践》分为三篇:习题篇、技能篇和应用篇。习题篇是配合课堂教学,以辅助消化基本知识;技能篇是针对学习能力较强,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应用篇是为把课程学习知识应用解决问题。《C语言考试辅导》是面向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由试卷及其讲解构成。

5.教学资源建设。进行C语言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重点课程概况、教师队伍、教学大纲、课程内容、作业习题、教学资源、教学成果、课程考试、教学效果、教学安排等;时常更新信息教学团队活动信息、电子教案、习题讲解材料、学生问题及其解答、参考资料等。教学团队成员和研究生共同维护,具有较强实用性。同时,也加强实验平台建设,除了开发平台外,还购置了用于学习、练习和考试的网络教学平台系统,满足上机考试。

6.教学团队建设。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开展C语言教学团队建设,主要包括:第一,制度建设。①每学期初在教学团队网站公布团队教研活动计划,以便学校、学院、教师、学生监督;②每学期开展不少于4次的教研活动,其中至少包括一次针对课程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的研讨活动,此外,还要多次小规模针对性的研讨,如学生对教师评教结果较差的团队成员研讨;③规范化教学,包括材、教案和考试,备课,统一上课要求、作业要求、平时成绩给分标准及占总成绩的比例。共同制定试卷命题、批改试卷规则,由“第三方”(即本学期没有承担C语言教学的团队成员)命题出卷和给定评分标准,做到考教分离;④要求团队负责人每学期观摩课程的次数不少于4次,每个团队成员不少于2次,规定团队成员集体观摩团队承担的课程,相互促进和学习,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共同提高教师的素质;⑤针对C语言教学,要求团队成员每年应至少承担一项校级改革项目;⑥团队负责人和团队骨干有权了解和掌握团队成员的学生对C教学评价结果,以便开展教师“传、帮、带”活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第二,团队成员管理。C语言教学团队成员要求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教育背景,富有研发经验和教学经验。作为核心成员必须已取得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或有有关C语言的教材或讲义出版等。教学团队同时兼顾职称结构、专业背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的合理性。采取成员动态管理机制,吸纳教师加入团队,为新任课C语言的教师配备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导师,负责指导助课、备课、讲课等各个教学环节,对不能积极参与团队活动,或不能按团队要求教学教研活动的成员进行退团处理,确保教学团队健康发展和维护教学团队荣誉。

随着学校各项改革的发展,教学改革也随之深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基础的教学改革行之有效。围绕提高教学质量,采用教学团队责任制,组织“能干、实干、肯干”的教师队伍。通过教学团队活动制度,使得教学团队成为实施教学可操控的基本单位,并成为教师相互学习与交流、督促与竞争的共有平台,更好落实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团队规模相对稳定,承担相应的课程教学,确保了教师教学工作量,有效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教学团队进行统一的教学资源建设,实现规范化教学,但对教学过程中知识点讲解和案例可任选,有效调动教师教学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李国和.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J].石油教育,1999,(5):19~21.

[2]李国和,王泽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新疆职工大学学报,2003,11(2):8~10.

[3]吴卫江,李国和,陈菲.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9,(2):56~57.

[4]连远锋,李莉.石油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研究与教材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2,(4):106~109.

[5]连远锋,王新,李莉.“因专业施教”的数据结构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6):5~7.

第6篇:人工智能教学成果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语文;整合

语文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促进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现代教育改革要求转变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以学生为主导,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信息化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丰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引入声像合一、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这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是说,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现代教育技术

广义上讲,现代教育技术是指新出现的或是得到新发展的教育技术与教育理论,一般包括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轻媒体、人工智能等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新媒体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的最大区别就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育中“教师+黑板+粉笔+教材”的教育模式,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够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扩展教材教育内容,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觉学习,从而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途径

(一)从教学内容角度出发

中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大的搜索引擎功能和丰富的教学资料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扩展和补充,进而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变空洞的说教为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避免死记硬背。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材知识的宏观扩展和微观研究,可以让学生涉猎更丰富的知识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语文教材所蕴含的科学道理和人文内涵,提高了教材的使用效率。例如,在“我的信念”一课中,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伟人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感受信念的力量,让学生带着“什么是信念”进入课文学习中。在教学课文的语言美和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时,教师可以播放名家朗诵的散文诗歌,带领学生欣赏散文的语言美,体会其中的哲理思想,从而更好地完成重点、难点的教学。

(二)从教学方法角度出发

中学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黑板+粉笔+教材”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式,将枯燥的文字转变为形象生动的故事、图片或动画,让学生利用视觉、听觉感受教材内容,激发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其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活化语文教材的作用在文言文、古诗的教学中尤为突出。由于文言文、故事字数简短,内容精悍,学生在理解和识记时难度相对较大,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古文、古诗等制作成更具体、更直观的动画,从而带领学生领略文章的历史情感,体会文章的真谛。例如,在《背影》的教学中,教师应将课成一个Flas,并在舒缓优美的音乐里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否认真地看过自己父母的背影?是否发现他们已经不似年轻时挺拔健壮?他们陪着你慢慢长大的同时,你们也在陪着他们慢慢变老。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成果。

(三)从交流互动角度出发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弱化教师权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现代教育技术的云技术、共享技术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支持,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创建互动平台,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另外,通过在线辅助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进而调整教学进度和计划。这样的互动交流不但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改革当前语文教育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所以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合理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和语文教学,促使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中学语文教学,进而开创中学语文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梁益志.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分析[J].新课程•中旬,2015(08):357.

[2]赵博.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速读(下旬),2014(12):280.

[3]萨茹拉.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12):166.

第7篇:人工智能教学成果范文

计算机技术 工农业 生活 教育教学 前景展望

随着社会逐步步进信息化、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作为实现人工智能化的重要技术之一的计算机技术,以其功能强大,应用方便等优越特点已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还有工作。计算机技术已成为21世纪每个人必需掌握的先进技术之一,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此,本文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史为开头,从工农业、民用、教育教学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此论述了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及其可能的发展前景。

一、计算机技术发展及其分类

如今,计算机技术是众多学科和工业技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又在科学和国民经济领域中得到广泛地应用。自Atanasoff-Berry Computer这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到20世纪40年代由研发美国出了以雷达脉冲技术、通信技术等为基础的ENIAC的相继问世,国内外从未间断过对计算机技术的研究,不断地进行着探索与研发。直至今日,计算机技术已走向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最新的智能自动化。它的发展已经到包罗万象,变化无穷的境地。而我国的计算机研究人员同也具有前瞻性,对于计算机技术进行不断地开发研究,从1983年的“银河”计算机到如今的基本实现计算机技术的自动智能化,其发展速度也是不可估量的。下面,笔者就简单介绍针对其涉及领域的不同而研发的几类新型计算机技术。

(一) 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以量子力学理论为基础,对量子信息进行高速数学逻辑运算、存储、处理的新型的计算机物理系统。其主要作用有:计算机系统开关状态是通过链状分子的特点来判断的;通过机关脉冲技术对分子的状态进行改变;计算机随着分子聚合物的聚合运行。相比传统计算机系统,量子计算机具有数据储存量大,运行速度快,应用范围广,运用方便等特点。

(二) 光子计算机

“一枚直径为5厘米的棱镜,它的通过能力可以超过全世界现有的电话电缆许多倍”说的就是光子计算机。它是以光信号代替电信号进行数字运算到逻辑操作和信息处理、存储的新型计算机。无论是并行度、运行速度,还是信息传导、存储,还是能耗与散热方面,相比传统的电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与节能性,是典型的节能环保性产品。而且,光子计算机在元件损坏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安全运行,且不会影响最终计算结果。

(三) 纳米计算机

纳米这个词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应该不会陌生。它指的是一个计量单位,且规定1纳米=10-9米。纳米技术是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单个原子操控而实现一些特殊的功能。至于纳米计算机,就是指将纳米技术应用到计算机研发上可以使计算机的芯片体积得到很大程度的减小,从而减小了整个计算机的体积的技术。此类计算机不仅可以缩小成本,减少能耗,还能提高元件使用寿命和计算机的性能。

(四)生物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即仿生计算机,是以生物芯片(即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产生的蛋白质分子)代替在半导体硅片上集成效以万计的晶体管而制成的新型计算机。它是通过生物DNA的状态来反映信息状态的,并将遗传密码等同于存储数据的输入与输出,利用这种基因思想而进行地开发与设计。它的能耗仅为传统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速度却比其快十万倍以上,信息的存储量也比传统计算机大得多得多。

由上可知,如今的计算机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社会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息,因此,无论是量子计算机,还是生物、纳米、光子计算机,其发展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二、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

(一)工农业上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工农业上的运用,不仅为其技术发展提供一定的平台,同时也增进了工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工农业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增加了工农业的经济效益。下面,笔者就计算机技术在工业上的设计、勘探的应用,以及农业上的技术、装备、信息传播上的应用分别做出浅析。

在工业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主要有这几个技术方面的表现:一是,以数据管理技术为基础而构建的信息系统,即数据库技术,其主要用于信息系统的开发,以及数据的存储、分析、处理、展示、共享。二是,利用GIS技术而进行采集处理、存贮管理、分析输出地理空间数据及其属性信息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其已能实现全球化、动态化制图。三是,包括了三维建模、三维显示、三维操作的3D可视化技术,其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等领域。例如,勘探上常用的PETRE地质建模软件、Fast tracker三维地质建模等三维可视化软件。四是,具有一定的沉浸性、交流性、互换性和幻想性人机交换技术。其技术主要是为了实现人与计算机信息交互的人机界面技术,以及包含了人机虚拟环境模拟、触觉与压力反馈等基础技术的虚拟仿真技术。

在农业上,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介入,其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技术的数字化与可视化的管理与设计;计算机与专业农业地理信息软件的结合,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系统地联系起来,形成了精准精确生产作业链条;农业信息的网络化使得农产品的销售与开发步入了一个新纪元,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二) 民用上的应用

现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已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为人们带来了许多的便捷。例如,自来水公司利用计算机技术自主研发的设备、材料、工程、水质数据、档案、物业收费等管理系统与软件;美国医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研发了可以充当医生眼睛与耳朵的移动机器人;办公室的自动化处理系统;电子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图文并茂的、具有大储存量的电子图书等等。这一些都是计算机技术在民用生活、工作上的极好应用。

(三) 教育教学上的应用

21世纪是科学技术极其发达的世纪,也是拥有无数高科技产品的世纪。生活在高科技包围的世纪,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享受高科技带给我们的便捷与快乐,同时还要不忘对高科技的学习与利用,甚至于研究与改进。而作为高科技技术之一的计算机技术,对其,我们不仅学习基本理论知识,更要利用它把利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将会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相比传统的教学,利用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学的多样化与专业化,更多是达到了师生合作交流,激发了学生更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如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声音等信息经计算机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画图设计等技术的编制处理后而进行的教学已是颇为广泛的教学方式,且这类教学方式也取得了相应的教学成果。

三、计算机技术的前景展望

由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我们不难看出计算机技术未来的发展应是朝着运算速度更高,计算机体积更小的方向。除去这两方面不说,其发展方向主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网络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这个概念足见计算机与互联网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互联网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相互连接的一个主要媒介,而计算机正是通过网络而进行联系,并通过网络在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的。

第二,移动无线一体化。目前,网物、远程学习、视频会议、电子商务等都是计算机网络实现无线化、移动化、一体化的重要表现。通过网络计算机的移动无线一体化的实现,人们可以自由无限制地进行交流、交易、管理、控制,实现了全球化范围内的交流学习。

第三,计算机系统的自动智能化不仅可以实现计算机的自主分析、自主执行、自主处理、自主储存,还可以实现系统的自主选择与自主记忆,它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必然趋势。

第四,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广,为解决其耗能问题,实现计算机技术环保性是值得业内人士深思的问题。

第五,人性化与个性化完美结合的计算机。计算机常于被人接触与使用,实现计算机的人性化是未来计算机必然发展方向。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未来的计算机的交互方式将会多样化,不但可以通过书写和语言进行控制,还可以通过眼睛、大脑进行控制。而个性化计算机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个领域而专门制定的,例如家庭机器人保姆、医用机器人等。在满足了人性化设计的同时,完美结合个性化进行设计的计算机将会是一项有价值且实用的计算机建造工程。

四、结束语

总之,不管是21世纪,还是未来的社会;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计算机技术都会伴随我们左右。因此,计算机技术是我们必需掌握的高科技技术之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时俱进,个人能力得到良好发展,而我们的社会才会因我们个人的进步而得到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康会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探析[J].硅谷,2011,(06).

[2]李新,周绪珍.浅谈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11).

[3]刘立杰.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湖北农业科技,2009,(11).

[4]吴佼.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教学水平[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05).

第8篇:人工智能教学成果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资源;综合平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78

[中图分类号]TP393;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2

随着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实现互动性学习。在知识经济时代,运用教学资源平台,搜索相关信息,将其转化为知识并加以应用,是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尽管高职院校运用网络教学资源综合平台提高了教学水平,但从调研情况来看,部分学校网络教学资源综合平台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良好运行,因此,强化网络教学资源综合平台的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1 高职网络教学资源综合平台应用现状

1.1 高职网络教学资源综合平台应用意义

1.1.1 有利于发挥高职院校校园网作用,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

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部分高职院校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多媒体化而不惜财力建设“高大全”式的校园网络系统,但网络只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信息资源的汲取和共享才是人们使用网络的目的所在,因此,必须有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支持。先进的硬件设施若缺少软件支持,硬件就成了简单的摆设,不可能发挥出其对教学的强大支持作用。因此,如何全面、方便、快捷和准确地开发收集利用与高职教学有关的各种教育资源,将之放于计算机网络上,切实解决“路上有车,车上有货”的问题,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研究项目。

1.1.2 有利于推进高职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学校要加强对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要做好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工作,加速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使之在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见,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与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有关的网络教学资源综合平台建设。

1.1.3 有利于广泛形成有效的资源建设和应用行动策略

历经多年的发展,高职院校已积累较多的教育资源,如视频信息和教师自我研发的资源(如课件、电子教案、试题、案例、个人教学主页、课程教学网站、世界大学城教师空间、百度文库、微课以及慕课等)、互联网上的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信息以及卫星电视的教学节目等,如果不加以有效利用,必然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使投资巨大的校园网络高速公路失去应用价值。为此,研究开发建设适合高职院校广大师生的校园网络教学信息资源库,以及推动建设和应用网络教育资源的良性行动策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高职网络教学资源综合平台的应用问题

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目前,各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资源综合平台的应用仍存在诸多问题。

1.2.1 资源整合问题

高校内部对平台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尽管院校重视课程资源教学,教师经验也较为丰富,但因平台教学多为“孤岛”知识模块,内容也多为课本知识,既使浏览资源库,教师或学生得到的信息也仅是课本内的固有内容。此外,高职院校内教学资源平台信息管理能力较为薄弱,因信息资源整合不足,不同的知识模块割裂情况较为严重。而知识“孤岛”将影响资源平台的构建与资源的整合,从而制约平台的运作效能。

1.2.2 学生问题

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传授和讲座报告等形式进行,然而平台内教学内容乏味、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氛围沉闷,学生获取教学内容仅限于网页浏览,主动性难免受到影响。另外,网络信息时代繁杂的信息、多元的价值观念,使学生思想观念日益变化,因此高校要充分协调教学内容、教学观念及教育方式等,以应对更为严峻的挑战。

1.2.3 教师问题

基于平台的应用,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网络教学水平,对网络平台的监督管理与平台的应用有重要意义。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对平台教学管理不力,只是简单地将课本内容应用到教学平台内,其规划性和设计能力较弱。此外,教师与学生沟通较少,缺乏教学引导,对学生应用平台的情况缺乏科学评价。因此,难以确保平台运行的有效性。

2 高职网络教学资源综合平台应用的完善与发展

2.1 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加强平台管理

学习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是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的基础,而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其转化为知识的程度,取决于知识管理的应用程度。在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中,汇集了大量数据、资料、程序以及教学软件等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集成开放的、共享的资源库,所有学生均可根据使用的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也可将自己的资料加入资源库供他人使用。

通过整合、处理资源库里的信息,使学生直接获取有用知识。在信息向知识的转化处理上,可运用数据库、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技术来获取信息中的隐含知识;在知识的存储与传播上,可运用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以及网络技术等手段实现。此外,对于互联网资源,可通过整理将链接作为网上信息整合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平台的设计制作可充分整合国内优秀的教学资源,汇集不同领域中的优秀专家学者,为学生提供一流的、权威的教学内容,传递最新的教学成果,还可运用网络技术优势,将已制作的教学内容模块化,内容知识可及时、持续更新,为学生提供强大的学习资源支持。

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对接校内与校外的网络,基于知识管理新技术的运用,建立校外网络平台,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在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方面,运用新技术将更为便捷,手机短信、微信、微博及网上论坛等传播方式将成为与校外维持沟通的重要载体,增强教育工作的效能,成为推动高校教育工作的新动力。通过运用知识管理的新技术,高职院校师生可直接了解国内外时政,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参与到教学讨论中,并与社会接轨,提高教学质量。

2.2 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学习主动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日益增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学习渠道。学生可运用基于知识管理的新技术,了解更多资讯,并接受其综合影响。因此,运用计算机技术,创新教学模式,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运用计算机技术,辅之以教学内容,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服务于未来的高校教育,将对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强化学生对教学平台的应用,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网络平台,能有效开拓学生思维,拓宽其交流方式和渠道,从而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2.3 完善教学管理,强化平台教学

2.3.1 树立平台管理意识

树立平台管理意识,形成知识体系。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树立平台应用意识,鉴于现有的教学模式,可按照内容分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对知识管理的熟悉程度,结合教材内容构建知识体系。目前,教材内容的衔接较少,知识孤岛状况较多,知识在持续地被认知和建构。将知识管理引入高校课堂教学中,结合个体知识架构,支持协作知识建构,为学生提供使用、评价知识的平台。此外,要重视隐性知识的挖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有创造力,是市场竞争的关键。教师可结合高校课堂的特征,运用互联网技术,强化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管理,使其高效理解信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2.3.2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高校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可借助笔记本或计算机软件等。当前,计算机发展较快,运用互联网技术,可增强信息管理的效能。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高校课程,结合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运用至高校课堂教学,如运用知识编码、教育共享、教程内容转化以及教学内容创新等观点指导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借助于管理工具学习学科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3 结 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网络教学应运而生,为教师在网上实施教学提供了支持和辅助,并日益成为师生之间交流的平台。网络教学不但能将教学资料到网上,还能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因此,网络教学平台必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职院校辅助课堂教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雍潜.学与教的理论与方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第9篇:人工智能教学成果范文

关键词:校企协同;案例教学;长效机制;双赢

一、校企合作的高校案例教学模式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一)校企合作的高校案例教学模式产生的研究背景

我国高校施行案例教学的时间较晚,在1980年首次运用获得成功后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发展至今,案例教学现已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之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课堂教学的实用性。想要高效推进案例教学,优质的教学案例必不可少。就目前我国案例现状来说,案例库更新速度慢、资源匮乏,不能及时反映我国企业现实问题,远远跟不上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时需要。而且我国案例库中大多数案例是从国外编译过来的,自编和本土案例所占比重较小,在一定程度上防碍了案例教学法在我国的推广,案例教学模式的开发迫在眉睫。如今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校企合作在教育界引起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包括教学案例模式的开发、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案例,无论从企业还是从学校的角度考虑,合作共建案例教学模式都是双赢的,双方都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所以应多鼓励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创新校企合作的新方法,在实现共赢的前提下促进教学案例模式的进步。

(二)校企合作探究高校案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有效填充教学案例库资源。目前我国高校或有关机构案例库情况不容乐观,即便案例库在不断补充完善新资源,但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案例资源的更新速度都无法满足我国高校的教学内容。从案例结构看,我国案例库以西方编译的二手案例或旧案例为主,西方与我国企业背景和条件存在差异,教学使用不可避免地出现代沟。从案例来源看,教学案例来源开发渠道少,例如MPAcc使用的案例多来自教指委案例库,院校自建案例库为辅,剩下的来源渠道所占比重偏小,且由于这些案例资源分属不同的组织,案例提取、使用的共享性和可获取性较差。[1]从案例内容看,普遍缺乏与教学专业知识及企业实际相结合的优质案例,更新调整也难以紧贴行业新动向,无法及时与教学内容衔接,教学使用效果差。我国案例教学模式目前处于初级摸索阶段,受人员、资金、技术、隐私等各方面限制,案例资源匮乏,阻碍了案例教学的推广实施。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教学案例编写,缓解案例贫乏的窘境,为教学案例注入新鲜的血液,有效补充教学案例资源,为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加快高校案例教学进程夯实了基础。

2.校企合作开发案例具备相对优势。案例开发形式多样,例如建立案例库、举行教学案例大赛、组织社会编撰等,相较于这些开发模式,以校企共建的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合作开发教学案例、建设教学案例库是最有效且切实可行的办法。实践基地的校企合作关系保证了案例数据的真实有效,对企业实时追踪、反馈有利于案例的及时更新。同时,校企现有条件下共建实践基地为案例开发提供了平台,学生、教师甚至企业管理人员都能参与到讨论、整理、建设案例的过程中来,增强了对案例教学内容的理解。

3.体现校企双赢的思想。校企合作的教学案例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校企双赢。对学生而言,其打破了听、学、练一贯的上课模式,实践基地的实习经历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真实经营状况,能够更清晰地建立专业知识的系统构架,对案例的体验和理解也更透彻,进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的案例教学模式实现了把企业搬到课堂上来的教学效果,同时给了学校教师一个参与企业实践的机会,激发了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研讨热情,有助于提高校内师资队伍的实践水平;对企业而言,教学案例研究成果为企业脱离困境、创新管理模式和经验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其在此基础上可以改善自我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水平,丰富自身创新机制和水平,实现校企案例合作项目的良性循环和梯度发展。因此,在当前教学背景下,校企应该主动加强合作,积极探索教学案例的新模式,通过相互支持、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等方式实现校企间真正的案例教学双赢。

二、校企双赢的案例教学模式建设思路

1.建设校企案例教学合作的长效机制。首先校企合作要以校外实践基地作为依托,就目标企业的选择来看,学校应该选择能长期且有诚意合作的企业,最好选择当地企业。实践基地是学生、教师参与开发案例的首要环境,学校将具体教学案例项目的开发作为驱动力,动员学生利用寒暑期或毕业实习等时间参加企业实习调研,搜集案例相关资料和数据,加强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沟通,分析企业相关经济业务,将企业重难点问题拟定案例方案后交由案例审核团审查。[2]学校成立的案例审核团队由专业优秀教师、领域专家、企业项目负责人共同组成,负责对案例选题、整理过程、成果展示进行全方位指导监管,对学生提交的案例拟定方案筛选评定,对于合格可用的案例结合教学目标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多种形式以规范统一标准整理成原创高质量的案例,同时建立校企案例池,将整理后的案例收入案例池中供教学使用、企业后期借鉴。除此之外,为了保障校企案例教学合作的长效机制,学校还可以设置“方向导向”的课程模块和大讲堂制度。由于不同的案例在教学目标上有各自的侧重点,所以设置“方向导向”的课程模块,将案例教学课程在方向化、系统化原则的指导下分为不同的模块,将入选的案例素材根据教学需要合理、科学地组合成不同的案例集合,使案例得到针对性和覆盖性的方向化管理,在教师使用时可以快速调取所需方向案例,增强了案例使用的灵活性。大讲堂制度则是邀请参与案例教学的教师或企业项目负责人开展讲堂授课,可以实行按月或按周讲解制度,定期向学生讲解教学案例,具体的情况应视学校而定,可以采取面授的形式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微信服务等方式实现,这样扩大了案例教学传授的面积,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学习、运用案例。

2.加强政企协同、政校协同。校企合作的案例教学虽然以校企协同为重点,但也要关注政府和企业、学校的协同关系,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将案例搜集任务派发到各个企事业单位,使企业经营中遇到重难点问题以科研项目或咨询的方式呈送相关部门,部门负责人与高校教师对呈报项目共同协调整理,结合教学侧重点设计教学案例,投放到案例池中,保证案例池与时俱进。政府在校企合作探索教学案例模式的作用是推动式的,也是指导监督式的,要监督学校正确使用案例数据,要求学校对相关数据和资料进行保密处理,除教学外不得用作任何商业用途。时机成熟也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到企业进行深入调查,编写案例,召集业界专家对编写的案例评论筛选,剔除不合格的,将符合条件的收入高校案例池,以这种方式开发的案例具有权威性、贴合实际,是最有价值的案例开发途径之一。[3]

3.打造“骨干型”案例教学团队。案例教学是一项复杂持续的工程,一支优秀的案例教学队伍可以使案例教学成功开展。教师长期从事专业理论研究,如“空中花园”缺乏实践经验作为根基,因此高校要培养学校优秀教师到目标企业亲身实践,深入参与到企业具体经营活动中去,或在进行案例教学前与高校负责人进行充分沟通,“近距离”接触企业。高校也可以定期邀请合作企业相关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对教师、学生进行大讲堂授课,从业界的视角剖析典型案例,拓宽教师的专业视角,培养一批真正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的“骨干型”教学案例团队,为学校案例教学提供支撑。[4]培养“骨干型”案例教学团队不仅锻炼了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了高校教师整体的实践水平,同时也增强了案例教学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让学生真正从案例中学到东西,发现问题,从而提高高校的案例教学水平。

4.开展校企案例教学共享计划。高校或企业单独开发案例的成本有多高可想而知,若开展校企案例教学共享计划,分享高校之间的案例,整合高校之间的资源,收纳更多富有特点且贴合实际的案例到案例池中,不仅降低了自身的案例开发成本,又能把本校教学案例的教学成果及亮点呈现出来,提高学校知名度和认可度的同时,也能够刺激更多企业与自己形成合作关系。在云数据、人工智能发展的今天,共享理念不断深化,技术手段也为共享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得共享成为各个行业难以避免的趋势。高校通过邀请其他高校或者企业负责人参加案例教学共享座谈会、联合建立共享案例服务中心等多种方式实现案例教学共享。[5]资源共享不仅加强了校企、校校之间的交流,为更多的企业和高校带来了实际便利,同时也推广了案例教学的进程,提高了地方相关高校整体的教学水准。

三、校企共赢的案例教学模式存在的困难

1.企业参与度不高。校企教学案例成功合作的关键是企业参与度,但从高校和企业合作现状来看,企业参与案例教学的热情偏低,造成案例质量和数量远远达不到高校案例教学使用水准。所以,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是校企成功开展案例教学合作的必要需求。企业参与度低的制约因素是由于高校编写案例主要以教学为主,可能存在“假、大、空”的现象,不符合企业实际要求,缺乏对目标企业的吸引力。而企业得不到直接效益,便会消极对待或单方面终止合作。此外,企业担心案例编写使用的数据或资料被泄露或用作他途,进而威胁企业利益,所以对此不愿意公开,从而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面。

2.学生、教师缺乏积极性和能力。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对教师来说,其教学任务繁重,热衷科研成果评定职称,且案例教学对教师综合素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将精力花在案例教学模式上看起来并“不划算”。对学生来说,沉重的课业负担、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尚浅导致的抵触心理,认为无法为自己带来切实利益,缺乏参与案例教学的动力,且大多数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难以满足案例建设要求。

3.案例教学缺乏资金支持。案例教学的展开从案例池建设到案例教学日常活动不仅需要耗时、耗力,也需要耗费大量钱财,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的成功开展和推广就离不开巨额的资金支持。反观我国案例教学的资金现状,政府部门和高校对案例教学的资金投入远远满足不了高校的需求,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经费开展案例开发和教学。缺乏经费保障,使得案例教学各项事务的实施迟迟无法进行。可见,缺乏经费已经成为阻碍校企合作探索案例教学模式的一大难题,所以落实经费来源成为案例教学顺利开展的重中之重。

四、解决校企案例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

1.政府、学校“双管齐下”。解决企业参与度不高的情况,政府的激励作用不容小觑。政府可以根据参与合作程度对目标企业分级别表彰和优惠;为刺激企业参与案例教学,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成本补偿,弥补企业的成本付出;此外,政府还可以构建案例教学服务平台,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指导,强化校企合作意识和责任。出于企业的顾虑,学校可以提前选送专业能力和素养较高的学生进行真实项目训练,减少企业的压力和成本损失。同时,学校和企业针对案例使用数据签订保密协议、对案例使用进行加密处理等方法来保障企业数据的安全。

2.建立案例教学激励机制。高校可以建立案例教学教师档案,将案例建设成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的成果,跟踪观察教师参与教学案例建设的进度。同时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专门奖励基金,对参与案例开发的教师和集体给予奖励,激发教师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制定考评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制度,例如建立累积学分制、实践基地反馈制和奖学金制度等,鼓励学生扎扎实实参与到案例教学的实践工作中收集资料、拟定案例,进而提高案例开发效率,保障实践基地长效运行发展。

3.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高校应单独设立专门的案例教学基金,将案例教学列为高校的重点课程改革项目,最大程度地利用教改项目和课程建设的经费,保证经费资源利用最优化。同时还可以以科研立项的形式向政府申请专项资金资助。其次,校企合作的教学案例是以企业真实经营活动为背景,为企业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因此,高校要鼓励企业资金的介入,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强化校企合作的力度。为了弥补案例开发经费不足的问题,还可以积极拓宽其他资金来源渠道,如采用教学案例共享中心“冠名”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