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服务质量;优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244-01
一、计算网络服务的基本状态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网络也迅速进步,已经广泛应用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不断创新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计算机网络具备更好的方便性,保障共享全球资源的目的。此外,相关管理人员对计算机设备进行管理的时候存在更高的可靠性。依据数据吞吐量、可用性、延迟性可以判断计算机网络服务水平。计算机网络实际应用的时候存在很多方面的服务质量问题,会对计算机网络运行水平和质量带来负面影响,如过长的统计数据和传输数据的时间。网络路由器缓存满以后,路由器中经过新的数据,此时会丢失很多数据包,以便于确保能够顺利进行运行,属于一种自动操作行为,用户不能对路由器进行命令,以至于不能对路由器丢弃数据形式进行选择,最终导致出现不完整的数据信息。[1]
二、优化计算机网络服务质量的方法
计算机网络服务中不同的服务模型具备各自的优势和缺陷,但是实际操中不管应用什么种类的服务模型,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提高计算机服务质量和水平,计算机网络运行中怎样为其提供Qos 保证,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优化服务质量的方式。
(一)分析优化网络的原则
计算机网络服务水平和质量优化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分配网络服务的问题。第一,优化中分析再分配资源的基本原则。随着不断增加网络用户,但是实际应用中存在固定的计算机网络资源,此时应该进行慎重分析,列队排序网络资源过程中,分配网络服务需要合理。第二,优化计算机网络服务,也就是合理调整网络任务。计算机网络服务的时候利用相同的服务器来对多项任务进行处理,不仅可以防止出现操作拥堵的问题,也能够同时利用相同设备进行多项操作。第三,优化计算机网络服务操作阻碍窗口,实际就是在运行计算机网络的时候减少运输中的分散功能。目前,人们日常生活中网络成为不可或缺的资源,为了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优化中需要切实满足以上原则。[2]
(二)分类管理网络服务
近年来人们不断拓展计算机网络服务业务种类,出现不同的服务内容,形成不一致的网络服务需求。对于不同服务需求的情况,分类处理网络服务,为不同服务种类以及服务需求制定优化处理的基本范围,优先处理满足设计需求的服务业务,保障有效运输数据,适当减少数据传输或者延时处理次于优先级的服务业务。依据不同优先等级的服务业务,以及实际情况切实做好分类网络服务的相关工作,以便提升利用网络的效率,保障有效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合理应用区分服务模型以及综合服务模型
区分服务模型不是十分严格地规范路由器的基本需求,可以分类处理服务业务,分类处理业务以后,分区路由器能够对业务进行分配,最大限度降低路由器运行的负担。所以,这种方式适合应用在大型局域网或者广域网中。综合服务模型可以为操作提供需要的端到端服务,部署计算机网络的时候,所有路由器都能够进行综合服务,路由器一般来说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其中一个路由器存在问题,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所以,这种方式适合应用在一些小规模网络服务中,在广域网中,应该慎重应用。[3]
(四)配置和监管流量
流量监管实际上就是管理计算机网络服务中的相关流量,在合理范围内对流量进行限制,处理超出规定范围的流量,以便于保障形成相互不影响、相互独立的流量,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应用。科学地配置网络流量,防止低传输行业占据大量网络流量,以至于不能满足一些高要求业务处理的需求。优化配置网络流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顺利地进行数据传输,保障有效提高计算机网络服务的水平和质量。[4]
三、结语
专业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优化研究以及实践优化计算机网络服务的基础,为计算机网络运行奠定良好基础,并且能够为实践优化网络提供指导。优化计算机网络服务可以适当提升计算机网络服务的水平以及质量。研究计算机网络服务的时候,应该严格而规范网络服务水平和质量,利用合理科学的优化的方式进行处理,保障有效提高管理水平,紧跟时代科技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林闯,李寅,万剑雄等.计算机网络服务质量优化方法研究综述[J].计算机学报,2011,34(1):1-14.
[2]李瑞俊.计算机网络服务质量优化方法研究综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4:100-101.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网络 发展
计算机网络利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多个计算机系统中的不同地域的可以独立管理的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网络操作系统对其发挥作用,来共享和管理计算机网络资源。
1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1 计算机网络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互不相同,使用不同的分类方法不同会有不同的类型。例如:首先,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区分各种网络。网络拓扑结构指的是该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连接方式和方法,可根据网络的拓扑分类将计算机网络分为环形网络拓扑结构,树型网络拓扑结构,星型网络拓扑结构,总线型网络拓扑结构和复合型的网络拓扑结构五种类型。其次,同时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根据计算机网络的网络连接范围分类的话,可分为WAN(Wide Area Network)即广域网/远程网)LAN(Local Area Netwo-rk)即局域网)和MAN(Metroplitan Area Network)即城域网)几种不同的类型。
1.2 算机网络操作系统
现在计算机网络配套的操作系统主要是三种:首先,具有能够移植,可以相互操作和至此多用户和多任务处理的特点的UNIX网络操作系统,会使用在超小型电脑,超级大型计算机和RISC的计算机上。其次,NOVELL网络操作系统在学习了UNIX网络操作系统多任务处理和支持多用户的优点上,创新的Netware使用了高效的系统容错技术,拥有开放的网络架构,系统架构,和一个强大的网络连接,在局域网市场上已经成为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网络操作系统,引导国际的发展方向。最后,作为微软的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操作系统的Windows NT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32现代化,模块化以及针对分布式图形应用程序的完整平台系统,拥有工作站和小型网络操作系的所有特征及特点,是LAN网络市场和NOVELL公司极具竞争力的对手,促进整个网络市场的发展。
2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2.1 Internet
互联网是一种国际互联网络,在全世界范围内是目前最大的跨国计算机网络。它可以给网络用户,提供Electronic Mail服务(电子邮件服务)Telnet服务(远程登录服务)以及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服务)等,同时还提供了各种信息查询工具,例如WWW,Gppher等,为广大互联网用户访问其它信息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途径。目前,由于卓越的互联网程序的优越的性能,使得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
2.2 ATM
ATM网络就是异步传输模式,是一种支持局域网和广域网,能够在高速网络中传输和交换的信息格式,使得局域网和广域网能够无缝互连。利用通信情况或者专用电话线路并采用特殊的ATM卡和网络的转换器把远程和近程的数据传输业务完成。目前,ATM网络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国内外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专属的ATM网络,而且随着针对制定国际标准,ATM网络也应用的越来越广泛。
2.3 无线网络
无线网络作为新的网络技术,有着相当大的范围的发展前途,无线LAN,个人通信和家庭无线网络是如今市场上的三种分类,红外技术和射频无线网技术是无线通信技术的两大分类。低成本并且速度快的红外线技术,可以不受国家频率限制,抗干扰性能好,但它不能穿过墙壁和地板等,会限制了它的有效适用范围;红外线技术的不足之处虽然能够被射频技术弥补,但它应该是有国家限制的特定的频率。
例如,3G、4G等技术将成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主流。随着移动终端逐渐占据取代传统的计算机硬件,更为快速、便捷和实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得到一次全新的升级与变革。3G、4G技术可以集中发挥出未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通信、数据信息传输、技术应用的服务和体验。也就是说,未来的3G、4G技术与传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结合,必将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新一波的“电子革命”。
3 计算机网络技术展望
3.1 数字语音多媒体三网合一
如今,达到三网融合是计算机网络和通信发展的明显特点之一。所说的三网融合,是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电信网络三者结合起来,来达到降低成本目的,给使用带来便捷,提高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 IP协议的革命性突破
IPv6是一个互联网协议的新版本,相比IPv4来说,它是一个革命性的发展,同时保留了许多有用的功能。同之前的版本比较来说,它有两个新的特点。首先是通过邻居发现和利用邻居发现来实现。用路由器检测,参数检测,分配自动地址,重复地址勘探,地址解析,相邻节点的连通性测试,选径,搬迁等等的功能都能通过邻居发现来达到目的。其次,对IPv6的安全性进行分析。有身份验证等方法来防止信息报检测、IP欺骗、连接截获等攻击方式的入侵。
3.3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含
例如,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异军突起,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移动信息的需求。在这样的环境下,未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含几乎是可以预见的。就以智能手机为例,将智能手机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适度的融合与深化,就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为人性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服务,这种服务恰恰是手机用户最为需要的。
总之,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代管理实现的重要方式,会被广泛应用,会获得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并且扩大在国际范围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水平.计算机网络及应用[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周逊.IPv6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3]吴企渊.计算机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改革
众所周知,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旨在为社会提供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及素质的综合型人才。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渐渐显露出不足,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中职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对学生专业素质及能力进行培养的重点课程,但是从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效果不太理想。
1、重视程度不足
从中职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其主要宗旨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基础知识扎实、应用能力强的综合型专业技能人才。但就现阶段的教学实际来说,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并不明确,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教材更新滞后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日新月异,并且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就中职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材内容来说,虽然基础技术层面的内容较为完善,如数据通信基础知识的介绍、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以及局域网组网技术等,但是一些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涌现,例如云计算、物联网、Windows7系统的普及等,相对而言,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更新滞后。
3、教学手法单一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一项注重实践的课程,但是在基础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基本上采用的都是理论教学,如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网络体系结构的介绍以及各种网络软硬件的认识等,在枯燥的理论教学中,难以激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多数使用单一的步骤演示,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强。
结合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对课程教学进行重新定位,改革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手法,是目前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面临的必然选择。
二、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根据上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笔者结合该课程标准、时展趋势和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等方面提出以下三项具体措施。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新进行课程定位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及应用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这一标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被人们空泛的解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学生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引起的思想观念的变化,都对这一标准发起了质疑:什么程度才算是扎实掌握了技术基础,怎么样的应用水平才算高,综合型人才具体指什么等等问题成为中职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改革关注的重点。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开展的现状,结合时展背景,要想提高现阶段教学质量和效果,改革的第一步需要对课程重新定位:首先,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结合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了解目前相关行业、企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必备基础知识的范围,让学生在吸取知识的过程中,分清轻重缓急;其次,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明确今后自身的定位,比如是硬件维护还是网站建设与管理方向,或是技术服务方向等,只有在学生对自身发展方向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激发他们对课程教学的无限兴趣;最后,还应明确“综合”发展的实际含义。新时期综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准、具备较高行业素质、具有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相应的,新时期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宗旨中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网络技术基础的综合型人才”也应从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入手,在提高学生专业技术的基础上,贯穿素质及能力教育。
2、以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基准,合理设计教材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素,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教材设计是否合理。从现阶段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材设计来看,虽然基础知识环节较为全面,但是对时展过程中许多新技术的更新滞后,不利于学生掌握业界的发展现实,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往往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相脱节;从学生角度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效率不断提高,教材对他们的吸引程度直线下滑。基于此,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改革的有效进行还应着手于教材的设计,明确课程对人才的培养方向和技能目标,熟悉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与趋势,及时将新的网络技术或案例加入到相应的技术变革中去,结合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抓取当下行业中一些敏感、高频的概念或大家关注的技术焦点进行深度的剖析,正确引导学生了解新技术背后的专业内涵,进一步树立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进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充分利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手法
除了课程定位以及改革教材内容之外,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对教学手法进行创新。在以往的教学中,针对概念性的知识及内容,一般采用的都是理论传授法,例如就 “OSI参考模型的分层”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来说,教师通常会对OSI模型各层的基本内容进行详尽的介绍,但也仅停留在抽象的“介绍”层面,学生很难在大脑里形成立体的认识。基于此,建议今后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丰富有趣的课件来吸引学生,让学生能主动接受知识;采用微课的方式对教学中重点、难点或疑点内容进行突破;通过实物展示、仿真模拟、实验操作等方式,强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教师需要不断跟踪网络技术发展最新动态,结合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及时将新技术引入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立体的讲解;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技能考核进行教学,实现学生阶梯式地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中职生就业前的职业准备教育,衡量中职生职业水平的标准应该是毕业生能否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能力。但实际情况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出来的中职毕业生往往没有经过专业的职业培训,存在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缺乏网络技术的实践知识和职业技能,不能胜任所担负的工作等种种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改革任重道远,需要教师不断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不断致力于培养社会需求的较高职业素质、较强实践能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让学生毕业后就能较快的适应相关行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谭杰. 论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改革的“三新”[J]. 中小学电教(下),2012,10:44
[2]韦柬.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2013,11:157
[3]陈志萍. 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优化分析[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9:263+265
[4]倪中华. 基于职业能力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 快乐阅读,2012,07:11
关键词:网络工作室 建设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232-01
电子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对各种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电子、集成电路、计算机、信息服务等专业更需要大量的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我校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建设网络工作室,立足校园,服务社会,为中小企业提供IT解决方案,是改进办学条件,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校通过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投入,以“求学求真求发展,创新创业创未来”为宗旨,把网络工作室建成了新型校内工程创新实践教学基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
1 网络工作室的运行机制
网络工作室采取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运行机制,通过“学校提供部分条件,旧物利用,自力更生,滚动发展”,尤其靠自我创收,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行公司化的管理机制,用知识服务社会,以贡献求得社会支持。对有效益的学生实行科技型勤工助学制,给予适当报酬和奖励,从而有效推动工作室的发展,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同时,锻炼了学生自力更生、团结协作、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和品德。
2 建设思路及建设原则
以网络工作室的主要业务为基础,以专业建设规划为方向,结合专业特点,优化网络工作室建设布局和设备配置,规范和加强工作室管理,把网络工作室建设成为人才培养、技术研究和创新的重要基地。具体来说,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网络工作室是学生实践的基地和平台,工作室条件直接影响着业务的开展,在实训室建设过程中,要优先满足业务需求,保障工作室现在及未来的业务能够顺利开展。二是网络工作室的建设要确保实用,能够满足当前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技术发展的因素,既要反映当前的成熟技术,又适当反映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即实用性与前瞻性相结合。
3 网络工作室的主要设备
网络工作室自成立以来,积极拓展工作,为在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且协助电子信息与传媒学院和学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并根据工作室长期发展的规划,网络工作室的条件已经无法满足需要,我们针对这种情况在精心设计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建设方案。2013年投资30万元对网络工作室进行了改造升级。一是购置了投影机、电子白板、打印机、交换机、服务器、绘图板、摄像机、网络存储器、计算机等先进的设备,还购买了主板诊断卡、计算机主板故障诊断卡等必要和常用的维修维护工具,基本满足了网络工作室开展业务的硬件要求(其中服务器2台,采用的联想万全R520 G7 S5603 2G/2*1TS;交换机1台,型号为TP-LINK TL-SG2224P;绘图板1台,型号为友基绘影II EX10;计算机12台,型号为联想Think Station E30;摄像机2台,型号为索尼HDR-PJ50E;打印机2台,型号为惠普LaserJet P2055;扫描仪1台,型号为清华紫光ThunisM900U);二是购置了三相孔双排插座,及相应电源线、配电柜的电源布线工程,六类AMP双绞线布线工程,包括布线所需不锈钢板槽、六类线、水晶头等所有综合布线材料,为开展机房工程实施业务奠定基础;三是按照企业生产的工艺流程布局,结合网络工作室的特点,确定了实训室文化建设的风格、主色调、形式,制定并制作了工作室各类挂图、仪器设备标签、工作室简介牌、宣传橱窗、特色项目介绍、规章制度等,全部采用亚克力材质,不仅美化了网络工作室的环境,而且丰富了网络工作室的文化建设。在实训大楼安排了新的场地,扩大了场所面积,面积达到120平方米,使网络工作室能够更好的开展教学和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服务。
4 网络工作室的开展的主要业务
网络工作室对学校内部和面向社会主要开展以下八项业务。一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开展前期策划、综合布线、网络设备调试、综合施工、后期维护等网络系统集成服务;二是面向企业开展网站策划、后台添加、功能维护、企业宣传策划等网站建设服务;三是给企事业单位的服务器提供网络操作系统安装、配置、维护等技术服务;四是校园产品,包括:PC销售、电脑导购、数码产品;五是面向广大师生开展个人电脑维护、维修、技术支持;六是面向中小企业开展局域网构建及维护的技术服务;七是进行平面设计、动画设计、海报制作等多媒体设计;八是开展光盘刻录、电子相册制作、VCR制作、个人海报制作、录制唱片,安装各种注册软件等其他服务。
5 建设成效
近年来,网络工作室承接各项业务,主要有:网站制作类项目24个,宣传类6个,比赛类4个,网络工程类2个,培训类1个,其他项目3个。尤其是在骨干校建设期间和精品课评选期间,网络工作室的同学承担多项网站的建设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扩大了对学院的宣传。自新起点网络工作室成立以来己经锻炼培养2008级至2010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80余名。
网络工作室条件改善后,成为面向电子信息传媒学院所有相关专业的实践平台,覆盖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软件技术专业等全部计算机相关专业。新的网络工作室提供了充足的设备条件,全面开展各项业务,为工作室所有成员提供实践机会,从而大幅度提升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质量,学生能以此为阶梯,走上工作岗位,实现“零距离”就业。同时新的网络工作室和“现代信息与电子服务研究所”衔接,更好的吸引企业,进行校企合作。
6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通过创新机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紧紧抓住网络技术专业的特点,及时的给予投入和扶持,建成了网络工作室。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网络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工程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校企合作;计算机网络实训教学;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
一直以来,职业学校对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作出了各种努力,其目标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如何使计算机网络专业更迫近社会需求,最终能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要实现这一目标,校企合作是最好的途径。
一、校企合作,促进了计算机网络实训教学的改革
1、计算机网络实训教学缺点
一是由于实训项目基本是通过教材的安排来制定的,而教材由于受其系统性影响,每个实训项目往往只会根据单一知识点安排;而教材又是因技术类别的不同而编写的,因此,实训项目由于知识的单一性而造成了技术的离散,这极不利于学生对技术的掌握。
二是实训项目由于只为知识的掌握而设成,且教材的编写大多都落后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因此,实训内容往往与现场技术有脱节,或已大大落后于当前的技术应用,因此大大降低了学生所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效性。
三是过去的实训,由于多是随堂进行,单独为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因此往往只注重实训的结果,不注重实训的过程,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校企合作改造技能实训课程
现在,我们在计算机网络实训中,全而推行了项目教学法,其中,具体的项目是通过校企合作来制定的。学校与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联合办学,共同制定出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资源共享,共同承担责任,分享利益。我们引进企业技术规范,合作改造技能实训课程。
1)与联想合作开设台式机组装维修技术课程
从联想的维修中心的阳光服务职业规范,到台式机维修流程、故障排除技术,都被引进我们的专业组装维修课程,在教师系统授课的基础上,由联想公司的维修工程师,结合自己的丰富维修实际案例,分析演示各类故障的诊断与排除。企业与教师合作授课,实效突出。
2)与神舟数码合作改造网络专业核心课程
经过努力,我校网络专业获得与神舟数码合作的机会。我们与企业交流达成共识,校企合作重点研究神舟数码网络产品的技能应用课程。
二、校企合作,促进了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促进学生计算机网络技能水平的提高
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能的掌握,必需经过学生的反复操作,不断训练习才行。但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实习室,不可能和企业网络中心等同,学生在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实习室实习,总有“实习机会少”、“实习场地局限”等问题。同时,学校往往也找不到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准确定位,不能在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上下更大的功夫。面向行业的校企合作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校企合作.能使我们明确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能让我们找到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方向,从而避免了人才培养上的盲目性。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跟着技术人员学习,学生的动手机会就多了,并且,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计算机网络行业的氛围、行规、要求,从而促进了学生计算机网络技能水平的提高。
2、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理论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还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理论的积极性不高的难题。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科学,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计算机网络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工作。但计算机网络理论较抽象,纯粹的计算机网络理论教学很枯燥,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不高,无心向学,上课经常睡觉,甚至逃学。但经过校企合作后,他们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求知欲大大增强。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理论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学好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为提高计算机网络技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校企合作,促进了计算机网络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1、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
学校每年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每年顶岗时间2个月以上。结合计算机网络专业特点,学校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集中到企业实践。教师到企业顶岗重点是提高专业技能操作水平,了解本专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了解本专业对员工技能操作水平的要求,熟练掌握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积极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和产品开发,努力提高技能操作水平。
2、充分利用企业专家、技术骨干等优质资源
我校主动邀请有关企业负责人、技术专家到学校兼任一定职务,共同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参与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开发;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担任学校就业指导顾问,开展就业咨询、就业讲座,向学生提前渗透先进的企业文化;邀请技术骨干担任学校计算机网络课改指导,参与学校课程开发;邀请技术骨干担任计算机网络技能教学指导,指导学校技能教学。
3、学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改公关,反哺企业,促进校企合作纵深发展
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每年利用暑假深入企业,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服务,教师直接参与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
当然,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这两者可以获得双赢的合作。在对学校有利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利益。学校与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联合办学,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学生学完相应的知识,达到相应的技能水平后,输送到企业就业。通过校企合作,既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又为企业加工生产服务,实现校企“双赢”。
总之,校企合作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市场化、社会化,提高了计算机网络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了毕业生业率,使学生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中和实际的岗位中进行更加规范的技术操作,这种边学习,边生产的培养方式。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促进了高职学生成长为高技能的计算机网络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精尖信息产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群
0.引言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并不断发展的产物,它的理论发展、应用水平及产业发展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信息化技术的程度,其关键核心技术是体现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及云计算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结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高精尖产业发展,如何设计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以清晰表达计算机网络技术最基本的工作原理以及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本科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全面理解和认识?针对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如何设计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群以满足计算机网络人才和产业的需求?这些问题是笔者思考的主要出发点。
1.高精尖信息化人才形势
信息化人才包括信息产业人才与信息化应用人才。信息产业人才,主要指第一信息部门就业的信息化人才,包括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即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含制造业和软件业人才、信息技术服务业人才含通信运营业人才、计算机技术服务业人才)和信息服务业人才(即信息专业人才、信息咨询服务业人才、介于信息服务业与信息技术产业之间的互联网服务业人才)。信息化应用人才,主要指第二信息部门就业的信息化人才,包括第二信息部门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如传统行业信息中心技术人员)、信息管理人才(如企业CIO)与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拥有信息化素质的普通员工)。
高精尖信息化人才是指从事集成电路、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与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4个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专项高级运营、研发、设计等方面的人才。
目前,高精尖信息化人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代表产业制高点的创新前沿产品,现阶段应突破国内产业短板并生产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核心产品,因此急需代表制造业服务化的集成服务产品的高端技术复合型人才。
2.高精尖产业背景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路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取决于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的重大技术,它们是高精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体现知识经济对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是国家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所关注的重大技术及其应用。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符合以下几个主题:
(1)专业定位和高端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即信息技术正在纵深发展并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未来应以建设宽带、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设施为基础,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与推广。
(3)“互联网+”相关技术与应用。“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4)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涉及的核心技术与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包含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
目前,许多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授课思路依然沿袭数年前的传统授课顺序:在介绍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之后,引入开放式系统互连模型OSI或TCP/IP,然后“自底向上”地分别介绍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及应用层各层的协议原理及数据元结构。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接受计算机网络课之前,已经对大多数网络应用服务相当熟悉,甚至包括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涉及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内容,而“自底而上”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从较为抽象的网络概念与体系结构直接引入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等协议分析中,容易使学生产生理论枯燥、与实际脱节的感觉,许多学生直到学期末才明白网络体系结构以及协议的真正含义。因此,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大学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开始采用“自顶向下”的授课思路,使学生及时从感兴趣的具体网络应用逐渐进入相对抽象的底层实现,取得了比较好教学效果。然而,无论是“自底向上”还是“自顶向下”的授课方法,都采用了传统网络分层的纵向思维,缺乏对网络整体性和Intemet精髓的理解,同时缺乏对下一代网络及其融合的认识。
我们知道Internet的精髓是“IP OVEREVERYTHING.EVERYTHING ON IP”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基于该精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层次化模块教学模式,把计算机网络分成通信子网、资源子网以及TCP/IP 3部分,然后从管理的角度讲解网络管理和安全。这种教学模式既灵活,又便于学生理解,更能体现网络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以及网络概念的理解;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强调讲授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和基本协议原理以及掌握目前互联网的工作原理的基础性,不断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对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IPv6协议新内容的讲解以及强化对网络核心的路由和交换问题的讲授,更好地体现基础理论与前沿研究的结合。
3.面向高精尖产业背景下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建设思路
3.1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建设原则
(1)充分依托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和国家级大学生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以网络人才需求为导向,将教学团队的建设、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与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建设结合起来,贯穿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的全过程,有效形成网络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
(2)注重基础理论教学,拓展专业基础。
(3)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4)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
(5)课程标准化、短学时、系列化,突出地方服务和应用需求。
(6)强化综合课程设计,突出创新实践活动,体现研究型学习的内涵和特征。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政、产、学、研立体化的师资队伍。
3.2计算机网络课程群体系
应从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模块的性质、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课程体系以及课程群的培养目标出发,结合高精尖信息化产业发展,重点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和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需求,构建如图l所示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体系,实现4年不间断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网络 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这门课程,注重培养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专业技术人才,但该课程教学难度大,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教授学生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对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将结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主要特点和教学现状进行探讨和分析,提出一些教改措施。
一、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主要特点
《计算计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该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它从应用角度出发,在描述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及流行Internet协议集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有关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技术。在介绍网络基本概念时主要以OSI/RM模型为主,在介绍网络应用技术时则以TCP/IP协议模型为主,使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不仅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特别是数据通信和局域网的组建以及计算机网络管理和安全等知识,而且还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初步能力。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材选取不合适
由于高职学生普遍理论基础较弱,专业学习年限较短,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理论性和基础性较强,较抽象,目前,这门课程最经典的教材是谢希仁写的《计算机网络基础》,但该教材只适合本科院校使用。而我们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理论太多,图示太少,使得许多知识点不能很好地描述。例如:在讲解动态路由和静态路由设置的问题上,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路由以及路由器的作用,而教材中仅简单介绍了概念,没有深度解析原理知识,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其意,造成基础知识学习程度薄弱,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先概念、后理论、再到实例分析,通常来讲大量的教学时间用于基本概念的讲授和理论的灌输,而分析实例的时间十分有限。这样的单一教学方式使得教师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机械式授课,往往会出现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心不在焉的上课场景,师生间缺乏良性互动,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这样会造成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目标不明确,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动手能力是课程教学中最关注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落后
《计算机网络》实际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教学内容不能紧跟社会主流技术,新技术往往不能很快引入实际教学环境,而已经过时的技术依然占用大量的篇幅,该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基本上以OSI/RM和TCP/IP这两个网络模型进行组织,涉及内容广泛,部分知识点可以跟随互联网上出现的新技术展开,如无线网络组建技术,但是随着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网络技术目前已经不再使用,例如早期的共享以太网,无盘工作站等在当前网络环境下讲述,基本已经没有意义,还有现在的客户机操作系统基本以Windows XP和Win7为主,如果还给学生讲在Windows 98下拨号网络的安装与设置,或者给学生讲在Windows NT上建立电子邮件系统,则会造成教学内容跟网络前沿信息严重脱节,不能学以致用。
(四)教学目标有偏差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完成课程教学和传授基本理论上面,往往忽视对学生分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否有效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是用人单位聘用毕业新生的硬性指标之一。
(五)实验环境不完善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设立专门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诸如IP地址的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和安全性、局域网的设置、服务器的调整等很多实践内容需要在专业实验室让学生独立完成,但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设备陈旧且不完善,造成很多实验做不了,根本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考核方式传统
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是考察和评定学生学习状况的依据,是促进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力求上进的重要举措,但目前来说,高职院校大多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这样的的考核方式,考试之前很多学生突击背理论,做小抄,以求不挂课,这种临时抱佛脚的行为使学生只是应付考试,这种考核方式既不能检测出他们的学习状况,更激发不了他们上进的热情。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措施
(一)贴近实际应用,选取合适教材
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的岗位,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原则,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主线,力求反映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新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兼顾理论和实践内容的同时,避免“深”而 “广”,而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尺度,尽量体现新知识和新方法,例如对于通信原理和信息编码部分不用过介绍,而对如何划分子网,如何组建网络等面向实际应用的知识则要侧重介绍。
(二)改进教学方式
(1)教师上课要有激情和带动性,在讲解理论时联系生活实际,多采用类比方式教学,例如在讲述“数据帧”这个概念时,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于理解,这时老师可以举个写信的例子,就像信件封装在信封中投递一样,计算机信息也要进行封装。每条计算机信息在通过网络发送之前都以特定的格式封装,称为“帧”。“帧”就像信封一样,它提供预订的目的主机和源主机的地址。
(2)授课老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这些课件可以将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演示出来,其使用的动画效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利用及时通信技术,如电子邮箱和QQ等手段,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提交作业,教师通过网络将批阅后的作业返回给学生。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的理解。
(三)调整教学内容。
(1)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网络基本理论、网络安全和网络应用技术,综合内容较为系统和复杂,因此,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对教学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删去过时网络技术,重点讲述前沿的流行网络技术。
(2)定期带学生参加网络相关产品会和技术讲座等,学习新的网络技术,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增进学生对市场的了解,明确各自的就业方向。
明确教学目标。进行综合实践性教学,安排学生进入公司或者企业进行网络相关技术的综合实践,通过实践内容活跃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生从抽象的理论学习中解放出来。改善实验环境。目前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缺乏或者其它原因,没有建立网络实验室,为了更好的开展实训项目,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或者跟其他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改革传统考试方式。①习题库及测试平台建设:由于教师在多年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习题素材,可以利用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校园网以及数据库技术,创建基于WEB的计算机网络习题库及测试平台,完成抽题、考试、评分等整套流程,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弥补空缺的知识点;②成绩评定可以采用项目分析的方式进行,把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个项目,此外指定一个项目组长组织组员讨论并编写方案,最后由指导教师随机对每组学生提问并根据编写的方案进行综合打分。
四、总结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要求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我们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内容,完备实验环境等措施来进行有效改善,此外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加强学习和提高,不断吸取优秀教学成果,继续在改革中创新。
参考文献:
[1]谢昌荣.计算机网络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刘东梅.计算机网络教学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7).
[3]王鑫.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9,(2).
现阶段,我国林业中数字技术的建设和实际应用方面尚且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数字技术的实现不仅可以将林业中的各职能部门、各种领域行业、各类信息,通过现代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传输技术,把这些资源最大程度的集合起来,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完整的资料、最便捷的服务为行业提供信息。使林业系统中的内部部门和各职能部门与其他外部系统之间的经营管理、信息资源做到互相沟通和共同分享,为林业及现代社会发展的建设提供了相关依据和决策基础。“数字林业”实施的主要技术支撑有“3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其中“3S”技术的综合集成是数字林业的核心技术。因此,在技术领域中对林业的数字技术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分析,整体来说实现数字林业以及实现信息林业对趋于国际化和中国林业数字化都是重要的组成机构,其中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指导,充分有效的利用“3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将林业中80%的要素全部涵盖,为整个林业建立了最精确的技术坐标,并且实现了林业信息之间相互连接沟通,林业应以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为基础将各种信息资源以分布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实现了林业数据信息的采集还能达到林业的规范标准、资源信息的实施性和真实性,做到时时更新,为我国以后的林业信息采集实现通体化。如果能以数据信息为首要依据条件,然后再以“3S”技术、数字技术、智能和虚拟技术等为技术手段,建立起一个更为广泛的形象的数据共享和支撑系统,从而为林业生产的信息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数字技术体系与开发
2.1数字技术的内容
主要包括“:3S”技术,3S由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组成;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数据库技术等体系组成,这些体系与其他的系统组成一个庞大的结构体系然后对地面进行不间断的监测,利用最快的速度、精确的目标、强而有力的数据为森林资源的最新动态提供了一手资料分析库。
2.2数字技术开发
目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项目工程中,天然林的保护是最具复杂性、社会性、系统性的工程项目,同时也是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由于此项目受地理、区域、环境的各种因素影响,所以它的数字技术开发是整个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难点、重点,一旦数字技术在实际中得到应用那么它将影响到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因此,应该利用完善的计算机网络、“3S”等技术体系,把对信息的处理、技术分析、测试系统有效的结合实施使数字技术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保障,将整体生态管理的技术水平提高。最后,通过这些系统及时应用、准确分析、畅通运行,使生态管理更加科学化、信息化、技术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各地方管理部门能尽快的掌握数字技术,还能有利于对数字技术的进展情况和完成情况进行动态分析,从而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数字技术服务。
3数字技术在森林经营中的作用
3.1树木采伐
森林中的树木采伐应该合理有效并科学的进行,这样对采伐后的后续工程工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这时应当运用信息系统(GIS)完成对森林信息资源的管理,对采伐的地点、树种、林种、面积、蓄积等因素,制定有效合理的采伐计划。通过对采伐方式和采伐路线以及采伐树种量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制定相关表格和数据库,为下一步的采伐提供了可靠依据。
3.2抚育间伐
利用强大的信息系统(GIS)中的数据库信息和其他功能,针对其他地区进行精确的预算、准确的检索,从检索中找出符合抚育间伐的条件,制作出好的抚育间伐设计图,并对以后进行合理的模拟测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预测方案。
3.3造林规划
GIS和相关的计算机数字技术可通过对数据库中提供的森林立地类型图表,适宜林地数据图表,适生优势树种和林种分布资料为依据,再结合相应造林区域的地势、地貌、气候、固有林种分布等情况进行综合数据分析和科学计算,以此来选择造林树种和林种规划。
3.4森林防火
利用气象卫星遥感技术结合GIS和GPS技术,可以准确地监测到发生的森林火灾,并可以分析森林火灾的原因和走势,对火灾扑灭后可能产生的直接或者是间接以及社会经济损失做出评估,还可以对未来防火的险情提供参考依据,科学有效地进行森林防火可以更加准确真实的反映出火灾后的损失情况,对于减少火灾损失有着重大意义。
4“3S”技术的优势
4.1节约费用
4.1.1节约调查费用。如果是在过去制作一张林业项目图纸,只是作为项目外的数据采集就会利用很大的人力、物力,耗时、耗财,而现在利用信息系统(GIS),单人操作几十分钟就能完成任务。如果是项目内的业务数据处理工作,从开始编制项目草图、数据分析、数据统计、清样、标注、描色等只需要在计算机网络上快速精准的输入就可以马上实现,这与传统的方法比较起来,就大大的节约了调查费用的支出。
4.1.2根据现有的林业相关草图和数据库,在信息系统中可以很快地制作出林业中所需要的各类专项图,例如生态林规划图和造林规划图;成熟林分布图和土地分布图的相关信息等,这样就大大缩短了编制时间,精度也有了较高的保证,更节省了专题图制作费用。
4.1.3节省了林业区各类规划设计经费。在GIS中对基本林相图各小班属性按要求进行筛选,再对筛选结果进行编辑,即可得到最终的规划设计方案。
4.1.4节省了森林防火经费的投入。用“3S”技术监测森林火灾和进行灾后损失评估,可以达到监测面积广、准确率高、时间快等特点;尤其是山火面积大的火场以及人员无法到达的地方,可节约大量的森林防火经费。
4.2工作效率的提高
4.2.1提高图纸制作的进度,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4.2.2在一类采伐区的基础之上提高二类采伐区的专门调查研究效率。
4.2.3制作经营决策方案提高工作的效率。
4.2.4利用“3S”技术制定一套功能齐全的森林防火指挥信息系统,可以为指挥者提供科学的扑火决策依据,达到快速扑灭火灾,减少森林资源损失,提高防火工作效率。
4.3林业经营管理科学化
4.3.1利用林业经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与相关数据综合分析,改变任何一种因素的单一性,弥补因素中出现的缺陷,使经营管理决策方案更加合理更加科学。
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较为广泛的推广,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传统计算机形式上,需要将过大的投入集中在底层基础设施建设,甚至由于投入过多而导致无法有效收回成本。这种传统的计算模型缺乏相对灵活的服务平台,同时不能有效及时的解决问题,而随着时下网络群体的逐步扩展,计算机网络范围逐步增大,传统的计算网络平台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此云计算应运而生,其技术还在不断完善改迸,为大众提供更优质的网络技术服务。
一、 云计算的主要类型
如果对云计算所提供给人们的服务性质与特性划分,可以分为私有与公有两种类型。在服务使用音上如果属于经营性企业与政府类相关的大型规模单位,其运用的云计算一般a属为公有类型云。如果属于一般居家性用户,服务提供对象主要是单个个人或少数人,其服务远端归属力私有类型。在安全、成本等方面观察,私有与公有云端服务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公有云端具有更可靠性,问时服务更趋于稳定性,但是如果存在故障与外在环境的改变,则会导致公有云端所提供的信息眼务全部遭到中断,对私有云端时容昜受到相关干扰其次,企业政府或者大规模部门所运用的公有云端服务具有较高的信息监控能力,私有云端容易产生信息泄露问题。其三,公有云端所需要耗费的成本来说比私有云端更低。如果单位自身运用云端服较少,那么就不需要开设专有私有云端;如果属于管理系统更为严谨且规模大的集团公司而言,则需要做好私有云端建设。
二、 云计算运用特点
1. 虚拟性
云端服务提供主要是由使用中配备专仆设备,而后在其所在地接受相关信号,云端主要为用户提供信息交互服务,用户并对云端实际运作区域与情况做有效了解,所有的操作存在一定虚拟性,尤其是信息的交互服务中,是一种超越时空局限的虚拟提供。
2. 规模大
云计算技术所提供的对象广泛,企业、政府、个人等都是其服务对象。需要通过规模较大的电脑信息中心做对应的信息存储,其中涵盖了较为复杂的部署工作。其在网络中的具体结构与规模相对繁杂庞大,例如注明微软公司所使用的云端服务是通过十万计服务器所建设而成、适应能力好。
云端服务可以为大多数的电脑与收集使用音提供具体的信息服务,因此艽云计算能有效的适应你多重不同的终端设备1R有较强的技术兼容性,适应能力较强,能有效的适应多种联网差异性设备
4.技术科不断升级开发
网络中云计算技术运用可以得到不断的升级发展,从而有效的适应实际网络用户的需求。其规模可以不断的做动态性的延伸与缩小处理,同时可以依据用户情况做具体规模的调整,可自动进行容量的开发与扩展操作。
三、 云计算技术应用
在当下的计算机系统操作中,其过程操作更为简洁,可以将其分为功能实现与顶处理两层面过程,两方面有着不同的实阿效果与公用,有效的保证系统保证顺利运转。计算机系统的不断清洁处理可以有效保证辖体系统运转效果。在常规情况下,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吋以通过软件程序、具有络服务与管理服务提供商来具体的操作展现,
一般企业会采用相关软件程序来达到云技术的服务实现,可以运用Wrh浏览器为用户惰况做对应的管理程序信息传递,该方式可以有效的防止高成本支出状况其二,网络服务通过实际软件程序來促使研发组更好的投入到计算机网络使用中。其二,可以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例如软件安全与病毐查杀等服务等。
四、 云计算技术应用问题
1. 访问权限
由于云计算服务中用户的数据资料均储存在云计算技术提供商,并且是存储在用户自身的硬盘或者计算机上,因此如果要调用资料则需要通过对应的注册账号与密码该方式保证了资料的保密性,而是也导致用户无法直接有效的控制资料所有权,服务商才是资源的控制者,甚至会产生越权访问的问题,进而也为信息安全造成一定影响。
2. 技术保密
技术保密仍旧存在一定漏洞,在个人或企业对资源做共享操作中,网络环境可以相对自由的获取资源,进而导致资源泄露,保密性不足,甚至由此带来损失。
3. 数据完整性
用户信息资源处于离散状态的分布存储在云计算数据中心中,存储位置不同,进而导致资源整体性造成一定影响,甚至服务商在无法有效规范管理信息是会导致数据不完整等问题。
4. 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云计算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运用时问不长,相关法律法规仍旧存在一定漏洞与不完善性,进而导致其技术的管理与创新受到局限性,例如,缺乏技术安全性标准,相关法律责任不清晰,相关损失的评估标准不科学,缺乏较为匹配的法律法规。
五、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