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景观设计课程范文

城市景观设计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景观设计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景观设计课程

第1篇:城市景观设计课程范文

【关键词】景观学;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伴随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脚步不断的加快,我国居民在其居住环境的建设以及管理的工作当中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和危机,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的比例严重失调,自然环境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我国自然文化遗产遭受蚕食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等,这些方面的问题都给景观学的正常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干扰因素。自2004年12月开始,我国高校景观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在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在2007年开始,都相应的设立了景观学相关的专业并正式开始招生。我国安徽建筑大学早在2000年到2008年这八年的原理专业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依据传统的优势学科针对性的设立了建筑学、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景观学实用性人才,并且积累下较多的教学经验。为了更好的开展传统的优势学科,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的实用性人才,对景观学专业的设计课程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设计类专业在景观学中占据这重要地位

当前,社会的发展对景观师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规划设计;第二是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第三是建设和管理。每个国家的在景观规划方面的设计师人数以及专业水准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该国家人民居住环境的质量高低,它同时也是人居环境中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二十一世纪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引导性学科。我国景观设计方面的人才培养大多都集中在农林元宵,在对相关课程进行编制的时候,对建筑类院校中有关景观类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影响比较大,景观学的办学理念和背景主要涵盖了建筑类、艺术类、农林类以及地理类这四个大方面,从而产生了设计风格多样化,每个学校之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和设计风格,针对培养层次较高的景观学专业性人才有着非常大的益处。

在农林院校当中,在软质量景观上的师资力量相比其他的工科类的院校有着较大的优势,在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社会需求当中,这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方式有着较大的优势,对建筑类的工科院校来说,它在景观的规划方面。管理方面、设计方面以及研究方面有着比较大的优势,而且具备了国土和地区景观规划,设计与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和场地的规划、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保护、设计和旅游规划等方面的实践能力。所以说,在当前的景观教学和实践当中,设计类的课程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设计类课程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不断的完善教学的方式以及对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进行强化,争取在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教学和科研相融合,老师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在能方面的培养相结合,这样才能让景观学专业中的设计类的教学更加具备研究和实践的意义。

二、景观学专业中的设计类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

(一)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想象能力

景观学理论和普通的理论性课程以及生物学科中的课程相比,其设计类的课程具备非常明显的特点,其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有着较为独特的地方。设计类的专业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即形象化的思维能力。总的来说,所谓的设计就是将设计者本身的思维和设计思想通过其所要设计的物体或者是景象,让人们从视觉感官上去了解设计者的索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图,这首先就要求设计者的自身需要具备非常清晰的设计框架存在脑海当中,要是本身对自己的设计结构了解不够充分,那在观赏者的角度上对其所涉及的作品就更加无法理解,在景观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是在想象能力方面较差,那样也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二)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景观学的设计活动中

在进行景观学中的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对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对学生在设计技能方面的训练同样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设计类的课程中不但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设计能力,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欠缺往往会对所设计的事物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做出必要的示范,很多时候会遇到用语言无法表述的问题,但是通过实物的演示和具体的操作就会让学生一目了然。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充分的参与到设计和讨论的过程中去,这样才会有效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景观学设计类教学中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交流

教学课程的性质直接关系到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形式,在景观学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互动和双向交流,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景观学的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都需要积极参与到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去。学生由被动的去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转变成主动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的学习模式,这时候教师也需要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特性进行因材施教。

(四)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景观学的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设计项目,无论是真实的工程项目还是人为设计出来的虚拟场景,从其本身的性质上来看都属于同一种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了景观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再对实际的问题进行解决。但是所解决的问题的具体方案最终必须要通过具体的图纸展现出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是一个设计人员,学生可以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大胆的去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且将其所学的概念、原则以及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的设计当中,这样才能对实际的问题加以有效的解决。

设计方面的工作,特别是针对景观设计工作,它要求设计者必须要具备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实际操作经验。同样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同样也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较为丰富的景观设计理论,学生也要对设计方面相关知识进行积累,包括基础文化知识、建筑工程技术以及生物方面的知识。

三、景观专业中的设计类课程教学体制的改革模式

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景观专业中的设计类课程教学体制的改革模式可以总结为:“引导、示范和实际操作”。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可以得出这种模式的教学是切实有效的。人们通常都认为景观专业设计类的课程中的教学目标并不是通过一种设计类的课程进行教学,其教学的重点并不在于教师具体讲授给学生多少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到的知识是否可以真正的理解真正的运用到实际当中,学生需要学会独立的思考,还要具备自己的思想,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学会消化和借鉴。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对学生进行引导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首要任务,其目的主要是指引学生去充分了解设计课程的特性以及教学的目标,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是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没有对其进行大概的了解,那么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就找不到学习的重点,只能是跟着老师的教学进度走,在这种状况下,要想使教学达到理想化的效果就会非常的困难。

要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景观学在其所学专业中的重要位置,了解相关课程的教学特点和修完所有相关课程可以实现的目标,这事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阶段首先应该完成的任务。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示范”

教师示范,顾名思义就是教师通过具体的操作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实际操作来进行学习阶段的初步操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用到这样的示范:首先选择一个或者两个具体例子对其进行分析和讲解,然后通过实际的操作来演示一种具体的操作,并且在相关的演示过后分析和总结出与其相关的普遍性原理,然后在通过进一步的不同设计的实例对相应的原理加以有效证明。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

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这是景观学设计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教学目的。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通常采用以下集中方式进行,第一,课后安排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实际动手操作的任务。第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适当的加以“压力训练。第三,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一个较为完整的设计项目训练。第四,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快题考试。以上所述的教学模式经过实际的应用证明是切实有效的,但是个人的教学方式还是不能充分的弥补整个教学体系,在以后教学体制的发展中还是需要不断的完善整体的教学体制,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出最高质量的景观学设计技术的教学。

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对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在实际的景观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针对景观学专业当中的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和教授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提出了景观学专业中设计类课程在实际教学改革中所实施的政策,针对景观学专业中的设计课程的实际教学方式及其在改革方面的有效形式进行了探讨。对景观学中的设计类课程实施改革对景观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景观学专业中的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具备较强的实用价值。所以说,增强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水平,对我国城市化建设和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孟亚凡.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学科教育[J].中国园林,2013(7)53:56.

[2]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4)278:280.

[3] 李春梅.21世纪园林专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园林,2011(4)13:14.

[4] 丁绍刚.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园林,2012(1)15:17.

[5]刘滨谊.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哲学――风景园林师的五大专业观与专业素质培养[J].中国园林,2012(1)12:15.

第2篇:城市景观设计课程范文

关键词:手绘;景观设计;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将手绘融入景观设计教学,加强动手实践环节,对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和完善,调整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增加手绘基础课时和手绘创意设计课时,加手绘创新实践项目训练模块,增强整套方案的设计和表现能力。布置手绘创新实践任务教学环节,将教学成果转化成商品和比赛作品,开发手绘文化产品、景观设计比赛等,使内容更加贴合教学改革的需求,满足景观设计教学的创新创业目标,向双一流学科建设迈进。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设置。将景观设计类课程由浅入深地进行系统排课,大一安排景观写生类的基础课;大二安排中小型景观设计课;大三时安排大型的景观设计课;大四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将手绘融入到毕业设计中,与电脑结合,做出精美的设计方案,成为景观设计行业的亮点融入社会。(二)教材建设。一是基础课程教材建设。将手绘表现融入到基础课程教学,加入手绘设计表现的手法,讲授如何用简洁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景观中的建筑、植物、水体等元素,为后面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是设计课程教材建设。采用简洁易懂的语言,用手绘结合不同主题的设计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对园林景观的设计思路更为清晰,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而表现技巧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将设计思路表现于图纸上,达到美观的视觉效果。(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手绘融入设计的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将老师的手绘示范融入景观设计教学中,用投影仪辅助多媒体教学,更直观,更有效。利用电脑绘制方案更方便、更快速。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可以参与实际景观项目的制作,与社会接轨。(四)对学生考核评价的改革与创新。在以往对学生考核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除了考试、绘制方案、进行展览外,还要将优秀的手绘作品应用到旅游产品中,将教学成果转化成商品,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体现其经济价值。创建一个手绘景观作品商品化与市场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通过创业平台的建设与商品的孵化,将学习与创业融为一体,扩散学生的专业能力,最大程度体现其经济价值。(五)团队建设。一是教师团队建设。要求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内容,了解景观设计类课程对学生个人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用适合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扎实地开展教学。充分利用桂林旅游市场上的信息和需求展开教学,拓展外延思维,使学生自觉地学习专业知识,主动地参与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二是学生团队建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创新创业发展,将学习成果转换成商品,体现经济价值,促进创业意识的形成。学生在完成学习成果与商品转换的过程中,会主动去探索和思考,搜集大量的信息并积累经验,提高自我创业能力的同时也为将来的就业拓宽门路。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创建优质的景观设计类课程体系。通过对景观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分析,按照不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对原有的单元制课程进行分类和重构,整体构建学生在理论基础能力、手绘表现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二)景观设计类课程专业教室建设。创建带有实物投影台、拷贝台和投影仪的多媒体专业教室,真正将设计和项目融为一体,让教学成果与社会接轨。(三)构建全新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手绘表现可以贯穿所有设计类课程,包括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动画设计等,那么这些设计类课程也可以效仿将手绘表现融入设计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构建全新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

三、结语

第3篇:城市景观设计课程范文

从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学情分析入手,通过“识花”“择花”和“用花”三个教学模块细化《园林花卉》课程教学内容,并尝试通过教师与学生身份互换,“每日一花”课堂小模块,腾讯聊天工具、微信及相关植物识别手机APP共享专业知识等多渠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高职《园林花卉》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关键词:

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园林花卉;教学改革

《园林花卉》课程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也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等专业也开展本课程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专业结合培养目标各有所侧重,园林技术专业主要侧重于园林花卉繁殖项目的教学,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主要侧重于栽培项目的教学,而景观设计专业则更多的关注园林花卉的应用内容教学。园林花卉识别是本课程的基础,应加强重视,夯实学生的基础。在高职景观设计专业的《园林花卉》教学与实践中,必须分析当前学生的学情、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自己动手、开口能力,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更新教学理念

1.1正视学生的“缺点”

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上课玩手机,分散了课堂注意力,就会一味地指责学生,但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反思一下,如果教师总是用传统的学术权威或学科权威态度教学,学生会感到和老师之间沟通的困难,造成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的情况。我们应该看到当前学生的优点: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个性化对待,对新生的电子产品等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搜索、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和能力强。如果教师能够将这些优势整合到教学上,且有针对性的引导,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强势态度,逐渐弱化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程度,提高教学效果。

1.2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对景观设计相关企业的调查表明,企业在选择员工时,除对应聘者的专业知识考量外,更关注的是其团队精神、沟通能力、职业忠诚度等情感因素,学生在应聘职位时如果展现出较好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无疑更具有就业竞争力[1]。所以说,在突出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景观设计类专业学生,景观类的图纸设计是综合的、多方面的,需要各专业人员相互配合、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这个过程中相互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注意培养景观专业学生的团队精神。而当设计方案做好后,方案需要向建设方汇报,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决定着项目能否顺利中标,设计方案能否得到应用,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方案汇报的能力,比如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互换,由学生讲述部分内容,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对学生表述能力的提升指导和专业知识的纠偏作用。

2细化教学内容

专业知识的扩展应首先开始于基础认知,园林花卉的应用也如此,要进行花卉的应用首先要能正确识别花卉,认识其形态特征、生长发育特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观赏特性,这样在设计时才能正确的选择花卉,从而达到应用花卉的目的。由此将《园林花卉》课程设计成3个模块:识花、择花和用花。

3丰富教学方法

传统填鸭式教学,易造成老师辛苦学生乏味,教学质量不佳,教师的上课信心急剧下降。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充实的教学内容和丰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采用实景教学、现场教学、图片教学、案例教学、边讲边练教学等教学方式,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开展“每日一花”教学环节,让学生按学号每次上课前5分钟利用幻灯片方式讲解一种自己选择的花卉,从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常见品种、观赏特性、园林应用等环节进行细致地介绍,其他学生可以在讲解之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加深对讲解花卉的认识,也促进讲解学生对该花卉更深入的认知,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深度、广度研究的学习态度。教师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扩充,完善知识体系。这样的课堂方式既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识别花卉,也可以潜移默化的增加花卉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的理解。

二是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讲解自己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设计内容、植物选择、配置以及可以达到的效果,教师在讲解后进行讲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联系实际应用,有针对性地解决设计与园林花卉的衔接,还能提高学生的汇报能力。另外,为达到良好的自我评判,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可以全程录制,让汇报学生讲解后反复的观看自己的汇报表现,发现自己的不足,保持自己的优势。

三是利用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性,结合专业花卉识别的知识,给学生设计或者推荐相关软件,并通过QQ群、微信群等进行新品种花卉推送,达到知识共享;通过让学生安装花卉日历展示以及植物猜猜看等手机APP,通过趣味性的游戏,达到花卉识别、应用的目的,还可以更新花卉品种,获得最新的花卉流行趋势。

四是针对学生花卉识别记忆不牢的现象,教师可以在课后将常见花卉及花卉新品种通过图片命名,统一发送给每位同学,这样学生可以达到课后复习的目的,也可以作为以后设计的花卉素材。并且为了能够督促学生学习此类知识,可以在课上抽查学生,给出图片,提问学生该花卉的名称,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花卉识别的学习热情,督促学生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

作者:汪成忠 顾国海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晓松.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与策略[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74-75.

[2]张成霞,吴红,张衡峰,高克利.高职高专园林花卉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4(17):156-158.

第4篇:城市景观设计课程范文

关键词:;SQL Server 2000;B/S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8007803

作者简介:黄逸凡(1982-),女,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与多媒体技术。

0引言

建设“精品课程”是我国推出的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为了更方便对精品课程申报、评审进行管理,有必要建设符合自己学校需要的精品课程管理系统,它是按照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来建设的课程管理系统。该系统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一线教师精品课程建设、申报、信息、远程教学和系统维护升级等要求。下面探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1系统分析

1.1系统目标

精品课程管理系统应具有管理和教学两大功能,包括精品课程管理、在线教学、在线学习、在线讨论及其他网络系统功能。一方面可以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精品课程的申请、建设和管理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为实现个性化教学,加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协同和交流,拓展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提供有力的支持。

1. 2系统模式的选择

基于网络的软件系统的开发,应该先制定系统的工作模型。根据各种Web系统工作模式的优缺点,可以选择出适合的网络类型。现在运用非常广泛的工作模型是: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模式。

1.2.1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

Client/Server工作模式(C/S结构),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系统,包括一台或多台服务器以及大量的客户机。它分两个部分来解决应用程序的任务,服务器配备大容量硬盘并装有数据库系统,用于数据的存偖和查询;客户端安装专用的软件,负责数据的录入、计算和输出。

1.2.2Browser/Server(B/S模式)

Browser/Server工作模式(B/S结构)是以Web技术发展起来的。在这种模式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浏览器来实现,一小部分功能在用户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运算服务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B/S模式具有系统开发和维护简单,对用户端几乎没有要求,界面友好,操作简单,适于网络信息等特点。

结合高校教学管理实际需要,在本精品课程管理系统中,一般用户需要采用网络处理功能,可以采用Browser/Server工作模式,这样的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如学校教务教学管理人员通过浏览器对精品课程进行评审管理。如教师可以通过浏览器申报精品课程,查询课程计划、学生作业;学生可通过浏览器查询相关的课程计划、课程作业通知、课程作业成绩等课程资源;对于系统管理者使用的功能则采用Client/Server工作模式,比如数据库清理、系统密码设置、权限设置等。使用B/S与C/S相结合的架构,使它们最大程度发挥各自优点,Client/Server工作模式安全性好,Browser/Server工作模式操控容易的特点都得以体现。

2系统设计

2.1操作系统与开发工具

精品课程管理系统所运行的操作系统选定主要依据下面几点,对硬件要求,网络速度,以及系统稳定等。因为精品课程管理系统平台运行网络环境中,所以可以选定Windows2008、SQLServer2005、IIS7.0作为操作系统的平台。

2.1.1Windows2008操作系统

Windows Server 2008 是专为强化下一代网络、应用程序和 Web 服务的功能而设计,是有史以来最先进的 Windows Server 操作系统。它能接入数以万计的用户,可兼容多种CPU,为放大使用者提供文件共享、网络通信、网络连接和打印等各种服务。

2.1.2IIS 网站服务器

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互联网信息服务)是一种Web(网页)服务组件,它包含SMTP服务器、NNTP服务器、FTP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分别用于浏览网页、发送接收文件、新闻组和邮件服务等方面,它使得在网络(包括互联网和局域网)上很轻松地各种数据, 而且IIS还有一个特点是支持ASP。

2.1.3SOL Server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SQL Server 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种适合大中型客户的数据管理和分析平台。包括企业数据管理、智能电子商务等功能,具有高可用性、高安全性、可伸缩性等特点,是需要进行各种数据处理的大中型用户的第一选择。

2.1.4系统开发工具

程序是通过通用语言的编译运行的,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可以在各种平台(如Windows 2000/2008 Server/VISTA/7/XP上)上运行。由于同时也是languageindependent(语言独立化),程序员可以选择一种最适合的语言来编写程序,比如采用C#、VB、Jscript等语言编写。

综合考虑,采用Windows Server 2008系统与工具来建立精品课程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用SQL Server 2005,而编程语言则使用流行的C#。

2.2各功能模块的设计

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精品课程管理系统一共为4个模块:分别为功能管理、课程申请、课程审核、网上教学。进入每个模块后还分别有若干子模块。

2.2.1功能管理

功能管理模块是系统的主体模块。它的功用是管理作业、论坛、测试、课程及公告。

第5篇:城市景观设计课程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商业物业经营管理;实训教学;物业管理

一、《商业物业经营与管理》课程实训教学现状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匹配行业需要

不同的商业物业类型(写字楼、购物中心、酒店等)对其管理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一方面需要具备物业管理的基础专项技能,如环境、安保、维修等,但管理较住宅物业难度大且有一定的特殊性;另一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理念,在保值物业的基础上,通过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这需要策划、招商、日常运营等能力。在今天许多商业物业紧缺的人才需求中,尤其看中第二方面的能力拥有。然而,在现有的商业物业课程目标定位中,往往还停留在以偏向住宅的物业人员能力培养,将住宅物业人员的能力需求简单套用在商业物业人员的能力需求上,使得本课程的目标定位与实际的行业需要不匹配。

(二)课程实践教学内容陈旧与实际岗位需要脱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物业的发展也十分迅猛,然而商业物业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却没有较好的跟上行业的发展。商业物业的岗位需求不再仅仅是专业维修人员、保安人员、财务人员、保洁绿化人员、行政人事人员等,它需要市场调研、市场拓展、合作合同管理、招商等的经营管理岗位人员。显然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设定应与实际的岗位技能需求匹配,不能停留在传统的物业管理岗位技能需求。

(三)课程评价不能较好反映岗位能力

课程评价包括考核主体、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及比例等。目前的商业物业实践教学的课程评价仍以教师为主,考核方式以传统的卷面考试为主,考核内容偏向常规物业管理内容,这都不能较好的判断和反映商业物业岗位能力的水平。商业物业实训课程的评价需要融入学生的互评,以此检测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等能力;需要融入企业的评价,以此检测学生的能力水平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同时考核方式需融入现代化的评价手段,考核内容可进行能力分项,协调各项能力考评比例,这样保证考核方式的多样,考核内容紧贴岗位能力需求,更能全面科学的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

(四)课程实训环境与实训教师难以满足

商业物业的岗位人员的从业能力需求,商业物业的实践类型多样,且各个类型间的经营管理差异,这都对本课程的实训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商业物业的实训教师是需要懂物业管理、又需要懂房地产开发、还需要懂商业物业的运营的综合型人才,这就对商业物业的“双师”教师提出了难度。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建设校外的商业实训基地,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让实训课程生动形象,实现线上、线下的商业企业教师的介入,丰富本课程实训环境与实训教师。

二、基于“互联网+”课程实训教学设计

(一)基于岗位能力确定实训教学目标

通过对物业企业的调研,发现商业物业着重在经营层面,其内容包括策划、招商和日常运营管理,其岗位着重在综合经营部相关岗位。从岗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即工作任务开始分析,明确岗位的工作说明与工作规范,从而明确了商业物业经营与管理的实训教学目标,即通过对各种商业物业的业态分析、基础物业管理、设施设备管理、物业节能措施、商业物业资产管理、商业物业绩效考评和商业物业行政管理等,让学生具备商业物业项目调查分析能力、商业物业项目招投标管理能力、商业物业招商策划能力、商业物业合同管理能力,商业物业资产价值挖掘能力等。

(二)从岗位评估-工作任务-能力分析-实训项目设计

本课程的实训项目体系设计是从对岗位的评估入手,明确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其所需的岗位能力,进而确定实训项目,针对每个实训项目设置若干实训模块,再将实训模块分解为对应的工作任务,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点。本文以实训项目“基于商贸物业-大型购物中心的物业招商”为例,阐述实训模块“制定购物中心招商方案”完成的相关工作任务。

(三)制定基于实训项目的实训微课等教学文件

传统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形成一体化,在“互联网+”背景下,本课程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点与实训任务的融合,让学生在任务导向下,自主探究学习。在每一个实训项目下,确定每一个实训模块,根据工作任务形成对应知识点的微课、动画等资源,让知识与技能碎片化,同时又能在任务导向下形成内在逻辑联系,进而实现相关任务模块,同时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同步学习与提高。

(四)全过程、多样化进行实训课程的考核评价

本课程采用全过程评价系统,重视学生每一次参与、态度、合作、成果,利用多样化评价方式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评价,而不以一考定成败。在具体的考核评价中,利用自主学习云平台跟踪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随时可考核查看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成果;利用QQ、微信、蓝墨云班等软件,实现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与学生的实时讨论、沟通与评价;每一个实训任务的完成,均会形成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成果评价等,不以教师为唯一评价主体;通过以上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最终形成全过程的评价依据。

第6篇:城市景观设计课程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全景实训 课程体系

一、问题提出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特殊性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输送具有职业精神并熟悉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技术和方法的中高级管理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活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无论是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还是人才的“选、育、用、留”,都与企业的文化环境及经营战略密切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方案设计必须基于企业的商业模式及其运营流程,在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设计基础上进行。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现实的管理情景中学习技术与方法。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落差

近年来,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展了一系列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对专业毕业生的市场匹配度提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促动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双师型师资力量较强的高校作用较大。但总体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校内实践教学内容的仿真性较差,与企业现实有较大距离;校外实践活动与专业对接程度低,无法对各专业模块进行全面深入地操练。如何将企业的实战情景引入专业教学流程,使学生在高仿真状态下有效地锻炼专业技能是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求落差的主要瓶颈。

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短板。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缺乏系统性设计,模块间相互割裂;二是实训平台不完善,缺少硬件支撑;三是实践性师资缺乏,对学生的指导没有实战背景,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四是比较重视专业实操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职业化素养的培育和健康人格的塑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设计并逐步实施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实践技能差的问题。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内涵及设计特色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是一套集系统性、实战性和有效性为一体的课程集合体,它以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岗位胜任力为目标,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验室为平台,以企业真实经营活动为背景,引进企业一线HR教练,通过全面、真实展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使学生在现实情景模拟环境下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进行高仿真演练,提升学生的专业实操技能,增强学生职业素养,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设计特色

(1)需求导向。实训课程体系设计是一种手段,目的是通过实训课程体系的实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因此,必须基于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设计实训课程体系。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规范”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应着重培养人际关系(交际)能力、沟通和信息获取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决策的能力、终身学习与不断创新的能力以及专业技术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大学四年的培养流程中。

(2)系统性设计。实训课程体系设计的系统性主要是处理好两方面关系,一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核心模块之间的内在关系。全景实训课程体系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置于企业整体运营的背景下,在管理情景的选择上提供了完整的企业背景资料,这就使学生能够理解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在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职能,明确作为业务伙伴的角色定位。同时,在实训课程体系设计时还要考虑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核心模块之间的有机衔接。

(3)高度仿真。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联盟,将企业生动的管理实践经过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共同开发,撰写出实训案例,在实训课堂上共同引导学生,完成指定的实训任务。由于这些案例取自企业的实际管理情景,所以具有高度仿真的特点。学生学习到的不再是单纯的理论与原则,而是把理论与原则和企业的管理实践联系起来。学生设计的管理方案是否符合科学并具有可行性,可以通过企业的现实制度、规范进行验证,并得到及时的指导。

(4)以学生为中心。全景实训的课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授课解惑者,而是充当了教练的角色。教师的作用在于制定规则、设计流程并对学生的成果呈现进行现场点评和指导。学生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信息接收者,而是以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来完成指派的实际管理任务。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被唤醒,能够倾力投入到课程活动中,既提高了专业技能,也锤炼了职业精神。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内容

为了建立一套系统有效的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我们聘请了近十名企业人力资源总监或经理作为实训课讲师。这些讲师的遴选标准:一是具有较高的人文理论修养;二是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助人奉献精神;三是具有较强的分享意识;四是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历和很强的专业技能;五是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组织沟通能力。校内外教师共同承担实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工作,共同开发教学大纲、课件、学生手册、讲师手册等课程要件。

表1列出了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实训体系中各模块课程及其实训目标、单元与方法。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实训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有3门综合类课程,其中,《企业资源规划(ERP)软件实训》和《企业经营与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演练》两门课程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活动,领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及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进行正确地定位;人力资源管理实操软件是市场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仿真的计算机模拟,让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各模块的功能及其内在联系。第二部分有8门核心模块类课程,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人员配置》、《员工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以及《职业生涯管理》等。通过实训,学生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关键节点上得到了实战性模拟演练。第三部分有1门职业素养类课程,即《职业化养成》,其设置目的是通过职业经理人的独特视角和老校友的成长经历,向准毕业生传递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帮助学生较好地融入职场。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实施

1.实施过程

从提升学生专业实战技能与素养的角度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全面实施;但在具体操作上又不能与专业理论部分脱节,需要通盘考虑。课程安排的一般原则有四:一是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中已经存在的核心模块课程,其实训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训课时量不低于18个学时;二是不在专业必修课范围的核心模块课程,须单独设立实训课,作为专业限选课加以安排,学时上应留出理论讲解的时间,确保实训课时量;三是计算机模拟与沙盘类实训课,对教师和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以及实验设施的要求较高,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开设;四是职业化养成方面的实训课程以外聘讲座的形式加以安排,但在学生临近实习时必须接受不低于7学时(一天)的职业化培训,以帮助学生与市场衔接。

实训课程的课堂组织过程将视实训内容的具体要求而定。这里以已经实施多年的“培训管理实训”加以说明。这门课程我们聘请了某知名企业大学的金牌讲师担任主讲教师,与校内教师一起完成该课程的训练任务,采用“课中课”的方式组织实训活动。准备培训材料、布置培训场地、调试培训设备、迎接培训师、破冰、组建团队、计分规则、课堂互动、课后作业布置与汇报、课后填写讲师评估表、讲师感谢信与新闻报道稿件的撰写等等,整个过程完全按照企业员工培训的方式进行。同学们的角色有两个,一个是实训课堂上的学员,另一个是作为培训部职员对培训活动进行组织。校内讲师首先对培训的相关理论和流程进行讲解;校外讲师随后进行案例展示。培训流程中的所有环节都附有课堂练习,由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由讲师现场点评。在课程中,同学还必须完成一个“大作业”,各小组必须策划并组织一次培训活动并以实战形式模拟演练出来。该门课程的学习成绩由三部分加权形成:一是个人在课上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得分;二是小组在课上的表现得分;三是小组在大作业中的模拟演练成绩。

2.实施效果

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有效链接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一是实现了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实训课程体系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这些训练的案例直接取自企业的真实管理情景,学生在高强度的实战训练中学到了“真本事”,专业能力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二是实现了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需求的统一。在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实训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模拟软件、企业现实环境等多种渠道获得信息,高强度投入并表现出顽强的拼搏精神。三是实现了师资培养与专业建设需要的统一。在推进人力资源全景实训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要求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到企业兼挂职半年以上;同时外聘了一批人力资源管理一线专家作为主讲教师,与校内教师一起完成实训任务,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近年来,学生对本专业的教学满意度持续提高,所有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生评估成绩均达到了优秀;在校生和毕业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均达到98%以上。

五、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保障条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些必要的物质投入和制度创新。一是建设实训场地及设施。主要包括人才测评实验室、招聘模拟实验室、沙盘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培训室等。二是建立校内外社会实践与实习实训基地。我们与12家企业签订了社会实践与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为教师挂职锻炼与实训案例的编写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购置教学软件。先后购置了企业资源规划(ERP)教学软件系统、人才测评教学软件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拟软件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操软件系统、企业经营沙盘演练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演练系统等教学软件。四是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实施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校外教师聘用、校内教师企业挂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与制度安排;在课程的时间和学时安排上也要本着务求实效的原则充分保证。

参考文献

[1]马福山,王班超.高职人力资源专业实景化实训体系的构建[J].现代阅读,2011(12)

[2]郭巧云,李友德.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验式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2)

第7篇:城市景观设计课程范文

关键词:园林总承包 设计 施工

1 传统的“设计--招标--施工”模式存在的弊病

高速公路与其他的工程建设程序类似,高速公路绿化工程的实施一般可分为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传统的模式是在设计和施工前甲方分别对设计、施工两阶段进行招标,审查投标单位标书,评估判断其资质和能力,确定设计和施工单位的程序,称为设计-招标-施工模式。认真分析一下时下通用的这种模式,会发现它存在着一些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管理层级过多,程序过于复杂,影响工程进度

传统的管理模式需要业主、监理、设计和施工单位共同参与项目管理,业主或监理常周旋于设计和施工单位之间,协调设计和施工两方面的工作,解决出现的矛盾。首先,业主要对设计和施工分别组织招标,也就是两次招标,花钱耗时。而且,高速公路的绿化工程一般要与高速公路主体工程进行总体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和验收,方能保证整个工程的全面完成,一旦主体工程出现设计或施工变更,就要求绿化工程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迅速应变,以免影响工期。业主又要在设计单位修改了设计,拿出了相应的变更后,重新组织设计、施工以及监理三方进行交底,如果频繁地出现修改、变更,将使业主和施工、监理这三方都疲惫不堪。而且设计单位的施工图修改又有一套管理程序,而且又要重新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勘查,这必然会影响工程进度。

1.2 设计图纸的可行性无法保证,不利于成本控制

设计单位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对现场的情况及市场苗木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在进行详图设计时只能根据过去的经验或通常状况进行。如果其业务范围仅限于当地,问题可能还不突出,但如果扩展到更大范围,设计师的经验及对通常状况的估计就可能发生偏差,结果可能是设计人员经过详细考虑的施工详图却不符合工程实际,从而造成大量的工程变更。此外设计单位对市场苗木情况了解不全面,导致设计出来的苗木市场上找不到或者数量不够,又要进行设计变更,这样就无法保证原来想要的设计效果。这些因素都不利于项目的成本控制,增加了工程造价和管理成本。

1.3 设计服务不到位,容易造成设计和施工脱节

设计单位往往出完施工图后进行一次技术交底,基本上就完成了设计任务,他们由于工作关系,很难做到派设计师常驻工地进行设计服务。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再打报告给监理和业主单位,然后他们再通知设计单位到现场勘查确认后再出图,这一来一往浪费时间不说,还造成了施工单位因为误工而增加了管理成本。

既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改革创新就刻不容缓了。压缩中间环节,将设计和施工企业合而为一是一条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法,也就是实行高速公路绿化设计、施工的总承包,即将设计和施工交由一家企业完成,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以下简称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

2 高速公路绿化工程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的优势

2.1 有利于理清工程建设中业主与承包商、总包与分包、执法机构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

在总承包项目中,业主仅提出业主要求,主要针对工程要达到的目标,如实现的功能、技术标准、总工期等。对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业主仅着眼总体的、宏观的、有限度的控制,给总承包商以充分的自由完成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设计、采购、施工、项目管理方面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业主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省时、省力、省心。在工程总承包条件下,业主选定总承包商后,勘察、设计以及采购、工程施工等环节直接由总承包确定,业主不必再实行平行发包,避免了发包主体主次不分的混乱状态,设计、施工、供应之间和各专业工程之间的责任盲区也不再存在。也可避免执法机构过去在一个工程中要对多个市场主体实施监管的复杂关系。

2.2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并非我国首创,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过几十年的道路,事实也证明,此模式对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国外经验证明,实行设计施工总承包减少了资源占用与管理成本。

2.3 有利于提高全面履约能力,并确保质量和工期

设计施工总承包最便于充分发挥承包商所具有的较强技术力量、管理能力和丰富经验的优势。同时,由于各建设环节均置于总承包商的指挥下,因此各环节的综合协调余地大大增强,这对于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是十分有利的。

2.4 有利于降低成本

“设计节约是最大的节约” 。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下,施工承包商可在设计早期阶段介入,能够把自身在施工方法、降低成本、缩短工期以及设计是否能在施工中实现等方面的知识、专业技能和经验体现在设计之中,使得许多施工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开工之前就得到解决。带来项目建造过程的优化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进而达成降低工程造价的目标。

2.5 设计变更更加便捷

设计和施工人员由于在设计阶段能够经常接触和交流,共同攻关,克服诸多施工技术难题,避免设计、施工脱节的现象。另外,由于设计和施工均由一个单位负责,故还可边设计边施工,随时从容应对高速公路主体工程设计或施工的变更。

可见,在高速公路绿化工程中,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在成本、工期、施工质量以及便于业主方管理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完全可以使业主与总承包方达到“双赢”的目的。

3 企业践行科学发展观,启动部门联动机制,开创景观设计施工总承包新模式

践行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要树立创新的观念和思维。在确定中标后立即召开项目筹备会议,并迅速启动联动机制,公司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利益的共同体。为保证完成任务,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3.1 设计理念新颖、设计服务到位

项目招标时设计部分占的比分较大,所以在前期方案设计时就非常重视,设计前派五名设计组成员到现场进行仔细的勘查,包括当地气候条件、周围环境、当地乡土树种、现场土质情况等等。

贵州省麻尾至驾欧高速公路作为进入世遗风景区的主要门户通道,道路沿途的山川秀美,自然风光旖旎而神奇,麻驾高速不仅要考虑公路的实际功能需求,更应考虑公路沿线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怀着对脚下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挚爱,我们以“绿廊、金带、新黔南”的理念为主题,用虔诚的态度审视周边地理地貌、规划设计黔南州美好的未来。打造一条集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绿色长廊,由景观的发展性、开放性和连续性带动经济发展,沿线采用樱花为主要树种,使麻驾高速成为黔南州的极具特色的景观大道,更使其成为黔南州的经济腾飞的金丝带。

3.2 加强项目管理,做到“确保安全、和谐施工、快速反应”。

(1)做好安全管理

对于安全管理在总承包中的难度,项目部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全面认识。要树立安全管理“零隐患、零事故”的理念和务期必成的坚定信心。

(2)做到和谐施工

在总承包项目管理中,要构建好项目领导班子之间,项目部与施工队,项目部与当地群众,项目部与业主监理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几个方面处理好了,才能构建和谐的施工环境,创造良好的氛围,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3)加强快速反应

对文明施工突发事件的发现处置效率,要制定并启动了文明施工快速反应机制,为快速有效处置文明施工突发事件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

3.3 后台支持,提供保障

项目部作为前线部门,但是他们并不是在孤军奋战,公司总部和各部门作为二线部门,做他们的坚强后盾。不能到现场的,通过互联网等现代通讯积极参与麻驾高速的设计和施工。在设计方面,由于施工图工作量较大,现场设计师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那么公司设计部全体人员都将参与进来,根据现场设计师反馈回来的信息,迅速组织人员加班加点绘制施工图;人事部负责配合组建项目部人员,做好人力资源保障工作;采购部负责针对施工图上苗木进行审核,采购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市场调查,如果某个品种市场上苗源紧张或价格偏离较大,超出工程中标造价,就要及时反馈给设计部更换苗木品种。

由于该项目道路全长28.733公里,品种较集中,特别是樱花,需要对市场上现有的樱花品种和数量作一个全面的调查,确保苗源供应;财务部主要是保障项目部资金运作,特别是项目工期紧,更应该提前做好资金计划,保证项目正常运行;工程部负责施工工程队伍的选择和调配,根据项目大小、工期长短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做好科学调度工作。

风潮汹涌,自当杨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加鞭。新的形势催使我们加速发展,团结一致,开拓创新,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勇当设计施工总承包新模式下实践者的排头兵。把贵州省麻尾至驾欧高速的环境保护与景观工程建设成为一条景观、生态、经济的高速公路。

4 结语

第8篇:城市景观设计课程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经济管理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F224.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059-03

引言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40余年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内容和办学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高等教育体制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二是包含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阶段的十年制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建立并得到完善;三是创新意识成为优秀人才的必备标志,这些变化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改革。但是,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加快,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主动适应并引领社会的优秀人才,是高校目前应该高度关注并力求解决的难题。按大类招生后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大类招生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3种:(1)“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内按照教学计划完成3年以专业理论为主专业实践为辅的课程学习后,第4学年在校外教学实践基地,集中进行以专业素养与实践技能为主,专业理论为辅的实践知识学习的一种新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2+2”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后的前两年按一级学科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学生主要学习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后两年进行专业培养,学生主要学习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学生入学两年后实行一次专业分流,可在学科之间和学科内部重新选择专业(特殊专业除外),转入与转出比例均控制在 10%以内;(3)“1+3”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不分院系和专业集中开设公共基础课程,进行集中教学、集中管理,在后3学年,有了第1学年的基础作铺垫,逐步开设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及核心课程,并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划分课程群,进行专业课学习。

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变化,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商学系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

一、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在招生和人才培养上进行大胆改革,即按大类招生和专业分流培养。2012级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共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财政学6个专业,分属管理和经济两大学科。2013级和2014级基本上按一级学科进行招生和培养,其中,工商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3个专业;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包括经济学和国际经济贸易两个专业。因此,2012级招生和培养的类更大一些,包括专业数多,涉及学科领域更大;2013级和2014级招生和培养的类更小一些。正是由于上述差异,2012级和2013级教学计划也略有差异,特别是前两年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但2012级和2013级人才培养模式相同,培养目标和专业模块化结构也相同。

(一)培养目标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既要适应大众化,又要注重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要坚持贯穿“强化基础、注重实践、鼓励创新、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并结合合肥工业大学的办学优势,培养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既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标准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实质,是要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掌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素质,文化修养以及专业素质等的素质培养。具体来说,知识、能力、素质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知识

(1)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系统的、比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3)掌握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文献检索、情报信息、技术经济分析方面的知识。

2.能力

(1)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及发现、分析和解决管理工作问题的基本能力。

(2)具有较强的运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研究和管理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科技发展的应变能力。

(4)具有初步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与评价、生产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具有较强的外语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译、写作能力。

(6)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创业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3.素质

(1)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职业道德素质。

(2)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3)良好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

(4)从事本专业领域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三)培养模式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结合该校区自身的特点,选择“2+2”模式作为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按大类招生后的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即以学分制为平台,把学生的学习期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注重通识教育,设置相同的基础性课程打通培养;第二阶段注重专业教育,学生根据校区制订的专业分流方案,结合自已的爱好和专长在所在系现有的本科专业中重新做出专业选择。

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2+2”人才培养模式的通识教育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学校层面的通识教育,主要体现在学校整体设计的通识模块的课程;第二个是院系层面的通识教育,主要体现在各系设计的学科基础模块课程。也就是说,将大学4年时间主要划分为两个培养阶段,前2年主要按经济这个大类进行培养,依据“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构建宽基础平台,将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基础性知识既包括公共基础课,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传授上。这一阶段的主要培养任务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阔学生眼界,着力养成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提供方式方法及能力上的保障。第4学期结束后,学生需要在学科大类内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优势特长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后两年集中进行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形成个人职业技能。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有效整合,以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实用型、社会适应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表明,学生认为这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被动和盲目选专业的问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培养模式。

二、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一)课程设计思路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和关键在于科学地设计课程体系。在“2+2”培养模式下,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商学系根据“2+2”人才培养模式,对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课程设计的思路为:前2年要淡化专业界限,按一级学科为基础分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学生主要学习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工商管理类专业和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在通识教育部分的课程设计是相同的,包括素质教育、数理基础、信息技术及工程训练4个模块;后2年进行专业培养,学生主要进行专业课程、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践,不同专业开设的方向必修、工程实践及选修课程都各不相同,其中选修课程分为专业方向选修课和个性化教育两部分。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既有利于院系根据各自的学科专业特点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设立专业,也有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以及就业或考研等因素重新作出专业选择;课程设计时既考虑到各专业在能力需求上的差异性,又保持相关专业的内在联系。这样,更能体现合肥工业大学作为工科院校的特点,培养工科院校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所必需的能力;同时,还开设了个性化教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人爱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2+2”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体现在模块化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工程实践模块”。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方面推陈出新,突出所设专业的针对性、适应性以及工科类特色。

(二)课程体系设计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主要包括4个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和工程实践。

1.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目的要求学生关注知识的全面性和普遍性,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融通,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视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们得到高层次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公民。主要包括素质教育模块、数理基础模块、工程训练模块和信息技术应用模块。

(1)素质教育模块:大学生体育基础、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大学语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2)数理基础模块: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等。

(3)工程训练模块:工程训练、计算机拆装实习等。

(4)信息技术模块:C语言、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等。

2.学科基础

学科基础课程是专业学生所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主要依据各课程的相对重要性而划分的。学科基础主要包括工商管理类模块和经济与贸易类模块。各个模块开设的具体课程如下。

(1)工商管理类模块:企业管理、企业会计、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

(2)经济与贸易类模块: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法、投资学、货币银行学、产业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

3.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量大模块,必修课程模块又包括工商管理和经济与贸易两大类,选修课程模块的设计采用小模块和大平台相结合的思路,包括素质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两个模块。素质化教育模块主要由通识教育选修课、工商管理类选修课和经济贸易类选修课3个部分组成。个性化教育同样包括工商管理和经济贸易两大类,在这两大类模块中,又分为自然科学、社会技能与文学和艺术3个小模块。小模块中提供了限定专业的选修课程。而大平台则为各个专业提供了公共的选修课程,主要关注创新教育,强调个性化。

4.工程实践

工程实践模块主要体现了工科院校办学的优势和特色,主要包括工商管理类和经济贸易类。与专业必修课一样,工商管理类分为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经济贸易类包括经济学专业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具体模块内容包括社会实践、认识实习、市场调查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设计等。

在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方案结构图中可以看出,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任何一门专业的通识教育模块都是相同的,而不同专业的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工程实践模块却不尽相同。例如,学科基础模块中的宏微观经济学既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也是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的课程;而证券市场分析课程是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的必修课,但却不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另外,如果增加一个新专业,则模块化的结构不需要改变,只需要对模块化中的课程进行调整。这种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差异。

第9篇:城市景观设计课程范文

【关键词】非重点高校;经济管理类硕士;课程设置

一、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目标定位

(一)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薛天祥在《研究生教育学》一书中指出:研究生教育就是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专业教育,研究生教育具有高层次性、专业性、探究性和创新性的本质特征[1]。叶绍梁定义为:研究生教育具有学习过程的“研究性”(或探索性)、与人类实践结合的“直接性”、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性”等特征。

罗尧成认为研究生教育具有学术性、探究性和创新性三个本质特征[3]。三个本质特征决定了研究生教育的三个目的:1.学术性。在目标追求上,培养学术性人才,即培养掌握系统专业学问的人才。2.探究性。是以探索和研究为特征的一种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研究生教育不是纯粹地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指导研究生如何步入学术研究的殿堂。3.创新性。研究生教育就是要使研究生在系统掌握专门学问的基础上,在更高层次上追踪学科前沿,创造新理论、新知识、发现新规律、新现象,达到学术与人类实践结合的目的。

(二)课程设置的目标定位

如上述,研究生教育要回归本质,应当以“研究、探究”为主要任务,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也应当回归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性、探究性和创新性三个本质特征。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实施及论文撰写。这三个阶段不是孤立的,而是始终围绕着“研究、探究”展开的。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基础阶段,其基本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课程学习是根据设置的课程进行必修和选修,因此,课程设置既是课程学习的菜单,也是课程学习的“技术路线图”。

梁启超先生认为,学术既要学习专门系统的知识,又要掌握探究学问、发展学问的方法,运用于实践。首先,研究生课程学习面临着增进知识,拓宽以前较窄的知识面,加深原有的基础理论知识。其次,系统的掌握专业知识还不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做出创新性成果才是最终目标。因此,课程的教学不仅是引导研究生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传授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引导研究生步入学术研究的殿堂。也就是说,研究生课程设置应有意识地与“研究、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非重点高校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特点

(一)专业基础良莠不齐

首先,一般的非重点高校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第一志愿的生源较少,结果是面试和录取的研究生以调剂生为主,而且相当比例是报考专业相近调剂生。其次,由于硕士研究生扩招,跨专业考硕学生增加,特别是经济与管理类属于社会科学专业,“应试”的成分较多,跨专业学生比重相对较大。

调剂和跨专业最终的结果是录取的研究生专业背景复杂,专业基础良莠不齐。跨专业研究生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知识面不系统,对学科的研究方法不熟悉,在进入新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该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而本专业或专业背景相近的考生较为系统的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对学科研究方法前沿理论都有一定的基础,在进入硕士阶段后,可以立即进入高深层级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学科交叉利于创新

跨专业学生也有自身的优势,如果能够将原专业与新学科的知识理论、研究方法等结合,容易取得很好的创新效果,特别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在不同学科、专业中的运用,能通过方法创新提升研究质量。因此,对跨专业的研究生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计划,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不仅可以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还能更好培养交叉学科创新型人才。

三、非重点高校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实行的是学分制,学分要求一般在36分左右,设置的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其中公共基础课程约占总学分数的1/3,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约占总学分的1/2,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约占总学分的1/6。

(一)课程设置过于统一,授课难度较大

很多高校设置公共基础课全校几乎统一的。专业课所占比重超过1/2,剩下学生可选的课程所占比例较小,这样的课程设置僵化,过于强调统一。首先,公共基础课程学习与专业课程学习“两张皮”现象十分明显,公共基础课程学习不能服务于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其次,专业课方面,研究生专业背景复杂,学习基础和进度不一,要采取较为统一授课进度,在授课的深度和难度上很难平衡。另外,同等学力和跨专业的研究生补修专业基础课,一般是与本科生一起上课,这样的效果并不好。本科生课程周期较长,与研究生其他课程同步进行,有时候出现专业主干课已经结束而基础课还没上完的情况,这样补修并没有真正起到学习的基础支撑的作用,并且本科的授课方式,已不能体现研究性、探究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