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校园课程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韦欣,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财务管理,广西 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9)08-0166-0002
为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促进教授上讲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中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似下简称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六个方面内容: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等。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而课程资源建成后的共享与应用是关键点和落脚点。
财务会计做为高职院校的一门专业课,是将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和核算方法与企业具体实务相结合的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但由于该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时效性强,内容较多、枯燥,学生难以理解。如何做好财务会计这门课程的精品课建设,如何把它的教学方式由原来的纯理论知识的灌输转变为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这是高职院校必须研究的课题。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精神制定评审指标。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七个方面。高职院校在开展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参照这七个评审指标做好各项工作。以下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在对财务会计进行课程定位时,专业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财务会计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要起到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素质与专业素养,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且财务会计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如前面要开设基础会计、税法等课程,后续开设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实验等课程。课程的设计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
高职财务会计课程在内容选取上,要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程内容的界定上一要选取一些经常性的交易与事项,学习之后能完成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的核算;还要考虑内容的难易程度。
在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会计工作任务及其会计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比如,教学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总论,通过这一部分学习,学生应理解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作用、结构及各构成部分的基本含义和相互关系。第二部分,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通过这一部分学习。让学生掌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与账务处理。第三部分,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与分析,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主要会计报表的意义,掌握其编制方法,并能利用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同时要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做到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这一方面在财务会计课程中要特别注重,做好会计实训,使它能真正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教材及相关资料。选用先进、适用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模式设计上,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会计课程的实训与工科课程的实训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想要到企业实习,难上加难。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企业一般都不愿意让学生到企业进行会计实习。因此,采用何种方式实习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除了传统的手工模拟和会计软件实训外,可考虑采取与会计记账机构合作的方式解决会计实习问题,有条件的院校也可以考虑建立模拟企业进行会计实习。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但如何能很好地开展案例教学,发挥案例教学的效果,这是我们应该探讨和学习的。
在教学手段上,应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的力度。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能达到以下效果:(1)提升了情景教学的效果,学生能够在学校的会计实验室直接使用各种财务软件。这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熟悉企业情况打下良好的基础。(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其方便、快捷、高效、直观的特点已普遍为课程组老师所接受,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信息唯一的提供者,而是信息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多媒体软件的广泛使用为课堂教学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化繁为简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课堂面授课时减少,一些财务会计的法律法规、案例材料以及参考文献等辅助教学材料难以在课堂上全部讲授给学生。因此,教师可采用提供给学生资料名称或搜索途径,由学生自行查找,再组织课堂讨论的方式扩充教学内容,在网络教学的环境下,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同时网上答疑会成为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
四、教学队伍
教学队伍在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及年龄结构等均要求合理。同时,“双师”结构、专兼职比例,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和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比例、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符合课程性质和教学实施的要求;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有适当比例的课程教学任务,特别是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其从业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的主体。
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及本学科的发展,是学科发展的首要任务。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主要依靠两方面: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学历水平;二是积极地创造学习交流机会,让教师能走出去,将最新的学科成果带回来。会计学科的不断发展,要求本学科教师能够迅速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时进行充电。我们应积极创造各种学习机会来提高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专业水平。
另外,还应提倡以老带新,带动教师队伍的共同进步,如教学团队集体搞科研、集体备课,材,统一课件、教案、试卷、大纲、评卷。
[参考文献]
[1]赵筠.关于高职院校《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会计之友,2008.(11).
论文关键词:ASP,高职院校,动态网页制作
1、引言
Active ServerPages:活动服务器页,一般简称ASP。ASP是Microsoft 的技术产物,ASP文件中的脚本是在服务器上执行的,包含文字、HTML、XML以及脚本等,ASP程序可以响应用户的请求或从HTML表单上被提交的数据,访问数据或数据库并将结果返回到浏览器,从而将网络流量降到最少,ASP是动态网页制作课程。
近年来在高职教育中, 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的办学思想得到了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为了更有效地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动态网页制作的技能, 动态网页制作类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实验项目成为了专业建设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2、ASP的教学情况
以往ASP的教学一定程度上沿用了本科的教学方式和实验项目, 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有些授课方式对学生不合适, 尤其是高职学生本身理论基础不高, 对有些实验项目的理解不够深入。先讲运行环境、编程基础、对象, 学生在最后几次课学习了数据库后才真正的了解什么是动态网页, 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只是在教师指导下, 完成了基本的对象的方法和属性使用, 对对象的原理和使用场合理解不够。这样在一定程度降低了学生学习热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更主要的有的学生可能会丧失对这项技能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表现出没有信心、消极的学习态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每次课、每个实验都是独立的, 每个实验由教师事先制订好针对某个方面的内容去练习, 这些内容之间本来是有联系的, 但是这样由于时间关系, 每个实验可能变得没有联系了, 造成学生对课程整体性的掌握不够深入, 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上课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的深入, 教师对于同一个内容要讲述多遍、举好多相关的例子的局面, 这样不仅使课堂利用率下降还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3、ASP课程教学体会
ASP 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尽快掌握并运用ASP语言知识,提高其应用能力,是值得我们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积极进行教改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论文格式模板。
3.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求知欲望
3.1.1明确教学目的
高职院校《ASP程序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ASP知识,根据实际问题进行ASP动态网站的创建与维护、ASP动态网页的编写、通过ASP动态网页访问数据库,使学生具有ASP动态网站开发的初步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动态网页制作,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接触计算机时,很多学生感到新奇、好玩,但这只是一种好奇。在课上可以介绍一些趣味性算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自觉、独立地获取知识,打好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使学生体会程序设计的用途和一种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当作授课的重点,从而让学生明白如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逐渐培养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正确思维模式。
3.1.2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虽然现在大多数学校的教师已用多媒体教室上课,但仅也仅限于使用PPT课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依赖多媒体技术,把枯燥的理论形象化,声、影、图、文融为一体。
例如:在理论教学中,采用CAI 教学,利用Flash 动画进行课堂演示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采取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后做到及时答疑;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设计程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课程实训设计中,选用论坛系统、网上调查、聊天室、ASP网上调试SQL和交友网站等程序开发实例讲解,使学生不会觉得学习ASP是枯燥乏味,没有实用意义的,充分体现了高职的教学特色。。
3.1.3语言形象化和通俗化
一般高职学校的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只是了解很少,这就要求在给学生讲解时,对一些计算机和网络基本知识给予介绍,如果只是一般概念性的讲解,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因此要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讲解那些晦涩的概念,这样学生才能更易理解,同时对ASP语言的学习也更有兴趣,授课时要改变过去先给出定义和规则的讲授办法,而是从具体问题入手动态网页制作,努力把枯燥无味的“语言”讲得生动。
3.2、强化动手操作训练,理论联系实际
3.2.1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就是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毕业后能立即投入工作之中,无需再培训,实训教学要强化学生实际开发和应用能力,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论坛系统、网上调查、聊天室、ASP网上调试SQL和交友网站五个“工程项目”进行教学,再将每个项目又分阶段展开成实训项目和设计教学,将知识点都溶化到一个个实训案例的程序编写中,并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进行小结性的贯穿和能力提高。
3.2.2理论知识的巩固
教学中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时,每堂课首先展示一个程序范例,该范例包括了当天要讲的标签、新语句,然后讲解实现这一程序的基本思路,以完成“项目”为主导。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1). 采用“整体-局部”的教学思路。不论多么简单的案例,都应以系统设计为起点,以完成案例的过程为线索展开教学,把“程序设计方法”这一核心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系统和全局的概念。
2). 案例应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将趣味性和实用性贯穿于教学始终,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每个案例的设计要通盘考虑。用户的需求、功能的思想、界面的设计、容错的考虑、代码的复用、系统的测试等都必须考虑到,并注意案例代码的规范化,要求学生编写规范代码。
4). 要及时归纳,做好小结。在内容上归纳可以是一个控件使用的归纳,也可以是对一种结构、一个模块的归纳;在方式上可以使用文字概括,也可以使用图示总结。总之,要求学生整理、积累归纳和总结的结果,并鼓励学生自己做好归纳。
5).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异向思维,如一个案例是否只有书上的一种解法,书上的解法是否最优化等。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相互讨论的方式完善案例,辅助学生查阅多种资料解决在完善案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论文格式模板。
3.2.3综合能力的培养
建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资料、实验指导、网上答疑、知识自测等子系统。通过教学网站的应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从以教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校园网,设置便于师生交流信息、学生浏览和下载资料的一些栏目动态网页制作,实现教师和学生畅通的交流。学生可以在网上做作业,学习资料。通过开展网上教学,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外学习的需要。在机房通过局域网显示试题,考完后立即公布答案,供学生自我检测和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4、总结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必须在实验指导书、作业等教学资料中体现实用性,体现结合专业特点原则。还要及时了解学生能力提高的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在授课和实验过程中反复强调并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灵活掌握编程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创造施展才智的空间。实行由粗到细的模块化教学方式和启发式教育方式,合理设计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记忆深刻。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课教师不单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掌握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可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以最快最简单易懂的方式,扎实地掌握ASP开发动态网站的能力。
关键词:手绘表现;简练;透视;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223-02
随着全球范围iphoine5的发行,ipad、ipod、iphoine4s的热销,乔布斯与苹果智能手机被人们日渐传颂熟悉。 高职高专院校中的青年学子更是不乏热衷向往的“果粉”,他们或多或少的拥有不同版本的正版或山寨智能手机。紧随而入的设计理念日渐被人探究、学习。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在讲授《设计表现(手绘)》课程时为化解学习过程中的某些症结,发现乔布斯的设计理念有助于消融学生的学习认识偏差,促进他们在艺术审美、空间表现的过程中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法。
一、高职高专学生在设计教学中的学习认识状态
据统计,高职高专层次的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占半壁江山,招生规模大致与本科相同,其中2012年湖南省有全国1503所普通高等学校共计录取新生31.35万人,录取率为86 .4%。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质量的滑坡现象逐渐显现,学生的整体素质令人忧虑。特别是部分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他们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也知道要多画、多设计才可能提高,但就是行动没有建树;学习上有投机取巧的心理;学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每日上网、闲逛得过且过。其次自主学习意识较淡薄:只对喜欢的科目有所行动,对于要下一番气力的功课则漠然处之。除了书本知识,对其它知识倒比较好奇,对改变了我们“玩”的方式,能把“聪明代码和极致美学专注结合在一起的前沿科技结晶”——苹果智能手机很是追捧。这种造型简练但富内涵的平民化设计作品折射的美学至上原则也正是我们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环境艺术设计所追求的美化生活的目标与设想。
二、市场竞争中的乔布斯设计理念
由于苹果的产品将面向普通平民,为有力推动苹果产品的大众化,乔布斯秉承简单实用的理念,使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备了独特的优势。为了更好的获得商业利润,乔布斯特别重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用户体验”,他自己摆玩这些新技术,并记录下自我的反应;对仅仅读了半年大学的他,其本身就是焦点用户小组,是苹果的理想消费者。他形同门外汉一样思考,测试苹果产品,为使设计作品完美,他关注窗口、小按钮等等细部,提出“细节就是一切”的口号。如今这些成功的理念都值得每一个将要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环境艺术专业的师生留意借鉴。
三、乔布斯设计理念与设计表现(手绘)课程的交融贯通
(一)“简练化、平民化的设计”就是 keep?it?simple?stupid(尽量简单)的亲民反映。乔布斯始终坚持最简单的设计,苹果电脑的鼠标只有一个键,iphone也只有一个键。有研究表明美国消费者平均会花20分钟时间来摆弄一个新产品,如果还不会用就会放弃,退还给商店。这都说明简洁设计的重要性,其实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要面对的客户绝大多数是投资方的商人、居家的业主及七姑八婆之类的非专业人士,与他们交流时准确简练的东西能够马上打动这些人。相对于手绘表现时首先就是要有简练的线条,明白有据的落在空间的转折处。例如家装室内设计师要在做好设计方巡查和完成平、立面图的基础上,科学地运用透视原理,将室内三维的视觉效果“准确真实地”表现出来。因此,严谨的透视运用是我们在快速手绘表现中最基本的保证。对于高职高专的一、二年级的初学者来说,绘制快速手绘效果图时,常见的毛病就是透视概念模糊,不是消失点视平线东扯西拉不敢肯定;就是墙线脚线过于奔放,结构线竟然不能聚集于消失点。这样就需要我们用有分析力的线条来说明空间与装饰。线条的方向、力度、快慢、轻重、起止都是我们要着力表现的因素,一根有感染力的线条是经过多次反复、提炼才能得到的,都是要我们不计其数的练习而有所感受来表现的。类似于苹果的一键启动,在人们看似普通的表象下,而乔布斯设计团队的历经几个月的辛劳才完成的单窗口
模式。所以看似一般的细节是需要平时的积累,这样没有多余的线条,画面就会简单实用,才能方便那些非专业人员的理解,特别这些都市白领工作繁忙很有可能就是他们的父母代劳操心,只有关键的简单线条才能让他们明宗达意。
这期间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平时我们对手绘表现要非常熟练,能够信手拈来,随意表达。手绘注重由线条练起:画准确的长线,刚挺的短线,柔美的弧线,当不能达到要求时就要进行分布练习----先画短线,再在平顺的基础上再注意肘部要微悬,不能落于桌面,眼睛快速扫描起始的a点,终结的b点,手指握笔外实内虚,运笔速度要偏快(若偏慢一般的人就会因气息换接而出现断、折、抖的现象),为了增强线条的感染力要注意运笔的力度一般是缓重到轻快至稳重的实虚实的变化,不能出现露锋入笔,拖笔收尾等败相。只有当线条有一些表现力之后与正确的透视框架相结合才会利于客户看图读意。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态度于学习自律的综合情况,院校排课通常为4周左右的时间,相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课时比较紧促。一般上手绘课前几课时都会学习巩固透视内容。
一点透视比较容易表现装饰框架但稍显呆板,二点透视虽然生动但构架线条偏难且可观为4个界面,学生甚至工作了的设计师都有在客户观候身旁的短时间内快速表现不正确的可能。为使客户能够预览到多的设计界面装饰效果,可以多采用“一点斜现象”的构图布局方法。一点斜透视是在一点透视的基础上观者在原中点位置上的或左或右的微向移动后的观测点而引发的二点透视的一种微动透视,它有2个消失点,1个在很远(不是无限远——那样就会变为平行透视、一点透视)的画面左右方,另外1个在画面偏左或偏右的内墙周围即画面内部。这样画面就会比二点透视多出一个界面,画面也会生动些。对于某些出版社的手绘教科书中提到的“一点斜现象”属于一点透视,我觉得它有2个方向的消失现象就很难说服画者,它还会是一点透视?(故此在这里持保留意见)。况且当画者熟练后再来描绘类似的情况,内部的那一个视点就可以慢慢外移,这样绘者逐渐熟悉一点斜透视,并掌握由一点斜加大观察视点而演变成二点透视的画面。
画外部环境当然还可以运用三点甚至四点透视来表现建筑与环境。一般室内用三点比较少,毕竟要考虑的视点越多就越耗时间,对于快速手绘表现就越是挑战。为了让高职高专的学生简练准确的表现装饰效果,还是建议多用一点透视或者一点斜透视,恰当运用二点透视。
当学生练习时间一定的情况下,简单而准确的线条不仅利于快速表现也利于客户理解画面,从而达到平民化设计,人人都懂的效果,进而可利于设计方案的深入勾通交融统一。
(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用户体验”理念其实也是以人为本的观念的体现。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快速发展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强调体验生活,体验有主题的装饰效果的快乐惬意,这与现代“轻装修、重装饰”的大环境相吻合。这就要求绘制者“纸上无兵,心中众兵”,与客户谈及某一部分时可以随时添加装饰品、陈设物。这种边谈边画的注重客户交流的手绘图像就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氛围,他们就可以感受到一种尊重与贴心服务。虽然在平面的纸质上还需要靠客户的理解和想象,但是通过绘制陈设品而出现的疏密搭配、曲直交融的线条就丰富了原本简洁的画面,使表现图即变化又统一。相信在画小部件小陈设的这种练习中,高职高专的学生是能够通过练习画活手性,画出对设计表现(手绘)的一些兴趣。毕竟他们中间的多数还是喜欢画画和专业的。
(三)“智能化设计”理念的扩展,其实在信息化浪潮的影响下,环境艺术方面的设计就带有智能化的因素,例如大家熟知的家居设计,已由普通意义上的可视对讲、防盗、红外探头等简单安保系统,升级到人们对居住理念的改变——如自动窗帘、自动照明、职能卫浴、远程关闭水电煤、外地声光报警等个性化服务将逐步采用到家庭的设计中,而这些高科技产品也已经被设计应用到了中上层的普通家庭里面。智能化设计在更新换代的层面上说类似于长久的设计发展,接近人们常说的可持续发展,如同人们在居室中3、5年更换一套新家具,7、8年变换一套新装饰一样。为了可持续的、绿色的设计,我们就需要多费脑力,多留预案,使设计即表现眼前有可以展示未来的主题。相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就是要有这些设计理念,
在画面处理中这些科技产品其实不需要太多的绘制着色,只需要在空白处引出说明,沟通时表述清晰、形容生动。所以这样我们的学生还要适当注意语言交流,不仅要注重手绘表现的线、面、体、色,也要加强文学艺术的研修。使画面之外的吸引力如绵绵长江水,阵阵沁心波。正如苹果手机的一键启动后,画面一幅幅生动的展开,抓取了人们的深入玩摹之心。
(四)“美学至上”原则的始终如一。它使苹果手机的外表与内在都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高职高专的学生在设计表现中也要有这种意识,首先力求通过平时多练多看,使画面作到给人以形色兼备,美的感觉。手绘表现目前的作用主要是用来与客户交流,完善方案。故此时间有限,结合学生是美术有些基础的情况,建议多用彩色铅笔绘制,这样学生易于表现近似色系的深浅、远近的图相变化,大体有效果后略加马克笔的亮彩(特别提醒学生要干净利落,不要反复过多就会画面发灰),画面恰当的留白、高光使画面具有黑白灰、亮色、复色等一些层次。其次千万千万注意把控好画面的色彩程度,不需要全色调绘制(那是长期手绘效果图的标准),只需要半色调描绘,省去很多的中间层次,这样才能精炼感人。注意计白当黑,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最后突出重点抓住两、三个亮点,其它地方则一笔带过,画面吸引客户后室内尽量使用装饰装潢和艺术陈设来展开。同时也给给消费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使之可以根据流行而随意改变。
学习设计表现手绘图是有一个中长期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除了练习画面的表达能力外,还要让学生参与教学,上讲台自评或互评,培养学生口头表述的能力和善于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智能化时代,有的学生忽视手绘,认为只用电脑来表现就可以,其实那是没有处理好手绘与电脑绘制的关系,没有好的素描,手绘色彩作基础积累,电脑效果图最终的艺术感染力是不会有突破的,只有绘者达到了优美的境界才能来表现优美的电脑效果图。所以当学生明白这层内在联系之后,思想上的触动会带来手绘表现上的行动,相信只要肯多思巧绘就能够寻找到其规律,高职高专的学生也会有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绮曼,郑曙旸.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任文东.室内设计与表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3]赵国斌,赵志君.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
借着信息化校园建设和智慧校园建设的东风,在《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网络学习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基于信息化双平台的校本实践研究和个性化教学研究。
【关键词】
网络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化教学;个性化教学
一、课题研究背景
学校信息化校园的建设和智慧校园的建设,给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动力和契机。作者在《PS图形图像处理》的教学中,结合网络学习平台与微信公众平台,创新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进行了基于信息化双平台的校本教学实践研究。
二、信息化双平台辅助教学
1.网络学习平台深入使用,打造信息化课堂我校的网络学习平台,即OpenLearning学习管理系统是一套适合于学校来开展现代化网络教学的学习辅助工具。网络学习平台中可以设置测验、答疑、作业、专题讨论,设置教学计划、前置测试、等级测试等,帮助学员完成课程学习。
2.微信公众平台教学初探,移动学习延伸课堂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2012年8月23日正式上线的一项针对企业、媒体、明星等团体用户的微信订阅服务。微信的商业价值暂且不论,作为一个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尝试以《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为例,建立微信公众号“PS课程学习组”,积极尝试微信移动学习。
三、基于双平台的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设计流程。第一,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课程设计:在网络学习平台上申请课程→通过审核后→设置课程性质→添加成员(课程助教、班级学员)→建立学习小组等→制定教学计划→推送课程资源→课堂试用→效果反馈。网络学习平台中资源内容丰富,文件大小限制较小,有文字的教案学案、PPT课件、视频(支持wmv、mp4、avi等多种格式)、动画swf等。第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课程设计:微信公众号的申请(用邮箱或手机)→生成微信公众平台的二维码→学员扫描二维码关注→资源制作和推送。微信公众号推送资源类型丰富,可以是语音消息,视频消息,图文信息,并且视频可以是本地视频(20M以内),也可以是网络视频。
2.教学模式设计。针对信息化双平台的不同特点,作者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3.教学评价设计。第一,形成性评价结合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教师评价结合学生评价。网络学习平台的作业在线批改、微信公众平台作品展评、投票,提供了多方位的量性评价。网络学习平台的活动统计及数据分析功能,提供质性评价。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设计,旨在多方位评价学生,更多的是激发和鼓励学生。第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网络学习平台还提供了试卷库的功能,客观题自动评分,主观题、操作题则是需要老师自行批改评分。在线考试评分的功能,提供了终结性评价。
四、课程课例分析———《PS数码照片处理之证件照处理》
日常生活离不开证件照,本课选择了明星电子证件照处理,贴近学生生活。
1.前置学习。通过微信公众平台预告教学主题,学生课前完成学习平台上的前导测验、在线讨论、课前知识点阅读、以及素材包的下载等。前置学习,微信平台和学习平台相辅相成,很好的融合完成课前准备的工作。2.课堂学习(45分钟)。充分的前置学习,使得课堂上教师不再需要一遍遍的重复演示,网络学习平台上的操作视频,学生可以随看随做随停。教师只需在关键处、易错处,演示讲解即可,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操作时间。课堂中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巡视答疑,个别辅导。基于双平台的教学,更有利于开展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3.课后反馈评价。网络学习平台上提交作业,有利于教学过程性资料的保存,也有利于教师在线批改作业,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完成情况,得到量性评价。同时,通过课堂互评推优,微信公众平台展评优秀作品,学生投票。微信公众平台有自动的数据统计功能,票数统计一目了然。信息化平台的引入让学生有了自由展示的平台,激发了学生争优争先的热情和学习热情。
五、双平台辅助教学对比研究
1.资源建设方面。信息化双平台的引入,有利于资源的呈现和积累;有利于学习情况的记录和统计;作业平台的在线提交,有利于过程性资料的积累;随时随地上线浏览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2.教师角色转变。教师从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教师从原来主动的教转变为辅的教,更多是线上线下地教学互动;教师从讲演者转变为观察者、监控者;教师从原来一成不变的教转变为现在要不断的学习,掌握多手段多平台的信息化技能。
3.学生角色转变。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教学的主体;从传统的课堂学习转变为随时随地地学;从原来的没有补习的平台转变到现在信息化平台对课堂的有效补充,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
六、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大数据;校园智慧教育云;成果式教育;摸索式学习
0引言
近年来,云计算的兴起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云计算的理念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是信息时代的必走之路。云计算在各国的作用不尽相同。早在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提出教育生态学这个概念:学生是种子,家庭是土壤,教师是园丁,社会是环境。在教育生态系统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和特点也在不断改变。从传统社会中的“学会(因才施教)”――“会学(因财施教)”――云计算环境的“慧学时代(因材施教)”,云计算的教育理念在不断深入。云计算在英国的院校中也有一席之地。很多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比如,利兹都市大学、格拉摩根大学、阿伯丁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伦敦大学、皇家理工学院等都借助于云计算的核心能力进行资源整合。
1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提出了智慧教育的模式。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素质教育云平台》要求,围绕智慧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将“云计算”与“智慧教育理念”相结合,逐步将智慧教育融合到“三网合一智慧教育云”平台上,形成了一站式”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
智慧教育云平台可以打破传统的教育信息化边界,集教学、管理、学习、娱乐、交流于一体,让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根据权限去完成不同的工作。无需再下载、安装、维护、升级,只要一个账号就可以在线使用到很多的教育应用软件,共享到海量的教育资源。
学生:创建自主探究、协同学习、及时互动、动态跟踪与智能评价的智慧课堂和随时随地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系统,促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学习质量。云教育平台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空间,不再受到传统课堂教学制约,随时与教师在线沟通,疑难解答,可以与同学、好友间在线互动,在线交流。我们的目的是让所有来“云”的朋友都能够享受轻松的云端漫步。
教师:基于云概念的资源共享互动平台,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和技术服务的动态、均衡配置和全面共享。借助教学诊断,全面把握学生学习情况,根据提升方案进行个性化教学,并有利于实时实施教学研讨和科研分享,促进教学改革。
家长:通过家长社区交流,分析学习辅导及家庭教育经验,更有效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建立家校互通的平台和蕴涵教育智慧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构建家长、学校、教师、学生的四维度沟通渠道。
学校:课程作为实施“智慧教育”模式的先行者,其实践经验可作为教学教改的依据和参考。并随着对于课题实施推广的研究,就高职院校而言,合理有效的智慧课堂教学平台,不但能降低教学管理成本,而且能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
2新型智慧教育云平台实践研究
国内关于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实践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1)教育资源难共享。云教育就是通过云计算核心技术,把所有的教育资源连接起来,形成教育资源库的共享。因此,云教育的核心就是教育资源的导入问题,没有教育资源的整合,云教育就无从谈起。(3)实践维度局限。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解决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问题,因此如何走出理论阶段,让云教育不再成为“浮云”。(4)网络环境下互动性缺乏监管机制,学生参与度难提高、信息化手段应用不到位、设备平台兼容性差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期待更加完善。
新型的智慧教育云平台构建一个以信息资源获取为中心的即插即用的“快乐学习”的“云”,使得教育的主体在云技术情况下进行任务聚焦、泛在感知、协作互动、自主探究、数据留存。课程教育向“剥离知识,贴近应用”靠近一步;实验教育向“知其所以然”提升一步;学生向“以我为中心、协作学习”深入一步;教师向“以教育为本,快乐培育”回归一步如图1所示。
透过“软件服务”与“硬设备”的云端整合,协助教学模式的多元发展与设计,创造对老师与学生负担更轻、学习成效更好、发展能力更多元的学习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借由科技的辅助,让以往教室内的单向式教学在课外完成;进到教室内,让老师能够辅助学生发展更高层次的多元能力,如:创新创意、问题解决、沟通协调等。
教学资源共享:透过云端的服务,让多元丰富的数字教材能够无限制地传播,好的教材不会受到地域或空间的影响受限于某些学校内使用,让更多老师教学负担更轻。
基于教育云平台实践智慧教育不仅仅是通过机械的教学实践就能获得,它需要教师把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反思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不断趋向新境界如图2所示。
3“云计算”环境下课程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创新
3.1技术创新:终端、系统与平台的智能化
基于教育云计算(云教育)的智慧教育,通过智能分析为教师和课程设计者提供反馈,使他们能够有的放矢地改进教材。鼓励学生用技术辅助学习。通过使用方便的信息技术,学生可以更容易地查询资源,进行交流与讨论,更快地完成学业管理和更方便地进行学术研究。
在教学系统层面,教学管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课程采集系统,协作学习系统,多媒体投放系统,以及教学分析及预测系统是当今智慧教育的主要支撑。这便于高科技供应商与高校合作,通过云端缩放技术增加课件的应用价值。智慧教育在这些系统的辅助下,可使教师通过言传身教、解疑、辅导等教学活动触及每个学生。学生可接受到校外乃至国外的课堂教学内容,他们在课堂内外可积极参与各种学习讨论。这使学生的学习将更多样化和人性化,大大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育质量。
3.2模式创新:混合式教育渐成主流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如今已备受质疑。教育技术的不断创新,学生越来越多地在学习中使用技术工具,使教师在课堂上面临更多挑战。实践证明,通过教育技术驱动的探索式学习,是以学者为中心的更好的教学方法。
智慧教育将面对面学习,在线学习,以及混合式学习的行为和动态进行提升,绘制出高校学习方法创新的路线图。在这个教育创新中,混合式学习被公认是最为激进的学习方法创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接触明显增加,并且可以更好地融入探索式教学方法。总之,混合方法利用研究型大学的传统优势,强调学生利用技术作为“思考和学习”的工具,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教育经验。
3.3评估创新:改革传统“输入式”教育
1 学校数字化建设工作概况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利用当前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积极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音视频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多项数字化。学校具有在教育教学上的多年实践积累,拥有一批有良好自学与探究能力的高素质学生,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具备良好基础,通过信息化,促进实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数字化学习的方式中如何形成良好的多样化数字学习流程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网络化、本地化学习环境中,形成了大量数据、新闻资讯、软件程序、教学资料、校本课程等学习资源以及兴趣讨论组和社团活动等生成性实践资源的资源库。有效整合、应用这些资源,打破传统的和以往的局部应用,可以促进学习效率,形成优良学习方式。学校在数字化建设中,加强了基础设计与整体规划,规范开展数字化试点,建立家校互动合作机制,加强数字化学习的环境建设,抓好数字化学习试点培训。为确保数字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学校加强了组织领导、队伍建设,强化过程管理,提供条件保障,积极组织开展规划研究。
2 e学习互动平台建设下的三个行为的数字化
以基础平台为架构以智慧型教学为主线建设数字化学习体系(e学习互动平台的建设)是为了精确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每个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实现三个行为的数字化:学生行为的数字化、教师行为的数字化、管理行为的数字化。
学生行为的数字化:非主观的判断学生,利用数字化的手段科学精确地来判断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师行为的数字化:利用数字化的手段科学地评判教师授课和个别辅导的情况,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
管理行为的数字化: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动态分析每次管理行为对学生行为、教师行为产生的影响,从而探索三者之间的内在规律,实现智慧型教学。
3 建设“e学习”平台,丰富“e学习”资源
推进智慧型教学的建设期望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管理(一天的学习方式)等五个领域有所改革和创新,取得经验,建成较为完备的“e学习”平台和丰富的“e学习”资源,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常态的教与学方式,并逐步形成数字化学习的解决方案。用数字化的手段精确掌控学生行为、教师行为和管理行为,以促进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建设。
活动设计
试点学科:数学
试点年级:高一
以点到面的方式,2012——初步架构,2013年以1~2个班开展,培训教师,培训学生,平台与应用同步进行,先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与资源的制作,以周为单位,通过单元学习、问题学习、项目学习等组织形态,开展将微课程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个性化教与学活动。
1)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与学互动的(包括学习流程、评价流程、跟踪流程、自我管理等新形态)e学习平台,变革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平台与智能终端,沟通课内课外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微课程、微资源、微应用、微探究、微实验、微测试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选择性学习与合作协同学习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创造与展现的途径,逐渐形成创造意识、发挥潜能,使教育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尝试推进“预习导学、微课程自学、小组协作学术交流、课堂点评演练”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既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又能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开发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优化课程形态。根据e学习的需求和学习者特征,对课程教材进行新的设计,积极开发多样性、扩展性、互动性、再生性、便捷性的e学习资源。通过适当的重构、重组,以及内容的选择、更新与拓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综合性、选择性的课程结构,构建合适的课程组织和实施框架,以适应教育需求、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改进评价内容和方式,创新评价体系。通过数字化,可切实有效、方便快捷地实行学生学业成就的全面、即时、精确的过程性、多样性与多维性采集和评价,并且能及时反馈,促进教与学的改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构建由自学检测、问题参与、批阅反馈、活动参与、探索创新等组成的学生评价体系和由资源开发、班级授课、个性辅导、项目协作、在线学习、科研创新等组成的教师评价体系。
4)创新教科研模式,提升教学效率。将实体教研和虚拟教研相结合,构建由课程资源(虚拟课本电子书包、智能题库)开发、在线学习(从在线学习社区中获得个性化学习和团队支持)、项目协作(师生实践活动项目协作)、科研创新组成的教科研模式。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教育资源,为教育者提供便捷的技术工具和充足的资源,将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从繁重的、低层次的单个操作中解放出来,激发教育者的个性追求和创造潜能,促进教育者的更高更快发展。
具体措施 开展基于装备应用视角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终端、互动平台设计的多样化应用、培训交流活动,开展与装备提供商合作组织的参观、咨询合作交流活动。开展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架构专题,以电子书包的软件标准化为部分标准,扩展至平台建设,以利于推广应用。学习终端的选型、服务方式的形成以硬件为基础;认真研讨软件平台的架构,积极进行调查研究,组织学习交流研讨,便捷的输入输出方式及实现途径。
基于学科资源视角的多样化信息,按学科课程结构整合数字化教与学的资源包。以小组为单位对部分教材数字化,数字化教辅资源,整合和汇总学习工具。分组建设与制作微课程;设计架构微应用、微探究、微实验开发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积极开发多样性、扩展性、互动性、再生性、便捷性的e学习资源。
基于学习方式视角的课内外教与学样例,从中遴选拓展,形成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优化课程形态。根据e学习的需求和学习者特征,对学习方式进行新的设计。
1)课堂的学习,包括自主学习效果的有效检测与反馈、精准的点拨解读与示范展示、充分的针对训练与互动交流、积极的问题解决与实验探究,即时的批改统计与评价等的活动设计。
2)课外的学习,学习探究、疑难咨询与解答、移动学习、生生沟通与互助,学习与管理跟踪等。
3)实践活动、开展实验探究、项目规划、数字化移动采样、家校互动等。
以推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的思路,利用好在线资源和在线学习,通过e学习平台将颠倒的课堂这种混合教学模式引入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将在线学习与面对面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其应用和迁移有机地结合。
4 结束语
通过推进网络课程平台的构建,智慧型教学的实施,网络教学资源(微视频)的建设和课堂、课后的数字化学习的流程建设,教师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备课流程:网上学习信息搜集整合教材学习资源制作;学生初步形成一套新型的学习流程:领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网上生生互动网上师生互动(课堂集中研讨解决)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军征.数字化校园规划与实施[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陈丽,等.数字化校园与E-Learning[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姚正东.微课程设计策略探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一)隐性课程及其德育价值
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lifeinclassroom)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formal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ecurriculum)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隐性课程之于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隐性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不明确的方式,作为内化学生思想的中介,强调更多的是实施不自觉、无意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使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等得到升华。隐性课程之于专设德育课程和学科课程德育价值的优势在于:隐性课程打破了显性课程固有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宽广的涉猎范围和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经验的便捷,以及通过学生心灵的体验和领悟产生的深刻作用,都是显性课程无法比拟的。因此,多年来隐性课程已成为课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课程设计和执行的一部分,成为有意识地设计的课程框架的一部分,失去了隐性课程最初的无意识、不自觉的原始形态。经过设计的隐性课程,保持了潜在性、持久性,避免了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积极的教育价值。所谓利用隐性课程实施德育,就是把不自觉的、潜在的教育因素,变成自觉地教育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育人作用。另一方面,目前,学校德育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专门开展的德育活动上,忽视了“非德育活动”,即常常忽视那些不是为了道德教育而设计却产生了道德影响的活动。如英国学者伯克认为,学校的建筑、校园景观、空间、教学设施以及布局装饰等,是学生的“第三位老师”。如高德胜教授所说:“一项管理,如果是依靠学校的权力让学生牺牲自己的正常权利来维持的,那这项管理的道德性就令人怀疑了。”[1]他认为学校空间也是一种隐性课程,因为空间会说话,但所说的话可能是道德的“好话”,但也可能说不道德的“歪话”,这却是学校德育所不希望看到的。
(二)教师作为隐性课程:是实施者也是资源
隐性课程无所不在,但其作用的发挥都依赖于教师。隐性课程按影响的来源可划分为校外隐性课程和校内隐性课程。如社会风气、影视文化等都可称为对学生成长最有影响的校外隐性课程。在学校,最常被重视的隐性课程是校园文化。所以,强调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最大程度发挥隐性课程育人功能,让校园里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成为近年来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尤其是教师去建设、去维护。另一方面,隐性课程作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不仅仅指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要让整个校园成为德育的大课堂,让学生视线所及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还应深入到师生个体身上,尤其是教师身上。这一点对于从事道德教育工作的教师而言至关重要。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利用隐性课程实现处处育人的教育理想,最为直接、便捷和有效的方式是抓住细节、利用自己。美国明星教师罗恩•克拉克曾说:“恰当的行为举止与礼仪修养,是学生学习成功地关键因素之一”。[2]学校无小事,处处有教育,教育的契机随时都可能出现,但又极易稍纵即逝。教师如何能够敏锐地捕捉教育契机,并使随时出现的教育机会都能够发挥积极的教育影响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常规工作中,重点在各项工作的细节处寻找与学生沟通、实施德育的机会。无论是班级的日常教育管理,还是解决具体问题;无论是常规的教育引导,还是处理突发事件;无论是面对全体,还是针对个体,都要善于捕捉教育机会,注重教育引导,并尽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对细节的重视、把握和处理,成为教师利用教育事件,把握教育契机,进行道德教育的关键环节。教育过程中的细节一般包括突发性的和常规性的两类。前者存在于教育的方方面面,一般无规律可寻,有赖于教师善于发现和利用教育机会的眼睛和心灵。后者则存在于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总结和归纳获得。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善于利用工作细节的教师除了要热爱教师职业和学生之外,还应具有强烈的教师职业身份意识以及对教育事件的敏感性,并能借助于自己丰富的教育智慧,把握教育细节、教育时机,最终使一种教育的可能真正成为现实。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意识和教育智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化可能教育为教育现实的智慧,教师的身份意识再强、对教育事件的敏感度再高也无济于事,反而会给教师工作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一方面,教师身份意识太强,会给学生一种难以亲近的错觉,久而久之导致师生关系过于死板、僵硬,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没有处理教育事件的能力,对于任何一种教育事件可能都产生高度敏感性的教师而言,更为不幸,轻者会变成学生口中的“管家婆”,重者则沦为政治说教的牺牲品,在学生面前毫无威信可言。因此,身份意识和敏感性是教师把握工作细节、抓住教育机会的前提,但也有赖于教师的教育京师范大学公民与智慧以及德育专业能力的提高。没有后者,教育细节等任何具有德育价值的隐性课程终将难以发挥其作用。这些智慧和能力的获得,既可以通过定期的专业培训和长期的自我学习来实现,还依赖于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们在日常工作中的潜心学习与积累。这种积累与学习主要包括对相关书籍和案例的学习,以及对自我工作经历的反思与整理。善于观察、敏于思考以及处理事情的艺术和技巧是个人学习和积累的关键。而这一切就是教师把握细节、最大程度地挖掘和利用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所必须具备的态度和品质。教师把一个细节转变为教育事件的过程和必备素质是:能够发现学生的举动(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细心、关心、爱心)——正确理解孩子的举动(需要教师对教育敏感、自信以及对孩子们信任)——恰当引导,积极地影响孩子(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技巧)——教育自己、积淀教育智慧(需要教师的反省)。这是一个理想的教育过程,从小事出发,悄悄地影响学生,最后也引起自己对教师职业的深刻思考。
二、角色期待:发挥教师隐性课程的育德作用
对于教育而言,教师的表情就是丰富的语言,“身教”就是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形式。因此,我们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孔子口中所说的君子善假于物,同时更应该“善假于己”。教师善假于已就是指教师使自己成为教育的工具,成为隐性课程,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实现育人功能。教师的笑容、眼神、言行都可以成为教师工作的法宝。因此,教师善假于己的关键在“立己”,即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适合于自己的最佳的职业角色,并发挥其最大的教育价值。教师如何挖掘自身这一潜在的德育资源?首要的任务就是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恰当运用自己的优势去教育、影响学生。一般而言,教师的言说、书写、眼神、笑容以及任何肢体语言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都可以成为一种最有价值的隐性课程。这里主要谈谈教师的言说和书写如何成为一种最有价值的隐性课程,以便为善于书写和言说,或者为有志于在书写和言说中寻求教育影响力的教师提供一些实践指导。
(一)善用书写
书写对于教师职业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现象学家范梅南认为“坚持写日记有助于我们对过去和现在生活的重要方面进行反思,并有助于我们确立自己工作或奋斗的目标”[3]。擅长书写的教师、勤于书写的教师,可以利用书写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间接达到更高水平的教育效果。擅长书写的教师、勤于书写的教师,更应该利用书写,使书写成为师生互动的工具,直接实现育人功能。传统的书写形式包括教师的反思日记、作业评语、学期鉴定等;而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师书写方式还包括教师自己的博客、班级博客、微博等。恰当运用“评语”,巧妙书写,可以实现对学生的教化和感化,也可以利用网络书写来完成教育任务。如教师自己开博客,不仅是对已有私人书写,尤其是日记等书写形式的延续,也将成为教师内省、反思的途径,弥补了教师私人书写无法共同分享和交流的弊端,它有可能成为增进师生理解和交流的途径,尤其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师,从而实现对教师的理解。教师为班级开博,可帮助师生、生生实现良性互动与交流,营造温馨、融洽的教育氛围,更能有效处理一些教育问题。叙事是教师书写的主要方式,叙事研究已成为教师提高研究能力、进行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如何叙事?邓友超博士在其专著《教育实践智慧及其养成》中有详细论述,他认为教师要有“抓拍”“形构”和“阐释”故事的能力。[4]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邓博士的主要观点。教师专业生活中散落着很多故事,但并非所有的都有被叙述的可能,关键在于教师用心程度或“抓拍”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教师是否用心,是否“抓拍”到故事,比把故事讲完整更加重要。抓拍故事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分析意识,将貌似正常的情境问题化。有研究发现,专家教师和非专家教师的关键区别是,专家教师能把貌似正常的情境问题化,主动去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而不仅仅是解决已呈现出来的问题。杜威说得好,问题提得好,答案就有了一半。“形构”故事要求教师具有观察能力。所谓“形构”,就是把故事构建成一个完整的形象,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一个都不能少。其中对后两者的处理将直接决定一个故事精彩与否。拿情节而言,要有过渡、有悬念、有。叙事“需要情节展开,也就是说需要变化、差异。任何变化都是叙事的一个环节。……仅描写不足以产生叙事,但叙事并不排斥描写。”[5]只有这样的情节才具有邀请性——邀请他人来阅读与对话。形构故事的关键在于通过观察积累素材。当教师形成了有意义而且具体的研究问题后,积累丰富的论据就很重要了。“阐释”故事要求教师具有分析能力。叙事的目的除了让人欣赏一个故事外,还应该有点“弦外之音”。提炼故事的意义应避免两种情况:一是从故事本身论故事,讲完故事不去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二是借用一般教育和教学原理,从很宏大和高远的层面进行总结,使得结论脱离了故事本身,显得空洞无力。教师如何避免这两种情况?第一,提高理论总结的能力,使阐释切合主题。阐释一定要与故事隐含的道理高度一致。第二,要进行富有逻辑的思考,有感而发,不为阐释而阐释。
(二)合理言说
教师如何言说?与书写相比,言说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更为重要,如果说书写是台下“十年功”的话,那么“言说”就属于台上的“一分钟”。教师的言说主要分为“说什么”和“如何说”两大问题。“说什么”关注的是内容问题,而“如何说”侧重的是方式问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模式[6]:第一,“教诲式”或“教导式”。教师是以长者、智者、有知者的身份,对学生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说话,讲授知识,传述真理,劝诫人生,教师自身的优越感和对学生的真诚并存。这种话语模式常常表现出温和、诚挚、热心的特点,最容易受到推崇、褒扬。第二,规范式。如果教诲式等于教师的优越感加上对学生的真诚情感的话,那么规范式更接近于教师的优越感加上对学生的道德宣讲,一个侧重于以情动人,另一个侧重于以理服人。这种话语模式的关键词是“应该”。第三,命令式。如果说前两种权力渗透的形式是隐性的,那么第三种模式便是显性的权力表达,它往往不容商量,必须贯彻执行,常用的关键词是“必须”“要”。第四,惩罚式。这种模式既不讲情,也不讲理,而是裸的权力再现,通常以祈使句或“不……就……”“……否则……”的句式表达。在这类言说方式中,教师常常扮演强势的言说者,拥有言说的绝对权利,而当权利在言说者之间出现了绝对的不平衡时,言说也就变成了影响与被影响的单向活动,而不是言说者之间的有意义互动。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的教师言说主要关注的是教师“如何说”的问题,关键在于对上述几种比较常见的言说模式进行审美化改造,主要包括对言说机遇的准确把握、对言说意图的委婉表达、对言说内容的审美化润色、对言说方式的技巧性处理。有时甚至取决于一些微妙的,甚至难以言传的感应和领悟,特别注重对批评对象、时机、场合和方式的选择。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巧妙运用可以事半功倍。譬如,在言说时机准确把握方面,有研究就认为在学生遇到挫折、出现错误、身体不适、受了委屈、有牢骚怨气的时侯,教师找其谈话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对言说的审美化改造要求教师作为言说者,态度要真诚,驾驭言说的能力要娴熟。两者相比,真诚比娴熟更重要。真诚来自于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爱心。娴熟则来自教师对语言艺术的把握,是教师教育智慧和水平的综合体现。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对言说模式进行审美化改造或者语言的净化,并不意味着不能对学生的错误言行进行责罚,而是怎样责罚。如批评,一般情况下就是一种典型的惩戒式言说模式,但根据学生的特点,经过审美化改造,就可分为赏识性批评、沉默式批评、奖励式批评、后果式批评、幽默式批评、激将式批评、故事式批评、谈心式批评等。[8]
【关 键 词】 童心教育;儿童阅读;研究道路
【作者简介】 韩琳,市区教学能手,梁涛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课程创建的重要成员,《童心教育》期刊执行主编,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参与课改实验成果丰硕。张伟,武昌区“教学能手”,武昌区优秀班主任,武昌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全国课题先进个人,少年军校全国先进工作者,武汉小学学科带头人,武汉小学魅力班主任。师从湖北省特级教师梁涛老师,崇尚并着力推行“童心”教育。多篇论文在全国、省、市、区、校获奖。
“十一五”期间,我校在“小学童心教育实践研究”中,围绕以学科重建为重点的童心课程教学范式和教学策略实践研究取得进展,但随着课改深入,课改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浮出水面。我们认识到:一是课程分科化使课程内容与儿童心理需要及生活经验相分离;二是教学的同步性制约了儿童的个性化、个别化发展;三是教学时空相对封闭和固化,违背了儿童成长和学习的规律。这些问题和矛盾只有通过新一轮课改寻求解决。在基于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同化发展战略背景下,学校编制“武汉小学十二五学校课程建设与发展规划”,以求发展推动问题解决,以问题驱动助力学校发展,实现新跨越;“童年悦读”课程创建也纳入到学校重点建设的“学校课程图”中。“基于对儿童精神人格关照下的‘童年悦读’课程创建与实践研究”列入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课题“小学童心教育理念下学校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现将该课程创建与实践研究取得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 让“童年悦读”建构在学校课程的坐标上
我校基于国家课程改革政策赋予的权责,以“童心教育理念”为主线,以“儿童、知识、社会”作为学校课程统整优化的思路,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课程建设支柱,以对学科课程的改造和重建以及对校本课程自助创建为基本路径策略,以儿童学习力和人格教养发展为课程设计目标,对学校三级课程进行小班化、生态化、活动化、生活化改造和创建,以彰显学校办学理念和课程文化。“童年悦读”课程是学校创建的三级课程一体化重建逻辑链上的一个课程点。在学校课程的坐标中,首先要理清课程建构的逻辑关联,从而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特别是学校重绘“童心课程图”。“童心是童心教育之根”,围绕“童心教育”理念,解读“童心”。我校创造性生发出七个校本课程创生点,七大行动理念,七大课程系列分枝:即:1.童真――珍视童心,崇尚童真――童理课程系列:儿童哲学、童心拉拉勾;2.童权――尊重童心,呵护童权――童权课程系列:如“桥文化”、“国际理解”;3.童趣――顺应童心,激发童趣――童戏课程系列:如传统的游戏、动漫设计、陶艺、课程狂欢节;4.童慧――引导童心,开启童慧――童慧课程系列:如数学思维体操、机器人设计等;5.童力――历练童心,壮大童力――童力课程系列:如少年军训、游泳、爸爸妈妈进课堂;6.童蕴――润泽童心,涵养童蕴――童蕴课程系列:经典诵读、书法、童年悦读、光影秀等;7.童梦――融入童心,放飞童梦――童梦课程系列:如文学社、读书俱乐部、管乐团、动漫社等学生社团活动。以上学校重绘的童心课程图中,“童年悦读”属“童蕴课程”系列。
其次,在语文学科课程改造中借鉴其经验,同时“童年悦读”坚持课程创建的开放和自由度,坚守儿童立场,使“语文”与“童年悦读”优势互补,各展优长。
1.守护一个理想。呵护童心、保卫童年,为孩子构筑自由快乐的童年的精神家园,为孩子健康成长和人格塑造打下精神底子。
2.启动一项计划,即“七彩童年”大阅读推广计划。计划是在小学阶段六年中人均阅读儿童文学经典作品达到360-500本的阅读目标,六年分年级、分层级实施完成:一、二年级读经典绘本,一年级读绘本故事侧重于以读图画故事为主;二年级绘本阅读以图画阅读带动文字故事,阅读绘本文字故事精选自世界经典童话;三、四年级以读儿童的成长小说为主,选读书目以国际获奖小说(60种)和中国百年儿童文学经典(50种)为参照;五、六年级阅读选取经典作家的经典名著为主,阅读书目从“滋润心灵300本书”阅读菜单中选取。
3.构建一种“课堂”。从儿童的视域建构从容、简约、真趣、至柔、澄明的“童年悦读”课堂。
4.倡导三种阅读方式:①主持荐读。儿童阅读荐读人(教师或家长志愿者)将“儿童阅读等级菜单”课程化,通过“童年悦读”创设形式多样荐读体验活动和指导策略,让孩子们爱阅读,会阅读。②自主阅读。课堂荐读重在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品鉴,指导阅读方法,授之以“渔”,使“教达到不教”,即自主阅读。自主阅读是荐读的延伸。自主阅读强调学习者生命自觉、自主、自悟,在阅读中追求人格精神是独立、自由之境。从阅读时空,读什么、怎么读、和谁分享,孩子们有选择权和决定权。③亲子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有两种形态:一是陪伴式阅读,另一种是平等分享式阅读,前者是当孩子读书缺少独立和自主性前提下,父母可以将自己阅读理解通过朗读与讲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营造书香之家的良好氛围。而平等分享式阅读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独立自主能力的增强,阅读能力的提高,父母可以和孩子互荐阅读一本书,平等分享阅读经验,不断提升自己。
创编一套教材,计划在3-5年内编写一套1-6年《童年悦读》荐读手册,共12册。
二、倡导 “童年悦读”课程田野研究四步曲
我们倡导儿童阅读田野研究,就是使学员明确我们的研究不是行走“云端”,而是走向田野,走向儿童,走进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走进真实、常态且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现场。
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建立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阅读研究。建构童年的语文课堂,从而为儿童营造童年的阅读生活,为儿童的智慧和精神成长奠基。围绕“儿童阅读与儿童言语智慧及精神成长”课题,聚焦高效课堂,我们展开了如下课题研究:①从儿童的视域建构童年的语文课堂;②儿童的视域与文本解读方式及策略研究;③儿童阅读趣味与阅读层级的研究;④诗教与儿童人文素养的培养;⑤城乡儿童阅读现状的调查与比较研究;⑥儿童文学课走向儿童语言的建构;⑦儿童阅读课,将儿童的阅读体验转化为言语智慧;⑧“童年悦读”课程创建与实践研究。
围绕研究课题,我们以儿童教育责任与使命,教育的信念和志趣走在一起,但求耕耘,不问收获。我们用智慧与真情,演绎田野式研究四步曲:
1. 序曲:田野调查
名师工作室在武汉小学各年级先后开展了两次武汉小学儿童阅读现状的田野调查活动。调查活动,是采取两个方式来进行:一是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阅读现状的集体问卷调查;二是每班随机抽取五名学生,进行个案谈话。我们通过数据统计和数据收集,就孩子阅读现状中存在的共性与个性阅读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在这次调查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对武汉小学学生的儿童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了解武汉小学的学生阅读现状及特点,发现学生阅读还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力图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了解当下成人物质文化等非儿童文化对儿童精神成长的影响,以此寻求有效的对策来保护,构筑儿童的精神家园为专题对话和教学实验探索寻求支持。
2. 间奏:专题对话
专题对话是我们研究教学问题又一方式,在导师引领下,展开伙伴式的平等对话,以此寻求一种智慧碰撞和智慧的生成,为研究寻找路径和策略。本学期围绕“儿童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儿童阅读趣味与绘本阅读指导”等专题不拘形式地展开多次对话。如围绕“武汉小学儿童阅读现状与我们的对策”的主题,我们从三个层面展开:① 童年与儿童阅读;② 武汉小学儿童阅读现状及分析;③ 儿童阅读与我们的对策。在对话和智慧分享的碰撞中,大家对儿童阅读的概念和意义取得了一定的共识。调查结果显示:近80%―85%的儿童喜爱阅读,阅读的内容丰富多彩,多数孩子在读书中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非功利化阅读已成为了儿童生活的一种方式。最后,就儿童阅读接下来的研究,我们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① 继续一如既往地推动“儿童文学经典”的阅读;② 关注儿童阅读的趣味,加强儿童阅读分段分层的研究;③ 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深化阅读教学改革;④ 发挥班级读书会的作用,营造班级读书场,让读书活动在班级里延展;⑤ 做好校园阅读的推动工作,让阅读成为师生的共同生活方式。
3. 宣叙调:现场辩课
(1)从儿童的视域建构童年的语文课堂
围绕研讨主题“教学勇气和童年阅读课堂的建构”,整个研修活动分三个板块进行:教学演示、互动评课、专家专题点评。工作室的导师梁涛老师做专题研究的主旨发言,希望课程实践要担当起派往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的角色,以崭新的教育姿态亲近儿童,引领儿童,拿出足够的教学勇气,建构属于儿童的语文课堂:“删繁就简”,回归课堂的简约之道;“避重就轻”,演绎课堂的至柔之美;“少规多引”,创造课堂的真趣之味;“去蔽彰明”,追求课堂的澄明之境。让我们的孩子在童年阅读的课堂上的生命如夏花般绚烂。
(2)儿童文学课:走向儿童诗性的语言花园
我们如何在儿童阅读中唤醒孩子诗性智慧,让孩子在对语言的建构中搭建自己的生命花园。围绕研讨主题,张伟老师执教了一节中年段的儿童诗欣赏《听听,秋的声音》,彭渊老师则执教了高年段的儿童文学名著导读课《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两节课虽然类型迥异,但都从儿童诗性文化层次和儿童语言构建的认知层次做了大胆的尝试。
工作室负责人梁涛老师对两节课进行了整体点评,就以儿童阅读“走向儿童语言的建构”的研究专题做了指导,并提出,在这个承载多元文化理想和审美的大众阅读消费时代,教师们应该引导孩子的人生,让他们去读一些能给予孩子启示的好书,教给孩子实实在在的阅读本领,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的眼光,以儿童的方式,赋予儿童阅读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使孩子在儿童文学作品阅读中,生命得以安顿和自由舒展。
>> 行为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生成性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目标导向的学习环境设计原理 论基于WebX.0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设计 游戏对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的启示 场馆中的学习环境设计 基于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论数字化学习环境设计 基于校园网络电视的学习环境设计与实现 基于建构视角的网络虚拟实验学习环境设计与实现 论医院环境设计 促进深度学习的学习环境设计 论环境设计的继承与创新 论中国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设计 论环境设计中的氛围营造 论公共空间中光环境设计的思考 论空间之美在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基于SharePoint的项目活动学习环境设计 基于移动媒体的高校学习环境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 武法提.基于WEB的学习环境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0,(4):33~38.
[7] Perkins, D.N.. Technology Meets Constructivism: Do They Make A Marriage[J].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1,31(5):18~23.
[8] 李妍.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78.
[9] Kevin Oliver, Michael Hannafin. Developing and Refining Mental Models in Open-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Case Study[J]. ETR & D, 2001,49(4):5~32.
[10] [28] 武法提.基于WEB的学习支持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0:35,50.
[11] Badrul Khan.电子学习的设计与评价[M].张建伟,等(编译),陈琦(审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12] 钟志贤.论学习环境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5,(7):35~41.
[13] 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1~132.
[14] 张立新,李世改.生态化虚拟学习环境及其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8,(06):5~8.
[15] 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01):75~84.
[16] 武法提,熊羽.网络课程中非结构化学习资源有效应用的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08,(10):25~28.
[17] 彭盼.基于行为目标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29~30.
[18] 高文等.学习科学的关键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8.
[19] 王觅,钟志贤.论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设计[J] .开放教育研究,2008,(08):22~27.
[20] [21] [美]戴维·乔纳森,简·豪兰.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观点[M].任友群,李妍,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11,8.
[22] Schubert, W. H.. Curriculum: Perspective, Paradigm, and Possibility[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6:190~195.
[23] [24] [25] 张华(著),钟启泉(丛书主编).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53,156~160, 174~180.
[26] 武法提.目标导向的网络课程设计 [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