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景区规划设计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山地植物园;建筑;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7-0668 (2008)0110013-03
植物园和树木园是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植物种质资源和科研基地,也是具有园林的外貌和科学的内涵的科普教育园地和开放旅游的场所。山地植物园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植物园。既要根据常规模式进行还要以当地的自然状况为主要标准。做到因地制宜,突出山地植物园的山奇、水秀、石古、景美等特点。所以称为山地植物园还不如说森林公园更能体现其自身的性质和目标。
1. 风景区内的建筑
作为山地植物园,少不了建筑,这点在我国更显得突出。平时所提及到影响森林公园形象的最敏感问题往往是指景区的建筑,如宾馆饭店、管理用房、旅游商业街、厕所、建筑小品等等。
1.1 景区的建筑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⑴ 符合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
⑵ 继承传统风格,体现时代特点
⑶ 因地制宜、顺其自然、突出个性、和谐共处
1.2 景区建筑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2.1 建筑的性质
了解建筑的性质,明白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艺术要求,是可否落户到景区的关键。
1.2.2 建筑的选址
建筑选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景区的整个环境。一方面是整个风景区的格局要求,旅游服务区、游览区、管理区的布置,应从景观要求宜分散和基础配套设施宜集中的关系,找出最佳结合点。另一方面是落实具体的位置,尽量考虑到各种因素,诸如景观要求、地形地貌、游人的游览需求等加以综合考虑后确定。
1.2.3 建筑的体量和风格
景区建筑的体量和风格应是其所处的周围环境而定,宜得体于自然,不能喧宾夺主。既要考虑到单体造型,又要考虑到群体的空间组合,充分体现当地的民族形式和地方风格。规划中指出宜小不宜大,大或小只是相对而言。
1.2.4 新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运用
景区内的建设项目有它的特殊性,既要和景观环境协调,又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结合传统的做法和技术,大胆采用新技术和科技成果,也会有效的解决建筑与环境的某些不和谐的问题。
1.2.5 综合考虑,整体设计
景区单体或群体建筑应是整体的空间组合,它涉及的内容很多,有着许多内在的联系。既要考虑到以上几点,又要考虑到周围环境对其有利或不利的因素,切忌匆匆定案,单独设计,仅顾眼前的情况,而造成各自为政,失去建筑整体的美感。
2. 生态系统的维持
景区中树牌都用弹簧围挂在树干上,以防止用铁丝等不可伸缩的绳子在树干长粗后,阻断树的韧皮部,影响树木生长。保护区中的大树死后,倒在林地中,除非影响到道路通行,一般都不予清除,保持其自然的状态。因为即便是死树,也是自然界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
3. 山地植物园的规划设计
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面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冷静地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如果把平地植物园的规划模式完全用山地植物园中肯定不行,其中一个水源和土壤问题都很难解决。
3.1 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
决策人或业主往往把某地自认为好的作品作为范本,不以模仿为耻,宁愿相信现成的也不愿接受新的方案构想。在他们看来,蓝图上的线条 是虚无缥缈的,而曾经见过的景观却是真真切切的。业主的顽固已至如此,景观设计师唯有充当描图员,花尽量少的时间以取得效益。
反过来,设计单位为了追求方案通过率,千方百计地了解业主的意图,迎合他们先入为主的思路,以求得方案一次通过。设计单位也没有鼓励创新的奖赏机制,而只把奖金留给方案中标者,后者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对长远的创作不利。
模仿之风所以畅行,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面对比比皆是的雷同的景观作品,大众的反应是如此的麻木。我们的舆论只关心建设前后的效果对比,而对真正成功的作品缺乏评判能力。
3.2 怕失败的心理
新的尝试也可能是不成功的,但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个别或少数的案例而失去信心进而退缩。完美主义者往往害怕失败而踌躇不前,不敢创新,最终沦为模仿能手。实际上,即便是大师也难免有失败的地方, 赖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室内空间功能上的设计并不成功,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赖特的代表作之一,而且在建筑史上占一席之地。
3.3 建设用时的限制
山地植物园的规划设计通常是政府的行为,是属于美化市容、获取民心的工程,关系到最高决策者的政绩。这些工程往往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都被限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其结果必然导致设计上敷衍了事,实施中粗制滥造。还有一种奇怪的规律常常是这样:先紧后松再紧,一开始大造舆论,风云突来,等方案出来了却不管不问一拖再拖,突然间又风云重来,最后是草草收兵。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残酷打击了景观设计师的创作积极性。
3.4 高付出、低报酬
景观设计是一种高尚而又卑微的职业,说它高尚是因为它是公益的,是为大众服务的事业;说卑微,是指它的低收人。目前收费标准是按工程造价的 3%-5%。而真正能收到的恐怕只有1%-3%。大家知道,一般项目的景观工程只是作为建筑的配套工程,造价都被控制在较低水准。工程往往需要土建、绿化、水电等多种专业的配合,大家的收入低得可怜可想而知了,如果把工程做得认真细致,景观设计师的劳动付出却是巨大的,小体量的景观建筑、别具一格的小品设计、精心的绿化配置以及场地装饰的方方面面,其工作量实在不比大型建筑少。在这种处境下,景观设计师模仿他人之作以取得急功近利的效益便不足为奇了。
3.5 信息时代带来设计趋同的必然
信息时代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各类景观设计精品选接踵出版,景观设计师不出家门即可获取国内外相关信息和发展动态。对成功作品的学习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难免使各地的景观趋于雷同,产生"特色危机",这同时也是建筑界所面临的问题。
要避免"特色危机",景观设计师必须保持清醒的意识, 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并融入设计。简言之,设计要有自己的思想,才有灵魂,才具备个性。
4. 植物园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 社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风景区越来越显示出其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这对园林部门和园林工作者来说是一个"生逢其时"的时代。然而不能不指出的是:很多地方急功近利, 盲目追风,互相攀比,花了很大代价和本钱进行建设, 却并没有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我觉得回顾一下风景区发展之路,探讨到底什么才是风景区的发展方向, 是很有必要的。
4.1 风景区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从绿化到美化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风景区绿化逐渐摆脱了单调和萧条,和人民的生活一样变得丰富多彩。规划布局从僵化、单一逐渐变得灵活多样、自由;植物种类也从少到多,植物配置更加因地制宜,绿化层次更为合情合理。花灌木、地被植物特别是草坪的大量应用,不仅增加了绿量,而且还扩大了景区绿地的可视范围,极大地丰富了园林景观。
然而在园林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种现象,即过于突出绿色植物对风景区的装饰美化作用,而忽略了绿色植物在创造景观方面的功能,漫山遍野的树,大片的绿地,的确净化了空气,增加了绿地率,但是现代的游人要求的层次更高了,不只停留在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满眼绿色,它们需要的是能够观赏,能够游憩的空间。现在我们仍能看到一块块绿地被栏杆或者"禁止进入,违者罚款"的牌子所阻挡,游人只能行走在晴天灼热、雨天光滑的花岗岩地面上。绿化变得贵族化,成了展览品远离了自然,疏远了人群,人与自然无法亲近交流,更谈不上"和谐相处"。
4.2 生态园林是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绿化是基础,美化是风景区的一种重要功能,而生态化是风景区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二十一世及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人类渴望自然,城市呼唤绿色,风景区发展就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相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园林的创造中,满足人们的休闲、游憩和观赏的需要,使人、城市和自然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好生态系统。生态化园林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2.1 规划设计有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风格,风格多样,量力而行",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硬质铺装要少而且要使地面谁能充分渗透到地下,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身维护能力,还能节约大量的维护费用。
4.2.2 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景区道路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化地的色彩,为游人提供距离合适,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游赏环境;加强植物新品种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增加景区绿量,美化风景区的景观,构造风景区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总之,风景区的生态化是要使园林植物在合理再生、增加积蓄和持续利用,形成景区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起着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证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和积极作用。风景区、城市、人三者之间只有相互依存、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充分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澄荣. 浅谈风景名胜区的建筑, 中国园林, 2000.4.
[2] 章采烈. 中国园林艺术通论,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
[3] 徐德嘉.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配置,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6.
关键词: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
1滨河带状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常规定位
1.1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进化史中,河流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些滨河而居的村落随着商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城市。但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穿越城市的河流有很多已经不再扮演资源和物流通道的作用。其角色的转变似乎更能体现人类社会的事态炎凉。很少有人会怀疑每个城市都会有一条河流穿过,由于河流在城市中的功能和地位不同,城市管理者们赋予了她们不同的待遇,对于那些主干水系,由于富有人文情调和自然风光而得到城市的重视,这些河流的滨河地段往往是一个城市商业、文化、休闲的核心地段,在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中声名显赫,唯我独尊,比如上海的黄浦江,哈尔滨的松花江等等。
而那些支流,尽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功能、名气、位置、自然风光等方面存在不足,那么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待遇就差得多,有些居然沦为垃圾河和污水河。更有甚者被城市用地填埋,永久地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目前的城市管理者们由于经济和水利安全方面的考虑,将这些河流的功能定位于行洪河道、排污河道,与这些河流相邻的绿地变成了功能单一的防护绿地。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有幸接触到了几条类似命运的河流滨河绿地改造,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些河流有幸等来了受到尊重的机会,这些河流绿地将和周边用地紧密结合共同为城市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1.2重视河流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作用
从理论上说,我们应该学会理智地顺从自然的流变,但是对于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做到这一点需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会遇到一些阻力。但可喜的是所有的城市都接受了可持续的观念,并付诸实施。山东德州岔河风景区和临沂沂河两岸的景观设计就是这样的两个案例,本论文的形成就得益于在这两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得到的启发。这两个城市的领导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认识到了滨河绿地的重要性,同其他类型的城市绿地相比,滨河带状绿地的基础条件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除已经规划的滨河城市绿地外(指河道防洪堤外城市预留绿地),由于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如将其开发成休闲绿地将会减少大量的投资。
第二、生态条件优秀。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生态廊道,尽管在河道沿线上有一些水利设施的拦截,但洪水和带状防护林仍然有效保持了城市与外界元素交流的通道,来自乡间的清爽的空气通过河流廊道。在一些没有受过污染的河道中,优美的湿地,成片的树林为鱼类和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相比于这些条件,一般的城市绿地由于多数都是孤立的斑块,彼此之间很难联系,因此在生机活力方面明显不足。
第三、水质有保障,亲水环境好。在南方的一些富水城市,由于水网密布,绿地系统中的水质基本由保证。但是对于干旱地区的城市,城市绿地中的水体一般都是通过管道和运河的形式引进水体,通过挖湖堆山的形式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形成优美的水体景观。河流与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一个是活水,一个是死水,城市绿地水系的管理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第四、服务范围广,利于商业开发。一些著名的河流沿岸往往是城市商业繁荣的区域,这是和城市的发展历史相关联的。对于那些次要的河流也同样具有这样的潜力,一条河流蜿蜒几十公里,穿过城市内部不同的功能区域。由于人们天生亲水的特性,一些休闲活动会集中发生在滨水绿地当中。如果以500米为标准的话,滨河绿地可以为相当大的城市面积提供休闲面积,人流的汇集必然能带来更多的商机,因此说提升滨河绿地的功能定位对周边区域的经济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当然,有优势必有劣势,河流季节性的洪水会对绿地内的设计产生影响。一方面为防护五十年一遇而修筑的大堤就会对景观设计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有关河道管理的法规对行洪区域的高秆植物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植物配置方面只能点缀高大乔木,也不能成片密植灌木。这项限制对于利用种植和地形来创造变化的空间来说就很不利了。
2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方法探索
2.1一个城市中的每一块土地都是城市的有机体
由于人们的功利要求,将一个城市的土地划分成大小不等的斑块,每一个小斑块都在欲望的驱动下不停的在跳动,每一个跳动的斑块都与其邻近的斑块发生关系,对于一条河流来说,由于其穿越城市的特性,当其定位从防护绿地转向生态防护、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廊道时,作为设计者应该至少就下列问题给出答案:
2.1.1这条滨河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性质是什么?
一般从水利上来说,流经城市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流域治理的有机组成,其在水利上的分工大概可在行洪、分洪、灌溉、航运、排盐、纯景观等方面加以区分。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上划分,作为有保护意义的生态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这条河流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所流经的区域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滨河绿地邻接用地的功能都会对滨河绿地的性质产生影响。在一项设计动笔之前,必须抓住纲领,搞清绿地的性质。否则会造成后期设计中不必要的功能分区,造成投资的浪费。
[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分析: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素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美称,地理位置重要。德州市市区现有人口44万,属于中小城市,在未来15年的城市规划中,岔河将位于城区的中部。岔河现属于排洪排污河道,德州境内全长为22公里。为推动城市新区建设和改变城市面貌,德州市政府决定对岔河城区段的景观进行改造,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124公顷,其中现状水体面积16.2公顷,陆地面积170.8公顷。
在德州市区范围附近,从西向东共有三条河流,分别是南运河(古京杭大运河德州段)、岔河、减河,三者同属漳卫河南段。三条河流的现状基本功能都是排洪、排污。根据历史文化和城市区位的不同,三条河流应突出各自的风格,具有不同的绿地性质。
南运河应体现历史文脉的延续,岔河应体现城市文化与生态核功能的结合,减河体现远郊的生态休闲功能。本规划通过对场地现状条件及城市发展趋势等多方面条件的分析,将岔河风景区定位于:是德州市城市绿地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生态休闲廊道,同时,与岔河滨水区各功能用地相结合,岔河风景区还是德州市旧城区和城市新区之间一条重要的商业、文化廊道,是城市滨水区综合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
2.1.2寻找与城市的关系
如果我们着手设计的对象是一个学校的花园或小区绿地,那么我们只需考虑小区的格局及业主的需求即可。而对于一个面向全市开放的带状绿地从交通分析上获得必要的信息对未来场地的组织至关重要,同时由于有许多跨河大桥,穿越绿地这会增加一种特殊的观赏视线,另外那条大桥是城市中最重要的桥梁,也会对绿地设计内容产生影响。通过交通分析,可以确定带状绿地的出入口位置,出入口的规模、哪些区域会产生商业价值。
除了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分析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临近用地的现状功能及未来建设情况,一般可结合城市的总规或详规解决这方面的内容,通常这种以休闲为主的全开敞绿地不同于一些主题公园,临近绿地的城市用地性质直接对绿地内部的设计内容产生影响;比如说邻近的用地是居住区,那么你可能考虑一些儿童活动设施或场地在这里,因为早晚时间大人会带着孩子就近玩耍。如果邻近的用地是一片工业区,那么在这里设人流集散的场地就是多余的投资。
[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交通系统及外部用地功能分析
四条东西向城市主干道跨越风景区,从南到比分别为堤岭桥、东方红桥、三八桥、天衢桥,均为双向四车道,其中堤岭桥所在东风路是进出城市的主干道。八条城市交通副线尽端抵达风景区,其中一条路名为“文化路”的附道,该路与旧城新湖风景区相连,是非常热闹的城市生活性干道,后来设计中我们在这里设计了主入口。
综合考虑场地外部交通以及周边用地功能的要求,对整个风景区进行如下的分区:
城市文化展示区:位于堤岭桥—东方红桥区段的西岸,大堤两侧。规划希望该区是人文活动的主要场所,原因是这里位于东风路和东方红路这两个城市最重要的交通干道之间,是城市文化的最好的展示窗口。另外其外部用地以居住区为主,因此在景观设计上体现开阔、简洁、大气,是城市尺度和城市人工构成风格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的有机楔入。
生态休闲活动区:该区段外部为二类工业用地。因此在设计中以湿地、卵石滩、微丘、观光果园等景观为主,河的岸线曲折自然,偶尔点缀野生花丛。该区段以静、雅为主,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居住康体活动区:由于该区段周围的用地功能主要为教育用地和居住用地,因此在自然优美的环境基础之上,开辟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场地是这里的主要设计内容。
2.2尊重场地
从生态学角度讲,滨水区域是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特性的区域,和城市内部预留的公共绿地有很大不同。由于在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在生态伦理、生态价值方面的基础教育普遍不足,因此很多未经保护的河道已经丧失了自然面貌。原因很简单,他们成了城市经济活动的牺牲品。如果一个设计师具有生态价值观的话,那么在现场调查中,看到一片幸存的湿地,一处小小的候鸟栖息地都应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设置一处保护区域,为这些具有未知价值的场地留有发展空间。关注每一条河流在长期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及其组合结构,如:曲流、深潭、浅滩、河漫滩、积水沼地、阶地、三角洲等,结合这些自然细节结合水岸设计,本身就是最具特色的滨水景观设计。
[设计案例]临沂沂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
场地分析
沂河是临沂市境内第一大河流,发源于沂源县三府山。在临沂市蓝山区沂河及其支流汇合在一起,形成宽阔的水面河流流速减慢,大量的泥沙淤积成大大小小的椭圆形沙丘,这些沙丘上长满了丛生的灌木柳,景色非常优美。由于水利部门担心影响行洪,这些自然形成的湿地景观被大量清除,所剩无几。
针对这种情况,在设计中我们强化了这一生态要素,将人工的岸线拆除,改成生态护岸,同时人工恢复一些湿地岛景观。通过科学的论证,水利部门同意了我们的建议,这些富有生机的小岛从此在沂河两岸复苏。
2.3文化的引入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首先对岔河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岔河是利用历史上黄河九河即道之一的沟盘河故道修筑的一条分洪河道。同时我们在风景区水源的设计之中从沟盘水库中提取了一部分黄河水。那么在公园的出入口的位置我们利用一片石刻给市民讲述了岔河的历史,同时又告诉他们这样的事实:黄河水回来了。在刻石上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天水钩沉叹盘虬再现。诗中的“天水”指黄河水,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流”。黄河水又以盘虬之姿重回故里,看到德州的变化,他也会衷心赞叹这里的变化。水体景观是风景区设计的一大特色,本设计将原有的河道拓宽,形成平均185米宽的水面,将钩盘河水库的黄河水注入,在七里庄和上游分别设拦河坝和橡皮坝,形成大气、开阔的水体景观。由于拓宽了河道,增加了行洪断面,提高了蓄洪能力。
另外一处的文化引入就是“千年搏弈平台”的设计。从德州市城市景观格局中可以发现两片大型的公共绿地,一个附属于新城核心,一个附属于老城核心。在这两片核心绿地之间画一条线,这条线和岔河的交点就在我们设计的规划区内,这个交点记载了德州城市文化发展史,因为这里是新旧城市的跨越点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个交点被设计成主入口广场,具有庆典和纪念的意义,它的名称就是“千年搏弈平台”,在这里将纪念这个千年古城发生的一些大事。在广场的铺装上,镶嵌了12块圆形的棋子,每个棋子上面纪录一件德州城市发展的历史故事。
[设计案例]临沂沂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
沂河是临沂的母亲河,与沂河相关的故事千千万万。每个故事都很动听,但是不可能各个去表达。但是我们抓住了一个城市文化的纪念地。那就是沂河及其支流的四河交汇口,这里的地形被当地老百姓形象的称为是一支展翅欲飞的凤凰,同时在四河交汇口的旁边就是临沂的古城,古城的城墙与道路围合的构图就像一只负重的乌龟。在很早以前民间就流传龟托凤凰的神话,也许就是这种特殊的城市景观为临沂造就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和美好的故事。根据龟托凤凰的城市传说,我们利用现场的湿地设计了一处生态观光园,其中人流集中活动场地的造型就是一个凤凰的抽象图案,而那些湿地观赏的木栈桥形成龟背纹图案,人们在这里游玩的时候将会重温这段神话。
3经验总结
滨河带状绿地还会有其他不同的类型,本文结合亲自设计的两个项目总结出的一些设计方法肯定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有些基本原则应该适用于全部类型的滨河绿地,那就是生态第一性原则与亲水性原则,抛弃这两项原则的设计一定会留下遗憾。
参考文献:
关键词:筑城圩;景观;规划;形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导言
随着高淳县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完成,高淳县正在为建设成为一个既具时代特征、又要保持江南水乡特色的城市而努力进取,同时,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魄力推动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把老街打造成江南水乡中一个既有浓郁古代文化气息,又有湖滨秀美自然景色的江南旅游圣地,其中“水街”及其周边地区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基础研究
2.1区位条件
规划范围位于高淳县城区西南角,用地面积约为1平方公里。北临淳兴路,东临固城湖南路、南部和西部紧靠官溪河,东南部与固城湖相邻。
2.3 现状分析
2.3.1 概括
(1)交通
景区现有道路主要为一条南北走向的田埂道路,总体较混乱,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呈原发状态。
(2)水系
现状水域分布面广,堤埂错综,水田相依,南部有较大水面,其中基地北部有一“丰”字形水系。
(3)地形
景区整体地形比较平坦,北高南低,外高内低,基地内水系与北部的小湖滩和西南部的官溪河水位相差较大,小湖滩水面标高约为6-7米,筑城圩水面标高约为3-5米,官溪河水面标高约为8米。
(4)人文
高淳的地域文化兼备了吴楚文化之长,同时又形成地方特色,可概括为“吴风楚韵”,其民间文化积淀沉厚、人文景观丰富。
2.5相关案例分析
2.5.1城镇水系规划(水乡):同里
项目启示:
文化底蕴是一个城镇所具有的形象和环境景观的基础和灵魂。应抓住本地区的文化特性,展现小城镇的精神气质。
2.5.2城市中心区域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张家港暨阳湖
项目启示:
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利用生态技术,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建成集休闲、娱乐、度假和居住为一体的最佳模式――RBD为娱乐商业区。以地域景观为依据、体现江南水网地貌的景观规划。
2.6小结
筑城圩片区,北依老街,南靠官渡河,东南临固城湖,地理位置绝佳,吴楚文化旅游看高淳,高淳旅游在环湖,应把筑城圩与老街连为一体,把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做足,并成为环固城湖生态旅游风光带大旅游的精品一环,是高淳旅游服务的综合体和精品名牌。
3总体策划及目标定位
3.1规划原则
因地制宜、生态为先
优化改善整个景区的景观环境,打造拳头产品
统一规划、提携重点
坚持经济、生态、社会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抓住特色,重点规划。、
精心布局、精化产品
发挥地域优势,展现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态特色,形成旅游区特有的观光风格。同时要做到精化旅游产品。
3.2规划定位
3.2.1功能定位:
规划形成以吴楚文化水城风光、生态景观为基调;以特色文化展示和体验、生态水系岛屿和观光为核心;以特色餐饮、休闲度假、会议接待为辅助的特色旅游风景区。
根据筑城圩片区资源现状及开发潜力,将风景区功能定位为:
餐饮与体验:吴楚水城
观光与休闲:历史文化园
游憩与休闲:生态公园
交流与拓展:高级会所
赏心与居住:得意居
度假与商务:星级酒店
3.2.2旅游产品定位:
江南吴楚水城:老街建筑风格,吴楚文化体验,街坊商贸特色,小桥流水人家,规划现代思想。
生态度假休闲:特色水系岛屿,体验精品会所,享受生态人生
3.2.3总体定位:
(1)目标定位
高淳旅游综合体
筑城圩片区紧靠老街和固城湖是高淳旅游的精华所在,扩大老街风景区的影响力和服务能力,逛在老街,吃在水城,住在吴楚,观在湖滨,打造成环固城湖旅游风光带的精品一环和高淳旅游综合体。
(2)口号设计
江南佳圣地,吴楚水天堂
江南地域颇多,但只有高淳被下江南的乾隆帝誉为“江南圣地”,高淳为吴楚文化交汇地,吴楚文化无疑成为高淳历史文化游的名片,吴楚水城正是在高淳老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对高淳文化的挖掘和深层次展现。高淳水资源丰富,是水文化的典范,包含水乡风情和神韵,筑城圩文化与水的结合,造就了“吴楚水天堂”这一概念。
3.3规划理念
度假与体验的目的地 文化与生态的过渡带
高淳旱街 吴楚水城 两者结合 悠然自得
圩湖新貌 官溪环绕 生态休闲 易趣盎然
3.4景观要素框架
规划提炼出“水”“街坊”“岛”“桥”四大景观要素、以及“文化历史”“风俗民情”两大人文要素,深度挖掘各个要素的关键特质,加以衍生润色构建一个生态景观与人文精髓完美结合的特色旅游景区。
3.5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一城、一湖、两带、两区”
一城为吴楚水城
一湖为容湖――观鱼湖――文化与自然的交融
两带为生态度假体验带和滨水自然休闲带
两区为圩湖人家区和精品地产区
3.6 景区详细设计
圩湖人家
独揽圩湖夜 手可摘星辰
圩湖人家为景区内的拆迁房,位于景区的西北角,现以成规模,其北部为正在建设的渡船口,以水系加以环绕,使其与景区加以隔离。
吴楚水城景区
江南佳圣地 吴楚水天堂
是公园体现文化韵味的核心景区,融合传统歌舞观演、特色餐饮、民间技艺等多种旅游功能,为游客提供一处多彩的休闲场所,形成景区品味高雅、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历史文化公园
潺潺岁月 点点生活 细细体验
结合吴楚水街景区,体现高淳吴楚文化,作为水城的后续发展用地。在淳兴路设置一公园的入口,公园内设置园林广场、纪念雕塑小品、疏林草地、亲水平台等设施。
自然生态公园
包括4个生态岛屿,用景桥加以连接,设置两个会所以及小品雕塑等游览设施。
闻暇畅乐 咫尺逍遥
水岸星辰景区
近水楼台先得月 星光耀处是家园
位于景区东北部,为高档旅游地产与路东的高档小区相邻,设置独栋、联排等高档别墅,可用于综合景区的经济住宿只用。景观以亲水和香味植物为特色。
休闲度假景区
璀璨湖色得意居
位于景区的东北部,中心湖――容湖的东岸,地块为岛屿相连,通过景区中部道路到达,与北部的水城一动一静形成对比,景区设置四星级酒店和滨水会所两座。水面环绕,自然生态,宛如世外桃源式的休闲度假地。
滨河体验景区
心怀长堤四季 纵情滨水天地。
利用原来水域及湿地资源,结合地势较高的滨湖大道,以湿地植物种植保护为特色,岸边设置亲水平台、木栈道、小广场、休闲步道。体验自然生态的滨水景色。
4专项规划
4.1游线组织
游客进入筑城圩景区可选择步行、乘船或部分车行游览公园。
4.2竖向规划
规划区域内地形较为平坦,规划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梳理原有河道、扩大水面,形成完整的水网系统,利用水系改造后的土方,塑造景点重点地段景观空间的竖向地形变化。。
4.3灯具照明设计
夜景照明系统主要包括水体照明、建筑照明、绿化照明、桥体照明四个部分。
4.4分期建设规划
近期建设;吴楚水城和休闲度假中心(星级酒店)的启动建设;中期建设,历史文化公园和水岸星辰高档居住区的启动建设;远期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和其余景点的建设和完善。
4.5植物多样性规划
种植规划满足功能要求,建立完善的植物生态系统,做到生态性、观赏性、经济性兼顾,减少养护管理费用。景区内部景观种植规划根据总体布局和结构,分为海棠春坞、秋日风华、松枫竹动、木犀飘香、松竹梅街坊、夏日风荷。
5旅游系统规划
根据风景区的水城景观、生态自然景色,功能定位以及发展目标,通过对周边地区及其它地区的资源比较,在突出个性和形象鲜明的原则下,对于风景区的形象定位为:
江南佳圣地,吴楚水天堂
――吴楚水城
――文化领地 水畔情怀 吴楚水城 生态遗风
6旅游支持与保障体系规划
为了便于风景区的管理,应尽快明确景区范围,景区范围内的用地明确为风景区用地,明确土地管辖。
尽快建立设立景区管理机构。
广开渠道多方筹集资金。政府、管委会搭桥,引进适宜的旅游项目,加快景区建设,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
参考文献
[1]俞孔坚等.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 .中国园林,2001,6
[2]张梦欣.园林绿地设计(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关键词:游客中心;设计要素;科学问题;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169-05
1引言
公园的游客中心对于规划设计者和广大市民而言皆是新兴事物,学术界对其研究较少,大多停留在论述方面,而指引游客中心规划和设计方面的经验更是不足,虽然国内部分公园存在着能为游客提供信息服务的建筑,但游客中心的发展及设计尚处在初期阶段,功能尚不完善,更没有相应的设计导则或规范,难免会造成公园的类型与游客中心的功能不匹配、选址不合理、规模不适宜、没有统一的标志和服务标准等问题,游客中心使用效率低,形同虚设的状况就不可避免。因此理清公园游客中心设计的基本理论,明确各种类型公园与游客中心之间的关系,系统总结出设计游客中心涉及的基本科学问题,对促进游客中心的设计和建设,公园的管理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游客中心的概念和内涵
2.1游客中心的概念
游客中心(visitor center), 又称“游人中心”、“访客中心”或“游客接待中心”,就是接待游客的地方, 是旅游休闲区对外展示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公园甚至一个景点都应该有自己的游客中心。游客中心的设置起源于美国国家公园,现在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采用借鉴并不断发展完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3年颁布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中对游客中心的定义是:旅游区(点)在区内设立的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游程安排、讲解、教育、休息等旅游设施和服务功能的专门场所[1]。
2.2游客中心的内涵
游客中心的设置起源于美国国家公园, 主要功能是向游客提供游览景区所必须的信息和相关的旅游服务, 现在随着游客中心的不断发展和功能的不断完善, 其提供的服务种类正在日益增多。现在,国外的风景区大都有自己的游客中心并且功能完善, 如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大峡谷国家公园等,国内一些风景旅游区近年来也建设了一批游客中心, 并且有一些著名景区已率先建成了与国际水平接轨的现代化游客中心, 例如: 峨眉山、九寨沟、三峡等[2]。
张咏(2003)以不同形式的叙述对游人中心这一概念作出诠释,将游人中心的内涵归纳为以下几点:
游人中心是为游客提供各项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专门场所;游人中心应起到集聚和分流的作用,即拥有便利的交通区位条件;对于一个旅游区而言,游人中心可以有一个,也可以同时有几个[3]。
张咏对游客中心的内涵归纳为三点,其中包括游客中心的功能性需求原则、选址和空间布局原则,本文的主导思想除上述三点之外还包括游客中心的规模和主题相符合的原则,即不同规模的旅游区应设置不同规模的游客中心与之相配套,游客中心的主题亦是如此。因此笔者将游客中心的内涵增加两点:游客中心的规模应该和旅游区的规模相配套,以适应不同游客规模的需求;游客中心的主题和风格直接反映了旅游区的形象,所以应与其主题相符合。
3公园游客中心设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1游客中心设计现状
我国公园的游客中心建设起步较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公园的规划和设计也在逐渐的完善。于此同时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管理、功能设置、规划设计和旅游区形象等各方面的问题。但游客中心作为公园的门户形象、旅游接待的主题建筑、服务引导设施成为旅游区(点)必不可少的建筑之一,许多公园针对自己主题、规模以及有利和不利因素建造不同的游客中心。一些旅游区近年来已经建成了一批游客中心,并且有一些著名景区已率先建成了与国际水平接轨的现代化游客中心,例如:华山、峨眉山、九寨沟等。
游客中心的建设和设计尚处在发展的过程中,因此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沈花晨(2007)对现阶段国内游客中心的研究和设计现状总结为以下三点:相关建筑法规与规范制订时间过早,也未及时更新,不能适应现今的市场发展状况;与经济学、管理学领域相比,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学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缺乏统一的设计依据和评价标准;大部分论著研究的是旅游规划,对于公园游客中心的研究仅仅局限于规划层面,没有对公园游客中心进行针对性研究,在建筑学层面更缺乏进一步的深入探讨[4]。
3.2游客中心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公园游客中心在使用和管理上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大量的调研和对比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
(1)游客中心并不是作为公园的配套服务设施出现在游客的意识中,游客体验项目的设计也被忽视,所以使用效率低,没有发挥其服务和接待的功效。
(2)游客中心的数量远远不够,并没有形成公园的旅游配套设施,不能满足游客旅游的需要,而导致公园整体上降低了功能。
(3)普遍存在着选址不当、规模不适宜的情况。
(4)宣传少、没有统一的标志和服务标准、信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甚至有些游客中心是为赢利而设置的设施,造成了很多城市旅游信息咨询单位利用率极低,形同虚设的状况。
王军军,等:公园游客中心设计问题探究园林与景观
(5)功能不完善、形象和公园的类型(主题)不符、和环境的融合显得参差不齐等,降低游客中心美感的同时也影响游客对整个公园的印象。
目前公园游客中心在规划和建筑设计理念、功能要求、景观设计、技术设备和配套设施等各个方面对设计者和管理者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对公园游客中心的相关理论和设计中基本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现实的迫切性和较高的科研价值,其成果对我国旅游市场合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4设计游客中心涉及的基本科学问题
游客中心的设计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过程,并且各个基本设计要素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并且这种逻辑关系是不可逆的。笔者通过大量的调研和相关游客中心的方案设计,系统的总结出设计游客中心涉及的基本科学问题,用于解决设计游客中心理论不完善、设计不规范和使用效率低等问题,涉及到的科学问题有公园的类型、游客中心的规模、空间布局和数量、选址、功能模块和建筑风格等。
4.1公园类型
设计任何一种建筑其所在的环境都是首要因素,游客中心也不例外。无论是公园的类型或是规模均是决定游客中心后续设计的必要因素,因此,公园的类型是游客中心设计的首要因素。公园的类型可以分为公园服务客体、公园主体特征和公园功能三种,根据公园服务客体的对象可以分为:城市公园(城市居民公园)和休闲观光公园;根据公园主题特征可以分为:自然公园和主题公园;根据公园功能可以分为:科学公园、遗产保护类公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类公园)和纪念类公园(和平公园)[5],公园类型的分类见表1。
公园的类型是设计游客中心的首要因素,不同类型的公园其环境和功能以及服务对象都不同,这点可以从表1中找到相应的信息。游客中心是公园的配套服务设施,因此不同类型的公园应配备相应规模、功能和风格的游客中心为游客提供各项服务。
4.2规模
影响游客中心规模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公园环境容量、公园游客规模,所在区域的经济情况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公园的环境容量直接影响公园的游客规模,而公园游客规模决定了旅游接待建筑的规模和数量。游客中心是公园服务接待设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增加旅游接待建筑建设,可以增强风景区的旅游接待能力。游客规模一旦出现接近或大于公园合理环境容量时,就必须及时考虑建设新的景区或景点,同时按照比例有计划地增建新的旅游服务设施,否则将会影响游客的旅游效果或对公园环境造成不可恢复性破坏等。以上影响游客中心规模的因素中环境容量和游客规模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量化分析,但剩余因素由于不同区域、经济、社会背景等难以量化分析,所以从公园环境容量和游客规模来分析游客中心的规模比较恰当。
其中,H为游客中心运营的小时数,TR为游客中心每小时游客周转率。 由游客中心预期单次人数乘以游客感到舒适的最小空间,得出游客中心展览区域的最小面积[6]。可以统计出在公式中需要的公园游客数量,再经过计算便能得到展览区域的最小面积,这个面积对游客中心规模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公园游客容量的量化分析同样有相应的公式,董成森(2008)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一文中根据旅游区内景点特征设计出总量模型和流量-流速模型两种公式计算出张家界森林公园各游览区资源空间的承载力,并得出结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为244.2 万人/年, 在不同的季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日空间承载力在其夏半年(旺季)为8200人/d, 冬半年日承载力为4800人/d, 此数据可作为公园门票销售和游客管理的依据[7]。其他公园同样有类似的公式或方法计算出公园的环境容量,游客规模是可以统计和监控的,通过环境容量和公园的游客规模的分析比较,制定适宜的管理机制来确保公园能持续良好的发展下去。
4.3空间布局和数量
根据不同区域、环境和面积将公园的形态结构分为三种,即点状结构、线状结构和面状结构,但无论是那种情况游客中心所处的空间环境都离不开它所在的大环境(旅游地),而大环境也被更大的空间环境(区域)包括在内。从图1中可以看到区域、旅游地、景区、景点之间的空间关系,通常游客中心的规模和空间布局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游客中心服务的对象是区域级别的那么他接待游客的规模会相应增加,如果是景区级别的自然就会减少。进一步说对于一个区域级别的公园来说它的游客中心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多个,如湖南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游客中心有3个,分别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门票站、武陵源门票站和黄龙洞门票站。
根据区域、旅游地、旅游点、景区、景点之间的空间关系,游客中心的空间布局通常采用“集中型”、“星座型”等形态。集中型空间布局的形式多指将游客中心单独设置在公园的一处,这样可以集中对游客服务节约资源,但这种空间布局形式对土地的占用比较大,适用于用地条件宽松,地势平坦的公园,如香港湿地公园访客中心、深圳锦绣中华游客中心等,图2左为游客中心集中型空间布局简图;星座型空间布局形式一般根据公园的规划要求,结合公园有利地势,将游客中心分级别设置与公园的交通换乘处或重要节点处,这种空间布局形式适用于用地紧张或景观丰富的公园,如广州白云山风景区、湖南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等,图2右为游客中心星座型空间布局简图。
4.4选址
游人中心的选址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游人的可达性和解说效果。美国国家公园的主管们( Park superintendents) 意见比较一致, 认为将游人中心设置在公园入口, 或在游览服务比较集中的区域, 或邻近被解说资源最有效率的地区[8]。游客中心如果过于远离自然、历史或人造吸引物, 对游人的教育和游憩作用将会受损。基于上述两点考虑通常将游客中心设置在公园入口处、交通换乘处、重要节点处或其中两处(三处)结合处这几个位置,如图3游客中心选址简图,因为这些位置游客相对集中,并且疏散方便,同时在这几个位置设置游客中心还应满足以下条件。
(1)在符合公园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游客中心所在的大环境最小应该是景群(旅游村)级别,那么它的服务半径覆盖率要足够满足整个景群。景点或小型景群级别的旅游区设置服务点(站)就可满足游客的需求。
(2)应具备游客中心服务游客规模相匹配的环境容量,因为游客中心是公园主要的集散中心,它将服务、解说和游程安排等功能集于一体,势必会聚集大量的游客逗留、休息等,所以应具备一定面积的空旷的广场,这不仅便于游客出入和疏散而且利于旅游车辆的停放。
(3)具备相应的水、电、能源、通信、环保、抗灾等基础工程条件,靠近交通便捷的地段, 依托现有服务设施及城镇设施,避开有自然灾害和不利建设的地段[9]。
(4)同时还要分析所选位置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充分顺应和利用原有地形,尽量减少对原有地物与环境的损伤或改造[10]。美国国家公园管理规则(2006)规定: 所有公园设施的规划设计都必须首先要考虑到它对资源保护的影响。为了减少对公园重要景点的视觉干扰, 游人中心通常不可布置在这些景点周围。若设置在公园内对环境影响较大, 则应将游人中心布置在公园以外。只有当室内解说媒体最有效率并且需要一个比较集中的公众联系点(public contact point)时, 游客中心才是必要的[11]。
4.5功能模块
游客中心作为公园旅游服务设施中一种功能性建筑,人们逐渐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它已经成为公园的解说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游客中心作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正在尝试着改变游客传统的旅游方式,引导游客走入以吃、住、行、游、娱、购为特点的全新文化旅游的时代。《GB/T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对游客中心的定义指出游客中心应具备信息咨询、游程安排、讲解、教育和休息等这几方面的功能,笔者通过大量调研得出公园游客中心应该分为基础功能和外延功能,其中基础功能是所有的游客中心都应该具备的功能,而外延功能是除基础功能之外需要额外增加的功能,游客中心应具备的功能见表2。
4.6建筑风格
岭南建筑大师林克明曾说:“建筑风格不是一个时代可以形成的,而要经过很久的时间积累而成。”当代中国建筑风格和流派众多,并没有形成中国特有的建筑风格,除了某些地域性比较强的建筑风格如徽派建筑、岭南建筑等,当然这些建筑通常也是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演化过来的,鉴于此笔者并非要总结出现代建筑的风格,而是要论述决定建筑风格的要素,其中包括:地域和文化特征、气候特点、建筑群体关系、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平面布局、立面构成、空间组织、结构方式、材质、色彩、体量等。
游客中心的建筑风格首先是受到公园类型的制约,如自然公园倾向于体量小、材料色彩与地域环境融合等特点,华山游客中心就体现了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藏不宜露的特点,但主题公园更多的是突出其主题,并带有强烈的景观标志性和对游客的吸引性,深圳锦绣中华游客中心便是采用非常传统的设计风格,体现的就是突出其主题的特点;第二个决定因素就是规模,规模反映的是建筑的体量和空间的组合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规模大则游客接待量也相应增加,自然游客中心的体量和空间就会增大;第三个是空间布局和数量,集中型的布局方式空间和体量相对大,香港湿地公园游客中心是集中型布局,接待游客规模也比较大,功能非常完善所以它的体量较大,建筑面积约1万m2。而星座型的布局方式体量通常会比较小,因为功能和规模分散在各个单体游客中心中,相应就变小了,广州白云山风景区游客中心采用星座型布局方式,体量小的多且每个游客中心建筑面积都不超过1000m2;第四个是选址,游客中心所处的小环境,涉及的因素有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建筑群体关系等,而在建筑和环境融合的因素中也包括建筑的材质、色彩、立面构成和结构方式等,游客中心所处的大环境涉及的因素有地域和文化特征和气候特点等,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和白沙湾海水浴场旅客服务中心均是结合地形和环境设计的非常成功的案例;最后一个就是功能,功能反映的是建筑的使用情况和平面布局以及部分空间组织和结构方式方面的内容,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旅游接待中心便是以传统和地域精神为基调设计出的平面布局方案。综上所述,各个设计要素对游客
中心建筑风格的确定都有影响,并且都要求将游客中心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给游客带来亲切和舒适的游憩体验。
5结语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接待量也在与日俱增,公园游客中心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但学术界对其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是关于游客中心的规模、选址、布局或者建筑风格方面的论述,各部分之间也没有相关的逻辑关系,相关理论也多偏向于定性的分析,更缺乏指引游客中心规划和设计方面的经验。国内大部分公园都存在着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旅游接待、风景展览等功能的服务性建筑,其规划、设计和管理尚处在初期阶段,没有相应的设计导则、规程或规范,所以公园游客中心的设计合理与否通常取决于规划设计者对游客中心的理解深度。本文系统的总结出设计公园游客中心涉及的基本科学问题,在实践意义方面能指导公园游客中心的设计和建设;在理论方面能深化公园规划和游客中心的设计理论,规范公园规划和游客中心的设计及建设。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S].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
[2]张静,刘娅. 浅谈游客中心的构建[J]. 农业与技术,2007,27(4):32~35.
[3]张咏. 游人中心的规划研究[D]. 长沙:中南林学院, 2003.
[4]沈花晨.风景区游客中心的设计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7.
[5]李同德.地质公园规划概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约翰·A·维佛卡.旅游解说总体规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7]董成森.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J].系统工程,2008,10(26):90~94.
[8]Roy E. Appleman. A History of 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 Mission66 Program [EB/OL].[1998-07-03].http://cr.NPS.gov.
[9]李宏.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规划设计评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31(6):57~63.
关键词:湿地公园;震雷山;景观建设;信阳市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03703
1引言
城市湿地公园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1]。震雷山湿地公园2006年入选为河南省首家湿地公园,本文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对其景观特色进行分析,结合城市地域特点指出其建设误区并提出相应建议,对信阳市城市生态系统构建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湿地公园的分类
城市湿地公园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不同类型,但就针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概括为自然保护类、水体维护类、城市休闲旅游类和废污回用类4种类型[2],具体如表1所示。
表1湿地公园分类一览
类型 主要特点 实际案例自然保护类 主要是以原有各类自然保护区为核心,通过完善园区设施而成的城市湿地公园,原有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特色保留较充分,以环境资源保护为主要目的,建构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根据需要适当增添各类设施,为人们进行观鸟活动、湿地科普知识学习、湿地文化体验等各项湿地活动提供场所,这种湿地公园是目前国际湿地公园的主流 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等水体维护类 主要是在原有自然或人工水体改扩建的基础上形成的城市湿地公园。原有自然或人工水体是这类公园的基础,以保护水体水源为主要目的,根据所在城市水源位置的不同,分为上水型和下水型,上水型以改善城市环境、泻洪、提供水源、净化水质、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主,下水型以污水净化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功能为主 杭州西溪湿地等城市休闲旅游类 在已有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的城市湿地公园,湿地并不是原始形态,仅处于展示和次要位置,主要目的是对原来的区域进行改造、利用,根据当地湿地自然条件和国内外旅游市场需要,以展示湿地类型、结构、功能为基础,以湿地科研技术为依托,集知识性、科学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以湿地特色休闲旅游为主的湿地公园 日本东京湾的野鸟公园、箱根湿地公园,英国伦敦的湿地中心,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废污回用类 利用工矿废弃塌陷地及积存的水体经修复改造而建立的城市湿地公园,主要根据处理污水需要达到的目标,通过设计建造人工湿地,将湿地系统的处理功能、湿地的自然过程以及景观艺术结合在一起。此类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一般都与在工业区或商住区的污水处理结合,企业多为公园的投资者美国奥兰多伊斯特里湿地公园等
3震雷山湿地公园概况
震雷山湿地位于信阳市震雷山风景区入口处,杜河与东双河交汇处的东岸,两河口大桥南侧,东临平南大道,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南北过渡区,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1~15.3℃,无霜期长,平均220~230d;降雨丰沛,年均降雨量900~1400mm,空气湿润,相对湿度年均77%,震雷山湿地公园地势低洼,水量充沛,2006年被评为河南省首家湿地公园。公园规划占地面积约72400m2,建筑面积2531m2,道路铺装7000m2,绿化面积63000m2,绿化率86%。建设内容包括办公及商业用房、滨水和架空木栈道、中心广场、主题雕塑、生态公厕、儿童游乐场、假山、码头、标志性大门以及楼台、亭榭、景墙等。园内环境独特,生物种类繁多,据统计,湿地内有植物约45种,主要是以人工湿地植物形成“乔+灌+草”的群落布局,如枫杨、水杉、垂柳、毛白杨、竹子、麦冬、白三叶、狗牙根、荷花、菖蒲、芦苇、田字草、菱等。动物资源丰富,两栖爬行动物有青蛙、蟾蜍、壁虎等40余种,鱼类有鲫鱼,鲢鱼、草鱼、黑鱼等57种,鸟类有白鹭、鸬鹚、野鸭等20余种,昆虫有1000余种。
4震雷山湿地公园景观资源特色与开发
现状4.1景观资源特色
震雷山湿地公园湿地类型主要为河流、输水河、滩涂与岛屿,其最大的特色在于水。东双河和杜河在这里交汇之后流入浉河,水面宽阔,水流平缓,波光潋滟。湿地公园两岸及岛上生长着成片的竹林和多种高大乔木、灌木,周围毗邻震雷山风景区,低山、丘陵、垄岗、平原地貌并存,远望又可见绿树掩映的村庄,视野开阔处是质朴清幽的农田景观,具有浓郁的自然田园气息。
4.2景观资源开发现状
该湿地公园目前以城市休闲旅游类公园进行开发,充分利用浉河、杜河宽阔水面,滨河高架木栈道,临水建与震雷山风景区景区入口牌楼风格类似的楼台亭榭等仿古建筑。近水修建游乐码头,购置画舫游船,公园内道路主要沿河呈环型布置,湿地公园内的游览活动以亲水、近水及水上活动为主。双休日和节假日,园区内游人络绎不绝。湿地资源是城市湿地公园的根基和命脉,资源保护首当其冲。就目前来看,震雷山湿地公园在景观规划上对原有湿地保护资源缺乏深入了解,分区布局不合理。而入口广场过分强调中央主题雕塑,实际利用率较差。开辟游船码头,水上活动较多又缺乏规范管理,致使对原有湿地生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5震雷山湿地公园景观建设误区
5.1景观设计过度“公园化”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湿地保护,而不是单纯建设成“城市湿地+城市公园”,更不是利用原有水体开辟成水上乐园,忽视湿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湿地景观的魅力是由其独特的生态系统模式发挥出来的。因此,如果评价一个湿地公园的景观建设成功与否,是否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湿地生态系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这需要水文专家、湿地专家、林业专家和生态专家共同参与设计[3]。震雷山湿地位于城市的下游方向,本应以开发污水净化及其水源综合利用的水源维护型湿地为主,却以游乐休闲活动为主设置儿童游乐场、游船码头、大型中央雕塑广场等硬性设施,片面追求景观化和休闲游乐功能,湿地缺少有效的生态功能分区。湿地公园境内的植物群落以人工栽植植物为主,除少量湿生植物如枫杨、水杉、荷花等,能够对水体净化有益的水生植物选用较为单一,园区植物栽植缺乏湿地景观特色,原有的次生植物群落被认为"杂乱无章"而被铲除,湿地生境的破坏及过量的人为干扰,致使原有的环岛白鹭栖息地目前已很少见到白鹭踪影。
5.2旅游开发“盲目化”
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二者既对立矛盾又统一协调。进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震雷山湿地公园毗邻震雷山风景区,是信阳市特色旅游线路上的重要一环,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具有巨大的优势。该公园目前主要以赏景、水上活动、儿童游乐、农家乐观光餐饮等传统的旅游方式为主,景观同质化现象较严重,游憩方式缺少生命力与吸引力。不当的旅游开发方式对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有直接的负面影响和破坏,缺少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资源有益、使当地社区受惠、进行环境教育、规范道德与责任、可持续性发展、开发旅游享受体验和进行文化熏陶的生态旅游开发方式[4],震雷山湿地公园的未来发展令人担忧。
5.3湿地教育及文化传承意识欠缺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只有进行湿地知识普及才可以更好地进行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目前震雷山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缺少科普教育的元素,多数游客进行公园游览时仅限于休闲娱乐,缺少湿地知识的基本认识。另外,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生命繁延和文明发祥的起源地。湿地文化随着人类对湿地的认识和利用应运而生,早在3000年前的《诗经》中就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大量湿地景观的描写。震雷山湿地属于河南湿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却缺乏有效的湿地生态保护,只有采取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才能够让后人切身感受到该湿地的文化魅力,进行地方湿地文化的有效传承。
6对策与建议
6.1进行规范的湿地公园分区规划
进行湿地公园的功能分区是处理湿地保护、开发与科普教育等内容的重要手段。根据《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城市湿地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目前震雷山湿地景观建设以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两项分区为主,湿地展示区面积较小,重点保护区划分不明显,应严格按照实际需要,将湖心半岛划定为湿地重点保护区,除经允许的科研活动外,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出入,力争实现原有白鹭栖息地的恢复。湿地展示区可沿水岸栽植能够有效进行水体净化的植物,如水葱、水竹、伞草等。同时在该区域对湿地植物进行挂牌展示,增加有关震雷山湿地动植物资源相关知识介绍的景观小品设施,形成湿地科普知识的系统教育体系。
6.2进行有效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
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开展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应遵守规模与质量控制、限制性开放、注重湿地生态环境的科学检测、保护当地文化与环境、约束旅游行为、兼顾经济与环境保护、利益的长期性原则[4]。在对震雷山湿地公园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时,应紧紧围绕这8个原则进行,具体如:减少公园内部使用较少的儿童游乐场的人工设施,进行日游客量控制,减少人为干扰;有效控制游客的活动范围,避免影响湖心半岛核心区鸟类栖息地;在园区内设置专门的污染观测点并对湿地环境进行动态监测;保护当地的文化环境,在湿地观景设施中强化地域文化的符号;指定湿地公园旅游导则,明确规范游客行为;除政府投资外,可利用政策吸引民间投资进行生态旅游投入,强调湿地利益的长期性。
6.3动员公众参与广泛保护
城市湿地公园与一般湿地相比,除生态功能以外,其主要不同在于城市湿地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和娱乐功能,因此城市居民对湿地的认知及其生活方式与游览方式会对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环境必须靠市民的共同努力。因此,信阳市人民政府应在2011年出台的《信阳市湿地资源保护管理规定》的基础上,上下联动,团结一心,加大湿地保护宣传力度,进行湿地科普及环保教育,提高市民综合素质,规范市民旅游行为,这是进行信阳市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必要条件,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S].北京:中化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5.
[2]王浩,汪辉,王胜永,等.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37.
[3]张毅川,乔丽芳,陈亮明.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28(6):18~23.
关键词:加拿大;园林;历史;发展
1 背景
加拿大是由世界各地大量的移民组成的一个年轻的国家。加拿大的园林景观深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的影响,同时,由于历史背景决定了其文化底蕴的多样性,加拿大政府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尊重和个性保护也更加强了这一文化特性,园林作为一门与艺术文化紧密结合的科学,其发展也承接了许多外来文化、设计师的影响。
2 加拿大现代园林发展脉络
2.1 加拿大现代园林产生
法国是最早在加拿大造园的欧洲国家。早在1630年,法国植物学家在魁北克省(Quebec)建造了一些花园(Jardinsdu roi),作为收集加拿大本土植物的中转园。这些土生的植物在园中培育后,装船运往欧洲的植物园。这种类型的花园主要分布于蒙特利尔市和魁北克市一带,大部分建成于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早期。源于英国的浪漫主义和维多利亚造园风格,于19世纪后期传入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区。英国移民者给加拿大带来了他们的传统造园手法,强调在园中大量种植适于本土气候的一年生、多年生草花和开花灌木。19世纪,美国风景园林领域的先驱人奥姆斯特德(F.L.Olmsted)也成为加拿大风景园林领域的知名人物。和当时在加拿大受到广泛欢迎的维多利亚设计风格的公园相比,奥姆斯特德设计的蒙特利尔市皇家山地公园(MountRoyalPark)(1874~1877)采用了综合的设计视角和贴近自然的设计手法,关注公园多岩石和丘陵的特征。同时,奥姆斯特德还致力于成立加拿大的第一个风景园林事务所。
2.2 加拿大现代园林发展
在进入20世纪的初期,加拿大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它是一个安稳而有序的国家。这里以小城镇为主体,环境质量高。但并非一切都那么欣欣向荣。好多大城市由于工业化快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城市人口过度稠密、贫穷、疾病和污染。这些问题使得改革运动迫在眉睫,风景园林师积极参与到这场运动中。
20世纪前半叶最重要的人物、在美国出生的弗雷德里克・G.・托德(1876~1948)于1900年作为奥姆斯特德公司的代表第一次来到蒙特利尔,托德在蒙特利尔度过了他漫长而辉煌的职业生涯,他所做的项目遍布加拿大,主要是针对上面所说的城市挑战做出回应。他负责设计的大型城市公园不少于三个:分别是马尼托巴省温尼伯的阿西尼玻河公园,魁北克市亚伯拉罕平原公园以及纽芬兰圣一约翰老港的宝宁公园。
战后风景园林的创新表现在另外一个方面是按照花园城市的理念规划设计新的居住小区。花园城市的建设在战争年代(1939~1945)已经开始,蒙特利尔的Tercentenary花园城市就是代表。在该项目中,树荫葱葱的静街环绕着住宅区,每条街种植的树种不一样,街道是根据树名来命名的,如“美洲落叶松街”,住宅后面的行人道通向中央公园和社区中心。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其他“新城镇”的开发也按照类似模式。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部一个偏远的区域,克拉伦斯・斯坦―――新城镇建设中美国的主要开创者之一,担任高级顾问,指导克特马特市的城镇规划。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风景园林和城市规划紧密结合,这可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的城市重建中体现出来。
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加拿大经过长期吸收国外设计理念后,第一次成为世界设计领域先锋。新项目反映了加拿大文化的巨大变化。它从一个传统保守的社会突变成一个开放而自由的国际大都会。在多伦多这一现象最为突出。那里现代化的新市政厅广场建筑(1961)标志着多伦多告别守旧的过去,迈进思想开放且文化多元化的未来。这个建筑方案是由芬兰建筑师ViljoRevell在国际竞标中中标获胜的。同样著名的是魁北克的“平静的革命”,这一革命使得原由教堂统治、强调保留传统文化的社会开始关注世俗以及思想、科技的进步。
城市创新不仅限于大城市。在中小城市,风景园林师创建新广场或改造旧城市广场,并引入新喷泉、雕塑、花园和公共集会场所。成功案例有魁北克市市政厅附近、由JanHoedeman设计的屋顶平台广场,由GeorgesDaudelin设计的魁北克三河市钱普兰公园改造,以及由JusticeandWebb设计的哥伦比亚省维多利亚世纪广场。
1965~1968年间加拿大第一次开设了三门大学水平的风景园林课程,全国大多数地方建立了省或地区的风景园林师协会。风景园林师人数在迅速增长,他们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20世纪70~80年代之间,加拿大建设的主要园林景观项目有温哥华的86届博览会、1988年卡尔加里的冬季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阿尔伯塔市(Alberta)的城市公园系统。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几乎所有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参与了这些项目,推动着风景园林行业的成长与发展。20世纪80~90年代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项目有落基山南部区域的植被景观规划,魁北克市的蓝棍花园(BlueStickGarden)。近年来,伴随着即将在温哥华召开的2010年冬季奥运会,风景园林设计师将主持开展这一国际性盛会的规划设计工作。
3 结语
加拿大现代园林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之后,无论是在现代园林景观理论还是其本国人才的储备上都得到了极大丰富,近几十年来,在提倡可持续发展,高度关注地域环境、文化和经济的年代里,加拿大园林设计师在国内外都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对城市、乡村和边远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保护和管理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加拿大现代园林景观行业的蓬勃发展对我国现代园林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恩・威廉文森特・爱斯林.20世纪加拿大风景园林[J].风景园林,2007(03).
[2]西西利亚・潘妮,吉姆・泰勒,冯娴慧.加拿大风景园林的起源与发展[J].中国园林,2004(01):5660.
关键字:开发模式 开发原则 规划设计 空间整合
我国滨水区的开发建设大致始于上世纪的80年代到90年代。而滨水游憩空间的发展较为缓慢,现在仅处于起步阶段。滨水游憩空间的规划与开发存在两种形式:一是由于交通工具的改进和交通线路的铺设,使得航空、铁路、公路成为方便、快捷的运输方式,逐渐取代了水路运输。使原来主要起到运输功能的部分水域随着经济的发展,慢慢出现旧功能的退化,而推进了新功能的更新―游憩功能,进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二是很多滨水游憩空间是由旅游景点衍生出来的,最早发展的是旅游,随着游憩需求的增加,许多城市滨水区在旅游的功能与价值基础上派生出了游憩的功能与价值。从研究对象上看,我国学者主要从研究模式、开发原则、规划设计和空间整合四个方面入手。
一、开发模式
我国学者对滨水游憩的开发模式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部分学者借鉴国外滨水区规划开发模式,提出我国滨水区规划开发模式。如徐永健和阎小培以北美城市滨水区再开发的背景与概况为基础,总结了美国巴尔的摩内港和加拿大维多利亚内港的开发过程、开发效果和特征,重点从开发模式、规划问题、开发管理和设计问题四个方面分析对中国的启示;张环宙和吴茂英梳理国外关于城市历史滨水区的复兴与游憩开发的资料,总结国外滨水区的背景、模式、经验,对我国历史滨水地段的开发模式、开发理念、开发机制提出建议。部分学者以具体滨水游憩空间为例来研究规划开发模式。如殷滋言通过分析环巢湖滨水游憩现状特征及问题,基于游憩体验的规划开发对策及模式研究,探讨巢湖的规划开发模式;武丽娟以临沂市滨河景区为案例,分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探讨管理、开发、监督三位一体的城市滨水游憩空间的开发与管理模式。部分学者以对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模式进行具体分类。如周永广和沈旭炜从时空纬度归纳出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模式的五种导向:交通水道导向、住区品质导向、边缘新城导向、遗产飞地导向与复合开发导向,并分析了它们的功能内涵与空间开发的特点,对它们的空间特征、主导功能和典型形式做了比较总结吗,对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提出建议;保继刚和刘雪梅探讨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滨水区开发模式,开发商利益最大化,政府获利有限,市民成为最大的牺牲者。政府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充分发挥控制角色的作用。
二、开发原则
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开发的原则是在充分发挥其游憩功能的基础上提出的,吴必虎和贾佳从游憩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城市滨水区规划开发的原则,并指出滨水城市的规划的热点就是滨水区的规划开发问题,文中以武汉东湖为例,分析了滨水区的旅游和游憩功能的开发;基于城市滨水空间功能的转化,高静探讨了滨水区更新与大都市发展的关系,以伦敦泰晤士河和上海黄浦江滨水区作为实证案例,进一步提炼大都市滨水区的游憩化机理奠定基础,并对后发性大都市滨水区A游憩化更新提出了原则性建议;姜真林分析镇江滨水旅游资源及特点,总结镇江滨水区空间开发的过程及原则;孙勇和刘青提出了滨水环境设计的具体原则。
三、规划设计
国内学者研究国外滨水区规划设计的成败,为我国的滨水区空间的设计与建设提供建议。王建国和吕志鹏探讨了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背景和内在动因,通过案例分析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提出今后值得中国关注的五点结论;李慧轩介绍了美国的丹佛市普拉特中央谷地的综合发展规划,选取了土地利用、开放空间设计、交通系统的组织等几个方面,分析规划思想和运作方式;赵鹏军借鉴旧金山滨水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成功与失败,对我国滨水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建设提出7条建议。此外,部分国内学者还就具体滨水空间类型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张力从游憩空间这一角度出发,运用多种方法对城市湿地游憩空间的形态进行分析,并尝试对城市湿地游憩空间用艺术设计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郑华敏、钟岚都曾对城市湖泊风景区景观的合理规划开发进行了初步探讨;卜燕红针对目前苏州环太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缺少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民俗文化逐渐流失、旅游配套设施不齐全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提出苏州环太湖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陈程和吴霜等以行为模式为导向,总结出长沙市湘江风光带(天心区段)游憩者的基本行为模式及特征和游憩空间的开发现状和问题,为长沙市湘江风光带设计提供参考;张翼和吕斌探讨哈尔滨松花江风景带滨水空间的公共游憩、景观生态和文化展示功能,在保护与开发的总体框架下,提出城市滨水区和非城市水系廊道的两套规划控制体系及其具体的控制方法;吴迪、刘智才和王建军分析西安市泸灞河生态区开发,探讨了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的一般性目标,形成城市新的生活与游憩空间;王辉和姜斌把滨海游憩环境系统分为4个子系统:陆域游憩环境系统、海岸游憩环境系统、近海游憩环境系统和海岛游憩环境系统来论述提升滨海游憩空间的游憩功能,并以大连旅顺口为例,为滨海区域游憩环境的建设提供参考。除此之外,黎克继运用系统论、景观生态学及各类城市设计理论和景观规划理论,对滨水游憩商务区的特性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其规划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别丹针对目前在滨水区游憩环境规划在旅游文化特色方面研究的不足,挖掘城市滨水区的旅游文化内涵,将旅游文化学的观点引入城市滨水区游憩环境规划;唐峰陵分析梧州生态滨水旅游资源概况,梧州开发生态滨水旅游的需求现状,对梧州生态滨水旅游开发的设想。
关键词:观光农业;新农村;景观设计;应用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发展至关重要。农村改革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丰厚的农村旅游资源[1]。由此,将观光农业作为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积极探索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新景观设计的应用情况,为建设魅力乡镇提供参考。文章通过徐州市开展魅力乡镇过程中,发展观光农业的案例展开研究,分析观光农业的发展价值、前景,并提出相应建议策略。
1工程案例
倪园村镇位于徐州吕梁山风景区中部,距吕梁山管委会和吕梁湖约5km,区域内交通便利。该地区的农业主要是种植业,主要产物为藕、葡萄、梨、苹果、油菜等。当观光农业及景观提升后,给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及收入带来了很大的改善。如今,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该地区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相继推出农业创新发展机制,倡导农民发展观光农业。因此,以观赏“油菜花”及生产莲藕为基础的“荷花节”便成为了重要活动。时值油菜花及荷花盛开时节,大面积花海,构成了一幅乡村美丽图画。通过当地主产作物构建观光农业,使当地农民不仅可以收获农产品的同时,还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
2农村景观设计思路介绍
2.1注重因地制宜
新农村建设,主要以整治村庄为主要对象和内容,而且均要量力而行,使乡村更加美丽。农村生态治理又区别于城市,其治理规模、造价、用途及外观等均存在着差异[2]。
2.2突出民俗文化景观特点
开发农村景观建设,必须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将美观适用、经济适度作为农村景观表现的尺度。改进传统的农村景观设计方法时,必须综合考虑景观形态、色彩、质感、环保及光影等应用前途。必须注重传统与现代创新环境下的不可复制或者完全照搬,应根据当前农村特色,实现景观效果的适应和相宜。
2.3强调原生态景观与材料设计效果相结合
从观光农业园的功能、环境质量、游人活动、庇荫等要求出发的同时,应注意植物布局的艺术性,以此激发游人的兴趣。农村景观设计必须注重低碳减排。设计中应体现出节能和绿色理念,积极打造农村观光景观特色。
3新农村景观设计在观光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对策及效果
3.1发挥农业特色,推动经济发展
新农村景观设计中,要通过“油菜花节”及“荷花节”,实现农村景观的应用。通过组织种植大面积的荷花和油菜,并遵循农村的总体规划,进一步保护好原生态林区,发展观赏林区,推动生产林区,从而形成各区的景观特色。要将乡村置身于荷花和油菜花的海洋之中,实现农村的景观设计。通过这两“花节”让外界所认识,并为其它农业产品找到销路。因此,新农村景观设计,能够使农村观光业发展效果更佳。
3.2发挥农村原生态优势,打造纯净的乡村环境
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可以通过农村的固有原生态资源进行设计。要根据当地农业种植情况,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体现出新农村景观设计特点的同时,也体现出农村景物与自然生态景观的相互融合。从乡村环境建设看,通过新农村景观设计,能够有效打造出美丽的乡村风貌,给予农村生态环境以极大的保护。
4结语
当前,农村建设是改革的主要内容,通过打造魅力城镇,让农村变得更加美丽,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观光农业发展中,实现农村新景观设计,将成为勾勒美丽农村的重要一笔。文章以徐州市打造魅力乡镇为案例,分析了新农村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以及在观光农业发展中的实践应用效果,为后续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作者:张旭 单位:徐州市源景园林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晓冬.观光农业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初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50~54
一、考察概况
(一)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州城市新中轴的南段,占地1100公顷,分为海珠湖、湿地一期、湿地二期三个部分,建设前为海珠公园,2012年3月广州市政府耗资约50亿元采用“只征不转”方式从农民手中将万亩果园及周边土地征收,开始保护湿地,2012年9月湿地一期1000亩建设完成,建设投资约2亿元,2012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共投入建设资金约6亿元,2015年9月完成国家湿地公园专家组的验收。海珠湿地公园建设投资全部为政府投资,建成后海珠湖实行免费开放,湿地部分实行收费门票参观,每天限流3000人。现由海珠湿地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区湿地办)运营管理。区湿地办为海珠区政府工作部门,编制32人,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并组织实施湿地范围内建设、保护利用和管理等职责。区湿地办内设综合科、规划建设科、经营管理科;下属三个事业单位:海珠湿地维护中心、海珠湿地科研宣传教育中心、海珠湿地运营中心。现湿地公园年均运行维护费用约1.2亿元,由海珠区财政预算解决,公园年运营收入约5000万元,按收支两条线交区财政。
(二)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公园总面积为11.64平方公里,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其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总投资88.4亿元,分三期建设, 2003年8月一期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2005年5月1日建成开放,二期建设2006年5月启动,2007年10月建成开放,三期工程2007年1月详规批复,2009年5月建成开园。共拆迁2600户,安置18000余人。由全资国有公司杭州西溪湿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运营,自三期建成以来,累计接待游客4000多万人次,年均旅游总收入2.75亿元,年均维护费用约1.7亿元,其收益主要体现在周边土地增值,据评估报告显示,西溪湿地对提升周边土地价值的贡献最大,达到46.61%。西溪是公认的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市场化建设运营,实现保护与开发利用协调发展最成功的案例,获得多项荣誉。
(三)江苏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江苏常熟市南隅,规划占地面积414公顷,属于太湖沼泽型湖网地区的永久性淡水沼泽地。在获批国家湿地公园前已是5A级旅游景区,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13年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公园隶属于江苏省常熟沙家浜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该管委会为常熟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正科级建制,编制9人,与沙家浜镇实行区镇合一管理体制。管委会内设机构2办3科:党政办公室、规划建设科、旅游招商科、经济和社会事业科、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下设常熟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沙家浜风景区和常熟沙家浜国际写作中心3个社会团体单位以及苏州沙家浜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苏州市沙家浜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常熟市沙家浜芦荡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常熟市沙家浜旅行社有限公司、常熟市沙家浜风景区游乐服务有限公司5个集体性质的企业。湿地办实际仅一人在岗,湿地公园实际由苏州沙家浜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建设、运营、管理,并承担科研(采取服务外包)、宣教等职责,2009年以来投资近4亿元,其中房屋拆迁约3亿元,由沙家浜镇政府出资,工程建设约9000万元,年均旅游收入1.5亿元,年运营管理费用约1亿元。
二、考察感受
通过参观学习,考察组深切感受到三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体现了规划上的大气魄、建设上的大手笔、品质上的大提升、经营上的大赢家四大特色。
(一)规划上实现大气魄。一是广州市政府注重打造城市绿核,将湿地公园置于广州市区新中轴,不计成本投入资金建设湿地公园,海珠湿地东起珠江后航道,西至广州大道南,北起黄埔涌,南至珠江后航道;规划利用各类专项工程全面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乡土物种和地域文化,打造出城市内湖湿地与果林交混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成为广州市城区重要的生态隔离带,被誉为广州“南肾”。二是杭州市严格按照“积极保护”理念,在西溪湿地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六大原则,规划设计中定位做好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四篇文章,成功探索形成了中国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模式”。三是沙家浜湿地公园以“生态绿肺、栖息天堂、芦荡火种、田园风光、水乡记忆”为主题,打造集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文化传承与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型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二)建设上实施大手笔。规模大、投入大、影响大是三个国家级湿地公园的显著特点。一是海珠湿地公园包括万亩果园、海珠湖及相关河涌40条,总用地面积约800公顷,水域面积达377公顷,利用水域的“潮起潮落”,构成河涌水网为一体的三角洲复合湿地生态系统。二是西溪湿地公园横跨西湖区与余杭两区,目前总投资已达120亿元,建设内河道总长100多公里,水体库容量约500万立方米。三是沙家浜湿地公园于1999年,政府统一搬迁周边工业企业,扩种芦苇,2009年东扩80公顷、北扩266.7公顷,目前公园总面积达345公顷。
(三)品质上得到大提升。一是海珠湿地公园将岭南水乡的本土文化特色融入湿地美景,海珠湖与广州塔、花城广场、中信广场形成广州新中轴上的生态焦点。二是西溪湿地公园内设置有景观,留有大批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诗文词章,每年如期举办龙舟盛会,建设初期就注重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以人为本原则,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三是沙家浜湿地公园以“原生态、纯绿色”为主导,形成了水上游览生态观光线、湿地观光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和垂钓区、采莲区、休闲区等功能区,现已成为华东地区较大的生态湿地公园之一。
(四)经营上获得大赢家。一是海珠湿地主要以公益性质为主,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投入,通过近年的经营,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科普宣教模式和宣教平台,即“海珠模式”和“五个一监测研究平台”,成为城市湿地公园的典范。二是西溪湿地公园在保护的基础上,坚持“产品、节庆、营销、宣传”四管齐下,构筑了“旅游服务、酒店住宿、休闲娱乐、康体养生、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6大类经营业态,实现旅游经营年收入2.75亿元。三是沙家浜湿地公园建立以红色文化游、绿色生态游、金色美食游和演艺文化游为主基调的旅游环境,通过室内室外、传统现代等多种展示方式,向游客呈现一个全方位的沙家浜,实现旅游经营年收入1.5亿元。
三、关于对我县湿地公园建设的考虑和建议
通过学习对比,我县湿地公园建设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优势方面:一是我们的水质和原生态自然风光是三个国家湿地公园无法比拟的。二是岩鹰湖是相互贯通又相对独立的三个人工库区,各具生态特色。三是岩鹰湖远离城区,尽显青山绿水,管理的难度相对较少,湿地的生态功能更加凸显。劣势方面:一是岩鹰湖离贵阳市区、修文县城相对较远,周边缺少必要的景观带,不具备吸引游客的功能。二是湿地公园开发建设上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撑,必须通过招商引资给予投资人一定回报。三是岩鹰湖是饮用水源,必须进行严格的保护,不能在水面上建设相关设施及使用船舶,很难产生经济效益,运营负担重。综上所述,岩鹰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不能局限于建设三个库区,必须通过延伸范围,将周边崇恩温泉、森林公园、小箐兰花岩峡谷一带全盘纳入,合理在湿地公园外围布局相应业态,找准赢利点,才有足够资金建设和负担每年的运营成本。
通过学习,考察组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
(一)政府加强重视,有力推进湿地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示范创建工程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的具体举措,是我县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通过考察了解,广东省在十召开前就考虑将海珠公园建设为国家湿地公园。我县成功申报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来之不易,建设运营湿地公园还需要得到贵阳市、修文县及相关部门的上下联动和高度关注,落实好建设资金,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建设,保障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
(二)优化规划设计,全力保护饮用水源。项目要坚持规划设计先行,严格按规划实施建设。岩鹰湖国家湿地公园原总规部分忽略了饮用水源保护,目前面临总规修编。建议对石坝、万兴堡库区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域,在总规修编过程中同步按照详规进行局部建设。针对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的现有人口住房,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搬迁;二级水源保护区内的人口和住房,要严格控制建筑规模,加强其排污系统的建设和处理;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外原有房屋,根据功能及景观需要进行设置和恢复,以少而精为建设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