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范文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第1篇: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精髓;人文素养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新试行的《小学语文新 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 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 荐篇目”就有70首。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 词教学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词呢?

一、引导学生会读古诗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 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 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 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 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 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 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 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 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 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 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 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 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 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 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 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 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 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 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 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 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二、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一)自主理解,画诗意图。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画诗意图。古诗把诗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熔铸在短短的几十字中,以少胜多,以大见小,给古诗教学鉴赏者留下充分的再创造的余地。

(二)画演古诗,探究诗意。古诗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诗意图形成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三)讨论交流,体悟情理,品味语言美。进一步启示和激发学生深入地体验和审视感受,领悟诗句中蕴涵的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事理。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引导学生放宽思维,说自己想说的,不要盲从于书本。

(四)创设情境,感情朗读,感受意境美、音乐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应引导学生感受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 “ 境 ” ,要求教师范读,学生领读,教师学生讲读,指名朗读和熟读成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第2篇: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范文

一、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因此,教师在教授诗歌之前,应该指导学生搜集与作者、作品相关的资料。上课时,采用各种方式来“知人论世”,即了解作者的背景,包括作者的身世、情感、写作风格等: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特征、风俗环境、政治因素等。如在读杜甫的《蜀相》时,不仅要对作者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有所了解,还要对杜甫一生的遭际、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写作这首诗时的心境作全面、深刻的探讨,才能充分理解杜甫作诗时的用意。

二、以意逆志。

1、感悟意象。诗歌是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欣赏诗歌正是从形象的感受开始的。因而,在欣赏诗歌时,不能从表面上去理解字词,而应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解诗作的主旨。如果望文生义,可能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如“芙蓉”这一形象,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娉婷、高洁的,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绝代佳人。而芙蓉作为意象,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象征义:一是雅致、宁静、欢愉;二是对逝去光阴的叹惋,或对生活环境破败的惋惜;三是寄寓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周邦彦的“水面清圆,一风荷举”,将雨后初晴的荷塘景色表现的很巧妙,这句诗的“神”就在于一个“举”字,使全诗富有立体感,荷花亭亭出水,迎风摆动的清新淡雅款款而出。而李清照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则诉尽了离愁别绪、相思之苦。

2、领略意境。王国维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未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可见,鉴赏诗歌就要品味诗歌的意境,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登高》,前四句写了天、风、沙、渚、猿、鸟、叶、水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也构成了这首诗意境的关键。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老病孤舟、伤时伤怀的感情。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总共描写了十几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将凄清冷寂的深秋景象与旅人牵动心肠的愁绪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意与境浑”的意境。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习诗歌,只有进入意境,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反复吟诵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是在鉴赏诗歌时,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没有真正的通过诵读去体验诗歌的美。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它同样离不开“读”这个根。学生只有通过读,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才能体会诗的意境之美,才能理解诗意。“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默读,也可以朗读。一般来说,在考场上只能选择默读(带着问题默读),而在课堂上,默读又可朗读。朗读是个眼、脑、口、耳一起活动的过程,他能充分发挥感知的积极功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如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气象不凡。尤其是音韵、节奏,随着诗情的起伏,时缓时急,忽高忽低,曲折回环。我们要充分把握这些特点,再有感情的诵读中,体会诗人不平之气。首先,诗的开篇的两组排比长句,犹如挟天风裹海面,向我们迎面扑来。五六两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随着感情的由“悲”到“欢”,节奏顿转和缓。“须”、“莫”、“必”、“还”、 “且”等词,将诗人的感情由欢畅积聚成高昂、嘹亮的高歌。……最后的豪言壮语;即使千金散尽,也要让大家一醉方休,“同销万古愁”吧。诵读至此,我们的血液中也奔诵着感情的激流。

四、置身诗境

诗歌往往具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特点,在欣赏诗歌时,除了要反复诵读外,还要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诗中的画面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并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和诗人获得共鸣,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3篇: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范文

一、注意抓诗眼

诗眼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妙的字或精彩句,而这一字、句往往在全诗的节骨眼处,使全诗或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是全诗的传神之笔。对诗歌鉴赏来说,抓住了诗眼就可以说抓住了全诗的灵魂和精髓,因此应当重视对诗眼的寻找和鉴赏。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最后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表现出作者对权贵的高度蔑视和决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增加了全文的思想含量,堪称全文的诗眼。再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一“闹”字、“弄”字,不但生动准确地表现出了当时的情境,而且使全诗显得情趣盎然,具有了勃勃生机,两句诗也因之得以“卓绝千古”。

二、注意抓意象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抒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达思念的常用“雁” “红豆”等,表现志节的常用“竹”“梅”“菊”等。

在古诗鉴赏中,如能知晓那些惯用意象的寓意,就可据此推断诗意,从而找到解题钥匙。

三、注意抓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

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似乎就是写景,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我们再看看题目,才会明白诗的寓意实际上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启示人们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读题目,可以帮助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所抒情感的把握,所以关注题目,能助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注意注释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命题人给出的“注释”,常常提供了解题的相关信息,是人们鉴赏古诗词的一把钥匙。例如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余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从两诗的内容上看,(1)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不看注释,表面上第一首诗就是写的一个新媳妇洞房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合不合时宜?第二首诗写的是一位越女打扮好了来到镜湖湖心,她明知道自己天生丽质但是求好心切反而暗自思量起来。其实,虽然许多其他姑娘穿着贵重的丝绸,可是那并不值得看重,这位采菱姑娘的美妙嗓音,才抵得上万金呢!两首诗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再看注释后,我们的理解会有一百八十度大转折。原来第一首诗是应试举子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第二首诗是回诗,仍以比喻作答,把朱庆余比作“越女”,把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因此,第一首诗表达的应是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第二首诗则是张籍肯定应试举子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五、注意分析诗的表达技巧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烘托、象征、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从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着手。例如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欣赏这首诗最忌先扣某些字眼,如“苦”“愁”“寂寞”等字眼以为是慨叹梅之不幸,生怜惜之情。应当先整体把握作者用先抑后扬手法,赞美梅花高格劲节美好品质意境。

六、注意作者

历年高考古诗鉴赏题,都会附上作者的姓名,从这些诗人的姓名,我们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是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修养、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诗风所决定的。我们在鉴赏作品时,可以调动我们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诗歌作者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来突破。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七、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我们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能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这样一联想,我们对诗就很容易理解了。

八、注意抓尾句(联)

第4篇: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范文

朱自清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中指出:“对於课内文章,‘精读’著重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的工夫;对於课外读物,‘略读’著重提纲挈领、持之以恒的应用”“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略读课文教学应该把握好两点:一是把握好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二是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因此决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就可以。至于抓哪一点,不妨看“阅读提示”。 结合前边朱自清和钱正权的观点,下面就从《麦哨》谈谈略读课文的教学。

一、明确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略读的具体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略读课文不等同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方式,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取信息的同时,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二、单元整合,精读课着重指导学法,迁移学习。

学生在略读课文中的自学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教师略读教学的设计,更取决于单元中前几篇精读课文的学习,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在精读课堂中对于阅读教学方法的指导,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说略读课文是对前面精读课文的拓展和延伸,因此,教师在前面精读课文的指导上一定要慎重。“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朱自清清语)。那些略读课文,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简单,编者的意图是要求教师在对略读课文教学时,在学法上让学生利用学习精读课文时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即让学生运用“学法迁移”来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运用”与“学习”的过程中来提高自己。

这个单元的前三篇文章《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古诗词三首》都是描绘的田园风光和乡下孩子幸福的童年生活的画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朗读与思考让学生感受田园诗情,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好画面,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麦哨》一文正是对前几篇文章的延伸,学生在前面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前面习得的学习方法,去自学《麦哨》就容易多了。

三、提纲挈领,略读课指导阅读提示,明确方向。

我们知道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如何抓?从哪里抓?每篇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义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进行阅读,明确略读方向。如《麦哨》的提示语:“古人描写的乡村生活多么富有情趣。认真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再对同学说说喜欢的理由。”这就为学生后面的自学起到了指向作用,学生在读书时,就得思考,抓住主要内容去读了。

四、适当点拨,自主阅读。

略读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并不等於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我们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其“略”首先体现在“学法”上,即由于有了前面精读课文的学习做铺垫,我们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就可以直接让学生采用学法迁移进行学习,而教师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进行“隐身”,这就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其次,还要“略”在学生的学习要求上。虽然同一单元的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非常相近,但对于略读课文而言,由于主要采用让学生运用学习精读课文时所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于是在学习广度与深度上自然相对降低,不要求达到学习精读课文时的水平。第三,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做到“略”而不薄,简中有丰。也就是说,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一定要准确定位,精心切入,深入挖掘,使略读课文的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如在教学《麦哨》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对课文全文内容的初略把握,由阅读提示引领,让学生第一次自主搜索有效信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畅谈阅读收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时地通过评价梳理学生所获的信息,渗透整理信息的方法,让学生学习整理信息、积累信息的方法,初步感知全文大意。第二层面是对课文精彩片段的阅读欣赏。第三层面是整体赏画,整体赏读,结合本单元学习主题,再谈感受,提升认识,升华情感。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高了,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他们就会去思考,这些句子美,为什么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五、边略读,边做笔记,引导学生思考

大部分的略读课文语言优美,其中不乏名家之作,如果学生能积累起来,用于写作是极好的。如《麦哨》这课的开头与结尾的麦哨音,于是我顺势点拨:这个开头与结尾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开门见山”、“首尾响应”。然后我又及时补充:“这样的开头与结尾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学生经我这么一说,纷纷在写作时争相模仿。另外,从一年级起,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日积月累”,组织学生不定期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并经常检查、督促学生,以促使学生养成好习惯,让略读课上练就的本领能够持久地帮助学生吸收多方面的营养。

略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让略读课文发挥向课外延伸的作用。

(1)阅读方法的拓展。如学完《麦哨》这组课文后,让学生从本组课文中习得的经验,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观察田园风光,了解不同季节里庄稼、瓜果蔬菜的生长,调查当地人生活的变化,回忆和小伙伴们这间的趣事。然后举办“美丽乡村”口语交际活动。

第5篇: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范文

【关键词】机智;灵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发挥教师机智,课堂意外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优秀的教师往往会注意生成资源,机智地应对课堂意外,捕捉教育契机,精彩生成。实质上,课堂是由教学环境、教材以及师生共同构建而成的一个动态性系统,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有效预设,优化教学过程,也需注意课堂生成。因为课堂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存在着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在实施预设时,会出现不少“意外”情况,亦或课前预设与学生实际有所出入,学生兴趣不高,或者学生出现不少疑惑、提出创新想法等,于是打乱了预设进程,若教师能机智应对,则会有精彩、动态生成,从而增强教学生动性,保持课堂生命活力。反之,若未及时抓住“意外”资源,则会影响师生互动沟通,影响教学秩序,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关注课堂,善于发现每位同学的闪光点,善于捕捉生成资源,应对意外情况,以绽放灵感与创新火花,意外生成,灵动教学。

如教学陶渊明之作《桃花源记》时,在课堂上,某教师要求学生细细感悟作者笔下那优美而清新的田园风光,某位学生疑惑道:作者描写的又有狗又有鸡,感觉挺脏乱的,怎么会有美感呢?于是不少学生开始窃笑。可见,因为学生阅历较浅以及时代差异,有的学生对文章理解较为片面,无法真正体会文本意境。此时,我们应如何应对呢?这位教师则发挥自己的机智,灵活应对:对呀,老师也存在如此疑惑。在陶渊明笔墨下,所描绘的景物是十分平常的,那么作者怎么会感觉那样美好呢?谁能够说说作者当时的心境?这样,教师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不同看法,保护了学生的提问积极性;同时,通过巧妙引导,可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积极探究。

另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联系生活实际,为课堂教学注入“活水”,以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父母的心》,教师可利用生活实例导入:呈现汶川地震中一位母亲留给孩子的手机短信幻灯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图片吗?谁能说说与其相关的感人故事?听完故事后,有何感想?然后将学生由生活实例引入学习意境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激活学生情感,如你们可以举出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父母无情但渗透了深深爱意的事例吗?要求学生列举收集到其他事例,并讲讲自己的事例,这样,可让学生意识到日常生活中被自己忽略或误解的母爱父爱,学会理解与热爱父母,升华知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突显学生主体

在新课标教学中,教师需突显学生主体,发挥学生主动性,调动学生的主动能动意识。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并结合教学实际以及教师本身条件,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实践与自主学习的机会,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教学实效性。

第一,读与写有机融合。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是两个重要教学环节,教师可巧妙地将其结合起来,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实现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和谐统一。如对于那些具有鲜明写作特色且易于仿写的文章,教师可联系学生实际,引导他们进行模仿写作;对于具有故事情节,富有想象思维的童话故事、古诗词等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丰富想象与联想,进行自由创作,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设定的情境,发挥丰富想象,对故事情节展开情理之中而意料之外的增补,以感受童话情节生动、想象丰富的写作特点。①某天,皇帝正在更衣室中,某位大臣前来报告重要军情。(请发挥想象,猜想皇帝会有怎样的反应?)②当大臣走后,想象一下两个骗子会说什么?③城里的人们对这一神奇布料是如何讨论的?会想什么?说什么?④当看到新装后,皇帝回到宫里。(请想象一下皇帝会想些什么,他又会怎么做?)⑤皇帝在游行大典结束后回到宫中。(猜想一下,皇帝会如何做?)⑥如果没有那个孩子说出真话,那么事情会如何发展?等,然后学生结合上述情境,自由创作。这样,既可深化文本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